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考歷史必背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語文是一門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學好的科目,有人認為學習語文很容易,不用過于認真的對待。其實不然,語文雖然不是一門難學的科目,但也絕對不是一門好提高成績的科目。
首先,自己要想提高語文成績,就必須提高對基礎知識的積累,平時我會多掌握一些詞匯的讀音和字型。
然后,課本上必背的詩句一定背過,多讀一些文言文和散文,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最好,好好寫BLOG,嘿嘿!鍛煉自己的寫作的能力。
高考目標:100分以上
數學
其實初中時的數學成績還算OK了,中考時還考了100多分,不過初中時的函數就學的不太好,以至于高中的數學成績會直線下滑,高中數學函數知識應用的比例很大,所以自己在很多章節里學習都很吃力。
今后我上課時一定好好聽講,課下多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將函數這一部分的內容弄懂、弄透,并且在最后的系統復習里,抓住重點,讓自己的數學成績有一次飛躍般的提高。
高考目標:80分以上
英語
英語一直就是一門很讓我頭痛的科目,不過自覺得還是一門很好學的科目,只不過成績一直不理想罷了。初中時的英語糟糕透了,中考竟然還不到50分,其實初中時在英語上花的財力和精力很多,只不過自己不喜歡背東西。從初2起,我就經常請Hometeacher上課,畢業的那個暑假里,更是天天看英語,用2、3個月的時間搞定了那6本English,不過高中的英語學起來還是那么吃力,但我明白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不背單詞。
高考目標:80分以上
地理
可以說是我認為最好學的一門課,上課不曾認真聽過,考試也都會,成績也不差。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學習態度可不好。
今后在地理課上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復習,多做題,將題與圖結合起來,用思維在大腦里編制一個地球,便于自己更好的學習地理。
高考目標:90分以上
我對古代史和外國近代史的學習還算OK,只不過對中國近代史的學習還不夠透徹,大腦里沒有一個系統的結構,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很理解很混亂。而且自己在材料題和簡答題上丟分很多,主要是課本上需要背的東西總是記得不牢固。
今后著重對中國近代史進行系統的復習,課本上需要背誦的知識點一定記住。
高考目標:80分以上
政治
在政治的學習上所遇到的問題和在歷史上的問題很相識,都是上課不認真聽講、課下不背。在考試時尤其在客觀題上,丟分很多。
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學習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學生在思想上應該有清晰的認識。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列舉關于積累的古詩詞,學生能舉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句。然后因勢利導,讓學生課后搜集這方面的名句和典型事例。學生又搜集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等名句,以及王國維、魯迅、茅盾、錢鐘書等國學大師善于積累的故事。通過此類活動,學生的思想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澳サ恫徽`砍材功”,學生的思想問題解決了,一切問題都將會迎刃而解。
二、授之以漁是關鍵
實踐證明,積累不僅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筆者在講解積累的重要性時,特別強調以下三點:
1.怦然心動——多讀美文
農村學校的學生大多沒有自覺學習的習慣,無心瀏覽是他們常見的學習形態。筆者告訴他們: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這里特別強調行動的重要性。以背誦為例,放聲朗讀就是自創語境,就是要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放開嗓子高聲朗讀,其聲韻鏗鏘、音韻和諧,既能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又能給人以高雅飄逸的美感,何樂而不為?朗讀中,我們體味到作品的意境,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使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知是人之境還是我之境?!伴喺弑匾瞬浭放c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這是 清代學者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對語文能力的形成規律做的總結。積累,可以豐富自己的語言材料,可以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引導學生大力進行積累,讓生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感情專一——寧精勿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博覽群書本就是學好語文的基本之道,但現實中受諸多條件限制,博覽群書變成一種奢望。針對此現實情況,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先從高考要求的高中14篇、初中25篇必備篇目入手。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準句讀,這是積累的前提,確保學生不因錯字在名句填空中失分。除把課文背得滾瓜爛熟外,還要求學生將所背課文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都熟爛于心,自覺進行積累,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再進一步要求學生將課文脈絡思路、主旨、寫法、表達技巧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并盡量運用到詩歌鑒賞和作文中。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常會出現厭煩、懷疑實效等思想傾向。對此,筆者除了繼續講“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的道理外,最主要的是進行示范和引領,解決學生“積累這些有什么用”的困惑。日常生活語言運用到高考應試作文的例子俯拾皆是,在示范時要注意趣味性。
3.永不分離——時時背,時時用
學習貴“精”,貴“恒”,積累當然也不類外。積累過程“前學后忘”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忘并不可怕,只要你不斷“溫故”,就能達成“知新”的目的,積累最忌諱的是突擊一陣子,而后束之高閣。當然,積累只是手段,運用才是目的。教學實踐中,常發現“大餅掛頸人餓死”的現象。講文言文時特殊句式時,學生常會不知所云,其實早已學過,只是不會遷移運用。因而,筆者在平時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找相似的例子。文言文教學,就從高考必備的高中14篇中找例子,時時揣摩,時時積累,量變到質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文言文閱讀水平定會大幅提高。
在運用方面,教師要加強引領和示范。語言運用和作文這兩大領域大有作為,要引導學生時時用。筆者做了這樣一個示范:筆者被臨時召喚參加一會議并要求即席發言介紹教學工作經驗。筆者頭腦高速運轉,從積累的比喻寶庫中找了四句話做提綱:
(1)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強調愛生。
(2)牽著蝸牛去散步。強調耐心。
(3)不要開錯窗。不同窗口不同景象不同心情,強調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4)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強調團結合作。
關鍵詞:歷史課;效果;品位;立意
一節好課的衡量標準是什么?要有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取得好的考試成績?是的,這是必需的條件之一。但一堂好課更應該有品位!何謂歷史課的品位?我認為就是要實現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從歷史專業教育向人文素養教育的轉變”。要實現這個目標,一堂課必須有凝聚課堂的靈魂、核心理念,甚至可增加幾分學術寬度和“歷史味”,也是這節課育人本質的體現與升華。正如聶幼犁先生說道:“一個好的,負責任的課程不應該只看到學生知識與技能層面的進步與擴張,而應當深入其過程與方法的諧振與自覺,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驗與升華?!蔽蚁耄还澱n其課程立意恰好詮釋了這個目的和精髓!
所以一堂課有了好的立意,也就有了靈魂,有了品位!有了品位的課才能讓學生從更高的角度理解歷史、感悟歷史,并應用歷史?!坝髦h者,必浚其泉源。”歷史課堂要產生“流之遠”的效果,應在“教學立意”上下工夫。
對于這一點,我在教學實踐中收益匪淺。以下三個例子是我在進行課程設計中通過課程立意來提升課堂品位的嘗試。
嘗試一:《封建智慧的結晶?千年難醒的噩夢?――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封建智慧的結晶?千年難醒的噩夢?――專制時代晚期的專制形態》是我參加成都十萬教師大比武的一節市級公開課的教學立意和設計?!秾V仆砥诘恼涡螒B》是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一的第四節課,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為:“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焙茱@然,課標不僅要我們通過典型事例了解專制晚期的政治形態是什么,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并達到頂峰,更要我們認識這種政治形態對中國社會和文明進程的影響。
由于14~18世紀世界的潮流是走向近代化:即工業化、民主化、科學化、城市化。而中國卻繼續在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沉淪,并帶著這種極端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因此,對于明清,特別是前的政治生態,長久以來學術界基本持全盤否定的態度。然而,當我們站在具體的歷史階段,以體驗者、同情者的角度來回顧這段歷史,也許我們會得出一些新的認識和理解,這也許更接近歷史的本真。故我在閱讀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后立意為“封建智慧的結晶?千年難醒的噩夢?”從而使本節課不僅讓學生看到專制和皇權極度膨脹,并嚴重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是封建落日的余暉,中國千年難醒的噩夢。也看到它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第三個中國“封建黃金時代”的到來,是我國一千多年封建社會統治智慧的結晶。我們看到,“軍機處的辦事效率,清朝的法規章程建設,對邊疆有效的管理,清朝城鎮經濟的繁榮”都體現了超高的統治智慧,對今天我們國家的建設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因此,本節課結束我運用到了這么一段話作為升華:“真正的治國之道和制度創新,是以人性為主體,以尊重一個人的個性發展與整個社會的大發展和諧與統一為目標,同時追求整個人類的發展和自然發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嘗試二:《荒野雄獅的文明智慧――拿破侖時代的歐洲民主》
《荒野雄獅的文明智慧――拿破侖時代的歐洲民主》是我在校內的一節展示課。內容是人民版選修二專題三第四課《拿破侖時代的歐洲民主》。本課我的立意是:基于歷史應該是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歷史只見事不見人不叫歷史,歷史應當是通過活生生的人來展現的。這節課涉及的歷史人物是學生最熟悉和感興趣的“政治明星”。但粗略地讀一下課本,顯得有些枯燥乏味,因此本課的具體立意是“荒野雄獅的文明智慧”。這樣一個標題和立意首先能迅速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讓課堂充滿“歷史味”。
因為拿破侖剛出生時其父親為他取的意大利名字“拿破侖”,就是“荒野雄獅”的意思。同時引導學生,轉變以前對拿破侖僅有“戰神、英雄、皇帝”這樣的印象,看到他還是文明的推動者,特別是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民主文明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說法國大革命只是對法國進行了初步改造,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基本原則,那么拿破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別是《拿破侖法典》則開創了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實踐模式。
正是確立了這個課堂的靈魂,我在對本課的詳略、重難點處理就顯得游刃有余!
嘗試三:《文明沖撞下的突圍――近代中國順乎世界之潮流》
此課是我在成都市新課程全員培訓中的一次展示課。當時看許多老師也上了這節課,有的從西學東漸的角度,有的從近代化的角度,甚至以中藥作為載體進行教學。但要么感覺心意不夠,要么缺少點靈魂的東西。因此,我這節課在組上老師的幫助下,采用了新的立意“文明沖撞下的突圍――近代中國順乎世界之潮流”。因為當時的世界潮流就是要實現近代化,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近代的中國正是在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的沖撞中不斷尋求突圍,找到一條適合國家和國人的道路。根據此立意,我大膽打亂了教材體例,確定了我的教學策略:體驗―探究―生成。教學環節上也就確定了第一步:體驗近代我國不同階級和階層進行了哪些層次的突圍,進而探究不同層次的突圍有何特點:由表及里不斷深入,從物質文明突圍到政治文明突圍,再到精神文明的突圍。第三環節生成:這些文明沖撞下的突圍使中國如何順乎了世界潮流?被動式下的近代化。
總之,在這三節課的實踐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課有了好的立意,就能夠“通過歷史知識的表現去剖析歷史的本質,找到歷史知識的一般規律,挖掘到歷史的真正線索,找到趨近歷史的靈魂”。猶如一個項目有了“頂層設計”。我們接下來再增刪史料,確定教學策略就易如反掌。同時也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有了“品位”,不再是許多人眼中的“背多分”的課?!氨厝幌衤蓭?、醫生的行業性那樣突出,不是誰都能教歷史課的”。
當然我們進行課程立意也一定要注意,既要符合課程內容的主旨,又能激活課堂的“歷史味”,不可隨意不著邊際地立意,否則我們的課堂就會黯然失色,失去“品位”。
參考文獻:
[1]郭子其.新趣、內涵、深廣:2012年高考四川卷37題之我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8).
[2]聶幼犁,於以傳.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育人價值理解與評價:立意、目標、邏輯、方法和策略[J].歷史教學,2011(13).
[3]周明.歷史課堂“教學立意”不可或缺[J].歷史教學,2012(15).
[4]周明.歷史課堂“教學立意”不可或缺「J.歷史教學,2012(8).
[5]任世江.編者感言[J].歷史教學,2011(7).
先說一說現實:
**縣里今年參加中考的考生有近9000名,而本縣有兩所公立中學和兩所私立中學設高中班.共可容納高中生2000多名.除去部分進入職業類學校就讀的和復讀的,升學缺口達5000左右;今年全國高考升學率達50%還多,而本縣連續好多年不達20%;今年高考升學比前有所提高(但主要以復讀生為主),縣里及教育系統即忙著慶功會表彰,中考一完,兩所公立中學的校長與教育局長即定下"嚴格"的招生制度去出國旅游,嚴令:分數不能降,收費不能降.按這樣的規定,全縣除了三四百少數的學生外,其余的要想升讀高中,都要出少則四五千,多則一萬多元的費用.這樣多的生源,這樣大的升學缺口,結果是兩所公立學校招不起生.在這樣的現實狀況與教育背景下,好多年來,本縣一直就是處于:師資流失,生源流失,資金流失,教育萎靡頹廢的惡性循環.好多年輕的媽媽,三十多歲就離家拋業,遠走他鄉,陪子女外出求學……
女兒下半年升高二讀文科,但本縣的教育實在不能恭維,除了復習班和幾個理科重點班以撐門面外,其它普通班和文科班幾乎是陪襯,我這個人最不喜歡隨流套俗,但我不敢用女兒的學業使性,只好乖乖地選擇送出去擇校而讀;外甥去年讀小學一年級,我每次去她家,她都象見了救星一樣的讓我輔導她做作業:每天中午有作業,每天晚上的作業往往要做到23點;朋友家的孩子從小學一直以來是班里的好學生,每次考試得不到第一名都要掉眼淚,升入初中后寄讀住校,由于擔心落后,每次考試前都睡不著覺,一但名次后退,好長時間都振作不起來,最后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孩子考上大學了,問他(她)會怎么樣,回答一定是再考研,完了再考博……學習的任務似乎就是考試,孩子的一生似乎也要在考試中渡過.有孩子的家長走到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學業,名次……為了孩子,家長們"有病亂求醫",不惜財力精力,辦法用盡。 中國的孩子怎么了 如此負重 中國的教育怎么了 唯試圍試
說了半天我要說什么呢 教育這個話題太大,我只說兩點:基礎教育(義務教育)的危機和應試教育的流弊。這兩個問題亦很難分隔開來說的,因為危機并存,流弊同在。
討論這兩個問題,以我的淺見,一眼看到的就是兩對矛盾,即:義務教育(公益教育)的口號性與現實教育的商業性的矛盾;素質教育的理論性與應試教育的實用性(眼前的實用性)的矛盾.
基礎教育的危機在于,大多數的孩子能不能如期接受教育 可以享受到何種質量的教育 《義務教育法》雖然出臺并將實施,但我對法律的落實持有很大懷疑.我國現實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教育資源的不合理分配,決定了義務教育在真正質量的落實上舉步維艱,現實的狀況是:教育質量和其經濟效益同時存在;高質量的教育只有學習拔尖的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孩子才有機會享受.大多數孩子,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都處于不能受教育或接受應付式教育的境地.好多學校的招生竟出現這樣的歧型現象:招一部分高分的免費生以保證一定的升學率,把它作為招牌,而招大部分的低分收費生以保證經濟的來源。我的一個同事的孩子小考的成績很突出,超出學校錄取線很多,但因其報名有些遲,負責招生的領導說,雖然報名總數還未滿,但優生的招收數額已經夠了。我在一所中學還碰到一位家長,因其孩子分數"不達線",交了一萬多元的分差費,然后就說他的孩子:你以為我是為你花錢嗎 我是在幫那些免費的學生讀書的啊.呵呵,聽了真讓人欲笑而不能.然而,花不起錢的人又有多少呢 全民素質的提高才是基礎教育的根本,這是教育體制的問題。
現在的孩子,從背上書包的那天起,就背上了負擔,背上了壓力,似乎在似懂非懂中亦背上了責任,而且是從此乘載上一生都再也卸不掉的重負.背起書包,就沒有了童趣,沒有了課外,沒有了假日,沒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甚至沒有了自我.隨之而來的是作業、成績、名次、對比、說教……黑壓壓的一片.現在的孩子象機械化籠養的雞,只有吃食和下蛋.完全成為了考試的機器。老師、家長、社會都一如既往地奔著考試去做一切該做的.如同一條滾滾奔流的大河,人人置身其中,即使明知方向不對,但也只能隨流而動。人要存在,就要適應存在的條件.大環境使然,個體甚至局部的力量是枉然和徒勞的。
這里有一個教育到底是為育人還是學為考試的問題。中國封建式的傳統教育雖有很多弊端,但從童稚開始接受的教育,大體上都是以人格的養成為教育徹始徹終的精神,背頌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當時不求甚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慢慢溶化并受益終生,我們決不能否認舊式教育的基礎性功能.舊式教育下學生的古文化底韻是有目共睹的.而我們現在的中小學課本,很多是為應付考試而編做的大可比必的知識.舊式教育背"經""史",背了以后一輩子受用不盡,可現在我們花費了無價可比的下一代童年的時間和精力來背幾乎無用的課本,弄得頭腦呆板,眼睛近視,背熟了,除了應付一級一級的考試以外,便毫無用處.一考上中學,小學的書就等于白費.考上高中,初中的書等于白讀.考上大學,中小學的書等于白讀.大學畢業后,踏進社會來做事,幾乎所學于所用毫不相干.除非還要為一輩子考不完的試去再接再厲.所以,似乎大學畢業后,才需要正式開始重新讀書求學。
關鍵詞:人本主義人文素養考核標準
人本主義起源于對人類的倫理道德、知識智能和文學藝術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它的核心是重視人,尊重人的權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選擇。當今發達國家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都反映了人本主義思想的回潮和對人的發展的強調,著眼學生的人性、人格發展,基本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也許是一種狹隘觀念的影響吧,人文主義的培養任務總是落在語文這門學科身上。而近年來年輕一代人文素養的缺失使中國的語文老師突然間成了千古罪人。這種情況就不得不使我們反思:為什么提高人文素質的任務就一定要全部壓給語文這科呢?它本來就是現代教育共同的目標。特別是作為語言文化學習的英語一科,更不能排除在外。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教育也要體現人文精神。
一、當前高中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情況。
我國當前的高中英語教學能把人文性體現在教學中的學校實在很少。英語課大多是以老師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為主,其次就是搞聽說讀寫這些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課后就是大量的做題鞏固。但這些能全怪老師嗎?在背后遙控老師的是期末考、中考、高考這些無形的指揮棒。而這些大大小小的考試所考的無非就是聽力、單項填空(也就是語法)、完形填空、閱讀理解、短文改錯、寫作這幾大類型。這些題型我從初中開始學英語時就耳熟能詳。這種考核方法使得老師和學生都誤認為英語就是由詞匯,語法,技能構成的。會做題,會寫點簡單的應用文,會說幾句英語就是把英語學好了。老師教點別的都會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和浪費學生的大腦儲存空間。我們這一代人上了大學專攻英語后才知道英語這門語言是美的,英語是可以欣賞的,才知道什么叫莎士比亞,什么叫十四行詩,才知道講英語的世界其他地方是怎么樣的。我們是從初中開始接觸英語的,有些地方是從小學開始,對于一門語言,難道我們非得用6年甚至12年的時間去研究它的語法詞匯,才能去真正接觸和了解這門語言嗎?
二、高中英語新課程的人文閃光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語新課標有了革命性的變化,更多的加入了對于學生學習策略、情感態度、文化意識這些人文素養的關注。這也體現在目前高中英語人教版實驗教材的編寫上。如必修1Unit1,它討論的是朋友和友誼,初步涉及了人際關系的處理問題。而它所選用的文章《安妮日記》讓學生對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也從而知道一些有關二戰的歷史背景。我記得當時講時給他們講了“辛德勒的名單”,講了集中營,還叫他們仔細體味《安妮日記》中寫景的幾句很美的語言,并叫他們試著翻譯出來。學生們很新奇,也很感興趣。再如像Unit5Nelson-Mandela──amodernhero里面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幾個問題我就覺得設計得很好:
Whatarethequalitiesyoushouldfindinagreatperson?Whodoyouthinkisagreatperson?Whatqualitiesdoyouhave?Mostofthegreatpeoplearealsoimportantpeople.Butimportantpeoplemaynotalsobegreatpeople.
這些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而這些正是體現了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因為批判性思維也是人文科學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
再看看必修4Unit3AtasteofEnglishhumor,這里關注的是情感問題,學會幽默,懂得幽默是教會學生樂觀心態的重要途徑。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難得的是這個單元還涉及了英語的文字游戲:如:
1.C:What''''sthatflydoinginmysoup?
W:Swimming,Ithink!
2.C:What''''sthat?
W:It''''sbeansoup.
C:Idon''''twanttoknowwhatit''''sbeen.Iwanttoknowwhatitisnow
學生在反復讀后也不由的會心一笑,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語,欣賞英語,進一步探究從而喜歡上英語。
當然我這里舉的例子非常有限,其實在很多處我們都能找到高中英語新課程的人文閃光,我就不一一列出來了。
三、困惑和反思
可以說對新課程的實施已經是“有法可依”了,可是不是就“有法必依”呢?在我個人實施新課程的講授時遇到了以下問題:
1.大部分老師和學生不重視
由于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水平較差,平時就是搞清楚課本的一些內容已是花去大半課堂時間。稍微講一些人文知識或布置一些小組作業都被學生認為是浪費時間。有學生就問過我:“老師,我承認你上課講的很多知識我們都沒聽過,都很有用,我們這樣上課也很開心,但是你講的這些還有叫我們做的一些作業考試都不考啊,那學來有什么用呢?還不如多劃劃重點,講講題?!焙芏嗬蠋熞舱J為給學生講這些還不如分析分析語法,做多點題來的實惠,甚至學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試成績,對這方面的教育比較忽視,因而人文精神的培養遲遲看不到曙光。
2.人文素養的培養呼喚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歸根到底就是考核標準的問題。雖然《高中課標》提出的“提供多種選擇,適應個性需求”高度褒揚了人本主義,也體現出高中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但是事實從檢驗學習的考試形式看來,卻沒有和這種理念接軌。無論什么學生到頭來都是考一種題目,沒有哪個教育部門專門為每個學生設計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題。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機制使學生很難把英語學習當成一種享受,還是沉浸在背語言點、記單詞、做考題的苦差事中。為什么現在還存在為語言而語言忽視人文精神的英語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語新課標理念和評價脫離的現狀。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從最根本的高考開始對現有的英語考試題型來一次變革:
(1)增試口語,內容以必修模塊各個單元的主題為基礎,設置情景英語的考核;
(2)閱讀題應該出能考出學生真正閱讀技能的題目,形式應該有問答題、歸納演繹或其他形式而不只是多項選擇;
(3)減少語言知識點方面的考核(如單項選擇),更多的設計一些有關文化背景的或是開放性的題型。
四、結語
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是培養人,是把學生從一個自然的人發展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完整的人。這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推脫的任務。如果新課標所提出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這三個方面人文素養的培養不能真正地體現在評價體系中,如果它還是和現實遙不可及的話,那它就永遠只是一紙空文。怎么樣才能切切實實地把人文素養的培養貫徹到新課程中去,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參考書目
章兼中,培養人文精神深化英語教育改革,中國基礎教育網──英語教研基地,2002年;
知識 知識教育觀 建構
知識是教育中的一個核心問題,人們通過使用已有的知識來驗證和調節認知的過程,通過理解與思考,分析與判斷,進而解決現實問題,并推理出新的知識。通過知識教育觀的檢視和反思,可以澄清一些模糊的、不正確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一、從心性培育到技能外化――知識在教育中的工具性變遷
人們對教育、對知識的認識是隨著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演變而變化的,是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為了完成一定歷史階段的任務而逐步深入而完善的。
古代教育主要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經驗和人倫教化為主要呈現方式,目的在于心性和人倫道德的培育,追求人格的完善。
近代以后,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伴隨著大炮和強權傳入我國,帶來顛覆性的檢視與重整。教育不得不發揮救國、富國和強國的客觀功能,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方的科學知識以“格致學”的身份進入到中國傳統教育制度之中,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艱難、被動又執著。正是因為貧窮落后、被動挨打,使得人們產生了對科學的頂禮膜拜,“科學”不僅受到科學家和思想家的無上推崇,更是成為國家的一種“意識形態”獲取了權威地位,甚至于政治權力、社會經濟制度與文化發展等一切社會變革和博弈領域都必須以“科學”為合法化外衣,為自身的變革與發展取得合理合法的地位。
唯科學主義對教育的影響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注重知識經世致用的外在價值,忽視知識的內在蘊涵;注重科學技能的重復,忽視人文素養的培育;注重簡約化、刻板化科學知識的掌握,忽視科學文化和精神的培育與創新成為歷次教育改革中無法解決的本質矛盾。知識在教育中處于絕對的控制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蘊含著某些深層的功利主義邏輯,既承載著人們對物質精神的追求,卻也暗含著人們價值追求中的自相矛盾。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是一方面要成為科技革命的加速器,另一方面又要成為科技人才的孵化器,在全球性的科技教育熱潮中,科學知識的習得和掌握成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核心指標,成為人才選拔和考核中的重要砝碼。從小學教育到大學教育,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無一不“唯科學知識之馬首是瞻”,人文教育、德性心性培養倍受冷落??茖W知識以其普遍性、編碼性和可操作性,成為教學的權威性、程序性和標準化。在這種知識教育價值觀推導下,人被“知識化”,人通過知識編碼而生存,并表現為冷酷、單向度的“編碼人”,人的現實性、生動性、文化性,人的自為存在、自主存在、文化存在被自動地省略和忽視。品格品性的培育,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豐盈和超越成為可有可無的犧牲品,讓位于簡約集成的科技知識的傳遞,簡單重復技能的掌握,知識在教育中變得更加工具化、功利性和片面化。
二、從生活培育到生存實用――知識教育在教育實踐中的誤讀
“隨著社會進入被稱為后工業的年代以及文化進入被稱為后現代的年代,知識改變了地位??茖W知識成為一種話語。”[1]21世紀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更是將“知識”這一概念深深地融入社會生產和生活,一個嶄新的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應運而生。知識的確切劃分就像貨幣一樣成為“用于支付的知識”和“用于投資的知識”,科技進步的普遍范式帶來無可爭議的經濟增長和社會政治權力的發展,科學知識似乎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依附于權力,并隨著新技術的出現而成為權力沖突的最主要賭注之一。[2]
人們把科學知識的積累當成不言而喻的事情,培育知識人往往成為人們頭腦中“不證自明”的教育目的。當代社會,人們普遍以實用性作為價值評判標準而忽視了價值的自足性和超越性[3]。
在學歷依然決定命運的時代,知識成為教育的圖騰,成為學校一切工作的指揮棒,它不僅僅屬于教育、學校和個人,更屬于社會,肩負著學生的前途、家庭的幸福、教育的責任、社會的需要、文化的傳承等等。這就意味著,學校在這種知識教育觀的導向下,更多表現為被動的功利性,有其可為的一面,也有其不可為的方面,猶如“戴著枷鎖跳舞”。[4]
我國是世界上對高考異常重視的國家之一,往往是舉全國之力,全社會總動員。在高考主義的制約和影響下,功利價值成為教育的主導價值,知識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全部,以簡約化客觀知識為主要內容,以刻板簡約的背記為主要途徑,以標準化考核為主要評價方式,以全面教育和應然價值的放棄為代價。“為了有效地培養大工業生產所需要的標準化知識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納入學校教育的生產過程,用統一的教育技術、統一的課程、統一的教育工藝流程,把人制造成標準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輸送給大工業和經濟運行模式。一切都按照事先計劃好的統一程序、目標和過程控制,這就是教育工業的典型特征。”[1]在這種教育過程中,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師生精神生命枯萎,教育與文化、教育與生活分離。主要表現為:(1)文化的偏頗化與知識的局限化;(2)科學的僭越化與人文的缺失化;(3)學習的重復化與生活的脫離化;(4)教師的機械化與學生的疏離化;(5)學校的刻板化、家庭的缺位化與社會的功利化。一切為了高考,一考定終身,十幾年重復題海魔訓只為兩天高考表現。人的即定性替代了生成性與發展性,即便日后通過自身努力繼續深造,依然擺脫不了初始學歷的鉗制。知識的道德與審美價值內涵被忽視,教育的本質價值被踐踏,學生的文化價值被漠視,學校必須犧牲藝術、體育與社會活動等非高考課程,老師和學生必須犧牲正常休息、鍛煉、娛樂和師生交往,家長必須為了考試成績而錙銖必較。知識至上,以統一模具批量生產所謂“人才”,克隆知識,販賣文憑,無視個體的生命追求與價值,無視個體的情感與信仰,原本應該豐盈厚重的生命變得膚淺平面。
三、從價值澄清到行動選擇――建構全面生成性知識教育觀
樹立什么樣的知識教育觀,是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知識在性質、形式及類型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客觀、普遍和價值中立的知識觀受到質疑和批判。據石中英先生研究,我們的知識觀正經歷由現代知識性質向后現代知識性質的轉變。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社會流行的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文化思潮,作為一種具有“極其豐富、復雜的思想和理論內涵”的泛文化思潮,雖然還需要我們對之進行更深入的再認識和反思,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現代知識的質疑和解構,對主體性的解構,對同一性的消解,對理性主義的抨擊等觀點為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后現代知識觀認為知識具有不確定性、境域性、個體性、建構性、價值性、文化性和多樣性等特征。知識是人類主體精神與創造的產物,是主體基于自己的經驗以及所處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通過反思、批判,以主動建構的方式獲得的融入主體世界的生存方式。知識會隨著人類的進步和新的知識的出現而不斷地被否定或拋棄,并隨之出現新的假設。
正是基于此認識,我們應該建立與人的生存、人的價值相聯系的知識觀念,重建全面生成性的知識教育觀,厘清知識教育的價值判斷、內容選擇、傳遞方式等方面的建構,并在理論層面、政策和策略方面和實踐層面進行有效探索。
第一,建立全面的、價值論、文化性的知識教育觀。“在生存論的視閾中,教育無論作為社會現象還是理論品質,始終與人、與人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教育以人的生命為起點,立足于人的生活,為了人的生活,指向人的可能生活?!盵5]“教育不僅要讓個人獲得知識,而且要為知識和社會建構充分合法的主體”。我們生活的世界本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既是自然的世界,更是人的世界,是人和自然的有機統一。無論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還是人文知識,都有其豐富價值蘊含,既有實證層面的意義以成為系統不可缺少的生產力,也有批判層面的意義以直接或間接地審視價值與目標。從人的全面發展來說,教育要給人全面的知識,這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實現人的解放的需要。我們應該建立全面的、價值論、文化性的知識教育觀,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將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結合起來,將知識與人之生存內在聯系起來,將生存與生活聯系起來。知識教育注重追求事實真理,是教人“何以為生”的教育,是唯材的教育、“成器”的教育,而價值教育是追求價值真理的教育,是教人“為何而生”的教育,是屬人的教育、使人“成人”的教育。從這個角度來說,價值教育是對現代知識教育的不完備性的必要的補充和完善,是對現代知識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反撥和糾正。必須正視教育中的人的生存目的,反思和克服現代性的弊端,重構關于教育和人的闡釋理論,追尋和實現人的生活意義與價值,教化人從一種自然的存在向自為存在、文化存在發展。
第二,建議科學性、多樣性的知識教育選擇。知識是文化的因素,同時也是文化的產物,一定的時空、理論范式、價值體系作用其中產生不同知識類型和不同知識體系,并在人類的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地檢視、驗證、反思與批判,從而不斷地發展與更新。正是這種知識的“不確定性”決定了知識的生成性和豐富性,也恰是知識的價值的體現,即知識不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知識的價值不在于給人現成的東西,而在于給人不斷創造的“起點”,一種思維的能力與方式,去反思批判現有的知識,去探索與思考未知的世界。知識并不局限于科學,甚至不限于認識,科學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知識既涉及真理的指示性陳述,也涉及追求正義的規定性陳述,同時還涉及思索價值的評價性陳述,是個人和社會的主體建構過程??茖W知識不應是唯一有價值的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的意義與作用在當代社會既處于被犧牲和忽視的尷尬境地,同時又因其精神性、價值性而不斷強化刺激教育批判與社會反思。我們建議科學性、多樣性的知識教育選擇,對科學技術和知識真理進行多維度或多方面的審視,知識的價值體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價值選擇,而是多元性的價值存在,自然知識、社會知識、人文知識,各種知識類型和體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相互間共同作用下建構人的全面知識體系,不能以彼此的偏頗而人為地分裂、孤立和片面化知識。
第三,建立境域性、建構性的知識教育途徑。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以社會互動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內部因素(認知)與外部因素(環境、文化、社會)的互動而創造和建構起來的。知識反映外部世界,通過文化、語言、信仰、與他人互動、直接教學以及模仿進行排列,并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建立境域性、建構性的知識教育途徑,擯棄刻板、單調、重復的背誦、默寫的知識教育方式,通過境域學習、建構學習來傳遞和發展知識的價值。這就需要我們建立平等的師生觀,承認和尊重學習者的平等性與個別差異性,平等對話,允許和引導學習者的主體發展,鼓勵并支持學習者的主動與自治,幫助學習者成為一名具有一定世界觀或人生觀,并具有塑造自己以及自己生活能力的自由人;建立境域性的學習觀,用復雜的情境和“模糊的”問題替換剝離的、簡化的問題和基本技能訓練,引導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知識,培育思維的勇氣與能力;建立建構性的教學觀,將學習者的個人努力置于教學的中心,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習者在個體和社會活動中的主動性,通過分類、分析、預測與創造等自主建構和探究研討式教學策略開發獲取多元化的知識。
――――――――
參考文獻
[1] [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車槿山譯.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1997.
[2] 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教育研究,2004(6).
[3] 張東嬌.最后的圖騰―中國高中教育價值取向與學校特色發展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 吳亞林.價值與教育.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政治是一門實打實需要背誦的學科,高考來臨之際,我們需要加強知識的背誦。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1《哲學生活》必背知識
一、唯物論(第4、5課)
1、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2、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
(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論”的知識分析問題: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反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意識。
③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④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二、認識論(第6課)
1、用“認識論”或“求索真理的歷程”或“實踐觀”分析材料: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樹立正確的認識。
(3)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這要求我們①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真理與謬誤相伴而行,要正確對待錯誤。
(4)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方法論:這要求我們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兩點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和方法論”
三、(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關鍵詞:聯系 發展 矛盾 創新
1.聯系的普遍性原理
聯系是普遍的,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聯系是客觀的,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聯是客觀的,但并不意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聯系也具有條件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與部分的辨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強調整體的原理內容):整體統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影響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
(強調部分的原理內容):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
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原理(發展特點的原理)
【原理內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
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反對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2.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發展趨勢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或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論】
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新事物的成長;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3.量變和質變的辨證關系原理(發展狀態的原理)
【原理內容】
事物的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
【方法論】
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
又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三)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矛盾的對立統一原理(對立統一規律)
【原理內容】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
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一分為二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
斗爭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矛盾的斗爭性是絕對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
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2《文化生活》必背知識
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一定要按四個方面綜合)
1、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此處優秀絕不能少)
②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此處優秀絕不能少)
③優秀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此處優秀絕不能少)
第四課: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1: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③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
2、怎樣對待傳統文化:注意綜合
①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③立足于社會實踐(絕不能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④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3、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②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4、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重點)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促進文化發展。
④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課: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⑴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⑵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2、文化創新的作用和意義: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3、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的創新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⑥推動文化在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
高中政治重點知識點31、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1)生產決定消費,體現在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方式、質量和水平,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2)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
①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
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
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2、如何實現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差距?)
①從根本上講,大力發展生產力
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增加“兩個比重”,堅持“兩個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④(再分配)要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⑤(再分配)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⑦發揮財政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財政的作用:
國家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巨大作用。
①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②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4、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
①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
②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③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學會法尊法守法用法,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
6、為什么要加強及怎么樣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看得見的手)
(1)為什么:市場調節(看不見的手)不是萬能的、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怎么樣:運用經濟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7、堅持新發展理念:(五個)
①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核心位置)。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發展的基點;
②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③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④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
⑤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8、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①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②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