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數字醫學影像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醫學影像 數字化 教學 應用
醫學影像學在現代醫學技術發展的影響下,成為現代醫學領域發展最快、涉及范圍最廣的學科之一。醫學影像教學的最大特點就是需要教授學生大量影像圖片資料。而傳統的膠片式教學主要依賴于傳統膠片,信息量少,只能提供靜態的信息,費時費力且圖像質量參差不齊,已逐漸地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數字化教學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全數字化的采集、傳輸、重現醫學影像資料,極大地方便了醫學影像教學。
一、醫學影像學
醫學影像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包括X線、CT、MRI、介入放射學、超聲及核醫學等,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形象思維學科,其特點是有大量的圖像數據,通過對影像資料的分析、對比,結合其他臨床知識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療效的觀察。鑒于這一特點,臨床教學中也以指導學生積累豐富的圖片及圖像資料為主,包括正常及疾病狀態的圖片,從而熟悉各種器官的不同成像技術所得的圖像的正常與異常表現。
二、傳統醫學影像學教學
現代醫學影像學與以往相比,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影像學知識和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包括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還要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掌握分子生物學,大量的內、外、婦、兒等臨床相關學科知識與技能,具備物理、數學及計算機知識。醫學影像學涉及的內容如此之多,課時卻相對較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總是先帶領學生復習理論知識,再讓學生結合理論閱片觀摩,在有限的時間內對醫學影像圖像只能簡單地描述、講解,然后指導學生自己觀察、體會、分析,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不好。另外,大量膠片的反復使用會造成膠片模糊、損壞、丟失、錯放等現象,同時由于觀片燈視野所限,膠片質量、閱片距離、個人視力差異等因素,也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
(一)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的建立
PACS(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即圖像儲存與傳輸系統①,是數字化醫學影像信息采集、存儲、傳輸的管理系統,是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建立的基礎?;赑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指在主計算機網絡平臺引導下,教學內容會被實時顯示在各個教學終端的多媒體終端上,學生可以通過這一途徑隨時觀看到患者的臨床資料、影像圖像及報告。這種方式,使得教學資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共享,豐富學生的臨床經驗。利用電腦,教師可以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將講授內容隨時編寫成電子課件,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課后自學②。
(二)數字化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隨著PACS的迅猛發展,更多教師認識到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作用,并積極參與到實現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教學中來③。Dundas認為由于PACS具有可存儲功能,能將導入的數字圖像進行保存,同時它還允許訪問以前的圖像進行比較,PACS這一技術為影像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④。
1.醫學影像教學數字片庫的建設
基于PACS系統的醫學影像教學數字片庫的建設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1)按照系統進行分類,如呼吸、循環、骨骼肌、消化、泌尿、中樞、五官等;(2)按照檢查手段進行分類,如X線、CT、MRI、介入放射學、超聲及核醫學等;(3)按照患者的信息進行分類。
2.數字化教學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優勢
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通過計算機和網絡臨床實踐中采集到的真實圖像信息直接傳輸到學生面前,還可以對這些圖像進行有效的管理及保存,為臨床醫療中的需要提供了方便,也進一步提高了原有教學層次。數字化教學具有如下多方面的優點:
(1)圖像質量高、信息量大;
(2)為影像學生的實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提高了效率;
(3)為教師和學生制作多媒體課件提供了便利條件;
(4)為學生學習新知識、課外復習及自習提供了有利條件;
(5)影像資料信息可長期保存;
(6)對于重點內容、關鍵圖片、典型征象顯示突出、直觀。
“看圖識病”是影像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多維立體的觀圖思維,改變他們傳統的平面思維,解決了傳統平面圖像對學生閱片造成的干擾,提高了他們的實習效率。這種方式下,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對觀察的圖像進行調節、測量模擬實際工作中的場景,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習慣實際工作的特點,提高動手能力,為進入臨床工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使學生觀察到傳統方式無法觀察的新信息。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教學的另一優勢在于使同一病例不同時期的各種影像資料和臨床資料可以同時顯示,學生對疾病的理解過程是立體的,對疾病發生、發展的認識能更生動,對不同病程下的影像圖像的理解更深刻,便于學生橫向聯系和縱向比較,加深學生感性認識。
同時,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還具有方便共享的特點,不同醫院間、同醫院不同科室間(尤其是各影像科室間、影像科室與臨床科室間)、不同地區間甚至是不同國家間也能達到設備和資源的共享。
四、結術語
基于PACS系統的數字化醫學影像學教學最大程度地實現了醫學影像資源共享,從根本上改變了醫學影像的教學思維,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豐富了教育教學手段,促進了基礎教學和臨床教學的實際結合,真正讓學生掌握了識圖看片的能力,必將在醫學影像學臨床與教學工作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注釋:
①羅敏,王小林,羅松等.醫學影像存儲與傳輸系統的綜合布線和網絡系統的設計[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6):493-497.
②鄧曉娟,張偉國,陳蓉等.建立電子教學資料庫革新醫學影像學教學模式[J].重慶醫學,2012,41(5):509-510.
關鍵詞:移動醫療;數字圖像處理;醫學影像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0-0238-03
隨著科學技g的快速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健康問題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然而生活環境的污染、飲食結構的不健康和長期處于現代職場高壓環境之下,很多人的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頭痛、胸悶、失眠等健康問題困擾著現代職場白領,長期以往,身體不堪重負,疾病隨之而來。面對這種情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既可以減輕患者病痛,提高預后水平,又可以減少患者的經濟支出。因此,對疾病問題的早期診斷就成為國內外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然而由于醫患交流以及過去醫學影像不清晰、保管難等問題,始終制約了精準醫療的發展。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影像學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種疾病的檢查中去,醫生讀片診病,影像成了醫生重要的診斷輔助工具,難以被低估,不能被替代。隨之影像學科也成了當今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學科,多門課程如通訊、計算機、醫療交叉,為醫務工作者提供盡可能準確的輔助診療方法,這將是今后影像學科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對體內和體外的血液細胞、器官組織進行無損害性檢查時,通常會選擇諸如:數字線攝影、核磁共振、超聲波三維診斷等治療方法,這些拍片式的診斷方法可見即可得,不僅生動補充了書本上的人體正常組織以及病灶組織的解剖學知識,同時對影像引導下的教學、檢查、穿刺、手術等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醫療圖像A生成往往會因自然界信號的干擾、信號傳輸過程中的衰減、醫療設備的成像原理、光線和顯示屏等原因的影響,所顯示出來的影像像質往往不夠清晰、感興趣內容不突出,或者不適合人眼觀察或者機器理解分析,同時醫學影像本身也有圖像分辨率不高導致圖像模糊不清或者無明顯邊緣、噪聲偏大、結構信息缺乏的問題, 最終生成的影像不能準確定位病變部位以及病變性質,臨床診斷面臨各種困難。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對生成的醫學影像進行數據處理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增強醫學影像的可讀性可分辨性,臨床醫生可以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對病變組織有針對性的觀察并診斷,這將大大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率。因此,醫學影像的數字化處理對醫療衛生、信息技術、生物科學等學科來說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這是人類認識疾病并對之精確診斷的重要環節,這將是一門具有較強應用性和長遠發展性的課題。
1醫學影像的發展及意義
1.1國內外醫學影像的背景及對其圖像處理的意義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在實驗室拍攝出其夫人手指和的影像,自此 “X射線”被發現,并被影像學逐步引進到醫學領域。經過30多年的研究與應用,醫學影像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引進和廣泛應用,影像學科更是呈現出跨度大、知識交叉密集的特點,如今基于計算機算法的圖像處理技術也已經成為醫學影像學中發展迅速的領域之一。
1971年,英國科學家漢斯?基于計算機技術原理設計出第一臺X-CT診病機,這一發明在醫學界引起巨大的轟動。從此,對醫學影像的數字成像技術的研究開始發展壯大,各種醫療設備也被開發出來,它包括計算機 X線攝影( Computed Radiography, CR)、數字 X線攝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 X- Computed Tomography,X- CT)、磁共振成像超聲( Magnetic Resonance, MR),超聲( Ultrasound)成像、光纖內窺鏡圖像、磁共振血管造影術(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單光子發射斷層成像(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EEG腦電圖、 MEG腦磁圖、光學內源成像等。
本文著重論述的 X- CT( Computed Tomogaphy)意為 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是用 X線束對器官組織進行斷層掃描,應用物理原理來測量X射線在人體組織中的衰減系數或吸收系數,再經計算機進行數學計算來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按照測量的衰減系數的數值排列成一個二維分布矩陣,計算出人體被掃描組織斷面上的圖像灰度分布,從而生成斷面圖像。X-CT以它高速、高分辨率、高靈敏度的探測器螺旋式旋轉來獲取器官組織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斷面或立體影像,經臨床實際應用,它能發揮有別于傳統X線檢查的巨大作用。它能綜合反映人體組織在解剖學方面的功能、性質,還能提供人體被拍攝部位的完整三維信息,器官和組織結構清楚顯影,提示病變,已與核磁共振、超聲波等診斷方法一樣成了醫生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并且具有其他醫學設備不可比擬的優點,X- CT成像簡單方便、對人體損傷小、組織結構密度分辨率高,這在病理學和解剖學研究中尤為重要。特別是臨床在對腫瘤的診斷中X-CT的分辨率要遠遠高于其他醫學設備成像,研究顯示在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的檢測上,X-CT顯示率高達88%,而B超、MRI等僅為48%。在針對肝臟疾病實驗的拍片中, X-CT可以較清晰的顯示出多種器官病變和功能性狀,如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等,其對肝癌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3%,最小分辨率可顯示為1.5厘米,
可以直接觀察到肝靜脈、門靜脈與腫瘤大小、位置之間的關系,并能診斷出肝靜脈、門靜脈有無癌栓,為醫生的精確診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由于器官病變的位置、病灶大小、病程長短等自身因素,加上設備電子元器件、嘈雜的環境以及人為操作等因素的影響, X- CT在對病灶做定位影像、定性精確診斷時常常會有所限制,即它能反映出器官的異樣變化,但卻不能反應目前器官的生理功能?,F實工作中采集到的數字化影像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偽影、雪花、邊緣不清、病灶不清、對比度不強……憑借肉眼無法從整張影像中清晰分辨出病灶部位或者確性病理改變的程度,要想精確診斷,還需做進一步的檢查。
目前,對 X- CT圖像處理進行處理大部分的研究還集中在預處理階段,即研究通過調試設備、提高影像像素、提高出圖效率、減少外界干擾等方式增強醫學影像的可讀性和敏感性。而對于醫學影像成像后的處理則相對冷門,其中對部分內容的研究也比較單一,如僅僅單獨研究醫學影像的降噪或增強。同時應用降噪、增強、分割技術來處理影像的研究較少,理論研究也停留在可行性階段,針對單一疾病的醫學影像處理研究還不常見。
1.2醫學影像常用的診斷方法
目前我們常用超聲波、核磁共振、X-CT等設備生成的醫學影像作為輔助診斷方法。其中:超聲波是使用聲波來探測病理并生成平面圖像的一種診斷方法,由于其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強,聲能集中,操作簡便,能反映出人體組織的灰度形態和結構等優點,被影像科廣泛采用。其中 B型超聲波采用超聲平面成像,在超聲屏上顯示出病變部位周圍有明顯的強弱不等的回聲區,表現為亮度不等的光點、結合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可判斷這些高光區和暗區的病變性質。且價格低廉,診斷快速,但缺點是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診斷準確率不到達48%。
核磁共振是診斷組織病理變化的一種新的方法,通過層片選擇,頻率編碼,相位編碼,實現對接收到的電磁信號在人體內部的準確定位,根據接收到的電磁信號的頻率、相位的差別成像,完成對器官組織的檢測。例如:核磁共振檢查原發性肝癌時通常表現為信號改變,T1W1馳豫時間加權圖呈低信號,T2W2加權圖呈高信號。其特征性影像為病灶內出現粗大引流或供血血管的流空信號,該信號提示肝癌結節內有動靜脈短路形成。但缺點在于檢查價格昂貴,且核磁共振設備在我國普及率較低,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診斷準確率較低。
X- CT是用 X線束對器官組織進行斷層掃描,再經計算機由于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能夠掃描到早期剛發展起來的較小的腫瘤,這對病人早診斷早治療不至延誤病情具有重要意義。比如:X- CT肝癌表現與大體病理形態一致,平掃多為低密度,少數為等密度或混雜密度,外形不規則呈球形或結節形,邊界模糊。增強掃描表現為低密度區略縮小,境界變得較為清楚。腫塊中心部位常因腫瘤組織壞死囊變形成極低密度區。研究顯示在對于1~2厘米的小腫塊的檢測上,X-CT顯示率高達88%。目前X-CT已成為各種疑難雜癥中最重要的診斷方法。
1.3對醫學影像進行數字圖像處理的可行性及意義
在實際圖像信號的生成和傳輸過程中,由于受到醫療器械自身、人為操作控制和自然界噪聲等干擾的影響,多多少少會出現細節模糊、對比度差、噪聲較大或存在偽影等問題,影響到影像質量。且成像是用亮度不等的灰度表示,加上病灶發展早期其空間形態變化通常比較小,拍出的片子肉眼很難觀察,誤診和漏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致使病情診斷準確率下降,醫務工作者的效率也難以體現。因此,有必要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方法來處理和分析醫學影像,提高影像質量,這將有助于減少誤診和漏診率,提高診斷準確率。因此,研究醫學影像的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和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醫學影像領域的數字成像技術有個共性:基于計算機將圖像采集、顯示、存儲和傳遞分解成各個獨立的部分,將每一部分圖像信息分別數字化,這種共性為我們以后對各功能模塊進行單獨優化提供了便利,對其實施圖像數字信息的后續處理提供了可行性。
以X-CT成像為例,對影像進行預處理可以過濾掉影像上的不利影響,處理掉無用的信息,保留或恢復有價值的信息。通過過濾掉不利因素,加強病灶信息的可讀性,突出感興趣部位,清除各種干擾的同時能保留所攝影像的形態和邊緣,有效的改善圖像視覺效果,為醫生診病提供了依據和便利,這就達到了圖像處理的目的。
2數字圖像處理在醫學影像中的具體應用
圖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在醫學上也被稱作影像處理,是指將圖像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后使用計算機對醫學影像處理和分析,提高并改善影像的質量供醫生有效診斷的專業技術。將將人設為對象,圖像設為目標,輸入低質量的圖像,輸入改善后高質量的圖像,當圖像達到滿足人的視覺效果為最終目標。圖像處理方法通常有圖像增強、復原、編碼、壓縮等等。本文將重點討論圖像去噪、增強、分割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技術。
2.1圖像去噪
影像的生成和傳輸常常受到自然界各種聲音的干擾導致影像質量下降,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交談時被其他聲音打擾一樣,在語言中表現為聽不清對方說話, 表現到影像上,則是原本很清楚的圖像,因為機械本身、電子元件、外界雜音等干擾原因產生各種各樣的斑點或條紋,圖像變得模糊不清,此即為圖像噪聲。噪聲的存在勢必影響后續對影像的分割和理解分析,所以圖像去噪是預處理的重要步驟之一。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結合影像特點、噪聲的統計特征及頻譜分布規律,目前常用均值濾波、中值濾波、低通濾波等算法來對圖像進行平滑處理。
2.2 圖像增強
圖像增強(image enhancement)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影像學上的圖像增強和復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醫學影像的質量,清除干擾、降低噪聲,通過增強清晰度、對比度、邊緣銳化、偽彩色等來提高影像的質量,或者轉換為更適合人觀察或機器識別的模式。不同于圖像噪聲,在圖像增強中通常不考慮影像降質的原因,它不需要反應真實的原始圖像,只需突出圖像中感興趣的內容。但要對降質的原因有所了解,依據降質的原因建立“降質模型”,然后各種濾波方法和變換手段增強圖像中的背景與感興趣部位的對比度,比如:增加圖像高頻分量,被照人體組織輪廓變得清晰,細節特征明顯;增加低頻分量,能有效降低噪聲干擾,最終達到增強圖像清晰度的目的。
圖像增強根據空間不同可劃分為基于空間域的增強方法和基于頻率域的增強方法?;诳臻g域的增強方法是對圖像中的各個像素的灰度值直接處理,算法有直方圖均衡化、直方圖規定化等;基于頻率域的增強方法不直接處理,而是用傅里葉變換將空間域轉換成頻率域,在頻率域對頻譜進行處理,再使用反傅里葉變回到空間域,算法有低通濾波、高通濾波、同態濾波等。
2.3圖像分割
圖像分割是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目的是將圖像中有意義、感興趣的內容從背景里剝離,劃分為各個互不交叉的區域。有意義、感興趣的內容通常是指圖像區域、圖像邊緣等。分割是后續圖像理解分析和識別工作的前提和依據。目前已經開發出很多邊緣檢測和區域分割的算法,但是還沒有一個算法對各種圖像處理都有效。因此對圖像分割的研究還將繼續深入,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將始終是熱門話題。
圖像分割方法基于灰度值主要劃分為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和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
(1) 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
基于區域內部灰度相似性的分割是確定每個像素的歸屬區域(同一區域內部像素是相似的),從而形成一個區域圖集,來對圖像進行分割,常用算法有閾值分割法、形態學分割、區域生長法、分裂合并法等。
(2) 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
基于區域之間灰度不連續的分割是指先提取區域邊界,再確定邊界限定的區域。因為圖像中的邊緣部分往往是灰度級發生躍變的區域,根據像素灰度級的不連續性,找出點、線、邊,最后確定邊緣。常用的算法有邊緣檢測分割法、Hough變換等。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熱點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Abstract: With progress of technology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makes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posi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will be even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show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the achieve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accomplished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and discuss what will be the next hot area.
Key words: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develop;hot area
宇宙之萬物,無不由分子組成。而組成分子的原子,則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旋轉的電子組成。人們通過對分子,原子的研究, 終于在1895年倫琴發現了X-ray,這是20世紀醫學診斷學上最偉大的發現。X-RAY透視和攝影技術作為最早的醫學影像技術,直到今天還是使用最普遍且有相當大的臨床診斷價值的一種醫學診斷方法。醫學影像技術主要是應用工(程)學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學原理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手段(包括原理、方法、裝置及程序),其實醫學影像技術還是醫學物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及物理原理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手段。醫學影像信息包括傳統X線、CT、MRI、超聲、同位素、電子內窺鏡和手術攝影等影像信息。它們是窺測人體內部各組織,臟器的形態,功能及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膠片為主要方式的顯示、存儲、傳遞X-ray攝像技術已不能滿足臨床診斷和治療發展的需求,醫療設備的數字化要求日益強烈,全數字化放射學、圖像導引和遠程放射醫學將是放射醫學影像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傳統攝影技術在摸索中進行
1.1 計算機X線攝影
X射線是發展最早的圖像裝置。它在醫學上的應用使醫生能觀察到人體內部結構,這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在1895年后的幾十年中,X射線攝影技術有不少的發展,包括使用影像增強管、增感屏、旋轉陽極X射線管及斷層攝影等。但是,由于這種常規X射線成像技術是將三維人體結構顯示在二維平面上,加之其對軟組織的診斷能力差,使整個成像系統的性能受到限制。從50年代開始,醫學成像技術進入一個革命性的發展時期,新的成像系統相繼出現。70年代早期,由于計算機斷層技術的出現使飛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到整個80年代,除了X射線以外,超聲、磁共振、單光子、正電子等的斷層成像技術和系統大量出現。這些方法各有所長,互相補充,能為醫生做出確切診斷,提供愈來愈詳細和精確的信息。在醫院全部圖像中X射線圖像占80%,是目前醫院圖像的主要來源。在本世紀50年代以前,X射線機的結構簡單,圖像分辨率也較低。在50年代以后, 分辨率與清晰度得到了改善,而病人受照射劑量卻減小了。時至今日,各種專用X射線機不斷出現,X光電視設備正在逐步代替常規的X射線透視設備,它既減輕了醫務人員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病人的X線劑量;又為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的應用創造了條件。隨著計算機的發展數字成像技術越來越廣泛地代替傳統的屏片攝影現階段,用于數字攝影的探測系統有以下幾種: (1)存儲熒光體增感屏[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omputer Radiography.CR)]。(2)硒鼓探測器。(3)以電荷耦合技術(charge Coupled Derices.CCD)為基礎的探測器 。(4)平板探測器(Flat panel Detector)a:直接轉換(非晶體硒)b:非直接轉換(閃爍晶體)。這些系統實現了自動化、遙控化和明室化,減少了操作者的輻射損傷。
1.2 X-CT
CT的問世被公認為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的重大突破,因為他標志了醫學影像設備與計算機相結合的里程碑。這種技術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所謂“先到斷層成像”(FAT),另一種模式是“光子遷移成像”(PMI)。
1.3 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現稱為磁共振成像。它無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面、多參數成像,有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不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
1.4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
它是利用計算機系統將造影部位注射造影劑的透視影像轉換成數字形式貯存于記憶盤中,稱作蒙片。然后將注入造影劑后的造影區的透視影像也轉換成數字,并減去蒙片的數字,將剩余數字再轉換成圖像,即成為除去了注射造影劑前透視圖像上所見的骨骼和軟組織影像,剩下的只是清晰的純血管造影像。
2 數字化攝影技術日臻完善
1981年6月在布魯塞爾召開的第15屆國際放射學會學術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數學化X線成像技術的物理概念及臨床應用結果。使醫學影像技術步入了數字化的新紀元。事實上,醫學影像技術的數字化趨勢在近10多年已漸趨明晰。時至1998年,體現國際醫學影像技術最高水平的“北美放射學年會”,不論從學術報告及展覽中均體現出醫學影像設備的數字化是大勢所趨。
數字X射線攝影的成像技術包括成像板技術、平行板檢測技術和采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成像板技術是代替傳統的膠片增感屏來照相,然后記錄于膠片的一種方法。平行板檢測技術又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結構類型。直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非品硒和薄膜半導體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間接FPT結構主要是由閃爍體或熒光體層加具有光電二極管作用的非品硅層在加TFT陣列構成的平板檢測器。電荷耦合器或CMOS器件以及線掃描等技術結構上包括可見光轉換屏,光學系統和CCD或CMOS。
3 成像的快捷閱讀
由于成像方法的改進,除了在成像質量方面有明顯提高外,圖像數量也急劇增加。例如隨著多層CT的問世,每次CT檢查的圖像可多達千幅以上,因此,無法想象用傳統方法能讀取這些圖像中蘊含的動態信息。這時在顯示器上進行的“軟閱讀”正在逐漸顯示出其無可比擬的優越性。軟拷貝閱讀是指在工作站圖像顯示屏上觀察影像,就X線攝影而言這種閱讀方式能充分利用數字影像大得多的動態范圍,獲取豐富的診斷信息。 4 PACS的廣闊發展空間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醫學影像設備延續了幾十年的數據采集和成像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的發展和臨床醫生的需求。PACS系統應運而生。PACS系統是圖像的存儲、傳輸和通訊系統,主要應用于醫學影像圖像和病人信息的實時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并且可以與醫院的醫院信息管理系統放射信息管理系統等系統相連,實現整個醫院的無膠片化、無紙化和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會診,或國際間的信息交流。PACS系統的產生標志著網絡影像學和無膠片時代的到來。完整的PACS系統應包含影像采集系統,數據的存儲、管理,數據傳輸系統,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數據采集系統是整個PACS系統的核心,是決定系統質量的關鍵部分,可將各種不同成像系統生成的圖象采入計算機網絡。由于醫學圖像的數據量非常大,數據存儲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光盤塔、磁帶庫、磁盤陳列等都是目前較好的存儲方法。數據傳輸主要用于院內的急救、會診,還有可以通過互聯網、微波等技術,以數據的遠距離傳輸,實現遠程診斷。影像的分析和處理系統是臨床醫生、放射科醫生直接使用的工具,它的功能和質量對于醫生利用臨床影像資源的效率起了決定作用。綜上所述,PACS技術可分為三個階段,(1)用戶查找數據庫;(2)數據查找設備;(3)圖像信息與文本信息主動尋找用戶。
5 新型技術----分子影像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今天已具有顯微分辨能力,其可視范圍已擴展至細胞、分子水平,從而改變了傳統醫學影像學只能顯示解剖學及病理學改變的形態顯像能力。由于與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相互交叉融合,奠定了分子影像學的物質基礎。Weissleder氏于1999年提出了分子影像學的概念:活體狀態下在細胞及分子水平應用影像學對生物過程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分子成像的出現,為新的醫學影像時代到來帶來曙光?;虮磉_、治療則為徹底治愈某些疾病提供可能,因此目前全世界都在致力于研究、開創分子影像與基因治療,這就是21世紀的影像學。 新的醫學影像的觀察要超出目前的解剖學、病理學概念,要深入到組織的分子、原子中去。其關鍵是借助神奇的探針--即分子探針。到目前為止,分子影像學的成像技術主要包括MRI、核醫學及光學成像技術。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由于診治兼備的介入放射學已深入至分子生物學的層面,因此,分子影像學應包括分子水平的介入放射學研究。
6 學科的交叉結合
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是當今科學發展的趨勢。影像技術學最鄰近的學科應為影像診斷學。前者致力于解決信息的獲取、存儲、傳輸、管理及研發新的技術方法;后者則將信息與知識、經驗結合,著重于信息的內容,根據影像做出正常解剖結構的辨認及病變的診斷。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所以,影像技術學的發展離不開影像診斷學更密切地溝通與結合將為提高、拓展原有成像方式及開辟新的成像方式做出有益的貢獻。醫用影像診斷裝置用于詳細地觀察人體內部各器官的結構,找出病灶的位置毫克大小,有的還可以進行器官功能的判斷 。還有醫用影像診斷裝備情況,已成了衡量醫院現代化水平的標志。
7 淺談醫學影像技術的下一個熱點
醫療保健事業在經濟上的窘迫使得90年代以來,成為一個沒有大規模推廣一種新的影像技術的、相對沉寂的時期,延續了一些現有影像技術的發展,使得他們中至今還沒有一種影像技術能對影像學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最近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批有希望的影像技術。如:磁共振譜(MRS),正電子發射成像(PET)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阻抗成像(EIT)和光學成像(OCT或NRI)。他們有可能很快成為大規模應用的影像技術,將為腦、肺、乳房及其他部位的成像提供新的信息。
7.1 磁源成像
人體體內細胞膜內外的離子運動可形成生物電流。這種生物電流可產生磁現象,檢測心臟或腦的生物電流產生的磁場可以得到心磁圖或腦磁圖。這類磁現象可反映出電子活動發生的深度,攜帶有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大量信息。
7.2 PET和SPECT
單光子發射成像(SPECT)和正電子成像(PET)是核醫學的兩種CT技術。由于它們都是接受病人體內發射的射線成像,故統稱為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ECT)。ECT依據核醫學的放射性示蹤原理進行體內診斷,要在人體中使用放射性核素。ECT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空間分辨率低。最近的技術發展可能促進推廣ECT的應用。
7.3 阻抗成像(EIT)
EIT是通過對人體加電壓,測量在電極間流動的電流,得到組織電導率變化的圖像。 目的在于形成對體內某點阻抗的估計。這種技術的優點是,所采用的電流對人體是無害的,因而對成像對象無任何限制。這種技術的時間分辨率很好,因而可連續監測實際的應用,已實現以視頻幀速的醫用EIT的實驗樣機。
7.4 光學成像(OTC或NIR)
近期的一些實質性的進展表明,光學成像有可能在最近幾年內發展成為一種能真正用于臨床的影像設備。它的優點是:光波長的輻射是非離子化的,因而對人體是無傷害的,可重復曝光;它們可區分那些在光波長下具有不同吸收與散射,但不能由其它技術識別的軟組織;天然色團所特有的吸收使得能夠獲得功能信息。它正在開辟它的臨床領域。
7.5 MRS
MRS是一種無創研究人體組織生理化的極有用的工具。它所得到的生化信息可與人體組織代謝相關聯,并表明它正常組織的方式有差別。目前MRS還沒有常規用于臨床,但已有大量技術正在進行正式適用。
上述的幾個先進的技術,究竟哪一個能成為醫學影像技術的熱點,我們認為應要有最大效益、安全和經濟是最為重要的。在逝去的20世紀,醫學影像技術經歷了從孕育、成長到發展的過程,回顧過去可以斷言它在防治人類疾病及延長平均壽命方面是功不可沒的。在一切“以人類為本”的21世紀中,人們將繼續用醫學影像技術來為人們的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 嚴漢民. 核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與臨床應用[J]. 醫療設備信息,2003,18(8):1—2、12
[2] 楊秀瓊. 醫用圖像診斷裝置進展[J]. 世界醫療器械,1995,1(1):45—48、58
1 課程目標與工作崗位要求脫節
醫學影像成像原理的課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醫學影像設備的成像原理、基本概念及結構組成,而通過問卷調研及專家訪談,對比分析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目標和醫院放射科工作崗位職責及要求,發現傳統課程的目標與放射技術人員的崗位要求不符,與全國衛生職業資格要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課程內容陳舊,與各級、各類醫院的診療工作實際情況不符。醫院對放射科工作人員的要求是能夠正確按照成像流程完成患者的檢查操作,并進行圖像質量評價及處理。然而,在課程目標的教學效果評價方面,理論考核僅僅從知識的學習方面反映學生的培養情況,在評價內容和形式上與放射技師職業資格考試脫節。
2 課程內容與課程特點不符
醫學影像成像原理課程內容除基本的醫學圖像概念以外,更多以設備成像流程、圖像處理流程、圖像質量評價流程等形式進行體現,在知識體系上過程性知識比重較大。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以陳述性知識為框架,按照成像設備的類型分類對基本概念、成像方法、分類特點、影響因素及評價指標進行理論知識的闡述,知識結構缺乏與實際工作的連貫性,凸顯課程內容與課程特點不符。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在科學技術和智能化方向的不斷革新,儀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課程的知識體系更應以過程性知識架構進行改革和完善。
3 教學模式與專業核心課程銜接不足
醫學技術系的專業核心課程《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醫學影像信息技術》和《醫學影像設備》按照工作過程導向理念進行了課程改革,以崗位工作為任務模版,開發實訓項目,開展理論實踐一體的教學模式。然而,作為以上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課程,《醫學影像成像原理》的教學模式以理論講授為主,陳述性知識框架、實驗觀摩的能力培養模式與工作導向模式差別較大,所學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應用不能很好地銜接,并不能較好地滿足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需要。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狀況發展趨勢
一、醫學影像技術學科的發展近況
(一)醫學影像學科的教育教學現狀
醫學影像技術是進行醫學檢查的一項常用技術,該項技術的應用層面非常廣泛。近幾年,伴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廣泛應用,市場上對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據市場對該項技術人才的廣泛需求,具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相關人才培訓計劃,并在高校課堂設置以培養醫學影像技術人才為目標的醫學影像技術學的專業課堂,對教材內容、課堂設計等方面也適時進行了技術創新和改革。雖然這項新的專業學科在進入高效課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但由于該專業的設置時間較短,發展的時間也不長,在相關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之中,能夠影響人才培訓的最主要問題是,在不同層次的教育之間醫學影像技術的學習在銜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問題,例如:??婆c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存在著教育脫節的現象。另外,普通高校在醫學影像技術專業應用的教材并不統一,導致大多數學校的人才培訓方向不明確,相關設計計劃不符合實際,這就導致了大多數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人才更難在較短時間內適應醫院的工作。
(二)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的相關操作人員的工作狀態
現階段,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的相關操作人員,在大多數醫療機構當中從事醫學影像技術的專業人員被稱為技師。除此之外,還能夠在大學所附屬的醫院中擔任技術講師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醫院當中,醫學影像技術人員主要從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綜合性醫院或者是??漆t院當中,從事影像技術工作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大學本科學歷,一般很少有碩士畢業生,在醫院的放射科博士學歷的影像技術操作人員幾乎上沒有。而在略差于市級醫院的地方醫院當中,放射科擔任影像技術操作人員的則為??茖W歷。在醫院的放射科,各科的醫生和相關的技術操作人員數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綜合性質的醫院,或者是具有較完善的醫療圖像管理與通信系統的??漆t院當中,放射科的大多數醫生往往是進行后臺的普通檢驗工作,而醫學影像技術學科的人員擔任前臺檢查的重要工作。該項技術人員不不僅僅擔任接診病人的工作,而且還負責患者所檢查的疾病圖像的收集工作和審核任務。這也就提高了技術人員對相關技術知識掌握的要求,不僅僅要有牢固的圖像采集知識體系,還要熟悉各種處理和核查相關的技術。此外,最基本的還要牢牢掌握相關的醫學知識。只有做到上述要求,醫學影像檢查技術人員才能夠在第一時間為病人的檢查做出正確的疾病醫學判斷以及準確的技術操作,有利于提高檢查結果的準確率。除此之外,進行醫學影像的相關影像設備一般價格較昂貴,這就需要相關操作人員在進行操作時要保障設備的安全,在檢查患者疾病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護相關影響設備。熟悉的醫學影像的相關理論知識與實際的設備操作進行融合,從而順利地進行醫學檢查,延長影像設備的使用壽命。在當前,影響設備的進化與影像技術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兩個方面出現一定的矛盾,這就使得相關高級的影像,設備不能夠在臨床檢驗工作中充分的發揮經驗作用,降低圖像檢查的準確性。因此,在接受相關學校教育的理論教學之后,醫學影像技術人員還需要加強對實踐應用的掌握,各級醫院也應該適度地增加對影像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
(三)現階段醫學影像技術的組織管理情況
在我國,與醫學影像技術有關的專業性組織就是中華影像技術學會,該學會是中華醫學會附屬下的影像技術專業學會,是同中華超聲學會、中華放射學會以及中華合醫學學會共同組成的關于影像學科的醫學與核影像技術的四大學會。中華影像技術學會下屬有七個專業學組,其中就包括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學組、MR技術學會以及醫療圖像管理與通信系統技術學會,除此之外,還包含三個籌備的專業學組以及三個學部。在我國,每年都會在固定時間舉辦中華影像技術學會大會,其主要目的是進行影像技術交流,是一種具有國際性的專業學會討論大會,參與到大會當中的人員,大都是來自于世界各國從事醫學影像專業技術的高水平人員。這樣的學術交流大會,能夠精進醫學影像技術,因此,吸引了各國的技術人員的參與。另外,在我國大多省份當中,省或市內都存在專業的影像技術學會小組,而且一些地區也建立了相關的。我國所開設的與醫學影像技術有關的網絡教育平臺,其開設范圍也惠及全國,這也幫助了許多就職員工進行再度的深度學習,從而培養出更多的醫學影像技術操作人員,提高操作人員的專業水平。
二、醫學影像技術學科的發展趨勢
(一)醫學影像學科技術發展的總方向
在當前的醫學影像技術發展過程中,醫學診斷過程和介入治療的過程是分開的,但隨著各項醫學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這兩者必然會在一定時期之后建立相互聯系的,呈現出完整的現代影像學科系統。當前,影像技術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體形態學,主要在圖像的收集以及判斷上發揮作用。在未來,影像技術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向分子、功能代謝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發展。而且,當前的影像技術主要采用膠片收集的技術,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化方向的技術創新,未來的影像技術會考慮應用到數字化和電子技術,將圖像收集和傳輸過程,以數字化現代化的形式呈現。
(二)醫學影像技術的具體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術在我國發展的時間較短,各項技術仍然不夠成熟。當初學醫學技術不斷創新性發展,未來的醫學影像技術將會呈現更加直觀、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現階段對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趨于定向的,在未來會轉變成定量的方向發展,不僅僅會判斷出疾病的診斷結果,還會給進行疾病治療以及手術操作提供方向。
(三)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趨勢
首先,要對物質波和人體組織的之間的互動規律進行的深入研究,并依據這些規律,建立相應的模型,在多次模型建立的過程中,尋找到模型變化的最優參數,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影像提取信息的速度和質量以及數量,進而降低醫學檢驗的誤差,提高圖像的準確率和分辨率。除此之外,要擴大影像設備所能探測到的信息信號,根據相關參數建立起模型,并進行數字化改善,對編碼的各種形式對照相應的信號進行記錄,從而避免圖像信息過度失真的現象發生。另外,在進行試驗研究時,還要提高圖像信號傳輸過程的效率,增加信號的真實度。
關鍵詞:基層醫療機構 PACS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2-0279-01
一、基層醫院發展現狀
基層醫院一般具有X光C或數字化X光機(CR、DR)、CT、超聲等檢查設備,部分醫院還有核磁共振和內窺鏡,由于在縣域內的龍頭地位和作用,日常檢查數量較大,隨著應用逐步普及深入,醫院的信息處理量不斷增加,信息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更加復雜。傳統的診療方式以膠片和手寫報告為介質,在影像和診斷報告的存儲、檢索、調閱、統計等方面面臨諸多困難,由此產生的質量控制、配置資源、人才培養和專科建設等方面更是難上加難。同時造成現有設備的閑置和浪費。這對目前尚處于發展中的我國是存在一定困難的。
我區仍有50%基層醫院使用20世紀80~90年代上海200~500 mA X線機,攝片清晰度比較差,但是部分基層醫院將在近年中引進更新的微型、小型或大型數字化X線機,所以在2010年前后基層醫院放射科將進入數字化影像系統時代。
二、好處
PACS系統可以給醫院帶來那些好處有:
a. 防止發生膠片丟失;
b. 縮短放射科影像和會診報告時的需要時間;
c. 避免由于圖像質量問題需重復拍片;
d. 不同地方的醫生要同時使用同一病人的影像;
e. 可建立整個醫院(甚至區域)范圍內完全的電子病案;
f. 節約膠片和藥水的費用;
g. 節約存放膠片所需空間的費用;
h. 為遠程醫療提供遠程影像學服務;
i. 提供使更多醫生網絡化協同工作的能力;
j. 強化管理,規范醫生的行為,減少差錯的發生。
三、存在的問題
1.PACS系統裝備價格高,后續維護成本大,基層醫院缺乏日常維護的專業人員
2.大多基層醫院影像設備落后,沒有標準的接口,增加了使用的難度
3.以前開發的HIS/RIS系統沒有考慮到標準化,與PACS系統進行接合時效果比較差。
4.各個醫療機構PACS系統品牌多樣化,導致標準不統一,難以統一整合。
5.較遠距離的基層醫療機構,直線網絡行不通的情況下,需要考慮電話線及VPN的鏈接方式。
四、解決思路
1.在基層醫療機構配置了計算機放射成像設備:為了實現數字影像傳輸,上級部門需要給基層醫療機構統一配置計算機放射成像設備(CR),為實施區域影像系統建設奠定了基礎。
2.建設區域放射影像集中診斷中心:在上級醫療部門設立放射影像集中診斷中心,購置灰階顯示器,配備有資質的專業放射診斷醫師,為基層醫院上傳影像圖片進行集中診斷。
3.開發建設區域影像信息系統:在放射影像集中診斷中心和各基層醫療機構安裝區域放射醫學影像集中診斷系統,基層醫療機構拍攝的影像圖片上傳到區域放射醫學影像集中診斷平臺,集中診斷中心醫生通過平臺調閱圖像,出具診斷和報告,并將報告通過平臺回傳到提交的基層醫療機構,并打印給病人;區域影像信息系統還與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健康檔案管理系統等對接,實現了院內放射檢查申請、收費、報告流程電子化,放射影像與電子病歷、健康檔案也實現了關聯,方便醫生和病人調閱。
4.升級改造網絡設備:由于影像檢查生成的圖片清晰度高,每張圖片達到幾十兆,要實現區域內影像圖片的快速傳輸和共享,對衛生數據網絡的傳輸速度和帶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必須對光纖網絡進行了升級改造,為區域影像系統建立了專用鏈路作為影像傳輸路徑。改造后的信息網絡內部數據傳輸速率達到百兆,外網速率達到五十兆,影像圖片傳輸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保障了區域影像系統建設順利實施。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為了確保區域PACS系統的順利推進,上級醫療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上級部門的技術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放射醫學影像集中診斷流程及管理方面的相關制度,保障了PACS順利實施。
6.加強培訓和考核:需要上級醫療機構組織省、市三甲醫院專家對影像檢查醫技人員進行培訓,就集中閱片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影像圖片進行講解,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放射診療水平。
參考文獻
[1]馮錫鋼,江貴平,李樹祥;非DICOM設備標準化的實現技術[J];北京生物醫學工程;2002年01期
[2]李新華,李榮環,張海寧,崔文國;小型工作站在中小型醫院的應用價值探討[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00年02期
[3]張進華,陳浪,漆劍頻;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ACS)存儲介質現狀及選擇原則[J];放射學實踐;2002年02期
[4]張繼宗;車紅民;徐理想;;影像醫學在法醫學中的應用[J];法醫學雜志;2006年02期
[5]張傳鳳;醫學圖像存檔與通信系統[J];感光材料;1999年04期
[6]高磊,李建國,韓鐵錚;X射線機數字化成像[J];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2000年06期
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相對緊密的學科,是現代口腔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式之一。這門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充分掌握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還必須在實驗操作課上進一步提高臨床診斷能力和讀片能力,為今后能更快地勝任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是一門形態科學,與解剖學、病理學一樣,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基本的醫學理論教育及基礎專業理論教學外,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對各類影像診斷學資料的解讀與分析能力,這些影像診斷學資料包括:普通X線攝影、CT、MRI等。在以往的實驗室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傳統的觀片和錄像實驗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教學用片的制作過程極其復雜與繁瑣、制作成本較高、教學片更新速度慢、涉及內容較為局限;教學膠片倉儲不易,隨時間長度增加容易出現老化、變質、圖像模糊等情況。
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也處速發展的時期,各種成像設備層出不窮,在成像速度及成像質量上都有了極大的改觀。與此同時,各種三維后處理軟件也相應而生,從而帶動了整個口腔影像診斷學科的發展與進步。Sopix影像系統正是這種先進影像技術的一個典型代表,它代表了先進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的發展方向,也必將在未來的實驗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Sopix在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中的功能和特點
Sopix影像系統集簡潔和獨特的功能于一身,最大限度地發揮曝光控制系統E.C.S技術,提供高解析度實時圖像。其高度集成的科技不但提供了數字化技術的所有優勢,在成像時間上也是最短的。Sopix圖像像素可高達125萬,可以在不同尺寸的CCD間轉換。操作的簡單化有利于實驗室的管理,同時節約了時間和費用。它的使用為收集和制作影像實驗教學電子圖片提供了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方式,更便利更簡潔,為建設高質量的電子圖片庫提供了大量影像清晰、內容豐富的電子圖片信息基礎。
2 Sopix的應用改進了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手段
以往的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因其條件限制,在授課方式上采用小課教學的模式,學生輪流插片觀看教學片、學生之間相互拍攝膠片。這就要求實驗室配備一套或幾套完整的教學片、觀片燈以及大型拍攝設備。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升級,學生對課程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以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斷面臨新的問題,原有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學生互相拍攝膠片時對膠片的顯像技術掌握不到位,既使拍片和顯像的時間過長,也對膠片造成了大量浪費;(2)膠片的圖像的清晰度較差、查詢時間較長,更無法實現遠距離傳輸;(3)膠片的倉儲需要大空間、合適的環境(包括適宜的溫度與濕度),并且膠片容易出現老化、變質的情況,使得數年甚至數月后圖像就變得模糊不清,無法觀看;(4)在考試時,膠片資料無法滿足考試的隨機性、多樣性,很容易造成學生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驗脫節,進而無法全面地合理地反映學生對課程的實際掌握能力。綜上所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需要。
Sopix的出現與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的實驗教學模式,體現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便利與合理,實現了高速、高效、高能的數字化教學,規避了傳統實驗教學模式的弊端。Sopix的應用不僅解決了傳統膠片的倉儲不便、查找緩慢、保管不易與更新間隔長、成本較高等問題,而且改善了教學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學生只需通過計算機終端設備,利用Sopix系統就能實現根據課程安排隨意調閱教學片,提取圖像更提高效率、簡單便利、節約時間,而且圖像內容豐富、清晰、存儲數量多,能夠充分顯示每一張影像圖片的細節內容.使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及抽象、不易理解的內容以清晰的視角向學生恰當地展現出來,學生可通過操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影像圖片,極大提高實驗課的效率和質量。
3 Sopix的應用改變了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實驗教學模式
Sopix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助的“學導式”教學模式轉變。隨著Sopix系統及網絡技術的發展,醫學教學逐漸實現了以現代化IT網絡為中心的多媒體、多方式教學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理論為導向、注重多元化實踐的教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利用Sopix擁有的大量清晰的圖像庫儲備,高速、高效的傳輸線路,簡單方便的操作等優點,采用瀏覽器觀看和查閱影像資料的方式,先由教師根據所授理論課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圍繞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遇到的中心問題通過Sopix網絡教師篩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圖片進行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自己得出答案,最后再由教師總結課程內容。在查閱資料的同時,學生還能與教師進行及時交流與溝通,學生有問題能及時得到授課教師的解答,教師的授課效果也得到實時的反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學習的主動性,形成了良性互動,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快速高效地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和讀片能力。
4 Sopix影像成像系統在未來口腔頜面醫學影像診斷學技能考試中的應用
可以利用Sopix影像成像系統的優勢在圖片庫中根據不同的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大綱知識結構不同等級的要求,挑選不同級別的考試片,再通過醫院信息系統(HIS)補充臨床信息資料包括詳細的臨床治療方案、病例檢測結果、手術及準備資料和病人病情跟訪結果等信息。所有考試圖片按照課程要求或者按照難易程度再進行分類,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基礎知識和難易度不同制作相應的考試圖片存儲于Sopix影像成像系統的服務器中。每個學生可以在計算機終端同時查閱考試圖片。利用Sopix影像成像系統完成實驗教學部分的考試,不僅有利于考試圖片長期保存,極大的縮短了利用普通膠片的考試時間,而且避免了傳統考試燈箱或膠片質量問題導致的圖像不清晰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考試變得更加方便、保密、公平、公正,使考試過程得到極大的簡化,減輕了教師和學生的考試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