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國際現代商業的最新模式
時間:2023-09-15 17:11:4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現代商業的最新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我國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
電子商務是與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網絡應用。目前許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運用其全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幫助其走出困境。海量的企業和創業者,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大幅度地降了企業之間的協同成本,并創造出一個競爭力足以與大企業相比擬、但其靈活性卻更勝一籌的商業生態集群。在這樣的協同模式下,商業的進入成本和創新成本,都得到了顯著的降低。無數的交易者由此能夠面對全球市場,也能夠成為現實。
(二)我國電子商務人才就業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教育相對比較落后,缺乏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而網上信息絕大多數是英文信息,要想進行國際貿易,電子商務人才必須能熟練的使用專業英語。語言上的障礙成為制約我國電子商務國際化的一個突出的問題?,F在電子商務發展更需要跨學科領域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懂得計算機網絡技術,又要掌握有關金融、管理、商務等各方面的知識。目前我國這種復合型人才相當短缺,無法滿足電子商務發展的需求。電子商務專業旺盛的需求和低就業率形成了一對鮮明的矛盾。
二、培養電子商務人才存在的問題
(一)學員的實都在虛擬的環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實感受現實中電子商務的應用
畢竟,現實與虛擬還是兩個世界。當然,除了校方,學員也有一定的責任,學員在這一方面自己應該主動做睜與社會的對接。
(二)就業崗位不明確,學員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更不知道畢業以后應詘具備什么能力和證書,才能讓自己更有就業競爭力
學員學習的態度不夠明確,學無所成,很難就業。另外許多學校開電子商務專業,過于強調這個專業的復合型,計算機、營銷、管理、物流、英語等方面,課程開了很多,結果學的雜而不精,當然更不會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工作實際中去。
(三)師資嚴重匱乏
現有師資大多從計算機、營銷、管理、其他專業調派,其知識儲備大多來自以往出版的電子商務書籍,不夠系統、不夠深入、不夠實用,由于師資大多沒有電子商務實戰經驗,不少師資在電子商務教學中顯得勉為其難。
(四)學員學習電子商務知識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以往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好造成應屆學員學習電子商務不積極。有部分學員為了考證而考證,并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相關知識。另外,學員長期拿不到訂單,也會影響學員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三、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一)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上,學校通過和企業聯合搭建電子商務真實環境
實際工作經驗必須通過實踐逐步積累,這些經驗技術和專業知識單靠校內教育很難獲得,因此,只有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得到彌補。建設校內實戰基地是校企組合新模式,這樣實現了課堂與工作地點的一體化,培養了學員的核心競爭能力,為順利就業提供實踐教學上的保障。通過該模式的訓練,學員不僅可以提高外貿實際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用能力。
學校要積極組織相關行業企業的專家和廣大電子商務教師,根據職業標準的要求,編寫一批符合專業教育要求、與職業崗位同步發展的國際貿易教材。由學校、學員、企業共同參與教學管理,構建新的教學管理模式,這是新模式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這種教學管理模式強調校企合作,強調學校、學員、企業三方的參與,強調以學校為主導、以學員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持。
(二)結合企業實際需求培養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
要培養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懂得相應行業的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必須先了解這些行業并設置相關課程。
課程體系要強調電子商務的專業特性和職業能力,重視課程的整合和重組?;A課程應該把真正屬于基礎性的內容精選出來,專業課程要把與專業有關的最新技術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及時充實進去,充分考慮把那些最必須的知識教給學員。
(三)針對師資匱乏
可以一方面從企業第一線聘用具有雙師素質的電子商務人員到校任課,另一方面授課教師可以在實戰基地現場學習,這樣,既可以學到企業運用電子商務進行管理的經驗,又可以掌握企業實際運用電子商務的狀況,還可以了解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類型,對教研活動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另外在考核、評定職稱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鼓勵他們努力鉆研,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提高學員學習的積極性
從直接經濟利益上講,學員如果能夠成功為企業拿到訂單后,可以從企業獲得一定比例提成。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員學習電子商務相關知識的積極性,另外也樹立了榜樣。例如河北金融學院的翟翠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已經拿到近200萬的外貿訂單。從學習的必要性出發,使學員意識到艱苦的學習對將來工作大有益處,從而樹立學習信念。有了信念,學習就有了動力,就能奮發向上。還有將學員分組拿訂單,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個學員時間有限而漏單的問題,同時還能培養學員之間的團隊精神。
(五)鼓勵學員參加相關電子商務認證考試
通過電子商務相關認證,表明獲證者具備電子商務的基本知識,而且還有操作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能力、熟悉網絡營銷,具備相應的網絡商務能力。
(六)學歷教育、培訓與業噴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
這樣就避免了通過認證考試但實際操作能力不強的學員進入企業相關崗位。
(七)在訓練技能的同時重視人文素養的培育
高新技術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現代人全面發展的內在統一。學校既要培養人才的“高技能”,更要培養人才的“高素質”,真正樹立育人的理念,讓電子商務專業學員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和企業需要的有用人才。
創客檔案
陳璐 曾擔任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大觀周刊昆明樓市》主編,并于2009年創立云南首個公關傳播機構――天創公關,參與創立“拾翠”,負責品牌戰略規劃及產品研發;另三個合伙人是她的好友李進平、丁建宇和燕斐。李進平在樸拓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任高管,燕斐是樸拓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代表,丁建宇是云南風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兩人負責資本運作,一人負責產品推廣。
云南合伙人
2013年年初,陳璐和朋友們坐在翠湖旁蓮華禪院內的一塊空地上閑聊,不時被不遠處大媽們的廣場舞打斷。翠湖有著700余年歷史,是一個不亞于西湖的文化地標――昆明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都與翠湖有關,自明朝起的歷任云南行政官員大都在這里修亭建樓;昆明的歷史名人也大都圍繞翠湖生活,從遠的吳三桂,到近的、唐繼堯、聞一多、聶耳、朱自清、汪曾祺等,都曾在翠湖留下印記。現下的翠湖卻被用來跳廣場舞,喂鴿子,可惜之余,這中間巨大的落差讓他們覺得可以用翠湖空間來做一些什么。
有底蘊的城市理所應當有地標,西湖之于杭州,寬窄巷子之于成都,798之于北京……翠湖是承載昆明歷史文化的地方,陳璐和朋友琢磨著,如果能借助這么好的地方,打造一個屬于昆明的文化空間,那該有多好!彼時,四人各有己業,兩人從事金融行業,一個是旅游公司的董事,而陳璐則有自己的公關公司。將翠湖空間和云南特色融合在一起,抱著這樣的想法,四個人很快行動起來,于是“拾翠”就這樣誕生了。
“拾翠”一名源于曹植的《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眲淤e短語生動概括了拾翠團隊在做的事情,名詞“翠”代表翠湖偌大的文化空間和云南在地豐富的民藝資源,動詞“拾”,拾遺,撿起“非遺”以及被人遺忘的云南傳統民藝。拾翠從梳理資源入手,在不改變手工技藝的前提下,將各類民藝產品化,探尋云南傳統民藝活態傳承的另一種可能性。
當商業擁抱民藝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項目MIT China Lab找到陳璐,想以拾翠為模型做實驗,用拾翠去對標國際企業。結果有些出乎意料,國際市場上很難找出類型相似的企業??梢哉f,拾翠在目前的國際國內市場上,并沒有一個完全意義的對標。這意味著這條用商業視角探索民藝領域的路,并不那么好走。
民藝展示空間的搭建是最初的想法,落到實處卻是浩大工程。陳璐和朋友們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改造方案首先轉向靈感的發源地――翠湖公園,拾翠選取翠湖中心2000多平的空間,將其改造成一個“豪華”版民藝展示空間,一點點往里填充內容。比如保留園內龍云戲臺建筑原貌,并進行劇目演出,首期推出龍云最喜歡的滇劇“天宮賜?!币约霸颇辖ㄋ≌{,之后慢慢加入以翠湖為主題的演出。逐漸形成了“云南非遺體驗區”、“云南文化展示墻”等十大文化內容,讓游客及市民能夠更深地去體驗滇文化的魅力,為云南民藝提供展示平臺。
資源的梳理同樣耗時耗力,在云南大學產業研究院所整理的民藝基礎上,拾翠用三年的時間,整合了滇劇、云陶、皮影、刺繡、小調、東巴紙等十余項非遺。一個個走訪州縣的非遺傳承人、老手藝人,這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來自于騰沖皮影。皮影戲自明洪武年間從湖廣、四川一帶傳入云南,興盛了近千年,如今因為缺乏實用性,已乏人問津,幾乎快要送進博物館。年屆七旬的劉永周老人是騰沖固東鎮劉家寨皮影戲傳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但為了生計,外出打工,騰沖皮影陷入后繼無人的境地。得知這個情況后,拾翠團隊頗費周折,把劉永周勸了回來,并且給他承諾,“你來制作皮影,我們想辦法幫你賣?!苯涍^包裝,一張張退出舞臺的皮影被裱起來作為工藝品銷售,受到許多人歡迎?,F在,劉永周又回到皮影的制作中。像這樣的案例還有許多,通過積累,如今翠湖?拾翠空間內包含了30多項云南非遺項目,每一樣都是精心挑選后匠心手藝的呈現。
除了對內容的梳理和創新,拾翠的商業投資模式和經營方式也十分值得一提。在投資模式上,拾翠將最新的股權式基金投資模式運用到文化產業建設中,開創了文化金融的新模式。團隊在北京發行“拾翠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首期就達到融資5000萬,十分可觀。在經營方面,拾翠跳出了傳統的單一運營方式(出租),采取了多種經營方式:聯營、扣點、直投、免租等。不同的文化產品采取不同經營方式,可以讓文化產品和商業運營的互動更具效率。此外,拾翠的新媒體、電商、APP等線上交易平臺也逐步上線,產品體系更加完善。
目前,拾翠已經摸索出屬于自己的一套完整體系,翠湖?拾翠空間,為非遺、老手藝、云南在地物產提供展示空間;拾翠APP,線上通過APP銷售民藝產品及定制手藝品;拾翠中國手藝集合店,在城市核心商圈孵化非遺和手藝者項目,開展手工體驗活動。背后通過股權式基金的投資模式和租金、聯營、扣點等經營方式,為傳統民藝提供一條可行的商業之路。
從1.0到2.0,路還很長
大部分傳統技藝的傳承人都僅僅是小手工藝人,他們雖有絕活,卻不善經營,資金、眼界將他們局限在小區域的“熟人社會”進行生產,無法響應當下生活,走上產業化的道路。讓傳統中式美學與傳統工藝進入現代生活,這是拾翠一直在實踐的事。21萬筆全院交易,9120個單品銷售,1200篇媒體關注報道,350位匠人深度合作,97場手藝小課堂,這是拾翠經營三年來的大數據。拾翠線下擁有四千平體驗中心,打造產品、展覽、體驗多個環節,線上有新媒體、電商等互聯網+模式,通過產品和活動的方式將云南傳統民藝推廣到更多地方,層次遞進地向人們,也向市場展示民藝生態的另一種可能性。
拾翠未來打算嘗試更多的可能性,把目光放到更多的地方,“從線下來,到線上去,回線下玩”,團隊稱之為“拾翠2.0版”。線上線下消費端繼續發散,通過“定制”將民藝的個性和消費屬性很好地結合,用社區匯集非遺傳承人、工藝大師、匠人、手工達人等多樣化的民藝資源,通過試聽活動、展覽增強民藝體驗。線下產業端將轉向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城市核心端挑選商圈,和王府井等欲轉型做特色的商場合作,共建中國手藝集合店,用器、布、用、食四大類繼續梳理云南民藝,鋪設中國原創手藝品牌和手藝課程體驗區,進一步拓展體系內容;另一個是鄉村端,在鄉村傳統手工藝工廠的基礎上打造觀光體驗區,把消費者引導至鄉村,將自然人文歷史景觀、手工作坊、傳承人傳習所、DIY體驗等結合起來,豐富人們的民藝體驗。
當好的商業模式切入到文化領域,它應當具備思辨能力和可持續性。拾翠模式雖未被定義,卻也初見模樣:一方面借助商業的力量,通過產業的分析和再設計去構筑傳統民藝的新體系,另一方面,民藝背后的巧思和主觀能動亦不可小覷。在將人力歌頌為一種美學價值的同時,更引導人們去重新審視手工藝背后蘊含的文化價值。
對話:海峽旅游×陳璐
海峽旅游:四個合伙人分別來自媒體、金融和旅游行業,創辦拾翠的初衷是什么?
陳璐:我們四個人都在外地待過,回來后發現云南的資源非常豐富,是非遺大省又有豐富的在地物產,可以把它推廣出去。我們打算把這些好藝好物都找出來,通過空間和平臺,做包裝和提升,進入消費者能夠接觸到的領域去。拾翠以贈佳人,通過有心人的手的加工,贈人為禮,發現那些被忽視的美。
海峽旅游:拾翠是如何對云南民藝資源進行梳理,并且分類的?目前平臺收集了哪些手工藝門類?
陳璐:我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用產品的思路和邏輯去做梳理云南民藝,比如我們有衣、食、布、用四個大類,根據消費場景來做具體分類,目前收集了許多民藝,像金工包括家居用品、茶具、食器等,布類下有扎染、刺繡、棉麻織,傣織錦,木藝也分為生活用品、家居用品、建筑雕刻,土是陶藝。
海峽旅游:拾翠一期投資5000萬元,十分豐沃,資金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目前有哪些核心業務?
陳璐:平臺的搭建,人員、資源的梳理,都蠻燒錢的。整合后產品和銷售鏈也要投入。拾翠目前的核心業務包括線上和線下,線上有新媒體、電商,線下包括城市和鄉村兩個端口,城市端在核心商圈做手藝集合店,鄉村端主要是手工藝體驗區。目前手藝集合店做了租金模式和保底聯營,這個是我們的收益結構。拾翠2.0后會用聯營的方式,讓相互的聯系更密切,介入產業更深,像王府井的集合店就是用聯營。
海峽旅游:如何將非遺和產品結合,將云南的傳統民藝轉化為生產力的?這其中設計的力量是如何體現的?
陳璐:一般選擇具代表性的民藝項目,深入到工廠一線,了解整體發展狀況,做價值評估,看它市場端缺什么東西,適當地補上,導入我們的體系。但有些項目的實用性很差,保留的不夠完好,但有傳承的必要性,像云南皮影就十分特殊,現下已無實用性,制作的工匠也特別少,作品也粗糙,這就需要用資金去幫它發展,但并不寄希望于產品化。設計方面我們已經和臺灣的機構合作做品牌提升。
海峽旅游:云南的非遺資源非常豐富,拾翠積極探索開展傳承與保護。在對云南非遺的傳承和再造過程中,是否有專家介入,遇到了哪些困難?
陳璐:非常需要專家的介入。我們有專業顧問團隊,來發展項目,有些東西僅通過設計和市場做指導是不行的,必須站在文化發展的角度,通過懂市場又懂民藝的專家,從文化脈絡去梳理,把價值提升出來。中間太多不易,好多事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像拾翠這樣的內容現在市場還是空白,我們橫向要管理平臺,縱深做每個品牌,實現它的產品力,十分有難度,有時得不到手藝入駐者的理解,會有些孤獨。
海峽旅游:拾翠的平臺不乏賴慶國、李加云等國內知名手工藝大師,但也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手藝人。針對不同資源,拾翠分別打造了哪些產品和活動?未來的進一步打算?
陳璐:一般“大師”會有很好的品牌展示,特色明顯,但不適合做基礎和入門款?!懊摇钡漠a品能力較弱,需要提升后協助做產品梳理?!笆止み_人”則不需要太多設計創新的力量,只需要體系化思考,團隊會配合開展市集和展覽。對不同類型的民藝人,拾翠采用大的體系去涵蓋,發揮優勢,補充劣勢。未來拾翠打算打造城市和鄉村兩個產業端,在城市核心商圈選擇優質項目,鄉村端則尋找適宜做手藝之旅的村落,導入生產基地,把消費者帶到鄉村做體驗。
海峽旅游:拾翠發起了一個“民藝復興計劃”,是通過何種方式與非遺傳承人和手藝人合作?與官方及民間機構產生了怎樣的互動?
陳璐:“民藝復興計劃”是系列展覽,讓傳統民藝進入大城市,讓更多人體味匠心精神及民藝的多元姿態,通過商品為載體,尋找更多的人傳承和保留。這其中從中央文化部門到省政府,甚至第三方機構都給予了很多支持,所以我們才能很快介入這個領域。同時拾翠也不忘對社會滋養做反饋,體系納入了很多純公益的機構,比如讓聾啞兒童參與產品制作過程,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
海峽旅游:拾翠背后的商業運作十分成熟,但作為一個文化基因濃厚的平臺,如何平衡文化與商業之間的關系?
陳璐:我們用文化產業基金來做項目,目的當然是盈利,用產品滿足消費者。但要做好兩者協同關系,前提是保持文化屬性不變,堅持手工的價值,其次才是商業屬性和價值,工藝品本身來說要滿足產品屬性,實用性和使用性,再進一步探討它的文化價值。
拾翠的手工產品有手工皮具、琉璃、云陶、竹編等,種類豐富。
1.2016年4月,拾翠攜手順城舉辦中國手藝盛宴,內容包括手藝展覽、大師展演、現場演藝、手藝課堂等。 2.拾翠x鳥工坊出品有醫生包、馬鞍包、信封包、眼鏡盒等。
3.騰沖皮影非遺傳承人劉永周在表演皮影戲 。
1.云吾工坊的手工皮具工具墻展現了各種手工工具。
2/3.制作雕花皮具需經刻、錘、烙印等工序。
4.云吾工坊劉智熙制作的雕花手拿包等產品。
竹編手藝大師李加云和他的竹編手藝品。
一、青年編導扶持
記得 2013年在國家大劇院主辦的舞蹈比賽論壇上,評委會主席――國際現代舞大師林懷民曾感慨:“舞蹈不是一本書、一幅畫,舞蹈是空氣般的存在;偌大中國,偌大北京,能不能為年輕人鋪出一條路?讓他們發聲,讓他們存在,讓他們來擁有自己的身體。沒有開始,便沒有失敗,沒有成長,便沒有關注”。這是舞蹈行業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不知是否機緣巧合, 2014年,“扶持青年編導”成了一個突出現象。
在此之前,業內對于青年編導的扶持更多處于民間推動狀態。比如:一年一度夏季,由著名現代舞活動家、教育家曹誠淵推動的“北京舞蹈雙周”(前身是 2008年開始舉辦的“北京現代舞周”),就是中國現代舞發展最真實的當下語境平臺。不以比賽為訴求,分別是“教學周”與“展演周”,內容涉及創作、表演、教學、理論研究以及舞蹈影像諸多方面。促成新銳(“另類平臺”)、新生獨立編導(“青年舞展”)與國際級的、有分量的現代舞編導(“焦點觀摩”)對話是重要環節。“北京舞蹈雙周”連續三年舉辦,已經發展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國際性現代舞盛事。本屆的特點是將 7月 21日設置為“香港舞蹈日”,當天從早到晚“馬拉松式”上演了 10個香港新生代中小型作品,是內地與香港現代舞人的一次親密接觸。
值得一提的是, 2014年國家大劇院的舞蹈演出板塊“中國舞蹈十二天”,也在第三年迎來全面改版升級。國家大劇院與中國舞蹈家協會聯合推出“青年舞蹈家展演計劃”,在7月11日至 8月30日間,由趙汝蘅、馮雙白、沈培藝、楊美琦、金星、曹誠淵等 6位業內專家出任“導師”,以“一對一”的形式推薦 6位青年舞蹈精英和他們的原創作品,分別是王亞彬(《夢 ?三則》)、趙梁(《幻茶謎經》)、柴明明(《兩人一臺》)、 “04廣東班”(《十年》)、王榮祿(《失物待領》)和孫主臻、汪濤(《我和我》)等。他們中有體制內舞蹈人,有獨立藝術家,有民營舞團成員,也有馬來西亞華裔舞者,各自展現了豐富的身心世界。尤其是楊美琦帶領的 “04廣東班”的《十年》令人印象深刻:九位原創編導兼舞者,以十年的青春和努力,呈現出他們各自的“當下”。這個被圈內人稱為“傳說中的現代舞班”雖是過去完成時,但他們中的部分舞者如段妮、戴劍等已成為當今中國后現代舞的核心人物。
11月底,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等單位又聯合推出了“中國夢――青年舞蹈培育計劃暨成果展演”,雖也是 “導師制”,不過特別的是,導師組中除了有舞蹈界的趙汝蘅、馮雙白、高成明之外,還有電影導演田壯壯、音樂人三寶、雕塑家向京和當代藝術家岳敏君等??梢姡舜瘟咙c是跨界藝術家的共同搭檔以及作品的跨界呈現。四位獲選人的成果《第一束光》(費波)、《聽天說》(柳寧)、《鏡子》(柴明明)、《人之初》(趙梁)分別于 12月17日至 21日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向觀眾呈現舞蹈人對各自生活的感悟。
國際上有名的“導師制”是2002年創建的“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由勞力士邀請藝術大師對有天賦的年輕藝術家們進行單獨指導,先由評審團在全球范圍內推舉出相應領域的三位候選人,再由導師親自面試選出一人,獲得與導師在一起學習一年的機會,彼此自由選擇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激發出在未來創造屬于獨立天地的能量。如此看來,雖然也有短期訪學計劃,但目前國內的扶持計劃是圍繞創作項目展開,并將演出排演作為結果。
上海國際藝術節 2012年創立的“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相對中國舞蹈家協會的“培青計劃”而言更為立體和國際化?!胺龀智嗄晁囆g家計劃”面向全球征集 40 歲以下青年藝術人才,圍繞“委約創作項目”、“青年作品大賞”、“國際制作”等三個活動舉辦。幾年下來,已有越來越多的華人“海漂”開始駐足上海。在本年度青年藝術創想周上,“邀約作品”和“委約作品”同臺亮相,由享有國際盛譽的藝術大師(其中包括譚盾、林懷民、楊麗萍、田沁鑫等)組成藝委會對委約青年作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點評,主題是“進化――適應與衍變”。同時,活動也鼓勵呈現“跨界 ”音樂舞蹈和戲劇的作品,并最終遴選了 14部類型豐富的作品,集中展現年輕人對藝術和社會的思考。
二、“中國夢”現實
“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是塑造國家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平臺。 2014年,“主旋律”創作進一步提升了藝術表現空間,推廣交易會為演出確認了新的市場定位,專業研討會還嘗試了藝術評論界與藝術團體的良性互動。
當然,最值得肯定的是給予了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實踐的機會。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孔子》《恰同學少年》等作品在選材上的勇氣彰顯了年輕編導的銳力,也體現了院團領導的魄力。舞劇《孔子》是年輕舞蹈人參與當今社會熱點議題的一次大膽嘗試??鬃铀枷氲漠敶鷥r值是什么?先秦之雅舞與俗舞的藝術形態有怎樣的文化溯源?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舞劇《孔子》都還可以再深入挖掘。相對而言,該劇的觀賞性大于思想性?!肚⊥瑢W少年》則是一部“節
選濃縮”自熱播電視劇的舞劇作品,走的是“偶像主旋律”的路線。在舞劇中,隨著電子音樂賣力地奏響,那些“白衣飄飄”的舞動少年們竟然也讓我聯想起了“快樂男生”的時尚與青春。給人印象較深的是兩段青年與劉俊卿(虛構)、的三人舞,以及一段表現青年“糞土當年萬戶侯”思想外化的四人舞,體現了舞劇基本創作規律。不過,那如同“糖葫蘆”般串聯在一起的督軍府上的花鼓戲、袖舞、扇舞以及嘉興南湖邊起舞的荷葉少女這些舞蹈片斷雖然美不勝收,但這些情態舞與劇情并無直接關系。
近年,改制后的“東方”不僅繼續保留著“描紅”傳統,還越來越有關照傳統的胸襟了,中國和世界對話的“文化牌”打得很是豐富。在2014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上,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歌舞團推出的《國色》,就是這樣一臺晚會,各美其美,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過猶不及 ”,筆者很難真正抓住國色精髓。
舞?。ɑ蛭璧冈姡﹦撟鲬絹碓娇粗財⑹禄虮磉_的立場和視角。舞劇之“舞”是為觀賞性而舞,還是為推出某個“舞蹈明星”而舞,抑或是為了“戲劇性”而舞,這會導引出不同的舞劇結構。如果在觀看舞作時,觀眾不只是因為個別演員高超的技術技巧而熱烈鼓掌,也不會再受字幕左右,舞劇版的人物形象才可能鮮明起來。相對而言,為紀念梅蘭芳大師誕辰 120周年,遼寧歌舞團于年底在保利劇院推出的原創舞劇《梅蘭芳》效果不俗。該劇沒有瑣碎的敘事,卻立住了人物。一襲白衫的梅蘭芳“真身”與“生旦凈丑”的內心視像以及四位女子“扮相”既相融,又各自獨立;而當梅蘭芳化身為仙女,翻飛的長袖躍然舞臺他的藝術人生燦爛至鼎盛。在整部舞劇的構思和設計上,京劇的簡潔和寫意賦予了該劇靈魂,就連日寇也是黑色靠旗裝扮的群像所指代。
此次 2014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 7臺舞蹈演出中,中央芭蕾舞團的作品占據了其中的 3臺,頗為引人關注,這其中包括引進的羅蘭 ?佩蒂的名作《蝙蝠》,中芭和外聘年輕編導帶來的《新人新作》,以及迎來了 50周年慶典的《紅色娘子軍》。這幾部作品代表著中芭建構世界強團“中國夢”的用心:一類是對世界芭蕾名作做出中國的演繹;一類是用民族化的芭蕾語言反映民族情感;一類是用不斷更新的芭蕾語言來演繹人類共創、共享、共有的文化資源或者“全球在地化”的當代中國人的情感、故事和觀念。《新人新作》部分舞作出自新春演出季的第五屆“芭蕾創意工作坊”,彰顯了 80后和 90后的年輕藝術家銳意突破自我的才華。上述做法不僅再次凸顯中芭已經成為中國最具藝術品格的國家級舞蹈院團,也是開放的中國對世界芭蕾文化的貢獻, “多元共生”的中央芭蕾舞團正在踐行。
筆者認為,“主旋律”不只是革命歷史或改革建設的宏大敘事,還有弘揚真善美的多元共生的藝術表達。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舞蹈舞劇作品光是故事動人、情感真摯、技巧高超、動作混化和大眾文化類型的創作尤其關鍵的是內容和形態的契合,否則就會有生搬硬套、文化錯位的嫌疑。這種現象不僅體現在當代舞或民族舞劇的創作上,就連國標舞藝術表演舞也不能隨意拼貼。
政府近些年對舞臺藝術扶持的力度不小。在財政支持上,國家尤其支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也能具有一定市場份額的舞臺作品。但是,好政策卻導引出一種當代中國舞臺劇創作的最佳路數,即:“周旋于藝術與政策,周旋于得獎與好看之間” [1],因此,文化“大繁榮”多呈現出一種“自我陶醉式”的卡拉 OK。此種模式下恐怕難以涌現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大家。
從作品數量或從參與人數來看,中國都是一個舞蹈大國,然而成為舞蹈強國,需要的是真正具有世界性的舞蹈“文化力”,國家級舞蹈院團無疑承擔了重大責任。那么,怎樣能彰顯導向性、代表性和示范性呢?筆者認為,需要有效地進行藝術傳播,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在創作上如何提升作品的文化和精神內涵,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進行藝術表達,在整體思想深度和藝術價值上與世界優秀作品對話;二是思考我們的表演藝術如何能跟上傳播時代的變革。
三、共享對話
2014年有兩臺國際性的東方意韻作品
雜、舞美現代是不夠的。傳統文化、現代文引起了業內外不同的思考,它們分別是十月
國家大劇院舞蹈節上云門舞集帶來的《松煙》,以及在第六屆戲劇奧林匹克上沈偉帶來的《聲希之夜》。這也是年度兩臺最受藝術界普遍關注的現代舞演出。雖然不全是藝術家的新作,但因其滲透的不是直面社會的思考,也不是對經典文本的借題發揮,所以給觀眾帶來了不同尋常的體驗或考驗,完全因人而異。品鑒林懷民作品,需要調動超感性臆想;而欣賞沈偉的跨界探索,甚至還需要借助理性思維。
云門舞集的《松煙》(2003)是頗能陶冶性情的作品,作品延續的是 2009年在國家大劇院初遇林懷民“行草三部曲”開篇舞作的靈動。中西貫通的技巧、氣韻和聲響,造就了林懷民的“身體書法美學”。這部《松煙》已不是身體與書法的臨摹互動,而是抽離出著墨者當下心靈自由顫動的軌跡,猶如層次豐富而寫意的“松煙墨”。不過,林懷民的《松煙》依循了美國先鋒作曲家約翰 ?凱奇東方色彩的聲響,源于“偶發”,舞者吐納呼吸與身體步調皆精妙設計,是一種“限制中的自由”。此與書法美學相通,雖受筆劃字形所限,卻又透出自由靈動的精神,引人聯想。欣賞林懷民的此類作品,需要親臨現場的心靈感悟,因為編舞、跳舞、賞舞已經成為一種精神活動,人類學意義上的“氣”、藝術境界的“象”與哲學境界的“道”達到了某種契合。當然,此類作品也會給人帶來視覺和感知上的挑戰,如果沒有“聆聽”和“觀賞”的主動介入,加之平靜到冥想境界的心態,怕是很難“忍受”這一系列作品。
10月,在世界享有盛譽的跨界編導沈偉攜《春之祭》《聲希》兩部扛鼎之作首度與上海觀眾見面; 11月,又在京推出《聲希之夜》。《春之祭》(2003)是沈偉在西方獲得廣泛藝術認同的作品之一。如果說,《春之祭》誕生后的幾十年中,大多數版本仍側重于對“春之祭”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祭禮闡釋,與諸多向《春之祭》致敬的經典版本不同,沈偉則逾越了人文母題基因所限,在不規則棋盤般的舞臺上,大膽探討音樂肌理與身體語言的關系。他的作品充滿了對于東方“禪”學思想的理性探尋,解讀空間很大。面對這樣的作品,重要的不是去評判它,而是去闡釋它。
沈偉在北京的演出原本名為“博物館之夜”,綜合了《連接轉換》《靜止的移動》《0-12》《聲?!返榷嗖看硇宰髌返慕浀淦沃匦戮幣哦伞4舜?,沈偉專門為首都博物館的環境打造,舞美部門和舞團舞者都為此做了長時間的準備。但由于 APEC峰會的原因,演出地點臨時由國家博物館調整為國話劇場。博物館空間變回鏡框式劇場空間,意蘊也隨之改變。沈偉的作品強調完整的創作,要從動作、音樂、布景、服裝等全方位觀賞。其中,跨文化、跨領域、極富創意的肢體語言構成了沈偉獨特的審美,而空間對于他的舞作而言,是一切審美開始的核心。雖然近年他在博物館空間的作品中都有他多年前作品的影子,跟隨“自然身體運動發展”(Natural Body Development Technique)而來的“用身體作畫”的構思也成為其作品的復調,但是審美意蘊存在不同的時空里??磥?,要在華親臨沈偉的實景互動演出,還需要等上一段時間了。沈偉還處于人生的黃金時代,未來的發展仍是開放的,一切變化可能會 “自然”到來吧!
四、民營舞團的突破
2014年,非營利舞團和營利性舞蹈企業都有了更重要的突破。作為獨立現代舞人,王媛媛于 2008年創辦了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如今,第一個五年過去了,舞團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憑借連續創作的 12部風格迥異的作品躋身于國際主流藝術平臺。 5年前,媛媛的團隊吸納了所有前來面試的舞者; 5年后,媛媛的團隊吸引了中國杰出芭蕾人才的加盟,比如在最新舞劇《夜宴》中扮演哈姆雷特的吳炎就曾是中芭的主要演員和港芭的首席舞者。 2014年,王媛媛及其舞團再次應邀參加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 (BAM)劇院“下一波藝術節”。這是全球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節之一,以當前世界最佳或最具有前瞻性的近期作品發表為主。巧合的是,在紀念魯迅逝世 78周年期間,舞團在 BAM推出了《野草》,這是王媛媛對生存意識的大膽剖析,生命弱小卻也不能茍活,為曾經這樣的活著而大歡喜。
2014年,《云南映象》在國家大劇院推出了十周年紀念版,與此同時,云南楊麗萍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家舞蹈演藝企業登陸新三板的公司。當晚我確實沒見著什么舞蹈圈朋友,池座樓座滿眼都是普通的觀眾,慕楊麗萍名而來,哪怕就是楊麗萍出個畫外音,幾句簡單的云南方言,都會引起現場掌聲。如今,《云南映象》雖已沒有了當年的開創意義和審美突破,但這個作品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了本真。十年間,楊麗萍如何保持《云南映象》的“原生態”品質和“衍生態”改編的變與不變,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楊麗萍的作品及其形象逐漸被打造成了精致的大眾文化產品,它的意義更在于豐富了我們這個強調“一體多元化”的文化市場,“楊麗萍現象”逐漸發生著由“文化事件”向“娛樂事件”的轉型。從市場定位的角度,更亟待思考的是,《云南映象》進入資本邏輯后對中國舞蹈行業的啟示,比如:體制內外舞蹈機構及個人如何進行“市場”定位?市場對政府和舞蹈機構及個人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在楊麗萍及其專業操盤手的整體設計下,十年間,她也完成了從臺前到幕后的轉型。楊麗萍的接班人,蝦嘎、楊舞、小彩旗等相繼浮出臺面,而且都具備了獨擋一面的魅力。他們之間銜接得自然而然,讓觀眾接受得也自然而然:楊麗萍并未被替代,只是轉型了。第一個轉型,她完成了作為獨舞演員的轉型,使自己有了掌控群舞和駕馭一整臺作品的能力,成了總編導。第二個轉型更為徹底,她完成了舞者的轉型,使自己成為一個團隊的靈魂人物:藝術總監。與“活到老、跳到老”,在舞臺上真實展現年齡感與滄桑感的現代舞者不同,楊麗萍的舞蹈氣質似乎永遠屬于“少女時代”,“知天命”的她的確締造了這個神話。第三個轉型仍是現在進行時和將來時,楊麗萍作為藝術家正在向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價值轉型。人的藝術生命畢竟有限,但品牌價值卻可以是永恒的。楊麗萍,她一直清楚知道自己要做怎樣的藝術,并堅定不移地追求。當年,她可以不受體制內賽事規則的約束,如今更希望她和她的投行團隊不會受制于商業的資本邏輯,畢竟,藝術不是普通的商品。
五、劇場:令人敬畏的空間
每年,在京滬等地舞臺上,都能邂逅世界一流的演出。 6月,洛杉磯舞蹈工坊首秀,獻舞上海、香港、北京三地,帶來了一套精致清透、簡約卻極富創意的“三合一”作品。 11月,全世界最著名的現代芭蕾舞團荷蘭舞蹈劇場( NDT)帶著五個小作品組成的集錦演出踏上了訪華之旅(北京、上海和蘇州)。此次演出不是他們首次來華,卻是徹底褪去基利安光環的一次巡演,結果也證明了基利安缺席的 NDT仍然繼續開拓在世界當代芭蕾的前沿。一團舞者的條件和能力都值頂峰狀態,對觀者而言,整個過程使人各自領悟情感間距,映照心靈深淺,身體的各種感官全部被調動起來。
2014年,還有一個特別的劇場現象。 3月,北京仍值春寒料峭,卻已宣告冬天的離去。那晚,北京保利劇院座無虛席,舞蹈家金星攜舞團登上保利劇院,上演兩臺現代舞專場《我和我的細胞在九宮格里 Have Fun》與《三位一體》。她說,她又一次回到 20年前起步的地方,由于高昂的場租,或許將是最后一次站在這個舞臺上,言談中傳遞著尷尬與無奈。與之相反,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堂吉訶德》和 “男子版”芭蕾舞劇《天鵝湖》都只選擇在上海的劇場停留。天津大劇院的舞蹈演出也日漸被更多人認知,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劇場,不只是一個對外出租的場地,而是一個情感充沛、甚至凝聚儀式感的令人敬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