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新課標解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困境 對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學廣度與深度受歷史跨度、學情與老師素養影響,很容易陷入困境。為了提高歷史教學深度,彰顯教學學術,除了要體現史學研究與歷史教學的統一性,還必須結合學生主體性,努力做到辯史、解史的統一,讓歷史課堂教學更具歷史味。
一、初中歷史教學的深度困境
1.歷史跨度的深度挑戰。
從通史往詳史,一直是歷史學習的安排,從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反饋的信息看:普遍是以“全球史觀”為指導,在中外交替的過程中,確保通史,同時融入很多信息。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包含的知識相對較多,時間跨度大,信息間的阻隔明顯,因此對歷史教學深度的凸顯提出很大挑戰。鑒于此,很多老師為了趕進度,不敢對知識進行全方位拓展。如:在《皇權膨脹與近代前夜的危機》中,老師準備兩個課時,事實上教學涉及明清兩個時代,橫跨四個多世紀,包括政治體制和中外橫向演變等多個知識點。教學時間有限,知識龐雜,很多老師都不敢隨意拓展,這樣直接影響教學深度與跨度。
2.學情影響歷史教學深度。
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對基礎教育改革提出更多要求,課堂教學開始注重學情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角度看:理性與邏輯思維則處在發展狀態,這給認知高度與深度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為擔心學生的理解與吸收能力,老師很少對知識進行內涵與拓展,甚至把淺嘗輒止視為關注學情,害怕講得太深入與學情脫離,以至于課堂教學成了書本知識的歸納與羅列,很難真正體現歷史深度與學生主體作用。
3.野史與自傳沖淡了歷史深度。
歷史是有趣的,同時是枯燥的,而成功的課堂教學則是活潑、生動的,它能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另外,歷史是真實的,其深度也是建立在真實性的條件上的。為了做到歷史的真實、客觀,就必須從史料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出發。但是事實上,很多歷史老師都本末倒置,過于注重趣味而忽略了真實性,或者對史料過分加工,甚至將歷史作為故事進行解讀。在課堂教學中,存在大量虛假信息與野史,不僅影響了歷史教學高度與深度,更不益于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
4.抹黑歷史深度。
本來歷史的形象是高大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沉淀讓歷史充滿神圣光環,但是事實上,不管大學還是中學都存在可能抹黑歷史的情況。部分老師刻意扭曲、丑化某些歷史人物、事件,或者為了引起轟動、博人眼球、凸顯個性,直接在課堂上抹黑歷史人物,在庸俗化、簡單化,以點帶面的情況下,極大影響了歷史深度。
二、凸顯初中歷史教學深度的對策
1.凸顯學術性,提倡史學與教學的統一。
在歷史教學中,教學質量和學術研究有直接關系。因此,在現代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不僅要注重史學閱讀資料,還應提供具有權威性與史學觀念的歷史資料,盡量使歷史教學回歸原味,以此凸顯學術性。倡導史學研究與教學的統一,要求老師端正態度,注重解讀深度與范圍。在歷史教學中,對老師的定位是轉化器,主要負責對每個難懂的史料知識進行解讀,以達到提高認知能力的目的與要求。同時,老師必須具備研究史學的技能,然后才能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另外,老師應具備研究史學的視野,這樣才能擁有廣闊的歷史情懷。
2.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爭取辯史與解史的統一。
受基礎教育影響,學位中心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共識,各地也在努力尋找方案解決問題。在現代初中歷史教學中,學位中心要求正視老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學情,而不是刻意限制發揮。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敢于放權,在收集材料、梳理信息的過程中,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正確解讀。從歷史教學的角度看:很多歷史都應該立足于整體與社會發展需求,在凸顯功利價值的過程中,凸顯歷史意義。因此,在現代歷史課堂教學中,老師必須注重史學理念,用歷史的眼光看待與解決問題。
3.注重教學策略,努力做到情境與價值的統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的教學策略對提高教學深度與質量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在現代初中歷史教學中,必須講究策略,對繁重的信息,策略不僅體現在材料選取、收集與應用中,還體現在課堂規劃與教學理念上。所以歷史課堂應盡量做到情境設置和價值導向的統一。如:在《》一文中,先向學生提問:英國人認為中英戰爭是英國維護商業利益發起的戰爭,你是否認同?利用班級與小組討論,帶領學生認同資本主義擴張的本質,同時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三、結語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不僅要從學生角度進行教學安排,還應尊重歷史深度與高度,在俯下身的同時,踮腳引導,這樣才能保障初中歷史教學的廣度、高度與深度的有效統一。
參考文獻:
[1]范文娟.新課標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困境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04).
關鍵詞: 開卷考試 初中歷史教學 有效性
隨著歷史開卷考試的成熟和新時期教育對學生素質發展的更高要求,教育教學面臨艱巨任務。如何根據新課標、新的教學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大膽改革探索,大膽創新,尋求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教師面對的重要課題。下面我根據具體情況和近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大家共同探討。
1.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學科素養是新課標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在學科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中學歷史素養是指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剖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培養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道德借鑒能力等,以豐富自我,提高個人素養?!耙允窞殍b,可知得失”,前人的經歷、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歷史學習,更要重視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
歷史素養是學生學好歷史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學生到了初中才第一次真正接觸歷史,對歷史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電影、電視和歷史人物傳記故事等,缺乏應該有的歷史學科素養。就初中歷史教學來講,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激發他們的歷史興趣。因此,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歷史方法:首先,使學生明白歷史知識結構,理解、掌握和應用歷史知識學習。布魯納說過: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在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決學生在課外所遇到的問題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訓練中所遇到的問題。其次,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歷史的方法,教會學生史料歸納概括、歷史問題分析、評價、論證、比較、探究、記憶等方法。再次,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用正確的史觀解讀歷史的能力,強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最后,培養學生記憶歷史和感悟歷史的能力。只要具備了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可以發揮歷史學科特有的教育功能,培養智慧學生,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2.認真研讀課標、鉆研教材、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編寫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為了讓老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因此設計的針對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每一堂課要讓學生學習什么?要達到什么樣的預期效果?教材是如何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因此,備課時要認真備課標、備學情、鉆教材,了解課標的具體要求是什么,確定教學重難點;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思考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等。教師對這些問題都必須十分清楚,這樣上起課來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重點突出、有條不紊,輕松駕馭課堂。
3.以生為本,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有效預習。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主要手段,如何讓學生真正地自主預習,是教師不可忽視的環節。為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預習,我們應認真制定學習目標,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該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做到人人參與。
4.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留足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教師在備課和編寫教學設計時,不必把每一分鐘都設計到,甚至把每一個問題都設計好,“教無定法”,我們不必為了形式設計過多的環節和活動,不必為了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把課安排得滿滿的,要適當給課堂留點“空白”――給老師和學生留些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否則學生就成為沒有感情、沒有思考、沒有發現的應聲蟲。一堂高效的課堂一定會留些時間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自然生成問題,這些問題,最能反映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真實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最能暴露學生在理解上存在的偏差。抓住這些問題,在老師機智的引導下,學生個個參與,踴躍地與老師交換意見、暢談感受,熱烈地與同學展開交流、討論,時而靜靜地閉眼思考,捕捉自己瞬間的靈感,奮筆疾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適當留點時間,就能給學生一些思考的時間、一些活動實踐的余地、一些表現的機會,就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5.關注學生反應,及時訓練,激活學生思維,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一、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了解中外歷史的基本知識,對人類歷史的延續與發展產生認知興趣;逐步獲得基本的歷史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這是教師依據的第一層級目標①,是教師對歷史課堂的整體把握。有了這個方向,教師制訂課時目標,就有了明確的任務,而如何制訂具體明確的課時目標呢?這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都會遇到的問題。
課時目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直接指導教學,對教與學的活動制訂準確的測量標準,特別是對認知性目標和操作性目標,要設計出明確的可測量、便于操作的目標。因此,設計課時目標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和思維特點,分析課程目標和教材,從而制訂相應反應學習結果的多樣性目標和層次性目標,讓學生在教師設計的目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打破過去教學中無教學目標、或目標過于籠統泛化、或脫離實際的弊病。一個完整的課時目標應包括對象、行為、情境或條件、表現程度。趙亞夫老師在談及層次性目標時就以“”為例,他做了這樣的設計:A.能夠列出洋務派創辦的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說出的歷史影響;B.能夠說出時期主要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的創辦者、背景及其運營情況,闡明與中國近代化的關系。②這兩個層級之間的彈性就是教師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如果說要初中生理解“中國近代化”還有些困難,教師在進行具體授課時可向學生闡明工業革命的機器大生產,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過度,進而理解和中國近代化的關系。
一份好的教學目標的設計來自教師對教材的掌握,來自對學生的了解,來自教師的教學經驗,故設計出適合學生、促進學生成長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實現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善講故事,以點帶面
實驗版課標確定的“學習主題”呈現方式,對于12—14歲的孩子來說不免有些艱澀難懂,因為“學習主題”大多內涵宏大,如中華民族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文明的沖撞與融合。為此,在修訂版的課標中,采用了“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在每個板塊之前以‘通論’的方式概述該時段歷史的基本線索及主要特征。每個板塊的學習內容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c’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時代特征?!雹邸皻v史簡單一些,這樣就給教學留下展現故事、細節、情境的空間。”④既然課標和教材已經要求將“歷史”講得簡單,教師何苦要把“歷史”教得復雜,非得讓學生記住一條條背景、原因、影響這些陳述性的知識呢?相反,教師可以多給學生講故事,用細節、情節和語言去創設情境,營造學習的氛圍。修訂版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出“要從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比问澜壬鄰娬{:“初中學習的重點應該在于了解歷史,而了解基于興趣。為興趣而學習,學習才能成為主動行為。因此初中教學的核心目標應該是激發和培養學習歷史興趣。”⑤歷史(History)本就是由眾多人的故事組成的,所以才形形,豐富多彩,相對于枯燥的文字描述,故事是有趣的,有意思的。而如何把有意思的故事放在課堂上讓學生思考且覺得有意義,這需要教師對故事重新解讀、加工組織,用細節展現歷史的同時,通過問題給學生提供想象的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如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但是否能說明中國已經產生了磁學呢?祖沖之計算出了圓周率值,是因為他具備了抽象的數學思維和基本數學理論知識嗎?再比如,手的進化在人類進步過程中起的作用,如果人不能直立行走,就不能耕作、生產機器……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故事去學習教材文字所承載的意義,用歷史知識回答問題,思考一些歷史現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將歷史知識進行溶解,在有趣、輕松的氛圍中掌握知識點,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另外,通過故事,學生已經內化了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教師在這個基礎上再借助時間軸,讓學生將它們串成線,進而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時代特征,理解這個歷史時段的主題。
三、多元的教學評價
修訂版課標亦對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強調了學習過程和效果,就“要堅持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相結合,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泵總€學生都是不同的主體,教師可采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來考核和評價學生,如問答、報告、討論、表演、紙筆測驗、行為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學習檔案評量等方式觀察和評價學生,并及時給予學生回饋與指導,從而達成預期的學習效果。對于評價結果的解釋與反饋,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進步,關注學生在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思維水平、問題解決、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建立自信,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這樣,學生在學習找到了興趣和自信,便會從學習的被動客體轉為主動的學習主體。教師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我滿足感,激發教學熱情,不斷實現自我提高與成長。正如“教學相長”所說,在這個過程中最終實現了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
初中歷史是高中歷史的“前奏”,如果學生一接觸初中歷史就覺得歷史是如此枯燥與乏味,便大大打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對歷史產生了不好的刻板印象,極不利于學生在高中的學習。因此,把歷史教得有意思應該是初中歷史教師的一大追求。
[注釋]
①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第32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②趙亞夫主編,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第36頁,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③《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版)》.
一、課時教學目標的清晰度
歷史教學目標對歷史教學的有效實施,以及建立歷史學業評價的科學體系至關重要。教學目標有三個層次,一是宏觀目標,即教育的培養目標,這是對任何學科教學都有的共性要求;二是中觀目標,即學科課程目標,帶有鮮明的學科特性,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三是微觀目標,即課時教學目標,是指某一具體的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應達到的預期狀態,是宏觀的共性要求與中觀的特性要求的具體體現。
課時教學目標的清晰度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和定向的作用,即對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與應用都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時,課時教學目標還為學業評價提供了標準與依據。但筆者在聽課調研中發現,課時教學目標不清晰所導致的歷史教學的隨意性、盲目性等現象仍很普遍。筆者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主因有三:一是部分教師對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往往只憑經驗進行教學,以為講完了教科書某一節課的內容就達成了該課時的教學目標;二是部分教師只是從教參或教輔資料上簡單照搬教學目標,而沒有從“以學定教”的高度去設計契合學情的教學目標,缺乏導向作用;三是部分教師未能區分教學目標的層次,導致教學目標的預設空泛、虛化乃至遠離實際。請看以下課時目標預設實例。
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教材,下同)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
1. 知識與能力:掌握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中國社會習俗的演變概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提升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在深化認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歷史發展觀和文明史觀,在探究中培養合作意識,樹立為中華之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決心。
顯然,這位教師把教學的宏觀目標、中觀目標都納入了課時目標,導致課時目標空泛和虛化。同時,在預設目標的陳述句中,學習主體不明,目標指向模糊。這樣大而不當的課時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既不具有操作性,也不具有檢測性,難以為實際教學提供良好的導向作用。作為某一具體學習活動的結果而呈現的課時目標,應具有“行為目標”“達成目標”“可測量目標”的性質,[1]它應該是實實在在的,在某一具體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是可以檢測的。因此,教師基于研讀課標,依據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內容的分析來確定課時教學目標,首要考慮的應是將教學目標具體化。請看以下課時目標預設實例。
八年級下冊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 通過閱讀教材及課外收集資料(條件),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和就業制度、社會保障機制體系的發展情況(行為),提高搜集資料和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目標)。
2. 采用分組學習的方法(條件),讓學生借助圖片課前對家人、朋友進行訪談,按教師提供的相關材料對實際數據進行分析(行為),并嘗試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目標)。
3. 通過本課學習活動(條件),學生能感受到改革開放前后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變化(行為),從中體會改革開放政策的成功之處(目標)。
該課時目標的預設清晰明了,目標定位落在了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它既規范了教與學的行為,又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和學業評價的實施。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設計注重在具體的問題情境和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和體驗,通過親身歷驗實現對歷史的感悟與認同。由此可見,關注課時教學目標的清晰度,應在課時目標預設時予以全面考慮: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目標的行為動詞應具體化;教學目標的行為條件應明確;教學目標應是可測量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應務實、多元。
二、教學內容優化的適切度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一線教師對優化歷史教學內容已形成了共識,但仍有不少教師對如何把握優化的適切度仍深感困惑。筆者認為,要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適切度,首先應分清歷史課程內容、歷史教科書內容和歷史教學內容三個概念。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問題,文字史料,解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改的實施,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學有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階段,歷史教學已不再單純要求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點,而是更強調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刻意涵,并通過分析史料把握歷史深意,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知識體系,解讀歷史問題的原因、過程和意義。
一、解讀文字史料,綜合分析考量,恰當組織答案
文字史料的解讀,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同時也需要反復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文字史料進行準確的解讀,是學生分析理解史料內容的關鍵,解讀文字史料是有一些方法的,教師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文字史料,找出文字史料背后隱含的歷史知識,深入理解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實現對文字史料的準確解讀。一般來說,文字史料的解讀,主要可以劃分為信息提取、現象描述、成因分析、本質揭示等四個階段。學生已經帶著問題對文字史料進行了仔細閱讀和分析,對問題答案已大致心中有數。在很多教師觀念中,只要學生吃透了史料、找出隱含知識點,就算大功告成了。但實際上,很多學生對文字史料和問題理解很透徹,分數卻并不理想,這是由于答案無法做到有效組織。對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字史料進行系統全面分析,提煉要點,找出史料指向的核心知識點;其次,以問題設置的分值為依據,做好采分點的分配;第三,充分結合文字史料,用簡單、準確的語言總結出問題的答案,這樣既能節省學生答題時間,又能獲得理想的成績,而且也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實際分析與運用能力。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對教學進行著積極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式實現教育的目標,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通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學習歷史不應只停留在對史實的學習上,教師應當注重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歷史作用于現實的生活。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不少教師對于歷史學科的認識不夠深刻,教師對于歷史學科的教學僅僅停留在對歷史教材的學習上,沒有上升到總結歷史觀點應用于現實生活的層面。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由于受高考壓力的影響,學生與教師都有著極大的升學壓力,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仍然是考試的分數,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將考試的分數作為衡量歷史學習效果的標準,而極少有教師關注到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念、歷史學習能力等歷史素養。通過與學生溝通與交流筆者發現,不少在初中歷史成績優異的學生在進入高中后無法適應高中歷史教學,高一初期的歷史成績都不是很高。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學生難以適應高中歷史教材的突然轉變,這打亂了學生一直以來的學習體系。
三、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措施探究
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新課改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及時更新教育觀念,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教師的目標是使學生對于高中歷史教材中的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夠運用掌握的知識對事件進行歷史的分析。而新課改要求高中歷史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并運用知識,同時應當將歷史觀作為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該當重視歷史觀念的灌輸,使教學目標符合時展的要求。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師應當重視高中歷史教育的改革。通過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保證學習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的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四、課堂教學有效性探討
正確認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狀,受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和施教水平以及教學資源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影響,歷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為考而教,為考而學,教學觀念還停留在“知識第一”、“考試萬能”的層面上,采用“知識點教學法”、“勾書圈點教學法”等,造成歷史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更談不上培養能力。而在新程課改革中,歷史教學不僅僅是參加高考,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在相對短暫的時間,讓學生得到更多的事實和能力,獲得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有效性,關注歷史教學的效益,要求師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創造出更高效的學習效益,更主要的是通過歷史學習吸取古老的智慧服務于現實的人生。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地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地把握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中的趣味性,以文字圖像、動畫視頻等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器官同時參與到歷史課堂教學中來,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變為直觀快樂的動態學習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課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光大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11年1月).《新課標教育研究》。
[2]陳偉君.淺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史料的有效運用[J].讀寫算,2013(26)。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教學;實效
隨著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學工作越來越強調教學過程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的實效進行探討。
要點一,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開放自己的教學思維
無數的事實證明,學科質量的保證,離不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無論是備課設計還是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課外輔導,教師都應把目光聚焦在學生這一頭。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把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開放自己的教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吸引學生積極參與,以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梯度來確立學生自主學習的自信,以嚴謹、細膩的教學行為來提升學生感悟的層次??傊挥型ㄟ^教師、知識、學生多層次的課堂生態系統的開放與互動,引導學生建立一個自由和富有成效的生態環境,教學才能有效推進。
要點二,熟悉課標與教科書知識體系,明確教學活動主題
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有一個活動的主題,然而要明確活動的主題,前提是必須先清楚地把握教學內容的知識體系。新課改中,教材是教學材料,課標是教學的依據。課程標準的表述十分明細,但是教科書的敘述不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這就需要廣大歷史與社會教師在施行新課標時,重新調整設計。我的做法是找到教學內容的主題詞,然后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還怎樣的問題思路解讀教科書。
例如:九年級歷史與社會《學會合理消費》這一課,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的消費觀念的變化表現著手,讓學生明確學會理財、合理消費對我們的生活意義,然后引導學生剖析中學生消費的問題,探討如何合理消費?
盡管內容不復雜,但是如果教師不對教科書重新設計,落實新課標的要求還是有點困難的。于是引導學生緊緊地抓住“合理消費”這個主題詞,從什么是合理消費,為什么要合理消費,現在人們的消費情況怎么樣,怎么樣的消費才是合理的,合理消費會怎么樣等五個問題,重新審視了教科書中知識內容的安排順序。這樣,教學的思路十分清晰,為開展教學理清了思路。
可見,在具體施教過程中,教師只要根據新課程目標要求,緊緊抓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還怎樣這四條線索,有條不紊地組織活動,即可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要點三,運用資料卡片,為學生提供豐厚的知識背景內容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對一些教學內容相關的常識性或者是背景性的內容缺乏了解或者是不會有效地組織,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質量。根據美國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理論觀點,能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適當的引導性材料對當前所學新內容加以定向與引導。
從當今初中學生的生活世界來看,他們每天接收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但是大都是一些粗淺的感性信息的積累,缺少一定組織。尤其是對與教學有關的信息更是缺少總結歸納。如果在開展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之前教師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針對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從信息堆里篩選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知識,把它制作成卡片分發給學生閱讀,讓學生通過閱讀撰寫自己的感受,編排自己的認識性材料,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新知識認識同化的速度。
例如:九年級歷史與社會《生活在國際社會》這一課,雖然學生通過電視等媒體對有關世界上的一些國際組織有所了解,但是實質性的內容他們還是一知半解。為了能讓學生加深對有關國際組織的了解,我在課前收集了大量的相關介紹性材料(包括圖片),把它制作成卡片,在上課前分發給每一位學生,并要求他們寫出概要性認識。學生們閱讀得十分起勁,概要性認識也做得十分認真。由于事前的準備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引導性材料,所以正式上課時,教師不需要多講,學生就能夠娓娓道來??芍^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整堂課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過程。
要點四,圍繞學生的問題和教學,確立有效的課堂活動載體
只有讓學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課堂教學才能順利開展。初中學生較為理性,自我意識開始確立,如果教學所涉及的問題不是他們所關心期盼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不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勢必激發不起學生參與的熱情。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就會陷入教師一廂情愿的境地。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的時候,我會通過各種途徑,如: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方法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然后結合教學的重點確立有效課堂活動的載體。尤其在指導學生開展復習工作時,這一點顯得格外重要。
例如:在指導學生開展“知道中國古代重要的科技成就和重要作用”這一畢業升學考試考點復習的時候,由于是復習課,教學內容的復習不能生吞活剝,以免學生學得枯燥乏味,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通過課前個別訪談和問卷調查,我發現:學生對我國古代的重要科技成就缺少系統把握。為了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復習鞏固這一考點要求,我根據目前“歷史展館”的編排形式,確立了以圖片、人物、成果、問題為主線的課堂活動載體,按照中國古代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造紙術四大發明成果,把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成為四個展廳,然后引導學生一邊看圖片、人物和成果,一邊由學生以一個講解員的身份解讀圖片、介紹人物和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通過一連串的問題預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歸納。由于活動形式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把全部的精神集中于課堂,最后形成了對我國四大發明有關知識的系統掌握。
要點五,注重教學后知識的整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
傳統教材觀認為,教材是學科知識體系的濃縮和再現,教材是學科知識的載體,教材即知識。因此,以往的教材往往要羅列學生應掌握的本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應用法則,這種教材知識體系非常清晰,但是沒有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和研討的余地。在新課改背景下,教材成為了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是師生進行對話的“話題”,不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之后,應該通過一定的形式幫助學生重新整合一下自己的教學成果。教會學生學會進行知識的分類、概括,形成體系,這樣才能將學生的努力引向深入,教學才能達到應有的目的。
如:組織學生開展“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一單元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人口、資源、環境的問題現狀,對我國的負面影響,我國采取的對策等角度進行總結,學生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國情有了系統而全面地把握,深刻理解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其實,在歷史與社會課中,有許多內容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模式建構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架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從整個九年級的教學內容來看,無非是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方面建設進行教學的,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四個方面為主題的知識整合模板,幫助學生完成對教材的整體知識架構。這是由教師提供問題總結的模板,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整合。另外,我們可以通過“問題系列”幫助學生在問題回答中整合所學知識,還可以組織學生再討論,發揮各自的智慧進行整理??傊?,只要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整合,學生才能形成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認識,才能不斷增強他們分析解決問題和知識整理的能力,確保教學內容的落實。
要點六,重視教學后的知識反饋,鞏固提升所學知識
反饋是教學效果檢測的環節,也是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措施,更是學生鞏固升華所學知識的一種方法。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反饋工作同樣十分重要。我的觀點,是在學生完成了教學活動之后,應該及時進行教學反饋。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在教學前形成學習活動必要的壓力,因為有反饋學生才會高效地參與教學活動。反饋的形式有當堂的書面檢測、即時性的提問、同桌的互問互答、撰寫學習報告等。
教學后的知識反饋,是保證歷史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手段。我們千萬不要因為教學時間的緊迫而簡單把它壓到課后去完成,否則就會成為一種課后的作業,難以保證教學的實際效果。
以上六個要點,是筆者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點體會。我覺得,要提高歷史與社會學科課堂教學的實效,首要的一點是觀念的問題,其次才是教學的策略問題。不論哪種策略,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快樂中進行思維,才是整個歷史與社會學科所要追求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俞正強.教學應該發生在恰當的地方[J].人民教育,2009(11).
關鍵詞: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教師;發現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3-0104
一、近五年全國卷歷史試題命題特點分析
1. 試卷結構基本穩定
從題型結構看,文綜歷史卷依舊由必做題和選做題組成。必做題包括12道選擇題和2道非選擇題,選擇題每題4分,共計48分;非選擇題第40題25分,第41題15分,選做題要求學生從4道選修題中選出一道做答。
從選擇題看,往年至少會有一道圖表題,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字型選擇題會是選擇題的主體。
從非選擇題上看,近五年兩道必做題基本上都是一道必做題。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綜合為主,或者縱向聯系,或者橫向比較;另一道為開放性試題。
選做題通常選取與教材關聯程度不大的新材料,創設新情境,設計新問題。
2. 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基本穩定
全國課標卷1卷突出主干知識的考查,多圍繞重點主干知識命題。單就知識考點來講,沒有偏、難、怪、冷,基本上都是學生熟知的知識點。
3. 命題注重考查“能力素養立意”的宗旨
縱觀近五年高考試題,無論試題載體形式、設問的角度、考查的知識點怎樣變化,高考命題注重考查學科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宗旨巋然不動。近五年全國課標卷的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以主干基礎知識為素材,考查學生知R的遷移能力、靈活運用能力、辨析和認知能力,考查概括歸納、比較分析、史實論證、理性批判的能力。
4. 注重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題形式
全國卷高考命題的取材已基本擺脫了對教材的依賴,從更大范圍內選取思維含量高、與現實聯系密切的材料,設置新的命題情境,提出新的問題。同時,為拓展命題資源,《考試大綱》還特別指出“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確定歷史學科考試內容”的要求,這就意味著高考會選用與初中教材相關聯的新材料。
5. 命題體現關注社會熱點,堅持學以致用、鑒古知今的價值追求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教育的落腳點不僅關注昨天,更應該關注今天。歷史學科的價值在于能對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提供借鑒。歷史問題現實思考、現實問題歷史反思既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高考命題的方向。
二、后期高三歷史二輪復習方法淺談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后期兩個月的二輪復習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按照國家新課程考試大綱構建以專題為基礎的通史知識體系
建議在第二輪復習時,加強三個必修模塊內容之間的嫁接與聯系,注意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有機聯系,挖掘同一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分析與整合知識的能力,這也是高考復習的必由之路。
2. 注意“貫通古今,關聯中外”的學習,重視歷史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使學生從歷史中學會思考
在注重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與專題問題、熱點問題的聯系,注重把握古代歷史發展規律,了解古代文明成果的現實價值,了解其世界意義等。通過“啟示”“借鑒”“經驗教訓”“認識”“對策”等引導詞來提問,就某一個特定的歷史問題指導學生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以實現歷史學科教育功能,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并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與歷史探究能力。
3. 加強對開放性試題的答題方法指導
如開放性試題中的評述觀點題一般常規答題步驟可分為兩步:第一步,根據材料歸納出觀點(觀點明確);第二步,結合史實論證觀點(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論證有力),史實可以根據材料,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歸納。
4. 加強史料教學,創設新的問題情境
通過史料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觀察、理解、歸納、概括、分析、闡釋、論證等歷史學科能力,并加強對學生思維過程以及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深刻性、創新性等思維品質的訓練。
5. 關注時事熱點、周年大事等重要問題,要關心國內外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現實的熱點問題,如民生問題、中日問題、、中東的政局問題等。
(2)重大周年紀念問題,如2017年高考備考要關注有關年份后兩位是07或17的事件,也要關注次周年紀念的時間,如年份后兩位是06或16、08或18的事件等。
6. 加強學習質量監控,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通過定期的定時訓練,監控教學質量,了解學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與能力發展情況,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復習策略,指導教學進程??梢圆捎谜w綜合訓練,也可以采用專項訓練,如選擇題專項、非選擇題專項、熱點問題專項等。以此提高學生解答歷史試題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確的審題能力、史論結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綜合處理材料的能力、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簡潔有序的文字表達能力。要點齊全,語言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史論結合,使用歷史學科語言,避免文學化語言。加強學生行文答案規范性的訓練,填涂規范正確,書寫工整,書寫字體大小適中,答題不超出指定區域,答案形式上要要點化、序號化、段落化、整潔化,以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