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中醫基礎理論;說課;設計
【中圖分類號】R-05【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132-03
Abstract:
Keywords:
說課是指任課教師對所任課程的理解,系統而概括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觀點、教學設想、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體會。通過流利的語言,在有限的時間里向教學研究人員、領導、同行闡述某一課程的教學過程,重點闡述教什么,教學對象是誰,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情況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筆者對高職高專針推專業《中醫基礎理論》說課的設計,主要從七個方面闡述,即說教材、說目標、說學情、說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說教學過程、說重點及難點的處理、說體會,現介紹如下。
1說教材
11教材概況我校大專針灸推拿專業一年級學生使用的《中醫基礎理論》教材,選用全國中醫藥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主編呂文亮、徐宜兵,出版單位為人民衛生出版社,供高職高專中醫學、針推等專業使用。
12本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中醫基礎理論》是關于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學科,也是闡釋和介紹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思維方法的課程。是學習中醫類各專業的入門課、必修課和主干課。
13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共有九章34節,第一章緒論主要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中醫學的學術特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概況以及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第二章哲學基礎主要闡述了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第三章藏象主要闡述了五臟心、肝、脾、肺、腎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與形、竅、志、液的關系;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臟腑之間的關系。第四章精氣血津液主要闡述了精、氣、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生理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第五章經絡學說主要闡述了經絡的基本概念,十二正經的命名、走向、交接規律、分布規律、流注次序以及循行部位;奇經八脈的概念、生理特點、循行部位和功能。第六章體質主要闡述了中醫體質的概念、體質的生理變化、體質的分類、體質學說的應用。第七章病因主要闡述了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類為外感病因包括六和癘氣,第二類為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第三類為病理產物性病因包括痰飲、瘀血和結石,第四類其他病因。第八章病機主要闡述了發病、基本病機、疾病演變。第九章養生、防治及康復原則主要闡述了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如何進行養生,如何防止疾病,得病后要遵循那些治療原則和康復原則。
14教材特色 突出重要的知識點,不求全面;突出基本概念,不做深入闡述;突出對成熟理論的介紹,對未有定論、學術見解不一的觀點不做介紹;這三個突出適合高職高專的學生學習,大專的學習時間只有三年,本科有五年,所以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求泛泛而談,以適度、必需、夠用為原則;同時本教材重視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材中增加了知識鏈接、課堂互動模塊,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教材還有網絡增值服務,包括模擬試題、教學案例、擴展閱讀資料等,有利于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和知識運用能力。
15教材的不足本教材的部分概念不準確,比如肺主宣發肅降,本應該是肺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本教材中卻寫為肺的生理功能,不利于學生對肺主宣發肅降的理解。還有章節編排不合理,比如在哲學基礎中分為三節,第一節精氣學說學生最難理解,第二節陰陽學說學生最容易理解,第三節五行學說難易適中,如果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講解,學生不容易接受,本人講課時先講陰陽學說,然后五行學說,最后精氣學說,由易到難,有利于學生接受。
2說目標
21知識目標知識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掌握目標,第二理解目標,第三了解目標。
第一掌握目標,主要有概念,內容。概念包括陰陽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基本概念、精氣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經絡的基本概念、病因的基本概念、病機的基本概念、治則的基本概念。內容包括陰陽的基本內容、五行的基本內容、藏象的基本內容、精氣血津液的基本內容、經絡的基本內容、病因的基本內容、病機的基本內容、治則的基本內容。
第二理解目標,主要包括一分布,兩應用,三個致病特點,四大功能。一分部是指十二正經及奇經八脈在人體的循行部位。兩應用是指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三個致病特點是指六的致病特點、七情的致病特點、癘氣的致病特點。四大功能是指五臟(心、肝、脾、肺、腎)的基本功能,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基本功能,奇恒之府(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基本功能。
第三了解目標,主要包括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體質學說、疾病的預防等。
2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正確運用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病因病機、體質等闡述人體生理、病理現象。
23素質目標樹立中醫學思維,堅信中醫,熱愛中醫,具有良好的醫學道德,提高自學能力和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3說學情
31教學對象筆者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剛從高中畢業的高中生,他們已經有豐富的基礎知識,但是他們的高考分數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很好的掌握學習方法。對于剛步大學的新生,他們對專業的學習都有興趣,但是興趣不夠足,原因是專業前景不明確,或者說他們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并不了解。
32學習態度剛步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的學習態度是熱情的,認真的。因為他們對新學科感到很神秘,人本性就有探索精神,他們很想知道這門學科是研究什么的。
4說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41教學方法根據本門課程以理論為主的特點,采用的教學方法為一講,二練,三討論。一講是指直接講授法,通過教師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可以直接接受相關的知識點,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授課方法;二練是指案例教學法,舉出臨床典型案例,讓學生在分析案例時,熟練運用所學知識點;三討論是指討論教學法,是通過對重點知識的討論來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的生理現象、病理現象等,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
42教學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本門課程相結合,主要體現在多媒體、教學視頻、互聯網等方面。
5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五步:一退,二進,三回顧,四布置,五預告。一退是指每堂課在講新的內容前,用兩到三分鐘回顧上節課的重點,幫助學生對上節課重點內容進行復習記憶。二進是指每堂課的主要部分,即每節課要講的新的內容,用時大約30min;三回顧是指講完新的內容后,要給學生把本節課的重點進行總結回顧,用時4min;四布置是指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作業,有助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課后復習,用時1min;五預告是指提前告知學生下一節課所講的重點內容是什么,讓學生查找與重點內容相關的醫學進展。
6重點難點
對于重點的處理,主要采用五步法:一剖,二析,三總結,四強調,五歌訣。一剖是對重要知識點的解剖,比如陰陽的概念,陰陽是指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1]。把這個概念剖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自然界中,第二部分是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或現象,第三部分是這些事物或現象具有對立性,第四部分是這些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二析是對剖開的每一部分進行分析。三總結是對重點知識的總結,很多重點知識太多,紛繁復雜,學生很難背誦,這時要給學生總結,比如在講病機時,陰陽失調的臨床表現有很多,學生很難記住,也不好理解,通過總結幫助學生記憶,陽偏勝的臨床表現可以總結為熱、紅、數、干、亂,熱指身熱,紅指面紅、目赤、尿黃,數指脈數,干指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口干舌燥,亂指心煩,甚者出現神昏譫語。四強調是指強調重點知識對以后學習各門課程的重要性,如陰陽學說,《中醫診斷學》強調“察色按脈,先別陰陽”[2],《中藥學》中每味藥物要分陰陽,《方劑》中每首方劑要分陰陽,臨床各科的各種疾病的證候要分陰陽,比如《中醫內科》的黃疸,要分陰黃和陽黃。五歌訣,通過編寫歌訣,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一些知識點,比如陰陽學說在臨床應用的重要意義,可以編為“陽主熱來陰主寒,陰陽寒熱想周全,想不周全要人命,想的周全賽神仙?!睂﹄y點的處理,主要采用兩步法:一補、二簡。難點是學生無法理解的知識點,產生難點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所儲備的知識不能解釋他所面對的知識點,所以需給學生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同時需簡化知識點,把抽象的、晦澀的、深奧的知識點變成具體的、易懂的、淺顯的知識點,讓學生容易學習。
7體會
在十年的教學中,筆者的體會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堂課講的好與不好,精彩與不精彩,和平時的積累有著密切關系,同時還需博學廣識,與時俱進;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既要授人以魚,又要授人以漁,作為老師既要講授正確的知識,同時也要教學生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醫英語翻譯;區別性特征;指導原則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目的論視角下非文學翻譯之策略研究”。 編號:12534096
1. 中醫英語翻譯的特點
在探究中醫翻譯時,首先應當認真研究中醫語言的風格和特點。只有揭示了中醫語言的語義特征,才能正確理解中醫醫理,準確地將中醫語言的含義轉達到譯語中去。
1.1 宏觀性特征
中醫的理論體系是在中國古典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中醫學上的“陰陽”學說原本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后被中醫學用來闡釋人體的結構、生理、病理,并指導臨床的診斷。因此,對于中醫英語翻譯者來說,通過學習醫學史來了解中國傳統哲學與中醫學說之間密切聯系對其更好的領悟中醫內涵從而提高翻譯的準確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詞匯學特征
1.2.1 語言的“模糊性”
“語義模糊”是指其內涵與外延的不確定,概念紊亂。中醫藏象學說關于心、肝、脾、肺、腎的概念比實際解剖概念寬廣復雜,一些疾病的命名有的以病命名,有的以癥狀命名,病、征、癥三者概念不清,容易產生概念的歧義。
1.2.2 語言的“歧義性”
中醫界有人明確指出“中醫學的許多基本概念具有外延廣泛、一詞多義的特點,對某一術語的理解,在學術爭鳴中常有歧義和誤會?!?/p>
1.3 風格學特征
1.3.1 專業化水平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醫語言是它產生的那個時代日常用語、文學用語及哲學用語的混合產物,因此專業化程度低。近年來,人們已開始摸索用現代語言對中醫的醫藉進行全面整理,術語實現國際標準化,以便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1.3.2 文學色彩濃郁
醫學語言文學化是中醫語言風格一大顯著特點,其文體有歌詠、詩賦,語言具有濃郁的古典文學色彩。醫學語言文學化,與科技用語力求客觀、嚴密、準確、簡練的要求大相徑庭。因此,要解決中醫語言中文學色彩問題,必須明確中醫翻譯的原則問題,進而可以確立翻譯的程序。
2.中醫英語翻譯的原則
目前的中醫翻譯由于缺少統一的指導原則,陷入混亂局面。如將“五行”譯成“five elements”, “five phases”和“Wux-ing”,這種混亂局面嚴重影響了中醫的對外交流。有鑒于此,李照國博士總結歸納中醫翻譯三條原則即“薄文重醫,依實出華”、“比照西醫,”、“尊重國情,保持特色”。上述三原則為廣大中醫翻譯者在進行翻譯時提供的重要的參考,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本文在澄清中醫英語翻譯特點的基礎上,以李照國博士提出的中醫英語翻譯三原則為理論指引,旨在從翻譯的現實角度進一步指出中醫英語翻譯的原則,從而構成中醫英語翻譯之策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2.1.自然性原則
所謂自然性原則就是把有些中醫術語用譯入語的相應詞匯進行對應翻譯。在理論上,中醫和西醫在哲學和病理機制方面截然不同,但由于都是以對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為研究對象,目的都是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兩者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在翻譯時既要考慮到祖國醫學的特殊性,又要考慮到自然科學的共同之處。英國著名翻譯家紐馬克(Newmark)提倡“交際翻譯法”,要求譯文在轉達原文信息內容的同時,盡量可能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2.2.民族性原則
李照國在中醫翻譯的基本原則中提出了“比照西醫,”的原則。然而,實際上只有一部分用語能從西醫中找到對應語。語言國情學家認為,一種語言中總有一些反映該民族特有的事物、思想和觀念在別國語言中找不到相應的詞語。這類詞雖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十分重要,因為它們反映了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象征。處理這類詞時,在歐洲各國的語言中一般都采用原詞照借―即音譯的辦法。拿中醫的“氣”來講,有功能之氣,也有物質之氣,有先天之氣,也有后天之氣,有元氣、宗氣、腎氣、中氣等等。如果按原來的“vitalenergy”翻譯,總覺得言猶未盡,概念不明,不如直接用拼音“qi”來代替。其實,在中醫的許多基本概念中,這種譯法非常普遍。
李照國指出,要使中醫特有的概念在英譯中保持特有的內涵,音譯恐怕是唯一可行之法。同時,李博士也承認,音譯乃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因為音譯不能見詞明意,對讀者的理解造成困難,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信息的表達。
2.3.回譯性原則
所謂回譯性原則就是指英譯的中醫術語在結構上與中文相似或相近,有利于兩種不同體系的醫學在國際上實現雙向傳遞。中西醫學差異很大,而中醫又純屬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回譯性正是基于建造橫跨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而采取的翻譯方法。而且,具有回譯性的翻譯能夠較準確地再現原文所含信息,減少翻譯過程中對信息的損益程度,有利于中醫工作者較快、較好地掌握中醫英語。
4. 結論
從近些年來中醫英語翻譯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看到,語言問題(中西差異、語言標準化)是導致國內中醫英語翻譯研究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本文以澄清中醫英語翻譯特征為基礎,進一步闡釋了中醫英語翻譯的指導原則,對未來中醫英語翻譯的發展之路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傳統醫學科長期承擔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七年制、五年制和北京護士學校護理專業部分學生《中醫學》的教學任務,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取象比類”思維方法的應用作一探討。
1 西醫院校中醫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
西醫院校的學生是經過現代醫學的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初步建立起一套現代醫學的基本思維習慣之后,在臨床階段開始學習中醫課程的。這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體現了不同的思維方法,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因 此,很多學生在學習《中醫學》課程的時候感覺無法理解,枯燥乏味,無所適從,對學習中醫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排斥心理。
目前,在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教學中,僅有1個學期幾十個學時的《中醫學》課程,內容要涵蓋中醫院?!吨嗅t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等多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要將內容豐富的中醫學知識傳授給學生是非常困難的,又沒有充分的臨床實踐機會,很難真正應用于臨床。
筆者認為,影響西醫院校中醫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除重視程度不足之外,主要是中西醫學思維方法的差異妨礙了學生對于中醫知識的理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單純讓學生死記硬背中醫知識應付考試,不如在講授知識的同時加入有關中醫思維方法的介紹,培養對于中醫學的興趣,加深對中醫學的理解,從而增強對中醫學的認同感,也可為日后工作需要時補充相關知識打下一定基礎。
2 “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在中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醫學理論成形于先秦時代,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土壤,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運用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可以由微觀認識宏觀,由個別推測一般,由具體進行抽象,實現了人類的認識由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的遷移,從而為中醫學的發展開拓了思路,對中醫理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取象比類”是在“天人相應”整體觀指導下,通過對客觀事物和現象的觀察,確定“類”的概念和特征,將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與“類”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比較、類比,然后推論出要認識的事物和現象的屬性的方法。這是中醫學獨特的思維方
通訊作者:支楠,E-mail:zhinan@trhos.com
法之一,也是不同于西醫的邏輯思維之處。
“取象比類”是中醫學常用的認識論思維方法,在中醫學理論中隨處可現。適當加入此類思維的培養,可以幫助西醫院校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中醫學產生興趣,盡快走進中醫殿堂。
3 取象比類法在西醫院校中醫教學中的應用
取象比類在中醫教學中具有啟發思路、觸類旁通的積極作用。聯系自然事物,恰當運用該方法可有效加深學生對中醫學中抽象概念的理解。
3.1 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因此,一直是中醫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但這部分內容很抽象,如何讓西醫院校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是教學中的挑戰。充分應用取象比類思維,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基本概念??梢詮年庩柕谋玖x講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再逐步引申出陰陽的其他屬性,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的論述,使用水、火這樣大家熟悉的事物對陰陽的屬性進行類比,使抽象的陰陽概念有了具體的形象,學生很容易從向陽、背陰或是水火的特性來想象和歸納陰陽的屬性和相互關系。
五行學說是取象比類思維的經典運用,五行的本義即指自然界木、火、土、金、水5種基本的物質形態,逐漸抽象引申為這5種物質所具有的屬性。每一類事物和現象之間都有著相同的或相關的特定屬性,彼此之間構成了緊密的聯系,從而構建了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五行學說?!渡袝?middot;洪范》“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對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以木為例,“木曰曲直”原指樹木具有生長、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可引申為凡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性質和作用的事物現象都可以歸為“木”。春季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這正符合生長、升發的特點,因此歸屬木行。此外,在講授五行間的生克制化關系的時候,將抽象的五行簡化為木、火、土、金、水5種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在教學中常用的引導西醫學生入門的有效方法。
3.2 生理病理
中醫學中使用取象比類思維推論人體各種生理、病理現象的理論不勝枚舉。五行學說在《黃帝內經》時代已形成系統理論,根據各自的特點和屬性,以五行為紐帶,把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季和人體的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志、五聲一一聯系對應起來,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生理病理理論體系,體現了人體內部及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風傷筋……酸傷筋……”就闡述了五行中“木”所代表的人體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復雜聯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3.3 病因病機
中醫學對外感六病因的歸納是取象比類思想的另一個典型代表,是古人以自然界之氣象、物象與人體臨床表現相類比,經過反復臨床實踐驗證,歸納總結所得。以風邪為例,筆者備課時在課件中加入了一些圖片,以加強學生對其致病特點的理解:使用臺風后大樹連根拔起,灌木和小草安然無恙的照片,結合感冒在表、在上的臨床表現,講授“風性清揚開泄,易襲陽位”的特點;用一張龍卷風的圖片,通過其速度和方向的變化來講授“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點;使用風力發電機和大風時樹木枝葉劇烈晃動的圖片來介紹“風性主動”的特點;在“風為百病之長”的說明中,結合感冒清熱顆粒、雙黃連口服液等生活中常見的中成藥,講解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臨床表現和治療,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醫學對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的闡述,以致病因素(邪氣)與機體抗病能力(正氣)之間的相互斗爭及雙方盛衰變化為主線。因此,在病機闡述中,往往可以從軍事現象中進行取象比類,把正邪關系類比為戰爭中進攻和防御的關系,這樣更加直觀,易于學生理解。
3.4 中藥學
中藥基本理論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功效無不打著取象比類的烙印。清代徐靈胎指出:“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或取其所成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近代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通過生長時間和氣味來說明茵陳的歸經和功效,“甫經立春即勃然生長,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氣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陽最初之氣,是以能涼而能散……是以善清肝膽之熱,兼理肝膽之郁……”。
3.4.1 從形態類比 中醫學有“以形養形”、“同氣相求”的理論,也可以結合民間“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進行講授,增加學生的親切感。如羊肝益肝明目,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腫;蓮子心、梔子心、燈芯草等清心降火;雞血藤、絡石藤、忍冬藤等藤類藥舒筋通絡;核桃、益智仁形似腦而益腎補腦;松節、牛膝形似關節而通利關節。
3.4.2 從質地類比 “升降浮沉”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藥物質地關系密切。一般來說,花、葉等植物藥質輕升浮,如荊芥、細辛、薄荷等解表藥走表向上,具有解表升散之功;礦物藥質重沉降,如朱砂、磁石等入里下沉,能重鎮心神、平肝潛陽。又如,同屬辛味能行能散的藥物,因其質地不同功用也有差異:薄荷、荊芥等枝葉類藥氣味清香,善走表而有解表之功;藿香、砂仁等果實類藥香味濃郁重濁,可入里而化脾胃濕濁;麝香、冰片之類揮發性極強,芳香走竄,善開竅醒神、祛瘀通絡。
3.4.3 從顏色類比 中藥顏色類比多源于五行學說。如朱砂、丹參、血竭、紅藤、牡丹皮、茜草、赤芍、雞血藤等色紅入心經或血分;磁石、地黃、桑椹、墨旱蓮、女貞子、黑芝麻、何首烏等色黑入腎經;生石膏、百合、白果、桑白皮、白附子、白芥子、白茅根、貝母等色白入肺經;灶心土、陳皮、黃芪、黨參、人參、炒谷麥芽等色黃入脾經;青黛、青皮、青木香、枳實、佛手、薄荷等色青入肝經。
3.4.4 從環境和習性類比 中藥的功效往往與其生長環境和生活習性密切相關,如生于濕地的澤瀉、蘆根、浮萍、海藻、蒲黃等藥物可以利水消腫;生于夏季的荷葉、青蒿等藥物能清熱祛暑;生于寒冷地區的雪蓮、人參等藥物能益氣溫陽;潛伏水底的龜甲、鱉甲、石決明、珍珠母等可滋陰潛陽;善打洞走竄的穿山甲、蛇類、全蝎、蜈蚣等藥物善行而通經活絡;蟬夏季長鳴,故可用蟬蛻疏風清熱,治療咽喉疾病。
4 教學中運用取象比類法的思考
在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中對取象比類這一思維方法運用得當,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和記憶枯燥抽象的中醫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在課堂中引入取象比類等中國傳統的思維方法,有助于填補以往教育在這方面的空白,使學生對于中醫學,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但也應該幫助學生客觀認識“取象比類”這一思維方法,看到其局限性。不同事物之間既有同一性,也有差異性,前者提供了取象比類的依據,后者則制約了取象比類結果的準確性。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容易為表象所干擾,難以對事物的本質進行微觀分析。通過取象比類方法所建立的聯系,也難免具有表象性、主觀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因此,應讓學生了解到這種思維方法的局限性,不可隨意推而廣之,否則有可能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反而引起對中醫的排斥和不信任。
實際上,中醫學通過取象比類思維在不同事物之間所建立的聯系,不一定是其本質和必然聯系,而是借助這些聯系做為橋梁,構建一個闡釋自然現象、人體生理病理功能、病因病機、治則治法和中藥功效主治等要素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理論系統。這是在臨床實踐中所建立的,其實質就是對復雜因素作用下的疾病狀態演變及其防治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取象比類”只是一個認識手段,其結論還需要根據臨床實踐進行取舍,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的說法就是根據臨床實踐對取象比類結論所做出的修正。
1中醫學思維模式前提和基礎
中醫學理論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以陰陽五行哲學為基礎,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核心構成的具有獨特思維理念的理論體系。分析中醫學思維理念形成的前提基礎和歷史條件,理清其優勢和弊端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和認清中醫學思維模式的淵源和真正內涵。
1.1崇古詮釋解析的發揚意識 中醫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歷來就有“崇古”和“厚古薄今”的習慣,以古風、古言為真、善、美的評價標準,以“先王”、“古圣”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會為理想社會,所謂“古之治天下者必圣人”(《大戴禮記·誥志》基于此,中醫學雖然注重臨床實踐,但是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則主要是通過對中醫經典的不斷闡釋、解析、發揮、發揚來實現的。中醫學術的發展史,也可以說就是對古典醫籍的詮釋史。確實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地解釋和再解釋之中,詮釋、發揮確實也是一種重要的發展模式,從中醫學許多典籍名著的名稱就可以看出詮釋對于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性,比如《黃帝素問直解》、《難經經釋》、《傷寒發微論》、《金匱要略淺注》、《十四經發揮》等等,通過對經典名著的詮釋,同時適當的結合各醫家自己的發揮和理解,大大地擴大和拓展了原著的理論和臨床實踐范圍,進而也促進了中醫學科的不斷發展。
雖然詮釋發揮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創新和發展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詮釋發揮的前提是以原著作為基礎,同時由于詮釋者本人的水平和立足點或者表達詮釋的語言本身存在不嚴密、多歧義等等諸多的影響因素,都大大增加了詮釋發揮這一研究方法的不確定性。所以以崇古作為前提,然后再以對中醫學經典著作的詮釋、發揮和發揚作為研究方法,進而去發展中醫學理論,就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中醫學基礎理論的不可靠性。怎樣的思維模式基礎才是更科學的?反思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我們很容易發現,當代科學完全就是批判性思維作用的產物,波普爾認為“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就在于批判的精神”,批判性思維強調否定意識和勇于創新的精神,體現了人的主體精神,對于當代科學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批判的思維模式和發揮發揚的思維模式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思維模式。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充分運用了發揮、發揚和詮釋的方法,如何積極地利用批判性思維發展中醫學理論值得思考。
1.2重道輕技思辨的文化意識 中國古代哲學從源頭上就比較重視“道”的思想。在國學經典《尚書》中就首先提出“五行”的概念,《周易》則詳細論述了陰陽和八卦,從事物功能的抽象處著眼,進而超越具體事物本身,繼而從普遍聯系角度推廣到整個宇宙?!饵S帝內經》繼承了國學的古典哲學思維模式,注重純粹的邏輯推導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和辨析,在思維模式上具有了哲學的純“意識”范疇特征’偏側重于精神文化內涵。的確“重道”和“思辨”對中醫學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醫學許多典籍名著的名稱也可以看出“重道思辨”的色彩,比如《本草思辨錄》、《外科心法要訣》等等,同時也出現許多純抽象的中醫學概念,比如說“三焦”、“命門”等等,雖然說這些都僅僅是虛指的人體臟腑器官而已,但是并不影響其在中醫學臨床中的實踐運用,比如“三焦”在臨床上對現代的許多腎病浮腫疾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樣附子、肉桂臨床可以大補“命門”之火,引火歸元,但在人體中并無相應的“命門”實質器官存在,但是也并不妨礙“命門”對于中醫理論指導臨床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針對現代醫學臨床所見到的許多束手無策的功能性疾患中醫理論更是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臨床效果。
重道思辨的中醫學思維發展模式突破了事物或者人體的物質本身的局限,對一些疾病能夠高屋建瓴抓住其實質解決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致命的缺點。首先“唯理思辯”和“形而上”的中醫學理論發展模式過于抽象,比如許多醫學概念脫離事物物質本身,同時也失去最為基礎的具體實質概念確定,使許多醫學專業名詞內涵外延模糊不定,鑒定不清,對一些概念的具體所指從歷代到時至今日仍爭論不休,以至于現代中醫學研究仍在花費很多的精力用于一些中醫學基本概念的確定,如“心陽”、“腎陽”、“三焦”、“命門”等,而且基于純粹的“理”的邏輯推理變化過于靈活,本來中醫學特色的“藏象”取類比象、類比推理也變得過于隨意,再加上中醫學發展過程中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又增添了許多主觀臆造的類比成分,結果大大降低了中醫理論整體的可信度,同時也使真正的“藏象”在臨床實踐中增加了掌握和推廣的難度?!暗馈弊鳛橹嗅t特色,怎樣的發展模式才有利于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值得思考。
2中醫學思維模式研究方法和內容實質
中醫基礎理論的主要核心內容是藏象學說。“藏象”是中醫臨床各科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也是中醫學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同時也是目前學界爭議最大的部分。有人認為中醫基礎理論是不科學的,其中主要是基于認為中醫藏象學說是不科學的,需要徹底的拋棄,但是持相反觀點的也大有人在。從中醫藏象學說運用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實質入手來分析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思維模式可能開啟新的中醫學發展思路。
2.1中醫學思維模式研究方法 中醫藏象學是中醫學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具有典型的中醫學思維模式方法。參考借鑒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學可以看出,中醫學思維模式方法最常用到的是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方法。所謂歸納推理就是從個別性知識推導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方法。比如中醫學五行歸類“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火曰炎上”代表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土曰稼穡”代表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或性質的事物等等??梢钥闯鲋嗅t學歸納標準從事物的功能屬性出發超越了具體事物本身,同時也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質依據不同的屬性抽象概括成為了五類(五行)。在客觀現實中,事物的各個屬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诖酥嗅t學更多用到了類比推理方法,類比推理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事物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和相似性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這一屬性已經為類比的對象所具有,但在另一類比對象那尚未發現)也應該相同具有的一種推理模式。因此如果兩個事物在一系列屬性上相同或相似,那么它們在另一些屬性上也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比如人體五臟之一的心臟的在志、在液、在體和在竅,由于其屬性的相同繼而建立了心臟與肢體官竅的特殊聯系,進而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形成了中醫藏象學說。
2.2中醫學思維模式的內容實質 中醫學藏象理論目前公認的認為是運用“內外相襲”、“司外揣內”的思辨方法建立的理論體系,是基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與認知方法,并結合中國文化中的某些核心觀念而產生的,用于解釋人體各種生命與健康現象的理論模型系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中醫藏象實質就是對人體某臟腑組織器官與自身以外其他所有臟腑組織器官的復雜的不同層次程度的關系的研究和描述。中醫學思維模式的內容實質就是運用各種方法對人體各種復雜關系的處理,比如中醫藏象學說認為“心主神志,在體合脈,在液為汗,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就是說心和神、脈、汗、舌、面的關系,當然心和其他的五臟六腑也有不同層次的關系,心和小腸定位于表里關系。還有君臣佐使是借鑒利用社會學關系建立的一種中醫學關系,中醫學最基本的陰陽更是一種關系的研究。其次,中醫學對關系的性質和密切程度也有粗略的量化描述,比如五行間“生克乘侮”是描述不同臟腑組織器官間的關系,“生克乘侮”定性分類,“生”歸屬于資生、助長、興奮一類,“克”、“乘”、“侮”歸屬于克制、約束、抑制一類,而“克”、“乘”、“侮”就是對臟腑組織器官間的不同程度關系粗略的量的描述,而且也演化出中醫學“調理”的治療思想。所謂調理就是調整各種臟腑器官之間的關系,中醫學中許多“證”及治則治法名稱比如“心腎不交”、“培土生金”也可以看出其實就是對各臟器間關系的描述處理。由我國著名老中醫鄧鐵濤教援1988年提出的“五臟相關理論”就是對五臟一對一關系進行的探討研究,其實質也可以認為是對中醫復雜關系的簡化研究探索。
3中醫學思維模式思路探討
【關鍵詞】中醫學;數據挖掘;知識發現
1 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DM :Data Mining)作為仍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技術,到目前為止數據挖掘技術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普遍的定義,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為:數據挖掘是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或“挖掘”出有用的知識[1-2]使用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對這些復雜的定性描述和隱性知識進行挖掘,揭示其規律并使隱性知識顯性化[3]。數據挖掘[4](DM :Data Mining)是一個集合數據庫、數理統計、機器學習、可視化和信息科學技術為一體的新興的交叉學科。不僅計算機學科由于它的出現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也能為過程控制、商務管理、科學研究、優化查詢、醫藥研發等領域提供新的方法和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推進各個學科的不斷發展。
2 數據挖掘中的基本概念
2.1 數據集
數據集是從某個環境或過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測量結果。對于一些基本的情況,我們有一系列的測量對象,每一個測量對象都有統一的t個測量數據,此時可以把這p個對象的一系列測量結果看作是一個p×t的數據矩陣。矩陣中的t列表示對每個對象所作的t種測量,稱為變量、特征、屬性或者字段。這個數據矩陣中的n行表示被測量的p個對象,亦可稱為個體、實例、實體或記錄。
1.2 模式
模式是一個用語言A來表示的表達式B,它可用來描述數據集C中數據的特性,B所描述的數據是集合C的一個子集CB。T作為一個模式要求它列舉出數據子集CB中所有元素的描述方法簡單。舉例說明,例如,“如果考試成績在91―100之間,則成績優秀”可稱為一個模式,而“如果成績為91、92、93、94、95、96、97、98、99或100,則成績優秀”就不能稱之為一個模式。模式有很多種,按功能可分為預測型模式和描述型模式等。從數據集中發現模式是數據挖掘的主要任務。
3 數據挖掘過程
數據挖掘[4](DM :Data Mining)是一個集合數據庫、數理統計、機器學習、可視化和信息科學技術為一體的新興的交叉學科。不僅計算機學科由于它的出現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也能為過程控制、商務管理、科學研究、優化查詢、醫藥研發等領域提供新的方法和注入新的活力,從而推進各個學科的不斷發展。
圖1 數據庫知識發展(KDD)過程
4 數據挖掘主要方法
數據挖掘從不同的視角看有幾種分類方法,主要是:根據發現知識的種類分類、根據采掘的數據庫的種類分類、根據應用和根據采用的技術分類分類等[5]。
根據發現知識的種類分類:這種分類方法有:關聯規則挖掘、偏差分析、分類規則挖掘、聚類規則挖掘、序列模式挖掘、趨勢分析等。根據采用的技術分類:最近鄰技術、決策樹、遺傳算法、人工神經網絡、可視化技術)等。根據挖掘的數據庫分類:關系型、事務型、多媒體、主動型空間型、時間型、面向對象型、文本型、異質數據庫和遺留系統等。
5 在中醫學研究中應用數據挖掘技術的必要性
祖國醫學是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明珠,在幾千年的發展之中積累了中華民族與疾病斗爭的寶貴經驗,幾千年以來,我國的傳統醫學積累浩瀚的方劑和豐富的經驗,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歷代醫家遺留了大量的經典方劑,這些方劑之中內中蘊涵著豐富的內容,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名醫名家的學術經驗,就迫切需要我們運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對其進行研究。而今人類社會正在處在大規模、高速度的信息化時代,信息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和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和基本資源。但是目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尚未能充分利用于中醫藥學領域,大量寶貴的經典方劑流失,這嚴重影響了祖國醫學的發展。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醫醫學現代化的利用、轉化和傳播的速度及能力是我國傳統醫學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如果僅單靠“師傳徒學”或個人研讀古代經方揣摩名醫名家經驗信息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并且中醫學的很多征候還具備很強的辯證性,描述疾病的主觀不確切和證候信息所體現出的客觀不完整,形成了中醫證候信息的復雜性。這就阻礙了祖國醫學的快速發展,要實現中醫現代化,就要將我國豐富的中醫信息資源和現代計算機方法相結合,整理歸納浩如煙海的古代經典中醫文獻資料,實現中醫藥信息資源處理、轉化及傳播的現代化。現有的中醫數據庫中的大量數據為建立中醫學數據挖掘系統提供了充分的基礎,通過先進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建立新的知識體系構建形成新的知識,為我國傳統中醫學發揚光大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喬延江.中藥(復方)KDD研究開發的意義[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21(3):15-17.
[2]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范明,孟小峰等譯.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J].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1,3-5.
[3]Fayyad U Piatet sky-Shapiro,Smyth,Uthurussmy[Z].Advances i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MIT Press. 1996.
人類產物的科學,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絕對真理。在不同學科間,也不存在凌駕一切的學科之王,一切都必須以實踐來檢驗。因此中醫學應當以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的科學精神來激勵和要求自身,尋求發展的正確途徑。從堅持實事求是,正確看待中醫的歷史和現狀;堅持實踐第一,合理評價中醫藥的有效性;堅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學科區別和中醫藥學的發展等三方面對張功耀最近全面否定中醫的《告別中醫中藥》一文提出質疑。
【關鍵詞】 中醫學 科學性 發展 標準 張功耀
Abstract: The science of human being’s substance does not equal to truth, even not the absolute truth.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re’s no science king surpassing every thing, all must be tested in practice. Therefore, TCM must be realistic, and put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to encourage and require itself and find correct way of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s doubts in “Farewell TCM” where Zhang Gongyao completely neglects TCM from these points:(1)insist on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rrectly consider TCM history and status quo; (2)insist on putting practice in the first place, reasonably evaluate effectiveness of TCM; (3)correctly treat difference between disciplines and TCM development.
Key words: TCM; science; development; standard; Zhang Gongyao
我認為實事求是、實踐第一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實事求是是源于客觀存在是認識本源的基本的認識。因為客觀存在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所以必須在“實事”——客觀的、真實的可靠的客體中開始尋求一切正確思想。這一原理,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的相同看法。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過“萬物唯一的原理就在物質本性”,他“認為事物的本質寓于事物本身之中,是內在的,不是超越的。為了把握世界的真理,必須重視感性經驗?!?[1]達芬奇、林奈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真知存在于客觀事實之中,人們從感性經驗開始認識客觀。實踐第一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實事求是原則的體現,但就科學體系而言,它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我以為,所謂科學,是人們對其所感知的客觀世界進行探索而得到的規律性、系統性的認識。由于認識對象和認識角度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學科分支。一切科學體系,包括歷史的和未來的科學體系,都是人類在一定條件下認知活動的產物,由于宇宙在時空上的無限廣延性和事物的復雜性及人類認知能力的有限性,人類不可能窮盡宇宙。換言之,人類產物的科學,不等于真理,更不是絕對真理。在不同學科間,也不存在凌駕一切的學科之王,一切都必須以實踐來檢驗。因此中醫學應當以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的科學精神來激勵和要求自身,尋求發展的正確途徑。張功耀先生最近全面否定中醫的言論從根本上違背了實事求是、實踐第一的科學精神,為中醫藥學的未來蒙上陰影,是有必要進行剖析的。張功耀先生對于中醫的看法,集中體現在他的《告別中醫中藥》(簡稱《告文》)一文中,故結合該文的主要觀點來加以討論。
1 堅持實事求是,正確看待中醫的歷史和現狀
《告文》從文化進步、尊重科學、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道主義四個方面來否定中醫,在歷史和現實的基本事實方面,張先生沒有表現出尊重基本事實的實事求是態度,這集中體現在《告文》的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道主義的兩個論題方面。張先生完全否定了中醫藥在保障中華民族健康和繁衍上的歷史功績,這不符合歷史的真實。雖然歷代醫事的記載并不完整,也不系統,但從包括《史記》在內的史書和歷代浩瀚的中醫文獻,都可以看出中醫藥學從擺脫迷信巫術,到形成其特有的理論體系和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發展自身的過程中,為保障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過的重大貢獻。如果中醫的歷史狀況不易為人所了解,那么,從傳統中醫流傳下來的各種防治疾病的方法至今仍然卓有成效這一點,就可以反推出中醫的歷史功績,中醫對治療SARS所起的作用就是最近的實例。在張先生看來,現在廣大的中醫工作者,都是在做耗費人力物力而又無效的乃至騙人的“不仁”的事。我認為,判斷中醫藥存在合理性的問題,應當是看中醫藥的方法有無實踐意義。第一是誰來評判的問題,除了專家意見,療效標準、檢測標準之類的評價體系外,最有發言權的是實踐著中醫藥方法和接受著中醫藥方法的人們,有沒有效,要問他們,要不要中醫藥,必須問醫學的服務對象——老百姓,只有他們才是中醫藥方法的切身感知者和取舍的最終裁判者,而不是名人、權威說了算數的,這從中醫藥在我國,進而華人社會,進而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受到的歡迎和重視就可以得出結論。張功耀的言論不但侮辱了整個中醫藥界,同時也嚴重貶損了信任和接受中醫藥方法的廣大病患的識別判斷能力。對此,中醫藥界和廣大民眾是有權利討回公道的。許多人對張功耀先生表示義憤,言辭或許激烈可以理解,這只能怪張功耀自己不檢點。第二,必須解決評判標準的問題,關于這一點,下面將繼續討論。張功耀先生在《告文》中采用非理性的攻擊方式貶低中醫,言辭霸道而偏激,諸如“標榜”、“裝腔作勢”等等。所列“證據”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甚至于無中生有,“挖掘”什么“狗屎絞汁”、“靈貓”、“發菜”之類,連一般中醫都不了解的所謂中藥來詆毀中醫,真是令人震驚?!侗静菥V目》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傾畢生精力完成的集大成的藥學巨著,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后譯為多種文字,其多方面的成就舉世公認,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墒?,張先生居然煞費苦心從全書52卷,約200萬言中找出“立春雨水”之類來加以詬病,這種做法令人痛心而費解。張功耀先生說中醫缺乏邏輯基礎,但他自己卻不講邏輯,甚至采用沒有事實根據的所謂“論據”,哪里談得上邏輯二字?!陡嫖摹返脑S多論述,文不對題,比如他認為中醫“不科學的醫藥措施”,危害了生物的多樣性,但他首先列舉的卻是“姜”和“鴉片”,難道中醫用姜入藥,使“姜”成了瀕危物種!中醫曾經用“鴉片”止痛、止瀉,現在已經禁用,這與生物多樣性何干呢?為了生物的多樣性,中醫已經用水牛角替代犀角,人工牛黃替代天然牛黃……,這些事實張先生真的不知道嗎!人們無法理解中醫在生物多樣性和人道主義方面存在什么重大問題!張功耀不顧基本事實,以偏概全,甚至無中生有,完全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正如國家衛生部發言人所說,這是“對歷史與現實的無知”
2 堅持實踐第一,合理評價中醫藥的有效性
中醫無療效,中藥無作用是張功耀先生認為應當告別中醫的基本論點。在討論療效的問題之前應當明確醫學的任務和區別醫學原理、臨床醫學和醫療行為的關系。醫學的根本任務是維護人類的健康,屬于應用學科,與探索自然規律為目的的基礎學科不同。因此,判斷醫學有無存在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它的實效,而不是它揭示了多少客觀規律。醫學雖然起于實踐,但它需要尋求理論的支撐和指導,需要在實踐和理論的相互促進上發展進步,這就是醫學原理的重要性。臨床醫學是在醫學原理指導下,結合當時的實際條件制定的臨床治療原則或條例規范,是人們的一種選擇。而醫療行為則是根據臨床醫學規范由實施者結合自己的經驗等做出的處理,雖然有時醫療手段的科技含量,又大大超越簡單的醫療原理。如前所述,任何一種醫學原理都是人類在一定水平上的認識,可能逼近真理,但不等于真理。作為一種“合理”的選擇,臨床醫學就更不具備真理性,而具有個人因素的醫療行為根本談不上絕對正確的問題。所以把一種醫學體系說成是真理是不對的,而認為與其不同的體系就必定是謬誤的判斷更不能成立。醫學以防治疾病為目的,如果我們將疾病簡單地分成精神性和軀體性疾病,以及兩者混雜的心身性疾病三大類的話,現在對于精神類疾病,所知甚少,效果欠佳;簡單軀體性疾病也許有些辦法,但對復雜性疾病則常常力不從心;對于心身性疾病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人類引以為自豪的感染性疾病,因為愛滋病、禽流感……而變得信心大減?;蜥t學曾使我們激動不已,然而隨著對基因決定論的討論和對基因治療風險的清醒認識,人們已經冷靜多了。在人與疾病斗爭的這種態勢下,醫學互補是明智的。
21 關于療效標準 西醫治“病”,中醫對“證”?,F代醫學將正常人體量化成復雜的指標體系,其療效標準以追求指標恢復正常為基本特點,有客觀、明晰、標準化等優點,但也存在不足,首先是指標體系不可能完美地描述疾病現象,而且有認識水平的局限,因而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另外,冷冰冰的數據常常忽略患者的感受而缺乏人文關懷。傳統中醫強調病人對疾病體驗,體現人本精神,但不易標準化,不夠明晰、客觀,有時會受到感覺的欺騙。跟著感覺走可能誤判,跟著指標走也許不全面。我們以高血壓病為例,西醫對血壓的正常值經過不止四次的重大修改,我們就不能說這種修改中的標準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即便是現在的標準,也不能保證其為終極標準。再者,時至今日,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病的認識還有許多疑團,所以有“原發性”之稱,血壓的升高是主要的、共同的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但遠遠不是全部,如果用血壓這唯一的“金指標”來判斷療效就有缺陷。比如,在病情復雜的病人中常有這種情況,病人血壓“正?!绷耍隘熜Ш芎谩?,但自覺癥狀未能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現象。中醫治療降壓不及西藥,但可穩定血壓,能減輕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應當承認癥狀的改善也是內在病理變化減輕的表現。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應當是臨床醫學的終極目標,可以成為中西醫療效判斷的共同標準。從大量臨實來看,西醫在療效上具有總體的比較優勢,而中醫的關注點不同,療效有自己的特點,對許多疾病顯示突出的效果,能達到西醫的療效標準,對某些疾病雖然顯示效果,但不能滿足西醫標準。完全以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的療效是有缺陷的,中醫界應借鑒西醫標準,盡快研究能展示自身特點的,合理的療效評價體系,并拿出具有說服力的研究結果。
22 關于統計分析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統計學原則被中醫界無條件接納,從此,個案報道逐漸銷聲匿跡,傳統意義的經驗積累和療效判斷被視為不真實,中醫療效遭到了統計門檻。統計學的介入為排除誤差和杜絕虛假提供了銳利武器,統計被尊重為科研必須遵守的原則。我們通過西醫借用來的統計方法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從眾性原則”,它承認絕大多數,否定少數個別;認同一般,否定特殊。因此,很多特殊療效的病例被排斥,以個體化為重要特點的中醫治療難于納入統計。世間萬物都有多數與少數,一般和特殊的問題,沒有理由否定少數和特殊的存在,生命現象也不例外,我們不是承認特異體質嗎!有時,少數和特殊反而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少數和特殊的變異,物種演化的漸變形式也許就不存在了,不知道人類是否還在猿的階段,甚至連猿都不是。我們在抑郁癥證候學研究中就發現,具有非常典型辯證意義的病例被排斥在聚類分析之外。[3]中醫體系比較強調個體化,在統計學的應用上,不能簡單的照搬,而應當引進消化吸收,研究合理使用的問題。當然,排斥統計學原則也是不可取的,一切虛假都必須杜絕,任何浮躁和不實只能給中醫摸黑。
23 關于事實和解釋 有一種思維或者潛意識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只要講得出道理,哪怕實踐效果并不理想,也是好的;即便有效果,講不清道理,也應該淘汰。這里的“道理”,當然是指現代醫學體系的內容。這種將某種“道理”(認識)真理化,賦予高于實踐屬性的觀點,顯然是有害的唯科學主義的排他性思維。張先生對《內經》水腫病認識的貶低就含有這種成分?!秲冉洝肥菑恼w來理解水腫這一疾病現象的,認為人體水液應達到生成與消耗排泄以及輸布的綜合平衡,否則即發生水腫。雖然對體內的具體變化認識籠統,類似于黑箱辨識的方法,最多是一個認識水平的差異,并非科學與不科學的問題,更何況現代中醫對水腫的理解和治療已經發展和豐富了許多。在白箱和黑箱的認識水平上,人類的認識基本是處于某個灰箱層次的水平上,絕對的白恐怕是難以企及的,因為我們只可能接近真理?,F代西醫對水腫的認識也屬灰色的層次,否則就不會有“特發性水腫”的名稱了。至于開鬼門(發汗)、潔凈府(利小便)、祛菀陳莝(逐水)的治療原則,也就是尋求人體水液的平衡措施,現代西醫不是講水和電介質平衡嗎?在治療時不是要記出入量嗎?不是也使用利尿劑嗎?應當說,中西醫在某些基本原理的思維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從醫療實踐的層次來分析,就更沒有肯定一方而排斥其它的理由,醫學原理和臨床治療學不是一回事,而臨床實踐就更帶有一定個人的試探的性質。比如抗生素的應用,從理論上必須有很強的針對性,但臨床實際很難辦到,我們不可能每次都等到藥敏試驗出來才選擇用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憑分析判斷和經驗。又如膽石癥,雖然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也無良法根本預防,結石也難化解,于是在不得已的時候,進行取石、碎石或連同膽囊切除。不可否認外科手術對挽救病人生命、解除病人痛苦方面的巨大功績,手術本身有精湛的技術和很高科技含量。但治療的基本原理卻并不神秘,實際上就是把有病的東西去掉,這與《內經》有水去水的思維如出一轍??傊?,從臨床治療的實用性來看問題,一切無害而有實踐意義的東西都具有合理性。
24 關于預防、亞健康和養生 雖然存在普遍的重治輕防的現象,但預防為主的思想毫無疑問是正確的。近年亞健康狀態的提出,特別為非感染性疾病的預防開辟了一個很廣闊的空間。中醫的養生原理和方法,對健康人群、處于疾病康復階段的人群,特別對亞健康人群,非常適合。亞健康是健康和疾病間的灰色地帶,亞健康概念具有模糊思維的特點,亞健康的對策應當是綜合性的,應當以調節平衡為原則,中醫養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中醫界應當大力推進亞健康研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亞健康方向應該是一個有極大發展前景的領域。
25 關于藥物的有效成分 張功耀先生《告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那就是中醫的復方不合理,甚至單味藥也不合理,只有提純為單體才是科學的。很顯然,這是他所稱之為化學醫學的邏輯。藥效作用是依賴于有效成分,成分復雜的中藥乃至復方道理說不清,又難于研究把握,簡直就是“異物入藥”或者是什么有效成分都沒有的“水”。我們不否認單體藥物的合理性,它給人類與疾病作斗爭提供了有力武器,但由此而否定中藥飲片和中藥復方的合理性也是片面和武斷的。人類對天賜之物的應用,既有取其單一者,也有復合者,亦不乏混合者。就藥物而言,不同純度各有其利弊。單體藥物的作用、副作用、體內過程容易研究掌握,治療作用針對性強,但針對的病理環節比較單純,易出現副作用。人體疾病很復雜,往往需要幾種藥物的配合使用,特別是一些老年慢性病,常常多藥同服,差不多就是混合物。其實適當地配伍用藥也是現代西醫經常使用的方法,比如復合維生素、復方降壓藥等等。如果從制劑學的角度看,賦型劑、助溶劑、溶劑、穩定劑、霧化劑……的使用在所難免,即便是現代的緩釋劑、微粒劑,有哪種是真正以單體的形式使用的!如果按照張功耀先生的論點,除了有效成分,其它的都應該是異物入藥了。中藥的使用從來不拒絕去除雜質、異物、有毒和不潔的部分,否則就不用炮制了。中藥也從來不拒絕提取,煎劑就是水提取,酒浸便相似醇提取,只不過沒有提得那么純而已。而現代的顆粒劑就是混合物,青蒿素之類的現代中藥(我絕不贊成說青蒿素就成了西藥,應該說是中藥西制)就是單一成分。大多數的中藥,不經特殊工藝提取,療效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考驗,為什么不可以直接采用呢?我們可以與食物作一個邏輯學的類比推理:中藥與食物成分同樣復雜,中藥的作用機理取決于有效成分而食物的營養作用取決于營養成分,許多中藥和食物同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證明對人是有用的,營養和治療同樣是復雜問題,而且有些中藥本身就是食物。如果按照營養成分決定論,那人類應該進食提取的營養素,人們的餐桌上將是三大營養素、維生素、無機鹽、微量元素……食物纖維則是近年才開始上桌的一道菜,這顯然是可笑的。推理:按有效成分決定論來對待中藥同樣是可笑的。雖然類比推理是或然性的結果,但仍能提醒我們深思。這里的主要問題有二,與食物一樣,人們對于成分極其復雜的中藥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如多靶點的觀點),包括所有成分的作用及其合理的搭配等未知的秘密,更不要說中藥復方了,經過實踐檢驗的事物,不能以人們的是否認識清楚來決定其合理性,理性的態度是,中藥的單體成分作用強(如青蒿素)就用單體,有效部位合理(如多糖)就用有效部位,原生藥好用就用原生藥(如人參,是經歷了醫療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有效的)。單體與復方的矛盾,實際就是還原論與整體論的差異,這需要尋求新理論的指導來解決,也需要各種新方法的建立。我認為,中藥研究中“血清藥理學”和“指紋圖譜”方法就值得關注的。血清藥理學的設計者非常智慧,他把血清劃界為一個黑箱,不管什么藥以什么途徑在體內產生什么變化,它總要通過血清這一最基本的環節作用于靶點,因此載藥血清的作用能代表該藥的效果,這對于成分異常復雜的中藥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指紋圖譜則是以最先進的分析方法而得出綜合的結論,它具有分析的精細性又有綜合的整體性,這種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思路是發展的方向,值得稱道??傊?,對于人類的生命現象,人們的認識有限,對于其中的精神現象就顯得更為貧乏。醫學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學科,任何一種形態的醫學都沒有驕傲的理由,任何一種經過實踐驗證有用的醫學體系,都有存在的必要。
3 堅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學科區別和中醫藥學的發展
前面,我們主要從實踐第一的觀點出發,討論了中醫藥存在的合理性。以下我們以實事求是的觀點簡要地討論學科關系,說明中醫藥學的位置和發展的方向。如果把科學劃分為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大部分的話,以數學、物理、化學為代表的,以研究物質世界為對象的自然科學極大地造福人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現代人無不沐浴在科學的陽光之中。在我們滿懷感激的時候,人們也對自然科學釋放出來的難以駕馭的力量感到恐懼,自然科學遭遇到倫理的屏障,自然科學需要人文精神。而且以還原論為主的現代自然科學體系,在思想方法上也需要向整體論(或系統論)的轉化或結合,也需要從人文學科中吸取營養。哲學是對最基本的問題,諸如世界觀、方法論的探索,是對人類知識的高度概括。但哲學的基礎是所謂其他學科,沒有人類在不同領域的知識,也沒有哲學。哲學可以為其他學科提供思想和方法學的指導,但不能賦予宗教裁判的地位。在基礎學科之外,還有應用學科,雖然應用學科有賴于基礎學科的成就來武裝自己,但它們也在不斷地為基礎學科的進步提供支撐和養料。我以為,在整個科學體系中,各種學科之間的關系就像生態系統,雖然有不同的層次,但根本上是互補的,學科間有共性,也有各自相對的特點,而無至尊者可言。
31 關于學科基礎 張功耀先生對學科關系的看法是很極端的,可以歸納為三個唯一,唯一來源、唯一道路、唯一標準?,F代科學體系的主要發源地是希臘,但是否除西方就沒有科學的起源?張功耀顯然是贊成“中國古代無科學”的說法,這一命題雖不是本文討論的范圍,但我們還是感到奇怪,難道中國古代的數學、農學、天文立法都算不上科學!張衡、祖沖之他們也算不上什么科學家了。從張功耀先生的言論看,他的矛頭并非僅僅是針對中醫學,在他看來包括中醫學在內的,非西方的一切成就都微不足道。既然只有西方有科學,當然植根于中華文化而流傳至今的中醫學的發展道路就應該被否定。張功耀認為古希臘的醫學起源比中醫早,更為先進,“但歐洲人還是告別了他們祖先遺留下來的草醫草藥,走上了化學醫學的道路”,進而是生理醫學、基因醫學,按這個道理,中國早就應當告別中醫。與西醫學現代科學體系同步發展不同,中醫學走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從迷信蛻變出來的世界各地醫學的原始形態大體相似,都使用以草本為主的天然藥物,形成了不同地域民族的傳統醫藥,但在西醫學的強勢面前幾乎都瀕臨滅絕,惟有中醫藥學仍然獨具生命力,這除了數千年豐厚的經驗積累外,中醫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是重要原因。很難用簡短的語言來準確全面地評價中醫理論體系,我僅從學科基礎的角度加以說明。個人以為,科學奠基于客觀的真實,而萌芽于合理的抽象,一個學科必有其成為基石的支撐。[3]中醫學的理論,并非如張功耀先生認為的那樣“中醫的絕大部分概念和陳述沒有經驗基礎”。陰陽是中醫學的重要概念,它起源于陽光的向背,馮友蘭先生說:“陽字本是指日光,陰字本是指沒有日光。后來,陰、陽發展成為指兩種宇宙勢力或原理,也就是陰陽之道” [4]陽光的向背是一個基于經驗的事實,對日出日落幾近乎麻木的現代人來說,對于陽光的向背也許不屑一顧,然而在古人眼里則可能是他們的第一感受,沒有陽光就沒有生命!古人從陽光的向背顯示兩種不同的景象,抽象出陰陽的基本概念來認識世界是沒有錯的,陰陽觀具有典型的辯證法思維?!秲冉洝烦幸u和發展了陰陽學說,并以此認識人類疾病現象,建立了“八綱”的病理基礎和調節陰陽達到“陰平陽秘”的治療規范,時至今日,每一個中醫從業人員,都能深刻體驗到陰陽理論在實踐中的重要指導作用。用現代的眼光,也可以把人看成為一系列對立而又統一的生理機能的有機整體,諸如合成和分解、吸收和排泄、興奮和抑制、擴張與收縮(心臟、血管)、凝血與溶血、成骨與破骨、細胞的生長與凋亡、膽固醇的運轉與逆運轉, cAMP與cGMP,基因調控的正調控系統和負調控系統……,難道《內經》:“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的道理就如此荒謬嗎?中醫有病的概念,諸如“瘧疾”、“蛔蟲”、“霍亂”、“哮喘”、“中風”、“風濕”、“癲癇”等這些現代病名就是借用于中醫,但中醫更重視的是“證”。如果說病是從病因、病理改變的復雜因果聯系來認識疾病的話,“證”便是從疾病的不同時段(時間)和不同類型(空間)來看待疾病,病和證有經緯的關系,西醫擅長病而中醫擅長證。證是疾病存在的客觀反映,疾病發展具有時間的階段性,同一種疾病又表現出不同的類型,而多種疾病的某階段又可以表現出相同的狀態,這顯然是真實的,證的概念抽象具有合理性?,F代西醫沒有“證”的概念,但有疾病共同病理環節的認識,有綜合征的表述,雖然與證不同,卻有相似的認知方式。證和病可以互補,中醫辨證并非是張先生說的“煞有介事”的做秀。和西醫與現代學科體系同步發展不同,中醫學獨自走了一條艱難的道路,它從中華文化中吸取營養來武裝頭腦,以直接觀察的方法探索人體奧秘,從數千年的實踐中積累進步。正因為如此,中醫學才具有一些可貴的特質,它有古樸的宇宙統一和諧思維,而無征服自然的狂妄;它不分解客體來認識生命,為整體論提供了一種樸素的原始方式;它注重生病的人,而不是只是把目光凝聚在我們認識尚膚淺的病上……,這些都是醫學發展到今天所需要的元素,而以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與疾病作斗爭換來的經驗積累更是無比的寶貴。我們沒理由苛求古人,更不能嘲笑我們的先賢,在一些最基本問題的看法上,他們超凡脫俗的深邃目光,比之現代人浮躁而功利的頭腦冷靜和睿智得多。對我們還不能理解的東西,可以擱置,但不宜隨便否定,金字塔可不是來源與現代科學體系!中國有中醫,是福不是禍,將之拋棄則是罪!
32 關于科學標準 張功耀先生忽視學科間的差異,對科學的判斷采用了惟一的標準,基本上是數理的標準。張功耀先生提出了“理性醫學”的概念,似乎那才是稱得上科學的醫學。張先生的“理性醫學”是源于他的“以形式化的推理為特征”的“理性科學”。不錯,中醫肯定不是這種形態的學科。其實現代西醫也遠遠不是這種“理性科學”,數學以外的學科,恐怕與“理性科學”都有距離,物理、化學也不可能完全通過推理來保證得出正確的結論。人類對于自身的生命現象還有許多未解之迷,生理屬性在物理化學層次上也許知道得多一些,但在生命層次的把握上就顯得不足,而對于心理現象則所知甚少,對人的精神活動能進行“形式化的推理”嗎?醫學上的疑團一大堆,真正能解決的疾病為數不多!我不知道張功耀先生所說的“理性醫學”在哪里?由于生命現象的隨機和非確定性,特別是精神現象的復雜性,也許生命科學、醫學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張先生所說“以形式化的推理為特征”的“理性科學”。生命現象包含著物理、化學現象,如果把生命現象簡單歸結為物理化學現象的集合就大錯特錯了。由于張功耀先生堅持以非生命科學的原則來判斷一切,所以他對科學的判斷特別強調了“明晰的原理關系或因果關系”。在非生命科學中,事物的因果聯系的確表現得比較明晰,幾乎是“鐵的紀律”,然而這種決定論的觀點,在生命科學里就變得不那么管用了,生命現象的分叉性、反饋性、混沌性、匯聚性、經驗積累性、時間的不可逆性……這些復雜的非線性關系,使得因果關系變得十分的錯綜而不那么明晰,有時呈現出一團亂麻式的網絡狀(神經網絡、免疫網絡、細胞網絡……)。面對線性和非線性關系廣泛混雜的最為復雜的生命體,我們更需要高度智慧的概括,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來把握整體,而中醫的思維有這方面的元素。張功耀先生舉出“脈診” 沒有正常的參照而妄言異常來說明中醫的描述連經驗性都不具備。這再度表現出他對中醫學的無知。中醫對“脈”,是從快慢、節律、“形狀”、“態勢”等方面綜合描述的,即便是今天,我們仍然難以通過數學和物理的方法,全面解析人的知覺所能感知的所有脈搏。對于這個高難度的問題,中醫的先輩們是極其聰明的,《內經》有言:“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彼麄兯捎玫乃季S方法是“以不病調病人”,也就是說以正常人為標準來判斷異常,比如對于脈搏的快慢就是以正常人的呼吸節律作為記時器來判斷的,而這種以正常人為標準來確定正常值的辦法正是現代西醫所采用的普遍原則。中醫針灸學在確定穴位位置時采用的同身寸法,進一步將標準個體化了,是更為科學的標準確定方法,學了三十多年中醫的張功耀先生為何不知道?
33 關于中醫學的發展 中醫藥學具有不同于西醫學的確切效果,在理論上具有可貴的特質,我們在要求學術界和全社會事實求是公平地對待中醫藥學的同時,也應該事實求是地對待自身的不足,特別是在發展方面的困難,在不可能倒退的歷史進程中,中醫界不能總是在前進和后退中蹉跎歲月。個人認為,把回到過去作為目標和方向是沒有出路的,因為這不符合客觀規律,也不符合中醫的歷史(不同于張先生所說,中醫藥學發展雖緩,但仍然在積累式地發展)。我們應當回首過去,應當努力繼承,那是為了新的出發,我們應該記住“有容乃大”的古訓,吸取一切人類文化的優秀部分,豐富和發展中醫藥學。我們應當心平氣和地對待現代醫學體系,擺脫排斥性思維,中西醫各有優勢,對方的優點也常是自己的缺點,中醫學兩者即便不能結合也應互補,有競爭,但更是值得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友軍。我們應該擺脫封閉發展的禁錮,走現代化方向。我認為,中醫的發展,主要受制于理論的瓶頸,傳統、原始的整體思維很難為中醫插上起飛的翅膀,中醫的突破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生命科學中更高層次理論的出現,這種理論應該是分析和綜合在高層次上的統一。中西醫之間的分歧首先是認識方法的差異,一個是不斷追求現象后面的物質基礎,一個是通過現象進行整體的把握,精細確切與宏觀全面顯著不同。前者依托整個現代學科體系同步發展,中醫則保留了原始整體性思維的火種,獨自前行,發展的動力和速度不能相比。在現代科學從還原走向整體的時刻,是中醫有可能振興的機遇,以系統論、控制論、生態論等為代表的新理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中醫自身不具備獨立產生新理論的條件,但可以為之提供一個初級模式,我們必須學習和借鑒。第二是中醫學的有效積累。這包括理論和臨床兩方面。中醫理論有許多事必須做,需要再整理和深入挖掘,發揚優秀的,有活力的部分,絕對不能固步自封,神化中醫理論同樣違反實事求是的精神。臨床療效是中醫賴以生存的基礎,主要的任務是加強繼承、弘揚傳統、提高療效,制定規范。臨床直接觀察是中醫經驗積累和理論研究的重要途徑,通過臨床進行中醫方法學的研究應當成為重要方向。中藥應與中醫協調發展,如果脫離母體,只能成為西藥研究的初級樣品倉庫。特別是中醫的科研,必須解決低水平重復問題,不能是不想就跑,跑了之后還是不想。第三是人才的涌現,特別是杰出的大師級人物與大量精英人才的出現。中醫學的確處于困難時期,要不被淘汰,只有奮起,讓我們記住老子的名言:“反者道之動”!我們應該接過先輩智慧的火炬,在人類知識的海洋中吸取力量,排除一切干擾,為中醫藥學的未來努力奮進!
參考文獻
[1] 吳國盛.科學的歷程[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0.
[2] 陳文塏.從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探討抑郁癥中醫病機規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1(5):276.
南京中醫藥大學王旭東教授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中醫藥文化論壇上,作“中醫文化價值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目標”的專題報告時表示,發展中醫藥,文化傳承是核心和關鍵,而文化傳承必須破除兩個迷信,一是哲學方面的,一是科學的迷信。
首先要破除的,是哲學方面的。長期以來,我們把政治的哲學拿到醫學的文化哲學研究上面,就是一個迷信。比如我們學中醫的第一堂課就說中醫是樸素唯物主義,是自發的辯證法。但如果從事中醫到了一定程度,回過頭來想想看,中本文由收集整理醫是唯物的嗎?中醫的許多思想、內涵、概念是唯物的嗎?腎藏精,誰把腎藏精拿出來看看;腎藏命門火,誰把命門火拿出來看看怎么燒的。應用之妙,存乎一心,醫者意也,它有唯心的一面。
政治哲學的延伸把中國人的思想熏陶成兩極,一分為二,非白即黑。對哲學的判斷也是,唯物主義就是好的,唯心主義就是壞的。唯心主義真的不可饒恕嗎?有一說法稱中醫唯象,唯象是唯物和唯心皆有。不必硬把中醫往唯物上靠,要破除這個迷信,把中醫的本原拿出來看到底是什么東西。
其次要破除的,是對科學的迷信。現在中國,“科學”兩個字幾乎成了“真理”的代名詞??茖W是真理嗎?我認為科學不是真理,科學只是真理的來源,是探尋真理的一條路。實際上中醫的文化比科學更高一個層次??茖W只是人類認識社會的一個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