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現代化的社會治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風險社會的內涵
“風險社會”這個概念由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首先提出,這里風險指的是:“完全逃脫人類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氣、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隨的短期和長期的對植物、動物和人的影響”,現代風險社會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現代社會風險是圍繞“人”而產生的各種風險,其中包括由于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未知性后果、人類活動導致自然環境的未知變化、社會制度本身缺陷所帶來的風險。第二,現代社會風險具有一般風險所有的不可預見性和無法度量性。第三,現代社會風險具呈現全球化和高?;厔荨?/p>
(二)風險社會對國家治理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風險社會背景下,政府應當高度關注風險預防和治理工作,將其納入到核心職能當中。如今,巨大的風險可能使得多年積累的財富化為烏有(亞洲金融危機),政府非常有必要將社會風險管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其次,政府應當提高對自然、社會風險的預見能力。盡管風險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是政府作為一國資源和信息的最終掌握者,識別和預警風險并非絕無可能,政府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理性評估事項收益和風險的得失。
第三,政府應當具備較強的宏觀駕馭能力的同時擁有合作精神。風險的全球性和高擴散性使得一些局部事件可以迅速演化為全國性社危機。政府應當具有強有力的宏調控手段,同時與他國政府、社會力量積極尋求合作,果斷而堅決地阻止事態進一步惡化。
第四,制度化風險的存在要求政府不斷完善政府管理體制,著力構建民主、公平、開放的社會體系。中國當下面臨的最嚴峻的社會風險是制度風險,其中主要包括:制度轉軌風險;以收入差距為核心的社會差距的擴大;信息的流動和控制以及金融危機等。雖然社會風險的防治看起來更依賴于政府的調控,但事實上更加需要暢通的信息溝通,高度的社會合作和公民的自覺配合。
二、風險社會下我國國家治理面臨的困境
結構性失效涉及以國家為中心構建的整個治理結構,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國家治理能力的軟弱,政府無法承擔應有的維護社會秩序和保障公眾安全的功能,更無法保證市場和公民社會的正常運行;另一種是政府與公民社會、市場的關系不平衡,甚至僭越了他們的功能,從而誘發了后兩者的失效,造成眾多的社會問題。
制度性失效一般是指一些現存的規則和安排存在明顯的缺陷,無法有效實現其目的甚至具有反作用。表現為:一些某些社會問題沒有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存在法律真空,無法有效約束主體行為。或者雖然建立了相應的制度,但無法實際實行、取得其應有的效果,存在制度自身不到位;或者已經建立的制度并不適應具體的條件,存在制度的不適應。
政策性失效主要是因為國家要面對和解決不斷出現的各類問題,現有的政策會因為實際情況的變化而不適應當下的需要,對于任何一項政策或者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況的變化都存在失效的可能。
三、風險社會下實現國家有效治理的策略
政府對于風險社會的治理不可能完全避免嚴重公共危機的發生,但風險社會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又使得政府無法逃避風險社會的治理責任,因此,政府應當設法提高風險治理手段的有效性,國家治理體系本質上來說就是規范社會權力運行和維護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路徑包括:
一是要逐步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發揮黨和政府在國家治理中的核心和主導地位的同時,要足夠重視市場與社會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七自身的調節和反饋功能。十八屆三中全會反復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性作用,實際來講,市場不單單起著配置的功能,還具有建構經濟秩序的效應。
【關鍵詞】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改革思路;策略探討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現代化都將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除了涉及到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標、教學管理過程等方面的現代化,還包括體制改革、辦學能力的現代化,而教育治理體系的建設則對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起到關鍵性的支持和引導作用。因此,高校領導層應高度重視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確定明確的改革思路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全面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朝著現代化的發展方向蓬勃發展。
一、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基本概念和要求
所謂的教育治理體系是指由國家教育部門制定并大力推行的一種教育制度,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唯有不斷完善當前的政策制度和教育治理體系,才能充分保障高等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偟膩碚f,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對教育治理體系建設提出的要求主要如下:第一,全面完整性。高等教育事業并非孤立發展的,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因此,要想促進高等教育改革的穩定發展,僅僅靠制定一些政策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對整個治理體系和制度系統進行全面完整的規劃,既要有總管全面的長期文件,也要有針對教育事業具體發展方向的專門文件。第二,重點突出性。高等教育管理內容繁雜,涉及面極廣,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以突出重難點為基本邏輯來開展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就目前而言,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點問題主要包括政策文件的規格、效力以及傳承三個方面,在合理范圍內,有關部門應力求制定并更高規格的政策文件以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促進相關資源的優化整合工作。第三,具有鮮明的方向和特色。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國外先進的發展經驗,同時也應具有本國特色,能夠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實情。高校應以社會主義為最終方向辦學,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第四,開放創新性。要想促進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不斷優化當前的教育制度是必然。隨著時間的發展,任何一項政策決定都會失去其原有的效應,因此,有關部門應以開放性的思想對這些政策文件進行及時的修改與創新,確保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二、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
現階段,從宏觀角度來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來確定基本的工作思路:第一,從法律層面賦予高校一定的自,詳細列入具體的權利清單,同時還要明確界定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的權限;第二,加強有關資源分配的立法與監督管理,將高校各個職能部門進行有效歸攏,改善因不同部門資源配置方式不同、手段隨意等引發的混亂現象;第三,將法律法規中已明確規定的自深入貫徹落實到各項教學管理工作當中,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法律效應,而不僅僅是一種象征性的政策文件;第四,促進政府角色的轉變,使其由管制型逐漸向服務型過渡,建立并健全信息公開系統,為高校教育現代化發展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需要注意的是,實行權利下放的最終目的并不代表讓高校擁有絕對的自,而是為了充分激發其面向市場和面向社會的辦學活力,同時使其更加明白自身的職責所在。此外,要想實現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僅僅依靠宏觀的制度安排或政府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高校自身還應從自身出發,結合教學管理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培養目標,制訂一系列更為成熟的內部教育治理體系以確保高等教育現代化的科學全面發展。
三、加強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具體策略
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主要集中體現在政策制度的建設方面,要想切實推進我國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有必要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特點設立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制度,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具體可以采取以下幾點策略:
(一)將教育政策轉化為實際行動力
教育部門在設計好教育政策制度后,關鍵步驟在于將其落實到教育管理的實際工作當中,使其徹底轉化為執行力。高校可以適當地開展宣傳學習活動,幫助廣大師生更好地理解政策文件精神,夯實教育思想基礎,進而確保教育政策制度的全面落實。要想加強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下級執行機構對教育政策文件的宣講能力,認真學習的講話精神,理清各級各層面的政策安排與整體教育政策制度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生搬硬套的現象,充分考慮每一項政策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好銜接工作,在立足于長期政策的基礎上落實每一項階段性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在執行過程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整體發展取代局部發展,既不能因為過于靈活而破壞教育政策制度的原則性,也不能用原則去束縛實際執行方案。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采取積極措施支持和引導教育政策文件的貫徹落實,防止基層機構只是簡單地傳達文件通過,以會議的方式來執行相關要求。對于部分基層單位急功近利、持消極觀望態度的現象,有關部門應及時予以相應的督促和指導,不斷強化他們的責任意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當中,狠抓落實政策文件要求。
(二)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正能量
要想推動中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必須擁有足夠寬闊的視野和靈活的工作思路。前面也曾提過,教育并非是一項獨立發展的事業,它涉及到全社會人民的利益,因此,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需要社會外界的共同參與。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要與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工作相適應,教育部門應根據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現代化提出的實際需求,以構建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為核心任務,以政府角色和職能轉變為重要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一個系統化的,能夠科學規范運行的教育治理體系,最終形成政府宏觀監控,學校享有一定的自主辦學權利,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并支持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充分調動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將社會資源轉化為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的正能量,進而有效激發各個高校的辦學活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履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社會職責。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當務之急是加快自身角色和職能的轉變,由以往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過渡轉變,適當下放權力,不斷創新自身的工作方式,積極引導并全力支持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工作。
(三)構建高水平的良性互動政策環境
高等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離不開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而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則與良好的政策環境密切相關,只有提升了外界教育政策的環境水平,教育治理體系才會充分發揮出應用的作用,彰顯教育政策的價值。加強教育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其可行性進行實踐檢驗。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中對于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有利的一些政策因素將會在新一輪建設工作中再次得到強化,而正向作用不明顯的因素則會被弱化甚至消除,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加強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建設,最大程度地促進高等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構建高水平的政策環境,一方面需要各級政府簡政放權,履行自身權力掌控范圍的職責,對于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建設工作實施宏觀管理,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另一方面,學校也應以辦學主體為基本出發點,明確各職能部門間的權利責任,不斷加強自身的教學管理工作,充分行使自主辦學的權利,努力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除此之外,社會外界也應積極參與到教育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設工作當中,例如評價學校的教學質量、監督政府教育決策、檢驗教學成果等等,實現管、辦、評教育權責的落實到位,最終構建起一個高水平的良性互動政策環境,共同推動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別敦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關系[J].中國高教研究,2015(1)
[2]別敦榮,韋莉娜,唐漢琦.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原則[J].復旦教育論壇,2015(3)
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后,“治理”和“治理體系”構成新一屆政府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肮芾怼迸c“治理”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卻蘊含著理念的根本差異。從“管理”到“治理”,意味著包括權力配置和行為方式在內的治國模式的一種深刻的轉變。德育是形成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要使德育活動更好地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和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特點,需要對德育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治理。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治國理念,也對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出明確要求。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即針對德育體系中與現代化要求不適應問題進行有效治理的過程。具體來說是根據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和價值理念,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環境、教育力量進行總體、綜合、系統的設計和開發,以使之更好地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有效作用的過程。
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對學校德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要遵循德育治理的價值理念。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有價值理念的推進過程,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應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體現社會主義公民基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基本要求,遵循社會主義學校辦學基本方向。二是要構建多元開放的德育治理體系。德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拓展德育治理主體,調動一切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積極因素,共同開展德育治理。三是注重德育體系治理過程的雙向互動性。傳統德育管理偏重從管理者自身出發,學生在德育過程中顯得消極被動,現代德育治理過程更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共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積極發展。四是注重德育治理的整體性綜合性。傳統德育管理過多關注直接德育活動管理,而對與其他教育因素、教育渠道、教育環境和教育力量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用關注不夠,宜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因素、渠道、環境和力量,形成整體合力,共同促進德育治理體系的現代化轉變。
【作者系武漢大學學院,教授】
一、現代化國家治理與民主政治發展的關系
國家治理這個理念首次提出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這一概念對于解決我國轉型期、現代化建設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其中提到的國家治理體系是指能夠讓權力在制度下運行,進一步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更好地實現公平公正平等的價值理念。這個體系體現了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在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行中,公權力必然是遵循民主規律的,而私權利一定是受到保護和保障的,政府、公民、社會之間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它是一個法治的治理體系,受法律的約束和保護,它包括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和市場治理三個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整體的、動態的、協調的運行體系,也是現代國家政治的集中表現。人類的政治文明發展之路是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從神秘到透明、從集權到分權、從管理到服務、從統治到治理,每一個變化都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每一個變化也是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國家治理體系既是現代化國家治理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順應歷史潮流、契合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梢哉f,現代化國家治理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然要求。
二、推動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具體要求
推動現代化國家治理,在思維方式上也要進行革新,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家治理中探索出改革的路徑。
(一)解放思想,大膽革新,推動現代化國家治理
思想的解放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新的思想不斷超越落后的思想,不斷學習和借鑒,才能擯棄過去落后的思想觀念,更好地適應當前的經濟政治發展大局。在推酉執國家治理的進程中,必然會觸及既定利益者和保守力量,遭到其反對和抵制,但這些都是一種考驗,需要用新思想和新理念來轉變自己的思維固式,要有勇氣和信心,站在人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找到方法,避免教條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問題出現,對有利于實現公平正義和社會發展的方式方法,就要大膽嘗試,“敢為人先”。要有負責人的態度和精神,拿出勇氣和智慧,遵循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積極主動探索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多種實踐方式。
(二)在現有民主法治的基礎上,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原有的民主主要是指我國的國體:政治制度和憲法法律等法律制度,要在原有的民主基礎上,使制度更加規范化,與時展更加契合,讓這些制度上的民主走向國家治理的實踐,讓民主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三)在民主中注意發揮協商民主的優勢,推動現代化國家治理
一、載道與論道。今天所“載”之“道”,就是三中全會之“道”;所“論”之“道”,就是更好理解闡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道”。關于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論述,關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靜態動態分析,關于厘清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有關問題,都閃耀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精神的思想光輝,洋溢著理解貫徹全會決議精神的良好學風作風。相信《國家治理》周刊會秉持“載道”“論道”職責,通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方式,充分展示各地區各行業在經濟治理、政治治理、社會治理、文化治理、生態治理諸方面的成就和經驗,全面系統深入地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傳播好、貫徹好。
二、治道與問道。所謂“治道”,從來都指治理國家之道。我們在治理國家上積累了豐富經驗,也面臨許多困難。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既有學者們認定的現代意義和科學意義上的“現代化”,也包含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生存狀態,還不時飄逸出古代和近代的遺風。今天的研討會,既是“布道會”,也是“問道會”,提出古今中外關于治理國家的經驗教訓、原理規律、原則措施。來自美國的社會學終身教授張杰提供的理念、看待西方體系和文明的沖突及跨越的辯證法,提醒我們防范彎路歧路,有助于我們正視矛盾、解決矛盾,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借鑒西方、趕超歐美,在全球視域中走出一條科學而強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之道。
三、強道與正道。強國必強道,強道更強國。在實現偉大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我們聽到許多說道,有“唱衰”的,也有“捧殺”的,也遇到“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需要正道。不走老道邪道的同時,提防種種“陷阱”,保證道路通暢。這要有“吾道一以貫之”的極大的理論自信,“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極高的學術自覺,也要促使國民深刻理解正道與強道的關系,認識到只有走正道,才能不偏、不空、不虛,才能走強走遠,增強他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確信“人間正道是滄?!?,更有美好明天!
四、修道與修學。修道就是實干,落實宏偉藍圖,就是添磚加瓦,貢獻奉獻。今天的討論以及對《國家治理》周刊可以預見的傳播力影響力,必將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提高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重要作用。治理之道需要治理之學,舉世工程鍛造舉世學術?!八膫€現代化”結出豐碩理論和學術成果,“第五個現代化”也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隨著國家治理日益深化,治理能力日漸提高,有關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學術與時偕行、與時俱進,必將塑造出與實現治理目標相映成輝、同光同輝的宏大敘事和鴻篇巨制。
【關鍵詞】共享理念 社會治理 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推進社會治理的完善和創新,促進社會治理路徑更加多元化,實現全民參與共建和共享理念下的社會治理形式,成為當前我國發展的當務之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社會治理方式相對單一,缺少雙向互動
治理理念守舊,對社會治理重視程度不夠。我國部分的領導干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管理人員對于協調發展這一觀念的領會并不深刻,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經濟建設上,經濟的發展固然是重要的,但若是只發展經濟,而社會的科學化、系統化治理水平停滯不前,就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出現。有些地方政府不懂得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需同步的重要性,而是先發展后治理。
管理方式單一,缺少雙向互動。我國的政治管理方式,大多都是單向的上傳下達,從上而下的具有權威性質的管理模式,對于分享性的雙向參與和互動則顯得比較陌生。一些政府工作是一種非良性的循環,例如項目的引進,引發了諸如工業污染等問題,之后陷入群眾反對政府再停建這樣的怪圈,而不是通過雙向的溝通實現經濟的發展。這就說明了社會治理的模式必須要改進。
參與主體范圍相對較窄,缺少廣泛參與。整個社會治理活動中,黨和政府擔負著主導作用,但是同時也需要社會組織、企業,以及社會群眾的積極參與,使得社會治理具備更加多元化的主體基礎。而我國目前的情況是,政府的主導作用雖然在有效發揮,但是其他主體的參與欠缺,社會組織發展較慢,對現有問題的解決所發揮的作用有限。公民參與程度不高,一方面參與水平和熱情不高,另一方面政治參與具有逐利性,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對無利益的事情公眾往往關心程度比較低。
共享理念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意義
有助于實現社會轉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和經濟都經歷了不斷的轉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逐漸過渡到市場經濟。這些轉型所帶來的變化,主要有:第一,不僅促進了生產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的社會問題。第二,經濟高速發展要求對社會發展方式和結構也相應作出調整。第三,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不僅使得城鄉結構進行了更新,同時也說明了我國正在從一個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第四,社會層級的多元化,打破了傳統的工人、農民以及知識分子等比較單一的結構,涌現出了更多的階層。不同的社會群體面對更加多樣的利益分配,出現利益之間的差距和由此引發的沖突。原有的社會管理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在社會的變革,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建設更加現代化的社會治理模式,實現全民共享的治理格局。
有助于實現現代化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將我國的社會治理從原有的單獨依靠政府管理向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共同參與進行轉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往往是政府唱“獨角戲”,遇到問題政府一力承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較少,政府和群眾之間缺少緩沖。這就導致發生矛盾時,一方面政府為了安撫群眾往往倉促了事,不僅使得其形象受損,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政府的壓力過大,在處理社會矛盾時,往往會力不從心,也難以專心于推動民生發展。所以,要扭轉這樣的局面,就需要拓寬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這是社會治理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
有助于預防社會風險。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未來的五年,有可能是我國發展所面臨的各類風險開始顯露的時期。這些風險包括生態環境、經濟、政治等方面,同時也有來自于國際經濟、軍事的風險。
在我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要有察覺問題的意識,并且對于那些潛在的風險要及時進行防控,對于現有問題要積極解決。對于這些風險如何防控,怎樣解決,不僅需要黨和政府的領導,也需要群眾的參與,要充分讓國民了解到自身在國家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和身份,提高主動參與社會問題解決的熱情。
共享理念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路徑
社會治理現代化主要是體制的創新,而體制的核心是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才能促進社會的安定,所以社會治理的重心需要落到每一個人身上。
轉變政府職能,改革創新管理體制。政府職能的轉變是為了推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從本質上講就是解決政府需要做什么和不需要做什么。其重點就是政府和市場主體以及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國家發展中,這三者的職權劃分。首先,政府部門要把不是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業劃分出去,這一方面是對其主導職能進行強化,同時也為社會組織和群眾的自我約束和管理提供空間,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同時也促進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其次,政府要構建平等的協調機制。這種機制一定要保障參與到協調中的各個主體之間平等的地位,使得不同利益主體的觀點都能有效地溝通表達,在協商中互相理解,找到解決的辦法。政府應率先建立溝通平臺,這不僅可以增加社會組織和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減少社會沖突。
完善社會治理的法治基礎。要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就必須堅持依法治理,構建共享理念下的社會治理,推動我國依法治理的進程,使得社會治理的法制化能力加強。第一,完善治理I域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十以來,我們的社會治理加快了法治化的進程。但是有些環節上的立法還是比較滯后,例如對于社會組織的管理法規,不僅數量少,而且配套說明也不夠完善,導致了操作性較差。第二,增強司法公信力。在法治社會中,最終的法律防線就是司法,同時這也是社會公平真正實現的重要因素。要做到群眾有問題直接尋求法律援助的前提就是司法的公正。要做到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在任何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與正義。
積極依靠群眾的力量,進行社會體制的創新。任何一個政策和改革的成功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現代化的社會治理也同樣如此。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群眾,是每一個公民,我們倡導的共享理念就是為了做到“人人都參與、人人都享有”。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團結群眾的力量,平衡各方的利益,實現社會和諧呢?這就需要我們對社會體制進行不斷的創新,深化改革,讓群眾對自己的收入水平、幸福指數、健康保障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第一,要進一步拓寬群眾利益訴求路徑,建立完善的利益實現機制,努力推進多渠道問題解決機制,使群眾權益保護制度化,真正讓每一個國民的合法權益都能實現。第二,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導作用,形成一個人人積極參與,人人都能廣泛享有的新的互動模式。通過政府的不斷引導,依靠群眾力量來推動他們自我治理。第三,社會治理的實踐重點應以每一個社區為單位。社區是根據不同條件劃分的群眾生活的集散地,是群眾力量的載體。通過有效的社區治理,不僅能夠充分了解群眾的利益訴求,同時,群眾也能夠通過自我服務以及調節來減輕矛盾,實現共享理念下現代化的社會治理。
(作者單位:上海海洋大學學院)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糾正教育思想意識偏差,乃是當前加強高校政治理論課現代教育技術建設的首要問題,對此,必須從教育主體的現代化抓起,通過建構主義學習思想的實踐教學應用,以及采取相應的發展信息化的有效措施,最終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的現代化。
一、問題的提出與應用誤區的分析
目前,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運用有了迅速發展,但是也存在有問題和誤區,其主要表現為: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頗。傳統的教育觀念強調以教師為中心。而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之以合作學習為中心的多種虛擬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的出現,新的集成化教育系統為人們提供了更為直接和高效的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而人們的理念尚沒有及時實現更新和轉換。第二,應用網絡教室和校園網的目的不明確。許多高校把網絡教室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僅僅看作是一個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而沒有看到有此所帶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以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習的多元化、主體化和社會化。第三,在課程信息化建設方面,技術性思維被忽視。各高校遠程聯機系統中,有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數據庫資源比較貧乏。
二、建構主義學習思想的借鑒和應用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有意義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法獲得。這里建構主義所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習知識的建構。諸如把多媒體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就比較利于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因為現代化信息資源和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極大地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情景,有效地促進學生該課程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而且也會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互動方式的改革。
從高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發展來看,近幾年來,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各個高校教學改革的熱點和發展大勢,它以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動靜相宜的表現形式和非凡的視覺沖擊力、表現力,能把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過程的認識引人了一個新境界。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抽象的理論概念較多,如果采取傳統的方式教學不僅枯燥乏味,且有時也很難闡釋清楚,而一旦采用多媒體技術輔之以圖片、動畫和視頻傳導,就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借鑒并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信息化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而作為信息化教育改革,必然會給傳統教育模式下師生的思想行為帶來巨大變革。一方面,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熱愛網絡和諳熟相關技術,能在正確把握教學信息真意的條件下,有效地對各種信息進行主體意義的加工,并通過網絡技術進行有效和傳遞。這一過程既包括了對傳統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改善和改造,又包括了從學生的可接受性和學習需要出發,進行教學特色的創意設計和提高教學的效能。另一方面,作為學生,要確立在現代網絡化環境中自主、自覺學習的新理念,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和學習方式自主地選擇性學習,鍛煉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能導師系統尋求教學幫助,或通過網絡對學習進行反饋,培養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正確獲取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推進高校政治理論課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一)統一規劃,逐步形成工作系統
要建立由主管部門統一規劃組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軟件設計開發系統。首先,設計開發軟件必須走規模化大兵團作戰之路,集中資金、人力和物力,克服和糾正各自為戰、效益低下的局面;其次,要根據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制訂有針對性的、目的明確的科學開發規劃,克服隨意性;再次,要采用以系統為中心的開發模式,組建一支由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專家、教師、教學媒體專家、教育心理學家、教育軟件制作者等多方面專家組成的研發團隊;另外,要注意引進和培育市場,有機地吸收大公司或企業的資金和技術,給教育軟件發展注人活力。
(二)建設數字化教育信息資源庫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建設數字化教育信息資源庫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信息網絡中心。一方面開發數字化網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信息資源,開展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育服務,以解決可能制約高校網絡化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驗中心,為信息化課程的開發和教學實驗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務。
(三)聚合各種資源,創建學習資源中心
在信息社會里,隨著多種教學媒體的發展與應用.學習資源已由單一的圖書館擴展到多種多樣的媒體形式,而對于這種多種媒體存儲的資源中心,我們通常稱之為學習資源中心。這樣的中心不是單純的某種設備或資料,而是各種媒體、資料的集合存放和使用,需要進行一種全新的系統設計。因此,要大力挖掘和匯聚各種信息資源,如建立與校外相連接的校園網絡系統、開展高校之間的合作交流、打造現代技術信息的教育聯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