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4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無線通信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LTE無線技術 通信系統 關鍵技術 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現代化社會建設的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通信行業的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就可以很好的滿足人們的要求。鑒于此,本文就對LTE技術的有關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LTE無線通信系統基本原理
一般而言,LTE技術就是我們所俗稱的“4G”技術,但還不是真正的“4G”技術,屬于一種從3G到4G過度的技術。這項技術是一種建立在2G和3G技術基礎上的新科技,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通信時代,大幅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包括信息傳送速度快、頻率利用率較大、音質高等特點,受到了電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以及用戶的歡迎和青睞。LTE無線通信技術和2G/3G通信技術不同,基本原理也不相同,LTE無線通信系統采用了全新的、功能更加完善的基本e-NodeB結構,所有連接節點之間都是通過IP方式進行傳輸的,從邏輯層面上來說,LTE無線通信系統通過X2接口互相連接成為Mesh型網絡結構,實現UE在整個網絡系統的自由移動,從而保證用戶可以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平滑無縫的切換[1]。
二、LTE無線通信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1、SC-FDMA技術研究。這種技術屬于一種單載波多用戶接入技術,和OFDM技術相比,它在運用的過程中更加簡單和方便,并且可以降低發射終端的峰均功率比,從而大大減少終端的成本費用。這種技術存在兩種樣式,即集中式和離散式兩種,采用集中式技術的用戶可以在頻域集中傳輸,并且可以更改寬帶。而采用離散式的用戶使用的方式為IFDMA,可以實現子載波數的變更。
2、MIMO技術研究。在LTE無線通信系統中,這項技術應用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系統的傳輸率,并且可以和OFDM技術相結合實現提高LTE無線通信系統性能優化的目的。這種技術應用的技術形式為多天線和多通道技術,然后通過數據的合理處理和接受方式來創建并完善空間信道,進而實現提高傳送速率的目的。
3、OFDM技術研究。LTE無線通信系統的主要特點就是對這項技術的應用,此技術可以使子載波的符號速率降低,同時加長符號持續的時間,這樣一來,就大大提高了LTE無線通信系統抵抗延時擴展的能力,消除符合之間的干擾,進而使LTE無線通信系統的性能更加優化[2]。
4、小區干擾抑制技術研究。對這項技術的研究主要是解決小區邊緣用戶受到的信號干擾問題。在實際的生活中,住在小區邊緣的用戶特別容易受到相鄰小區的用戶的干擾,導致信息溝通不暢。對于這種情況,一般都會使用干擾抑制技術,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即干擾隨機化技術、干擾協調技術以及干擾刪除技術,通過干擾抑制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小區邊緣用戶信息使用的質量。
三、LTE無線通信系統網絡規劃技術特點以及發展前景
3.1 LTE無線通信系統網絡規劃的技術特點
LTE無線通信系統網絡規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將語音和數據綜合起來,并且不斷的平衡覆蓋量、容量和質量之間的關系。二是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采用的組網技術為蜂窩同頻技術,可以大大提高無線頻譜的利用率。三是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在小區覆蓋范圍內的數據速率和與公共參考信號存在的關系更加密切。四是LTE無線通信系統機構中全部將電路域網元改變成了IP網絡架構。
3.2 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的發展前景
首先,LTE技術是推動4G網絡通信技術出現的主流技術。和3G技術相比,LTE技術更加優越,屬于一種無線接近4G技術的技術形式。LTE技術采用各種關鍵的技術促使4G技術更快的出現。目前,4G技術已經被應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并且在今后較長時間內會不斷的對4G技術進行完善,提高4G技術的使用性能和發展水平。其次,LTE技術面臨的市場競爭將會更大,并在競爭中持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各種通信技術會層出不窮,勢必會使無線通信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當然LTE技術面臨的調整也會更大[3]。
四、結語
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的出現標志著我們進入全新的通信時代,使網絡通信技術進一步完善,實現了技術的創新和發展。LTE無線通信系統技術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更好的滿足人們的通信需求,因此,有關領域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使的該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汪航.LTE無線通信系統若干關鍵技術研究[J].通訊世界,2015,(10):67-68.
關鍵詞:無線通信;智能家居;應用
0引言
當今時代是物聯網的時代,人們跟家居設備的互動將會越來越準確便捷,智能家居的一個巨大飛躍發展就是從有線網絡到無線通信。在智能家居中,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不僅在第一個環節改變了家庭應用的方式,在安裝過程中避免了開墻孔,很大的程度上簡化了產品設備的調度方式。智能家居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直接受到無線通信技術優劣的影響。就目前來說,在智能家居的無線通信技術運用中WiFi、Z-Wave、藍牙(Bluetooth)、ZigBee、無線射頻等五種技術比較常見。下面把這5種技術優缺點和用途進行介紹。
1理論概述
1.1無線通信技術無線通信(Wireless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電磁波信號可以在任意空間中傳播并且進行信息交換的一種通信方式。GSM、Infrared(IR)、CDMA2000、Bluetooth、UMTS/3GPPw/HSDPA、RFID、ISM、ZigBee、WiMAXWi-Fi和UWB等是目前主流的無線通信技術。各種各樣的無線通信技術的適用頻段、調制方式、最大作用距離、數據率和應用領域。數據率越高,作用距離就越短是以上幾種無線通信技術的作用距離與數據率最明顯的關系。1.2智能家居智能家居(homeautomation,smarthome)是指以住宅為平臺,利用安全防范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綜合布線技術、音視頻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家庭日程事務與住宅設施的管理系統,提升家居舒適性、藝術性、安全性、便利性,并實現環保智能、節能的居住環境。
2主流無線通信技術在智能家居中應用的優缺點
2.1WiFi技術
優點:WiFi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有著較高的傳輸速率,可以在射頻技術指導下實現個人電腦或者手機等終端設備無線方式的有效連接,實現數據信息的高效傳輸?;赪iFi技術的智能家居產品是很常見的,其優勢在于傳輸速率快,且產品成本低,在生活使用中最為流行。而且,對于用戶來說,最方便的智能家居組合就是基于WiFi技術,它可以直接購買設備聯網。WiFi是一種以太網無線擴展,成本較低;它有著更高的傳輸速度,可以達到54Mbps;傳輸速度很快,甚至可以達到11Mbps。缺點:無線穩定性弱、安全性非常低是WiFi技術最大的問題;其次,相對較高的功耗也是被廣為詬病的缺點;最后,就目前的技術來看,16個設備已經是WiFi網絡的實際規模的極限,組網能力不高,而實際智能家居系統中的設備遠遠多于16個,顯然生長空間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2Z-wave技術
優點:最初的時候,應用于智能家居的無線控制就是Z-wave無線通信技術的技術設計初衷。與其他智能家庭無線通信技術相比,Z-wave無線通信技術傳輸的數據量較小,傳輸頻率低,保持在865.22-956MHz之間,所以無論是價格還是傳輸距離都有很大的優勢。由控制節點進行分配的獨立的網絡地址存在于任意一個Z-wave網絡中,通信距離范圍之內的所有節點都可以被控制。設備完成后進入網內,用戶可以使用全功能遙控器,在全觸摸屏控制下使用輔助開關狀態,對家中所有連接的智能家居進入網電控制。Z-wave無線通信技術可以利用遠程網絡對家庭中的電氣設備實現更有效的監控和管理。缺點:Z-wave無線網絡節點的無線節點不多,理論值為256,實際值可能只有150左右,樹網絡結構的同時,一旦被頂壞的分支,所有的底部的設備可能就無法與網關進行通信。此外,Z-wave無線通信技術無加密技術,安全性很低。
2.3藍牙技術
優點:藍牙通信技術作為一種典型的快速跳頻短包技術和分布式網絡結構,可以輕松實現一對多,點對點的通信連接,在一個2.4GH帶的環境中工作,常規建立數據傳輸率為1Mhps。現在在智能家居中藍牙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藍牙技術監控用戶家中的各種情況,這一監測涉及兩部分,一是監測家庭環境,利用遠程對用戶家庭實現自動調節陽光,濕度和溫度等,建立舒適的生活環境。二是監測能源,在這種情況下,具體的能源是指用戶的水電,暖氣、煤氣等,監測家庭能源開關,消除安全隱患;另一方面,藍牙技術可以實現自動計費服務。藍牙無線通信技術對用戶家庭電表、水表和煤氣表等充電設備的流量進行精度監控,并計算出成本消耗。缺點:由于傳輸距離太短,所以組建龐大的家庭網絡對于藍牙技術來說并不適用,在智能家居的應用中有很明顯的限制。
2.4ZigBee技術
優點:ZigBee技術在智能家居無線通信技術中是最常見的,它的性質是一個短距離的雙向無線通信技術,具有高容量和低投資、低損耗等明顯的優點,并具有自恢復和自組織網絡的功能。由于獨特的技術設計,ZigBee技術擁有較高的安全性:使用了比銀行卡加密系統嚴格12倍的AES(高級)加密系統,;其次,采用蜂窩結構的ZigBee網絡,每個設備可以通過多個方向與網關通信,保證網絡的穩定性;每個裝置還具有無線信號中繼功能,可以中繼傳輸到無線通信信息到1000米遠的距離。此外,65300的網絡節點容量理論,可以滿足家庭網絡覆蓋的需求,甚至只需要一個主機就可以實現智能大廈、智能小區等的普遍覆蓋;最后,ZigBee具備雙向通信能力,不僅可以發送命令到設備,該設備還可以把正在進行的狀態和相關數據反饋回來。此外,ZigBee采用低功耗設計,可以使用全電池供電,理論上來說,電池的電量足夠使用2年以上。缺點:ZigBee技術研發和應用門檻較高,開發難度大,沒有技術實力的企業無法涉足,國外的智能家居系統都是在運用這個技術,目前國內只有海爾、小米、紫光物聯、深圳聰明屋等少數企業把此技術運用到了智能家居。
2.5無線射頻技術
優點:無線射頻技術是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基本系統主要包含衛星天線、電子標簽、閱讀器三大部分。電子標簽上有可以被唯一識別的電子編碼。閱讀器通過無線射頻的照射獲取電子標簽的電子編碼,并進行識別。衛星天線就是收發無線射頻的媒介,負責電子標簽與閱讀器之間的“交流”。無線射頻技術是一種近距離的無線通信技術,具有低成本、低數據速率、低功耗、低復雜度的特點。這種技術應用于智能家居的的優點是,利用點對點的射頻技術,實現對家電和燈光的控制,使一部分家居產品無需重新布線,設置安裝都很便捷,主要應用于實現對特定電器或燈光的控制,成本較低。缺點:無線射頻技術的遙控距離一旦超過一定范圍,無線信號就會因為同頻信號的干擾而變弱。在智能家居的應用中,無線射頻技術的極限距離是30米(室內),如果超過了這個距離,無線信號會減弱,同時易受同頻干擾,是無線射頻技術最明顯的缺點。另外,無線射頻技術裝置的家居系統功能比較弱,控制方式比較單一,受環境制約明顯,只適用于新裝修戶和已裝修戶。
3結語
在通信技術以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萬物互聯是必然趨勢,在未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都會無處不在的互聯,任何人、任何物、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永遠在線,隨時互動。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家居系統必須具備互聯互通,單純的遠程控制一下燈光和電器已經不能稱為實質意義上的智能家居了,那樣只能叫做遙控。智能產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在智能家居中如何更有效地發揮無線通信的優勢是智能家居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蔣波.基于ARM與Zigbee技術的嵌入式智能家居系統設計[D].廣東工業大學,2014
[2]孫永堅.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智能家居遠程監控系統研究與設計[D].吉林大學,2014
[3]徐振福.ZigBee技術在智能家居系統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學院,2014
[4]楊長龍.基于藍牙技術的智能家居控制器的研究與設計[D].北京工業大學,2013
[5]張小威.ZigBee電路設計及在智能家居中的應用[D].南京郵電大學,2013
【關鍵詞】 地鐵 無線通信 技術研究
一、地鐵無線通信系統存在的問題
針對地鐵運作環境,要求不同種類的通信信號不受約束的進入該環境的情況是不能出現的,這樣產生的后果是信號之間會相互干擾,使得地鐵通信信號受之影響;針對運行設備。要求不同類型的信號不受約束的傳播情況是不能出現的,如移動、聯通等信號;因此,針對上述所提出的要求,需借助無線設備和相應技術,設計之后再使用,此外,因不同種類的設備頻帶與系統的要求不相符,因此,信息泄露的情況時常發生,安全問題容易出現;最關鍵的問題是信號輸送容易產生沖突,原因是其在輸送過程中,功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上述問題的存在,需要我們對技術進行革新并使用,提升技術能力,推廣新技術的使用,確保地鐵運行的安全及信息的安全。
二、地鐵無線通信技術類型
1、TETRA技術。TETRA技術具備的作用是統一調度、信息輸送等,具有的特點是開放性 強 ;該技術被普遍運用在無線通信領域。
2、3G技術。3G技術是由移動公司提出來的,是該公司第三代信息技術,它可以在 2OMHz頻譜的環境下,給予50Mbit/s- 100Mbit/s的輸送速度,從某種程度上,能夠提升具體區域的性能,增大區域容量;能夠避免系統遲緩的情況出現,還能夠為部分移動使用者給予120kbit/s的接入;此外,該技術還具有很強的兼容性,可兼容成對的頻譜,也可兼容非成對的頻譜,還能與1.25~20MHz之 間不同種類的帶寬進行匹配。
3、WiMAX技術。WiMAX技術創建的基礎是IEEE802.16 、 ETsIHiper;wiMAN無線局域網的操作不受有無執照頻段的影響,此外,它還能夠為指定區域給予50km的寬帶,實現無線匹配,然而需引起重視的,這個技術網絡標準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技術攻關工作進展比較慢。
4、WLAN技術。IEEE802.11被視為是WLAN技術的標準,該技術包含三種不同的種類,分別是IEEE802.11a、IEEE802.11b、IEEE802.11g,802.11a標準是已在辦公室、家庭、賓館、機場等眾多場合,得到廣泛應用的802.11b無線聯網標準的后續標準。它工作在5GHzU-NII頻帶,物理層速率可達54Mb/s,傳輸層可達25Mbps。可提供25Mbps的無線ATM接口和10Mbps的以太網無線幀結構接口,以及 TDD/TDMA的空中接口;支持語音數據圖像業務;一個扇區可接入多個用戶,每個用戶,可帶多個用戶終端。802.11b采用2.4GHz直接序列擴頻,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11Mb/s,無須直線傳播。動態速率轉換當射頻情況變差時,可將數據傳輸速率,降低為5.5Mb/s、2Mb/s和1Mb/s。使用范圍 支持的范圍是在室外為300 米,在辦公環境中最長為100米。802.11b使用與以太網類似的連接協議和數據包確認,來提供可靠的數據傳送,和網絡帶寬的有效使用。最新混合標準802.11g。隨著無線IEEE 802.11標準,開始深入人心,各IC制造商開始尋求,為以太網平臺提供更為快速的協議和配置。
5、Mesh技術。該技術被視為是無線的多跳網絡技術,此外,它還是通信協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的特點是體積小,容易攜帶;該技術還有其他技術無法比擬的優勢,也即無單點故障;還具有支持高速傳輸、組網,融合性能優等特點,伴隨技術水平的提高,該技術被視為是目前最受關注的通信技術,需引起足夠重視的是,該技術能夠確保安全,被使用的比較多。
三、無線組網
1、 裂縫波導。裂縫波導網的組成成分大體是鋁質矩形管,通常矩形管是空心的,而信息網的移動站組成部分有:1、車載電腦、2、無線電臺,3、信號采集卡,4、信號接收器等,信號傳輸的方式還是借助控制室、車載電腦等向制定區域發射并接受信號。
2、無線電臺。無線電臺組網的方法是在每兩站搭上一根光纜,并將上下行隧道形成一個光 環網,且要求光環網必須是封閉的;接著將網、交換機及隧道點連接起來;一旦控制室發射數據后,此時骨干網便會產生作用,傳送這些數據到子系統中,接著,由交換機處理后,再傳輸到隧道區域的交換機上,最后,再由交換機發出信息至全部AP上,實現互聯。
結語:首先簡單描述了無線通信技術,在此過程中,我們更加清楚地知道該技術在地鐵運行中產生的作用,借助該技術,能夠很好地實現通信功能,還能夠達到列車在特殊環境下的數據輸送要求,不過,在不同環境下,不一樣的無線通信,連接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外界環境和設備要求,來擇取符合要求的供應廠家,確保列車行駛和通信的安全。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無線通信;GMSK
大型游樂設施逐漸朝著“更快、更高、更刺激”的方向發展。而隨之帶來的危險性也在逐漸增加。目前大型游樂設施上都布滿了各種傳感器,用于游樂設施的實時檢測監控。在游樂設施信號測量系統中,以往的數據傳輸方式常常采用有線傳輸方式,以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穩定性。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高溫、野外及條件比較惡劣的環境中,待測系統中的某些參數(如溫度、壓力、電壓、電流等)需要實時傳輸出來給控制中心,傳統有線方式的應用受到限制。在對大型游樂設施運行過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基于無線數據傳輸單元的游樂設施遠程安全監控預警系統,結合PLC與GSM網絡等手段,系統多個監控單元分工合作,實現對游樂設施的安全監控與安全預警功能。該系統能夠有效預報設備故障,減少事故發生率,提高設備的安全運行水平。
1系統組成
無線通信系統由發送單元與接收單元兩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在發射單元,傳感器采集到得模擬量數據(電壓、電流、溫度、壓力等)傳遞給A/D轉換器,數據處理模塊將A/D轉換器轉換后的數字信號編碼得到字節序列,再經過發射模塊形成調制信號并送入信道,然后通過無線模塊發送出去。在接收端,首先接收模塊對接受到的調制信號進行解調,在數據處理模塊恢復出字節序列,在電平轉換模塊中進行數據分析儲存,并轉化為系統參量在顯示模塊中實時顯示出來。當系統參量超過正常范圍時,中心通訊管理軟件發出報警信號,現場工作人員通知操作員進行檢修或停止工作。傳感器測得的模擬信號經過A/D轉換器轉換為8位數字信號,在數據處理模塊中,經FIR數字濾波器濾掉其中高頻分量,然后將8位數字量作為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DDS相位累加器的輸入信號,用DDS來產生高分辨率、載頻可編程、頻偏可調的頻率時變信號,傳輸給發送模塊通過差分編碼,單邊帶調制器進行GMSK正交調制,實現調頻基帶信號向高頻的搬移,搬移后攜帶信息高頻向空間輻射,進行無線通信。數據處理模塊如圖2所示。采用ALTERACycloneIIEP2C5T144C8芯片,CycloneII系列FPGA支持Altera公司的NiOSII嵌入式軟核處理器。該芯片具有40萬系統門,8064個邏輯單元內嵌18K位塊RAM,包含4個時鐘管理模塊和8個全局時鐘網絡,配置芯片(EPCS1),有源晶振及下載調試接口。整個芯片劃分為FIR濾波器模塊、DDS(直接數字頻率合成器)模塊、時鐘邏輯模塊、采樣控制模塊、儲存控制模塊等電路。時鐘模塊單元提供時序工作節拍,設計中采用100MHz的頻率輸出,以保證測控中同步脈沖的實時性。存儲單元完成數據的暫存與管理,采用“乒乓原理”實現大批量數據的寫入、讀出及管理功能。數據處理模塊中的FPGA芯片是發射單元的核心,用FPGA實現軟件無線電發射機,不僅降低了產品成本,減少了設備體積,滿足了系統的需求,而且比專用芯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可控性。由于FPGA芯片不能處理模擬量信號,來自傳感器的模擬量經A/D轉換芯片轉換成相應的數字量才能輸入到FPGA中進行處理。該系統采用AD公司的AD9283芯片,AD9283是8位的A/D轉換器,輸入為-0.5~0.5V的模擬信號,內部采用流水線結構,工作電壓為3.3V,A/D轉換器的時鐘由系統時鐘分頻電路提供。經過編輯的數字量信號送入發射模塊進行GMSK(高斯濾波最小相移鍵控)編碼,GMSK具有良好的頻譜特性以及誤碼性能,目前已廣泛應用于GSM在內的眾多無線通信系統中。發送模塊與接收模塊原理如圖3所示。發送模塊主要由并串轉換、差分編碼和GMSK調制三個子模塊組合而成,首先將輸入的字節序列經過并串轉換變為比特序列,再經過差分編碼以及GMSK調制,形成GMSK調制信號。接受模塊主要由GMSK解調、差分解碼和串并轉換以及幀同步三個子模塊組成,分別實現發送端GMSM調制和并串轉換的逆過程。
2無線系統的軟件設計
系統軟件設計包括發射機通訊軟件和接收機FPGA的實時控制軟件。硬件描述采用VHDL語言,其主要特點在于,能形式化抽象表示電路的行為和結構,支持邏輯設計中層次與范圍的描述,可借用高級語言的精巧結構來簡化電路行為的描述,具有電路仿真與驗證機制以保證設計的正確性,支持電路描述由高層到底層的綜合轉換,硬件描述與實現工藝無關,便于文檔管理,易于理解和設計重用。上位機通訊管理軟件設計主要實現對數據的處理及管理。下位機軟件是一個實時控制程序,每秒采集新的數據,并將其發送出去。控制程序流程如圖4所示。無線數據傳輸系統可以連接不同的傳感器,遠距離接受測試信號。以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真空造浪系統為例,由于油溫、油壓力、電壓、電流直接影響液壓系統的工作,開環系統對油溫變化非常敏感,為提高系統性能,設置傳感器監控系統,采集到的信號通過無線傳輸給計算機,通過顯示界面將系統測量到的參數顯示出來,如圖5所示。
3結語
本文完成了基于無線通信的遠程游樂設施監控系統設計,以無線的方式將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實時顯示在監控系統中,便于對運行的游樂設施的技術狀態進行分析,以判斷其運行是否正常,并可對異常情況進行追蹤,確切掌握設備的實際特性,有助于判斷需要修復或更換的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充分利用設備和零件的潛力,節約維修費用,減少停機損失。
作者:司曉霞 韓喆 單位:1.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 2.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冀保峰.現代無線通信系統[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
[2]崔莉,鞠海玲,苗勇,等.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進展[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5(1):163-174.
[3]王殊,閻毓杰,胡富平,等.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4]劉穎.同步數字傳輸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科學技術的發展迅速,21世紀,開啟社會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一方面,依托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平臺,使社會連接為一個信息體,社會資源交流靈活性提升,速率性增加,多種自動化程序,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無線信息傳輸技術的發展,實現社會信息傳輸結構進一步優化,成為尋求社會技術創新的主要構成部分,移動通訊技術升級,數字信號成為社會信息傳輸的主導部分,是社會進步的技術代表。
1無線通信技術概述
無線通信技術,是指借助光纖等新型資源傳播手段,實現信息資源迅速傳播。當前社會中應用無線通信技術主要分為無線光波傳輸和衛星信息傳輸兩種形式。其中無線電波傳輸,借助光纖光波實施信息頻率傳輸,一般而言,光波傳輸的距離在100千米之內,但光波傳輸的頻率接收帶較寬,其傳輸的信號接收性較強,直接性信息傳輸的穩定性較強,實現無線光波傳輸,必須在100千米之內建立光波頻率接收結合信息傳輸中間站,光波傳輸信息的中間站越密集,其獲得的信息信號強度越大,其光波傳輸的信息穩定性就較高;而衛星信息傳輸,是借助衛星作為信息光波接收的信息平臺,這種衛星傳播系統具有較強的信號傳輸保障,較大范圍內建立衛星信息接收中間站,形成信號傳輸網絡結構體,實現區域范圍內的信息資源綜合傳播,光波信息傳輸主要負責的短程信息傳輸,而衛星信息通訊,則主要是大面積信息通訊覆蓋,兩者構建起完善的信息通訊傳輸網絡,為社會發展提供全面的信息傳輸結構體。
2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實際
2.1無線通信技術實際應用率低
無線通信技術是現代社會信息傳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無線通信信息的接收與傳播,是推進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我國無線通信技術的全國覆蓋率已經達到95%,為各地信息傳輸提供全方位信息通訊覆蓋保障,但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實際運行結構不完善,信息資源應用性較低;以及部分地區信息資源處理中,無線通信技術的信息傳輸中間站的數量相對較少,以致在光波信息的傳輸過程中,受到地理位置、傳輸距離的影響,光波信息的實際傳輸效果不佳,發揮的作用性比較低;或者,無線通信技術實際應用中,存在多個區域共用一個無線通信技術中間站,有些地區多個無線通信技術中間站閑置,兩極化的無線通信技術應用情況,也使社會信息傳輸的效果性較低,對社會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帶來了阻礙。
2.2無線通信技術應用范圍擴大
無線通信技術隨著社會信息傳輸形式的迅速增加,推進實現系統信息的應用范圍迅速提升;依據我國社會信息傳輸管理部門的相關調查數據可知,2015年,我國社會無線通信的城市應用率為85%,鄉鎮無線通信應用率為60%;截至到2017年3月,城市無線通信應用率已達到90%,鄉鎮無線通信應用率為85%。從兩組數據對比可知,我國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范圍迅速擴張,使傳統的無線通信體系的應用壓力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無線通信技術的信息管理資源中,以太網信息傳輸與無線通信技術的結合,也正在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輸的主要趨向,同時,社會信息傳輸的資源利用范圍正在急劇性的擴展,使得對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速率要求帶來了較大挑戰。
2.3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劃性低
無線通信是我國社會發展的步驟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無線通信技術的綜合傳輸延伸,新型無線通信技術的全面更新,有必要做好技術發展向更高層面過度。但從我國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來看,社會無線通信技術網絡建設實際性較強,并且已經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通訊體系構建成績,但這種實踐與規劃同步進行的初級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更寬領域的無線通信體系的構建;
2.4無線通信技術隊伍參差不齊
無線通信技術在當前社會信息的傳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社會信息傳輸,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必然性發展要求。由于我國無線通信技術工程的起步較晚,無線通信技術發展隊伍的專業問題上,依然存在著較大的發展不足。未來我國無線通信技術如需更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先突破這一發展局面,在國家發展內部尋求人才技術創新突破口,為我國無線通信技術的進步提供創新視角。
3無線通信技術通信管理
3.1建立完善的無線通信管理計劃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信息傳輸技術優化升級,適應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需求,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來源。我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覆蓋率已達到95%,無線通信技術的通信管理得到了全面升級,也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無線通信規劃體系;使得現代無線通信系統信息得到了綜合優化,發揮了無線通信信息傳輸的主要作用,也使現代信息資源得到了應有的保障。例如:依據無線信息傳輸的實際地理情況,做好區域光波中間站,實施了現代信息處理的綜合性規劃;其次,實現無線技術的信息傳輸資源綜合分配,避免了無線通信技術信息傳輸分布結構不均勻,導致區域無線通信資源緊張或者資源浪費的情況發生,推進了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優化升級。
3.2無線通信技術全面升級
無線通信技術技術全面升級,是確保社會通訊信息管理體系活力的重要措施。當前,基于傳統無線通信技術實施的基礎上,建立了新型光纖光波傳輸網絡,擴展了光波傳輸的接收帶寬,同時也拓展對光波通信信號的處理能力。推進信息傳輸技術變革,應滿足全國更大范圍內的無線通信需要,確保無線通信技術適應社會發展;其次,無線通信技術的全面升級,也可以借助新型網絡化平臺,建立無線信息虛擬傳輸空間站,在一個中間站的基礎上,建立多個虛擬信息接收分支,每一個虛擬接收系統可以再次進行平方性分解,使得無線信息傳輸的網絡結構逐步密集,信息傳輸的強度增加,信號穩定性增強,也是現代無線通信技術隨著社會發展全面升級的重要體現。
3.3實現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規劃
隨著社會信息化時代對傳輸速率的提升要求,優化社會無線通信技術的管理結構,做好無線通信技術發展規劃是關鍵;其一,需要結合當前無線通信網絡架構,建立無線通信技術新模型,分析當前無線技術通訊管理的結構模式,做好無線傳輸中繼站的規劃結構圖。其二,做好無線通信技術的長遠結構規劃,實現現代無線通信技術應用平臺同步實施,一部分新型無線通信技術開發的同時,也要做好無線通信信息管理的后期維護工作。
3.4無線通信技術發展專業性提升
現代無線通信技術信息管理系統有效性的管理,不僅需要進行無線通信技術的全面創新,而且也要實現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管理人員的專業性升級。無線通信技術開發人員要不斷進行自我能力的提高,通過閱讀、視頻或者技術研發等方式,進一深入探索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為現代社會通信網絡的信息化資源創新,提供更具權威性的技術性研究理念;同時,國家也應積極組織對無線通信技術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化技術培訓和重點培養,為無線通信技術研究隊伍發展提供更優越的能力提升途徑和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確保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與社會人才供應得到全面的無縫對接。
4結束語
無線通信技術是現代社會信息傳輸的主要途徑,基于無線通信技術的基礎理論,對我國現代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實際具有初步了解,一方面,社會信息通訊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無線通信技術市場需求全面擴展;另一方面,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階段性較強,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需要技術創新;由此,提出相應的無線通信技術通信管理措施,引導我國無線通信在實踐中完善,在探索中創新,為社會發展提供新的技術保障。
前言:移動通信技術和產業已經歷經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從最初的模擬蜂窩系統的單一頻段天線,逐漸地發展到現在的漫游全球的數字化多制式天線;從最初的飛鴿傳書,到現在的全球通信;從最初的單一語音通話工具,逐步發展到如今的計算機、網絡和通信互相交融為一體的多功能終端。就算手機的功能、軟硬件和外觀在怎么改變,也無法逃避天線的設計是手機設計所有環節當中最難而又最關鍵的這一必須面臨的不爭的事實。目前所有的智能手機都面臨著各種技術性挑戰,無線通信移動終端天線的性能是否優越,將成為以后主導智能手機市場的主導因素。
1.倒L形接S形手機天線
1.1 天線結構設計
對于倒L形接S形手機天線,我們一般采用由FR4材料構成基體,而對于其參數的我們選擇的是介電常數為4.5,其大致厚度在0.78mm左右最為宜。其位于印刷電路板正面的左上角的天線的輻射單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饋電帶線,二是短路帶線。其位于印刷電路板背面的金屬接地板的寬度與基板基本上相等,在輻射單元的背面頂部留有凈空區域。
1.2 天線測試與分析
設計完成后并加工完畢的倒L型接S型手機天線一般利用Agilent E5071C微波網絡分析儀對成品進行回波測試。我們將儀器測試結果與仿真結果進行比照后發現,在低頻段和中頻段中,天線的工作帶寬與實際結果大致相同;然而在高頻段上卻發現測試結果相比實際結果略有減?。粡拇篌w上來看,測試結果顯示天線的中心頻率點的阻抗匹配程度稍稍偏低。根據測試結果我們對其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與仿真結果出現偏差主要是所選擇的天線基體材料的實際參數有所出入、軸線接頭處有損耗,由于對實際結果影響不大,因此這些因素可以不考慮。
2.開口方環形手機天線
2.1 天線結構設計
對于開口方環形手機天線,我們一般采用由FR4材料構成基體,而對于其參數的我們選擇的是介電常數為4.5,其大致厚度在1.55mm左右最為宜。其位于印刷電路板正面的左上角的天線的輻射單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饋電帶線,二是短路帶線。其位于印刷電路板背面的金屬接地板的寬度與基板基本上相等,在輻射單元的背面頂部留有凈空區域。
2.2 天線測試與分析
設計完成后并加工完畢的開口方環形手機天線一般利用Agilent E5071C微波網絡分析儀對成品進行回波測試。我們將儀器測試結果與仿真結果進行比照后發現,在低頻段上天線的諧振點略有降低,中頻段和高頻段的天線諧振點略高,帶寬有少許偏移。
3.迂回枝節平板電腦天線
3.1 天線結構設計
對于迂回枝節平板電腦天線,我們一般采用由FR4材料構成基體,而對于其參數的我們選擇的是介電常數為4.36,其大致厚度在0.76mm左右最為宜。其位于印刷電路板正面的左上角的天線的輻射單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饋電帶線,二是短路帶線。其位于印刷電路板背面的金屬接地板的寬度與基板基本上相等,在輻射單元的背面頂部留有凈空區域。
3.2 天線測試與分析
設計完成后并加工完畢的迂回枝節平板電腦天線一般利用Agilent E5071C微波網絡分析儀對成品進行回波測試。我們將儀器測試結果與仿真結果進行比照后發現,在低頻段上天線的諧振點稍有降低,而在中頻段和高頻段上天線的諧振點略微上升。
4.共面 T 形多用途移動終端天線
4.1 天線結構設計
對于共面T形多用途移動終端天線,我們一般采用由FR4材料構成基體,而對于其參數的我們選擇的是介電常數為4.42,其大致厚度在1.58mm左右最為宜。其位于印刷電路板正面的左上方的天線的輻射單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饋電帶線,二是短路帶線。其位于印刷電路板背面的金屬接地板的寬度與基板基本上相等。
4.2 天線測試與分析
設計完成后并加工完畢的共面 T 形多用途移動終端天線一般利用Agilent E5071C微波網絡分析儀對成品進行回波測試。我們將儀器測試結果與仿真結果進行比照后發現,測試結果顯示在低頻段和高頻段的中心頻率略微上移,同時中頻段出現兩個諧振點,在諧振點處的阻抗匹配均良好。
5.弓形多用途移動終端天線
5.1 天線結構設計
對于弓形多用途移動終端天線,我們一般采用由FR4材料構成基體,而對于其參數的我們選擇的是介電常數為4.42,其大致厚度在1.6mm左右最為宜。其位于印刷電路板正面的左上方的天線的輻射單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饋電帶線,二是短路帶線。其位于印刷電路板背面的金屬接地板的寬度與基板基本上相等。
在輻射單元的背面頂部留有凈空區域。
5.2 天線測試與分析
設計完成后并加工完畢的弓形多用途移動終端天線一般利用Agilent E5071C微波網絡分析儀對成品進行回波測試。我們將儀器測試結果與仿真結果進行比照后發現,測試結果顯示在低頻段和中頻段的工作頻段比仿真結果略微偏高。
6.移動終端天線的場景應用
6.1 用于衛星移動通信
4G無線通信移動終端天線可應用于衛星移動通信中,其中終端天線中的L波段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天線陣是一個由16個環形天線所組成的平面陣,同時在數字信號處理部分由10個現場可編程的邏輯門陣列芯片構成。為了對該系統進行外場測試發現,采用了自適應算法進行測試,用該算法可在整個上半空間中產生16個波束,基本上全局覆蓋,而且根本就不需要添加任何傳感儀器,就能高效快捷的對一些衛星信號進行自動捕獲和跟蹤。
6.2 用于蜂窩移動通信基站
4G無線通信移動終端天線也可應用于蜂窩移動通信基站中,然而與用于衛星移動通信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用于蜂窩移動通信基站的移動終端天線大致設計思想就是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算法以得到通信信號的引導矢量,從而可以計算出
上行鏈路加權系數。當4G無線通信移動終端天線正處于發射狀態時,由于上下行鏈路使用相同頻率,上行鏈路的加權系數可直接用于下行鏈路。
【關鍵詞】 無線通信終端 WIFI ARM
隨著人們對 WiFi無線通信技術需求的不斷擴大,基于ARM優化設計WIFI無線通信終端技術,能夠通過WiFi模塊實現與無線互聯網的連接,并可以通過WiFi訪問互聯網上的內容,實現無線上網功能。以下對此做具體分析。
一、分析WIFI無線通信技術
在當前社會中,WIFI就是一種能夠將個的人手持設備、電腦等終端,為其提供無線接入網絡的方式,應用無線傳輸網絡信號的方法是終端設備與網絡互相連接,為用戶提供方便的無線通信服務。在WIFI無線通信技術中,不能夠可以幫助用戶提供訪問網絡中電子郵件、Web及流式媒體的網絡信號[1-2],也能為用戶提供基于無線訪問寬帶互聯網的支持,使人們更加便捷的上網瀏覽消息,發揮積極應用價值[3]。
二、基于ARM的WIFI無線通信終端技術
2.1功能結構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基于ARM的WIFI無線通信終端技術,優化設計無線網絡收音系統。系統結構如下圖1所示:
2.2硬件部分設計
基于ARM,設計WIFI無線通信終端系統硬件組成,并完成硬件的連接,使各芯片、器件、模塊間達到匹配。在WiFi無線通信終端技術中,基于ARM設計終端系統,其硬件部分主要存儲在S3C2440微處理器中,并且還擴展出一片64M、32 位的SDRAM作為系統得內存部分,以確保供程序的運行使用;同時,還有一片64M、32 位的NAND FLASH閃存,以此來存放在終端系統運行過程中所需軟件的程序;同時,還包括兩個USB接口,一個用來接USB鼠標以及USB鍵盤;還有一個JTAG接口以及一個串口,主要就是用來調試程序與下載程序時使用;與此同時,系統硬件部分還有基于觸摸屏的LCD顯示系統終端的人機交互界面;還有電源管理模塊控制系統功耗。
2.3終端的軟件代碼設計
在本次基于ARM的WIFI無線通信終端系統設計中,其軟件部分主要是由Linux Kernel、Bootloader、根文件系統以及系統應用程序組成。在實際中,Bootloader主要是應用ADS集成開發環境來進行開發,需要完成對終端系統中硬件設備的初始化工作,同時還要完成下載文件到目標板、擦寫FLASH閃存、引導內核鏡像等方面的工作;而對于Linux Kernel部分,則需要完成系統的驅動控制、多任務管理等工作,能夠通過代碼指令確保設計的終端符合應用需求。就如在實際中,關于WiFi驅動的加載,其部分實現代碼如下:
加載驅動指令:# insmod gspi.ko
運行WLAN驅動指令:
# insmod gspi8686.ko helper_name= ./help er_gspi.bin fw_ name=.
/gspi8686 .bin mfdmode = 1
2.4應用測試
設計基于ARM優化設計WIFI無線通信終端系統,并完成系統的移植; 測試整個系統,確保各部分正常工作,最終實現基于ARM的WiFi無線網絡連接,并可以通過WiFi實現無線網絡收音機的收聽。
三、應用效益分析
基于ARM優化設計WIFI無線通信終端系統,確保設計的WiFi無線通信終端是應用WiFi無線通信技術來實現的,不僅能夠確保設計好的終端設備為一些便攜式電子產品上提供WiFi無線接入的功能,也可以滿足人們隨時隨地通過WIFI上網的需求,使得設計好的無線通信終端能夠擁有更多的用戶群?;贏RM優化設計WIFI無線通信終端,可以有效擴大 WiFi 無線通信的網絡覆蓋范圍,并且可以實現對整個城市的信號覆蓋。
結論:綜上所述,在當前網絡無線通信技術發展中,基于ARM優化設計應用WIFI無線通信終端技術,不僅可以通過應用基于ARM的WiFi無線通信終端接入到互聯網中,也可以通過應用該終端瀏覽網上的信息,隨時隨地享受上網沖浪的樂趣,提升無線通信技術發展水平,也必定能夠為人們開啟一個全新的通信時代。
參 考 文 獻
[1] 孫策,石奮蘇,許丹等.基于ARM的多功能車載終端系統[J].信息化建設,2015,(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