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事業管理體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涵義
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是一個以政府為核心的有非政府組織參與的統一的多層次的、中央與地方相結合、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管理環節與實施環節相統一又分離的管理系統。
公共事業組織內部治理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即文化層次、組織層次和管理方法層次,其中,文化層次包括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兩方面的內容。而在組織層次中,涉及行政體制、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三方面的內容。最后一個層次,也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最低層,包括管理人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其具體的層次結構如圖1所示)
二、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所面臨的疑難問題
1.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自1985年起,我國先后了一系列有關事業單位改革的決定,進行了大量有關的探索和試驗。但由于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度、廣度和難度較大,觸及的利益也千頭萬緒,致使改革的步履維艱,進程頗為緩慢,成果仍在期待之中。
2.缺乏明確的改革目標和路徑。由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創新屬于開拓性的事業且無現成的經驗可資借鑒,因此,在改革初期的探索階段,基本上采取了大膽進行實驗性改革的方針,并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模式。由于改革模式不夠明確,無法科學界定、合理劃分和重新調整政事雙方的權責關系,因此很難做到周密策劃、有計劃、有步驟的簡政放權。而公共事業組織自主進行的改革,既不能觸動傳統事業的根基,也不能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更沒有實現政事分離、反而還更加混淆了各種不同性質社會組織之間的職能界限,造成了體制混亂和體制沖突。
3.缺乏改革的整體配套條件。由于事業單位的體制改革在前期是分頭并進、各自為政的,所以不僅各類事業單位的改革進展不同,而且也未能與其他方面的改革相互配合。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其面臨一系列的難題,需要各方的配合解決。尤其是資金來源與人員分流問題,更不是僅僅單個部門獨立所能夠處理好的。不解決這些問題,事業單位管理體制的改革就難以繼續推進。
三、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創新策略分析
1.善于利用科學的管理方法
進行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創新,離不開其具體管理方法的創新和優化。只有運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夠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做到物盡其才,才盡其用。近年來,在公共管理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管理方法,如目標管理方法、市場檢測法、環境掃描與基準比較技術、政府服務承諾制度、績效評估方法等等。這些方法許多是從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管理的實踐中產生出來的,經過一番加工改造之后應用于政府行政部門和公共事業組織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經濟體制下,要健全、完善現有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必須要進行公共事業組織管理方法上的創新,從而使公共事業組織能夠在新的環境下高效、公平的運作,實現其為發展市場經濟服務的宗旨。
公共事業組織在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必須要建立一套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各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保證信息渠道的通暢、及時和高效。信息化的發展主要是改變公共事業組織傳統的管理模式,使之以消費者主導,發揮公共事業組織在橫向和縱向兩個聯合中的作用。在管理方法上,除了制定一系列相應的法律法規,對網絡中現存的各種社團進行分類管理,還要建立一個完備的成員資料數據庫,利用職能信息檢索、智能化網絡監控等技術手段,對網絡社團進行規范化的科學管理,使得網絡社團作為當代公共事業組織的一部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良性作用。
2.積極運用多元的管理手段
公共事業管理手段多元化是管理手段發展的一種趨勢。由于公共事務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負責,公共事業管理手段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因為,傳統的公共事業組織由于行政依附性較強,在管理上也沿襲行政管理的方法,對于準公共事務大部分采用行政型命令的直接管理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直接管理的手段不利于分權,不利于發揮其他系統的作用,橫向溝通困難等缺點日益顯露出來。因此,這種管理方式必須進行改進、創新,更多的采取間接管理的手段。對于公共事業的管理可以運用經濟、法律規范的間接手段,同時發揮情感教育管理手段在組織管理的作用。在組織中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和規范體系,加強道德約束機制,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努力創造良好的管理環境,運用各種管理手段對公共事業組織進行綜合的治理。
3.努力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由于公共事業組織涉及到科、教、文、衛、體等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對于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人才的培養,也要求管理的人員一方面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面,能結合具體的專業和職業特點,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經濟;既認識自然,又認識社會;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既深知中國,又了解世界。另一方面,也應該具有較高的辦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善于創新,善于接受新型事物。它要求公務員具有過硬的政治品德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知識復合型、技能復合型人才。尤其是網絡經濟的到來,更要求公共事業組織的管理人員除了其他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網絡和計算機操作能力,熟悉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政策,從而對公共事業組織進行規范、科學的管理。
參考文獻:
[1]馬駿,郭巍青.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1).
一、公共管理體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實是我國政府為了能更好地滿足計劃經濟體制,建立起來的一種管理模式,并將這種模式運用于公共事業領域。一直以來,公共事業管理體制都是處于政府控制的模式,這其中不僅包含了歷史因素,還有一部分經濟因素。主要的經濟因素有:特權、輔助政府管理以及與事業單位或組織代行我國政府的職責有關。首先,政府在選擇適用模式的時候,由于一些歷史原因,政府部門理所應當地把自己當成公共事業的壟斷者,他們認為,只有政府才能為人們提供那些公共事業上的服務,然而,這樣的做法極易滋生特權主義。這些特權主義又與尋租行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時需要承擔大部分活動經費以及全部政治風險所產生的成本,這就為政府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同時帶來了極高的風險。然而,只有政府部門在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的活動中取得較高的利益,才能讓政府有能力承擔那些由公共事業管理帶來的活動經費和活動風險。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這個社會需要管理的公共事業的數量卻遠遠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圍。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業管理的權利,政府在公共事業的各個階層都設立行政組織,這樣,不僅造成機構臃腫,還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國家財力不支的狀態。因此,由事業單位代替政府實施公共事業的管理職責,不僅能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還能有效地節約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事業單位對政府部門進行直接服務,社會公眾成為了事業單位服務的間接對象。事業單位的服務目的并非是為了向廣大的社會公眾提供更加優質、更加健全的服務,而是為了獲得政府部門的財力支持。因此,事業單位的活動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門的意志。由于事業單位并非政府機構,所以,事業單位在人員編制、財務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彈性,或許是出于對臨時安排離職或者退休人員的需要,或許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或許是出于滿足領導者個人需求或者滿足政府部門利益,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對事業單位進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銷、擴張等來達到上述目標。
二、公共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
從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管理實踐來看,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是兩種根本不一樣的公共事業管理機制。在傳統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下,政府部門對公共事業的控制是連通整個公共事業管理機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門的這種控制完成方式是通過組織的形式達到的,換而言之,政府將自己的權利通過社會組織延伸到整個社會的各方面,從而達到政府部門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實際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大部分是人們運用公共資源獲得利益的一種方式,但是,當國家成為那些社會公共資源的絕對擁有者和占有者時,那些事業單位或者社會組織就會轉化成一種組織化手段,而這種組織化的手段/:請記住我站域名/有利于國家目標的實現。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不僅是不一樣的管理方式,它們的意義也完全不一樣。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但在社會選擇的管理模式下,社會是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主體。政府控制比社會選擇更適用于計劃經濟體制,而社會選擇比政府控制更適用于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從法律方面來說,政府控制承擔著所有的社會責任。然而,事業單位則具有相當獨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業單位屬于事業法人。第三,社會選擇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管理體制的結果也不一樣。社會選擇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高且數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業單位獨立性較低且數量少。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因其獨特的作用而受到教育實踐界的廣泛青睞,被廣泛運用于各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反思案例教學法能在哈佛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哈佛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學生,一流的案例中心,良好的支持系統等。但案例教學法有效實施的關鍵在于:良好的案例設計。正如亨利.艾伯斯指出的:案例討論可以彌補理論與現實的脫節,案例教學法可以利用案例這樣一個工具,連接起老師和學生相互作用,連接起理論與現實。因此,教學中選擇的案例是否恰當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均較強的學科,因此要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成適應性較強的復合型人才,我們必須要借鑒哈佛大學的案例教學法的成功經驗。另外,由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是一門新興學科,在我國的辦學歷史不長。如果從1999年正式開始招生算起,到現在不過13年的辦學歷史。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公共事業組織生存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而且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在逐步推進中,最為重要的是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階段。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相關的社會實踐正在不斷地發生改變。因此,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基礎的《公共事業管理學》課程在采用案例教學法時,案例的選擇與設計也就尤為關鍵。
一、《公共事業管理學》課程案例選擇與設計的原則
《公共事業管理學》課程案例選擇與設計應具備以下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案例教學的目的在于創造一個模擬的真實環境,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進行案例設計時應針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案例,并進行精心編寫。選擇的案例一定要符合教學內容,同時也要符合我國的國情。
(二)時效性原則
《公共事業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加之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書本中的理論和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可能產生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開展案例教學時既要求教師掌握公共事業管理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了解社會改革的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教師在選擇案例時,一定要緊密結合我國改革的方向,選擇相關的熱點話題,幫助學生更改地了解我們的社會,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能力。
(三)鮮活性原則
教師在案例的選擇與設計時應采用多種方式來展示案例,比如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共同使用。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案例相關的背景和情況解釋清楚,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案例,激發學生深入探討和分析案例的興趣。
(四)啟發性原則
案例的選擇與設計必須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或者和學生直接相關的,這樣讓學生在看過案例之后能夠有所感悟。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問題的設置,啟發學生思考一些社會問題。
(五)難易適中原則
教師在選擇和設計案例時,應該注意案例應該難易適中,既要考慮學生的理論基礎,也要考慮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程度。保證絕大多數學生在進行案例討論時都能夠有話可說,調動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
二、《公共事業管理學》課程案例選擇與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普遍都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教學中所采用的案例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國外公共事業管理的先進案例;二是國內學者編寫的案例教材;三是任課教師自己根據時事編寫的課程案例。任課教師基于這三個渠道所選擇與設計的案例,仍存在諸多的問題。
(一)國外引進
由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辦學歷史短,加之公共事業管理本來就是一個舶來品。因此國內公共事業管理教材基本上是介紹國外原理,并且關于公共事業管理的案例教材也非常少,主要是引進國外公共事業管理案例。這必然就導致一些問題:西方國家的國情和我國國情不一致,這些案例在應用時必然會遭遇水土不服的問題。學生在進行案例討論時,因無法了解國外的國情,而導致不感興趣,案例討論無法進行。
(二)國內學者自己編寫的教材
目前,我國一些知名高校,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都有專門的NPO研究所,致力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領域的研究工作。一些學者在開展研究工作過程中也編寫出版了一些關于公共事業管理案例的教材。但是,傳統的教材編寫到最后出版成冊,需要花費比較長的周期。而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階段,公共事業組織生存的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實踐中總會有許多新的動向、新的問題出現。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師必須有敏銳的嗅覺,能夠在課堂上提供熱點性比較強的案例給學生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實踐。顯然,傳統的紙質媒介教材,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對教學案例的時效性要求。
(三)實例改寫
實例改寫,即從新聞報道、報紙、雜志摘錄改寫的實例。這種方法具有比較強的時效性及鮮活性。教師可以把新聞媒體報道的相關案例進行綜合整理,能夠體現近期焦點和熱點。另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全方位展示案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案例并激發學生學習討論的興趣。但是,目前絕大多數教師在采用這種案例設計方法時,基本上是單槍匹馬,往往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案例的選擇與設計,而且可能最后制作的案例質量并不高。
三、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案例選擇與設計模式
目前,我國案例來源主要有國外引進、國內學者編寫、實例改寫,任課教師基于這三種案例,并不能實現最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需要調動各方的積極性,鼓勵教師、學生共同參與案例選擇與設計,構建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案例選擇與設計模式。
(一)以教研室為依托,形成以教學團隊為主的案例選擇與設計隊伍
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學》課程的特點決定了,教學案例的選擇與設計必須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傳統的依靠任課教師自己選擇與編寫案例顯然力量過于單薄,效果有限。我們可以以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為依托,形成以教研室任課老師共同參與的格局,發揮集體的力量,多渠道多途徑,有針對性地開展案例的收集整理與設計工作。這樣保證編寫的案例既有針對性、時效性,又具有比較高的質量。
(二)鼓勵學生參與案例選擇與設計工作,擴大案例來源渠道
過去我們的案例選擇與設計基本以教師為主體完成,這樣教學中采用的一些案例可能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F在,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智慧,鼓勵學生積極提供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案例給任課教師。比如,我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有許多學生假期都會到各個社區實習或進社區開展服務工作。他們在參加社會實踐過程中碰到的感興趣的問題,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可以提供給任課教師進行課堂的案例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主動去思考,也能調動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
關鍵詞:公共事業;改革;對策
前言
目前,我國的發展思路已經轉向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公共事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凸顯。國家也正在積極進行公共部門和行政體制改革,以促進公共事業部門的發展。就當前我國各項改革的實際進程和狀況來看,在實現新、舊事業管理體制轉軌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依然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難題和障礙。只有排除這些改革障礙,解決這些難題,才能實現既定的改革目標。
1.對于通過公共提供的方式提供公共產品的公共事業部門
由于這類事業部門提供的產品具有純粹公共產品的屬性。一方面,私人部門不愿意介入到這些領域;另一方面,由于這些公共事業部門對于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壟斷性質,這種情況下如果放任公共事業部門自己定價的話,那么它會定得比較高。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也會出現不足。因此,從外部改革的角度分析,對于這類事業部門,政府部門要繼續對這類事業部門的公共財政投入,以防止供給不足現象,還有相關部門必須對這類產品的提供制定統一的供給機制,使得全民能夠享受到這類產品和服務消費的效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與公共事業部門改革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從內部改革的角度分析,由于這類公共事業部門具有很強的政府壟斷性,因此必須對內部員工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晉升、分配、工資晉級、退休制度以及社會保險制度等,激活企業內部的激勵機制。
2.對于通過市場提供的方式提供公共產品的公共事業部門
由于這類公共事業部門提供的產品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①。因此,對于這類公共事業部門的改革,可以適當引入市場中的競爭機制,借鑒市場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原理,對這類公共事業部門的改革方向是要在政府引導下的競爭。因此,從外部改革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建立與這類公共事業部門政府引導下的市場化經營相適應的體制,比如政事分開,分類管理,定價市場化等等。從內部改革的角度分析,由于是政府引導下的市場競爭,因此公共事業部門內部要建立類似企業的組織模式,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建立職業資格制度,提高公共事業部門的營利能力。
3.對于通過混合提供的方式提供公共產品的公共事業部門
由于這類公共事業部門的經營,政府與私人組織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兩者也都非常積極參與這類公共事業部門的改革和經營,因此,對于這類公共事業部門改革可以采用公私合作制②。在深化我國事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財政政策:對于那些應當產業化,而且可以立即實現產業化的公共事業,應將其盡快轉化為企業,完全視同企業對待,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轉軌改制,財政不再供給事業經費;對于那些應當產業化,但一時又難以實現產業化的公共事業,可以先明確其市場化的改革目標,視同企業對待,并將原有的事業經費撥款轉變為其企業經營政策性虧損補貼,分步進行改革,逐步減少財政資金供給方式,分別實行事業基金、績效預算、政府采購合同等多種形式,引入事業競爭機制,提高公共事業的工作效率和事業經費的使用效益 。
4.深化我國公共事業單位改革的具體政策
4.1分類改革,大力調整公共事業結構
按照改革后公共事業的性質定位,清理、甄別現有公共事業,從總體上收縮規模、調整結構,是公共事業改革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偟恼{整思路是:第一,能夠撤銷的在做好相關善后工作的基礎上堅決撤消。第二,目前已承擔著政府職能且不宜撤銷的,應明確轉變為政府部門。公益性事務較少、可以改制為企業的,或者目前已從事大量市場經營活動,企業色彩比較濃重的公共事業,應明確轉變為企業。承擔著非溝通協調職能,其服務與市場經營活動密切相關的中介性公共事業,應明確轉變為市場中介組織。第三,把國家財政全額撥款的公共事業減少到最必要的限度。依此原則,對現有全額撥款的公共事業,通過合并、重組形式進行整合。對承擔著一定公益事業職能和任務的差額撥款公共事業,視具體情況,可以全部或部分整合到保留的全額撥款公共事業中,也可以通過剝離相關公益事務,或者通過政府有償委托進行相關公益的途徑,取消對其的財政差額撥款,從而推動其規范轉制。
4.2創新機制,強化公共事業內部管理
在通過分類改革對現有公共事業壓縮規模、調整結構、規范職能、恢復性質的基礎上,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推進公共事業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和效率的管理運營機制。
公共事業改革的市場化發展模式主要在以下四個層面上進行:
(1)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開放公共事業投資領域。二是對各類投資主體開放,徹底改變單一的政府投資模式。一方面將現有公共事業企業的國有存量資產向國內外資本進行整體或部分轉讓;另一方面鼓勵各類投資主體投資新的公共事業項目,形成增量資產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
(2)公共事業的協作發展即公共部門或私人部門建立一種合作伙伴關系。具體形式表現為政府參股、租賃、承包和授權經營。政府參股分為政府控股和入股。政府控股是針對那些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項目。政府入股主要是向私人部門提供資本和分散私人投資風險。政府參股的比例隨著改革的推進而進行變化。
(3)管制的創新。公共事業的性質與特征決定了政府對其管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③。而市場取向的改革與管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相互矛盾或沖突的。因此,我們必須在政府對公共事業的管制方面有所創新,由過去反競爭的限制性管制角色轉變為贊成競爭的管制角色。政府在公共事業領域管制的創新具體表現為:一是制定符合實際并有利于競爭的市場準入標準;二是制定質量、安全、環境等標準和其他相關的規則;三是實行彈性的價格與收益率管制,以微利或非營利為參照系,控制價格上下浮動的幅度;四是規則、規章制定程序上的公開化、透明化。
結論
綜上所述,公共事業管理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企業組織形式,打破福利型、行政型公共事業體制,對公共事業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實行企業化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膽探索公共事業產業化的路子,最終提高公共事業企業提供物品或服務的效率與質量,達到大力發展公共事業,滿足公眾日益多樣化、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目的。
參考文獻及注解:
[1] 李洋.關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市場化治理的思考[J].中外企業文化,2013(24):90-9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一個綜合性、應用性性較強的專業。實踐性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然而大多數的地方院校在課程設置上,理論課偏多,應用性課程較少,將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因此,學生學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專”,找不到自己的專業核心競爭力。正如社會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評價——“萬金油”,雖然具有了一定的綜合管理能力,但卻沒有自己的專業特長[3]。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應用性課程設置偏少;二是建立實踐基地,需要購置相關設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對地方院校是一筆不小的資金花費;三是雖然建立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或資源不足或是輸送人數有限,或是聯系互動較少,實踐基地建設出現流于形式的現象;四是部分專業學生未能夠意識到實踐環節的重要意義,在實踐教學中缺乏動力與熱情,敷衍了事,如在社會調查實踐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車”現象,實踐環節未能夠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專業技能,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同時,由于事業單位日益強調成本收益的背景,能夠提供給學生實習的機會越來越少,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進入這些單位實習更加難了。加上地方院校對于學生實習的支持力度不足,實習方案缺乏可行性和針對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師生對于實習積極性并不高,實踐性強的實習環節淪為“學生填表、老師蓋章”的表面功夫。總之,這樣流于形式的實踐環節難以真正提高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出“通而?!钡膹秃闲腿瞬?。
2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困境的原因
2.1社會景況方面的原因德國思想家恩格斯曾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梢?,現實社會的需要是學科發展的根源所在。有了現實成熟的土壤,專業學科才能夠汲取所需養分,茁壯成長。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急劇變化,市場力量的基礎性作用不斷發展,政府不能、無力如計劃體制時那般包攬一切社會事物,支配絕大部分社會資源。社會治理的復雜性意味著政府需要依靠市場與公民的力量進行治理。在這一過程當中,由國家承擔的提供公共事業服務的職能將會逐步轉移到具有獨立自主性和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的公共事業組織當中。然而,與國外相比,我國的公共事業組織發展還相當滯后[4]。一方面,許多非政府組織難以通過注冊獲得合法地位,社會支持和動員能力不足,致使許多民間組織依靠政府籌集資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應有的自主管理和獨立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資金、人才的不足又導致組織活動能力不強。并且,雖然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推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改革,但由于事業單位涉及面廣,從業人員較多,改革會涉及到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勢必會遭遇阻力,因此事業單位改革的進程還比較緩慢,這又進一步限制了我國公共事業的發展。國家設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目的在于為公共事業的管理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而如今,公共事業本身的發展受限,公共事業的分化又越來越細,許多公共事業尤其是事業單位又實行“凡進必考”的原則,使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式更為嚴峻。這些問題反映到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上,一些院校就沒有堅持辦學、辦專業的應有原則,出于學生就業的考慮,在課程設置上什么課都開一點,導致專業定位不明,培養目標不清,更談不上形成專業特色。
2.2專業認知方面的原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社會上的認知度偏低。提及公共事業管理,民眾聯想到的是科教文衛等領域的傳統事業單位,片面地把這些事業單位當做整個公共事業,并且一些本專業的學生也存在這一看法。從概念上看,公共事業是指面向社會,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基本目標,直接或間接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或創造條件,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社會活動。可見公共事業的范疇更大更廣,不僅包括政府組織,還包括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對公共事業管理認知的不同,形成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上的分歧與爭議,這種分歧和爭議又直接影響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目前爭論焦點最大的是公共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問題,歸結為以下三種觀點:一是“準公務員”論。這種論調認為,我國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適應轉型時期服務型政府建設需要。政府機構改革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因而,以培養“準公務員”為目標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運而生。二是“泛管理人才”論。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比較寬泛,涉及到的學科較多,包括管理學、法學、經濟學等,因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強調公共理念的基礎之上,把寬口徑,有專業特色的“泛管理人才”作為培養目標。三是“變異”與“超前”論。這樣的論斷的學者認為,公共事業管理學科在國外已經有相對長的歷史了,我國的公共管理專業是在借鑒國外“第三部門管理”的經驗的基礎上,以為中國特有的“事業單位”進行專門化管理為目標培養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因此具有“變異”和“超前”的特征[5]。
3加強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路徑
3.1合理定位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特色專業建設上最重要的就是確定合理、清晰的人才培養目標?;\統模糊的人才培養目標容易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偏離預設的軌道,與高等院校的辦學目標南轅北轍,畢業生自然難以展現該專業特長,缺乏自身的專業核心競爭力。公共事業管理和公共事業發展需要擁有公共意識、掌握管理技能的管理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是為培養這種管理者服務的,或者說,設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多、更好、更專業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由于公共事業的廣泛性,地方院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千萬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選擇公共事業的某一個方面作為你的人才培養方向,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例如地方醫科類院校,可以把衛生管理或衛生事業管理作為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地方綜合類院校,要根據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而定,又如廣州大學地處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超大型城市,所以就把城市公共事業管理作為自己的辦學特色,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從事城市公共事業管理的專門人才,而且是應用型人才。地方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一定要立足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結合當地公共事業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培養既掌握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方法,又了解當地公共事業管理實踐的應用型人才。
3.2完善課程體系,搭建實踐平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核心在于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的建立和便捷使用的實踐教學平臺的搭建。完善課程體系,一定要處理好主干課程與輔修課程、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規范[6]。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所以在完善課程體系時還要特別注意:首先必須在專業課群上依托與地方院校已有的教育資源和本土的地域優勢,以彰顯出學科是專業方向和地方特色,提高人才培養的差異性。此外,必須增強課程系統的彈性,使之能夠隨著當地經濟發展需要不斷調整,與當地公共事業管理需要結合起來。再次就是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視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能讓實習流于形式。地方院校要充分發掘當地的教育資源,依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需求,跟當地的公共事業單位合作,建構起完整的實踐教學平臺,保證專業學生的實踐性與創新性。
3.3建設師資隊伍,創新培養模式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師資力量的不足、師資水平的有限,已嚴重影響著該專業學生的培養[7]?,F有的師資隊伍,一是從過去已經成熟的學科如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等教師力量轉行過來的;二是依托原有的專業如經濟學、管理學建立起教師隊伍,這樣的師資結構難以勝任專業建設進一步發展對其的能力要求。針對公共事業管理教師匱乏的現狀,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加大師資建設力度,努力建立一支理論功底扎實、實踐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優秀師資隊伍。就師資培養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師資“引進來”。既可以利用地方的人才引進政策,引進高水平的的博士、教授充實師資隊伍,也可以充分利用當地事業單位資源,從政府部門公共事業單位中聘請理論水平高、應用能力強的專業人員擔任課程教師,壯大師資實力。第二,加強內部師資“走出去”。地方院校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鼓勵教師走出校門提升知識水平,可以通過學術研討會、專業培訓、名校進修或出國訪學等提升教師自身能力,或者創造平臺,委派教師到政府部門、公共事業部門掛職鍛煉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現有的培養模式過于理論化,注重理論學習,缺乏實踐鍛煉,難以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的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地方院校要結合該專業的學科特性和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培養模式。目前,聯合培養模式是地方院校創新培養模式的較佳選擇,有益于打破學科壁壘,培養應用型公共事業管理人才[8]。在這種新型模式之下,學校與部門之間、校際之間通過橫向合作,共享教學資源,互通師資力量,最大限度地利用院校資源,實現教育資源互補、互利。
4結束語
19世紀末期,馬克斯•韋伯創建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的核心理論——官僚制。官僚制是建立在法理性權威基礎上的一種高度理性化的組織機構,其特點是:在職能專門化的基礎上進行勞動分工;嚴格規定等級層次結構;運用規章制度清晰明確劃分責權;人際關系非人格化;遵守嚴格的系統工作程序;以業務能力作為選拔提升的依據。管理效率是官僚制的核心價值觀念。
傳統公共行政學獲得了極大成功,為世界各國政府廣泛采用。20世紀60、70年代,以美國行政學家弗雷德里克森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學派對官僚制行政理論的效率至上原則提出質疑。他們認為傳統公共行政學只重視效率,將公民當作實現政府目標的工具。他們提出的改革主張是建立政府與公民對話、溝通、互動的機制,使政府能對公民的需求積極地做出響應,從而實現公共行政的社會性效率。
20世紀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以后,伴隨著信息化及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公眾對政府官員和公共機構管理人員的服務品質要求更高,于是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股持久不衰的政府機構改革潮流,出現了以市場機制逐漸取代政府干預;減少政府開支、鼓勵私人投資;縮小文官隊伍的規模;鼓勵公司競爭及公共事務向私營部門轉移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運動”。新公共管理運動對傳統的行政管理進行了反思,強調調整政府和社會管理公共事務職能之間的關系,重塑政府管理自身和社會事務的手段、過程和模式。基本的做法是為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將政府的“掌舵”職能和“劃槳”職能相對分離,將后者轉移給非政府組織,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民營化。[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關于西方政府改革的研究報告總結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內容:關心服務效率、效果和質量方面的結果;高度集權、等級制的組織結構為分權的管理環境所取代。在分權的環境中,資源配置和服務提供的決策更加接近第一線,并為顧客和其他利益集團的反饋提供更多的余地;靈活地選擇成本效益比更好的方法,如市場的方法,來替代政府直接提供和管制;更加關心公共部門直接提供服務的效率,包括生產力目標的設定,在公共部門組織之間建立競爭性的環境;強化國家核心戰略能力,引導國家變得能夠自動、靈活、低成本地對外界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要做出反應。
2西方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科學意義上的公共事業管理起源于20世紀早期的美國,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把科學管理的方法運用到政府的公共部門,形成了公共管理,它的理論基礎來源于泰勒的科學管理和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公共管理的發展是迅速和曲折的,1887年伍德羅•威爾遜發表了《行政學之研究》的論文,是美國公共管理教育開始的標志。1911年,紐約市政研究局創辦“公共服務培訓學校”,美國公共管理教育正式啟動。1924年,“公共服務培訓學?!边w到了錫拉丘茲大學,并與新成立的“馬克斯維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合并,面向公共管理領域創辦了綜合性的教育與培訓課程。大學開設公共管理教育的目的是為公民社會的管理培養專職的優秀管理和研究人才,以便他們能夠智慧地與公眾打交道和在現代公共組織中有效工作—不論是在地方、州、還是中央政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掀起了對公共事務研究的熱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成為很多國家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這可以從國外許多知名高校設置公共事務專業得到證明,如哈佛大學的公共事務專業;紐約大學的公共、非營利事業管理專業;康奈爾大學的公共事務專業等等。
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對公共精神和社會責任的推崇。美國的許多大的公共管理院系都鼓勵教師和學生通過做項目參與社會實踐,或到政府掛職,或鼓勵邊工作邊學習的學生結合工作實際寫策論,還聘請在管理崗位上的市政經理和部門領導為學生開課。美國公共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通常是培養從事公共事務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與分析等方面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政府機關和非贏利組織培養具有現代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素養,掌握先進分析方法及技術,精通某一具體政策領域的專業化管理者、領導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公共領域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目前,美國開設公共事業管理課程的學校有220多所,在讀學員達3萬多人。到目前為止,根據彼德森大學指南,美國有312個公共管理院系,其中244個重公共管理方向,81個有公共政策方向。美國公共管理的學科原則和傳統有三大重要理念:培養專業化管理人才(Professionalism),注重公共服務精神(publicservice),強調實踐和操作(practice)。例如,作為美國最早的公共管理專業化教育課程體系,美國錫拉丘茲大學馬克斯韋爾公民與公共事務學院的公共管理課程,注意培養學員的四方面技能:量化統計方面的技能、經濟分析方面的技能、預算和公共財政方面的技能以及公共管理知識技能。為此,該學院為學員開設了五類核心課程,分別是公共行政與民主類、統計分析類、經濟分析類、預算和公共財政類、公共管理類。美國哈佛大學的肯尼迪政府學院的辦學目標是培養高層次的公共管理人才和從事高質量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員。在其研究生教育中,要求學生掌握三方面的基本知識:即政策和制度分析、公共組織的戰略管理、政治主張和領導藝術。
3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基本情況
1996年,東北大學婁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學崔運武教授,到國外考察公共事業管理發展情況后開始醞釀在我國高校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1997年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分別向教育部報告,申請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原國家教委(現為教育部)在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1999年在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該專業發展迅速。到2000年,全國有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2001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大學生的高校發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7年已有322所。對這個專業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是想由東北大學、云南大學兩校通過四年的專業建設,取得經驗后再在全國推廣,但由于各高校自主辦學,特別是教育部對各省屬高校難以控制。如此增長速度,可稱得上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觀”。
雖然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公共事業管理在我國僅有十年的發展過程,作為一個有發展前途的新興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應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空間,可現實的遭遇和形勢卻使該專業陷入了尷尬的局面。主要表現有:專業的社會認可度差、專業方向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學生就業難等不少問題。其原因是各高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認識不足,造成專業課程設置散亂甚至混亂;教學內容死板,教學方式單一,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專業教材建設滯后、師資力量相對缺乏等。該專業目前的辦學規模和發展速度已超出了我國公共事業發展的速度和公共管理體制、公共事業單位改革的步伐;專業缺乏明顯特色,就業方向不明確,所培養的學生缺乏不可替代性,社會對該專業的認識和了解也比較少。因此,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如何構建更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推進專業建設,進而提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競爭力,成為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面臨的棘手問題。
4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的改革途徑
4.1變革專業意識,塑造服務意識。新公共管理理論和善治理論指出,公共事業管理的主體除了政府這一核心之外,還應包括非政府組織。公共管理的職能除了政治統治、社會管理之外,還需強調社會服務。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服務除了面向于政府和事業單位,還應包括企業和相關社會團體。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強調公共事業管理主體的非政府性和職能的服務性。
4.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確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公共事業管理是社會組織為了滿足社會全體或部分成員的共同需要和協調發展,采取各種形式,對社會的公共事務進行生產、調節和控制的過程。針對當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多樣化和模糊化的問題,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公共領域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培養目標要強調注重公共服務精神,強調實踐和操作,使之與當前經濟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也保障了本專業學生更好的就業前景。以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靈活制定培養計劃。進一步加強對社會人才需求的調研,結合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靈活的確定培養方案。另外,人才培養方案是動態變化的,在實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進行全程就業信息管理工作。要依據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結果,檢驗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方案,對不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及時修改完善。
4.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各項技能。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面,具備較高的辦事效能、實際策劃、運用理論及操作能力,必須具有良好的思維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必須具有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技能培養:一是社會調查技能。公共事業管理作為實踐性應用性學科,其理論來源于社會實踐,其理論也必須適合于并應用于社會實踐。能熟練應用社會調查的方法步驟,使學生了解社會、熟悉公共管理的實際,市場運作技能熟練。二是社會適應技能。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就要求公共管理專業人才能夠應付各種社會變化,具有應對各種困難和挫折的心理素質。三是熟練的表達技能。包括語言講述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這也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公共管理專業人才作為社會管理的決策人員和主要參與者,其設想、方案等要通過語言和文字準確、順暢表達出來,否則就會限制能力的發揮,無法履行管理職責。公共管理工作是對人的工作,只有通過有效地表達才能與人溝通,否則不會得到他人的配合,工作也將無法開展。
4.4強化實踐教育環節。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因此綜合的知識結構和管理素質是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工作的先決條件。公共事業管理面對的問題涉及社會發展、公共利益、個人利益等不同的層次,涵蓋領域廣泛。這就要求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綜合素質,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學校要為本專業的學生創造各種時間平臺。除建立相關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鍛煉機會外,還可以開設電子政務、案例分析等課程,邀請公共事業管理單位相關人員為學生提供講座和培訓;不僅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實習基地等開展好相關社會實踐,學校與當地政府部門和有關公共事業管理部門合作,建立專業見習、實習基地,并在學生見習、實習期間組織教師不定期進行指導、檢查、考核,保證專業見習、實習有場所,有人指導,有人監督,不走過程,不搞形式;在學生中大力提倡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和學術研究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周末參與進行社會調查和實踐。通過參與社會調查、科研能力培養和論文撰寫,使學生社會調查與理論知識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學科;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0-0152-02
一、引 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于1998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本科專業目錄,并規定這一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從1999年在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首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以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迅速。2000年,全國有包括武漢大學在內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科大學生。2001年全國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本科大學生的高校發展到132所,2004年迅速增加到327所,至2005年已有500多所高校(包括高職高專在內)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粕?/p>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現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1.培養目標籠統,難以體現專業個性特點。到目前為止,有關該專業的較完善、較統一的教學規范仍未確定,各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方向、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建設、教材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等一系列問題,都還存在較大的認識分歧。在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對培養對象規格層次的定位不準確,對培養對象所適宜的工作領域的界定過于籠統,對培養對象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不夠全面,不夠具體,缺乏專業特點等。2.課程體系龐雜,專業特色不明顯,校際差異較大。本專業普遍存在著指導思想不明確,人才培養模式不清晰的現象,由此導致了課程設置的五花八門。例如,某工業大學將課程體系高度概括為3大類:經濟類、社會類、管理類;有的學校課程內容包羅萬象,覆蓋了文、理、工、管、經、法、政、社等大學科的內容;有的學校課程設置中大部分是經濟學與管理學類課程,把本專業視為面向社會的經濟管理。3.專業方向越位。根據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準確理解,本專業的培養方向既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過于狹窄,但不少高校卻偏離甚遠。從一些高校在本專業之下設置的方向名稱就可看出問題來,這些方向名稱有:行政管理、政治學、物業管理、房地產管理、環境經濟。以上方向中,行政管理是與公共事業管理并列的兩個二級學科專業,將前者作為后者的方向,犯了邏輯性錯誤;政治學是屬于法學門類的學科,而非管理學門類;物業管理與房地產管理是屬于工商管理學科,而環境經濟應是經濟學專業的方向。
國外高校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此相應的概念是“非政府部門管理”、“第三部門管理” 等所謂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但鮮有專門針對“非政府部門管理”或“第三部門管理”設置的本科專業,一般只在大學的政府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或管理學院開設相關的課程,或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如美國約翰- 霍布金斯大學的非營利組織比較研究中心。從國內主要研究結果來看,爭議最為突出的是高等學校培養該類專業人才的“出口”定位不清晰,人才培養目標模糊。由于專業特色不突出,致使社會上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認識模糊,不明確本專業學生的定位,增加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該類專業人才的就業崗位沒有實現專業初創時的預期目標,大量本科畢業生并未進入公共事業管理領域就業。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的普遍認識不足,不知道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的區別在哪里,不明白公共組織和政府機關究竟有那些分工。認為該專業培養的學生不是專業人才,沒有實在的東西,成了“萬金油”,而大多數的用人單位都需要專業技術人才。因此,造成學生就業難。該專業在家長、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有網站將其列為中國高校十大最差專業之一,專業學生普遍學習興趣不高,對前途感到渺茫。
為適應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需要,促進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華僑大學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承辦的全國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研討會于2007年10月27 日至29日在福建省著名僑鄉泉州市舉行。來自全國三十多所高校的六十余位從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關于專業方向問題,會議認為:由于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校五花八門,各有不同的辦學層次、辦學基礎和優勢學科,因此各高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摸索出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專業方向,應根據學校的不同而體現特色,這種特色應建立在本學校原有優勢專業的基礎之上,例如財經類院??梢詫⒐彩聵I管理專業與原有的財經專業相結合,培養既掌握公共管理一般知識又具備公共部門財務專業知識的新型管理人才。但遺憾的是,由于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大多關注專業類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問題,本次會議沒有就綜合類院校如何在專業方向上體現特色問題進行深入研討。根據國家教育部公布的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名單來看,江西師范大學是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名單中唯一的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管理方向)專業,第二批和第三批公共事業管理特色專業建設點的學校分別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北大學、白城師范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濰坊醫學院和云南大學,其中除了東北大學和云南大學屬于綜合類院校外(且這兩所院校屬于1999年首批進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試點院校),其他五所院校都結合本校特色突出了公共事業管理的自己特色,或是衛生事業、或是教育管理、或是體育經營管理特色。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策略
一個專業的設置應該是基于社會實踐需要的,其辦學規模、專業方向等必須與之相適應。但就目前全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看,突出問題是招生規模太大、專業特色不明顯與我國公共事業管理體制及人才實際需求相互脫節。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重點突出“多維發展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設計。即建立模塊式的課程體系和動態的教學計劃,根據社會需求,把專業知識本位與職業能力本位兩種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分類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學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方案順利實施。從基本流程看,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充分運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理論指導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公共事業管理學是建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基礎之上、研究社會領域內公共事務管理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其人才必須具有以管理科學為基礎,由政治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知識交叉滲透的多學科知識結構,學校必須建立適應多層次、多方向發展要求的課程體系,同時要建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加強實踐能力訓練的教學保障體系。公共管理人才的社會需求與我國公共管理部門改革進程密切相關,應針對各種公共管理部門人才需求的實際要求,加強專業能力訓練和公共服務能力培養。同時要增強學生對管理類相關專業課程的選修自由度,提供更豐富的專業實踐機會,以適應更廣泛的就業需求。各辦學單位要在充分進行人才需求調研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教育資源優勢,確立靈活的培養目標。例如,由原來的教育管理專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師范類),可將教育學作為學科基礎,主要培養教育事業管理型人才,充分發揮教學經驗成熟、就業定位明確、教育資源充足的優勢。農科類高校依托農業學科優勢,主要培養面向農村公共事業領域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這種培養方式也有其發展空間,符合當前我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要求,且有利于辦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特色方向。
當然我們不是說專業方向定了位,有特色,培養的學生就好“銷售”,就能向自己的專業領域輸送人才,我們必須嚴肅且慎重地思考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一味按照“特色”模式培養實用技能型的工具性人才,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操作應用能力,就限制了他們將來的就業領域或轉向其他行業的潛在能力,以及進一步學習研究的能力。所以,本科層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既不是培養直接的現成的公共組織管理者或公共商務服務人員,也不是僅僅培養“拿來即用”的實用型人才,而應該在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基礎上,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即使基本素質培養和職業技能訓練相結合。課程設置上具體表現為,通過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訓練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質量、思想素質,培養其認識問題、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決策能力,通過專業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即解決問題、執行決策方案的能力。這樣,學生畢業后,既可以再深造學習,成為理論研究型或學術性人才,又可以通過一定的職業技術準備走入社會,參加生產和工作,還可以通過經驗積累和進一步學習,成長為中高級管理人才;或者可以不太困難地根據自己實際情況轉行學習和工作。
總之,各高校建設有自身特色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勢在必行,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在充分調研和嚴密論證的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有序的進行,確立可行的模塊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改善學生的就業狀況。
參考文獻:
[1] 李燕凌,杜寶貴等.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科建設現狀與發展[J].高等農業教育,2004(6).
[2] 宋琪,方永恒.對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 李躍平,黃子杰等.我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