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5 17:11: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必修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選修課 語文教師 中學生 教育教學
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一般來說語文教師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選修課出現了多樣化、個性化等變化,成為了語文新課改下的重點。高中語文選修課具有學科性、基礎性、發展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其對語文選修課實施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語文教育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重視課程文化;變革教材內容,重構教材體系等方法完善教學,讓語文課程也漸漸地充滿活力。其中高中語文選修課的實施就是一個亮點,但其選修課模糊不清,給語文教師帶來一些困惑。比如說:語文選修課的目標定位不清楚、選修課服務主體存在的問題、課程評價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師在課程改革中進行思考。因此,無論是高中語文教師還是中學生,都需要重視語文選修課實踐,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高中語文選修課的新變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構建課程文化。首先,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國家教育方針的相關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開拓視野,既要關注科學教學又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比如:某學校的素質定位為:自立精神、共生意識、科學態度、人文情懷等。其次,主體意識增強。突出教師是“教”的主導地位,學生是“學”的主體地位。再次,對語文的研究自覺性增強。語文教師主動參與培訓、與學生對話、加快語文專業化發展。語文選修課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學習文化漸漸地整合為“語文選修課文化”。
第二,教材內容更新,建構教材體系。新課改以來,語文教材編寫呈現多元化。選修教材按照五個模塊: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和文化論著選。從課程來看,語文選修課融入了“領域、科目、模塊”;從教程編排來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選、知識、助學、鞏固系統”等編程。語文教師更加積極的探索建構學習目標、內容、評價、資料、方法、指導、實踐活動等體系,為語文選修課體系的多元化、開放性奠定了基礎。
第三,教學方法的完善,構建新體系。語文教師應認識到“自主合作探索”實現知識建構的重要性,通過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實現語文選修課課程實踐。
二、高中語文選修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高中語文選修課中需要處理的矛盾關系。第一,語文選修課程與國家、地方、校本課程的關系。課程專家分析:選修課程與校本課程標準不同不能劃分為同類課程,但要做到選修課與必修課相對應,校本課程與國家、地方課程相對應。目前一些學校開設的語文選修課程,都是圍繞高考,雖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卻缺少了個性特征。第一,有的語文教師把選修課當作必修課來教,使選修課校本特征被淡化,導致選修課實踐與課程目標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處理語文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關系。如:選修課成了點綴、還有的選修課成了必修課。第三,語文選修課資源不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第四,課程教材選用與自主開發教材關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語文選修課實踐方面的不足。第一,語文教師選課及選課指導存在不足。比如:語文選修課限制太多、學生選課過于盲目,沒有收到好的效果、選課被教師或家長包辦、選課指導過于功利性,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第二,語文教師教學與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書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把選修課當成必修課的復制品;選修課授課方式隨意,忽視了教學主體,沒有收到良好教學效果;選修課學習時間過長,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教師開設課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課時與開設時間存在問題。如:語文選修課內容多,但是時間少;必修課和高考訓練占用了選修課時間;選修課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營養過剩與知識消化不好。第四,評價存在不足。語文教師通過評職稱、定獎金為升學率標準;學生對語文選修課評價過于形式化;任意的評價;語文選修課在高考中體現不明顯。
最后,高中語文選修課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選修課與必修課銜接內容不夠。如:開設時間、教材內容、教學方式銜接不夠。第二,選修課“非語文化”現象。如:不同學科都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不能把什么都歸入語文素養,語文選修課不等于文學課。第三,高中語文選修課任意性存在尷尬局面。如:一些文學賞析類課程需要利用圖書館和閱覽室的資源,還有網絡資源,但在這方面教學條件缺乏。第四,高中語文選修課充滿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語文選修課的策略
首先,落實與完善高中語文選修課標準要求。第一,把握好選修課教學原則。如:語文選修課教學基礎性和時代性原則;選擇性和個性化原則;語文選修課教學多樣性與層次性原則;創新性和人文性原則。第二,符合語文課程結構和要求,規范其開設和教學。高中語文選修課開設需要遵守課程目標要求,不能草率隨意、不能單純從教師知識儲備和喜好決定教學內容、不能把選修課作為必修課的補習課等;選修課的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不同;語文選修課需要個性與特色。第三,語文選修課與必修課需要銜接,提高學生全面語文素養。在開設時間、教材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進行銜接。第四,重視語文任意選修課的開設,確定好開設思路。比如根據學生的情況開設語文選修課;根據不同文學體裁開設選修課;根據學科知識的需求開設選修課;根據自主、講座等方式講授選修課。
由于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階段的選修課沒有進行具體的考查,在選修課堂中僅僅是形式上的存在,其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由于受到人教版教材的影響,選修課程必修化。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拓展和延伸,其作用是補充必修課程的內容,所以選修課的教學,應該具有靈活性和多變性的特征,可這個特征在實際教學中根本沒有體現出來。由于在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對必修課的教學,因而影響了選修課的正常進行,不能通過選修課的學習達到學生個性化的培養。除此之外,選修課不能正常地發揮其作用是因為在國家課程的配套中,選修課程的資源開發不夠到位,不能及時地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
二、對高中語文選修課進行拓展性開發
為了促進選修課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需要圍繞選修課程開設的標準進行具體探究。通過選修課的開發過程能夠看出,其遵循的思想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設的目的是增進知識面,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因此在“課程標準”下指出:選修課必須要以課程目標為依據,在必修課的基礎上具體開發,學校以及教師需要充分地讓學生在學習選修課中發揮積極性和創造力,達到選修課程學習的目的。在開發的過程中,根據高中語文教材在拓展型方面進行具體的研究,結合相應的年級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開設具體的選修課程。在拓展型語文教材中,主要是對高中語文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和實踐。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研究選修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必修課是課程教學的基礎,為了實現教學的計劃以及教學的目的,最終突出基礎性和均衡性的特征。必修課的學習主要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但是由于僅僅實行必修課,學生的知識面受到了限制,并且在具體教學中教學方法十分有限,這就需要進一步實施對選修課的開發。在必修課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必修課中的某一方面,進行系統的討論,這是對必修課的拓展。在教學中,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實質是:點與面的關系。在選修課的開發中需要對具體的內容進行設定,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探究的方式進行多元化的學習。例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詩歌鑒賞部分進行探討,將該部分作為選修課程,通過選修課程的教學來讓學生自主去閱讀原著,增強了實踐性,最終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高中語文知識。
三、高中語文選修課開發的建議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問題;建議
新課程的標準,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要很大程度的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習模式,帶給高中語文教師新的難題。教師在對教學進行改革的同時,要了解高中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即“新課標”做出的如下界定:“高中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在新課標明確的標準要求下,做好課程的改革,優化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模式。
高中語文教學不同于低年級的語文基礎教學,因為高中語文面臨著高考的巨大壓力,這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與矛盾。總結當今高中語文教學的矛盾,可歸納為以下幾點:語文課程教學與考試的矛盾;語文課程的基礎性與多樣性的矛盾;必修課內容與選修課內容的矛盾。具體而言,即:高中語文課程中的授課內容并不直接對應高考內容,課程標準中規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課程,而1.75年完成選修課程,學習選修課課程的時間要多于必修課,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學生多樣的選擇,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但是考試大綱中卻將選修課的考試內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語文教學中培養的語文素養不是考試中評價的重要內容,因此產生了第一條矛盾。第二條矛盾,則是因為語文學科要求具有基礎性,但其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影響了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具體而言,選修課程雖然在力圖實現基礎性,滿足學習的多樣性要求,但是學習的內容要求卻層出不求:在知識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學習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態度上需求多一些。這使得語文課程的多樣性與基礎性產生了矛盾。另外,許多教師并未意識到必修課與選修課的不同,在教學上采取相同的方式,這違背了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化、以學生為主體的需求,這便是第三條矛盾。那么,該如何解決這矛盾呢?
一、確立核心目標
所謂確立核心目標,即要求明確教學的重點培養目標,該目標要不受書本內容和考試內容的限制,明確出學生在進行高中語文學習之后應具備的綜合素質與具體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具有導向作用。核心目標的確立要依據課程標準與考試大綱的要求并結合教學中實際的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際上,高中語文的考試與教學內容不應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應該是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經常在考試過程中,我們發現,語文的考試評定中對基礎知識的考核依舊占有很大的比例,對技能、思考能力的評定形式多樣新穎,卻并沒有明確的考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內容的設置要抓住核心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而這些能力則是學生今后學習生活和步入社會所不可或缺的。明確了教學的核心目標,教師在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過程中便少了許多的難題,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選修,選修課當必修上的現象。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會形成比較可靠的自我評價依據,更有針對性的培養自身的能力,吸收有價值的信息,抓住學習的重點。在這種核心目標下,教師培養學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學什么”,在培養學生指定的技能與能力之后,高中的語文便是“學什么考什么”。
二、構建開放有序的教學體系
所謂有效開放的教學體系,即語文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的教學,語文作為一門大學科,語文學習的材料應是多樣廣泛的,而其有效性則要求所選的學習內容不要偏離了高中語文學習內容的基礎性。雖在廣泛的學習內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識核心,明確教學要點。高中語文教學要追求“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語文是著重人文培養還是注重文字基礎學習與應用一直以來都是大家討論的熱點話題,語文的基礎學習無論在何時都是高中語文學習的必須,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而文學素養的形成,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豐富學習內容,并對學習內容進行精心挑選,使得課程多樣有趣,適當拓展努力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必需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注重學生基礎的培養,做好基礎知識上的鋪墊工作,并認識到學生自我發展需求上的異同,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高中語文的教學,要讓同學們達到對語文基本知識的熟練掌握并同時升華到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的目的。
三、整體把握教材,有針對性的教學
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教材在編排上既然將選修與必修分開,而不一概而論,自然表明對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樣。然而,許多教師并未意識到這一點,將選修課同必修課一樣,采取相同的教學方式,顯然并未達到教材的設計要求。選修課更多的目的在于通過選修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個性化及思維方式的形成。在教學中,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明確整體的目標,明確選修課程所要求的教學目的,通過選修課程合理的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要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主體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有教師及時的點評。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選修課的教學,課本應該作為載體,教師應在范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創新學習方法、實踐學習方法,培養獨立思維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通過學習,逐漸形成較高的文學素養與鑒賞能力,以滿足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
總之,新課標要求下的高中語文教學面臨著許多的挑戰,在收獲了許多成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問題,高中語文教師要直視這些問題,積極地需找解決辦法,為教育事業奉獻自身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詩歌單元的認識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時期這個關鍵時期,誕生了以詩歌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從最早的《詩經》,到屈原驚世駭俗的《離騷》,都證明了戰國人民在詩歌藝術上的造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陸續誕生了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以及以《短歌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師對這些詩歌進行講解,重點要表明詩歌在我國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對詩歌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講述了唐代詩。來自唐代的詩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部分。學生對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對這些詩人的生平事跡十分明白。其實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之外,唐代詩壇也涌現出了其他非常優秀的詩人,詩歌藝術在唐代被推向了巔峰。在必修三的詩歌教學中,收入了李商隱的《錦瑟》、李白的《蜀道難》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詞。詞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黃金的發展時期,在高中語文第四冊當中,將宋詞分成了豪放派與婉約派進行單獨的分析。在婉約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陰》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棄疾的《水龍吟》、蘇軾《念奴嬌》等詞賦,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也展現了宋詞極高的藝術造詣水平。
二、詩歌單元的教學實踐
1.以補與增相結合的形式來整合課程資源。在高中語文的教學當中,應當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學生消化掉了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增添課外讀物以及輔助聯系,有效地將一個單元內的詩歌課文整合起來進行教學。例如可以將不同類型的詩歌整合到一塊進行教學,根據詩歌的表達思想、時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對其進行分類教學,達到連接整個單元的目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學生的理解程度,根據其理解程度的高低靈活調整能夠教學的進度。例如在進行《詩三首》的教學時,由于這三首詩來自于不同的時間段,例如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國時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晉朝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因此在導入這一課的時候,用《西北有高樓》這一首詩,讓學生理解到詩人在作者失意的時候的情感變化,才能更好的理解這首詩所表現出的現實主義風格,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語文學習的質量。
2.采用朗誦與背誦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地點,課堂教學必須得到充分重視,教師要有計劃的開展教學,確保教學目標被學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在一節課的四十分鐘內,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優勢,進而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這樣的教學方法被形象的稱為“一二一”。
一.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及問題
1.高考“指揮棒”影響著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大部分學校的語文教學中,片面強調實用功能,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的知識系統,過于強調理性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削弱了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培養。
2.課堂教學效率偏低,浪費了學生學習的寶貴時間。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因主導無度而干擾了學生的語文實踐:學生讀的少、寫的少、探討更少,學生課堂上自主學習不足。
3.在多種媒體的沖擊之下,學生缺乏讀書的興趣,課外閱讀的時間較少,視野狹窄。脫離現實生活,切斷了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通道,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4.教師由于培訓不夠,新課改只停留在理論上,缺少必要的實踐指導。新課程推行固然需要對教師進行理論上的武裝,但教師更需要的是感性層面的操作手段。而專家們的培訓往往是講起理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具體操作或一帶而過、或語焉不詳。讓教師心中恍惚、不知所措,不知從何處入手,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5.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老教師居多,新老交替欠合理,課改意識不強。
6.教材方面,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必修教材、選修教材以及與之配套的練習,必修教材5本,選修教材5本,共有十本。如果必修教材作為高中三年的教學內容,那么教師處理起來相對來說會游刃有余。但是新課程要求必須用1﹒25個學年將這些內容學完,也就是說半個學期要完成每一個必修模塊的教學,時間太短,讓新課改的高中師生勉為其難。
二.改變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對策
1.加強語文基礎教育,從小學初中起就將字詞、造句、修辭、語法等方面的問題落到實處,不應在初中時就圍繞中考考綱而刪減必要的基礎知識,給高中教學帶來困難。在閱讀方面,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給學生閱讀時間,擴大閱讀量,增加積累,為學生上高中后提高寫作能力儲備豐富知識。
2.思想觀念上,高中語文教師要明確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首先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其次,要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再次,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3.重視語文實踐活動,尤其是閱讀和寫作訓練。葉老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笨梢姡Z文教學的重點是借助課文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教材中所選的閱讀課文都是經過專家認真研究、精心挑選的,它的知識含量大,有豐富的語文訓練內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分析課文題目涵蓋的內容、采用開放教學的方式、利用課文中關鍵語句等方式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4.要改變傳統的語文評價方式,給學生有效的富有個性的評價。要由原來的一味強調學習的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只要我們給學生多一點權利,讓他們選擇學什么和怎么學;只要當我們語文教師不再填鴨式地傳授知識或者不以僵化的測驗方式評價學生,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多種途經獲取知識。
5.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讓眾多的教師能走出去,到新課改取得成功的學校學習新的理念和方法,學習專家成功的教學范式,特別是具體操作各類文體的教學模式,以及學生在合作探究方面的有效做法,切實推進新課改。
6.語文教師要注重傳統文化的挖掘,通過吸納傳統文化的精髓豐富教學,也能夠通過傳統文化的發揚來充實、“凈化”學生的心靈。只有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才可匠心獨運、應會感神,才能把語文課堂要設計的自然和諧、酣暢淋漓。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課;反思
語文是高中教學的基礎學科和必修課程。隨著新課改的普及,語文新課程選修課教學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選修課的出現,使得學生可以有效地結合自己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等等,開展語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面發展。然而現階段,我國高中語文新課程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層出不窮,教學情境不容樂觀,選修課的功能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主要表現在:選修課教學定位不準,教學理念守舊,選修課教材實用性不大,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管理不完善等等。如何有效地利用選修課的教學資源,提高我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筆者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淺析了對高中語文新課程選修課的反思。
一、當前高中語文選修課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同課時安排不協調
選修課是必修課的拓寬和提高,對課程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當前高中選修課的教學現狀來看,最棘手的問題是選修課課程開設得較少,教學時間不夠。主要是由于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往往過分看重學生成績和升學率。在教學中對選修課存在片面的認知,甚至單純地認為選修課教學是為了服務于必修課。因此,在教學中往往出現不教學、或者“走過程”的形式,擠壓選修課的教學時間的普遍現象。導致了選修課的教學時間不足,教學內容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安排,選修課的教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沒有得到發揮。
2.師資隊伍建設水平較低
教師是興教之源、立教之本,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是促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支撐點。在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中,教師隊伍資源水平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選修課程教學的教學質量。就高中語文新課程選修課而言,由于教師資源的匱乏,在選修課程開設和教學中,往往只局限于《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文章寫作與修改》《先秦諸子散文選讀》等教學課程,而《影視名作欣賞》《新聞寫作與實踐》選修課程較少或者沒有,學校不能實現對語文選修課程的全面開放,大大降低了選修課對學生的教學提升、補充的作用。另外,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往往都擔任主修、選修課程的教學,教學任務比較繁重,教學任務量較大,影響了選修課程教學的有效性。
二、推動高中語文選修課有效開展的對策措施
1.確保學生選修課的選擇權
許多學校在選修課的開設和教學中,迫于高考升學率的壓力,往往過于重視高考考試大綱。在選修課程的教學中,出現“學”“統一制定”的教育理念,學生沒有實際的選擇權和自,處于被動地位。因此,造成學生對于“選修”與“必修”沒有多大區別的教學認知。高中生由于自身語文素養較低,沒有實際的語文生活經驗,對于選修課程怎樣選、選什么問題,存在一些困惑、顧慮。因此,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轉變選修課程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到選修課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科學習的積極性,確保學生課程選擇的主動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選修教學。另外,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選課的引導,讓學生緊密結合自己的語文學習需求,從興趣愛好入手,從而提高選修課教學的實用性。
2.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選修課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課程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提高選修課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說,對于側重于語文實際運用的選修課程,可以創建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語文的時效性、實際性。對于著眼于陶冶性情的文學類選修課程,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多角度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思想情感的共鳴,提高教學有效性。對于旨在引導探索研究類的選修課程,教師可以開展探討式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式方法,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另外還可以采用主題辯論、經典誦讀、影視欣賞、匯報表演等等教學方法。
總之,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普及,選修課已經成為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在選修課的改革發展中,還應當加大對選修課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打造一支高素質、高專業的教師團隊,促進我國選修課程教學發展的進步。
參考文獻:
【關 鍵 詞】 選修課;誤區;學習體式
【作者簡介】 祁洪生,中學高級教師,江蘇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鹽城市散文學會理事。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5) 25-0128-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不同版本的選修課程,內容有所不同,但基本建構體系呼應于必修課程,都包括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都是語文教學的基礎課程。
但選修課進入高中課程,打破了原有課程的基本結構,有著其特殊的使命與擔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必修課程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和均衡性……選修課程也應該體現基礎性,但更應該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边x修課與必修課一樣,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課程,但選修課對于形成學生標簽性語文素養將起著更加突出的作用。
作為傳統課程的必修課,學習策略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相對于必修課,選修課屬于新生課程,有著許多陌生的元素。我們許多教師對選修課還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無法依照選修課的標準引導學生進行課程教學,出現了選修課學習的誤區:不少教師認為選修課就是必修課同質的課程延伸與拓展,其學習程式完全類同于必修課。蘇教版高中語文課程選修教本《〈史記〉選讀》,是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精粹選本,基本能反映史學與文化巨著《史記》規模宏大、視野開闊、見識卓越的特點,其中包蘊著圓融的敘述技藝和深邃的哲理,融會著民族精神。這是我們引領同學們走進 “史記”文化風景的潛能場,但我們很悲情地看到一些教師選擇了其中《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高祖本紀》《李將軍列傳》《屈原列傳》寥寥數篇考試熱點的文章,在按照必修課的模式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講析之外,并沒有更多的作為。在這里,選修教材被他們處理成必修教材的殘編斷簡,選修課堂成了必修課的單一延伸,失去了選修課的本初意義與目標價值。
從上面的現象看出,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選修課沒有逃出必修課的應試效應,很多情況下充當了必修課的附庸角色。如何走出選修課的教學誤區,讓選修課找回屬于自己的學習體式,這是每一個語文人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
選修課的設立是新課改理論的體現,它以遵從學生主體發展為原則,努力拓寬學生學習視野,促成學生的個性成長。新課程標準指出,“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選修課教學應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拓展性”,這句話其實在指明選修課不同于必修課的過程方式與目標追求,選修課是學生主體學習的個性平臺,是基于校情、學情的學習模塊,它有著必修課不能實現的素質教育要求。從這些道理上說,選修課必須走出必修課的影響,注重自身學習模式的建構。那么,選修課的學習方式究竟應該怎樣構建與選擇呢?
一、選修課的學習方式選擇應遵循自主性原則
選修課程的建構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我們應該打破流水線式的教學程式,把握學情,沿著學生思維發展規律,遵循學生的興趣與個性,把選修課的學習引擎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導學習方向和學習過程,使選修課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資優課程。蘇教版高中語文選讀教材《紅樓夢》,由“紅樓概觀”、“紅樓品鑒”、“紅樓研討”三部分組成,意在通過引導學生對《紅樓夢》的閱讀、賞析和探究,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審美能力與研究性學習能力。其學習內容豐富,學習視角獨特。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偏愛和追求,引導學生自行分組,進行個性化學習。針對從感性角度體味“紅樓夢”的同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選學“紅樓品鑒”的部分內容;針對從理性角度感悟 “紅樓夢”的同學,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選學“紅樓研討” 中的一個專題。這樣完全可以避開必修課教學普遍存在的“共性化、同節律、標準化”的學習模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品質與分享精神的同時,形成對“紅樓夢”的個性解讀。
二、選修課的教學方法應該注重學法指導
選修課教材內容龐雜、厚重,受學時限制,進行精細教學幾乎不可能。對于教者來說,選修課重在引導,重在舉一反三的精講示例。也就是說,選修課的教學,宜授之以漁,從方法上去引領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與后續學習提供朝向性的借鑒?!丁醇t樓夢〉選讀》《〈史記〉選讀》《〈唐宋家散文〉選讀》都是有高度、寬度和深度的經典選粹,很多時候,高中生無法通過課堂的限時學習,熟讀經典。所以,選修課的課堂學習,更重要的旨向是引導學生通過這些窗口式的文字,透視經典作品的內在風景,激發他們對這些課程內容的基本情感和深度追問,培養他們繼續學習這些課程的能力?!都t樓夢》是世界名著,學生大多數閱讀過,但走進“紅樓”深處,體悟人物的藝術真諦,卻并非易事?!丁醇t樓夢〉選讀》給了我們同學走進“紅樓”的橋梁,這本精準、深刻解讀《紅樓夢》的紅學選輯,有一定的學術高度,有課堂上難以解決的許多瓶頸,適宜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通過書中某一研究熱點、亮點,激發學生對《紅樓夢》的興趣,從而把他們引進“紅學”之門,了解品鑒、研讀《紅樓夢》的基本方法,實現這本教材選編的本初意圖。比如有一位蘇北名師就在自己的課堂上,提出“薛寶釵與林黛玉誰漂亮,按照曹雪芹的意圖誰更應該成為賈寶玉妻子”的問題,引發課堂爭議,促發班級同學形成了紅學研究熱潮:班級絕大多數同學不但研讀了《〈紅樓夢〉選讀》,還從學校圖書館借閱了不少紅學研究專著,進行了大量的補充性學習。用這位老師的話說,教師點燃了這把火,但后面的燎原之勢,卻非教師的能力所為,正如葉老所說:教是為了不教。對于語文選修課尤其如此!
三、選修課的學習模塊應依據文本類型靈活多樣地設立
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有著全面繁復的體系,內容完備,分類清晰,體式多樣。尤其是課程內容分類方面,是其區別于必修課的結構特色。選修課的學習方式如果依照它的類型量體裁衣,自然會掙脫必修課帶來的教學慣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宋家〉散文選讀》《現代散文選讀》是經典散文作品的選輯,宜通過閱讀、吟誦的方法去接受其春風化雨的熏染。根據散文的學習特點,如果我們通過不同類型的小型 “讀書會”進行學習, 于“奇文共賞讀,疑義相與析”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意料之外的生成與收獲;《〈語言規范與創新〉讀本》《寫作》《實用閱讀》等語用選修教材的學習,則宜同專題性研析、實踐性活動連接起來。選修教材《新聞閱讀與寫作》,我們結合地域性的新聞熱點調查,開展小型化的實踐活動的同時,走進教材中的新聞時空,體悟新聞文本,定然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四、選修課應該注重研究性學習策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