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為積極配合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增強廣大師生網絡安全意識,特別是為提高青少年網絡安全自我保護意識,提升青少年網絡安全問題甄別能力。近日,獅寨鎮大昌小學開展了2017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教育活動。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顒又?,校長何維藝就網絡安全作專題講座,針對學生的疑問作了詳細的解答?;顒咏Y束后,全體師生還一起學習了網絡安全的宣傳材料。
學校開展網絡安全主題班會,主題宣講、觀看視屏等活動,對學生和教師進行網絡安全教育。
通過本次活動,師生對一些基本的網絡陷阱有了清楚的認識,提高了防騙意識,學生們也意識到了沉溺網絡的危害,樹立了正確的上網意識,網絡安全知識深入廣大師生心中,校園內形成了良好的網絡安全氛圍。
一、多渠道宣傳,提升學生網絡安全意識。
為了做好"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在全旗各學校內宣傳網絡安全知識,我局要求各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本學校活動方案,并于9月19日-25日期間,懸掛"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的宣傳橫幅,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在校園電子屏上不間斷顯示"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等與網絡安全相關的內容,同時全旗各學校采取開展線上線下多渠道的宣傳形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對網絡安全意識的提升加以宣傳。通過校園廣播電臺讓全校學生在課余時間對相關知識有深入的了解;通過發動各個班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學習和觀看網絡安全知識。在各學校的統一安排下,學生以班級為單位相繼開展了以"共建網絡安全、共享網絡文明"為主題的網絡安全班會。通過以上的宣傳活動,使學生從最初對網絡安全概念淡漠,逐步上升到樹立網絡安全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同學們也紛紛宣傳并轉載了關于"網絡道德和網絡素養"的文章,將其運用到生活中,以便更好的創造和諧的網絡環境。
二、積極參與網絡安全知識競賽,了解網絡安全教育。
認真計劃并組織學生參與網絡安全知識競賽,深刻了解網絡安全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各學校在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期間,組織學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網絡安全知識的學習,并積極開展了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競賽的題目就是生活中常見的網絡安全問題,通過競賽這種方式使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網絡安全,從而更好的將安全的網絡技術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三、組織開展網絡安全主題班會和教育課
關鍵詞:教育 網絡 犯罪
1、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現實意義
雖然提出要大力普及網絡課程教學的迫切性和網絡安全的重要性,但目前高校的網絡課程教學更多強調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教學過程的質量控制,忽視了網絡的負面作用。高校教學中無論是公共課《法律基礎》還是專業課《計算機網絡》的教學大綱都沒有把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教育正式納入,更沒有制訂相關的課程標準,絕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接受系統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育,對網絡違法犯罪產生的途徑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認識。長期沉迷網絡的大學生,有的精神失常,有的引發命案,有的離家出走、被拐被騙,,因此,有的人甚至把網絡稱為“電子海洛因”,足見其負面影響對大學生的危害。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加強大學生系統化、正規化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的素質,是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只有樹立“網絡安全人人有責”的思想觀念,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對網絡的負面影響加以防范,未雨綢繆,才能培養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優秀人才。
2、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安全隱患
2.1長期沉迷形成網絡成癮現象
互聯網交流主要是以人機對話的方式進行的。長期沉迷網絡之中,易造成人際關系的淡薄,現實生活的麻木。經常上網的部分學生中,有的出現厭學焦慮、心情壓抑及交際冷淡等不良行為,有的患有“上網綜合癥”,嚴重影響他們正常學習和生活,更有甚者,沉迷網絡游戲和網聊網戀,最終付出沉重代價,造成嚴重心理負擔。據統計高校每年退學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沉迷網絡導致成績不良,這不僅給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2呈現道德缺失現象
由于網絡屬于虛擬社區,上網查閱信息、發表言論或與別人交流時,基本上是在匿名狀態下進行,具有高度隱蔽性的特點。網絡的匿名性和隱蔽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實行的道德標準,遠遠低于他們在實際現實社會生活的道德要求。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啟齒的庸俗、下流的臟話,在網絡上則口無遮攔,全力宣泄;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當面不說”的言論,在網絡上則心無顧忌,肆意發表。尤其是有些過于放縱的網絡行為,如濫用信息技術制造、傳播信息垃圾,編造虛假信息對他人進行誹謗或制造社會混亂,利用網絡進行欺詐等等,對社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
2.3導致犯罪行為
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于網絡上并存的多元文化以及多種信息不能很好地進行辨別,并極易受到外界刺激,從而產生一定的犯罪動機。又由于大學生群體是一群擁有較高知識水平的高智商群體,喜好在網絡上展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擁有的成就。在網絡上,他們可以無節制地放縱自己,可以宣泄對現實的不滿,甚至自以為可以尋回迷失的自我,近年來在校大學生制造計算機病毒,進行網絡入侵等不良甚至是犯罪的行為屢見報道。有的甚至對聊天對象進行、搶劫等犯罪活動,最終導致大學生淪為階下囚。
3、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策略
3.1做好大學生網絡法及文明上網的強化教育
加大對大學生網絡法制安全教育力度。凡上網者都必須以自覺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前提。因此,高??梢酝ㄟ^網絡法制安全教育,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哪些行為在網上是非法的或是不道德的,必須令行禁止的或堅決擯棄的。網絡道德文明是信息時展的產物,人類面臨新的道德文明要求和選擇,于是網絡道德文明也就應運而生。網絡道德文明是網絡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要約,賦予人們在其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網絡道德文明教育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應大力弘揚網絡道德文明,樹立良好的網絡風氣,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要做到對他人的尊重。
3.2加強大學生自律性教育
網絡信息的開放、快捷、隱秘、廣泛、虛擬等特征,使網絡信息污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嚴重問題,這些信息是迅速擴散的污染源。會不斷毒害青年學生的心靈。高校既要提高教師的網絡信息綜合素質,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增強教師對學生網上生活和網絡道德的指導作用,也要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自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高校還要通過各種方式,規范網上秩序,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培養有益的愛好和活動,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社會支持;引導學生建立起一道網絡安全的自身“防火墻”,培養分辨是非、善惡、好壞的能力,加強人格的自我修養,提高自我免疫力,從而徹底抵制網絡的不良的影響。
3.3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功能性教育
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使他們成為網絡的駕馭者??梢赃\用豐富的網絡載體形式,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世界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促其自覺踐行《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弘揚蓬勃向上的時代氣息;還可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能厘清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的是與否,促其正確的人生觀與道德觀的形成。
總之,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完善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已經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要引導大學生正確上網,重視他們的業余生活,使網絡成為他們合理利用交流的工具。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欺負 網絡欺負 青少年
分類號 B849
1.引言
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現象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均有發生。欺負在中小學生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且它給卷入其中的學生和校園環境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與危害,欺負現象也成為青少年教育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傳統欺負的形式包括言語欺負、關系欺負和身體欺負。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欺負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網絡欺負(cyberbunying)。多項研究發現,4%-57%的青少年曾遭受過網絡欺負,網絡欺負行為會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迫切需要學校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以往學校教育更重視對傳統欺負的預防與干預,而忽視了青少年群體中存在的網絡欺負現象。近十年來,國外的研究者開始關注網絡欺負,對網絡欺負概念界定、普遍率、與傳統欺負的聯系及其影響因素等進行了探究。在國內,關于欺負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傳統欺負領域。本文旨在較為系統、全面地介紹和分析網絡欺負的概念、特征、危害及其影響因素,評述目前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的研究走向,為制定有效的青少年網絡欺負行為預防與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2.網絡欺負的概念及特征
2.1網絡欺負的概念
最早專門研究欺負行為的挪威心理學家Olweug提出,傳統欺負是指帶有目的性、反復性,同時欺負者和受欺負者間存在力量不平衡性的一種攻擊行為。隨著電子通信技術的發展,電腦和手機日益普及,網絡欺負作為一種新的欺負形式出現,它是指個體或者群體使用電子信息交流方式,多次重復性地傷害不容易自我保護的個體的攻擊行為。實施網絡欺負所使用的工具包括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電子通信設備。可以看出,網絡欺負是傳統欺負在電子通信平臺上的一種延伸。
2.2網絡欺負的特征
網絡欺負和傳統欺負一樣,包含有三個特征:目的性、反復性和力量不平衡性。然而在反復性和力量不平衡性上,網絡欺負呈現出不同于傳統欺負的表現方式。首先網絡欺負的反復性,在網絡欺負者發送大量的惡意短信或郵件給受欺負者時,體現得很明確。但是在網絡環境中,欺負者的一次攻擊行為也可能被他人重復實施,如上傳的令受欺負者難堪的照片會被多次轉發,使得受欺負者反復遭受傷害。如果這種重復行為不是由欺負者實施的,這種行為還算是網絡欺負嗎?Vandebosch和Van Cleemput認為一次網絡攻擊行為就足以被界定為網絡欺負行為,特別是這種行為會引發一系列線下的欺負事件。Fauman也認為由于網絡上的信息可以被廣泛地傳播,欺負者行為的反復性可能沒有在傳統欺負行為中那樣重要。因此網絡欺負的反復性不僅體現在欺負者的行為次數,還體現在受欺負者實際遭受到的欺負次數。
其次,就力量不平衡性這一特點而言,網絡欺負行為中欺負者強健的體魄并不是必要條件,網絡欺負中的力量不平衡性,體現在技術使用能力、匿名性兩個方面上。在線關系中,掌握更多先進通信技術的一方,更具有優勢。Vandebosch和Van Cleemput發現懂得更多網絡使用技能的小學生更可能參與不正常的網絡或手機活動。相比于沒有實施過網絡欺負的人,網絡欺負者更多地會將自己定義為網絡專家。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中小學生經歷的都是短信或網頁欺負,所需的技術技能很少。除了技術的使用能力外,匿名性也能導致欺負者與受欺負者間存在力量的不平衡性。大量研究表明受欺負者不知道欺負者的身份,這就使得他們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對遭受到的欺負行為進行有效的回應。Vandebosch和Van Cleemput在對受欺負者的訪談中也發現,是信息的匿名而不是信息的內容,讓他們感到威脅。
由此可見,網絡欺負和傳統欺負間存在著差異,這就可能導致兩者所帶來的危害及其影響因素的不同,也啟示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的制定關于網絡欺負的干預措施。
3.網絡欺負的危害
所有形式的欺負行為都會對受欺負者產生負面影響,包括網絡欺負。和傳統欺負帶來的傷害類似,遭受到網絡欺負后,受欺負者也會產生情緒上的痛苦、生氣和悲傷,出現社會焦慮和自尊心的降低。但是與傳統欺負相比,網絡欺負對受欺負者心理健康的危害可能更大。在網絡欺負中,兩者雖然沒有直接的身體接觸,但是受欺負者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都可能收到惡意的短信、郵件、視頻等,這種持續不斷又無法躲避的欺負行為,會給受欺負者帶來更嚴重的心理折磨。Perren等人就發現,網絡受欺負者在抑郁水平上的得分比傳統欺負中的受害者要高。網絡欺負的匿名性也使得受害者可能永遠不知道誰欺負了他,也就無力反抗,由此可能對青少年情感的發展及其幸福感產生更大的影響。
網絡欺負給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的危害,會進一步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給青少年的教育帶來新的難題。研究表明,網絡欺負者的學業成績會下降,同伴關系不和諧,存在吸煙、飲酒甚至藥物濫用等問題行為。反復遭受網絡欺負的個體也會出現學業成績的突然下降,逃學曠課次數增加,甚至會選擇輟學,開始認為學校不再安全。網絡受欺負者還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其自殺的可能性也會提高。由于網絡信息的傳播快而廣,大量的網絡旁觀者會瀏覽到針對網絡受欺負者的不良信息,并可能將其轉載擴散,進而在線上造成對受欺負者的再次傷害,同時這些旁觀者也有可能在線下對受欺負者做出嘲笑、辱罵等欺負行為。有研究發現,網絡受欺負者在現實生活中也會遭受到欺負。這種線上和線下的雙重傷害,可能使網絡受欺負者采取更極端的手段來保護自己。例如:Ybam等人的調查發現,網絡受欺負者攜帶武器到學校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8倍。
由此可見,若不及時干預網絡欺負行為,校園環境的安全也會受到威脅。就學校對青少年的教育而言,教師除了對學生進行學業教育外,更應當重視對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對網絡受欺負嚴重者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同時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要求學生遵循網絡道德規范,文明上網,減少或防止網絡欺負行為。另外,網絡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視,教師應當提高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意識,防止個人信息泄露。
4.網絡欺負的影響因素
4.1個體因素
網絡欺負有可能和傳統欺負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的頻率越來越低,以12-20歲的青少年為調查對象,就發現網絡受欺負頻率與年齡呈負相關;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在10-15歲的青少年群體中,年齡越大,遭受網絡欺負頻率越高。Williams和Guerra進一步將被試按年齡段分為5、8和11年級三組,發現5年級學生受欺負的比率最小,只有4.5%,8年級學生受網絡欺負的人數比率最高,達到12.9%,到了高中這個比率就下降到9.9%。由此他們推測,年齡和網絡受欺負的頻率間可能存在非線性關系,網絡受欺負發生頻率最高的時期是在7-8年級??v觀上述結果,有關網絡受欺負與年齡關系的研究結論不一致,可能是因為研究者們選取的被試年齡階段存在不同,在今后進一步的研究中要考慮到所選樣本的年齡跨度。明確網絡欺負與年齡之間的關系,能為學校重點針對哪個年級實施干預提供依據,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傳統欺負中,男性較女性而言,更可能成為欺負者及受欺負者。然而目前有關網絡欺負的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還存在不一致。Calvete等人發現和傳統欺負一樣,男性實施網絡欺負的比例顯著高于女性。但是大量研究也表明網絡欺負行為不存在性別差異。這可能是因為在傳統欺負中,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語欺負和關系欺負,而男生則更多地進行身體欺負。由于網絡欺負中的短信、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更多地與言語欺負類似,且不同于身體欺負,這就可能使女性會像選擇言語或關系欺負一樣,更多地選擇網絡欺負。同時網絡空間也給女性提供了更多實施攻擊的途徑,而不需要她們使用身體暴力。因此,在制定網絡欺負的預防與干預措施時,不能忽視女生群體。
4.2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與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小時候曾受到家庭成員不良對待,如遭受虐待、忽視、冷落等,或者家庭環境差、成員關系不和,都會使兒童日后成為群體欺負、攻擊的對象。傳統欺負中,親子關系不和諧會使孩子更有可能成為欺負者。同樣在網絡欺負中,欺負者的行為與其親子關系質量存在相關,自我報告親子關系較差的青少年會參與更多的網絡欺負事件。
另一方面,父母調節也可以在青少年網絡使用過程中起到一定保護作用。父母調節是指父母為了保護孩子,避免網絡危險而采取的活動。已有研究表明,長期上網的青少年更可能遭受到網絡欺負。同時青少年頻繁使用在線應用程序,特別是在線聊天工具,會提高他們遭受網絡欺負的風險。因此,如果父母更多地參與到青少年的上網活動中去,則受到父母監控和限制的青少年會較少地暴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如姓名、郵箱地址等,也會更少地訪問不良網站、約見網友。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制定的關于網絡活動的規定會降低青少年在網上遭遇危險的可能性。所以今后在對網絡欺負的預防與干預中,需要父母更多地參與進來,采取適當的限制性措施,降低青少年在網絡人際交往中可能會遇到的危險。
4.3社會環境因素
近年來,受社會生態學思想的影響,社會環境,特別是學校環境對欺負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研究顯示,學校整體氛圍影響欺負及與攻擊相關行為(如對抗行為、傷害老師行為等)的發生,積極的學習氛圍與欺負相關行為的降低有關。而網絡欺負同樣也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Calvete等人的研究結果發現,網絡欺負行為和暴力環境因素成正相關,和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成負相關。青少年感受到的學校環境越是處于信任、公平和愉快的氛圍中,他們實施網絡欺負行為的可能性就越低。而來自朋友的社會支持越少,青少年越可能實施網絡欺負行為。Williams和Guerra也指出,感知到同伴是可信任的、關懷的和有幫助的青少年,存在更少的網絡欺負行為。由此也可以推測,孤獨感和社會關系的缺乏可能是網絡欺負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
青少年網絡欺負行為還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Li分別選取加拿大和中國的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兩國的青少年在傳統欺負行為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是在網絡欺負行為上,加拿大的青少年會比中國的青少年更多地實施網絡欺負,而中國青少年中網絡欺負的受害者和旁觀者,則更可能將所發生的網絡欺負事件告知成年人。并且,中國學校里的成年人在得知網絡欺負事件后,會更多地進行干預。欺負的產生、維持和終止是個體與其社會生態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非單純由個體或外部環境的某一種或幾種因素所決定。因此,未來研究需要綜合性地探討不同環境因素對網絡欺負的影響,以期制定出更全面的預防與干預措施。
5.研究展望
國外關于網絡欺負的研究已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研究仍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網絡欺負主要采用的是以問卷量表統計為基礎的定量研究方法。針對網絡欺負事件,心理測量固然可以測出研究樣本的一些癥狀,但其缺點在于很難觸及受欺負者的內心世界及真實想法,有些問題是僅憑測量難以發現的。而質性研究則是一種更人性化、更貼近實踐生活的研究方法,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兼用質性分析去彌補定量研究的不足。同時,綜合考慮同伴、父母或老師的報告,可以獲得更接近真實情況的信息。
目前關于網絡欺負的研究多是采用橫向研究,難以檢驗網絡欺負與其他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例如,關于社會心理問題是使個體遭受更多網絡欺負的前提條件還是網絡欺負行為所帶來的負面結果,還不能給出肯定的結論。獲得縱向研究數據,將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網絡欺負現象的形成及其影響。
第二,就研究對象而言,大多數研究選取青少年作為被試,限制了相應研究結果的推廣性。已有研究表明,17%的教師曾遭受過網絡欺負。未來需要進一步擴大網絡欺負研究對象的范圍,從而豐富網絡欺負領域。Kowalski和Limber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現網絡欺負事件中也存在著欺負者、受欺負者、欺負/受欺負者以及未參與者四種角色。在網絡欺負事件中的每一種角色的人格特質、同伴關系、家庭環境等影響因素,以及在網絡欺負事件中所遭受到的危害和影響等,均值得研究者們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負面影響;消解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信息技術確實給我們生活帶來了無數的便捷,讓我們真正搭乘上了信息時代的快車,使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信息,跨越時空的把握全球動態。但信息技術在給我們無限的方便的同時,也正在給一些人悄悄的灌下了“慢性毒藥”。這對上網人數比例大、接觸網絡時間相對較長,而心智又不太成熟、血氣方剛,甚至可以說有些“憤青”思想的大學生身上,這些負面影響就更為明顯。本文試就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消解對策談點筆者的認識。
二、網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1.網絡對大學生身體的負面影響。我們曾就大學生玩網絡游戲的問題進行調查。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每次玩游戲都超過6小時的學生占2.7%,一次持續最長時間超過20小時的人數已達到所調查人數的7%。這樣長的時間和這樣多的人數簡直令人難以想象。學生在問卷中回答的對身體造成的影響有手麻、胳膊疼、后背痛、懶得說話、做事不專心、什么也不想干等??梢姡L時間操作電腦之后,學生大都感覺到了各種程度不同的身體不適,其中較為嚴重的是眼睛疼和脖子酸。由于玩游戲時全神貫注,身體始終處于同一種姿態,眼睛長時間注視顯示屏,會導致視力下降、怕光、脖子酸痛、頭暈眼花等等癥狀。
2.網絡對大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網絡對大學生心理的負面影響一是表現在認知方面,因長時間接觸網絡會降低大學生的感知能力,出現感知“適應”。即長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導致對該事物感受性的降低。二是表現在情感方面,在網上,大學生面對的是沒有思想感情的機器,無法體驗與感受面對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匱乏和冷淡,在現實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情感表達, 感受不到現實生活的豐富多彩,出現情感異化與迷失。三是表現在人格方面,“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話形象地刻畫了互聯網的虛擬性、匿名性特點。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可以讓大學生在行為模式上表現出較大的放縱和隨心所欲。這種態度很容易帶到現實生活中,影響大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使他們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執性人格障礙。
3.網絡對大學生道德的負面影響。網絡中由于主體的匿名、匿形而導致的模糊性問題越來越多,有時合法與違法,罪與非罪很難得到判斷,在網上可以避免與傳統意義的社會直接接觸,他人難以有針對性地做出反應并采取制裁措施,于是便導致網上道德失范問題越來越嚴重。大學階段也是學生道德觀進一步確立的時期,如果網上所受的這種影響反饋到現實生活,便易導致學生不自覺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約束與自由意識的泛濫。
三、消解網絡對大學生負面影響的策略
1.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學校要把網絡教育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把普及上網知識與教育教學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把互聯網作為獲取信息、培養創新能力的工具,經常組織一些健康有益的有關網絡的活動,充分發揮校園網的育人功能。在學習和掌握網絡知識的同時,也要學習相關的網絡法律知識。教師在開設網絡課程的同時,要積極開展對學生的法制教育、網德教育、責任意識教育和自我保護意識的教育,倡導網絡文明,大力宣傳網絡文明公約,開展宣傳公約的系列活動,養成良好的網絡文明習慣,增強青少年網絡安全方法意識和網絡道德意識。教師要指導學生上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網絡,關注學生的網絡生活,教育學生學會選擇,認識網絡中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區別,提高自控能力。
2.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加強網絡意識教育。要使大學生明確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對自己的身心產生消極的影響;教育大學生提高網絡信息的觀察力和鑒別力,有選擇地借鑒,有鑒別地吸收,培養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觀和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其次,積極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陣地。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正規的教育體系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展網下和網上的心理咨詢,充分利用網絡虛擬性、匿名性的特征開展網絡心理健康咨詢;建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檔案和心理健康問題監督、預警機制,積極主動地對有問題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3.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建立思想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