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技術培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現狀;需求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17-0018-03
21世紀是信息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面對日趨激烈的國力競爭,利用信息化手段培養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能力[1]。因此,建設一支適應時展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才能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外在的,只有教師的積極有效參與,才能夠將外在的教育改革目標內化為課堂上的教學實踐活動[2]。因此,我國于2013年啟動實施了“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旨在通過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突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但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差,不能滿足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需要,本文以2014年頒布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為依據,探討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和培訓需求,以使新一輪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
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基本手段[3]。目前,大多數教師比較缺乏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阻礙了學校乃至國家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為此,筆者采用訪談法和問卷調查法,主要從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及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三方面了解城市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和培訓需求,希望在新一輪的信息技術提升培訓中,切實提升中學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地理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
2.問卷設計
本次調查所用問卷是在分析2014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基礎上,參考大量文獻后編制的。問卷主要分為四部分,分別是教師個人基本情況、學?;厩闆r、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與培訓需求,最后是一道開放題“在信息技術培訓中,您最希望提升哪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對前面調查內容的補充。
3.問卷的實施
筆者于2014年11月-12月主要對洛陽市和開封市的城市中學地理教師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118份,回收118份,有效問卷112份,問卷有效率為94.92%。
二、調查結果統計與分析
1.對多媒體教學常用設備操作比較熟練,需求度較低
由調查可知,地理教師對多媒體計算機、電子白板、投影儀、幻燈機、觸控電視和交互式電子白板等六種常見多媒體設備的使用現狀方面,操作較為熟練的是多媒體計算機、電子白板和投影儀,基本能滿足教學需要。而在所列多媒體設備的培訓需求方面,排在前兩位的是交互式電子白板和觸控電視,需求度分別是32.61%、26.52%。
2.檢索獲取數字教育資源的能力較強,對優秀數字資源的需求也較高
據調查可知,經常下載地理數字教育資源的教師比例最高,達到了60.71%;想嘗試但不會和從不使用數字教育資源的地理教師僅有10人??煽闯觯蠖鄶档乩斫處熅哂兄鲃舆\用信息技術的意識,也具備搜索和下載地理教育資源的能力。但現有網絡資源存在商業化較強、共享度較低的問題影響了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因此,高達97.33%的中學地理教師希望在信息技術培訓中了解一些獲取優秀地理數字教育資源的途徑和方法,以幫助其提升運用數字教育資源進行地理教學的能力。
3.教學通用軟件的掌握狀況不太樂觀,但其需求度較高
問卷主要調查了文檔處理、動畫制作、音頻與視頻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等六種通用軟件的掌握情況。統計結果表明,地理教師普遍對文檔處理顯示軟件(如PPT、Word)操作較為熟練,比例高達91.87%,而對其余軟件使用現狀并不樂觀,尤其是多媒體課件制作(如flash、AuthorWare等)和動畫制作軟件,一半以上的教師幾乎不會使用。
關于地理教師對上述軟件的培訓需求情況,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動畫制作、音視頻編輯、圖片處理、多媒體課件制作以及文檔處理顯示軟件。此外,在訪談過程中,地理教師認為,他們目前對Word文檔的操作水平能滿足其教學需求,無需加強培訓,而對于信息化教學使用最多的PPT,他們希望能進行較深程度的培訓,如插入動畫、超文本等,提高其制作高質量課件的能力。
4.地理學科專用軟件的掌握狀況很不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如圖1教師常用地理教學軟件的情況調查可知,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最多的地理學科專用軟件是谷歌地圖,應用頻率達到了30.42%。谷歌地圖因簡單易學、上手快得到了大部分地理教師的青睞,因此,在教學中使用得較多。其次是Word(繪圖功能)、Google Earth和Photoshop(繪圖功能)。而在地理教學中使用較少的是GIS、3Dworldmap和Marble,所占比例之和僅為9.16%。從整體來看,地理教師對地理學科軟件的應用現狀很不樂觀,缺乏主動使用地理學科軟件的意識。 圖1 教師常用地理教學軟件的情況調查
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91.96%的地理教師希望信息技術培訓能夠提高其操作地理學科專用軟件的能力。而少數地理教師選擇不需要培訓地理學科專用教學軟件的原因,主要是受學校教學條件的制約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的影響。
5.簡易多媒體環境下地理教師教學能力較強,需求度也較高
在訪談過程中,大多數地理教師認為,他們能夠在簡易多媒體環境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僅有部分教師認為其教學能力還有待提高,特別是信息化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方面。但由進一步調查得知,高達91.96%的地理教師仍然希望自己進一步提升簡易多媒體環境下的地理教學能力。
6.交互多媒體教學環境中的教學能力較差,但需求度較高
調查得知,在教學中能較熟練操作交互式電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地理教師所占比例為20.53%,而79.47%的地理教師不能熟練地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表明地理教師在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能力普遍偏低。此外,大多數地理教師不能熟練操作交互式白板的交互功能,更不熟悉白板的內置資源與地理學科軟件。而教育信息化越來越重視交互式多媒體設備在教學中的運用,大多數地理教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高達90.17%的地理教師希望加強交互式電子白板的相關培訓。
7.教學各環節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良好,需求度高低不一
對地理教師在各教學環節使用信息技術情況的調查發現,被調查的所有地理教師都有在教學各環節使用過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其中,課件制作和課堂講授環節使用信息技術頻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別為21.52%、19.07%;而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教育資源較少的教學環節是教學評價與反思。經調查可知,地理教師對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課堂講授、總結與復習、教學評價以及學生地理空間能力培養的培訓需求層次不一,其中,對信息技術支持課堂講授的需求度最高,達到了96.43%。
8.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狀況不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調查數據顯示,61.61%的地理教師不了解“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的概念和功能,僅有10.71%的教師對其比較了解,從整體來看,大部分地理教師不具備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信息技術能力。在有關培訓需求的調查中,82.14%的地理教師希望通過培訓提升自己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能力,但由于學校不具備相關教學條件和多數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差,他們僅想對其基本的操作功能做些許了解。
9.數字化環境下構建新型教學活動的現狀不太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數字化環境主要指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從調查的數據可看出,地理教師在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的現狀很不樂觀,63%以上的地理教師沒有組織過相關的教學活動。又經分析可知,地理教師對在網絡教學環境和移動學習環境中開展自主合作學習活動的需求度均較高,所占比例分別為81.25%、77.68%。
10.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不樂觀,但需求度較高
教師工作坊和網絡研修社區是支持教師進行學習、研討、交流等活動的網絡平臺,保障了教師開展常態化研修。調查可知,完全不了解兩者概念和功能的地理教師有86人,占總人數的76.79%,而對其了解的地理教師僅占總人數的7.14%,可看出,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新途徑并沒有引起大多數教師的關注。統計發現,地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需求較高,83.03%的地理教師認為需要加強這方面的信息技術培訓。
三、調查結論與反思
在上述具體調查結果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城市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現狀和對信息技術培訓的需求,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從整體來看,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知識現狀不太樂觀
對調查數據分析可知,大部分地理教師信息技術知識比較匱乏,信息化教學水平不高,尤其是應用地理學科軟件進行地理教學的能力、教學通用軟件的熟練操作程度及在信息技術環境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活動等方面。
2.地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方面需求較高
總結與分析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知識需求情況發現,信息技術知識需求度排在前兩位的是優秀地理數字教育資源和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而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方面的需求度普遍較低,如:網絡學習空間、數字化環境下新型教學活動的構建等。
3.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未深入人心
教師工作坊和網絡研修社區是目前信息技術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而大部分地理教師對其不了解,也很少有人參與。這表明教師對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方面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認識,教師常態化的專業發展手段仍停留在了傳統的繼續教育方式上。
教師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執行者,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直接影響著信息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培訓機構需堅持以受訓教師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為導向,分析不同學科教師的不同學習需求,才能使培訓達到預期目標[4][5]。關于中學地理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研究還需要系統的分析所有的地理教師尤其是農村中學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和培訓需求,進而構建適合中學地理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課程內容體系,切實提高信息技術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的意見[Z].教師廳[2013]13號文件.
[2] Armstrong, P. Teacher pay in South Africa: How attractive is the teaching profession[R]. Maitland: South Africa,2009,15- 18.
[3] World Bank.ICT in School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in India and South Asia[R].Washington, DC: info Dev/World Bank,2010.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局網絡信息化建設,加強基層建設和隊伍建設,打造“電子工商”,實行數字化管理,提高辦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經局黨組研究,決定在全市系統開展網絡技術培訓?,F結合我局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及目標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進一步推進網絡信息化建設,加強基層建設和隊伍建設,打造“電子工商”,實行數字化管理,提高辦公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實行公文網上傳輸、網上審批和個體執照網上辦理,提高微機操作實際能力,達到公文處理無紙化、辦公自動化和管理網絡信息化的目的。
二、組織領導
按照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成立分管局長為組長,人教科、辦公室、信息中心負責人為成員的網絡技術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具體實施。
1、培訓事務組。
由人教科組成。負責制定培訓方案,制定培訓日程,負責簽到和考勤,通知參訓人員,負責培訓資料的發放,負責培訓的其它組織工作。
2、資料和宣傳報道組
由辦公室、信息中心組成。負責起草主持詞和領導講話,負責相關資料的編輯印刷、裝訂整理和裝袋,負責將授課內容形成講義和制成投影,負責培訓后資料裝訂成冊保存,負責培訓的錄相、照相和宣傳報道,信息中心負責人負責授課。
3、后勤組
由財務科、后勤服務中心組成。負責條幅的制作、懸掛和場地的布置,負責培訓預算、生活、住宿、經費保障和后勤保障。
三、培訓事項
培訓分二期進行。
1、第一期培訓
(1)培訓對象:各工商分局、所的微機員;
(2)培訓時間:11月6日至11月7日,為期2天;
(3)培訓內容:文檔、表格排版;文件的排版;文件的壓縮和解壓;個體模塊的運用;電腦收費軟件的運用;電子郵件的收發;網上資料的查找和下載。
2、第二期培訓版權所有
(1)培訓對象:局黨組成員,機關全體人員。
(2)培訓時間:待定;
(3)培訓內容:辦公自動化軟件。
3、培訓地點
局多媒體會議室。
4、培訓方式
這次網絡技術培訓在市局培訓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進行,采取個人自學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四、工作要求
1、加強組織領導。網絡信息技術培訓是打造素質型工商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我局實行網絡信息化管理、加強隊伍建設和基層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各工作專班要高度重視,切實履行職責,既要分工明確,又要齊心協作,確保此次培訓工作圓滿完成。
2、確保學習效果。各學員要端正學習態度,認真聽課,做好筆記,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微機操作實際能力,確保學習效果。培訓領導小組將從培訓資料、培訓環境、培訓師資上統一安排,創造良好的條件,保證培訓的正常進行。
3、嚴格獎懲兌現。在集中培訓期間,各學員要自覺遵守學習紀律和課堂紀律,按時上課。對無故遲到、早退、曠課者和培訓達不到要求的,市局將予以通報批評。
第一期培訓日程安排
時間
培訓內容
授課人
11月6日
8:00-9:00
局長培訓開學講話
11月6日
9:00-11:30
文檔、表格排版;文件的排版;文件的壓縮和解壓;
11月6日
2:30-5:30
個體模塊的運用;
11月7日
8:00-11:30
電腦收費軟件的運用;
11月7日
2:30-4:30
電子郵件的收發;網上資料的查找和下載。
11月7日
2018年,臺頭成校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各項工作獲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一年來,完成各類培訓4500多人次?,F就一年工作總結如下:
(一)進一步加強勞動技能培訓,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擴大培訓范圍,拓寬培訓思路。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我們同鎮農科站和農業技術服務推廣中心等部門聯系合作,開展聯合培訓。第二,進行了調查和摸底,按照農民的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和內容。第三,根據地方產業情況及企業生產經營需求,依托服裝實訓基地,開拓思路,運用多種辦法培訓等。
(二)大力開展社區教育工作,充分發揮成人學校的組織方面的作用,具體做到:一是與鎮相關部門協作,積極創建各類學習型組織、家庭和個人,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活動,二是與臺頭鎮“淀土文學社”合作組織了第三屆臺頭鎮農民書畫展。三是整合社區各教育、文化團體,開展廣場文化等各類活動,豐富社區成員文化娛樂生活。
(三)積極開展實驗示范項目的推廣工作,充分發揮示范輻射作用。我校主持的農科教結合示范推廣――小工棚西瓜栽培種植技術的推廣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推廣了1000余畝。今年,我們在基地項目建設過程中,從西瓜品種的選擇到平時的培訓,自始至終和基地農戶走在一起,充分發揮成校自身的功能和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項目為紐帶,以農民致富為根本,以培訓示范為抓手,突出蔬菜種植和西瓜栽培的實用技術培訓,注重農業科技知識的推廣,不斷探索農科教結合的新途徑,把專家請到農戶家中、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技術指導,通過專家手把手的示范、講解,解決了農戶種殖技術上的難題,了解了市場發展的前景,同時使各種先進技術由基地不斷向四周輻射,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應,增加了農民收入。
(四)做好實驗示范工作,學校積極爭取到了鎮政府的支持,在鎮農委和縣農業技術人員的支持下與靜??h桃緣情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臺頭西瓜種植合作社合作,利用實驗的大棚繼續進行 “墨童”、“麒麟”“ 園藝32”等系列新品種試驗和冷棚甜瓜種植新技術兩項實驗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新上市的新品種麒麟西瓜比普通西瓜市場價高出一倍。
(五) 加強成校教育信息網站建設,搭建在線教育數字化學習平臺。專人負責維護學校主頁,及時豐富、充實和更新網站的內容,擴充其服務功能,爭創一流網站,使之成為全鎮人民了解成教工作和參與終身學習的窗口與門戶,今年上半年,了多條銷售信息,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了一條新的銷售渠道。
(六)開展聯合辦學,今年我校招收中專學歷生53人,承擔實用技術普及性培訓150人450人次,已經完成培訓。
(七)加強數字化中心建設,今年增加了數字化學員600人,并對每位學員進行了一次培訓。
以上是我校2018年的工作情況總結。
為了全力做好2019年工作,結合本鎮特點,2019年我們將進行以下工作。
一、繼續加強對農民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特別是針對困難村農民的培訓工作,計劃再請相關方面的專家對困難村農民進行2-3次實用技術培訓。
二、加強實驗示范基地建設,同時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寫好實驗報告。
三、加強村成校的建設,對各村成校聯絡員和兼職教師開展一次系統的培訓,同時協助村成校做好各類培訓工作。
四、提早準備,開展好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的各項活動。
四、做好社區教育課題的研究,做好結題工作。
五、做好檔案的整理工作。
【關鍵詞】數字化;測量技術;礦山測量
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對礦業產品的需求量逐漸增大,間接地對我國礦山建設和生產中的測量技術的要求也在提高,因為這不僅關系著礦山中員工的安全問題,也關系著采礦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生產效率。在礦山作業中應用數字化測量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礦山測量的準確度,任何測量上的疏忽不論是對工作人員還是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是不利的,應用數字化測量技術可以提高工作人員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工作效率,間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由此可以看出,積極運用現代測量技術提高礦山測量精度已經成為礦山測量質量提高的關鍵技術,在礦山測量中應用數字化測量技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一、數字化礦山測量技術概述
現代經濟的發展增加了礦產品的需求,礦山測量的準確度越來越影響礦業企業的經濟效益。因為它不僅影響到礦山開采和生產的科學性,更影響礦山生產的安全性。將現代數字化測量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工作中能夠有效提高礦山測量精度,提高礦山產品的質量,為礦業企業發展指明方向,提高礦業企業生產安全管理效果。數字化礦山測量技術中的三維數字化軟件技術、數字化地形圖技術、光電測距高程導線測量等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中很大程度上降低礦山測量人員的工作量,相反的提高礦山測量的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為礦山企業安全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數字化的應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礦山測量的技術水平。由于數字化測量技術對礦山測量工作的重要促進作用,礦業企業管理者必須清晰的認識到運用現代測量技術開展礦山測量對企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加大測量工作投入、提高礦產品的質量,為礦業企業綜合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礦山測量中數字化測量技術優勢分析
各種類型的數字測量技術應用于礦山測量中可以降低工作人員的勞動量,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促使礦山企業安全發展。具體的來說,在礦測量中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對礦山的地形地貌進行準確的勘探,在電腦上獲得有效數據,制定開采方案;同時數字化測量效率高,能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的數據,快速制圖,在工作中還可以對工作進度實時監測,給管理者提供工作指導依據;數字化測量技術應用范圍較廣,礦山測量精度較高,重要的是,數字化測量技術涵蓋了空間信息技術、內外業一體化測量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數字攝影測量技術、數字化地形圖測繪以及變形監測技術等內容,因此涵蓋范圍非常廣,不僅可以降低礦山測量的工作量,同時也能夠保證測量的精度與準確度。
三、數字化測量技術在礦山測量的應用
1、提高對數字化測量技術應用重要性的認識
如果數字化測量技術能在礦上測量中順利的進行,必須使礦山企業管理者深刻的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同樣數字化測量技術對工作人員的技術要求也很高,企業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增加礦山測量技術的資金投入量,建立技術培訓機構,加強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品,促進測量技術在礦山企業中應用。從長遠意義來看,數字化測量技術正逐漸成為礦山測量的主要發展方向。企業應重點引進和開發數字化測量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應用,以增強企業礦山測量的數字化,提高測量的精確程度和測量的速度。
2、礦山測量中的數字化測量應用技術
數字化測量技術包括三維可視化技術、空間信息技術、測量數據資料的數字化處理技術、數字化繪圖等技術,大大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質量。三維可視化技術能夠清晰地描述地面以及地下眾多地質現象,采集礦山有效數據,通過計算機進行分析,建立數據管理平臺,幫助工作人員全面了解礦山信息,為工作提供指導依據;由GPS\RS和GIS技術組成空間信息技術,對礦山的地理位置進行定位以及全天候的檢測,獲取信息,通過RS技術對信息進行掃描、攝影、傳輸和處理,對礦山完成地形圖測繪和模型制作,應用GIS技術對模型分析防范,提供空間及動態地理數據資料,充實企業的數據庫;作為數字化測量體系中重要組成技術的測量數據資料的數字化處理技術,將AutoCAD、VB或者是C++等軟件進行二次改造,建立完善及功能多樣化的數據處理系統,對文字、圖形、圖標及模型等多種形式資料進行分析,為數字化測量以及數字化制圖提供全面的基礎數據服務;數字化繪圖技術就是將已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繪制礦山分析圖,通過計算機畫圖可以避免尺寸影響,隨時修改,節省時間。
3、以數字礦山為基礎開展數字化測量工作
數字礦山是以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帶動礦業企業改造與發展的重要理念,其科學實施有助于實現礦業資源綠色開發與利用、實現礦業企業新興路線的實施。綜合全面的應用數字礦山的信息可以幫助企業員工進一步認識數字化技術,認識數字化技術在礦山測量中的重要性,同樣能使礦業企業管理者們認識到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作用,引進數字化測量儀器,加大設備和技術培訓的資金投入,促進企業數字化測量工作的開展,這些工作的開展以及相關政策的實施能正確指導企業礦物質資源合理運用,明確礦業企業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指出了數字化測量技術應用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礦山生產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這都為現代數字化測量技術在礦山測量的應用提供良好的基礎,促進了現代礦山測量的發展。
四、結束語
當下,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化測量技術逐步被礦業企業所引用,以成為礦業企業測量技術中的主流技術,通過一些企業的生產效果可以看出,數字化測量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礦山測量效率和體改了產品的質量,重要的是提供了礦業的安全性,保證員工的安全,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為了使數字化測量技術能在礦業企業中更好的應用,相關企業應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增強員工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按照自動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以及精確度高的要求,完善數字化測量體系建設,運用數字化測量技術進行礦山地理分析,并且對產品生產中產生的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和動態信息監測,及時做到資料收集和應對各種突然出現的不利情況,保證礦山生產工作健康順利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洪順.礦現代礦山測量工作中數字化測量技術的應用[J].建礦業資訊,20056.1.
[2]楊佳.GPS技術在礦山測量的應用分析[J].礦業工程,2009.12.
大力推進社區教育工作,提升社區居民整體素質。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總體要求,加強統籌協調,開展多層次、多內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廣泛開展社區教育,大力推進農村成人教育,加快發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抓好面廣量大、社區居民普遍歡迎的各類短期培訓活動。常年開展各類從業人員繼續教育,老年人社會文化活動、弱勢人群生存技能培訓、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等。積極開展時事政策、法律法規、公民道德、知識技能、文化藝術、衛生保健、科普常識、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活動。緊緊圍繞社區建設和社區居民的教育培訓需求,加強培訓課程和教材建設,推進社區教育理論研究,豐富和拓展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居民學習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創新培訓方式,吸引社區居民廣泛參與,逐步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率。
積極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建立較高水平農村人才隊伍。以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為目標,繼續組織實施農村人才工程、現代農民教育培訓工程,著力培育一批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農村人才隊伍,全面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和創業致富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統籌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重點培訓農村村組干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鎮村涉農專業服務人員、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等對象,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能經營、守法紀、講文明、會生活”的新型職業農民。各鎮牽頭組織實施區域內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結合本地產業特色,采取集中授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經考試考核合格的學員,發放相應資格證書和合格證書。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市統一部署,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對各鎮培訓工作全力提供支持,真正把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擺上重要位置。要科學制定培訓計劃,合理確定培訓內容,靈活安排培訓時間,積極創新培訓方式,努力提高培訓質量,確保取得良好效果。同時結合我市產業結構特點和農民學習需求,精心編寫新型農民培訓系列讀本。
加快構建數字化學習網絡,提高社區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充分發揮各類傳統教育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努力創新社區教育發展模式。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打造數字化學習平臺。注重數字化學習手段在社區教育中的推廣應用,推動社區教育的創新發展。加快構建數字化學習網絡,建好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網,“學習在線”網和各鎮社區教育網等各類學習型網站。實現與市內外相關學習網站的互聯互通,促進社區教育內容、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拓展社區居民學習空間,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啟動鎮數字化學習中心建設,依托各鎮社區教育中心計算機教室建立數字化學習中心,引進和開發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面向居民免費開放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庫。加強“學習在線”的推廣和應用,引導廣大居民注冊學習。大力開展現代信息技術培訓,幫助城鄉居民了解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滿足居民對技術、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基本概況
星村鎮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部,距市區22公里,轄15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25218人。農業總人口20905人,占83.23%,非農業人口3213人,占16.77%。土地總面積686.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3.8萬畝、林地面積48萬畝、竹山面積9.3萬畝,茶園面積5.3萬畝,森林覆蓋率71.9%。星村鎮是武夷山市旅游重鎮、生態重鎮和茶葉重鎮。最高處是享有“華東屋脊”之稱的黃崗山,海拔2158米。轄區內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是九曲溪漂流竹筏碼頭所在地,總面積999.75平方公里的武夷山自然與文化遺產地近60%處在星村鎮行政區域內。
主要做法
1、建立了三個服務中心。按照“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效能”的工作要求,結合實際,我鎮分別建立了農業服務中心(分別有農技、農機、茶葉、烤煙、動物防疫服務組、科委、科協);綜治服務中心(司法、、調解、315中心、見義勇為工作);計生服務中心(計生服務所)三個服務中心。突出“三農服務中心”的服務職能:把涉農服務的職能全部納入中心的范疇,開展便民服務、承諾服務、文明服務,開通便民聯系電話,開設服務聯動。服務聯動具體做到八項職責:設立農戶服務熱線電話;組織科技人員上門服務;受理群眾農業技術咨詢;培訓鄉土人才;制作網頁,收集“三農”信息;推廣、宣傳農業科技知識;總結典型經驗,促進相互交流;做好各專業組的組織、協調、管理工作。
2、建立專業服務隊。以專業類別為主,成立農業技術、農業機械、林業技術、茶葉技術、動物防疫、計劃生育、醫療衛生、勞動保障、沼氣能源服務等服務隊。各服務隊由鎮直各專業站辦所負責人員任隊長,人員由各專業站辦所人員和從各村優秀“六大員”中抽調組成。主要工作任務是根據鎮里總體安排及時深入各村、組、戶開展技術服務,解決村民生產技術難題,村民遇到生產技術問題,在村級無法解決的,只要一個電話,專業服務隊馬上派員深入農戶家中指導,確保問題能及時快速地解決,建立服務人員便民聯系卡,24小時暢通服務聯系。建立科技趕墟活動日。確定了每年的技術培訓計劃和方案。實施“陽光培訓工程”、綠色證書、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工程。每年邀請省上科研院所、市有關業務部門高級以上職稱人員來我鎮上課,做好培訓工作。
3、建立工作服務日。以鎮為單位,建立服務日制度,分批次、分專業抽調各村“六大員”開展服務日工作,如動物防疫日、計生服務日、安全生產服務日等,突出重點開展農業技術指導、綜治法律宣傳、計生政策宣傳、勞動就業轉移等服務,將具體的“服務日”時間提前向村民公布,切實提高農村“六大員”的綜合服務功能,在村民相對集中的重要節假日和星村、曹墩、黎源墟日,加派人員到鄉村提供服務,滿足廣大村民多方面的需求。
4、建立信息服務網絡。充分利用“數字武夷”電子信息平臺,把鎮三農”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通過“數字武夷”網絡延伸到全鎮15個行政村開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從產業的發展形勢、技術服務、農產品的流通、科技示范、政務服務等服務聯動網絡,提高服務水平。
5、建立健全服務機制?!叭r”服務中心實行綜合服務制,首問責任制和服務承諾制,明確崗位責任制,辦事限時制,受理農業的工作誰接手誰一攬子負責(引導、指導和督辦)到底。做到態度和藹、工作熱情、認真負責、群眾滿意。建立了定期檢查制度、會議制度、考評制度、獎懲制度等規章制度。半年、年終考評,表彰獎勵。
6、加強服務設施建設。三個中心(包含各個專業服務組)都位于鎮主要街道上,方便農業群眾來辦事和咨詢。綜治服務中心,農業服務中心和計生服務中心都有辦公場所,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和服務設施、設備。配套的服務設施都有做到“八個有”:即有辦公設備、有便民設施、有服務臺帳、有群眾意見箱、有服務熱線電話、有服務資料、有服務監督臺、有LED電子信息平臺。
主要成效
我鎮“三農服務中心”建設以來,從利益共同體建設、項目開發、科普宣傳、技術培訓、市場開拓等方面入手,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努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狠抓各項工作落實,三農服務中心作用日益顯現,深受基層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歡迎。全鎮農業經濟發展迅速,成效明顯。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通過引進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快了農村結構調整步伐。近年來,我鎮推出了水稻6266,兩優2186等,煙草“控氮降堿”,生態養雞,建立有機茶園,治無核柿落果等新技術和新品種推廣。抓鎮院合作。我鎮先后與省農林大學、省農科院等建立合作關系。永生巖茶廠與省農大、農科院建立技術服務關系;聘請省上專家教授為技術顧問,建設省農林大學武夷巖茶科教基地。實現了“高位嫁接”。抓典型示范。建設了武夷巖茶有機茶示范推廣基地;黃村有機茶生產合作社等示范點,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2、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過示范引導,使一大批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農村得到推廣應用。使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高??萍继嘏蓡T好比科技的“播火者”,在農村大地已呈燎原之勢。
關鍵詞:TPACK;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5)04-0045-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5.04.007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教師專業化的持續發展等都要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和能力,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已成為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在高等院校中的推廣和應用仍存在理論和實踐脫節等問題,提高高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快速、有效提升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這就亟須在高校范圍內對專任教師實施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開展近十余年來,雖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培訓目標、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目前仍需對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模式和方案展開有效的探索。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PACK),是2006年密西根州立大學的Punya Mishra教授和Matthew Koheler教授在教師知識(PCK)的基礎上,將技術與教學有效整合而正式提出的,近年來受到了國外相關領域的廣泛關注,并展開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目前已逐漸成為最有效、最受歡迎的一種整合模式,同時也是國外目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領域的最新發展與最新成果。雖然國內開展關于TPACK的研究相對較晚,但近幾年也越來越受到相關研究者的青睞,同時研究范圍從師范生教育不斷擴展。但目前TPACK在高校教師培訓中的應用還比較少,與教育技術相結合的應用幾乎沒有。本研究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設計研究的思想,對基于TPACK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模型進行了構建,并將制訂的培訓方案進行實踐驗證,以期能促進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理論基礎及研究界定
1.理論基礎
(1)成人學習理論
成人學習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起的行為上的改變。其目的性較強,即解決實際的問題。因此,在制訂及實施培訓方案的過程中,要以學員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強調多樣化的學習,充分考慮成人的學習特點、遵循成人學習的規律和法則,安排適當的學習環境、營造非正式的學習氛圍、結合實際需求、采取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促進成人的全面發展。
(2)教師專業發展理論
社會個體從新任教師或非專任教師,成長為成熟的專家型教師的過程,即是教師專業發展?,F代教育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培訓過程在專業知識的傳授、應用引導的基礎上,培養教師樹立現代教育技術理念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本身優勢,促進其專業化的發展。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學習者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在培訓過程中,從簡單、傳統的知識傳授轉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轉變師生角色,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構建新舊知識鏈接,注重協作和交流,培養學員自主、合作學習,提升創新能力,以期能真正指導其教學實踐。
2.相關研究界定
(1)TPACK的內涵
TPACK由3個核心元素(TK、PK和CK)和4個復合元素(TPK、TCK、PCK和TPACK)組成。關于技術的知識(Technological Knowledge,TK),是傳統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總和。同時也是TPACK框架中最具變化性的成分,總是處于一種變化不定的狀態。因此,需要足夠寬泛地了解并能持續地適應信息技術的變化。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 Knowledge,PK),是關于教與學的過程、實踐或方法的深層次知識,是基本的、普遍適用的知識。學科知識(ContentKnowledge,CK),是實際被學習或教授的學科內容知識,同時也是教師從事特定學科教學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TPK),由技術和一般教學法相互作用產生的,是對具體技術應用時教與學如何改變的一種理解。從現代教育技術的角度,可以設定為教學設計知識。整合技術的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CK),一般由技術與特定的學科內容知識雙向互動產生,指教師對新技術的學科影響和使用技術合理表征內容的相關知識。從現代教育技術的角度,可以設定為教學資源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Pedagogicaland Content Knowledge,PCK),由學科知識和教學法知識及其相應的情境綜合而成,是具體學科知識的“教學轉化”,PCK可以設定為學科教學知識。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同時整合技術、教學法和學科知識,由以上各元素的知識綜合而成。在現代教育技術領域,可以看作是教育技術知識。
(2)教育干預
教育干預是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應用中的重要內容,而干預系統設計是設計開發教育干預的核心環節。本研究在設計研究一般過程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TPACK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模型,而干預系統設計是依據此模型實施設計研究的基礎和關鍵。本研究限定在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因而教育干預系統指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干預系統,但與高校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系統不同。
(3)TPACK與現代教育技術培訓
在TPACK中,TPK可以認為是教學設計知識,TCK為教學資源知識,PCK為學科教學知識,TPACK是教學設計知識和教學資源知識的總和,可以看作是教育技術知識,分別對應強調的是教學設計能力、資源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綜合能力。這也是TPACK和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契合點,因而可以將TPACK引入到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提升高校專任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其TPACK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法。本研究基于二者的契合點,主要從TPACK角度設計和實施培訓,進而促進高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設計
1.研究目的與方法
研究者結合高校特點,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以參與本校第2期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60名專任教師為研究對象,從TPACK角度出發,運用設計研究的理念展開高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以期能進一步強化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素養及有效提升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從而促進教師專業的持續發展、加快教育信息化的進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又稱設計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DBR)。它是一種系統而靈活的方法體系,注重學習環境設計,通過反復循環以促進教育實踐,并提煉對現實情境的設計原理和理論,在研究者和實踐者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重發展。
2.基于TPACK的培訓模型構建
Koehler和Mishra于2005年認為,TPACK可以用基于設計的研究方法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得到適度的發展。研究者基于設計研究的一般過程,參考借鑒國內外較有影響的研究框架,結合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實踐,設計出基于TPACK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模型,如圖1所示。
該模型將培訓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廣博考察、設計開發、實施驗證、分析評價、完善優化。廣博考察階段是本研究的基礎環節,又細化為需求分析、TPACK境脈考察和績效問題分析,通過前期調研,為后續研究做好鋪墊;設計開發階段是重要環節,在實際問題的驅動和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多方共同參與干預系統的設計和保障措施的制訂;實施驗證階段是培訓的關鍵環節,細化為真賣隋景實施和典型問題分析,同時實施微型循環,通過設計、修改、再設計等不斷對初始設計完善;分析評價階段是第四個環節,分為多樣化評價和設計研究專題庫,通過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及整理設計研究的產出,保證了培訓的有效性、完整性;完善優化階段是該輪培訓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時也是新一輪研究的起點和依據,細化為修改完善干預、TPACK境脈革新和優化推廣。這五個階段存在于同一個系統內部,并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制約設計研究的最終成效。
3.干預系統設計
在設計干預系統之前,研究者首先從適應國家政策需要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兩個層面對培訓的需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次在前一期培訓的基礎上,針對本次培訓的對象,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其TPACK相關知識、現代教育技術素養和能力等TPACK境脈進行了考察設計,從而對培訓對象有了較深層次地了解;再次,針對該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與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期望要求,通過績效問題分析,得出該校引起績效差距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與技能不足、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薄弱、硬件設備與軟件資源缺乏、缺少激勵措施和支持系統等方面,為后期設計干預系統提供了參考。
由于TPACK的三個核心元素之間處于一個動態的平衡狀態,當情景發生變化時就需要重建該平衡,而在此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師知識的融合性和學習情境的創設。TPACK發展的關鍵是教師的創造性,即教師形成技術知識融入內容教學知識的意識、思維、能力的創造性。正如Mishra和Koehler所建議,在幫助教師發展TPACK時,應該將現代教育技術及其應用整合到他們實際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實踐中,使TPACK各部分協調發展,這正與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理念相吻合,同時也凸顯了TPACK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在相關理論的驅動下,研究者構建了一個包含培訓內容設計、培訓過程設計、培訓支持設計、培訓方法選擇、培訓教師選聘、培訓時間規劃和培訓評價設計共七個組成要素的培訓干預系統,如圖2所示。
培訓內容設計思想是結合培訓目標,并將目標細化為內容單元,以專題形式呈現。大境脈是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分為四個專題,即數字化資源獲取與處理專題、多媒體課件制作專題、網絡教育應用專題、信息化教學設計專題,分別對應TPACK框架中的TCK、TPK、PCK、TPCK;培訓過程是針對不同的角色進行設計的,根據培訓流程設計,面對培訓教師、培訓學員和培訓輔助者分別設計任務,在活動中以認知、接受、抉擇、探究、優化五個環節來促進培訓學員的TPACK發展;在數字化培訓環境中,培訓支持提供了以Moodle平臺和遠程交互系統為主的平臺輔助和以內容資源、思維導圖和任務單為主的策略支持,以促進深層次的互動交流;培訓總體上采用任務驅動法,并靈活運用多種培訓方法;為保證培訓的質量,選聘同時具備教育技術理論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擔任培訓教師;結合本校的具體情況,培訓共30個課時,5周內結束,采取集中學習3課時/周和課外鞏固、強化相結合;培訓設計了包含參與度評價、任務評價、后測問卷調查、考核量表等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參加培訓的學員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四、數據分析與討論
將所設計開發的培訓模型和干預系統在真實的培訓環境中實施。實施前期用Moodle開發了培訓輔助的網絡教學平臺,并結合飛視美遠程交互系統,做好輔助準備工作,強化網絡培訓的互動與交流。培訓按照院系和前測將學員隨機分為1班、2班,各30人,基本保證學員的初始水平相當。其中,1班實施本研究所設計的模型和干預系統,作為實驗班;2班按照原有方案實施,其他條件與1班保持一致,保證了研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1.數據分析
從參與度角度來看,培訓的出勤率和小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學員的積極性和措施的有效性,實驗班分別高出對照班6.66%、10%。
從任務角度來看,兩個班級提交作業均為100%,教學技能和作品展評都在一般水平之上,其中實驗班的優秀率明顯較高,基本反映了學員對培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情況。
從后測的問卷調查來看,培訓學員對現代教育技術及TPACK各元素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提升,并能辯證地看待技術問題。其中,學員的課件設計能力、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檢索與處理能力提高的較為明顯。結果顯示,培訓后有63.33%的學員將按照教學設計的思想重新設計自己的教學課件,30%的學員會在教研和管理中應用技術來進行呈現,80%的學員準備在教育技術人員的協助下開發自己的網絡課程,有89%的學員準備或者已經使用自己專業相關軟件來促進教學、科研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凸顯了此次培訓的效果。
從量表考核的角度來看,筆者結合在職教師的具體情況,參考國際上較為權威的Schmidt、Archambault和Cripen等人的量表,設計了針對在職教師的TPACK測量量表,針對其七個元素分為七個部分,共32題,其中每個部分的平均得分為該部分的成績值,七個值的和為TPACK的成績值,并采用SPSS軟件將實驗前后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整體TPACK水平分析
用G11、G21與G12、G22分別代表前、后測中實驗和對照班的平均成績,結果如表1。由于均值可以反映整體水平,前測中兩班TPACK水平幾乎相當,而后測中實驗班明顯高于對照班;標準差體現個體的離散程度,實驗班標準差減小趨勢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培訓的有效性。
(2)局部TPACK水平分析
筆者將兩個班中七個元素的值進行成對T檢驗,如表2和表3所示??梢钥闯觯谇皽y中兩個班級的七個元素的均值幾乎相當,可以認為學員初始的各項水平處于同一級別;而后測中,CK、PK、TPK、TCK、PCK、TPCK均值都大于對照班,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由以往簡單的技術傳授為主的培訓向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的一個轉變。由表2可知,實驗班的各項均值都有所上升,說明了各項的水平均有所提升;而對應的標準差有所下降,則體現了培訓的整體性。
由于Sig.(雙側)值可以表示統計的顯著性,本研究中小于0.05認為該項變化顯著。在對照班中,變化顯著的只有TK,其他元素雖有提升,但是變化不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傳統教育技術培訓對教師的整體發展還不夠重視。而在實驗班中,變化顯著的元素為TK、TCK、PCK、TPK、TPCK,變化不顯著的為CK和PK。但CK、PK的前測值與其他元素相比較高,可以看出在職教師已經具備了較高水平的學科內容知識和教學法知識,同時這也符合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初衷,即從技術的角度促進教師TPACK的提升。
另外,筆者結合培訓的內容和特點,對本研究的產出情況進行了匯總,形成一個專題研究案例庫。該專題庫一方面可以用于持續本地境脈的革新,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新境脈中的研究提供參考,同時也為新一輪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2.研究討論
由上面的數據分析可知,針對在職教師,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特點,TPACK是一種有效的培訓設計理念。將前沿理論TPACK引入到現代教育技術培訓中,可以從技術的角度出發,在培訓中與在職教師的學科內容、教學法知識進行深層次地融合,從而達到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目的,在實踐中促進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而本研究構建的培訓模型,在干預系統的支持下能夠在實踐中順利地執行、效果顯著,并結合設計研究的產出情況,匯集成專題案例庫,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可以為其他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高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素養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培訓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者也發現諸如部分學員積極性不高、培訓內容與學員具體學科實踐運用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深入等問題。另外,研究的取樣范圍也可能使研究結果受到限制。研究者將結合本次培訓存在的問題,在后續研究與培訓中從深化理論研究、調整培訓方案、增加培訓時間和擴大培訓范圍四個角度深入實踐,以促進高校教師的TPACK持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繼續提升,進而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