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企業經濟類型分類標準
時間:2023-09-15 17:11: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企業經濟類型分類標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化學藥品制劑行業是制造直接用于人體疾病防治、診斷的化學藥品制劑的行業,這些藥品制劑直接用于臨床,因此該行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1 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基本結構分析
1.1 資產規模
2007年1-11月份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醫藥行業累計共6 099家企業,其中化學藥品制劑企業為1 162家,占比為19.05%?;瘜W藥品制劑行業累計資產總計為1 902.70億元,同比增長14.64%,占全行業資產27.09%。
1.2 企業經濟類型
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中,以股份制經濟、外資和港澳臺經濟為主要企業類型,這些企業總資產占行業的82.86%,其次是其他經濟類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資產很少,并且國有經濟資產規模大幅度下降,兩者總資產只占行業的5.56%(見表1)。
1.3 企業控股情況
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從企業控股情況看,主要以私人控股和國有控股為主,兩者資產總和占行業總資產的67.39%,其次是外商控股企業(占19.86%),集體控股和港澳臺控股很少。從增長情況看,港澳臺及外商控股企業增幅比較大,超過20%。國有控股增幅為5.84%。近年來,世界前20位的制藥企業紛紛來我國投資,有一些擁有自己的獨資企業,還有的在我國建立了研發中心,它們都看好我國巨大的醫藥市場,這將對我國本土化學藥品制劑企業帶來巨大挑戰(見表2)。
1.4 企業規模
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以中型企業為主,其資產接近行業總資產的一半,其次是小型企業,占行業總資產31.01%,大型企業只占到行業總資產20.10%。近年來,雖然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嚴格執行GMP認證制度,逐步抬高醫藥企業入門門檻,加上企業間的資產重組,優勢整合,但是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大型企業的優勢仍然沒有顯現,增長速度也比較慢(見表3)。
1.5 地區分布
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主要分布在華東、東北、華北地區,資產總額排序前10位的省份中,華東地區有4個省市,分別是排在資產總額全行業首位的江蘇省以及上海市、山東省、浙江省,其中江蘇省資產占行業總資產的12.88%,也是唯一一個占比超過10%的省份;華北地區的有北京市、天津市;東北地區有黑龍江省、遼寧省;華南地區有廣東省,華中地區有河南省。資產排序前10位的省市總資產占行業資產的71.63%。從增長速度看,遼寧省資產增速很快,都超過了30%。資產總額同比增幅排序前10位的省市和資產總額排序前10位的省市相比,多了華東地區的福建省,東北地區的吉林省,華北地區的,華南地區的海南省。從數據分析看,我國化學藥品制劑區域分布將趨于平衡。
2 化學藥品制劑行業指標完成情況
2.1 生產情況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 661.85億元,同比增長24.29%,增幅列醫藥子行業第5位。該行業工業總產值占全部醫藥行業工業總產值的27.79%,遠遠高于其他子行業,超過第2位的化學原料藥行業4.01個百分點。
從經濟類型看,股份制經濟、外資與港澳臺投資經濟完成了全行業82.29%的工業總產值,保持主力軍地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只完成了全行業5.03%工業總產值。從同比增長來看,除了國有經濟增幅只有2.78%外,其他的經濟類型增幅都在20%以上,特別是集體經濟工業總產值增幅達到了42.90%(見表4)。
從控股情況看,私人控股企業和外商控股企業完成的工業總產值比較多,分別完成了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的43.48%和26.16%。雖然港澳臺控股企業完成的工業總產值在全行業總產值中占比最少,只有5.65%,但是港澳臺控股企業總產值的增幅最大,達33.45%。
從企業規模看,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工業總產值,中型企業完成了近一半,然而大型企業優勢不明顯,只占22.39%,增幅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見表5)。
從地區來看,江蘇省的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優勢明顯,列工業總產值排序首位,其次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工業總產值占行業總產值的17.79%,增幅達到了21.16%。工業總產值排序前10位的省市和資產排序前10位的省市相比,東北地區的遼寧省被西南地區的四川省取代,遼寧省則位于工業總產值第12位。工業總產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了該行業工業總產值的73.27%(見表6)。
2.2 銷售情況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完成銷售產值1 552.75億元,同比增長21.75%,增幅列醫藥子行業第4位。該行業銷售產值占全部醫藥行業銷售產值的27.43%,遠遠高于其他子行業,超過第2位的化學原料藥行業3.48個百分點。
從經濟類型看,資產占主要地位的兩個經濟類型:股份制經濟和外資與港澳臺投資經濟分別完成了全行業銷售產值的42.02%和40.03%。集體經濟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勢,增幅達42.39%。國有經濟是唯一出現下降的經濟類型(見表7)。
從控股情況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資產占主要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國有控股,分別完成了全行業銷售產值的43.41%和17.76%。資產總計第3位的外商控股完成銷售產值超過了國有控股,占全行業銷售產值的26.08%。港澳臺控股依然保持最快的增幅(達34.90%)。
從企業規模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銷售產值大型企業的優勢依然不明顯,仍然是中型企業占據主力,完成了全行業銷售產值46.91%。增幅最大的仍然是小型企業,達到26.42%(見表8)。
從地區來看,銷售產值和工業總產值排序前3位的情況保持一致,江蘇省的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優勢明顯,列銷售產值排序首位,其次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銷售產值占該行業銷售產值的18.12%,增幅為19.60%,比工業總產值增幅低了1.56個百分點。銷售產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了該行業銷售產值的73.53%(見表9)。
2.2.1 產銷率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產銷率為93.33%,列各子行業末位,同比下降了1.95個百分點。
2.2.2 出貨值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實現出貨值73.44億元,同比增長42.80%,列醫藥子行業增幅第2位,增幅同比提高了24.34個百分點。出貨值占銷售產值的4.73%。
從經濟類型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出口以外資與港澳臺投資經濟為主力軍,完成了該行業出貨值的47.72%。國有經濟出口最少,只占該行業出貨值的2.37%。集體經濟出貨值增幅達到了95.26%。
從控股情況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業和外商控股企業,這兩種類型企業完成了全行業52.45%出貨值。但是集體控股企業增長迅速,達到了70%以上的增幅。
從企業規??矗笮推髽I出貨值達到了95.77%的增長幅度,完成了全行業26.13%的出貨值。中型企業仍然保持主力軍地位,完成了全行業58.56%出貨值。
從地區來看,出貨值排序前3位的是河南省、浙江省、廣東省,2006年同期排序前3位的省市是: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2006年同期廣東省排第5位,2007年1-11月份江蘇省排第5位,山東省排第9位。2007年1-11月份出貨值排序前10位的省市中,黑龍江省出貨值同比增幅超過了100%,河南省達到了88.76%的增幅?;瘜W藥品制劑資產總計排序前10位中的北京市、天津市藥品制劑出口比較少。
2.2.3 主營業務收入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累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 515.86億元,同比增長22.88%,增幅同比提高了7.07個百分點,占銷售產值的97.62%。
3 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經營情況分析
3.1 利潤總額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56.55億元,同比增長49.79%,列醫藥子行業增幅第3位。2006年同期利潤總額同比增長了0.75%,2007年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經濟效益大幅度反彈。
從經濟類型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利潤總額貢獻最大的是外資與港澳臺投資經濟,實現了全行業利潤總額的49.07%,增幅達到了51.11%。其次是股份制經濟,實現了全行業利潤總額的37.48%。其他經濟和集體經濟增長很快,增幅分別為84.24%和81.59%,國有經濟利潤總額出現了下降(見表10)。
從控股類型看,私人控股和外商控股企業利潤仍然占據化學藥品制劑行業主力軍地位,兩者總計實現了全行業64.58%的利潤總額,國有控股也為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創造了21.74%的利潤總額。在增幅方面,國有控股和集體控股增幅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私人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列增幅排序第1位,達到了53.43%。
從企業規???,中型企業創造了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利潤總額的52.86%。其次是大型企業,接近1/3。從增長幅度看,小型企業利潤總額增幅最大,達到72.72%,大、中型企業增幅都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從地區來看,利潤總額居前4位的省市和銷售產值一樣,只是山東省利潤總額排在廣東省前面。利潤總額前10位和銷售產值前10位省市比較,少了浙江省,取而代之的是海南省。利潤總額排序前10位的省市實現了全行業79.63%的利潤總額,其中江蘇省化學藥品制劑利潤總額遙遙領先,占22.33%。
3.2 虧損情況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虧損企業數為305家,同比減少了44家。虧損面為26.29%。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累計虧損額為13.73億元,同比提高了19.29%。
從經濟類型看,除國有經濟,外資與港澳臺投資經濟虧損總額同比出現超過50%的增長外,其他各種經濟類型虧損總額同比都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集體經濟下降得最多,同比下降了52.52%(見表11)。
從控股類型看,除私人控股企業虧損總額同比出現14.60%的下降外,其他控股形式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港澳臺商控股虧損總額同比提高了122.39%,外商控股同比提高了88.04%。
從企業規??矗笮?、小型企業虧損總額同比出現了下降,大型企業同比下降了85.68%,列首位,但是占資產最大的中型企業虧損總額同比提高了79.06%。
從地區來看,利潤總額排序前3位的江蘇省、山東省、廣東省,除江蘇省出現69.31%的下降外,其他兩個省市虧損總額都出現了提高,其中廣東省的同比提高幅度達到了67.59%。
3.3 成本費用利潤率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累計主營業務銷售成本923.27億元,同比增長23.89%,增幅同比增長了4.29個百分點;銷售費用累計288.07億元,同比增長14.96%,增幅同比增長了3.2個百分點。
2007年1-11月份化學藥品制劑行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1.53%,高出標準值7.82個百分點,列醫藥子行業成本費用利潤率第4位,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
從經濟類型看,成本費用利潤率最高的是集體經濟(為21.66%),其次是外商與港澳臺投資經濟,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3.66%,股份制經濟的盈利能力相比前面兩種經濟類型顯得較弱,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0.53%,低于該行業平均水平。國有經濟成本費用利潤率最低,為3.24%。所有經濟類型盈利能力都有所提高,集體經濟提高幅度最大,成本費用利潤率同比提高了7.69個百分點。
從控股情況看,私人控股成本費用利潤率比較低,只有8.92%,最高的是外商控股(為14.59%),其次是港澳臺控股(為14.45%),國有控股和集體控股分別為12.02%和12.65%。成本費用利潤率同比增長較大的是外商控股和集體控股,同比分別提高了3.21個百分點和2.66個百分點。
從企業規??矗?、中型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都高于該行業平均水平,其中中型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最大,達到了13.32%。小型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只有8.09%,比大型企業少了4.06個百分點。
從地區來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利潤總額排序前3位的省市成本費用利潤率依次為:江蘇省(14.57%),山東省(12.08%)和廣東省(11.93%)。
3.4 總資產貢獻率
化學藥品制劑行業總資產貢獻率為14.68%,高出標準值3.98個百分點,在醫藥各子行業中列第2位,高于醫藥行業平均水平,同比提高了1.95個百分點。
從經濟類型看,集體經濟總資產貢獻率最高,為26.33%,同比提高了10.69個百分點,列首位。其次是外資與港澳臺投資經濟(為18.43%),另外3種經濟類型總資產貢獻率都低于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平均水平,國有經濟為6.40%,股份制經濟為12.83%,其他經濟為11.45%。
從控股情況看,外商控股企業總資產貢獻率最高(22.16%),集體經濟為15.36%,其它控股類型都低于該行業平均水平。港澳臺控股為14.42%,國有控股為12.77%,私人控股為12.19%。
從企業規???,大型企業總資產貢獻率最高(18.76%),小型企業最低(10.66%),中型企業總資產貢獻率為15.55%。
從地區來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資產總計排序前3位的省市總資產貢獻率:江蘇省為23.78%,山東省為18.54%,廣東省為13.33%。
4 結論
2007年1-11月份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資產規模繼續增長,生產、銷售都保持良好的增勢,其中出口增勢非常明顯,經濟效益出現了大幅度反彈,盈利能力和經營狀況都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產銷銜接不夠理想,產銷率出現了下降。
我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仍然是以中型企業為主,各項指標都顯示出較強的優勢。從地區來看,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分布比較集中,優勢主要集中在華東等經濟比較發達地區,其中江蘇省優勢明顯,成為化學藥品制劑行業強省。從經濟類型看,化學藥品制劑的主力軍是外資、港澳臺投資企業。
循環經濟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萌芽之后,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和實踐,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循環經濟理論包括:概念、特征、原則、規律、模式和管理等內容。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梯次使用為特征,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運行的經濟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種經濟要素在經濟運行中按照閉路反饋式循環方式運行,運動中的物質能量梯次使用,逐步減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環經濟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原則,“就是在生產和服務進程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則,“就是產品多次使用或修復、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長產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資源化原則,就是最大限度地將生產和消費中的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在3R原則的規制下循環經濟運動表現出五種規律性:自然生態式的閉路反饋循環規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轉化規律;廢棄物向新資源轉化規律;循環價值遞增規律;循環效應延展規律等。
循環經濟按照“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進行閉路反饋式循環運動,構成循環經濟運行程序鏈。在這種鏈式循環中傳遞著物質、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種形式的運動。循環經濟在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面上的運動就形成了循環經濟的整體形態。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是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者統一,通過“低消耗、低排放、高效應”途徑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循環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因此,也形成一種個性化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用來評價和檢測循環經濟效果(見表1)。循環經濟的管理以矩陣循環管理為主,力求做到標準化、標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規制化。
循環經濟理論的細化
循環經濟理論在向實踐轉化中需要一個理論充實和與實踐對接的過程,就是將其理論內容及其對象分解、擴充和對應具體化,即理論細化。循環經濟理論細化包括對經濟基礎和核心內容兩個方面的細化。
(一)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基礎細化
循環經濟是改造社會經濟的一種形式,社會經濟形態是循環經濟的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形態的細化:
一是產業結構細化。產業分類有三次產業、四次產業等方法。四次產業分類法將產業分為: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我國產業按照中國國家標準局編制和頒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分為16個門類,92個大類,300多個中類和更多的小類。16個產業門類是:農業、林業、漁業;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地質勘查業和水利管理;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其他行業。這些產業門類都能構建循環經濟模式。
二是經濟領域細化。經濟領域是根據社會經濟的職能性質劃分的經濟類型,其中包括生產、服務、消費和管理等四個經濟領域。在這四個細化領域中同樣可以構建循環經濟。
三是經濟區域細化。經濟區域是經濟活動的社會平臺,分為三個層面:企業—企業內部自成系統的經濟循環形成小循環;區域—局部地域和關聯行業內的循環經濟的有機組合形成中循環;社會—無數企業和地區的合理組合或者小循環和中循環的有機連結形成社會一體化大循環。
四是企業經濟細化。企業經濟是社會經濟的基本構件,從企業經濟構成要素及其運動分析,企業經濟包括資本、資金、物資、設備、技術、工藝、人才、信息、生產、運營、管理和項目開發等要素及其運動摸式。資本運行模式:G—W—G’;資金運行模式:貨幣資金—材料設備資金—產品資金—貨幣資金;物資運行模式:材料—加工—產品—廢棄物;設備運行模式:購置—安裝—運行—報廢;技術運行模式:開發—采集—運用—廢棄;工藝運行模式:編制—采集—運用—廢棄;人才運行模式:開發—采集—運用—閑置—流失;信息運行模式:采集—輸入—處理—輸出;生產運行模式:材料—加工—產品—廢次品;運營運行模式:供—產—銷;管理運行模式:建制—執行—調整—廢止;項目開發運行模式:設計—構建—運營—調整—終止等,這些企業經濟構成要素及其運行模式也一樣可以構建企業循環經濟??傊瑥囊陨纤膫€方面對循環經濟理論的經濟基礎的細化分析,為構建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對象和路徑選擇。
(二)循環經濟理論的核心內容細化
3R原則細化。3R原則的內容是“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減量化原則要求對物質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經濟活動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產出大。再利用原則要求對資源材料、技術工藝、人才、產品、功能、信息、運營管理和廢棄物再利用等進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處理。資源化原則要求對可再利用的資源材料、技術工藝、人才、產品、功能、信息、運營管理和廢棄物等盡可能轉化成新的經濟資源。
運行模式細化。循環經濟的運行是“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路反饋式循環模式框架。資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會經濟中的所有投入;產品是對資源的處理結果;廢棄物是指社會經濟活動中剩余、殘損、閑置、遺棄、排放和喪失功能而廢棄的物品;再生資源是廢棄物經過資源化處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資源。這種新資源反饋式進入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構架中再循環流動,從而形成不斷地經濟循環活動。
循環物流細化。循環運動的本質是物質運動,其中包括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種流動形式。物質流指有形物質的流動,如物資、材料、能源、資金、設備、辦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無形物質傳遞,如數量、質量、功能、作用和效應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環過程中的知識和“知識差”的傳遞,如知識經驗、科學文化、技能技術、工藝設計、規劃指令、市場動態和管理規制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環經濟形態是一個復雜的社會范疇,發展循環經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全面、系統地在社會各產業、各領域、各區域和各企業實現了經濟循環運動,才能構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乃至世界的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理論的實踐對接
(一)對接原則
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對接的原則:一是系統原則。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構建和運行中必須系統組合,協調運作。二是對應原則。首先是經濟理論對應經濟實踐,切實著手對現實經濟的改造。其次是循環經濟原理與經濟產業、領域、層面和區域的對應,構建不同類型的經濟循環。最后是循環經濟運行模式與生產消費流程的對應,框架設計和構建生產消費流程中的“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運行模式,并按照這種模式運行。三是規制原則。循環經濟理論也是一種規制,運用循環經濟的理論原則規制社會經濟的循環運行。四是激勵原則。循環經濟是一種長效經濟,必須建立激勵機制,才能保證循環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對接方式
循環經濟理論的對接方式,分為三種:一是全面對接,指一個地區和國家的各產業、各領域、各區域和所有企業全面、系統地按照循環經濟理論構建和運行社會經濟;二是全程對接,經濟活動從設計、構建、運營和管理的全過程都按照循環經濟的理論原理進行規制構建和規范運作;三是分解對接,因循環經濟實踐對象的環境、條件和戰略需求的差異而形成的差異性對接,但總的要求是總體設計,分步實施,最終全面落實。
(三)對接戰略
發展循環經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戰略性,這種戰略性就決定了循環經濟理論的對接戰略選擇,一是因勢戰略。根據構建主體的狀況、環境、條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勢而動地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功利戰略。通過誘發構建主體的功利需求引導和推動發展循環經濟。三是互促戰略。通過示范、功利和激勵形成競爭格局,引導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理論的規制
循環經濟理論既是一種范式,也是一種規則,具有一定的約束性,這是循環經濟理論的社會功能之一。循環經濟理論的規制性有兩個特點:一是范式性;二是約束性。范式性是通過整合認識,制作規范,構建范例,引導和規范循環經濟的發展。約束性是采取法規、政令、懲戒等手段強行推動和管制循環經濟正常發展。循環經濟理論的規制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理論導向。即通過理論傳導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環經濟理論成為社會意識、公共理念。二是規范供給。即提供可借鑒和仿效的理論規范和實踐示范并進行指導和咨詢服務。三是制約管理。即通過組織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規范和制約循環經濟運行,發揮循環經濟理論的管理職能。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理論是目前世界各國經濟形式的最佳選擇。這種理論要轉變為經濟現實,除了本身應當具備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循環經濟具有“設計經濟”的特點,要求理論系統應當較為系統和完善,理論對應較為具體,因此,循環經濟理論的細化和對接就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構建和發展經濟循環成為切實可行而有效的社會經濟活動,從而促進循環經濟廣泛而深入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冰冰,于傳利,宮國靖.循環經濟企業運行與管理[M].企業出版社,2005
2.張揚等.循環經濟概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非公經濟 創新 戰略 戰術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018-02
目前,非公有制經濟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最具生機活力的經濟組成部分,它不僅對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十提出的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有著重要作用,而且還對解決就業問題,維護社會的穩定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F代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過:“企業只有兩項基本職能,那就是創新和營銷。”足見創新對企業極為重要??梢哉f,創新對于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怎么強調都不算過分,但這恰恰是困擾眾多企業特別是非公經濟的難題?;诖?,研究非公經濟的創新戰略選擇和戰術運用,推進非公企業創新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著很強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非公經濟的創新意味著什么
非公有制經濟(也稱非公企業)是相對于公有制經濟而產生的一個概念,它主要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等經濟類型,是我國現階段除了公有制經濟形式以外的所有經濟結構形式的總稱,非公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系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系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痹谏鐣髁x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具有客觀必然性。數據表明,2012年非公經濟企業利潤總額達到1.82萬億,體量很大,發展潛力巨大,過去5年年均增長速度21.6%,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迅速,經濟稅收貢獻超過50%,GDP所占的比重超過60%,新增就業貢獻達到了90%。由此看來,非公經濟在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創新對于企業來說,其影響作用是根本性的。正因為非公企業的體量大,因此其創新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滿足人民需要的新產品和新功能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企業必須適應這種不斷變化著的社會、市場和用戶需求,才有不斷創新的動力,也才會有長足發展的可能性。對于企業來說,創新提供了提升企業生存能力和快速發展的機遇,而且也為整個市場經濟大環境的不斷完善提供了驅動力。企業的經營目的就是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而通過創新和卓越的運營以及完善的服務,企業就會離這個目標越走越近。因此,創新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自主創新是非公企業的生命。只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企業才會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非公經濟而言,創新的內容是多方面的:管理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思想創新等等。概括地說,體制創新通過對舊的制度進行改造,實現企業的運轉更高效更有序;技術創新可以使原有的流程中提升技術含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高附加值。而管理創新更為重要,它是其它創新的保障與前提,它是對整個企業創新的方方面面的總控制和總監測,能使企業整體的各種相關要素得到高效整合。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市場與消費者的變化日益頻繁,管理創新必須能夠適應這種變化,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比如,微軟創造的操作系統軟件,其產品不斷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用戶的新需求,跟進新的版本,充分地滿足各層次用戶的使用要求,它的創新就是成功的。而美國的銥星公司雖然在產品的理念上進行了成功的創新,但其提供的服務其成本超出了絕大多數用戶的預期和承受能力,使這種理念落空,這種創新就是不成功的,銥星公司也因此夭折。由此可見,創新從總體上對于企業來說,實實在在地意味著生存和發展。這對于非公經濟來說尤其如此。
二、如何確立非公經濟創新戰略
創新戰略是以產品的創新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為導向的一種競爭戰略。制訂創新戰略要考慮的重點,既要從企業的現實情況出發,推動企業朝著戰略目標不斷邁進,又有利于企業整個效能的提高,實現企業經營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創新對企業的影響是立體的,要使創新活動有實效,必需有創新的戰略。一項創新是否是真正的創新,其衡量的基本標準,在于或早或晚的時間向度上。據此我們可以從時序上把創新戰略分成三大類:
1.開創型創新
開創創新戰略就是獨立開創一個新的事物,在一定范圍內追求多方面的領先特性,確立企業在競爭環境中,能夠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競爭優勢的技術創新戰略,它是以重大的發明創造成果或全新的經營管理觀念為基礎的創新。這種創新的結果,通常是開創一個全新的市場,創造一個全新的需求空間,因而能夠極大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比如,青霉素作為一種開創性的發現,其研制成功使全世界開始進入一個普遍使用新的抗生素時代;尼龍新技術的發明,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合成纖維產業。這種戰略的優點在于,由于其在技術上處于遙遙領先的獨特地位,因而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獲得壟斷利潤。但實施這種戰略門檻較高,不是等閑就能夠成功的,需具備一系列條件。例如北大方正是我國開創創新戰略的典型。在1976年,當時還沒有激光照排系統,我國的科研人員直接跳過第二代、第三代進行開發,技術成功后投放市場,馬上就顯示出旺盛的市場需求,迅速搶占了國內外中文照排的大部分市場,使印刷行業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推進信息時代的快速到來。國內外實踐證明,開創創新都是高技術與高投入的有機結合,是具有市場觀念的科學家與具有科學觀念的企業家的有機結合,是市場機會需求與技術機會發展的有機結合。開創型創新戰略的含金量最高也是門檻最高的戰略,只有有經濟和科技實力的非公經濟才能滿足選擇這種戰略的條件。
2.模仿型創新
這種戰略的實質就是模仿,即通過購買、破譯等各種可能方式獲取率先創新者的核心新技術,或通過逆向工程等有效方式,對技術加以研究、消化和改進,從而生產出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同類產品與開創創新者進行競爭,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模仿型創新是在別人的創新基礎上進行復制或仿造,是一種風險較小的創新。因為模仿是在緊緊跟隨創新者的“發明”進程,因此,它能抓住市場和用戶對產品強烈的需求欲望,快步進入營銷旺盛期,從而使企業得到市場的巨大利益回報。模仿創新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這是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基本規律,是縮小差距,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歷史上,美國靠模仿歐洲發達國家實現現代化,戰后日本靠模仿歐美的先進技術創造了經濟奇跡,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是靠模仿創新使經濟騰飛。從1950年至1970年,日本只花了100多億美元,幾乎掌握了世界各國在半個世紀內研究開發的全部科技成果,節省了大量時間和資金,走出了一條世人公認的成功道路、并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了歐美。模仿創新是非公企業現階段快速發展的捷徑,應該成為大多數非公經濟創新戰略之首選。
3.寄生型創新
寄生型創新是一種有寄生母體的創新戰略類型,其特點是直接附著在開創創新或者模仿創新的成果上,是在大市場中占據某個較小生存空間的創新戰略。與開創型創新不同,實施寄生型創新的企業只想在別人的創新市場上能分一羹杯,只求有利,不圖揚名,但卻因其特有的低姿態使其占據獨有的生存空間和競爭地位。在這種創新戰略中,其寄生的創新對象必須是某個過程或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產品,市場對這種產品會有剛性的要求,不可或缺。同時,創新產品的市場必須是有限的,它能使捷足先登者全部占領,而且小得不足以吸引其它人來競爭。所以,許多小零部件的創新都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寄生型創新的優點是可以避免競爭和挑戰,默默地獲取可觀的收益。而且,只要它所賴以生存的系統沒有解體,它就永遠能使企業贏利。這種戰略雖然是寄生,但是也有其創新的內涵,它比較適合那些生產拾遺補缺產品的非公經濟選擇此種戰略。
綜述之,我國經濟發展的現階段,因其尚處于一個相對初級的發展階段,資金、技術、職工素質等各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觀念、制度、機制尚有很多沒有理順,使我國大多數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和實力,國家整體每年申請的專利不少,但是擁有專利的企業比例卻非常低。因此,我國現階段宜實行模仿創新為主,開創創新為輔的創新戰略。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戰略由該國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及在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總格局中的地位所決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這樣的條件下,像北大方正那樣的開創創新戰略不可能成為主流。因此,模仿創新是符合我國國情、國力的現實戰略選擇。
三、非公經濟的創新戰術的運用
戰略從廣義上來說,是指對具有全局性、高層次影響的重大問題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方略,而戰術則是對戰略的具體實施細節的考量,是戰略的具體體現。一個企業想要求生存謀發展,創新就是救活和振興企業的關鍵。企業在確定了創新戰略后,如何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這是戰術解決的問題,需要有相應的戰術相配。經過對戰略及其相關因素的分析,本文建議考慮對以下戰術進行靈活運用:
1.鏈式營銷,整合發展
這個戰術要求企業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整合整個的管理活動。在創新戰略確定后,企業將以戰略為核心,以供應鏈管理為核心,對相關要素進行整合,使發展呈現出向戰略重心集聚的模式發展。開創型戰略、模仿型戰略和寄生型戰略,其著眼點是各不相同的,其集聚的重心也就有所不同。許多企業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集中注意力,將重點放在與戰略相配套的戰術上加以有效實施,或者根本就沒有戰略與戰術的自覺,導致具體的行動步驟沒有效果!娃哈哈集團當年創業時是一家校辦罐頭食品廠,眾所周知,后來他就是靠“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在市場獨樹一幟、脫穎而出的,如果堅持做水果罐頭恐怕永無出頭之日;他們選擇了開創型戰略,并且把重心放在新品類上,這既是戰略的成功,也是戰術的成功。
2.打造流程,管理簡化
這個戰術要求以業務流程管理為核心,將管理過程進行簡單化和柔性化處理。企業的管理都存在一個流程化的問題,沒有實現流程化的企業是難以實現高效運營的。這個戰術可以突破部門職能分工界限,按照企業特定的目標和任務,把全部業務流程當作整體,將有關部門管理職能進行集成和組合,實現全過程、連續性的管理和服務。不管企業選擇了什么樣的創新戰略,沒有高效的運轉,戰略都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這個戰術對所有企業都是有用的。很多企業的生產流水線就是這種流程化的典型應用。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打造流程的根本,就是為了優化整個的圍繞戰略核心的各個環節,節省時間、人力和資源成本,使企業不斷的逼近利益最大化的目標。
3.圍繞營運,配置資源
這個戰術要求以業務營運為核心,對于營運的各環節資源要素進行戰略化管理。它要求企業具備更前瞻的眼光,勇于和善于預測,以業務的高效營運為考慮重心,積極構造戰略架構;要求企業更關注核心能力發展和資源沉淀,必須從全國甚至全球、從產業的角度來考慮資源配置,以核心能力為龍頭,在資金、人力資源、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等方面進行有機整合;不管企業選擇了哪一種創新戰略,都存在有資源配置的問題。要創新戰略的核心要求,創造性地通過各種途徑來整合資源,從而為顧客創造價值,以此實現企業自身的利益追求。
4.信息聯通,集成應用
這個戰術要求將企業的所有流程的環節數據信息化,由原來的單一功能應用轉向信息的集成應用,提升企業實施戰略的能力。信息化是企業高效運營的必由之路,首要的工作,就是要通過信息將市場、經營、生產的各種信息打通,實現數據及員工與合作伙伴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實現對關鍵業務流程實時的有效管理。國內真正具有應用集成示范效果的非公企業為數不多,這是目前的一個短板,解決它關鍵是觀念問題。在應用實施方面,主要是實現數據層面的集成,實現信息共享、消滅信息孤島。不管我們的非公企業選擇了哪一種創新戰略,這個戰術都是必須的。信息化已經成為企業現代化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否則,企業只能永遠在成功的企業面前蹣跚而行,實現任何創新戰略都將成為一種奢望。
5.提升策略,整體競爭
這個戰術要求,企業由部門局部競爭逐漸做大格局,從更高更遠的發展考慮,轉向企業整體策略競爭。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局部層次的競爭因素已經不是主導的決定性因素。企業在整體策略層面開始設計競爭手段,競爭的格局漸次提升。在實際的競爭中,由于企業大部份都采用的模仿戰略,或者同質化創新戰略的影響,導致競爭壓力加大。企業必須面對競爭環境的變化,不斷地彌補、修改、提升、調整和創新整體策略,應對新的競爭局面。這個時候,策略的不斷提升,發展到最后階段,將上升為創新戰略的調整和競爭。這樣就實現了戰術向戰略的轉化,企業的創新發展也將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綜上所述,非公經濟的創新戰略和戰術運用,是企業發展的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戰略和戰術是兩個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系統,戰略的選擇需要根據非公企業和企業所處的具體的市場環境,并綜合國家的創新體系的建設進行深入分析和選擇。戰術的選擇更多的要考慮配套的問題,不能墨守陳規,而必須以從實效出發,來加以靈活改造和運用。只有創新戰略的正確抉擇和戰術的靈活運用相結合,非公經濟的創新才有望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企業的發展增添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申津羽.企業家創新聯盟與經濟增長[J].珞珈管理評論;2009年01期.
[2]王可達.實施企業專利戰略 推動企業技術創新[J]. 《特區經濟》 2007年06期.
[3]王英.企業戰略創新激勵機制研究[J]. 《武漢理工大學》 2012年03期.
關鍵詞:公司治理;公司績效;企業價值;解釋變量的內生性;雙重成本
作者簡介:楊松武(1976-),男,河北黃驊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公司治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8)01-0097-04 收稿日期:2007-10-21
公司治理作為經濟學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于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于90年代初傳入我國,迄今為止,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學、金融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受到企業界、政府和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公司治理在我國的興起并非偶然,以下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1)經濟全球化為公司治理興起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經濟全球化帶來市場競爭的國際化。一個國家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首先需要塑造高質量的微觀經濟主體,而公司治理水平恰恰是決定企業、公司等主要微觀經濟主體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為公司治理的興起提供了需求動力。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及股票市場的創建和發展,股份制企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企業的主要形式。然而,這些企業大多脫胎于計劃體制,在運作中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產權不明、治理失效等諸多問題。為此,學習和引入公司治理理論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需要;(3)供給因素的作用?,F代經濟學、尤其是公司治理理論的“東漸”,客觀上為我國公司治理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歐美國家以及重要國際組織相繼頒布公司治理準則,也為我國公司治理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公司治理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關于公司治理的廣義和狹義概念,學術界已經達成共識;“股東論”、“人力資本論”、“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論”的爭論已經基本平息;至于公司治理路徑選擇,也不再局限于“以歐美為師還是以日德為師”,而是更加關注如何從我國的適應性出發進行制度創新。本文無意對國內公司治理研究的過去進行系統考察,而是重點探討該領域研究所呈現出的新動向和新特點,主要涵蓋與西方研究保持一致性的研究主線與方法,也包含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對象和熱點,同時嘗試對基本理論創新的發展方向作出預測。
一、公司治理與績效(或企業價值)的關系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與主線
公司治理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環境、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能夠降低公司運行中的成本,相應地提高公司績效和企業價值。鑒于此,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或企業價值)間的因果關系無可爭議地成為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問題。根據國內最新成果的研究思路,可以把相關研究分為兩大類
(一)綜合考察公司治理機制對公司績效(或企業價值)的影響
動態地看,公司治理主要通過治理機制來發揮作用。治理機制包括多種形式,如董事會、資本結構、所有權結構、經理補償計劃、控制權市場、產品市場競爭、政治法律制度等,既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治理機制,也可以分為激勵和約束機制。無論采用何種標準進行分類,其研究思路是一致的,即通過設置公司治理變量對治理機制的數量特征進行描述或反映,最終落腳到治理變量與公司績效(常用總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等財務指標來衡量)或企業價值(常用托賓Q值、企業總資產的市值與面值比等衡量)的因果關系上。
為了綜合考察公司治理的影響,研究人員偏好于使用綜合指數來整合各類公司治理機制。白重恩等(2005)基于理論和“隧道行為”理論,全面總結公司治理的內部機制和外部機制,構造出8個相應治理變量。在此基礎上,他們完成了兩項重要工作:第一,使用托賓Q值、企業總資產的市值與面值比作為被解釋變量,通過OLS方法回歸出不同公司治理機制與公司價值之間的密切數量關系。第二,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編制反映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G指標,通過相關與回歸分析得到公司治理水平與公司價值之間正相關關系的結論。胡一帆等(2005)以公司績效為因變量,分別考察競爭要素、產權要素和公司治理要素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確定了公司治理要素與績效間的因果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聯合回歸,發現產權與治理要素與公司績效關系依然顯著。李維安、張國萍(2005)、南開大學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公司治理評價課題組(2006)構造并使用經理層治理評價指數對公司績效進行定量研究,發現高的治理評價指數或良好的經理層治理水平能夠對公司績效產生顯著正面影響。李漢軍、張俊喜(2006)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將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有效性、股權結構、經理激勵、信息披露等治理因素構建成公司治理綜合指數進行回歸分析,也得出類似結論。
(二)從獨立視角出發研究某類公司治理變量的影響
徐莉萍等(2006)從股權集中與股權制衡角度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展開研究,發現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之間呈顯著正向線性關系,而過高的股權制衡度對公司的經營績效有負面影響。與之研究角度不同但思路相似,王躍堂等(2006)從董事會治理角度,檢驗董事會的獨立性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同時也測試了股權制衡程度對獨立董事比例和公司績效的影響。李正(2006)對企業負擔社會責任是否影響企業價值問題進行經驗研究,認為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在當期會降低企業價值。夏立軍、方軼強(2005)則強調了治理環境的改善對公司價值具有較大的正面影響,其中又以法制水平的影響較之市場化程度和政府干預程度更為顯著。
以上研究成果以經驗事實為依據,從不同角度證明了公司治理與公司績效(或企業價值)之間因果關系的存在性,在邏輯上為公司治理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基于解釋變量內生性的經濟計量方法得到廣泛使用
經典計量模型通常假定解釋變量是外生性的,不受經濟系統內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與線性模型中的隨機誤差項無相關關系。然而在公司治理領域內,當人們研究治理機制對公司績效的經濟作用時,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幾乎無所不在。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反向因果關系(Reverse Causality),即除了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決定作用外,被解釋變量同時對解釋變量也存在反饋作用。如經理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從成本理論角度分析,經理持股比例越高,成本越低,公司績效越好;但是隨著公司績效的上升,經理出于對財富效應的追求,傾向于持有更多公司股份,二
者之間形成互為因果的內生關系。類似情形在其他公司治理機制中也普遍存在,給經典計量方法的應用帶來巨大困擾――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可能導致OLS估計量的偏誤和不一致性,使研究結論的精確度下降,有時甚至產生嚴重誤導。因此僅僅依靠單方程線性模型和OLS方法很難得到理想回歸結果。
于是,考慮變量內生性建立計量模型的方法日益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李漢軍、張俊喜(2006)與王華、黃之駿(2006)通過建立聯立方程模型來化解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李漢軍、張俊喜指出,現有研究只注重治理機制對公司績效的作用,而忽略了績效對治理的反饋效應,因此探討二者關系的內生性程度,有利于求得更加可靠的相關關系。在操作中,他們建立聯立方程組,使用工具變量法進行回歸,以解決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王華、黃之駿在內生性視角下,通過建立聯立方程模型,對中國上市公司經營者股權激勵、董事會組成與企業價值三者間的內生互動關系進行研究。王躍堂等(2006)與葉康濤等(2007)關注獨立董事的內生性問題,通過單方程與聯立方程模型進行比較的方法,揭示出考慮解釋變量內生性條件下研究結論的優越性。其中,王躍堂發現,單方程模型回歸無法得出獨立董事比例與公司績效的統計關系,而轉到聯立方程模型下,這一關系可以清晰顯現出來。葉康濤同時使用OLS與2SLS、3SLS方法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獨立董事比例內生性的條件下,獨立董事對大股東“掏空”行為的抑制作用是顯著的;而當忽視獨立董事比例內生性時,這種抑制作用在統計意義上被掩蓋。
除了反向因果關系外,偽相關(Spurious Correla.tion)也是內生解釋變量的重要表現形式,主要出現于一個不可觀測變量對兩個可觀測變量同時發生決定作用的情形中。從數值上看,此二可觀測變量表現為高度相關,而實際上這種相關關系在經濟意義上并不存在,錯覺來源于背后的共同決定因素。對這一問題的處理,絕大多數情況可以借助面板數據模型。與橫截面數據相比,面板數據提供了對不可觀測企業異質性的修正條件。當不可觀測的企業性質為跨時不變時,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或一階差分方法能夠剔除異質性影響,報告變量間的真實數量關系。相關研究在下文中有所提及,此處暫不詳細論述。
三、國企改制和股權分置改革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研究對象
國企改制或稱為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對于培育合格的微觀市場主體意義重大。白重恩等(2006)正是從微觀層面出發,研究國有企業改制前后公司績效的變化情況,試圖找到國企改制成效的現實證據。針對來自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數據庫1998年~2003年樣本企業的面板數據,他們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估計。該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不但考察企業改制的經濟效益,同時也考察了改制的社會效益。具體看,該研究結果表明:非國有資本的引入使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效應主要來自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的節約,而產品銷售利潤率和其他業務利潤率提高幅度較??;國有控股公司社會效益好,而非國有控股下經濟效益好。胡一帆等(2006)圍繞著中國國有企業民營化是否有效這一問題,采用世界銀行調查資料數據,同樣選擇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不過該項研究結論與白重恩等的略有不同,他們得出:民營化不僅有效,而且非常成功,它顯著提高了公司的銷售收入,降低了成本,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生產率都得到大幅提升;而且徹底的民營化比部分民營化效率更高。郝大明(2006)利用2001年山東省基本單位普查的工業企業數據建立多元回歸模型,借助偏多元決定系數測算了各種因素對改制效率的影響程度,最終發現經濟類型的改變是影響國有企業改制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股權分置改革是我國資本市場上正在發生的重要革新事件,對于解決股票市場固有的結構性問題、克服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缺陷有著重要意義。眾所周知,股權分置改革是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的一場力量博弈,博弈結果將決定著二者之間的利益分配。趙俊強等(2006)通過理論模型推導和數據計量分析,研究了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在股權分置改革中的利益分配狀況。沈藝峰等(2006)與許年行、吳世農(2007)對股權分置改革中對價10送3“群聚現象”進行研究。沈藝峰以不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為指導,認為保薦市場屬于寡頭壟斷市場,群聚現象是保薦市場寡頭壟斷的結果;許年行則使用行為心理學方法解釋了“10送3”現象的背后規律。
四、對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和控制權市場特征的研究呈逐步深入趨勢
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內部機制,無論是英美模式還是德日模式,董事會在公司的戰略決策、經理層監管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世紀初,美國安然、世通等大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引發了“董事會在哪里”的討論,掀起了如何完善董事會治理機制的研究熱潮??梢钥隙ǖ氖牵@一熱潮也波及了中國學術界。
盧昌崇等(2006)對連鎖董事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他們將連鎖董事理論歸納為4類,分別是互惠理論、資源依賴理論、金融控制理論和管理控制理論,并相應地提出4個理論假設。經檢驗,我國的數據不支持互惠理論,部分支持金融控制理論和管理控制理論,較好地支持了資源依賴理論。這一研究對人們認識連鎖董事的價值與問題提供了理論和實證支持。王躍堂等(2006)對董事會獨立性和公司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得出理論比管家理論更符合中國實際的結論。王躍堂、涂建明(2006)對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治理有效性進行實證分析,把董事會研究進一步推向董事會的內部委員會。汪麗等(2006)界定了決策質量和決策承諾兩個概念,基于公司治理理論與戰略管理理論,重點分析了中國上市公司董事會職能發揮與決策質量的關系,尤其是決策承諾在其中的重要中介作用。
公司控制權市場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外部機制。隨著我國資本市場全流通改革的順利推進以及并購事件的不斷增多,控制權市場將在我國上市公司治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多元化并購能給股東創造價值嗎”?李善民、朱滔(2006)對多元化并購的長期市場績效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他們發現多元化并購公司股東在并購1~3年內,財富損失達6.5%~9.6%;政府關聯對并購績效影響顯著。管理層收購也是公司控制權市場的重要形式之一。汪偉等(2006)對我國國有企業MBO的內在機理進行研究,認為從理論上講,MBO可以明晰產權,提高效率,但是在我國供求雙邊壟斷的MBO市場中,雙邊壟斷會產生市場行為的激勵扭曲――供方在預算硬約束下尋求財政收入最大化,求方在交易價格機制上做“文章”,尋求巨額“交易利潤”。因此,在法律和資本市場不完善條件下,MBO可能會引致管理層“做虧”企業,這也是對20世紀90
年代中后期國有企業績效下降現象的一個解釋。此結論也可以從宇通客車管理層收購案例研究(朱等,2006)中得到支持。
五、雙重成本框架下的公司治理研究可能成為理論創新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