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1: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交媒體的例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5年前,我在報社做記者,被調至報社的香港記者站,跑香港時政新聞。當時,我在香港一個朋友也沒有,要想就某事件或某話題采訪生活在香港的人,很難找到采訪對象。一天工作結束后,想約三五好友出去聚聚,也沒人可找。
不過記者這個職業,能迅速磨練人,把人的智商、情商一掘而盡、發揮到極致。要不怎么說當記者,每天都有被掏空的感覺了。怎么辦?只有通過網絡,倚靠各種社交媒體找人、找朋友。
一番打聽了解后,我列出了當年(2008年末)在香港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除了facebook、linkedIn等受歡迎的,還有Meetups(國外的社交媒體,在香港也有一些人使用);Hongkong expats,這是個垂直性網站,專為在香港的外國人、外地人設計,知名度較高;FC Club Hong Kong(Fortune Connection Club,這是個基于職業連接的社交網站)等等。所有這些社交媒體都是為了大家能在某個共同的地點,互相認識,建立聯系。當然,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泡在社交網站上,每個都去嘗試。了解了列出的各種社交媒體有什么特性后,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我選擇了facebook\linkedin\Hongkong expats\Meetups這四個。其中Hongkongexpats\Meetups的角色是“探路先鋒”。因為它們的主要特色是:指針性強,就是為了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基于某種興趣或習性,先在網上發起各種主題的聚會活動。比如你喜歡吃素菜,你可以發起一個讓大家一起吃素的組織,然后定期組織吃素;比如你喜歡研究冥想;比如你想發起同城的外國記者聚會等;都可以依此來做。其次,這兩個組織,特別是Meetups更講求將關系落到實地:大家在現實中的聚會。所以,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職業需要,選擇參加其中的活動。Linkedin就是完全基于職業的社交媒體,有很多職業群組。我會找些關于記者的組織,加入其中,和他們討論行業話題。至于facebook,我把它用作見面后,以后保持聯系的工具。
看,過去,我們在茫茫人海里,要找到有著共同興趣、相似背景的人,是多么地天方夜譚啊,但是現在呢?各種社會化媒體,讓我們聚合的成本驟然降低,甚至為零。通過以上的社會化媒體,我們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能找到朋友了。
那么,我使用這些社會化媒體的效果如何呢?我給大家舉3個例子吧。
例子1:
有一次,我想采訪香港某條專賣小眾奢侈品牌的街。比起尖沙嘴、銅鑼灣,這條街很少為內地人所注意。比起LV等響當當的大牌,這條街的國際名牌也是小眾的,個人口味很重。我在網上找到了曾對這條街有深入研究的時尚圈資深人士。她曾寫過關于這條街的文章,但是這篇文章的署名就是她的英文名字加中國姓。天啦,叫這個英文名字的人多如牛毛,怎么找到她呢?我嘗試著在facebook的“搜尋”功能里打入她的英文名字加中國姓,經過具體指標的排查,比如照片、她的興趣等,我找到了這個人。然后我意外地發現:她也認識我的一個朋友!這樣,聯系上她,就不再是大海撈針了。我們約定了采訪時間、地點,順利地完成了這次采訪。之后,我們一直通過facebook等保持聯系。
例子2:
我參加了Hongkongexpats發起的一次聚會。這次聚會是由一位英國女孩發起的。聚會主題是:歡迎在香港工作的、來自異國他鄉的女孩。聚會的前期召集方式很老套:就是在論壇的相關主題頁下發帖,想參加此次聚會的留下自己的姓名和郵件。同時,大家也可以通過網絡,在聚會前先彼此認識。聚會前,我在facebook上和幾位有興趣參加此次聚會的各國姑娘們連接了。我們先通過facebook聊了聊為什么來香港、在香港的工作、生活等話題;但這些聊天是很分散的,只限于非常有限和基本的信息;因為大家都要上班,沒有那么多時間聊地那么深入。那天聚會安排在蘭桂坊一間比較清靜的酒吧里,10幾位姑娘圍坐在一起,大家互相介紹、閑聊。在分散的聊天后,我們又因為共同的文化背景、經歷等再次自動地分組,繼續深入地聊。最后,我和一位土生土長在加拿大的潮州女孩ling成了好朋友。之后,我離開了報社,很少去香港了,我們仍通過facebook、郵件保持聯系,告訴對方自己的最新境況。
例子3:
通過Meetups的線下聚會,我認識了一位在香港辛苦打拼的廣東女孩。她被公司派往香港,設立銷售辦公室。一個女孩在完全陌生之地打拼,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我們在聚會里見面后,只是互相加了對方的MSN。一天,我看到她的MSN簽名,語氣里充滿了辛酸,內容大致是“工作壓力讓她喘不過氣,她一個人跑到衛生間放聲大哭”。雖然那天聚會,我們并沒說很多話,但同在異地,感同身受,我立即在MSN上安慰她,問她怎么回事?我有什么可以幫到她的?后來,她邀請我去她在香港的家里吃飯。之后,我們成了好朋友。幾年后,我們都離開了香港,她回到了廣州。但一直保持聯系,我還去參加了她的婚禮。
大家看看以上我的3個經歷。發現有什么共同之處呢?對了,就是社會化媒體時代,關系循環鏈:網絡-現實-網絡-……,循環往復。它實際上就是社交關系的O2O。
第一個例子告訴我們:社會化媒體能幫助我們找到我們想認識的人,為何不去嘗試呢?通過各種社會化媒體,我們擴大了人際交往圈子。
第二個例子告訴我們:通過社會化媒體認識的人,不是每個人都能和我們聊地來,成為朋友。能不能成為朋友?只有讓關系“著陸”。你很難和一個只憑文字和圖像等工具構筑的人,建立什么特別好的私人關系。更何況,我們在網上和人說話的速度,能傳達的信息量,要遠遠慢于和低于現實生活中的(大家一定都切身感受到了吧)。
Miresball and KRC Research《品牌狀態報告》指出,2010年在反思“社交媒體如何改變品牌影響”時,全球各地百分之四十的品牌營銷人員認為社交媒體對保持品牌誠信帶來新的挑戰。電子營銷人員認為,社交媒體是品牌的夢魘,因為營銷人員“不再對訊息享有完全的控制權”。但是,品牌營銷人員是否曾經對自己的訊息擁有完全的控制權?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消費者對社交媒體的反饋會影響品牌營銷人員的行為,其中一個例子便是The Gap徽標的變更。The Gap希望讓自己的公司變得更加現代化、更有時代感,于是2010年10月初在Facebook上推出新的徽標。該公司很快收到負面反饋,包括消費者創建MakeYourOwnGapLogo.com網站。新的徽標完全沒有反映出消費者心目中的The Gap品牌—“他們的The Gap品牌”有“經典”的襯線外觀,而非無襯線字體。經過失敗的替代徽標后,2010年10月11日,也就是推出新的徽標不到一個星期,The Gap就推翻了自己的決定。
請記住,這從來都不是從品牌到消費者的單向對話。消費者影響力和共創并非新鮮事物。只要品牌營銷人員要求消費者讓一個品牌成為“他們自己的品牌”—以前是社交媒體—它始終是加入對話的消費者心理的組成部分。許多社交媒體實例反映出消費者不認同營銷人員的決定,或許這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夠發揮影響力的唯一對話。英國航空1997年“Ethnic Tailfins”(甚至瑪格麗特撒切爾都對此表示鄙夷)和1985年New Coke的推出只是其中的兩個例子。但是,還有其他實例。在15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The Levis Strauss & Co. Archives擁有成百上千封消費者表示對其品牌鐘愛的“致Levis’s的信”,這些信現在被用于帶來設計靈感。
消費者為何加入其中?因為一個品牌不一定是被銷售的有形產品或服務。品牌是消費者腦海中或心目中形成的關于實體聯想和體驗的“標識”,以及對使用它的情緒惠益的承諾。當然,擁有和控制這些聯想和體驗的是消費者,而非品牌營銷人員。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益普索ASI專注于對它們進行了解和測量的原因。
是的,品牌營銷人員對品牌的商業業績負責。為了實現增長,他們可能需要想象一種新的品牌承諾、形象或標識,從而為消費者創造出新的聯想和體驗。但是,消費者將會確定這種變化對他們的意義,而且無論這種變化是什么,都必須具有相關性。否則,消費者將始終跳入對話中,并抵制這種變化。
看看The Gap、英國航空和可口可樂,我們可以認為品牌營銷人員專注于錯誤的事情,這讓他們忘記了消費者對于品牌的作用。品牌營銷人員專注于正在改變的事情,比如徽標、tailfins或新的可樂配方,其實他們應當關注的是變化對品牌及其消費者有何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開始重振精神,因為在發展出聯想和忠誠度并讓品牌成為“自己”的品牌后,品牌營銷人員竟然對這些聯想和忠誠度視而不見。品牌營銷人員已經假設他們將會并且能夠控制市場上的變化和品牌承諾。品牌營銷人員并未全面評估消費者對變化的感知,并解釋變化對于塑造自己的品牌體驗有何意義。品牌營銷人員沒有注意到什么東西對其忠誠用戶最有針對性和象征意義。品牌營銷人員忘記了消費者最終會承認自己與品牌的關系。
那么,如果消費者影響力并非新鮮事物,那么社交媒體的影響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首先,社交媒體已經在品牌和消費者之間—在一種極為公開、透明的環境中—建立了一個即時反饋環路?,F在,消費者影響力能夠瞬間影響乃至改變品牌營銷人員的決策。但是,可能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者現在堅信他們能夠積極地發揮影響,并要求得到答復。
2010年,益普索Mori研究顯示,絕大多數人認為社交媒體渠道的討論能夠影響公司的聲譽和經營許可,而一半的人認為公司應該正視社交媒體渠道的批評意見。尼爾森《2011年第三季度社交媒體報告》進一步指出出社交媒體用戶的影響力:53%的社交媒體活躍用戶追求品牌(相比之下,32%的用戶追求名人效應),其中47%的用戶可能會大手筆購入衣服、鞋類和飾品等商品。
品牌營銷人員應該相信社交媒體用戶的影響力。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平臺,狂熱的消費者能夠借此輕松并積極共創,而不僅僅是爭執不下。這時候,便可以進行雙向對話。2005年諾基亞利用其“概念休閑小站”為諾基亞比荷盧設計獎征集消費者設計創意(獲勝者的獎品為諾基亞888,這是一款腕帶手機)。戴爾運營Ideastorm.com,以其夢想、分享,發揮影響力,該網站收到了消費者的1萬多條創意。戴爾提供一個月的“實施創意更新”,讓貢獻創意者知道哪些創意已經完全或部分實施。
社交媒體也是實時、未經過濾的信息的補充來源,可以以此了解消費者如何談論品牌以及他們談論的實際內容。共同探討趨勢,可以實現共創和構思。這方面的最新實例是耐克的MAG(磁反重力)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鞋”(back4thefuture.com)。MAG鞋受到Marty McFly鞋的啟發,由耐克專為“Back to the Future II”(回到未來II)設計。
MAG鞋的開發并非耐克的內部決定,其開發工作受到2005年草根球迷運動“McFly2015”的刺激。MAG鞋的開發耗時6年,走了少數彎路后,終于在2011年9月8日正式推出。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中耐克認識到,電影中展示的“自動鞋帶”頗具諷刺意味。
隨著社交媒體不斷影響鞋的設計,耐克利用社交媒體進行鞋類產品的。耐克邀請一些有影響力的鞋類博主,甚至讓他們飛赴洛杉磯參加在標志性的時鐘塔舉辦的電影主題活動。耐克在鞋類活動舉辦之前便大肆渲染。
融合社交媒體的共創實力,并利用消費者對品牌的想象,對品牌營銷人員而言是一件好事,這意味著他們不必對自己的品牌持續再造。繼2009年舉辦包裝活動后,Tropicana北美公司總裁尼爾坎貝爾承認,消費者能夠“更輕松、更快捷地”與品牌營銷人員進行溝通。鑒于這一積極的現象,他說:“對于萬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公司而言,這是一件好事?!?/p>
關于受眾
無論是開通一個新網站,還是在現有的媒體項目中新增社交媒體的特別版塊,你都必須仔細思考受眾。用戶是各種社交媒體網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評估如下的事項:你的受眾是誰?花些時間來定義你的目標市場所在??紤]如下因素:
人口統計學。何種特征能夠描述你的市場,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齡、教育、職業或者家庭構成情況?訂閱《成功營銷》請點擊省略/dingyue
消費心理學。你的受眾還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沒有特殊的興趣愛好影響著他們的行為?這些可能和工作有關,像IT業,或者與愛好有關,如手工編織。
行為。用戶的在線行為是如何透露出他們興趣的?他們使用特定的產品或內容嗎?他們閱讀白皮書或者觀看視頻嗎?
怎樣讓受眾參與進來?
讓上傳和分享變得容易起來。舉個例子,對用戶而言,給內容評級或者上傳圖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達自己。
無論是消極還是積極地參與,它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好處?瀏覽者會思索,“這會給我帶來什么好處”?
是不是因為參與意味著成為某個網絡社區的一分子?獲得反饋?擁有一個可以發言的公共論壇?贏得尊重?被聆聽,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許參與者就網站的功能給你以反饋。在網站發展的初步階段,這非常重要,參與者會告訴你他們想從你的網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對那些不能發揮作用之處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體時需要考慮的要點
就網站對用戶上傳內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經過謹慎思索后做出規定,為網站管理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這必須謹小慎微,不過也并不意味著它需要在你的網站上成為明白的標注。訂閱《成功營銷》請點擊省略/dingyue
做好迎接在公眾面前失敗的心理準備,因為社交媒體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對于一些公司而言,這可能很難接受。就了解發揮作用的機制以及你目前所能達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關變化的發展。隨著網站的發展,每天都會有新的變化和挑戰。社交媒體并不會“建造了它,人們就會到來”。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才會培育并且保持網絡社區的擴展壯大。承認構建社交媒體網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你需要不斷地測試新的方法以改進網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說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嘗試,才能夠令每個職能體妥當運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體提供了多種盈利模式,包括:
廣告。社交媒體,尤其是針對利基市場或B2B市場的,提供了利基營銷的機遇。在廣告商機中:Banners、贊助、銷售線索生成,以及行為目標營銷都可以直接或者通過第三方出售。
訂閱。訂閱可以以許多形式出現。例如,它們可以成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們可以令平面與網絡的界限不再那么區分明顯,像Engeering News-Record網站一樣。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對社交媒體目前的發展以及強大的網絡廣告市場,許多公司仍未完全開發出可做的選擇,如收入份額或附屬收入,研究銷售以及數據銷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況下)。訂閱《成功營銷》請點擊省略/dingyue
測量社交媒體的影響力
許多市場營銷人員還在使用老辦法來評估一場營銷推廣戰的影響力。就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因為他們喜歡讓不同推廣中的評測標準保持一致,并且這也是他們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個方面,不那么傳統的方式也很重要。在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須考慮到的是:
頁面瀏覽率。這是一個既定的指向標,可透視出你對社交媒體所作的努力。
用戶參與。這可以依據網站停留時間及發生行為來做測評。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條評論或圖片?每周呢?每月呢?參與到這些版塊中去,用戶在你網站上停留的時間有沒有增長?
廣告商的互動。網站能不能令廣告商參與到消費者對話中?媒體實體會顧慮到廣告商將得到負面的消費者反饋,但是對話已經發生了,考慮到這些看法就很重要。這些更新的形式讓廣告商們能夠記錄下這些迎面而來的事項(公共論壇除外)。注意:對于迄今為止,與讀者仍然只有單向交流的編輯部門成員而言,這些也很有用。
收入。與往常一樣,評估收入以及正現金流是任何推廣戰的關鍵性因素。
成本。追蹤由這些工作所產生的成本很重要。記得從廣義上來考慮成本,因為這可能和你許多組織所在的地域發生關系。
在你的網站上增加社交媒體可能是個很艱難的決定,最重要的一步是從頭開始。對于一個枯燥無味的網站而言,社交媒體并不是權宜之計。但是許多網絡營銷人士發現,就擴大接觸面、建立聯系、向消費者學習,當然,對,還有帶來新利潤而言,它們是強大的工具。訂閱《成功營銷》請點擊省略/dingyue
相關鏈接:什么是社交媒體?
在你逐漸形成自己的社交營銷戰略之前,你需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資源,并且準備好花時間和經歷來制作一個完善的計劃。你要問問自己和你的團隊下面這六個問題,看看你們是不是在發展社交戰略上已經做好準備:
1.對社交營銷你們有沒有清晰的目標?
如果你有自己的目標,那么盡量讓它變得更具體,并且在執行每一個創意的時候都要牢牢記住它。指派一個關鍵業務團隊來討論社交營銷的重要性及其戰略。清楚了解你的業務獨有的社交營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明確評價標準以方便執行。
2.你們有致力于社交營銷的人力資源嗎?
在你啟動社交戰略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有足夠的資源可以調配嗎。社交營銷需要有實時的反應和不斷的信息更新,這兩者都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
3.你們能否制作出足夠數量和質量的內容來維持社交營銷話題?
社交營銷靠內容吃飯。你需要審查自己現有的營銷資產和明確自己的思路方向。此外,還要確保你的方案能讓你源源不斷的生產出值得用于社交營銷的內容,包括博客內容、圖表、視頻和白皮書等等。記住,你的大部頭內容可以改頭換面成為小型的作品。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網絡講座可以分拆成視頻片段、白皮書、圖表和博客等。
4.你的網站做好吸引社交營銷注意力的準備了嗎?
在你設立各種各種的社交媒體頁面之前,先保證你自己的網站足夠體面,能夠應對來自各方面的關注。確保你的網站上有活躍的社交分享。鼓勵你的觀眾在你的社交網絡中分享你制作的內容,前提是要給他們提供所需的工具。
5.你是否準備好了把社交營銷戰略融入整個購買流程?
社交營銷并不僅僅是為了刺激需求的產生,在整個銷售過程中監控和追蹤你的目標客戶也很重要。在銷售線索、機會和潛在客戶的培養中都可以用到社交營銷工具,要確保在整個購買過程和用戶的生命周期中,你都和觀眾保持緊密的聯系。
6.你是否準備好在每一場活動中都運用社交戰略?
當然,SNS媒體也能夠幫助品牌進行重新定位甚至“漂白”,“芙蓉姐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SNS媒體的精準營銷,從而針對不同的目標用戶建立統一又多元的品牌形象。比如寶潔的產品從低端向高端覆蓋各個人群,可以利用不同的產品微博賬號,針對不同的目標消費者進行推廣。
SNS營銷的心理學基礎很簡單,充分利用了人們在虛擬的社區中人際交往的需要。在匿名化和碎片化的網絡社會中,基于熟人體系的社交媒體是人們重塑信任的重要平臺,消費者傾向于向熟人需求意見和建議,因此通過應用社會心理學六法則,便有助于品牌塑造。
法則一:從眾原理
為了規避購物中的不確定因素,人們常常會參考別人的購物體驗。當某件東西很暢銷或占據市場統治地位時,人們會本能地把它當作一個正確、有效的選擇——這是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
市場應用:
①借助銷售排行榜將一個品牌與最暢銷、市場領軍品牌、增速最快等等聯系起來。例如通過SNS媒體公布近期的暢銷清單,允許購買者瀏覽最暢銷、最多瀏覽、最受喜愛、最多評論的數據,說明購買哪些商品是最明智的。
②可在社交平臺分享消費者生動感人的購買經歷以此獲得其他用戶的認同感。
③通過各種手段鼓勵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對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可信評價,注意要避免差評而盡量通過巧妙的方式讓消費者心甘情愿宣傳產品的各種優勢。
④利用技術手段,通過SNS推薦系統,對相似消費群體挖掘并推薦他們可能喜好的商品。
法則二:影響力原則
人們總有一種自然的傾向去相信專家或權威,他們的評價可以讓消費者在選擇中省去思考時間。
市場應用:
①在SNS媒體中利用明星或權威人士進行產品推薦。
②向名人推出試用活動并鼓勵他們在社交媒體。
法則三:稀缺原則
人們通常出于對可能失去的害怕,認為稀缺的東西具有更大的價值。
市場應用:
①在SNS媒體中進行限量體驗,限量機會,限量提供,限量可獲得性,限量版本等基于稀缺性的促銷活動。
②推出只針對社交媒體的促銷計劃。
法則四:喜好原則
人們總是對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更具認同感,所謂愛屋及烏。
市場應用:
①充分利用購物者的社交圈進行產品的推薦,例如Facebook和twitter等。
②利用SNS媒體平臺關注、分享并傳播一些目標消費者喜歡的信息,比如酒類電商可經常與飲酒健康相關的新聞或科普知識。
③經常與活躍粉絲互動以獲得他們的好感,這樣更容易樹立產品品牌形象。
法則五:一致性原則
面對不確定性,人們往往會選擇與自身觀感和過去行為一致的那個商品。
市場應用:
①定期開展免費試用,線上的免費體驗等。
②設計與品牌相關的小游戲在社交平臺推廣。
③注意保留消費者各種購物信息,并提供良好的服務以使消費者形成路徑依賴與習慣。
法則六:互惠原則
人們得到實惠是會感到心存歉意,比如在超市人們嘗了免費品嘗的商品后都覺得有義務進行購買。
市場應用:
①經常在節日與消費者互動,贈送消費者免費的試用裝,產品宣傳雜志等。
②經常與消費者互動,專發他們的微博并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
當風險發生,新的規范是向我們的移動設備(不超過我們幾英尺遠的地方)尋找信息、播報感受、傳播圖像并且聯系存在共同經歷者。新聞媒體甚至使用臉書、推客、YouTube中的社會圖像與視頻,充分發揮它們作為報道的目擊資源與提供保鮮信息的作用,即便包含著沒有經過準確驗證的話語。
鑒于社交媒體與風險間的共生關系,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企業和組織將社交媒體列入不只是他們的營銷計劃,而且是危機準備和響應計劃。食品工業的風險評估也不例外。食品工業鏈中的餐廳、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其他的公司機構,正逐步通過社交媒體、以提供數字化工具的方式幫助解決問題、應對風險管理。
這種前瞻性計劃是很靈敏的。只需在智能手機、平板或電腦上按幾個鍵、每天一小時,一個受挫的客戶或利益相關者便可以發起一場全球性戰役。社交媒體愈加被人們作為一種新型客服熱線,一旦感到不滿意,客戶隨即,這些抱怨就能轉變成全面爆發的危機。
表達對一家客服經驗不足餐廳的不滿,散布不達標或被污染產品的聳人聽聞的圖片,甚至是散布潛在的食品中毒事件爆發的謠言,也許真的是流感都司空見慣的策略。雖然是單一的聲音,推客卻擁有更強大的能量,點燃品牌危機只需在線的一個人就夠了。
在這個強大的網民授權時代,食品行業該如何去準備?美國FDA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維護著一個博客,在臉書、Flickr、推特和YouTube上也有所作為。食品安全中心是一個致力于通過限制有害食品生產技術的使用來加強人類健康與環境保護的非盈利機構,他擁有同樣強大的社交媒體線索,掌握著臉書、推特、Pinterest和YouTube的豐富數據。食品行業很多公司已經認識到,建立多元化的社會平臺、博客以及移動設備是客戶服務、市場營銷以及眾多功能的重要商業手段。
然而,在風險管理的工作中,大部分企業還沒將社交媒體提升到可能范圍內。例如,最近一項商業持續力洞察調查顯示,57%的受訪者沒有將社交媒體正式列入風險管理資源。調查者之一的辛普森說:接收社交媒體作為衡量公司可能存在風險與法律糾紛的依據,確實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之前社交媒體被認為只能在組織能力上略有改善,即意味著指示性無效或無影響,對此,一些機構已經著手將社交媒體整合進風險管理工作。
就拿FDA來說吧,剛剛提到過他們維護的幾個社交媒體平臺。他們自己也承認,FDA正在尋找更多的通過社交媒體交流的機會。2013年7月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FDA投入更多社會與移動資源,使更多人了解到關于食品安全與健康療效的信息。這項報告同時表明,FDA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在利益相關者的時間與注意力上,存在很多信息資源的競爭者”。結果就是,FDA近期宣布計劃增加并提高當前使用的社交媒體。
對這樣新現實的認識,讓逐漸掌握整個食品行業的公司接納社交媒體,用以應對市場營銷與問題解決。而社交媒體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至關重要的是認識到許多潛在在線問題可以被避免,至少可以在其演變成不可更改的危機前能被快速確定。失敗的準備,就是準備失敗,所有公司都可以從以下幾點得到啟示:
監控勢在必行
對于有效的問題應對與風險管理來說,建立有力的監控程序是基石。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在線對話監控都需要確切的促進公司變化的行動力與信息,而不僅僅是記錄被在線提及的品牌。監控程序應包括關鍵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的大眾社交媒體交流群:博客與信息、專業團體或是像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以及在讀者間產生響應的主流媒體的評論文章或博客帖子??紤]到全球影響力與覆蓋多種語言的關鍵詞,適當的監控措施也是必要的。
在常規工作日之外建立監控程序同樣重要。因為一家企業不進行商業活動并不意味著相關的客服也隨之停止。對于食品行業來說,人們在閑暇之時更喜歡去餐廳、去購物、或在家享受美食,這也就使得所謂“閑暇時間”成了問題高發時間。
最后,監控程序應該像谷歌那樣,包括定期出現的關鍵詞的快照。搜索引擎中出現搜索的消極程度是了解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指標,借此可以了解他們搜索的與公司、相關組織或整個行業有關的術語。如果消極結果出現在搜索結果的前10名,那有可能是重要的媒體報道或社交媒體的談話,還需要進一步的指標檢查。
透明度和訪問是新標準
透明度和訪問并不是新概念,但對于社交媒體來說,卻賦予了新意義。先進技術拓展了人們接觸信息的途徑,人們對它也有了更多期待。利益相關者希望開放接觸相關信息的通道、增強參與會話的能力,這會滿足他們對信息的期待。以食品為例,他們希望得知食品的原料、營養價值,了解整個食品生產鏈。而且,當有問題發生時,不論對于產品本身還是產品消費結果,消費者都希望能在在線客服平臺或公司主頁上得到及時回饋。有時,這樣的期待并不公平,但這已經成為了我們必須接受并正視的現實。
客戶不止依賴企業提供透明度和訪問。過去幾年,審查網站和工具充斥著整個網絡,包括Yelp、谷歌對地方模式的評論和一些其他形式。個人同樣通過臉書、推特以及博客發表評論并提出可以影響決策的建設性問題。這些言論與建議對于購買決定往往有非常大的影響。事實上,一個被廣為引用的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表明,Yelp對一個餐廳的星評價,可以轉化成5%~9%的收入。
積極、忠實與反對,如同婚姻
沉默非金。面對客戶的疑問與在線幫助咨詢,沉默不語只會讓其他人趁虛而入,或是用別人的譴責填充你的無聲,這對你的品牌與公司都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會導致誤解。而且,沉默通常被認為是認罪的表現。
如果不能馬上給出所有答復,沒關系。一個簡單卻及時的反饋也意味著客戶的問題正在被關注,隨之而來會有更多的解決方案。這就提供了一個緩沖時間,但一定要在隨后給出簡短的回復。
整體思考
不僅文章、圖片、視頻等材料永遠存在于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中,搜索引擎本身也是利益相關者的新型直接接口。心力與智力的戰爭首先從搜索開始。事實上,80%以上的在線會議開始于搜索引擎,用戶通常不會輸入公司的網址。本質上講,搜索引擎已經成為與公司或品牌相關的關乎搜索結果的“一個人”。
制定內部流程和放置系統
以下是徐志斌詳解新增的社交紅利原理及有效駕馭它的方法
為何這些應用被社交引爆
新書《社交紅利2.0:即時引爆》中,用了四個定律來回答這個核心設問,它們分別是“短”定律、“新”定律、“好友”定律、“快衰”定律。即:
1、“短”定律:用戶投入時間成本越短,越容易引爆
所謂“短”,表面看,指的是用戶花費最少時間、投入最少成本,來從某項服務(包括應用、活動等)中獲得愉悅享受,或者解決某個實際問題。本書中見到的大部分案例,都在強調簡單使用過程和低理解門檻:用戶可以很輕松體驗完整個流程。
實際上,拷問的確實,需要企業從以“我”為出發點的思考方式中脫離出來,進入到以“用戶”視角來思考和設計產品、活動等。
2、“新”定律:越新的玩法,引爆速度越快
在今天的社交網絡環境中,帳號、信息、應用等都充沛提供,什么都豐盈的情況下,用戶的訴求點在哪呢?“新”定律側重回答“這類應用解決了什么問題,以讓人們樂此不疲地消費、體驗這個基礎設問。
因此,所謂“新”玩法,顯然不是指新鮮的玩法,而是指狀態,即在這樣充沛供給的環境中,用戶是以什么樣的狀態在生活和消費?如何準確定義人們的需求變成一件首先重要的事情。在這種定義下,病毒一樣的擴散(分享率)及每個人都是大節點的強力轉化(轉化率)所形成的引爆會自然發生。
3、“好友”定律:用戶越投入,對好友影響越大
對,用戶通過好友節省下來的時間,被投入到了那些好友們認可的優秀應用和服務中去了。在現在社交網絡充沛且泛濫的信息面前,用戶一目十行,瞬間用手指劃過數十條信息已是常態。如果一條信息并無價值,會直接被浪費丟棄。很大程度上:
不再出現的信息或應用意味著沒有價值。如果一條信息偶爾出現在用戶面前,它可能有點價值,還不足以推動用戶馬上做出決策。如果某條信息或者某個應用經常出現在自己面前,意味著經過了諸多好友的選擇,非常好玩或有價值,可以馬上做出判斷。
4、“快衰”定律:使用時間越短,衰減速度越快
四大定律互相影響也互為因果??焖僖那€,也會快速衰減,“快衰”定律可以看做是對前三大定律的制約。
在社交網絡發展中,一條隱藏的主線正是創業者通過各種嘗試以試圖突破“快衰”定律,以便獲得用戶更長久的黏著和留存。而“快衰”定律也重新啟動了用戶渴求新服務的訴求,反過來推動新引爆事件和新玩法再次發生。就像一個循環。因此,每次引爆背后,都會指向更多新機會。
現在,隨著社交網絡自身的發展,四大定律開始對其涉及的方方面面產生巨大影響。不管是品牌傳播、市場運營,乃至產品開發方式、企業的管理模式,等等等等,無不開始悄然變化。先知先覺者開始將重心無條件地傾斜向了“一進入社交網絡就引爆”這個特殊要求。
以下為“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為《社交紅利2.0》寫的序言
社交遇到移動互聯網
社交就是一場信息交互運動。人與人之間通過發送信息進行溝通與了解,也通過接收信息來調整自己的形象和立場。而所有涉及信息的事物,必然被互聯網所改變。
最近兩三年,社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ヂ摼W上的四大服務——信息獲取、社交、娛樂游戲、購買與支付,都在產品形態與用戶體驗上發生變化。比如,在信息獲取上,用戶由原來的主動搜索與分頻道瀏覽,變成了在手機上刷新信息流,以及社交網絡上朋友的分享。現在,信息更多時候是自動出現在用戶眼前的,根本不用費心尋找。社交則通過新的服務,讓彼此在虛擬空間中時刻保持聯系。
這些變化的核心是介質變了,承載這些服務的介質由原來的個人計算機變成了手機。
隨身攜帶的手機、可穿戴設備就像人體向外延生出的“觸角”,連接著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通過“觸角”進行各種交互,這些交互行為在數字世界生成了很多新數據,在新數據的基礎上會衍生各類新應用與新工具;新應用和新工具一旦被用戶掌握,又會催生更多的新數據……
新數據帶來新服務,新服務催生更多新數據,兩者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彼此促進,形成一個雙螺旋,產生一股創新驅動力,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用戶帶來更多新奇有趣的服務。無論這些應用或服務是否會快速衰落,從用戶的角度來說,用戶都是受益的。用戶獲益,移動互聯網才會愈加繁榮,才能讓更多的開發者享受到“紅利”。
在本書中可以看到臉萌、魔漫相機等引爆社交網絡享受紅利的例子,實際上,這些都是刺激用戶創造內容、產生新數據的應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創造的內容同樣發生了變化,甚至可以說發生了更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圖片、視頻領域。手機使得圖片創作的門檻大幅降低,攝像技術的進步則賦予用戶愈發強大的能力,越
來越多的用戶通過手機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內容在數字世界源源不斷地流淌著。
不僅是在中國,新應用催生新數據、新數據帶來新服務的雙螺旋也在國外主流社交網站上發生著。
社交網站Facebook(臉譜網)推出新視頻應用Riff。用戶可以先用Riff拍攝一段長達20秒的視頻,為它擬一個標題,發給朋友后,其他的朋友也能夠將視頻片段疊加在這個視頻中,使其成為集體創作的視頻。
社交網站Twitter(推特)推出視頻直播應用Periscope,其前身是Meerkat。有了這款軟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視頻新聞的播報員。另外,Twitter還針對媒體機構、內容發行商和廣播電臺推出了Curator功能,用戶可在觀看或收聽節目的過程中實時參與Twitter討論,幫助媒體人在接收信息的過程中創造更好的內容。
社交網站Instagram(照片墻)推出拼圖應用Layout。用戶可以選擇已經拍好的照片或馬上自拍4張照片制作成一張,可以隨意排列圖片和調整大小。
實際上,這些平臺都在探索能夠驅使用戶產生新內容、產生新數據的工具,以此來反哺平臺自身,讓用戶對平臺產生更大的依賴。
作為信息分發平臺的《今日頭條》,當然也與社交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書中提及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沈陽教授,曾對微博分享的資訊做過一個統計,結果是,《今日頭條》是微博上社交分享評論量第一的資訊應用,分享量比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大。實際上,這正好也說明了社交就是一場信息交互運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與社交更是不可分割的兩個主體,基于信息的社交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也是引爆社交網絡的一個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