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語文和初中語文的區別
時間:2023-09-17 14:52: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和初中語文的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初高中語文教學 銜接與過渡 舉措和目標
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是指初中與高中兩個學段在語文教學方面的相互連接。在新課標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將直接影響到高中語文新課程實施效果:一方面影響到高中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度;另一方面影響到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
筆者曾有十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經歷,近十年一直在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在實踐中發現,高一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語文難學,以致不少學生很難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死記硬背,機械做題,不求效率;另一種是灰心喪氣,漠視語文,敷衍應付。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在于教師沒能做好初高中這兩個學段教學的銜接與過渡。基于此,筆者有意在這方面初步做了一點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實踐證明,要做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與過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師在深諳新課標理念的基礎上,能充分認識初中語文與高中語文的聯系和區別,同時能在起始課上及時引導學生弄清二者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規律。
1.教學內容增多了,語言學習投入的時間相對減少。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提高聽課的質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聽課方法,在課外有限的時間里,通過改進復習方法來消化、鞏固知識,提高語言的理解、運用能力。
2.語文學習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語文教育就是熟練掌握通用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高中語文教育則側重于文學鑒賞和更高級的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變化:
變化之一,教學內容加深了。從教材看,初中學的是一般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高中學的是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從教學要求看,學習的內容也明顯加深了。如議論文,“教學大綱”規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闡述的觀點,了解論證方法,領會語言的嚴密性”,而到高中則要求“能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
變化之二,語言應用的要求提高了?!敖虒W大綱”規定,初中“要擴大識字量和詞匯量”,“積累和掌握常用詞語”;到高中則要求:“能夠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在文章中的表達作用”。這樣對把握詞語的要求更精細了,而且對詞語的理解從“知其然”發展到“知其所以然”。
變化之三,學習的載體更加模糊。教材是教與學的載體。難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這些學習內容的基礎知識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現。那么學生應該學什么、達到什么要求,就顯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學生沒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難適應了。
3.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加強了、能力的發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語文教學,更需要把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獵取知識、獲得能力的過程。
在高中語文起始課時,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明白如下幾點規律:
1.知識層次的銜接規律。語文知識本身是有系統序列的,語文教學的進程也是循序漸進逐步加深的。初中語文與高中語文在教學要求、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例如:從初中語文知識的結構層次來看,從每冊教材到每個單元再到每篇課文都有詳細的重點說明和預習提示,課后的練習設計也較全面具體,體現了初中語文教學對語文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而高中教材的課文不僅長,而且課后練習和單元練習題相對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識層次的基礎上的拓寬加深,體現了語文知識和其它學科的交叉性、滲透性。
2.思維能力的銜接規律。根據初中生年齡的特點,初中語文教材主要要求學生加強對知識的識記能力和培養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語文卻在此基礎上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因此從知識的識記理解到分析綜合和運用,這一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的又一關鍵。
3.學習方法的銜接規律。對初中語文教學,首先還是扎扎實實教好本學科的課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那么,學生只要認真聽課做筆記,課后認真復習并完成有關練習就可以了。而高中語文則強調能力的培養,高中生就應該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并逐漸培養和發展自身的學習能力,廣泛閱讀,拓寬知識面,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技巧,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做好上面這些準備工作之后,接下來需要教師在常規課中“對癥下藥”,不斷地落實以下各項舉措和目標,扎扎實實搞好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和過渡工作:
第一、明確要求,有的放矢。學生剛進高一,教師就要給學生講明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明白在閱讀、寫作、說話及基礎知識方面的具體目標。明確了具體要求,學生才會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點滴知識的積累,注重聽說讀寫思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第二,培養習慣,打好基礎。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良好的習慣包括:課要集中精力地聽,字要規規矩矩地寫,文章要仔仔細細地讀,作業要認認真真地做。學生必須有嚴肅認真的態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們高一的語文教學要以課本為依托,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學生“學會學習”打好基礎。
第三,講究方法,循序漸進。進入高一,語文教材的內容增多。僅必修課本第一冊,與初中相比,篇幅就明顯加長。另外,高中階段作業、考試容量加大,向課外延伸多。教師可抓住重點篇目仔細講,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明確學習方法,做到能舉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課本,鋪路搭橋。高中語文課本的有些知識,看似難點,但只要教師巧妙運用初中語文課本,鋪路搭橋,學生就會輕松掌握。如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預習時就有不少學生問“何厭之有?”如何翻譯,我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舉了兩個例子“學而不厭”、“何陋之有?”讓學生理解,結果學生一看就輕松解決。
第五,激發興趣,調動激情?!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闭Z文教學中我們可靈活采用多種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如新穎活潑的開場白,提問激疑,小組間競賽,課文比較欣賞,模仿課文片段即興寫作等等,力爭調動學生多方感官,使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在學習語文的實踐中,自覺地提高認識,增強能力,發展智力。
關鍵詞: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裂縫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174-01
“銜接,指事物相連接?!敝袑W語文課程體系的設計,具有連續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初高中語文教學密不可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正確認識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問題,實現其有效銜接,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初高中語文教學裂縫問題
現階段,教學裂縫現象突出?!靶W里不知道幼兒園里干了什么,初中里不知小學干了什么,高中時不知初中時干了什么,這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況是不被允許的。”
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初高中教學裂縫問題已日益突出。高一新生正處于花季的年齡,他們對新階段的語文學習充滿了熱情與憧憬,有著新的目標,朝氣磅礴,渴望在新的舞臺彰顯個性、展示才華。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普遍表現出種種不同程度的“裂縫”――學生基礎知識單薄,學習力不從心;學生沉溺在過去的思維定勢和學習方法中,學習效率低,茫然不知所措……
二、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裂縫成因
是什么原因使得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出現裂縫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教學目標與要求的差異
初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不同,使得教學目標和要求有所差異,也就決定著兩者之間的教學內容與方法等差異。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要求?!薄案咧姓Z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p>
較之初中語文,高中語文突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性。但在具體語文教學中,對多數教師而言,難處理好兩者關系,容易出現偏差,如片面強調語言形式的訓練或感悟等。
2、教材難度的差異
較之初中語文教學,高中語文教學目標有了新的變化,教學內容拓寬加深,新教材編排方式等完全區別于傳統教材。初中教材側重于學生平面、基礎的學習,而高中教材則傾向于學生立體、全面深入的學習。
“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教材從重基礎的培養向能力型的轉化要求,使學生學習上存在極大的不適應性。
3、教學方法的差異
多數高中語文教師,從未教過初中,甚至對初中教學知之甚少。初高中各自為陣,目光短淺,缺乏整體長效觀念,教學缺乏連貫性。教學趨于片面性,重視知識掌握,卻輕能力培養,教學缺乏系統性;銜接簡單隨意,缺乏固定安排和有效教材,教師銜接意識不強,具體操作隨或跳過;忽視學生個性,工作單調,甚至妄圖用盲目的超前或華麗的掩飾來填補缺口。
4、學生適應性的差異
初入高中階段,學生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心理、思維方式、教材知識的螺旋式上升、學法教法、學習環境等系列變化。初高中學生的適應性問題,表現尤為突出:
伴隨課程難度陡然提升,其倍感學習吃力;考試試題多按高考模式出題,考點多為高考要求內容,嚴重脫離教材,使得學生茫然無措,部分學生失去興趣。
學習任務加多,尤其是理科學生,理科作業繁重,自我支配時間不夠,在強壓下難認真投入語文學習。甚至,為完成教師檢查,多抄襲答案或他人作業,學習任務無法落到實處。
課堂上,學生接受內容較多,但課外投入較少,缺乏有效的吸收與鞏固;因多習慣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難以做到勤于總結、舉一反三。
在教學中,其多不適應新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囿于初中學習模式的他們,難以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教師的教學能力與魅力高低,也是能否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因素。
三、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策略
1、教學銜接教學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
“學不躐等也”[6],“ 不凌節而施”[7]。教學要按照學科的邏輯系統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進行,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可接受性原則
“教育――這首先是人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闭Z文教學的內容、方法、分量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表現為是其能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難度,需要通過努力才能掌握。
2、教學銜接教學途徑
(1)針對教材編排體例,可結合高一教材“編者致學生的話”,了解高中教材編排特點及學習特點,以便有的放矢;加深對學生感知的認識,循序漸進,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并掌控教學難度,擯棄過多出題或多出難題等錯誤做法;立足于初中基礎,穩健有序地拓寬加深,如教學內容和作業布置上精心準備,培養其舉一反三、遷移思考的能力;
(2)在教學中,應逐步引導學生實現從加強記憶到分析、解決問題的轉變,從細節做起,幫助其從思維方式上適應高中語文教學;教學方法、方式上,應避免講讀等單一方式,課堂上多運用討論、啟發式教學,并注意加強課本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3)在學生學習方法上,應著力改變以往一味依賴教師等不良習慣,引導其形成科學學習方法,培養其自學、創新能力;教師應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在目標、教學上多過渡銜接,并加強心理、性格等方面指導,調動其學習興趣與熱情,提升語文能力。
初高中語文教學銜接,任重道遠,需要我們直面問題,銳意進取,著力清除因跨越學段所帶來的學習瓶頸,真正實現其有效銜接。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 曹明海編《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4]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關鍵詞】高中語文;被邊緣化;原因;對策
語文學科因其思想深邃、形象生動、構思精巧、妙語連珠,課堂氣氛活躍帶給師生帶來無盡的美的享受。然而今日的高中語文卻不斷地被邊緣化。下面就高中語文被邊緣化的原因和如何防止被邊緣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1 高中語文被邊緣化的原因探索
1.1 制度因素。語文邊緣化的直接原因,跟現行的一些制度規定有關。在中高考中語數外雖然權重相同,但由學科性質的決定,英語數學卻可以拉開巨大分差,但語文成績比較趨同,在唯分數論的指揮棒之下,教學自然薄此厚彼。同時語文確實不如英語“實用”;學生在高中畢業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考托福、雅思,到歐美留學,學好英語被看作是通往高階職業生涯的捷徑;即便不留學,在就業時英語嫻熟的學生也擁有更大的優勢。
1.2 學校因素。學校面對上級下達的高考任務,壓力空前。為了提高高考成績,難免會走“快餐”之路。而語文是一門積累性學科,若想在短時間內提高成績,幾乎是不可能。所以也就只好讓語文為其它學科“讓道”,把更多時間留給英語、數學等學科。
1.3 學生因素。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他們的思想認識直接影響著語文課堂的效率。而當代高中生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問題:(1)目標不明確。升入高中后,有一部分學生還不能很好的區別高初中語文的性質和要求,以初中語文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2)認識上有誤區。由語文學科的性質所決定,語文考試不可能直接把教材內容納入考試,致使許多學生在思想上產生誤區:語文學與不學都一樣。
1.4 教材因素。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呈現出兩個基本特點:(1)以經典為主。閱讀經典雖然能使學生了解優秀文化傳統, 豐富其內涵,提高其品位。但部分經典往往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 (2)數量偏多。以新人教版教材為例,高中必修教材5本,選修教材4-7本,還有高三要進行整體復習等。語文教師大多感到時間緊、任務重,疲于追趕進度,難以騰出時間對文章進行深入挖掘,更不用說體味美感了。
1.5 教師因素。優秀的語文教師往往能觸類旁通,教學的舞臺上游刃有余,并時常閃現教學智慧。但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不足: (1)手段有限。僅僅依靠一枝粉筆、一張嘴進行教學。(2)評價單一。僅僅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好壞。(3)觀念陳舊。 “唯我獨尊”,仍采取滿堂灌的教學形式。(4)語文素養不高。不是專業知識不夠,就是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欠缺。
2 高中語文被邊緣化的對策思考
2.1 學校方面。一是要清醒地認識到學好語文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前提。另一方面,學校還需為防止語文被邊緣化多做一些事實,如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工作,開展一些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語文活動,開設既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語文大講堂等。
2.2 學生方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對語文學科厭惡情緒呢?首先要明確學習目標。作為語文教師一是要通過鮮活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語文學科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了解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具體內涵。另一方面還應讓學生了解語文的基礎性,了解高中語文對于學好高中其他學科和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其次,要注重考學結合。其實語文考試與語文學習也并非是矛盾的雙方,語文教師應把高考的考綱要求貫穿到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去。
2.3 教材方面。 (1)教材編寫方面,編寫者一方面要從學生的時間實際出發,精選篇目,控制數量,讓師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涵詠體驗挖掘美感;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將經典與現實結合起來,精選一些富有時代性和人文性、充滿生活氣息的教材。(2)教材使用方面,教師要通讀教材、深入挖掘,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大膽取舍、整合資源、適當延展。略講或刪掉那些脫離實際、學生難以體會或領悟的文章;對于那些些內涵豐富的文章則精講、深講。(3)校本教材開發方面,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的人生體驗以及單元主題來選取一些鮮活的文章或材料作為拓展補充;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精選一些在內容上能給學生啟發、在寫作上能給學生模范的文章讓學生去常讀常看。
2.4 教師方面。 (1)轉變觀念。在教師角色轉換上,變 “知識權威”為“對話伙伴”,積極適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師作用上,變奉獻型為服務型,在與學生的平等對話和學習合作中,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2)進行多元化評價。在評價模式上,努力創建以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目標的多元評價模式。在評價方式上,把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的評價相結合,把明確性與模糊性、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3)努力提高自身修養。一是要加強專業知識的積累,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跟上時代步伐;二是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加強新課標的學習,熟悉現代教育理論和規律,提高教學效率;第三還要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和運用,力求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手段。
總之,只要我們上下齊心,注重政策引導,科學管理,創新課堂,就一定能讓語文重顯魅力,能讓語文課堂教學重煥生機。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策略
閱讀是是在對文章進行通讀的情況之下,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的過程,同樣閱讀教學應當以“讀”為基礎,只有把文章讀懂,才能回答所提的問題。素質教育理念的全面開展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動,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相比,現如今的教學取得了一定成就,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閱讀教學朝著良性方向發展。[1]然而由于處于新舊方法交替階段,閱讀教學必然存在著一系列亟需解決的問題,學校和教師必須結合新思想、新理念進行改進,確保閱讀教學的穩步前進。
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理念落后,不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
教學理念是開展教學的指導思想,一套良好的理念可以推進教學方法的改變和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則阻礙教學的發展。當前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全國各地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理念比較落后,未能與素質教育所倡導的理念相吻合,嚴重不利于學生語感的形成。
(二) 閱讀教學方式陳舊,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是關鍵,對整個語文教學起著指導作用,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高中語文閱讀形式多樣,文章體裁多變,這就要求閱讀教學模式要多種多樣,對于不同體例的文章教學方式應當不一樣。而目前許多教師采取單一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學生一套“萬能答題模板”,遇到類型相似的題目就套用模板。這樣的教學方式嚴重阻礙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制約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
(三)閱讀基礎知識積累不夠,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把握
閱讀基礎知識是閱讀教學開展的前提,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否則學生無論在深入閱讀,還是在各種考試中對試題的把握就會不到位,影響著學生的考試成績。閱讀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這些都是學生掌握的重難點。[2]目前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對這些知識的講授,導致學生閱讀基礎知識不牢,在回答問題時難以抓住重點,經常犯錯。
二、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策略
上述閱讀教學問題的存在,制約并影響著學生語文教學質量和考試成績的高低,學校和教師必須從教學理念入手,不斷吸收新思想并創新教學方法,在提升學生閱讀基礎知識的同時,形成自身的解題方法,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 更新閱讀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盡管當前教學成果的評價仍然以各種考試為主要標準,考試成績成為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但在此情形之下,用一種全新的旨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理念指導教學,在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時,學生的語文閱讀成績自然而然地會得到提升。理念的更新在于學校和教師對語文教學本質的把握,往往一位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注重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教學理念,并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采用閱讀和鑒賞相結合的理念,讓學生自己感受文章多描寫的形象,品味語言特征,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并形成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可以積極參加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演講、作品討論會、辯論會、讀寫本觀摩等活動,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相互切磋,交流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讀書成果。
(二)采取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面對文章體裁完全不同的文章,教師的教學方法應當有所不同,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學生分析不同文章的具體方法,讓學生切實掌握各種閱讀方式,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論述類文章的閱讀教學策略通常為“讀”、“代”、“比”、“篩”、“除”、“驗”六步法,具體為:讀――通讀全文;代――帶入原文;比――比較鑒別;篩――篩選信息;除――排除干擾;驗――驗證答案。從整體把握到微觀勾畫(論題、脈絡、關鍵詞);從緊扣語境到把握內涵(瞻前顧后、比照辨析、參考語境);從抓住概念到識別混淆(程度范圍、偶然必然、主客指代、現實設想、肯定否定、主要次要、條件結果、原因結果);從篩選判斷到逐步排除。做到逐步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3]小說作品閱讀教學經常從了解背景到寫作意圖;從解讀故事到理解人物;從體味細節到把握情節;從分析主題到欣賞技巧;從品味語言到領會作品內涵。而詩歌閱讀教學策略概括為“五讀”、“三找”、“一想”。“五讀”即讀詩題、讀作者、讀詩句、讀注釋、讀習題,“三找”即找意象、找情感性語言、找表達技巧,“一想”就是善于聯想和想象。因此不同的問題閱讀方式有所不同,教師應在教學中有所區別,便于學生全面掌握各種體裁的文章閱讀技巧,在解題時做到快、準、狠。
(三)引入探究式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索鉆研精神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多種多樣也豐富了考試的形式,當前語文閱讀考試的題型可謂是越來越靈活,不僅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更是檢驗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引入探究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探究式閱讀教學具體包括:第一,比較式閱讀研究。其將具有一定可比性的一組(兩部以上)作品進行比較閱讀,然后選定可比點,分析研究,鑒別異同,最后整合得出結論。第二,補充式閱讀研究。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選定一個研究專題,進行思考、想象,對作品中的“空白”進行補充,然后閱讀課外相關材料,對“空白”加深理解。第三,輻射式閱讀研究。圍繞研究課題,根據材料或學科間的某種聯系,將閱讀研究由此及彼地輻射開去,在更為廣闊的范圍思考和分析問題。[4]此三種新型教學方式既增大了“教”的容量,更拓寬了“學”的途徑,使閱讀教學呈現出生動活潑、井然有序、多姿多彩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閆學榮.淺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1(03)
[2]徐鳳芹.新課改背景下如何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J].新課程(教研).2011(02)
語文活動課的出現,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大改革,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有力舉措。
一、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個中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正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正是由于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導致學生語文能力的局限,導致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學習實踐。
語文課外活動的開展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途徑。前一段我省各地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語文課外活動常常缺乏系統的目標、內容,常常難以有序進行,許多學校僅僅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補充,甚至作為學校教育的點綴,因而往往難以落實,難以堅持。只有把語文活動列入語文課程,給予教學目標、內容和進程的規定,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語文活動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當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把活動課列入課程計劃的時候,當新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稿)把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初中語文課也必須把活動課列入課程,作為正式課程的一個部分。
語文活動課的“活動”,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活動,而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活動?;顒诱n側重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因而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就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區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22-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學校教育必須要與時俱進,適應時展的要求,推行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新課程教學改革,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完成語文知識的講授,讓學生獲得語文基礎知識,更要重視初中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但就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明顯出現理論與實踐不相符合的情況,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學觀念與教學目標,但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時依然無法有效地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許多教師依然堅持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機械記憶、淺層理解與簡單應用,使語文課堂教學依然停留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上,將學生作為語文教學的接受者而非主動參與者。
同時,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許多教師在沒有充分理解新課改理念的基礎上,將語文課堂完全放任給學生,導致語文課堂教學秩序混亂,這種形式化的教學方式并不是新課改提倡的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更容易拖累語文教學進度,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處在停滯不前的階段,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從問題的本質出發,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
1.重視課前備課,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初中語文教學以漢語語言為基礎,因此,許多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都是隨心所欲,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正確的目標指引,導致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容易出現教材不符、內容滯后等問題,不利于推動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運行。同時,由于漢語是語文學習的主要載體,是學生從小就接觸的學習項目,因此,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態度比較敷衍,相對于其他理工學科,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并沒有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導致學生只能夠擴充自己的語文知識,而并沒有切實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水平與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及時轉變觀念,意識到語文教學也是需要認真準備,提前做好教學計劃,保證課堂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這就強調了教師備課的重要性。
備課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必須做好備課工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做好萬全的準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許多教師也能夠進行課前備課,但大多數教師都是將備課簡單定義為做教案,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語文教案或者沿用以前的教案,并沒有在備課中進行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明確備課與做教案的區別,做教案只是備課的一部分,教師需要全面把握備課的內涵,從教學目標、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多個方面入手,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做好準備,使教師的教學有理論依據的支撐。教學目標作為指導教師教學活動的指明燈,要求教師在教學之前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語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使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能力與情感的培養,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目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如果教學目標過于空洞寬泛,必然對教師的教學活動缺乏指導力,在教學實踐中不具有實際操作性。教師制定的語文教學目標可以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為了讓教師和學生在短時間內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達到,從而獲得教學與學習上的成績感與滿足感,為學生的后續語文學習提供充足的動力支撐。長期目標貫穿在教師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是指導教師課堂教學的依據,在經過教師和學生日積月累的努力后,能夠實現教學的長期目標,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有質的提高和飛躍。
教師在進行課前備課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重視學生的個性與獨特性,在教學過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分層次教學,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感受到教師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與用心,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語文課堂學習環境,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有所收獲。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讓學生提前熟悉課文以及教學的重難點,保證學生在聽課過程中能夠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師的講課節奏,盡量在課堂上理解知識,記憶知識,這樣既能節省學生的課下時間,又能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和做題準確率。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語文課前預習時,要注意吸取以前的經驗與教訓,將預習作業落實到具體的練習中而不只是停留在讓學生走馬觀花式地瀏覽一遍課文。這種課前預習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學生的偷懶現象,督促學生認真對待語文學習,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優化初中語文教學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 ; 活動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104-01
從事語文教學已有20年之久,我親眼見證了語文課本無數次的改變,但最令我收益的是近幾年來初中語文教學領域出現的一個新的亮點――活動課,特別是2013年語文活動課前加入了寫作指引內容。這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次大變動,更是語文學科課程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力舉措。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和活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
說句實話,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雖說其中的原因不止一個,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正是由于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應有的現代生活氣息:也由于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注入式,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才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的沉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導致學生語文能力有局限,導致語文教學質量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特別要注重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主地進行語文實踐。
因此,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隨機而生了。但是,由于語文課外活動常常缺乏系統的目標、內容,所以很難有序地進行,許多學校僅僅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的一點補充,甚至作為學校教育的點綴,因而往往難以落實,難以堅持。只有把語文活動列入語文課程,給予教學目標、內容和進程的規定,給予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活動課應運而生了。當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把活動課列入課程計劃的時候,當新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稿)把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初中語文課也必須把活動課列入課程,作為正式課程的一個部分。
那么,語文活動課和傳統的課堂相比有什么優勢呢?
語文活動課中的“活動”,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活動,而主要指學生的學習活動?;顒诱n側重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因而活動的目標、內容和方式方法,就與傳統的必修課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區別。在教學內容上,它強調語文的社會實用性。傳統的課堂教學常常以必修課教材的教學為中心,內容顯得狹窄、陳舊,與現實生活有一定差距。語文活動課則是開放的,其教學內容往往涉及了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方面,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夠彌補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又能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網絡辯論會”“廣告”“標語”,特別是2013年版本中的“如何寫作文的專題講座”等活動,既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情況,也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的能力訓練,學生既學得興趣盎然,又學得實實在在。不少學生反映,開展語文活動課以后,自己才感到語文原來是那樣有趣、有用。
語文活動課之所以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是有一定的理論依據的。初中語文活動課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它是符合人的心理規律的。從教育學看,學科教學的任務和目的在于促使學生由知識向能力遷移,只有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的文化素質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主體實踐。語文作為交際工具,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把握要領,形成技能,進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語文活動課既然有如此大的魅力與優勢,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怎樣進行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調控,才能讓它真正取得最大的實呢?我個人認為應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活動課無疑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切忌越俎代庖暄賓奪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發“活動”。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必須講究引導的藝術,見機行事,靈活應變。
二、要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
語文活動課要想讓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語文活動。決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因此,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應注意使活動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精神。在組織活動時,應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活動的內容構成和學生的情況,適當分工,適當輪換,從而既發揮各個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全體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
三、語文活動要設計的既生動活潑,又切實有效。
語文活動課無疑應該做到內容和形式要具體形象,活潑有趣,形式喜聞樂見,學生得輕松愉快,但決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動形式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切實有效地進行語文學習,熱鬧有余,實效不足?;顒诱n必須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設計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案,不同的活動內容采用不同的活動形式,并在活動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扎實掌握學習內容,認真檢查學習效果,使活動課既有聲有色,又實實在在,每個學生既樂意參加,又學有收獲。
總之,語文活動課為語文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它好處多多。真誠的建議廣大語文教師多用智慧,結合自己學生的特點,開展好靈活多樣的活動課,讓她切實有效地得益于我們的語文教學,得益于我們的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