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2: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公共管理的本質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公共事務管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受重視,但是在當今時代,越來越被政府官員以及學者和政治界所重視。公共管理的概念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新的公共管理運動的推動而造成了變化,其理論和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漸與時代接軌。目前各國的政府改革運動正如火如荼,這對?傳統的公共事務管理提出了挑戰’公共行政需要在自我辯證否定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繼承,并延伸其內涵,自我超越,以前者從未有過的張力和活力迅速發展,奠定它在新擔:紀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繼往開來,塑造、規制和導引當代公共事務管理的方向和運作方式的重要地
二、公共管理的本質特征
公共管理的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質的服務性和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合作共治性。下面筆者分別介紹這幾個本質特征的內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性
公共管理內的公共性,其含義主要涵蓋兩個層次:第一,利益取向方面。公共管理是不能只作為某一特定群體與階層的意志實現工具的,它必須要肩負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以實現全體大眾人民的整體利益為首要。并且,公共性的宣示能夠明確的表明,公共管理是一種能夠實現與維護公共利益的一種方式;第二,公共參與性。公共管理的實行主體是大眾,也就是說其中包括涵蓋政府,同時還有公民與其他組織在內?,F代的政治理念所昭示的政府合法性的基礎是公共性,政府所實行的一切權利也都是公共權力,所以,公共性是公共權力的特征。這種權力只能用來提供與維護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它不能成為實現某一階層與群體利益的工具,政府也沒有權力用它去剝削社會成員,更沒有權力用它去維護自身的一己私欲。所以,合法的現代政府一定是具備秉持與堅守公共精神的,并會運用這種公共精神去規制著其的運行過程。
(二)服務性
在研討公共管理服務性之時,非常有必須要再次審視一番其的概念。由現代意義去看,管理應該是什么?其實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去觀察疏解它:(1)管理就是決策。管理中的一切活動,由最初的確立目標到最后的績效評估,所有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決策。(2)管理就是服務。政府的協商、調控、強制、約束、指導活動,都是為實現政府目標而進行的措施,所以它是一種服務。其他組織管理也是如此。(3)管理就是協調。管理需要化解矛盾與沖突,需要協調所有萬事萬物間的一切矛盾與沖突,需要通過協調管理去創建和諧且有效率的運行體例,然后由這種運作體例去實現已經確立成型的目標。
(三)合作共治性
合作共治性是公共管理尊崇的治理理念,這個特點意味著,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中,治理的職責并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社會各界包括公民和政府相互配合,共同來承擔的。這種思想極富創新性,在公共事務管理歷史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種管理理念之所以會橫空出世,原因在于人們看到了市場自發調節存在的局限性,而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渴袌鰡畏矫娴恼{節,只能對資源配置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反之,僅僅依靠政府和政策,資源最優配置也是無望實現的。所以,治理思想不畏國家與政府權威,宣示社會唯一中心權力不是政府。治理思想明確表示:政府在面對與解決社會與經濟問題的時候,因為受制于外部與內部客觀條件,所以無法做到全知全能事事一肩挑,所以,這就造成了另外一種局面——去找尋且發揮其他資源的作用去彌補政府功能的不足,而這種資源則是民間與公共組織的可以當做權力主體的力量。
三、公共管理的時代性:公共管理何以成為當代全球關注的焦點
全球各個國家對公共管理與其變革的關注均是比較熱切的。但是,這種局面并不是各個國家的政治家們與學者們在官邸與書齋以心智謀略演化而來的,而是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發展的需求是造就的現象。其涵蓋全方面意義的全球化發展,此中包括社會、文化、經濟、政治,以致全球眾多國家自上世紀中期至今一直面臨的均是有著一定相似度的問題,只是問題嚴重程度有所不一而已。隨著社會中不可治理性問題的頻發,現代民主化進程發展,技術革命與知識經濟的發展等問題的凸顯,這些問題都以時不我與的緊迫態勢步步緊逼各國,要求公共管理在管理效率、理念、方式等方面能夠推陳出新。
技術與經濟的發展大幅度的推動著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化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已而得到相應配置與重新配置;國際間的合作與對話協商頻次均有大幅增長;傳播優勢強的文化的滲透性與擴展性已得到增長。全球化問題早在上世紀中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速度逼近人們。全球化發展也是自那時而逐漸進步的,政治與經濟發展也愈加強勁。如果通過經濟活動去觀望全球化會發現,全球化涵蓋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從原材料到人力資源的轉移,還是從金融到收入分配或者是市場營銷,它們都是在一個全球化的模式上相互依存。上世紀中期到至今所凸顯的種種問題證實,民族經濟的整體性已在被全球化經濟的發展所侵蝕,民族經濟的自主權甚至也遭到了相當大程度的侵蝕,這種情況明確的證實:全球內沒有一個國家是可以在不對國際信息深思熟慮且不找尋國際合作的前提條件下,去做出與本國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相關的任何決定的。
全球化理論為從世界的角度來觀察社會活動的現象提供了理論基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在改變著很多國家決策者的戰略決策,全球化的發展對于公共管理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首先,它影響著很多國家的外交策略,以及國際關系的變化;其次,國際競爭和國際的合作并存,使各國的公共事務管理的效率發生著變化;再次,全球化推動公民社會和全球結社革命的興起,結果便得政府的權力運行方向發生著變化,將權力運行的方向轉移到國際組織,或者與社E組織近距離接觸。導致政府權力部分上移和下移一向上是向國際組織轉移,向下則是向社區組織或第三部門轉移。這些變化,都導致了傳統公共事務管理已經不合時宜,不論是理論方面,還是管理的過程中,都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公共管理必須要進行自我創新才能適應全球化的趨勢。
關鍵字;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區別與互動;
【中圖分類號】D035
公共行政在十九世紀末成為了一個單獨的學科領域;而公共管理則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興起。在現階段的發展過程中,二者有著一定的區別,又有著本質的關聯。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區別與互動。
一、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區別。
第一,內涵區分。公共管理的主要核心是政府管理,有著多元化主體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民社會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公共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模式,這是一門學科,也是一種新的學位教育方式。公共管理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把公共行政作為基礎,將管理學、經濟學一級政治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進行整合,主要涉及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等公共事務。而公共行政則是把剛性規范以及固化原則作為基本的支撐,主要依托于政府主體開展相關的政治統治工作,是國家行政機構根據法律規定開展相關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筆者認為,公共行政主要把政府、法律法規等授權組織機構作為主體,把國家、社會以及自身的相關事務作為客體,根據法律法規展開相關決策、組織等活動的科學體系,有著工具性以及依附性的內在本質。
第二,主客體區分。首先,主體區分。主體就是行為的實施者,可以是單一亦可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體多呈現多元化,主要以政府、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為主。根據自身的業務范圍,對責權范圍內的事項進行統籌協調,享有法律范圍內的權限自由。公共行政的主體主要為政府以及其他法律授權的相關組織,主要依靠政府代表的相關機構。大多數主要把政府作為單一的主體。其次,客體區分??腕w對象主要就是指主體行為的主要內容。公共管理主要重視社會性,對公共服務、公眾的參與性以及政府的行政事務的公開化等責任與義務的履行,主要彰顯了客體的社會性。公共行政較重視其公共性,對公共權力與利益的執行與維護較為重視,主要有著工具性。權威性以及規范性的基本特征。公共管理的客體有著多樣化的特征,在不斷的變化與拓展中有著具象化的形式。公共行政有著動態性的特點,主要針對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為方向,通過其他學科知識的引入,主要包含著公共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領域。公共行政的客體有固有的管理程序,把民生利益為主要導向,維護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的主要表現。
第三,內在區分。首先,管理目標區分。公共行政對機構、過程以及程序的管理較為重視,屬于內部取向;而公共管理則對項目、結果以及績效的管理較為重視,屬于外部取向。其次,管理體制以及運作模式的區分。公共行政對具體的計劃、組織以及指導等基本技能的運用較為重視,主要強的是政策的科學化;而公共管理則更加重視管理的市場化模式。
二、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互動關系
公共行政在歷史的舞臺上一直是政府公共部門管理的重要理論。在其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傳統的公共行政學與新公共行政學說的形式改革。作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際流行的行政改革主流的新公共管理,對傳統的公共行政帶來一定的_擊,這種全面的公共部門管理方法取代了公共行政模式成為了新的管理理念。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在發展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第一,公共管理模式與公共行政的主體都是社會公眾事務進行治理,二者的管理初衷是一致的。公共管理主要是通過多元化主體采取合作管理模式開展社會治理,把公共行政中的精華與社會管理進行了細化處理,把行政管理與社會管理充分的融合在一起。
第二,公共行政是一種政府管理模式,公共管理模式的核心主體則為政府作為主,其他非政府組織作為復制管理。公共管理的主體基本上都是以組織的形式表現的。而公共龐合作系統中的組織要通過核心的、關鍵性的管理部門達到提高組織整體一致性的根本目的,其組織行政有著公共性的特征。公共管理模式中的組織對其行政管理有著共同管理的權利,其行政價值有著中立性的特征,把公共行政在表現形式上轉變為實質的將行政管理模式,根據公共管理組織的相關服務內容、社會治理的實際需求等因素構建行政模式,將公共服務與合作治理有效的融合起來。在公共管理中的相關管理工作是社會治理的實際的、共同需求體現,可以通過合作管理模式的表現出來;公共管理行政有著科學化、技術化理論思想,注重與合作活動的開展,彰顯著合作之間的信息溝通,通過社會道德體制,優化、完善公共管理活動的開展。
第三,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有著規范性的本質特征。在開展具體的活動過程中,二者都嚴格的執行著相關的規章制度,有著一定的規范性特征。把管理機構作為基本的、主要的活動機構;
第四,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的主要目標有著一致性的特征。在社會治理的實際過程中,二者都是將公共利益作為基本的工作目標,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貫徹執行著公平性、公正性以及透明的性的政策宗旨。
第五,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工作在形式上都屬于服務行政范疇之內。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都是一種社會管理的行政手段,二者有著本質的聯系,都屬于服務型社會治理模式范疇。
結束語:
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二者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歷史與時代的二者的影響與作用下,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有著相互對立的層次也有著內在的無法割舍的必然聯系,二者之間的區別與互動等錯綜復雜的關系會社會治理與改革帶來極其重要的影響與啟示。
參考文獻:
[1]朱曉紅,都英杰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內涵的比較與爭論 [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8.79.
[2]陳慶云,曾軍榮,鄭益奮.關于公共管理基本理論的幾點思考[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2(1):456.457.
【關鍵詞】公共管理 公共事務 公共領域
綜合分析已檢索到的文獻資料,關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問題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理論界與公共管理部門的重視,并成為市民社會特有的價值旨趣或規范基礎。
1我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必要性
“公共”的中文語義強調多數人共同所有,在國家管理職能中,非常明顯地,公共性則是其最為根本的特性。在論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變時,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變化,真正的公共理論架構應是以憲法為基礎,公共性指稱政治層面。各種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曾出不窮,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構成,在我國,它是為了解決公共問題,實現公共利益的活動。我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內涵表現為是一種分析工具的“公共性”。從保證公民利益的基本點出發,是一種公共精神的“公共性”。認為公民應具有平等的權利,作為一種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是一種價值基礎的“公共性”,體現的是整個社會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作為一種公平與正義的“公共性”,是在公共事務中廣泛程度的公民與公務員參與,作為一種理性與法的“公共性”,體現公共部門活動的公正與正義,體現人民和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公共部門必須克服私人或部門利益的缺陷,體現為公開與參與,支持公民社會及其公共輿論的監督作用。我國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凸現的必要性在于公共管理實際上仍然是以國家為核心,由于公共管理權力的公共性意識淡薄,促使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結構的泛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自我封閉。我國公共管理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市場體制仍不成熟,我國的法制建設雖取得一定進步,卻常常缺少市場運作的經驗,約束性法律法規仍不健全,內容也不明晰。我國的第三部門還難以擔負起公共管理的重任,我國公共權力呈單向運行態勢,非政府組織效能很難發揮。隨著我國第三部門的成長壯大,對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研究不僅是公共部門的內在要求,就其現實性需要而言,也是公民社會外力推動的結果。因此,必須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改善政府的管理績效,強化公共服務的理念要求,更好地凸現公共性。公共管理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注重效率的理念,需要明確責任的新管理觀要求公共部門凸現公共性。
2我國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基礎
依法治國意味著一切公共權力必須以法律為準繩,權力與法律沖突時,權力無條件服從法律,公共管理公共性必須在我國政府和公眾中樹立起法律法規,這既是法治的要求,也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公共管理的社會性與公共性是相輔相成。國家是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受益對象是全體社會公眾,公共性是社會性的特殊體現,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社會性以公共性為指導。社會性具有量的規定性,公共性則有質的規定性。公共性是我國公共管理的本質特征,公共管理主體之所以是公共機構,盡可能吸納一切可以吸納的人或組織參加,從事公務活動,而不是私人事務,代表的行為目標必須具有公益性本質,公共管理主體只有依法行使權力,是公眾意志的表達,才真正具備合理性。它體現平等、正義、公平、民主、倫理以及責任心,要求公共行政進行價值判斷,即追求社會公平是公共組織的天職,公共管理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公共管理在保證效率的情況下,對整個社會發展肩負引導義務,應該對有效的管理和社會公平做出承諾,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體現出社會責任感。公共管理的客體或對象是公共事務,避免對公眾利益的侵害,以執行社會職能為基礎。我國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我國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是推動社會前進的車輪,有利于實施公共管理活動,實現公共利益,以社會公眾的喜好為導向,實現公共利益。
3公共部門采用私部門管理工具彰顯公共性
私部門管理的核心內容表現為追求不能損害社會中其他人的權益和利益,私人組織的控制力主要來自市場,它也不處在各種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場之中,,它所管理問題涉及的標的人口較少。公共部門采用私部門管理工具有利于我國公共部門提高公共服務效率,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利益博弈進入公共管理領域,我國公共管理公共性受到威脅。而私營部門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論基礎,公共管理將私部門管理手段運用于公共部門,以顧客為導向的管理理念與管理哲學,滿足民眾的需求。比如通過績效管理使公共管理組織的激勵約束機制有了依據,,改變政府機關的浪費,加快了轉變政府職能,引入競爭機制實現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借鑒卓越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進一步健全公共財政體制,打破公共部門的壟斷局面,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廣泛運用科學管理方法,構建科學的公共部門績效評估體系,改革和創新公共部門管理方式,引導政府工作人員樹立正確導向,重塑公共部門管理的業務流程,實現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使公共部門更有效率和活力。又比如實現標桿管理,促進公共管理組織學習和變革,彼此合作、信息分享,主要以競爭者為對象,并了解對方是如何實施某項具體程序,希望創造組織的成長空間,發展出新的、能符合未來挑戰的能力,充分利用好戰略管理手及長期發展戰略,不斷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慶東.論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實現途徑—兼評國內外公共管理研究現狀[D].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博士論文,2002.
[2]王樂夫.試論公共管理的內涵演變與公共管理學的縱向學科體系[J].管理世界,2005(6)
[3]武玉英.變革社會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陳振明.競爭型政府—市場機制與工商管理技術在公共部門管理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公民意識薄弱。目前,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茶,政府職能也日趨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進。但從另一方面看,公民對政府實行的公共服務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視,但是現有的經濟和政治發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間存在著矛盾,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廣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熱情得到提高。但據目前公民的參與程度來看,其參與的意識還比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動參與,并不土動。在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認識存在誤區,很多人認為,公共管理應是國家和政府的事情,國家專、取的管理人員都處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應也沒有能力處理好。
(2)缺少參與渠道。許多公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紛紛參與到公共管理的事、取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發展。但是國家設置的公民參與機制還不健全,很多公民欲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卻缺少渠道和方式,這嚴重阻礙了國家公共管理事、取的健康發展。從目前的公民參與程度來看,土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公民參與的相關機制不健個。國家缺少與公民直接交流的機制,如選舉、監督、代表會議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土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地體現。很多地方政府的選舉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許多公民認為選舉不能達到選民的意圖,嚴重打擊了公民的熱情和積極性。而監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發現問題需要檢舉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沒有渠道,舉報熱線也成了擺設。②缺少公民參與方式的宣傳。雖然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有相關的法律文件予以保護,但這些都僅僅存在十文件中,并沒有在實際公民參與活動中得到具體地體現和落實,公民對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質而呂,還是政府對十這方面的宣傳不足。無論是通過教育或社會宣傳,都應該盡可能讓更多的公民參與到公共管理中,這樣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關合法權益。
(3)參與公共管理的公民整體素質不高。公共管理的優質發展還需要公民處理公共事務的良好能力。每一個參與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應該具備相關的知識基礎,而政府機關也應有向公民宣傳相關知識的義務,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體要求,具備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而我國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素質普遍不高,土要有以下幾點問題,①公共管理的過程中存在很多權利與義務,大部分公民對其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時也對參與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為政府在信息宣傳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參與渠道有限,從而導致公民和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公民參與的信心受到影響,公民參與的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③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能力受到現有的經濟條件制約。從客觀上說,某些地區的公民經濟條件普遍不高,許多人在還在為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而發愁,何談積極參與公共管理呢。同時政府提供給公民參與的手段和方式落后,公民缺少參與的條件,這是導致公民無法實現參與公共管理的意愿的重要原因。
2.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意義
公民參與公共管理是政府和人民溝通的新方式,也是歷史發展至今的必然趨勢。公共管理是政府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表現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溝通,保障公民的公共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擁有民土權利,而公共管理是具有服務性和公共性的管理方式。作為公民,不僅僅是管理對象,更是管理的土人,因此公共管理中不可缺少公民的參與。
3.公民參與公共管理的新途徑
(1)強化公民參與意識,以完善機制做保障。要讓公民積極參與到公共管理中來,首先還是要強化公民的法律意識,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當公民都能紛紛響應政府號召參與公共管理,成為管理中的土體時,才能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同時,公民的積極參與離不開政府提供的相關渠道。公民參與形式的多樣化為公共管理帶來方便,同時也對公民的素質提高帶來了幫助。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建立完善的機制,通過機制保證公民參與到公共管理時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變革時代;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重要分支,具有自身顯著的特征,如主體多元化,客體不斷擴展,不斷提高社會公共利益等。隨著社會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變革時代下公共管理體制、手段的創新及其控制、調節作用的更好發揮受到了廣大學者及公眾的高度重視。
一、變革時代下公共管理主題的突出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政府改革已成為新時期各國面臨的新問題。如何提高社會管理效率、促使管理方式轉變以及優化政府職能受到了各國重視。公共管理的對象主要包括公共資源、項目及社會問題,在社會變革時代下其管理模式的轉型主要受到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一,政府財政壓力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社會治理的改革為政府改革發展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公共管理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內容,在社會經濟矛盾不斷突出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緩解作用。其二,政府與市場關系轉型,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市場發揮著配置資源的關鍵作用,政府不斷減少對市場經濟的干預,從宏觀層面發揮調控、穩定經濟的作用,政府與市場新關系的構建為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提供條件。其三,全球化、信息化為政府改革提供動力。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僅對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究其本質,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間的競爭日趨明顯,政府治理受到了國際競爭力影響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從民族國家的角度對社會治理進行重新審視,公共管理面臨轉型。此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公共管理事務更加多樣化、復雜化。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公共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及新技術的應用也提供了條件[1]。
二、變革時代的公共管理新模式
隨著我國政府不斷深化改革發展,公共管理在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分權治理的改革背景下其服務性特征更加突出,相較于傳統管理型模式呈現出政府力量。首先,公共管理的服務性更加突出,實現了形式、實質上服務性的結合,管理的主、客體成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政府不再是唯一進行實施管理的主體,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社會組織所進行的管理活動也包含在公共管理的范疇內,進而促使了現代社會治理方式的轉變。新型公共管理模式相較于傳統政府行政管理具有本質上的差別:其一,以服務為導向,管理意識及活動的實施不再以控制為目的;其二,以公正為導向,管理效率意識削弱,以真正解決社會公正問題為核心;其三,以服務客體為導向,管理主體價值的實現以其為客體提供的服務為衡量標準。同時,服務主體實現了多元化,不再單一由政府進行管理和控制;其四,以開放管理為導向,在治理主體打破單一化的基礎上,管理方式不再是封閉、神秘的,管理過程及內容透明化、公開化,不同管理主體間構建起相互監督、合作的關系[2]。其次,公共管理的民主性、可參與性得到加強,服務式的行政管理通過賦予社會公眾提供參與管理的權利,使得政府在實施決策、管理、執行的過程中不再將公眾隔離,打破了公眾與政府間的陌生感與緊張感。公眾參與公共管理實際上是對政府治理壟斷地位的打破,通過讓公眾參與公共管理的決策、執行等環節,將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終以政策的形式體現出來,才能真正提高公共管理實效,切實維護公眾利益,避免社會危機的發生。同時,為公眾提供表達意愿的途徑,如聽證、協商、咨詢及公示等,收集公眾對社會問題的意見及建議,能夠將社會問題所涉及到的各方利益真實反映出來,進而促使提高政府決策的公平公正性,在兼顧效益的同時達到公平,為服務型公共管理新模式的順利轉型奠定基礎[3]。最后,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服務性、公開性、合作性是其未來發展中期望達到的理想形式,同時也是實現民主行政的重要途徑。在目前公共管理主體非政府化、多元化的發展形勢下,政府與社會管理主體間合作關系的構建成為公共管理未來的發展前景。
三、結語
總之,變革時代中的公共管理打破了以往以政府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方式,社會其他主體的參與不僅促使了公共管理主體的多元化,更調整了政府與社會間的關系,打破了傳統治理中政府中心化、社會邊緣化的狀態,公共管理在各方主體平等參與的基礎上全面展開并堅持信任、公平、服務的基本原則,使得公共利益切實得到了保護。因此,新時期應明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其宏觀調控全局的地位仍未變化,但其不再是唯一的主體,而是公共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
作者:袁迎娜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方堃.論民主性知識建構中的合作治理———<民有政府:反政府時代的公共管理>評析[J].學術界,2011,12(11):223-232.
[關鍵詞]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
自我國設置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以來,有關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爭論一直不斷。直至今天依然是基本概念混亂不清,基礎理論膚淺薄弱,學術論著自相矛盾的現象相當普遍。本文試圖規范澄清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私人管理幾個基本概念的含義,理順三者的相互關系,以促進我國的公共管理碩士學位(MPA)教育和研究健康深入發展。
一、公共管理概念
何謂公共管理?有人認為,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例如,夏書章教授就是這樣看的。他指出,行政管理學是從西方引進的,英文為administration,意為行政、管理,因此,有人把它譯為行政學,有人把它譯為行政管理學。因為行政天生具有公共性特質,因此,英文administration前通常有public加以限制、形容和修飾,所以,有人也把它譯為公共行政學,有人譯為公共管理學。[1]我理解夏老的意思,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僅僅是個譯名不同的問題,并無實質性的內容差別。如果我的理解是夏老的本意。那么,有幾個問題是值得商榷的。其一,假定行政、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公共管理過去在外國表達的可能是同一個對象的含義,但是也不是對國外在這一個領域全部研究現狀和歷史的全面概括,至少它沒有能夠概括進去國外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全球治理等理論。其二,既然我們把外國在這個方面的理論引進國內,那就遇到一個與中國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問題,而夏老的看法沒有完成這項工作。其三,當前中國教育部在專業設置上把公共管理設為一級學科,把行政管理置于公共管理之下設為二級學科,表達了公共管理與行政管理有差別的意向,此時再把行政管理等同于公共管理,值得商榷。當然,夏老強調公共管理就是行政管理不僅在譯文上有他的道理,而且在實踐中更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行政管理即政府管理確實在公共管理中處于核心地位,扮演著主導者的角色;舍棄政府的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只是一句空話。
有人認為,公共管理不是行政管理,而是新公共管理。陳振明教授說:“說到底,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的,而且它代表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新趨勢。因此,我寧愿將公共管理視為一種傳統的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之后的新途徑、新范式,我稱之為‘第三種途徑’,而將前兩者分別稱之為‘第一種途徑’和‘第二種途徑’?!盵2]陳教授講的“第三種途徑”的“公共管理”,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英、美一度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它是一種在“重塑政府形象”名義下以市場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的以市場為導向的引入私人管理企業方法的公共事務管理市場化的公共管理模式。陳教授關注當今世界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前沿趨勢,令人欽佩。但是,他的觀點也值得商榷。其一,他把公共管理等同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忽視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也屬于公共管理范疇,顯然在概念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二,他只看到新公共管理引進私人管理方法的優點,沒有看到這種模式存在的缺點。據我觀察,當年在美國很興盛的新公共管理如今并不是很時髦的東西,相反,強調政府權威才是當今在美國起主導作用的公共管理模式。其三,有意思的是陳教授一方面寫文章贊揚宣傳西方新公共管理式的公共管理,另一方面由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卻講的是政府管理的內容,這種論著上面的互相矛盾表現了作者自己研究中的困惑。
更有意思的是與陳振明教授恰恰相反,張成福教授寫文章批判新公共管理,而他著的《公共管理學》教材,卻完全講的是新公共管理的內容。[3]這種論著上面自相矛盾的情形使人無法明白作者的學術立場究竟是什么。
關鍵詞: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區別 比較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間的共同之處主要表現在調控、組織以及管理等方面,因此,可以將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看成構成管理的主要成分之一。二者雖然都同屬于管理學的范疇,但它們之間還存在著一些區別。隨著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應用廣泛性的提升,對二者之間區別進行比較變得愈發重要。
一、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的定義
1、公共管理的定義
公共管理最在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被提出來的??梢詫⒐补芾淼奶岢隹闯墒枪残姓芾戆l展的一種必然趨勢。公共管理是對公共行政的有效補充和延伸。與公共行政相比,公共管理對社會平等問題及發展公平問題的重視程度更高,它的發展目標是獲取更多的公共利益,并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保障和維護作用。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是政府部門,政府部門管理水平的提升建立在實施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通常情況下,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權利部門是國家的權利機關,因此,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2、工商管理的定義
工商管理的對象是企業,它需要為企業制定合理有效的發展戰略,并對企業中的問題進行管理。工商管理的目標建立在經濟學和管理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工商管理通過相應方法的應用為企業提供合理的經營策略,以此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由于工商管理的內容較為豐富,因此,在工商管理專業性方面的要求更高。就企業的管理工作而言,工商管理對企業建設管理方面的重視程度更高,工商管理對企業的管理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公共管理與工商管理之間的區別比較
1、在運行機制方面的區別比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建立在市場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由于市場經濟術語法制經濟的范疇,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出現不合理的部分時,法律會對其進行限制和約束。與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相比,法律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的約束屬于外在管理方式中的一種,發展規律卻可以從內部直接對市場經濟發展直接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近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各個行業的企業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些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在對市場發展規律充分掌握的基礎上完成生的發展。因此,工商管理需要對市場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變化進行有效應對,促進企業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獲得較好的發展。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實現建立在使用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權利的基礎上,為了保證公共權利的有效運行,需要利用法律對公共權利的運行過程進行管理和控制。公共管理的過程始終處于被監督的狀態,其行政行為要符合相關法律中的規定,因此,可以將公共管理的運行機制看成是一種政治化發展。
2、在管理領域方面的區別比較
可以將社會分成三種不同的領域,這三種領域分別是公共領域、私人領域以及準公共領域。就工商管理而言,它的管理領域主要指私人領域,對應的,工商管理解決的問題也是私人領域中的問題;而公共管理的管理領域則是公共領域,它解決的問題通常是社會公共問題。
3、在價值體現方面的區別比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負責的問題都在私人領域中。對企業進行工商管理的目的是使得企業提供出更多種類和數量的產品,工商管理的價值體現在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主體是政府部門。公共管理的發展目的是獲得更多的公共利益,并對已經獲得的公共利益進行有效維護。對公共管理作用的評價應該充分考慮公共利益和公共管理的實際效率這兩方面。政府部門通過公共管理,促進公共利益的發展,進而使其更加滿足人民群眾處于變化狀態的需求。公共管理方式具有一定的法制化特點,隨著政府姐姐社會職能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公共管理的能力也發生了相應的提升。這種變化意味著,公共管理在集體利益創造方面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因此,公共管理的價值是實現公共權利實施的合理化和公平化。
4、在資源方面的區別比較
就工商管理而言,它掌握的是非公共權力和非公共資源。非公共權力主要是指企業產權,在企業產權中并不包含企業內部的約束力。工商管理所能支配的資源,是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多種生產資源,工商管理需要對這些生產資源進行有效管理,保證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進而對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就公共管理而言,它的核心主體是政府部門,為了促進政府部門對相應公共事務的管理,政府部門應該對一些公共資源進行主動掌握。這些公共資源中包含自然資源、財務資源以及公共權利、自然資源主要是指水利資源等,為了提升公共管理的質量和效果,政府部門應該促進這些自然資源壟斷性發展的實現。公共資源中的財務資源是指政府部門的合法納稅收入。從本質上講,這些納稅收入屬于公共財政中的一種,政府部門對財政資源的管理和控制應該建立在保證財政資源得到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公共資源中的公共權力是指,在公共管理活動中,公共管理主體的實際約束力和強制力。公共管理過程中公共權利的使用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管理的良好發展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