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醫理論體系基本特點
時間:2023-09-18 17:02:4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醫理論體系基本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中醫學基礎理論;學術爭鳴;綜述
[中圖分類號] R0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19-42-03
近20年來,中醫學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長足發展,據報道,僅國家“973”計劃中醫理論基礎研究專項5年共投入近3億元科研經費,171個參研單位、超過2000名參研人員攜手攻關,在中醫理論基礎研究領域展開深入研究[1]。在這個過程中,中醫學學術爭鳴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本研究就近20年的學術爭鳴進行了歸納整理,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基本資料
1.1 時間
文獻資料搜集時間從1990年1月1日起,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
1.2 文獻來源
公開發表的期刊、報紙、碩士、博士論文和會議資料。
1.3 文獻檢索工具
知網、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檢索系統。
2 入選標準
只要涉及中醫學理論的唯心與唯物、科學與偽科學、解構與反解構、繼承與創新、標準化與泛化、中西醫結合與純中醫爭鳴的論點都納入本綜述。
3 方法
運用關鍵詞搜索法及主題搜索法。關鍵詞或主題有但不限于詞語:唯心、唯物、科學、偽科學、解構、反解構,搜集相關文獻進行分類處理,將作者的觀點按照爭鳴的歸類,不限文章出處和內容。同類文獻選取有代表性的文獻摘錄,觀點涉及到多個爭鳴分類的,分別納入相關類別。
4 結果
本研究共檢索了300篇相關文獻,引用文獻18篇次,涉
及中醫學理論的唯心與唯物、科學與偽科學、解構與反解構爭鳴的主要論點。三個方面引文觀點分布均勻,觀點明確。結果如下。
4.1 中醫學理論的唯心與唯物之爭
近20年來,關于中醫學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的爭鳴始終是中醫學學術的核心問題。在這個爭鳴的過程中,主張中醫學是唯物主義的占大多數,主張唯心的占少數。典型的唯物主義的主張集中觀點是:有學者[2]主張“用哲學思維方式,點擊五行學說,脈象、經絡、六、七情、疫毒學說、心主神明等,其中的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審視中醫學。提出了中醫也要充分利用現代設備,注重微觀辨證?!庇袑W者認為[3]:“中醫學理論以實踐為基礎,理論和實踐密不可分;陰陽五行學說是對客觀物質世界規律性的認識;中醫研究具有可復制性、規范性,對疾病的解釋是有量化的傾向;中醫是辨證法和實踐論的最好體現。中醫學是唯物主義的形象已經確定了下來,是進行時而不是將來時,是客觀邁進而不是主觀邁進?!庇袑W者認為[4]:“明末大醫張介賓的太極命門論,在歷史上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它把宋明理學唯心主義的太極說轉化為醫學中的唯物主義太極說,對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的發展都起過積極影響。也有當時難以避免的迷誤和不足。值得今人再認識?!痹谒蚊鲿r期,中醫學的確得到了長足發展,涌現了一批中醫學名家。這些名家對那個時代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成就進行了繼承和發揚,但具體到中醫學本身,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邏輯和說理工具沒有改變,中醫學仍然在認識疾病的工具上沒有大的突破。為此,有學者[5]認為,“中醫學是治病救人的科學。屬應用科學范疇,是具有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特點的自然科學。”這種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定位,也是一種認識中醫學的思路。還有學者[6]認為,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哲學思想,包括“實踐第一”“辨證地看問題”“整體地看問題”“實事求是”等都是辨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由于其思想和方法正確,就確保了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的經久不衰及必然昌盛。但是,在唯心和唯物的爭鳴中,有學者認為[7],中醫學基礎理論體系是建立在客觀唯心思辨的基礎上學科,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和歷史特征??陀^認識和評價中醫學理論基礎體系,不僅不會傷害到中醫學的生存和發展,而且會促進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現代化。有學者認為[8]:中醫學之所以發展緩慢,原因之一就是“崇古遵經、求同排異抑遏著實事求是、勇于批判、大膽創新的探索精神”,同時,“認識不能超越歷史。最初的有樸素唯物辯證法思想的中醫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吸收了同時代的成果,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摻進了封建、迷信、宗教和唯心主義思想,理應隨著歷史的進步而更新或棄之?!庇袑W者[9]認為:“哲學式中醫理論如一口雙刃劍,其強大的解釋能力和取類比象的推演能力迅速地豐富了中醫理論,使中醫理論能夠脫離實際自成一體,后來的醫者可以完全不懂生理解剖,也能游刃有余地看??;另一方面,過度推演使中醫學最終演變成為神秘莫測的玄學,反而阻礙了人們掌握它。中醫是哲學,講述普遍原理,因此具有高瞻遠矚的指導能力,但缺乏現代科學的精確,需要用現代科學從新解釋、形成全新的理論體系?!币虼?,中醫學理論的唯心唯物之爭,重點放在應用和實踐上,在理論基礎不易分辨的情況下,在實踐過程中的唯物特征還是相當明顯的,但是,在理論基礎上,客觀唯心思辨的觀點值得引起關注。
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民族一直有自己的醫學科學,它珍藏著中國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指導下,通過長期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為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對中醫科學性持否定態度者,堅持狹隘的科學觀――科學實在論。認為自然科學是唯一的科學,而哲學、社會和人文等知識并不是真正的科學;科學研究的惟一方法就是理性分析方法,只有經得起邏輯、數學計算和經驗證實方法檢驗的理論體系才是科學。據此而論,有人認為中醫學作為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體系,具有人文性、社會性的學科,不能得到科學主義實證方法的檢驗。
2 科學的基本特征
辭海中關于“科學”的定義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系。人們普遍認為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并具有以下特征:
2.1 理論指導
任何合理理論體系都是遵循著一定的具有普適性的邏輯方法而構建起來的,基本的邏輯方法主要包括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類比與想象、抽象與理想化、觀察與實驗、歸納與演繹等等,而且每一種方法在理論的構建中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2.2 客觀性
科學對客觀事實和規律的正確反映,探索的是客觀世界的真實面目,這就決定了真正的科學必定是面向客觀事實、立足于客觀事實的。同時,一切科學理論是否正確,也只有在實踐中與客觀事實相對照,接受客觀事實的檢驗,才能加以判別。
2.3 重復性、可驗證性
科學活動中一個重要的規矩是:任何一個實驗事實,至少也應該被另一位研究者重復實現,否則就不予承認??芍貜托蕴厣强蓹z驗原則的具體化,它在行為和功能方面,對檢驗的客觀性和現實可能性原則做出保證。
3中醫的科學性
中醫是不是科學這個爭論,主要源自于東西方傳統科學在生成論與構成論上的爭議上。中醫是東方意義上的科學。中醫學集中體現了功能的、代數的、模型論科學的特征。我們應該敢于承認中醫并不是嚴格意義的科學,即不是現代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因為它不能數學描述,不能實驗檢驗。這是客觀事實。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中醫是一種寬泛意義的科學,是一種模型論科學?!澳P驼摰目茖W理論”是科學哲學的一個新概念,用這個新觀念來審視中醫學,我們可以得出中醫學是科學且是模型論科學的結論。中醫的科學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中醫是基于哲學的自然辯證法(理論指導)
中醫學屬于中國古代自然科學范疇,以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哲學基礎,來建構理論體系,并使之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國古代社會為背景,以中國古代哲學、古代醫療技術為理論和方法,以《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說為核心形成基本的理論體系,以辨證論治為基本的診斷、治療體系,以中藥、方劑、針灸、氣功等為主要治療手段,有自己獨立的、系統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哲學之上。
3.2 中醫是具有科學的客觀性的特點
中醫理論的客觀性在于它的實踐性,中醫理論主要來源于對古代實踐經驗的總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歷代著名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源自于《黃帝內經》。
《內經》一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R床實踐。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素問?經脈別論》)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的記載,是對人體水液代謝過程的形象描述,成為后世治療水腫病從肺、脾、腎三臟入手的理論基礎。現代治療腎源性水腫、心源性水腫多從調治肺、脾、腎入手,其理論來源顯然出自《內經》。再如,“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指過食梁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瘡類疾病。從現代臨床來看,糖尿病足的發生、痛風病的關節腫痛,其發病無一不與過食肥甘厚味有著密切的關系。再如,《素問?五臟別論》中“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的觀點,即為后世“診脈獨取寸口”的來源。
3.3 中醫是經受檢驗的有效醫學(重復性、可驗證)
中醫的理論自古以來都基于氣、陰陽、五行學說,通過五行、臟腑經絡學說,從人與自然界的整體觀、人體自身的整體觀看運動的規律性問題,施行辨證論治。例如,疾病中運用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資料,以得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機給出相應治療。如對于失眠患者,失眠在中醫上稱作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一類病癥,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漢代張仲景把不寐分為內傷與外感,中醫認為腎陰不足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旺,故心煩不寐,心悸多夢,腎精虧耗,髓海失養,則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滋陰降火,交通心腎。在中醫治療療效顯著。再如從1700多年前張仲景的《傷寒論》開始,中醫就已經有了防治流行性外感疾病的經驗。后來隨著中醫對外感疾病認識的逐漸深入,到了明清,又有了吳又可的《瘟疫論》和吳瑭的《溫病條辨》,形成了中醫獨特的溫病理論。中醫診治的關鍵在于辨證論治,而這些辨證論治的理論及方法歷傳兩千多年,的確是中醫戰勝非典的有利武器。這些就是中醫在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驗經驗不斷總結保存下來的可重復驗證的一個個例子。
取象比類方法是中醫學最基本最常用的邏輯思維方法,在中醫診斷學中的具體應用就是傳統的四診方法。中醫現代化對四診信息客觀化的要求雖然可以實現,但是仍有弊端。直接獲取人的整體生命信息是中醫現代化更好的選擇,是對中醫取象比類方法的現代化。具體做法是,以指紋圖譜對中醫的氣血取象并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動態模型。中醫取象比類方法現代化,突破了中醫現代化發展的瓶頸,是中醫現代化的解決之道。
【關鍵詞】 取象比類 中醫現代化 信息中醫學 氣血指紋圖譜 時空整體觀
取象比類方法是整體觀方法論在形象整體思維中的具體應用和落實[1],是中國傳統科學的一種基本思維方法[2],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構架理論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3],是中醫學最基本最常用的邏輯思維方法[4]。四診方法是取象比類方法在中醫診斷學中的具體應用。中醫現代化是中醫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中醫現代化的研究過程中,四診信息客觀化被看作是關鍵問題,也是首要問題[5]。信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例如模式識別技術,包括其中廣為大眾熟悉的人臉識別技術、語音輸入識別技術等等,可以實現對巨量復雜信息的有效處理,如果將他們應用到四診信息客觀化上,將為四診信息客觀化提供了越來越先進的技術平臺,會很好的解決四診信息客觀化問題,技術上的難度也并不巨大。 但是,即使技術上完全實現了,這種方法仍然還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我們知道,中醫四診的原則是四診合參,由四診獲得的各種人的生命信息彼此之間常??赡艹霈F矛盾,這就需要綜合考慮取舍。中醫四診需要認識的目標是人的整體生命信息變化,從信息傳遞角度看,四診以及合參這種方式比直接獲取人的整體生命信息變化,無疑增加了信息獲取、傳遞、處理/再生的環節,因此比前者大大增加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5]。所以,直接獲取人的整體生命信息是中醫現代化更好的選擇。這不僅發展了中醫診斷的方法,增加了四診以外的信息客觀載體,而且不違背取象比類方法這一中醫學科理論和應用體系的基本思維方式,是對中醫取象比類方法的現代化。中醫取象比類方法的現代化,從根本上說,就是實現以中醫學為主體的中醫學與信息科學最深刻最全面的學科交叉,它的結果是形成新的中醫學―信息中醫學,即信息時代的、以信息科學實現的中醫學的理論表達和實際應用[6]。
信息中醫學認為:營衛與氣血的關系營即血,衛即氣。言衛與氣、營與血之彼此互文者,見于《素問》、《靈樞》諸篇。而營衛氣血之奧秘,直言不諱、一語道破者、無過越人、仲景[7]。
《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薄鹅`樞·決氣》篇“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以為一氣耳,今乃辯為六名”,由此可知,人體生命之源本于一氣,一氣分陰分陽而為氣血,氣能生血,血能載氣,相輔相成而又化生成六氣,敷布于五臟,灑陳于六府,于是人體軀殼作為氣血運動變化的場所,而成為具有生命力(《內經》稱之為“神”)的有機整體。故《靈樞·本藏》謂:“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素問·八正神明論》亦曰:“氣血者,人之神”?!瓪庋搼侵嗅t理論體系的核心[8]。氣血是生命活動動態的完整體現,是辨證和施治的對象,是伺外揣內的對象,是生命活動最完整的信息載體?,F代生理學認為,內環境(血液組織液)是機體內部各結構之間以及機體內外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關鍵場所,是體內生命信息最完整的載體。由于中醫理論的氣血和現代生理學的內環境(血液組織液)有非常多的相似性,因此中醫理論的氣血,可以從現代生理學意義上詮釋為血液和組織液??紤]具體技術實現的可能性和方便性,取象比類方法的現代化即信息中醫學把生理學上的血液作為獲取信息的目標和窗口[6]。中藥指紋圖譜具有整體、宏觀和模糊分析等特點,特別適應于中醫藥傳統理論取象比類的需要。因此,信息中醫學認為指紋圖譜方法是一種適合于記錄氣血信息的工具方法。在一個完整的年、月、日時段內,通過連續的采取血液制作連續的(血液)氣血指紋圖譜,或者通過對一個完整的年、月、日時段內若干點的氣血指紋圖譜以計算機處理制作連續的氣血指紋圖譜;這樣就會得到一個動態的、有時間變量的、人的整體生命信息模型[6]。根據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個模型,我們就會為各種中醫概念提供更加豐富完整的生命信息內容;應用于診斷,就可以給出遠較此前準確、細致的診斷。 中醫現代化研究的關鍵就是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實施中醫學的取象比類,中醫現代化的取象比類的關鍵就是以指紋圖譜對中醫的氣血(生理學的血液組織液)取象并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模型,取象的關鍵就是充分重視和利用時間因素。中醫的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的速度,將會因此得到極大的提升,制約中醫現代化發展的瓶頸也就因此而被突破了。
【參考文獻】
1 呂嘉戈.中國哲學方法—整體觀方法論與形象整體思維.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156.
2 王前.中國傳統科學中“取象比類”的實質和意義.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4):297-303.
3 奕皓.論《黃帝內經》取象比類的方法.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4):1-5.
4 孫元化.淺議中醫學“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2,(9):53.
5 裘索.中醫藥現代化若干問題的思考(續二).中國中醫藥報總,2137期.
6 趙宏杰,張笑波.中醫學與信息科學學科交叉的幾個關鍵問題. 醫學信息,2005,18(9):1091-1094.
中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當代,中醫藥高等教育在中醫學的傳承和發展中發揮著主要作用。提升中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知水平,是促進這些傳承者們形成深厚中醫情感、積極專業態度的基礎,也是影響其職業表現的關鍵一環。當前,影響中醫學專業本科生專業認知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文化的積淀不夠
中醫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是以《周易》《河圖洛書》等形成的哲學觀、宇宙觀、整體觀、變異觀為哲學基礎,并汲取了當時中華文化的先進理念,有機地結合了對人的整體把握與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逐漸形成的獨特醫學理論體系。因此,中華文化既是中醫理論形成的基礎,又是發展中醫理論的動力。當代大學生在入大學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較少,對傳統文化也沒有很深的感情積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認知。
2職業前景的認識不清
2.1診療的科學性問題
借助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西醫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被人們廣泛接受;中醫學由于未能融合近、現代科技,致使發展較為緩慢。近、現代史上出現了中醫是偽科學,廢除中醫的言論和做法,這直接影響了中醫學的發展,也影響了尚未接觸臨床實踐,看到臨床療效的大學生學習中醫的信心。
2.2就業壓力的問題
在全國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大背景下,中醫學專業本科生面臨的就業壓力依然巨大。另外,根據我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中醫專業畢業生只能從事中醫類別工作,在國內中醫醫療機構數量明顯低于西醫醫療機構的前提下,中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在醫療機構中的就業數量頗為有限,這就給大學生帶來了不小的心理沖擊。
3教育內容的部分缺位
3.1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問題
現代教育的內容使中醫學專業本科生的基礎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方式與學習中醫學所需的相去甚遠。各種量化指標和現代科學的邏輯,都容易使大學生在學習中醫理論時出現思維邏輯上的困擾。而在當前中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上所采用的中、西醫學基礎及專業課程幾乎對半的設置比例,不僅無助于大學生建立中醫思維,更加重了這種困擾的存在。
3.2環境文化的表面化問題
良好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專業認知的影響是專業教學之外的重要補充,當前校園文化的表現形式大多流于簡單化、表面化,以被動接受的宣傳為主,能啟發主動探求和互動交流的專業文化影響較少見;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個人基本文明行為和才藝發展等的引導為主,能承載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和中醫學獨特文化的引導較少見。
建立中醫學專業本科生良好的專業認知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而且也能讓學生對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有較清晰的整體認識,從而影響學生將來長遠的發展。所以,如何提升學生對中醫學的專業認知,是中醫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針對上述影響,提出幾點對策和思考。
4專業認知教育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除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外,還應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中貫穿中華優秀文化和中醫文化的教育和引導。同時,鑒于經過臨床實習的學生對中醫學臨床療效和社會價值認識的明顯提高,可以組織優秀本科畢業生、研究生與低年級學生的互動交流,以起到提髙學生專業認知,鞏固專業思想,增強專業信心的作用。
5認清當前接受中醫高等教育大學生的基本特點
接受中高等教育的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特點是:具備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欠缺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及中醫學的思維模式。中醫學的文化形態完全不同干現代科學文化,主要是通過以不脫離客觀事物形象的思維模式實現對事物本質、規律和聯系的把握,所以決不能運用現代科學文化的認知規律去學習中醫學。只有我們認清了大學生的這個基本特點,才能把握好中醫教育、教學的特點和側重點。
6營造良好的中醫學文化氛圍
應當廣泛開設中國古代哲學等有利干大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中醫思維的講座及課程。通過邀請名老中醫做特色報告,加強課外輔導及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成立各類專業研討組并由資深教師做好指導等措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
7課程設置應符合專業認知規律
應當首先使學生掌握中醫學的基礎知識,基本建立中醫思維后,開設對比中、西文化的相關課程,循序漸進地開設西醫基礎和專業課程,使中醫專業學生在了解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前提下,正確運用中西醫不同的診療思維模式。
8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素質
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學生的專業認知,因此應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發揮好資深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強化青年教師的中醫思維,提升青年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選聘臨床的名中醫充實到教師隊伍中,發揮他們的優勢。同時,要做好教師間的學術交流、學習及提髙,定期研討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開展好集體備課,保證每次授課的質量。
9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授課效果
1.1培養中醫思維方式:中醫學是在濃厚的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學睿智的醫學。對于剛剛接觸中醫的人來說,《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內容是完全陌生的,與他們之前所學習的現代科學知識及所身處的現代科技環境有很大的差別。而中醫學的思辯性思維,也會使習慣于邏輯性思維的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很多困惑,造成對中醫理論的誤解以及學習興趣和效率低下。哈佛大學有句名言:“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異,不是知識也不是經驗,是思維方式?!币虼?,初學中醫,亟須培養中醫思維模式。因此,在講授基礎理論課程之前,我們著重《中醫學導論》的講授,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學科性質、先秦百家思想與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中醫學的醫學模式、中醫學的本質特征及中醫學對世界科學的貢獻等,使其能夠認識到中醫學是不同于現代醫學乃至于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的傳統醫學理論體系,有其自身的獨特規律和特點,逐步培養中醫學整體的、辨證的思維模式,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1A]。
1.2引入人文文化觀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根基,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水融的關系。而一般來說大學新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相對貧乏,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加強文、史、哲等知識的講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滲透。如哲學基礎部分是建立中醫思維模式的關鍵,在講授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哲學,以及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法等知識予以闡述[1B]。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而且能幫助學生領悟中醫理論的內涵,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方法。
1.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從內容上看,《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包括四大知識模塊,即:中醫學哲學基礎、藏象理論(藏象、精氣血津液神、經絡)、病因病機、防治原則,各知識模塊特點不同。因此,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不適合該課程全部內容,而應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近年來,我們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規律出發進行中醫基礎理論多樣化教學,采用了互動式、案例式教學等多種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3.1互動式教學:課堂上,我們常用討論法進行互動式教學,按照“選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提問-解答-點評”的步驟,逐步引導學生透徹理解題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關原理,貫通相關知識,進行分析、總結,得出結論。此種教學活動,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可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考、鞏固,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3.2案例式教學:例證是教學藝術的催化劑,它可使抽象的內容更形象具體,深奧的內容更淺顯易懂[2]。而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作為中醫臨床實錄的醫案,能最直接地反映醫生的臨床思維。因此,案例式教學接近于直觀場景,克服了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理論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不但能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利于學生理解記憶,適合中醫基礎理論的任何內容。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取不同的形式。最初可以以講述為主插入案例分析,例如在講解“氣能生血”時,可以例舉臨床補血配合補氣藥治療相關血虛的病例。而后期由于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分析理解問題能力提高,我們就可以選擇一些有針對性、內容詳盡且通俗易懂的古今醫案,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1.4配合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圖像、文字、音樂、動畫等,利用PPT、視頻、錄像、幻燈片等方式,綜合處理授課信息,創造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教學環境。其優勢是它能把多種信息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們能從多角度、多途徑獲取大量的信息,特別是以往教學中較為欠缺的視覺信息。如經絡學說的內容,結合多媒體教學,則圖文并茂,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多媒體的設計要突出重點,而在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師生互動[3]。
2加深理解,注重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在醫學教育中,它有著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種必不可缺的教學方式?!吨嗅t基礎理論》實驗教學是中醫基礎理論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它能使抽象、深奧的理論得到直觀的體現,中醫方藥的神奇效果得到驗證,從而加深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解。
2.1在示教室觀察各種示教模型:《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某些內容理論性強、抽象,如經絡學說中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分布規律等,很難如解剖學一樣讓學生目睹其真實狀態,教師講課費力,學生又難以理解。為了解決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走進示教課堂,通過人體經絡模擬模型觀察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進而總結其走向規律、交接次序及在人體的分布規律等,如此則改善單純課堂講授時枯燥乏味的不足,增強教學效果。另外,舌象儀、脈象儀等各種直觀示教模型,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教學氣氛,在提高教學質量上起到重要作用。
2.2通過動物實驗理解中醫理論內涵:近年來,我們嘗試逐步引入動物實驗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中。在系統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現代實驗方法和手段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驗證和闡釋,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中醫理論的科學內涵。如學習陰陽學說時可設計如下實驗:制作陽證、陰證動物模型,觀察陽證、陰證兩組動物模型的表現特征如神態、眼球、活動及皮膚血管情況,并測量體溫、心率的變化,運用陰陽學說理論對比分析兩組動物的癥狀發生機理,從而加深對“陰勝則寒”、“陽勝則熱”理論的理解。
3強化記憶、拓展知識,利用網絡資源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點多、信息量大、學時數少,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創建《中醫基礎理論》網絡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一個課后學習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該網絡資源主要包括基礎知識學習、教學內容拓展、學習水平測試三個方面。
3.1基礎知識學習平臺:該平臺的資源主要包括《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電子教案、講稿、教學課件、教學錄像等。教學大綱、電子教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預習,使學生對每一次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一個了解,避免聽課時主次不分,影響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以往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只顧忙于筆記而忽視了老師的講解,從而使很多晦澀難懂的中醫概念無法真正理解,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注意到這一點,我們把講稿及全部教學課件上傳至網絡平臺供學生下載,使學生上課時能集中精力聽講,而老師也能在保證重、難點知識講清講透的同時,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如此則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3.2教學內容拓展平臺:拓展平臺設立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開闊視野,從多角度全面認識中醫。如千古中醫故事、中醫大家講座視頻等,可使學生對中國醫學發展的坎坷歷史、中醫學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醫學的貢獻等有一個了解,進而增強學習中醫的信心;中西醫學比較部分通過對中、西醫學的醫學模式,中、西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各自診療疾病的特點等方面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中西醫學各自的特點、優勢及不足,利于學生中醫思維模式的形成,并有助于以后臨床診治疾病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并利用現代醫學先進的方法手段彌補中醫的不足;案例教學內容可通過簡單的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最新研究進展部分則結合現代知識和現代研究成果對中醫基礎理論進行剖析,這樣既有助于其理解和記憶中醫理論知識,彌補中醫理論較抽象、難理解的不足,還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
關鍵詞: 中醫教育 邏輯思維 非邏輯思維
中醫學作為東方科學的一部分,其思維方式具有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雙重特點,同時代表東方主要思維方式的非邏輯思維的頓悟、心悟和直覺被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在中醫思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當前的中醫藥院校大學生是在以西方邏輯思維為主的知識體系下培養出來走入大學校園的,這造成了學生對具有邏輯與非邏輯雙重思維模式的中醫藥理論的學習在認知上產生了障礙。當前的中醫藥人才培養中并沒有完全認識到思維問題是中醫教育的關鍵問題。只有從培養學生邏輯和非邏輯思維兩個方面著手,使學生充分認識中醫學自身的思維特點,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藥人才。
1 當前中醫院校大學生思維方式存在的問題
中國已經歷經百年西方文化洗禮,當代大學生更是在數學、物理、化學等西方科學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對于醫學的認識大多來源于以西醫為主的醫院,對中國的古代傳統思維在社會生活方面有一定的認識,但對于古代科學技術的理論認知和建構方面,則較難理解傳統的思維模式。學生進入中醫藥院校以后一開始學習的就是中醫基礎理論中的“元氣”“陰陽”“五行”“命門”“三焦”等基本概念,這些基本概念在目前的解剖學并沒有嚴格的對應物。學生在對這些基本概念的學習中仍像在中學時對于概念的認知一樣,注重對其物質實體性的把握,用邏輯論證去分析,把高層次還原為低層次。但這種形式邏輯的認知方法在這里遇到了困難,因為概念是思維抽象的結果,而中醫學的概念不是實質定義,而是思維到最高層次的哲學概念,即“形而上者謂之道”的思辨最高階段,不能用形式邏輯的屬加種差的方法去界定其內涵和外延。由于學生對中醫基本概念的認知困惑,進而對由中醫的基本概念建構起來的中醫理論系統也不能完全的理解,甚至持否定的態度,有的甚至會排斥對中醫的學習。中醫學強調唯象聯系,突出宏觀整體,重視和諧平衡,與學生以前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習慣格格不入,不易理解難以接受,另外,中醫和西醫所認知的客觀對象都是人體,其中有一些相同語詞構成的概念,在其內涵上是不一致的,如“心”“肝”“脾”“肺”“腎”等,西醫對這些概念是實體和解剖意義上的解釋,中醫是系統和功能的認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造成混淆,尤其是剛入門的學生,對以后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對專業失去信心。
2 中醫思維中的邏輯與非邏輯解析
造成中醫院校大學生在中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中醫理論的思維形式與學習者的習慣的思維形式不一致。而當前的中醫教育模式并沒有從中醫自身特點出發,而是模仿西醫教育模式,這樣造成一些中醫藥院校學生和中醫研究者對于中醫學產生困惑,并極大的影響著他們對中醫藥的學習和信任度。
中醫學知識和所有的古代知識一樣,以自然哲學為背景,在中國傳統的求同思想的影響下結合當時的簡單解剖知識和臨床實踐發展起來,始終沒有與倫理道德、藝術、宗教、等文化分離,主張“天人合一”,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的字樣,求同即求得萬物的整體和諧統一。其理論體系從思維的角度上看,既有邏輯思維的概念、命題、推理,又有非邏輯思維的形象、直覺、頓悟,而作為中醫學最主要的特點——整體觀指導下的辨證論治過程中,非邏輯思維占主要方面。
摘要: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中醫學課程,旨在使西醫專門人才了解中醫學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醫診療疾病的基本方法,為實現中西醫結合奠定基礎。對臨床醫學專業中醫學教學現狀進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教學方法改革,旨在為中醫學的教學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
關鍵詞:臨床醫學專業 中醫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中醫學是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以其獨特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在世界醫學界中顯示其神奇的魅力。與現代醫學相比,中醫學的發展和規模出現明顯的滯后和萎縮。然而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化和疾病譜的變遷,中醫辨證論治的模式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復理療、養生等方面獨具優勢,中西醫結合是21世紀醫學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是,在西醫院校,由于培養目標不同,中西醫又屬于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學周期短,加上中醫理論本來就抽象深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思考和探討。
1.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內容多與學時安排少的矛盾
西醫院校開設的《中醫學》課程大體相當于中醫藥院校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和針灸等多門課程的合編或精簡,幾乎囊括了中醫學領域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部內容,成了中醫學專業各科教材的縮寫版,這些內容在中醫院校大約要花4年時間,上課時數不少于600學時;而大多西醫院??s減到48-74學時,課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尤顯突出;教學中許多內容只能點到為止,大多數學生對中醫理論感覺接受與理解困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由于課時安排少,通常理論講完后,留給臨床教學的時間就很少了,這樣就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學生也會產生反正學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習興趣濃厚與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學習興趣濃厚但精力投入較少在教學實踐中感覺到,絕大多數學生對學習中醫是有興趣的,認為學習中醫是必要的,下課休息時間,經常有學生咨詢中醫理論及治療方面的問題。但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認為中醫學抽象難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學習。很多學生希望通過一學期的中醫學習就能熟練運用中醫診治疾病,并普遍對中醫學教學效果期望值過高。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使學生遭到挫折,進而灰心喪氣,出現學習態度不夠認真,甚至缺課。
1.3 教學方法滯后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遵循“灌注式”教學模式。缺乏課堂的活躍性,缺乏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學生是一種被動接受知識過程,缺乏學生的積極性。而中醫學是從實踐中來,以中國古代哲學為理論基礎,并認為天人相應。同時在講授中醫學之前,學生頭腦中已深深印上了西醫理論基礎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講授中醫學,這樣學生理解不了中醫理論,就會產生逆反、拒絕心理,甚則認為中醫學是偽科學。
1.4 校園內營造的傳統文化氛圍薄弱
中醫學屬于生命醫學范疇,植根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經社等形成了一個帶有明顯的人文內容、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醫學理論與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系。故有“醫道同源、醫儒同源”之說、“濟民之術”之稱,學好中醫,也是大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校園文化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是一種教育的載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感性認知,發揮著陶冶情操、培養興趣、磨練意志等多種功能。然而,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文化氛圍薄弱,加之市場經濟的沖擊,人文教育顯得更加蒼白無力,提高學生醫德修養,增強醫患溝通能力是當前醫學教學的重大課題[1]。
2.教學改革探討
2.1 優化課程知識體系
優化課程體系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規定的課時內比較系統地獲得中醫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中醫學觀點,培養學生獨立處理中醫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應針對3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注重中醫診丙思路的講解,側重于講解四診技能和辨證處方規律,讓學生理解從中醫學角度改如何去診斷和用藥,提高學生辨證論治的本領[2]。應加強中醫思維能力的培訓,以辨證論治為主線,理法方藥一條龍,使其成為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課程綜合的軸心,以較好地反映中醫學的學術特色,體現臨床思維,展示臨床過程。應加強案例教學,以常見病癥的臨床思維與臨床問題的解決為中心,反映中西醫理論及技能的綜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醫互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刻領會教材精髓,并進行嚴格細致的剖析,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課時、臨床教學特點,選編、重組、加工知識結構與教學內容,用教師自己的教學語言傳授最簡單經濟、最實用有效的知識;我校中醫教研室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對《中醫學》教材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改革、優化教學內容和課時數。將經絡與針灸學合為一章講授,僅安排2個學時的理論課和4個學時的見習課;將中藥和方劑兩章化整為零,分為2部分講授。將中藥的基本理論和方劑的基礎知識合為一章講授,時間為2學時;同時將中藥、方劑各論的內容融入治法中講授,安排2個學時;將四診和辨證合為一章講授,其中四診講授理論課2學時,主要講授四診的主要內容望舌和切脈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項。辨證主要講授八綱辨證和臟腑辨證,各占理論課2學時;再安排2次見習課共4學時。
2.2改進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改革以提高中醫學教學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徹底改變以往滿堂灌式課堂教學模式,將講授法與其他教學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大量的臨床資料和信息,了解醫學動態[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將臨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學生面前,分析其臨床表現、病因病機、診斷和治療等的教學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進行中醫學的教學,較大幅度提高了中醫學臨床教學效果,可以加深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系統的回顧,以及中醫臨床的深入了解。
直觀教學法:可采取病例討論分析,錄像教學,專題討論,綜述報告,多媒體教學法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主性。
形象思維法:即建立在宏觀自然觀察、表象觀察的基礎上,并以哲學為核心,注重整體聯系和感悟、推理、推測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醫學獨特的司外揣內、取類比象等認知方法屬于形象思維,在教學中,加強形象思維的訓練,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語言解釋枯燥的名詞術語。
雙向交流課堂教學法:即倡導學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學習。自主學習,要求學生獨立地探究問題所在;交叉性學習是綜合多門學科,把知識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學習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共同參與對問題的共同探討,研究發現采用雙向交流課堂教學法能顯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總之,在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實踐中,一方面要教授學生在中醫學學習方面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掌握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技能,改善遠期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教師要學習其他經驗豐富的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注重專業知識更新和加強教學修養,提高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為社會培養出適合醫學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牛彩琴,劉浩,張團笑.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現狀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