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會計核算真實性合法性
時間:2023-09-17 14:52: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核算真實性合法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根據《會計法》、《預算法》和有關財政法規制度,認真做好所管單位會計核算工作。
2、審核、記錄、計算和報告所管單位各種資金的增減變動及其結果。
3、根據所管單位工作需要,提供有關會計信息資料。
4、依法進行會計監督,保證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規范性。
5、做好單位會計資料和電算化會計檔案的整理、歸檔和保管工作。
審核會計崗位職責
審核會計在中心領導下進行柜組內各單位會計審核工作。
1、審核原始憑證的合法性、金額的準確性,對經濟業務合法性提出初審意見。
2、對已開出的轉賬或現金支票進行復核,對記賬憑證的金額進行復核。
3、對已記賬的憑單及原始憑證及時整理、定期裝訂、保管、歸檔。
4、管理柜組內會計檔案。包括:會計憑證、賬薄、報表、磁盤、磁帶和有關文件制度等會計資料。
5、協助單位編好預算,做好財務分析,增強服務意識,處理好服務與監督的關系。
6、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記賬會計崗位職責
記賬會計在中心領導下進行工作。
1、認真做好會計核算和監督,保證會計財務處理及時,會計科目運用準確,會計信息規范完整。
2、對原始憑證手續完備性進行復核后,填開支票并編制會計憑單。
3、根據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登記帳薄,對已經記賬的憑單及時打印。
4、及時準確地傳遞各種票據,妥善保管各種專用票據、有價證券,設立“備用金”領用備查薄。
5、定期核對銀行存款分戶賬目,編制“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保證調節后雙方余額一致。
6、根據賬薄編制各類會計報表,做好各單位財務決算工作。
7、增強服務意識,處理好監督與服務的關系。
8、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核算中心會計人員工作職責
1、會計人員應熟悉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廉潔自律,秉公辦事,遵守職業道德。
2、文明辦公,禮貌待人。上班時間一律著裝,穿戴整齊,講究儀容儀表;熱情、耐心接待辦理業務人員;不得高聲喧嘩,保持辦公區安靜。
3、遵守考勤和請假制度,按時上下班,不遲到,不早退,因事因病要按規定履行請銷假手續。
4、遵守會議制度和學習制度,積極參加局機關和中心組織的各項活動,不得無故缺席。
5、上班時間不得串崗,不得聚眾閑聊,不得讓非工作人員進入工作區內。
6、下班或離開工作崗位時關閉計算機終端及外設電源;禁止在計算機上做游戲、播放cd、vcd;禁止使用外來的軟盤、光盤以及私自拆卸機器。
7、禁止用辦公電話撥打信息臺、進行股票信息查詢和交易委托。
8、愛護辦公及公共設施,保持辦公環境整潔。
會計主管崗位職責
柜組會計主管在中心領導下具體開展柜組內會計工作,業務上向總會計負責。
1、負責和管理本柜組工作,組織柜組人員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2、組織本柜組人員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和監督,保證會計核算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規范性。
3、教育柜組人員增強服務意識,正確處理服務與監督的關系、中心與管理單位之間的關系。滿足管理單位所需會計信息,協助其搞好財務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對本柜組會計業務內容是否合法、合規進行審核;對會計資料進行稽核,保證真實性、完整性;編報管理單位(本級)會計報表,及時解決會計核算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于重大問題應及時向中心領導匯報。
5、合理安排內部分工,檢查人員職責的落實情況,適時提出本柜組工作崗位調整的意見。
一、問題提出
從宏觀的角度看,企業(特別是股份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債權人的信貸決策、對企業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評價、政府對微觀企業的控制、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廉政建設等,都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不僅影響到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群體的經濟利益,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精辟見解,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
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大量存在,其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制約效應,已經顯現。因而,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成為我國會計界、經濟界乃至我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從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產生伊始,人們責備的目光就投向了屬于企業管理體系組成部分的會計工作,以及用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本身。然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和企業會計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卻末能根本扭轉會計信息失真的局面。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這一頑癥的真正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筆者認為,站在理論研究的角度,科學界定會計信息“具真(具有真實性)”與“失真(失去真實性)”的判斷標準,是認識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前提條件;從不同經濟層面分析制約、左右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
二、理論前提:會計信息“具真”與“失真”的判斷標準
1.主要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含義的理解
在會計的發展過程中,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都十分重視會計信息“真實性”問題的理論研究,并試圖界定“真實性”標準的含義。
為明確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在該公告中,FASB正式將“反映真實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之一,并確立了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以下觀點:①認為真實性“就是一項數值或說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現象”。②認為反映真實性與"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主要質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實性存在“反映真實性的程度”、“精確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響”、“完整性”等問題。該公告分別進行了闡述。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FASC)在1989年7月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真實反映”作為“可靠性”質量特征的首要內容,并認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須真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事項”。②由于“所應計量的交易或事項的鑒定,或是能夠確切傳達相應信息的計量和列報技術的設計與運用,存在內在困難”,所以“大多數財務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實反映所擬反映情況的風險”。國際會計準則沒有正面界定會計信息“真實性”之所指。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2001)》將“真實性”作為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首要原則,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釋會計核算所要求的“真實性”的實質性含義。
據此可以得出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標準的幾點初步結論:①盡管不同機構頒布的會計準則都明確要求會計信息具有“真實性”,但其各自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含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含義值得進一步研究。②不同的會計準則制定者總是將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求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質量特征聯系起來進行理解,認為只有具有“真實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須是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反映真實”特征存在“程度”問題與“風險”問題。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反映的真實程度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具有差別,會計信息完全真實地“再現”企業經濟活動的要求具有“風險性”。
2.“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會計信息“反映真實”的“風險”問題,因而有必要區分會計信息“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的不同要求。
會計信息"絕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本來面目的"再現"。這種"絕對真實"是會計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現。實際上,絕對真實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真實性“。而且,絕對真實的會計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會計信息。
“相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的準確描述,其以“不歪曲”企業經濟活動情況為基本判別標準。相對真實是一種現實的“真實性“。在會計實務中,相對真實的判別標準是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即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是否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度來進行,是否符合會計標準的要求。因而,相對真實也可稱為“合法性真實“。對于投資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實“要求,則達到了”可接受真實程度“。
區分“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標準的意義在于:
第一,對于會計學者、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而言,“絕對真實”是其追求的一種“境界”,一種終極目標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標,就是制定出在確保實現會計目標前提下,能夠產生“絕對真實”信息的會計行為標準。追求“絕對真實”,正是不斷優化會計準則,不斷提高會計制度質量的動力。
第二,“相對真實”是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對會計實務處理的基本要求。就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必須能夠導致“相對真實”的信息。否則,依據其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本身就存在“質量”問題。
第三,對于會計實務工作者而言,會計信息“真實性”意味著其必須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要求,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達到“合法性真實”的要求。實際上,會計人員只要嚴格而準確地按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規范處理會計業務,提供會計報告,其行為和結果都應當被認為是“合法”的,其會計信息也是“相對真實”的。以“絕對真實”信息質量標準來要求會計實務工作者,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3.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標準看待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個絕對數,而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值”。這個區間值的上限是"絕對真實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實程度"(即合法性真實)。當會計信息質量低于“可接受真實程度”(合法性真實)時,會計信息“失真”。對于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應當在“合法性真實”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力求會計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實性”,這是由會計學者追求真理的科學研究精神、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所肩負的歷史責任等所決定的;對于會計實務工作者,則必須便會計信息質量達到“可接受真實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實”要求,這是由相關法律法規的剛性約束、會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等所決定的。
三、原因分析: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從邏輯上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會計實務中,不符合會計準則精神、不符合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信息,均屬于失真的會計信息。實際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目的出發,有必要確定會計信息失真的“重點”和“難點”。
筆者以為,區分“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和“非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這是我國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則是指“非故意的過失”、“會計人員專業素養”等原因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由于企業會計系統的存在和運行與企業、與整個市場經濟環境等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分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時,應將企業會計系統置于整個企業管理體系中,將企業置于整個市場經濟環境中進行考察。
從宏觀層面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斷企業會計系統運行的制度基礎和環境狀況,這些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往往是根本性的。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判斷:①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程度。包括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關系制度的確立,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場秩序的規范化程度。包括市場機制、市場規則、市場監管制度體系及其執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資者行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資者群體的理性投資理念,投資風險防范與約束機制,等等。④法律約束的有效性。包括對資本市場各個參與者行為的法律約束,對資本市場監管者的法律約束,對企業經營行為的法律約束,對企業會計行為的法律約束,等等。
從微觀層面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斷影響企業會計系統運行的各個決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這些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從企業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組織管理機制、(現代大公司和集團公司的)內部產權規制、企業創新機制、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企業約束與激勵機制等;從企業會計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機制、會計核算規范體系、會計信息質量控制體系、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等。
筆者認為,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動因在于:
(1)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環境條件。主要包括:①市場運行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場管理者及監管者的非理;③市場參與者的非市場經濟意識。
(2)“人的有限理性”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主要包括:①經營者利益與產權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經營者約束機制失靈;③經營者激勵機制不合理;④企業整個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虛設,特別是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規制度的“軟約束”。主要包括:①執法不嚴;②執法不及時;③對資本市場各參與者的法律約束失衡和軟化。
四、基本結論,建議與思考
對于處于轉型期間的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治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刻不容緩。筆者的分析研究結論表明,目前我國企業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會計系統與會計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業會計行為的深層次原因。為此,遏制和消除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的治理與整頓,以及建立科學、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管理制度和約束體系。
2.以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為出發點,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科學化和有效性。
3.以企業經營者為核心,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界定以經營者業績為基礎的經營者權利、責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體系。
4.在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包括會計法規)的同時,強化剛性法律法規的“硬約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進一步完善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末能真正規范運作的市場化企業體系,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也是一種意料之中的結果。筆者認為,我國的會計制度改革正處于一個關鍵而又敏感的特殊時期。對于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與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關系,必須予以正確認識。
1.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制度建設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世界各國會計發展的歷史經驗證明,低水準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但在高質量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環境中,同樣也會存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正如用質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樣式好看的菜來,用質量上乘的菜刀卻也未必會切出漂亮的菜樣。在美國等會計準則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它們也十分重視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并往往通過極為嚴厲的法律法規來懲處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行為。
2.評價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其能否適應并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幾經風雨,但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其對于我國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會計制度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歷史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一、提出
從宏觀的角度看,企業 (特別是股份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是一種 "公共產品"。會計信息與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債權人的信貸決策、對企業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評價、政府對微觀企業的控制、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廉政建設等,都密切相關。因此,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不僅到與企業有利益關系的投資者、債權人等群體的經濟利益,而且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亂計先亂,天下欲治計乃治”精辟見解,警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
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大量存在,其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的制約效應,已經顯現。因而,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成為我國會計界、經濟界乃至我國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從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產生伊始,人們責備的目光就投向了屬于企業管理體系組成部分的會計工作,以及用來規范企業會計行為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本身。然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和企業會計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卻末能根本扭轉會計信息失真的局面。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這一頑癥的真正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筆者認為,站在理論的角度,界定會計信息“具真 (具有真實性)”與 “失真 (失去真實性)”的判斷標準,是認識會計信息質量問題的前提條件;從不同經濟層面分析制約、左右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
二、理論前提:會計信息“具真”與“失真”的判斷標準
1.主要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含義的理解
在會計的發展過程中,即使在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都十分重視會計信息 “真實性”問題的理論研究,并試圖界定 “真實性”標準的含義。
為明確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 (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在該公告中,FASB正式將 “反映真實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之一,并確立了關于會計信息 “真實性”的以下觀點:①認為真實性“就是一項數值或說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現象”。②認為反映真實性與"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會計信息的兩個主要質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實性存在“反映真實性的程度”、“精確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響”、“完整性”等問題。該公告分別進行了闡述。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FASC)在1989年7月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中,將“真實反映”作為“可靠性”質量特征的首要,并認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須真實反映其所擬反映或理當反映的交易或事項”。②由于“所應計量的交易或事項的鑒定,或是能夠確切傳達相應信息的計量和列報技術的設計與運用,存在內在困難”,所以“大多數財務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實反映所擬反映情況的風險”。國際會計準則沒有正面界定會計信息“真實性”之所指。
我國《企業會計制度 (2001)》將 “真實性”作為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首要原則,要求 “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釋會計核算所要求的“真實性”的實質性含義。
據此可以得出關于會計信息“真實性”標準的幾點初步結論:①盡管不同機構頒布的會計準則都明確要求會計信息具有 “真實性”,但其各自對會計信息“真實性”含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含義值得進一步研究。②不同的會計準則制定者總是將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求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質量特征聯系起來進行理解,認為只有具有“真實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須是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反映真實”特征存在 “程度”問題與 “風險”問題。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反映的真實程度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具有差別,會計信息完全真實地 “再現”企業經濟活動的要求具有“風險性”。
2.“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信息“反映真實”的“風險”,因而有必要區分會計信息 “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的不同要求。
會計信息"絕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活動本來面目的"再現"。這種 "絕對真實"是會計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現。實際上,絕對真實只是一種上的“真實性“。而且,絕對真實的會計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夠滿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會計信息。
“相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的準確描述,其以“不歪曲”企業經濟活動情況為基本判別標準。相對真實是一種現實的“真實性“。在會計實務中,相對真實的判別標準是財務會計報告及其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即會計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是否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等法規制度來進行,是否符合會計標準的要求。因而,相對真實也可稱為“合法性真實“。對于投資者等會計信息使用者而言,會計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實“要求,則達到了”可接受真實程度“。
區分 “絕對真實“與”相對真實“標準的意義在于:
第一,對于會計學者、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而言,“絕對真實”是其追求的一種 “境界”,一種終極目標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標,就是制定出在確保實現會計目標前提下,能夠產生“絕對真實”信息的會計行為標準。追求 “絕對真實”,正是不斷優化會計準則,不斷提高會計制度質量的動力。
第二,“相對真實”是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對會計實務處理的基本要求。就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必須能夠導致“相對真實”的信息。否則,依據其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本身就存在“質量”問題。
第三,對于會計實務工作者而言,會計信息 “真實性”意味著其必須依據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要求,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達到“合法性真實”的要求。實際上,會計人員只要嚴格而準確地按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規范處理會計業務,提供會計報告,其行為和結果都應當被認為是“合法”的,其會計信息也是 “相對真實”的。以“絕對真實”信息質量標準來要求會計實務工作者,既不現實,也無必要。
3.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標準看待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個絕對數,而是一個合理的“區間值”。這個區間值的上限是 "絕對真實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實程度"(即合法性真實)。當會計信息質量低于“可接受真實程度”(合法性真實)時,會計信息 “失真”。對于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應當在“合法性真實”最低要求的基礎上,力求會計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實性”,這是由會計學者追求真理的精神、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制定者所肩負的責任等所決定的;對于會計實務工作者,則必須便會計信息質量達到“可接受真實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實”要求,這是由相關法規的剛性約束、會計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等所決定的。
三、原因: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從邏輯上講,不真實的會計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會計實務中,不符合會計準則精神、不符合會計制度要求的會計信息,均屬于失真的會計信息。實際上,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種多樣。從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目的出發,有必要確定會計信息失真的“重點”和“難點”。
筆者以為,區分 “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和 “非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行為。這是我國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則是指“非故意的過失”、“會計人員專業素養”等原因所導致的會計信息失真由于企業會計系統的存在和運行與企業、與整個市場經濟環境等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分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時,應將企業會計系統置于整個企業管理體系中,將企業置于整個市場經濟環境中進行考察。
從宏觀層面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斷會計系統運行的制度基礎和環境狀況,這些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往往是根本性的。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判斷:①市場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程度。包括企業制度的建立,產權關系制度的確立,通過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場秩序的規范化程度。包括市場機制、市場規則、市場監管制度體系及其執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資者行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資者群體的理性投資理念,投資風險防范與約束機制,等等。④約束的有效性。包括對資本市場各個參與者行為的法律約束,對資本市場監管者的法律約束,對企業經營行為的法律約束,對企業會計行為的法律約束,等等。
從微觀層面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斷影響企業會計系統運行的各個決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這些因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從企業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組織管理機制、(現代大公司和集團公司的)內部產權規制、企業創新機制、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企業約束與激勵機制等;從企業會計角度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包括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機制、會計核算規范體系、會計信息質量控制體系、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等。
筆者認為,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動因在于:
(1)市場經濟制度的不完善為會計信息失真提供了環境條件。主要包括:①市場運行過程中的人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場管理者及監管者的非理性行為;③市場參與者的非市場經濟意識。
(2)“人的有限理性”是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在動因。主要包括:①經營者利益與產權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經營者約束機制失靈;③經營者激勵機制不合理;④企業整個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虛設,特別是內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規制度的“軟約束”。主要包括:①執法不嚴;②執法不及時;③對資本市場各參與者的法律約束失衡和軟化。
四、基本結論,建議與思考
對于處于轉型期間的我國市場經濟的,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災難性的。因此,治理我國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刻不容緩。筆者的分析結論表明,我國企業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會計系統與會計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業會計行為的深層次原因。為此,遏制和消除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市場環境和市場秩序的治理與整頓,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管理制度和約束體系。
2.以企業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為出發點,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科學化和有效性。
3.以企業經營者為核心,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界定以經營者業績為基礎的經營者權利、責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體系。
4.在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 (包括會計法規)的同時,強化剛性法律法規的“硬約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進一步完善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和末能真正規范運作的市場化企業體系,我國的會計信息失真實際上也是一種意料之中的結果。筆者認為,我國的會計制度改革正處于一個關鍵而又敏感的特殊時期。對于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產生與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關系,必須予以正確認識。
1.會計信息失真與會計制度建設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世界各國會計發展的經驗證明,低水準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不可能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但在高質量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環境中,同樣也會存在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正如用質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樣式好看的菜來,用質量上乘的菜刀卻也未必會切出漂亮的菜樣。在美國等會計準則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它們也十分重視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并往往通過極為嚴厲的法律法規來懲處違法性會計信息失真行為。
2.評價準則與會計制度建設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其能否適應并促進的。我國的會計制度建設,幾經風雨,但無論是計劃經濟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其對于我國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會計制度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關鍵詞]審核報銷 常見問題 解決措施
審核報銷是會計核算工作的首要、重要環節,是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的重要手段。會計集中核算工作正在逐步執行和完善,各核算單位大大增加了對原始票據的審核工作,審核工作的好與壞對會計核算過程、會計資料質量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報銷手續不完備,經費業務支出項目與發生的事項不相吻合等現象,給和國家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危害極大。原因有主觀上的也有客觀上的,哪么如何才能制止、糾正不真實、不合法的經費支出呢?
一、審核報銷工作中遇見的常見問題
(一)原始憑證使用失真
1、原始憑證虛假。原始憑證填寫的經濟業務項目與實際發生的項目內容不相符。如有的單位不允許報銷的個人用品、家用電器等日用品,而購買后發票卻開的是打印紙等“辦公用品”,堂而皇之地通過不真實的憑據達到合法報銷的目的。
2、原始憑證違規。一是存在使用過期作廢的發票及收款收據等現象;二是一些經營性的收款單位或私營個體不愿開據正式帶有稅務章的發票,而是開據非經營性往來結算票據,從而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三是發票付款單位與本單位名稱不相符,用其他單位或私人購物的發票來報賬。
3、原始憑證缺陷。是指用不符合規定的發票或收據報賬,在發票或收據格式內,不是按憑證各項要素逐項填寫,而是少寫或漏寫日期、付款單位、購物名稱、數量、單價等重要項目;還有的金額只填寫大寫數字不填小寫數字或大小寫數字不一致,更有甚者把金額、日期、付款單位涂改的現象;另外還經常出現漏蓋發票專用章、無收款人簽章等情況。這些不完整原始憑證被用于會計資料,影響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二)原始憑證整理凌亂
財務人員在記賬處理后,對票據整理應按相同的經濟業務分類歸集、粘貼??晌覀冊趯嶋H工作中,經常有財務人員把各種票據混合粘貼的現象,隨心所欲、長短不一,或過于集中粘貼某一類票據,這樣既不利于分類匯總,也不利于原始憑證的裝訂。合理的分類粘貼票據是會計核算規范化、原始憑證標準化的保證,也是做好會計檔案保管工作的基礎。
(三)賬務處理手續不完整
經費的開支、審批等應逐級進行,大項經費支出業務和建設項目投資,實行集體決策和報上級審批制度,以保證憑證上經濟業務的可靠性,發揚經濟民主,杜絕侵占公家利益的行為。但有些經濟業務未按規定的手續處理,則給某些業務經辦人員舞弊提供了機會,使業務本身的合法性與真實性無法判斷。
(四)單位內控制度不落實
內控制度也就是內部牽制,是指單位內部不相容職務、不相容職責、不相容權限,由不同層次、不同部門、不同人員分工完成的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有序運轉的工作制度,從而達到有效降低舞弊作假的目的。不堅持這項制度就不利于制止會計違法行為,不利于維護財經紀律。一是在內部機構設置和人員分工中,不能做到職責明確、分工合作、相互監督;二是財務人員對每項開支不能做到事實監督,經濟委員會不能每月對單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審核檢查,單位主管領導不能每季度對單位財務管理情況進行檢查;三是落實內部審計控制制度不到位,不嚴格業務程序,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事項和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不清;四是對會計資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只進行事后監督,事前、事中卻很少去做,給財務會計人員、貪污腐化創造了機會。
二、審核報銷工作中應采取的對策
(一)提高財務人員職業判斷能力
就是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保證會計信息、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要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來實現。首先,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既要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通過對會計核算分析單位的經濟狀況來參與建設管理的決策提供參考。其次,會計人員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質,還應達到“敬業愛崗、誠實守信、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強化服務”等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以“不做假賬”為道德準繩,以《會計法》為行為準則,做到自律、自重、自愛、自勉,依法行政,依法理財。
(二)逐步強化會計監督管理工作
首先,會計監督是會計工作的基本職能之一,應提高單位黨委對會計監督的認識。會計監督的目的是保證的各項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在國家法律、法規、制度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三)做好財經制度的宣傳工作
加大執法力度,真正樹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規意識。凡是編造、篡改會計數據、弄虛作假,損害集體利益的行為必須依法嚴懲,追究責任人的法律責任,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建立動態的內部控制制度
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各單位勢必要結合實際調整自己的經費管理策略和方法,及時修訂和改進已不適用的規章制度和控制措施,建立新的會計控制制度,以確保內部會計控制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近年來,在教育面向未來的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飛速發展,高校在校學生持續增多以及事業經費逐年增長,使得高校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相應的會計核算環境也發生了改變。為提高投資效益,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率,高校的財務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其工作水平高低直接體現了高校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對財經法規的執行力度,而國家每一項經濟政策法令,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日常的報銷審核中,因此做好會計報銷審核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會計審核也是會計資料真實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的重要保證。正確處理好管理與服務的關系,不斷提高自身財務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強高校財務工作管理與會計監督是適應當前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提高高校財務報銷工作效率,為高??焖侔l展提供資金保障,提高高校的辦學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二、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報賬審核工作量大
由于高校招生數量不斷增加,高校財務處會計核算人員負責高校全部的財務經濟活動,從學費扣繳、維修報賬、審核財務到財務分析,財務核算工作量大且具有很高的技術性與責任性,對會計人員具有較高專業技術要求。而高校財務處會計人員量少,最終導致一人負責多項會計工作。在如此繁重和高強度下,很容易產生會計失誤,造成會計核算錯誤,最終導致重復工作,從而大大減低了會計工作效率。加之現在國際交流頻繁,各高校與國外學校合作多,留學生的增加,也加大了高校財務處的報賬審核的工作量,加大了財務人員的工作壓力。
(二)審核會計專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
高校財務會計工作人員年齡覆蓋從20多歲到50多歲,會計專業水平從高到低。而隨著高校會計核算內容越來越復雜,對財務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會計人員專業水平需不斷提高以適應時展。具備良好的業務會計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較強的責任心是當前時展對高校會計人員提出的新要求。此外高校大多重視對教師的進修,而財務工作的職業培訓機會則相對較少,市場上對于高校財務人員的培訓與有關學習的相關資料也相對缺乏。
(三)虛假發票審核鑒別缺乏有效儀器與技術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虛假發票已經成為了會計審核過程中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高校財務人員工作復雜繁重,對虛假發票鑒別缺乏專業儀器及技術,大多靠會計工作人員的人工判斷,在鑒別的過程中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使得會計報賬審核效率降低。而當前高校財務核算量大,審核發票數量可觀,對虛假發票的鑒別審核所花費的時間大大高出于會計做賬,而鑒別的結果卻又大多數為錯誤,缺乏了正確性與可驗證性,使得會計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高校在科研經費、項目費以及辦公費中發票報銷的真實性,直接影響和體現著財政支出的真實性。
(四)會計監督不力
會計監督與會計核算是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而大多數會計管理者重視會計核算,對原始憑證的內容如數量、單價以及大小寫金額,程序合理以及手續齊全即可付款。而對原始憑證的合法性、真實性以及邏輯性比較弱化,缺乏操作性較強的規范性實施細則。針對以上高校會計核算工作存在的問題,為了切實提高高校會計核算工作效率,提出了以下幾點改進和應對措施。
三、解決辦法
(一)明確會計工作職責
根據崗位要求,合理配置人員,與業務量相結合,使各業務之間可以進行相互檢查,相互制約。明確各財務會計人員工作職責,進行分工工作。劃分工作負責領域,減少重復工作,減輕工作量。此外還可通過加強對會計人員業務職能的培訓以及招聘高技能的會計人員進行工作指導,提高會計報賬審核的工作效率,加強會計的真實性與完備性。
(二)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業務培訓
提高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是做好會計核算,加強財務管理的根本??赏ㄟ^崗前培訓、崗位繼續教育、相關業務交流等方法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技能,使其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地得到更新、補充以及提高。同時可通過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提高自律意識,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從而有效地防范會計風險,提高會計工作核算效率。
(三)研究開發高效使用的虛假發票的鑒別儀器
普及國家稅收政策和發票管理知識,提高發票的鑒別能力,使得高校財務人員能掌握發票真偽簡易鑒別方法。同時,在稅控發票等技術手段之外,研究開發類似驗鈔機之類的發票鑒別儀器。減少會計財務人員對虛假發票鑒別的時間,提高會計支出的合理性和真實性。
(四)延伸會計監督職能
【關鍵詞】 財務管理 提升水平 有效舉措
【中圖分類號】 G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6(b)-0140-01
1 實施全面預算,規范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是學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一切工作有力保障。所謂“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各校必須根據《中小學財務制度》管好“糧草“,服務教育。為此,必須提升中小學財務管理水平,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舉措。
1.1 規范財務預算審批程序
在中小學財務管理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預算超支,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財務預算審批程序不夠規范。因此,必須規范財務預算審批程序。一是各中小學的經費預算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沒有通過審批的堅決不能擅自執行,所有的經費開支必須在預算金額和預算時間的范圍內;二是會計核算中心在進行預算審核時,必須采用網絡電算化審核和實際核對相結合,確保財務預算申請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科學性;會計核算中心必須根據申請單位的相關原始憑證和資金運行情況進行核算和審批,對所發生的經濟業務是否合法,資金運作是否正常,原始憑證是否符合要求負責。一旦出現問題,必須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三是嚴格控制預算超支。一般情況下不允許預算超支,確實需要追加資金的,必須由相關學校的校長和主管財務的副校長同時簽字,由相關學校的財務部門專門作出書面申請報告,經批準后方可按規定執行;四是嚴格執行財務預算審批責任追究制。校長是財務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主管財務的副校長是主要責任人,相關執行人員是直接責任人。各中小學負責人必須對經費申請業務的合法性、真實性、及預算執行情況負責。
1.2 注重財務預算執行結果的分析和處理
一是各中小學應高度重視學校財務預算執行的分析和處理,把財務預算執行結果分析和處理作為學校領導年終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二是各預算單位的財務預算執行情況,由學校組織有關人員和會計核算中心進行檢查考核評價,對于經費預算執行得比較好的學校,可以用其正常經費的結余按一定的比例進行獎勵;對執行不力的單位有關責任人將給予批評通報;三是對于財務預算執行不力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學校正常運轉的,應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或一定的經濟處罰。
1.3 強化采購過程管理
一是各中小學應根據自己的實際配備專門負責財務管理的采購員;二是采購員對于學校所需的大宗物資采購項目負責做好招(投)標、合同的簽訂、入賬及監督工作;三是嚴格執行采購預算申報制度,必須按照財務預算規定進行申報,建立詳細的采購申報清單;四是采購申報清單必須對于申購物資的明細進行詳細地說明,一般至少應包括如下幾種:設備或物資名稱、規格型號、數量、預算及經費來源等;對大型設備的采購,必須組織有關部門對設備的用途、利用率、添置的必要性及維護費用等進行科學地論證。五是學校的財務部門做好詳細的采購臺賬,嚴把設備及物資的報賬關,確保驗收、登記、入庫等方面手續齊全,賬目和實物相符合。
2 完善財務臺賬,規范收支管理
2.1 完善收支臺賬,夯實管理基礎
1.規范學?,F金管理
各中小學財務部門應嚴格執行現金管理暫行條例,嚴防違規使用現金現象的發生。根據有關規定核準后的庫存現金限額,開戶單位必須嚴格保管,防止不良的財務行為,嚴防財務管理漏洞。
2.完善收入財務管理
一是對各中小學財務收入管理實施全程監控,對其合法性、合理性、完整性實行嚴格地督查,嚴防存在于核算外的資金,杜絕私設小金庫,搞真假帳、賬外賬等瞞天過海的手段;二是著力對學校收費項目、收費標準和收費票據等進行嚴格地檢查。三是搞好清產核資,嚴防資產非法運行或非法資產合法化。
3.加強支出財務管理
一是嚴格管理各種支出經費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嚴防虛列開支名目、高發票低開支、冒領等財務違法違規現象的發生;二是核查賬目與實物是否相符合。特別是各種原始票據、憑證、工程合同、審計結論、會議等,必須相互符合;三是在進行基建工程有關的核算時,必須與實物相匹配;四是搞好核退、支出事項的監督,嚴防用虛假發票回流沖抵,弄虛作假。
4.強化往來賬目管理
一是中小學應建立詳細的往來臺賬,對往來款項的合法性、真實性進行監控, 嚴防出現收支賬目掛靠成往來賬目,以逃避預算監督管理的行為,建立健全學校往來款項常規清算制度,確保結算及時。二是重點查看經濟業務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三是做好借款管理工作,原則上一般不允許個人向單位借款,要嚴防借款不還或超出追溯時效等現象的發生,避免出現呆賬、死賬等經濟損失。
2.2 完善資產臺賬,提升資產管理水平
一是加強工程核算,工程結算后應及時計入固定資產賬目;二是落實固定資產臺賬管理,嚴防賬實不符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三是完善固定資產管理入、出庫手續,加強固定資產的清理、盤點工作。檢查產生的固定資產是否及時入賬,固定資產總賬、明細賬以及與學校內部資產備查賬是否相符,賬實是否一致。四是做好固定資產的申報、處置流程及有關部門審批。
3 堅持有效監控,確保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財務管理監督是確保財務管理制度落實到位的有效措施。一是構建領導監控負責制;二是構建群眾監控負責制,特別是要強化學校內部的民主理財,提高學校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三是堅持社會監督負責制,構建立體監控管理網絡。
4 加強財務管理隊伍建設,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財務集中核算;會計基礎工作;管理規范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168-02
一、基層醫療機構財務集中核算的積極作用
(一)規范了會計基礎工作,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
實行財務集中核算后,財務核算中心為規范管理,往往會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財務人員培訓、統一自制憑證、修訂完善財務制度、崗位職責及財務工作流程,促使基層醫療機構執行會計法律法規及財務中心的各項規章制度,不斷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財務核算中心人員集中辦公,便于探討會計賬簿的設置、會計科目的歸類、會計報表的編制等會計事務。使得會計賬簿設置統一,會計科目歸類更合理和規范,正確性也越來越高,保證了會計核算信息的統一性。由于財務核算中心的會計人員與核算單位沒有任何關聯關系,因此在核算過程中能夠比較公正地進行會計核算,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集中核算后基層醫療機構的財務報表統一由財務核算中心按時編制,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
(二)加強了會計監督,為遏制腐敗發揮了作用
實行財務集中核算后,基層醫療機構的財務收支全部納入財務核算中心統一核算,財務管理中心嚴格按內控制度要求分設制單、記賬、復核人員,這些人員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責,起到了互相監督的作用。同時,核算會計有權對被核算單位的支出事項和憑證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審查,對不符合政策、法規規定的支出和憑證要求單位糾正或補辦手續,有效地發揮了會計監督作用,遏制了腐敗。
二、基層醫療機構財務集中核算存在的問題
(一)財務核算中心機構及人員編制問題未解決
我市絕大多數財務核算中心一般為區縣衛生局的臨時內設機構,其人員的編制問題未解決,財務核算中心人員的編制、人事、工資福利仍在原單位。集中核算后,財務核算中心雖然制定有財務中心及核算會計工作職責,但財務中心人員由于考慮自己的年度考核、職稱晉升、工資福利待遇等問題,在履行會計監督職能時有所顧慮。
(二)核算工作量大,反饋信息滯后
全市集中核算的區縣普遍存在著財務核算中心人員少、工作量大的情況。據調查,財務核算中心一般每人承擔6~8個單位的會計核算,他們的主要工作用于憑證整理、歸集、錄入,各種報表填報等日常事務。加之基層醫療機構在財務中心開設統一核算賬戶,各單位銀行存款必須分戶明細核算,工作量大,完成時間較長,基層醫療機構無法及時了解本單位財務活動的實際情況,特別是銀行存款余額情況,而財務核算中心人員感覺自己長期超負荷工作,力不從心,從而使基層醫療機構與財務核算中心之間產生一些矛盾。
(三)財務監管脫離現場,源頭監管力度不夠
會計的監督作用就是要使單位財務收支的整個過程都處于有效的監督管理之下。不可否認,實行財務集中核算,會計的監督職能在某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還存在一些盲區。在財務集中核算形式下,財務中心核算人員脫離了各具體單位的實際業務工作,不了解情況,其審核僅限于會計憑證要素是否齊全及是否按程序審批,難以對各單位的支出做出判斷是否真實、合法、有效。加之醫療機構資金流量大、存貨多的特殊性,很容易導致實物管理與價值管理脫節。
(四)會計核算與單位財務管理責任不清
實行財務集中核算后,基層醫療機構賬務由財務核算中心核算,單位領導認為財務核算中心會把關,單位報賬員認為自己只是會計憑證接收、報賬的“票據傳遞員”。財務核算中心根據會計責任主體不變的原則,認為財產物資自在各基層醫療機構,其職責是核算和監督。于是財務核算中心與核算單位對各自的責任產生了一些模糊的認識,產生“三不管”現象。這使得進行財務集中核算的各單位財產物資管理薄弱的問題更為突出,對往來款項的核對和清理有所放松。
三、對存在的問題的建議
(一)盡早落實機構編制,讓財務人員依法獨立履行職責
落實機構及人員編制,讓財務人員的組織、人事、工資關系,全部轉到財務集中核算機構,由其統一管理,從而改變了原來財務人員以單位管理為主的體制,保證了財務人員與單位之間保持相對獨立。這樣一方面降低了單位負責人對財務人員進行約束、控制甚至打擊報復的可能性,消除了財務人員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也使財務人員的個人利益不受單位經濟狀況的影響,降低了財務人員成為“內部人”的可能性,大大改善了財務人員進行監督的環境,使財務人員敢于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監督,有利于財務人員依法獨立履行職責。
(二)開通網絡報賬平臺,緩解財務核算中心與基層醫療機構的矛盾
財務核算中心要建立一個高效的運轉機制,必須立足于電算化和網絡化,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處理日常工作。如可以開發和應用遠程報賬系統,從根本上解決核算中心工作人員的超負荷工作量,使工作人員主要的工作量花在憑證整理和摘要輸入上的情況徹底改變,實現網絡報賬,這樣工作人員只需花審核和修改的時間,從而大大地減少工作量,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從事單位的財務和預算管理工作。實施網絡報賬,基層醫療機構還可以時時了解自己單位的財務狀況,特別是銀行存款余額,從而緩解財務核算中心與基層醫療機構的矛盾。
(三)采取各種措施,完善基層醫療機構財務監管職能
一是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財務人員培訓。財務核算中心對基層醫療機構的財務人員不僅應加強業務技能培訓,還應加強財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引導他們遵守會計法律、法規,保證提供合法、真實、準確、完整的原始憑證。二是財務核算中心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稽核督查,調查核實各項重大開支、非經常性開支、大宗物品采購等。三是完善內部控制制度,指導基層醫療機構建立健全財務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原始記錄管理制度、財務印鑒管理制度、財產物資管理制度、財務收支審批制度等,落實臨管職責。
(四)堅持遵循“三個不變”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的關系
對基層醫療機構實施財務集中核算,應堅持遵循“三個不變”的原則。一是預算管理體制不變,財務預算仍由各基層醫療機構編報,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后批復給各單位;二是基層醫療機構資金的使用權和審批權不變;三是會計主體法律責任不變,即基層醫療機構的各項收支仍由本單位審批并承擔相應的會計法律責任。在堅持這“三個不變”的基層上,按照監管與服務并重的原則,從細節上規范財務行為,加大服務力度,努力使會計核算、監督、管理與服務融為一體。操作上多解釋、財務上多分析、業務上多溝通,讓基層醫療機構切實感受到財務核算中心只是他們財務管理的服務機構,促使他們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五)建立會計管理體系,明確機構職責
基層醫療機構作為會計法律主體,負責制定并嚴格執行單位財務管理辦法和相關財務管理制度;負責編制上報單位年度預算和分月用款計劃,并按預算審批文件執行;負責國有資產管理,定期對國有資產進行清理;嚴格控制負債,定期清理債權債務;負責單位會計檔案的保管工作;負責按票據管理的有關規定領用、使用和核銷票據,按國家規定的收費項目和標準依法組織收入?;鶎俞t療機構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財務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本單位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六)規范會計工作流程
1.單位報賬工作流程規范。發生經濟活動后取得相關合法原始憑證—經辦人簽字確定經濟活動發生事項—報賬員審核并簽字,審核內容包括:憑證的真實性:主要對發票的真實性進行審核;憑證的合法性:主要審核取得的原始憑證是否合法;憑證的完整性:主要審核憑證的填寫內容是否完整,如時間、單位、收款單位是否蓋章、經濟發生的事項、單位、數量、單價、金額等內容—分管領導簽字—單位負責人簽字—報賬員(或出納員)付款:報賬員(或出納員)根據簽字手續完善的原始憑證付款。付款后加蓋現金付訖章,并根據支出業務的先后順序編號記入現金日記賬。
2.財務核算中心報賬流程規范。報賬員根據單位備用金賬戶余額及現金庫存情況,及時將單位所有財務票據及相關資料送到財務核算中心報賬,確保單位資金正常運轉—財務核算中心審核人員審核財務票據—審核后出具報賬員報賬審核單,報賬審核單的內容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期初余額、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額、原始憑證張數等—核算人員與報賬員審核對賬后分別簽字確認,報賬審核單一式三聯:其中第一聯交核算中心出納作為補充單位備用金依據,第二聯作為核算會計記賬依據,第三聯由報賬員存留—財務核算中心核算會計根據報賬審核單提出資金劃撥計劃—將資金劃撥計劃交核算中心領導審核簽字—核算中心出納根據審核后的資金劃撥計劃補充單位備用金。
3.會計核算流程規范?;鶎俞t療機構報賬員將審核無誤的原始憑證交財務核算中心核算會計—核算會計甲填制記賬憑證—核算會計乙復核記賬憑證—核算會計甲對審核無誤記賬憑證登記入賬—核算會計編制會計報表并將報表下發基層醫療機構—核算會計打印記賬憑證—核算會計按照規定整理、裝訂會計憑證,并加具封面,注明單位名稱、年度、月份和起訖日期、起訖號碼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