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7 12:15: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文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主管單位:湖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婁底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3-0712
國內刊號:43-1454/Z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關鍵詞: 科學研究 學校發展 教師發展 大學生培養
科學研究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活動。隨著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要求的不斷提高,科技經費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教學研究型大學建設需求的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在本科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在高校發展、教師發展及大學生培養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日益顯著的影響,本文從這幾個方面對科學研究在本科教學中的作用加以分析和闡述。
1.科學研究在高等學校發展中的必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盵1]因此,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教育實施與開展的地方,其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具有一定科研素養,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學生,這個任務的實現得益于高校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大學學習,學生在掌握教材基礎知識的同時,必須了解相應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夠在畢業步入社會后很快適應其相關領域的發展需要。無論是世界一流大學,還是國內重點高校,都將科學研究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科學研究對于推動學科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的改革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2]。
2.科學研究對教師發展的重要性
隨著教學研究型大學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學校對教師的要求已不僅局限于上好課、教好重要組成部分??蒲姓n題、科學研究論文也已成為教師績效評價的重要內容[3]。因此,教師如果想要在個人事業上取得發展,就必須開展科學研究,科學研究對教師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大學生創新訓練等培養大學生科研素養項目在高等學校的開展,對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加嚴格,教師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要想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就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能力。教師只有在自身科學研究上取得一定的進展才能很好地對學生的科研活動加以指導與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從事一定的科學研究。從另一角度看,教師通過科學研究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前沿,可以很自然地將這些前沿動態融入自身的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豐富、更新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質量。由此可見,科學研究與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3.科學研究對大學生培養的重要性
對大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衡量高校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人們通常將大學生的科研素養的按組成要素分成四個要素:科研意識、科研知識、科研能力、科研精神[4],這其中每個要素的培養都離不開科學研究。大學生通過參加一些科學研究工作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大學生的科研興趣,特別是對相關學科的學習興趣。很多大學生都覺得單純的書本知識比較枯燥乏味,似乎沒有什么實際應用價值。通過參與科學研究,能夠讓大學生了解本學科最前沿的內容,提高興趣,從而端正對該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態度,改善教師的教學質量。大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是對其能力培養的一個系統工程[5]。整個科學研究的過程不僅是動手做實驗,而且要從文獻查閱開始。大學生首先通過文獻查閱,初步學到凝練科學問題的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同時對英文文獻的閱讀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隨后在課題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對于小組合作的課題研究,能夠促進大學生與人合作和交流溝通的能力。最后在課題的總結階段,通過科學論文寫作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寫作能力。這整個過程的進行無疑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作用。不僅如此,大學生通過科學研究的參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其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綜上所述,科學研究作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動力已逐漸成為本科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開展科學研究,教師的科研素養及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大學生的包含科研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得到改善,高等學校也因為教師的發展和學生培養質量的提高而得到發展。因此,科學研究是高等學校發展的動力,是高校教師進步的動力,也是大學生培養的有力手段,科學研究已經并將繼續在本科教學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雁.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60-61.
[2]張金安.科學研究在教學改革和學生能力培養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3]陳長喜,盧秉福.高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機制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1:59-61.
[4]占梅英.本科生科研素養培養的探索――對Z?!叭墶闭撐目蒲杏柧氂媱澋膫€案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1.
關鍵詞: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國際學術交流
高校國際化課程的實踐與探索,將推動高校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縮短國內高校與國際一流高校的差距,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改革的需要。北京化工大學從2013年暑期開始,嘗試開展國際化課程教學,正是順應當下高校教育國際化的改革態勢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從思想觀念、文化自覺和多元課程幾方面激發了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意義與目的
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升級,需要高等教育為國家提供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社會的緊迫需要及發展趨勢。為了推進學校全面建成在國際上有影響的現代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改革進程,學校深入分析教育變革的發展動態,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學的發展目標,作為重要舉措之一―課程的國際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學校建設國際化課程的主旨是:以國際化課程建設作為平臺,加強學校與國際一流高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開拓教師隊伍和學生的國際視野;變革教學理念;加快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升級;跟蹤并貼近科技發展前沿。進而帶動學校在Teaching(講授)、Learning(學習)、Research(研究)、Service(服務)和Management(管理)等方面實施廣泛的、開放性的變革與提升,全面與國際水平接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而擴大學校的影響力。
效果與經驗
追溯學校國際化課程的“前身”,一個是“北化―世界名校暑期海外項目”,項目啟動于2010年7月,鼓勵學生“走出去”(Student Output),進行為期20余天的訪問、學習和交流,全面體驗世界名校的學習生活,學生要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和實踐,合格后獲得相應名校的學習證書;另一個是學校化學工程學院在2010年開始設立的“暑期學?!保⊿ummer School)特色班,將國外知名教授“引進來”(Teacher Input),使學生有機會與國外專家面對面交流,親身體會國外啟發式研討型教學過程,除了開展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驗設計的學習之外,部分國外專家還就如何撰寫英文科學論文、開展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培訓。這些國際化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大大提升了學校國際化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水平,對學校教師教育理念的創新提供了參考借鑒的機會。
學校在組織和運行國際化課程的過程中堅持國際一流的標準,以開放、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各院系通力配合,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利用科研合作或教學合作關系,通過電話、網絡、函件聯系授課專家。在全球范圍內聘請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國際學術界享有較高學術地位的知名專家學者,他們大多來自國外知名大學及各類研發機構,具備高水平的專業基礎理論,熟諳專業的前沿發展動態,在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尤其是課堂教學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知識領域涵蓋了學校理工、經管、文法等專業。
2013年,全校開設國際化課程數量為36門、2014年為27門、2015年為26門,呈現逐年壓縮的趨勢,原因是要求各學院開設的國際化課程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課程”,且申報課程必須經相關專家審批;取消講座類課程及與專業培養計劃雷同的課程;學科覆蓋面必須具有一定的廣度。從以上三年的數據統計分析,開課數量較多的學院主要集中在信息、文法、經管等學院,所以今后還需加大引進化工、化學、材料類國際化課程的力度。隨著國際化課程的效果逐漸被學生認可,學生選課的數量逐年遞增率由7%躍增到35%。而學生選課比較集中在信息、經管、理學、文法學院,下一步擬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找出屬于學校的優勢學科,如化工、材料類專業的學生選課數量偏少的原因。從開課教師來源國家分析,近70%的教師來自北美,約15%的教師來自歐洲,其他國家占約15%,所有教師均來自國外高校,職稱均在副教授及以上。
學校撥出??顬閲H化課程建立了專項經費。同時,本著開放共享的原則,學校還加大了國際化課程的校內外宣傳力度,制作宣傳冊并發送至80余所國內高校,吸引其他兄弟院校學生來感受國際前沿學術氛圍。此舉不僅引起校內師生的強烈關注,而且在社會上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較突出的成效:
1.強化了建立國際化大學戰略的認識
國際化課程的實踐,使學校教職員工和學生得以與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專家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解所屬學科和專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與未來發展的方向,增強對建設國際化戰略的認同,為學校進一步推進國際化建設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也為學校樹立了銳意改革、追求卓越的品牌形象,通過精心設計與宣傳,學校國際化建設在國內高校群體中產生較大反響,得到了《中國科學報》《科技日報》、新華網等許多主流媒體的關注,并給予報道,提升了學校的美譽度與知名度,為學校全面建設一流大學奠定了輿論基礎。
2.明確了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向
國際化課程的實施,為師生和教學管理團隊演示了國際先進教學模式的運行,啟發了教學改革的思路。許多青年教師感受頗深,表示在教學實踐中要給予借鑒和嘗試。因此,學校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逐漸由大班灌輸式向小班互動式、研討式和案例化教學轉變,鼓勵教師開設研討課、雙語課、全英文課程,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設計,引入“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思路、新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思考、質疑和應用;提高研究性示范課程覆蓋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爭取到2020年覆蓋率達到100%。
3.推動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的進程
學校在2013年啟動了由院士、“973計劃”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高水平教授領銜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師生之間頻繁的互動和平等的交流探討,讓學生從另一個學科的視角審視原有學科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直至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技術,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三年來,學校共創建17個學科交叉班,受益學生近400人,每個學科交叉班人數均控制在15人左右、學生跨專業數量均在4個以上、負責人頭銜均為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學校爭取實現2020年達到10%的跨學科教育本科學生比例。除此之外,依托學?;ぁ⒉牧?、應用化學等優勢學科,2015年開始,學校設立了四個拔尖試點班,采用小班授課模式,建立高標準、國際化、重實踐的課程體系,通過富有挑戰性的科研實踐、優秀科學家的指導及各種渠道的國際化交流等手段,將學生培養成化工科學領域的杰出研究人才。
4.提升了國際學術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效果
國際化課程的成功實施,帶動了學校多個學科的發展與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深度融合,對學??蒲信c應用相互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建立國際教育合作的長效機制及推進學?!半p一流”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校“北京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 作為北京市首批認定的13家高精尖創新中心之一,于2015年9月獲得北京市批準正式運行, 5年為一周期,每年給予中心1億元的經費投入。該中心設軟物質科學、生命軟物質、能源轉化科學與工程三個研究方向,致力于成為軟物質科學基礎理論的創新研究基地和工程開發技術創新的孵化基地,以及在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匯聚和培養基地,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并推動其產業化應用。同時,中心還引入創新管理機制和體制,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學校多個學科的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5.引發了對教育管理和服務的思考與探索
國際化課程的順利實施,不僅是教學管理部門的職責,而且也是學校各相關部處及學院通力合作的結果。所以,全新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組織,對整個教育管理流程提出了全新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也給學校教育管理與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在解決和滿足這些新需求的過程中,也讓學校教育管理和服務團隊引發了對管理與服務模式探索的思考,積累了一些實用的經驗。例如:為了順應國外教師提前規劃工作時間的習慣,學校將當年開設的國際化課程的申報及審批提前至前一年的圣誕節之前,并在當年的4月份之前完成選課工作;在國際化課程授課期間,學校要求每門課至少配備一名本校教師全程聽課、助課,負責日常的教學秩序維護及各種教學輔助工作的完成。諸多服務改進措施將為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創建更為先進科學的外部環境,必將推動學校管理的全面提升。
改進與提升
學校國際化課程建設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雖取得了一些明顯的效果,但同樣存在著改進和提升的空間,每學期學校都會對國際化課程效果進行質量評價并舉辦研討會,并提出高校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改進意見:
1.明確國際化課程的建設目標和總體設計
國際化課程是為培養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服務的,高校要緊密圍繞這一終極目標來加強國際化課程的總體設計與規劃。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發現,部分國際化課程反映出比較松散、目標指向性不強、脫離學科發展需求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要解決高校課程建設發展的戰略問題,其落腳點和出發點,就是國家和社會經濟改革的需要。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也要接地氣,認真分析學校自身在專業發展、課程體系、教學實踐的優劣勢,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開展國際化課程的設計規劃,切勿好高騖遠,要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只有這樣,國際化課程建設才能真正起到預期的作用。
2.國際化課程的組織要更加嚴密與科學
一流的教學組織安排,不僅是保證國際化課程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而且是提升學校整體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例如:在小學期組織國際化課程教學,存在著時間短、較密集等特點。高校是否可以嘗試在正常學期也開設國際化課程并常態化?同時,學校修改對國際化課程的學分認定細則,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考慮到學生的外語水平,可提前準備下發課程的相關資料;教學計劃中是否應該體現國際化課程設置的“強制性”;如何考慮兩地辦學的地理分割特點,合理組織教學;培養計劃中的課程與國際化課程的時間安排沖突問題;加強國際化課程教學秩序管理,保障出勤率,體現國內師生良好的精神風貌等。這些環節需要高校進一步統籌組織,以提升國際化課程的教學效果。
3.授課專家的選聘管理要更加規范與高端
國際化課程授課專家的選聘,將直接影響國際化課程的效果。雖然各學院在選聘專家的實踐過程中給予了充分重視,大多數專家還是得到師生的認可,但仍存在個別專家學術水平欠佳、不適應國內教學、學生不認可等情況。要發揮院系和學校兩級組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采取與各名?;蜓芯繖C構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立專家庫、利用中介推薦等方式,在選聘環節上規范制度和擴展渠道,實施有效管理,保證選聘專家的先進性和匹配度。同時做好對授課專家的服務工作,確保有能力、有水平的專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國際化課程教學工作中。
4.國際化課程的推進更加開放
國際化課程的設計、組織及運行,要求我們要更加民主、透明、開放。首先,要建立渠道吸引廣大教職員工參與,聽取學生和各級管理部門及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建議和意見,由他們來決定國際化課程建設的相關流程與標準;其次,可以選擇在國際化課程建設方面做得比較出色的學校,確定關鍵指標,推進對標管理;最后,在教學方式的選擇上也要更加開放,借助于互聯網的平臺,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如將學校的國際化課程和“慕課”“微課”有機結合等,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施進程。
國際化課程工作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戰略步驟,方向是正確的,且效果顯著,為高校的國際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國際化課程建設剛剛起步,機遇和挑戰共存,還有許多需要完善和提升的空間。高校需要秉承開放、交流、合作的態度,深入研究、發力趕超,不斷提升國際化課程建設的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大良,李聯明. 研究型大學實施課程國際化的特點與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0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