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1: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會計核算一般性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事后監督;風險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4392(2009)增-0149-02
一、事后監督防范風險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事后監督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影響風險監督效能的發揮。首先表現在事后監督管理層面上,事后監督風險防范導向不強,缺乏科學有效的風險分級管理辦法。其次,目前的事后監督方法及監督系統落后于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的需要,難以做到對高風險的有效控制,監督的效果和效率有待進一步改善。
二是事后監督業務發展滯后導致監督重點不突出。目前,監督業務發展遠遠落后于業務部門,事后監督主要是依賴手工審核、翻閱、查對賬表和憑證,監督效率低,只能停留在對會計憑證的規范性、完整性和賬務核對的準確性等方面的全面復審。“全面復核”的工作量大,程序多,監督人員已無精力對核算業務的風險環節實施有針對性的重點監督,監督方式、監督方法、監督手段與現代化的支付清算體系不相適應,監督工作處于對某一時點的靜態檢查,監督手段和資金風險防范手段滯后,監督內容缺乏“針對性”,導致事后監督層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
三是事后監督部門對風險識別、預警、風險分級管理缺乏針對性。監督部門依據相關制度規定對會計核算業務進行全面復審、檢驗,延續會計核算過程,裝訂、整理會計資料。而對防范資金風險的途徑和方法普遍欠缺,特別是沒有將涉及資金流出的關鍵崗位、關鍵業務環節作為事后監督的切入點進行重點的、有針對性的核查。對于事后監督中發現的問題沒有進行識別、監測、風險評級,確定風險程度層面,向業務部門提示風險。監督結果對被監督部門沒有起到風險防范提示、預警的作用。
二、建立事后監督風險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一是建立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預警機制是人民銀行會計核算風險控制的需要。事后監督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內控體系中的重要部門,隨著會計核算體制和支付清算體系不斷變革,對人民銀行資金風險防控提出了挑戰,多元化的資金清算體系使資金的風險點更多,防范風險的難度和資金差錯造成的損失更大,事后監督中心是央行會計核算改革的產物,在央行會計數據集中速度加快的形勢下,事后監督做為央行內控體系的重要環節,必須賦予監督部門風險管理的職能并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監督手段,防止人民銀行資金損失,發揮事后監督防控資金風險的屏障作用。建立會計核算事后監督風險預警機制顯得日益重要。
二是建立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預警機制是轉變監督職能的需要。會計核算業務風險防范作為事后監督工作的首要目標,已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事后監督工作重心從合規性監督向風險性監督轉變已成為必然趨勢,事后監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資金的安全。只有深刻分析排查會計核算業務風險隱患,行之有效的監督防控措施,才能充分發揮事后監督有效防范資金風險的作用。事后監督應改變監督工作的表面化模式,對資金核算過程和核算系統運行中潛在的風險和違規行為進行全過程、全方位、深層次的重點監督和反映,找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和執行性缺陷。事后監督部門通過轉變監督職能、創新監督模式,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形成有效的反饋溝通機制,發揮在會計核算風險監督方面的預警提示作用。
三是建立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預警機制是完善制度、強化制度執行的需要。事后監督可通過全面、連續、及時的監督審核,對前臺會計核算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動態分析。針對會計核算業務的重要風險點及風險環節,以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進行約束。在基本制度上保證核算業務安全性的同時,從中發現并反映制度缺失及漏洞,提出有效控制資金風險,完善制度的意見和建議。
四是建立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預警機制有利于提示各部門增強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事后監督部門通過風險分級預警,分析被監督部門會計核算業務風險程度,對風險度較高的會計核算業務向相關部門及時發出預警,有利于提高被監督部門的警惕性和風險防范意識,實現事后監督與前臺事前控制防范的有機結合。便于業務部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置和管理,從而達到有效防范資金風險。
三、事后監督風險預警機制的具體方法
一是劃分會計核算過程中的風險點。包括:一般性風險:指會計核算人員因工作疏忽造成一般性差錯,對會計核算規范或質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如錯填、漏填憑證信息、借貸方向錯誤、憑證及賬表漏蓋公章或個人名章等。嚴重性風險:指會計核算人員因操作不規范造成較大差錯,對會計核算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存在一定的資金安全隱患。如會計科目及賬戶的設置、使用錯誤;重大性風險:指會計核算人員因重大失誤、操作不規范、或違反會計核算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業務操作及制度缺失,造成嚴重差錯,存在重大資金安全和風險隱患。如發出、接收業務清單與實際發出、接收業務內容不符。
二是對事后監督發現的會計核算風險問題進行評價。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評價管理,指事后監督部門依據對被監督部門實施核算業務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業務差錯,對直接或間接存在風險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被監督部門會計核算風險進行識別、監測、評價。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評價應遵循規范性、全面性和時效性原則,即依據會計核算與管理的各項制度,對出現的一般性風險、嚴重性風險、重大性風險進行綜合識別判斷,評價其風險程度,為及時、準確的確定會計核算風險等級,防范和控制資金風險提供判斷依據。
三是對評價期內的會計核算風險確定風險等級。對評價期內的會計核算風險確定風險等級,根據會計核算風險特征以及對會計核算工作的影響程度,確立監測指標,按資金損失可能性、大小和風險程度,確定風險級別。
四是向被監督部門反饋評價結果。會計核算風險事后監督評價反饋是事后監督部門對一定會計核算期間的監督結果,通過識別監測、分級評價、劃分風險等級,預測風險可能帶來的潛在后果,通報被監督部門并提示風險程度,督促相關部門消除風險隱患。
課題主持人:李江
課題組成員:李年有范谷嵐
娜麗羅曉英
[關鍵詞] 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問題;改進意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11
[中圖分類號] F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09- 0016- 01
1 我國事業單位現行會計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會計核算基礎問題。在我國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核算基礎以收付實現制為主,而對于經營性的收支業務,在核算的基礎上采用權責發生制,較大的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則使用收付實現制,可造成會計年度內出現收支項目不配比的狀況,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存在著不合理現象。我國當前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經營性收支業務核算可采用權責發生制,隨著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收付實現制的不足日益明顯,很難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2)固定資產與凈資產的會計核算不真實的問題。事業單位取得固定資產時多按照實際成本入賬,但固定資產在后續使用時尚未核算磨損價值和計提折舊。這種固定資產會計核算方式直接虛增了事業單位的資產總額。固定資產在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是不計提折舊的,而只核算原值。在相關的固定基金科目核算時也只能核算原值,容易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由于未在計提折舊,在事業單位經濟業務的成本中便找不到折舊費用,造成了固定資產核算上的失實,無法達到會計核算的目的。 (3)會計科目設置以及會計報表反映的信息不夠準確的問題。事業單位在會計科目的設置問題上容易出現混亂的情況,并且難以取得統一,致使對同一筆經濟業務出現了不同的會計處理方式,使單位的財務審核出現錯誤。因為會計科目設置缺少一級科目,所以造成事業單位財務狀況信息與經營成果信息記錄在同一張資產受債表上,扭曲了時期和時點會計信息的性質,造成會計信息混亂。
2 對改進我國事業單位現行會計制度的建議
(1)推廣普及權責發生制,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融入企業會計制度。在我國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收付實現制在會計核算方式上還是占主要地位,因此要推廣普及權責發生制,可將其作為統一的會計核算基礎,這樣會提高會計核算的準確性,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也會更高。對事業單位的收支事項,應根據財政部門審批的預算計劃,在經濟事項發生時按收付實現制原則予以確認。對于借入款項所發生的利息支出,則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核算。
(2)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核算單位的資產或負債,以充分反映單位的可用財力和潛在的風險。固定資產的核算。對固定資產的購置、耗費,可參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處理方法,增設“累計折舊”科目。在固定資產的使用耗費過程中,根據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選用適當的折舊方法。凈資產的核算。凈資產的核算參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辦法處理,事業單位會計可不再使用凈資產類科目“固定基金”,記入相應的支出科目。
(3)規范會計核算的科目設置以及改進捐贈核算。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科目涉及的范圍非常廣,且不同單位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對于修購基金來說,可將其列入結余分配的項目中。對于修購的計提問題,其實就是把經常性的資金轉變成一般性的專用基金,從而使得事業單位可以獲得一個比較固定的資金來源,也可有效避免會計核算中的弊端。對于接受資產捐贈的會計核算,根據現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依據其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或者是其提供的憑證以及接受捐贈的一些費用來進行入賬價值的確認工作。將接受的捐贈計入收入。
(4)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并列入資產負債表中,作為固定資產原值的減項,充分體現固定資產凈值。購置固定資產時,需要購置建造的固定資產和單位價值較低的易耗品,增加折舊和低值易耗品等科目,在進行成本核算時將折舊費用納入其中。將專項資金列入“其他應付款”科目核算。
(5)改進所得稅的計提。我國規定在年終時,事業單位需交納經營收入的所得稅。而事實上,我國的企業會計制度都是將所得稅計入企業的收入所發生的費用,將交納所得稅作為一項支出而不是對結余的分配。在企業會計制度中,所得稅是企業為取得收入而發生的一項費用。
中圖分類號:F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9-0010-04
摘要:本文基于外部性和環境政策的經濟學視角,介紹了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理論和框架,從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反映的內容和核算的要求入手,對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原則進行了討論,提出了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兩項新的會計核算原則,對一般會計核算原則與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闡述了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的理論溯源和演進,探討了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原則理論。
關鍵詞:生態環境補償會計 外部性 環境政策 核算原則 價值遞增性 市場化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了總體布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堅持綠色發展,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所以,生態環境補償的省級統籌體制已經啟動,生態環境補償的核算工作已經提上日程,需要我們盡快做好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制度體系設計,使其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能計量生態環境補償工作的實踐,又能反映其成果。要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體系,其核算原則是必須要解決的理論要素。本文就該問題基于外部性和環境政策的經濟學視角進行討論。
一、國內外的研究現狀
伴隨著世界性環保運動的發展壯大,環境資源外部性會計核算要求也日益緊迫。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出版了《環境績效報告》《環境成本與負債:會計與財務報告問題》等多份研究報告,并提出了關于為污染場地修復建立儲備的政策建議,這就從會計角度開啟了類似于“折耗”的環境修復與更新計量的萌芽。1993年,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要求將潛在的環境負債項目從一般的或有負債中單獨列出并加以估計。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定,上市公司應該獨立估計和揭示環境負債的可能性及保險補償。針對固定資產棄置產生的環境負債問題,日本會計準則委員會2008年3月正式企業會計準則18號和應用指南21號,生態的計量研究已經從會計處理的角度充分體現了公允價值計量思想,環境負債計量的萌芽開始顯現。2012年,《澳大利亞水會計準則第1號――準備和列報一般目的的水會計報告》及其應用指南和解釋頒布實施,水會計在環境會計核算中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
國內近期的相關成果主要有,楊世忠等(2010)提出了宏觀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構想,對生態環境的反饋和報告體系進行有益的探索;謝東明等(2013)提出企業可從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四個方面來實施環境成本的戰略控制;李姝等(2013)探討了社會責任報告對企業權益資本成本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張薇等(2014)對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進行了相關研究,提出碳排放權會計計量應建立在技術計量與經濟計量的基礎之上。這些研究成果對環境核算與計量技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原則研究提供了參考。
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應是社會責任和環境會計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和方向,環境會計的創新路徑,應是由一般泛化的環境會計,到專業的環境會計(如澳大利亞的水會計體系),再到補償的環境會計,環境會計也必然從消極反映環境價值的變化,變成規范指導生態補償實踐的計量工具。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將在外部性和環境政策的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上探討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原則問題。
二、外部性、環境政策的經濟學原理
外部性是指某人沒有直接參與某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或消費,卻從中獲得收益或為此付出成本。外部性使得生產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不相等,或者是消費的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不相等。外部性引起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及環境破壞,與之相對應的環境政策也就應運而生,庇古提出利用政府征稅和補貼來解決外部性的問題,他區分了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庇古認為:外部性產生的原因在于市場失靈,必須通過政府干預來解決。對于正的外部影響政府應予以補貼,對于負的外部影響應處以罰款,以使外部性生產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會成本,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陸正飛(2008)從政府政策的角度闡述了生態補償的原理,認為在一個法制健全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生態環境的外部性應為零,因為生態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體現,對于生態建設所帶來正的生態外部性,應啟動生態補償,就可以減少這種正的生態外部性;對于污染環境而帶來負的生態外部性,則應征收生態補償稅費,或直接進行對外生態補償工程建設,就可以減少其負的外部性。外部性的價值計量和環境政策導向,決定了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的特殊性。而在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中必須考慮到資源環境核算外部性及政府環境政策導致生態環境核算的具體情況,來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特殊核算原則。
三、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理論和框架
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理論是在其研究領域構建一套前后一致的目的、假設、基本要素和會計原則所構成的系統。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理論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生態環境補償的會計信息,主要是滿足環境管理部門和社會公眾對生態環境補償的信息需求,反映生態環境的變化,指導生態環境的實踐。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假設是對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實踐的一定環境、一定對象與控制手段所作的判斷與限定,是組織生態補償會計核算工作應當具備的前提條件,目前可以確定的假設條件有:可持續發展假設、會計主體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四項。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構成要素由反映生態環境狀況的生態資產、生態負債和生態權益三大要素和反映生態補償成果的生態效益、生態成本、生態補償利潤三大要素,共六大會計要素構成。其反映的具體情況見圖1。 (圖略)
四、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原則
(一)一般財務會計的核算原則。會計原則,是指導會計工作的理論思想、方針政策和技術標準的總稱,是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范。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核算的一般要求緊緊圍繞“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計量”兩個層面展開。一般財務會計的核算原則有八項,具體有客觀性、相關性、明晰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
(二)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原則。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核算原則是指導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工作的理論思想、方針政策和技術標準的總稱,是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工作所應遵循的規范。根據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要計量和反映生態環境補償工作成果的特性,除了以上八項原則外,本文還提出了兩項特殊性原則,即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原則。
1.價值遞增性原則。該原則主要是由生態環境補償會計要素所蘊涵的外部性和環境政策屬性決定的。人類對生態環境價值的認識是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在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斷加大的過程中形成的,生態環境價值在于它具有滿足我們某種需要的屬性,這就是生態環境的使用價值,它的價值量則是由生態環境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換一種說法,在當前情況下,生態環境資源的稀缺程度決定了它的價值。這就可以解釋:在生產力低下的社會、生態環境稀缺程度較小,它的價值就小,而今天在追求社會可持續發展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生態環境的需求明顯提升,生態環境價值也就水漲船高。具體來說,生態資產的價值量,特別是生態固定資產,是由各項生態補償工程建設形成的,工程資金來源是由生態補償稅費提供的,其價值是由生物資產價值增值和正的生態外部性決定的,可以由生態資產達到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的價值來反映其生態工程資產和外部性資產,由于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生態環境的支付需求不斷上升,所以,生態資產的價值量也就不斷上升;生態負債反映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失,及與之對應的生態工程資金籌集(稅費形式)和支付情況,對于負的外部性即生態環境損失是利用環境經濟學的評估方法進行評估的,如意愿估價法、劑量-反應法、影子工程估價法、防護費用估價法、享樂成本估價法和環境資源的費用效益分析等環境估價方法,其評估的價值必然隨著民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而提升;生態權益反映生態工程完成后形成的權益,反映了民眾對生態的要求,無論從價值量還是其他角度來說,其外部性價值增加是顯而易見的,從會計的角度來說由于生態資產和生態負債價值量的增加,生態權益的價值量也存在著顯著增加的趨勢;生態效益反映核算主體當年生態補償工程產生的生態效益實現值或評估值,其價值也是用環境經濟學的評估方法進行評估的,其外部性價值也是一個遞增量;生態成本反映發生在生態環境補償方面的各項成本,一般情況下,由于通貨膨脹等原因的客觀存在,隨著計入生態成本各構成要素的增加,有時也會有一個遞增趨勢;生態補償利潤反映本年取得生態補償工作的收益,由于生態效益存在著比生態成本更強的遞增趨勢,則生態補償利潤也存在一個較強的遞增趨勢。因此,生態環境補償會計要素的價值量越來越高,而且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和一定的科學技術條件下,呈現出遞增的趨勢。
2.市場化原則。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市場化核算原則,就是盡量用市場化的可變現凈值來計量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要素,主要是由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反映的內容包含著外部性和環境政策屬性決定的。
要明確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反映的內容,首先必須對生態環境補償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進行分類。按生態補償活動所產生生態效益的期間來分類可以分為:當期生態效益、滯后生態效益和持續生態效益。按生態補償活動產生效益的對象來分類可以分為:直接生態效益和間接生態效益。直接生態效益,可以表述為生態成本投入以后可以通過市場經濟手段實現的生態效益;間接生態效益,可以表述為通過環境政策手段實現的生態效益。
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反映的內容如下:一是反映生態補償資金的籌集和使用;二是揭示生態負債的形成和補償;三是解釋生態資產和生態效益的形成及其結構;四是分析各種生態成本的效益;五是采用社會經濟效益剖析法,揭示其中最能夠產生生態效益的項目實現手段;六是生態成本的支出方式,主要有兩種:政府全額支出和環境資本運作,政府全額支出即生態補償工程由政府全額支出;環境資本運作即通過制定和運用有效的環境政策措施,由政府主導關鍵生態工程,而將其他生態工程通過引入民間資本運營。要真實地反映核算內容,如生態負債的形成和補償、生態資產和生態效益的形成及其內部結構等,計量基礎必須客觀公正,但是由于意愿估價法、劑量-反應法、影子工程估價法、防護費用估價法、享樂成本估價法和環境資源的費用效益分析等環境估價方法自身存在不足或者在方法使用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必須建立一個客觀公正的計量原則,而市場化的核算原則為計量和反映上述內容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選擇。財務會計中利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和反映會計要素,其實也是貫徹市場化原則的一種形式。
3.一般會計核算原則與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的差異化分析。一般會計核算原則表達的實質含義為:客觀性原則的實質是如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關性原則的實質是有用性;明晰性原則的實質是可理解性;可比性原則的實質是堅持會計指標、政策的一致性;及時性原則的實質是及時處理和傳遞會計信息;謹慎性原則的實質是強調會計事項處理的審慎;重要性原則的實質是強調會計核算應突出重點;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實質是強調經濟事項的實際屬性高于其具體表現。而價值遞增性原則的實質是強調生態環境補償會計要素的價值量越來越高;市場化原則的實質是強調計量標準的市場化。從以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一般性會計原則和生態環境補償會計中的特殊會計原則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原有的核算原則無法滿足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的現實需求。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如果不建立上述原則,就不能對其會計要素進行客觀反映。
生態資產反映生態補償資金的運用和生態工程形成的生態類資產狀況,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于環境損失導致生態產品的供給在減少,而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求在逐漸增加,這就使得生態產品的消費需求曲線發生移動,在更高生態商品價格上形成新的均衡關系,不建立遞增性原則,生態資產的估值就無法準確計量。生態負債反映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生態損失、生態工程資金的籌集和支付情況,在現實社會中,隨著生態資產價值的增加,進行生態損失補償的成本也在逐步增加,造成生態損失的主體應該承擔責任的價值量是生態功能的重置價值,而生態功能的重置價值受到經濟的發展和通貨膨脹的影響,如果不建立市場化原則,就會造成生態損失不能得到有效補償。生態權益反映生態工程完成后形成的民眾在生態方面的權益,既有直接的生態權益又有間接的生態權益。由于經濟的發展和環境意識的增強,人們維護生態權益的意愿上升,生態權益評估值會有一個遞增的趨勢,不建立遞增性原則就得不到生態權益增量的真實價值。生態效益反映本年生態補償工程產生的生態效益實現值或評估值,由于考慮到效益的多樣性,還需要對生態補償利潤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再加上由于生態效益遞增導致的增加值,不建立遞增性原則就不能真實和客觀地反映生態效益。生態成本反映發生在生態環境補償方面的各項成本,其成本是本年現金流動和歸集的結果,如果不建立市場化核算原則,則費用歸集的真實性就會受到懷疑,有可能多計或少計生態成本。生態補償利潤反映本年取得生態補償工作的收益,它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生態補償的直接收益;二是生態補償的間接收益(生態補償的外部性收益);三是與生態補償工程相關工作的收益(生態基金規劃與運作得到的收益)。對上述三種收益的計量必須有一個客觀的尺度,所以必須建立市場化的核算原則。
當然上述會計核算的一般性原則在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中仍然是要堅持的,但是這些會計核算原則在適應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方面存在不足。
五、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的理論溯源和演進
(一)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核算原則的理論溯源和演進。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核算原則的理論溯源來自客觀性原則,由于確保最大程度的可靠性是不現實的,因此,會計人員就使用客觀性原則來選擇計量程序,從會計原則的理論角度來說,客觀性原則有著四種不同的解釋:一是客觀性的量度是一個“非人為”的量度,或表示為知曉客觀性的人士在獨立狀態下做出的外部真實性;二是客觀性的量度是一個可變的量度;三是客觀性的量度是“在給定一組觀察者或計量者中得出的一致性”的結果;四是量度的離散類型可用來反映給定計量系統可觀性的程度,會計職業界應當在客觀性和引起可靠性可接受水平的偏差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但是只有當被計量的推斷值得到一致認可時才能找到這個平衡點。而在我國會計客觀性原則中真實和可靠占據主要的地位,其內涵的范圍在縮小。量度視其證據情況而定的屬性,在其內涵中逐漸淡出,因此,客觀性的量度是從一個可變的量度解釋中衍生而來的,本文提出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核算原則,主要是為了適應生態環境價值顯著提高的現實需要。具體情況可參考圖2。(圖略)
(二)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市場化核算原則的理論溯源和演進。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市場化核算原則的理論溯源來自收入原則。收入原則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收入各組成部分的性質;二是收入的計量;三是收入確認的地點。收入的性質被解釋為三層含義:一是因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引起的凈資產的流入;二是商品或勞務從企業流向其客戶;三是在特定的期間企業因創造商品或勞務所形成的企業的產品。對于收入所包含內容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收入包括所有源自經營和投資活動的款項,明確指出收入產生活動中引起的凈資產的變化以及出售固定資產和投資所產生的其他利得和損失都是收入構成的內容。狹義的收入只將收入產生活動的結果作為收入,而將投資收益以及處置固定資產的損益排除在收入概念之外。美國會計學會就用了狹義的收入觀點(1957)。狹義收入的觀點在收入的核算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收入核算的現實要求明顯與廣義的收入內容接近,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收入被定義為生態效益,反映本年生態補償工程產生的生態效益實現值或評估值,既包括生態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又包括生態投資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而且生態投資活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在一定階段還占據生態效益總額的絕大部分,所以,再將傳統的收入原則搬到生態環境補償會計中來很可能會產生歧義。
在收入的計量中,收入原則認為收入應根據公平交易中所交換的產品或勞務的價值來計量,該價值既可以是凈現金等值,也可以是企業將商品或勞務轉移給客戶時所收到或將要收到貨幣的貼現值,這個收入的概念中有兩個解釋:一是現金折扣以及任何固定價格的減項,在計算凈現金等值或收款權的貼現值時都應當作必要的調整;二是對于非現金交易,交換價值應等于放棄或收到的對酬物的市場公允價值,究竟是以放棄的對酬物計價,還是以收到的對酬物計價,須視哪一個可以更容易和更明白地計算而定。因此,在這個定義中市場化的計量原則也被傳統的收入原則所接受。將這兩層內涵迭加在一起,提出市場化核算原則,既是對傳統收入原則的繼承,又可以適應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同時使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計量能夠更加科學和準確。具體情況可參考圖3。
六、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可能帶來的問題
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在應用中可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在生態損失的計量方面,由于生態損失的危害具有滯后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采用遞增性原則來計量生態損失,損失就會呈現一個逐漸放大的狀況,造成生態負債的不斷增長,也使計量的基礎要基于公允價值進行調整,也使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應用的難度加大;二是在市場化的計量方面,由于市場的有效性程度存在爭議,同時,具有外部性的生態資產和生態效益的市場價值受到政治、經濟、大眾心理和文化傳統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很不穩定,另外意愿估價法等環境估價方法自身存在不足,或者在技術使用方面容易出現問題,容易使人對生態效益,特別是間接生態效益評估價值的準確性產生懷疑。
七、研究的結論
雖然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在應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并非不可克服,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考慮生態環境補償會計要素所面臨的具體情境,進行一些調整來解決這些問題??偟膩碚f生態環境補償會計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對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所要發揮的功能還是基本適應的,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否定效率市場的存在,而且,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市場也逐漸趨向有效。當構成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會計六要素遵照價值遞增性和市場化核算原則來衡量時,其計量就是一個市場化的計量,充分體現了價值計量的科學、準確、及時。表現形式為:生態資產價值清晰、生態義務明確、生態補償成果彰顯,能夠達到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會計的目的――服務生態補償工作。生態環境補償會計不僅要反映環境價值的變化,而且要變成規范指導生態補償實踐的計量工具。S
參考文獻:
[1]楊世忠,曹梅梅.宏觀會計核算體系框架構想[J].會計研究,2010,(8):9-15.
[2]謝東明,王平.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下我國企業環境成本的戰略控制研究[J].會計研究,2013,(3):88-94.
[3]李姝,趙穎,童婧.社會責任報告降低了企業權益資本成本嗎?――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13,(9):64-70.
[4]張薇,伍中信,王蜜,伍會之.產權保護導向性的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研究[J].會計研究,2014,(3):88-94.
[5]張軍,羅漢等譯,R?格倫?哈伯德(R. Glenn Hubbard),安東尼?P?奧布賴恩(Anthony Patrick O’Brien)著.經濟學(MICROECONOMICS)第3版(3th Edition)[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6]溫作民等.森林生態會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7]秦格.生態環境補償會計核算理論與框架構建[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0-84.
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執行將近20年,自1998到現在,對于加強各類事業單位財務和會計工作、服務收付實現制的預算管理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隨著這么多年以來,很多情況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我國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改革各類事業單位體制,對事業單位的收付實現制的預算管理和財務會計核算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經不能更好的發揮應有的作用,急需要與時俱進的進行改革,適應目前新的情況和要求。
1.與公共財政預算相適應。2000年以來,不斷建設公共財政體制,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類、政府采購實施條例的等各項財政改革全面深化,原來的制度應該做出必要的調整和修訂,為了實現會計目標與相關財政改革的有機銜接,確保新的財政改革政策的實施到位,需要修訂《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2.配合《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令第68號,以下簡稱《財務規則》)實施的需要。2012年2月,財政部了新修訂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并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妒聵I單位財務規則》在規范各類事業單位收付實現制的預算管理進一步明確,進一步加強事業單位準確核算收入、支出或者成本費用、各類結轉結余、資產、負債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亟需要修訂《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以適應事業單位新的財務管理規范要求。
3.加強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和監督、提供更加精細、科學的會計信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隨著近年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戰略的實施,由此而帶來事業單位各方面環境有了很大變化,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在很多的方面出不適應和不協調,比如基建和大賬不能很好的進行銜接、固定資產沒有計提折舊造成固定資產虛列賬表、資產列報不是太準確、各類事業單位核算財政補助不是很明晰,會計報表架構不能全面反映等,都直接和間接影響了事業單位會計信息,因此亟需進行修訂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另外,全國稅務系統開展的打擊“假發票”、治理各單位私設“小金庫”等專項治理工作中,要求修訂原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一步加強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和監督行為,確保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全面性。
二、修訂原來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
1.修訂原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修訂《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必須保持步調一致。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已經在2012年1 2月6日以財政部第72號令的形式正式頒布,明確規定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目標、會計四大基本假設、會計核算基礎包括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種、會計6大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的定義、一般會計核算計量的主要原則,這是制定所有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包括《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各行業《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基礎和依據,在全部的事業單位中起到統馭作用。新制定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各行業事業單位也要遵循《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的規定。
2.與《事業單位財務規則》相協調的原則。新修訂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既保持了現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規定要求和財務管理框架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專門針對各類事業單位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購實施條例、各類非稅收入管理等各項現代財政改革對相應的內容作了修改。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思路和定位與新修訂的《事業單位財務規則》保持高度的一致,即在維持現行事業單位核算基礎和基本會計模式不變的前提下,重點適應財政改革、著力對解決會計實務核算中的突出問題進行修訂。
3.適應現代財政制度改革科學化、精細化的原則。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是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修訂后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要求事業單位區分財政補助和非財政補助,分別核算和反映事業單位的收入、支出或者成本、各類結轉和結余,進一步規范了非財政補助結余分配,要求各項收支按照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明細核算,在財務會計報告當中專門增加了“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這將提供更為精細、科學的會計信息,為財政預算管理、單位財務管理發揮更好的作用。
4.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原則。這次新修訂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主要是解決各類事業單位會計實際核算中的新問題,特別是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不提折舊、無形資產不攤銷、基建賬與大賬不一致、財政補助資金核算不明晰、一些重要業務核算不規范、會計報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在新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做了相關改革,從而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水平。
三、《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修訂的主要變化
1.會計制度制定的目的更加明確。
2.規范了事業單位會計報告體系,強調對會計報告的審計。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會計集中核算 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會計電算化得到了推廣與普及。會計信息處理從手工發展到電算化是會計操作技術和信息處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它對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課題,使傳統會計格局逐漸被打破,新的會計思想和理論逐漸確立,從而在推動會計自身發展和變革的同時,也促進了電算化會計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一、會計集中核算的特點
會計集中核算是融會計服務和管理監督為一體的新型會計管理模式,目前很多集團公司開始采用這種模式,其基本職能是:各上級單位會計核算中心對各下屬單位的財務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統一開戶,分賬戶收支兩條線”的核算辦法。在納入集中核算單位的資金所有權、資金使用權和財務自不變的情況下,上級單位對下級實行財務集中管理、統一開設賬戶、統一會計核算、統一收付資金、統一調配資金的管理形式。所有開支在單位領導審核批準的基礎上,再經上級單位會計核算中心審核后入賬,從而保證了各單位開支符合財務會計制度的要求。
其特點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過去管理模式中僅僅著眼于會計人員進行評價的局限性,實現了由管人到管人與管賬相統一的轉變。過去,各下級單位財務由領導說了算,會計人員作為所在單位的一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及領導壓力,往往不能保證在會計監督中不偏不倚。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后,各下級單位領導的會計法律意識增強,關注會計處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對支出審批更謹慎、態度更認真。
2.從管理的層次看,實行財務集中核算,減少了中間層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時溝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標的實現。過去對下級單位的財務控制主要是年終審計,決算審計,屬于事后監督,時效性不足。出現了問題再來糾正,成本和效果均不理想?,F在上級單位會計核算中心可及時掌握各單位財務數據,有條件進行事前計劃,事中控制。會計信息的獲取,交換及利用方便及時,為管理、控制目標的實現及科學決策提供了條件。
二、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的特點
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是指應用電子技術對會計數據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
現階段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1. 數據處理自動化,賬務處理一體化。整個賬務處理過程呈現一體化趨勢。
2.信息處理規范化,會計存儲磁性化。在電算化系統中,磁性介質成為保存會計信息和會計檔案的主要載體。
3.具有選擇判斷及做出合理決定的邏輯功能。系統設計與開發中的各種數學、運籌學、決策論等方法的運用,增強了系統的預測和決策功能。
三、電算化會計對會計集中核算的影響
1.提高了會計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電算化會計以計算機為信息處理工具,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精度;數據處理的自動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提高了會計集中核算的及時性、可靠性和相關性,并使廣大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2.促進會計集中核算職能的轉變,引發了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變化、提高了會計人員素質。電算化會計下會計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會計人員勞動強度的降低,使會計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促進會計工作職能發生轉變。會計專業人員不但要精通本專業,還要熟悉計算機,具有上機處理基本業務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糾錯方法,相關工作人員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術,以不斷滿足電算化會計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形成復合型人才。
3.改變了會計信息處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電算化會計數據處理的代碼化、程序化和自動化,是對手工會計信息處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質變革,這一變革改變了手工會計下成本計算、編制報表等只能在月末進行的做法和限制。
總之,電算化不僅引起了會計集中核算系統內在的變化,同時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電算化會計與會計集中核算未來發展趨勢
電算化會計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而產生,也必將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和發展。建立科學的會計集中核算體制尤為重要。
(1)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會計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監督、服務于一體的機構,必須按照“管理不越位、監督不缺位、服務要到位”的指導思想,加強各項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規范、運作有序、監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機構設置;資金管理范圍;會計核算形式;備用金管理制度;會計檔案保管制度。
一、公路養護會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相關會計制度改革的實際需要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之初實行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核算制度一直是按照所有制、分部門和分行業的原則,各行業的會計制度都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會計制度中的收付記賬法、增減記賬法和借貸記賬法在各行業中并存使用,缺乏統一的會計準則。上世紀90年代,國家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對企業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了統一,并由此確立了會計核算中的六大要素。為了進一步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在1997年國家又一次對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了改革,并確立了會計核算中的五個預算會計要素。2000年,國家頒發了《企業會計制度》,由此企業會計制度又一次得到了完善。然而,經濟體制改革至今的每一次會計制度改革中,公路養護會計制度都沒有參與修改,但是隨著公路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往的會計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公路行業的資金管理、投資核算和融資,甚至會給公路養護資金收支情況的管理帶來一定的麻煩。因此,為了使會計制度能夠適應當前和未來公路養護的發展和公路行業資金的管理,必須對公路養護會計制度加以改革和完善。
(二)公路養護和建設支出參與財政預算分配的需要
在2009年取消公路養路費等六項收費和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之后,我國財政部門便開始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相關預算的管理,由此公路養護和建設支出便開始參與到財政預算分配之中。財政部門一向對該部門管理下的財政預算和決算管理相當嚴格,這就意味著公路養護會計核算必須與財政預算管理相協調,對于公路養護會計報表必須按照預算管理的相關規定進行編制和報送。因此,為了更好的適應經濟發展和國家稅費改革的需要,現有公路養護會計核算制度必須及時進行調整、改革和完善。
二、現有公路養護會計制度改革的策略
(一)制定全面反映業務的會計核算方式
公路養護單位雖然也屬于事業單位,但是與其他事業單位存在一定的區別,它是開展公路建設、公路管理和公路養護的事業性單位,也正是因為其這種特殊性,決定了公路養護要有與之相關的特色業務處理方式對其會計制度加以管理。公路養護事業單位中的收入基本上都是財政部門下撥的公路養護資金,支出基本上是一般性的公路養護事業支出中的項目支出和基本性支出。
公路通行費的征收、待沖借款工程支出的轉銷和公路借款本息列支等業務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對于不同的生產項目,需要根據企業化的管理經營模式,采用企業的權責發生核算制,對工程成本進行相應的考核。在某些情況下,公路養護的生產項目也會與經濟實體之間產生業務往來管理,例如,公路養護專項工程的承包或者發包等,這就需要結合公路養護行業的特色,對公路養護會計核算方式加以改革和調整。
(二)重新修訂和完善現有的會計科目
隨著我國成品油價格的更新和稅費的改革,實際公路養護會計科目發生了較大程度的變化,而現有的《公路養護會計制度》中涉及到的舊的會計科目已經無法滿足現行的公路養護會計核算方法,因此,必須對現有的會計科目進行重新修訂和完善。
首先,對公路養護會計科目的重新設置,公路養護單位應該參照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這樣愛能夠確保公路養護單位中所發生的實際經濟業務活動與會計科目設置相一致。其次,對于會計科目的具體修訂可以按照以下要求進行調整,由于公路部門已經取消了養護費的征收,所以在會計科目上應取消“養路費收入”科目,將原本的“公路養路費收入”和“過路費收入”更改為“應繳財政收入”和“應繳財政專戶收入”;為了更好的突出公路養護是事業單位的特點應該將“養路支出”科目更改為“事業支出”,并且在該科目下設置兩個二級科目,分別是“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科目;為了增加公路養護會計科目反映和核算內容的廣泛性,應該在核算內容中適當增加一些與公路養護有關的經常性業務所發生的必要支出,例如“業務費”等核算內容。
(三)對公路養護會計財務報表制度加以完善
由于以往一直使用卻從未修改過的《公路養護會計制度》中規定的會計報表在當前公路養護單位中使用具有通用性差、可比性差、編制復雜和工作量大等缺陷,已經無法適應現有公路養護現實管理的需要。加之,在公路養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參與財政分配的現有體制下,每年的財政預算都必須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對報表進行編制,這樣會計核算的不一致和管理要求的不協調,使得報表取數不一致,客觀上造成的數據矛盾和偏差,會進一步降低財務報告的質量。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會計集中核算 管理
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會計信息處理從手工發展到電算化是會計操作技術和信息處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它對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提出一系列新的課題,使傳統會計格局逐漸被打破,新的會計思想和理論逐漸確立,從而在推動會計自身發展和變革的同時,也促進電算化會計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一、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的特點
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是指應用電子技術對會計數據輸入、處理、輸出的過程?,F階段主要表現為用計算機代替人工記賬、算賬和報賬,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會計下由人腦完成的對會計信息的分析,判斷。電算化會計信息處理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1.以電子計算機為計算工具,數據處理代碼化,速度快,精度高。電算化會計是以電子計算機代替手工會計下用人工來記錄和處理數據。
2.數據處理人機結合,系統內部控制程序化,復雜化。由于數據處理的人機結合和系統內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統控制復雜化。其控制點由手工會計對人的控制轉到對人和機器兩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內容涉及人員分工、職能分離和計算機軟、硬件的維護,以及會計信息和會計檔案的保存和保管。
3.數據處理自動化,帳務處理一體化。整個帳務處理過程呈現一體化趨勢。
4.信息處理規范化,會計存儲磁性化。在電算化系統中,各種會計數據以文件的形式組織,并以電信號和磁信號的形式存儲于計算機的內外存儲器中,磁性介質成為保存會計信息和會計檔案的主要載體。
5.具有選擇判斷及做出合理決定的邏輯功能。系統設計與開發中的各種數學、運籌學、決策論等方法的運用,增強了系統的預測和決策功能。
二、會計集中核算的特點
會計集中核算是融會計服務和管理監督為一體的新型會計管理模式,目前行政事業單位開始采用這種模式,其基本職能是:會計核算中心對各單位的財務收支采取“集中管理,統一開戶,分戶核算”的辦法。在納入集中核算單位的資金所有權、資金使用權和財務自主權不變的情況下,它實行財務集中管理、統一開設賬戶、統一會計核算、統一收付資金、統一調配資金的管理形式。單位所有開支在單位領導審核批準的基礎上,再經會計核算中心審核后入賬,從而保證了各預算單位開支符合財務會計制度的要求。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是為了加強會計核算、管理與監控,防止財政資金被截留、浪費等違紀違法現象的發生。其特點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管理、控制的手段看,突破了過去管理模式中僅僅著眼于會計人員進行評價的局限性,實現了由人治到法治、由管人到管人與管賬相統一的轉變。過去,各單位財務由領導說了算,會計人員作為所在單位的一員,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及領導壓力,往往不能保證在會計監督中不偏不倚,嚴格按財經法規辦理經濟業務。有時為防備審計,還會實施“技術性粉飾”,造成假賬的產生。現在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后,各單位領導會計法律意識增強,他們經常事先主動向核算中心咨詢會計處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授權范圍。對支出審批更謹慎、態度更認真。
2.從管理的層次看,實行財務集中核算,減少了中間層次,有利于信息的及時溝通,有利于管理、控制目標的實現。過去上級對一二級報銷核算單位的財務控制主要是年終審計,決算審計,屬于事后監督,時效性不足。出現了問題再來糾正,成本和效果均不理想?,F在核算中心可及時掌握各單位財務數據,有條件進行事前計劃,事中控制。會計信息的獲取,交換及利用方便及時,為管理、控制目標的實現及科學決策提供了條件。
3.從運行成本看,實行財務集中核算,不僅可以大大減少財務人員,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而且核算中心實行統一賬戶,便于統一調度資金,盤活了財政資金的庫外沉淀。如過去對預算外資金,先要存入專戶,使用時再申報計劃,然后由預算外轉入單位支出戶開支。不僅過程煩瑣,而且也降低了資金的利用效率。現在變成系統內劃撥,工資直達個人賬戶,政府采購款直達商品、勞務供應商,高效快捷。
4.實施會計集中核算后,會計基礎工作的規范化得以加強?,F在會計核算中心一般在財政主管部門領導下工作,實施了電算化核算。不論管理的軟硬件條件均與原單個核算單位不能同日而語。使現代化辦公信息模式得以實施。
三、電算化會計對會計集中核算的影響
1.提高了會計集中核算的效率,降低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電算化會計以計算機為信息處理工具,提高了會計數據處理的速度和精度;數據處理的自動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提高了會計集中核算的及時性、可靠性和相關性。同時,計算機的使用,使廣大會計人員從繁重的會計核算和數據轉抄中解放出來,其勞動強度大大降低。
2.促進會計集中核算職能的轉變,引發了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變化、提高了會計人員素質。電算化會計下會計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會計人員勞動強度的降低,使會計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參與企業經營管理,促進會計工作職能發生轉變。電算化會計下的人員除會計專業人員外,還有計算機專業人員。會計專業人員不但要精通本專業,還要熟悉計算機,具有上機處理基本業務核算工作的能力,掌握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糾錯方法;計算機專業人員除應有本專業知識外,還應有財會專業知識,了解會計核算工作,通曉會計數據流程。他們都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日新月異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術,以不斷滿足電算化會計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形成復合型人才。
3.引起會計工作組織方式和會計人員分工與職能的變化。電算化會計采取對數據編碼的方式進行信息處理,是以數據的不同形態為主要依據來組織會計工作,改變了手工會計以會計事項性質為依據組織會計工作的做法。相應地,手工會計下會計工作按職能組進行分工的做法,也被電算化會計劃分為數據(信息)收集、憑證編碼、數據錄入和處理、系統維護等專業組的做法所代替。
4.改變了會計信息處理和使用的方式和方法。電算化會計數據處理的代碼化、程序化和自動化,是對手工會計信息處理方式和方法的本質變革,這一變革改變了手工會計下成本計算、編制報表等只能在月末進行的做法和限制。
總之,電算化不僅引起了會計集中核算系統內在的變化,改變了系統的職能,同時也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會計工作和會計信息的質量。
四、電算化會計與會計集中核算未來發展趨勢展
電算化會計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而產生,也必將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和發展。
1.電算化會計將獲得普遍推廣和應用,大范圍的信息處理網絡得以建立。電算化信息處理從形式上看是信息處理手段的變化,實質上卻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一種先進的生產力,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信息處理和分析專業化、智能化。由于信息處理和分析專業性較強,需要專門的人才,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且具有較高的成本,因此為小企業及個體經濟提供信息服務的專業部門(類似于目前的記賬)將會逐漸出現。此外,隨著智能電子技術的發展,信息處理也會朝著智能化發展。
如何完善會計集中核算這種新興的制度,與會計電算化更好的結合,使其向更合理,更科學的方面轉變。建立科學的會計集中核算體制尤為重要。
(1)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會計核算中心是集核算、監督、服務于一體的機構,必須按照“管理不越位、監督不缺位、服務要到位”的指導思想,加強各項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完善、管理規范、運作有序、監督有力。需要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機構設置;資金管理范圍;會計核算形式;備用金管理制度;人員素質控制制度;會計檔案保管制度。
(2)會計核算中心的會計核算、會計監督與各核算單位財務管理的定位?,F階段會計集中核算工作依據的是“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監督”相分離的原則,同時也要與會計電算化很好地結合起來。會計核算中心的重點是行使日常的核算和監督職能,但參與各核算單位的財務管理、資金籌集、正確執行財政部門批準的經費預算和財務計劃、財產物資管理、財務管理辦法、業務計劃的制定、當好領導的參謀和助手等職能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