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地理課的意義和作用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一學生 地理學習動機 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112-01
地理課程在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與資源、環境與發展等問題上優勢明顯,然而,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卻面臨學生地理學習動機不足,地理學習較消極的尷尬問題。地理課程不僅要教會學生地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而這一切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地理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在地理課中被動學習的局面,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把所學知識內化,提升地理素養,達成地理課程教學目標是每個高中地理教師必須面對也亟待解決的問題。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兼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性質。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律。地理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但目前中學地理課在實踐上還沒有擺到它應有的位置上來,它的作用也未能很好地發揮出來。首先,功利主義削弱了地理課的吸引力,也淡化了學生地理課的學習興趣。其次,近些年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許多初中地理課開卷考試,高中地理課主要作為文科生的選修,也大大減弱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的動力。激發高一學生地理學習動機的課程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踐行素質教育,促進人的發展
素質指人發展的水平與質量,即個體在遺傳體質先天條件的基礎上,在教育及個人實踐、社會環境中形成的穩定的身心特點。包括品質、文化、身體、勞動與心理素質,其中心理素質是核心結構,動機是心理結構的重要部分。地理課程內容強調以人為本、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與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高一學生地理學習動機能優化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踐行并推進素質教育,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奠定基礎。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的過程,也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最終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
二、推進地理課程改革,達成地理課程目標
地理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為祖國培養出新時代所需要的具有個性的創造型人才。學生個性的培養及形成離不開學習動機的支持與推動,因此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要求地理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要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學習,就要他們具有充分的自主性,這樣的主動性即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自控力和學習渴求。地理學習動機對地理學習具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學好地理,必須有強烈且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在地理學習中是很有效且不可缺少的因素,不但能促進學習,提升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堅定克服困難的意志,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機,是實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要求,也是順利達成地理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三、真實高效地理教育,實現學生主動發展
長期以來,種種原因導致學生地理學習的動力不大,缺乏興趣, 缺乏熱情,致使地理的教學效率不高。通過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可以扭轉學生學習地理的消極態度,建立起積極的心態,愿意去奮斗、去追求并享受成功。其次激發地理學習動機還可以提高地理學習效率,學習是否有效果,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會不會學,另一個是愿不愿學。后者就屬于動機的范疇,其實會學也要以愿學為基礎。巧妙的方法和技巧是在動機的支持下專研出來的,激發學習動機是提高學業成績的主要途徑。此外,激發地理學習動機可維持地理持久的學習狀態,新課程倡導“終生學習”,地理學是跟隨我們一生且受用不盡的一門學科,學好并用好地理是學生終生的事情。在新課改情境下,地理教師只有積極激發、培養學生地理學習動機,提高地理學習興趣,讓每個學生意識到“我要學地理”后,方能真正實現地理學習方式從機械接受式到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轉變,從而真正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四、滿足身心發展,促進認知需求
當今教育的一個弊病就是,片面強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忽視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及認知形成的需求。高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生豪情壯志、滿懷夢想的階段,是他們對一切都躍躍欲試的階段。所謂“自古英雄出少年”,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如何健康成長,某種程度上動機教育對他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激發他們恰當的動機,不僅可以滿足他們建功立業的豪情;還可以幫助他們盡早發現自己的發展方向;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塑造完美人格,從而順利完成學業,健康成長,為以后的人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理學習動機作為學好地理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內容,在地理學習的動力系統中具有核心意義,是激發學習積極性的直接因素。作為工作在一線課堂的地理老師必須明白地理學習動機對學生學好地理、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力紅.青少年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56-58頁
關鍵詞:高效課堂 精講多練 有模式而不惟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220-01
在現今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社會、家長的功利思想造成了包括學生在內的不重視地理學科學習的怪象;而大連市初中生升學考試中又包含了5分的地理中考折合分數,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還問老師要成績。在上述兩方面夾擊下,我們一線的初中地理教師處在一個怪圈中,那么如何解圍這種困境呢?我們沙河口區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如下實施策略,以形成具有沙河口區特征的高效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為沙河口教育負責。
1 采取“精講多練”的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
1.1 要精備課,講求教學設計的高質量
每節課的新授時間應限定在15~20 min,教師要將過去30~35 min的內容壓縮到20 min以內,就需要吃透教材的主旨,將每節課的精華提煉出來,其實是提高了對教師備課的要求。所以教師必須改變過去吃老本的備課現狀,結合新版課標,深挖教材、凝神聚力、合理設計,突破教學重難點,才能為“精講多練”做好充分的準備。
1.2 精講什么,怎樣精講
地理學科是一門理性較強的綜合類學科,學生普遍反映比較難學,中考中,至少70分的試題在課本里是找不到原句、原話的,但是答案卻都在教材里。學生如果不理解其中的知識聯系及內在邏輯關系,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老師精講的恰恰就應該是“地理”里說“理”的內容,即課程標準里要求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如各種自然及人文要素的相互關系等,培養的應該是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方法。那么怎樣“精講”呢?
(1)精講時,要結合學生的興奮點,提高趣味性
利用諸如最近的馬航失聯、烏克蘭政局、索契冬奧會等重大社會生活時事,結合七年級下冊關于《東南亞》、《美國》、《俄羅斯》等相關教學內容,積極創設情景,讓學生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地理知識,才能達到學生“學會”的目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達到“會學”、進而“愿意學”了,當學生愿意學地理時,他們就更容易“學會”、更“會學”、更“愿意學”,從而形成一個學習地理的良性循環發展態勢,為高中地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通過自主學習解決簡單問題
對于教學內容中,學生自己看書、讀圖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直接做《填充圖冊》、《導航》,或者完成教師提前設計好的導學案等方式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邊學邊練,效率增高,落到筆頭的正確率就會明顯提升。
(3)精講時,要降低教學難度
對于公認的諸如經緯網定位、極地俯視圖的方向等教學難點要放慢速度,降低難度,尋求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的方法。各校都應將教學的關注點集中到本校的中差生層面上來。如果我們還像過去那樣,一上課老師的眼睛只盯著舉手的學生,只與優等生對話,那么大批的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學生就會隨著教學進度的逐步深化而徹底放棄地理學科的學習,這樣只能增大標準差,離我們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馳。
1.3 重難點內容反復強化,實現“多練”
對于課標要求的重難點內容,我們要在日常地理課堂上通過自主學習、每個大問題的階段性小練習、課堂小結、當堂鞏固練習、當堂檢測等方式反復整理、反復強化,力求“堂堂清”;對于重難點集中的章節建議設置階段性復習課,打牢夯實,為初二最后的綜合復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上述“精講多練”的教學策略能夠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凸顯出來。學生參與面廣了,學會的多了,我們工作的真正意義才得以體現。
2 增強地理批改的實效性,不放過每一名學生
過去,地理老師對待批改的態度就是應付教導處的常規檢查,有的老師只是在《填充圖冊》或者《導航》上留下批改痕跡而已,根本不看對錯,所以這種形式性的批改毫無效果可言?,F在,我們提倡面批面改,提出如下要求:
(1)對于《填充圖冊》和《導航》上的練習,老師在備課時要提前做,精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題目作為鞏固練習或者當堂檢測題。
老師手執紅筆,對于做得較快的孩子可以當堂批改,其余的孩子可以課后統一收交、統一批改。有的學校學生數量多,老師批不過來時,可以讓好孩子批改中等孩子的,后進生的作業老師親自批改。
(2)對于后20%~30%的學生,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面批面改,當堂的問題當堂要解決掉。
按照上述要求逐一落實到位了,一些學校的C等(即不及格)學生就會大幅減少甚至消失。
3 遵循“有模式而不惟模式”的基本原則
由于各校的學生特征、教師的教學風格及校園文化的差異較大,所以,我們摒棄“一鞭子趕”的統一模式,遵循“有模式而不惟模式”的基本原則,不拘泥于整齊劃一的地理教學方式方法,只要因材(大到學校、年級,小到班級、學生個體)施教,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即可。
因此,對于學生素質普遍不高的學校,老師就應該在“精講”時將備課的基準點放在中等以下的學生層面,讓班級里絕大多數的學生能聽懂;“多練”時,將中考試卷中70%~80%的大眾性的最基礎的地理知識反復強化,在保證及格率的基礎上,優秀率自然也提高了。對于學生素質普遍較高的學校,老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精講”的深度上進一步挖掘,既要解決個別后進生柴米不進的問題,又要解決好大部分學生吃不飽的問題,把握住其中的度;在“多練”上就不能反復重復同樣的內容,一節課內每一次練習的難度要有變化,達到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到的程度,平日課堂、階段性練習和初二總復習的難度就要逐步加深。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相互影響的活的共同體,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校文化、不同的教學氛圍等相互排列組合,教學效果千差萬別,無論哪一種組合,能夠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就是成功的。所以,我們提倡“有模式而不惟模式”。
4 創設情感氛圍,促進師生和諧
在初中地理課堂上,老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動的話語,一次真誠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著處于青春叛逆期的未成年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使教與學水融、師與生互相尊重,地理課堂氛圍就會充滿民主、平等與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愿意學習地理的催化劑,有時還會因為某一突發事件中令學生滿意的教師行為而忽然間“愿意學”了,從而“學會”,進而“會學”。
1.1自讀課本
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最初階段,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地理課本進行自讀,并在此基礎上對新課的知識結構和基本知識點進行掌握,應當分三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導入,即對所要學習的地理新課進行導入,啟迪學生的思維。具體的實施中,可選用提出設問的方式,對本節的中心內容進行發問,也可利用地理圖片創設情境的做法,讓學生在輕松的辨認中接受新課,當然,也可以是教師根據新課的內容用幽默的語言進行導入等。第二步,進行導學提綱的展示。結合本節將要學習的地理課本內容,教師在學生讀書前進行讀書基本要求及主要內容的提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確保其不偏離教學目標和分散精力,并鼓勵他們通過自讀嘗試解決問題,完善對地理內容的理解。第三步,理書,也就是對所在章節的內容進行結構和內容層次的歸納,對其先后的學習順序進行理順,又要考慮到從什么角度去進行這些問題的闡述等,并進行標記。通過此三步驟,為后續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完善前期的準備工作。
1.2引導探究
在實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應當貫徹引導研究,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理論。在進行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時,應當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在過程實施中注重學生的獨立鉆研,重在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及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對地理未知領域的探討研究,解決問題,完善整個學習過程。引導探究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一般分為四步走:首先,針對本節地理課需要學習的內容,教師供給學生相關的材料,協助其研究。其次,針對地理課本要學習的內容及特點,進行啟發性地理問題的設計,吸引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維機能,通過對地理課本內容的精妙設計,誘發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討論思考,并概括課本及思考到的內容。最后,針對學生的研究,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并讓學生或討論組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研究結論,完善對高中地理課程的學習,獲取新知識,得到新經驗。這一過程集中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思想,即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起始于具體問題,然后地理教師設計研究活動的程序,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據此自主地進行對地理課程內容的研究,實現對知識的讀取等。以“全球氣候變化及對人類的影響”一課為例,具體的實施如下:首先,展示探究材料。近年來,受人類各種活動的影響,甲烷氣體的濃度從1750到2013年上升了約1.5倍,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約31%,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已上升0.4℃~0.8℃,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每年增加約0.5%,預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4~5.8℃。其次,確定研究主題。這一過程由教師引導進行:①分析資料,對二氧化碳與全球變暖的聯系進行探討;②探討全球變暖對河南地區及世界各地的影響;③分組探究全球變暖原因;④面對全球變暖,人類的發展出路在哪里?再次,討論解決問題。在地理課程的進行過程中,學生單獨思考后,教師及時組織學生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對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相互的完善補充,使得研究結果更具完整性,如對問題②,高中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后對思考的結果進行了匯總,得出了較為全面的答案:全球變暖后,促使世界范圍內的干濕狀況和降水發生了變化,并在此基礎上嚴重影響到了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最后,拓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在研究性學習結尾階段,教師應當進行拓展學習,針對全球變暖的問題,鼓勵學生為其緩解獻計獻策,并進行素質教育方面的拓展,倡導綠色消費,堅持低碳生活,從自身做起,緩解全球變暖問題。
1.3優化小結
在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尾聲階段,教師應當將本節所學過的地理知識結合以往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綜合,用富有藝術性的方式將其進行歸納,進行研究性學習課堂的小結,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熱情,并讓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錦上添花,余味無窮。另外,教師應當積極開展課題研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學習機會,延伸了課堂研究性學習,因為地理課教學應重視實踐的作用,這種延伸可促使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更進一步學習。
2結束語
【摘 要】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對教育教學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未來的人才應該是德才兼備,應該是了解一些地理常識的人。高中地理作為普及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高中地理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的滲透地方地理的教學內容,整合地方地理教學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地方地理一般學生較為熟悉和熟知,他們會感受到倍加親切。這樣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本地區地理的了解,還能有效的輔助高中地理常規內容的課堂授課,對學生的三維教育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當地地理;高中地理;結合;教學質量
一、地方地理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根據筆者的調查來看,現在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很多的老師就是為了提升高考的成績而授課,所以課堂的教學內容主要就是高考的考點和考試范疇,很少對學生開展素質教育,也很少拓展講授內容。這些都導致現有的高中地理教學比較的枯燥乏味,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對學習地理的目的不明確,他們也認為就是為了考試而學。地理課本來是可以帶領學生實現區域和文化的穿越,應該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地方地理作為學生居住區域的地理寫照,一般學生聽聞過,他們會具有一定的熟悉感和親切感,如果在高中地理課堂有所涉獵的話,學生一定會興趣高昂,學習效果自然會很高。
(二)體現時代性,培養創新型人才
新時代的人才是德才兼備的人,也是非常了解自己區域地理和國家地理的人,如果一個人不了解這些地理知識,他就不是智慧的,也算不上新型的人才。在地方地理和傳統的常規地理課相結合的授課中,學生無論是知識積累、能力培養還是情感價值觀的熏陶都會有一定的提升,會讓學生具備本民族本地方的個性,也會樹立一定的國家觀念和民族精神,這些素質都是當今社會發展所必須的要求,所以實現兩者相結合的地理教學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一定的時代性和創新性,有益于培養創新性的人才。
(三)實現課堂回歸,落實新課改理念
按照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當前的地理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一定要發生轉變,教師和學生一定要認清各自角色,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才能落實素質教育。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結合的課堂,學生就可以參與其中,通過合作學習、專題學習等方式,參與到地理課堂的教學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研究地理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還能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促進教師素質提升,培養學生地理觀念
當地地理的開發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具有極大的優化作用,豐富了地理課教學的內容,拓展了地理課教學的范圍,無論是對教師素質提升來說,還是對學生發展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在高中地理課堂滲透地方地理教學,需要教師去收集,甚至去佐證大量的地理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地理教師不但是一個講授者,也是一個考古學家,有地理經歷和考古研究的地理教師自然更有發言權,通過調查研究,教師會積累大量的地理素材和地理資料,對教學還是教學科研都具有潛在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地理的發現和探究,老師的自我修養和綜合素質也會獲得提升。對于學生來說,強化地方地理的學習,有益于增加學生對自己民族和所居住區域的地理了解,通過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常規授課的完美結合,學生可以了解本地區和神州大地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二、地方地理與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教學原則探究
教學具有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這些都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原則。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實事求是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和直觀靈活原則等。
(一)實事求是的原則
地理知識是縝密的,精確的,所以對待地理知識要講究實事求是。對于地方地理來說,很多的知識都來自于傳承或者習慣,有的可能不是很精確,這就需要教師給與糾正,做到實事求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地理知識的客觀性。對于地方地理的研究來說,目前我國的研究成果還不完善,它不像國家地理研究的那么透徹,甚至有的地方地理研究還很殘缺,存在很大的爭議,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度,把握好評價地理的科學性和公正性,任何事實都要以事實說話,做到實事求是。不知道的地理知識不講,不清楚的地理知識說清楚,存在爭議的地理知識允許存在分歧等。作為地理教師一定要守得住地理知識的那份客觀性。
(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課的結合,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巧妙的滲透和整合,要做到恰到好處,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的備課和研究學情,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方地理的滲透不是為了講授而講授,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適當性。在開展兩者結合教學的時候,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還要求教師在內容上做好選擇。因為高中生本來學業就很重,如果增加的地方地理太多,不但起不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還有可能會影響到正常的高中地理教學。
(三)直觀靈活的原則
在地方地理和高中地理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模式選擇上要做到直觀靈活,發揮學生資源的優勢,讓學生動起來,調動學生探究地理和研究地理的興趣。在教學的內容上也要具備靈活性,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選擇和處理教學內容,或者對內容進行粗略概括,或者對某一個細節進入深入研究,或者對某個地理掌故進行分析,根據需要,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李然.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J].成才之路,2013(10)
[關鍵詞] 地理教師 課程資源 開發利用
一、背景
地理課程資源是指依據地理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地理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和場所。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生動活潑的地理教學,養成學生對于地理科學的興趣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課程設計者的任務,也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新課程倡導教師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實施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只要多留心,到處都有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二、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內的課程資源
新課程要求我們地理教師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一個引子,或者一個案例,而不是課程的全部。地理教師在對地理教材的處理方式上,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實際,聯系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創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扣地理課程標準而不是緊扣地理教材。地理教師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內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組教材內容順序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教材內容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教師不可過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據實際,重組教材內容順序。例如:在學習《地球的運動》這一節時,學生在初中已經有所了解。教材安排的順序是地球自轉的一般特點、地球公轉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與時差、地球公轉與季節。根據學生的認知習慣,我在引導學生自學完地球自轉的一般特點后,并沒有按教材順序學習地球公轉的一般特點,而是先學習了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地球自轉與時差。從而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地球自轉所帶來的影響:同一時刻,地球表面不同經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時。然后,再引導學生自學地球公轉的一般特點,最后再學習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地球公轉與季節。
2.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圖、活動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圖、活動等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教師如果利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這一節課之前,先讓學生完成教材第36頁的活動“假設大氣是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的,而且地球不自轉,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之間的受熱不均。據此畫出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比較赤道與極地近地面氣壓的高低,并考慮赤道與極地之間的熱力環流是否能夠維持,為什么?”
學生通過前面熱力環流的學習,很容易得出:近地面的空氣由兩極地區流向赤道地區;高空的空氣由赤道地區流向兩極地區。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氣壓,兩極形成高氣壓。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種熱力環流是否能夠維持?”學生通過思考發現:地球不可能不自轉,地球表面也不可能是均勻的,因此這種環流是不可能維持的。教師再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考慮到地球自轉產生的地轉偏向力的影響,近地面的空氣不可能由兩極地區流向赤道地區,高空的空氣也不可能由赤道地區流向兩極地區。那么赤道與兩極地區的空氣又是如何運動的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三、積極開發地理教材外的課程資源
1.學生生活中的地理課程資源及其開發利用
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是鮮活的,是學生感興趣的。地理教師應積極開發與學生日常生活有聯系的課程資源,讓學生體會到地理與現實世界的結合,體驗地理與現實的相關性,理解地理的趣味性和挑戰性,認識到地理對于未來進一步學習的作用。例如:9月中旬前后,我們要學習《地球公轉與季節》這部分內容。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定會覺得索然無味,提不起興趣。因此我在上課前,先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歸納:每年夏季過后,白天的時間變得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每年冬季過后,白天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家庭使用的同樣的太陽能熱水器,夏季洗澡時水很熱,但冬季洗澡時水就比較冷。這是怎么回事呢?學生的興趣立即被調動起來了,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就愿意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
2.地方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因此地理教師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積極開發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課程資源。例如:丹金溧漕河縱貫我市南北,一直是我市重要的水路交通運輸干線,但是近些年來,河水污染現象非常嚴重。我校剛好位于丹金溧漕河西部,因此,在學習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后,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后作業,讓學生調查研究丹金溧漕河的水文狀況,并對該河水的合理利用提出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地理 人文素養 教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人類只學習一種技術和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那樣只能獲得成長的技能,但是缺乏對其人格的建造。所謂的人文素養教育就是繼承和發揚人類燦爛的文化果實,取其精華,培養人類和諧的人格,讓他穩定發展。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重中之重的,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潮流,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內在素質有極大的意義和作用。
一、發掘地理課程資源,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W習來源于生活。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需要學習和生活緊緊相關的地理課程。所以,在教學的時候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非常重要,例如,讓學生經常關注天氣預報,探討天氣變化和人類生活的關系等等。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關注時事也是學生們的必修課,通過時事發現社會問題,了解大眾生活,培養愛國之心。例如,天宮一號成功發射、世博會順利舉辦、汶川大地震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發生的大事件,其中有值得中國驕傲的,也有給中國人民帶來不幸的。學生們通過了解這些時事,可以感受到中國的變化,中國的成長,可以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同情心,有利于人格的完善。例如,地理課程中有提到現在的水資源嚴重匱乏,部分地區干旱情況嚴重;森林破壞率提高;全球變暖。這些也都是因為人類的不合理利用地球資源導致的,人類破壞了生物平衡。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地理知識,可以了解到破壞地球的嚴重性,自然就懂得了保護地球的必要性了,有了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都是地理課程帶給他們的認知,因為地理和生活息息相關,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非凡的意義。
二、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人文素養教育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和學生的互動交流,不能一個人唱獨角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將傳授地理專業知識和培養人文素養融合在一起,構建活躍和融洽的地理課堂。學生和學生之間也要增強交流,多多展開討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每個學生對一個課題的認識都是不同的,各抒己見有助于相互學習和借鑒,在討論中獲得新的認識,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例如,課本中提到的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們自由討論這個話題,探討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哪些?這種現狀會帶來什么危害?人類在這種情況里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為了改善這種現狀人類以后應該怎么做?相信經過這樣的討論以后,學生們會深刻的意識到人類對地球的破壞之大,也會樹立起保護環境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的觀念,呼吁人類一起保護地球。
三、強化學生感性認識,培養學生高尚情操
地理這門學科對于初中生來說是門新學科,不像數學語文英語那么熟悉,所以學生在剛接觸這門課的時候可能會感到困難和陌生,覺得一切概念都比較模糊。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一些直觀明了,生動形象的圖片,將書本上抽象的概念化為具體實際的物體,化虛為實,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容易的多了。例如,在“地球和地球儀”的授課中,幻燈片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開始借用一個橢圓形的蘋果導入課題,使學生在腦海里先記住對地球的初步印象;接著再利用幻燈片和三維動畫,向學生展現從衛星上拍到的地球的樣子,大體上讓學生形成對地球的概念,順便激發學生接下去學習的好奇心;接下來就可以向同學們介紹地球的半徑、周長、體積這些抽象化的概念;最后就可以順理成章說到地球被嚴重污染的現狀以及造成的原因,順勢呼吁同學們一起來保護環境,構建美麗的家園。學生的情感是很細膩和敏感的,他們的內心特別容易被觸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種感性的授課方式一定可以打動他們柔軟的心靈,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培養他們高尚的品格。
四、充分利用地理資源,澆灌人文素養之花
由于教室空間大小的限制,學生們的能力無法完全展現出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正確選擇和利用課堂資源是很關鍵的問題。例如課堂教材、多媒體工具、模擬模具等等,這些資源的選擇和使用對整個課堂的進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學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建立興趣小組和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通過采取實際行動去深入了解到現在地球的情況。例如,初中地理課程中有提到現在空氣污染的危害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建立一個探索環境污染的興趣小組,讓同學們分工合作,通過調查問卷或者發傳單的形式,透過大眾的視野了解到空氣污染的原因,并且咨詢他們對改善這種情況的意見和想法。
總之,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地理教育不僅是教會學生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培養國家的可塑之才意義深遠,是當代社會向前不斷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樊杰. 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6).
[2] 蔡厚貴. 地理學史的課程功能及其應有的教學維度[J]. 考試周刊,2015(04).
關鍵詞:地理課堂 45分鐘 要質量
地理是一門常識性學科,與語文、數學、英語相比,在學生的心目中處于次要地位。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占用大量業余時間去督導學生學習這個科目,所以向課堂有限的45分鐘要質量在地理課的教學中更具有劃時代的現實意義。本人經過幾年的試教與探討,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學法指導、傳授技巧,強抓課堂45分鐘的識記。任何一門課程,知識的獲得都有一定的途徑,地理也不例外。對于課本中的基礎性的常識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引導學生能夠在課堂隨時隨地留心記憶,教師要輔以一定的符號、標志,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鞏固。如給考試當中經常出現的填空題、選擇題的重點詞語加上括號,簡答題給以問號,這樣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使學生知道識記的重點和關鍵。對于有些知識還可以編成歌謠,讓學生去識記。如世界三大人種的特征,可編成如下助記歌;
世界居民三種分,體質特征要記清。
黃人膚黃頭發黑,體毛中等面龐平。
白人三色都很淺,高高鼻梁薄嘴唇。
黑人皮黑頭發卷,體毛較少厚嘴唇。
各個種族應平等,沒有高貴卑賤分。
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名稱的識記,有歌謠如下:
兩湖兩廣兩河山,
五江云貴福吉安,(五江:黑龍江、江西、江蘇、浙江、新疆。疆是江的諧音)
四西二寧青陜甘,(二寧指寧夏、遼寧)
海渝內臺北上天,
九七香港把家還,
九九澳門又增添。
2 重視讀圖、識圖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在地理教學中最難懂的是讀圖、識圖。然而讀圖、識圖又是最重要的,只要能夠讀懂圖,識破圖,地理課就會變成最簡單、最容易學習的科目。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幾乎每節課都離不開地圖,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盡可能地、更多地引導學生先讀圖,再識圖,進而根據圖的內容設計出合理的問題,讓學生分析回答,這樣學生能夠直接從圖上獲取知識,轉為已有。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進行示范性勾畫地區輪廓圖,學生也進行勾畫練習。如教學長江的概況時,先指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長江的發源地,注入的海洋過程中流經的兒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找出主要的支流和湖泊、三峽和葛洲壩的位置,劃分長江上、中游,中、下游的城市。接著在黑板上進行示范性勾畫,邊勾畫邊解說,并讓學生在作業上進行練習。干流、支流、湖泊用藍色粉筆繪制,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用黃色粉筆寫上,三峽、葛洲壩的位置用紅色粉筆標出,其余的用白色粉筆補充完整。一幅五彩斑斕的長江水系畫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再寫上一個助記歌:
一區二市八個省,(一區指:自治區:二市指:重慶市、上海市;八個省指青海、四川、云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蘇;江西)
南三北三六條江,(南三指:長江南岸的三條支流,即烏江、湘江、贛江:北三指長江北岸的三條支流,即岷江、嘉陵江、漢江)
三大數字兩湖泊,(三大數字指長江長度6300千米、年徑流量1000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
沿岸三峽葛洲壩,
宜昌、湖口干流分,
重慶、武漢與寧滬。(寧指的是南京市,滬指的是上海市)
這樣設計,學生不僅學得興趣盎然,對所授知識點的記憶也是輕松自如,水到渠成,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讀圖、識圖的能力。對于教師來說,課也就上得輕松愉陜,避免了枯燥乏味、死氣沉沉的不良氛圍。
3 充分運用直觀教具:板面示意圖和簡筆畫。板圖、板畫、板書作為任何一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運用得好,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地理中很多知識都可以直接從簡單板圖中獲得,這樣繪制板圖在地理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多動腦筋,多渠道地學習繪制簡單板圖的方法,訓練這方面的技能、技巧,從而能夠在上課過程中應用自如。對于課本中涉及到的但學生卻沒有見到過的有些事物,可以采用簡單的簡筆畫勾出,讓學生了解其特征及形態。如熱帶中分布的椰子樹、苔原帶典型的動物企鵝,用簡筆畫呈現在黑板上,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加深了記憶;再如教學常用的天氣符號,讓學生干巴巴的一個一個地去記憶,既費時又記不住,教師用不同色調示范性地畫在黑板上,學生模仿勾畫,很容易記住的這些看似煩瑣實為顯明的標記。除了板圖、板畫外,一幅布局合理、字跡整潔的板書不僅會給學生以清晰、明了的印象,還會對所授知識的鞏固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