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4 17:27: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債券市場格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前,加強亞洲信用評級合作有著深刻的背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亞洲區域一體化日益加深。隨著東盟等合作機制的深化,亞洲區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程度逐漸提升,跨國貿易、投資和資金融通日益成為亞洲區域的重要經濟活動。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為沿線國家帶來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區域深化合作機會。二是跨國貿易、投資和資金融通帶來了跨國信用信息流動和互換的需求。從政府層面來看,來境內投資、融資的境外主體需要了解全面的信用情況,才能引入有信用的可靠投資者、貿易企業和發行人。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對跨國金融機構交易對手、跨國信貸申請交易對手、跨國債券承銷交易對手等等均需要全面的盡職調查和動態的信息。從企業層面來看,開展國外投資需要了解東道國以及合作伙伴的全方位信用信息,從事國際貿易需要了解貿易國及貿易對手的相關信息,避免欺詐易,有效管理交易的信用風險。三是目前亞洲各國的信用評級機構普遍缺乏跨國作業能力,缺乏國際評級話語權,難以滿足跨國的信用服務需求。亞洲各國的信用評級機構大部分只具備了本土作業能力,僅有個別評級機構初步具備了國際評級作業能力,但是與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相比,我們的影響力還是非常薄弱。各國在評級監管體系、評級標準、信用等級等方面均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四是亞洲信用評級協會和歐洲信用評級協會的會員均有加強合作的共識和意愿?!耙粠б宦贰痹妇暗膶嵤?,需要沿線各國信用評級機構加強跨境交流與合作。亞洲信用評級協會作為亞洲區域唯一的信用評級機構國際組織,應該在信用評級機構跨境交流與合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亞洲信用評級協會的新時代委員會也提出了未來幾年加強合作的一些規劃,與歐洲信用評級協會的合作交流也在密切推進,我對新時代委員會提出的規劃深表贊同。
基于以上這四方面背景,我們提出八項倡議。
第一,基于自愿、對等、互信、互惠的原則,成員機構協商建立跨國評級業務合作機制,充分利用成員機構遍布在各國的評級資源,為特定成員的國際評級作業提供協作支持。
第二,以實現各成員機構的評級結果互認為愿景,研究制定亞洲信用評級協會的參考評級技術指引、作業程序指南和標準體系,供成員機構自愿采{,或者參考建立本機構評級結果與亞洲信用評級協會評級標準之間的映射關系,最終實現各國評級機構、評級結果的可比性。
第三,在亞洲信用評級協會設立評級技術委員會,主要由各成員機構評級總監組成,負責制定支撐級別互認的參考評級技術指引,作業程序指南和標準體系,以及成員機構之間所有的技術交流銜接事宜。
第四,建立亞洲信用評級協會互認機制的品牌授權機制,僅允許由亞洲信用評級協會理事會授權、經過評級技術委員會評估達到亞洲信用評級協會參考評級技術指引、作業程序指南和標準體系互認標準的成員機構使用該品牌。
第五,各成員機構應該積極游說所在國政府、監管機構,認可亞洲信用評級協會互認機構的其他成員機構及其出具的評級報告效力,并協助其他成員機構遵循本國評級相關法律法規或者監管規定。
第六,進一步豐富亞洲信用評級協會官網的內容,將其升級成為各成員機構評級報告和研究成果的一個統一平臺和數據庫。其中內部版本供各成員機構間相互交流和互換數據,外部版本可以供各類使用者集中查詢所有成員機構的評級結果。
第七,研究探討制定亞洲信用評級協會評級方法和標準體系,形成由各成員機構評級總監集體投票評定各國評級結果的機制,對外頒布亞洲信用評級協會版的各國評級報告。
第八,以亞洲評級協會互認機構成員和統一數據庫為基礎,吸納相關各國征信、認證、信息、咨詢等各類信息服務機構,逐步形成亞洲信用聯盟,實現跨國數據和服務的共享與互換,為各國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個人等提供全業務鏈跨國信用服務。
作為正在積極布局國際信用評級業務的中國評級機構,我們愿意與中國的同行、亞洲的同行一起共同完善倡議,推廣倡議,落實倡議,共同促進亞洲信用評級機構的跨境合作與交流,共同為跨國信用服務需求方提供高質量的國際評級服務,共同提升亞洲信用評級機構的國際話語權。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與信用評級業的機遇
目前,全球經濟在回暖,這為推動債券市場回暖創造了條件。全球經濟重心正在向亞太地區轉移,這是未來全球經濟的最熱點地區,也是投融資最活躍的區域。
2016年人民幣加入了SDR貨幣籃子,為亞洲債券市場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計價貨幣選擇,未來十年很有可能達到至少一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空間,這個空間都需要市場評級,因此評級的業務發展空間也非常大?!耙粠б宦贰背h帶來了巨大的投融資需求,同時債市通今年也將要開啟,這為債券市場開辟了新的格局,人民幣債券市場將取得快速發展。
第一,“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將助推亞洲債券市場發展。今年5月,“一帶一路”峰會召開,“一帶一路”戰略將進入新的快速發展階段,這其中必然伴隨著大量投融資需求,而債券又是投融資需求實現的重要保障。目前,在亞洲領域內發行的債券多數還是美元債券。隨著亞洲經濟的發展,未來還需要多發行以本區域內貨幣計價的債券,也需要區域內信用評級機構多參與市場評級。我們要深化人民幣離岸、在岸市場,促進債券市場發展,這是促進亞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最終將強化亞洲地區金融市場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第二,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為信用評級業帶來了巨大機遇。隨著亞洲債券市場的發展,未來對信用評級的有效需求會不斷增加,亞洲信用評級機構面臨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亞洲信用評級機構對當地的情況比較了解,理應參與相應評級。當前,債券市場上新型債券發展很快,比如綠色債券,這也為亞洲信用評級機構提供了機遇。中國是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最大的國家,可以在這一塊藍海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三,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和創新對評級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當前國際評級業的市場格局下,亞洲評級機構需要爭取一定的話語權,在此過程中,需要推動評級的多邊合作,促進亞洲評級體系建設,助推亞洲金融體系合作,實現互聯互通。此外,國際評級標準還需要不斷改進。我們看到某些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標準中添加了某些政治性的標準,比如是否為市場經濟制度、是否貨幣完全可兌換等等,這些標準與實際償付能力并沒有必然關系,因此有必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標準,打造更加公平的亞洲債券市場環境。
第四,加強合作打造信用評級業新高地。從總體來看,亞洲信用評級機構規模還較小,能夠介入的業務比較少。亞洲信用評級機構要想發展壯大,必須依靠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打造亞洲信用評級業的新高地。在此過程中,需要統一亞洲區域的信用評級標準,實現評級業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和交換,加強信用評級機構的跨境交流與合作,共享業務發展機會。
我們期待亞洲信用評級機構能夠立足亞洲,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信用評級機構,為全球資本在亞洲匯集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
亞洲信用評級協會主席 Faheem Ahmad:凝聚共識 發揮亞洲信用評級體系作用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全球村,如果在某一個地方失信了,它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2008年發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機,它產生的原因不是因為經濟出現問題,而是因為經濟方面出現了很大風險,在宏觀上和微觀上都有一些風險。
我們不能忽視信用評級的重要性,全球需要一個發展良好的評級體系。我們要在全球層面對各個機構進行有效的信用評估,并且讓這些評級結果在不同司法體系、不同國家具有可比性,因此這種國際合作很重要,而且在一些互聯度非常高的金融體系中也變的日益重要。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我們探討了如何加強亞洲信用評級機構的合作以滿足國際市場和國際投資者的需要。
我想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做個評價。我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市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從亞洲來看,預計未來15年到20年當中,亞洲的GDP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會從29%增長到52%,那時亞洲將不再是一個非常小的經濟體,也不是一個非常小的金融體系,我們從現在開始會逐漸發展,所以說“一帶一路”倡議看到了這個愿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的報告指出,到203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將超過22.6萬億美元(每年增長1.5萬億美元)。
作為龍年基金行業重大創新突破,國內首只短期理財基金華安月月鑫將于5月2日起正式“登場亮相”。該產品將閃電發行,僅售6天。據了解,華安月月鑫主要投資銀行定期存款及大額存單、短期融資券、債券回購和短期債券等利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貨幣市場工具,以1個月為運作周期,定期開放并進行收益分配,屬于低風險、預期收益穩定的投資品種。
與此同時,本報了解到,匯添富理財30天、60天產品也雙雙獲批,其中添富理財30天產品也將于5月2日起正式發行。從資金使用效益和風險角度看,在產品到期日,投資者沒有提出贖回的情況下,匯添富理財30天、60天產品每期本息將自動滾入下一期,不留任何收益空白期。
短期理財基金的問世,意味著在摒棄傳統產品導向進而轉向需求導向的發展戰略中,創新差異化將成為基金公司產品研發的重要思路。
本周,《投資者報》“基金經理面對面”專欄邀請的嘉賓分別是國泰基金投資總監黃焱、鵬華基金管理部總經理程世杰、海富通中證內地低碳指基經理劉瓔、建信轉債增強債基經理彭云峰、匯添富信用債基經理王玨池、鵬華豐收債基經理陽先偉、東方紅―新睿2號投資經理吳鐵。
藍籌股近期強勢并不偶然
《投資者報》:自4月下旬以來,藍籌股表現持續強于中小盤股,不僅帶領指數率先反彈,甚至在市場表現不佳時,還擔當了定海神針的作用。當下低估值低風險的股票,是否會成為基金配置的主流?
黃焱:藍籌股近期的強勢并不偶然,今年以來,藍籌股投資價值在受到相關監管層認可后,包括IPO發行、上市公司分紅制度改革、增強市場買方力量等舉措都對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方式、邏輯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認為在累加效應之下,A股市場的藍籌股投資價值將會逐漸得到體現。未來可以預見的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趨勢以及投資者結構的變化都將促使藍籌股成為今年,甚至未來中長期獲取超額收益的投資品種。
程世杰:如果想在股票市場上賺錢,較好的辦法是選擇優良個股,將波動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來觀察。我在買股票的時候更偏向于買一些低估值、低風險的股票。買一只股票,我先往下看,看會有多少風險,然后再往上看,看有多少上漲空間。這樣做的目的,是要首先看會不會賠錢,盡量不賠錢或少賠錢,再看會不會賺錢。
《投資者報》:近期海富通推出了國內首只以低碳指數為標的的基金,這對投資者而言,還是個新鮮產品。怎么理解碳基金?
劉瓔:在碳基金方面,我國發展起步較晚,面向普通投資者的碳指數基金更是史無前例。據了解,2006年我國碳基金成立,2007年推出首個中國綠色碳基金之后,碳基金在北京、山西、大連、杭州相繼啟動,但它們實際上都是公益基金計劃,并不是可投資的公募基金產品。
二季度債市可能維持震蕩
《投資者報》:基金一季報顯示,77%基金遭遇凈贖回,但部分債基逆勢實現凈申購,如鵬華豐收債基凈申購量增幅超50%。債基凈申購無疑代表著投資者趨穩、求安的一種心態,二季度債市還能帶來賺錢效應嗎?
陽先偉:一季度債市繼續反彈,但結構特征有所變化,利率品種及高等級信用品種收益率呈現窄幅波動的格局,中低評級信用品種漲幅較大。我們認為二季度債市很可能維持震蕩格局,各類品種均難以出現趨勢性上漲機會,但部分中短期信用產品由于票息較高,在短期資金相對寬松下具有較好的持有價值。
王玨池: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整體表現為結構性行情,對比利率產品,信用債的表現大幅領先。我們判斷這一行情有望持續。未來經濟如仍處于疲弱狀態,利率產品走強,信用債也將隨之上漲;若經濟在政策推動下復蘇,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債相對利率產品更具優勢。
彭云峰:從貨幣政策看,相對于2011年,2012年貨幣政策已有較大放松。今年經濟政策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防止大起大落并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通脹趨于溫和加之流動性緩解,增加了債券發行人融資的便利性,有利于降低信用風險,給債市帶來較好的投資機會。今年將是債券迎來大發展的一年。
大宗交易折價率超過6%
《投資者報》:上海證券交易所3月《關于征求優化大宗交易機制有關措施意見的函》,旨在進一步優化大宗交易機制。若新措施實施,大宗交易將呈現“供強需弱”格局,其折價率是否會進一步擴大?大宗交易到底是怎樣一種交易機制?
吳鐵:近期,大宗交易平臺交易活躍。截至4月16日,今年以來A股的大宗交易累計成交1370筆,累計成交額達到334.35億元。其中,僅3月,大宗交易總額為17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0億元,同比放大超過20%。
大宗交易,按上交所定義,是指在交易所進行的證券買賣單筆申報數量或交易金額達到相關規定,并通過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實施的交易。具體交易而言,交易數量在50萬股及以上,或交易金額在300萬元(含)人民幣以上,價格則由買賣雙方在當日價格漲跌幅限制內確定。
大宗交易類似“批發―零售”模式,投資者通過大宗交易平臺獲得大宗具有一定折價率的股票,然后二級市場分拆出售。根據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統計,2009年~2011年大宗交易的折價率分別為6.08%、6.69%和6.18%,三年平均折價率超過6%。
如果利用計算機交易系統將大宗交易所得的股票分拆為數量較小的賣單,每天賣出數量控制在當天交易量的5%左右,基本不造成沖擊,成交價格接近當天均價,平均約20個交易日賣出,采用這一交易方式,平均每次年化收益率可達20%至30%。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全球經濟發展的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革。經濟全球化發展不斷加快,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而由戰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的弊端越來越暴露無遺。其缺乏行之有效的全球金融監管協調,不能夠代表日益發展壯大的新興經濟體的利益,不能滿足金融全球化發展對全球金融治理的需求。世界經濟的復蘇發展需要變革完善現有的全球金融治理體系。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為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更在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歷程與現實需求
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過程是一條曲折的“U型曲線”,從最初的被動者、服從者,逐漸發展為參與者、改革者、引領者。尤其自2008年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與建設,為促進世界經濟穩定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首先,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參與者。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更加全面地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調整規則和制定標準。至今中國已參與了幾乎所有國際金融組織或多邊框架。通過這些平臺,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不斷加強多國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引導世界金融發展議程,創新發展全球金融治理理念。同時,通過倡議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銀行等積極探索,籌建多邊國際金融機構,完善發展全球金融新秩序。其次,中國逐漸成為重要改革者。自匹茲堡G20開始,中國開始承擔全球金融治理改革者的角色。2009年至今,中國積極推動了IMF的資源補充和份額改革、建立和重啟了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人民幣成功加入SDR貨幣籃子等一系列事件,積極推動全球金融治理改革不斷發展。再次,中國將會成為重要引領者,中國智慧開始融入全球金融治理的各項工作中。比如,2016年的杭州G20峰會中國發起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首次把綠色金融列入G20議題。同時提交了《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等重要文件,成為未來世界普惠金融發展的指引性文件。
當前,世界經濟緩慢復蘇,但仍增長乏力。美國加息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受歐洲債務危機之困和英國脫歐的影響,歐盟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高企;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不斷通過各種途徑,封閉市場,打擊其它國家貿易的進展,經濟全球化出現一定程度的倒退;新興經濟體和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國際投資與貿易低迷;資本國際流動加劇,高泡沫、高風險等風險在積聚;金融市場反復動蕩。面對新的挑戰、新的形勢,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更要積極?⒂臚晟聘母鍶?球金融治理,維護全球金融市場穩定,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的能力;推動金融體制更有效地支撐實體經濟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助推世界經濟復蘇,為新一輪繁榮增長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優劣勢分析
一國的國際金融實力是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2008年以來,中國的國際金融實力不斷增強,進一步強化了作為新興金融大國的地位,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固有缺陷而在一些方面有明顯的弱勢。
1.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說。中國金融機構在海外實現了大規模的擴張,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首先是銀行類金融機構,它是國家金融實力的基礎力量。根據《銀行家》排名,2008年中國有兩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進入了世界前十大銀行之列,分別排在第7和第9位。到了2015年,中國有四家銀行入圍,其中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排在前兩位。表明中國的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進行了國際大規模的擴張。其次是世界資本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金融投資機構。2015年,中國沒有一家金融機構能排在世界投資銀行的市值前20名。世界主要的投行、私人基金等都在美國,中國在這方面處于弱勢,與美國差距很大。但在中國,由政府掌握的主權財富基金卻很強大,總規模排名世界第一,其中中司在世界主權財富基金中排名第三,這一點在金融投資方面是中國的優勢。最后,國際金融市場越來越重視信用評級機構的作用。信用評級機構掌握大量政府與公司的信用信息與專業知識,具有強大的金融影響力。而國際金融市場的信用評級幾乎全被美國的信用評級公司(標普、惠譽、穆迪)所壟斷,中國在這方面處于弱勢,基本沒有信用評級話語權。
2.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首先,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說,中國的融資方式一直是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雖有較快發展,但存在市場分割、市場制度不完善、開放程度較低的特點,在規模和發展程度上相較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來說發展不足,處于劣勢。就債券市場規模而言,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國內債券市場規模雖然擴張了七倍,但2014年仍然只排名世界第七,不僅落后于日本、意大利、英國、法國和德國,而且只有美國的1/10。①相對于債券市場規模,中國股票市場的規模成長更快,2014年中國股票總市值超過6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但仍然只有美國股票市場規模的1/4。②其次,中國的利率匯率改革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利率市場化水平仍然較低,匯率市場化受其他因素的干擾影響比較大,仍需要有序穩步推進。
3.從人民幣地位的角度來說。自2008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不斷推進,至2014年12月,人民幣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③至2016年10月,世界已有101個國家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堅實的進展,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但是,也要看到,人民幣自由化使用程度不高,國際化水平不足,還沒有成為如美元、歐元等那樣的真正的國際貨幣,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還要持續不斷的努力。
三、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策略分析
總體上來說,提高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能力,需要從提高經濟金融實力、積極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加強國際金融合作等方面綜合考慮。
1.推動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實力。金融領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關鍵領域,要提高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必須有發達的金融體系作為有力支撐。從目前看,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應該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逐步提升金融市場化程度,壯大金融實力。
第一,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好金融機構、自律組織、央行三道防線的作用,進一步健全利率市場化的形成和調控機制。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讓利率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來自行認定,不斷健全利率市場化的形成機制;完善央行利率調控和傳導機制,疏通利率傳導渠道,提高央行引導和調控市場利率的有效性;針對非理性定價行為做好行業自律和監督管理。
第二,持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去年以來,受美聯儲加息、英國脫歐、法國恐怖襲擊、美國總統大選等國際事件的影響,人民幣匯率出現一些波動,尤其是2016年10月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持續下跌,讓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產生議論。匯率波動與一國經濟運行密切相關,是經濟運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一國經濟運行穩定則其貨幣自然穩定。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GDP保持69%的穩定增長,雖然中國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幣長期貶值,但仍有必要做好人民幣匯率波動的預期管理。中國央行應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中長期來說,保持匯率穩定的根本辦法,還是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法制、完善市場制度,把經濟基本面做大做強,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營造更加透明公平、更可預期的投資環境,加大開放力度,使得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和水平保持向好態勢,提高中國吸引外資的綜合實力。
第三,發展完善中國的資本市場,在市場中培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逐步提高直接融資的比例,積極促進國有企業的資產證券化;改革發展和建立靈活高效、統一大容量的貨幣市場;推進債券市場擴大發行主體和品種,完善推進市場的評級、清算和擔保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發展國債市場。
第四,進一步發展數字貨幣。數字貨幣即是貨幣的數字化,廣義上是一種電子貨幣,與網絡技術緊密相關,具有支付和流通屬性,可以作為紙幣的替代品。當前,紙幣趨向電子形態,全球范圍內支付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多國的貨幣當局開始研究數字貨幣的發行。中國央行率先研究數字貨幣,已經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中國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未來有希望在票據市場等相對封閉的應用場景先行先試。發行數字貨幣是金融領域的一次重大革新。數字貨幣的發行能夠節約紙幣發行、流通、保存的成本,安全程度高。其可追蹤性能夠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度和透明度,能有效減少洗錢、逃漏稅等違法行為。由央行發行數字貨幣還能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增強了央行直接掌控資金的能力,使得央行能夠繞過銀行和支出部門直接影響市場,向實體經濟直接注入流動性,使貨幣政策更加有效,金融部門更加有力地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
最后,發展普惠金融。所謂普惠金融,就是要加增大金融服務的包容性,讓金融服務更好地為廣大民眾、中小微企業等弱勢群體服務。中國一直高度重視發展普惠金融,尤其是數字普惠金融,并首次將發展普惠金融納入2016年G20杭州峰會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今后要平衡創新與風險,構建法律和監管框架,發展基礎設施生態系統,普及金融基礎知識,促進客戶身份識別,檢測發展進程。中國會以實際行動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
2.推動G20逐步成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力量。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G20逐漸成為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進行開放性對話協商的重要機制,逐漸實現了全球金融治理從G7到G20的轉變,中國通過制度突變的方式解決了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問題。④G20是當前國際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平臺。對中國來說,G20取代G7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G20是當前在全球金融治理中最能體現“中國智慧”的平臺,它也將在未來深刻影響全球經濟合作。中國能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大的發言權,從而使G20能夠更充分地反映世界經濟金融格局的新變化。在G20中,中國等新興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力量對比也是均衡的。G20是在機制上能真正實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平等對話的平臺。2008年以后,中國多次在G20峰會上捍衛呼吁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隨著經濟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大,作為G20的重要成員國,中國可以逐漸影響其運作,如積極參與議題設置、決策制定執行等關鍵環節,引導世界關注新興國家利益。
2016年中國在杭州主辦G20第11次峰會,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為主題,提出了“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觀,提出了“創新增長方式、強勁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更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包容聯動式發展”四大重點議題,對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走向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通過G20這一多邊國際合作平臺,旨在推動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機制。完善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能鞏固全球經濟增長的基礎,對實體經濟來說,能夠保持國際金融市場穩定,提高全球經濟抗風險能力;能夠及時發現識別風險,有效處理危機爆發,防范危機擴散;能夠使金融更加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的增長,為世界經濟復蘇增長奠定基礎。中國一直致力于建設完善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任G20輪值主席國以后,中國重新啟動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致力于從擴大SDR使用,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建設、完善主權債務重組機制、推動IMF份額和治理結構改革、改善資本流動的檢測與應對這幾個方面,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機制。
3.進一步推動SDR改革。SDR改革對于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使用正在逐漸擴大。2009年3月,央行行長周小川提出SDR為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提供希望,首次發出倡議改革SDR以提升超主權國際貨幣地位。中國人民銀行從2016年4月起,開始同時用美元和SDR中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和國際投資頭寸的數據。世界銀行于當年8月份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了金額5億元的3年期SDR計價債券,認購倍數達到25,這是推動SDR市場化的成功嘗試,也是擴大使用SDR的標志性事件。由于SDR計價債券有分散風險的優勢,所以得到了國內外各類金融機構的積極認購。采用SDR記賬能夠降低匯率的波動性。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為SDR計價債券和相關金融產品的發行創造更加完善的條件。
SDR改革包括貨幣職能和貨幣結構改革兩個方面。首先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其國際貨幣職能。SDR是記賬貨幣,發行量小,不能夠滿足世界經濟貿易對國際貨幣的定價、交易等需求。SDR只有具備定價功能,才能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如果SDR在匯率安排中起作用,就能成為主權貨幣匯率定價的基準,就能成為一種國際貨幣而被廣泛接受和使用。SDR的匯率波動幅度較低,其作為發展中國家貨幣的一種定價基準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提議嘗試建立發展中國家以SDR為定價基準的匯率安排。其次,SDR的貨幣結構完全由發達國家貨幣組成,不能代表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為增強SDR的代表性和合法性,必須增加貨幣籃子的幣種,尤其是經濟發展迅速的新興經濟體的貨幣。人民幣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加入SDR,即是對SDR改革的重大推進,這一歷史性事件將會加快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進程。
4.加強與新興國家和周邊區域的國際金融合作。在自身經濟實力開始崛起的背景下,中國除了努力改革現有的國際金融機制,反映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利益與訴求之外,還應該繞開既有的金融制度體系而另辟蹊徑,積極展開區域層面的“建制”嘗試,尤其是中國加強與新興國家和周邊地區國家進行國家機制性合作,能更有效發揮中國經濟金融的潛能,使中國在參與全球金融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成為支持中國金融發展的堅實區域制度基礎。
第一,強化金磚國家金融合作機制。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型經濟體的快速崛起,使全球經濟格局發生重心的轉移,全球金融治理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積極推進金磚國家金融合作,有助于世界經濟復蘇增長,有利于提高金磚國家的金融地位,使之更有效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并推動其改革。首先,中國須加強區域貨幣合作和增進自身貨幣在貿易中的使用,推動多元國際貨幣體系的建立,制衡美元依賴。其次,與金磚國家合作建立金融安全網,合作監測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加大對全球資本流動的監測力度,共同防范金融風險的跨境傳遞。加強金磚成員國之間對金融機構的監管,增強金融市場和產品的透明度。優先發展金磚債券市場,充分利用各層次的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貨幣金融合作的基礎,降低對發達國家的依賴。最后,有效發揮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應急儲備機制的作用,使金磚金融合作進入務實新階段。深入探討增加國際儲備貨幣幣種,加強擴大貨幣互換、本幣貿易結算等貨幣合作,支持金磚各國政府、多邊開發銀行發行SDR計價債券,優化金磚成員國的投資組合。中國應該引導金磚國家積極參與非洲開發銀行、泛美開發銀行等地區性多邊機構的事務,努力提高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第二,升級東亞金融合作機制。東亞金融合作自2008年以來逐步進入深化合作階段,但美元依賴和區內不發達的金融市場等因素仍然牽絆著東亞金融合作的步伐。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的去全球化背景下,發展東亞金融合作對于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從長期看,東亞金融合作首先要加強區內金融風險識別能力,提高風險防范管理,抵御域外風險沖擊。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管理,降低對區外貨幣的依賴。其次,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承擔著重要的國際責任,也有提升自身的話語權的迫切需求,中國有能力而且有必要在東亞金融合作新規則制定中發揮引領作用,從參與配合者轉變為領導塑造者。比如,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融資體系、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東亞貨幣合作等,推動東亞金融合作進入更深層次。
第三,推動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金融合作。上合組織的創建和發展為穩定中國的西部戰略環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國際制度建設史上的重要篇章。2005年10月,上合組織成立了銀行聯合體,為各成員國的農業、能源、基礎設施等重要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成為推動區域合作的重要融資平臺,標志著上合組織金融合作的開始。上合組織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處于工業化進程,發展潛力巨大,合作前景廣闊。今后,中國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推動上合組織的金融合作:首先,需要大力推動成員國之間的貨幣互換,推動雙邊貨幣互換逐步多邊化,建設區域金融自救機制,貨幣互換有利于維護金融穩定和貨幣安全。通過貨幣互換各國央行之間把對方貨幣融入本國金融體系,用來支付從對方國進口的商品,有利于作為穩定貨幣的人民幣的國際流通。其次,建立多邊框架下的區內貿易投資結算支付體系,這是貨幣金融合作的重要內容,能滿足貨幣經濟合作的需求。同時嘗試建立上合組織區域債券市場,促進區域金融市場的合作。最后,加快建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積極發揮上合組織銀聯體的作用,為成員國互聯互通和產業合作拓展融資渠道,創新地使用PPP模式和適合本區域發展的其他融資模式。
第四,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對全球金融治理機制的改革。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它們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中沒有發言權,自身利益和訴求得不到保障反而受到損害。同時,隨著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越來越大,而既有的國家金融機構無法滿足巨大的投資需求,迫切需求建立新型的多邊金融機構給予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于2013年10月倡議建立亞投行,旨在推動亞洲的互聯互通和地區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倡議得到了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多國的支持,至2016年1月亞投行成立之時,一共有57個國家成為創始成員國。亞投行的成立和正式運作,對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意義。首先,加快亞投行建立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進程,在資金籌集和項目運營中推動人民幣成為主要資本貨幣,可以在香港、新加坡、倫敦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其次,推動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的運行制度更加公正合理。中國雖然是第一大股東,但與IMF和世界銀行不同,亞投行遵循開放公平公正的原則,行長副行長來自不同的成員國,亞投行的重大決定需要有75%的超級多數才能通過,中國作為大股東,會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再次,通過亞投行與IMF的互動合作,加強國際金融?O管。亞洲是世界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亞投行的運行項目集中在亞洲國家,由于亞洲各國經濟實力具有多樣性,亞投行在運營中對亞洲的金融風險和金融市場將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積累豐富的經驗,加強與IMF共享和交流金融市場信息,便于雙方快速掌握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程度,快速采取措施,應對突發的金融風險和大規模的金融動蕩。
5.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協定盡快達成。RCEP是東盟發起、主導,邀請中日韓澳新印6國參與的談判,簡稱“10+6”,目標是建立16國統一大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涵蓋35億人口,GDP占全球總量的1/3,如果RCEP達成談判,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區。自2011年始,16國已經舉行了15輪談判和4次經貿部長級會議。RCEP談判一直以來受到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協定(TPP)的強大外部壓力,即參與了RCEP又參加了TPP的國家,如日本、澳大利亞,更傾向于追隨TPP的步伐,加上各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差距過大,各自的利益和訴求紛繁復雜,使得協議尤其是高標準的協議不容易達成,原定于2015年底結束的談判,至今未能實現。但是面對疲軟的世界外部需求困境,各成員國都有擴大出口、加強區域之間貿易的迫切需求。所以加快推進RCEP談判進程,符合各成員國的根本利益。2016年11月21日,美國新當選總統特朗普宣稱自己上任后將退出(TPP),使得TPP前途未卜,充滿變數,追隨TPP的國家開始把重心轉向RCEP,加之多哈回合談判步履維艱,這對于推進RCEP來說應該是個非常好的時機。
中國一直是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積極推動者和參與者。自RCEP談判開始,中國一直積極響應并努力推動其發展,還將促進RCEP達成談判納入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對中國來說,積極推進RCEP談判,對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升在亞太區域經濟金融合作重要地位與作用,幫助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金融新秩序,具有重大的意義。今后,中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策略選擇。首先,加快落實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深化與東盟的合作,增強戰略互信,消除猜忌。加快在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和升級。其次,推進中日韓自貿區(FTA)談判。中日韓是區域內三個最大的經濟體,實現中日韓FTA會是RCEP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推力。三方應加強政治互信,加快經濟融合,妥善處理談判中的矛盾,深化貿易合作,爭取盡快達成共識。最后,中國應積極參與RCEP規則制定。在RCEP中6國的經濟實力較強,協調10+6的關系,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主導機制,中國參與規則的制定,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建立公正合理經濟秩序的需要。中國在尊重東盟主導作用的同時,應當積極引導RCEP進程。中國應倡導RCEP的下一步目標,不能僅側重市場開放度,還應為RCEP提出新的內容,如規則的更新方面,包括環境問題、勞動標準問題等。總之,中國會與各方通力合作,積極參與和引導談判,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并積極努力從自身出發,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力爭盡快結束談判。
注釋:
①歐威廉等著,李巍、蘇哈譯:《人民幣的崛起:全球貨幣新體系的興起》,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頁。
②歐威廉等著,李巍、蘇哈譯:《人民幣的崛起:全球貨幣新體系的興起》,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年版,第113、115頁。
前不久,上海市已成立首個由政府出資搭建的民營企業投融資平臺及貸款擔保專戶,市政府正在聯合有關各方醞釀設立“中小企業融資輔助專項資金”。
武漢市擬從明年起,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補充擔保機構的風險準備金,以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武漢市政府正在加緊指導相關部門制定《武漢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對達到一定規模、依法經營、管理規范的擔保公司,按照其當年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額的一定比例,予以擔保風險補償。
近年來,各級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種措施不斷出臺,表明其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中小企業融資難,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在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力量的今天,中小企業獲得的待遇與它們為國民經濟做出的貢獻嚴重不成正比。即使在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中關村,每年仍有20%-30%的中小企業因為不能得到及時的貸款而死亡。
融資困境,原因為何
中小企業融資,為何面臨如此多的困難?是誰冷落了這些為GDP做出了重大貢獻的“草根企業”?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今年年初由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的“中國改革評估――進程與挑戰”形勢分析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凸現了金融體制改革滯后的一系列缺陷。他認為,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表現在銀行貸款方面,就是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風險狀況缺乏有效的識別手段。在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取消貸款浮動的上限之后,商業銀行完全可以充分運用利率浮動手段,對不同風險狀況的中小企業進行貸款定價。但由于商業銀行總體上缺乏獨立的風險定價能力,因此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選擇的策略是簡單地退出市場。
其次,從我國目前融資結構看,仍屬于嚴重依賴銀行貸款的融資格局。銀行特別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據了社會大部分閑置資金。金融市場發展失衡、資本市場發展滯后限制了中小企業貸款。
第三,目前銀行績效考核中存在的缺陷也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一大原因。目前一些商業銀行的負責人,任期通常也就是幾年的時間。與大企業的長期貸款相比,中小企業貸款具有數量小、次數頻繁的特點。而在嚴格要求降低不良資產比率的考核約束下,長期貸款在出現償還困難之前,通常容易被視為是正常的貸款,因此這些商業銀行的負責人有動機發放長期貸款,冷落中小企業貸款。
第四,中小企業融資難還反映了金融創新體制和監管體制存在的缺陷。從金融結構上看,企業融資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結構過于單一,以銀行貸款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比率過高,風險不斷向銀行體系集中。而商業銀行在貸款上的風險偏好,又決定了貸款形式的融資難以有效地滿足中小企業的高風險融資以及長期性的資金需求。所以在當前的金融環境下,不太可能期望單一的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融資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而在今年7月份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財富論壇上,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教授強調了中國間接融資市場的不完善是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一大原因。
李揚認為,目前我國債券市場中服務于工商企業和居民的份額很小。我國目前的主要債券,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是金融機構使用的,金融機構次級債券是銀行使用的,普通金融債券是證券公司這樣的金融機構使用的,短期融資債券有一部分是企業債券,但是大部分是金融機構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是各種各樣的中央銀行貨幣市場中進行交易時金融機構使用的,企業債券是企業使用的。以上七種在我國流通的主要債券中,有六種是服務于金融機構的。它們占據了我國債券市場的絕大部分,籌集來的資金在金融機構繞來繞去,就是到不了中小企業的手中。中國缺少服務于工商企業、居民和實體經濟的債券,很多需要發債的企業都發不了債,少數能夠發債的企業也是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才能發行債券。
而對于目前議論得沸沸揚揚的中小企業板,李揚教授認為,我國的股票市場根本不是中小企業能籌資的地方,中小企業板實際上是主板的翻版。
其實,在這些諸多外部原因限制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背后,中小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使其陷入融資困境的重要原因。規模小、資信差、經營不規范、抵抗風險能力差、治理機構不完善、信息不透明等是中小企業與生俱來的缺點。這些缺點把中小企業隔在了貸款大門之外。解決之道,在于各種聯眾擔保機制的創新,在于一個“誠信”社會的建立。
融資春天,初現端倪
中小企業融資的春天正悄然到來。原因是最近各地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而進行的金融改革與創新一潮高過一潮,扶持中小企業融資的各種政策利好消息也不斷傳來,振奮著人們的精神。
今年上半年,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財經》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今年金融改革要實現六個轉變,其中第一個就是要使金融機構的融資服務更加注重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我國銀行體系在融資政策上要完成從原來的注重所有制逐漸向對不同所有制一視同仁轉變。
7月底,銀監會了《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指導意見》,意在鼓勵、支持和促進銀行開展小企業貸款業務,完善小企業金融服務。
8月10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銀行小企業貸款業務培訓會上表示將在小企業貸款上做好四個“規定動作”,以大力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最近,各地、各行業也紛紛實行了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一系列活動。
6月29日,中關村科技園區召開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會議暨征信產品會,公布了《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征信報告》(包括《標準征信報告》和《深度征信報告》),在2003年7月成立的中關村企業信用促進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中關村企業的信用評級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在中關村管理委員會的支持推動下,中關村科技擔保公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自成立以來,已為千余家中小企業提供了幾十億元的擔保支持,有效地推動了中關村中小企業的發展。
9月1日在北京召開的首都金融文化節暨北京國際金融投資理財博覽會上,參展的10家典當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打出了“中小企業融資的綠色通道”的旗號。北京寶瑞通典當行有限公司市場部副經理王朝陽說:“典當行漸漸成為中小企業尋求資金的有效渠道”。只要有足夠的抵押物,中小企業就能從典當行獲取它們所需要的資金,免去了中小企業從銀行融資時需要的各種冗繁的手續,及時解決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
9月5日,在渣打銀行廣州分行開業儀式上,渣打銀行中國區總裁曾璇強調:“渣打未來在中國業務發展的重點之一,就是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渣打擅長中小企業融資業務,這是我們的特色,在香港如此,在內地包括廣州亦同樣如此”。
渣打銀行通過零售業務部門管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為每個中小企業量身定做融資服務”。除了渣打,花旗、匯豐、恒生、東亞、美國等外資銀行或成立中小企業信貸部,或積極參與中小企業資信評級的工作,都在以各種方式介入中小企業融資的活動中。這些擁有強大資金實力,掌握先進的金融工具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小企業融資市場,除了給國內銀行帶來沖擊外,更多的是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發展的際遇。
與此同時,國內各商業銀行也針對中小企業融資,設計出了一系列新型的金融創新產品。
深圳發展銀行上海分行最近就推出了一款名為“創業寶”的融資產品。主要面向當地的中小企業主們。申請人以該行認可的具備合法所有權和支配權的房產作為抵押,在授信期限內可多次循環使用貸款額度內的款項。深發展在上海推出的這款“創業寶”貸款授信額度達到500萬元人民幣,極大地解決了當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另外,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杭州分行推出了三方協議擔保、國內保理業務、法人按揭貸款等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可供抵押的資產不多、擔保難的困境而設計的金融產品;北京銀行與多家擔保公司聯手,開通了中小企業融資綠色通道,推出了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銀行評級標準”;民生銀行一位管理人員向媒體透露,民生銀行將在今年年底前成立中小企業發展部,專門發展對中小企業貸款業務……
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很多切實可行的措施不斷浮出水面,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小企業融資的冬天即將過去。
融資渠道,專家獻策
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的難題,經濟學家們給出了各種建議:
討論多年的中小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被認為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方式之一。
立足于各地區的中小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與中小企業有著與生俱來的緊密關系。規模小,資金不足,抵御風險能力不強,在各自領域的劣勢地位使它們更容易惺惺相惜,團結起來。各中小銀行和民營銀行比大銀行更容易了解中小企業的需求,獲得它們經營的相關信息,其放貸成本要明顯低于大銀行。
而在中小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的基礎上,經濟學家們更提出了“社區銀行”的概念。
社區(community)概念是由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首先提出來的,社區銀行(community bank)是指在一定地區的社區范圍內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設立、獨立按照市場化原則運營、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中小銀行。凡是資產規模較小、主要為經營區域內中小企業和居民家庭服務的地方性小型商業銀行都可稱為社區銀行。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扎根在民間,是從民間自上而下組建起來的金融機構。
社區銀行具有區域性的特點,它與中小企業在同一個區域內,使其輕易地掌握了成本和信息的優勢,可以及時獲取中小企業的變化信息,并迅速做出決策,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較強的貸款調查、發放和管理,能夠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基礎上,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服務。
我國目前金融體制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隨著民生銀行的上市和民營銀行改革試點的呼聲日高,在我國成立社區銀行的時機已漸近成熟。目前我國已成立了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112家城市信用社,以及數以萬計的農村信用社的情況下,可以采取“改造”的方針,通過吸收民間資本,對現有城市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進行改造的方式,使民間資本獲得進入銀行業的許可證,也使中小企業融資的方式更加靈活、融資的渠道更加暢通。
而從宏觀層面看,推動中小企業融資,就要改革目前金融體制中不適宜中小企業生長的環節,為中小企業成長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李揚教授認為,改革目前金融體制中不適合中小企業生長的環節,需要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他提出,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企業產權制度,讓企業家能夠放心、自由地創業。李教授認為,企業決定金融最基本的立場,發展資本市場,資本市場要交易,就必須在市場上創造大量可以進行交易的企業,要辦公司,要讓它創業,讓它能夠自由地創業。他認為,良好的創業環境能夠激發創業者的熱情。如溫州,到處都有小老板,那個地方有創業的熱潮,人們到了溫州,就容易被激發出創業的熱忱。而溫州也有別的地方所沒有的支持創業的浪潮。而要創造這么自由創業的環境就需要在全國進行各個層次上的制度安排。
第二,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業的法律環境,鼓勵設立股份公司。李教授以臺灣為例,說明法律對中小企業創業的重要性:在臺灣,設立股份公司除極少數類似汽車制造這種資本密集型行業外,最低注冊資本只需要300萬新臺幣,75萬元人民幣左右。2002年7月底,臺灣股份公司數量達到15.9萬家。而在中國大陸地區,《公司法》將設立股份公司的最低標準定為1000萬元人民幣,到2003年底,工業領域股份公司數量僅有0.57萬家。
第三,大力發展服務于中小型企業特別是草根企業的權益市場,無論是以中小企業創業板還是別的什么形式,總之,要讓這些市場真正服務于中小企業。
第四,容忍各種非正規權益市場的存在和發展,這是和第三條相對應的。因為對于越低層次的企業,它的權益交易越不規范。
第五,發展各種形式的做市商制度,要允許這樣的制度存在,甚至鼓勵他們發展,他們能有效溝通資金的需求和資金的供應。對大量中小企業來說,需要有中介機構做溝通工作。
關鍵詞:產業結構:金融支持:結構調整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4392(2010)07-0059-03
一、通遼市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現狀
(一)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逐漸上升
2005―2009年間,農業增加值由90.13億元增加到150.0億元,年均增速13.4%銀行農業貸款年均增速達到15.7%,高出農業發展速度的2.3個百分點。這反映出近幾年全市信貸資金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國家關于加大對“三農”經濟支持的貨幣政策在基層得以很好的貫徹落實。
(二)金融支持工業力度加大,產業結構升級加快
2005-2009年,工業增加值由84.4億元增加到485.0億元,年均增速54.8%,第二產業結構占比上升19.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規模由2005年的61.0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00.81億元信貸市場份額達到50.6%,上升了21.9個百分點。其中,建筑業貸款變化不大。伴隨著工業貸款的快速增長工業增加值迅速增加,有力地促進第二產業結構的提升。
(三)金融支持服務業產業力度驟減,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據統計,同期的第三產業增加值由125.28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占比下降7.1個百分點,而信貸市場份額卻下降16個百分點。如果剔除政策性銀行商業貸款,2009年末第三產業貸款余額僅為27.6億元。第三產業大部分屬于服務行業,對地方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中小企業大部分都屬于這個范疇,然而,銀行提供的信貸支持與這些中小企業對全市的貢獻極不相稱。全市銀行信貸支持力度嚴重不足,是導致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通遼市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一)銀行信貸資金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持方式
2009年末通遼市的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達到78%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20個百分點相-比國際上多數較先進的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一般為30%50%,差距非常大。據中國人民銀行通遼市中心支行統計數據顯示: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總額為397.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為193.0億元,中長期貸款為202.1億元。企業融資來源中,貸款、企業債和股票融資的比例為95.7:2.4:1.8其中的銀行信貸資金量占比高達95.7%,高于同期全國相同指標近17個百分點。企業融資嚴重依賴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
(二)金融資源總量不足決定著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偏弱
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全市銀行信貸規模不斷擴大,各項貸款由1990年的30.6億元擴大到2009年的397.1億元,增長近12倍,年均增長14.44%。同期,GDP由33.9億元增加到1003億元,增長29倍年均增長19.51%,地方經濟年均增速快于信貸年均增速5.07個百分點反映出銀行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同時,各項存、貸款占全區相同指標的比重不足5%,與當地人口和土地面積占比極不相稱金融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三)、信貸結構不平衡加劇產業結構調整不平衡
近年來,全市經濟主要依賴第二產業來支撐,盡管第二產業的基數比第一、三產業小得多,但其增速卻比第一、三產業快得多。2005-2009年,第二產業年均增速為54.8%,而第一、三產業分別只有13.5%和25.6%。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銀行貸款也越來越多地集中于這里,與其相對應的是第三產業貸款逐步萎縮。加劇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首先,一些工業產能和產品出現過剩問題,而現在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加劇,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目前,全市工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初步建立六大產業支撐的基本經濟框架,其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90%以上上繳稅收占全市的95%。通遼市經濟增長主要靠這些行業帶動。期末六大產業占商業銀行貸款達到70.2%。集中了商業銀行七層以上的貸款。但是,六大產業中受國家宏觀調控嚴格限產的“高投入、高物耗、高耗能”產業一煤炭、電力和冶金行業貸款余額達到162.8億元,占商業銀行各項貸款的65.6%,信貸過度集中于這些行業潛在的風險不容忽視。
其次,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日益突出。目前,通遼市有各類企業10239戶,其中規模以上417戶,占4.07%。規模以上企業中仍有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據通遼市相關部門統計:全市中小企業創造62%的稅收,78.2%32業增加值、77.5%的銷售收入以及80%以上的就業崗位。然而,銀行提供的信貸支持與中小企業對全市的貢獻極不相稱。到2009年末,全市中小企業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為26.1%,低于大型企業9.2個百分點。中小企業大部分屬于服務和流通行業,在產業結構中屬于第三產業范疇,全市銀行的信貸支持不足不利于第三產業發展。不利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
三、相關政策建議
(一)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產業結構調整創造優良的生存環境
政府應盡快轉變職能。切實改善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間資金流動更多地取決于地區信用環境和金融環境。即金融生態。地方金融生態好,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流人,反之,則會導致資金外流。首先,強化信用意識。以提高政府信用為前提,通過媒體進行大力宣傳,營造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增強社會各界的信用意識。其次,建立信用追蹤系統和風險共擔機制。再次,加強法制建設,提高企業失信交易成本。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懲戒機制,對惡意逃債企業和個人加以約束和制裁。第四,加強金融教育提高金融服務人員的金融素質。宣傳普及金融知識,提高全民金融素質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只有完成好這個工程才能真正促進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應研究落實改善地區信用環境、提高地區信用水平、優化地區金融生態的措施,努力營造銀政、銀企和諧、協調的良好格局。形成有利于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綠色濕地”,把轄區打造成適合于金融業繁衍生息的“理想棲息地”。
(二)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著重考慮金融與產業的有效結合
金融與產業的有效結合是金融業和產業經濟共同發展的需要,金融和產業都是經濟發展中緊密聯系的一環。隨著經濟發展,金融和產業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進一步加深,金融和產業相互依賴會進一步增強產業僅僅依靠自身積累很難實現產業的跨越性增長,難以達到迅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因而,借助于金融的力量實現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金融支持的負面效應問題卻常常被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時所忽略。
(三)發揮金融資源配置作用,做好金融資源的產業范圍選擇
金融資源通過資本市場和信貸市場控制資金流向,達到金融資源的配置。在金融體系對經濟生活提供資金的過程也是金融資源對產業范圍選擇的過程。以優勝劣汰機制為基礎的金融資源選擇過程,有助于達到產業結構優化。金融資源與產業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選擇,形成合理效果,有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優化。對通遼市而言,一定要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同時要加強具有潛在優勢等產業的建設目前要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的政策傾斜,加強對這些產業的支持力度因此金融資源應更多的配置到這些產業中去。
(四)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功能,積極發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及保險市場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具有密切的同步聯動性,資本市場的穩步發展可以廣泛調動社會閑散資金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構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資本市場,主要是建設和完善多層次的、促進不同產業和不同類型企業的資本市場結構。目前,通遼市有一些優質的依托高新技術發展的中小企業他們都渴望通過上市公司這一平臺,解決自身發展的資金匱乏問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根據融資需求的風險收益特征建立具有不同上市標準、交易制度、監管要求的資本市場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
與全國相比,通遼市債券市場所占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只有一家企業發行了短期融資券建議應高度重視市場的發展,明確定位,不斷創新,積極推進全國統一的債券市場交易。
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為農業經濟發展解除后顧之憂。首先,積極探索符合轄區的農業保險模式增強農業保險抵御巨災風險的能力。其次,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補貼資金。再次籌建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不斷擴大以險養險的范圍,增強保險經辦機構抵御巨災風險的能力。最后,加大農業保險險種開發力度,探索開發農業信貸保險等適合市情的農業保險險種,促進銀保聯動。
關鍵詞:金融生態 資源利用方式轉變 協整檢驗 關系
問題的提出
我國西部地區資源豐富,作為“十二五”規劃中的能源基地和資源深加工基地,對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帶動了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一直以來的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的資源利用方式,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溫室氣體排放量大,造成我國多地霧霾嚴重,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發展,而且使資源優勢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越來越弱,西部大部分地區面臨著陷入“資源詛咒”陷阱的困境。但基于西部地區自然資源稟賦的特點以及新能源技術還不夠完善、發達,以傳統資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大幅度改變。只有資源利用方式轉變、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才能減輕環境壓力。
目前西部地區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實現,金融主體發展綠色金融以及企業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的主動性不高,緊迫性不強。只有優化金融生態,綜合利用經濟、金融、政府、法律的手段,完善企業和金融主體的利益機制,才能充分調動企業技術創新和金融主體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引導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加大科技投入,鼓勵技術創新,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因此,對西部金融生態與資源利用方式轉變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二者之間產生作用的具體傳導機制,提出優化金融生態的對策以加快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文獻綜述
(一)金融生態的概念
金融生態是一個仿生學的概念,它是由自然生態的概念引申而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04年的“中國經濟學50人論壇”上首次提出金融生態的概念,側重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即生態學的角度來考察中國的金融環境問題,認為它是指法律、社會信用體系、會計與審計準則、中介服務體系、企業改革的進展及銀企關系等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其中法律制度環境是金融生態環境的最主要構成要素。這種將金融生態等同于金融生態環境的觀點,被稱為“金融生態環境觀”。李揚(2005)從自然生態系統推演出金融生態的概念,將金融生態理解為包括金融體系和外部環境兩大部分且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系統,其中外部環境包括經濟、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金融體系由全部金融活動的參與者組成,包括金融資源的生產者(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消費者(企業、個人、政府)和分解者(中介、監管機構)。這種將金融體系與其外部環境以及二者間彼此依賴的關系視為一個動態系統,被稱為“金融生態系統觀”。
本文界定的金融生態概念屬于“金融生態系統觀”的范疇,它是指金融體系內部的各類主體、各種市場活動之間以及金融體系與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彼此依賴的執行一定調節功能的生態系統。金融生態理論的提出表明,金融業不僅只是單純依靠提供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金融工具獲得生存和發展,它的運行發展更廣泛地依賴于金融活動發生區域的經濟、政治、文化、法制等基本環境。
(二)金融生態與綠色金融、生態金融的關系
胡春生(2012)認為綠色金融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金融業如何促進環境保護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指出綠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資金流向節約資源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企業生產注重綠色環保,引導消費者形成綠色消費理念。其二是指金融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明確金融業要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過度投機行為。楊喜光、何梅(2012)認為生態金融等同于綠色金融,并強調與金融生態的區別,指出生態金融是一種將金融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經濟發展形式,而金融生態是指金融機構在良好的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微觀制度環境和宏觀制度環境的保障下持續健康運行。筆者同意綠色金融等同于生態金融的觀點。
金融生態與綠色金融、生態金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們都與金融有關,但金融生態是將整個社會環境包括金融體系在內視為一個生態系統,以生態系統平衡促進金融業的發展,而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則是金融主體在運行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對環保產業給予更多的金融支持,注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促進自身的發展,但不強調金融主體如何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的發展。
(三)金融生態與轉變資源利用方式關系的文獻回顧
目前有關金融生態與資源利用方式轉變關系的研究還較少,國內學者林晶、智葉青(2013)以北京市為例論述了金融生態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機理,通過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得出金融生態對產業升級有顯著影響的結論。高欣(2011)通過相關分析和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認為碳排放量與金融生態系統中的內部調節指標和金融生態環境指標有較大的相關性,內部調節指標與碳排放量形成了良性循環。國外學者Artur Tamazian等(2009)對金磚四國的金融和環境進行實證研究,認為金融發展與CO2人均排放量下降相關,特別是資本市場和銀行部門的發展以及更高水平的外國直接投資有助于實現更低的CO2人均排放量。
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金融生態與產業升級、碳排放、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索,嘗試將金融生態與其他領域的結合,而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則是有關金融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本文從優化西部金融生態的角度研究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及作用路徑,從理論上探索金融生態的優化如何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為高新技術產業提供資金并打通資金融通渠道,以技術創新推動資源利用方式轉變,以及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反過來如何促進金融生態的優化。
優化金融生態促進西部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穩定發展經濟
西部只有堅定的發展經濟,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交易成本降低,才能擴大金融活動的規模,發揮金融的服務功能和中介功能。同時,隨著西部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會資本的積累,才能使金融發揮資源配置功能,投資資源利用技術創新的項目,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經濟發展還將增強金融業的抗風險能力,促進金融主體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綠色衍生工具,有效規避、分散和化解綠色金融運行的市場風險。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投身于西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金融業務。因此,西部地區要立足資源優勢,并變資源優勢為資源利用優勢,對資源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形成資源利用的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要以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為目標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和技術創新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夯實經濟增長的基礎。
(二)政府監管與市場調節相結合
在優化金融生態的初期,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應該以戰略性的眼光為指導,發揮政府全局性的協調組織職能,使金融、司法、統計等相關部門職責明確,精誠合作,完善西部金融生態建設工作機制,對金融生態建設做出具體規劃。另一方面,要從利率優惠和信用擔保等方面, 制定出面向高新技術創新項目的金融制度,通過財政政策發揮政策性資金的作用,完善金融主體發展綠色金融的利益補償機制,激發金融主體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引導金融資源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流動,以技術創新驅動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
長期來看,應逐漸減弱“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完善金融主體破產退出機制,杜絕以發展綠色金融為由而享受政策照顧的僥幸心理,促使金融主體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最終使綠色的高新技術產業更容易享受到優惠、全面、多種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大大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加新型的方式轉變。
(三)加強金融主體自身建設并完善金融體系
一方面,金融主體應加強內部管理和控制,強化風險意識,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同時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創新金融產品,滿足西部地區各個行業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對金融資源的需求;還應建立發展綠色金融的配套制度,從環境風險評估、合規檢查、風險預警機制等方面加強管理和創新,促進綠色金融的長足發展,建立與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的長期良性循環。
另一方面,金融監管部門要打破國有銀行壟斷資本形成的格局,吸引非國有銀行積極在西部投資開發,降低銀行在西部設立分支機構的準入條件;鼓勵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民營金融成分,加快區域性證券市場和產權交易中心的培育;發展西部債券市場,對有利于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的高新技術投資項目可以直接發行項目債券籌集資金;設立綠色產業的投資基金,還應創新綠色金融產品,開發多種綠色金融衍生工具。通過金融體系的完善,便于充分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和各種金融資源,解決高新技術創新資金短缺的問題。
(四)加強法制建設并完善相關法律
一要制定有關金融生態建設的法律,完善現行的信息披露、會計準則、外部審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二要適時出臺發展綠色金融的法律法規,并不斷修改完善,使發展綠色金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特別是要加快以完善金融產權為核心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 促進現代金融企業的形成和發展。同時,金融主體也要制定符合綠色金融發展相應的業務操作規程。三要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對于違反金融法律的行為,要進行嚴厲懲罰,保障債權人、投資人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的競爭環境,將發展綠色金融的風險降到最低。通過法律法規切實保護金融資源,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為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加快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
總之,優化金融生態,推動金融業的發展,為發展綠色金融提供基礎條件和外部環境,打通資金流向高新技術產業的渠道,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這是一項繁重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適時調整的、長期的過程,需要從經濟、政府、金融、法制等相關層面入手,長期不懈的相互配合,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逐步實現西部金融生態與轉變資源利用方式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態[N].金融時報,2004-12
2.李揚.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研究―初步分析[J].福建金融,2005(7)
3.胡春生.綠色金融:將可持續發展內生化的新經濟發展方式[J].改革與戰略,2012,28(2)
4.楊喜光,何梅.我國構建生態金融體系探究[J].商業時代,2012(14)
5.林晶,智葉青.金融生態環境對產業升級的影響―以北京市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3(1)
6.高欣.我國碳排放與金融生態系統的相關性研究[J].商業時代,2011(20)
一、日本201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特點及相關政策
(一)出口增長趨緩,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出現停滯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出口環比增長率分別為7.0%、5.6%和2.4%,出口增長明顯趨緩。自2009年二季度開始,因中國等新興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以及歐美等經濟的緩慢復蘇,日本的對外出口已連續5個季度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面向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成為主要增長方向。但自2010年下半年開始,受希臘等國債務危機和美國定量寬松政策等全球金融形勢變化、日元快速升值、以及全球經濟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7―9月出口增長出現明顯回落,特別是以汽車為中心的出口下滑,使得凈出口對實質GDP增長的貢獻度下降到僅為0.02%的水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作用已經出現停滯。7―9月盡管日本對美國的出口環比增加1.9%,對歐洲的出口環比增長4.3%,但對亞洲的出口卻環比下降了2.6%。
盡管受到全球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日本的進口依然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局面,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進口環比增長率分別為3.2%、4.0%和2.7%,日元快速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此外,自今年3月份以來外匯儲備持續上升,10月份已達1.118萬億美元的高點,超過金融危機前的水平。
(二)受短期政策影響消費可能反彈,但極可能出現大幅波動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民間最終消費的環比增長率分別為0.7%、0.1%和1.1%。民間消費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保持連續增長趨勢,受短期政策因素影響,2010年三季度對GDP增長的貢獻度已達0.7%,成為本季度的首要增長拉動因素。7―9月家電銷售額明顯上升,其中以綠色補貼制度為背景,平板電視銷量持續增加,受9月份綠色汽車補貼制度到期影響,汽車銷量快速增長,同時,受酷暑影響,空調銷售數量也明顯提高,7―9月僅汽車和空調兩項的消費增長就達到11.1%,對GDP增長的貢獻度達0.6%;但是,面對各種綠色補貼政策已經或即將到期,以及持續的較高失業率和工資收入增長停滯等因素影響,新車銷售量已由9月份的47.2萬輛下降到10月份的30.4萬輛,10―12月民間消費下行概率很大。
民間住宅投資2010年連續出現正負波動,盡管7―9月住宅投資有所反彈,在4―6月負增長0.8%后,實現1.3%的增長,政府減稅等住宅消費支持政策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就業和收入等嚴峻形勢影響,即使未來住宅投資可以保持持續增長,也將是極為緩慢的。
(三)民間和政府投資弱化,企業效益有所好轉
民間企業投資呈現連續4個季度的正增長,7―9月設備投資環比增長0.8%,增長勢頭弱化。除運輸機械設備投資小幅減少外,整體設備投資4―6月與1―3月基本持平,7―9月明顯增加。除船舶、電力外的機械訂單數一改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連續下降的趨勢,自3月份開始一直呈正增長趨勢(6月份有小幅負增長);企業設備開工率也由2009年的63.1―84.1%的低水平,提高到今年1―8月88.3―91.3%的相對較高的穩定狀態;大用戶用電量自今年6月份開始基本恢復到了金融危機前的平均水平;汽車產量也基本上恢復到了危機前的水平,但各月之間仍有較大波動;盡管7―9月制造業、非制造業及服務業等分類別的投資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受日元升值、出口與生產鈍化等因素影響,設備投資增長的基礎相對較弱,且設備過剩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這些都將影響到設備投資的未來發展。
企業經營狀況出現了全面轉好。對占上市企業總數56%及市場價值82%的885家上市企業的統計表明,2010年7―9月的經常性收益同比提高49%,已經恢復到了危機前的7成水平,銷售收入提高7%,也已恢復到危機前9成的水平。同時,以新興市場需求及國內政策支持為背景,制造業業績回升迅速,大企業的訂單增加,制造業銷售額提高13%,經常性收益為去年同期的3.3倍。
公共需求方面,盡管政府消費連續保持較弱的增長態勢,但政府投資進一步下降,繼4―6月環比下降2.3%后,7―9月又下降0.6%,已連續5個季度持續下滑,政府公共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在持續減弱,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負影響因素。此外,受政府債務負擔沉重等因素影響,預計下一季度政府公共投資還將有所降低。
(四)通縮狀況沒有明顯改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2010年前三季度日本繼續處于通縮狀態之中,7―9月扣除生鮮食品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分別為-1.0%、-1.0%和 -1.1%,盡管與上半年相比略有好轉,但通縮的總體趨勢并沒有改變。2010年前三季度就業狀況仍不見好轉,完全失業率一直在5.0%左右徘徊,受企業降低成本策略影響,7―9月份失業率為5.2%、5.1%和5.0%,9月份完全失業人數340萬人。因企業經營狀況整體向好,有效求人倍率呈現輕微的改善跡象,7―9月份分別為0.53、0.54和0.55,但未來走勢依然很不明朗,并且明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確定率降至57%的最低水平,比去年同期下降4.9%,進入“就業冰河時代”。
(五)金融環境逐步改善,金融機構效益明顯好轉
日本廣義貨幣M2在7月增長2.9%的基礎上,8―10月份分別增長2.8%,在經濟增長率很低的情況下,繼續保持穩定寬松的貨幣供應。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維持在0.1%左右的水平,10年期長期國債平均利率自8月份開始降低到了1.0%以下。日本6大銀行4―9月的純收益是去年同期的2.7倍,達1.2兆日元,債券的銷售擴大7.7倍,不良債權損失減少81%,貸款同比減少7.5%。盡管銀行資金充足,信貸環境改善,企業資金借貸成本有所降低,資本和債券市場運行狀況良好。但受歐美經濟不景氣及日元升值等因素影響,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
受美國和歐洲經濟不景氣,以及美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等影響,日元快速升值,由4月份的1美元兌93.38日元的平均值,提高到10月份的81.81日元,升值幅度超過12%,對日本的出口增長產生了明顯的沖擊,并且影響到了國內就業與政府財政收入狀況。
二、宏觀經濟政策
(一)實施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并著手稅收政策的調整
為減輕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日本銀行于10月5日宣布,將銀行間無擔保拆借利率從0.1%,下調到0―0.1%,開始了實質性的零利率政策。
日本銀行8月30日出臺的《追加金融緩和對策》。規定到2011年上半年,繼續維持長期利率1.0%左右的寬松政策,同時還規定以較低的固定利率方式擴大信貸供給,在原有的3個月資金信貸量基礎上再追加20兆日元的資金,并啟動了為期6個月的信貸供給政策,為此提供10兆日元的資金。
針對法人稅在OECD國家處于明顯的高位以及消費稅偏低等狀況,為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發展能力,日本政府正在研究降低法人稅5―10個百分點,并提高消費稅5個百分點等相關措施,但在提高消費稅方面國內出現了明顯的意見分歧,并對7月份的參議院選舉產生了影響,面對日益嚴重的政府債務,消費稅的提高似乎不可避免。
(二)出手干預匯市并進行資產購買,追加日元升值和應對通縮預算
9月15日,當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突破83∶1后,日本銀行在東京外匯市場拋售日元并買進美元,直接干預日元匯率,這次行動日本銀行動用了約250億美元的資金,使日元對美元匯率在當日下跌至85∶1的水平,這是今年全球匯率爭議出現以來國際上首次由國家出面干預匯市,也是日本政府6年多以來首次干預匯市。
日本銀行在10月4―5日的例會上,除再次確定了零利率政策,并確定了執行到2012年以后的時間表外,還在上述30兆日元的信貸政策的基礎上,又推出了5兆日元的資產購買方案,主要用于購買國債(到期時間兩年以內)、短期國庫券、以及企業債券等其它金融資產,以進一步刺激經濟增長。
針對7―9月經濟增長明顯下滑的現象,以及政府財政收入低、負債嚴重等問題,日本政府以10月29日的《日元升值和應對通縮的緊急綜合經濟對策》為基礎,向國會提出了5.1兆日元的2010年度預算修正案,該修正案已于11月16日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主要涵蓋就業和人才培養、推進新成長戰略、醫療看護、以及提高地區經濟活力和搞活中小企業4個主要領域。
(三)以新成長戰略為目標,在政策上將應對日元升值、通縮等與新成長戰略密切結合,以進一步提升經濟競爭力
在2010年8月出臺的《經濟對策基本方針》中,針對日元升值和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可能帶來的經濟下滑風險,以及應對經濟下滑的擺脫通縮措施,從應對日元升值和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經濟下滑風險,和構建低碳社會等的《新成長戰略》兩個視角,更加注重實效地對創造新需求和就業的政策措施進行嚴格篩選并實施,以期盡快擺脫通縮局面,相關的5個主要支柱包括:就業、投資、消費、區域防災減災、以及體制機制改革。同時,通過設立《新成長戰略》實施促進機構、召開就業和人才戰略對話會議、實施日本國內投資促進計劃、編制2011年年度預算等措施,加速推進《新成長戰略》的實施。
經濟產業省在2010年9月10日出臺的《與經濟產業省相關的經濟對策實施概要》中,提出了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促進低碳型就業和投資、對中小企業實施高附加值化與銷售渠道開拓等緊急支援、強化新畢業人員的就業對策、延長家電綠色生態返點制度、延長住宅綠色生態返點制度、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等6項重要措施,以及促進法人稅下調、設立《新成長戰略》實施推進機構、實施促進日本國內投資促進計劃、加速體制機制改革等相關措施,來更有效地應對當前的經濟不景氣局面。
經濟產業省在2010年10月出臺的《日元升值和應對通縮的緊急綜合經濟對策》的相關部分中,提出基于經濟產業省的8500多億日元相關補充預算,通過資金支持、以及技術開發和海外拓展支持、領域開拓支持、地區商業活化、緩解就業壓力等具體措施,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就業和提高地區活力;通過家電綠色生態返點、以及住宅綠色生態返點范圍的擴大、住宅太陽能電池設施補貼、中小企業低碳發展支持、綠色柴油車購買補貼等具體措施,來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通過促進國內投資、加速技術開發、有效應對稀土危機、日元升值正面效果運用、以及醫療看護產業支持等具體措施,來推進《新成長戰略》的實施,以建立和鞏固中長期經濟成長的基礎。
(四)以APEC會議為契機,強化區域合作、努力開拓亞洲市場,增強外需拉動力
日本以APEC東道主的身份,大力推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進程。在2010年11月14日發表的橫濱宣言中,明確了努力糾正世界經濟不均衡狀況、追求健全的財政運行政策、抑制貿易保護主義等區域經濟合作目標,同時,對未來發展提出了許多重要戰略設想,以促進亞太國家間的經濟自由化和一體化進程,穩定并增強亞太國家的外需,從而保證為日本經濟未來持續穩定增長提供相應的外部動力。
同時,日本經濟產業省以《新成長戰略》中的海外市場拓展戰略為核心,在《產業結構展望2010》中,將高速鐵路、核電等11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確定為海外拓展的重點領域,并提出了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業競爭力,通過官民結合等方法,加強海外市場拓展等策略。日本企業也借助日元升值的有利時機,以新興經濟體和環境領域為重點,繼續加大海外投資并購力度,據估算2010年日本企業主要海外并購額超過1兆日元,主要集中在制藥、化妝品、機電等領域。2010年海外設備投資額預計將同比增長35.1%,達2.76兆日元,在制造業的1.9兆日元新增投資中,汽車行業增長44%,電氣電機行業增長55.5%,成為海外投資增長的主體。日本已連續4年加大在汽車、電力等領域的研發和投資力度,日本7大公司在2010年將保持14―52%的投資增幅。日本企業希望通過占領新興市場來進一步提高其收益,以帶動本土相關產業發展,并基于國內外一體化的戰略考慮,從整體上保持目前的發展勢頭。
三、2010年日本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一)經濟增長明顯放緩,通縮狀態將長期持續,美國定量寬松政策及全球經濟不景氣帶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
1、外需市場下滑趨勢明顯,貨幣和財政政策已基本窮盡
目前美國6000億美元的二次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已經出臺,韓國G20峰會并沒有對相關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澳大利亞、日本、巴西等國匯率升值嚴重,新興經濟體面臨著更大的通脹壓力,不僅通脹率高,貨幣升值也普遍較快,巴西、泰國、新加坡、韓國等已紛紛出臺相應措施控制熱錢流入,全球經濟進入新的不穩定期。對日本經濟增長支撐很強的中國及亞洲經濟不穩定性增加,已經使得日本7―9月對亞洲的整體出口呈下降趨勢。同時,日本企業經營狀況全面轉好加上日元持續升值的影響,會進一步加快企業的海外投資進程,進而對日本的出口及稅收、就業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使得政府未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更加捉襟見肘。
由于政治和戰略層面上對美國的嚴重依賴,日本在金融政策方面的自主性受到了明顯的限制。盡管9月15日日元對美元的匯率突破83∶1后,日本銀行采取了直接干預日元匯率的行動,但由于美國和歐盟的批評,在美國出臺二次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后,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一度跌破81∶1時,也沒有再次干預匯市。5兆日元的資產購買量化寬松政策相對于美國6000億美元的水平來說,也只能是小巫見大巫。目前日本的寬松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已經走到了盡頭,利率已接近于零,并且由于日元升值加速企業走出去,將會使日本政府本已債臺高筑的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很難再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的復蘇。
2、內需反彈非常不穩定,相關政策有待延續和加強
盡管國內需求拉動在2010年三季度由負轉正,并成為三季度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個人消費和住宅投資政策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受失業率高居不下、收入增長緩慢以及經濟前景渺茫等因素影響,內需反彈非常不穩定,10―12月份極可能出現明顯的負增長。汽車綠色生態返點政策已經在9月底到期,綠色家電及綠色住宅補貼返點制度也將在12月底到期(國土交通省已經決定將綠色住宅補貼返點制度再延長一年),新的拉動政策的出臺將受到政府日益沉重的債務負擔的嚴重制約,影響甚至決定今后內需的持續改善,民間銀行收益持續下滑等因素,已經對地方投融資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二)2010年日本經濟發展預期
日本國內經濟學者對10―12月的經濟增長普遍不看好,認為汽車消費等將出現明顯下滑現象,并且工礦生產業將連續兩個季度繼續下滑,將出現與1994年和2004年相類似的,因短期政策等原因第四季度由正轉負的經濟增長格局。
從相關經濟研究機構的分析來看,三菱綜合研究所認為日元升值對實質GDP的影響為-0.4%,其對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與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伊藤忠商社相同,2010年的實質GDP增長率為2.6%,2011年為1.0%;日本總研對2010年實質GDP增長率預測也為2.6%,2011年為0.2%;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的預測為2010年2.7%,2011年1.3%。
四、啟示與建議
(一)內外并舉,從戰略高度看待和處理通脹問題
與日本的貨幣快速升值和經濟通縮不同,受美國二次量化寬松及我國去年寬松貨幣與財政政策的滯后效應雙重影響,我國當前面臨著巨大的通脹壓力,盡管今年已經6次提高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加息一次,人民幣匯率也升值了近3%,但10月份的通脹率還是達到了4.4%的水平。鑒于拉美債務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沉痛教訓,我國更應著眼于預防定量寬松后熱錢流出的更為嚴重的后果,并與當前的通脹控制措施有效結合起來。為此,首先,應加大與往年相比的人民幣升值幅度,以抵消部分國際通脹的傳入影響,并防止人民幣兌美元以外的其它貨幣的明顯走低對結構調整的不利影響和外匯儲備的進一步增加。其次,應大幅收緊國內的貨幣流動性,提高加息幅度,著眼長遠,特別重視與制止資產泡沫相關的金融手段的應用,控制資本和熱錢流入。再次,還可以考慮配合采用一些價格管制等行政手段??傊?,這次美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帶來的沖擊不僅是一次重大挑戰,也是一次重要的機遇,我們應抓緊國內經濟結構和收入分配調整工作,練好內功,以更有效抵御未來更大的外部沖擊。
同時,既然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無法在短期內被替代,通過大量減持美國國債的方式,降低美國國債和美元信譽來制止美國定量寬松貨幣政策的繼續實施,又將引起中美間的政治沖突與全球性風險。所以,我國應在與其他國家密切合作,加快國際金融改革的同時,加大對美國的國際壓力,并優化自身的外匯結構,以10+6為基礎,加速區域金融一體化進程,通過更加緊密地金融合作在區域貿易結算中降低美元的使用,以減輕外部通脹壓力及相關影響。此外,還需要采取相關措施,幫助受影響大的東盟、澳大利亞、巴西等國提高抵御能力,為我國未來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提供相應的資源和市場保障。
(二)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根據自身發展制定相應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