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學習歷史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初中歷史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各地方都在實施素質教育。對于初中歷史來說,也要在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這樣才有利于初中學生文化修養的提高,全面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包括知識、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態度、價值觀等;同時,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人才。
1. 更新初中歷史教學基本理念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主要是學習歷史知識,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而對于學了歷史知識之后對學生有什么影響,教師很少關注。所以,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才能推進素質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
1.1初中歷史教學所追尋的是學生對歷史的建構和認識,因此教學的整體目標應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并把歷史思維能力視為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從而把歷史教學的基本模式由傳授知識的類型轉變為發展思維的類型。
1.2初中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學生的歷史學習活動,而這種活動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進行機械記誦的模式,而應該是學生對歷史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的模式,側重于學生正確地建構其心目中的歷史,使學生能夠識別各種對歷史的解釋,并提出他們自己的解釋。
1.3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方法運用,主要是圍繞學生對歷史的感受、了解和認識,側重于訓練學生掌握探究歷史的具體方法,尤其是通過師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運用,培養學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
2. 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教學方法
2.1設置問題,進行研究式教學。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一般直接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時間長了以后,學生會產生厭煩的情緒,就不利于教學。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設置問題,進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創造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2幫助初中學生在歷史課上提高思維能力。
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僅是增加歷史知識,最關鍵的是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讓歷史成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成才的一門重要的課。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變化的、發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歷,是積累經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動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2.3讓學生多參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初中學生大部分不愿意參與初中歷史課的課堂活動。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2.4重視史料分析。
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幾乎沒有史料分析,而僅僅是知識的講授,甚至有的教師讓學生死記硬背歷史知識,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書呆子。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明白,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首先讓學生“愿”學。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會“燃情”,要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歷史課的教學活動之中。巧妙構思每一堂課的過程,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設計深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學生們的情感悄悄地被點燃。同時,教師還要會“煽情”,讓學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久。在學生需要幫助時,老師能正確地引導,及時地鼓勵,這樣有利于激發出學生更多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斷優化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創設積極的學習環境,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
其次,讓學生“樂”學。這就要求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我們至少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大事紀念活動,等等??傊?,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里,學好歷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效率 教學方法
“以史為鑒”一直是我們認識和對待歷史的核心思想,這其實也會反映到我們的歷史教學當中。歷史的借鑒價值,讓我們對歷史給予了相當的重視。處于初中階段的歷史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歷史觀的第一站,對學生認識和掌握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觀念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其關系到學生對社會發展規律和模式的認識,關系到下一代對社會發展的態度。因此,這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積極的開展多種模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便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靜態的歷史動態化。那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思考呢?
一、“化靜為動”的歷史教學方法
歷史是時間的沉淀,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過去的歷史,對現在以及將來社會的發展方向,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人們可以從歷史中,探討社會發展的規律,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如何將書本靜態的歷史變化成動態的歷史信息呢?這將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信息無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每天都在接觸著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傳播方式,已經從從前的書面文字,轉變為視頻、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模式。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巨大改變,人們的認知方式,特別是青少年的認知方式也開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歷史教師們會發現,如今學生們接受知識的方式,以上實際的學生的接受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教師還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文本為主,照本宣科,教學的效果很難想象。畢竟,在信息時代,信息語言的方式變得豐富多彩,影像和圖片的語言表達方式,沖擊著原有的純文字表達方式。對初中生而言,從單純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經不具備強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圖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學生們的青睞。因為,在影像和圖片沖擊下,學生的認知思維已經發生了變化。圖文并茂,聲影并存的認知方式,也讓學生的思維方式開始多元化,學生更喜歡看圖文并茂,聲影并存的學習資料,更喜歡在其中認識歷史。而歷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會發展變遷的畫面,就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在歷史的道路上不斷奔跑,這就更讓學生傾向于用動態的方式去認識歷史。
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適應學生新思維的出現,應該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應該把靜態的歷史動態化,把沉寂的課堂動態化,把“死”的歷史知識動態化??傊?就是要組織一個“活”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的利用圖片和影像資料,結合課本的文字資料進行教學,建構一個用圖片、聲音、文字說話的三維課堂教學模式。
如在學習《燦爛的青銅文明》時,教師可以用司母戊方鼎的圖片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盡量的放大圖片,然后從圖片開始介紹司母戊方鼎的歷史地位,接著青銅器的發展過程以及其對社會生產生活的重大影響。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師還可以利用三維影像,將司母戊方鼎真實的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這種流行的影像方式下認識歷史。
二、探究歷史淵源,由課內走向課外
歷史知識浩瀚如煙,初中歷史課本只是對歷史的發展軌跡,對歷史的基本發展規律,對主要歷史人物進行了概括。盡管,這樣已經包含了大量的歷史信息,但是知識的魅力是無限的,青少年的求知精神是強調的,在課堂教學中,輸入更多的歷史信息,對初中學生而言有利而無害。況且,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都是極為活躍的,對信息量的追求也是比較大的。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從這一點,改變原有的只從課本上講歷史,找歷史的模式,而是要從廣闊的歷史世界中,收集出適合初中學生學習的知識,讓教學內容多元化,讓學生的歷史知識更為豐富。如在司母戊方鼎的圖片教學中,教師其實還可以增加青銅器發展以外的信息。也就是說,在結合青銅器發展的歷史時,還可以插入關于司母戊方鼎的歷史。因為司母戊方鼎的出土,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司母戊方鼎是在1939 年3月于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發現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運困難,有人便想鋸斷它再運出去,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聽到這么一個寶貝,曾多次企圖霸占它。鄉民們怕這一民族珍寶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 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運到北京。
在教學中增加歷史知識以外的歷史,這讓學生更感興趣,也更能抓住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對學生的知識擴展和教師的教學開展,都是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因此,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可以多元化,在歷史的基礎上增加更加豐滿的歷史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歷史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實際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學模式,豐富歷史課堂。
有課內走向課外,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是為了了解歷史,了解人類、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是為了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學,從歷史的中探索社會發展的新道路。初中歷史教師作為學生的導師,在教學模式的安排和選取上,應該根據學生的思維變換已經心領興趣來決定,盡量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歷史畫面中了解歷史。
三、結束語
無論是運用多媒體豐富教學的內容的生動性,還是對課內歷史知識進行更深一步的拓展和探討,都是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營造歷史氛圍,把眾多零散的知識有機合理地串聯起來,在充滿情趣的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并掌握鞏固了已學的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 丁鋼,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教育傳統的理論探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途徑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逐漸轉變。經過不斷總結,教師發現開展一些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歷史,感悟歷史,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養成良好的歷史素養。
一、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的意義
初中歷史教學活動是以教學課堂為媒體,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創新性探究為基本特征的教學形式。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目的就是以教學活動促進教學發展,這種教學模式是為了讓初中歷史教學活動給學生帶來創造性、開放性以及自主性。
二、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途徑
1.確定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題
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應該確認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題,這是必要的準備工作。在中學歷史教學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并根據各個教學目標的性質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所以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意見。教師和初中生之間的良好溝通也可以提高課堂質量。在歷史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在課堂上應該開展怎樣的活動還有怎樣開展活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前也有所準備。教師在課上準備開展的教學活動主題也應該同初中歷史課本密切結合起來,同歷史的實際相結合,這樣學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例如,在講授“中國古文化發展”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放映古代生活圖片或者生活環境來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
2.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新教材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結合史實、真實的圖片來增加歷史課的真實性。因此教學都是以人為本,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要像教材一樣貼近學生。形象性和生動性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教師可以根據課后的探究與活動及每一單元的活動課設計,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華夏之祖”,可以讓學生通過收集、選擇古代神話故事素材來講述神話故事,培養學生不畏艱險的勞動、正直無私、為廣大人民謀福利的高貴品質。實踐證明,教師只要善用教材內容進行歷史知識拓展,根據學生本身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就能開發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能力。
3.抓住歷史活動的特征
歷史課堂活動有幾個基本特征,只要抓住這幾個特征才能使學生學到更多歷史知識,要想掌握它首先要了解它。一是歷史性。初中歷史活動的主題,一般都是與歷史史實相關,因為歷史知識要結合歷史事件,因而歷史活動應當與教材相結合。初中歷史活動課的主題均取自于初中歷史教材,活動課的內容都與一個歷史事件或是某個階段的歷史特征有關系。綜合以上可以知道,初中歷史活動課具有歷史性特征。二是多元性。初中歷史主要分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部分,在歷史課本上,我們也能看出初中歷史是一門多元化的學科,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識。三是興趣性。初中歷史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最大程度地培養學生對初中歷史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習而言,歷史活動的開展就是為了增加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濃厚興趣,使其在歷史的學習上有極大的動力。所以在活動中教師要牢牢吸引學生的興趣。四是自主性。歷史活動應反映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自主選擇與主動投入,著重自我顯示聰明才智,因此,教師應讓學生成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
4.歷史活動要與歷史知識相結合
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完成教學目標,還要求教師還原歷史,這是對歷史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對歷史史實產生真實的情感反應,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教學語言進行正確使用,即無論是在課程導入還是在對主要和重點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都要通過自己的語言來為學生描述歷史史實,讓學生覺得歷史知識貼近生活,形成輕松無壓力的氛圍。舉個例子,教師在講述我國時期的歷史時,教師在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為學生列舉戰爭時期各個事件、戰役,并以此來形成一個詳細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事年表”,同時以“年表”為基礎通過語言進行富有感染力和帶入感的描述,從而使學生這個主體融入教師授課過程中所建構的歷史大環境,從而對學生的歷史素養進行培養。學生也能根據教師所講的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
5.關注學生個體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沒有被動方一說,因此,教師要在過程中時刻對學生的各種反應進行關注,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法,根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表現進行學習方法的調整。學生既是整體又是一個個個體。因而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班級學習進度,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歷史,更好地為學生歷史知識的傳授和歷史素養的培養服務。與此同時,不同的學生又是各個不同的個體,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人具有差異性。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既要尊重學生的班級主體對學科的感受,又要關注各個學生個體對學科的接受能力。教師要時時刻刻以人為中心,為學生服務??偠灾?,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是一種學習歷史的好辦法。歷史活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提高一定的文學素養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歷史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歷史活動讓學生能得到感情的釋放當然能更好地學習歷史。學生也要思考一下這樣的活動課對于自身的影響。只有這樣,歷史活動課才會開展得更加有意義。
作者:顏清忠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第六中學
參考文獻:
摘 要:由于初高中歷史教材及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心理的差異,使得初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脫節問題,給高一歷史教學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闡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利于高一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歷史課程;初高中學生;歷史教學銜接
一、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比較
1.《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簡單,《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內容較初中課標內容豐富
初中歷史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六部分內容,在每部分內容中基本按年代順序分專題內容展開,便于學生理解、記憶。
高中歷史課程注意與初中歷史課程的銜接,既避免簡單、機械地重復,又避免初高中歷史課程的脫節。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高中階段歷史學習的特點和要求,引領學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層次上認識歷史。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堅持基礎性、時代性,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4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不足之處在于,以“模塊――專題”、中外史混編為體系結構的新課標,打破了歷史學科的整體性,破壞了歷史概念內在邏輯關系,容易造成時間和因果關系上的混亂,新舊知識聯系不緊密,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并且和以通史狀態出現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歷史教學在教學目標上存在差異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更強調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如《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對中國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國古代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初步了解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p>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較《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更注重對歷史能力、歷史規律等史學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寬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標的內涵,強調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做現代文明社會的現代公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還提出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
二、初、高中學生的比較
1.初、高中學生存在著較大的思維差異
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來歸納綜合各種材料信息,通過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擴大其知識領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初二階段是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變,到了高二年級這種轉變初步完成。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轉型的關鍵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奏,學習成績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學生學習方式也有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通過對我們縣城幾所高中100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現高一學生中對歷史課很感興趣的有12.7%,比較感興趣的27.3%,一般態度54.5%,不感興趣的5.5%。初中歷史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那種“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掌握歷史知識類型方面,喜歡死記硬背的占10.9%,靈活運用的占25.6%,開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必須充分發揮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但是,在歷史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上,高一學生還不能很好地實現轉變,38.1%的學生不喜歡探討歷史問題;42.9%的學生不善于用比較歸納等學習方法學習歷史;42.8%的學生沒有獨立學習歷史的習慣;38%的學生不能迅速掌握歷史學習材料的核心問題。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了拐點,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這一切都給我們的歷史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
三、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優化課程資源,編寫校本教材
為順利實施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必須有一本與現行教材相適應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塊、不同專題或同一專題的不同課文;不同模塊的歷史知識;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資源,通過比較、整合,節省時間,優化課程資源配置,進而形成一套與現行教材相適應的校本教材。
2.認真研究學情,提高自身素質
面對初、高中的歷史知識體系斷裂現狀,高中教學一定要注意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知識體系,弄清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增強通史意識,這既是對初中的“補課”,也是高中專題史學習的必備通史基礎。
3.加強交流與合作
作為歷史教師,要樹立大歷史教學觀,不僅要重視高中歷史教學,同時也要關注初中歷史教學。從自身做起,加強與初中歷史教師的聯系,尋找初高中歷史教學在內容選擇、方法運用、理念引領上的差異,增長智慧,豐富自己;初、高中歷史的銜接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在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們應尋找機會與之進行交流,認真吸取經驗和教訓。
4.做好總結
【關鍵詞】初中 歷史 記憶策略
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碰到了學生記憶方面的困擾,"背過就忘"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瓶頸。此時就需要教師花費心思,運用不同的記憶策略,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趣味性,讓復雜龐大的歷史知識體系變得簡單易記。
一、 初中歷史進行記憶策略的必要性
在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很多人都遇到了記憶的難關,死記硬背很難將龐大復雜的歷史知識串聯在一起,往往背過就忘。那么為什么學生對于初中歷史會背過就忘呢?
首先,初中歷史擁有龐大復雜而又瑣碎的知識,要想記住而又不忘是十分困難的,尤其對于初中生來說更難,本身知識積累較匱乏,不能系統的串聯各個知識點,只能通過艱苦的死記硬背。其次,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很難系統的傳授記憶方法,很多偏遠山區的老師專業知識水平欠缺,很少講述記憶方法,主要依靠學生死記硬背的記憶方法。
面對以上初中歷史學生"背過就忘"的困擾,進行記憶策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掌握一定的記憶方法,才能很好的順利的進行教學工作。
二、 初中歷史進行記憶策略的重要性
初中歷史學科,掌握記憶策略不管是對于學生還是教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記憶是創作的基礎,只有運用了恰當有效的記憶方法,才能讓學生輕松的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促進知識的深化和歷史概念的形成。其次,記憶有助于其他問題的解決,在初中歷史學科教學中,解決問題是教學目標之一,然而,如果缺乏最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就很難為今后其他問題的解決創造途徑,歷史的學習就毫無意義。
掌握了記憶策略,有助于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學術研究,讓初中歷史變得更具趣味性,提升初中歷史學習的意義。
三、 初中歷史主要的記憶策略
為了更好的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興趣,記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主要包括諧音順口溜記憶法、圖示記憶法、聯系對比記憶法、濃縮記憶法四大記憶策略。
(一) 諧音順口溜記憶法
初中歷史知識十分瑣碎,在記憶某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可以采用諧音順口溜的方法,提升學生記憶效率,是最為常見也是最常用的記憶方法。如戰國七雄使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口溜,能讓學生很輕松記住七國名稱及其方位;《》中五個同上口岸的記憶,可以采用"光(廣州)下(廈門)弗(福州)能(寧波)上(上海)"的諧音順口溜,由南向北巧妙的記住了這個五個地名。
(二) 圖示記憶法
初中歷史關于地圖的知識點有很多,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圖示的記憶方法了,不但形象直觀,而且輕松易上手。如在記憶元朝疆域版圖的時候,可以邊看邊畫出其大致圖形,并且逐漸豐富板塊知識,變抽象為直觀,讓初中生在腦海中形成形象的知識體系。
(三) 聯系對比記憶法
歷史知識體系十分龐大復雜,如果分割開每個知識點來記憶,無疑將增加學生的記憶負擔,因此在學習的時候,要學會聯系對比各個歷史知識點,讓知識自然的串聯起來,減輕記憶負擔。如在初中歷史中不但涉及到中國歷史,還有世界歷史,這就需要在學習的時候,按照每個時間段,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記憶方法,串聯起中外的歷史知識。
(四) 濃縮記憶法
歷史知識擁有很大的知識量,要想輕松的掌握這些知識,就必須變繁為簡,濃縮繁雜的知識點,提高記憶的效率,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采用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抓住某個知識點的關鍵詞,進而進行壓縮記憶。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一個大致框架,讓學生自行填充豐富每個知識點,提高學習的效率。依據優秀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國近代史可以采用從一到十的數字濃縮記憶,如一種性質、七個不平等條約、十次戰爭等,讓龐大的知識點收入這個框架之中,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
不同的知識點,要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關鍵需要學生靈活掌握各個記憶方法的精髓,繼而開拓出自己特有的記憶方法,讓接下來的歷史學習更加順風順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不斷積累新的記憶方法,并將其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提升記憶效率。
結束語: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策略中,記憶策略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幫助學生更好更有效的記憶,是踏入歷史學科門檻的第一步。探索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記憶策略,將會是一個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不斷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好初中歷史。
參考文獻:
[1] 王曉艷.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蘇州大學.2011(10)
[2] 林雪松.精致化策略改進學生歷史記憶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8)
一、科學利用微課展現教材內容
歷史老師在制作微課時,對于教材中已有的資源,就沒有必要去網上下載,可利用網絡資源制作與教材內容相關的微課,懂得科學利用,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例如,在教授有關“北京人”這個單元時,就可利用教材中附帶的光盤里面的內容制作微課,這樣制作出的微課不但節省了老師上網查找資料的時間,更重要的是保證了微課內容的原汁原味,而且還可以充分地發揮出教材資源現有的優勢。這樣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制作微課的實踐,可以提高教師對微課這種新生事物的認識,更可以提高教師制作微課的技術水平,以教材為依據進行教學,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
二、既注重細節又突出重難點
在對學生進行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表面因素,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每個歷史事件背后的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因素,要注重讓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細節進行有效掌握,并進行深層次的合作學習與探究,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刻理解和思考。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在制作微課時,既要學會對每個單元的歷史知識進行細節的微處理,又要能體現出本單元的重難點,使學生通過對微課的觀看和學習,就能掌握住每個單元的歷史知識的細節,還能理解和熟悉每個單元的重難點,從而利于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學習,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結合,教學相長
初中歷史老師在制作微課時,要能充分地考慮到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特點,在了解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后,就可以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措施,使學生提高歷史的學習效率。老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有疑問的地方向老師提出來,以方便老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對大部分學生學習有疑問的地方,安排專門的微視頻進行講解,以幫助學生盡快解決心中的疑問?!敖獭焙汀皩W”的結合,起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老師通過對學生學習特點的了解,可以改進微課的教學環節,而且還能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之處,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四、微課與傳統課堂相結合
我們在利用微課進行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微課在教學中的優勢時,也不能全盤否認傳統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在設計微課的時候,要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充分吸取傳統教學的精華,這樣微課才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壯大和發展。微課說到底只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剛開始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如果學生的新鮮勁兒過去了,那么學生也會對微課產生厭煩情緒,這就要求歷史老師要把微課設計成學生喜歡的、生動有趣的,特別是要借鑒傳統教學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
五、利用微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每個單元的教學前,要讓學生通過自主地觀看錄制好的微課的預習內容,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將要學習的單元內容。老師首先要告訴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經過一定的實踐后,就能基本掌握學習方法,也就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有了基礎后,學生就可以根據自我的歷史基礎,有選擇地學習微課的內容,在這樣的學習實踐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慢慢提高。
六、利用微課結合其他學科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我們知道,初中歷史學科首先是面對全體學生進行的教育,教學的目的首先是對學生在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過程中的認知方法和分析、歸納、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的教育。歷史學科教育中的創新教育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他們在了解、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找到適合自己的有別于他人的見解、觀點。要體現這一效果,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清當前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特點
當代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許多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兩方面:
(―)重歷史表象而輕本質,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電視機等各種電子媒體得到了普及,極大地增加了學生了解外界各種事物的渠道。在進入初中階段學習以前,學生對歷史知識了解的途徑主要是電影電視中歷史題材的各類節目。但由于學生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從中甄別哪些內容屬于真實的歷史事實,哪些是藝術家們的“再創作”,導致了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知識的應用的嚴肅性,學習只重歷史現象的表象,對歷史知識的形象性、直觀性、故事性有強烈的興趣,而對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很容易厭倦,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難。
(二)輕理解、運用而重記憶。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很少意識到歷史知識也同樣可以通過理解、運用來達到掌握知識,根本不重視對同類歷史事件認識方法的歸納,不重視運用已知的方法去認知相似的歷史事實,缺乏有效的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
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歷史知識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歷史事件等名稱等基礎知識確實需要學生牢固地記住,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加強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在掌握知識上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的創新性意識、創新性精神、創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拓展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思維空間,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并學會分析歷史現象,最終學會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資料、歷史事件,能正確解釋歷史現象,這才是歷史學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二、明確初中歷史學科創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對知識認知和掌握的思維方法和能力上的創新性教育
在創新性意識和創新性教育上,教師通過歷史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能有意識地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獨立地思考歷史問題或歷史現象,敢于發表有一定創見的言詞并把這種言行經常表現在課堂內外的學習中,形成一種習慣。
在創新性思維的能力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維、舉一反三的發散性思維等等,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認識、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認識、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歸納和綜合歷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夠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點評歷史人物和事件,勇于發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觀點、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創新性教育課堂教學總體目標上,要逐步變知識傳授為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創新性精神和創造性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上的有關歷史知識時,必須根據學生處在不同的年級確定不同的創新性教育目標并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教學。
對于初一學生,歷史學科的創新性教育總體目標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初步向學生介紹一些學習歷史的方法,讓他們能夠運用這些方法學習歷史知識,具有一定的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方面的創新性行為奠定基礎,教師應重視采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激情,向學生初步介紹、示范學習歷史的方法,向學生提供一定的提問思路以教會學生對歷史教材上的知識提出問題并逐步使之成為—種習慣。
對于初二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則重在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學習方法上的運用,這一階段是學生開始逐步嘗試創新性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示范并重,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教材上的知識時運用恰當的方法掌握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逐步培養流暢、準確的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思維,能從對歷史材料的分析中發現這些資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已的新觀點(這種“新觀點”不是嘩眾取寵、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論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觀點),最終形成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有意識到發表新觀點、新看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