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7: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語文網絡教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網絡; 作文教學; 校園網;互聯網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有關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問題,并把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薄伴_發和利用各方面的課程資源,建立互補互動的資源網絡,建立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這實際上指出了語文教學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即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p>
一、網絡技術在語文教學上的優勢性
其一,網絡技術為現代化的語文教學理念、新型教學思想的產生和爭鳴提供了平臺。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在網上公之于眾,將會引起討論,從而在激烈的爭論中形成具有活力的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其二,網絡提供了豐富的語文聽、說、讀、寫的內容,能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輔助和補充;課堂上所掌握的方法,可以運用于網絡自學,在網絡與課本的撞擊中有利于形成現代化的教學內容。其三,網絡技術直接運用于課堂語文教學,沖擊和改變了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方法的體現。其四,網絡的廣泛聯結性、資源的共享性、瀏覽的方便快捷性等為教育的國際化、終生化、個性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由此可見,網絡技術為語文教學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和創造了條件,而運用網絡技術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語文教學的現代化。因此,在語文課程建設過程中實現語文教學與網絡資源,特別是校園局域網的聯合,是語文教育教學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二、有關作文教學的網站的建立方式
這個網站根據對象可分為三塊:一塊是由老師完成,另一塊需要學生完成,還有一塊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
1、教師專區。
其一,設置課程資源??砂娮咏滩?,授課教案,授課錄象,多媒體課件等。面向學生的還有學生作品、參考文獻、相關網站,教學資源下載等。教師可對所有欄目的內容根據需要隨時更新,每一個欄目都有較強大的功能。例如,“電子教案”是老師的講課方案,學生從網上看后,會對這一次作文的教學目的更清楚,了解了這次作文完成的目的。而教師不需要掌握高深的計算機技術就可以很方便地上傳,大大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每一次作文練習后,可更新相關的內容,或者建立與本次作文教學相關的新網頁。其二,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是為教學服務的。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設計是在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教學問題和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并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上要在進行學習需求和教學內容等分析的基礎上進行,要能最大限度地創設教學情境,為實現學生的意義建構打下基礎。它是教師的課堂授課實錄和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課后回憶、復習上課內容,掌握重點,總結提高。同時多線性,集成性、互動性的多媒體,使教學環境生動活潑,這些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目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三,教學資源下載。是擴展性教學資源,教師憑借專業化的眼光為學生挑選一些非常有用的教學資源。如把大量的與寫作課程相關的音頻、視頻和資料上傳供學生閱讀和下載,以此來豐富寫作課程的內容,達到各種信息資源的共享,教師通過此欄目搭建知識框架,實現教學資源的積累、改造、重用、更新,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充實自我。
2、學生專區
“學生作品”欄目是學生作文展示的平臺,以此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給予學生成果以反饋意見,進行鼓勵,營造出一種競爭交互式的氣氛。這樣的形式不僅考驗教師在指導學生方面的功力,更督促學生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文,因為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成果被擺到一個公開的環境中去,這不僅是對學生作文質量的監督、督促,同時也讓更多的人看到學生的成果,并對此進行評價,使學生在不限時間空間的網絡中,感受到課堂討論的氣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他們成就感劇升,而學生的成功,也正是教師孜孜以求的教學效果和教學境界。“參考文獻”欄目為學生提供了教學書目,期刊雜志。論文,作品等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相關網站”欄目主要為學生提供一些超鏈接,點擊這些超鏈接,可以使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到其他寫作網站中進行學習,使課堂教學在網絡中得到無限的延伸,大大拓展了教學的空間。
3、互動區
“討論”和“答疑”區是師生互動的教學平臺。討論可由教師發動也可由學生發起,擬定一個話題,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使網絡成為課堂討論的延續;答疑是專為教師解答學生問題而設置的,無論是學生是否在線,問題都可以得到答復和解決,這一欄目可以方便學生在課后不限時空的學習和討論,或就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同教師交流,并能盡快得到指導,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與教的關系。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的飛速發展給傳統作文教育開出了一條新道。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指導,在網絡技術條件下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創建基于網絡技術的開放式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必由之路。
三、校園網與互聯網的溝通
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構建開放式的、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表現為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可以把全國乃至在世界的圖書館的資料提供給學生閱覽,校園網、學校電子圖書館、學生家庭電腦等能夠給學生提供非常優越的自主學習環境,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學習,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引進研究型學習、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并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大綱設定的任務,更為關鍵的是培養學生收集、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將語文課堂所體現的激情延續到課外。而互聯網便捷性、交互性、超時空性以及對于資源共享性的特點,無疑正好適合于語文這種研究型的學習。因此,語文學科自身的發展需要研究型的學習方式,更是需要借助網絡的力量。信息相互便捷傳遞的校園網絡平臺使學生、老師可以通過上網聊天、發電子郵件建立論壇等形式對語文教與學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實現互動式交流,建立開放、多樣、有序的課程體系。特別是在寫作教學上教學方式應該本著根據學習內容和目標的不同,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現代化的學習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
【關鍵詞】中學語文 模糊性 文本解讀 網絡
隨著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語文這一學科充滿活力,對學生充滿吸引力,然而中學語文教學卻一直缺少活力。如何能讓中學語文教學像中學語文一樣充滿活力呢?筆者認為,我們在探索先進的教學方法的同時,更應該回到語文本身來尋找原因,到底是什么讓中學語文教學缺少活力呢?筆者認為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模糊性。
一 中學語文與模糊性
什么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模糊性呢?簡單地說,也就是與其它學科相比,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難以量化、標準化、條理化的特性。
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是開放性的,知識間連貫性不強,知識內部又是有機的,它又綜合了情感生活,而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又造成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差異很大、教學階段劃分不易、學生定位難、過程不易傳遞與有效規律少的特點,這些形成了中學語文教學中難以量化、標準化、條理化的特性,它植根于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容回避。那么模糊性對于中學語文教學究竟有那些影響呢?
模糊性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幾個突出矛盾,如:學生的差異性與班級授課的統一性,語文內容的繁多與課時的有限性,思考過程不易傳遞、有效規律少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理念,對學生定位難與因材施教等。當然,模糊性給中學語文教學也帶來了很多契機,例如:正因為語文內容是開放的,語文才可以無處不在;正因為語文內容是非線性的結構,學習者才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正因為學習者之間差異性大,才使得學生在思維知識的碰撞中能夠相互拓寬知識打開思維;正因為語文綜合了情感生活,才使得語文與學生的關系更加密切;正因為語文的結構是有機的,才使得學生在學習語文時不會顧此失彼;正因為語文有效規律少,思考過程不易傳遞,才使得學生的思維具有個性,從而具有創造性;正因為文選解讀的多義性,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等等。
可見,中學語文教學的模糊性提供的更多的是具有挑戰性的契機。它只是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能夠擁有一個可以無限制地交流知識、生活、情感體驗的平臺,可以讓學生及時而盡情揮灑自己青春才華,讓學生在傾訴與交流中提高語文素養。
二 課內文本解讀與模糊性
語文作為中學教學的一個學科,自然要重視課堂教學。而中學語文教學是以文選為載體的,文選解讀自然應該備受重視。
語文的階段性劃分不易,學生難以定位自己的語文水平以及與他者的差距,過程又不易清晰表達,有效規律少,所以對文選的解讀要的不是規律,而是思維過程,讓階段性的思考結果之間的碰撞去啟示影響他者思維,所以文選解讀的基本思路是通過一個有效地課堂設計和課堂處理,讓課堂內文本解讀成為一個學生有效地交流平臺。
有效地課堂設計首先應立足文本,語文的課堂設計最終是服務于語文的文本教學的。它不僅讓學生的思維有所依托,而且文本的多樣性與獨特性也讓課堂結構變得更加自然、靈活有效。其次應該簡潔,根據學情和語文素養的需要,結合文本,分清學生自習與師生共同學習,讓課堂變得簡潔清晰,讓時間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在有效的課堂設計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及時不斷地亮出自己的思考的結果,從而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去相互體驗并啟示影響他者的思考過程,在學生的交流中,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中,提高學生的情感思維。把對文選的解讀部分變為一個擁有相似基點的交流平臺,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進行訓練,在掌握文選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有效思維。
立足文本,以點帶面,巧設問題,為學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創建有效的平臺,方能揚模糊性之長避模糊性之短,激活中學語文教學。
三 網絡與模糊性
既然中學生提高語文素養,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節一節有明確學習目標的課堂或者一系列語文輔導書,更重要的是一個交流探討的平臺,那么,在如今通訊技術如此發達,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為什么要拒絕現代科技呢?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應從信息技術、語文學科的特點入手。
1.信息技術的特點。
(1)資源的海量化?!爸R爆炸”這個詞語在網絡上才有最切身的體會。
(2)形式的多樣化。多媒體電腦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
(3)活動的交互性。人與人的互動、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跨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4)學習的主動性。以上特性決定了信息化的學習必然由學習主體進行自主選擇、探究。
2.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教學內容為: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信息技術時代,語文教學必然有新的特點。
(1)閱讀。信息時代的閱讀應高度重視略讀和快讀。
(2)寫作。隨著電子系統交換信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實用文體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文體,組織和改編有關信息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寫作能力。
(3)口語交際??谡Z交際技能將被視為獲得并保持職業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學習環境的構建
學校建立語文網絡教學網站“網絡語文實驗室”。網站分為資源區、學習區、交流區、教師區。
資源區分為站內資源和網絡資源。站內資源有在線圖書館、基礎知識、高考特區、新聞中心、學習方法、課件等;網絡資源精選網上相關網站進行鏈接。
學習區分為課文、閱讀、寫作、口才、研究幾個版塊,具體的教學內容在相應的版塊以不同的課件形式呈現。
交流區有論壇和聊天室供學生進行異步或同步交流。
教師區介紹在線教師情況,提供電子郵箱,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
三、整合的模式
傳統語文教學偏重知識系統和能力訓練體系,注重傳授語法詞匯知識,語言教材中收錄的少量文字只是作為傳授知識的范文,現代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1.教學內容問題化。
根據語文學科性質和具體的教學內容特點,由教師和學生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各種形式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在網絡上呈現出來,為學生在課內外的探究性學習設置邏輯起點。
2.教學過程探究化。
學生主動地獲取由教師匯編整理并放置在網絡上的相關資料及其他的網絡資料,在獲得基本知識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圍繞著相關的問題進行自我探究或集體討論,教師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和引導學生的討論,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傳承型轉變為探究型。
3.教學活動網絡化。
在教學活動中,改變過去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教科書的單一狀況,強調培養學生從網絡資源中獲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組、創造教學內容的能力,養成從網絡獲取資源的習慣。
4.教學結果創新化。
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確立,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發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
四、整合的實例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著力于探索“雙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將全班同學分為幾個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主題開展調查研究、搜集、甄別資料,并將本小組的學習成果以電子作品的方式呈現給大家。小組內成員之間交流、協作,小組與小組之間以問題的方式進行質疑、辯論,最終達到全班同學都能共享任何一組的學習成果。
應用“雙主體探究式”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時,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題化。
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確定系列課題,供學生選擇。選題時,一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有事能做”;二要與學生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有事可做”;三要與學生的興趣相結合,讓學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學習、小組學習成果作品化。
學生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成果,一定要以電子作品的形式呈現并在班級交流。因為學生根據選定的課題,在研究中會搜集到大量的資料和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在頭腦中是零散的、無序的,在讓其制作成電子作品時,他們會對這些知識、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梳理,通過組內協作學習的方式,達到使認知系統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組間交流問題化。
每個小組研究的課題不盡相同,為了使全班同學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個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學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會存在不完善甚至錯誤認識的可能,通過展示會為其他同學或教師所發現,并通過解答其他組同學的疑問,使問題探討的程度加深,認識更加合理;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回答其他同學的問題和向其他組提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傾聽、觀察、分析、概括、歸納、講解、提問、辯論、思維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發的思考
在信息技術和高中語文課程整合的實踐中,不斷受到觀念的沖擊、技術的阻礙,體驗著探索的艱辛和創造的快樂,引發的思考是廣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術不應局限在“媒體論”的階段,不能成為教師“機灌”的工具,應該認識到它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為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最佳環境,對教學理論、教學模式、教育觀念甚至是教育體制產生深刻的變革。
2.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對語文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必須有更高的素質。對教材、教法、學生的把握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一貫強調的,這一基本功在信息時代顯得更加重要,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如教材的處理、學生的新特性、教法的變革等。信息化時代的語文教師應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關鍵詞〕大學語文;立體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096(2013)03-0094-04
近十余年來,我國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在教育理念、課程定位、教材編寫和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但是,尚有一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有的甚至未被觸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東北財經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全國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已有成果,著力解決當前教學改革中尚未觸及或尚未完滿解決的問題,立足本校,充分考慮財經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力爭創建大學語文教學新模式,對全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做出創新性貢獻。本文立足于東北財經大學語文教改經驗,探討大學語文教學新模式。
一、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綜觀大學語文教學現狀,我們認為有如下問題亟待解決:
1目標定位多元性與教學模式單一性的矛盾
根據語文的內涵與素質教育的需要,大學語文界在理論上將課程目標定位在工具性、審美性和人文性三個層面[1]。而在以提升應用寫作能力為主的,在現有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下,很難全方位實現三大目標。例如,許多高校為學生職業需求考慮,把應用寫作能力確定為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功能,但在以提升應用寫作能力為主的教學實踐中,文學性與實用性很難兼顧。20世紀50年代語文界將“語”和“文”分開,即是考慮到這一實際情況。既然目標是多元的,那么通向目標的路徑也就應該是多條的。
2目標宏大與課時有限的矛盾
大學語文試圖包打天下,既想培養文學素養,又想提升寫作能力,在有限的五六十個學時里,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無法達到目標的。許多學校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了這個問題,過去的做法是壓縮和削減,結果是語文功能沒有很好地實現?,F在要探索的是:如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使大學語文功能最大化,實現工具性、審美性和人文性這三大目標的統一。
3學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
語文學習嚴格遵循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寫的能力要在大量的寫作實踐中形成,閱讀能力要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形成。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提升,更需要一個長期濡染的過程。經驗告訴我們,語文是自己學出來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在語文學習中,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自覺性和自主性的培養尤為重要。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大學語文必須著力呈現語文“語”加“文”(即語言的創造與形式的創造)的“元”品格,喚起學生的興趣,養成自覺學習習慣。
二、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研究與實踐內容
1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
2008年上半年,東北財經大學舉辦了“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大討論”。在學生層面,組織了座談會和問卷調查;在教師層面,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撰寫了相關論文。專門舉辦了研討會,當時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參加了研討會,教務處處長、人文學院等相關學院的多位院長、教授也應邀參加了研討會。綜合各個層面的意見,明確了東北財經大學語文課程的目標定位:在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偏重于審美性和文化性的環境下,我校大學語文課一方面要跟上全國課程改革的步伐,順應大趨勢,增強審美性和文化,同時不跟風,不躁動,而是立足現實,講求實際,堅守工具性陣地。創新理念,積極實踐,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為了實現工具性、審美性和人文性三大功能,構建了兼顧“語”和“文”的立體化課程體系;為了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創造了持續性教學方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施了實踐性互動模式。
將大學語文分成“語”和“文”兩部分,分科設課?!罢Z”的部分包括應用寫作、演講與口才和語法修辭與邏輯等,其中,應用寫作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其他為任意選修課;“文”的部分包括文學欣賞、唐宋詩詞賞析、紅樓夢導讀、魯迅導讀、戲劇欣賞、影視文學賞析、西方文學名著導讀、傳統文化十六講、《論語》導讀和《莊子》導讀等,其中,文學欣賞為公共基礎必修課,其他為任意選修課。“語”部分的課程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與表達能力為主要目標,“文”部分的課程以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審美趣味以及增強文化素養為主要目標[2]。這樣,通過以應用寫作和文學欣賞為核心的大學語文課程群的建設,從課程設置上確保三大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個性化需求。
2設置實踐教學環節與實踐教學內容
能力和素養的形成都離不開實踐。我們的做法是:
把大學語文5學分(90學時)分為3+2,3學分(54學時)用于文學欣賞,2學分(36學時)用于應用寫作;3學分用于課堂教學,2學分用于學生自主實踐。文學欣賞的3學分再分為2+1,2學分用于課堂教學,1學分用于學生自主實踐;應用寫作的2學分分為1+1,1學分用于課堂教學,1學分用于學生自主實踐。
學生網絡課堂實踐,以學生自主訓練為主。為了有效地實現這種實踐教學環節,我們研發出了頗具創新性的實踐教學軟件,在學校教務處網頁上單獨開辟了網絡平臺:文學欣賞課程實踐園地和應用寫作實踐園地。界面主要包括“網絡提交板塊”、“評價板塊”和“展示板塊”三大組成部分,并提供了檢索功能和抄襲作品警示。這一網絡平臺可提供學生提交作業、教師評判作業和師生相互閱讀等多種功能,從而突破傳統紙質作業的限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溝通,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保持持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最大程度上改進學習效果。
作為大學語文改革的重中之重,這種實踐教學環節的特別之處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加大學生實踐的力度。第二,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也有明確的大綱和規定,是一種遞進式的實踐學習。第三,實踐教學完全是一種網絡化的教學方式。第四,實踐教學初步建立了保障體系。為確保實踐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成立了以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和大學語文教學部主任為領導小組的管理部門,加強對全校大學語文實踐教學的領導。同時請學校教務處和學校教學督導團隨時通過網絡平臺對大學語文實踐教學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此外,還與各個學院輔導員建立聯系,以便于任課教師與每位學生保持聯系,確保實踐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同時在大學語文教師隊伍中選出責任心、事業心和業務水平都很突出的教師擔任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教師們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遇到技術問題可以隨時得到幫助和指導。實踐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內容的設立,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由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引導者和監督者,教師的責任更大,工作變得更加復雜。而且,實踐教學對教師寫作能力以及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們經常針對實踐教學問題開展教研活動,對實踐教學活動開展得好的教師提出表揚。
3創立“3+2兩段式”教學模式
在具體的教學模式上,大學語文區分于其他教學的一大獨特之處在于對持續性教學的重視和實施,以大學語文主干課《文學欣賞》為例,我們將教學活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在大一第一學期設置課堂教學環節,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文學欣賞部分,強調教師的示范性,教師在課堂上雖然只選講十幾篇課文,但是由于這十幾篇課文在選文上的代表性,最后合起來,應該成為一個簡明文學史體系、簡明文藝學體系和簡明文化史體系。應用寫作強調范文賞析和學生習作點評,同時有針對性地講授寫作基礎理論。所講文種雖然也不多,但是由于所選文種具有代表性,最后合起來應該體現出寫作理論體系。在時間安排上,文學欣賞放在大一第一學期進行,應用寫作放在大二第二學期進行。這樣安排是考慮到文學欣賞與高中語文的銜接性,應用寫作與專業學習的融合性。
第二階段在大一第二學期和大二第一學期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始終在實踐中密切接觸《文學欣賞》,在時間和要求上都有明確的規定,內在地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切實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文學修養和人文情懷。
4建設以實踐為中心的網絡教學平臺
“3+2兩段式”教學需要依托網絡平臺及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因此,應著力加強相關的網絡資源建設。東北財經大學的語文網絡教學資源包括“網絡課程”、“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園地”和“大學語文在線”等三個網站,實現了資源搜索、遠程教學、題庫測試、論壇交流、課件共建和師生交流等系列環節在網絡環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補。
在上述網站中,“網絡課程”是主要用于教學工作的網絡平臺。在“網絡課程”中設有“多媒體資源”,包括教師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和部分教學錄像;“教師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大綱、教學日歷和電子教案等;“學生學習資源”包括練習思考題、重點難點和模擬考試題等。
在“大學語文實踐教學園地”中設有“我要交作業”、“評論專區”、“精華文章”、“最高人氣選手”、“年級作品集”、“抄襲作品”和“教師私塾”等多個欄目,是學生學習交流和語文寫作的主要場所。教師在教學平臺定期公布作業,引導和督促學生課下自主實踐,對學生作業進行抽查和點評,推薦精華文章,典型病文等。教師與學生亦可利用此平臺就學習中的問題直接進行交流。
在“在線學習”中設有教材全部課文的學習材料,包括“課文概述”、“課文學習”、“作者簡介”、“學習重點”、“本課練習”和“拓展資源”等,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
依托網絡,東北財經大學的語文教學逐步建立了以課堂教學為基礎、以課下在線學習為重要輔助、以讀、寫實踐為中心、以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研討為促進的新的教學模式。
依托這個環境,進行課堂教學任務的分化,確立了以課堂講授為主,同時以網絡課堂為重要輔導手段的教學模式。其中教學論壇的使用,成為主要的學習體會交流和寫作訓練的場域。論壇主要設立教學寫作板塊——鼓勵學生發表原創作品;教學討論板塊——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評點和資源共建;教師私塾板塊——教師發表自己的論文和創作;舊帖回顧板塊——匯集以往各學期學生發表的精品帖子。
5考試方式改革
實踐考核也改變了單一機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了以能力測試評價為主的考核體系?!段膶W欣賞》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以及單獨設立學分就充分體現了對能力和素質的培養,這在實踐內容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即便是課堂教學之后的閉卷考試,命題原則也是以考核能力為主,除了一些必須的經典篇目背誦之外,其他都是純粹的能力測試,與死記硬背并無太大關聯。而《應用寫作》甚至取消考試環節,以平時實踐考核成績作為獲取學分的依據,讓考試評價變成一種動態的、發展的和科學的評價體系。由考知識變為考能力,以此來調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做到以考促教和以考促學。
三、實踐效果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學語文實踐園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網絡寫作的環境。傳統的作文寫作,學生只面對想象性的教師這個人進行寫作,語言文體總是在滿足教師這個單一主體的需要;而在網絡寫作中,學生不僅面對教師,更要“陷入”很多人的各種回復之中,極大地增加了通過寫作進行交流的樂趣。同時,學生并不是進行傳統的語文寫作,而是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感悟好文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并通過書評和論文等形式,使得學生的漢語寫作內容豐富、意義多元和文體雜多,從而實現表達水平和人文精神的雙提升。網絡寫作解放了課堂。學生的寫作和評價,構成了大學語文寫作的核心活動。傳統大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文寫作,教師精力有限,學生興趣不足,一個學期作文的寫作數目極其有限。而網絡寫作活動中,學生的寫作可以得到及時互動的回應。定期把優秀作品集結成文集,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同時也有利于持續性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個開闊的進行穩性動態思維的立體時空,適當地保持閱讀和寫作的連續性,這樣才可能達到極佳的效果,才能夠一步一個腳印,最終達到教育的目標。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收到2008級、2009級、2010級、2011級學生原創作品(每年級三批),計有詩詞原創(包括現代自由體詩歌、古典詩詞)、傳統文化經典報告、中外文學名著讀書報告和應用寫作實用文種習作(每年級8個文種)。從這些作業當中,我們看到了應試教育中難以看到的富有真情實感的作品,看到了傳統課堂教學難以實現的實訓效果;從學生積極踴躍提交作業以及互相點評中,我們看到了語文學習的興趣被極大地激發出來。
2促進了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我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為了寫作,寫作為了表達思想和展示才華。為了寫出好文章(出色地完成作業),學生會自覺地、自主地進行大量的閱讀和研究性學習。綜合性的考核方法會對學生的寫作和閱讀產生有效的制約,充足的網絡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極大的方便。這樣,語文學習就會形成良性循環,閱讀和寫作能力會逐漸提高,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習慣逐漸形成,相應的能力也會得到有效培養。
這種自主性、研究性學習與持續性教學和“日常化”學習習慣的融入也密切相關。興趣培養之后,持續性教學往往會更好地促使學生將文學學習帶入到一種“日?;钡臓顟B當中,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學生在一種“強制”的環境下不得不投入到文學的學習當中,久而久之,這種“強制”、被動就有可能轉化成一種主動性的學習,當學習的主動性建立之后,習慣便自然養成。采取這種持續性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日?;睂W習習慣的養成和融入,當對文學的學習和領悟變成了習慣之后,教學環節便悄然身退,而這時學習本身卻并不會因為具體教學環節的終止而結束,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名副其實的持續性和自主性。
3恒久性學習效果的生成
與興趣的培養和習慣的融入相對應,教學改革也促使了恒久性學習效果的生成。恒久性學習效果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知識的反復運用,另一方面,尤為重要的是,這種恒久性學習效果本質上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一種能力的形成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密切相關,只有把學習作為一種主動性的行為,它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和修養,持續性教學對學生自身實踐環節的重視便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而特別設置的,目的并不在于完成一門課程的教學,而是希望通過教學產生持久的影響,從而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4促進由知識向能力,最終向人文素養的轉化
具體來看,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評價和鑒賞能力,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和健康。二是通過對文章寫作要領及語言表達技巧的認識,提高母語修養及綜合文化素質,并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為其發展人格和深化專業學習創造條件,從而實現學生“讀書、修身、成才”的統一。簡言之,《文學欣賞》的教學目標不僅僅在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修身”與“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場“持久戰”,甚至可以說是伴隨一生的,因此單靠一種外力是難以生效的,我們創立持續性教學模式的改革也正是希望通過反復的、長期的熏陶,讓學生形成“日?;钡膶W習習慣,內化為自身的主動性、恒久性學習,使大學語文由課堂教學的終點變為終生學習的起點,從而最終實現我們所設想的教學目標[3]。
5提高了教學效果,節省了教學資源
如上所述,改革后的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得到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得到大幅提升。2008年教改方案實施的第一年,東北財經大學語文課程網上綜合評議分數由原來的全校倒數第一名提高到正數第一名,《應用寫作》教學效果尤為顯著。我校大學語文總學時為90,學時之多在全國高校中獨一無二。但是由于實行實踐教學和持續性教學,開發網絡課堂,課堂教學時數并沒有增加,仍然與過去的54學時相同,與全國其他高校學時數相同,沒有增加學校教學資源的負擔。并且,教師和學生可以不拘時間地點,在自己方便的時候登錄網上課堂,評改和提交作業,這樣既解放了教師,也沒有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反,由于有評點和提交作業的約束,有豐富有趣的“大學語文實踐園地”,有助于教師和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把業余時間更多地用到業務和學業上來。
參考文獻:
[1]陳洪在改革中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7,(3):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