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方面的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新聞教學中德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
1.教師方面的原因
德育意識不強。一些老師認為,大學生已經成人,應該已經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所以在教學中只是傳授知識,而忽視育人。一些教師認為新聞這個行業技能很重要,只要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就可以了,德育教學可有可無。
德育教學方式比較單調。在德育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灌輸,這是由于缺乏對德育的根本性認識與有效模式的參考與借鑒,因而陷入知識傳授式或空洞說教式的困境中。這種單調的教學方式,導致了德育教學效果低下。
2.學生方面的原因
追求思想的自由。這是大學生的顯著特點,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突出。這里涉及到新聞專業方面的內容。在新聞史論方面,新聞教學中會涉及到西方新聞自由的知識。學生在接觸這些知識,會受到這些西方自由思想的影響。
思想的多元化。當代大學生接觸各種信息的途徑以前任何時候都要方便快捷。特別是3G時代的到來更加強了這個趨勢。他們在接觸海量信息的時候,受到這些信息所承載的思想的沖擊。如果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容易在這些多元的思想中迷失。對新聞專業的學生來講更是如此,他們更容易在西方新聞自由思想中迷失。
二、如何在新聞教學中加入德育內容
1.教師要有德育意識
在2010年9月17日舉辦的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玉良等專家批判了社會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態,認為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德性培養和責任感的培育。在新聞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德育意識的觀念。一方面要授業解惑,另一方面還要傳道,也是育人。
2.教師要起模范作用
筆者就“你認為的好老師具備哪些條件”的問題對新聞專業兩個年級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道德素質排在諸條件中的第二位??梢妼W生對老師的道德素質的期待之高。德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教育者長時間的對受教育者進行熏陶。教育者沒有一個良好的道德素質,就會讓受教育者對教育的內容產生懷疑。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做學生的榜樣,讓學生對所學的德育知識產生認同感。
3.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
大學生希望在學習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希望平等對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設置德育教學的情境為例,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比如提問的方式設置情境,讓學生互相討論設置情境,通過將相關案例設置情境等等,盡量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認同和發揮,通過相關情境去感知德育的內容,進而內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識。
三、德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德育知識的儲備
教師在平時要多注意德育方面的內容。一方面關注古代的德育知識。另一方面關注現代的德育知識。古代的德育知識有些隨著時代的變化,可能不適合現在的社會實際,要注意結合現代的德育知識來講。這樣能讓古代優秀的倫理道德資源扎根于現實社會中。
2.經常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
德育教學的時候,教師只有在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的情況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了解學生思想動向,首先要尊重學生,對學生有關愛之心。這樣學生才樂于和老師溝通,便于教師了解真實的情況。其次要注意當代學生的溝通方式。現在很多學生喜歡把自己的問題寫在博客或者微博里面。教師應該經常關注學生博客或者微博,及時的了解他們學習上和思想上的狀況。根據具體的問題,及時的給予相應的引導。
3.把握好時機
如果引入德育內容的時候時機不好,會取得不好的效果。這里面要把握兩點。一個是引入的德育知識要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從生理上說,人的聽覺注意力維持的時間有限,一般只有5至10分鐘。超過這個界限,就會產生聽覺疲勞。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入相關的德育知識,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一個是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如果某個德育內容學生感興趣,就可以稍加闡述;如果不感興趣,那就適可而止。
教育環境對于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良好的環境有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培養。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最為基本的單元,學生每天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反思優質特色普通高中班集體文化建設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歸結為知識主導型、能力提升型、情感升華型、德育培育型、復合型等模式。
關鍵詞:
優質特色;普通高中;班集體文化;模式
當前高中學生思想活躍,朝氣蓬勃。他們在審美、學習、生活、情感、品德等方面表現出個性化、多樣化的特征。他們勇于挑戰、善于創新、敢于拼搏,有著堅定的思想信念和創新意識。班集體既是孩子們學習生活的一個場所,也是孩子們宣泄情感、追求創新、表達自我、探索新知的良好平臺。以學生為主體,創建生動活波、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對于學生的教育、教學以及成長、成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創建優質特色普通高中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班集體文化建設的式樣、規模、類型、方法因校而異,因人而已,沒有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約定俗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反思班集體文化建設的基本模式,大致可以歸結為知識主導型、能力提升型、情趣升華型、德育培育型、創意型等五種。
一、知識主導型
高中學段,學生和老師都是圍繞著學習展開工作的。高考是廣大學生和老師的目標。因此,在班級文化創建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學校和班主任將知識作為班級文化創建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有的班級以數理知識為主干,廣泛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有的班級以文史哲知識為主體,以時政熱點為主線,精心編制班集體文化建設的框架。有的則以藝術知識為載體,以高考大綱為綱要,來創建班集體文化。無論哪種內容的班集體文化,都突出了知識的重要地位,都凝結了班主任、科任教師、廣大學生的集體智慧。孩子們在以知識為主導的班集體文化環境中學習和生活,勢必對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起到積極向上的牽引作用。比、學、趕、超的班集體氛圍很容易形成。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會大大增強。
二、能力提升型
新課改實施以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已深入人心。不僅僅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得到很好的踐行,而且在班級管理和班集體文化創建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和落實?,F在的高中班級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理科班,一類是文科班。理科班較為注重學生數理思維、空間想象、實驗操作、邏輯推演、歸納總結等能力的培養。而文科班則更多的比較關注學生寫作、想象、表達、展示、協調、溝通等能力的培養。在能力提升型班級文化創建的過程中我們看到,班級墻壁、黑板、地板、班級日志、班會、模擬課堂、模擬法庭、辯論會、演講賽、書畫比賽、學科競賽、藝術節、課外活動課等都成了孩子們展現自我,提升自我的舞臺和空間。毋容置疑,孩子們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學習的行為習慣、動手操作的能力技巧、積極陽光的心態、求職創新的思想境界會逐漸得到提升。能力提升型的班集體文化更加注重孩子們的發展趣味的培養。許多孩子在高一入學時并沒有清晰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規劃,對于學科發展前沿知識更是迷茫。通過學校及班級精心組織和設計的眾多的體驗型、參與型、學習型的活動和競賽,使孩子們逐漸對科學、文史哲、文體等學科知識和能力有了更為清晰的理解,對于他們的學科觀和職業觀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情趣升華型
高中階段的孩子,學習較為緊張,生活較為單調,如果在情趣方面不能積極正確的加以引導,孩子們就會很容易導向厭學甚至棄學的泥潭。因此,情趣的培育既是學校的一項工作任務,也是各位班主任、各位任課教師努力工作的一個方向。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手工制作、剪紙、陶藝、雕塑等課程和社團在許多特色實驗校已成氣候。孩子們利用課外活動、班會、周末時間積極的設計方案,找尋素材,不僅激發了孩子們動手動腦的積極性,也提升了孩子們審美、設計的能力和素養。做的好一些的班級,還可以讓孩子們自發的成立創意社區,將優秀的設計、物品,在班級的范圍內或學校的范圍內公開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孩子們創作的熱情和激情。
四、德育培育型
立德樹人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價值導向。對于學生個人的品德教育是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的使命。德育也是班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而言,班級對于學生的德育培育是以班會、演講比賽、版畫、各類競賽的形式展開的。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班級的德育活動漸漸的創建新的平臺,譬如:QQ、微信、電子郵箱、校訊通、網站等。新的傳播手段和新的平臺的出現大大提升了班級德育文化的廣度和深度。有的優質特色普通高中將德育活動的設計、德育活動的參與度、德育活動的反饋結果作為評價學生和老師的重要抓手。德育大講壇、德育課、德育活動等以編入學校的工作日程。毋容置疑,學生是德育文化創建的主體,各位班主任及科任教師是引導者。在班級德育文化創建的過程中,班主任及科任教師應該把握三個方面:一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德育文化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紙面上,更要付諸于具體的行動,德育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應以活動及實踐作為整個班級德育文化創建的切入點,否則只會在原地打轉,徘徊不前;二是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德育文化的內容及其豐富: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有孝親敬老方面的、有文明禮儀方面的;有儀容儀表方面、有品質修養方面的,在德育培育方面應該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年齡、心理等因素,科學高效的進行德育知識和德育行為方面的教育。在形式方面,要盡量的采取靈活多樣的德育形式,既可以以有形的方式展開,也可以以無形的方式展開。有形的方式可以采取活動、文字、競賽、演講、表演、論壇等方式展開。無形的方式可以采取網絡、視頻、思想交流等方式展開。
五、創意型
高中階段的學生,青春靚麗、朝氣蓬勃。他們敢于創新、勇于探索、善于發現、不畏險阻,無論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生活過程中,總有一種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斗志。近年來,受國家政策的影響,高考的一些題目開始考察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些優質普通高中考慮到學生的發展和高考的需要,開始在管理、授課、智力培育登方面,全面的培育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在班級文化的創建過程中,許多班主任模仿企業的成功做法,開始在班級內嘗試甚至創意社區和創意社團,啟發孩子們的思維,激發孩子們創造的激情。從班級創意文化的內容來看,主要包括:科技類、文化類、智能類、手工類、藝術類等板塊。有的班級從組織到創作都很有章法,對于孩子們好的創意、制作的好的物品,班主任鼓勵孩子們班級甚至在學校公開的出售。有的學校為了鼓勵孩子們創新的熱情,專門成立了創新吧,讓孩子們將自己制作的物品在創新吧這個平臺上出售,大大的激發了孩子們激情。
關鍵詞: 初中 英語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措施
如今的英語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對學生的課本知識的補充,更多的是讓學生們得到思想的教育。因為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們形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黃金時期,如果稍有不慎,那么學生們就會步入歧途,給社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英語教學中可以滲透德育教育的機會是很多的,這就需要老師的細心指導。因此,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些現狀
1.對教材中的德育教學材料研究不透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有可能沒有對英語教材進行透徹的研究,沒有發掘里面的德育教育的例子,然后在上課時只是講解最基本的字面意思,從而忽略了對學生德育的培養,這樣學生們學習起來很有壓力,感覺不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很容易忘記所學的知識,不僅浪費精力,而且浪費了時間。教材中有很多知識是有深刻含義的,教師必須理解后并整理出來,切不可采取敷衍的態度。這樣不僅誤了學生,而且是一種對教育事業的不尊重。
2.缺乏合理的、科學的德育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注意科學,因為只有科學合理的德育教學方法才會使學生學得輕松,效果也會更好。而現在很多老師還是在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合適的教學方式,同學們不會有興趣去聽老師講課,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上課時學生不認真聽講,因而失去了課堂的意義。教師在課外必須關注國內外教育形式的發展狀況,切不可一味地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教育學生,因為現在的學生發生了變化,很多情況都和以前不一樣了,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顯得越來越重要。
3.沒有形成德育教學的環境氛圍。
現在有些學校并不注意在課堂外培養學生的德育教育,學生在課外根本體會不到任何用英語德育方面的知識,這樣會造成學生的知識短缺,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平時老師在管理學生方面存在問題,比如說有的學生喜歡看一些課外的英語書籍,可是老師卻不準學生們看,還做出懲罰措施。這樣被管理出來的學生以后可能會缺乏創新能力,得不到全面的發展,沒有濃厚的德育教學環境,最終導致教學效果很差。
二、加強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些措施及運用
1.認真鉆研教材,合理地挖掘英語教材中的德育教學材料。
教師平時要盡力挖掘課本上有關德育教學的知識。比如說,初中牛津英語教材中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里面有很多小故事,都滲透著怎么為人處世的道理。教師可以事先準備一下,把要講的有關德育教學的小故事整理出來,組織一下表達的語言,考慮一下怎么給學生們生動地講解出來。初中英語牛津教材中的內容形式有很多,要想把握里面的德育教學材料,必須注意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教學材料要有明確的主題,明確里面的德育內涵。有些語言材料的內涵沒有明顯地顯示出來,就需要老師去啟發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挖掘里面的內涵。比如教材中提到自來水的生產是多么的不容易,這就表示我們要節約水資源,如果學生能自己明白這個道理并遵循它,那么課堂上的德育教學就達到了目的。
2、采取科學的德育教學方法。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時,必須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避免教學方式的單調、乏味,同學們沒有興趣聽,更不用說德育教學了。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運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具體的方法有以下幾種:第一個是表格分析法,把要講到的德育教學內容列在一張表上,并寫好計劃,然后根據表格來具體實施;第二個是總結主題法,每次上課前老師可以把本次課所講的內容的主題明確一下,讓同學們知道孰重孰輕,了解德育的重要性;第三個就是榜樣激勵法,比如,課本上有很多故事的主人公的精神是值得學生們去學習的,學生們可以把他們當成榜樣,給自己的人生樹立一個目標,在逆境中奮發前進。
3、營造良好的課外德育教學環境。
課外的關于德育教學的英語也是很重要的。雖然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我們也不要忽略了課外的能教育學生的一切可行的方法。加強課外環境的熏陶,多多舉辦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對課堂的必要補充。首先,可以在教室里的黑板和墻壁上用英語貼一些名言警句,在校園的辦公地方或者其他比較醒目的地方也可以設置一些名人名言,給學生們一種強烈的視覺刺激。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語言知識,而且可以鞭策他們努力學習,努力創新。另外,在學校廣播臺里可以設置一個專門播放英語并能教育人的節目,給學生們以聽覺上的沖擊,還有許多方法需要老師們不斷地去探索,然后逐步去完善。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學生們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知識,采用科學的方法教書育人,又要充分挖掘教材上的內涵,加強課內外對學生的培養,讓學生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翁荔霞.春風化雨――英語教學德育滲透初探[J].語文學刊,2005,(10).
關鍵詞:德育課教師小學專業化
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實效性低是長期困擾德育的問題,也一直為多方所詬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跟不上,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教師專業化是隨著教師的產生而同時進行的,而真正意義上提出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上。教師專業化應該如何界定,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認識。當然,國內學術界對教師專業化的認識也形成了一些共識,大部分學者都強調教師的基本專業素質應該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等基本內容。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基礎教育辦學質量、提高中小學生教育效果的基礎。在教師專業化成為教師教育的必然趨勢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學作為學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開展德育的基本途徑,配備專業的師資隊伍自然是應有之義。
(二)德育課的特殊性要求專業化的教師
所謂的德育課的特殊性是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的。德育課與其他課程,諸如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對人的態度和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等)的引領和轉變,不同于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因此,其他學科的教學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課堂上。德育課的課程與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這樣,德育課教師必須具備與其相應的專業素養才能完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小學德育課教師專業化現狀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和大學階段的各門德育課教師多由專業對口的師范生組成,小學階段的德育課教師,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多為兼職教師,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師隊伍方面。小學品德課教師絕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師兼任,專職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師較少。2006年,江西省針對農村骨干教師德育課程班全體學員、九江市市直小學及十三個縣(市)區小學的德育課程教師展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參與調查的教師中,有11%為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除個別是因為年齡大受學校照顧只帶德育課程外,其他多為學校領導或德育處主任;89%為兼職教師,兼職學科多為語文、數學。這些兼職教師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課教師,而且常常受學校實際情況的影響而接受調整。他們當中接受職前相關培訓的機會較少,層次較低,多數教師都是直接上崗。這在相當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師隊伍的不穩定,加上德育專業知識缺乏,不利于德育課程的教學。
2.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教師對課程的理性認識和把握決定著課程實施的質量,但是不少教師不了解德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也沒有認真學習過《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雖然大多數教師明了德育課的性質,但缺乏開展綜合課程的經驗,在內容處理、目標定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手段的選擇等方面,多沿襲以往的其他課程的做法,專業化程度不高。
3.教師的專業執行力。教師的專業執行力主要體現在教師對課程的具體實施的各個方面。調查發現,教師在備課環節主要還是依據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開發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意識和能力相對欠缺;教學方法也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討論方法;教學場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組織學生外出參觀或是參加一些公益性活動;在教學評價方面,多沿襲紙筆測驗,或是評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規范的方式。
二、德育課教師的專業素質
德育課教師是否有特殊的素質要求,在理論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實踐中,小學德育課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們的印象,即德育課教師無需特殊的素質。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課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在目標、內容、方式、評價等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課教師必須走向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對于兒童思想道德發展的奠基時期,小學階段德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尤為重要。
一般認為,教師的專業素質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三個部分。其中專業知識包括條件性知識、本體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專業能力包括設計教學的能力、表達能力、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育教學組織交往能力、教育教學機智、反思評價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等;專業情意則主要關涉專業理想、專業情操、專業性向和專業自我四個方面。在構建德育教師的專業素質時,除了考慮上述三個方面的要求外,我們尤其強調德育教師還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以利于其開展教學,并以其人格形象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小學階段的德育教師應該針對新課改以來的課程與教學要求,在課程理念、課程資源開發、教學設計、課堂活動的組織、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加強學習。
三、德育課教師德育素質的獲得與提升
德育課教師的德育素養的獲得與提升是教師教育(職前和職后)和教師個體自我修養的結果?,F實的教育生活是豐富而復雜的,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和教育經驗的豐富,教師的德育素養也應該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
(一)教師教育
1.職前教育階段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認為,大學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是進行德育的專門人才。但這些人才多流向中學。建議增強專門針對新課改以來小學階段德育課程的師資培養。對于這些對口的德育課師資,同樣應該加強道德教育的理論學習,使他們對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應有系統的理性的認識,注重各領域學習的針對性,各不偏廢。在課程設置上,建議豐富有關道德發展、道德教育和教育專業倫理等方面的內容,研究開發更具針對性的課程與教學模式。同時,加強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明確師德底線,使未來的教師隊對教育專業特定的權利和義務有正確而明晰的認識。
2.職后繼續教育
入職以后的繼續教育包括培訓和外出進修等多種途徑。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訓時應緊扣當前德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除了關注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外,還應加強教師專業倫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學習;針對道德課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的不同情況,分別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培訓,而且在培訓時間、內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應更具針對性。
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保障教育經費,鼓勵并創造條件使一線德育教師有更多機會到高校教育學院和研究機構進修,學習專門的德育理論和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校本培訓。
(二)教師自修
除了職前學習和職后培訓和進修,德育課教師提升德育素質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自我修養。這里提出教師提升德育素養的三個策略:
1.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
要圓滿地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對于實施德育有一種使命感,在此基礎上,激發起德育主體內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德育素養的動機,以此激勵和引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這就需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其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從而形成其踐履師德和進行德育的巨大動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僅僅是專業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學地開展德育活動,一線教師除了理解和運用已有的道德發展心理學、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關理論知識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養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備了德育科研意識和能力,教師才能對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態度,并且在教育實踐中帶有觀察和反思的視角,不斷地探求適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實踐與反思
教師的德育素質直接決定了德育活動的效果。教師對道德的體認和反思對于提升個體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師的德育實踐也是檢視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徑。正是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德育的認識才能更加豐富和深化。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將自覺的反思意識、能力和習慣貫穿到各項教育活動中,惟此才能實現“實踐——反思——實踐”的良性循環,教師也才能收獲學生進步和教師自我專業成長帶來的喜悅和幸福。
參考文獻:
1.1師生情感的交融需要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教學進行改革
德育課程的教學不應只是教師的冰冷說教,而應該是教師以深厚的情感去感化學生,使學生產生出的健康積極的情感和德育教師的情感相互交融,產生情感共鳴,是教師和學生豐富的情感進行雙向的思想交流。只有師生的情感投入、相互的情感交流,才能使德育課的教學質量有提高,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相互感化,才是德育過程的實質。
1.2學生的需求需要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進行教學改革
德育課的開設就是要要解決學生的各方面需求:一是解決學生的思想需求,對學生的各種熱點、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刻、徹底的解決;二是依據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突出個性教育,使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強;三是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2、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改革可以通過以下方面進行
2.1對德育課程內容進行深化改革
2.1.1依據德育教育的目標,與實際緊密相連,進行德育課程的內容設置。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落實課堂內容,通過教學內容來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想讓學生能夠在現今的社會中生存、有很好的創造力,就要把學生帶入生活、帶進社會,開放德育課的課堂內容,緊扣時代脈搏,選用社會熱點、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事、學生的親身經驗等,對教材進行整合,使學生有較高的參與熱情,觸動學生的情感,讓課堂更有活力。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內容不再拘泥于課本,而是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實際,對教材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改進,更好地為教學和學生服務。
2.1.2注重指導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導向是就業,德育教育工作就要體現教育的社會功能,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職業人才。通過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興趣、智能、能力,對自我的客觀全面的認識,來確定合理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的方向以及制定實現職業目標的行動計劃。
2.2德育教育的課堂教學方法應該靈活多樣
在德育課堂教學中,要轉變只向學生傳授知識、搭建知識平臺的做法,轉到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良好的職業習慣上來,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德育課的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多種,教師要能在豐富多樣的方法體系中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是根據工作出發點、情況和需要的不同進行選擇。教學方法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體驗、主體性進行改進,以實現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
2.3德育評價體系的科學規范構建
以往的德育課教學是把德育知識進行灌輸式的教育,來提高學生所掌握的道德認識,德育課的考核也是對學生道德知識掌握情況的考察。這樣的做法很難實現我們德育的目的,即做到知行合一的目的。這就使一些學生只靠死記硬背就能獲得較高的分數,但他們的道德行為與道德知識存在著巨大的反差,這就背離了德育教育的初衷。這使得我們有必要改變現有的德育評價體系,構建一個科學的、規范的、能夠反映學生全面素質的德育評價體系。為增進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學生的德育綜合素質,應采用積分制的方法來對德育課程進行評價,根據學生參與德育課程活動的情況、知識學習的情況、德育成果的展示等方面的情況建立德育綜合檔案,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評價。
2.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教師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崇高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學??梢越M織教師通過培訓、交流、示范課等形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另外,學校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可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使中職學校的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成就,使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課更具有實效性、針對性和時代氣息。(本文來自于《華章》雜志。《華章》雜志簡介詳見)
3、總結
一、德育能力定義
德育能力是為順利完成德育任務或有效進行學生品德教育活動所具備的潛在心理品質和基本素養條件。戴銳教授在《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年)刊發“德育能力綜論”一文提出:所謂德育能力是指運用個人努力和全部知識、經驗和個人威望,把握、引導和控制所有影響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因素,使之朝向德育目標的個性心理特征。按其功能分,既包括認識能力,也包括實際操作能力。按其內容分,具體包括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認識能力和踐行能力,把握德育內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規律、靈活運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搜集和處理的能力,了解并正確評價德育對象的心理品質和操行的能力,控制德育環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且易反復的知、情、意、行的復雜過程,既有來自校內的影響,又有來自校外影響。由于德育本質的綜合性、學生發展的“三重空間”(家庭、學校、社會)的穿越性及教育過程的流動性特點,因此,建構班主任德育能力必然是一個具有綜合性、應用性、可變性和立體性的素質模型。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是各種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有機組合而成的綜合體。核心能力或關鍵能力是指班主任專業能力,其具體內容有組織班級活動能力、了解研究學生能力、指導學生發展能力、人際協調溝通能力、管理評價學生能力、心理輔導診斷能力、德育研究能力、規避育人風險能力、移情能力等。班主任德育能力除具有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之外,也具有自我專業發展、自我提高的價值。德育能力形成既需要內生動力因素,也需要外部制度和環境條件因素。德育能力是在各種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個體差異性的特征。
二、影響德育能力提升的因素
在實際教學當中,影響班主任德育能力提升的諸多因素是復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其中,德育知識是班主任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礎,德育能力提升需要科學知識指導;德育觀念是構成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核心,現代德育觀念要求把每位學生都看作是完整的生命個體,獨立人格的人,確立學生主體性、尊重個體差異性,煥發自我教育熱情;德育經驗是班主任德育能力形成的關鍵,是建立在班主任育人經驗積累、實踐感悟和自我反思基礎上的行動策略和實際操作,不同班主任面對不同學生教育任務和環境,形成不同的德育經驗和個人風格。
三、當前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存在的主要問題
實際上,很多年輕教師在入職后立即接任班主任,教育經驗不豐富,缺乏實際工作鍛煉;部分中年教師,在入職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指導,教育理論功底不足;還有一些老年教師教育觀念相對落后,習慣于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只注重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而一些班主任教師受單面的知識本位課堂觀、分數本位評價觀的影響,不能把握時代脈搏,仍習慣地采用傳統的德育模式和方法,造成德育能力不強。具體有以下幾方面:1.對班級活動的把握能力不足;2.對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把控力不足;3.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引力不清晰;4.人際交往的技巧和策略缺失。
四、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教育 德育 德育功能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已在我國漸成趨勢,而我們的這種在一兩年之間便擴大幾倍招生規模的教育并不是在一種漸進式的發展進程中實現的,而是在國家政策的規劃下實施的,這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量空前加大,而高校德育也在此中,原本德育在高校中就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得原本就以抓襟見肘的德育工作更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而高校德育是社會道德教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社會生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德育更需要強化,而有效的強化方法第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來完善德育工作,補充原有的單純的德育模式,因為我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卻不高,其關鍵癥結就在于我們一直以來沒有積極有效地依托文化傳統,充分利用和發揮文化傳統的德育的功能,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
雖然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在目標取向上是有所差別的,即前者強調人的必備的社會所要求的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后者則是主要強調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問題;同時在實際的教育內容上也存有諸多的不同,即文化素質教育設計諸多的不同領域的思想文化內容,這里有音樂的文學的哲學的歷史的等等方面的知識,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綜合性教育,而德育往往只涉及與人的思想道德相關的文化內容的教育,因而它在教育內容方面具有極強的單項性。
但是,這不能決定文化素質教育與德育之間就不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恰好相反,兩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相關性,在新形勢下高校德育的有效性是需要文化素質教育的幫助來實現的,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文化素質教育對德育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德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種更具效用的隱性教育模式。任何文化都是包涵著一定的思想觀念。而之所以存在積極的健康的文化,就是因為積極的進步的思想觀念被包涵在這些文化之中,是這些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的性質決定了文化的性質,而不包含思想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只有包含著好的或不好的思想的文化,而卻沒有不包含思想的文化。所以任何文化素質的教育在實質上都將是一定的思想教育,都是在傳達一定思想、觀念和態度給一定對象,使這些對象在思想觀念上達到一定的素質,形成一定的態度或行為模式。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文化素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甚至是一種更為無形但卻更為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僅僅理解為單一的德育模式,它是各種實現這思想傳達的思想教育的總和),它是以更為隱形的載體即文化來實施德育的。有的時候,我們把德育單純地理解為是由專門機構和人員所專門進行的思想道德觀念的傳達活動,這就使得整個社會性的德育陷于一種孤立無援的境地,其效用也會因為缺少其它事物的支撐和幫助而弱化。但是德育卻是全社會的,對社會進行德育是不可能在孤立的情況下進行,也是不可能有一種單一的德育模式來完成的,在有的時候,其它模式的效用也是不能忽視的,而為了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教育我們有必要利用各種模式,在這些模式中文化素質教育就是具有持久效用的德育模式,它可以達到專業化的德育所達不到的教育效果,從而對社會的整個德育的實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文化素質教育可以傳遞社會道德文化,這為德育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文化是民族的甚至是整個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下的積極的進步的體現著人的本質的精神觀念,人之成人的過程就是一定的社會文化內化為人自身屬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化就是作為可以影響乃至是決定文化的接受主體如何為人的社會精神,而當這種文化成為了文化接受主體的作為完全意義上的人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時,文化所達到的程度就是文化素質,文化素質是有層次的,社會群體為了社會的發展與存在都必然要對其成員進行文化素質的要求,因為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質是人之為人所必需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有關于人之能夠成為一個合格與健全的社會之人所必需的基本性的人文知識傳達給人的教育方式。由于文化本身是一種由多文化元素構成的系統性的觀念體系,文化素質教育不能是一種單項知識或技術知識的教育模式,所以它必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文化素質教育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無論是現代社會還是古代社會,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社會、國家的穩定與健康發展都有賴于社會文化體系的運作的持續與有效。因此,任何社會的主導力量都必然要把體現著自己利益與意志的文化作為社會的主導文化在社會中加以實施,這使得任何社會生活都不可能在沒有文化背景的情況下存在。而德育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是根本不可能單獨地構筑起整個社會所需的文化背景,同時,它本身的存在和作用的發揮也是需要社會文化的支撐的,在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同質的文化環境的存在,德育所分配的思想道德觀念將不會被社會群體所認同,將會到處受到各種各樣的亞文化的排斥,因此,社會主義德育的有效實施必要有與之同質的社會文化作為背景,作為思想接受的心理基礎。而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即通過教育的形式把社會主導性文化灌輸給青年人,從而為德育有效實施和目標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第三,文化素質教育可以創造同質道德的接受心理,對德育的實施起著先導作用。任何社會的德育都是一種文化教育,之所以這樣說,原因在于任何德育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每個國家的德育都是針對這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而這些德育的對象都是一定民族、一定階級的成員,這些成員從其出生之時起便生活在該空間的民族的社會的文化背景之中,這些文化因子往往深植于社會成員的骨子里,因而這些文化成分對社會的成員具有不可無視的影響,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這些成員對其它思想、觀念的態度,甚至會決定他們是否接受這些思想,如果這些思想觀念與他們日常所熟悉并已經內化為他們的行為取向相沖突時,這些文化觀念必然會排斥外來的德育所傳達的思想和觀念,這將會使德育很難有效地發揮作用,也必然影響其預期效果的實現,這樣德育的有效性必將無從談起。在這種情況下,德育如果不考慮克服這種文化的沖突性而影星地持續這種教育,不但會無功而返,而且還會強化這些控制著教育對象的文化觀念中不良成分的生存能力,強化對德育所傳達的思想道德觀念的排斥作用,這樣下去如果不能有效地克服教育對象的這種文化固執,德育將無法實施,所以要教育必要先驅除教育對象的所有的不良觀念和文化對其的控制。這一點的實現很難由德育自身來完成,因為它與這些文化觀念對立太明顯,太容易為人所覺察,也就太容易引起教育對象的反感,在此,必須有文化素質的教育從心里、從情感以及從道德等方面來克服原有文化對教育對象的控制與支配,是與德育所要傳達的思想觀念相近的文化素質教育為德育的有效實施起到文化先導的作用,而這一點是德育本身所無法單獨完成的工作,這需要文化素質教育的作用發揮。
第四,文化素質教育可以促成人的健康的道德情感素質的生成,這可以幫助德育有效地實施更高層次的情感教育。文化素質教育不是一種單項的教育活動,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它是通過比較集中的方式來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水平,是人的社會化的綜合形態,也是這種人成為社會指人的最為簡便的形式,它是人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而學習有關人的文化知識所采用的方式。它包括很多內容和知識,它是幫助人們形成人之為人的基本素質的活動,因此,它所教育的內容對人來說都是些基本性的知識、觀念和情感道德,但是這些基本素質對一個人來說卻是必要的,是人進一步學習更為深化、更為抽象的知識、形成更為深刻與持久的人格、道德與情感的基礎條件,因為學習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知識同化和激活新知識的并是新知識內化為人的自身屬性的過程,就是以原有的道德情感來理解新的更為高尚的道德情感以使之內化為人的新的更為高尚的道德情感從而促進人的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文化素質教育中有很多的有關于人性的、道德的、情感的教育內容。例如通過對社會歷史以及國家的歷史教育,可以提高教育對象對本民族、自己的祖國的了解,使之不斷地強化對民族和國家的情感,逐漸地形成對民族與國家的認同,生成積極的愛國情感。而這將有助于德育實施的更為深刻的也更為抽象的愛國主義教育。而單純地對教育對象實施這些思想觀念的灌輸既不是自然的,也將會因為缺少必要的知識情感的基礎而效果甚微。但是,如果在進行這些層次更高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知識教育之前,很有必要進行與德育所要灌輸的這些內容有關的基礎性的知識與情感,從而使德育中的道德情感內容具有一定的接收基礎,以便有效地實現德育有關與此方面內容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