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信息化市場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領域的政府部門如何運用信息化手段,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加強宏觀管理和履行服務職能。
一、推進*農業領域信息化的戰略環境
(一)推進*農業領域信息化的歷史機遇
人類進入了21世紀,信息技術的應用受到世界各國的廣為關注,農業領域也不例外。
世界農業信息化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已形成了從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處理到的健全的、完善的農業信息體系。美國農業信息化強度高于工業,農民使用計算機記帳,預知天氣、指導種植和營銷。日本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集成了氣象情報系統、專家系統、市場流通系統等。農業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的實力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這一切都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城市信息化建設為推進農業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信息港主體工程已基本建成。寬帶信息網絡工程、*信息交互網工程、*國際經貿電子數據交換網工程(EDI)、*金卡與收款系統工程等都已建成。*農業信息化可以依托全市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
*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盡快實現農業信息化。*農業要提高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走向全國的服務能力、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能力,都需要農業信息化的支撐。
(二)*農業領域信息化發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郊區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大投入。郊區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中心城區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難以滿足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需要。
農業信息技術人才短缺。目前*市郊不僅信息化人才的總量相對較少,而且層次分布也不平衡,特別是既懂農業又熟悉信息技術的人才緊缺,如何吸引人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農業信息技術普及應用難度大。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農業信息應用系統的推廣普及有很大難度。
健全的農產品信息服務體系還沒有形成。在即將到來的世博會上,競爭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務的創新上,從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到的健全的農產品信息服務體系要盡快建成。
二、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
*農業信息化建設要與國際趨勢相吻合,與大都市目標相適應,與農業現代化相配套,要根據*市信息港建設的總體部署,圍繞*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以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為核心,以推動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為重點,努力構筑信息農業新高地,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發展目標
貫徹實施“科技強農,信息先導”戰略,堅持“統一規劃,分步推進,各方參與,資源共享”的原則,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年,圍繞農業信息服務、農產品安全監管、農業科學決策、農業電子政務等方面,完善和優化農業信息應用體系框架,以典型引路,重點突破的方式加快建設進度,為全面推進農業信息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主要任務
1、推進“三網”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以創新農業服務功能為突破口,完善*農業網的市場拓展、科技咨詢、會展服務、標準示范四大功能,提高“*農科熱線”的智能化水平,建設好郊區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系統,為全國農民提供服務。
2、推進檔案農業和農產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不斷擴大檔案農業信息系統應用范圍,逐步實現地產農產品的全覆蓋。研究各類食用農產品安全誠信的評估體系,開發食用農產品安全征信系統,做到農民守信用,市民食放心。
3、推進農產品市場分析系統建設。開發建設種植業經濟運行及績效評估信息系統,加強對地產農產品的效益分析。開發國內外農產品市場智能分析系統,加快農產品產銷與國際接軌的進程。
4、推進農業GIS應用系統建設。充分利用市統一開發的地理信息系統基礎平臺,開發并整合農業各類信息資源,建設專家輔助決策系統,實現對農業現狀信息的空間化和可視化管理,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推進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建設。探索網上信息服務與網下實體服務的融合機制,依托行業協會、科技推廣部門、鄉鎮農業部門、行政村委會等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讓農民切實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實惠。
6、推進農業領域電子政務建設。從網上辦事、政務公開著手,精心辦好“*農委政務網”,加強政府與百姓的溝通。加快機關內部辦公業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建設,實施對傳統業務流程的再造,促進政務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7、推進信息技術的知識普及和技能培訓。要結合各信息化應用系統的特點和應用要求,開展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尤其要加強對農村基層信息員的普及培訓,營造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三、行動方案
(一)推進“三網”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
行動依據
1、*農業正在推進三大轉變: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生產型向生態型轉變、從提品型向提供服務型轉變。目前重點推進具有都市農業特點的農業功能創新。對內,強化生態功能;對外,強化服務功能;正在構筑物流、會展、科技、信息、農產品檢測認證等五大服務平臺。
2、市農委已創辦了服務全國的信息平臺?!?農業網”創辦三年,今年進行了第6次改版,新版*農業網開設了海外之窗、市場分析、農業科技、政策法規、農業會展、農業標準化、放心農產品等欄目,重點增加國外農業政策、科技、教育、進出口統計與分析等信息,為中國農業與國際接軌服務。日前注冊會員達9000多人。同時,建設了科技興農、生物基因、城市森林、*種業等10多個專業網站。“*農科熱線”由農業科技部門、推廣部門和信息管理部門聯手創辦。通過電話咨詢、專家坐堂、網上直播、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服務農民。自*年8月開通以來,已累計接到咨詢電話7000多個,幫助全國農民排憂解難,深受歡迎?!敖紖^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網”網絡工程已啟動,市農委、市教委、市信息委、市婦聯、市農林局已聯合發出《推進郊區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的通知》,市有關教育部門已開始遠程教育的課件開發,郊區各區縣已著手鄉鎮教學點的建設。
3、國際上農業信息技術已經由試用期進入應用期。而我國近幾年網絡發展迅速,各地農業網站已有2000多家。但農業信息應用和用戶受益度還有較大差距。網上教學、網上購物都未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大多數農產品供應商只在網上簡單信息,很少進行網上訂貨或網上交易。
目標
至*年,*農業網要建成農產品市場信息智能分析平臺、網上會展平臺和物流平臺,并辦好“*農業網英語版”,中文版讓農民了解世界農業;英文版讓世界了解中國農業?!?農科熱線”要擴大服務領域,既要辦好人工服務的農民熱線,又要辦好為市民服務的語音信箱?!敖紖^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網”要開發培育新型農民的教育資源,為全國農民服務。
行動
1、完善“*農業網”的服務功能。“*農業網”要配合*農業服務全國的物流、會展、科技、信息、檢測認證五大服務平臺建設,突出市場拓展、科技咨詢、會展服務、標準示范四大功能,重點辦好海外之窗、市場分析、農科熱線、農業標準化、法律法規、農業會展、放心農產品七大主欄目。
2、精心辦好“*農業網”英文版。“*農業網”英文版已于*年8月開通,重點推出農業領域投資環境、投資政策介紹,*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及其特色農產品推介;開發國際農產品供求平臺、電子訂單等業務流程。要不斷完善英語網站功能,吸引海外農業企業了解中國農業,投資中國農業。
3、“*農科熱線”完成服務平臺升級。升級后“農科熱線”在保持現有人工服務方式的基礎上,開發為市民服務的養花、養魚、養寵物等語音信箱,提高“熱線”的智能化水平,為廣大農民和市民提供更全面、更快捷、更方便的服務。
4、建成“郊區農民現代遠程教育網”。采用衛星網絡將10個區縣的100多個鄉鎮和部分重點村聯網,各遠程教育收視點安裝“智能衛星接收機頂盒用戶終端設備”。*年網絡基本建成,開展教學。同時,開發遠程教學課件,重點為勞動技能培訓和農民創業培訓。
(二)推進檔案農業和農產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
行動依據
1、近年來,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農產品安全廣受關注。特別是歐盟等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在農產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技術指令,一方面從源頭上嚴格控制本國食品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對其他國家的農產品設置技術壁壘。如荷蘭、丹麥等國,農場的每一頭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有自己的“信息檔案”,事無巨細都有記錄。而我國這方面還比較落后。為了讓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根據《*市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管暫行辦法》的要求,建立食用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跟蹤制度,市農委于*年開始探索建設檔案農業信息系統。
2、*“檔案農業信息系統”由市農委信息中心、市畜牧辦、市蔬菜辦、市獸醫衛生監督管理所及有關IT企業合作建設,并列為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目前,已開發了養豬場、蔬菜園藝場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統、農產品網上身份查詢系統,實現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已有200多家規模豬場、30多家蔬菜園藝場成為應用單位。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統通過光纖改造,24小時信息在線輸入與查詢,市外入境的畜禽產品運輸車輛情況、貨物情況、道口檢查情況全記錄在案,把好了入境畜禽產品安全的第一道關。農產品網上身份查詢系統*年7月初正式上網推出。阿強牌鮮雞蛋是上網的第一個產品。市民根據購買的每盒雞蛋中的“身份查詢碼”,就能上網追根溯源查到這盒雞蛋的生產過程和各項質量指標,使消費者直接參與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監管。*年7月,在全市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檔案農業信息系統”榮獲“市優秀信息化應用項目”。
3、建設社會誠信體系,創建信用經濟環境,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也是應對WTO,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需要。*農業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建立食用農產品安全誠信體系,推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的信用管理,提高農產品安全生產經營的誠信度。*檔案農業信息系統為農產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創造了一些基礎條件。
目標
至*年,基本實現地產食用農產品生產的檔案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市境道口外來禽畜產品實現24小時在線監控,并建設預警系統;*品牌農產品實現網上身份查詢和超市消費者防偽檢索;建成食用農產品安全誠信評估體系和征信系統。
行動
1、推廣和完善食用農產品生產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通過各農業行業協會的管理,逐步將*的豬、禽、蛋、奶、菜、瓜果的產銷全過程信息動態采集錄入數據庫,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推廣品牌農產品網上身份查詢和超市消費者防偽檢索信息系統建設,實現食用農產品產銷的可追溯性。
2、完善“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統”功能。在市境道口畜禽管理信息系統穩定應用的基礎上,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建立外來畜禽產品安全的預警系統。同時,在市有關監管部門建成多媒體大屏遠程控制系統,實現入境畜禽產品安全的可控性。
3、建設食用農產品安全征信服務系統。整合農產品安全檢測、監測和執法部門的信息資源,在檔案農業信息系統的網絡基礎上,開發建設食用農產品安全聯合征信服務系統,包括誠信檔案記錄子系統、誠信綜合評估子系統和企業誠信分類管理子系統。從而營造農業行業“重食品安全,守行業信用”的社會氛圍。
(三)推進農產品市場分析系統建設
行動依據
1、根據農業部“金農工程”的實施要求,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系統建設,以充分發揮中國加入WTO之后,政府提供信息和經濟調控的作用。美國農業部已有一套健全的市場信息服務系統,定時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要為全國服務,建設“農產品市場分析系統”勢在必行。
2、目前市農委已探索開發了農業數據倉庫,有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系統、*農產品進出口數據、“菜籃子”信息管理系統等?!安嘶@子”信息管理系統包括蔬菜、畜牧和水產3個子系統,由市農委信息中心與市蔬菜、畜牧、水產等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建設,實現計算機遠程聯網。*的蔬菜、畜牧、水產品生產、良種繁育、市場行情等經濟信息數據可及時傳輸和查詢。系統內已有3年多的“菜籃子”數據積累。*年度該系統推廣至郊區各區縣相關部門應用。
3、*農產品消費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對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又有口岸優勢,農產品出口的潛力很大。但到目前為止,*還缺少農產品信息采集、加工處理、實時的健全的信息體系,對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不利。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抓緊建設,為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民提供服務。
目標
至*年,完成農產品數據集成、行情分析、信息系統的開發,建成主要出口農產品智能化的數據平臺和分析平臺,加快農產品產銷與國際接軌的進程。
行動
1、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系統。定期采集海外農產品價格、全國主要省市農產品價格、華東六省主要農貿市場農產品價格、*主要農貿市場農產品價格及相關信息,并及時。信息采集平臺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協會、國外農業網站等多種渠道,建立起農業信息提供協作支持機制。
2、建設種植業經濟運行及績效評估信息系統。在全市種植業生產基地建立1200個信息采集點,根據種植業生產茬口采集信息,開發建設農產品生產成本和績效評估等經濟運行數據庫,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3、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智能分析系統。通過開發智能分析軟件,對各類農產品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首期工程開發*主要出口蔬菜品種在日本和美國市場的進口價預測、可能進口量分析、市場占有率分析、供求平衡及風險分析等。該系統還可以讓用戶選擇數據源,應用分析預測技術,進行遠程自助智能分析,為農產品出口企業提供直接服務。要不斷擴大出口農產品分析系統的應用范圍,不斷完善系統功能,輔助中國農產品走向世界。
(四)推進農業GIS應用系統建設
行動依據
1、目前,美國、加拿大等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GIS)綜合集成,已普遍一體化地為農業系統管理服務?!?農業GIS應用系統”的建設是《關于推進*郊區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的主要任務之一。市信息辦已將該項目列為*年全市GIS建設三大重點領域之一,是一項重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應用項目。
2、*農業GIS應用系統建設*年剛剛起步。已研究了“*農業GIS應用系統”建設框架。在市統一開發的基礎數據平臺的基礎上,建成了統一的開發環境,包括全市城市遙感柵格數據、全市“三線一區劃”數字地圖等,為農業GIS項目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奠定了基礎。
3、*農業GIS應用系統建設起步較晚,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應用水平和本市其他領域的應用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必須加快該系統的開發建設進度,提升*農業管理與科學決策水平。
目標
至*年,建成森林、畜牧業、蔬菜、花卉、水產、土壤環境管理GIS應用系統,開發專家輔助決策系統,實現農業各類現狀信息的空間化和可視化管理,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行動
1、*農業GIS應用系統專業子系統建設。一期工程以生態農業建設為突破口,完成三個子系統開發:一是林業分布現狀和林業規劃動態管理系統;二是畜牧生產分布現狀和畜禽養殖業的分區布局(禁止養殖區、適度養殖區、控制養殖區)動態管理系統;三是化肥農藥面源污染控制動態監測系統。*年上半年完成開發,進入試運行。下半年啟動蔬菜、花卉、水產管理GIS應用系統建設。同時,完成“GIS農業專業版本”的集成,以便與市其他各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
2、*農業GIS應用系統信息分類與編碼的研究。研究農業領域信息系統標準體系的內容和相互關系。如:信息分類編碼的規范、空間數據總體框架結構的規范、數據分層與文件命名的規范、基礎地理信息屬性項和屬性表結構的規范、專題信息屬性項和屬性表結構的規范等,以促進農口各部門開發GIS應用系統的協調性和統一性,提高農業GIS系統的建設水平。
3、建設*農業GIS應用專家系統。系統應用有深度,如畜牧系統中:移動GIS在畜牧業疫病防治中的應用、畜禽場與周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畜牧業發展趨勢分析、畜牧業發展規劃GIS輔助決策技術等。林業系統中:規劃動態管理子系統、病蟲害監測子系統、防火預測分析子系統、森林景觀分析與保護決策功能、遙感分析子系統、森林三維場景的模擬。農田污染控制系統中:*農田化肥農藥的污染控制分析、*農田化肥農藥污染控制評價分析模型庫建立等。
(五)推進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建設
行動依據
1、為了使廣大農民切實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各種便利和實惠,使信息化更加貼近農民,貼近生活,根據國家農業部《關于做好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延伸和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工作的意見》[農市發(*)11號]的精神,*年市農口有關部門和各區縣農委就著手創建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年首批51家市級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掛牌。
2、*已初步建成了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市農委信息中心負責全市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建設的規劃、指導和管理;各區縣農委信息中心負責本區縣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建設、指導和管理;各類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各負其責,做好本區域、本行業的基層信息服務。
3、郊區各區(縣)在互聯網上均建設了一個具有獨立域名的農業網站,編寫了本區縣網站信息摘要簡報“一刊”,定期發放給基層農業部門和農民。
4、目前,因資金短缺,人才缺乏,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網絡還不健全,信息傳播手段相對滯后,信息服務的內容還不豐富,信息服務的效果還不顯著。
目標
至*年,建成郊區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健全服務制度,豐富服務內容,強化服務效果,建成各類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100家以上。
行動
1、健全*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組織網絡。在鞏固*年建設的51家基層信息服務站的基礎上,探索和豐富基層信息服務內容與服務手段,不斷擴大農村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年市級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建設數量擴大至100家,擴大農村信息“上網落地”服務的覆蓋面。
2、探索農村基層信息服務站服務內容。各行業協會信息服務站做好本行業信息的采集、、傳遞工作,建立并負責本行業專業網站信息籌集與維護;組織本行業檔案農業信息系統的設計、數據采集和分析,利用信息網絡加強行業管理。區縣農委信息服務站要負責本區縣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的運行與管理,負責本區縣農業信息員培訓工作。區縣農技推廣部門和鎮級信息服務站要做好本區或本鄉鎮的農業科技信息采集和傳遞工作,及時將信息傳遞給農民。
3、村級信息服務站要建設村務公開信息系統和村務管理信息系統?!按鍎展_信息系統”提供查詢村務規定、村干部分工、規劃目標、辦事指南、財務狀況等方面信息服務。村民還可以自已輸入意見和建議?!按鍎展芾硇畔⑾到y”開發人口管理信息系統、社務管理信息系統、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村務管理制度查詢系統、黨群管理信息系統等五個子系統,促進村務管理信息化。設立村基層信息服務站信息服務欄,為本村農民提供信息服務。
4、推廣網絡調研模式,實現科技文化知識普及。網上網下聯動問卷調查,開展各類教育既便捷又高效。通過調研,一方面了解基層情況,另一方面有利于農民科技文化知識普及。*年3月,市農委信息中心與郊區10區縣農業信息部門聯合開展“滬郊農民需要什么樣信息服務”的調查。年底將開展政策普及教育網絡調研。今后每年根據農村需要開展農科知識普及等網絡調研活動。
5、建立基層信息服務站服務檔案管理模式。市農委信息中心已開發了服務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各基層信息服務站將本站的服務信息,包括服務對象、服務時間、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效果輸入系統,建立基層信息服務站的服務檔案,以促進各基層信息服務站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六)推進農業領域電子政務建設
行動依據
1、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推進政府部門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電子化以及信息開放共享等,已是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趨勢。政府可以通過網絡來提升辦事效率,提供廣泛、全面、便捷的信息資源共享,提供高效的便民服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電子政務建設,已建設了市政府各部門統一參與的“中國*”門戶網站,轉變政府職能,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務。
2、近年來,市農委根據市政府要求,從整合資源、健全制度著手,系統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年7月開通了“*農委政務網”,突出網上辦事和服務百姓的功能。開設了“滬郊概覽”、“投資指南”、“為民服務”等欄目。建設了*農委系統政府網上行政服務系統,共有27項為民辦事項目,已在網上運行的有10項,還有15項*年10月底完成開發進入試運行。項目申報者、農業企業和農民可以在網上進行業務查詢、申報、登記、表格(資料)下載等政府服務。同時,開發了“主任信箱”、“公眾監督”、“投資熱線”欄目,使政府與百姓網上面對面。為了網上辦事正常運行,市農委專門發文,明確了工作制度,要求網上辦事回復迅速,當日處理,隔日反饋。
3、為了提高機關公務員的電子辦公能力,農口各政府部門加強了辦公自動化應用。市農委機關局域網已開發了“中外農業信息”、“參閱資料”、“領導講話”等15個信息欄目,開發了適應14個處室業務的117個業務流程。為了加強領導之間、處室之間的溝通,網上專門開發了“領導工作動態”和“處室工作動態”欄目,使機關工作互通有無,增強了整體合力。目前,有60%的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在線辦公。
4、農口系統政府網上辦事雖已起步,但由于要改變傳統工作習慣,增加硬件投入,因此在推廣應用上難度較大。再加上電子公章等技術問題,還不能實現所有流程網上行。要真正建設高效的電子政務任重道遠。
目標
至*年,通過網絡實現農口系統各部門的管理與服務職能,健全網上辦事的運作機制,樹立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的良好形象。機關內部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完成農口系統政務流程的信息化改造。
行動
1、推進基于公務網和機關局域網的辦公業務應用。按照*市公務網建設的統一進度,認真完成農口系統公務網建設,建立超越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制約的統一平臺。重組優化市農委等農口政府部門的工作流程,完善已開發和運行的機關局域網系統,通過普及培訓提高公務員的電子辦公能力,基本實現無紙化辦公。配合農業部做好全國衛星指揮系統*聯網工作,并認真開展信息服務和應用,切實提高農口系統各部門工作效率。
2、推進農委系統網上辦事和服務的應用。要精心辦好“*農委政務網”,完善網上辦事功能,提高為民服務的質量。市農委系統各單位、各部門管理和服務職能現有27項網上辦事項目,*年底完成軟件開發,通過培訓要加快推進網上辦事。要根據百姓需求,不斷開發便民服務項目。要完善農口電子政務的組織機構和工作制度,切實改變政府工作人員的傳統工作習慣,以方便公眾為前提,提高辦事效率,真正做到政府工作好壞讓百姓評價。
摘要:提出市、縣基層農業網站建設在網站設計、網站內容、表現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要符合農民的行為特點和科技文化素質需求,講究實際,重在效用,并探討農業網站建設標準化和科技應用信息化等問題。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網站建設;前景探討。
網站建設是指在因特網上,根據一定的規則,使用網絡技術工具制作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關網頁的集合。人們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訪問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者享受網絡服務,也可以通過網站來自己想要公開的資訊或者提供相關的網絡服務。利用internet建立農業信息網站,農民可以隨時、隨地、及時、快捷地獲取各類農業信息。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麗水市的農業網站應運而生,市、縣農業部門相繼建立網站。幾年來,麗水各地邊摸索邊實踐,不斷改進與創新,網站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較好作用。網站建設涉及網站設計、網頁內容、實現方式、網絡技術、網站應用、網站管理等諸多方面,是一項系統工程。作者以麗水農業信息網為例,試圖從一個側面就市、縣基層區域農業網站建設及應用方面進行探討。
1建設現狀。
麗水農業信息網(lsnj110.gov.cn)是在麗水農技110建設的基礎上發展創立的。
2001年,麗水市農技110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作為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中提出來的一項為民辦實事的農業工程,受到麗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3月在縉云縣先行試點,取得經驗;7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現場會,推廣縉云做法,提出市、縣、鄉(鎮)三級聯動的工作方案;麗水市所轄9縣191個鄉(鎮)先后建立起農業信息服務組織,開通農技110熱線電話,配置電腦等硬件設備,初步形成了市、縣、鄉(鎮)上下聯動的農技110信息服務體系框架,縣級先后建立農業信息網站。為豐富農業網站信息內容,滿足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對信息的需求,市、縣農業網站多次進行改版擴面,使欄目設計增添細化,分類設置科學合理,查找使用方便快捷,功能應用拓展提升。網站設有政務辦事類、政策法規類、科技教育類、產業市場類、農業宣傳類等30個大欄目、100多個子欄目。主要搜集和農業產業政策法規、農產品市場供求和農業生產資料等農業、農村經濟信息;提供種植業、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先進實用科學技術;解答與指導種(養)業和農產品營銷中遇到的難點、疑點、熱點信息問題;開展農村科技遠程教育和農技培訓、熱線咨詢;組織農業企業、合作組織、農產品基地等新型經營主體及麗水名特優農產品網上推薦與宣傳。麗水農業網站初步建成農業技術資源庫、農業政策規章資源庫、農產品市場信息庫、麗水名特優農產品庫、麗水農業經營主體信息庫、農業資訊庫等,形成與國家農業部、浙江省農業廳及其所轄各縣(市、區)農業信息網和其他相關農業專業網聯結貫通的農業網站群,可達到一站登錄,多站輻射的目的。網站信息量不斷擴大,瀏覽率高,麗水農業信息網年訪問量達600萬人次以上,日瀏覽量在麗水市政府門戶網站排名中基本位居第一。
2建設思路。
網站是信息服務和對外交流的窗口。農業經營的主體是農民,農民是農業網絡信息服務的最終接受者。市、縣基層農業網站建設應立足農村和農業實際,在網站設計、網頁內容、表現形式、功能利用等方面,既要滿足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又要符合農民的行為特點和科技文化素質需求,講究實際,重在效用。在信息時代,基層農業網站建設應成為農業部門創新農業管理和服務農業的一個有效載體。
2.1網站設計與編排具可操作性。
網站版式設計要通過文字和圖形的空間組合,表達出和詣與美。多頁面站點的編排設計要求把頁面之間的有機聯系反映出來,特別要處理好頁面之間和頁面內秩序與內容的關系。服務農村的基層農業網站設計要做到圖案形象,寓意簡明、美觀大方,欄目歸類合理,表述直接明了,瀏覽點擊操作容易。麗水農業網站設計一般由主辦方根據當地農業實際,先行提出設計初步方案,進行欄目策劃,確定主欄目和子欄目;然后遞交網站開發公司通過網絡技術工具進行版面設計與編排;做到農業部門與網站開發單位的無縫對接,使之產生疊加效應,保證了網站建設的實用性與可操作性。
2.2網站形式與內容相統一。
麗水市農業生產類型復雜多樣,農民群體素質千差萬別,為保證農業信息傳遞的有效性,網站信息內容應以服務“三農”為宗旨,盡最大努力滿足山區農民對不同層次信息的需求。就農業科技信息而言,麗水農業信息網站將其細分糧油豆雜、瓜菜栽培、茶葉技術、果樹栽培、食藥用菌、花卉園藝、竹筍生產、藥材栽培、畜禽養殖、農業機械、生物技術、病蟲防治、其他等20類,分別以農業科技、生產規程、種子種苗、農村教育、網上課堂、視頻點播等不同欄目形式儲存,將豐富的信息內容和多樣的組織形式構成統一的頁面結構。網站盡可能運用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平衡,節奏與韻律的方式,產生美感。恰到好處地加入一些富有動感的文字、圖案,甚至采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內容,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3網站特色與功能呈多樣化。
網站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要具有良好的功能,能吸引瀏覽者的注意力。麗水市、縣農業網站在建設過程中,針對當前網站普遍存在著信息分散的現象,設立網上課堂,應用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開展遠程教育。組織具有豐富經驗的當地農業專家,選擇主要作(動)物生產類型,以品種(種類)單體為樣本進行種養技術講解。課件體現4大特點??刹僮餍?。內容既有農業理論基礎知識,又有較強的當地生產實踐經驗,通俗易懂。求先進性。實用技術符合農業標準生產規程,植入生物、物理及生態技術等新成果。強系統性。從產地環境選擇到主栽品種介紹、育苗嫁接、栽種方法、肥水管理、整形修剪、?;ū9?、成熟采收、保鮮貯運等各個環節,形成組裝配套技術或種(養)模式。
具欣賞性。集文字、圖片于一體,既講究實效,又美觀大方,吸引觀看。網站集合麗水全市農業專家,并與浙江省農技110專家庫相鏈接,形成陣容強大的農業專家咨詢系統,供農民朋友選擇。網站應用超鏈接和設立較強搜索引擎,友情鏈接廣泛,麗水農業信息網現有超鏈接網站80多家,可達到一站登錄,多站輻射目的,提高了農民上網的效果。建立的高級搜索功能,可按屬性、按文本,分欄目、分時間等不同方式快速搜索到站點內容。網站與農民信箱、農技110熱線電話有機結合,多樣化服務功能可滿足麗水市山區不同農業信息條件、不同農民素質群體的多樣需求。
2.4網站信息產品體現應用價值。
網站信息資源的實質是產品,所提供的信息應體現應用價值。信息資源庫是網站建設的基礎,是構成農業信息化的內在條件。麗水農業網站就科技信息資源庫建設來說,既注重農業科技先進性,又強調實用性和山區農民的應用能力,廣泛采集、加工、各類農業科技信息,內容包括種、養、加(加工、包裝、保鮮、貯運)各個方面。網站的市場信息能針對麗水市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實際,突出蔬菜、水干果、食用菌、茶葉、竹筍、畜禽、藥材等優勢農產品,重點采集全國、浙江省市場需求動態信息,開展市場分析,引導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網站及時搜集麗水產地市場信息,進行科學處理,準確,開展鄉村區域農產品供求信息預測預報和網上營銷,并與浙江農業信息網“市場價格行情”平臺互聯互通,及時傳遞農產品價格信息與市場行情。網站的農業資訊以大農業、大市場觀念指導服務麗水農業,及時采集宏觀經濟信息、行業信息、科技資訊等,讓農民接受政策指導,關注農業發展規劃,了解農業工作重點,知曉農業科技新動態。
3前景探討。
基層農業網站面對農村,直接服務于農業生產,服務于農民,網站所提供的信息產品質量和信息使用價值,是基層農業網站生存的根本。發展現代農業,迫切要求推廣應用農業信息技術,推進科技應用信息化,提高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這是農業網站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有別于其他涉農網站的主要特征。
3.1推進網站建設標準化,資源共享。
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成為當前農業信息化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提高信息共享率其重要途徑就是要推進網站建設標準化。農業網站信息標準化包括農業信息術語標準,農業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農業信息技術標準和農業信息管理標準。市、縣農業信息網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機制,通過整合,實現“一站,各站共享”的目標。要制定出一套農業網站建設、運行維護、數據管理等方面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充分實現公共數據信息在網絡上的共享、廣大用戶之間良好的溝通交流。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季節性,網站對收集到的各類農業信息要進行科學處理、精心加工、規范,保證信息的有效性。對信息的采集、處理、,要十分注重質量、時效、實用,對所有上傳信息,都要進行逐一審核,注明來源,要求對真實性負責,嚴防誤導。字體、字號、排列、照片都有規范要求。2009年,麗水市組織制定了《麗水農業系統(縣級)網站評測指標方案(試行)》,在網站設計、信息公開、信息維護、網站管理等方面制訂出47項測評指標,促進了縣級農業網站的建設和信息產品質量及信息使用價值的提升。
3.2推行網站農戶信息化,建用并舉。
信息化的關鍵在于應用,應用才能出成效。信息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應用的過程。基層農業網站建設要推進農戶信息化,通過讓農戶參與信息化活動,使信息滲透到農戶生產、經營、消費、學習等各個具體環節,從而極大地提高農戶生產效率和生活水平,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戶信息化強調的是增強農民對信息的接收、分析和運用能力?;鶎愚r業網站要在收集各類信息資源的同時,注重農業信息的分析整理和二次開發,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使用性高的信息。信息是高科技產品,網站建設在信息應用上力求根據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和農民的文化科技能力,注重通俗易懂,講究效用。對于科技期刊中的化肥與農藥代號、計量單位等應轉換成中文表述,方便農民使用。麗水山區由于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偏小,以及受環境、經濟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農民對信息化的認知度不高。要加強對農民信息培訓,增強農民的信息意識,提高農民信息獲取、信息應用和信息反饋的能力,培育并創造農戶的信息需求。要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點的建設,農村信息服務點是連接市、縣農業基層網站和農戶之間的橋梁,在目前山區多數農戶并不富裕且經營規模小而分散的條件下,單純追求農戶的信息設備建設不現實也不經濟。要按照農業部“八個一”的標準建成一批村級信息服務點,起到以一帶十的作用,為逐步推進農戶信息化創造條件。
3.3推廣網站服務特色化,提升水平。
作為農業推廣部門的市、縣農業網站首要任務就是以信息化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網站所提供的信息產品和服務要具有鮮明特色。所謂農業信息化指的是在農業領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過程。其基本內涵包括:一是農業科技應用信息化。如作物栽培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等等,利用信息技術快捷、方便的特點,改變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法和手段,提高農技推廣的速率。同時,要利用信息技術傳播轉化最新科技成果,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種養方式,增加產量,改善品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利用計算機智能化管理田間生產,如推廣診斷施肥、精量播種、溫(濕)度調控等。要積極推廣應用作物生長、畜禽水產養殖、節水灌溉等農業智能系統,提高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農業管理信息化。包括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疫情預警、防控,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管理、農業投入品與市場流通管理、農業資源環境管理、農業工作部署、農業統計等農業生產管理過程的信息化,以及農村經營管理、農民生活消費的信息化。要加快建立重大動植物疫情監測和應急處理信息系統,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信息系統,飼料安全管理信息系統,推行健康養殖方式。開發應用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加快農業應急信息系統建設,提高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探索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系統、自動控制系統、射頻識別系統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應用,發展精準農業。鼓勵農村農業電子商務實踐,逐步構建農業產加銷信息一體化服務體系,改造提升傳統農村市場服務業。
參考文獻:
[1]黃端祥,張瑛,廖小麗。對山區農技110運行模式的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03(增):217-218.
[2]張蕾,陳超,展進濤。農戶農業技術信息的獲取渠道與需求狀況分析:基于13個糧食主產省份411個縣的抽樣調查。
1 農業信息的內容及其特點
1.1 農業信息的主要內容
農業信息的主要用戶和最終用戶是農民群眾。根據調查顯示,農民最需求的信息有五類:(1)宏觀信息。內容包括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2)實用操作信息。包括新技術的推介(種植、養殖技術)、農副產品新品種的推廣介紹、農技信息等;(3)市場類信息。包括產品價格、市場供求信息、市場分析預測等;(4)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識類。包括人才招聘、教育培訓、技能教授、氣象信息等;(5)文藝生活類。包括節會、展覽、文化娛樂項目等。前三類主要是為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后兩類則是農民的鄉村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1.2 農業信息的特點
(1)實用性。在目前我國農業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民對信息的需求更多的是能給他們帶來實惠的信息資源,最關注的是能對其生產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的實用信息。
(2)經濟性。由于我國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發展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及邊疆民族地區,對信息的支付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經濟實用、免費的信息成為農民信息需求的特點。
(3)普及性。我國農業人口比例大,人口眾多,教育普及的程度還不高,因此,農民的文化層次和對知識信息的需求也不高,基礎性、普及性的知識信息成為農民的首選,這對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也較有實效。
(4)安全性。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尤其是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民,一般都是家境條件較差、底子薄,經不起不安全信息帶來的損失,尤其是技術指導和市場供求信息的誤差,因此,安全可靠、準確及時、低風險的信息,成為農民對信息關注的主要要求。
(5)多樣性。由于農村相對閉塞,信息獲取能力較低,獲取的渠道較少,對文化、娛樂及相關生產、生活信息的來源有限,因此,農民對各類信息的需求都處于渴求的階段。
2 公共圖書館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中的定位
2.1 角色的定位
公共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收藏、保存和服務的信息機構,擁有各類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的服務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積累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經驗。因此,圖書館應充分發揮其行業優勢,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提高公共圖書館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職能。
2.2 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定位
首先,就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定位來分析,圖書館擁有的主要是公共文化信息,對于有較高行業標準和要求的農業信息,比如新品種、新技術、市場預測等信息,圖書館并不具備優勢條件。因此,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中,公共圖書館應立足于自身擁有的資源和能力,把資源建設和提供的服務定位于普及性、文化性、地域性、安全性、實用性的知識信息上更為確切和更具實效;其次,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中,地方性的特點應成為資源建設定位的一個重點。對于農村,有鮮明地域特征的信息資源更具價值,與當地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發展特點結合是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前提。另外,雖然圖書館對于提供新技術、新品種、市場預測等信息不具備優勢,但圖書館具有信息資源開發、分析的能力,在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中,有大量成熟的、值得推廣的信息資源,有多種獲得信息的渠道,可以對現有的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利用,提供更具使用價值的二、三次文獻。除此以外,圖書館還擁有其他行業和機構無法比擬的知識信息、文化信息等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和利用這類資源,對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普及科學知識,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意義重大。
2.3 農業信息資源服務的定位和模式
農業信息資源服務是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服務,而直接的受眾是農民。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架構是省級、地州(市)級、縣(鄉)級的機構設置,圖書館都處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服務的對象也主要是該地區或區域內的公眾,因此,要真正做到為農民服務,將信息服務推送到農村,需要圖書館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探索出新的服務模式。在“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成就斐然,農村先后實施了農村寬帶普及工程、三網融合和農村信息化示范推進工程、綜合信息服務站普及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得以很快提升。而與公共圖書館息息相關的就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和推進,公共圖書館以共享工程設施為基礎,搭建省級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臺,探索出了面向“三農”提供信息服務的新模式。以云南省圖書館為例,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廳的指導下,經過認真組織、精心籌備,于2009年5月在我省昭通市水富縣兩碗鄉文化站建起了全國第一個“文化共享工程農民素質教育網絡培訓學校(簡稱農文網培學校), 直接服務“三農”。目前已在全省建成855個農文網培學校,1800個農文網培分校,實現了62%的鄉鎮和10%的行政村均建有農文網培學校(分校),累計開展各類農民素質教育培訓活動1萬多次,培新農民群眾90多萬人次,服務農民群眾220多萬人次,充分體現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3 對公共圖書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與服務的思考
3.1 加強對農業信息需求的調研
為了充分發揮農業信息資源的作用,資源的采集、開發需要有針對性,尤其是要立足于地方需求,不能閉門造車。因此,圖書館需要加強與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農技推廣機構、各級基層圖書館、縣鄉級文化站、養殖大戶等進行協調、溝通和聯系,以拓寬信息需求的反饋渠道,及時、充分地掌握本地區農業信息需求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和計劃,是資源建設做到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真正發揮信息服務的效能。
3.2 加強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注重資源建設質量
現代技術的發展,是網絡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隨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不斷深入實施,各基層縣鄉(村)級文化站的基礎信息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目前,資源建設和數據庫的加工以在各部門、各行業積極開展,隨著資源建設的不斷積累,合作共建、資源共享已成為共識。圖書館應整合優勢資源,依托共享工程的信息平臺,推動圖書館農業信息服務進村入戶;與此同時,在資源建設中應注重資源建設的質量。農業信息資源的最終服務對象是農村,是廣大的農民群眾。由于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居住分散,交通和信息傳播不暢等因素,使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比較弱。因此,在農業信息資源建設中要注意信息的真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對農民生產、生活有影響的信息資源,要嚴把質量關,避免造成資源建設的浪費和負面影響。
3.3 深入開發二次文獻信息,搞好農業信息資源專題服務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使圖書館的資源得到更多的補充,圖書館應憑借專業的信息檢索能力和經驗,對信息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將原始的信息資源加工整理成二、三次文獻資源,編制專題書目、專題服務資料等,使專題內容形成一個個有效的信息智囊,通過各種服務方式傳遞到農戶手中,將農業信息資源的專題數據庫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展示,搞好農業信息資源專題服務。以云南省圖書館為例,除了積極建設農業信息數字資源和加快農文網培學校建設以外,信息開發部門還通過調研,結合云南當地的實際需求,對現有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開發,編制了面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提供決策參考信息的專題資料《新農村建設》,以及面向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實用農業信息的專題資料《農文網培學校實用信息》,通過免費發行推廣到各縣鄉(村)文化站和全省農文網培學校(分校),直接送到農民的手中,受到農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3.4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加大人才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工作的長效機制,是圖書館搞好農業信息資源建設和服務的保障,在政府主導下,各級財政應按比例予以經費保障,并根據開展服務的情況給予財政補助。同時,在經費保障的前提下,加大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基層服務工作人員,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指導其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使基層圖書館、鄉鎮文化站成為教會農民科學生產、科學生活的大課堂,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素質、脫貧致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服務“三農”。
“四個一”力促市場監測預警
著力一個系統、一個體系、一個制度和一項保障“四個一”建設,促進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研發應用了“農產品市場價格采集系統”,實現了涵蓋全市糧油、蔬菜、肉禽蛋、水果、水產、農資、中藥材等7大類100多個品種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網上采集。按照重慶制定的采集標準和規范、分析、會商和制度,近兩年來,共編輯印發《重慶市農產品產銷形勢分析月報》24期,《農產品和農資市場價格行情分析簡報》周分析104期、季度分析8期;收集整理區縣市場熱點信息427期,上報《農產品市場熱點分析》50多期;重慶農業農村信息網“監測通報”專欄信息300 條(篇)、電話語音、短(彩)信“市場行情”信息1400萬條,制作播放電視節目專題500多期。
發揮信息中介服務作用
進一步改善行政管理,完善工作制度,強化監督檢查,提高行政效能,逐步實現了政務公開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經?;?,推動農業行政工作管理服務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統計工作在18個區縣開展種植業、養殖業成本調查,13個區縣開展基點和物價調查,數據采集報送和統計業務取得進展。通過12316三農熱線、巴渝新農網,農民群眾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農業信息服務。
信息技術武裝現代農業效果良好
近年來,重慶市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武裝現代農業,利用3G、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依托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種養大戶建立一批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十百千”縣、鄉、村三級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實現了網站資源共建共享,示范區縣和鎮鄉網站、村級網頁陸續上了線,電子顯示屏農業信息形象窗口上了墻,“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展示上了網,農業信息服務直通車進了戶,遠程診斷軟視頻服務終端進了村,信息示范服務效果良好,做出了很多特色和亮點。
“金農工程”建設初顯成效
項目總投資1407萬元,其中中央資金618萬元,地方配套資金789萬元。目前基本建成市級農業數據中心和市縣兩級5大應用數據庫,通過項目實施,重慶市、區縣、鄉鎮信息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市場分析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市場與科技信息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
品牌農產品長效機制建設啟動
制定了《重慶市名牌農產品認定管理辦法》,并在全國率先制訂了內容具體、操作性強的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實施細則。組織開展了2011年重慶名牌農產品申報認定工作,共收到70 個申報產品。經組織相關專家層層評選,最后認定26個重慶名牌農產品。進一步充實、完善專家庫,目前建有40人評審專家隊伍。通過專家隊伍建設,逐步把重慶名牌農產品的評選認定工作做得更加客觀、科學、權威。按照農業部要求,首次開展了中國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薦工作,重慶市有7個農產品通過了初審上報。
2012年重點工作
?藎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產地專業批發市場建設
一是支持全國性、區域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綜合開發龍頭企業,以及農業部定點市場;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對在建大型市場放寬申報補助、貸款貼息等項目的認定條件;對全國性、區域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電子結算、信息處理、檢驗檢測、冷鏈物流、終端配送等設施建設提供補貼,或無償提供設施設備;對收集、加工、包裝、貯存等配套設備設施建設予以部分補貼。二是對信息化中心、農產品信息平臺、農產品電子商務系統、可追溯系統的建設可由國家統一規格、統一建設,以便實行全國大農產品市場信息聯網,資源互補。三是支持并認定全國性、區域性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為該區域農產品網上交易中心,推行采用訂單式農業生產模式,預防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四是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建議擴展高速公路“綠色通道”包含的農產品品種。五是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營業稅、所得稅、增值稅;減免垃圾清運處置相關費用。
?藎搭建信息平臺,增強對農信息服務能力
加大對農產品生產價格、市場流通信息的采集投入,強化縱向上國家與地方,橫向上農業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通信運營商的信息資源共享應用。搭建并開發政府涉農部門資源數據交換與共享平臺,開放各部門數據交換接口;建立農村信息化資源目錄體系,建立定期農村信息會商、協調和制度,實現“信息源頭”涵蓋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各領域。建立“政府部門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優化資源配置、完善運行機制、實現多方共贏”的良性機制。
?藎用信息技術武裝現代農業,提高服務水平
加大政策性投入,建立農村信息化保障機制。一是建議爭取國家財政對農民信息消費補貼的政策。強調“信息補貼”與“糧食直補”的同等重要性,設立重大財政專項開展項目試點,重點從用戶數據庫平臺建設、用戶數據采集錄入、用戶使用信息基本功能費、終端開發及產品設計、宣傳發動及效果跟蹤等環節予以資金支持。二是建議農業部統一開通12316綜合服務平臺。農業部牽頭、各省市配合,建立與中國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通信運營商對接的全國統一開放12316綜合服務平臺,確保“渠道”暢通。建立農業科學技術、農業政策法規和農業統計資源大型共享數據庫,確保“源頭”質量;各省市研發建立本地區用戶群數據庫,負責用戶發展和數據管理,研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接收終端和信息產品,與當地通信運營商對接,研發多功能、多渠道信息平臺,確保“終端”拓展和信息“落地”。三是出臺鼓勵三家通信運營商打破行業阻隔,開放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的優惠政策。制定政策解決三家通信運營商間的網間暢通問題,實現為農服務熱線間的無縫連接,減少資源浪費,增加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四是出臺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優惠政策,重點是對投資建設農村信息化基礎及平臺設施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 基層政府 服務
當前,我國城市信息化建設迅速發展,城市居民能夠方便、快捷、低成本獲取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務,而農村信息化建設是相對滯后的。鄉鎮和村是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對象,這個層次數量多、地域廣,組織管理和服務的難度確實是比較大的。許多鄉鎮干部深感農村信息化的滯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遲滯了農村的經濟社會建設步伐。因此,認清農村鄉鎮信息化建設的現狀,把握農村鄉鎮信息化建設進程,提升基層干部信息處理能力,對于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農村信息化建設仍存在“四低”問題
在各級政府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視和大力投入下,我國農村已構建了較完善的信息化組織體系,建立了初具規模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已基本實現100%行政村通電話、100%鄉鎮能上網的“雙百”目標,極大促進了農村互聯網的發展。隨著農村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村信息服務領域得到進一步拓展,信息技術在農民生活消費、農業生產管理、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農業市場流通和農業資源環境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讓農民享受到了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便捷。但從整體上看,農村鄉鎮信息化建設仍存在”四低”問題。
1、信息網絡覆蓋仍較低。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互聯網發展重心從“廣泛”轉向“深入”,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5.2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非網民人口仍有4.5億,在農村新增學生網民中10歲以下人群占比僅為16.1%,遠低于城市新增學生網民中54.2%的占比。特別是互聯網在農村村組的普及率更低。如我們了解到湖南的一個鄉鎮現有桌面互聯網用戶僅95戶,集鎮一塊含機關事業單位用戶為24戶,村組農民用戶61戶,按住戶統計,在村組的普及率不足3%,光纖僅接至鄉集鎮。傳統媒介電視在該鄉全面普及,但信號接收則是五花八門,有自裝天線、村村通設備和村民自建的小范圍閉路電視,信息獲取量有限,管理不便。一村一個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因無操作人員或維護跟不上等原因,基本上成擺設。保證信息網絡的全面覆蓋,是農村信息化建設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信息服務效益低。當前,廣播電視雖然入村入戶,但指導農業生產和生活、針對性較強的有效信息遠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主流網站如網易、搜狐、新浪等專門針對三農的版塊較少。農信通等平臺在提供市場信息、農業技術指導等方面的作用不強、互動性也不夠??傊?,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下,社會提供的信息服務還是側重于主流受眾城市,而政府對于農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務仍較缺失,使農業和農村信息化步伐是滯后的,使得農民獲取全面、可靠、針對性強、實用信息的方式較少,在邁向信息社會的過程中,農村農民與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較大。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即便是有些使用互聯網的農戶,也以搜索新聞和玩游戲為主,只有較少的農民和農業專業戶以及農村合作組織的管理者使用互聯網了解農村農業信息及運用電子商務銷售農產品、購買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品。農村信息化對于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新的支撐作用體現不夠。因此,搭建全面、可靠、適應農業生產發展及農民生活需求的信息服務平臺,是發揮農村信息化作用的根木保障。
3、信息處理效率低。鄉鎮干部在對群眾工作處理過程中有大量數據、信息需要采集、處理、傳輸、保存、利用。這些重復性、事務性的工作對于做好農村群眾工作非常重要。同時,在基層群眾工作中,由于對基層民情信息的掌握難完整、難集中(各種信息分散在不同工作職責人員的頭腦中、登記在不同的業務臺賬中、零散記錄在工作筆記中),難更新, 使得鄉鎮干部在做基層群眾工作時,無法有效掌握真實民情,上下級之間、干部與群眾之間溝通不暢、難以達成統一共識,從而導致群眾工作不易做深做細做實,以至于花了時間費了力氣卻取不到良好實效。傳統的工作方式對這些基層民情信息、重復的事務工作處理效率低,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即達不到黨和政府對鄉鎮干部工作的要求,而且也容易出現紕漏,極大的影響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這一現狀與新時期黨的群眾路線要求極其不協調。
4.信息受眾水平低。現在有些偏遠地區或年齡大一點的鄉鎮干部自己不會用計算機,也很少上網,不會借助電腦處理日常事務信息,更談不上通過網絡學習農業技術知識以及網上銷售農產品和購買生活用品,像這樣的基層干部又怎么能在農村工作中承擔推進農業信息化、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呢?同時,農村信息化系統網絡管理、網站開發、信息采編、信息化項目的實施缺乏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部分村對農業信息化工作重視不夠,兼職農村信息員的積極性不高,制約了農村信息化工作的推進。此外,由于農村中大多數有文化、高素質的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人口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留在家的老人、婦女普遍文化水平低,見識少,對電腦的需求較低,這樣的家庭一般沒有購買電腦并安裝寬帶。信息的接受還只停留在通過觀看電視被動接收農業科教知識上,且吸納新知識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差,加上長期傳統農業下形成的思維定勢,使農民對農村信息化的作用普遍認識不夠,這些都會對在農民中推廣使用計算機,推進農村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難度。
二、提升基層政府服務水平的有效途徑
做好農村群眾工作,為農民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是鄉鎮基層政府的重要任務,也是推動農村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農村基層工作基礎性、政策性、實踐性強,這就決定了農村工作體系必須全局化、層級化、自動化。從領導研究政策到基層落實執行,基層工作網絡離不開全局化、層級化、自動化、上下聯動的信息支撐。我們的鄉鎮干部在做群眾工作、為群眾服務時,如果沒有高效的信息處理能力,沒有一套行之有效落實到位的管理辦法,就不能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不能快速高效地抓住工作問題處理的關鍵點,致使基層工作處理效率低、效果差,也容易使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導致問題潛伏或惡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在農村信息化的進程中基層政府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要打造鄉鎮高效服務的網絡平臺。這就要求我們鄉鎮政府即要重視促進基層工作的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網絡平臺的建設,同時提升信息服務與提高共享水平。首先要做好農村信息網絡覆蓋。要在農村實現寬帶、數字電視、移動網絡等信息、網絡的全面覆蓋。農村信息網絡建設的制約主要在農村用戶少,建設成本大,運行維護成本高,收益率低,導致企業主體在農村網絡建設投入積極性不太高。我們鄉鎮政府應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所需設置的基本投入,整合資源,努力實現農村信息網絡覆蓋與城市的逐步同步。其二,做好農村信息和信息化工具的推廣應用。在加大投入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站點建設的基礎上,更應重視規范站點正常運行、提高利用效益。要解決現在一些鄉鎮各涉農部門之間信息溝通不夠,受部門職能的限制?,F在的管理體制鄉鎮一級為農服務部門就有農業站、林業站、畜牧站、民政辦等多個,信息容易出現分散管理、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效率低下的現象。如民政辦采集的低保、五保戶信息不能被農辦采集貧困戶(包含低保、五保戶)信息所用,在信息化推廣中,要避免造成信息采集、利用的重復浪費。同時,應加強對農戶購買信息工具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村互聯網用戶收費標準,減輕農民使用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資源的經濟成本,提高農民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的積極性。此外,要多方聯動,提升信息平臺建設水平。各涉農部門應聯合建立一個更貼近農村生產、銷售、生活的高質量的“三農”綜合信息網站。政府引導并鼓勵企業先期投入,主導建設關于農村氣候、土壤性質、農作物與畜禽水產品特性、農業技術、政策法律等涵蓋“三農”各方面的基礎數據庫,并由各級政府組織專業人員提供市場分析、政策法律咨詢、農業生產技術等“三農”問題解答,將鄉鎮網絡平臺打造為服務功能完善、服務內容豐富,基層干部管理方便、農民時時受益的好平臺。
內容摘要:糧食信息流管理的好壞影響并決定著我國糧食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本文通過對我國糧食產業在信息流管理方面的薄弱環節進行分析,提出了我國糧食產業化信息流管理的措施,具體包括糧食信息基礎設施、糧食信息網絡體系、糧食信息推廣服務系統三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糧食產業化 信息流 網絡交易市場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逐步完善,糧食產業化經營正顯得越來越緊迫和重要?,F階段糧食產業化研究中強調得最多的是供應鏈物流的重要性,對信息流的重視程度不夠,而信息流恰是糧食物流信息化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糧食產業化的核心是商流、信息流和物流以及“三流”的整合,而三流的最高表現形式都以信息流為載體,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形成糧食產業對外開放、對內整合的整體運作體系。因此,糧食產業化中的信息流管理影響并決定著我國糧食產業化的發展方向。
糧食產業化中信息流管理現狀
盡管糧食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從總體來看,我國的糧食信息化程度較低,在糧食信息流管理上還存在一些不足,遠遠趕不上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一) 信息流復雜,各主體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
糧食信息流量大,包括了糧食采購、儲藏、加工、運輸、銷售服務等微觀信息以及政策、市場和環境等宏觀信息;而且信息流向復雜,各主體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信息流通部門涉及到金融、財政、工商、稅務、商檢、海關、保險、運輸以及政府機構。正因為其復雜性,造成生產者只知生產、銷售者只知行情,政府只知指令現象,缺乏互動的交流與流通。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收集;缺乏加工、處理能力;信息反饋能力差、儲存能力欠缺。
(二)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流通不暢
我國糧食市場信息化建設落后,各企業之間信息化程度差距較大,缺乏一個把政府、市場、客戶和生產者等各糧食供應鏈企業有效連接起來的網絡,使得上下游企業的信息不能順暢地到達對方,市場供求信息不能快速傳遞,糧食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導致糧食產業競爭力下降。
(三)信息網絡不健全,行業資源共享集成度低
目前的糧食交易市場還未能真正為各市場交易主體提供有效的信息,影響了行業信息的共享集成。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網站上大部分是陳舊過時、空洞乏味的宏觀信息,重要的市場信息不能及時反饋,糧食產業化運作信息無法實時更新。二是信息宣傳和推廣的深度不夠,信息流的流通范圍有限。三是網絡利用率低下。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網站還處于簡單的商情階段,僅僅是企業形象的宣傳和糧食信息的,功能單一,還不能真正在網上完成整個交易。
(四)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落后,信息流反饋控制程度低
由于糧食產業化中信息技術參差不齊,采集標準化程度低,指標體系不健全,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擾性以及自身技術人文條件的約束性,整個糧食供應鏈信息呈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敏感性和個性化趨勢。信息、傳輸滯后,信息流反饋控制程度低,影響效率并降低了信息的應用價值。
糧食產業化中的信息流管理策略
糧食產業化中的信息流管理策略關鍵在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農民、加工企業、批發零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建立一體化的信息管理體系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力。主要包括糧食信息基礎設施、糧食信息網絡體系、糧食信息推廣服務系統三個方面。其中,信息基礎設施是基礎,農業信息網絡是核心,信息服務體系是關鍵。
(一)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開展糧食信息流的規范化管理
糧食信息基礎設施是糧食信息流管理的重要保障,是傳遞糧食信息的通道,是實現糧食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加大糧食信息網絡基礎實施建設的力度,重點建設農技信息服務網絡體系,逐步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糧食信息網絡體系。特別是,由于農村地區信息化水平低,在終端應切實加強其軟硬件建設,如通信網絡設備、農技人員培訓等。
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加強糧食信息的規范化管理。運用信息分類編碼技術建立糧食信息標準化體系,探索糧食信息流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運作機制。從而實現整條糧食供應鏈上數據采集的自動性、信息交換的高效性和信息資源的共享性,保證信息流快速有效的傳遞,促進糧食信息流管理的社會化、現代化和合理化,以更好地滿足糧食管理部門、糧食企業以及糧食市場的信息需求。
(二)建立一體化的糧食信息網絡體系,改善產業鏈中的信息流管理
在動態社會環境下,暢通的信息流是各糧食企業同步、協調運行的關鍵,也是糧食產業受益的基礎。在技術方面,我國應根據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實際情況,整合已有的與糧食流通相關的信息網絡資源,構建集中統一的糧食流通網絡平臺。糧食產業鏈中的各方均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溝通聯系、貿易磋商、單證交換、物流配送、款項結算、售后服務等事宜,對糧食流通信息進行全面“及時”科學的收集加工、分析處理和。這樣,糧食網絡交易市場的輻射面會更廣,服務會更好,信息成本更低,也最終使得糧食產業化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1.糧食信息的。供需雙方應充分利用網絡速度快、容量大、覆蓋面廣的優勢,通過網絡交易平臺,商品供求信息,尋找產品銷路, 組織貨源。實現糧食信息的大范圍、多品種、迅捷化交易傳播和全社會均勻配置。由于農村和基層信息化程度低,所以還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特別是要通過系統整合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梢酝ㄟ^微機上網、手機短信、電視機、收音機、電話等媒介開展信息服務。
2.糧食信息的采集和存儲?;跀祿}庫、數據挖掘、專家系統等技術,建設各類糧食信息數據庫,開發實用的糧食信息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利用網絡數據庫進行農產品信息搜集,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和搜集新產品和新服務設想,逐步建立包括糧食生產、流通、消費、儲備、人力資源、政務信息等內容的數據庫,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價值。
3.糧食信息的傳遞。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網絡交易市場需要提供及時、準確、使用性高的信息。集中協調糧食產業中的關鍵數據,包括訂貨預測、庫存狀態、缺貨情況、生產計劃、運輸安排、在途物資等數據,以便于管理人員迅速、準確地獲得各種信息,進行數據庫信息集成,實現科學決策。同時,要對糧食信息進行跟蹤調查,隨時了解所接受和傳播的信息對企業的影響。不斷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信息傳遞策略。提高信息傳播質量。
4.糧食信息匯總分析。網絡交易市場應承擔一定的綜合分析職能。通過收集國內外市場情況,對糧食生產前景和流通趨勢進行分析、預測、預報,及時向各類糧食企業發送糧食市場價格、供求信息,引導農民按照市場供求規律安排生產,指導企業經營。使糧食網絡交易市場成為政府給予引導并優化農業結構的重要手段,為各級糧食生產經營者及政府決策提供服務。
5.交易服務。通過糧食網絡交易平臺,交易雙方可商品供求信息,在產銷之間建立聯系。有交易意向的信息者進行談判協商;信息供求雙方就交易數量、價格、時間等信息達成共同意向后,再就交貨地點、商品質量、結算等實物交割問題進行協商并簽訂協議,市場管理當局應當參與、記錄供求雙方交易談判全過程,并建立糾紛調解機構。
(三)加強信息化實用技術研究,建立完善的糧食信息服務體系
現階段,糧食信息流管理的對象主要有農民、供應商以及批發商零售終端、客戶。由于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信息流處理技術和手段上存在差距,使得信息流控制、反饋和管理能力差。因此,應加強糧食信息化實用技術研究,采取與當地信息水平相適應的推廣手段,使糧食生產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務于一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糧食產業化中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務能力。一抓網絡,構建營銷體系。發展信息自動獲取技術、信息自動處理技術、信息自動傳輸技術、信息自動利用技術,實現對糧食信息流各個環節的實時跟蹤、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達到資源共享、信息共用。二抓典型示范,加快輻射推廣。利用信息網絡做好市場分析工作,由主管部門或企業向農戶下達生產訂單,積極推廣訂單生產和營銷模式,實現糧食的有序流通,構建新型糧食產銷關系。三抓管理信息化水平。對糧食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生產過程控制與管理、經營管理、銷售管理以及客戶關系管理等實行全過程計算機信息化管理。
結論
搞好糧食產業化經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糧食行業的信息流管理則構成了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基礎工作。由于受傳統信息傳播手段的制約,糧食信息流通不暢,加工處理能力不高,致使產業化進程中信息流管理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基于供應鏈的角度,闡述了適合我國糧食產業化經營的業務信息流管理和控制策略,對促進我國糧食產業化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蔣陽明.糧食產業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糧食問題研究,2006(5)
2.李春華.糧食產業化經營的幾點建議[J].中國科技信息,2005(3)
(一)新型職業農民。
美國學者沃爾夫對職業農民的經典定義是:職業農民應充分地進入市場,將農業作為產業,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報酬最大化。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農民,從職業意義上看,所謂農民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并以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農民要符合以下四個條件:①占有(或長期使用)一定數量的生產性耕地;②大部分時間從事農業勞動;③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④長期居住在農村社區。職業農民也必須符合這些條件,與非農民區分開來,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將農業作為主要工作進行經營,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經營規則獲取利潤,追求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農業經紀人。曾一春提出的:新型職業農民是擁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能、有相當的經營管理能力,主要工作以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為主,生活來源以農業收入為主,居住地以農村或集鎮為主的農業從業人員。胡小平認為從職業來看,新型職業農民必須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為核心工作;從素質來看,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必須從文化、技術和經營管理上都具有一定水平。本文理解,新型職業農民首先是從事職業上看,產業化分工過程中,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把農業生產經營收入作為經濟主要來源,能夠根據市場變化做出報酬最大化決定,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生態環境意識,愿意把從事農業作為固定的職業;從新型來看,不在是從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是在市場環境下進行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經營,運用新的農業種植技術、生產技術、信息技術、經營管理技術求最大效益的市場經濟。
(二)經營管理能力。
美國企業管理協會用五年時間并從1882名成功的經理中總結出經營管理能力的十種重要基本能力:注重的工作效率,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的自信心,擁有準確的判斷力,樂觀進取,能幫助指導他人,主動果斷客觀,善于動員群眾,會利用交流做工作并善于建立親密關系,勤儉艱苦和具有靈活性。馮明俠對于農村經營管理人才這樣理解為適應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需要,處在農村的,有一定經營管理知識或經驗的,通過自己的經營把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組織起來,為社會提供需要的產品與服務,為農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時對農業生產和穩定農村環境做出貢獻的一些人。本文認為,經營管理能力主要體現以下方面:能夠運用現有的資源或者爭取更大的資源基礎上,面對市場競爭環境,做出遠景規劃與戰略制定,制定發展方向,獲取更大穩健的經濟效益;在制定發展方向指引下,對組織的采購、生產、市場開拓、勞動力、資金和人力優化管理,使目標得以實現,具體包括:(1)能夠建立科學的組織結構、管理部門和制度,選擇合適人員;(2)能夠掌握經濟信息,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市場信息,根據信息做好經營預測、經營目標;(3)能夠對土地合理利用、整頓、開發;(4)能夠最大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5)能夠開發出更好的產品,擁有良好的銷售渠道;(6)能夠很好進行機器設備、組織物質進行管理;(7)能夠管理好產品質量;(8)能夠運用技術來提高效率和效益;(9)能夠控制好財務、成本、效益,以及利潤分配;(10)善于交流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二、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構成
現代農業具有資源配置高市場化與國際化、農產品高商品率、農業發展深度開放等特征。美國學者愛德華•丹尼森認為:美國的農業高速增長,其中的30%依靠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升,50%是農業技術與經營方式更新。這要求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必須擁有一定的市場和產品經營管理能力。
(一)市場分析和預測能力。
新型職業農民需要適應未來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商品化,了解農產品市場運作過程,掌握農產品的供應鏈運作,樹立市場營銷的觀念,改變原來落后的小農經濟思想,參與市場競爭。新型職業農民能夠獨立進行農產品市場調查分析,多渠道收集農產品市場信息,能夠對農產品市場進行合理預測,分析市場供給變化的因素,運用科學的方法對農產品市場進行預測。只有做出正確的預測,才能減少決策中的失誤,降低農產品市場的風險,幫助決策目標更好實現。
(二)決策能力。
在市場環境不斷變化過程中,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擺脫從眾心理,具有獨到的慧眼來發現一些規律。在做出決策時,必須擁有自信心,沒有自信就不可能有決策,主動思考問題,擁有責任感和事業感,經常探索農業發展的規律和發展趨勢,指導自己做出決斷。
(三)財務管理能力。
長期的家庭化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的融資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都處于比較低下的水平。新型職業農民能根據自己的經營發展狀況、資金情況,做出決定是否融資,保證生產正常運轉。因此新型職業農民應該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了解金融市場,運用產品和資產進行融資,保證正常發展。在財務方面,能夠對成本進行控制和計算,能對生產期間發生的成本費用進行合理管控。
(四)生產管理能力。
在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提高生產效率與效益。在經營決定目標下,根據農業規律與市場環境,依靠現有的各種資源,做好農業生產計劃,組織各種資源進行生產,協調生產各方的問題,對生產過程進行控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從種子、機器、勞動工具的采購,到組織與控制生產,農產品的收割存儲,做到科學管理。
(五)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未來農業生產需要不同的農業分工,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對不同的農業人員進行合理分工,提高生產過程的協調性、合理性、科學性。這需要新型職業農民能夠選擇合適的人員,進行合理分工,并設置好不同的工作任務,對人員進行培訓,使其能勝任工作,并且能夠制定有效的薪酬體系,對員工進行激勵,提高每位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
(六)產品質量管控能力。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能夠提供市場滿意的農產品、安全生態的農產品,防止產品不合格產生,浪費資源,因此必須做好農產品的質量控制。這需要產品質量管控意識,從采購源頭開始,到生產過程,直至存儲,進行全面質量控制。
(七)設備管理能力。
農業未來的發展是機械化、自動化,在農業生產過程運用大量農業機械,因此必須掌握些設備管理的知識,對設備的壽命過程中全面管理,從選取設備,安裝設備、科學操作設備、維護與保養設備、改進設備等過程全面管理,保證設備正常工作,提高設備的工作效率。
(八)信息技術處理能力。
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是信息化、智能化,這需要新型職業農民掌握好信息技術處理能力。農業信息技術是指運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戰略決策過程中的自然資源、經濟狀況和社會經濟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分析,為農業從業者提供數據、信息的查詢、咨詢、決策和調制等服務技術的總稱。新型的職業農民對大量的農業信息的獲取后,需要進行大量處理,在未來的經營中,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
(九)參與農業保險意識和能力。
未來農業生產中,農業會承受巨大的經濟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為了分散風險、降低風險、減少損失,就產生農業保險。新型職業農民必須能夠發現農民收益和農業經濟處在不確定的狀態,參與農業保險幫助轉移和分散風險,利用保險賠償在遭受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經濟損失。
三、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培訓
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的重要手段,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新型職業農民是未來農業發展產業化的重要資源,針對性的培訓工作必不可少,在未來的培訓工作中必須做到一下幾個方面:
(一)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
培訓是多人參加的,這必須要求根據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環境,制定因地制宜的培訓計劃。培訓計劃的內容包括進行培訓需求分析,確定培訓課程與培訓內容、安排培訓的地點、時間、確定培訓教師、制定和發放開課時間表、安排后勤保障,最后對培訓效果進行登記。因此,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需要制定科學的培訓計劃,根據現有文化水平以及基礎,以及現在急需培訓的要求,開展經營管理知識培訓,有針對性的制定培訓計劃。
(二)調查培訓需求。
現有的農民培訓中,很多培訓內容是基礎的、太籠統沒有針對性,不符合農民的期望,即使農民參與培訓,對其幫助不大反到讓大家對培訓失去信心,這樣既浪費國家培訓資金,也浪費農民的時間。因此,就必須做好培訓需求調查、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的對經營管理能力培訓的期望和需求,尊重其意愿,也遵循了人才培訓的規律。如果對某種產品市場比較感興趣,就培訓這方面知識。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達到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培訓那些就培訓那些,什么能幫助農民致富就培訓什么。
(三)制定培訓內容。
在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內容過程中,需要以農民及市場需求來制定培訓內容,編寫培訓教材。例如為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培訓內容就必須包含一下幾個方面:調查和了解農產品市場行情、如何掌握農業市場行情中的有用信息、農產品銷售渠道創新、農產品定價策略與技巧、農產品進超市流程與策略、監督保證農產品質量等方面內容。通過這些培訓,使新型職業農民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
(四)培訓模式。
在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上,必須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培訓內容采用不同的培訓模式。在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模式上可以選擇自選模式、示范引導模式、典型案例模式、模塊式培訓模式、五天培訓模式等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培訓的參與度和培訓質量。
(五)培訓師資。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能否達到好的成果,關鍵要看有經驗豐富素質過硬的教師培訓隊伍,這要求有一支知識實踐豐富的教師隊伍。在培訓老師隊伍中應該1/3是穩定的培訓老師,1/3是全國各地優秀培訓老師,1/3是成功農民企業家組成。要想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教師,第一,他是個對農業非常了解,從事農業經營有三年;第二、必須具備深厚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教授知識,指導學員的實踐。
(六)培訓資金。
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靠政府撥款,很多培訓機構要預先墊出進行培訓,培訓的設備比較成舊。這需要培訓資金來源多元化,可以聯合政府和農業企業,保證資金充足,做到培訓的連續性和及時性。
(七)培訓質量保證。
培訓的最終的目的提高職業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這需要國家制定科學、系統、嚴格的考核方案,制定嚴格的質量考核方案,使培訓更有成效,使培訓價值得到更大呈現。
四、建議與總結
(一)盡快立法,確保培訓的實施。國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經驗是,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美國在1862年的《莫里爾贈地法》,1887年的《哈奇法》,1914年的《饅密斯—利弗法案》,1929年的《喬治一里德法案》,1935年的《旺克黑德—瓊斯法案》,為美國職業農民提供培訓法律保證。通過政府立法,完善培訓法律體系,把提高新型職業農業的素質作為主要任務以法律的形式作為保證,納入法治管理的體系中,使新型職業農民的素質達到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
(二)整合資源,著力構建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把現行的各種農業培訓政策整合起來,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規劃。對一些教育培訓結構進行整合,比如農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職業院校農等,同步合作,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的多元化。
(三)建設新型職業農民的專業培訓課程,著力提高培訓質量。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觀念的農民有很大區別,不僅要接受專業的技能培訓,還必須認真學習關于創業理念、經營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各種專業課程的交叉學習,全面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
(四)加強農業培訓人員的培育和建設。
對于農業職業教育或技術培訓活動的教師,從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方面都要有嚴格的要求。除了要掌握相關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還要求具有靈活的教學能力。在這個方面需要國家相關部做出相應規定,嚴格限制農業培訓人員的準入機制,必須具有相當的資格,才能從事相關方面的培訓,建立專項基金對農業培訓教師定期進行技能強化培訓。
(五)加強培訓體系的監督評價。
建立和完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監督控制體制。監督控制機制包括評價方、評價標準、評價內容、評價評判等內容。確保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順利開展,培訓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滿足農業現代化生產的需要。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