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司金融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挑戰;金融學;法和經濟學
在2010年出版的《金融與增長》的世界銀行報告中:消除貧困和經濟增長取決于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有效運行。金融體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點,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金融市場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市場規模每年都在增長,截止到2013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5萬億美元,再度創出歷史新高。目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主要是面臨監管體制的轉型、市場機制的健全、金融風險的防范、金融工具的市場化、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等問題。正確的處理好這些問題直接決定著我國金融業日后的發展,關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現在面臨的金融改革實踐問題已經對金融學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金融學研究要把國際學術慣例和中國現階段的國情結合起來,建設具有中國特設的現代金融學理論和學科。
我國金融學在金融學學科及理論建設方面主要面臨下面三方面問題:
一、 學術界對于金融學內涵界定仍需進一步明確
首先,這個概念的界定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華爾街日報在其新開的公司金融的固定版面中將“公司”金融定義為:為業務提供融資的業務,這一定義基本上代表了金融實業界的普遍看法。而且用學科術語來定義該學科對這個學科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Webster字典中,將“To Finance”定義為“(To Raise Or Provide Funds Or Capital For)籌集或提供資本”。代表學界對金融學較有權威的解釋可參照“新帕爾格雷夫貨幣金融大辭典”的Finance相關詞條。由斯蒂芬羅斯撰寫的“Finance”詞條稱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點和方法論而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其中心點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本資產的供給和定價。
其次,在國內學界,對于金融一詞的界定卻存在比較大的分歧。縱觀十多年來國內出版和發表的各類財經專業方面的相關材料,金融這一詞的解釋,主要是財政、融資、財政等解釋。這三種解釋是對特定對象的。但是金融這個涵義確實值得繼續推敲的。從金融這個概念的理論內涵來看,這個是國內在轉軌經濟背景下的一個典型特征。傳統金融研究主要包括信用、貨幣、銀行、貨幣政策、匯率、貨幣供求等等專題,金融被定義為是貨幣流通和通訊活動以及他們之間相互聯系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在國內學界對金融學的理解,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有代表性的方向:第一類是以貨幣銀行學為代表的;第二類是國際金融為代表的。分為這兩大科目為主線,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政府為主導的銀行之間的相互融資,這種方式在實際當中占主流,而證券和資本則被視為非主流。這樣就使得以對銀行體系的貨幣金融研究作為金融學研究的重點。其二是由于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導致對外貿易的加強,所以相應的以“國際貿易”為核心的內容在高內高校中開展起來。
最后,上面國內兩大學科對金融學的界定,還不能夠把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概括出來。外國學者對金融學有兩種解釋,一個是公司金融,包括公司融資、公司財務、公司治理等,以這些為核心。另一個是投資學,也就說把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歸結為資產定價。但國內的有的學者把這個理解為公司理財或者是公司財務,這樣的理解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研究對象是會計事項,在以后的研究當中應當糾正這樣的誤解。
二、 金融學理論和學科建設較實踐滯后
正是上文所論文的第一個方面的問題,直接導致金融學學科和理論建設的滯后,這個問題主要表現在下面六個方面。一是金融學教材和我國實際需要不符,出現脫節的現象。從我們所能見到的教材來看,都是引進外國學者或者外國權威人士的論著,這些外國論著與我們中國的實際生活有不符合之處,所以出現與原本英文教材脫節的現象。我們可以學習外國的現代金融學理論,但是還要研究我們本國市場和企業,撰寫出適合本國的金融學教材。二在培養學生方面過于封閉。這在本科教學方面表現還比較好,但是在研究生和博士生方面,所表現出的教育方式就和國外存在差異,表現出過于封閉的特征。我國博士招考實行的更多的是單一導師制度,這種制度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還是不夠完善,可以讓研究性大學博士生以自己的博士項目為自己的學習重心,讓導師組來進行指導,這樣更加利于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三是在學術研究期刊方面仍然需要增加,我國在部分金融期刊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但是專門的金融學學術期刊還需增加。四是學科布局要更加細化。我國金融學科大都還未從原始的經濟學院體制下分離開來,這樣影響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也會導致學術分工不明確。其實可以在金融學的宏觀領域設立經濟系,而在公司金融和投資學微觀設立管理學院。五是金融學教師資源方面的匱乏。目前高校金融學方面的師資還是不容樂觀的,在公司和投資微觀領域的才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六理論研究更新速度慢。我國市場規范化步伐越來越快,這就對我國金融學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的傾向于間接的融資領域。一些前沿領域的理論還沒廣泛研究,例如行為金融學、金融工程學等。
三、 我國金融學研究要更好的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由于上面論文的兩個問題,理論和學科建設有待完善,我國金融學方面的研究還沒能夠充分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理論指導功能的發揮力度還不夠。這個問題在證券市場改革中體現的最為明顯,例如國有股持減問題上、證券監管理念問題上、證券立法等方面,金融學界都要在嚴謹細致的基礎之上提供給相關部門可以借鑒的建議,不人云亦云,嚴肅對待,實事求是的提供具有理論和實證支持的論著。(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Jensen,M.C.,Capital Markets:Theory and Evidence,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2,pp.357-398.
[2]Hart,Oliver,and John Moore,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119-1158.
[3]張新,5中國資本成本的估算6,南開大學工作論文,。
[4]劉鴻儒,5新金融辭海6,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論文摘要: 當前金融業已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所必須的。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 對金融知識的需求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學生專業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法。
一、引言
在現代經濟社會,金融業已滲透到國民經濟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一個覆蓋范圍廣泛、與日常生活結合日益緊密的服務型行業。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財富增加,社會對金融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金融創新與金融產品層出不窮,金融的觸角已深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并已成為普通家庭關心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不僅是金融專業學生所必須的,而且是其他財經類專業學生,如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管理學、會計學所必須的。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金融學》課程,對于金融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學科必修課,可以充實完善其專業課程。對于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金融學》是一門選修課程,供對金融學有興趣的非財經類專業學生選修。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專業的特點和培養人才的目標與規格不同,固而對金融理論與業務知識的內容、知識結構、專業需求是不同的。再考慮到《金融學》課程內容眾多,在短短的四五十個教學課時中,教師不可能將全部內容介紹完,這就要求教師在明確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與需求的基礎上,精心安排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差異化教學方法。
二、不同專業對《金融學》的教學要求不同
(一)金融學專業
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般是在學生完成各經濟類專業共同的核心基礎課,如在學習完《西方經濟學》后開設。它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國金融學研究的鼻祖黃達先生所言:“金融領域,廣闊而深邃,通常只能瞄準一兩個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點、幾點,必須對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為沒有足夠的寬闊基礎作為支撐,只求在狹小的范圍深入,進到一定程度就會難以繼續。而所謂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對金融領域的主要構架如金融理論與金融知識,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等等之間的有機聯系,有一個較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薄督鹑趯W》作為金融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恰是對金融學進行整體性、框架性的介紹,其中既有宏觀金融層面的理論闡釋,又有微觀金融運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運作機制與規律性,又闡明了金融學科所研究的范疇、重要內容結構及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鑒于《金融學》對于金融專業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要實現兩個目標:一是要求學生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良好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對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開拓視野,提高思考的廣度、深度與高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自覺性。實踐證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國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焙弥分?就是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這樣才能產生進取的精神。若通過《金融學》的學習,學生能激發對金融的興趣,這將會對學生未來的深造、職業生涯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縱觀中外古今,實體經濟的發展最后都離不開資本的運作,而在當今社會,金融的作用越發凸顯。因此,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有必要系統地掌握貨幣、信用、利息、銀行等多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能夠運用貨幣信用方面的理論與業務知識,更好地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市場營銷、企業風險管理等活動。因此,不少高校已經把《金融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
與金融學專業的學生相比,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在金融理論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應注重金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注重聯系實際和融會貫通,使學生掌握與其專業的業務活動聯系緊密的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從而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能靈活運用現代金融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來進行資金管理、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活動。
三、不同專業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應有所側重
《金融學》課程內容繁雜,涉及貨幣、信用、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貨幣供求、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和金融監管等問題,幾乎涵蓋了整個金融領域。教師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以保證教學整體水平和質量,并兼顧不同專業的需要,是《金融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安排差別化的教學內容。基本教學內容是各專業教學中都必須覆蓋的,也是各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以實現各專業學生掌握該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求,例如金融學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場的基本情況、金融中介機構的構成、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別化的教學內容是教師根據所教學生的專業特點、專業需求而進行的選擇性教學。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專業學生來說,《金融學》是其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在課程安排上,《金融學》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之后開設的,同時又是以后陸續開設的《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等專業課程的基礎。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因素:一方面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對金融有個全面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銜接,避免內容重復或遺漏。具體來說,對于金融學專業的課程內容重點有三個:一是學生應深刻理解金融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如貨幣、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決定理論、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給理論等。這些內容是金融學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的基礎,因此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不是簡單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掌握;二是教師在授課中應側重對金融學框架的勾勒,讓學生對金融領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對于具體的宏觀金融問題可以適當簡略,這些內容學生已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接觸過。微觀金融方面,有關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內容也無需介紹過細,這些內容在后續的專業課程里都會有詳細的介紹;三是引導學生對現實中的金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并密切關注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來講,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與貨幣、銀行打交道,但是對理論要求沒有金融學專業的學生高。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降低理論深度,如貨幣供求理論、利率決定理論、金融監管理論等可以簡略地說明,而增加與所教學生專業有關的、實踐性的內容。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該加強與貿易有關的金融知識,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場、商業銀行業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等方面內容的介紹。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應增加與企業管理活動緊密聯系金融知識的講授,這些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如商業票據、股票、債券、期貨市場等。(2)企業管理人員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打交道時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論知識,這關系到企業資金的運營問題。具體如商業銀行運作機制、業務范疇,金融市場的運作機制,證券發行業務等。(3)國家宏觀政策對企業的影響,如貨幣政策對企業投融資的影響,匯率政策對企業的影響,等等。
(三)非財經類專業
非財經類專業的學生主要是抱著興趣來選修這門課程的,激發學生對金融的興趣,使他們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識是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精簡理論性較強的貨幣金融理論的講解,將重點放在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貨幣銀行學知識中,如各種金融產品的比較、家庭理財的理念等,還可以介紹現實生活中的熱點金融問題,如對此次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介紹,可側重介紹危機對企業和老百姓生活的影響等,而對于危機深層次的原因的理論分析則可以簡略些。
四、區別不同專業,采取有差別的教學方法
與《西方經濟學》課程相比,《金融學》課程內容多而龐雜,不似前者的體系清晰完整,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感到知識點零散,找不到學習的重點。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相比,該課程理論性強,內容單調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專業《金融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課程性質,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到各自的教學目的,是教師在《金融學》教學應認真研究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一)金融學專業
如前所述,對于《金融學》課程,金融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點、知識體系、基本原理、理論前沿和動態外,還要培養專業興趣和專業學習能力。因此,教師首先要把《金融學》課程中的知識點、理論講通、講透。在此基礎上,再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金融的興趣,培養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認為一個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課開始時拿出5—10分鐘,對一周的財經新聞進行回顧。這樣有兩個作用:一是能讓學生了解中國和全球金融情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習慣,這對《金融學》這類社會性學科的學習是必要的。二是在新聞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能引發學生對金融問題、金融現象的思考,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的理解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達到以上兩個效果,教師首先應注意財經新聞的選擇。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財經新聞往往很多,如果都講,時間上不允許,也沒有必要。新聞選擇可以有這幾個視角,一種是選取影響重大的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另一種是結合目前的熱點和所學的知識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介紹金融市場、金融中介機構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看到一則題為“淡馬錫來到荷花池”的新聞。新聞的主要內容談到新加坡淡馬錫公司通過設立富登信實服務有限公司給成都的蓮花池批發市場的商戶發放貸款。這則新聞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見大,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思考。新聞標題提出后,學生的第一反應是覺得很奇怪:該標題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接著我由淺入深介紹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存在問題等,最后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應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整節課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課后不少學生和我進一步探討該問題,有的學生還著手寫這方面的論文。
除了選題的問題,教師還應注意新聞講授的方式。介紹新聞不僅僅是希望學生了解該事件,而是通過該事件引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和思考的興趣。教師可以在介紹新聞時結合學生已學過的金融學原理,精心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具體事件中提煉出事件背后蘊藏的道理,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
如果是小班教學,教師可以考慮一學期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金融問題進行2—3次的討論,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查閱、整理資料,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為線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現在不少高校由于擴招,師資相對不足,很多時候是大班教學,組織討論的方法會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而影響討論的效果,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就熱點金融問題撰寫小論文。對于初次寫論文的學生來說,論文的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是希望通過寫論文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字數、格式上可以適當放寬,但需強調的是杜絕抄襲。
(二)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
對于非金融學財經類專業的教學,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提高教學方式的靈活、多樣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識點介紹完之后,通過具體的案例,如介紹金融實際熱點問題,突出金融知識的運用性。此時對于金融熱點問題的選擇與金融學專業的選擇有所不同,教師應盡量選擇一些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進行講授。例如在介紹貨幣政策時,教師可以結合我國近年中央銀行的調息歷程,解釋中央銀行每次調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機制,以及對企業、老百姓銀行投資、貸款的影響。此外,教師還可以就一個問題,如信用形式、銀行存貸款利率等,鼓勵學生自己去找資料、發現生活中的金融學,采取教授與討論相結合的組合式教學,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蔣天虹.關于應用型本科《金融學》教學改革的探討[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5).
關鍵詞:行為金融;信用風險;金融租賃
信用風險又稱違約風險,是指借款人、證券發行人或交易對方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款而構成違約,致使銀行、投資者或交易對方遭受損失的可能性?;趥鹘y金融學理論許多金融機構和研究者對信用風險管理作出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計量模型和支持工具,但也存在明顯缺陷。隨著行為金融學的興起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研究信用風險管理。
1行為金融學的產生
20世紀50年代,馮·紐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設的基礎上建立了不確定條件下對理性人(rationalactor)選擇進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數理論。阿羅和德布魯(Arrow,Debreu)后來發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論,成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從而建立了經濟學統一的分析范式。這個范式也成為金融學分析理性人決策的基礎。1952年馬克威茨(Markowi)發表了著名的論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標志著現代金融學的誕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開創了公司金融學,成為現代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個世紀60年代夏普和林特納等(Sharp-Limner),建立并擴展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至布萊克、斯科爾斯和莫頓(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權定價模型(OPM),至此,現代金融學,已經成為一門邏輯嚴密的具有統一分析框架的學科。
隨著金融市場上各種異常現象的累積,模型和實際的背離使得傳統金融理論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尷尬境地。20世紀80年代,通過對傳統金融學的反思和修正,行為金融理論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CAMP和EMH的權威地位。行為金融理論在博弈論和實驗經濟學被主流經濟學接納之際,對人類個體和群體行為研究的日益重視,促成了傳統的力學研究范式向以生命為中心的非線性復雜范式的轉換,使得我們看到了金融理論與實際的溝壑有了彌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獎得主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農·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這個領域的代表人物,為這個領域的基礎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國外將這一領域稱之為behaviorfinance,國內大多數的文獻和專著將其稱為“行為金融學”。
行為金融學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過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過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錨定和調整、損失規避等信念影響,出現系統性認知偏差。而傳統金融學是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理性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是嚴格依照貝葉斯法則計算的期望效用函數進行決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這種非理性也是非系統性的,會彼此抵消,從而在總體上是理性的;如果這種錯誤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會淘汰這些犯錯誤的決策者,使市場恢復到均衡狀態,達到總體理性。
2行為金融對信用風險管理的影響
2.1風險偏好
根據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同于傳統金融學理論下風險偏好是不變的,而是變化的,是會隨著絕對財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變而發生改變的。因此,我們就沒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體,他們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投資,也是眾多投資者中的一部分,他們的風險偏好也會發生改變。風險偏好的改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們面臨的風險,最終會影響貸款方面臨的信用風險。
2.2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人們在作決策時,對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投資者可能對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盲目投資的產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貪大求全。
2.3羊群行為
企業決策由于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并涉及較多的技術環節,其決策往往由決策團體共同協商作出,主要屬于群體決策,而群體決策有可能導致羊群行為(HerdBehaviors)的發生。羊群行為主要是指投資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而模仿他人決策的行為。在企業決策中,羊群行為的表現可能是決策團體中多數人對團體中領導者的遵從,也可能是領導者對決策團體中多數人的遵從,而且是一種盲目的遵從。決策中的羊群行為可能造成決策失誤。
2.4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
1958年,美國經濟學家費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頓·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國經濟評論》發表了題為《資本成本、公司財務和投資理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內容是:在市場完全的前提下,企業的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無關。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如果證券價格準確地反映了公司未來現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發行的是什么類型的證券,只要把公司發行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這個公司未來利潤的現值。無風險套利活動也使得資本結構無關緊要,如果兩個本質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資本結構不同在市場上賣出的價格不一樣的話,套利者就可以將更便宜的公司的證券全部買下,然后在價格相對較高的市場上賣出。因此,公司的資本結構就不再是不相干的問題。不同的現金收入流量對不同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會各不相同,這些投資者對于他們感興趣的現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價。特別是由于噪聲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滿風險。所以,不同的資本結構,其公司價值顯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風險必然不同。
3行為金融對金融租賃公司信用風險管理的啟示
實踐教學環節是使學生實現專業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有機結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實加強、優化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問題,是跟畢業生綜合競爭力和就業率直接掛鉤的現實問題,也是師生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高校金融學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結構性失業的現象,金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與畢業生的質量不匹配,突出表現在畢業生的金融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于是出現了畢業生為找工作而發愁,用人企業卻因招不到合適的金融人才而苦惱的矛盾。金融學是典型的應用型專業,實踐教學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對于提高學生的金融專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學環節,從而提高金融專業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屬普通高校正在進行應用技術型轉型改革試點中,金融學專業也是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試點轉型專業之一,這客觀上要求學校在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把實踐教學放在尤為突出的位置,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目標,通過開拓案例式、項目式等各種新型實踐教學方法、創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的建設、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的實踐教學改革,切實增強畢業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解決畢業生結構性失業問題。
2目前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培養計劃中實踐教學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學計劃中仍然采用傳統的偏理論教學模式,理論學時所占的比例偏高,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偏低,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實踐教學環節學時除掉入學教育、軍事訓練、畢業教育之外,金融學專業教學實踐環節占總學時比例只有15%。
2.2實踐教學形式較為單一、效果一般
金融學專業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方法的各種嘗試,探索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法。但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如金融機構所涉及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這些行業的自身特點和相對的保密性,以及長期以來遵循的其他課程的理論教學方式,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顯著。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近幾年金融學專業一直在積極探索實踐教育的方式的多樣化,通過課程設計環節、校內實驗室實訓、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外出參觀金融單位等多種方式開展實踐教學,學生總體參與度高,但效果一般。畢業論文以指導教師命題為主,學生結合畢業實習主動、開放性選題較少,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脫節嚴重,導致畢業論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論少實踐。
2.3專業實驗室配置與實際市場要求有差距
金融學教學內容以銀行、證券、保險為基點,有很強的應用性和技術性,尤其隨著科技與金融的不斷結合,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金融專業技能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校內金融實驗室的建設在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專業實驗室的投入和建設,但還是遠遠滯后于金融行業的發展態勢,實驗室的配置遠沒有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大大制約了實踐教學效果。一方面由于經費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沒有達到需求,另一方面現有市場上金融專業操作軟件比較陳舊,開發不夠,滯后于金融行業的發展。
2.4校外實習基地形式單一
近年來各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多渠道拓寬學生實習實訓渠道,但是校外實習基地類型比較單一,質量參差不齊。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目前金融學專業校外實習基地以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數量居多,其他類型金融機構偏少。由于校外實習基地數量有限,只能保證一部分學生畢業實習的需要,同時學生在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實習主要以電話營銷、推銷為主,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學生都是自己找實習單位分散實習,因此畢業實習環節中的教師指導、跟蹤監督機制很難保證,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2.5專業實踐教學教師隊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實踐課程和環節的專業教師大部分都是由專業理論教師所承擔,而一方面在獨立學院教師的平時理論課程教學任務繁重,而職稱評定、教學考核主要以理論教學時數和科研成果為主要依據,因此教師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教師進行相關的專業培訓的機會幾乎沒有,同時教師大部分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相關行業金融機構的鍛煉,導致教師自身的實踐水平層次遠低于理論水平,這也是高校目前整體實踐水平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業的行業特點、運行規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挖掘區域金融產業職業各類型崗位群對金融學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系統設計、整體優化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加大實踐教學比重。
(2)積極創新金融學實踐教學方法。
突破傳統的“教師演、學生練”實踐教學方法,在講授基本金融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以項目為導向,將課程進行整合,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教師不再是演練、教授者,而是項目的引導者。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分析和設計金融項目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在教師有目的地引導下,以項目為導向的新型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地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還可以訓練提高學生的心智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同時設計和參加各類型的金融職業技能大賽,以賽代練,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
(3)加強校內外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加大校內金融實驗室的投入,購買高質量的金融模擬軟件,精心設計金融模擬的各個環節。
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學校要轉變觀念,不要總是把目光集中在傳統的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要積極開拓多樣化的實習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場中不斷涌現的新型金融企業,如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擔保公司、信托投資公司、期貨公司、私募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相關企業的資源,滿足學生不同層次多樣化的選擇。同時在開發新資源的同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增加學校與企業合作關系的力度和深度,為學生創造一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
(4)提高實踐教師的業務水平。
關鍵詞:法和金融學;法律效率;金融效率
文章編號:1003-4625(2009)01-0086-03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A
一、研究現狀及研究意義
(一)國外的情況
盡管金融學家和法學家們都早已知道金融法律制度可能影響金融效率,而標準化的金融學分析方法也可能有助于金融立法和執法效率。但金融學和法學的學科差異畢竟較大,所以一直以來關于它們的交叉科學研究并沒有取得顯著性突破。直到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和Robert W. Vishny(合稱為LLSV小組)發表了他們的合作論文――《法與金融》,金融學和法學的交叉研究才被廣泛關注。LLSV小組能取得豐碩研究成果的優勢在于他們具有多元化的學科背景,即金融學教授、經濟學教授、法學教授和管理學教授聯手進行學術研究。
法和金融學的研究路徑主要有兩條:
其一是通過分析特定法律約束下人們的金融行為和選擇活動,以期獲得更能解釋實際的金融理論。結合法律制度來研究金融學問題,也就是以金融學為中心、以經濟學或計量經濟學作為分析工具,同時研究涉及的法律問題,強調法律環境對金融主體行為和金融系統運行的影響,比較金融組織在節約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性結構和與其相適應的法律形態。簡言之這就是科斯的研究路線,即研究法律制度對金融運行的影響。
其二是可以利用成熟的金融理論為立法結構和執法方式提供參考依據,可以利用福利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律的公平正義的程度,也可以利用博弈論分析法律的收益和成本等相關問題,如此就可以為修正現行的法律提供定性或定量的評估。簡言之這就是波斯納的研究路線,即研究金融運行對法律制度的影響。
(二)國內的情況
中國金融學界和法學界從“法和金融學”創始的初期就開始關注它,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研究,這些工作可以概括為主要的兩個方面:其一是翻譯并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的立法效率和執法程序的優化提供參考意見;其二是利用法和金融學已有的研究成果解釋我國法律制度的缺陷和金融行為的扭曲等。
而張新的論文《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在國內第一次明確了法和金融學的地位,即金融學分為三大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數學、法學等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這一論述指明了法和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金融數學等共同屬于金融學里的交叉科學或邊緣科學。
(三)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意義
進行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如果區分科斯的研究路線和波斯納的研究路線,則更容易得到清晰的推理。
從科斯的研究路線看,傳統金融學中的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理論和套利定價理論已經構成了現資學的基本框架,而MM理論、權衡理論和融資次序偏好理論則構成了現代公司金融理論的基本框架,盡管它們的改進理論和修正理論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精細,但仍然解釋不了現實中的許多金融問題,究其原因則在于傳統金融學(包括現資學和現代公司金融理論)僅僅考慮經濟參與者在既定的初始稟賦下進行最優選擇,而實際上人們在進行選擇規劃時所受到的約束還應該包括人們的心理因素和既有的法律框架。應運而生的行為金融學則在傳統金融學的基礎上考慮了人們的心理因素,并以此作為約束條件考慮經濟參與者的最優化選擇。行為金融學是成功的,它系統地給出了羊群效應、系統性認知偏差和有限理性的理論基礎,為金融學解釋實際問題增加了一個新的有力工具。但行為金融學仍然不是終極的理論,畢竟金融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都難以解釋的難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風險溢金難題。
經濟學研究一般可以分為五個步驟:1.界定經濟環境;2.設定行為假設;3.給出制度安排;4.選擇均衡結果;5.進行評估比較。行為金融學通過改進行為假設的設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類似地,法和金融學如果將法律因素加入到制度安排里,將大大改進傳統的金融學研究。
從波斯納的研究路線看,就是要尋找最符合金融運行效率的立法框架和執法方式。這種意義比較直觀明了,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和金融學研究做支撐,要建立一套完全符合金融運行慣性的法律制度是十分困難的。法和金融學不僅能為確定法律條款提供最優標準,而且博弈論知識可以幫助執法者預知法律出臺后,利益各方博弈的可能結果,以此提高執法效率。
二、相關的思考
(一)對研究方向和研究進展的思考
國外對法和金融學的研究主要還是以波斯納的路線為主,很少涉及科斯的研究路線,而國內僅有朱云高(2004)和談儒勇(2005)涉及科斯的研究路線,但并沒有詳細展開。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科斯的研究路線雖然前景誘人,但難度很大,在經濟分析中加入法律制約因素,同時又不能拋棄初始稟賦和心理制約因素,這使得模型可能過于復雜??扑沟难芯柯肪€,不僅要求獲得能解釋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不能解釋的事實的結論,還要求這些結論不能和傳統金融學和行為金融學產生根本性矛盾。
從波斯納的研究路線看,國內進行實質研究的也不多,主要還是專注于綜述性、展望性的研究,很少涉及使用計量經濟學對法律法規作出定量研究。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國內金融學研究者和法學研究者沒有進行很好的合作,遍歷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文獻即可知道國內并不存在像LLSV這樣的聯合研究小組。制度上的缺失是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進展較慢的主要原因,畢竟法學研究者短時間內難以掌握金融學中復雜的計量經濟學,而金融學研究者在短時間內也難以掌握法學中相關概念的深層含義。另外獲取各國的法律和金融數據也是比較困難的。
(二)對波斯納研究路線的思考
《法與金融》在法系層面上討論法律效率對金融效率的影響所獲得的相關結論難以應用于立法和執法實踐。這是因為該文并沒有直接說明法律細目的差異對金融效率的影響,而是通過法律細目的差異證實法系之間確實存在差異,而最后說明不同的法系的金融效率又是不一樣的,即金融制度的效率差異源于法系起源制度上的差異。
它存在的問題在于:金融效率的差異和法律效率的差異可能共同被其他某些因素決定,不能單憑金融效率和法律效率的正相關關系,而草率地認定法律效率決定金融效率,盡管這種可能性較大,但至少應該通過計量經濟學中的格蘭杰檢驗。
如果格蘭杰檢驗確實表明法律效率決定金融效率,也應該關注以下問題:現今的法和金融學研究側重于探討法律效率如何強化金融效率,而法律和金融的最終目的都是增加社會福利,盡管金融效率一般被認為可以促進社會福利,但是其中的作用機制有待研究,而且僅用幾個簡單數據確定的“金融效率”還不一定能表征實質的金融效率,有可能在增加表面的“金融效率”的同時再損害實質的金融效率。
(三)對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的思考
由LLSV小組開創的以法系來研究金融效率的方式一直被沿用下來,而在立法和執法實踐中迫切需要的卻是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的信息。而且對中國這種具有立法后發優勢的國家而言,能夠事先確定國內沒有而先進國家已經具有的法律細目促進金融效率的程度,那將是對金融立法的極大促進。
所以我們的研究應該更關注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而不是站在過高的層面上研究法系對金融效率的影響。畢竟關于法律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仍然存在太多的爭論,如果不能承認法律是外生的,則討論法系對金融效率的影響將沒有任何應用價值,因為沒有國家能夠在短期內重新自由選擇自身的法系。于是討論每一個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將是更有現實意義的,因為法律細目在短期內是可以人為改變的,至少不是完全內生的。討論法律細目對金融效率的影響,既可以在金融立法添加該細目之前進行估計(利用國外具有該細目的國家和沒有該細目的國家作對比,當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也可以在金融立法添加該細目之后進行評估(利用國內沒有該細目之前的情況和添加該細目之后的情況作對比,當然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
(四)國內法和金融學研究的選題建議
1.有關立法前估計方面的選題
(1)有關混業經營立法的研究選題:例如可以研究美國以《金融服務現代化法》代替《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前后的金融效率和金融風險變化情況。新的條款主要有:是否禁止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是否禁止商業銀行同任何主要從事股票、債券、信用公司債、票據或其他有價證券的發行、不動產承銷、公開銷售或分銷的機構進行聯營附屬;是否禁止投資銀行從事商業銀行業務,即吸收存款;是否禁止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管理人員相互兼職;是否允許金融控股公司讓子公司開展包括銀行、證券和保險在內的全部金融業務。
在我國實行分業監管,而金融業逐漸趨于混業經營的背景下,盡管當前沒有必要完全頒布新的法律來確認或禁止混業經營這種趨勢,但這種理論研究準備或許將為金融監管法的修訂提供可行方案,有助于提高涉及混業經營的金融立法效率。
(2)有關金融企業退出立法的研究選題:金融企業的退出機制主要有自動解散,主管機關的撤銷(關閉),金融機構的合并以及破產等??梢酝ㄟ^研究國外法律實情和金融效率之間的關系來評判到底采取哪種退出機制更能產生高的金融效率和低的金融風險。甚至可以直接研究出臺《金融機構并購法》、《金融機構破產法》和《金融機構撤銷條例》是否會影響金融效率和金融穩定,以及這種影響程度的大小等。
盡管我國的《破產法》已經出臺,但是繼續完善金融企業退出機制的任務仍然很艱巨,法和金融學提供的研究視角和成果或許對這一命題有幫助。
2.有關立法后評估方面的選題:
(1)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版)》頒布前后中國經濟金融效率的變化。
(2)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修訂版)》頒布前后中國經濟金融效率的變化。
評估這些已經修改過的法律條款并不是所謂的“事后孔明”,而是再次修訂法律時迫切需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Law and Finan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6, No. 6. (Dec., 1998), pp. 1113-1155.
[2] Anomalies: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 Vol. 11, No. 1 (Winter, 1997), pp. 191-200.
[3] Law, Finance, and Firm Growth ,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3, No. 6 (Dec., 1998), pp. 2107-2137.
[4] 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56, No. 1 (Feb., 2001), pp. 87-130.
[5] William F. Sharpe, Gordon J. Alexander, Jeffery V. Bailey :Investments[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6]張建偉.法與金融學:路徑依賴與金融法變革[J].學術月刊,2005,(10):96-103.
[7]張新.中國金融學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36-44.
[8]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113-125.
[9]鄭長德,卞娜.法和金融學:國外研究文獻綜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8):87-97.
[10]田中景.中美金融經營體制變遷的比較分析[J].稅務與經濟,2001,(4).
[11]倪霞,狄曉燕.對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法律分析[J].特區經濟,2005,(5).
[12]易綱,張磊.國際金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陸家騮等.行為金融學的興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14]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就業數據;培養方案;金融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087-02
培養方案是一個專業發展的根基,要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學生應該掌握什么樣的知識和具備什么樣的能力,采用什么樣的培養方式等都需要在培養方案中一一界定。目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基本上都是參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和重點院校的培養方案制訂的,沒有考慮地方院校和重點院校相比在生源質量、教學水平、基礎設施及就業方向上的不同,導致制訂的培養方案不能很好的執行,不能達到預定的培養目標和規格。所以地方院校必須在重新審視本專業定位的基礎上對培養方案做出調整。一個專業乃至一個學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要看其培養的學生是否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所以本文以學生的出口即就業為依據,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進行研究。首先,設計調查問卷對大連大學金融學專業2015界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其次,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分析結論;最后根據調查問卷的結論,提出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進行調整的對策。
一、問卷設計與測試
1.問卷設計。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學生工作者針對畢業生就業方面做了很多調查,但是這些調查都是對學生的就業意向和就業渠道等進行調查,無法為專業發展和培養方案改革提供建議。因此,為了給培養方案調整提供依據,本文以就業為主題從五個方面設計了調查問卷,包括:基本就業信息、通識教育、理論知識教育、實踐與應用能力培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①基本就業信息。對基本就業信息的調查主要想弄清楚一個問題,即大連大學金融學專業的就業情況是好還是不好。本文從兩個方面來設置問題:首先是客觀指標,包括就業單位的屬性、就業單位類型和初次就業時的起薪;其次是主觀指標,即實際就業和期望就業的差距。②通識教育。本部分調查主要是想理清基礎通識教育(包括專業通識教育)在學生就業中的作用,以便對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進行改革。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對就業的影響、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對就業的影響、專業基礎知識對就業的影響。③理論知識教育。本部分調查主要是希望理清金融學專業知識培養對學生就業的影響。主要包括:課程的重要性排序。④團隊合作、實踐與應用能力培養。一般來講,企業都比較重視團隊合作、實踐與應用能力,本調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養方案中哪些課程對團隊合作、實踐與應用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撐。⑤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亦是企業比較看重的能力,本調查的目的是理清目前培養方案中哪些課程對創新創業能力形成了有效支撐。
2.問卷的測試。大連大學金融學專業2015屆畢業生共有35人,在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前,35人均返校參與答辯準備。此時大多數同學都已經找到了工作單位,因此,針對這屆畢業生發放了問卷。問卷發放35份,收回35份,回收率100%。
二、調查問卷的結論所揭示的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
1.雖然就業率較高但是就業層次偏低。①客觀指標所揭示的問題。客觀指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就業單位的屬性、就業單位類型和初次就業時的起薪。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畢業生的就業單位主要是私營企業,其次為國有和集體企業。私營企業中以金融企業為主,還包括其他類型的企業,例如外貿類企業。國有企業以銀行為主,但是主要就業單位集中在各類銀行的縣級支行,甚至鎮級支行。銀行是就業的最主要去向,其次為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從起薪的情況來看主要集中于2000~3000元,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的起薪為1000~2000元,1000元以下主要是未就業學生??傊?,從客觀指標來看,大連大學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層次不高,畢業生就業的第一選擇是銀行,只有在銀行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時才考慮其他金融企業。起薪普遍較低。②主觀指標所揭示的問題。主觀指標主要考察了畢業生實際就業情況和預期就業情況的差距。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大連大學金融學專業大多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低于就業預期。說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本專業的就業水平較低;二是,畢業生對自身的就業期望較高。
2.通識教育課程內容空泛和時代的融合度不夠。①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對就業的影響。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到,畢業生并不認為人文社科知識對就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進一步的訪談,發現產生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畢業生認為目前學校的人文社科類課程及授課內容設置并不符合社會的需要,不能達到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目的。②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對就業的影響。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畢業生并不認為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對就業有很重要的影響。經與學生詳細了解后發現:一是,學生沒有意識到這類知識對金融學學習的重要性;二是,這類課程的設計和專業課程脫節,其實用性并沒有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體現;三是,金融企業更注重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③專業基礎知識對就業的影響。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發現,畢業生對專業基礎知識在就業中所起的作用都比較認可。鑒于此,應該在今后培養方案的制訂中,特別重視專業課程的選擇和優化。
3.專業理論教育眾口難調。專業理論課開設了《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工程學》、《投資學》、《計量經濟學》、《保險學》等十二門課程,讓每位畢業生選出這些課程中對就業最有價值的3門課程。從結果可以看出,《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投資學》、《保險學》以及《證券投資基金》是排在前面的課程。這說明不同就業志向的畢業生看重不同的課程。這雖然給我們制訂培養方案帶來了困難,但也提醒我們要注意課程的多樣性,并突出重點。
4.實踐教育培養方式粗放,精細度不夠。實踐課程包括實驗和實習兩個部分,涵蓋了從金融交易模擬到畢業論文的十門課程。同樣本次調查讓每位畢業生從中選出最具就業價值的3門課程。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最具就業價值的實踐課程是畢業實習、經濟數據分析、金融交易模擬和認識實習。經過和畢業生的深入訪談發現,實踐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實習內容充實、安排合理,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增加實踐知識,掌握操作技能。
5.創新創業教育手段單一、效果不明顯。創新創業教育目前有三門課程,分別是創新教育、就業指導和創業指導。根據畢業生調查結論,這些課程并不能對就業產生良好的支持,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授課內容脫離實際、教師素質和上課形式是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
三、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調整的建議
1.培養目標定位應更加切合實際。培養目標決定了培養規格,也決定了學生的就業取向和自我認知。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金融學專業的就業更趨向于基層金融單位,應該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面向基層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的應用型人才”。
2.優化通識課內容緊跟時代。從調查結論可以看出人文社科知識、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在就業中起的作用不大,原因在于這些課程內容陳舊,無法和學生專業知識融合。因此,新培養方案應該充分對通識課的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注重和學生的專業發展緊密結合。
3.專業課程應模塊化。從調查結論可以發現,不同就業取向的畢業生看重不同的專業課,所以專業課應該盡量模塊化,例如:將銀行類課程、投資類課程以及保險類課程分別設為不同的模塊,供不同就業取向的畢業生選擇。
4.實踐類課程應避免流于形式,要和金融行業緊密結合。目前的實踐類課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學生不能從中獲得就業需要的實踐技能。在未來培養方案的調整中有三點需要加強:一是,充分利用金融實驗室,目前的金融實驗室可以進行包括股票、銀行及保險的模擬操作,應充分利用;二是,建立更多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到金融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三是,聘請金融界人士作為專業的校外導師和本專業教師共同授課。
5.創新創業教育要更注重效果。目前的創新創業教育無論是教師素質還是創新創業環境都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創業需求,因此,未來對培養方案的調整應著重于兩點:第一,提高創新創業教師的素質,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增加行業經驗,或者引進有行業經歷的教師;第二,從授課形式上來講,應該將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創新創業興趣結合,鼓勵學生多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充分利用各級創新創業平臺。
總之,通過這次對大連大學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調查,發現了目前培養方案的不足之處,為未來對培養方案的調整提供了依據,同時對地方一般院校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調整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斌.2014屆管理學畢業生就業意向與期望調查報告及對應分析――以河北聯合大學管理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14,(5):68-69.
[2]董井瑞.財經金融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和職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4,(3):70-75.
合理的金融結構對于促進資源配置、完善資金結構、平衡社會供求和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20年,金融市場在規模上得到了顯著發展,但結構上的許多弊端制約了金融功能的發揮和金融效率的提升,本文分析了我國金融結構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并對金融效率做出評判,最后對金融發展的未來趨勢進行分析。
【關鍵詞】
金融結構;金融效率
1 金融結構的定義
金融結構的概念首先是由戈德史密斯(1969)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提出。他指出一個社會的金融體系是由許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組成,而不同類型的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結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金融結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列文指出,從宏觀上講,金融結構是指社會金融體系及金融政策的結構性方面;從微觀上探討金融結構則主要涉及金融契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總體關系。王廣謙(2002)認為:“金融結構是指構成金融總體(或總量)各個組成部分的規模、運作、組成與配合的狀態,是金融發展過程中由內在機制決定的、自然的、客觀的結果或金融發展狀況的現實體現,在金融總量或總體發展的同時,金融結構也隨之變動?!?/p>
本文將沿襲以上分析,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資產三個角度入手對中國金融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并分別對上述三個分支的效率進行探討,進而總結出中國金融結構的運行效率。最后,本文將對未來中國金融結構的發展趨勢做出預測和展望。
2 中國金融結構特征
2.1 金融機構特征
金融機構主要是指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內部市場份額架構。分析金融機構的特征,主要是研究其存在形式及各類金融機構所占的比重。從改革以來,我國由銀行業主導型變成了多行業共同主導,由單一銀行制逐漸發展成為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租賃公司等多元化金融組織并存的發展格局。下圖顯示了近五年主要金融機構資產總量變化以及各自在主要金融機構中的占比。
通過圖1可以看到,銀行業在我國金融結構中仍然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資產占比總量達到90%以上。而作為資本市場最為重要的證券行業,其發展并沒有真正跟上中國金融市場飛速發展的步伐,與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地位相差甚遠。保險業機構在金融機構中的份額僅次于銀行業。2011年保險業從業人數達到390萬,甚至超過了銀行業的308萬人次,保險業在我國的發展迅猛,前途不可估量。最近幾年才逐漸熱火起來的信托業發展良好,這與我國相關政策放松和金融從業人員思維理念的成熟有很大關系。
2.2 金融市場特征
我國金融市場可以劃分為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其中貨幣市場包括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回購市場、大額定期存單市場、商業票據市場以及外匯市場等短期市場。資本市場主要包括交易期在一年以上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
中國的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規模、結構的變遷帶有顯著的發展中國家特色。發展中國家在建國初期都會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吸引外資以啟動經濟,充分培育本國資本市場,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再開始全力培育貨幣市場的發展,1999年后,我國貨幣市場呈現出一種爆發式的迅猛增長態勢,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0%。貨幣市場的這種跳躍式發展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貨幣市場發展滯后的局面。
2001-2011年以來,貨幣市場交易額飛速增長,在2007年到達極大值,然而金融危機挫敗了它的強勁發展勢頭;資本市場發展則緩慢,2005年末,貨幣市場規模是資本市場規模的8.01倍。龐大完整的貨幣市場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資金供給的必要條件,美國、日本等資本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貨幣市場規模都遠遠大于資本市場。因此我國貨幣市場規模超過資本市場表明了一定程度的結構優化。
2.3 金融資產特征
金融資產是金融業務中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和債務憑證,也是金融市場中進行流通、交易和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契約。全社會的金融總資產大致可分為三類:貨幣類金融資產、證券類金融資產和保險類金融資產。貨幣類金融資產主要指現金、本外幣銀行存款;證券類金融資產主要由債券、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構成;而保險類金融資產則包括商業性保險資產和政策性保險資產。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金融資產總量大幅增長,由1978年的1512.5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16萬億元。改革開放前,我國金融資產只有現金和銀行存款等幾種,金融資產結構簡單。隨著金融改革的演進,資產多樣化趨勢明顯。銀行體系開發的信用卡、國債回購、短期融資券、外匯理財、利率互換等多元化金融資產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收益權證、資產證券化、QDII等資產的避險增值功能更加突出。并且,金融資產的構成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其總體趨勢是:貨幣類金融資產比重在下降,證券類和保險類金融資產比重穩步上升。目前貨幣類金融資產占金融資產的比重占全部金融資產的46.6%,構成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主體。非貨幣類金融資產增長迅速,特別是證券類金融資產,占比50.19%。從1980年中國恢復商業保險以來,雖然保險業規模不斷增長,但保險類金融資產僅占4%左右。
3 金融效率分析
金融結構的合理性直接關乎金融效率的發揮,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分析金融結構的運行效率:
3.1 對融資需求的滿足能力和便利性
資金短缺和盈余雙方的融資需求和投資需求能否被有效滿足,并且渠道是否便利,將直接說明金融體系的效率高低。目前來看,我國依然存在著大量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中小企業得到的新增貸款只占年新增貸款總額的8.5% 左右,而中小企業所創造的GDP占全部GDP的一半以上,70%以上的新增就業機會由中小企業創造。溫州私人借貸和鄂爾多斯地下錢莊的出現表明我國金融體系的低效率性。
3.2 金融資產價格對信息的反映靈敏程度
在高效的、健全的金融系統中,任何一個經濟或者政治信號的都會在金融資產的價格上得到迅速的反映,這種靈敏的反映是金融體系高效率的表現。我國資產價格長期偏離經濟基本面定價,內部人操縱資產價格現象時有發生。金融資產之間的聯動機制不完善,導致資產價格在我國金融市場并不能反映出真實的市場波動和信息傳導情況。
3.3 金融體系中金融資產效率及創新能力
我國金融資產中的避險型工具幾乎沒有,根據西方金融學理論而得出的多樣化投資組合在我國也不能有效實現。我國金融創新仍顯不足,諸如賣空、期權等對沖型金融產品都未能實現,證券公司、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業務管制過多,無法為投資者提供適宜的金融服務,導致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與基礎銀行業業務進行過度競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體系運行的效率。
3.4 金融系統傳遞宏觀經濟政策的時滯
一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以及匯率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一般都通過金融機構信貸反應、金融市場利率波動、金融資產價格調整等渠道來發揮作用。按照相關學者的實證分析可知,貨幣政策的發揮一般在滯后第二期發揮,財政政策則滯后五期才起明顯作用。這也說明了金融結構所運行的效率不高。
3.5 金融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指金融交易活動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價值量。1991年我國印花稅曾高達6‰,而2008年降至1‰的水平。眾多券商實行的低費攬客規則也導致金融業的交易成本越來越低,報表中的手續費和傭金收入也呈直線下降趨勢。2010年滬深市場股票交易1200余億元的經紀業務收入相比較,2011年全行業經紀業務收入僅為798億元。然而銀行業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等相關費用卻持續上漲,相比2010年同期,2011年多數銀行傭金凈收入的上升幅度超過30%。
4 金融結構發展趨勢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參考發達國家金融結構演變的過程,我國金融結構的長期走勢如下:
(1)金融機構發展趨勢:各分支金融機構的市場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個性化、專業化的中小金融機構地位日益突出,證券業、保險業和信托租賃業的發展步伐將加速,我國特有的市場結構和政治導向使得銀行在長期內仍將占據金融機構主導地位,非國有銀行市場份額提升,金融機構各行業均衡發展,提升金融功能。
(2)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心仍在貨幣市場以及貨幣市場中銀行間同業市場,這由我國正在轉型階段的特殊國情以及銀行業的特殊地位決定。債券市場將得到規范和發展,國債市場的功能和作用得到發揮,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聯系得到加強。短期內,貨幣市場制度基礎得到進一步完善;長期中,健全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的比重,規范股票市場的運行發揮資產價格渠道的傳導作用,順應經濟發展證券化的趨勢。
(3)貨幣類金融資產和證券類金融資產為主體的金融資產結構是中國金融業漸進式改革的結果,這一結構將長期維持。我國將堅持金融資產結構的動態調整,以總量增長帶動結構優化,積極開發創新能滿足包括流動性、安全性、增值性等需要在內的多元化金融工具。
【參考文獻】
[1]王廣謙.中國金融發展中的結構問題分析[J],金融研究,2002(5)
[2]易綱,宋旺.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演進:1991—2007[J], 經濟研究,2008(8)
[3]易綱,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J],經濟研究,1996(12)
[4]王計樂,基于金融效率的中國金融結構分析,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5]謝清河,金融結構:路徑、效率與改革,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6],中國金融結構對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影響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7]張楊,我國金融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總量層面和產業層面的實證分析,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