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對于現代農業經濟而言,只有適應環境變化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否則只能在日漸激烈的產業經濟競爭中失去地位。這就需要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具有內部結構整合能力、外部關系重構能力和發展態勢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正常運作、持續演進的基礎則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發展愿景、使命和目標及實現路徑選擇。因此,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為了建立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能力,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獲取持續高效的競爭優勢,最主要的是擁有戰略思維和規劃能力,尤其是對外部環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辨識,并在此基礎上能夠結合自身的發展優勢、規避發展劣勢,準確確立發展目標,規劃發展愿景,構建發展戰略體系,設置發展戰略環節。參照企業戰略規劃理論,可以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劃分為戰略思想、目標、重點、措施和基本階段等內容。戰略思想統領整個戰略規劃,發揮著基礎性、引導性和指領性作用,對于戰略目標的確定、戰略重點的把握、戰略措施的選擇以及戰略階段的劃分具有重要作用。
戰略目標是戰略思想的集中體現,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具有統領全局和宏觀指導的作用。戰略重點是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環節和關鍵內容,戰略重點實施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穩步推進。戰略措施是反映戰略思想、實現戰略目標、保證戰略重點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戰略階段是基于戰略過程的階段劃分,不同的戰略階段具有不同的戰略重點和戰略措施,各戰略階段的有機銜接組成戰略實施過程。雖然用于指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基本理論、思路和知識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基礎的差異,使得戰略規劃在內容、形式和表現等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體現出明顯的區域性。
2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主要內容
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既要體現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規律本質,也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反映,這種結果也可以視為是二者有機互動的過程體現。不論是結果體現還是過程體現,都必須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號,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號之間的內在聯系有限體現著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更多體現為一種客觀的信息網絡體系。這種信息網絡體系的穩定性、科學性和合理性,直接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否則只能說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不適合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首先要體現現代農業經濟的地方特點,也就是區域性,沒有區域特點的戰略規劃必然不會給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推動作用,其次要體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和背景條件,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保證和提高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科學性。值得一提的是,各地方社會經濟環境較為復雜,組成經濟環境的各種要素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也具有復雜性,且各種經濟環境因素之間又存在復雜關系,這就使得經濟環境與現代農業經濟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多元,只有系統梳理和規整這些復雜多元的內外環境關系,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才能實現科學化與合理化。同時,也要樹立動態觀點來考察和分析這種復雜多元的內外環境關系,通過考察和分析得出準確有效的環境信息,用于指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
對于各個地方而言,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差異性,這種差異性主要由地方經濟環境條件的差異所決定,且這種差異又是別的地方所難以模仿的地方,可以說是特質,這種特質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能夠給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競爭力,甚至塑造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品牌力。與企業組織相類似,現代農業經濟發展也擁有固有的資源,按照表現形態可以分為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無形資源主要是發展品牌、發展理念、發展歷史等,有形資源主要是人財物資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被量化。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緊密聯系,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決定現代農業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甚至決定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目標取向、價值指向和行為方式。盡管如此,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之間的關系并非總是相互支持的,也有的時候表現為相互妨害、摩擦和沖突。無形資源和有形資源之間的關系態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對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而言,不論是難以量化的無形資源還是相對有限的有形資源,都會制約和影響現代農業經濟的正常發展,必須要抑制各種資源的負向作用以及各種資源之間的負向聯系,采取有效措施規避負面影響,保證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及其戰略規劃的制定。具體而言就是,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過程中,必須要全面分析和系統研究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將這些信息轉化為有利于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意見建議。尤其是對于領導者而言,這種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這些意見建議很可能是戰略規劃決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3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實踐指向
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形成可以說是一個動態過程,但將其置于戰略管理的理論視野中加以審視,戰略規劃的是一個靜態的階段或者說是戰略思想轉化的結果體現。也就是說,戰略規劃不能夠停留在靜態層面,必須使其具有一定實踐指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戰略規劃的內在作用。可以將戰略規劃的實踐指向概括為戰略實施。在戰略管理理論中,戰略實施是戰略規劃實踐的過程,也是戰略規劃內外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正是在戰略實施過程中,戰略目標得以實現。同樣,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戰略實施也是戰略目標的實現過程。
關鍵詞:財政專項資金;財政監督;績效考核
一、財政專項資金概念與管理意義
1、財政專項資金的概念
財政專項資金,是指上級財政部門撥付本行政區域和本級財政安排的用于公共事業發展、社會管理、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以及各類惠民政策補貼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資金。該財政資金具有以下幾大特點。(1)開支范圍有明確的界定。財政專項資金用于特定的項目以及政策補貼等,應當按“??顚S谩痹瓌t與經常性經費分別進行核算,嚴禁用于與項目無關的地方。(2)項目預算有嚴格的管理要求。項目預算經審批下達后,必須嚴格按預算執行,預算執行中,在原則上不得調整,因國家政策法規發生重大變化或客觀原因確需調整項目預算的,業務主管部門必須提出變更申請,并附帶變更政策依據和說明,按規定程序報批。(3)專項資金跨部門協作管理。專項資金由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按照權責分工對資金的分配、使用進行綜合管理。業務主管部門負責審定項目計劃,對項目進行業務指導和資金監督。財政部門參與審定項目計劃,對經批準的項目計劃下達預算,按項目進度進行撥款,對項目專項資金實行監督和績效考評管理。
2、進一步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財政實力顯著提高,財政用于支持國家經濟發展戰略,投入教育、社保、衛生、文化和保障性住房的專項資金規模逐年擴大。財政專項資金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諸多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專項資金涉及領域廣、部門多,將有限的資金合理規劃好、提高資金使用效能,進一步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意義重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1)有助于落實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實現公共財政體系目標和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政府要求,管好、用好財政專項資金,使有限的資金用于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對于落實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顯得尤為重要。(2)有助于防范財政資金管理風險。有的項目單位缺乏風險意識,管理制度不健全給一些不法之徒有機可乘,使一些專項資金被挪用、甚至被侵占,給國家造成嚴重損失。因此,進一步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管理,防范財政資金管理風險,建立規范、科學、高效的財政資金管理制度顯得越來越重要。(3)有助于財政資金使用效能的提高。財政專項資金涉及面廣并跨多部門管理,具體執行中專業性強、復雜性高。專項資金的特殊性,要求各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進一步加強專項資金管理,有助于財政資金使用效能的提高。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財政部門對專項資金從立項審批到預算安排,從事前的項目管理到事后的績效評價,都建立了一套基本科學嚴謹的管理機制。近年來,財政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發現,雖然違反規定使用、挪用、侵占專項資金的問題明顯好轉,但是問題仍然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專項資金管理過程控制存在缺陷
財政部門對專項資金進行宏觀管理,專項資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責任還是落在了項目單位。項目單位缺乏科學的資金管理理念、科學的組織構架,內部各機構職責權限不明確。權力與責任未落實到各責任部門,導致了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專項資金預算下達后,一些項目單位就認為自在我手中,考慮更多的是小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而較少考慮如何管好資金,如何節約預算科學的安排項目支出,如何優質完成項目工作。還有一些項目單位主觀隨意的使用財政專項資金,不厲行節約,不考慮長遠效益,也喪失了過程控制的主動權。
2、專項資金管理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某些項目單位領導缺乏風險意識、績效意識,在機構設置上不配備專職財務人員,甚至讓不熟悉財務制度的無證人員管理資金,導致會計核算不規范,項目資金使用不規范,財務管理弱化。還有一些單位財務人員只管會計核算,不主動參與項目的管理,對項目基礎資料審核不嚴,只是被動處理賬務進行會計核算,最終導致財務監督作用無法發揮。而大多數單位技術人員由于缺少工作積極性,對于項目管理并不積極參與,使得項目質量難以保證。
3、專項資金管理缺乏事中監督機制
從現行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組織看,一個項目有多個管理監督部門,表面看控制制度完善,但沒有一個部門對項目進行實質的事中監督。由于上級主管部門缺乏事中監督,財政、審計的監督基本為事后監督,等發現問題,不利后果已然成了定局,對國家的損失也已經造成。
4、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流于形式
專項資金績效評價只重視是否合法合規的使用資金,是否安全,是否超預算,不重視考核專項資金使用效能。由于缺乏相關處罰制度,對項目單位沒有形成震懾力使專項資金績效評價流于形式。有些不按規矩管理的項目單位、超預算的項目單位總是找各種理由同評價部門討價還價。
三、優化管理的對策建議
1、遵循“全過程、全員績效管理”專項資金的理念
財政、上級主管部門、項目單位均應樹立績效理念,使項目從立項、分配、到使用中各各環節都遵循“績效理念”管理。項目單位建立“全員績效管理”專項資金的制度,一切管理圍繞大盤考慮,從制度建設到具體管理職責安排,一切按制度、按規矩辦,科學的進行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能。同時,過程控制應增加項目工作的透明度,實現項目管理的全員參與性,群策群力,各方發揮其長處共同保證項目的優質完成,避免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從而達到提高專項資金的使用效能。
2、項目單位應建立高效、制衡的內部組織體系
首先,項目單位應建立領導、業務專家、財務三方制衡的組織構架,實現重大事項的集體決策。通過由領導、各科室負責人、業務、財務等骨干人員共同組織成立項目管理領導辦公室,對項目從立項、預算、到具體建設、資金撥付、項目驗收、項目交付、評審、審計等進行管理,對大額支出等重要事項應集體決策,形成科學有效的職責分工。其次,項目單位應加強內部監督,賦予單位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監督權力。由于一般財務部門只是事后的核算,沒有發揮財務監督作用,監督工作缺乏制度保障,造成財務管理上只管撥款、只重手續是否完備,不問效果。另外,對于財政資金支出的監督方式方法落后,財務部門重事后核算、重事后評審及審計,輕事前、事中監督。最后,項目單位應抓緊項目建設,重點檢查分析資金使用的效益性問題,同時應盡量節約費用,嚴格按預算控制支出,切實把有限的資金用于該用的地方。要充分發揮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的工作職能,在內部的管理中賦予各部門職責和權力,實現項目從事前、事中、到事后的科學管理,保證專項資金發揮最大的使用效能。
3、提高資金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項目單位領導要高度重視各項法規和政策的學習,提高領導的綜合管理水平,以身作則地帶頭遵守資金使用及財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依制度、不依人”的管理理念。同時,重視財務人員、技術人員的業務學習培訓,使財務人員在掌握財務知識的同時,還要熟悉各項法規政策和項目情況,做到提前參與項目的概預算。財務人員除了規范會計核算,還要起到事前、事中、事后的財務監督作用,及時為單位提供好的財務建議。
4、加強財政專項資金監督力度
項目單位需要建立自評、自查機制,按月或按季度自查一次資金使用情況,及時發現不按規定和批準的用途使用專項資金的違反財經紀律行為,一經發現立即糾正,嚴肅處理,確保專項資金使用的安全與完整。同時,財政、審計、上級主管部門應不定時從各部門抽調專業人員成立稽查小組,增加稽查的頻率,小組成員來自各部門,由各領域專家組成,對重點項目隨機事中稽查(稽查比例5%-10%)。對項目從立項到建設、資金管理等各個方面進行稽查,發現問題立即處理,責成改正。對違規操作的通報批評,對違紀的移交相關部門處理,對優良項目通報表揚,并對項目的稽查情況作出結論。這樣便于及早發現問題,減少損失。
5、建立項目資金績效評價的處罰與獎懲機制
財政部門應對績效評價建立嚴厲處罰與獎懲機制。對節約預算的項目應獎勵,對不厲行節約、管理混亂的單位應通報批評,責其立即整改。建議財政部門盡快出臺相關處罰獎懲制度,用嚴厲的處罰制度和問責制度來保障績效評價,使項目單位不敢不守規矩,不敢不厲行節約,使績效評價機制真正落到實處。總之,財政專項資金管理關系政治、經濟、社會與民生,要支持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保障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需要財政、上級主管部門、項目單位三方互相監督、精誠合作,最終實現規范、科學、高效地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確保我國實現社會經濟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林江、劉勇平:財政專項資金管理存在問題及整合的路徑探討[J].財政監督,2013(22).
中圖分類號:TF76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072-02
摘 要 低碳經濟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挑戰。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工業化進程滯后、低碳技術創新不足、對外引資的戰略等決定了高碳經濟的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為了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如實施低碳發展戰略,調整產業與能源結構,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促使企業承擔發展低碳經濟的社會責任等。
關鍵詞 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1 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
世界各國盡管對低碳經濟模式的特點認識不一,但歸結起來有這樣幾個特點: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即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實現“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謂的低碳經濟,是與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高碳經濟相對應,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低碳經濟實質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實現能源低碳或無碳開發。
2 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低碳經濟的提出,預示著一場國際新工業革命來臨。將來的經濟必然是低碳經濟,將來各國經濟體的競爭必然是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規則的競爭,甚至在國際經濟貿易中將可能形成“低碳壁壘”。因此,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刻不容緩,意義重大。 但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社會經濟發展與節能、氣候變化的多重任務,這種低碳經濟新模式的提出給中國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 首先,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中國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的一個長期制約因素。中國的能源結構一直呈現高碳結構。長期以來,中國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為基礎的技術系統,以及由此基礎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統,決定了隨后的技術系統與利用系統,是一種路徑依賴過程。它在不斷追隨的技術創新與相應的制度創新中獲得遞增的規模收益,路徑依賴過程不斷得以強化,形成了“碳鎖定”狀態。因此,中國能源結構的高碳鎖定的路徑,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中國經濟短期內難以走上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其次,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之中,高碳氣體排放的大量增加難以避免。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實現,21世紀上半葉我們仍然以發展為主,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會經濟發展態勢不可避免,都會對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3 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尚處于起步時期。如何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繼續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責任,是中國政府面臨的較大挑戰。但無論是從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履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責任角度考慮,中國都必須抓住這一場低碳工業革命的新契機,處理好能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低碳經濟。
3.1 實施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建立低碳型社會: 結合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節能減排的工作需求,盡快開始研究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近、中、長期規劃。當前,要大力開展低碳宣傳,引導低碳社會生活方式,倡導公眾節能減排、低碳消費、低碳經營的理念,引導公眾選擇低碳生活方式。對于企業,則要推行低碳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提倡消費小型汽車、小排量汽車。健全發展各種環保組織與協會、低碳經濟協會。
3.2 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引領經濟發展正成為世界潮流。中國應以此為契機,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關于能源結構的調整,中國要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通過結構調整,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3.3 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低碳技術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是否能順利實現低碳經濟發展。需要研發的低碳技術包括節能和清潔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潔汽車技術、農業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通過把替換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聯合起來,可以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
3.4 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對于中國來說,當前,應該大力加強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體系,促進能源發展戰略的實施,確立能源中長期規劃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法等相關法規,進一步強化清潔、低碳能源開發和利用的鼓勵政策;制定與可再生能源法相關配套法規和政策,通過經濟、法律等途徑引導和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的清潔發展;加快推進中國能源體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的價格體系;推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機制建設,培育持續穩定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環境與制度創新。
關鍵詞:世界經濟 新能源 可持續發展
世界經濟危機來襲,暴露出全球經濟存在的嚴重問題,金融泡沫膨脹,虛擬經濟快速增長,實體經濟快速退位,大量產能過剩、市場飽和,人類價值觀的金錢欲望無限膨脹,現行的經濟模式導致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生存環境持續惡化等問題迫使人類不得不找到一把可以打開改變世界經濟模式的鑰匙。
一、傳統能源在現代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石油作為傳統能源,在取代煤炭的主體低位后,已經成為現代工業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有力的發動機,當今世界上許多重大事件的導火索就是石油。石油對經濟的影響首先表現為:石油消費量直接影響一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在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世界經濟因為石油得以高速發展,經濟增長與石油消費之間一般保持著1.5∶1的比例。一般來說,石油的價格平穩,則經濟的增長與石油消費的增長成正比關系,也就是說,必須消費一定數量的石油才能獲得經濟上一定程度的增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石油消費增大,而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石油儲量大幅度減少,長期的供不應求的狀態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對于多數國家來講,經濟增長是政治的最大命脈,所以可以說石油對于一個國家在穩定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影響深遠的,是一種戰略要素。目前,世界各國在制定長期持續性發展戰略中,都把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作為解決危機和加快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二、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①。低碳經濟的提出,實際上是人類關注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及其他因經濟發展而影響生態環境問題的結果。在這種全新的經濟模式的指導下,世界各國都希望自己能夠走上一條可持續性發展的綠色之路。目前發達國家正在投入大量資金,來優化自己的能源結構,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且積極的探索清潔能源。而發展中國家則備受煎熬,因為他們的工業化進程正在處于發展階段,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遠超過發達國家,因此也必定承擔著相當多的輿論壓力。但可喜的是,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表現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決心,彰顯了大國的責任感。
三、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核心-新能源
1.美國的經濟長期發展戰略。
在金融危機下,美國政府實施了長期經濟發展戰略,即“再工業化”戰略和“新能源”發展戰略。
“再工業化”屬于奧巴馬政府提出的用于近期促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戰略,該戰略主張重新重視國內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加快制造業的增長速度,目地是讓經濟從虛擬回歸實體,并力圖轉向“出口推動型”經濟發展方式。為此,美國政府了50條舉措用于有效的降低制造業成本和提升制造業創新水平。第一、在降低制造業成本方面,美國政府采取了降低制造業的稅收負擔、改革公共醫療保險制度、減少管制和司法訴訟成本、鼓勵創新投資及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用以提高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實施節能計劃等具體措施。第二、在提升制造業創新水平方面,美國政府于2009年8月頒布了《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主張重構國家創新基礎,用以強化美國自主創新的基本要素;鼓勵發展有效創業,為創業和風險投資營造良好的環境,保持并提升美國公司在全球創新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扶持重點行業的科技研發,推動戰略性新興行業的突破。
“新能源”是奧巴馬政府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發展“氣候友好型能源”(Climatefriendly Energy)是該戰略的核心。具體來說,美國政府的新能源政策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第一,2010年~2013年,通過對“新能源”電力企業的直接和間接資助,使美國國內新能源供應量增加一倍;第二,鼓勵個人、單位和地方政府使用“新能源”,并實施補助,提高“清潔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美國政府將長期重點扶持在清潔能源領域內的創新活動,并決定投巨資在10年內支持發展下一代新燃料和建設燃料基礎設施;第四,實施“總量控制與排放交易項目”(CapandtradeProgram)用以限制化石能源使用,從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第五,啟動“重塑美國能源科學與工程學優勢”教育計劃,通過設立跨學科研究生課程、提供獎學金、以及促進科研機構和創新公司合作等措施加大新能源的研究力度,并且鼓勵學生走向清潔能源領域的工作崗位。
2.日本的經濟長期發展戰略
日本于2008年9月,根據金融危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對“新經濟增長戰略”進行了調整,主要方向在對既定的2015年各項經濟指標進行微調的同時,重新設計了經濟發展戰略,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增長戰略”(New Growth Strategy),旨在確立危機后日本長期經濟發展方向的,是日本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戰略?!靶略鲩L戰略”認為,日本要靠“后危機時代”是擺脫“失去的十年”,日本政府將利用國內要素和擴大對外開放兩個方面尋求經濟增長動力。其中,在利用國內要素和促進國內產業發展方面,日本政府將在環境和“新能源”產業領域投資50萬億日元,創造140萬個就業機會;在醫療和健康產業領域投資45萬億日元,創造280萬個就業機會。在擴大對外開放方面,日本政府將致力于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APECFTAAP),并通過發展對外旅游業,進一步提升日本在亞洲地區和亞太區的經濟地位。
四、結論
隨著全球能源的消耗,未來石油價格將會大幅度增長,目前發達國家逐步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發展新能源,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改善人類氣候環境。雖然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帶來的核電站泄漏事故直接影響到了新能源產業,各國也紛紛采取措施放緩核能腳步,但并不能阻止人類對新能源的探求。未來世界經濟的霸權必定掌控在擁有新能源核心技術的國家手中。
參考文獻:
[1]肖鵬軍:《石油經濟的風險與危機及其防范》,《石油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關鍵詞:大城市邊緣區;中小城市;城市空間結構;驅動機制;增城市
中圖分類號:TB4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十二五”時期尤其是黨的十后,把加快推進城鎮化作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大城市邊緣區中小城市在區域城鎮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既受大城市的空間擴散輻射,也對區域小城鎮起極化和帶動,是區域城鎮化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紐帶,以廣州市邊緣區中小城市增城市為例,通過其各個重大時期城市空間結構形態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比較,探討大城市邊緣區中小城市空間結構的深化驅動機制,探索其引導和利用方式,并提供決策參考,為促進區域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城市空間結構基本模式
20世紀20年代以前,城市空間結構主要建立在新建筑空間描述方面,傳統地總結出城市空間結構基本模式為“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20世紀20年代以后,在區位論基礎上演變出來的城市經濟發展理論體系以及隨后經濟地理學的興起使得城市空間拓展和演變的研究得到了深入發展,像增長極理論,核心――邊緣理論,點――軸理論等理論成果直接推動了城市空間結構研究的發展,城市空間結構出現了“點軸模式”“點軸――聚焦區模式”,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交通、通信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市發展分散化,均衡化創造了條件,城市空間結構模式也呈現出網絡狀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城市空間結構的基本模式
2 廣州增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歷程
2.1廣州增城1982年城市空間形態――獨立縣城
1982年增城的區域定位就是轄1900平方公里的縣域中心,是縣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外聯系少,城市發展就是圍繞縣政府和增江街幾條街道發展,整個城區面積才1.2平方公里,城市空間結構呈現以縣政府為中心,以南北、東西街道為格狀的正方形,其原理對應于早期簡單的同心圓結構。
2.2廣州增城1995年城市空間形態――廣州衛星城
隨著廣州向增城區域性的東西干道廣汕公路和荔新公路的拓展開通,增城跟廣州的聯系迅速加強,同時1992年增城“撤縣改市”,城市發展的定位從獨立縣城向“市”和“廣州衛星城”迅速轉化,城市發展方向是由縣城沿東西向廣汕公路向西(廣州方向)和沒南北荔新公路向南(廣州、東莞)發展,城市的空間形態呈現明顯的“T”字型“點軸模式”。
2.3 2005年增城市城市空間形態――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新城
從2000年開始,廣州實行“東進西聯,南拓北優”的空間發展戰略,增城及時跟進,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中心是打“廣州牌”,主動接受廣州的全方位輻射,市域空間形態根據其自然的生態條件、經濟社會基礎,與廣州的區域聯系等劃分為三大主體功能區。北部的生態環境優美,工業基礎弱作為生態旅游與都市農業圈,是廣州東北部的生態屏障和現代農業生產基地;中部集中了廣州七所高校和市域教育、醫療、科技、文化公共設施,加上大型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形成面向廣州的都市生活圈;南部以新塘牛仔服裝和汽車、摩托車生產基地為基礎形成接受廣州輻射的先進制造業圈。
2.4 2013年廣州增城城市空間結構――廣州東部城市副中心
2012年,廣州城市規劃修編獲批,空間發展實施“一人都會區,二個新城,三個副中心”123、建設“花城、水城、綠城”的城市發展戰略,增城依托廣州,及時圍繞廣州副中心的定位,對增城社會對比度濟發展戰略把脈,市域空間發展提出了“一核三區”的空間發展戰略,及時將增城城市空間結構引領到廣州城市副中心“一核三區”的核心區――掛綠新城的發展和演化當中。
掛綠新城以“一湖一河兩江多帶”為規劃理念,規劃水面面積8平方公里,主景區面積52平方公里,綜合保護區面積110平方公里,通過掛綠湖將增城現有河道西福河、增江、東江連通一體,打造魅力水城,“以國際名花園、四季花園、百花園、嶺南花園”,功能分區和動靜結合等三大規劃理念在掛綠新城建1000畝甘泉花園,1000畝掛綠荔枝園及200畝荔枝博覽園,同三大主題公園打造多彩花城,以“森林公園”規劃管理模式,建設“一湖一河兩江”兩岸500-600米的生態景觀林帶,保留掛綠新城13座山丘公園,控制110平方公里的綜合保護區,打造生態綠城。如圖2所示。
圖2 增城市城市空間結構演變圖
3促進廣州增城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特征
3.1科學的社會經濟發展理念
增城是全國最早開展縣域規劃的縣,早在1992年就開展縣域規劃,對縣城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發展戰略、道路交通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發展戰略、醫療衛生學校等公共設施發展戰略、縣域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戰略等進行了研究與規劃,并出版成書印發給各級領導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使全市對縣域未來發展予以認同,2001年,增城又在全國范圍率先開展市域可持續發展研究,將市域自然資源、環境、社會、經濟、人口等可統的各要素如土地利用、工業、農業、第三產業、生態旅游、房地產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人才培養與引進等等因素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做了深入全面的調查分析,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提出各要素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步驟、和對策措施,成果出版成書印發各級領導干部群眾和社會各界。
3.2基于準確科學的時代定位和區域定位的城市總體發展戰略
增城發展的各個階段都能科學的把握其時展特征和區域發展特征而準確定位,1995年(相當于工業化起步階段),提出了抓南扶北促中間的空間發展戰略,重點發展南部地區的工業制造業,保護北部生態環境,強化中部的服務。南部大規模聚集工業,到2000年已發展成占全國30%的牛仔服裝基地和國際性的摩托車整車零配件生產基地,經濟得到了強勁發展。
3.3 及時科學的城市規劃控制引領
城市規劃控制引領對城市空間結構演化起決定性作用。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不是孤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的拓展,增城市城市規劃首先是一個以人為本的規劃,一個以人的存在而存在的空間,強調人的需要,基本以公園、學校、道路醫院、少年宮等的規劃建設為基礎和架構,再規劃產業發展,基于人的存在才會有城市空間和城市空間結構。社會結構與空間結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4 廣州增城市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驅動機制
城市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促進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驅動機制不盡相同。增城市城市空間結構演變驅動機制符合一般城市空間結構演變規律,總體來說,主要包括社會驅動機制、政治驅動機制、經濟驅動機制、制度驅動機制和生態驅動機制。但各種機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各驅動機制之間在不同演變階段的主導地位也不相同。
關鍵詞:行政管理;改革;城鄉規劃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變化,我國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不斷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也在不斷改革,但是過去計劃經濟存在的政府管理和控制仍然影響著當今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因此,推進我國城鄉規劃管理的良好發展,實現貫徹我國新時期行政管理體系的發展需要,落實行政管理體制成為我國城鄉規劃改革的重要基礎。
一、當前城鄉規劃一體化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農村產業發展落后于城市
在改革開發的初期,為了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提升我國城鎮化建設水平,我國社會經濟由傳統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從而使得我國城市形成了對勞動力、資本和其他生產資源的吸收能力,我國城鎮居民水平逐漸提高。但是相比起來,由于政府重視城市內部建設,但是卻忽略了對農村的建設,導致農村基礎建設水平較低,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也難以提升,農村發展由此進入農村勞動力流失,外來生產力進不來的惡性循環。
(二)城市規劃不科學,盲目擴張嚴重
隨著人們對于住房需求和要求逐漸提升,各地政府為提升當地城市化的建設步伐,加大房地產開發規模。然而在此過程中,隨著新城區的不斷開發,農村用地和水資源被占用。比如說:修建水壩、建造人造公園、占用周邊耕地,等等。但這樣做由于片面考慮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卻忽略了農村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目前的城鄉規劃中整體協調不足
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國家以工業化發展作為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主體,并以重工業發展道路作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經濟發展戰略,實行以戶籍管理體制作為城鄉分割的主要例行體制。即在徹底貫徹舊體制的基礎下,發展我國工農經濟,以周邊帶動城市的戰略手段,推動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因此,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倡導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但是卻仍然慣用著傳統的舊經濟體制,而這必然會導致我國在進行城鄉規劃過程中,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出現不協調的局面,從而導致城鄉產業結構的失調,社會矛盾與企業差異化越加嚴重。
二、結合新時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解決城鄉規劃一體化問題的建議
(一)構建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工作機制
重視城市建設的同時,同樣注重農村建設,通過以城市帶動農村,以農村為發展重點,實現各相關部門的協同作戰。首先要做的就是各個部門在建設過程中協調合作,避免出現職能的沖突,如果有必要,可以成立相應的城鄉統籌規劃部。對我國城市的建設的土地征用以及水資源的調度進行合理安排,并保證農村建設的資源和城市建設資源是一樣的,以城市帶動農村發展。
(二)重點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我國農村發展的基礎條件,應充分結合我國農村目前發展狀況,需要最先解決的問題就是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而這其中就包括了對農村醫療、教育、交通以及文化休閑設施的建設。并且各地政府不僅需要做到建設,同時還需要準確地根據農村目前需求情況,引導社會力量和商業力量參與到對農村建設發展當中。比如說鼓勵私立醫院、私人教育機構,等等,同時在政策上做出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大對企業和勞動力的吸引力。
(三)積極貫徹城鄉跨區域合作交流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行政管理體制也在不斷改革當中,在新時期環境下,實行區域合作能夠充分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并進行資源和經濟的互補,促進兩地的產業化經濟結構的重組或升級。另外,隨著我國對交通建設力度的加大,打破了傳統的經濟發展建設的區域性束縛,有效地引進先進的技術以及人才,這對于推動我國新農村行政管理體制以及城鄉管理的優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下,應該正確認識到我國城鄉規劃中正面臨的問題,并且根據我國所處的新時期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從而找到解決我國城鄉規劃管理的問題,保證我國城鄉規劃將更加有效和科學地為建設我國農村和城市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璇,劉冰潔.新時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城鄉規劃管理應對[J].規劃師,2014,04:5-9.
[2]李鑫林.新時期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城鄉規劃管理應對[J].經營管理者,2015,03:327.
【關鍵詞】公共財政制度,改革方向,改革重點,稅制調整
改革開放伊始,伴隨著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我國對高度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實施了漸進式的改革,經過30多年的財政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現已建立起了基本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公共財政制度體系,為我國社會經濟事業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要使公共財政制度成為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未來公共財政制度還須在省以下財政體制、結構性稅制調整等方面深化改革。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確立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分配關系的基本框架,而其中如何完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一直是這一體制運行的核心環節。因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由此所造成的地方政府間財力差距也十分懸殊,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予以調節地方政府間財力分布格局,就很難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目標。在實施這一體制的過程中,由于我國對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不斷調整和完善,盡管省級政府間的財力差距依然很大,但省級間人均政府財力的差距卻在縮小,這對各地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表明分稅制的實施,有利于平衡省級間政府財力和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目標。因此,在近年來加大民生財政制度建設的背景下,要實現全社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社會目標,在不斷完善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前提下,未來對地方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的改革方向是繼續推進和深化省以下政府財政體制的改革。
一、推動省以下財政體制的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是以“省管市―市管縣―縣管鄉”的基本架構來設計的,實踐證明,在這一體制架構內對財政資金的撥付和上解所產生的根本缺陷是管理層次多,導致財政資金被截留的現象十分嚴重和財政資金運行效率低下。為消除這一體制的積弊,從2002年起,我國在部分省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鑒于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到目前為止,基本形成三種改革模式:浙江模式、湖北模式和廣東模式。2009年國家又明確提出全面建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的目標,并先將糧食、油料、棉花和生豬生產大縣全部納入改革范圍,積極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率先減少行政層次,探索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的新模式。由于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比較大,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也千差萬別,不可能搞一種模式,而且推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要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穩步實施。因此,從公共財政的角度出發,稅費制度改革十分迫切。(1)根據公共財政理論,普遍的無選擇的服務,其費用的取得只能采取向全體公民征稅的辦法,并以政治權力為基礎,因此在政府收入體系中,稅收是基本財源;對特定公民提供服務,其費用不能也不應當用全體公民繳納的稅收進行彌補,只能對直接享受服務的公民個人采取規范性的政府收費(如規費或使用費),因此在政府收入體系中收費只能起補充和輔助作用。(2)財稅部門一定要統攬政府收支(包括預算內收支、預算外收支和制度外收支),并按照政府政策通過財政收支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滿足社會公共需要?,F行的以費擠稅、費強稅弱和不規范的政府收支管理格局已經成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極大障礙,因此稅費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二、推進結構性稅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