時間:2023-09-18 17:04: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內貿易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記者:請問唐總,作為一家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們決定開辦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業務的?
唐總: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的推出,是為了順應新的形勢和變化。
首先是滿足市場的需求。對出口企業而言,其出口貿易可以得到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障,但其國內采購和國內銷售同樣需要配套的保障。
第二是遵從國家的政策導向。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七天,中國政府成立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公司成立伊始,中國信保的定位就是一家政策性信用保險公司,配合國家外交、外貿、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是中國信保的重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對國內貿易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出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使中國信保能夠通過承保政策和費率機制體現國家政策導向,配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能夠有力保障國內貿易的整體發展。
第三是為了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來看,國內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不利因素阻礙著國內貿易的順利發展,尤其是信用風險制約著國內貿易發展,如企業間的信用信息還不夠暢通,企業間的惡意拖欠、商業欺詐和三角債等仍屢見不鮮,企業的債務追償和損失補償手段還比較單一。我國正在努力建設一個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而國內貿易信用保險可以為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發揮有效作用。
針對以上情況,為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要求,經批準,中國信保推出了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業務。在原有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基礎上開辦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業務,標志著中國信保開始為企業提供包括出口環節和國內貿易環節在內的全方位信用管理服務。
記者:內貿險具有保障國內貿易安全的作用,要使內貿險發揮應有的作用,首先要正確認識當前我國國內貿易發形勢,我想這也是您所關注的。
唐總:是的。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貿易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與國內貿易信用保險密切相關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貿易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0年的約3.4萬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約8.9萬億元。社會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國內貿易規模的迅速擴大,對貿易規則的規范化和信用保障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買方市場對國內貿易的影響逐步深入。我國經濟的總體格局已轉入買方市場,企業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為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取得競爭優勢,企業對信用支付方式和融資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對信用管理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
第三,國內貿易發展存在區域差異。一是城鄉之間的結構性差異,二是區域性結構差異。國內貿易發展這些區域差異情況,為國內貿易的支持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信用保險機構推進內貿險業務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四,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業態快速發展。2005年我國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企業集團(企業)數達到1 416家,國美、百聯、蘇寧、華潤、大商、家樂福、物美、華聯、沃爾瑪、易初蓮花、麥德龍、大中等一批知名連鎖零售企業發展十分迅猛?,F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業態對資金周轉、資金安全,以及交易效率、交易規模都有很高要求,零售企業以及其上游供應商對信用風險的保障需求越來越迫切。
第五,國內貿易信用風險凸顯。我國國內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信用風險也凸顯出來。據測算,我國每年因企業逃廢債務、合同欺詐等信用問題造成的貿易損失數額很大。截至2007年8月底,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凈額36 726億元,同比增長19.5%。國內貿易快速發展在為我國經濟增添新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問題。如應收賬款不斷擴大,占用大量流動資金,企業缺乏抗風險能力。
記者:那么,國內貿易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唐總:這既有微觀的原因也有宏觀的原因。市場以信用為連接紐帶,但我國的信用狀況還不容樂觀。從微觀方面,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很多企業面臨“銷售難、收款更難”的雙重困境。一方面,為爭取客戶訂單,企業需要越來越多地賒銷;另一方面,客戶拖欠賬款,占壓企業大量流動資金,使企業面臨巨大的商業風險。信用問題困擾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從宏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和社會信用體系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
記者:請您談談國內貿易信用保險承保哪些風險?對企業具有哪些方面的功能?
唐總: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保障的是企業的應收賬款安全,承保的風險主要是買家信用風險,包括因買方破產、無力償付債務以及買方拖欠貨款而產生的商業風險。國內貿易信用保險的基本功能就是當上述風險發生時,在企業難以收回貨款,造成應收賬款損失時,提供損失補償。具體說國內貿易信用保險主要包括4方面的功能:
一是市場拓展功能。通過中國信保龐大的信息網絡,企業可以方便地得到買家的資信情況,對買家持續跟蹤,從資金實力、信用程度、道德風險等多方面對買家做出全面評估,選擇更多優質的新買家,達到拓展市場的目的。
二是融資便利功能。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采用“應收賬款+信用保險”的融資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幫助企業擴大融資渠道。由于信用保險作后盾,眾多銀行已紛紛開展“信用保險項下的貿易融資”,企業可以借助內貿險,更容易取得銀行融資的認可,獲得貿易融資。同時,企業也可以借助中國信保的信用審核,提升供應商對其資信評價,接受其信用采購方式,從而也間接滿足了其融資需要。
三是風險管理功能。通過投保信用保險,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財務規劃能力,將應收賬款轉化為經營性現金流。通過“信用保險+貿易融資”模式,幫助企業提前確認收入、改善財務報表結構,提高其投資價值。這樣的財務安排,已為很多上市企業所應用。另一方面,中國信保還可以幫助企業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和措施,并承擔相應的風險,企業可以得到許多增值服務,如買方資信調查、風險管理建議、重大項目風險跟蹤、貿易信用風險解決方案等多項扶持和服務。
關鍵詞:貿易術語;國內貿易;運用
在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大多數行業都需要進行和國際環境相適應的改革和創新,只有實現了有效的改革與創新,才能夠與國際環境更加適應。國內的貿易行業要想和國際貿易實現接軌,貿易術語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一、貿易術語的概況
我國的國內貿易如果想實現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正確運用貿易術語,對貿易術語的概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目前來說,國內的對外貿易方面的工作人員最常用的貿易術語就是FoB、CFR、CIF這幾種,運用這幾種術語的概率甚至超過了十分之九。但是,FCA、CPT、CIP這幾種貿易術語的使用頻率卻非常低,只有極少的幾個發達國家在他們的貿易活動當中能夠運用,大多數像我們國家一樣的發展中國家都沒有運用這些貿易術語。正是由于貿易術語的不統一,在貿易的實際過程當中,貿易術語很多時候會被濫用,如此一來造成的局面也會相當混亂。在我國企業的貿易活動當中,貿易術語的濫用和不規范運用都造成了貿易活動非?;靵y的情況。特別是外貿企業的工作過程當中,貿易術語的濫用導致貿易活動混亂的情況隨處可見,這種情況對于企業的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弊端,會給貿易活動帶來極大的隱患并會產生貿易方面的嚴重的糾紛?;谝陨系那闆r,企業在進行貿易活動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非常小心,要盡量選擇正確、合理的貿易術語去完成貿易的過程,這是讓貿易過程更加成功、完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常用的FCA、CPT、CIP這部分術語與FOB、CFR、CIF這三種常見的貿易術語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例如在交貨風險、所有權等方面。FOB、CFR、CIF這些術語對于海運貿易活動非常適宜,在這種模式下,貨物只要是越過了船舷,風險就已經得到了轉移。貨物完全裝上船以后,船舶公司會將清潔提單簽發完畢,此時賣方的交貨義務才得到了有效的履行。FCA、CPT、CIP這部分術語的運用范圍就更加廣泛了,空運、多式聯運等各種運輸方式都可以運用這些貿易術語,在賣方把將要運的貨物轉移到了承運方的時候,風險就已經得到了轉移,此時交貨的任務就已經得到了很好的履行,貿易過程中的風險也可以有效得到降低。把貨交給承運方的這種形式能夠使出口商的工作實現更加便利的發展。進口商收貨的周期也能夠有效的縮短,同時貨物的安全也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證。所以說,根據貿易的運輸方式等實際情況運用正確的、合適的、科學的貿易術語能夠使交貨速度變得更快,這對于開拓市場和貿易事業的繁榮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二、貿易術語在國內貿易中的運用
國內貿易也確實需要運用一定的貿易用語,在國際貿易的過程當中,企業可以對多種貿易術語進行選擇。一般來說,最常用的還是FOB、CFR、CIF這幾種。雖然國際商會非常希望大家運用FCA,CPT,CIP術語,但是在推廣的這十幾年的時間當中,僅僅少數的發達國家會運用這種術語。當然,這是因為涉及到了很多原因。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內貿易的過程當中應當怎樣運用貿易術語,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真實的處理業務的過程當中,貿易術語的運用甚至會影響到企業的經濟利益,所以說,買賣雙方必須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國內的企業在進行貿易的過程當中,一定要適當的、科學的運用貿易術語,爭取在靈活運用貿易術語的基礎上,使貿易活動更加成功。
(一)對于運輸的方式必須要有適當的選擇
要讓貿易得到很好的運用,就必須對運輸的方式進行一個適當的選擇。根據前文我們對貿易術語的分析可以得知,根據國際上的規定,每一種術語所表達的運輸方式都是不同的。例如國內貿易的過程當中,由于地理條件的因素,多數的商品都以內陸運輸的方式來完成貿易的過程,近些年來,國內的高速公路獲得了更加飛速的發展,所以說公路運輸的方式以及鐵路運輸的方式在國內來說已經成為了貿易活動當中最重要的兩種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國的內陸地區應當選擇FCA、CPT、CIP這樣的術語來完成運輸。而那些需要通過海上運輸或者是內河運輸去完成的貿易活動,就應當選用FOB、CFR、CIF這樣的術語去完成。如果一旦選擇的貿易術語與實際情況并不符合,那么就會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術語在整個過程當中就很難被解釋出來,這樣買方和賣方就容易在交接貨物的過程當中因為義務解釋不清而引發一定的糾紛,這也會使貿易進入到一種困境當中,甚至會造成一定的損失。
(二)對于市場競爭力一定要充分考慮
工作人員將貿易術語運用到國內貿易當中時,一定要對于市場競爭力進行充分的考慮。有些銷售起來有一定困難的產品不僅僅在支付貨款時會有一定的優惠,在交貨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有一定的優惠。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貿易的方式可以送貨上門,這就涉及到D組術語。如果產品足夠緊俏,那么就可以采用讓買方自己到賣方處提取貨物,這就需要用到F組術語??傊?,要把市場競爭力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考慮進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貿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和國際貿易相適應的貿易術語也實現了更好的發展與創新。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內的貿易也在飛速發展的過程當中。為了讓國內的貿易行業能夠與世界接軌并獲得更大的進步,我們一定要把貿易術語有效的運用到國內的貿易過程當中。這樣,我國的貿易行業一定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玲俐.淺談貿易術語在國內貿易中的應用[J].北方經貿,2016,(12):10-11.
[2]張亞芬.芻議貿易術語在實踐中的應用[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6,(02):47-49.
自從新古典經濟學框架成為當代經濟學的主流學派以來,作為微觀經濟理論延伸的貿易理論一直在新古典傳統下演進和發展。盡管新貿易理論(NewTradeTheory)代表了一股長期以來對標準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不滿的暗流,但總的來說,它也只是在新古典傳統內部修修補補,難以剔除新古典框架的一些致命缺陷。
80年代以來,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即所謂的超邊際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和專業化的高深經濟思想形式化,發展出新興古典經濟學,使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由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轉向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新興古典經濟學在分析工具上比新古典經濟學更新,而在思想淵源上則比新古典經濟學更古。其中,斯密用分工來解釋國際貿易的論述被楊小凱等人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發展成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又稱內生貿易理論。本文旨在將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進行比較,并作出一些簡單的評價。
二、與傳統貿易理論的比較及其發展
可以說,楊小凱是第一個脫離新古典經濟學框架,用分工和專業化來解釋貿易現象及其本質的經濟學家。他的理論能夠解釋一些傳統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同時澄清了傳統貿易理論帶給我們的一些錯誤觀念。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不同點就在于其所依托的經濟學框架存在很大的不同,具體來說體現在如下幾點:
1.理論的思想淵源不同
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1)市場競爭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2)勞動分工能使生產率提高并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
應該說,新古典經濟學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經濟學的第一個思想,卻與第二個思想相沖突。新古典經濟學在將市場競爭的作用形式化時,最初采用了無規模報酬的生產函數這種最簡單的數學工具,它使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變成了與市場競爭不相容的東西。因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論,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基于專業化能夠提高生產率的原理,而這一原理與遞增規模報酬有關。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采用無規模報酬的假設,從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業的組織結構、規模大小、市場競爭地位及其相應的市場結構都對貿易的模式、成因、結構、得益等沒有影響。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產函數只表明一種投入產出的純技術關系,不允許遞增報酬的存在,并且忽視了社會經濟組織的演進與生產率的互動關系。
事實上,古典經濟學家的研究重點是專業化、勞動分工和交換的關系。在斯密和馬克思看來,勞動分工是經濟生活的核心現象,社會經濟組織結構是經濟學研究的中心,馬克思更將其歸結為生產關系的研究。楊格(AllynYoung,1928)的經典論文指出:“在全部經濟學文獻中,最富有啟發、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則就是斯密定理(勞動分工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注:YoungA.(1928),IncreasingReturnaandEconomicProgress,TheEconomicJournal,38:P527—42。)然而,由于后來德布魯把新古典經濟學變成公理化體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來解釋國際貿易的理論逐漸地為人們所拋棄。70年代以來,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貿易理論逐步產生和發展,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不足,但始終難逃“舊瓶裝新酒”之嫌。楊小凱用現代數學分析工具將古典經濟學的思想精華充分發揮并加以形式化,創立了以古典經濟學的分工思想為基礎的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堪稱是貿易理論領域的一次革命。
2.前提假設、分析方法不同
就前提假設和分析方法來看,新古典經濟學存在三個致命缺陷:第一是采用消費者——生產者的兩分法。消費者不生產,必須從廠商處購買所有消費品,因此國內貿易必然存在,消費者不能選擇自給自足,也不能選擇專業化的水平和方向;而廠商的存在是給定的,所以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重點是給定經濟組織結構下的最優資源配置問題。這種兩分法使得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經濟組織如何從自給自足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也無法解釋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等現象。第二,新古典經濟學用規模經濟概念替代專業化經濟概念,而規模經濟概念只能表明投入產出間的純技術關系,卻不能反映專業化水平、經濟組織結構的演進對生產率的影響。第三,新古典經濟學采用馬歇爾開創的邊際分析方法。邊際分析主要用于處理內點解問題,而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決策往往是角點解問題。(注:角點解意味著某些決策變量的最優值是零。一般講,買汽車的人不會自己生產汽車,即其購買量為正數,而其生產量為零;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產品的生產量為正數,而其購買量則為零。相反,內點解則意味著決策變量的最優值不是零。)
新興古典經濟學克服了上述缺陷。首先,在該體系中每個決策者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這意味著每個決策者可以選擇專業化方向和水平。廠商的出現也不是外生給定的,而是從模型中內生而來。其次,用專業化經濟來替代規模經濟那種純技術概念,并且引入交易費用的概念,從而產生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即專業化一方面提高生產率,使決策者擁有更高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多樣化消費的偏好,專業化必然意味著要從其他專業的決策者手中購買更多的商品,這就需要支付更大的交易費用。最后,新興古典經濟學采用超邊際分析方法(Inframarginalanalysis),即對每一角點進行邊際分析,然后在角點之間用總效益費用分析,這是處理最優決策的角點解所必須的。
3.對貿易基礎的認識不同
當代貿易理論公認的一個事實是: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是對斯密的絕對優勢的一個發展。當然,如果靜態地看,情況確實如此。但是,如果允許比較優勢在模型中內生,并且隨著分工的發展而不斷演進,那么斯密基于分工和專業化的絕對優勢概念比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更為寬泛和重要。許多經濟學家曾指出,個人之間生產各種物品的生產率的先天性差異遠不如個人之間由于分工和專業化而產生的生產率差異來得重要。正如斯密所說:“人們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并不象我們所感覺的那么大。人們壯年時在不同職業上表現出來的極不相同的才能,在多數場合,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注: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97年上卷,第15頁。)。如果我們接受先天的生產率差異(即外生比較優勢)作為分工的條件,那么就會導致貿易產品、方向和格局的靜態化,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比較利益陷阱的根本原因。而作為分工的結果出現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則預示著一國貿易動態發展和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基于分工造成生產率差異的內生比較優勢能夠隨著分工的逐步發展而不斷演進,而且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是加速知識積累和生產率內生進展的動力并且楊格定理告訴我們,分工存在自我繁殖的機制,因此基于分工和專業化的內生比較優勢的演進就成為一國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持續不斷的源泉。而外生比較優勢不能內生地演進,對于分工、生產率進步和加速知識積累沒有什么影響,因而一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就只能歸功于新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的外生技術進步。這是新古典貿易理論無法解釋很多現象的根本原因。
根據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如果事前相同的個人選擇不同的專業化水平生產不同的產品,只要專業化報酬遞增,就可能存在比較優勢。這就是說,按照斯密的定義,比較優勢可能存在于所有個人事前相同的場合。而根據李嘉圖的定義,在這種場合比較利益不可能存在。換句話說,這種比較優勢的存在與否,取決于人們對于專業化程度的決策。我們將這種由于選擇不同專業方向的決策造成的事后生產率差別稱做內生比較優勢,而將以外生給定的個人之間的技術和稟賦差異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外生比較優勢。
新貿易理論也對此作出了相似的研究。格羅斯曼和赫爾普曼(1989)把以規模報酬遞增為基礎的比較優勢稱為后天獲得的比較優勢,而把李嘉圖的比較優勢概念稱為先天自然的比較優勢。
4.對貿易利益的主張不同
按照新古典貿易理論,如果國與國之間存在外生比較優勢,則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必定會產生,而且實行自由貿易能夠提高一國的福利水平。新貿易理論中的規模報酬遞增的貿易模型預言,國際貿易總是優于自給自足,因為世界市場上一個經濟聯合體的規??偙纫粋€國家的經濟規模要大得多。因此,沒有政府干預時不可能出現自給自足。那么,國際貿易的存在一定會帶來貿易利益嗎?它一定優于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狀態下的福利水平嗎?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通過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能夠解釋國際貿易之所以從國內貿易中產生是因為一國的交易效率的改進。交易效率與交易費用負相關,各種交易費用(內生或外生)越高則交易效率越低。如果交易效率極低,則自給自足是均衡,因而無需國際貿易和國內貿易。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改進,則國內貿易將因一國之內的分工水平提高而產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改進的幅度不是很大,則在沒有形成全國統一市場時,貿易可能在各個地方性市場內進行。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改進,全國性市場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產生。如果交易效率繼續提高的話,則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會要求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其相適應,此時局限于一國市場之內的貿易和產品交換無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經濟,因此國際貿易便會從國內貿易中產生。總之,國際貿易給一國帶來貿易利益的先決條件是該國的交易效率應當足夠高,以便適應分工水平的提高,而分工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規模的市場與之相適應,由此國際貿易才成為必要。
三、評價與借鑒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對貿易理論的研究作了突出的貢獻,其影響是巨大的。它使我們重新思考傳統貿易理論中一些已有定論的命題,同時也提供給我們許多新的視角和觀點。我們認為,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可能正代表未來貿易理論發展的主流方向。以下簡要地對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作幾點評價。
1.重新闡釋了絕對優勢、比較優勢等貿易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將貿易理論整合到統一框架下。
如果以事前和事后的生產率差別來區分不同的比較優勢,那么不同貿易模型中的比較優勢就可以劃分為內生比較優勢和外生比較優勢。其中,李嘉圖模型的比較優勢稱為外生的技術比較優勢,H—O模型的比較優勢稱為外生的資源比較優勢,新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稱為內生的規模經濟比較優勢,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稱為內生的專業化經濟比較優勢。
從勞動分工的角度來看,國際貿易賴以產生的分工基礎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技術和資源不同的外生比較利益的勞動分工,一種是基于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經濟的內生比較利益的勞動分工。也就是說,從貿易產生的原因看,傳統貿易理論的核心是比較利益,而新貿易理論和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則是遞增規模報酬。當然,實際經濟是兩者的混合體,既有比較利益,又有遞增規模報酬。如果能夠將傳統貿易理論與新興古典貿易理論進行有機的整合,則存在著將現有貿易理論納入到統一框架之下的可能性。很顯然,傳統貿易理論不可能包含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因為按照新古典理論,普遍的遞增規模報酬會使一般均衡不存在或不是帕累托最優。相反,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卻能夠包含傳統貿易理論。楊小凱(1997)將外生比較利益因素引入基于遞增規模報酬的新興古典貿易模型,從而將傳統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納入到新興古典貿易理論的框架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將現有的貿易理論整合到統一框架下。
2.糾正了新貿易理論的錯誤結論,為其完善和發展指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新貿易理論假定存在規模經濟與多樣化消費的兩難沖突,也就是說,規模經濟的充分利用要求與更大規模的市場相適應。如果一國的人口或經濟規模很大,則能夠更充分地利用規模經濟的好處,因此人口的增加會帶來生產率的上升。這與日本、香港的經驗是一致的,但是卻與印度和改革前的中國的經驗相悖,因為對于后者而言,人口增長率高對經濟增長并無積極作用。按照新興古典貿易理論,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是交易效率,人口增長率對于一國貿易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中性的。在印度和改革前的中國,由于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各種紛繁復雜的行業進入壁壘、國內市場諸侯割據、法律法規不健全等等因素,導致交易效率低下,均衡的分工水平很低,因此出現高人口增長率與低生產率并存的現象。而在香港等地,由于高效率的政府、健全的法制等因素保證了高交易效率,所以高人口增長率與高經濟增長率并存。
其次,新貿易理論的最大弱點在于根本不存在一個為經濟學界廣泛認可的不完全競爭模型,所以必須按照不同的市場結構、不同的產品差異性來構造相應的貿易模型,導致新貿易理論的各種模型紛繁復雜,難于統一,無法形成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替代。
然而,正如我們下面將要指出的,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以專業化為基礎的遞增規模報酬與競爭性市場是相容的。因此,如果新貿易理論能夠正確地解釋其遞增規模報酬的微觀基礎,不再基于規模經濟而是基于分工和專業化來建立相應的新貿易理論模型,那么就完全可以避開對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處理問題,從而為其蓬勃發展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思路。
3.采用每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框架,能夠說明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中產生,從而將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原理統一起來。
按照現有的貿易理論,如果沒有政府干預,則當國與國之間存在外生比較優勢或內生的規模經濟比較優勢時,國際貿易一定會產生。但是,它卻無法解釋同樣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為什么古時候只有國內貿易就足夠了,而現在卻需要國際貿易,而且國際貿易量越來越大。這是由于現有的貿易理論假定純消費者——純生產者的絕對分離,所以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原理不同。國內貿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消費者不貿易便不能生存,所以即使沒有比較利益和規模經濟,國內貿易也會存在;而沒有這兩個條件,國際貿易便不會產生。
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存在著專業化經濟與交易費用的兩難沖突。由于這個沖突,當交易效率低下時,分工的好處被交易費用造成的福利損失所抵消,人們選擇低分工水平即自給自足,不需要國內和國際貿易。當交易效率的提高使得分工的好處大于交易費用所造成的福利損失時,貿易開始在很多地方性市場中出現,但國內統一市場是不需要的。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國內統一市場出現。如果交易效率再進一步提高,則國內市場規模限制了分工的發展,所以國際貿易成為必要??梢?,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是第一個能解釋國際貿易如何從國內貿易發展而來,并將國內貿易與國際貿易的原理統一起來的理論。
4.解決了遞增規模報酬與競爭市場的相容性問題,存在競爭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的一致性。
新古典貿易理論中,多樣化消費偏好意味著,一種產品的消費者數目必定很大;規模報酬遞增則使得在均衡狀態時,該種產品的生產者數目必定很小。一種產品的消費者從而生產者寡,即消費者與生產者地位上的不對稱,使得廠商有能力根據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操縱價格,而消費者卻無法影響價格。當規模經濟普遍存在時,由此所產生的遞增規模報酬與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即競爭性市場)難以相容。
新興古典貿易理論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貿易理論的發展不必再糾纏于遞增規模報酬是否與競爭性市場相容的問題。首先,生產的專業化需要每個人付出他自己的勞動時間,而這種時間顯然不能在人與人之間轉移和代替,所以對專業化經濟而言,勞動時間的規??偸怯邢薜?,因此專業化經濟所產生的遞增規模報酬存在一個界限,即專業化經濟產生的是有限度、有范圍的遞增規模報酬。其次,采用每個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的框架,則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一種職業,這就決定了他買什么和賣什么,即每個人的需求是由其供給決定的,這被楊格稱為倒數需求律。在新興古典貿易模型中,楊格的倒數需求律一直保持著,即消費需求和生產供給總是同時決定的。由于倒數需求律的作用,分工中專業化生產者對其產品價格的操縱能力會相互抵消,因此在新興古典貿易理論中,以專業化為基礎的遞增規模報酬與競爭的市場是相容的。這與當代西方的經濟實踐是一致的。在美國,利用規模經濟并不會導致市場失敗,因此不需要政府的干預。私人企業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總是爭著合并成最優規模的大企業,這不但不會限制競爭、形成壟斷,相反卻加劇了競爭,因此,存在自由進入的自然壟斷并不像新古典經濟學描述的那樣可怕,而真正可怕的卻是由于政府干預造成的限制貿易自由和行業進入自由的行政強制性壟斷。
關鍵詞:國內信用證 國內結算
隨著我國國內貿易的日益發展,為促進商品大流通,規范社會信用,改變企業間相互拖欠,減少困擾經濟發展的三角債問題,保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1997年中國人民銀行制定頒布了《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正式將信用證引入國內貿易結算。國內信用證是借鑒國際貿易的做法,但與龐大的國際信用證業務量相比,它只是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就國內信用證業務發展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為該項業務的發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 國內信用證現狀
從《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頒布之后,國內信用證就在制度的保證之下正式的為一些有需要的企業所用。2002年我國的商業銀行才把此業務逐步開展起來,迄今為止,國內信用證的業務量在所有結算業務中也只能占很小的比例。國內信用證雖具有國際信用證的所有特點,但在具體操作中由于經濟、法律、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仍有諸多差異。但為什么在國際上成為盛行的信用證在我國國內卻得不到同樣的偏愛呢?
(一)受傳統觀念的影響
由于人們在辦理結算業務時都有習慣性的支付方式,對于操作程序和相關的一些規定都有所了解。雖說商業信用有相當的不可靠性,但這些建立在商業信用上的支付結算方式仍然為普遍企業所接受的。國內信用證是一種較新的結算方式,操作起來技術性很強,因而對大部分企事業單位來說在較短的時間內不容易被接受而寧愿使用他們熟悉的結算方式辦理結算業務。
(二)費用較其他結算方式高
同其他等額的支付結算業務相比,國內信用證的收費較高。在我國,銀行承兌收費標準為票面金額的0.5‰,開證手續費按開證金額的1.5‰計收;商業匯票貼現一般不收手續費,而信用證議付手續費則為項下單據金額的1‰;相同的是,議付利率參照貼現利率執行,兩者的保證金比例也基本一致。由此可見,信用證綜合成本比銀行承兌匯票高,形成制約企業使用國內信用證的一道障礙。
(三)手續相對復雜
根據《辦法》的規定,一筆國內信用證的業務程序都要經過買方申請開證,買方銀行開立信用證、賣方銀行通知、傳遞、保兌信用證,賣方銀行議付、付款、承兌信用證項下的匯票或單據并索匯,買方銀行償付或付款,買方贖單提貨六個環節,這與國內現行各結算方式相比,無疑手續更繁雜,時間更長。
(四)人員素質的限制
信用證是國際結算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種,而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主要是一些進出口企業,對廣大并不直接從事對外貿易的國內企業來說,對業務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個較好的業務員不僅僅能操作信用證及單證,還應該對商品本身及其貨物的運輸流程有所了解,還應該有《合同法》《商檢法》《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降低其操作風險,保證國內信用證的持續發展。而今能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來操作國內信用證的專業人才太少成為了目前國內信用證難以推廣的一大障礙。
(五)企業資信問題
采用國內信用證方式付款,買方在申請開證時,不用交付全部的開證金額,只需交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或擔保品。然而,目前我國正處于國企改革的攻堅階段,絕大部分企業經濟效益低下,資信狀況惡劣,同樣,追逐利潤最大化的銀行從其自身經營安全性考慮,往往要求開證申請人交納絕大部分甚至的開證金額作為保證金,從而導致開證申請人流動資金的大量積壓,使之本能地遠離這種并不經濟的結算方式。
(六)缺乏有保障的法律制度
迄今為止,我國并未制定專門規范國內信用證業務的法律或行政法規,只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國內信用證結算辦法》對國內信用證業務的有關問題作出規定?!掇k法》在法律效力層次上僅屬于部門規章,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部門規章僅具有“參考”性質,并不必然為法院在審理案件是時所采納。并且,除《合同法》規定的各項條件外,合同的無效只能由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也就是說,如果國內信用證業務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時以違背《辦法》相關規定主張合同無效,將難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 國內信用證發展
基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在當前的經濟運行背景下,要使國內信用證廣泛發展起來,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加強銀行間的合作
銀行對企業開證前的資信審查尤為重要,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不排除有企業對銀行有欺詐之嫌。為了更好的開展國內信用證業務,國有商業銀行之間應加強協同合作,共同開發客戶信用信息資源管理系統,也即為客戶建立經濟行為的信用檔案,打開該系統時,客戶的信用狀況就一目了然,一旦該客戶惡意欺詐,就會信譽頓失,其欺詐行為就會得到銀行的一致抵制,這樣就可以促使個人或企業的經濟行為嚴格遵守銀行信用及商業信用制度,遵紀守法,建立自己良好的信用史,以便在社會活動中以自己的“信用”求得事業發展。對無信用企業,各家銀行就可以進行聯合制裁:只要有一家銀行以正當理由拒絕了開證,其他銀行也不予受理其開證申請。這樣,就迫使客戶講信用、重信用,從而降低銀行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的風險。
(二)加強商檢的規范
在商品經濟競爭愈演愈烈的大時代背景下,同行業的廠商也越來越多,商品的質量成了凸現的問題。國內信用證這一金融產品正走進國內貿易,逐步被一些企業所接受,而信用證是依附于買賣合同開立的,買方就憑所購商品是否符合合同所規定的有關條款來決定是否履行其付款義務。加強商檢的規范不僅可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可以進一步規范市場,同時也降低了銀行對國內信用證的經營風險。
(三)發展電子結算系統的技術
現代銀行結算系統的完善必須有成熟的電子系統的支持。在我國的國內貿易中,國內信用證的使用也需要強大的電子技術支持,能在全國建立貿易及結算服務網絡,這樣可以提高了國內貿易業務的效率,降低貿易成本,簡化中間環節,提高貿易收益,大大的促進國內貿易的發展。
(四)加強對專業 人員的培訓
信用證結算業務涉及面廣,技術性強,處理難度大,如果處理不當則會影響信用證結算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安全性。這就要求銀企有關結算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業務知識,如信用證結算的特點,各當事人的主要權利和義務,結算業務流程以及各個環節的處理方法等。還要熟悉票據單證、貿易、運輸、保險、倉儲、商檢等業務內容。因而要花大力氣做好業務學習與培訓工作,全面提高經辦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操作技能,提高結算效率。
(五)完善信用體系
在辦理國內信用證的業務中,雖然買賣雙方是建立在銀行信用之上的,但就開證申請方而言必須有較好的信用銀行才予以開證,因而企業間如果想保證交易的資金安全和充分利用國內信用證提供的融資功能,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一方面保持自己良好信用的高姿態,另一方面配合相關部門搞好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一是建立企業不良行為記錄管理系統。將有嚴重違法行為的企業鎖入""不良行為警示記錄系統"",在鎖定期限內限制其相關行為,并上網公示,警示其他經營者,維護交易安全。二是建立企業良好行為記錄管理系統。將""重合同,守信用""、經營信譽良好的企業,輸入""良好行為記錄系統"",向社會,宣揚其誠信守約的行為,促進全社會良好信用觀念的形成。
(六)完善相關法律
為保障國內信用證業務的順利發展,目前我國的國內信用證的管理和運作要從部門規章這一層次提高到國內信用證立法的法律層次,至少應由國務院頒布行政法規對國內信用證業務相關問題作出規范,并由該法規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明確發生國內信用證糾紛時能否適用我國目前關于信用證業務的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讓國內信用證在法律的支持下在經濟領域中更加規范的運作,擴大市場;同時在國內信用證的運作中,也進一步加強法律的完善,使之早日與國際慣例通行。
國內信用證的推行需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這種新的結算方式對于單一從事國內貿易的企業來說比較陌生,所以,不應以一時的業務拓展去片面地衡量,而應從一定高度去理解這種與國際結算得以接軌的結算方式的積極意義。隨著法律的逐步完善,商業銀行的積極參與,國內信用證結算業務必將對實現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支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金融目標起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際貿易業務與結算操作》,屈韜 徐印州編著,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
[2] 《交易保障:國際貿易信用與結算》,張培勝 張輝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7
計劃11月完成
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王民透露,針對家居家裝行業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劣質材料、有害有毒材料魚目混珠,假冒名牌充斥,亂收費現象嚴重等諸多問題,由國家商務部立項的《家居家裝行業經營服務規范》國內貿易標準起草工作現已正式啟動,計劃于2012年11月完成。
該標準是我國家居家裝行業第一部國內貿易標準,標準涉及面廣、內容繁多,起草工作將經過各類調研、討論、座談、協調等形式完成。首先,將由中國商業聯合會負責組織,中國商業聯合會零售供貨商專業委員會、北京五洲創意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等單位組建標準起草工作組。標準起草工作組將選擇在行業內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美譽度及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理論水平的企業共同參與制定。據介紹,起草小組會將起草單位名額按企業類型方式征集,家居、家裝生產企業8至11家,家裝企業3至5家,行業協會1至3家,家居、家裝賣場等5至7家,營銷策劃1至2家。
據了解,家裝行業亂象由來已久,目前我國家裝行業存在的諸多問題主要包括:裝修工程的質量不能達到業主的要求;裝修工程的實際造價超過家裝公司事先預算;裝修最終效果未能達到設計效果水平;裝修材料以次充好,材料價格難以控制;虛假或夸大成分的廣告宣傳普遍存在;報價故意漏項,設計亂收費等。
家裝亂象有望遏制
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規范的起草和實施,則將有助于規范家居家裝行業經營行為,對消費者正確選擇家裝公司會起到指導作用。
據了解,標準將著力解決家裝行業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裝修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家裝市場缺少規范等問題。一方面將規范行業經營行為,使各項服務標準化、規范化、透明化,使消費者可以及時了解到相關信息,在前期的選擇上及后期問題的處理中都能夠得到有理可依、有據可查,達到明白消費、放心消費。另一方面,標準將加強培育規范化企業品牌,使消費者更清楚選擇家裝企業。此外,標準還將針對家居家裝行業使用劣質材料、假冒名牌、收費混亂等問題提出規范條文。
國際貨物貿易屬商品交換范圍,與國內貿易在性質上并無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間進行的,所以與國內貿易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國際貨物貿易要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政策措施、法律體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和沖突,以及語言文化、社會習俗等方面帶來的差異,所涉及的問題遠比國內貿易復雜。
2.國際貨物貿易的交易數量和金額一般較大,運輸距離較遠,履行時間較長,因此交易雙方承擔的風險遠比國內貿易要大。
3.國際貨物貿易容易受到交易雙方所在國家的政治、經濟變動、雙邊關系及國際局勢變化等條件的影響。
4.國際貨物貿易除了交易雙方外,還需涉及到運輸、保險、銀行、商檢、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過程較國內貿易要復雜得多。
二、國際貿易企業面臨的風險
1.政治風險政治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運營的所在國家的政治穩定性,以及當地的政治制度。政府的更迭,有時也會導致業務出現重大變化。甚至在政治制度穩定的國家,政治改革的影響也可能重大。
2.市場風險市場風險,有時也成為財務風險或是價格風險,是指由于市場的變化而導致虧損的風險。國際貿易企業面臨的主要市場風險是匯率風險及商品價格風險。匯率風險是由匯率變動的可能性,以及一種貨幣對另外一種貨幣的價值發生變動的可能性導致。企業主要商品價格出人意料地劇烈波動,也可能是外貿企業面臨巨大的風險。
3.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指由于員工、過程、基礎設施或技術或對運作有影響的類似因素的實物而導致虧損的風險。外貿企業面臨的操作風險主要是不理解或誤用一些國際貿易合同中的貿易術語。貿易術語即貿易合同中的價格條款的特殊表達形式,在國際貿易中如果對貿易術語操作不當,很容易給企業帶來巨大操作風險。
4.政策風險政策風險源于國家間貿易摩擦加劇、反傾銷案件增多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存在。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商品能夠更加通暢地流轉于不同的國家,但是,近幾年歐美經濟的持續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有逐步抬頭的趨勢,這也使得外貿企業面臨的政策風險進一步加劇。
三、國際貿易企業應對風險的措施
1.實施交易對象資信調查在國際貿易中,選擇好交易對象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規避貿易風險的前提。一定要慎重考察對方企業的真實性,查清對方的資信情況。資信調查的主要內容有:首先,查看對方營業執照的正本和副本,同時核實其經營活動情況、貨物情況、注冊資本、法定地址和現在是否仍在合法地進行經營活動。其次,查看對方資產信用的真實性和履約能力,進而了解其開設的基礎賬戶和經營管理能力。再次,對其主體資格要辨別清楚。如對方是以自然人身份,或以法人身份,還是以非法人經濟組織身份出現,是法定代表人的身份,還是委托人的身份出現。最后,調查對方企業的信譽度,有無不良行為歷史記載。開展資信調查非常必要,是規避國際貿易風險至關重要的一步。
2.建立風險的內控決策機制任何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的過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隱患、所謂對于風險的管理,只是想在貿易過程中所到的利益與所存在的風險隱患找到一個恰當的比例分配。想要使企業在貿易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就必須把握好貿易風險,這就要求企業平衡利弊來選擇一些東西的同時也要放棄一定的利益,因為利益與風險一直都是并存的,企業最好不要做超出利益與風險比例的貿易,若要為之,那就事先做好風險承擔的準備,從而降低風險發生所造成的巨大損失。
3.切實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如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已從價格的競爭轉變為質量的競爭,企業應依靠科技進步,重視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運用,不斷開拓新產品,在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加工深度上下功夫。面對國際間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及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我國出口企業要用產品質量進行反擊,努力提高我國標準檔次,打造品牌產品,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
雙周宏觀經濟分析
如果說1870年至1913年的第一次全球化過程中,中國是最大的受害者,那么這次的全球化,中國則是最大的受益者。沒有這次全球化,中國經濟不可能保持30年的高速增長,更不會有現在的地位。
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總體而言,都從這次全球化中得到好處,而中國無疑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中國正是抓住這次機遇,成為制造業的第一大國。所以,100多年前的全球化和100年之后的全球化對于中國的命運產生了截然相反的影響。
出口驅動經濟增長已不可持續
在過去30年的大部分年份里,中國國際貿易增長率都是高于GDP的增長率。大致來說,中國的實際GDP年增長率在10%左右,出口的實際年增長率在15%左右。按照名義值算,2008年出口是1978年的553倍,GDP是1978年的83倍,前者是后者的6.7倍。結果是,貿易占GDP的比重大幅攀升。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1978年為4.6%,1990年是16.1%,2000年是20.8%,2007年是37.5%。1990年后,除1993年外,其他17年都是貿易順差。到了2008年,外匯儲備突出2萬億美元。2007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是8%。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逆差占其GDP的8%。
2001年之后,我們的出口為什么增長那么快?有許多原因,包括加入WTO和中國競爭力的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對出口的高度依賴與人民幣匯率有關,因為人民幣被嚴重低估了,對企業而言,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更有利可圖。
現在出口危機發生了,危機發生后,政府還繼續補貼,也沒有研究這個出口補貼多大是好,多大是不好,就是為了保出口而補貼。值不值得?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這次危機后,中國的出口受到了阻礙,我個人認為它不是一兩年的短期危機,可能是個長期的調整過程。為什么?一般而言,經濟規模越大,貿易占GDP的比重越小(極端而言,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這一比重就是0)。
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世界十大經濟體里,只有德國的出口占GDP比重(39.9%)高于中國(37.5%)。至于其他國家,美國8.4%,日本16.3%,英國15.7%,法國21.6%,意大利23.4%,西班牙7.4%,加拿大29.2%,巴西12.2%,世界平均是25.6%,都低于中國。這意味什么?一種可能是我們的GDP被低估,另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出口依存度確實太高了。
中國出口占GDP比重那么高,而中國還有那么多農民,說明其中存在問題。按照官方統計,全國55%的人口都是農業人口,這種情況下,出口占GDP比重不應該這么高,因為農民有很多產品是自給自足的。
如果此次金融危機與貿易失衡有關,那說明我們的出口增長不能再維持了。無論其他國家是否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我們過去的出口勢頭都很難再延續下去,未來能保持出口與GDP同步增長已經很不容易了,下一步該怎么辦?
就需要兩個市場的均衡,尤其是開發國內市場。這個開發國內市場不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擴大內需”,這兩個概念完全不一樣。開發國內市場,類似于過去我們開發國外市場,是真正地利用企業家精神,創造需求,這是中國經濟本身的一次更大規模的、更深程度的“改革開放”。問題是這個市場的潛力有多大?
中國就是一個“全球”
首先看一下經濟規模。中國大陸有31個省級經濟區,如果我們把每個經濟區當做一個獨立的“國家”排名,然后把它們和世界各國的經濟規模做個比較。
比如中國經濟排名前四位的省份是廣東、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如果被當做獨立的經濟體,其經濟規模2008年可以排在世界的第18位(按照匯率換算的GDP總量,下同),在土耳其之后(相當于土耳其的67%),超過波蘭、印度尼西亞(世界第四大人口國)、比利時、瑞士、瑞典、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山東和江蘇,經濟規模都超過挪威、奧地利、伊朗、希臘、丹麥、阿根廷;排名第四位的浙江,經濟規模超過委內瑞拉、愛爾蘭、南非。
再看看人口。人口規模是市場規模的重要決定因素,這是為什么中國市場受到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移動能成為世界最大的電信公司,就是因為中國的人口規模大。任何商品,只要有1%的人購買,就是個大市場;如果有10%的人購買,就是個巨大的市場。
200年前英國崛起的時候,世界總人口不過10億,英國人口占2%左右,英國搞殖民地原因就是本土人口規模太小;100年前美國崛起的時候,世界總人口不過16億,美國人口占5%左右。今天中國的人口已超過13億,幾乎等于100年前全世界的總人口,比當今發達國家總人口還多。
分省來看,中國不少省的人口已超過世界上許多大國的人口總量。中國人口最大的三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河南,人口都超過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發達經濟體;甚至陜西、山西屯都超過加拿大。
上述兩方面的比較是想說明,中國本身的市場潛力該有多大。如果我們能把中國各省間的貿易做好,中國本身就能創造出一個世界級的市場。中國各省之間千差萬別,互利的貿易和分工是非常有潛力的。
233年前,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曾驚嘆:中國國內市場的規模不亞于歐洲所有國家加在一起的市場規模,現在該到真正開發這個巨大的市場的時候了!
開發國內市場,離不開中西部的發展。過去沿海地區主導的經濟增長是與出口主導的增長相配合的。今后,中西部地區將變得更為重要??上驳氖?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結構已經開始向有利于中西部的轉移。改革開放后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東部的增長速度超過中部和西部,但在過去的十年里,就是第三個十年,特別是過去的五六年,西部和中部的增長速度超過東部。
這說明中國的區域經濟增長正在發生轉移。這也說明中國地區之間的差距在縮小,而不是擴大,所以不要輕易相信中國地區差異越來越大的說法。東西部的差距有望在下一輪30年中,差距大幅度收縮。國內市場的開發一定會導致東部、中部、西部的均等化趨勢。
靠什么開發國內市場?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成長有幾大要素:第一是產權制度,沒有政府對產權的保護,不會有經濟發展;第二是科學、理性思維;第三是資本市場的發展;第四就是交通和通信。
過去30年,中國的交通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1988年中國才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1995年,中國的高速公路是2100公里;到2008年,已經是6萬公里,并且每年以四五千公里的速度增加。
與20年前比,中國現在的情況是,兩點之間的運輸時間大概減少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原來需要三天到的時間,現在可能一天半或者一天就可以到達;原來三個小時到的地方,現在可能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們在20年前中國內部兩地做生意覺得劃不來的事情,現在就劃得來了。
這次經濟危機后,中國的道路建設,包括公路和高鐵,投入非常大,這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將有巨大影響。簡單地說,運輸成本降低,必然使分工和交換更為發達,如果沒有蒸汽機,沒有鐵路,沒有輪船,世界經濟就不可能一體化。中國交通的迅速發展為中國經濟的一體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前提條件,這也是我們對未來樂觀的原因之一。
現在看來,開發國內市場的主要障礙已不是交通和通信這樣的硬件基礎設施,而是制度性成本。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主要區別是由分割導致的制度成本。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由于國家貿易要在不同的國家之間進行,關稅和非關稅保護、貨幣等因素使得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大于國內貿易的交易成本。所謂歐洲經濟化,也就是使得歐洲不同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變成“國內貿易”。
非常遺憾的是,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和政府主導經濟的制度使得許多情況下國內貿易的交易成本比國際貿易還高,各地區的相對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嚴重影響了國內市場的開發。這是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中國的行政區域調整、劃分,需要弱化行政功能,尊重區域本身的市場屬性。形形的地方保護政策必須徹底廢除!當中國在國際上高舉自由貿易大旗的時候,同樣不要忘了國內市場更需要自由貿易。
另外一個阻礙國內市場開發的因素是商業文化和誠信。如果你問中國的出口型企業,為什么70%-80%的產品都在出口,不做國內市場?他的回答很可能是國內市場難做,難就難在你簽訂了合同,也交了貨,但可能收不到貨款,而做出口,只要簽了合同,就能在合同期限內收到貨款。所以有些企業寧愿低價出口,也不愿意高價銷售在國內市場,他們預估的國內市場的風險太大。如果我們不加強法治,合同得不到最有效執行,又有地方保護主義橫行的話,中國的企業家就沒有信心開拓國內市場。
當然,未來對外開放仍很重要,對外開發在中國的過去30年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仍然是這樣??梢钥纯闯隹谡几魇DP的比重,差異是非常大的。
多數省份,國際貿易比重非常低,內蒙古只有4.7%,河南是中國第五大經濟體,但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只有4.6%。這些數據說明,中國的中西部還要大力發展國際貿易。
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還將伴隨著城市化。中國現有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5%,改革開放初期只占18%,未來30年可能上升至75%,這不是不可能的,應該說是必須的,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的國家是不可能真正發達的。
從45%到75%,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有4億人口要轉入城市,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按100萬計算,未來30年中國要增加400個這樣的城市。過去30年,100萬人口的城市中國大致增加了200個。
我們做產業規劃,企業家做房地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國家大的計劃,包括現在建設新農村的辦法,也應該考慮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