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全球化機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和主體是經濟全球化。進入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冷戰結束以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世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資,組織最有效的生產、最快捷的流通,以求獲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為世界生產力發展和運動的一種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現為一國的市場、生產過程和資本運動超越一國范圍而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縱觀世界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難以阻擋的世界性進程,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接受者來說利與弊兼而有之。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后發性優勢”,廣泛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但全球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因素和風險。由于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相對落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總體上處于不利地位,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帶來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穩定。
一、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
經濟全球化無疑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大背景,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無法擺脫它的影響,發展中國家也不例外。在這個過程中,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首先,經濟全球化時代,制定全球化規則的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世界性組織大都為富國所控制,這就使當前的全球化規則側重于發達國家,成為發達國家維護其利益的工具。發展中國家雖然也能利用已有規則,但無論在自身經濟實力上,還是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上,都只能成為已有規則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對此,發展中國家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其次,經濟全球化時代,知識的傳播與使用離不開人的作用,隨著人才流動日益加快,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更趨激烈。發展中國家花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財力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動的旗幟下紛紛流向發達國家,而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卻少之又少。因此,發展中國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才爭奪戰中無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現象已嚴重危及了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了貧困惡性循環的怪圈。在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知識資本的作用顯然應大于物質資本和貨幣資本的作用,沒有掌握知識資本的人才,什么發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經濟全球化下,發達國家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利用全球化自由開放的口號,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規則,達到向發展中國家推銷過剩產品、打開發展中國家這片廣闊市場的目的。他們推銷的僅僅是他們的產品,附帶著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能力。因此,技術是排除在外的。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要千方百計地壟斷其先進技術,以達到其壟斷市場的目的。盡管全球化時代國際貿易獲得了迅猛發展,貿易的領域也不斷擴大,由―般商品貿易發展到勞務技術貿易,但貿易保護主義并沒有消亡。一旦發展中國家想獲得這些技術,即使是對發達國家而言早已不是先進的技術,也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如同因特網和信息技術,盡管發展中國家也能對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帶來的便利,但核心技術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數發達國家手中。相反,由于發達國家最先發展了這些技術,他們已從因特網和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運用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
二、提升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首先,重視新技術的運用,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發展中國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奮起直追,才有可能后來居上。對傳統產業,如紡織業和鋼鐵業,通過引進和運用新技術給它們注入新的活力,如廣泛運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競爭力;對新技術革命下誕生的新興產業,如互聯網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由于發達國家也剛剛起步,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吸收和聯合攻關,爭取在一兩個領域獲得突破,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主導產業,并以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其次,重視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進國家的后發優勢變為“后發劣勢”。同樣,―個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助推劑”。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支撐,發展中國家想要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怎樣為本國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呢?由于各國的情況各異,因而并不存在―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辦法,但各國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推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適應本國發展的道路。同時,發展中國家應加強立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為技術的引進和開發保駕護航。
再次,重視適用技術的引進,通過引進而帶動國內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實現引進、吸收、開發的良性循環。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主要體現在對世界知識和技術存量的開發利用上,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就在于能夠利用前人的知識和技術存量,引進適用于本國發展的技術,實現趕超戰略。當然,引進的目的還在于最終能自主開發,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揭示的道理一樣,通過引進帶動國內的技術的模仿與創新,從而促進國內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關于經濟全球化的概述
經濟全球化是在經濟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經濟全球化得以實現,有賴于經濟的跨國發展,而經濟的跨國發展可以追溯到16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跨國經濟的發展得以加強,于二戰后,真正意義的經濟全球化開始了。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引起國際的廣泛關注,進入90年代,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定義在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理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為:“全球化是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庇纱丝梢姡洕蚧谏唐飞a、服務交易、技術交流與市場共享等方面均有所表現[1]。
二、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之中,中國是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了外國的資金、技術、商品。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深受經濟全球化影響的過程,而中國要在21世紀取得更大的經濟上的成就,就要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對于中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對外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和加深,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重要因素?!敝袊鴮ν赓Q易的數額占我國經濟增長的比重逐漸加大,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
2.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加快。作為發展中國家,完成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引進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而處于改革開放中的中國,產業結構升級所需要的技術,已非國內的供給能力可以實現的,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機遇,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的產業結構的升級。3.我國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能夠有效地削減限制生產要素在全球流動的各種障礙和限制商品自由流動的貿易壁壘,從客觀上擴大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市場范圍。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中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對外開放帶來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為中國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中國也承受著來自全球背景的巨大壓力,中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同樣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1.國際輿論環境的挑戰。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崛起,是西方霸權主義者不愿意看到的,他們時不時地制造不利于中國的言論,以達到阻止中國發展的目的。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已經受到了這種論調的制約。
2.產業安全環境的挑戰。中國借助外國先進技術加速產業結構的升級,從表面上看,實現了工業化,但這其中也包含著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潛伏著新的結構不合理的危機,若是任由經濟全球化進行市場調節而不進行政策引導,我國的產業結構會固定化和低層次化,產業安全將受到很大影響。
3.經濟體制改革的挑戰。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經濟全球化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世界上各種經濟體制的優點和缺點,從而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鑒。但同時,中國在選擇的時候也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如何在眾多道路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是一大挑戰。
四、結語
一、課標要求
1.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
2.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
二、教材分析
本課依據課標(實驗稿)要求進行編寫。
1.從宏觀角度來說――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2.從微觀角度來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如何駕馭全球化浪潮以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是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從知識的積累到身心的發展都具有較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較低年級有所增強,但還未形成學習的系統性。
四、教學目標
1.識記與理解:記住經濟全球化趨向出現的時間,列舉表現,初步認識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特點,分析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2.能力與方法:列舉生活實例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向和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特點,學習全面、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趨向的形成.
難點:正確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給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六、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自主、合作、問題探究等方法。
七、教學過程
1.教學內容:(1)浪潮洶涌―經濟全球化趨向的形成。(2)福禍相依―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
2.教學環節:第一,情境導入;第二,共同學習;第三,小結回顧;第四,體驗成功;第五,快樂心得。
3.設計思路:創設情境神入歷史―共同學習感知歷史―問題探究感悟歷史―快樂心得的情感體驗。
第一,情境導入(3分鐘)
觀看圖片“中國手機發展典型里程碑”,輔助問題探究,神入歷史。
第二,共同學習(30分鐘)
教學內容的兩部分共同學習經濟全球化趨向的形成。
第一部分:浪潮洶涌――經濟全球化趨向的形成
首先,展示“手機發展簡史”圖片和材料《經濟全球化趨勢及其應對策略》,結合教材。
活動:七嘴八舌話手機,故事:第三個蘋果。
原因: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是課標要求,而教材的文字表述和學生運用材料及圖片所進行的商討式共同學習,學生的體驗會更加深刻。
其次,發言。學生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原因、表現及主角。
原因: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后面情感的形成進行鋪墊。
第二部分:福禍相依――經濟全球化機遇與挑戰
首先,本環節三個活動,在課前調查手機資料基礎上,讓學生講述富士康手機工廠故事;發現手機的污染;波導二十年的沉浮。結合教材,感悟經濟全球化特點及影響,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原因:課標要求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創設多種學習情境,以點蓋面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悟。
其次,發言。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感悟現實、中國,談體會。 原因:通過師生對話,及時抓住生成問題。感悟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認識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競爭的必要性,形成創新是生命力的情感體驗。
第三,小結回顧
師生根據學習目標共同把本課內容串聯起來,完成知識小結的同時,反芻一些教學中的重要概念,加深印象。
第四,體驗成功
主要是課堂測評,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和常見的考點設計了4個簡答題,隨機抽取既讓每個學生都產生適度的緊張感,又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第五,快樂心得(2分鐘)
結合師生交流學習心得,談談感悟,寫出疑問,對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作一個小結。
[論文摘要]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已發展成不可逆轉的事實。隨著全球化的到來,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影響,民族地區應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加快制度創新,對外開放,加大投資力度等,逐漸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思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經濟全球化對于民族地區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民族地區應盡快順應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戰略,使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再上一個臺階。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地區的影響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國經濟不斷的相互交織,相互融合,逐漸形成相對統一的世界市場體系,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實現資本,貨物,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的過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地區的影響涉及到方方面面,諸如科學技術,人才教育,文化都會受到很深的影響。
從科學技術上來看,與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在科學技術方面與其存在的差距很大。全球化帶來了科學技術,我們應該抓住這個發展機會。但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不可全部照搬西部的發展模式。因此,民族地區應立足于當地,創建自己的科技創新體系。西部民族地區可以在不需大量資金的事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生態農業,特色旅游產業。只要從此方面解決這一問題,再加上好好利用全球化所帶來的科學技術,民族地區的發展會在短時間內趕上并超過東部地區的發展。
從人才教育方面來說,全球化給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在當今知識經濟形態下,知識人才成為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因素。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民族地區帶來了機遇,新的觀念也隨著全球化進入了民族地區,重視人才培養,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改變傳統觀念,認識到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民族地區只有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接受新觀念,重視人才教育,那么,才會在一些領域有所突破。
從文化角度來看,經濟全球化對于民族地區在改變觀念,制度完善等方面都起著有力的促進作用。文化因素對于民族地區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新觀念應結合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心理等因素,而且也應當重視民族地區文化所特有的價值觀,道德觀。在民族經濟的發展中,民族文化功不可沒,但民族文化的發展既要有全球化的帶動,又要保持其民族特性。
二、經濟全球化下我國民族地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態環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質不高,投資力度不足等。這些都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西方一位經濟學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駕馬車,共同拉動國家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然而,西部民族地區同樣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人才嚴重匱乏,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勞動力素質不高。事實上,西部民族地區要發展,人才、科技、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民族地區也面臨著挑戰。人才、科技、教育這三個問題都未曾完全解決,并且,經濟全球化并非是經濟上的世界一體化,相伴發生的還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經濟全球化并非都是福音。
三、應對經濟全球化,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要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對于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都有一定的影響,我國面對的是全球化下各國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競爭。尤其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必須站在新的發展戰略上,解放思想,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使之融入全球化的體系之中,抓住全球化的機遇來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民族地區的人口素質。當今經濟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經濟全球化導致了競爭的日益激烈,民族地區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穩腳跟,發展經濟最根本的是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我國民族地區勞動力的文化程度水平總體不高,這進一步影響了民族地區的發展。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就要立足于本地,引進更多的人才,或者將本地人才輸送出去接受培養,最后回到本地區做貢獻。并且,民族地區要重視基礎教育,多為勞動者提供學習的機會,逐步培養出一批高素質人才為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地區應立足于本地實際發展特色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民族地區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雙重壓力。民族地區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抓住機遇,立足于本地的優勢來發展特色經濟產業。西部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稀有金屬儲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可以利用其資源優勢來發展特色經濟,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冶金業。民族地區仍有許多優越的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如西藏,內蒙古的畜牧業。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也十分豐富,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這些可發展為特色旅游產業,會吸引更多的游客觀光旅游,這可帶動該地的經濟發展。民族地區應盡可能立足于本地區的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并使這些產業成為帶動民族地區發展的支柱產業。
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投資不足是阻礙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又一障礙。一方面,民族地區要加大投資力度,并且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另一方面,民族地區要改善投資環境,利用政策爭取國家資金,防止重復建設,加強重點產業建設。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利用外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國民族地區所吸引的外資比重遠低于東部地區,這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加速制度創新,擴大對外開放。美國新制度經濟學家諾思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制度的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民族地區應著力于制度創新,要進一步加快市場機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強政府的宏觀調空,改善生活服務環境。我國西部地區之所以落后于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發展,其原因之一是東部地區受到了制度創新所帶來的利益。民族地區要受到傳統的計劃經濟思想,發展相對滯后。因此,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展,民族地區應致力于制度創新,擴大對外開放的程度。
經濟全球化對于各個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于我國民族地區來說亦然。民族地區只有立足于現實,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加快制度創新,改善投資環境,使民族地區的人才,科技,教育的發展上一個新的臺階,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最終實現國家的全面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黃健英,薩如拉.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戰略.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盧鐵城,張忠元.中國西部民族經濟.四川辭書出版社,2000.
關鍵詞:機遇 挑戰 中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08-0021-01
一、前言
歷史告訴我們,封閉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中國必須要加入世貿組織,迅速融入到世界經濟發展中去,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世界一切文明。但是,在入世的同時,我們也要認清趨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促進中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入世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
1.1 經濟全球化發展將有助于不斷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
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入世之后,國際化的準則將幫助中國更加全面、系統地認識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弊端,為今后國內經濟體制的變革提供借鑒和思考。同樣,中國只有不斷完善健全本國經濟體制,才能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才能幫助中國更加公平、公正地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行列中去。
1.2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助于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就引領中國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歷程匯中,中國作為引進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將受益于國際資本流動所帶來的技術外溢。同時,各種外來競爭壓力的加劇也迫使中國不得不去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逐漸使產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
1.3 經濟全球化發展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
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各國盡可能的降低貿易壁壘,相互開放本國市場,允許生產要素在國際范圍內自由配置和流動。在這種環境下,國內企業發展將面臨國內外兩方面資源,多個市場,為國內有實力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天地。中國企業可以充分發揮本土優勢,聘用更優秀的高端人才,借鑒更高端的科學技術,尋找更加廉價地經營空間,建立屬于自己的產、研、銷發展網絡,提高自身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占有度。
1.4 經濟全球化發展將助于中國直接參與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歷程中,西方國家一直以來利用自己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推行霸權經濟和強權政治,維護著國際間不合理的經濟舊秩序。但是,隨著中國世貿組織的加入,尤其是這些年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經濟對世界貿易發展的影響度也是不斷增強,這就無形中增加了我國在世界經濟事務中言語權,為建立國際經濟貿易新秩序,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奠定了基礎。同時,在加入WTO之后,中國將有權利參與到國際經濟規則的修改與制定,此時對世紀經濟全球化方向進程的影響將不可同日而語,從而更加有利于推進世界經濟秩序向著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發展,更加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2.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2.1 國內企業競爭實力與國際企業尚存在較大的差距
世界經濟一體化要求各國之間要降低貿易壁壘,倡導各國貿易自由化發展。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國內一些原本受到高度保護的產業及新興產業很有可能將遭受到重創,甚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趨于滅亡。此外,隨著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加快,世界資本平均利潤將趨向一致,這就是說,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將完全失去價格優勢。同時,受制于資源成本、環境污染的約束,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必將大幅提高,將進一步削弱其再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2.2 增加經濟運行風險,削弱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力度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使資本主義市場中固有的矛盾和消極因素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帶來全球性經濟危機,08年美國市場崩盤帶來的全球性的危機災難就驗證了這個問題。同時,隨著我國我國對外貿易和投資數量的快速增長,貿易摩擦和金融風險也急劇增多,這樣也會影響到國內市場正常的經濟秩序。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非經濟因素,諸如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等,都會強加給他國。無形中增加了本國經濟運行的風險,削弱了本國對經濟調控的能力。
2.3 國內收入分配差距將會加大,貧富差距日趨明顯
從全球范圍來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完善,這種貧富差距不平衡的現象就會波及到成員國內。比如:在跨國公司就業人數增加的同時,相當數量的企業因無法生存下去而倒閉,下崗員工在無有效再培訓、冉就業的情況下,失業問題將更為突出。
2.4 政府對經濟規制的制定有待加強,要求將更加規范
世貿組織地加入,要求各國政府在職能規范、放松管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說,雖然說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可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施“走出去”的開放戰略,開展跨國經營,提供穩定的多過最惠國待遇保障。但能否抓住這一機遇迎接外部激烈的競爭,政府經濟規制、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重要因素,在競爭激烈的情況甚至是關鍵因素。政府規制成本與效率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美國“新經濟”與政府放松管制、改進服務有很大關系。
三、結論
總之,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一定要要認清趨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促進中國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東升.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中國外資政策的變化與韓國企業的對華投資[J]. 商場現代化.2010(18).
[2] 張紀鳳,黃萍. 挑戰與機遇并存——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0(02).
[3] 劉信一. “以人為本”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核心——經濟學專家關于當前中國經濟社會面臨的問題及對策觀點綜述[J].思想戰線.2011(01).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經濟 全球化 市場 結構 國際化
一、經濟全球化為規模經濟的實現提供了條件
經濟全球化可以是企業采用更加先進的工藝、設備,實現大批量生產,可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和設備投資,降低能耗和原材料的消耗,突破一國資源利用和市場銷售方面的限制,從而實現長期平均成本的降低。全球化對加速中國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吸引并利用外資。據統計,流入我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后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第一位。
2.引進和利用外國先進技術。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眾多技術領域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縮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甚至在一些技術應用方面能夠與世界同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經濟全球化以及公司的全球性科技活動加速發展,使國家之間的科技性活動不斷深入,使全球性科技交流得以加強。
3.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更多引進世界先進管理并實現管理創新的機遇。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的涌動過程,我國能夠引進、吸引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經驗,并根據我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和借鑒。
4.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了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經濟全球化使我國能更快地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我國工業化進程。
5.資源利用的全球化。
6.開拓國外市場。有利于企業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 拓展海外市場。一方面,進入我國的跨國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是全球性的,為世界范圍的消費者所認同,有助于我國“借船出?!?;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能夠影響和刺激我國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盡快走出國門并形成基于全球經營實績的真正競爭力。經濟全球化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二、國際市場進入壁壘的多層次性
冷戰后,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單憑一國力量已無法應對各個領域的挑戰,于是普遍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取得集團優勢增強自身實力。目前,世界上已經有許多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區域集團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最為顯著的發展趨勢。當前,全球區域性的雙邊、多邊經濟組織和經濟合作協定已超過100個,其中70%以上是20 世紀90年代后建立的。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貿易保護主義,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據獨立監測機構“全球貿易警報”2010年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自2009年11月二十國集團華盛頓金融峰會以來,僅集團成員就實施了 121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另有134項在醞釀過程中,具體措施包括提高關稅、補貼出口、限制移民及其他特別救濟措施等,全球90%的商品貿易不同程度地受到保護主義的限制。
三、生產集中度提高,跨國公司成為經濟全球化動作的載體
經濟全球化的一個最重要現象就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投資和運作?,F在5萬個大的跨國公司,加上他們50萬個大的子公司在全球運作,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可能。所以,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實行的全球經營戰略促進資源優化組織。
當前,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正是通過跨國公司實行全球經濟戰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根據市場的變化和競爭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立足全球, 對生產經營實行全球性戰略安排,把別國的市場和資源納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中。為了實現其全球經營戰略,許多跨國公司把本國的跨國公司變為世界范圍的總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絡,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