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7:03: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作物蟲害防治技術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的發展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家必須要加強對農作物生產技術的研究,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能力,進而帶動我國經濟整體的發展。
1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存在的不足之處
1.1缺乏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認識
農戶在栽培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由于其本身專業素質比較差,所以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所了解和掌握的專業知識并不豐富。另外,農戶在種植農作物的同時還抱有一定的僥幸心態,對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嚴重缺乏重視,通常情況下只有當問題出現以后,才會采取相關的措施進行解決。除此之外,農戶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所采取的防治方式和手段也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缺乏對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要的治理手段。
1.2不合理的使用農藥
從事農業種植和生產的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受教育水平不高,不能充分了解和掌握農作物病蟲害出現的原因,因此也很難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和防治手段,通常情況下是根據長期的種植經驗來進行判斷,對于農藥的使用也較為隨意。農戶認為農作物只要出現了不正常的發育,就是由病蟲害導致的,所以進行了一系列不合理的農藥施放,不但不能對癥下藥,還會對農作物本身帶來嚴重的傷害。
2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的相關對策
2.1加強對種植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整體的素質能力
為了進一步實現農作物的科學種植,首先需要從種植人員入手,加強對種植人員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在對種植人員進行培訓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將部分種植人員分配在一個團隊當中,使他們能有機會一起學習、交流和研究,這樣也能大大地節省培訓資源。另外,還可以聘請相關的種植專家,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解決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農作物種植技術,為農作物增產做出貢獻。
2.2加強對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手段的運用
針對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所能采用的防治手段多種多樣,其中生物防治手段是一種較為安全的一個防治方式。加強病蟲害生物防治手段的運用,要求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一是利用天敵昆蟲的保護作用,二是施放生物農藥,三是轉基因技術抗蟲抗病等。病蟲害生物防治屬于一種新的技術手段,由于其發展的時間晚,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影響,但其所能發揮的效果比較好,時間比較長,還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不會給農作物的產品質量帶來不利影響。
3結語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生物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國家,農業生產占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國也是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農作物病蟲災害是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為保證農作物的生產,防治病蟲害顯得尤為重要。
一、農作物病蟲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導致我國農作物病蟲害現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為了確保農作物始終處于最佳的生長環境,而長期過量的使用磷肥,導致土壤出現大面積的板結、鹽堿現象;農藥使用的方法的不規范,導致病蟲害抗藥性的不斷增強,從而破壞了土壤內部結構的平衡;連年的重茬種植使得土地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也是造成病蟲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認識
大多數農民對全面、綜合防治的認識是比較狹義的,僅僅是認為采用多種的防治技術與手段就行了。但是現在對全面、綜合防治的定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農作的生長規律、農作物的耕作制度、農作物的生長環境等等,從而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癥下藥,進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達到保護農作物安全生長,實現農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進行全面、綜合的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從農作物生長情況的全局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還要注意各種措施與手段之間的協調,確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 新時期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幾個重要措施
1、制定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方案
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方案的制定關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確責任,召開實施農作物重大病蟲防治直補實施的鄉(鎮)分管領導、農業中心主任等參加工作會議,層層落實責任制,明確各自的職責。農業主管部門成立防治病蟲工作領導小組,分區分片進行督察防治,小組領導應定期到各個鄉(鎮)檢查病蟲是否施藥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饋,解決防治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植保站負責病蟲測報、技術培訓、藥劑配方、機器操作使用與維修、防治效果調查等;鄉(鎮)負責組織、發動、宣傳,落實直補配套藥劑到村、社;村、社負責登記、造冊、公示、收機防費和把藥劑直補到農戶手中。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根據農作物的種植環境、農作物自身生長的特點以及病蟲害的特點,在農作物種植之前以及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定期的對農作物進行病蟲害的預防。如對種子進行提前的藥物浸泡以及對田地進行提前的種植清理等,以此確保種植環境的衛生,預防蟲害的滋生。與此同時,在每年的秋天定時的對耕地進行翻新,不僅可以有效增強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還可以加快落葉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爛速度,有效降低病蟲害的成活率,從而促進農民的增收。在農藥的使用上,要嚴格按照藥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項、病蟲害特點、農作物特點以及土壤性質等進行噴灑,在確保農作物安全的情況下,有效殺死病蟲害。
3、科學使用農藥,有節制地合理用藥
多講究防治策略;修改偏嚴的防治指標,貫徹達標用藥;合理安排農藥,采用對天敵影響少的選擇性農藥,提倡有效低劑量,抓好挑治、兼治,減少用藥面積和用藥次數。通過綜合防治技術的組裝,協調地發揮農業防治壓基數,保護天敵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學農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敵作用,把病蟲危害損失降低到經濟允許水平以下,并使病蟲發生量維持在低水平的生態平衡中。
4、推廣非化學防治
4.1 推廣有效的農業防治法
對環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輪作種植,是預防土壤病態的有效方法。例如土傳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麥紋枯病、炭疽病等,同一農作物的多年栽種是對土壤的過度使用,導致農作物病害的頻頻發生,對于這種病蟲害用藥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輪作種植的方式,能夠達到在短時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種植大豆的土地改種植花生、玉米;種植小麥的土地改為種植油菜豌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實行水旱輪作,土地深翻、休耕來抑制病蟲害。比如對水稻螟蟲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時候深耕滅茬灌水,p少越冬蟲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幾個月,將水稻茬內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減少來年蟲口密度。對于間作套種進行科學合理種植,農作物種植區域化,減少種植區域的種類,合理搭配間作作物的品種,對病蟲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細化管理農田。
4.2 采用生物防治技術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陳代謝來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主要通過生物新陳代謝的產物,然后綜合使用各種基因產品,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以達到防治目的。
(1)加強保護和合理利用病蟲害的天敵
在農業病蟲害的治理過程中,要對生態系統中病蟲害的天敵加以保護,利用它們來控制病蟲害的數量,以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力度。在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前期防治時,可以使用藥性較強的化學藥劑,這是為了從根源上殺死有害生物。在農作物生長一段時間后,就要改變策略和施藥手段,對一些仍然有病蟲害威脅的局部地方施藥,不能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實施隱蔽施藥。
(2)加強使用各種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一種對農作物危害較小的農藥,要加強生物農藥的使用力度,同時也可以使用各種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陳代謝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這種方式由于比較科學,所以也在日漸普及。在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通過使用生物農藥,例如阿維菌素、BT農藥等,也使病蟲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農民通過養殖青蛙、專吃害蟲的小鳥,或者在稻田中養鴨來治蟲,也能夠減少病蟲害對農業的危害。
5、增強應急防治病蟲害的能力
農民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應該秉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另外也應該構建社會化、專業化的病蟲害防治系統作物蟲害防治的依據。在防治病蟲害過程中,應該根據作物生長的區域條件,不斷擴大專業隊伍建設,充實物質儲備,將防治病蟲害工作逐步提升到專業化的水平,盡量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劑量與頻率,增強對物理防治與生物防治的重視,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農藥的使用效率,還可以降低作物生產成本、降低環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質的效果。
6、大力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
近幾年,在無公害農產品的管理及技術推廣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此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推廣力度,重點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等綜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學農藥,確保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示范縣,保證向市場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四、 結語
綜上,在實際的種植生產中,及時進行耕地衛生的處理、適當選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種以及對作物實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機地結合,建立高效的綜合防治體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種、科學研制高效生物制劑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對于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會更加顯著。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物防治技術;農業;病蟲害防治;策略
在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術時,主要是通過運用植物性農藥與天敵昆蟲的防治等生物方法來防治病蟲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與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態保護的原則。農作物具有較好的綠色性,生物防治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生產中較為科學的治理方式,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敵精準防治害蟲
在利用天敵防治害蟲過程中,需要根據害蟲不同生長階段存在的不同天敵,大量引進和繁殖害蟲天敵,實現對害蟲的自然控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準確掌握天敵的最適防治時期和有效防治種群量,這樣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進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實現天敵防治害蟲方法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1.2利用殺蟲活性植物
作物抗蟲性是其自身具備的一種可遺傳的生物學特性,通過利用殺蟲活性植物進行病蟲害防治,使害蟲無法在寄主作物體內進行棲息、產卵、取食和正常發育,也可利用害蟲嗜食有毒植物來對害蟲進行誘殺。目前在生物技術支持下,可以將殺蟲活性植物的基因導入多種作物中,培育出轉基因抗蟲品種,以此來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劑防治病蟲害具體可以采用人工方法來培養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農藥制劑,將其在田間噴施,能夠防范害蟲。目前研制的多種防治害蟲的生物制劑在田間試驗獲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劑能夠在田間自然繁殖,起到長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異性昆蟲控制劑的利用
具體利用昆蟲性引誘劑或是昆蟲生長調節劑來進行害蟲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蟲種群的特殊群體,無法達到全面防治,還需與化學防治方法相結合。
1.5微孢子蟲的利用
微孢子蟲作為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其能夠感染所有動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蟲種群中傳播,從而達到防治害蟲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蟲進行害蟲防治,具有持續、低耗、環保等優點,不會對環境帶來污染,而且人畜無毒。
2生物防治技術在農業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策略
2.1運用生態微系統防治病蟲害
農業害蟲種類較多,且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存在差異性,因此在現代農業種植過程中,需要針對農作物種植方式進行合理改變,摒棄傳統的種植方式,通過合理布局,基于品種之間的內在聯系來采取有效的種植措施,提高農業病蟲害防治能力。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蓋面積,這樣不僅有利于促進生態系統病蟲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過引入多種微生態系統,進一步增強抗蟲害水平[2]。針對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種植間距進行有效調整,增強農田抗蟲害的能力,避免病蟲害傳播,通過合理布局來改善農田生態系統。另外,還要科學對農作物進行組合種植,能夠對病蟲害的產生和傳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種混種或間套種植
采用農作物多品種混種、間作和套作的種植方式,可以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防止農作物病蟲害,保證農業生態的穩定性。具體制定農作物混種、間作和套作的技術指標,宜在同一田塊上分行或是分帶種植2種以上農作物,且為了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前季農作物生長后期的株行間中播種后季農作物,可以實現生態空間的集約利用。另外,還要考慮到不同農作物存在的主要蟲害、昆蟲、寄生蟲和天敵制約病蟲害繁育的因素,科學把控農作物生長,促進低層農作物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業生態的穩定性,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防治病蟲害
該項目是目前較為新型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技術。具體可以通過運用農業生物遺傳技術,將能夠殺死病蟲的基因移入到農作物原生質體內,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雜草生物防治技術,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來對農業病蟲害進行防治。在具體利用生物工程技術防治病蟲害過程中,可以通過微生物、生物遺傳、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來實現對病蟲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對化學農藥的使用,有效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平衡性。
2.4綜合運用生物防治技術優化生態體系
在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針對農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進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過程中,針對害蟲、環境和溫度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考慮,還需要考慮到農產品生存條件,從而綜合運用各種生物防治技術,實現對生態系統的優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全面調查農作物病蟲害產生的原因,以此為依據采取有效的解決方法。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宜選擇適宜的土壤種植農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來改善土質問題。具體還應根據不同區域來選擇適宜的農作物進行種植,以此來實現農田生態系統平衡。
關鍵詞:氣候;農作物;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4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9-0080-1
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當前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據調查,最近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0.18)℃,最近50年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增加了1.1℃,明顯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增溫速率。我國的農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差,氣候變暖將對農業生產帶來重大的影響。本文針對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預防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危害,及早開展綜合治理提供參考。
1 我國主要病蟲害概況
近年來,隨著氣候的逐漸變暖,農業生態系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作物病蟲害大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病蟲害的種類也隨之變化。水稻、小麥、棉花是我國常見的農作物,近幾十年其病蟲害發生狀況如下。
水稻的病蟲害在20世紀50年代以螟蟲和稻瘟病為主;60年代螟蟲的為害逐漸減弱,稻縱卷葉螟為害較重,病害方面以紋枯病為主;70年代稻縱卷葉螟進一步猖撅,螟蟲回升,稻飛虱也上升為主要害蟲,病害方面以白葉枯病為主;80年代稻飛虱和紋枯病大量發生;自90年代以來,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紋枯病、稻瘟病成為影響水稻生長的主要病蟲害。
小麥的病蟲害在20世紀50年代以吸漿蟲、粘蟲、銹病為主;60年代吸漿蟲和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蟲出現先減弱后回升的情況;到70年代粘蟲的發生頻率增加,赤霉病和銹病成為主要病蟲害;80年代粘蟲的為害勢減弱,麥蚜成為重要害蟲,赤霉病、銹病、叢矮病成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來,吸漿蟲、麥蚜、麥紅蜘蛛、蝗蟲、赤霉病、銹病成為小麥的主要病蟲害。
棉花的病蟲害在20世紀50年代以棉蚜、紅鈴蟲、黃矮病為主;60年代棉蚜、紅鈴蟲得到控制,黃萎病為害加重;70年代棉鈴蟲、棉蚜危害加重,黃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鈴蟲、棉蚜、紅鈴蟲、紅蜘蛛4大害蟲嚴重威脅棉花生產;90年代以來,棉鈴蟲、柿蚜等成為主要蟲害。
2 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2.1 暖冬對病蟲害發生的影響
暖冬延長了農作物病蟲害在越冬前的發展時間,有利于其繁殖,增加了越冬的病蟲害數量,降低越冬死亡率,造成次年病蟲害發生加重,并且發生期提前,為害期延長。
2.2 氣候變暖是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界限、越冬北界北移
由于氣候變暖,我國各地10℃積溫由北向南逐漸增加,增幅為500-900℃。使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的生存和發育的溫度條件變優,擴大其越冬范圍。
2.3 氣候變暖增加了農作物蟲害的繁殖代數
蟲害的發生需要一定的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氣候變暖使各地區的有效積溫逐漸增加,這就縮短了各蟲態的歷期,進而縮短了整個世代的發育歷期,繁殖速度加快,繁殖代數增加,對農作物的傷害也隨之加重。
2.4 氣候變暖對農作物害蟲遷飛的影響
氣候變暖使農作物害蟲向北遷入期提早,向南遷回去推遲,延長農作物受害時間,傷害加重。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病蟲監測,健全預警系統
病蟲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暴發病蟲害之前都需要一個量的積累過程。因此,可以通過建立預警系統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工作,實施病蟲監測,準確掌握其發生動態,同時建立病蟲害數據庫,對病蟲害進行趨勢分析,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3.2 開展綜合防治,減輕危害損失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薄ⅰ熬G色植保”的理念,以農業措施為基礎,藥劑防治為關鍵。
3.2.1 農業防治措施 選擇抗(耐)病蟲害能力強的作物和品種;耕翻滅茬,提高害蟲(越冬)死亡率;及時清除田邊雜草,注意田園衛生,清除田邊周圍雜草營造不利于病蟲害生存的環境;合理施肥,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增強植株抗病性,減少病害的發生。
3.2.2 藥劑防治 選準用藥時期和藥品種類,提高防治效果;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3 加強組織發動,確保技術到位
各部門要把農作物病蟲防治工作與水災、臺風等自然災害一樣重視,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黑板報等途徑,宣傳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信息與防治技術。技術人員要深入田間,為農民進行講解,使農民真正掌握防治技術,提高防治效率。
4 小結
氣候變暖將會更有利于某些病蟲害的發生流行,使一些原來屬于次要種群的害蟲有加重危害的趨勢,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病蟲害防控機制,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預測預報,從整體上研究與設計集約持續農業結構,加強長期和超長期預測,盡可能預見農田有害生物生態系統的演化趨勢,就可以及時進行調控,變成災因素為防治因素,就能遏制病蟲災害的發展勢頭。
參考文獻
[1] 白慧,梁平,楊勝忠.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9(5).
[2] 任國玉,郭軍,徐銘志,等.近五十年中國大陸近地面氣候變化的基本特征[J].氣象學報,2005,63(6):942-956.
一、大力提升農藝技術水平的意義
1、科學施肥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科學合理的施肥能夠改善農作物營養不良,起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作用。對農作物施肥時要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來施肥。人們應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資源浪費,另外,要實現有機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我國傳統的農民百姓普遍更愿意使用化肥,但化肥過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土壤缺乏有機質極微量元素。因此,農藝技術人員根據農作物的具體生長情況采用合理科學的施肥方法,實現了農作物的豐收。
2、適當種植間隙促進了農作物生長。農作物栽培期間,農藝技術人員對農作物的栽種間隙進行了合理規劃。間隙太寬會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野草瘋長以及農作物之間授粉困難,影響作物的產量。間隙太密又會阻礙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影響它們的生長。因此,農藝技術師通常根據以往的種植經驗充分考慮農作物采光以及空氣流通等問題對種植間隙做出規劃。
3、改善外部環境增加了作物產量。為了實現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目的,我們有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溫度、濕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環境因素。比如溫室大棚技術,它改變了外部環境的變化,對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光照時長、溫濕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機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實施控制,使外部環境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另外,通過適當的延長光照作用,能促進農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產量。
4、對病蟲害的防治保證了農作物的質量。病蟲害的發生往往會對農作物的質量及產量造成影響。隨著人們綠色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綠色食品的偏愛也更加明顯,與此同時,人們還對綠色食品的外在質量條件有要求。因此,農藝技術人員采取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應建立在保護農作物質量的基礎上開展。化學防治手段是傳統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手段,其驅蟲效果顯著但副作用也十分明顯,農作物上殘留的化學劑會對土壤及人體造成二次傷害。目前,農藝技術人員聯合生物防治、物理器械防治和化學防治三種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其防治效果明顯,不僅保證了農作物的質量還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二、著力加強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的同步發展
農藝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賴農業機械的實施,而農業機械的發展又會帶動農業技術水平的上升,它們兩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機械水平的進步能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但要建立起農藝技術與農機之間的密切聯系,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1、要實現農藝與農機的密切聯系應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種植環境要求、地理地貌來開展農業機械研發工作。這樣一來,農機的應用才能發揮它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國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異,南方主要為丘陵地帶,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帶,如果把北方的農機應用到南方農作物種植中,就顯然失去了它的應用價值。
2、農機研發工作的開展由于受限于資金、技術等因素導致不能滿足農藝的要求,那么,農藝技術人員則可培育出適宜農業機械操作的農作物品種,以滿足農業機械操作的可能性。
三、全面提高農藝技術水平的策略
1、培養農藝技術人員水平。農藝技術人員是農藝技術的直接實施者,他們技術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對農藝技術發展、改進和推進等工作開展的深入程度。由于人們對農藝技術專業帶有一定偏見,很多人認為上了大學應該去大城市就業,而不是扎根于農村進行農藝技術研究,這就導致我國農藝技術人員相對缺乏。而且,我國還缺乏相應的農藝技術培訓體系。那么,想要提高農藝技術水平,我們必須要吸引愿意扎根于農村潛心研究農藝技術的高素質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而政府也可以給予農藝技術人員給予相應獎勵政策,鼓勵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深入基層開展研究工作。
2、實現農藝技術各方面工作的最優化。農藝技術涉及的內容包括農作物的選種、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應用等方面。因此,在選苗的時候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來選擇合適的品種,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周期所需要的營養,采用有機肥與化肥聯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特性來規劃它的種植間隙。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應聯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機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3、促進農機和農藝的高效結合。農機的應用是農藝技術重要的一部分,農機與農藝的結合程度反映了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水平。為了提高生產率,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校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我們必須因地制宜的采用農業器械,當技術水平滿足不了實際農藝技術開展的時候,應配合農機的使用培育和改良新的農作物品種。
總之,由于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的進步、土地種植面積的縮小、人口的不斷增多以及對糧食需求量的擴大對農作物的產量提出了客觀要求。因此,只有提高農藝技術水平,著力加強農藝技術促進農業大發展,才能有效提升農作物的質量和產量,進而全面促進農村經濟快發展、大發展,助力和諧的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段躍剛.農藝節水保肥技術在花生種植中的應用[J].北京農業,2013,(12).
[關鍵詞]主要農作物 病蟲防治 藥劑發展
[中圖分類號]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086―01
1影響農作物種植產量的因素分析
對于種植農作物的發展來說,它的發展風險是來自于很多不同的方面,首要的就是它經常會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病蟲害的影響。在農民進行農作物種植的時候,一般會由于各種問題而使農作物出現蟲害的威脅,這樣就會使農民的經濟發展受到損害,還有來自于市場供求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就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因此他們對于農作物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種植者為了防治蟲害,一般會在農作物上噴灑一定的農藥,這就給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威脅,再加上當前食品安全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人們在購買農作物產品時就會更加謹慎,這也使得種植農作物的農民的經濟發展受到波動。還有來自于他們自身的種植技術,還有其他各種風險等的影響,以下我們就來具體作出闡述。
1.1自然風險
來自于自然的風險,它是農作物種植時出現的最大的風險,由于各種天氣的變化就會使農作物出現病蟲害的威脅,它也是養殖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最大的風險,它是無形的也是最致命的,一旦出現病蟲害,就會使整個土地的農作物受到影響。種植過程中,農作物經常會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而引發各種病蟲害,它們會在整片土地中傳染,這就使得大片的作物受到感染,越多作物受到病蟲害侵害,作物種植者就會損失越多。此外,突然的降溫升溫等自然環境都會使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受到改變,這就給害蟲有了可趁之機,它們就會在作物中肆虐,而這些也是很難進行人為控制的。
1.2市場風險
農作物制品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市場的影響,如果它擁有一個好的市場需求,那么它就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加上由于農作物產品一直以來就是人們的主要食物,所以它一直以來的發展情況比較樂觀,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大作坊承包土地,使得整個市場競爭局面非常嚴重,這就對農作物的質量要求提高了,好的產品才能更好的被大家所接受。有競爭才能有發展,這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風險。
1.3技術風險
與其他風險相比,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技術風險,而技術風險包括幾個方面。它對于農作物產品的經濟發展影響是十分大的,第一點就是,農民所引進的農作物的品種,它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場競爭力,首先就必須引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讓他們可以更好的抵抗病蟲害。第二點就是要很好的控制病蟲害對于農作物的影響,人們必須對農作物的生活環境進行檢測,一旦發現有部分農作物受到病蟲害的侵害,就必須提高警惕,把這片農作物進行隔離看護。當然了還得聘請專門的農產品種植專家對作物病蟲害疾病的預防作出及時的防護,定期給作物噴灑農藥。病蟲害是作物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它是受自然因素影響的,但同時它也受人們種植技術的影響,農民要想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經濟,就必須與相關發展農產品藥劑的廠商進行合作,及時對病蟲害進行健康的防治。這就給藥劑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藥劑廠必須盡可能的研發出對人體有利又能防治作物病蟲害的藥劑產品,這樣就能在保證人們健康的情況下提高作物質量。
2對于主要農作物病蟲防治的風險管理以及藥劑發展的對策
針對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風險,接下來我們將提出幾點風險管理對策來幫助主要農作物種植者更好的進行農產品經濟的發展。
2.1樹立病蟲害風險管理意識,建立風險管理機制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必須首先樹立風險管理的意識,建立一定的風險管理機制,就比如說可以給自己的土地生長的農作物購買一定的農業保險,這樣在受到自然災害的時候就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賠償,從而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同時也是舍小取大的做法。
2.2強化風險分析研究,提高避免風險的能力
對自己的土地農作物的種植聘請專人進行各方面的研究,從而對所存在病蟲害的風險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出現風險的時候進行最快速有效的管理,就比如可以對作物生活的環境進行好的改造,并且定期給作物噴灑適合它們生長的藥劑,從而避免病蟲害疾病的發生。
2.3建立風險應急措施,防范風險發生
定期對農作物進行檢查,聘請專門的藥劑師對作物生長狀況進行看護,一旦發現它們存在被病蟲侵害的癥狀立刻對其進行隔離防護,從而避免周圍農作物受到感染。此外,也應該做好公司保險,建立相應的應急措施,時刻防范風險的發生。
關鍵詞:綠色植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策略
中圖分類號:S8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24
1 提高綠色植保理念的認識
綠色植保理念即綠色植物保護,顧名思義,其宗旨在于建造綠色生產環境,在保障農產品產量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在優質高產的農產品的保障下保護植物,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2 綠色植保理念下的農作物防治策略
2.1 加強規模化種植的政策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的環境
由于傳統小農農業的種植規模的制約,家庭種植的模式對于綠色植保理念的推廣和實施難以全面落實,在原有的土地承包制的政策下,政府要出臺相應的管理政策,促進適合當地生產力的土地經營模式的發展,實現農業種植的規?;⒓s化,建立系統化的管理模式,采取有效措施,營造病蟲害防治的專業化的大環境,為保證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奠定基礎,落實綠色植保理念的具體運用和實施。
2.2 規劃農業建設,加強農田基礎設施
鄉鎮政府對于本地區的農業生產進行整體的統籌規劃,對于政府下撥的農業生產補助款統一規劃,對于涉農補助款要確保??顚S脟栏癖O管,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改善農田基礎設施的建設。
2.3 化學防治科學化
在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中,要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種植,落實防治要用農藥的用量和效果等具體的指標。從預防開始,對播種的土壤進行早期的消毒處理,選取優良抗病蟲害品種,并對種子進行浸種或殺菌劑拌種的處理來進行滅菌,消滅病蟲害的發生環境。加強定期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科學使用化學藥劑,控制用量。例如春夏之交的煙粉虱的控點保面和壓前防后的防治策略,大容量的遠程高壓噴藥技術,都是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提高了防治的效果。盡量推廣生物農藥或者植物源農藥,提高化學防治技術,減少環境污染。比如對難以防治的玉米螟、玉米穗蚜,推廣使用非常規的煙霧劑防治方法,有效控制蟲害蔓延和危害。控制病蟲害的發展,對害蟲的防治效果應維持在85%左右,這樣是為了給蟲害的天敵保留足夠的食物。實現化學防治的專業化、科學化。
2.4 推廣非化學防治
由于化學防治的弊端,非化學防治的推廣勢在必行。
2.4.1 推廣有效的農業防治法
對環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輪作種植,是預防土壤病態的有效方法。例如土傳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麥紋枯病、炭疽病等,同一農作物的多年栽種是對土壤的過度使用,導致農作物病害的頻頻發生,對于這種病蟲害用藥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輪作種植的方式,能夠達到在短時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種植大豆的土地改種植花生、玉米;種植小麥的土地改為種植油菜豌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實行水旱輪作,土地深翻、休耕來抑制病蟲害。比如對水稻螟蟲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時候深耕滅茬灌水,減少越冬蟲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幾個月,將水稻茬內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減少來年蟲口密度。對于間作套種進行科學合理種植,農作物種植區域化,減少種植區域的種類,合理搭配間作作物的品種,對病蟲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細化管理農田。
2.4.2 加強農作物的物理、生物防治
利用生態系統環環相扣的生物鏈,引進并保護害蟲的天敵,利用蟲害的天敵進行治理,長期有效的抑制蟲害的發展,達到了防治病蟲害目的的同時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例如利用性誘劑誘殺鱗翅目類(如玉米螟)和食心蟲類(如梨小食心蟲)害蟲,利用黃板誘殺飛虱、蚜蟲等。推廣新型綠色防控產品消滅害蟲,開展綠色防控模式,建造綠色農作物示范基地。
3 結語
對于綠色植保理念的推廣是一個長期的方向,在其理念下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發展和產品的研發是一個漫長的周期,要增加投入,促進綠色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高價格優勢,在時效和便利性上做突破,讓農民群眾加強接受主動性。政府部門也要加強推廣力度,出臺有力的保護措施,落實綠色植保理念下的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策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