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勞動教育與美育的關系
時間:2023-09-15 17:12: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勞動教育與美育的關系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全面發展;學生;德智體美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素包括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性格等。體能和智能是構成人的素質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顒幽芰υ谌说母鞣N素質中居于核心地位。社會關系是人生存、發展以及從事各種社會性活動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人們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必須要以禮相待,要有道德品質。此外,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一種心理體驗。意志是人在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有意識地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和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里過程。性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與之相應的習慣性的行為方式。
人的全面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國家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側重在做人上,一般認為,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我們把它放在第一位。智,當然就是指的智力。體,指的是體育,體質。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質不好,就不能為共和國做更多的貢獻。美,指的是美育,即一個人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勞呢,現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勞動。咱是社會主義國家,每一個共和國的公民都是這個社會的勞動者,建設者。下面,一一介紹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說于己是功德無量,于人是受益終生,于國則是播下和諧發展的希望火種。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劣和續斷
二、智
智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通過教學這條途徑來實施,但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此外,教學不僅是智育的實施途徑,也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途徑。
三、體
體育是指以發展、鍛煉體魄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體育教育本質是指體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屬性,是體育教育學首先研究的一個理論問題,也是體育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
四、美
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
五、勞
勞動技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現代生產勞動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生產技術教育兩方面。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形成勞動習慣,并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定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說明指出:“中學階段開設勞動技術課,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既能動腦;又能動手,手腦并用,全面發展?!眲趧蛹夹g教育是把勞動教育與工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性勞動的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準備一定的條件。
A.育其身,尤指使人體格強壯,健康成長
B.育其心,包括德、智、美三育
C.思想教育
D.政治教育
E.文學教育
7.2.在先秦儒家那里,審美活動為了實現的和諧是(CD)
A.人與自然的和諧
B.人與社會的和諧
C.天人關系的和諧
D.人際關系的和諧
E.人與自身的和諧
7.3.認為,美育和宗教相比(ABC)
A.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
B.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C.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D.美育是永恒的,宗教是暫時的
E.美育是多元的,宗教是一元的
7.4.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的關系》中,認為小說對人的感化作用分為(BCDE)
A.化
B.熏
C.浸
D.刺
E.提
7.5.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的“四育”是(ABCD)
A.德育
B.智育
C.體育
D.美育
E.勞動教育
7.6.賀拉斯認為文藝的三個特性是(ADE)
A.真實性
B.虛構性
C.哲理性
D.情感性
E.形象性
7.7.歸納起來,美育的內涵有(ADE)
A.美育是人格教育
B.美育是性格教育
C.美育是心理教育
D.美育是情感教育
E.美育是藝術教育
7.8.下列表明美育是人格教育的是(ABC)
A.孔子以山水比德
B.屈原以芳草自喻
C.古之君子對梅蘭竹菊的精神認同
D.王維的“空山不見人”
E.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7.9.下列可以證明美育是訴諸感性的句子是(ABCDE)
A.琴瑟竽笙,所以養耳也
B.豈獨山水,雖一草一木,亦莫不有性情
C.形象在美的領域占著統治地位
D.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E.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覽
7.10.美育的能動性表現在(ABE)
A.審美主體在美育過程中有著創造性,自覺參與其中
B.主體在審美中能有自覺的追求
C.美育可以潛移默化
D.美育訴諸形象
E.主體在參與審美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體現能動性
7.11.美育與德育的區別是(AD)
A.德育有外在強制性,美育從內心,從人的情感角度打動人
B.德育高于美育
C.美育高于德育
D.道德規范是一種嚴肅要求,審美感化往往使人親和
E.美育等與德育
7.12.美學家宗白華把境界區分為(ABCDE)
A.功利境界
B.倫理境界
C.政治境界
音樂教學是以音樂藝術的獨特形式來實現美育的目的,也是有效加強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的途徑,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要通過課堂內外雙輪的有機融合來驅動音樂教學素質新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音樂教學;素質教育;課堂內外
音樂教學是用獨特的音樂藝術的形式來實現美育教學的目的,它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教育功能。還是加強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具有其他學科教育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素質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發現發展個人特點個人能力來提高國民素質的,使每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廣泛的全面的提升?,F如今,承載著美育教學內容的音樂教育是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關鍵時期,要站在全局性的素質教育視角,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則,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文藝活動為輔,使學生通過美的感知得到美的實踐,有理性的審美最終達到自身價值乃至自身修養的升華。
一、抓住課堂教學主線,在豐富的教學內容中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音樂是情感的感知藝術形式,必須用以音樂教學來彰顯個性情感的表達形式。因此,教師應客觀全面地把握教育教學乃至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發現、發揮情感教學,努力使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凝情于筆、注情于音,認真斟酌,做到教與學的合理銜接與提高。中學音樂教科書中有著不同民族樂曲的風格和內涵。從其教育的角度:有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彩色的中國》、《長江之歌》等等,有歌唱大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調》、《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等。這些歌曲都具有思想健康、詞曲優美等特點。但是如果想要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認識和領會這些作品的思想性及作者意圖,找準教育的結合點,那么在整個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語言、板書和適當的教具等手段,組織好、運用好恰當的教學方法用以再度對音樂作品進行引導、理解和創新,采用最為理想的教學方法來啟發和誘導學生的審美興趣,使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得到提高,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培養學生創造力。關于這一點,主要是抓住課堂教學。音樂課堂毋庸置疑是美育教育的主陣地,音樂教育應是面向全體學生美育的普及教育。既然是美育教育,那么,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應該創設美的環境,學生在美中學,讓美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既然是普及教育,那么,全體學生則不論背景與天賦如何都有享受音樂教育的權利。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發展。關于這一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緒要符合內容的需要:穿著、語言、所表現的動作與所教內容配合協調,這便是“境”與“意”的搭配。例如在教唱七年級教材上冊中的《彩色的中國》時,教師應該著裝簡潔大方,映襯出輕松愉快的心境,然后采用多媒體展示中國大好河山,地圖圖片,這樣的創意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做到聲情并茂,音樂分析要深入淺出,感染學生,啟發學生,同時,體態語言如手勢、肢體、表情、眼神能巧妙的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極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牽牢課外活動不放松,在多彩的興趣活動中優化素質教育
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僅通過有限的音樂課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課外文藝活動。這是音樂課的補充和延伸,這里有普及更有提高。音樂是情感藝術,其獨特性在于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要組織合唱隊、鼓號隊、豎笛隊等,堅持常規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創作、表演及欣賞能力,作為學校應努力創造這樣的氛圍,除組織音樂知識興趣小組外,還應創造文明優雅的學習環境或經常性地組織校級歌詠比賽、演講比賽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在課外休息時間通過廣播室開展音樂欣賞是一種可行的好辦法。通過“校園百靈鳥十分鐘廣播”可以使學生欣賞到更多的音樂曲子來開闊他們的音樂視野,更好地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選欣賞曲及健康向上的歌曲,在選曲時以培養學生欣賞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既要安排好教材中的曲子,更要重視穿插好反映正能量的歌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素質的的全面健康提升。讓學生在全校性的大環境里感受到貼近自己學習的共性知識從而誘發學生的“觸景生情”的感受,進而達成共識。這樣,利用課間十分鐘進行音樂欣賞,不僅調節了學生課堂學習期間的緊張勞累情緒,又促進了校園文化的建設,還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因此,課間音樂值得提倡和豐富內容。學校除安排“六一”兒童節,慶“國慶”等校級的大型文藝匯演之外,還應立足班級以及學生實際開展“微音樂”等多項健康有益的音樂活動,如:班級演講比賽、演唱會、音樂之星擂臺賽以及相聲、小品表演賽、地方戲曲展示等。通過豐富多彩的“微音樂”文藝活動,不僅能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學習音樂的情趣,展現學生個體音樂特長,開闊學生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素質教育水平,無疑是音樂教學的一個創新。
三、結語
一、破除“三個觀念”
我國基礎教育從外延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最關鍵的是要經歷一場教育觀念的
革命。
首先,要破除“教育工具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價值論上,已經被“教育工具論”所綁架。孩子成了家庭的工具,家庭追求的是讓孩子通過接受教育來改變命運;孩子成了學校的工具,學校通過孩子提高升學率來提高聲譽,獲得獎賞;孩子成了國家的工具,國家通過普及教育,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強人力資本。家庭的未來、民族素質、國力的強盛是建立在被教育者成人和成才的基礎上,建立在被教育者健康成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回歸育人本位。
其次,要破除“教育吃苦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方法論上,已經被“教育吃苦論”所綁架。在傳統上,中國人歷來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與此同時,在基礎教育界,“學習的果是甜的,學習本身是苦的”觀念甚囂塵上。這種將成人世界的人生觀直接移植到兒童教育世界的做法帶來的可怕后果是一味強調加班加點、大量訓練,強調節假日補課等,這些做法違反了教育規律,破壞了學生發展的生態環境。因此,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尊重規律、依靠科學,將教育發展置于科學發展的軌道。
再次,要破除“教育減負論”。不能不承認,整個基礎教育從其改革論上,已經被“教育減負論”所綁架。長期以來,從表面來看,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似乎是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其實是學生學習生活的科學和意義問題。通俗地說,我們的學生苦的沒道理、沒價值。“苦的沒道理”是指我們的教育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苦的沒價值”是指我們的教育沒有指向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育。簡單地、機械地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作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目標,非但不能解決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根本問題,反而陷入了學校減負、家庭和社會加負的怪圈。從根本上說,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在于所謂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而在于改變學生學習的狀態、性質和Y構,促進學生自主的、有個性的、有選擇性的學習和發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就是要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積極性;改變學生學習的性質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差異,變同質化學習為有選擇的個性化學習;改變學生學習的結構就是要既做“減法”,又做“加法”。做“減法”就是要減輕學生過重的、單一的、單調的、被動的知識學習負擔;做“加法”就是要增加學生長期缺失的社會實踐、人文教育以及個性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等。
二、進行“五個結構調整”
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著眼于五個方面的“結構調整”。
一是調整教育活動結構。教育活動的結構調整是主線,既要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也要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調整教育的外部結構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關系,強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學校教育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調整教育的內部結構就是要調整學校教育內部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關系,必須改變單純重視智育,忽視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做法。德育、體育、美育不僅在立德樹人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對于學生文化課的學習具有越來越重要的結構性支撐作用。而在互聯網教育時代,以動手實踐為核心的勞動教育和創造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載體作用。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通過教育內外結構的調整,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造更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二是調整師生關系結構。過去的師生關系更多地體現為一種知識傳承的教學關系。促進學生的內涵發展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重構師生關系: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資源的建構者。教師不是教材知識的簡單的搬運工,而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生本化的建構者。第二,教師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環境的建構者。第三,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不是天然的知識灌輸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師的核心任務不是將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和引導學生學習,支撐學生學習。第四,教師是學生道德成長的示范和引領者。教師不僅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三是調整課程類型結構。過去的課程從類型上講過于單一,必修課程一統天下。推進基礎教育的內涵發展必須調整和優化課程結構。第一,要處理必修與選修課程的關系。在基礎教育階段,既要通過開設必修課程為每個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定共同基礎,也要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引導和促進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第二,要處理好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關系?;A教育既要組織學生通過系統的扎實的分科課程的學習,掌握幾千年來人類社會積累的經典知識,更好通過跨學科的綜合課程的(項目)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第三,要處理好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的關系?;A教育的課程實施要回歸生活,脫離了生活實踐和生活經驗的學習是一種僵死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學習,是一種遠離人類創造活動的學習。
四是調整課程實施結構。過去的課程實施更多地遵循了單一的認知活動規律,而促進學生內涵發展的課程實施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建構客觀世界的意義,形成特定的概念與含意的認知性實踐。借助這種認知性實踐,學生、教師和課堂中的同學形成一定的社會性實踐,同時也是通過自身的認識與態度的反思,重建自己的身份的倫理性實踐。推進基礎教育內涵發展,必須優化課程實施結構。一般來說,課程實施包括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價值建構階段。這一階段應該確認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第二,關系建構階段。這一階段應該處理好師生關系、教師和教材的關系、師生對教材處理方式包括思維工具的運用等,這些關系的建構對于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第三,活動建構階段。情景結構或者說是教學活動知識內化的情景的建構,這是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關鍵。第四,意義建構階段。這是學生學習內化的過程,即把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生素養的過程。
按別林斯基的說法,美和德是親姐妹。按康德說法,美則包含道德的深刻內涵,“美是道德的象征”。他關于美是培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介的觀點,成為后來我們論及美和道德的重要話題。又有一種說法是:審美教育是勞動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無論是何種說法,基本點卻是一致的:美和德,或者說是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
“美德”這個由“美”和“德”組成的詞,實際上就已經表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德的作用是感化,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們常說“動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實施。無論是對那些困惑的老師還是對那些迷失的孩子,僅憑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說教,也許是無濟于事的。我們也應該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在施德過程中,其方式是極具審美的:潤物細無聲。一個有德之人總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而實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樣發生的呢?那是因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樣一種情感的圣潔、高尚——那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種道德,只有當它能夠感動人時,才是有意義的,而讓人感動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會使施行美德的主體有一種愉悅一樣,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實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說道:“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濒斞冈谡劦矫佬g時也說:“美術可以輔翼道德?!边€有人說道:“只要這個民族還在愛美,這個民族就有希望?!眱艋?、升華,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再說美育與智育。
沒有知識,美其實是不存在的。沒有知識,對美的欣賞是不可能進行的。馬克思在談到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窮人和沒有知識的商人是無法欣賞美時,有過非常經典的描述:“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沒有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這段話再度體現了所具有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他希望一個能讓所有人都具有欣賞美的能力的社會誕生,從而使所有的走過這個世界的生命都能具有很高的質量。在看來,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合理的、理想的。審美關乎人類的素質、生存的質量。而審美力卻與知識教育有關。美與由知識形成的智力,是同構的。
美感產生之后,又反作用于知識,從而使知識也成為審美的對象。那些一流的科學家們日后在談起他們的科學研究時,都富有詩意地談到他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是極具美感的。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共同的:如果是科學的,就一定同時是美的;造物主創造的大千世界,其結構是無比完美的。
關鍵詞:學校教育 體育 層次
長期以來,如何在學校教育目標中擺正體育和德育、智育、美育及勞動技術的關系,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從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迫切需要從時代的高度對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技術的相互關系作一個教育哲學層次的深入研究。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制訂學校體育方針的重要理論依據,是確定課程改革目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是教育教學實踐中各項工作的指導思想。為此,如何理解與處理好體育與其他“四育”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影響著社會、學校對體育工作的具體態度,而且還影響著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本文運用哲學的方法論,談談應該如何理解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與關系問題。
一、教育的構成
這里的教育構成通常是指教育目標中所包含的德、智、體、美、勞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在現代,隨著社會生活和人生需求復雜化及教育技術的進步,教育領域日趨拓寬,過去的那種過分傾斜一育或二育的現象早已不合時宜了,現代的教育即使涵蓋德、智、體、美、勞仍然不意味著把應實施的教育包容在內。此外還有各育交叉衍生的,如心理衛生、青春期咨詢與指導,以及作為各育共同基礎的勞動教育等。因此,當前我們如何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目標中德、智、體、美、勞五育及其相互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身心和諧發展的體育新思維
生理發展是心理發展的前提和物質基礎。脫離生理發展談心理發展,這是理論研究中的一種科學抽象;而在現實教育中,必須把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忽視甚至損害生理健康的知識傳授和訓練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反之,不注重心理素質而孤立發展體質、體力和身體技能的體育也同樣是片面的。從現代教育的角度來看,對體育的傳統理解和解釋必須擴展。現代學校體育的內涵是指促進受教育者身心和諧發展。因此,體育不僅內在地包含著德、智、美三育,而且從體育的基本內容和主要任務來看,應該是營養、保健、身體技能、技巧和身心健康發育這四方面的有機統一。
身體活動對大腦和心理發展的影響,這是當代心理學、生理學、人類學研究前沿的重大課題。揭示了身心發展的內在統一與不可分割性,并提出一系列通過身體活動來開發智力的新途徑。這些闡述發展體育與智育的新見解和新成果應該成為體育教師密切關注和積極參與的研究課題。
體育與德育的關系是當前學校體育必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體育是培養個體意志極為有效的手段,體育不僅能培養競爭意識,而且能培養合作意識,并能求得二者內在的統一;體育不僅能培養競爭勝利者的良好心態,而且能鍛煉對競爭失敗后果的承受力;體育能培養學生嚴密的組織紀律性、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培養對規范的服從和在客觀規范的制約下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的品質。這一切不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內容,而且是現代人和未來人所不可缺少的身心素質。
從以上對體育與智、德、美育內在聯系的剖析中不難看出,體育是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現代人之基礎和重要途徑。用這樣的觀念和眼光來反思當前的學校體育模式,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當前學校體育存在的一系列嚴重問題,明確改革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有助于我們樹立未來的體育價值觀,并在更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認識理解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面向21世紀學校體育的新觀念
從對體育與智育、德育和美育的關系分析可以看到,他們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又分屬不同層次,體育還擔負著前三育所沒有的特殊使命。因此,在制訂當前與未來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目標分類時,必須確立身心和諧發展的現代體育觀,認清體育在現代社會與現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按照未來社會對個體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終身體育的原則調整當前體育的目標模式,并將其與各科教育目標及課內外教育目標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教育。未來的學校體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基本內容和任務外,還應在保障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方式和從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要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還有,學校體育應與競技體育、群眾體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校內外建立一套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生活,為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國新一代的國民素質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桑新民 呼喚新世紀的教育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
[關鍵詞] 音樂教學 藝術素質 教學模式 課外活動 教學質量
抓好音樂教學,是構建以德育為主導,心理教育為主線,體育為基礎,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為主體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不可忽視的一環。人才的藝術素質如何,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素質,為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各民族團結、興旺,增強青年一代的藝術修養也是必不可少的。怎樣才能增強青少年的藝術素質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根源抓起,那就要在學校里,重視音樂課,提高音樂課教學質量。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計劃明確規定,中小學音樂課程的任務是:“主要學習我國優秀民族音樂作品,接觸了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初步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增強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表現和鑒賞力,以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钡窃谡{查中發現,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城市還是農村,音樂課大多都設置了,教材都訂了,師資力量也不是完全空白,但中小學的音樂課大都是排在課表上,基本不上;音樂課本放在書包里,基本不用;教學大綱束之高閣,基本不顧。這些現狀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為了增強學生藝術素質,必須提高課堂音樂教學質量。
一、要準確把握音樂學科大綱的課程特點
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獲得都需要扎扎實實地練習,才能達到“雙基”要求。根據已經總結的教學經驗和現行音樂教材的特點,要在識譜和聽音兩個環節中,把增強學生信心、提高學生興趣放在重要位置上,把音樂基礎知識、技能和課本歌曲、課外補充歌曲結合起來。九年義務教育音樂教材系統性很強,不僅練習內容和唱歌欣賞有機結合,而且欣賞的曲目到高年級又是主課教材,這種前有孕伏,后有發展的配置,顯示了編寫人員的匠心,千萬不可忽略。
二、教師要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模式
許多教師,尤其是中年以上教師認為,只有盡快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要求,從而創新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小學音樂課,教師通常擅長運用“情景模式”,就是創設情景,形象的學習。如教唱有關自然景色的歌曲時,教師結合特定的時間、環境內容,制作的大樹、紅花、綠葉、小草、蘑菇、飄落的雪花用銀亮塑紙做成的小雨和小象、小狗、小兔等一些情景教具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音樂發展與音樂表現的記錄是通過樂譜的方式來完成的。聆聽閱讀或演奏;演唱樂譜,必須具備一定的識譜知識和樂理知識,往往低年級的孩子們還沒有這種能力,那么,如何讓孩子聽懂音樂,記住音樂呢?“符號”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孩子們解決一些這樣的問題。所謂“符號模式”就是將音樂旋律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如速度、節拍、節奏、力度、音色等不同發展的音響效果用近似于的符號圖形來表示,一段或一句或一個音型。這樣可以簡捷易行的認識音樂,記憶音樂和表現音樂。最后是“游戲模式”,游戲表演,愉快地學習。游戲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活動。將學習音樂與游戲結合起,使學生的學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也就是“唱游”教學模式,其實唱游教學并不是一種新的形式,若干年以來孩子們就已經使用這樣的方法了,如跳皮筋時,邊唱邊跳的活動,孩子們圍坐一起玩“丟手娟”的游戲、邊唱邊用手擊打節拍。
三、要注重教學方法
音樂課為單純的教唱課,其課堂內容枯燥,教學方法俗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或逃避學習。因此,必須走改革創新之路,教師對教材的運用要從傳統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動手型和研究型轉變;教學方法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特長,尊重學生愛好,也就是教老師愛好的、擅長的,利用學生喜歡的、易接受的,因勢利導;教學內容也要從單純的唱歌教學轉變到對學生進行樂理知識、視唱、聽記能力、使用樂器和舞蹈訓練的培養。許多教師還停留在口口相傳的旋律性教學中,這和世界上許多先進的音樂教學方式相差太遠,如西德的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強調節奏訓練和樂器教育。日本的鈴木教學法,強調欣賞和表現并列的體制等等;從他們的教學方法中,不難看出當代音樂教學正在向著音樂欣賞和節奏第一的方向發展。這些都值得我們研究和采用。音樂欣賞是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記憶和鑒賞途徑,是學生間接參與音樂藝術實踐的重要內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學的教法,相得益彰,音樂課就會更受學生歡迎。
四、加強課外音樂活動
所謂課外音樂活動,主要指學校組織的各種音樂業余演出學生團體,如合唱團、舞蹈隊、鼓樂隊等。一般這類學生業余音樂演出團體都是由學校內音樂愛好者組成,現在不少學校實際上是將招收的音樂特長生作為主要成員。他們利用課外的大量時間進行排練,然后參加學?;蛘呱鐣确矫娴难莩龌顒?。
抓好音樂課外活動,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促使他們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熟悉民間音樂,了解國外音樂,增強對音樂的感受力和審美力;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思考力、記憶力和想象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嗓音的保護和轉換他們大腦的興奮中心,使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得到適當地調節,促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啟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陶冶和培養他們具有優良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