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7 14:5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德育的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黨政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是前提
我國極其注重因勢利導地開展思想品德教育,弘揚先進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有關機構要立足于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的高度,對于青少年教育提高認識,由理念化為教育目標,進而成為教育實踐的行動,進行試點,逐步擴展,不要一步到位,防止流于形式,疏于督導,堅決避免雷聲大,雨點小,杜絕虎頭蛇尾,不了了之的尷尬。我市教育主管部門十分重視,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對策。只有把德育理念落到實處,才能上行下效,最終把學生培植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公民。
二、教師的培訓及示范是保障
教師畢竟是實施課程的主體,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公民教育的實施效果,目前教師在理解和操作時,不但容易會有較大的偏差,而且還會有嚴重的不適應甚至抵觸情緒。特別是發揮班主任的主體作用,組織全校班主任工作論壇,經常性地召開德育工作問題與對策研究會議,適時組織班主任外出參觀學習,通過各種形式不斷提高班主任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同時,結合各學科特點,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切實落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注重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此外以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為輔助,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以身垂范才有說服力和親和力。教師理當為人師表,身體力行,以自身的摯愛與執著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化作用,通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充分保護和信賴學生。
三、校園的文明建設是載體
學校教育立足點在于以人為本,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學校應始終圍繞著“培養21世紀走向世界的未來公民”主旨,堅持“全員德育”觀念,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進而制定嚴謹周密的計劃,求真務實,千萬要防止頭腦發熱,脫離學生的意愿。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孝心、愛心、國防、環保、法制、安全、習慣、消防、社會實踐等主題德育活動,采用知識講座、文藝活動、朗誦演講、辯論比賽、參觀考察、校外輔導、演習、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寓教于樂。開展德育個案研究是重要的環節,積極進行德育科研活動,不放從校園文化、班級文化遺跡寢室文化等入手,除了校本課程外鼓勵開始生動多樣的班級課程,鼓勵勤寫作,多投稿。德育過程中力求行動重于言論,過程重于結果,隱性重于顯性,力求使知識內化為個人自覺的公民意識,并外化為自我控制和調節的智慧與技能,直至春華秋實,水到渠成。校園的各項文明建設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發展自我、張揚個性和揮灑青春的素質教育平臺與舞臺。
四、學生個人途徑:自我學習、自我實踐和自我反思是關鍵
義烏的許多學生頭腦靈活,視野開闊,家庭條件優越,對于德育工作提出了信度挑戰。人類的發展越來越要求人們善待自然、善待社會、善待他人,追求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正當風華正茂的當代青年,具有明顯的優勢如個性凸現、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興趣廣泛、感覺敏銳、抱負遠大,但肩負著前所未有的升學壓力,有些人比較自私,缺乏意志和毅力,對自己認識模糊,甚至好高騖遠,缺乏實干精神,總體上生理成熟提早,但心理發展滯后。中學生要力求做到:深刻解剖自己;合理籌劃自己;不斷完善自己;著力超越自己,樹立寬容、感恩、誠信和尊嚴等公民道德,學會能夠溫和、漸進、理性地解決問題。同學們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大膽投身社會并接受人生的洗禮、磨練和挑戰,諸如開展青年志愿者行動,引導學生崇尚團結、友愛、互助、奉獻的精神,最終養成自尊、自信與自立信念,那么這個班級、學校或家庭必將是修身的凈土、求學的樂園,成材的搖籃。
五、新聞媒體和學術、出版界尤其是網絡的通力配合是依托
青少年的德育工作關乎祖國的興衰存亡,切不可等閑視之。各界務必形成共識,齊抓共管,利用各種方式、場合和媒介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和輿論環境,弘揚主旋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鏟除精神污染,“掃黃打非”工作當常抓不懈,還學生一個純凈的娛樂天空。各部門用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來滋補、充實和引領青少年的成長,用愛心去撫彌合創傷、播種理想和凈化心靈;用真情去修煉智慧、激發力量和喚醒良知。堅持通過出神入化的點撥、春風化雨的滋潤和和藹可親的誘導來尋求人的價值、優化人的個性、提升人的境界。有志于推進下一代教育的學術界、教育界及社會人士應加強聯合與協作,共同商討德育的相關課題,出謀劃策。
六、社區與家庭的積極合作是條件
盡管義烏做好學生的許多家長當年從雞毛換糖的貨郎擔起家,并沒有多少文化,但對于子女的讀書極其注重。一般上,當今大量的獨生子女普遍比較孤獨,渴望友情,與外界接觸較少,家長和長輩要堅持針對性、保障主體性、追求創新性和提高實效性,為孩子們的教育的貫徹群策群力。師長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實力和魅力影響青少年,用真心呵護、用善意感化、用美感引領孩子,克服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氣,學會感恩,培養組織紀律性、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精神,增進不怕困難、直面挑戰、勇于探索、不斷進取的人格力量與價值取向。家庭、社區要齊心協力,立足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力爭嚴格、平等、公開,開發和利用一切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建立密切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通融關系,構建德育基地,因為,教育的最基本目標就是造就新世紀的合格公民。
七、教育評價的促進是動力
一、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首先,我認為要學會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在傳統的“師道尊嚴”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觀點:學生就應該服從老師,被老師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種觀點在當今這個發展的時代顯然已不適用。處于青春時期的中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我想,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分析、處理問題的原則,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平等待人。
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在開展班級德育工作、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方面,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分析、處理問題的原則。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
由于受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底各不同”,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教師就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每個學生要有全面的細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學生光靠觀察還遠遠不夠,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動表現,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而事實證明,要想讓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批評說教的效果遠及不上和學生談話的效果明顯。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
二、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即“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教”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風。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光靠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人”,而培養健全人格、個人能力是關鍵,,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機遇,不失時機
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光是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駛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中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得逐漸復雜起來。如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勢必造成社會危害。我的做法是:摒棄“說教式”“灌溉式”、“擠壓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班(團)會、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的加強對中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耳聞目染,把道德認知自覺的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為父母制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洗一件衣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他們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德育教育“入耳”、“入眼”、“入腦”、“入心”,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自己的心靈。
四、課堂教學,主攻戰場
課堂是我們教師對學生教育的主攻戰場。對課文內容進行引申,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大家的討論,把課文告訴我們的內容歸納出來,學生通過自己的討論可以很容易掌握應有的德育道理。從中學會可以養成認真細致的優良作習習慣。如在體育課上可以培養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能夠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拼搏的信心與勇氣,從小養成自覺學習、刻苦努力、不怕失敗、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各學科都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因素。中學生在道德知識的理解上是從比較膚淺的、表面的理解逐步過渡到比較精確的、本質的理解。特別是初中學生的理解常常是膚淺的、表面的,具體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課堂教學中,有的課文還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行為指導,引導學生實踐。這樣既明理,又導行,才能使學生既知道為什么去做,還知道怎樣去做。要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比較,確立明確的導行目標,構建課堂多維交往結構,采用小組討論等方式,就可以滿足孩子們的交流欲望,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之間的相互教育從而產生德育效能。教師可以在設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中學生通過縱向比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進步;或者橫向比較:看別的做得好的同學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別人做得一樣好,在比較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
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的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
五、啟發誘導,堅持正面教育
中學生天真的性格使得他們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就是教師大聲地批評他們,因為他們單純的心靈認為老師不喜歡自己,這樣會極大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使得他們下次不敢再跟老師進行交流了。教師應當循循善誘地啟發他們,讓他們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從內容上講就是以美好的、進步的人和事為主要教育內容,從正面講清道理 ,堅持以表揚為主 ,啟發誘導,說服教育。
六、設立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中學德育途徑中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對中學數學教育的德育途徑進行闡述,探討怎樣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德育,以及實施德育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中學;數學教學;德育途徑
道德教育對于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學過程中有多種途徑進行德育教育,數學的歷史悠久,我國人民在數學學習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數學教學中體現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實施,探究數學教學中滲入的德育教育途徑。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據數學歷史的德育教育。
數學在中國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其發展經歷了古代數學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繁榮期和中西數學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現了數學的圖案或圓點,西周出現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現了數學記錄等等。教師在教學中通過中國數學教學史的介紹,并與西方數學發展歷程相比較,可以讓學生領會到我國數學發展燦爛文明的文化財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促進愛國情懷的培養。
2.根據高中學生數學教學特點進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學生思維快速發展的階段,數學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在教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通過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徑、不同方法去思考問題,培養創造能力的發展。高中數學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把數學教學的知識點與有關德育教學聯系起來,引發對學生愛國思想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體現出數學發展也是通過不斷解決矛盾、促進事物向前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培養學生辯證認識事物發展、創造能力和發現能力。
3.依據教材進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針對學生知識傳承和思維培養編寫的,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對思維和知識的教育。德育教學存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適當滲入德育教學思想,但是教學中要保證主要部分的實施,又要保證德育教學的滲透。因此,學生通過教材學習得到知識、培養思維,又能適當進行德育教學,才能達到德育滲透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中實施德育教育
1.課前合理引導。
數學教學在課前學生預習掌握住課程知識點。教師有意識引導數學知識的歷史,學生了解數學課外的知識,意識到數學在中國的悠久的歷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培養德育教育。隨著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標的發展,數學教學模式和方式出現了快速的發展,以往的死記硬背的方法不能適應數學教學,也不能促進數學的德育實施。課前備課不僅要對知識進行合理預習和規劃,還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滲透。
2.課堂中隨機寓德育教育與知識教學中。
高中數學中以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為主,培養學生的辯證的思維。辯證唯物主義在德育中占據重要地位。數學課堂教學包括知識教學和辯證唯物主義,促進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形成并運用到德育觀念。例如,通過兩個圓之間位置的傳授,能夠讓學生得到:物質時刻能夠運動,不同的運動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
3.課后小結的德育途徑。
課后對數學的總結和練習,總結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論聯系現實。例如對問題進行解決時,有時會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選擇最方便合理的方法。這和高中生對人生的選擇一樣,人生之路多樣,選擇符合自身的發展的方向,并積極堅定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師示范作用進行德育教育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發揮著教授知識和引導學生人生觀的作用,因此教學中教師對數學教學知識和德育教育具有關鍵作用。例如,課堂教學中要有嚴謹認真的態度,講知識要準確詳細,用詞要簡潔準確,解答問題要態度認真。教師在課堂上授課方式促進學生對師德的理解,展現出職業道德情操。教師在教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響著學生。教師通過自己的示范力量,促進學生情感道德的培養,促進學生道德的積極發展。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和外在表現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既能促進學生刻苦學習,又能促進學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徑中要注意的問題
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多種德育教育的途徑,但是數學的教學作用決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較少的部分。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問題:
1.注意數學教學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數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課堂中重視知識教學和思維培養,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時間和情況下滲透。畢竟數學教學是知識的課堂,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學的課堂。
2.注重教學的實效性,避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新課程要求學科教學要滲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學科教學的附加成分,不能成為主體部分。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牽強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數學教學出現形式超越內容、繁瑣復雜的現象。
3.長期合理德育教學滲透,不能一蹴而就。
關鍵詞:中學德育突出問題解決策略
一、當前中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學德育內容與學生實際嚴重脫節
由于中學德育目標的不確定性和缺乏層次性,導致德育內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預見性,與中學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脫節。其表現有:(1)德育內容役有根據中學生不同階段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形成層次。長期以來德育內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把中學生目前難以達到的要求硬要他們努力去達到,而對中學生達到這些高要求、高目標的基礎,如做人的基本道理,愛父母、愛師長、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穩定的教育內容,以致腳疼醫腳,頭痛醫頭,教育者和學生都難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學習雷鋒活動中,中學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助人為樂”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為很多教師并沒有思考過“助人為樂”,包含什么樣的教育內容和要求。“助人”,是幫助別人的意思,“為樂”,是以幫助別人為快樂的意思。顯然,這是道德領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有沒有人能做到?有!雷鋒。但對大多數人來講,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點,變為“樂于助人”,即愿意幫助別人,高興幫助別人。達到這一要求也不易,現實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點,變為“應該幫助別人”。因為每個人作為社會人存在,都需要別人的幫助,而每個人又都有義務幫助別人。現實生括中還有最低層次的要求,即“不妨礙別人”。你可以不幫助別人,但你不應該妨礙別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內容被分成四個層次,對學生的教育首先要從最低的層次開始。(2)德育內容與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學德育課普遍存在知行脫節,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學會做人,而是為了應付考試,而課堂教學中,教師講條條,學生背條條,思想行為不沽邊,其結果是德育課成了學生考高中、考大學撈總分的工具和敲門磚。許多中學的德育活動追求形式,不講實效,丟掉了很多傳統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動不動就是什么“知識競賽”,“講演比賽”。班級、學校為了拿名次,丟掉某項括動對全班、全校學生的教育,由班級、年級、學校挑選一些學生組成代表隊集中排練,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一場競賽、比賽結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結果是絕大多數學生不僅沒有受到教育,甚至連該競賽、比賽的內容為何物還不知道。
2、中學德育基本途徑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學中,通常又把政治課作為直接德育途徑,把其他學科作為間接德育途徑,然而,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首先看政治課的狀況。中學的德育目標和要求,缺乏系統性、連續性、穩定性和層次性,德育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內容存在簡單重復和嚴重脫節的問題,不能很好地回答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因此收效甚微。中學的政治課又常常論為純粹的知識教育課甚至應試教育課。課堂上教師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統訓練和理由的闡述,尤其忽視道德行為能力的訓練,常常灌輸一些枯操的理論,令學生記憶背誦,把政治課上成了純知識課。
其次看各科教學中的德育狀況。中學長期忽視這條德育的基本途徑,盡管也有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學校在實際教學中,各科教師并役有承擔起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責任,“教學即傳授知識”,在許多教師尤其是理科教師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師注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卻存在生硬結合,常常將德育與知識傳授分割開來進行,拖上一條“光明的尾巴”,給人一種畫蛇添足之感。不僅收不到德育的實效,反而引起負效果,讓學生反感。
3、社會、家庭的負面影響較大程度地抵消了學校德育影響的效果
中學生在學校一般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統的德育影響,這種教育好比在他們心靈上抹上一層“玫瑰色”。另一方面,學生們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會、家庭生活中的積極與消極、美好與丑惡、文明與愚昧、先進與落后、規范與不規范等矛盾沖突的影響,必須會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困惑,中學教育工作者經常抱怨:現在的社會環境太差,學校德育工作辛辛苦苦,抵擋不住社會消極面的影響。過去我們的工作是6十1=O”,即學校教育6天,家庭、社會影響1天,就把學校教育給抵消了?,F在改為雙休日,則是“5十2<O”,社會上,不健康的書攤,“三室一廳”那么多,我們就更不好辦了。這些抱怨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學校德育工作軟弱無力,另一方面說明社會、家庭消極影響巨大。在一項問卷調查中,認為社會環境對自己影響不太好的學生高達68.4%,認為當前社會風氣好的學生僅有1.3%。當前社會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我國已經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市場經濟對學校教育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也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例如用經濟規律代替教育規律,把經濟領域中的價值法則與教育過程中人的價值混為一談,使教育過程摻入“拜金主義”和雇傭思想。(2)社會風氣、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學校德育的社會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出來。社會和家庭中的“拉關系、走后門”,腐敗、賭博、體罰子女、傷害兒童,吸毒等等消極因素交織在一起,在青少年心靈上投下一層陰影。(3)音像書刊、舞廳、電游網吧等社會文化娛樂環境中存在的“病菌”,對中學生的靈魂產生一定程度的侵襲。
二、解決當前中學德育問題的對策
當前中學德育工作的突出問題的確不少。不過,雖然我們困難重重、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筆者認為,要想解決上述突出問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1、系統研究和把握當代中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
在改革開放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成長的一代中學生。他們的學習和生括的環境與以往幾代的學生有很大的差別,他們的思想必然呈現新的狀況。研究和把握當代中學生思想變化的新特點,是學校德育管理的出發點,也是進行德育改革,提高實效的重要依據。(1)當代中學生獨立意識明顯增強。在家庭中,不再把父母教導奉為行動指南;在學校對教師的崇敬感減弱;在集體生括中,由被動追隨轉向主動參與;在思想觀念上由接受灌輸轉向獨立思考;在思維方式上由求同轉向求新、求異。但是另一方面,他們的獨立行為又較弱,與較強的獨立意識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他們生活條件較好,倍受父母疼愛,缺乏艱苦的鍛煉,在遇到挫折時,往往又表現出很強的軟弱性和依賴性。與前幾代學生相比,他們的意志力更為脆弱。(2)求真求是的觀念增強,有強烈的自尊心和進取心,是當代中學生另一明顯的思想特點。是否合乎實際,是他們判斷是非的一個重要標準。他們不盲從,更相信自己的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對學校教育持有分析和懷疑的態度。另一方面,他們又表現出社會理想淡漠,往重個人發展和現實利益,出現唯我主義和個人奮斗的苗頭。(3)當代中學生生括在一種比較寬松的政治生活氣氛中;他們的思想活躍,思路開闊;敢想敢說,敢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求新求異,易于接受新觀點。但是,他們對社會又缺乏全面了解,易受各種觀念左右,思想觀念較為混亂,人生價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確的統一導向,出現多樣化、多層次的特點。
2、加強中學教學中的德育管理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是中學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實效的根本措施。中學加強教學中德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1)強化教師的育人意識,變德育的自然摻透為自覺實施。育人意識,首先是個教育思想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師,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括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師要成為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不能只教書不育人。(2)提高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德育的能力。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必須具備三方面條件:第一,占有豐富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教學能力,知識貧乏既談不上教好書,也談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馬列主義理論知識,思想道德修養和創造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學中的規律,具有有機滲透德育的能力。(3)深入教學,深入課堂,抓好指導和評價。中學管理必須深入教學第一線,參加備課、聽課、評課,深入調查研究,了解每學科每位教師在教學中德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指導教師改進方法,提高實效;及時進行信息反饋,搞好評價工作,促進學校教學中德育工作的健康發展。
【摘 要】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意識,是民族素質提高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中學德育教育的深化和延伸。對于一個合格的公民來說,既有參加政治的思想熱情,也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相應的合作能力。在一般情況下,學校班主任給予什么樣的教育,未來的社會就會有什么樣的公民出現。
關鍵詞 中學;德育;教育;延伸;深化;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以及我國國民經濟的全面開展,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學生的競爭性意識、自主性意識以及民主法制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不但給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了改變,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道德標準。而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就要將學生的德育工作作為主要工作來做。本文根據中學德育教育進行了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給相關的教師和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中學生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中學生德育意識比較淺薄
新時代的學生嚴重缺乏公民性意識。在過去的研究調查中發現,在對1000名的中學進行德育教育時,其中有820人不知道“公民”的含義。因為中學生對于社會很少關注,比較缺乏對義務和權利的了解。在實際生活中,中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話是言聽計從,對公共事務很少關注,所以就表現出缺乏社會責任心的現象。
(二)學生對公共精神比較缺乏
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冷漠和觀望以及排斥的行為已經強烈地反映出中學生嚴重缺乏公正和同情以及相應的責任心等。
(三)對學生的教育過分理論化
中學生手冊和相關教育綱要都是停留在了比較理性的層面上,有很多班主任教師要求學生用大量的時間抄襲中學生手冊,而這種做法卻與生活嚴重脫節,和社會發展相脫離,并不符合學生的年齡。
二、相應的解決途徑和解決方法
對于中學班主任來說,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首先對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道德進行培養,積極協助他們去接納、尊重和認識自己,從而學會去尊重和接納別人。對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是完全不能脫離實際生活的,學生和老師必須要掌握具體的技巧,從而感受和思考德育教育的實際內涵。
(一)開發學生的德育教育教材
相關教材可以結合且前的教學實際來對教材進行改革創新。在德育教材中可以設立有關學生的自我性認識、生活的技能、求學等內容。認識自我的單元主要包括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和自己的獨特性兩部分。而對于生活的技能方面,主要包括金錢的管理、時間的管理和實際的溝通技巧。要積極培養學生對時間的利用等觀念,激勵學生要有在時間和金錢上的價值觀。對于求學來說主要包括如何進行讀書、為什么要讀書以及該怎樣進行讀書等觀念,我們就相關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
(二)我們可以組織每個學科
我們要努力挖掘課本的德育教育知識,在課堂上給予積極滲透。在新啟動的新課標改革中,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價值和內容并不是十分關注。在一些老師的教案中,對學生的德育教育的價值觀不是很重視,比如:對平等、尊重和包容等價值觀念的理解。與此同時,我們班主任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理性的教育,將德育教育思想真正融入到實際教學中。
(三)班主任教師可以開展學生德育教育活動
1.首先,可以準備時事專題的活動,根據在社會中所發生的真實事件做專題活動。
2.其次,對班級學生組織知識的競賽活動,積極地鼓勵學生的德育學習。
3.最后,對于學生的教育活動可以及時的開展。
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或者相關部門進行德育實踐,讓學生們在真正的實踐中學會為人做事,讓學生深刻理解德育的真正內涵。
三、中學德育教育的相關對策
作為一名中學班主任,不只是要將學生的學習成績放在學生發展的首位,將學生的道德教育給予一定的培養。國家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讓學生只是對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解,更為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們去怎樣做人,同樣,作為一個班主任也是一樣的。我們班主任教師要將社會實踐和德育教程相結合,從理論來研究實際,要在平時的教學實際中去教育學生該如何做人、做事。對于中學生的德育教育,我們班主任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做到使學生的德育教學向更遠的方向發展。
結語:
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也直接關系到中國整個民族的未來發展。所以,我們班主任教師不僅要從家庭和學校對學生進行教學,還要從社會實踐對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在時代的發展中,中學生的德育發展教育可以在歷史的篇章中結出燦爛的果實。同時,它也會直接喚醒每一個人對善良和真誠的追求。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將始終是國家和社會日益關注的話題,中學生的道德培養和人格的塑造都是人類發展的標志,其中,作為班主任教師的我們承擔著艱巨的任務。面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實際教學中的落差,我們每個班主任教師都要全心全力的重視并配合,為學生的道德教育創造更好的發展途徑。本文對中學德育領域的深化和延伸做了簡要的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給學生和各級領導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沈吟秋.關于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學理論,2010,10(19).
[2]曾科成,熊小林.中學校園文化構建和學生品德培育的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10(11).
[3]李建明.淺論校園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隱性影響[J].改革與開放,2009,12(06).
[4]袁霞輝.關于德育教師人格魅力在青少年學生德育中作用的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2,10(03).
一、德育滲透應當具有科學性
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功能僅次于政治學科,甚至部分學生因為歷史學科史實的豐富性、為現實提供借鑒的強大功能性而更加偏好歷史學科。這一現象往往出現在思維較為活躍的中學生群體中間。上述現象是由歷史學科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歷史學科在德育滲透中學科優勢的體現。同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漸產生了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判斷標準,只有在事實面前他們才能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因此,從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效果現實狀況來看,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遵循科學性的原則??茖W性的內涵即真實,真實是歷史取信于人的條件。歷史發展是曲折的,人物是復雜的,只有展示矛盾的各個側面,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才是德育教育本身的有效途徑,也是德育滲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師在主觀上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如果觀點不夠全面、立場不夠公正,學生就不會信服,就會筑起一道心理防線,因而客觀上無法達到滲透效果。
二、德育滲透應當具有時代性和依附性
現在,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具有實效性,他們認為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僅僅是生硬的牽扯、一味的灌輸和說教,兩者沒有緊密結合,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事實上,歷史教材內容沒有與現實生活有機聯系起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也導致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
有鑒于此,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遵循時代性和依附性的原則。
1.時代性。歷史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司馬遷說“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德育滲透的現實性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必須把歷史講得更貼近于現實,給學生提供分析現實社會的借鑒,幫助學生看清時弊的根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時代感和歷史感相互交融。當然,歷史德育滲透聯系現實切忌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無原則地媚俗。
2.依附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于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
歷史事實是不以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會失去其科學性,也會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事實勝于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且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其滲透就會成為空談。
三、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具有蘊涵性
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蘊涵在對歷史的評述、比較、分析之中,有意識地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谔柺降赜操N標簽,難以收到德育滲透之功效。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涵性教育中受到啟發、得到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四、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途徑應當具有多樣性和實踐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家庭背景、知識水平、心理特征等差異,在歷史教學中,同一歷史內容的敘述評價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會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學生得到的啟示與覺悟具有不平衡性。
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有可能適應這一現狀,在滲透途徑上貫徹多樣性要求。雖然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滲透最基本、最經常的途徑,但是其它途徑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方式。教室以外的課堂其實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發展。德育滲透途徑本身是多樣性的,只要健康向上、使學生身心受益的途徑都值得嘗試。
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解決由知到行的轉化。歷史知識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歷史教學德育滲透應開辟廣闊的途徑,開展多種課外活動。諸如舉辦歷史故事會、參觀革命勝地、教唱革命歌曲、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和紀念展覽等活動,發揮自我教育的機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從而優化德育滲透效果。
五、德育滲透應體現時代特征和計劃性
金華實驗中學(以下簡稱“實驗中學”)在多年的德育實踐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與發展方向,賦予“融文化”三個嶄新的內涵:融入,即在教育過程中融入成長與發展的目標,使“融”成為觀念與指向;融通,即在教育過程中融會貫通,使“融”成為行為方式和實踐途徑;融合,即在教育過程中建立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使“融”成為德育理念的內核。
一、融入――使“融”成為觀念與指向
實驗中學一直把“責任、敬業、學習、表達、解決”五大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學生的終極追求。例如在“責任和敬業”能力的培養方面,學校著重推行“融入”教學法,設法用“融”的觀念引導師生,努力使其成為師生的觀念和指向。
1.使“融”的觀念深入學生內心
為使“融”的觀念深入人心,實驗中學在校園環境和軟硬件建設方面下足功夫。首先,校園環境和硬件建設方面。例如校園的人文景觀以“融”為主線,分為人與自然相連、人與社會相通、人的內心要自省三方面進行設計;又如學校新建了風雨藝術長廊,增置景觀石、名人塑像,建成電子顯示屏、文化燈箱等文化標語陣地。其次,學校軟件建設方面。比如學校成立了白沙溪文學社,創辦了《白沙溪》社刊,既為學生提高文學素養予以有力支持,又為學生的文學交流提供平臺。這些設計旨在使每面墻都說話,每處景都迷人,每個空間都育人,力求在耳濡目染中使“融”的觀念深入學生內心。
2.增強學生“融”的內生力
為增強學生“融”的內生力,實驗中學把儒學作為學校的三大課程之一,在全校廣泛開展有關國學經典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提高學生誦讀國學經典的興趣,以讀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外,實驗中學組織相關教師編寫德育校本教材,例如《春雨潤心田》《人文的視界》等;還申報了“中職學校國學研究性課程實踐的有效途徑與策略”等課題。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有關傳統道德的教學,讓學生在提升道德素養的同時增強“融”的觀念。
二、融通――使“融”成為行為方式和實踐途徑
在學習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方面,實驗中學注重“融通”,即在實踐中爭取融會貫通,努力使“融”成為師生的行為方式和實踐途徑。
1.使“融”成為師生的行為方式
中職學校學生往往成績一般,由于聽不懂,所以在課堂上總是低頭、板臉。為了解決這一棘手問題,實驗中學不斷完善“三讓四有”的課堂教學體系,即以“讓學生抬頭、讓學生微笑、讓學生有作為”的“三讓教育”為課堂效果考核標準,以“有度、有趣、有用、有為”的“四有原則”為課程實施準則,既有力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又為實現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奠定基礎。
具體而言:讓學生從“低頭”到“抬頭”,即樹立自信;讓學生從“板臉”到“微笑”,即享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從“聽不懂”到“有作為”,即真正在課堂上學有所樂、學有所成。經過這樣的引導與教化,學生們基本上能認真聽講和努力學習了。
2.使“融”成為師生的實踐途徑
實驗中學注重對“一榮譽兩精神”的貫徹與實踐。所謂“一榮譽兩精神”,即集體榮譽、團隊精神、“主人翁”精神。為了落實“一榮譽兩精神”,學校切實推行“人人是校長、個個是主人”的平行領導概念。
總體的工作方案是:學校開放決策系統,力求讓教職工主動、積極而富有創造性地參與決策;學校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具體的工作方法是:學校創立學生“自治模式”,并形成獨特的“值星文化”。在值星活動中,“人人是校長、個個是主人”的平行領導理念落到了實處。教師既能對學生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提醒,又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監督和管理。學生既能以校長的身份要求自己,又能以校長的身份管理學校的各項工作,包括禮儀規范、來賓接待、校園環境、學生行為和教師工作等,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協調能力和團隊精神,更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
經過持續的教育與熏陶,實驗中學的校風和學風有了明顯好轉,教師樂業善教,學生文明好學,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傳統美德處處彰顯。例如校園出現了“十無”景觀,即“地上無垃圾、墻上無腳印、廁所無異味、就餐無爭搶、吃飯無講話、停電無喊叫、玻璃無破損、寢室無雜亂、用水無浪費、樓梯無推擠”。
三、融合――使“融”成為德育理念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上,實驗中學注重“融和”,即強調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之中解決問題,努力使“融”成為德育理念的內核。
在道德教育方面,實驗中學提出了以“融”為內核的德育理念――“道德有價”教育。這是在德育學分制背景下,通過積極落實德育學分的實施細則而探索出的德育新途徑,是經實踐證明可具體操作的德育新理念。為此,學校建立了一套考核標準,從學生進校的第一天起,就對其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給予肯定,并通過品德操行成績量化考核。品德操行成績好的學生可免費到電子閱覽室上網,可優先評優評先,畢業實習時可被學校優先向名優企業推薦,實行“優生優配”。為此,學生非??粗仄返虏傩谐煽?,在學習和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逐漸將他律轉為自律,最終提升自身素質。
以融入、融通、融合為主要內容的“融文化”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驗中學出現了靚麗的德育風景線。清晨時,學生會在起床鈴響起的1分鐘內開燈,5分鐘內開門,10分鐘內各寢室扎好窗簾并開好窗戶。出操時,學生下樓梯排一路縱隊,人與人自覺間隔1米,無嬉鬧、推搡,進入操場無人講話,自覺排成整齊的隊伍。保潔時,校園沒有一個清潔工。有人說一萬名學生每人扔一張紙就滿地紙張,但實驗中學的實踐證明,每個學生撿一片紙屑,校園便沒有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