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物分析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水工建筑物修筑在地震烈度7°(含7°)以上區域時,應進行抗震計算,以保證工程的正常運行。為做好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水利部先后兩次編制《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即SDJ-78(試行)和SL203-97。
在執行規范SL203-97過程中,發現4.9.1地震主動動土壓力計算公式中,對主動動土壓力系數Ce取值的提法值得商榷。
2地震主動動土壓力計算
《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SL203-97中給出的地震主動動土壓力代表值計算公式為:
式中Fe——地震主動動土壓力代表值
qo——土表面單位長度的荷重
Ψ1——擋土墻面與垂直面夾角
Ψ2——土表面和水平面夾角
H——土的高度
γ——土的重度的標準值
φ——土的內摩擦角
θe——地震系數角
δ——擋土墻面與土之間的摩擦角
ζ——計算系數,動力法計算地震作用效應時取1.0,擬靜力法計算地震作用效應時一般取0.25,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取0.35并規定,公式中的Ce應取式(2)中按“+”、“-”號計算結果中的大值
3墻后填土為水平面時主動土壓力系數應小于1
主動土壓力按庫倫理論計算,墻后填土是砂土,只有內摩擦角φ,沒有凝聚力C(若考慮凝聚力C的影響,則通過加大內摩擦角的辦法,即采用“等值內摩擦角φ0”將凝聚力C包括進去),因此主動土壓力系數是與土的內摩擦角φ密切相關的。在墻后填土為水平面,砂性土內摩擦角φ為15°~50°時,主動土壓力系數應小于1。
3.1地震主動動土壓力系數Ce計算公式中的明顯不合理
在SL203-97中4.9.1條地震主動動土壓力公式中,主動土壓力系數Ce值的大小關鍵在于,規范要求取“+”、“-”號計算結果中的大值。此種提法不妥,因為采用時,Ce值肯定會大于1。
(1)地震主動動土壓力與靜土壓力計算不同,在于水工建筑物遭遇地震時主動動土壓力要考慮地震系數角θe的影響,θe是隨著地震烈度的大小而變化,其公式為:
式中ζ——計算系數,一般取0.25,對鋼筋混凝土結構取0.35
αh——水平向設計地震加速度
αv——豎向設計地震加速度,應取2/3×ah
現將不同地震列度的θe值計算如表1,可供抗震設計時應用。
可見,當Ce取“-”號時得2.8891,數值不確切。
在進行抗震設計時,應將庫倫公式中的土容重γ,土的內摩擦角φ和墻面與土之間的摩擦角δ,均按地震基本烈度對應的地震系數角θe,分別修正為λ/cosθe,φ-θe。
(2)取地震烈度7°,土的內摩擦角φ為22°,11°,其余Ψ1、Ψ2為零的情況下,分析對Ce值的影響。不同φ值的Ce值計算如表2。
可見,Ce在采用時,其結果毫無實用價值。
3.2動土壓力與靜土壓力比值分析。
地震主動動土壓力包括靜土壓力和動土壓力,用兩者比值分析地震動土壓力系數Ce采用的正確性。
(1)利用公式分析
已知地震主動動土壓力系數為0.4318,而靜土壓力系數
(2)利用SDJ-78(試行)中公式核算
按公式
式中Ce——地震動土壓力系數,取4.0
Cz——綜合影響系數,取1/4
kH——水平向地震系數,7°度地震時為0.1
φ——內摩擦角,22°
E——靜土壓力
動土壓力與靜土壓力比值為4%。
(3)利用SL203-97中4.9.1公式的編制說明近似估算主動動土壓力值和其比值。
經過對某工程實例計算后,動土壓力與靜土壓力比值為5%。
4計算實例
現用某節制閘翼墻樁基整體穩定實例進行分析,地震主動動土壓力經采用不同計算方法,其結果見表3。
已知條件:扶壁式檔墻,墻長20m;墻底寬8.0m,墻后填土水平高度7.5m;填土等值內摩擦角22°;翼墻墻面與土之間外摩擦角為11°。墻后水深6.78m土飽和容重為18.2kn/m3,遇7°地震時取地震系數角為1.46°。
由表3可看出SL203-97與GB50286-98地震主動動土壓力數值極其相近,但SL203-97動土壓力僅占靜土壓力的2.8%。其原因在于SL203-97中4.9.1-1公式含有數值。
當墻后填土表面為水平,且墻面無外荷,墻面與垂直面夾角(Ψ或α)為零時,簡化計算公式如下:
慮0.9833影響,計算結果為2486.5KN≈2487.3KN(GB50286-98),其動土壓力與靜土壓力比值亦為4.6%。
另外再分析SL203-97中4.9.1-1公式,計算系數ζ取0.25和0.35對地震主動動土數值的影響,見表5。
當ζ為0.35時,地震角取2.05°,則Ce值為0.4397,,和當ζ為0.25時,地震角取1.46°,則Ce值為明計算系數區分0.25和0.35實際意義不明顯。
5結語
(1)經過分析計算,在采用SL203-97中4.9.1公式進行抗震設計時,地震主動動土壓力系數Ce應只取值計算,這和《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港口工程技術規范》(1987年)、《水運工程建筑物抗震設計》JTJ201-84及《水工設計手冊》第七卷擋土墻部分的規定相一致。
(2)在采用SL203-97中4.9.1公式時,計算系數不再區分0.25和0.35。
(3)建議SL203-97中4.9.1公式與《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98中當地震設防時主動動土壓力庫倫公式相統一。
參考文獻:
(1)甘維義,甘城.《水工設計手冊》[S].水利電力出版社,1982.
(2)馮國棟等.《土力學地基與基礎》[M].中國工業出版社,1963.
(3)《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SL203-97[S].水利電力出版社,1998.
(4)《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SDJ10-78[S].水利電力出版社,1978.
論文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0 引言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是對土地利用類型、數量、分布及其組合特征進行評價和研究的過程,其結果可反映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特點和優劣勢,診斷土地利用合理與否[1],因此具有極高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一種基于影像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方法,并以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為例科技論文格式,對該校區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本研究所使用軟件為浙大數維信息系統工程有限公司開發的Walkfield信息化測繪系統2008版。所有數據若無特殊說明,皆為Walkfield的處理數據核心期刊。
1基于影像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分析方法
1.1影像配準和定位
利用Universal MapsDownloader軟件,從Google Map下載浙江大學紫金港
校區最大分辨率影像圖,由228幅256*256像素的分幅圖合成,分辨率為3072*4864像素。[①]UniversalMaps Downloader軟件提供每幅分幅圖的經緯度坐標,查詢計算得到影像圖的經緯度坐標。新建JZKZD(糾正控制點)層,使用“點輸入”和“點測量”功能,輸入影像圖的經緯度坐標。將圖像經緯度坐標轉化為國家80坐標系,得到影像圖的四角坐標。新建SGSJ(柵格數據)層,在該圖層添加影像圖科技論文格式,采用多點法中的三點仿射坐標轉換進行圖像定位,誤差在允許范圍內。
1.2數字化
1.2.1建立圖層
參照《土地利用數據庫標準》和《城鎮地籍數據庫標準》,除JZKZD、SGSJ層外,在工程中建立ZJ(注記)、FW(房屋)、DLJX(地類界線)、DLTB(地類圖斑)、XZJX(行政界線)和圖廓層,共8個圖層。
FW層建筑物用途分為:教工宿舍、學生宿舍、教學樓區、后勤用房、科研實驗用房、文體用房、醫療衛生用房、行政辦公用房、商服用房、風景旅游用房,共10類。DLTB層按照《國標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分類標準),根據浙江大學紫金港土地利用現狀選取林地、草地、住宿餐飲用地、住宅用地、科教用地、醫衛慈善用地、文體娛樂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公園與綠地、風景名勝設施用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空閑地和沼澤地14個分類核心期刊。
1.2.2利用影像圖和實地調查數據進行分層數字化
(1)XZJX層數字化
根據浙江大學基本建設處公布的東區效果圖[②],確定行政界線層。[③]
(2)DLJX層數字化
地類界線的繪制遵循以下原則:①地類界線以線狀地物邊界為參照繪制;②地類的劃分遵循先粗后細的原則,先繪制容易區分的道路、河流等邊界,然后繪制建筑物邊線科技論文格式,最后劃分建筑群內的空地;③主干道的人行道歸并到交通運輸用地,房屋邊線及草地、林地邊線作為交通運輸用地邊線的參照;④其余地類根據影像圖和實地情況自然劃分。
地類界線的畫法采用“捕捉”、“Shift”借線、“剪斷線”、“裁短”、“延長”等方法,提高準確度。繪制完成后,需進行后續兩步處理:“懸掛點處理”,將未閉合的界線自動閉合,防止無法生成圖斑;“圓弧折線化”,在walkfield中,圓弧構成的圖斑無法計算面積,因此必須先將地類界線里所有的圓弧折線化。
(3)FW層數字化
根據房屋邊界繪制建筑物邊界,適當采用地物編輯中的“過點平移”、“距離平移”、“旋轉”、“平移旋轉”、“鏡像”等高級功能科技論文格式,提高繪制效率和精度。另外,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對建筑物直接構面,建筑物邊界不超過地類界線;②注意根據影像圖的實際投影情況,對房屋進行屋檐修正,并進行房屋直角化平差,或直接用直角線繪制建筑物邊界;③利用建筑物邊界構面時碰到的有“洞”的面狀地物,可利用“擦除”功能;④構面完成后,進行實地調查,查清建筑物名稱、用途、層數、結構等數據,進行FW層的屬性賦值。占地面積以每個面信息窗顯示的面積為根據。
(4)DLTB層數字化
利用DLJX層科技論文格式,采用“選中線索自動構面”,在DLTB層生成圖斑,并根據影像圖和實地調研數據劃分地類核心期刊。圖斑間要求無縫隙、無重疊,因此所有圖斑生成后,需進行“剖分檢查”。根據生成的剖分檢查層逐處修改,直至無錯誤。其中面積為0.000000的狹縫,原因在于相鄰圖斑的交界線結點數量不一致或位置不一致,此時可用頂點編輯查看,然后相應增加結點。最后進行屬性賦值。圖斑面積以每個圖斑信息窗顯示的面積為根據。
1.3地圖制作
在圖廓層分別畫內圖廓、外圖廓、圖例、比例尺等,插入指北針和各地類占地面積比例圖科技論文格式,并注明圖名。制作圖例時,畫一矩形面后利用 “陣列”功能生成多個矩形面,填色時在圖廓層可編的狀態下,選中DLTB相應地物,利用“設置為當前式樣”功能,在圖廓層生成相應式樣并進行填色。最后生成紫金港校區土地利用現狀圖核心期刊。
2浙大紫金港校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
2.1土地利用分類狀況分析
根據walkfield軟件結果(表1),浙大紫金港校區總占地面積為1703783.25m2,其中,科教用地和空閑地所占比例最大,分別為18.72%和17.86%科技論文格式,其次是住宅用地、文體娛樂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大約在10%左右。占地面積較小的土地類型為醫療慈善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和風景名勝設施用地,分別占總面積的0.18%、0.07%和0.05%。具體來說,浙大紫金港校區的土地利用分類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地類種類豐富,共涉及《國標版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二調)中的8種一級類和9種二級類。地類的分布相對均衡,有57.14%的地類占地面積比例在8-19%之間,占地比例最大的科教用地也僅占總面積的18.72%。
(2)空閑地所占比例相對偏高,土地閑置程度嚴重。全校范圍內共有304255.20m2的空閑地,占土地總面積的17.86%。主要原因在于本影像圖攝于2007年,新校區的建設還在進行當中科技論文格式,如目前在建的生命科學學院院樓、體育館和西部研究中心等在當時的影像圖均未體現,使得空閑地的比例過高。
(3)濕地面積較大,利用價值特殊核心期刊。校區內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和沼澤地分別占總面積的8.56%和3.18%,包括原始生態沼澤地和有“小西湖”美稱的啟真湖。紫金港校區毗鄰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著名生態保護區“西溪濕地”,從整理規劃上看,該校區可能會被納入到大西溪濕地生態保護區的范圍之內,因此其生態用地價值特殊,值得深入關注和保護。
表1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土地利用分類狀況
一級類
二級類
面積(m2)
百分比(%)
總計
03 林地
145158.99
8.52
8.52
04草地
141840.16
8.33
8.33
05商服用地
052住宿餐飲用地
25620.91
1.50
1.50
07住宅用地
205092.48
12.04
12.04
0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083科教用地
318966.11
18.72
30.81
084醫衛慈善用地
3072.38
0.18
085文體娛樂用地
181975.73
10.68
086公共設施用地
1170.95
0.07
087公園與綠地
18947.53
1.11
088風景名勝設施用地
860.45
0.05
10交通運輸用地
156888.17
9.21
9.21
11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145805.93
8.56
8.56
12其它用地
121空閑地
304255.20
17.86
21.03
125沼澤地
54128.24
3.18
總計
1703783.25
關鍵詞:用鋼量,宏觀,微觀
[摘要]影響建筑物結構用鋼量的宏觀因素,首先是建筑物的體型,其次是柱網尺寸、層高以及主要抗側力構件所在位置等。影響建筑物結構用鋼量的微觀因素主要體現在結構工程師對結構設計的具體操作上,首先是結構布置,其次是構件的配筋構造
一、影響用鋼量的宏觀因素:
影響建筑物結構用鋼量的宏觀因素,首先是建筑物的體型(平面長度尺寸及長寬比、豎向高寬比、立面形狀等),其次是柱網尺寸、層高以及主要抗側力構件所在位置等。
1、平面長度尺寸:即構件單元是否超長,當建筑物較長,而結構又不設永久縫時就成為超長建筑。超長建筑由于必須考慮混凝土的收縮應力和溫度應力,他相對于非超長建筑主要對待的僅是荷載產生的應力,其單位面積用鋼量顯然要多些。
2、平面長寬比:平面長寬比較大的建筑物,不論其是否超長,由于兩主軸方向的動力特性(即整體剛度)相差甚遠,在水平力(風力或地震)作用下,兩向構件受力的不均勻性造成配筋不均。
3、豎向高寬比:這主要針對高層建筑而言,高寬比大的建筑其結構整體穩定性肯定不如高寬比小的建筑,為了保證結構的整體穩定并控制結構的側向位移,勢必要設置較剛強的抗側立構件來提高結構的側向剛度,這類構件的增多自然使得用鋼量增多,使得其單位面積用鋼量相對于平面長寬比接近的建筑物要多。
4、立面形狀:這是指豎向體型的規則性和均勻性,即外挑或內收程度以及豎向剛度是否突變等。如側向剛度從下到上逐漸均勻變化,則其用鋼量就較少,否則將增多,較典型的有豎向剛度突變的設轉換層的高層建筑。
5、平面形狀:若平面較規則、凹凸少則用鋼量就少,反之則較多,每層面積相同或相近而外墻長度越大的建筑,其用鋼量也就越多,平面形狀是否規則不僅決定了用鋼量的多少,而且還可衡量結構抗震性能的優劣,從這點上分析得知用鋼量節約的結構其抗震性能未必就低。
6、柱網尺寸:包括柱網絕對尺寸及其疏密程度,它直接影響到樓蓋梁板的結構布置。一般而言,柱網大的樓蓋用鋼量較多,反之雖則較少,但同時因柱數增多而使柱構件用鋼量增加,其中柱端及梁柱節點區內加密箍筋的增加量幾乎占全部增加量的50%。柱網尺寸較均勻一致不僅使結構(包括梁和柱)受力合理,而且其用鋼量要比柱網疏密不一的要節省,這點似乎不難理解。論文大全。
7、層高:對于高層建筑而言,層高與用鋼量之間很難確定某種關系,換言之不能肯定層高對用鋼量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就柱的箍筋而言,總高度相同的建筑物,層高較小即層數較多,其配筋量反而較多,但按單位面積攤銷量后其用鋼量可能反而更少。論文大全。至于跨層柱,由于其受力的復雜性以及截面較大,用鋼量一般比正常層高的柱要多
8、抗側力構件位置: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相重合或靠近,或者抗側力構件所在位置能產生較大的抗扭剛度,結構的抗扭效應小,因而結構整體用鋼量就少,反之則多。
二、影響用鋼量的微觀因素:
影響建筑物結構用鋼量的微觀因素主要體現在結構工程師對結構設計的具體操作上,首先是結構布置,其次是構件的配筋構造。論文大全。
三、影響用鋼量的其它因素:
結構用鋼量的多少還與建筑物抗震等級有關,相同的建筑物,設計8度抗震的肯定比7度抗震的用鋼量多,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比較用鋼量應在相等或相近的條件下進行,否則將無法得出準確答案。即使抗震烈度相同,相同類型的建筑物所處的場地情況和基礎型式不同,其用鋼量也有相當大的差別。當場地地質條件較好時,其基礎用鋼量就很少,相反則較多,這“多”與“少”的差別有時為十幾或幾十個百分點,有時則可能是被數。建筑物能采用天然地基基礎而不必采用樁基礎,從技術角度衡量是先進的,但從材料耗用量特別是用鋼量方面,有時采用樁基礎反而更經濟,對這一點許多有經驗的結構工程師都有切身體會。因此,在比較建筑物單位面積用鋼量時,必須將地下結構與地上結構分別計算,否則將得不到實質性的結論。
1.控制層高:在滿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層高,會使工程造價降低。有資料表明:層高每下降10厘米,工程造價降低1%左右,墻體材料可節約10%左右。
2.采用“隔震”技術:“隔震”在多層中可采用,其主導思想是將建筑物的基礎與主體之間用一種特殊的橡膠墊即所謂的“隔震墊”隔開,使基礎和主體之間的剛性連接變成柔性連接。這樣一旦發生地震,可大大減輕地震力對上部主體結構的影響。因此,整個結構受力構件的配筋及截面尺寸都可以減少,從而降低工程造價。
五、PKPM中有彎矩放大系數、配筋放大系數,歸并系數,雙向地震參數、各種效應參數,板塑彈性算法等等都對結構配筋有影響,大面積的混凝土結構每處增加一點,總量九不可忽視了。具體有一點看法:
1.板:一般小跨配筋都是按最小配筋率,板厚和混凝土標號就要合理,不然配筋就上去了。樓層一般不必要雙層雙向,屋面也可以隔一拉通(保溫要做好)
2.梁:計算準確就成,沒必要故意放大(荷載不少),三級鋼(比二級單價貴)按裂縫控制考慮和二級造價也差不多,結構布置方式,;梁截面、混凝土標號對配筋影響大,
3柱:一般按計算內力配筋,加強部位也不要吝嗇(最重要的就是柱),千萬別忽視箍筋(十字箍、菱形箍、箍筋截面),在大截面柱有些超過縱筋用鋼量,不影響使用截面就稍取大點安全又經濟!
4基礎 最復雜就是它,開挖后什么情況都會發生,安全第一,不用太摳!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方法;手段;注意事項
綠色建筑的概念是針對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生態環境破壞和大氣污染而提出來的。它主要是指為了給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生態、環保的生活、居住環境而設計的,在建筑全壽命周期中實現高效率的資源利用。它的主要功能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論文從綠色建筑設計的主要注意事項和主要手段出發,以不一樣的角度解釋綠色建筑物的設計和發展。
綠色建筑物設計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
一般來講綠色建筑物設計的主要工具或手段最原始的是工筆、紙、等,但現代設計更多的是依靠計算機,平面設計或者是數據庫信息處理。計算機的平面設計所需要用到很多的設計軟件,例如CAD制圖等等。
(一)前期策劃
每個建筑師都會有自己的觀念,在生態環保上更是意見不一。在前期的策劃中,綠色建筑物設計的主要方法是個別設計、仔細研討、實地考察、最終決定。
(二)重點考察
在設計完初稿后必須對實地進行最有效的考察,對建筑所必須的環境作最細致的調查、分析、研究,特別是在自然光線、風力條件(風向、最大風力等)、地質條件、水源條件、生態環境等等。同時,還必須考慮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和廢棄處理問題,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避免建筑物對大氣、生態產生不良影響。
(三)協作分工
綠色建筑物的設計不能單單靠建筑師一個人來完成。例如,建筑使用材料來來講,一般的綠色建筑物如今都是用吸食二氧化碳的混凝土來進行建筑可降低城市溫室效應。況且,綠色建筑物的設計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有建筑師提出建筑方案,由土木工程師和水電專業技師、管道專業安裝人士等對建筑的水電、避難通道、暖氣設備,安全系統等進行專業設計。綠色建筑物的設計需要的專業人才更多,分工更細,因為“綠色”給建筑的設計增加了難度。
綠色建筑物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綠色建筑物是為保護生態,方便生活而設計的。它的主要功能在于環保、節能,保護生態自然也是其功能之一。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首次提出“生態建筑”,意思是從生態學的角度了解建筑。生態性原則包括生態、環保、節能三大方面。綠色建筑的理念中以生態、環保為首要原則,自然綠色建筑的設計需要遵循生態原則。而且,在綠色建筑物遵循生態、節能的要求下還需要對生態教育盡職盡責,使建筑師成為生態教育的先行者,使公眾的生態意識得到提升。
(二)整體性原則
綠色建筑屬于生態環保中的一員,綠色建筑物的設計必須考慮整體性。綠色建筑與生態環保本為一體,若是在沙漠中修建綠色建筑物,這便失去了綠色建筑的意義,這也是綠色建筑物地域性特征的表現。同時,它也是共存性的一個表現,綠色建筑物的設計理念在與人與人、人與建筑物之間的和諧相處。
(三)發展性原則
綠色建筑物的設計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又不對后代人們的需求和生活環境帶來危害。這不僅是綠色建筑物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社會發展所必須遵循的。
(四)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適度技術與適當地域。適度性原則的基本內涵是盡量符合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建筑風格、設備技術、勞動水準等,同時必須適合建筑物的使用特征,在現有技術下發揮最大的綠色環保職能。
(五)健康舒適性原則
相反于經濟適用房的設計,綠色建筑物的設計更多的考慮入住群體的生活舒適度,對人身體以及身心發展的健康效用。
綠色建筑物的主要特征
(一)節能、環保特征
綠色建筑能夠使建筑所用材料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使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能等資源被加以利用,使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有效施行?,F目前,綠色建筑物的能耗可以降低到70%――75%,最高的可降到80%。
(二)地域性特征
綠色建筑物的設計必須考慮所在地的各種情況,諸如:人文地理環境、材料備置、氣候條件、建筑風格等等。同時,又必須考慮健康的程度,對改造后人們的舒適度和標準化產業化程度。
(三)健康安全特征
綠色建筑物的設計考慮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對建筑物的結構特征、朝向、形狀和室內設計都有著重的考慮,自然通風,宜人居住。
四、綠色建筑物設計的要點分析
綠色建筑物的設計需要遵循綠色建筑物的設計原則,注重綠色建筑物的設計特征。在建筑設計中利用多種方法,發動多方人員對建筑設計進行完善,做到講究原則,注意方法,體現特征,擁有功效,生態環保,節能減耗,舒適健康。盡量避免設計過程中會出現的問題,或者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綠色建筑物設計的最關鍵注意事項是建成后投入使用的實際操作問題,如何做到與當地的人文歷史環境相融合,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喜好。
(一)以人為本
綠色建筑物的設計注意事項必須包括以人為本,因為建筑的最終使用是人,人本主義的建筑設計觀念才能贏得人的信賴,才能避免在建筑設計中脫離人而忽略生態,或者單方面注重生態而忽略人這一主體。
(二)建筑用地
綠色建筑物的建筑用地一定要做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特別是在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現代社會。地址選擇注意事項:將那個規劃建設的條件容積率提高到3:0,同時將城市建筑物的覆蓋率降下來,大量使用空間資源,將各種場合的比率縮小,但是在最適合人們的視覺的使用的限度之內。建筑用地也包括選址的設計,應當避開地殼活躍地段和地質、自然災害頻繁的地區,對于強輻射、高危險的地區盡量避免,多使用現有的建造,如池塘、樹林等等。
(三)節能減耗
在建筑行業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建筑不再只是單純的滿足人們居住就可以了。節能減耗成為建筑設計的最大難題,同時也是綠色建筑設計最應當關注的注意事項。特別是建筑設計中的:圍欄設計、采光設計、朝向設計等可利用可再生資源的設計事項。同時,還必須關注綠化與建筑整體的協調,不能單方面的考慮節能而不遵守設計的整體性原則。
(四)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一切從實際出發,避免盲目照搬。英國的綠色建筑屬于最早期的一批,但是他們的建筑設計風格與我國的完全不一樣。因此,照搬會讓人們很不適應,即使達到了綠色的效果也難能做到舒適。
其次,建筑設計師的個人問題,無論是從經濟利益、社會利益的角度講,綠色建筑物的建筑設計師都是最大的收益者,這往往也會導致他們出現很多的弊病。例如:建筑工程師在設計時自我利益的考慮,對建筑的器材、材料的指定等等。
最后,忽略部分主要事項。是建筑設計必須要注意的五個方面:人的健康方面:空氣質量、水質量、采光度、空氣流通程度等;能源效應;資源效應;環境職責和可承受性。
五、結語
綠色建筑物在近年來才引入我國,是根據人們生活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應運而生的,它的綠色、環保是值得我們所贊揚的。但是,綠色建筑物設計的不成熟還需要人們進行更多的研究與探索,進一步完善綠色建筑物的設計與構造,也包括建成后的運營。
參考文獻:
[1]張志勇,姜涌.綠色建筑設計工具研究.[J].建筑學報,2007.
[2]牛.李東寅.綠色建筑設計管理分析與研究.[J].價值工程,2011.
[3]于曉.工業化預制方案應對舊宅節能改造.[J].工業建筑 ,2010.
關鍵詞:港口水工建筑物;教學改革;實踐
作者簡介:曹周紅(1978-),男,湖南長沙人,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講師;韓時琳(1972-),女,湖南長沙人,長沙理工大學水利工程學院,副教授。(湖南 長沙 4100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配套教改課題(課題編號:YT1304)、長沙理工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CN1304)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6-0096-02
“港口水工建筑物”是一門介紹國內外港口水工建筑物構造知識、先進技術、設計基本理論和計算方法,并為以后順利從事港口水工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打下牢固基礎的課程,是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的主干專業課之一。該課程一般以“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學”、“工程水文”、“海岸動力學”和“港口規劃與布置”等課程為先修課程,而后續課程則有“港口水工建筑物課程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同期開設的課程還有“渠化工程學”、“水運工程施工技術”和“船閘工程課程設計”等。作為一門聯系專業課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本科最后階段教學環節的課程,其目的是指導學生能靈活運用相關課程的知識,對港口水工建筑物的經濟性、安全性、使用要求和施工條件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并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對計算、整理編寫設計書、繪制施工圖紙等基本技能進行訓練,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門課程內容豐富,前后涉及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多門課程,對學生的理論分析與實踐兩方面均要求較高,為了在有限學時中能夠盡快引導學生入門,筆者從課程內容體系安排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碼頭、防波堤、護岸、船臺、滑道和船塢等建筑物的相關知識,這些建筑物的功能主要是滿足水路運輸貨物裝卸、船舶??俊⒙每蜕舷?、波浪侵襲、修造船舶等要求,其結構類型多種多樣。
實踐是本門課程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學生無法對這些建筑物進行直觀了解,很難再進行后續的理論分析和講解,為此本課程加強了實踐教學環節,增加師生互動。[1]在原來的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的基礎上,加入港工建筑物的實物繪圖和設計環節,即帶學生到水工建筑的施工現場或模型實驗室,對水工建筑物進行實地測量并按比例繪制圖紙,同時啟發學生對其進行改進,引導學生根據船舶???、貨物運輸、旅客上下等各種功能要求,對碼頭等建筑物進行設計。
實施時,將學生分為幾組,每組負責一種類型的港口水工建筑物繪圖和設計,并讓學生進行講解和說明,同時也讓其他組學生參與討論,老師也以討論者身份參與其中,并以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為主。這種方式改變過去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多以文字、照片和報告為主的成果形式,直接讓學生以設計者的身份參與其中,提升了每個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們在繪圖和設計過程中需運用課本上的知識,不僅鞏固了教學內容,而且對水工建筑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是對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也為教學內容的展開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進一步梳理和精選課程教學內容
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點較多,但最主要的教學內容是各種建筑物的設計原理和方法,為突出授課重點,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和優化。
第一,制訂課程主線。課程主線,即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貫穿于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根據學生對已學過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本課程以先修的各門“力學”課程在港口水工建筑物中的運用為主線,按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逐步展開,這樣也便于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學習和掌握。
第二,梳理教學內容。主線確定后,就需要根據主線對整個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為此,將“防波堤”章節的一些內容提前,即在講完“重力式碼頭”后即進行防波堤章節的講解,因為防波堤在設計原理和方法上與重力式碼頭存在諸多相同之處。
第三,精選教學內容。本門課程涉及內容較多,考慮到課時限制等客觀因素,部分內容為選講內容,教材上也對這些章節以“*”號標識。為此,需根據課時、學生接受能力等實際教學情況,精選教學內容,達到既擴大學生知識面,又不至顯著增加學生負擔的目的。
三、教學方式改革
考慮到該門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對學生綜合實力要求較高,因此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極為重要。為了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在改革中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的教學方式:[2,3]
第一,增強課程學習趣味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本門專業課在大四第一學期開設,馬上就要進入畢業設計以及畢業階段,因此可以從檢驗前面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工作后馬上要面臨的一些工程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目的性。
第二,采用主題教學方法,本著培養綜合能力的目的,采取實踐為主體的模式,著眼于學生對理論與技術的理解。在老師劃定的主題內容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全程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培養學生個人著眼于實際的思維模式,并保持以工程師為身份的角色狀態。此舉就是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激發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獲取知識,體驗到自主學習、自我思考的全過程。
第三,加強討論,增強認識。摒棄以往滿堂課以老師講解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增強課程教學的討論性和互動性。例如對學生設計的圖紙,以討論式為主,再如在講解“防波堤”相關內容時,提出為什么將其提前的問題,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自己去分析和比較重力式碼頭和防波堤在計算方法和原理等方面的異同點。通過學生討論,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拓展學生思維。此外,討論過程也可以看出學生在接受新知識過程中的不足,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查漏補缺有指導性作用。
第四,增大學習思考空間。例如,在拓展閱讀目標給出之后,為學生留出較為寬松的時間,學生可根據個人能力及興趣安排內容和進度;多布置開放性的課后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增加學生學習的思維寬度,此舉也可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展學生的視野。另外要求學生自主自學,并根據科技論文的要求及格式研習論文寫作,提升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
第五,通過給予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進行嘗試的興趣。待解決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出實際的問題和任務,帶學生到港口水工建筑物施工現場身臨其境的思考,讓學生學會結合實際主動思考。問題是教學的基礎,也是促進教學過程順利進行的關鍵。如此一來,不但可達到施教的基本要求,而且能高度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和自主性。
四、優化課程考核方式
考慮到本課程帶有極強的專業性,而且要求學生在平常的操作中注意細節問題的處理,所以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實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本課程團隊教師通過集體討論、研究,吸收課程建設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意見,對考核方式、內容、評價方法做出了規定,以求全面反映教學效果。考核由理論、學習態度和出勤考核等部分組成,采取平時成績和閉卷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其中平時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平時成績中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態度、平時作業、平時出勤、課堂提問和日??己耍貏e是學習報告和小論文,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期末考試內容70%為基礎題,30%為提高題,以基礎知識為主,旨在考查學生基本功。
五、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學生對自己“設計”的圖紙是否滿足水運的功能要求,是否經濟合理,是否有創新等充滿了興趣,學習能動性明顯增強,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回答問題,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顯著增強,教學效果良好。
作業反饋教學效果:從交上來的作業來看,學生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不僅鞏固了課堂和教材上的內容,還能自己查閱資料,靈活運行其它課程或參考資料中的知識,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明顯增強。
總之,通過以上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創新能力也得以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韓時琳.注重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果[J].中國高教研究,2003,
(4):90-91.
關鍵詞:地基,加固,基礎
地基是指建筑物荷載作用下基底下方產生的變形不可忽略的那部分地層,而基礎則是指將建筑物荷載傳遞給地基的下部結構。作為支承建筑物荷載的地基,必須能防止強度破壞和失穩,同時,必須控制基礎的沉降不超過地基的變形允許值。在滿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采用相對埋深不大,只須普通的施工程序就可建造起來的基礎類型,即稱天然地基上的淺基礎;地基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則應進行地基加固處理,在處理后的地基上建造的基礎,稱人土地基上的淺基礎。當上述地基基礎形式均不能滿足要求時,則應考慮借助特殊的施工手段相對埋深大的基礎形式,即深基礎(常用樁基),以求把荷載更多地傳到深部的堅實土層中去。
建構筑物基礎選型時,必須結合地質情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天然地基,普通條形基礎在建筑物總造價中占比例為15%~20%,因此有必要對基礎優化。一般情況下首先考慮利用天然地基,條形放大基礎。老粘土夯實地基,位于地下水位以上考慮挖深2.5m左右,采用三七灰土或三合土人工或機械夯實,每次虛填土厚度25cm左右,夯實至厚度為15cm,直至基礎底面。對基礎埋深過大的,采用塊石灌漿放大基礎,減少基礎埋深。承載力在150KPa的天然地基,考慮采用換填土放大基礎,一般換填土采用級配卵石放大基礎。對回填區填土壓實系數不小于0.94,實測其承載力,直接在其上部做單層建筑物沒有問題。對于多層建筑根據持力層深度大于5m采用樁基礎,3~5m以內超深基礎采用塊石灌漿比較經濟。
1一般建筑地基建設及處理技術
(1)在地基施工過程中,當基地土質為淤泥,上層土層較薄時,應采取避免施工中對淤泥和淤泥土擾動的措施。如果是沖填土,建筑物垃圾廢料,當均勻性和密實度較好時均可利用作為持力層,對于有機質含量較多的生活垃圾和對基礎有侵蝕性的工業度料等雜填土,未經處理不能作為持力層。在選擇地基處理方法時,應綜合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建筑物對地基要求,建筑結構類型和基礎型式,周圍環境條件、材料供應情況,施工條件等因素,經過技術經濟指標比較分析后擇優采用。
(2)地基處理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上部結構的剛度和強度,以增加建筑物對地基不均勻變形的適應能力,對已定的地基處理方法,進行必要的測試,同時為施工質量提供相關依據。地基處理后,建筑地基變形應滿足現行有關規范要求,并在施工期間進行沉降現測;如果地基上欠固結土、腳脹土,濕陷性黃土,則選用適當的增強體和施工工藝。結合該建筑地基的實際情況,地基較差,荷載較大,施工前為增強整體性,減少不均勻沉降,為滿足地基和沉降要求,可以采用樁基或人工處理地基,但人工挖孔樁適用于地下水位較深,而持力層以上無流動性淤泥質土者,因此采取樁基礎作為建筑的基礎比較理想。當地下室結構超長過多,單靠設置后澆帶不足以解決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問題時,可以考慮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在適當位置設置膨脹加強帶時,并制定嚴格的技術保障措施,保證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和微膨脹劑的配合理準確,結構設計應對地下室結構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脹率采取措施。
(3)在施工中高層建筑主體與裙房之間是設置永久變形縫,還是在施工階段設置沉降后澆帶,應根據場地地基持力層土質情況,基礎形式上部結構布置等條件綜合確定。在采用天然基礎埋深,一般應大于裙房基礎埋深至少2m,不滿足要求時,應計算高層建的隱定性,并與高層建筑的架空層貫通,期間設置了沉降縫,基礎埋深基本相同,沉降縫間采用硬質材料填充,如果處理不好,高屋建筑層與地下架空層出現互質問題,沉降縫兩側墻開裂,造成滲漏。
2工業廠房地基的加固與處理技術
(1)施工前應驗槽,將積水、淤泥清除干凈,待干燥后再鋪灰土。灰土施工時,應適當控制其含水量,以用手緊握土料成團,兩指輕捏能碎為宜。免費論文,基礎?;彝翍韬途鶆颍韬煤髴皶r鋪好夯實。鋪土應分層進行,厚度由槽(坑)壁預設標釬控制。每層灰土的夯打遍數,應根據設計要求的干密度在現場試驗確定?;彝练侄问┕r,不得在墻角、柱墩及承重宙間墻下接縫,上下相鄰兩層灰土的接縫間距不得小于0.5m,接縫處的灰土應充分夯實。當灰土墊層地基高度不同時,應做成階梯形,每階寬度不少于0.5m。免費論文,基礎。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槽、坑內施工時,應采取排水措施,使在無水狀態下施工。入槽的灰土,不得隔日夯打。夯實后的灰土3日內不得受水浸泡。灰土打完后,應及時進行基礎施工,并及時回填土,否則要做臨時巡蓋,防止日曬雨淋。剛打完畢或尚未夯實的灰土,如遭受雨淋浸泡,則應將積水及松軟灰土除去并補填夯實,受浸濕的灰土,應在晾干后再使用。冬季施工時,不得采用凍土或夾有凍土的土料,井應采取有效的防凍措施。
(2)在施工過程中如發現地基土質過硬或過軟不符合設計要求,應本著使建筑物各部位沉降盡量趨于一致,以減小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原則進行地基處理。以磚井或土井的處理為例,磚井在溝槽中間,井內填土已較密實,則應將井的磚圈拆除至溝槽底以下1m(或更多),在此拆除范圍內用2:8或3:7灰土分層夯實至溝槽底:如井的直徑大于1.5m時,則應適當考慮加強上部結構的強度,如在墻內配筋或做地基梁跨越磚井。若井在基礎的轉角處,除采用上述拆除回填辦法處理外,還應對基礎加強處理。免費論文,基礎。當井位于房屋轉角處,而基礎壓在井上部分,并且在井上部分所損失的承壓面積,可由其余基槽承擔而不引起過多的沉降時,則可采用從基礎中挑梁的辦法解決。免費論文,基礎。當井位于墻的轉角處,而基礎壓在井上的面積較大,且采用挑梁辦法較困難或不經濟時,則可將基礎沿墻長方向向外延長出去,使延長部分落在老土上。免費論文,基礎。落在老土上的基礎總面積,應等于井圈范圍內原有基礎的面積(即A1+A2=A),然后在基礎墻內再采用配筋或鋼筋混凝土梁來加強。免費論文,基礎。如井已回填但不密實,甚至還是軟土時,可用大塊石將下面軟土擠緊,再選用上述辦法回填處理。若井內不能夯填密實時,則可在井的磚圈上加鋼筋混凝土蓋封口,上部再回填處理。
(3)基礎加固。用鉆機在基礎上成孔至要加固的土層,然后用高壓灌漿設備將配制好的水泥化學漿液灌入地層,通過劈裂、擠壓作用,使土層與漿液產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膠結,從而達到改善土體結構和性能的目的。利用建筑物的承重柱重力作為反力,通過一套液(油)壓設備,把預制樁分節壓入土中,上下節樁接駁用預埋角鐵焊接。壓樁由液壓控制,當壓力達設計荷載并基本滿足計劃樁長要求時則終樁,終樁時的單樁承載力可直接從壓樁設備的儀表中反映出來。終樁后將壓入樁的樁頭鋼筋與原基礎鋼筋焊接,并澆注砼承臺與基礎連為一體。在土建工程基礎方案設計中我們要著重考慮超長給結構帶來的不利影響,當增大結構伸縫間距或者是不設伸縮縫時,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要防止結構開裂,在結構施工階段采取防裂措施是通用的減少混凝土收縮不利影響的有效方法,我們一般采用的做法是設置施工澆帶。
近年來,復合地基在土建工程中得到廣泛運用,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層承載力,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隆,以解決高層建筑主體和裙房之間差異沉降問題。不論采用哪種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澆帶而不設置永久變形縫,有可能出現裙房與高層建筑物的整體傾斜,因此,如何保證高層建筑物整體使用壽命。除質量安全、材料、工藝要求外,首先要把握基礎施工方案。
強電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本論文由應屆畢業生網yjbys.com/整理提供配電系統、照明系統及防雷接地系統的設計,其中包括負荷計算等。
弱電部分主要內容包括:有線電視、公共廣播系統及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
消防部分主要報警系統、聯動系統的設計等。
本次設計完成圖紙共18幅,繪圖采用AUTOCAD軟件繪制。
本電氣設計為畢業設計,其目的是通過設計實踐,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鍛煉獨立分析和解決建筑電氣設計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explains the electrical design basis ,principle, methods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design choice in each system in the design of certain office building. The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previous four Chapters are mostly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forceful electric power Part ;Chapter 5 and 6 are mostly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light current and fire-fighting.
The part of the forceful electric power mainly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of the low voltage, lighting system and rounding for lightening systematical compose ,among others include load calculation, illumination calculation .
The part of the light current mainly including: CATV,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Closed Circuit Monitoring TV and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so on.
The part of the fire-fighting mainly including:the design of the warning system and linked system etc.
The design adds up to 34 electric charts. Including 17 graphics for the forceful electric power parts ,9 graphics for the light current parts and 7 graphics for the fire-fighting parts. All drawn by AUTOCAD.
This electrical design of the office building is a graduation design,The purpose of this design is to give us a chance of synthetical usage of the knowledge we have learned. Besides, it can train ou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onstruct electricity in dependently so that the theory is connected with practice and a solid base is made in favor of future work.
目 錄
一.緒論 6
1.1.建筑電氣概況 6 1.3設計內容 6
二.配電系統設計 9
2.1負荷分級 9
2.1.1一級負荷 9 2.1.3三級負荷 9
2.2負荷的供電要求 9
2.2.1一級負荷的供電要求 9
2.2.2二級負荷的供電要求 9
2.2.3三級負荷的供電要求 10
2.3本工程的負荷分級及供電要求 10
2.3.1本工程的負荷分級 10
2.3.2本工程負荷的供電要求 10
2.4負荷計算 10
2.4.1負荷計算的內容 10
2.4.2負荷計算的方法 10
2.4.3負荷計算的公式 11
2.4.4負荷計算表 11
2.5變(配)電所所址選擇,結構型式 11
2.5.1變(配)電所所址選擇 11
2.5.2變(配)電所結構型式 12
2.6變壓器類型,臺數,容量選擇 12 2.6.2變壓器臺數選擇 12
2.6.3變壓器容量選擇 12
2.7配電方式 12 2.7.2低壓配電方式 12
2.8電纜選擇及敷設 13
2.8.1電纜選擇的原則 13
2.8.2電纜選擇的結果 13
三.照明系統設計 14
3.1總則 14
3.2照明光源選擇 14
3.3照明燈具選擇 14
3.4照度和照明方式選擇 15
3.5一般照明 15
3.6應急照明 16
3.7照度計算 17
四.建筑物防雷,接地系統設計 18
4.1建筑物的防雷分類 19
4.2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0
4.3本建筑的防雷系統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