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創設思維式教學情境
鑒于小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弱,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的指導時,教師應采用生動有趣的方法,巧妙地指導小學生的閱讀,潛移默化地提高小學生語文的閱讀能力。部分小學語文教師不能靈活教學,就以“自主學習”為借口,罔顧課堂教學效率,盲目追求“自主學習”,這導致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提高,影響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情境模式,通過對思維式情境的創建,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引導學生自主、活躍地進行閱讀方法的學習。教師引導小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探究,充分的發小學生的課堂主題作用,以便于得到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二、總結學習方法
想要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良好的閱讀方法十分重要,采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進行課文閱讀時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小學生閱讀水平提高和課堂效率的提高都有很大益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增強學生對句子的理解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句子含義的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以及句子深入內涵的目的。教師通過引導小學生不斷增加閱讀實踐,累積閱讀量,促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方法。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的總結經驗,并找出一定的閱讀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促使小學生主動的進行語文課文的閱讀,并積極地總結經驗和規律,找到真正適合的閱讀方法,以便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小學生在進行閱讀時,教師應針對課文中容易忽視的問題,以及較強的概括性的問題進行具體的指導,教師可以和學生一同閱讀,共同總結規律,通過提高規律實用性,提高小學生對閱讀方法重要性的認識。
三、提高學習實效性
【關鍵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閱讀情境
理想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是什么樣的?或者說什么樣的閱讀教學課是好課?我認為讓學生擁有獨立的學習思考能力,可以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只是簡單的去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給學生灌輸這樣那樣的書本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在學生的過程中提現自身獨特的個性,而不是被教師的行為所同化。如何才能發揮學生獨特的個性呢?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套個性新穎的教學體系,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摸索,要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有效的影響。一名好的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路上少走許多彎路,也讓學生打下更好的基礎。另外,教師應該多多跟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然后因材施教。不能充分的了解學生的情況,就容易出現老是重復學生已有的知識,不能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新知識,這樣也會降低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簡言之,教師不知道學生已經學會了什么,還應該學些什么,就不能更有效的把握教學的重點和教學進行的節奏。下面我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分析一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方法。
1 語文閱讀教學的關注點
教學中,許多語文教師都是習慣性的將課文中的字面意思講解給學生聽,也就是課文寫了哪些內容,我認為,這些東西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都可以進行大致的了解,如果教師傳授的東西也只僅限于這些內容,那么語文教學的學科價值應該如何體現呢?對于此,語文教師應該先明白語文教學的科學價值——通過“讀、寫、說”的訓練使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訓練的過程中滲透人文情懷,這就是語文學科的價值。因此,閱讀教學的關注點不僅是要讓學生明白這篇文章“寫了些什么”,更應該讓學生明白文章是“怎樣寫的”。
2 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文章不是無情物”,教材上的每篇課文都是作者內在情感的表達,都有其特有的寫作情景。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文章中這種特有的情景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所體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感受筆者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情感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習的熱情。教學情景的創設,教師可以積極的利用多媒體課件、掛圖或者教師通過自身的語言進行描述概括文章形象,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在講授《雨點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觀察雨過天晴后,亮晶晶的水珠在草上,在花上的那種狀態,還有蝴蝶,蜜蜂等昆蟲類穿梭在花叢中的動態美。這種形式的教學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仔細觀察,用心去體會那種感受,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意境充分的理解,讀出韻味,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 在具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思考與行動
筆者認為,在課前語文教師至少應該思考以下四個方面。
3.1目標
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目標的設置十分重要。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才有具體的方向。教學在備課階段,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抽取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學習任務。如何體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教師需要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將教法、學法、能力培養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相結合,以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升為目標,來設計教學方案和規劃教學步驟。
3.2教學內容
從教學角度來分析,語文教學每堂課的內容各有側重點,教學在課堂規劃初期要分析一堂課的教學側重點。突出難點和重點知識,根據教學目標的設置對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的取舍,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指導學生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或找準文章的閱讀切入點、或提取文章大意、或掌握內容情感與語言的結合方式等。其次,教師應思考教學內容的設計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能力發展需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成長、有所收獲。
3.3語文學習的活動設計
小于語文閱讀課的設計有沒有一個統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或者一個固定的課堂教學結構,整體的框架搭建起之后,教學細節以此為準則來進行“填充”?答案是:沒有。閱讀教學不能拘泥與任何一種教學形式或教學框架,但是它有著一定模糊框架板塊,教師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對板塊內容進行重新組合。根據筆者對全國小學語文名師的閱讀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總結得知大部分的閱讀教學課例都是以板塊組合的形式來進行設計,而并非采用“環環相扣”、“無微不至”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每一個板塊的設計都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參與性,體現出學生的閱讀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通常這些板塊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情境設置。在閱讀教學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創設與學生情感認知能力相結合的情景設置,使學生的本身情感體驗與課文內容達到共鳴。例如《筍芽兒》這篇兒童文學作品中,文章采用擬人化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的描述了筍芽兒成長的過程,稚嫩的筍芽兒、溫柔且富有愛心的春雨姑娘、性格豪邁的雷公公和慈愛的竹子媽媽,都被描寫的繪聲繪色,生靈活現。文正突出表現的情感點是小筍芽兒在成長的過程中所得到的種種關愛,才能使其健康、茁壯的成長。教師在閱讀情景創設時,要從“關懷”和“健康成長”為情感切入點,以此來設計教學互動方式。讓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感經歷來暢談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所得到的來自家長、老師、社會的種種關懷,為課文內容學習奠定相呼應的情感基調,在交流和探討中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第二,放手自讀。在閱讀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主置,在教學的啟發和引導下,使學生自己讀、自己體會。如若在閱讀教學中,不給學生留出自讀的時間,教師便“滔滔不絕”,一堂閱讀課下來往往使學生感覺如在夢中,講不清文章主旨,理不出文章情感??鬃釉凇墩撜Z》中講到“不憤不啟,不徘不發”,而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進行指導和教學參與的最佳時機便是在學生“似懂非懂”時。讓學生先放手自讀,以讀啟思、以讀生疑、以讀代問。教藝術的本質在于“授人以漁”,而非“授之與魚”。
第三,以情感為主線,語言領悟、內容理解、知識運用為重點的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感主線,將學生的學習重點引導至具體的語言運用與情感因素表達上,帶領學生參悟語言背后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在對不同語言形式的品味中,體會語言之美、文學之美。
參考文獻:
[1] 崔巒.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十項策略[J]. 天津教育. 2007(11)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必須讓學生對科任老師產生心理的認可。
(1)注重教學時的語言美。語言美除普遍使用謙語,敬語外,還應在教育學生時注意詞語的感彩和說話的語氣?,F在的學生自尊心很強,如果你的口氣強硬,他可能產生抵觸情緒,跟你對著干,那就達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導致學生討厭老師,討厭這門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注意用誠懇的語言來感染學生。
(2)教學語言應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課教活,就要求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因為形象的比喻,風趣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繪都可以感染學生,使他們愉快,動情,著迷。如可運用一些幽默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3)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皫熣?,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裕處熤v課時語言表達要準確,中肯,規范,合乎語法,既不能廢話連篇,模棱兩可,也不能拐彎抹角,不著邊際。語文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激勵教育
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能力,更要培養時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初中階段的學生,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這些需要教師的正確誘導和鼓勵。把思想品德教育融進閱讀教學中,是當前教改的一大趨勢。素質教育這么重要的任務,僅靠思想品德課,班會課是不夠的,非常需要語文發展它的優勢,使學生感受更多的愉悅情感,便于學生接受老師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注意激勵引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不但“樂學”,而且“會學”,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時展的需要。激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主動的內動力。實踐證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激勵教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培養學生富有獨創性的思維能力。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方法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方式。所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的內涵很豐富。如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欲,結論通常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探求。同時,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從當今社會發展看,要完成重要的事業,需要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中學生要學會與人合作,愿與人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疤骄渴綄W習”不是一項課外活動,是在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的學習方式和態度;對于學生來講,要人人參與,而不是個別優秀學生專利,課堂上的探究性學習,也不是那種教師先設定一個答案,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鉆入圈套的那種教學。“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為專家所看重。作為教師,我也很努力在閱讀教學和”綜合性“學習中運用這種方式來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引導他們接受,運用這種學習方式,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鼓勵,但收效不大?;蛟S是《新課程》剛實施,七年級的學生在小學沒接觸過這種學習方式。在短時間內不大適應,或許是長在農村,見識面窄,知識面也不廣,一些同學還是喜歡當錄音機,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但總的說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堅持,越來越多的學生樂于接受這種學習方式,我想這應該就是進步了。
四、啟發式教學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不能忽視的。我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上注意考慮如何啟發和誘導學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分析的基本方法,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分析能力,提高學習技能,還可以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和諧,主動發展。
五、創設情境,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
在閱讀教學中,為[轉貼于:論文大全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發揮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生的語文素質,還需創設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實際上這種方法應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在各種課型中都應該注意運用的方法。我在教學中也注意這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新課導入時,利用導語創設學生學習的情境,其二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散文的教學,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藝術享受中學習,更能主動地獲取知識。其三,注意師生關系的和諧,注意師生情感交流的和諧。就是但課堂是有不和諧的因素時,教師應注意處理的方法,不要破壞了原有的學習氣氛。如個別學生做小動作,講話,可采取注目式提醒,邊講課邊走近學生以引起注意,或走到學生身邊等方法。這樣,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和諧和心智發展的和諧。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1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1閱讀教學模式單一
目前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教師還是采用簡單的讀和寫的方式來進行授課。閱讀理解本身而言是一個需要沉入文章的學習過程,單一的讀和寫并不能有效的使學生感受文章內容,深入思考,并且還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想法,束縛學生思維,從而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1.2學生缺乏閱讀熱情
首先,因為閱讀在高考語文中的性質,學生普遍會認為,閱讀很浪費時間,并且不容易拿分,所以大多學學生對于閱讀都不太重視,認為考試的時候隨便寫一寫就可以。其次,閱讀理解的技巧和語感需要經過長時間練習才能夠掌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兩點原因也都減少了高中生在閱讀方面下的功夫,喪失了對于語文閱讀的熱情。
1.3學生太過關注閱讀成績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對于學習而言更加關注的是考試成績而不是學習本身的意義。語文閱讀學習本意上是使學生學習理解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使學生能夠在閱讀中學習作者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但是,實際情況確是,學生將成績視為學習好壞的第一要素,并沒有理解閱讀的意義,這也使得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最終變成了教師出題的工具[1]。
2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
2.1豐富知識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閱讀給了我們一個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機會。雖然時光不可逆轉,但是通過歷史留下的書籍和篇章,我們依然可以想象的出歷朝歷代都是以何種方式生存,他們之間的不同是什么,相同又是什么。名人的言論與故事,都是通過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經過閱讀之后,我們得以了解和學習。雖然我們的時間和經歷有限,不能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各地的風土人情,人文風光,我們卻可以通過閱讀來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閱讀使人深刻,能夠平復人們那顆躁動的心靈,使之沉浸在文字之中,不僅幫助閱讀者樹立了人生觀,還能夠使人回歸平靜,是提升自我的一方凈土。
2.2提升高中生的思維能力
語言是一個人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它受個人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所影響。學生通過閱讀能夠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得到一些思維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理解和運用,可以將這些資料與自身體驗相結合,最終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學生自己通過思考學習到的知識更加能夠轉化為自身的能力[2]。
3新課標下提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途徑
3.1掌握文章主旨和發展線路
高中生在語文閱讀時首先應該對文章進行一遍粗略的瀏覽,通過這次瀏覽,找到文章的主旨,并且要摸清文章的發展線路,知道文章是如何進行一步一步發展闡述的。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將文章劃分為三個部分,即開端、經過和三部分。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鍛煉整體閱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在問題回答時快速找到對應段落。
3.2對文章進行局部分析
在經過整體瀏覽之后,老師就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章的局部分析。這時老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找到問題發生的原因以及問題的解決辦法,并且自行對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研究和探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整體閱讀之后,鍛煉學生對于文章細節的處理能力,有利于他們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也能夠幫助他們對文中的重要語句進行學習和模仿。
3.3適當使用閱讀工具
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時,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通常會使用一些閱讀工具。專業人士對于文章富有情感的朗誦,能夠使學生置身其中,對于文章有更加深層次的感悟。這樣的方式多用于詩歌的閱讀中,因為詩歌不像其他文章一樣易于理解,使用閱讀工具,能夠讓學生快速領悟作者情感,對于文章的理解上更加容易并且深刻[3]。
3.4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并且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和習慣都不一樣。每位學生也都有他們自己的閱讀興趣和側重點,所以,老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不一定要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形成一樣的閱讀習慣,固定方向的培養也會使學生喪失興趣,形成知識面單一的局面?!耙磺€人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對于文章的理解,每個人因為角度不同,所以可能也會存在偏差。面對學生的這種偏差,老師也不要馬上否定,而是應該先了解學生理解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據學生的理解告訴他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相差在哪里,然后引導他向正確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改進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是多樣的,記得好多位著名教育專家都曾經說過:“教學有方,但教無定方。”至于選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有很好的促進和提高作用的。反之,如果你的教學方法不適應學生,就會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阻礙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選擇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會選教法,能讓學生在你的引導下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捕捉到最多的信息。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據這些教育理念,教師采用怎樣的閱讀教學方法與學生獲得怎樣的學習效果是密切聯系的,因為每一種閱讀教學方法都應由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下面我就多年以來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積累的看法談談。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著的追求。從小培養興趣,將使學生終身受益不盡。小學語文教材里,記敘文和文學作品占了大部分,這些課文寫人、記事、繪景、狀物,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在學習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精煉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對文章里生動的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時,他們就會被形象的畫面所吸引,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他們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閱讀當中得到樂趣。如:講《海底世界》一課時,板書課題后,我先讓同學們說一說,海底將是怎樣的景象呢?同學們有的說:海底漆黑沒有一點光亮;有的說:海底很靜,沒有聲音。老師不急于糾正,啟發學生從課文里得到正確認識。這樣做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將課文讀下去。
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開頭就生動鮮明、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語文課本里有很多題目新穎引人。如講《人橋》一課時,我在揭題中講到,“橋”是大家熟悉的建筑。橋是用什么修建成的呢?同學們都能回答出:用木料修成的橋是木橋;用石頭修成的橋是石橋;還有用鋼鐵修成的鐵橋……今天我們講的一種橋既不是水泥修的,也不是石頭造的,而是用人搭起來的“人橋”。這是講中的故事,戰士為了消滅對岸的敵人,在沒有橋的情況下,使進攻部隊踏著“人橋”沖上對岸,消滅了敵人。這樣的“揭題”引言,引起了同學們的很大興趣,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同學們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是很有好處的。
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十分尊重、愛護和善于發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做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來抓。
二、有效提問,感悟文本
適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則會根據教師的提問,有選擇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上,使自己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從而更好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對話文本。
1.抓題眼提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導入,是貫穿課堂教學始終的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學生情緒,誘發學生的感情。導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而問題導入最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愿望。我們可利用語文課程的有效資源,抓住課文題眼巧設問題。如《蝙蝠和雷達》一課,上課伊始,可讓學生質疑提問:什么是雷達?蝙蝠和雷達好像是不相干的兩種事物,怎么會連在一起?由于問題來源于學生,在學習文本時,他們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決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
一、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對小學生心靈的一種培育,積極有效的閱讀可以對小學生的文學素養起到極大的提升,而且還會激發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師近年來對小學生實施了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這種個性化的閱讀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小學生的個性化和自主化的學習要求,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師長期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許多問題也開始呈現出來。具體而言,這些問題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小學語文在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偏離了語文自身的屬性,而將語文教學的重點轉移到了思想和科學等其他的方面。語文教師在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一般會先由教師自己找出需要閱讀的部分由學生閱讀,然后再進行講述,這就使得小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而教師則會為了調動小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而對教學內容實施其他方面的一些鏈接,這些鏈接則通常會成為一種喧賓奪主的存在。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述《落花生》這篇文章時,為了使小學生了解文章的內蘊,而將教學的重點放到了小學生應當怎樣去學習落花生的品德,對于文章的文學方面的語言文字的描寫等則被忽略掉了。
再者,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時,還膚淺地將不同的學科內容做了結合,對語文教學內容實施了空泛地拓展。比如《春》這篇文章,教師在引導學生讀完文章之后就開始讓學生針對文章內容進行討論,小學生有人喜歡春天放風箏這件事,有人喜歡唱與春天相關的歌、跳和春天有聯系的舞蹈等。課堂活躍度提高了,而語文教學課堂也不是語文課堂而是活動課了。再如講述《五彩池》這篇文章時,語文教師匆忙講完文章就讓學生為五彩池寫廣告詞,而沒有給小學生留出必要的時間,小學生沒有時間進行細致地思考,寫的廣告詞就成為了文章的復刻,這種延伸不僅沒有起到作用還浪費了教學的時間。
二、推動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實施的對策
個性化閱讀對于小學生而言,是一種極好的教學方式,它能夠在尊重小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極大地調動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對于小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但是,個性化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卻使得這種教學方式偏離了教學的理念,從而阻礙了其作用的發揮。本文接下來談論幾點推動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順利實施的對策。
1、尊重小學生的閱讀的主體性。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時,必須充分地尊重小學生的閱讀主體性,為小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及閱讀興趣實施閱讀創造機會。語文教師要努力感受學生喜歡某段文章的原因,以一顆孩子的心去衡量孩子進行閱讀的效果,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做好對于學生的適時引導。比如在講述《海上日出》這篇文章時,大多數的學生通過閱讀都提出了對于海上日出景象的美好的感悟,而有的學生則認為云出現的時候的日出則像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時的學習一樣。老師必須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對其想法進行一定的鼓勵以拓展其思維,但是在學生的思維出現嚴重的偏離時,教師則要通過與他們交流達到對于他們的引導。
2、提供良好的個性化閱讀平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并不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而是一種情感的自由交流,語文教師在對小學生實施個性化閱讀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構建一種良好的個性化閱讀平臺,使學生在自己與文章形成的獨特的感情共鳴中,達到對于文章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的個性化閱讀平臺需要是自由民主的,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文章,而且有權力就某一方面的文章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悟,教師要做的只是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和引導者,積極適當地對學生的看法提出呼應,并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思維的拓展化引導。比如教師在講述古詩《贈汪倫》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王倫以歌為李白送別這件事來進行自由討論,幫助學生通過思考王倫送歌而不送酒的韻意來感受詩歌的情的含義。
3、尊重小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方式。小學生是一個較為活躍勇敢聰明的群體,他們在學習語文課程時,往往會有自己的閱讀方式,可能他們會喜歡以夸張的語氣來表現對于文章的理解,或者他們會喜歡抑揚頓挫的有感情的朗讀,甚至還有的學生喜歡將一些哭和笑等情感表現直接加入到閱讀中等。這些閱讀方式只要不影響到學生真正的學習,語文教師都應該予以鼓勵,引導學生使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中語言文字的美好,幫助他們展現自己的個性,這樣勢必會加深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
三、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實施個性化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個性化的適度以及自己與學生角色的定位,通過實施符合自己學生群體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從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董一紅. 從古詩《江雪》教例談個性化閱讀策略[J].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教學方法 方法優化
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多樣、富有啟發性,往往決定了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任何教學活動,都應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法上,我注意“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注重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啟發性、深刻性、藝術性,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創造較多的條件,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耳、口、手并用,樂于思維、善于思考。
一、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比較
由于學生有著不同的思想與見解,他們在閱讀時,根據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方法、經驗,對課文中的事物進行再創造。因此,在讀課文時,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練讀的基礎上加強比較性朗讀。一是同一學生前后幾次的朗讀比較。讀得不好允許重讀,給予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相信學生能讀得更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還可以有針對性地測試學生在學習不同階段的朗讀情況,有進步的給予表揚。二是不同學生或不同小組同一段落的朗讀比較。教師通過具體的朗讀指導,使學生樹立競爭意識。一是鼓勵學生互相挑刺,二是誘導學生發現其他同學的長處,三是激勵學生勇于挑戰。在這種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勵的氛圍中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課文的理解逐漸進入了新的階段。如《魯班學藝》與《景陽岡》,同樣寫人,都是表現了“技藝高超”這一主題;魯班手藝高強,武松武藝高強,但體裁不同。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讀、分析,便會得出結論:要反映相同的主題,可以選用不同的體裁?!遏敯鄬W藝》采用民間故事的形式,可以達到目的;而《景陽岡》則運用小說這一形式,同樣達到目的。
二、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閱讀
問題式教學的源泉是學生提出問題,問題的誕生需要有寬松、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敢想、敢問,提了可笑的、膚淺的問題決不批評,引導他們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提了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或是解決不了的問題也不躲閃回避,師生一道走出課堂,找資料、訪專家,努力解決。對大膽提問的學生,不論問題質量如何都給予鼓勵,這樣學生沒有壓力,沒有顧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問題。這種環境的創造者是教師,教師不能用自己預先編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謎底”。同時要在學生的學習方法、各種活動、提問技巧、提問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導。但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師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讓學生亂用對自己對象過程支配和控制的權利。如提出嘩眾取寵無聊的問題、好表現的問題、假問題。這樣的自主步入了誤區,走入了歧途。教師要及時進行調控引導。如我在教學《觀潮》一課,揭題時就有學生質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請其他學生為其解疑,但所有學生都只能描述其樣子,說不出個所以然。實際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區海洋的水由于太陽或月亮的吸引定時漲落的一種自然現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漲落時間、次數固定嗎?”“太陽、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時是提不出來的。這些有價值的問題一經提出,便可引起學生課外查找、閱讀的興趣。
三、語文教學中的質疑性閱讀
閱讀教學過程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其中,學生是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是內因。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的愿望,希望積極主動地學習時,質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在課堂上造成的生動活潑、樂觀愉快的氣氛。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有著重大的意義?!币虼耍瑺I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大膽質疑的基礎。小學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僅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師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即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開始,學生可能不懂提問,教師可作示范性提問;當他們能提出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絕不能笑其膚淺、簡單,挫傷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就“水到渠成”了。
緊扣重難點設疑問難,分層次有坡度地設計教學過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促使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分析問題,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讀書方法。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一段統領全篇課文,抓住這一句讓學生質疑,可引發這樣的思考: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各表現在哪里?作者是怎樣進行描寫的?學生通過自讀課文、議議畫畫釋疑解難,對課文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又如,《鳥的天堂》一課中,作者和朋友們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著重寫了大榕樹的長勢。講這部分時,我告訴學生,課文中對榕樹的位置、大小、形狀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這是靜態的描寫,并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注意作者是怎樣寫事物靜態的。閱讀課文后學生還不太明白,提出幾個問題:一是寫榕樹的這部分是靜態描寫,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進、臥”等動詞?二是課文中描寫榕樹靜態的順序是由遠及近,為什么寫到“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時又寫“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一般?!卑堰h景寫在近景中?解答這些問題的難度較大,我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引導他們反復閱讀課文中具體描寫榕樹長勢的句子,先總結出榕樹大而美的特點,再品味作者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榕樹的千姿百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