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時間:2023-09-17 14:52: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 長期以來,人們對城市旅游資源及其開發的認識被傳統旅游資源觀所束縛,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城市社會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本文闡述了社會旅游資源的概念與內涵,并分析了城市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進而提出了城市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 中國 城市社會旅游資源 開發
一、城市社會旅游資源的提出及其內涵
凡是能夠激發游客的旅游興趣,并能轉化為旅游產品的資源皆可稱為旅游資源。長期以來,受認識水平的限制,人們對旅游資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即通常所說的“二老(老天爺、老祖先)的遺產”。隨著旅游需求的變化,傳統旅游資源觀已顯示出時代的局限性,為了推動旅游業的全面、深度發展,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城市社會旅游資源是指在城市范圍內,以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載體,具有旅游吸引力但不以旅游為主體功能的,與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現象和活動。社會資源具有極大的綜合性,城市景觀、民俗風情、傳統節慶、民間生活方式、文化藝術形式、現代建設成就、變革新事,甚至政府機構、廠礦企業、科研單位、高校軍營等都可列為社會旅游資源的范疇。產生時間的當代性和主體功能的社會性(非旅游性)是社會旅游資源的主要特征。
二、中國城市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1.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是旅游業蓬勃發展的需要。隨著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旅游作為一種積極的休閑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2009年國務院首次將旅游業定義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將旅游業放在了未來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
2.城市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是順應旅游需求轉變的需要。隨著現代社會休閑、消費主義心態的日趨增強,旅游者行為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觀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體驗性與參與性,希望能夠深入旅游目的地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伴隨著我國旅游業進入市場推動型階段,旅游資源開發必須與旅游需求相適應,為旅游者深層次觸摸“真實的旅游地社會”提供條件。
3.城市旅游資源開發是優化城市旅游結構的需要。國內外城市旅游發展的經驗和趨勢表明,整合一個城市的社會公共資源并把它轉化為旅游觀光產品,是增強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挖掘城市自身歷史與功能內涵,實現城市形象由平面的宣傳向多層次、多角度的立體展示轉變的重要切入口。社會資源的開發是對城市社會文化全景的一種提煉與展示,加強游客對一個城市的認識,實現旅游業的深層次發展。
4.城市旅游資源開發是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旅游發展中主客關系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是建立在對當地居民生活了解的基礎上,有利于減緩主客沖突的產生。同時,由于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這對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中國城市社會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對策
1.突破傳統,更新觀念。傳統旅游資源觀把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隨著現代旅游業的日益發展,傳統旅游資源觀顯示出極大的狹隘性,政府和旅游企業應對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認識,突破傳統旅游資源及其開發觀的思維定勢,樹立“大旅游”觀,城市即景觀,處處皆資源。從城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和發掘中國城市社會資源的旅游價值。
2.系統規劃,突出特色。旅游規劃者應將社會旅游資源開發納入到城市旅游總體規劃的范疇,在充分調查研究城市社會性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和評價這些社會旅游資源的內在價值,選擇獨具特色、品位較高的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保持項目的原真性和個性。在具體項目設計上,分考慮旅游者的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游客的體驗,提高游客的參與程度,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能獲得滿意的價值感受。如上海體現的是以“海派文化”為基礎,以商務旅游為主體的都市旅游的發展,珠海體現的是優越的城市生態環境,大連的優勢是總體的城市風貌,三者以不同的風格構成了不同的城市吸引力。
3.合理開發,有效組合。城市旅游開發者應結合城市自身的實際特點與經濟實力,在分析城市社會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基礎上,進行“資源―產品”轉化,優先開發那些有市場、有特色、投入低的項目,重點開發那些對城市旅游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在現有經濟條件和市場條件下,一般而言,城市應優先開發民俗旅游、會展旅游、商業購物旅游和節慶旅游。同時,對城市現存的各類旅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把觀光旅游產品與體驗旅游產品、傳統旅游產品與新興旅游產品、大眾旅游產品與專項旅游產品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動靜配合、特色獨具的立體城市旅游產品。
4.科學管理,保障配套。城市社會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政府牽頭,全社會參與,根據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積極爭取有關企事業部門的支持和配合。成立專門的社會旅游資源開發工作小組,負責對社會資源開發的領導和監督,協調好旅游部門與其他產業部門的相互關系,確定城市社會資源轉化旅游產品的各項工作,合理解決社會敏感問題,處理社區居民的利益問題,避免文化、生活沖突的發生。社會資源開發主要是一項社會事業,應建立起“以財政為主、市場為輔、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資體系,保障對社會旅游產品開發的有效投入。
參考文獻:
關鍵詞: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整合;烏-奇-哈公路
1地理概況
烏-奇-哈公路是由東天山北麓的烏-奇公路與奇-哈公路組成的路線。公路途徑從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烏魯木齊市開始,沿著古絲綢之路新北道,直達新疆的交通咽喉哈密市,全場668km。研究區行政范圍包括烏魯木齊、昌吉州的東部四個縣市、全哈密地區。
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的土地總面積為203884.34km2.占新疆總面積的12.25%,截至2007年底,該區域的總人口為347.95萬人,占新疆總人口的16.6%;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為981405人,占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7.72%,由30多個少數民族構成的少數民族聚居區[1]。
2旅游資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新疆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旅游資源數量豐富、種類齊全,但景區、景點的布局整體上較為分散,沒有形成規模,缺乏大產品,且同類資源競爭日趨激烈;景區、景點之間溝通和交流不夠,缺乏聯合開發管理和聯合宣傳營銷的實踐。近年來,在“烏昌一體化”政策的支持下,烏-奇-哈公路沿線的有些縣市對旅游資源要素的整合有所加強,并且景點在旅游資源上具備一定的同一性和互補性,但效果都不明顯。近幾年以來,木壘-巴里坤公路上通車后來這里旅游的游客數出現日益增長趨勢。
由以上分析可知,新疆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旅游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旅游資源整合是主要的突破口。
3旅游資源整合條件分析
3.1旅游資源條件
烏魯木齊市地處天山北麓,具有優越的區位與地理條件,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主要旅游景點和消閑娛樂場所有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紅山公園、水磨溝公園、水上樂園、中國特色商業街——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新疆民街、中國著名商業街——中山路、自治區博物館和風格獨特的古建筑,如陜西大寺、紅山塔、鎮龍塔、文昌閣、鑒湖亭、丹鳳朝陽閣,以及眾多文物古跡,著名的有柴窩堡湖細石器遺址、絲綢之路新北道、白水澗古城、東河壩古城、阿拉溝石壘與古墓、亞心與鹽湖烽燧等均保存比較好、極具觀賞價值;在市域四周由西白楊溝、天山一號冰川、亞洲地理中心塔、柴窩堡風力發電站、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滑雪場、東白楊溝、廟爾溝、照壁山、青草臺子、臺、天文站、絲綢之路國際滑雪場、大臺子,以及南天池、博格達峰與冰川、月亮臺子、石人子水庫和北郊田園風光——農家樂等[2]。
昌吉東部四縣市位于烏魯木齊的東北部。南依天山,北為大漠戈壁荒漠帶,具有豐富的高山草甸自然景觀、戈壁荒漠景觀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境內有阜康市的國家旅游局授予“AAAA級旅游區”的天池風景名勝區[3]、紫泥泉子古城、孜巖氈巖畫等;吉木薩爾縣的準噶爾野馬養殖中心、北庭大寺與古城、車師古道、千佛洞等;奇臺縣的硅化木、恐龍溝、魔鬼城、江布拉克、東地大廟等;木壘縣的鳴沙山、胡楊林、四道溝遺址、三十里墩烽火臺等旅游景點和消閑娛樂場所。
哈密是新疆唯一一個橫跨天山南北的地區,這里交匯了東西方的文化與歷史,可謂新疆旅游資源的微縮景。主要旅游景區有哈密王陵(府)及蓋斯墓歷史宗教文化景區、哈密貢瓜園景區、牛圈湖瑪瑙山景區、巴里坤絲路北道文化旅游區、羅布泊探險旅游區(線)、伊吾紅色旅游區等。
總之,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的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為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旅游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基礎條件。
3.2交通條件
從區外交通條件來說,烏魯木齊市是全疆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集散地和交通樞紐中心[4],區位地緣優勢顯著,同時,也是西北地區的三大城市之一和全方位開放的城市,已建成一個一類口岸和五個二類口岸,直接與新疆接壤的八個周邊國家的重要口岸相對應。
哈密位于新疆最東端,地跨天山南北,是新疆的東大門。它也是唐寧絲綢之路北道和新北道的交匯處,為古絲綢之路重鎮。以312國道為主干線的區位交通四通八達,連接天山南北,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區,第二條歐亞大陸橋橫貫哈密[5]。它的樞紐地位的重要性,在未來新疆乃至西部經濟格局中將日益顯現。
從區內交通條件來說,烏-奇-哈公路是位于東天山北部,公路交通已通往,交通條件日益完善。各縣市有已設的境內旅游交通線。這對區域旅游的發展中有很大作用。
3.3市場條件
近年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無疑會給新疆的旅游帶來巨大的客源市場。烏-奇-哈公路沿線的縣市的旅游業發展水平不一致,烏魯木齊和阜康已經是一個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其他縣市的旅游資源開發比較晚于該地區。所以該區進行旅游資源整合,借著烏魯木齊和哈密的交通優越地位、烏魯木齊和阜康的名譽來推動全區的旅游市場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
3.4政策支持
區域旅游要得到很好的發展,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證。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國家對西部的投資力度逐年遞增,用于旅游項目的國債資金也不斷攀升。旅游業是西部開發中重點扶持產業之一,該地區在新疆旅游業中占有獨特的位置,可借西部大開發之契機作好旅游項目的儲備工作。
4旅游資源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4.1各級政府和旅游企業沒有意識到整合的重要性
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的旅游資源優化配置沒有形成。有的市、縣把旅游資源的整合僅限于自己區域內的幾項資源;有的地方很想理順自己區域內的旅游資源,但不知如何分類整合。正是由于對旅游資源認識的不足,造成在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在合作中普遍呈現出被動,對旅游業的發展沒有規劃,無系統的開發建設和合作計劃。
4.2民俗旅游優勢還沒有得到更好的發揮
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是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塔塔爾族等多民族聚集地,這里各民族不僅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在聚集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特色。從目前的開發狀況來看,民俗旅游資源仍處在淺層的開發狀態,沒能充分體現該區域的多民族文化的內涵,民俗風情旅游產品大都形式單一、缺乏文化品位,產品整合不足,未能形成系列性的旅游產品。
4.3環境保護工作不到位
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自然旅游資源與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數量多。這些年,該地區雖旅游業發展較快,但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好,資源破壞和浪費嚴重。
5區域旅游資源整合對策
5.1以政府為主導,統籌區域旅游資源開發與旅游產品整合
各級政府要以開放的意識去面對旅游合作,打破區域障礙、市場障礙和制度障礙,實現跨行政區域的公共服務,打造無行政障礙旅游區;各旅游區、景區、景點等應共同編制區域旅游資源開發規劃,避免近距離旅游景區(點)的重復建設和旅游業的惡性競爭;政府應積極引導區域內的旅游企業進行重組或組合;加快旅游企業制度改革,組建旅游企業集團。在正確分析評價區域旅游資源的前提下,綜合考慮區域旅游資源吸引力的大小和開發環境等因素,走向整個區域旅游資源經濟系統相對均衡發展。
5.2“精品”帶動,實現區域聯動發展
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旅游資源豐富,品位高,旅游開發具有很強的資源優勢。為旅游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整體最大化,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旅游業要實施精品帶動,區域聯動發展戰略。即以優勢、獨特的資源為基礎,創造性的塑造旅游品牌,集中人力、物力、才力著重開發“精品”,帶動周邊旅游業的興起。走出一條依托優勢資源開發優勢產品,依靠優勢產品發展優勢產業,進而帶動全區域旅游業的整
體發展。
5.3加強旅游交通網建設
交通是旅游景區的命脈與骨架。烏-奇-哈公路沿線區域雖然具有一定的交通條件,但交通通達性差、公路等級低。景區內交通條件不完善。所以要各方面加強公路交通建設。
5.4加強環境保護,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在加大烏-奇-哈公路沿線縣旅游資源整合與開發力度的同時,更要加強環境保護,做到開發與保護并舉。要在旅游資源開發全過程中積極倡導“和諧旅游”理念,保護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5.5突出特色,以民族風情旅游資源為紐帶進行全面整合
烏-奇-哈公路沿線縣市是多民族聚集地。因此,抓住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使人文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產品優勢、競爭優勢,從而實現高層次開發,增加民族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5.6整體營銷、聯合促銷,組建旅游集團
堅持以市場目標和旅游產品為中心,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利益共享和義務共擔,組織旅游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各相關單位形成旅游促銷聯合體,共享銷售渠道,聯合開發旅游市場。同時按照兩權分離原則,組建旅游集團,逐步形成景區與飯店、交通、旅行社、娛樂等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通過旅游要素流動實現互補,完善協調機制、制度,形成統一的發展規劃,以實現旅游產業要素的一體化經營,優化區域旅游的整體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王璐.新疆烏昌地區旅游資源整合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07,(3).
[2]王亞奇.新疆天山天池風景名勝區發展策略思考[J].科技信息,2006,(12).
關鍵詞:民俗旅游河源客家文化 保護
民俗旅游資源是我國民俗旅游事業的原材料,它猶如天女散地散存在各行各業。正式由于這種星散性,我國的民俗旅游資源盡管十分豐富,旅游價值也很高,但他的魅力難以充分發揮出來,影響了旅游者的觀賞效果,不利于民俗旅游的促銷。因此,對民俗旅游進行深加工顯得尤為重要。
一、民俗旅游開發的現狀
改開放以來,由于國內、國際旅游業的發展,民俗文化越來受到旅游者的青睞,民俗旅游文化優勢也越來越突出,各地旅游部門轉變觀念,緊跟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加大了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例如廣東省的河源市。據了解,河源市以積極創建國家和廣東省旅游強縣、特色縣為載體,以休閑度假游為重點,集約開發旅游資源,著力打造旅游精品。著力建設以萬綠湖國際會議度假中心為重點的湖濱休閑度假基地、以九連山黃牛石風景區等為重點的森林休閑度假基地,以龍源、御臨門和熱龍等溫泉為重點的溫泉保健休閑度假基地,以蘇家圍等東江沿岸客家風情景區為代表的客家鄉村休閑度假基地,以趙佗古城和恐龍文化為重點的歷史人文旅游基地,以市區兩江四岸黃金水道為重點的水上娛樂休閑基地。形成山水休閑、生態野趣、溫泉保健、尋幽覓古、恐龍奇觀、客家風情等特色旅游產品,從而打造“萬綠河源、客家水鄉、溫泉之都、恐龍故鄉、千年古邑、客家風情”六大特色品牌,全面提升“青山秀水田園美,碧湖藍天空氣新”的萬綠河源旅游形象。
二、民俗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河源客家地處山區,與相對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有較大的經濟差距,客家文化發展水平也與客都梅州有一定的距離。民俗旅游開發雖然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因起步較晚,經驗不足,還存在著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民俗庸俗化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本應尊重民俗,弘揚民俗文化,但個別地方卻打著民俗的旗號去褻瀆民俗文化,為了換取票房價值,盲目地利用現代光電技術,地格調地獵奇,民俗被隨意庸俗化。如有的地方利用巨資修建九龍宮、地獄等,也號稱民俗旅游開發,這不是弘揚民俗文化,而是搞低級趣味。
(二)民俗旅游項目過于藝術化、舞臺化
民俗的本色在于鄉土氣息和原始氣息,而目前民俗項目尤其是民俗村特別注重外表形象。這樣,游客進入民俗村,如同進入了一個舞臺布景區,其中活動者的“村民”們,從服裝的色彩、質地、裝飾等都像在演舞臺劇,這類艷麗光彩照人的服飾無言告知游客,村民們的活動內容部是日常生活,而是在進行表演。
(三)匆忙上馬,開發粗糙
民俗旅游資開發是項嚴肅認真的科學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在開發之前,邀請專家論證,進行可行性研究室必不可少的工作步驟。但自深圳“錦繡中華”、“中華民俗文化村”取得巨大成功后,急于富起來的有些單位和旅游部門目睹這種見效快的掙錢法,不考慮所在的區位條件、可進入性程度,不做精心的調查研究,紛紛仿效??梢哉f,民俗旅游開發項目多,但真正成功的范例卻不多。
(四)開發重點不突出
民俗是地域的民俗,不同的地域,民俗各自不同。民俗的地域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動力,自然也成為民俗旅游開發的主要點,在這方面,各地的有關部門已有所意識,但在具體開發操作上海嫌不足,不少地方熱衷仿建,而忽視本地民俗特色資源的發掘和開發。
(五)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
民俗旅游商品既是旅游者購買的商品,又是一種重要旅游吸引物,它的雙重性決定著它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的重要地位。令人遺憾的是,現在的民俗旅游商品開發雖然很熱鬧,但雷同現象十分普遍。只要到各地旅游地走走,你肯定會發現,民俗旅游商品大都似曾相識,沒有個性。
三、對河源客家文化民俗旅游的保護對策
(一)宣傳客家文化價值,提高人們保護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責任心與自覺性旅游地的客家文化變異的原因是多方面得,有些開發者行為不當造成的,有些是外來文化沖擊所致,但更多的是因對客家文化的旅游價值不了解造成的,這就促使我們想旅游地的居民廣泛進行宣傳教育,宣傳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珍貴價值及其保護的必要性和意義。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宣傳,客家文化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各地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就是相互學習和借鑒的過程,但借鑒和學習決不是精華、糟粕一并照收,以外來文化取代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是在保持自己的客家文化基礎上,適當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從而發展自己的文化。
(二)完善旅游規劃,合理開發客家文化旅游資源
旅游規劃是旅游建設事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個國家、地區為發展旅游業而做的戰略部署,是調節區域范圍內各方面的資源,促進有秩序開發的構想。旅游規劃涉及面很廣,包括景觀、風景區規劃、飯店、參觀、商場、娛樂場所等旅游設施規劃,交通、通訊、郵電、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的規劃等等,
(三)建設一批原始型客家文化民俗村,保留傳統客家文化火種
建設原始型的客家文化民俗村是客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主要模式之一,又是保護客家文化旅游資源的好辦法。例如開發鄉村旅游,河源市推行農業開發與旅游觀光相結合,旅游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陸續開發了蘇家圍、南園古村、興隆客家民俗文化村等鄉村游景點,引導城市居民到鄉村尋根憶祖,嘗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享農家樂,回歸田園生活,體驗農耕文明。鄉村游不搞大而全、小而全,而搞特而專,引導農民和企業創辦專項特色餐飲、特色住宿、特色觀光、特色休閑、特色商品、特色娛樂和農村景觀城市化。
(四)舉辦客家文化民俗活動,加深民眾的客家文化意識
客家文化是根植于農業社會的大眾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文明越來越發達,對傳統客家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現代青年熱衷于唱流行歌曲、跳交誼舞、穿時裝、看電影、過圣誕等等時尚,而對于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等傳統客家文化活動僅知皮毛,不曉內涵,更談不上重視。所以應多舉辦一些客家文化民俗活動,如表演、知識競賽,組織群眾特別是青年人參加。通過親身的參與,加深對傳統客家文化民俗的了解,感受傳統的客家文化氣氛,增強他們弘揚傳統的客家文化的自覺性。
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在對民俗旅游價值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與模式,注意民俗旅游開發中的保護,促使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中國民俗旅游》 巴兆祥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繼承及擁有的寶貴財富,正因為其蘊含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成為了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在旅游管理當中利用珍貴的世界遺產來推動旅游地經濟的發展本沒有錯,但是由于觀念、開發意識以及管理機制等多方面原因,世界遺產地的保護卻令人堪憂,旅游開發所帶來的負面問題日趨嚴重。重點分析世界遺產商業化背后所涌現出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如何協調旅游開發與世界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
旅游管理教學旅游開發世界遺產矛盾協調我國現有的世界遺產多半為保留較為完好的名勝古跡、風光秀美的自然景觀,這些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了旅游開發的重點,成為了旅游地的經濟支柱。世界遺產最初的立意宗旨應該是加強對自然資源、古文化遺產的保護。各地區政府在利用世界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刺激自身經濟的同時,應該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世界遺產的保護方面,而不是過度地開發利用。世界遺產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已經日益突出,在旅游管理教學中必須尋找出它們之間的互補空間,以達到可持續發展旅游和保護世界遺產不受損害的雙重目的,這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關系
開發世界遺產的旅游價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世界遺產能夠讓人們增加趣味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有助于遺產的傳承延續,能夠使人們感受大自然所迸發出的動人之美并能夠領略到傳統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地讓人們萌生積極、主動保護世界遺產的夙愿。
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我國多數世界遺產旅游資源均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以長城為例,由于每年旅游人數的不斷增加,“長城”周邊景區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旅游開發過度以及商業化的轉變,已經讓世界遺產不堪重負,如果世界遺產保護仍得不到重視,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世界遺產將會永久性的逝去。
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存在的問題:
1.開發者認識錯位,保護意識不強
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很多世界遺產核心景區內建設了配套的住宿、娛樂、餐飲等設施,這些“人造建筑”嚴重地破壞了自然景區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世界遺產的整體結構,降低了世界遺產的美學價值,促使其觀賞價值大打折扣。遺產資源商業化過于嚴重,影響了世界遺產的文化精神的傳承效果。如麗江的古城古貌,古老風韻濃重,自旅游開發以來,很多古建筑都被改造為商業設施,促使古城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由于環境的污染,麗江的水質已經越來越差。
2.以利為先的開發模式,世界遺產不堪重負
世界遺產對外開放過程中,并沒有量化游客的數量,規范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最終導致世界遺產慘遭破壞。據相關研究人員的調查,一些知名度較高的世界遺產地,超容量運轉的現象特別的嚴重,特別是旅游旺季,世界遺產旅游區所接待的游客的數量是景區正常承載游客數量的3~4倍。游客的高度集中,會直接導致旅游地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如素有“童話世界”,人間仙境之稱的世界自然遺產地四川九寨溝風景區,由于過量游客的涌入,導致原本清澈的湖泊開始淤塞渾濁,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和泥石流。
3.管理體制不健全,保護政策未落實
在我國,遺產的保護依賴于政府部門的干涉,保護的資金也多由國家調撥,這種地方收益,國家保護的體制,致使世界遺產很難得到良好的保護。雖然,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到世界遺產的保護,并且對一些珍貴的遺產資源已經進行了修復,并責令當地政府制定出合理的遺產開發策略,但是效果卻不明顯,一些比較偏僻的遺產地缺乏遺產保護的資金,保護措施并未得到落實。
二、解決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矛盾的必要性
1.世界遺產保護的必要性
大部分世界遺產都包含了美學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經濟價值,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物質資源。保護遺產資源免受破壞時每個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寶貴的財富。擁有世界遺產可以表明一個國家的歷史和文明在世界文明的長河中被世人所公認的貢獻和影響,也能表明某一國家的自然景觀等生物資源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能夠彰顯出國家的民族身份及豐富的物產資源。世界遺產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區域內的文化或自然品牌。自世界遺產大會以來,我國世界遺產所面臨的”商業化,城市化,人工化“的問題受到了全球人民的批評關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巴達蘭也曾評價說,“中國的世界遺產過度商業化已經威脅到了全球的生態系統平衡,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刻不容緩。”
2.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對世界遺產進行保護性的開發,遺產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預先做好規劃。在世界遺產景區的核心地帶不能建造人工建筑物以及娛樂、餐飲等便利措施,應該在世界景區內建立專門的保護區域進行特殊保護。此外,需要對遺產地的游客容納量以及游客的最大負荷進行科學評定以達到可持續性開發旅游資源的目的。世界遺產的開放應該施行“間歇制”,即遺產資源開放一段時間后,應該暫時關閉,整理修復遺產地的景觀,整頓環境以維護遺產地的生態平衡。旅游資源
轉貼于
的可持續化發展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護世界遺產資源免遭破壞,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來享受自然、歷史、文化所遺留的風韻。
三、融合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矛盾的手段
1.依照當前國情,建立健全的遺產保護法案
政府部門應該按照世界遺產保護法規,制定出符合中國發展國情的遺產保護的法律體制,并構建直接管轄世界遺產的群力結構,群力機構應該是由遺產資源保護專家學者、公眾代表、社會組織組成。此外,為了能夠促使遺產保護法案得以落實,應該設立國家遺產保護基金,基金的來源應該是遺產地旅游收益的稅收、公益組織以及民間機構等。為了保證相關遺產法案的完善性,應該針對不同性質的遺產資源構建專門的遺產保護法律法規,進行專門特定性的保護。
2.以遺產知識教育為先導,強化游客的保護意識
世界遺產的管理部門應該在遺產景區內安放遺產知識教育的宣傳欄以及游客應該遵守的相關制度及法規,讓游客了解到世界遺產資源的文化傳播以及社會公益的價值功用,強化游客的保護意識,保護世界遺產的完好性。政府部門也應該通過一系列的媒體手段對遺產知識進行宣傳,讓社會全員都能夠認識到保護世界遺產的重要性。
關鍵詞: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土耳其命題;地中?,F象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11)04-0046-05
一、引言:“土耳其命題”與“地中海現象”的旅游凝視
我國旅游資源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在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學者們對旅游資源的開發、空間結構特征以及時空分布等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在旅游業投資日益盛行的發展趨勢中,旅游系統與環境之間的互動研究逐步成為關注的焦點。旅游發展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特定的區域空間內,對單體旅游資源的獨立研究正經受各種各樣的考驗,而多主體和跨空間的大尺度研究正成為旅游學術研究的重要主題。正如Tosun,C.(2002)所言,由于研究對象局限于單個東道國或社區以及毗鄰區域或旅游資源數量的缺乏,使得對社區的小尺度靜態管理研究存在明顯不足,必須展開大尺度協同管理研究以實現旅游資源群(Tourism Resource Population,TRP)的協同整合管理。
鑒于旅游資源群的大尺度協同管理研究還缺乏系統的研究,本文對旅游資源群環境影響和協同管理的典型現象――“土耳其命題”和“地中?,F象”,展開案例研究。Nazmiye Erdogan首先提出了“土耳其命題”:即揭示了土耳其依托海岸旅游資源帶,擴大旅游累積效應之后產生容量過載對環境績效將產生破壞性影響。由于海岸旅游帶吸引力的擴張,旅游活動逐漸從海岸向內陸和國家公園等保護區擴散效應經過不斷的累積,超過了環境容量的承載能力,旅游者的涌入也帶來了對群中資源的不合理使用,這種旅游資源群極度缺乏協同管理的現象,必將損害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對旅游資源群環境和文化等造成負面效應。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flake則關注到了“地中?,F象”:地中海周圍18個國家建立了環境績效的協同審計框架,提高了各個旅游東道國和利益相關者的環境責任意識,整合旅游資源群中的自然資源、政策及旅游活動,并在協同設計的基礎上強化了旅游設施利用與環境承載和本地化政策之間的一致性,保障了旅游資源群的可持續發展?!暗刂泻,F象”幫助我們認識到旅游資源群的協同管理有利于對環境產生現實和潛在的積極影響,改善旅游環境質量,提高旅游資源群中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管理收益、戰略優勢和社區環境敏感性等。
為此,除去對單個旅游景點投入產出和資源開發的片面觀點,將旅游資源的開發納入群的生態視野,從系統性的角度思考旅游資源對環境的現實和潛在影響,并深化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大尺度范圍內對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問題的研究是一個決定旅游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急需在理論建構和工具指導方面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
二、文獻回顧
1、旅游資源群的內涵
旅游資源群是指占據一定地理空間同類旅游資源的集合體,是旅游資源分類體系中某一類旅游資源單體的集群。旅游資源群是旅游資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間重要存在形式,是區域旅游資源系統組成的基本單位。旅游資源群雖然是由旅游資源個體組成的,但是其整體功能不等于旅游資源單體的簡單相加,而表現出旅游資源個體所不具備的結構、功能和特征。張君從資源聚落的聚集度指數、優越度指數和規模度指數三個方面衡量其特質。而Dirn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強調了旅游資源聚落的社區敏感性、與環境責任的一致性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協同性等,這些特性說明旅游資源網絡必須從多視角展開研究。
2、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評價的依據
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改善整體環境績效,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協同管理績效評價的標準化在國際層次表現為全球化,一些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手冊或指南應運而生。主要有:ISO于1999年的ISO14031;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于2006年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三版)》;世界可持續發展企業理事會(WBCSD)于2000年的《衡量生態效率:報告企業績效指南》;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分別于2000年、2004年的兩項關于生態效率指標的標準;日本環境省2003年的《組織環境績效指標指南(2002年版)》;英國的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的《環境關鍵績效指標:英國企業報告指南》;加拿大政府的環境與經濟國家圓桌會(NRTEE)2001年的《計算生態效率指標:工業手冊》。這些規范各具特點,各有優劣,尤以GRI的指南最為詳盡、權威而富有彈性。
3、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績效評價方法
Bailey等指出旅游環境審計沒有統一的方法可循。為此,在對旅游資源群進行績效評價過程中,首先是關注旅游資源環境績效評價模型的選擇和修正,之后是對評價方法進行比較分析。
(1)旅游資源群環境績效評價模型研究。Stabler和Goodall討論了旅游環境績效的5A評價模型,一方面分析了度假勝地水的質量和廢棄物標準等環境質量標準(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s,EQS),另一方面討論了旅游企業廢物處理活動的環境績效標準(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Standards,EPS)。Benjamin Karatzoglou和Ioannis Spilanis構建了希臘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地環境記分卡(Destina-tion Environmental Scorecard,DES),在傳統平衡記分卡的運營管理、學習成長、財務績效以及顧客導向等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可持續與社會責任方面的指標,旅游資源群的鄰近國家和地區應鼓勵促進自力更生和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商定目標和規則進行競爭。Karl Ramler等提出運用Plan-Do-Check-Act(PDCA)方法實現超越了所有的前期階段的連續性解決方案改善循環,以保證旅游資源群環境績效的永久優化進程。
(2)旅游資源群績效評價方法的研究。在評價方法、評價程序和評價標準上,環境績效評價和財務評價兩種評價十分相似。類似沃爾評分法等環境績效評價也可采用加權評分法,盡管有主觀性,但能一目了然。如Nortel公司、ICI公司的環境績效指標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dex)。常見的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以及較復雜的層次分析法、網絡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方法、復合評價模型法等,都可用于環境績效評價。后者顯然只能供專業研究人員采用。此外還有非定
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如專家意見法、問卷與訪談法等。但是,這些方法具體如何應用于環境績效,還存在爭議。
三、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1、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必要性
考慮到旅游環境的脆弱性以及旅游目的地訪問者的敏感性,在旅游資源群中引入環境審計是十分必要的(Dimitrios Diamantis,1997)。通過對旅游資源群的水、廢棄物、經濟利益、社會文化等多元審計指標的評價,進而幫助旅游資源經營者強化對景點資產的管理,對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旅游資源狀況實施環境審計,考察旅游企業的合規性以及衡量旅游資源群資源利用的效率等。Jill Frances Solomon等認為必須引入外部的社會和環境審計制度來加強旅游資源群的績效評價。
2、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關鍵要素
(1)旅游資源群環境績效評價的關鍵要素。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1997)將環境績效評價和審計的關鍵要素歸納為:社會經濟結構、自然資源、土地利用、水資源、污水處理、廢棄物管理、空氣質量、噪音污染和能源使用等;Stabler和Goodall(1996)提出從吸引力、可進入性、環境整體性、服務設施以及輔助服務等方面對旅游資源群進行審計;還有學者提出從政策影響和管理績效兩個方面實施環境審計,認為應對旅游者住宿、信息服務、休閑活動、廢棄物回收、交通服務等進行詳細的審計和評估;Silvia Ayuso(2006)對酒店旅游資源群的評價體現在行為準則、最佳環境實踐、生態標志、環境管理體系、環境績效指標等,以檢驗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驅動力、成功和阻礙因素以及成本收益等;彭婷、姜佩華(2007)認為應從合規性、財務績效、利益相關者、環境管理系統實施等方面衡量環境績效。此外,還有環境質量指數、環境可持續指數、環境影響指數等,表現為戰略性和具體性的指標。
(2)旅游資源群環境績效評價的維度。旅游環境績效評價與審計的主要目的是以一種簡單的形式提供復雜的環境績效信息和確定資源開發的潛力。環境審計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具體包括:符合審計、景點審計、產品審計、行為審計、問題審計、公司審計和關聯審計。環境審計還分為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內部審計由兩部分構成:政策影響評估和管理審計。環境審計是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節約成本,這不僅依賴于法律法規,也依賴于企業的標準和政策。外部審計往往是通過政府部門或者組織來對企業進行監督和檢查。Dimitrios Diamantis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環境績效的評價維度進行了描述,宏觀層面包括全球變暖、空中交通等;微觀層面包括財務資源等。此外,學者們從戰略績效、過程績效、結果績效等方面對旅游資源群的環境績效評價和審計進行了探討。國際組織OECD和WTO也分別提出了環境審計的評價維度,前者從環境壓力、環境狀態、責任和政策績效四個方面(0ECD,1994),后者從核心指標和旅游目的地具體指標兩個層面(WTO,1995)進行了探討。
3、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空間特征
旅游資源群在不同空間層面上的依次組合,直觀地表現為旅游資源群縱向或橫向的平行排列規律。在空間關系上,以空間臨界距離為最基本約束,在旅游資源群內部,這種縱向或橫向的平行排列規律主要表現為旅游資源群各組成單元之間的替代效應、屏蔽效應、集聚效應,而對外通過不同旅游資源群的有序組合,則表現為它們之間的互補效應。
(1)旅游資源線的協同管理。Wilco W.Chan和Barry Mak(2005)對歐洲交通沿線旅游資源的協同管理進行了研究,發現旅游資源會受到道路交通、山體走向、河流流經地點等的影響,形成天然的聚集,并帶動相關資源的整合。
(2)旅游資源帶的協同管理。意大利海岸旅游資源帶為更好地進行區域的管理與開發,建立了腹地延伸區域的協同能源審計,旨在加強海岸帶及鄰近腹地的整合開發與協同管理。
(3)旅游資源區的協同管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侯恩谷地區進行了旅游資源群環境治理。這種基于核心地區而逐漸擴散到周邊管理地帶的旅游資源整合開發方法,有助于建立多層次的旅游資源聚落,構建旅游資源生態系統。
(4)旅游資源網的協同管理。Dimitrios Diamantis和John Westlake(1997)探討了地中海地區旅游資源網的協同管理。1991年11月,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地中海沿岸的18個國家聯合形成了一個環境審計網絡,目的是為了形成一個共同的環境管理的框架體系。其中Sousse in Tunisia,Tripoli/El Mina in Lebanon,Oran in Algeria,Tangier in Morocco和Limassol in Cyprus這五個城市都采用了環境審計,其中兩個城市為旅游勝地,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環境。這些城市在地理上由于共享的地中海資源而形成了一個旅游資源群,但是,由于每個城市發展旅游方式和保護環境的力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相應的投入的資金、人力、物力等也有所高低,再者由于利益的驅動,一些群內城市坐享其成,會出現免費搭車效應,影響了旅游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對策建議
國外學者關于旅游資源群及其協同管理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在這些有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資源群的環境保護和空間布局的簡單探討,對旅游資源的組織方式及管理過程、作用路徑等尚未展開深入研究。為此,旅游資源群協同管理的研究將聚焦在以下方面。
1、加強旅游資源的群集結構和合理布局。目前,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初始階段,很多景區和地區都會關注與本地旅游資源的全面普查和系統整合,但是這種開發很少關注結構性要素,即如何將旅游資源搭建成生態化的資源網絡,并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穩定發展。同時,這種旅游資源的互動開發也忽視了對旅游資源層次性的管理,沒有將旅游資源中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經濟資源、生態資源、社區資源等進行有效的整合。
2、加強旅游資源屬性和創意開發的研究。在旅游資源的開發中存在著資源浪費和錯誤使用的情況,歸根到底還在于對旅游資源的屬性和開發的潛力缺乏清晰的分析和有效的開發工具,尤其是缺乏對資源內涵的深入挖掘。為此旅游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資源的價值性,并有效確立處于核心地位的資源形態,進而建立合理的資源生態體系。
3、缺乏對旅游資源群的有效治理機制。國外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注重資源的整體效應和優勢,并且從大尺度和跨區域的角度,力圖確保旅游資源的完整性,而沒有進行局部的地方性的割裂,這就有助于發揮旅游資源的整體價值和確保旅游資源的原真性,而中國的很多旅游資源卻存在地區之爭,不但無法確保資源群本身的完整性,反而在游客的心目中產生了認知沖突。
4、對旅游資源群應加強利益相關者的協同治理。由于旅游資源具有經濟和社會價值,因此不可避免會吸引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注意,加強利益相關者的協同治理將有助于優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形成開發的合力。利益相關者的綜合治理還需要依賴法制環境、利益分配機制、風險分擔和統一管理組織機構的建立,進而在跨區域范圍內建立旅游資源群的有效保護和開發,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瑞麗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分析
瑞麗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項目具有增強群眾體質的積極意義、并兼具娛樂性和觀賞性,群眾參與其中,更能進一步體現民族風情的文化內涵,體現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等。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增強了旅游項目,豐富了瑞麗的少數民族特色旅游的內容與內涵,大大提升了前來瑞麗游玩的游客的旅游消費,同時更提高了瑞麗地區的旅游地經濟效益,連帶更是帶動了瑞麗的旅游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從而通過長時間的積累,逐步形成了頗具民族特色與少數民族風味的民族體育旅游消費市場。
通過實際參與與觀摩,外地游客也更進一步地了解到了云南瑞麗的少數民族文化和風情,直接促進了云南瑞麗的民族文化傳播和弘揚。并且旅游經濟也帶動著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廣泛參與,增進了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了少數民族群眾的經濟收入,促進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的脫貧致富;此外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發展還促進了瑞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掘和整理,使瑞麗民族體育的科研工作得以科學化、規?;】蛋l展,有利于瑞麗民族體育的繼承和發揚。
2.開發利用瑞麗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意義
瑞麗市的少數民族體育是一種具有多元功能的社會文化現象,將其作為旅游資源加以開發利用,具有深遠的意義:
(1)民族體育旅游的開發極大地豐富了云南旅游文化品牌的內容與內涵,不斷促進著云南瑞麗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良性開發與利用,向全世界樹立起了瑞麗乃至云南省的良好旅游形象,推動瑞麗甚至是云南省旅游產業體系的完善,確立了瑞麗旅游支柱產業的地位。
(2)瑞麗市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3,占全省少數民族的1/7。開展民族體育旅游,能讓各少數民族群眾廣泛參與,使各少數民族感到民族平等,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可以加強民族團結,穩定邊疆,鞏固國防。
(3)開展民族體育旅游,進一步落實旅游開發與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扶貧結合,從“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促進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實現富民興滇的戰略目標。
(4)開展民族體育旅游可以促進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使民族體育研究工作得以科學化、規范化和社會化發展,有利于民族體育的繼承和發揚,提高民族體育的知名度。
(5)通過開展民族體育旅游,有益于在國內樹立瑞麗市的良好形象,展示瑞麗市光輝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促進瑞麗市文化交流與合作,提高瑞麗市在國內舞臺上的地位。
瑞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
1.綜合開發瑞麗市體育旅游資源
政府旅游監管部門應推出與傳統民族體育關聯的旅游項目,為推動瑞麗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奠定堅實且良好的政策環境基礎。瑞麗風土民情資源豐富,自然生態資源眾多,完全可以依托此類資源計劃性地建設一批特色民族體育旅游主題公園。一方面既可以滿足青少年喜愛的野營、探險等新興體育旅游項目;另一方面也可適度發展適合中老年人的健身類的休閑體育旅游項目,如沙灘排球、、登山、劃船,徒步旅行等??煞e極申辦觀光體育旅游,吸引國內外游客前來。此外,瑞麗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如竹筏、賽牛車、扭棍、頂棍、射弩、陀螺、刀術等,可重點開發。重點打造具有瑞麗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擴大瑞麗民族體育項目的知名度,從而深入帶動瑞麗的入境民族體育旅游潮。
2.建民族體育旅游培訓體系,培養高素質的民族體育專業人才
現代體育旅游產業提供眾多體育旅游資源和服務給廣大體育游客,其受到大部分游客的追捧,也具有較大的體育旅游消費市場,為游客的觀賞提供極大地方便。高素質的民族體育旅游專門人才的大力培養就是為滿足這一新興的消費的需求,使得體育旅游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得到鞏固,保證體育旅游產業的規范化和科學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投資決策、產本上都是本村的居民,臨時集合隊伍,短時間訓練后就參加比賽,隊員之間配合不是很默契,隊員基本技術不扎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比賽成績。每只龍舟隊的教練員也基本上不是專業的,基本上都只是自己進行訓練,甚至有些龍舟隊沒有教練員,缺乏高水平教練員的的的指導,對融安縣龍舟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
3.賽事規則不完善
無規矩不成方圓,體育賽事也不例外。特別是大型的體育賽事離不開規則制度的制約。雖然融安龍舟賽市政府行為,也制定了相關規則制度,但對于龍舟沒有統一的規格,就造成了龍舟在長度、寬度、重量等各個細節的不統一,加上融安分布多數少數民族,各族人民就根據自己喜歡的樣式和信仰去造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公平,也隨之造成了龍舟競賽的公平性。
結論與建議
廣西融安縣龍舟比賽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村民每年參加龍舟比賽的和傳承當地龍舟傳統文化熱情一直延續。在龍舟比賽舉辦的同時也會遇到各種阻礙,這就要求政府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企業積極贊助,民眾積極參與,打造龍舟賽品牌,把龍舟運動作為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推手;把龍舟比賽打造成為一個在廣西地區乃至全國都具有影響力的賽事。
1.與企業合作,形成經費籌集多元化發展模式
體育的經濟效益在于正確有效的應用到企業經營上去,給企業帶來好的聲譽、知名度和經濟效益。龍舟運動的應改變其單一的經費籌集途徑,和企業合作,通過龍舟比賽,宣傳企業精神、文化和知名度,建立與企業合作關系,各取所需,共同發展,保障經費籌集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提高技術水平,積極引進高水平教練
由于龍舟運動是民間的、松散的、傳統的體育活動,龍舟運動員都是村民自發組織的,專業龍舟運動員幾乎沒有,所以應積極極引進高水平教練員,加強運動員的龍舟基本技能學習,每年定期舉辦或鼓勵本地教練員和運動員到外地參觀和培訓學習,以提高融安縣龍舟運動的技術水平和整體成績。
3.制定科學嚴密的競賽規則
龍舟運動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具有一定的娛樂性,但只有科學嚴密的比賽規則才能讓龍舟運動健康有序的發展下去。在龍舟的制造上要制定統一的標準,要詳細規定好龍舟的長度、寬度、重量等各種細節,只有有了正規的龍舟比賽規則,才能讓龍舟比賽在公平的競爭中更好的開展。#p#分頁標題#e#
4.提高觀眾文明觀賽程度
關鍵詞:旅游業 旅游環境 影響
在當今社會,旅游業已成為重要的第三產業,在有些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甚至成為經濟收入最大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開放政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由此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以滿足人們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現象和關系的總和.在旅游活動及旅游業給人類帶來許多有利影響時,同時也帶來了對環境的不可低估的破壞性.旅游是經濟、社會、文化等現象的綜合反映,這一特性決定了旅游的發展必然給旅游地帶來經濟。環境、社會等一系列積極的與消極的影響。在發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在其初期階段,人們往往只注重旅游事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綜合效益的研究;雖然認識到旅游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卻忽視旅游的發展給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其結果便是人類在發展旅游的同時也在破壞著旅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環境,并且影響到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為使旅游業持續、協調發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方式和所造成的結果,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管理、決策提供服務,對旅游環境影響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將對我國旅游事業的管理以及充實旅游學有關理論具有重要意義。
一、旅游環境與旅游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旅游環境,指對于具體的旅游客體——旅游區,影響旅游活動的主體——游客的旅游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旅游氣氛環境和旅游資源等。這里僅指旅游區的旅游資源、自然生態及相應的旅游氣氛。與之相聯系,旅游環境問題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響和破壞,使游客旅游活動的滿足程度受到影響。旅游區的旅游資源是游客觀賞的對象。對于游客而言,旅游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征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游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游者的滿足程度。
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游區地貌、空氣、水和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游區環境的優美與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美是基礎,在一個空氣污濁、水體污染、四周嘈雜的環境中,游客是無法去領略、欣賞、體會具體游覽對象的各種美學特征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步增加,城市居民進行旅游、回歸自然,借自然環境的潔凈達到鍛煉和療養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漲。由此看來,旅游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從某種意議上來說也是一種旅游資源。
旅游氣氛環境指旅游區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歷史、民族風情及與之相適應的外部氛圍。旅游環境美是形象與意境的雙重美,而每一具體的游覽對象,其對游客旅游行為的激發,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點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所以,旅游區環境狀況的好壞對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游客旅游的滿足程度與旅游區環境條件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旅游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旅游區環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旅游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1. 旅游對經濟環境的有利影響是最為顯著的,旅游業和其他產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相對污染工業而言>的產業,同時,旅游業還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這就使旅游業對于該地區國民經濟收入具有重大的意義.
2. 發展旅游業,還能增長當地的就業機會,使更多的人有業可從,解決了社會中就業的一大難題,降低社會制安事件的發生頻率.同時,各地游客的進入,增長了當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觸和交往,促進了相互間的文化交流,擴大了視野,提高了文化素養.
3. 旅游業對生態環境也有明顯的有利影響.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發展,不斷地開發旅游資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資源原來就存在一些生態問題,,在旅游資源開發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開發出來的旅游資源比原來的生態環境質量更高,即旅游開發美化了生態環境.旅游業還能保持生態環境.旅游資源開發出來進入利用階段,若能科學地管理,能使當地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
三、旅游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旅游對環境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大氣的影響、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噪音污染、對動植物的破壞和干擾、對景觀環境的破壞等方面。大量事實表明,旅游已成為環境污染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對于旅游污染環境的主要途徑及其特殊性做一總結,歸納出旅游影響環境的基本規律,從而為從旅游管理角度加強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旅游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時刻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同時旅游文化也在時刻影響環境。旅游文化的發展對環境的負面作用和消極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已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旅游文化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研究課題,國內外有不少學者對此作了相關研究。我們這里介紹的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歸納的八個方面的負面影響,具體如下:
(一)對地表和土壤的影響
隨著各自然區域內旅游活動的開展,旅游設施開發與日俱增,已使很多完整的生態地區被逐漸分割,形成島嶼化,使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工化改造,如地表鋪面、植被更新、外來物種引入等。無論是陸地還是水域表面都可能受到旅游活動的影響,巖岸、沙灘、濕地、泥沼地、天然洞穴、土壤等不同的地表覆蓋都可能承受不同類型的旅游沖擊,尤其是地表植物所賴以生存的土壤有機層往往受到最嚴重的沖擊。如露營、野餐、步行等都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土壤一旦受到沖擊,物理結構、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等都會隨之發生變化,并最終影響土壤上植物的種類與生長,昆蟲、動物也會隨之遷徙或減少。
(二)對植物的影響
人類的旅游活動對地表植被和植物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大類。直接影響行為包括移除、踩踏、火災、作為營火材料采集和對水生植物的危害。間接影響財包括外來物種引入、營養鹽污染、車輛廢氣、土壤流失等問題,這些都會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