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20 07:21: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學教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近30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林詩老師在福州秀山中學從事物理教學工作近20年,期間她曾擔任區工會女工委員,校教務處副主任、工會委員、黨支部組織委員等職務。2000年8月因區教研工作的需要調到福州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學教研處,現任中學教研處主任兼物理教研員工作。她在1987年執教的初中物理《功》的課堂教學實錄,作為由福建師大物理系主持的“五年跟蹤”教學改革實驗的“自學問題討論法”的代表課,被中國教育電視臺錄用并播放,1991年3月獲1990年度福建省女標兵光榮稱號(首屆),1993年3月獲福州市十佳青年教師稱號(首屆),1997年破格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1997年4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十五屆勞動模范,2006年9月榮獲福建省特級教師榮譽稱號,2007年4月被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聘為“普通高中新課程遠程研修項目”物理課程團隊核心成員,2007年10月榮獲福州市晉安區“第四批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光榮稱號。
一、教改實驗名師引領,同伴互助促進成長
1984年林詩老師參加了由福建師大物理系組織的中學物理教學法“五年跟蹤”教學改革實驗,這為她提供了高層次的名師引領、同伴互助的機遇,她像海綿吸水那樣抓住一切學習、鍛煉的機會,每個學期都要承擔1節以上的公開研究課,課題在開學初就定下來,選擇的是最難教或一般教師認為沒什么好教的課題,而承擔課題的她,總是想開課時讓聽課者有所收獲,不浪費老師的時間,這樣課堂教學設計就必須有精彩突破,課堂教學有效性就要高。而當時“五年跟蹤”教學改革實驗的宗旨是“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不但讓學生知道物理概念,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引入這個物理概念”,用今天的課改術語表述,就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研究課對學生各種能力即綜合素質要求特別高,這就無意中引導承擔研究課的教師,從開學的第一節課的設計開始,對每一節課堂教學中要達到的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作具體安排,并扎扎實實地落實。這樣承擔一節研究課,提高的是一系列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和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
1.深入研究課堂教學,長期堅持自制教具
林詩老師在參加“五年跟蹤”教學改革實驗時,福州秀山中學正處于創辦的初期,學校還在建設中,教室租用在民房中。據她回憶,1981年參加工作時,學校物理儀器只有一臺物理天平,平時教學中需要的實驗儀器能自制的就自制,不能自制的就回自己中學就讀的母校福州第七中學借。而承擔研究課時遇到的教學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等效果不理想時,首先想到的是根據物理學科特點和初中生思維特征,改進和增加演示實驗,實現無痕跡的引導,或增加分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而當時的學校經濟很困難,常規實驗儀器雖然每年也有所添置,但還是遠遠滿足不了常規實驗要求,何況許多實驗儀器是自行設計的,教儀站也買不到,只能靠大腦和雙手,利用壇壇罐罐,變廢為寶,自制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具和學具。隨著學校的發展,物理配套儀器也逐漸完善,但這時她通過比較發現,許多自制儀器的實驗效果比配套儀器好,這促使她長期堅持自制儀器。直至今日,身為教研員的她,在通過推門聽課、研究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與困難時,還經常進行自制儀器或對配套儀器進行改進。多年來因教學需要自制教具和學具有數百件,《自制物理儀器一套》在1987年8月召開的1987年全國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經驗交流會上被評為全國二等獎,省、市一等獎,這意外的收獲,讓她體驗了另一種成就,鞭策她在教學研究上快馬加鞭。在秀山中學一線教學的近20年時間里,她先后承擔區級以上的大型公開課近30次,曾受到中央人民教育出版社雷樹人教授等國家級專家、特級教師的高度評價和贊揚,1993年3月她執教的初中物理優質課《機械效率》課堂教學實錄被中國教育電視臺錄用并播放。她放棄了許多休息時間,在名師引領、同伴互助下,努力探索物理科教學規律,刻苦鉆研教材,開展教法研究和學法指導,不但自己進行教改實驗,還大力宣傳教改思想,介紹教改經驗,推動教改活動。在上世紀90年代曾多次被省高師培訓中心邀請到廈門、三明、寧德、南平等地舉辦的教學法培訓班講課,多次被省、市教育學院和省中學物理教學法研究會邀請給第一線的物理教師作教材分析,被邀請到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班講課,多次被福州師專邀請給畢業班學生作“當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師的體會”的報告,多次被福建師大物理系邀請給學生作教改經驗和自制物理教具的技巧等講座;曾參加《趣味物理》《初中物理知識結構表》和《初二物理解題題典》、《雙基優化》物理部分等書與教輔的編寫修改工作。她撰寫的《中學物理實驗教學與能力培養》論文,在1997年第2卷第3期《集美大學學報》上發表,還有多篇論文獲省級獎,有多篇文章在《中學生物理園地》上發表,還擔任過《中學生物理園地》的編委。
她指導學生參加各級物理競賽曾獲全國二等獎,市、區一等獎。任教的班級學生參加中考的平均成績均名列區第一、市前茅。她在秀山中學連續10年指導福建師大物理系100位畢業生實習,她對工作一絲不茍、勇于創新的精神為實習教師樹立了良好榜樣,于1996年被福州市教育學院聘為“物理科中心組成員”。
2.練就一專多能本領,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物理學科的特色,加上長期的自制教具使林詩老師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在此基礎上,她充分利用農村中學的條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指導學生制作了“鄉土中草藥”標本,植物“花瓣”標本,植物葉貼“動物畫”,“葉影”標本等;利用可樂瓶做各種“動物”、“燈籠”、“花籃”等。她指導的作品《水平、豎直檢測器》在第十屆市青少年發明創造比賽和科學討論會活動中榮獲二等獎。指導和培訓學生參加市艦模比賽,其中有2位學生分別獲“鎮遠”號第二、三名,填補了當時郊區此項活動獲獎的空白,她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同時自身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曾榮獲福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進個人。
3.再苦再累無怨無悔,工作家庭花開并蒂
1995年7月林詩老師的愛人支援山區教育工作調任山區中學任校長,為了全力支持愛人全身心投入山區的教育事業,在五年半時間里,她全部承擔了照顧家庭和教育兒子的重擔,其間有幾年還承擔了跨年段教學:初三年級1個班初二年級2個班,或初三年級2個班初二年級1個班,每天早出晚歸,晚上還要加班學習、研究、備課、寫教案。在每年對學生進行的無記名調查中,她總獲得各個教學班學生全滿意的評價。她承擔年段管理工作中在家長會年段集中時,對家長作的家教指導,得到家長的高度評價,家長們反映希望多召開這樣的家長會。她對畢業班學生的中考報名指導,對于對自己特長和興趣朦朧不清的學生的終身發展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讓學生感動終生。在擔任教務處副主任時,這種作用就發揮的更大了。在這期間,她兒子從小學升入初中,又從初中升入福州一中。她常說我們當學生時,遇到好老師深感榮幸,孩子讀書總希望能遇到好老師,每個學生家長的心情跟我們是一樣的,因此,身為老師必須憑良心努力工作,盡職盡責,盡最大努力實現學生滿意,家長放心。同時,家庭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教育更重要,要盡量讓孩子享受與學生一樣的待遇。獨生子女的教育就像中、高考命題和課堂教學一樣,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若每個家庭的教育都能把做人放第一位,會使遺憾減少,每個家庭和諧了,社會可能就會更和諧、更安定。所以,她寧可放棄自己業余活動、少休息,也要做到學生、孩子、家庭三兼顧,孩子在媽媽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孝順長輩。孩子對媽媽的理解,愛人、家人、長輩的理解支持也是她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動力之一,用她的話說:“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辛苦心不苦,忙卻快樂著,累卻幸福著。”她愛人為徹底改變山區學校的面貌,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肯定和稱贊,這與她的支持、關心、幫助是分不開的。
4.任教農村中學20年,辛勤耕耘收獲不凡
林詩老師在農村中學這平凡的教育工作崗位上工作了近20年,她以良好的思想品質和業務素質,敬業、樂教,愛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勇于奉獻的高尚品質,為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除前面提到的之外,1991年榮獲福州市“優秀青年教師”稱號; 1994、1997年均在“佐藤明雄福州教育獎評獎”中,榮獲優秀教育工作者獎;1995年被評為市普及實驗教學先進工作者、被評為福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先進個人;1997年評為福州市普通中學優秀教研組長;歷年來累計榮獲各級先進稱號40多次。
二、及時把握課改機遇,研究創新促進成長
因工作需要,林詩老師于2000年8月調到福州市晉安區教師進修學校,擔任物理教研員,趕上了課程改革的浪潮。因為她有“五年跟蹤”教改實驗的體驗與收獲,在這一輪的課改過程中,對許多問題的思考具有前瞻性,她在使用課改教材之前,就對物理課改進行先期的“穿舊鞋,走新路”和“試穿新鞋走新路”研究,2003年6月將研究成果分成《案例匯編》《論文匯編》,為一線教師真正使用課改教材時提供參考,使老師們少走許多彎路。
1.努力研究教學過程,精心指導教學設計
擔任教研員工作10年多以來,林詩老師深信行動是最有說服力的,效果有時無聲勝有聲,通過推門聽課發現問題,找準提高物理教師綜合素質的切入點,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執教能力。2001年以來聽推門課、研究課累計1500多節,指導區級以上公開課、參賽課累計168節,錄制課堂教學、教學比賽、專家報告等學習研究資料100多片光盤。
林詩老師常說:“提高老師執教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讓老師體驗,設計和執教一節成功課之后的喜悅、成就感以及過程的思路與方法,而這種精神享受會轉化為老師進行教學研究的內動力,思路與方法潛移默化地滲透于日常教學設計與執教中”、“課堂教學設計與執教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沒有最好,但有更好,而每一次的研究與修改總是向更好的目標提升”。因此她非常重視參與承擔公開課、參賽課的一線老師教學設計、執教過程的研究,其流程如下圖:
一線教師每承擔一次公開課任務,綜合素質就提升一次,公開課后與課前比較,老師的自信心、氣質、魅力、親和力、語言的簡潔度、問題的指向性、引導的恰當度、組織能力等均會有較大的提高。因而她視每一次的指導研究過程為難得的學習機會,只有公開課、參賽課才有機會與一線老師一起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研究,因此這個過程是一線老師為她提供了研究學習的平臺。同時她還認為推門聽課是另一種很好的學習提高方式,在這一形式的聽課過程可以發現許多研究課中所無法發現的真問題,而有效的教學研究源于真問題的發現。所以她總是真誠地感謝老師們為她提供發現問題、學習、研究的機會。聽課、交流、研究使她受益匪淺,并與一線老師共成長。
2.立足教研工作本職,盡心盡力培養教師
林詩老師指導過的一線老師參加教學比賽累計獲:國家級二等獎1人、優秀獎1人,省級一等獎7人次、二等獎1人,市級特等獎6人次、一等獎2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2人。課堂教學設計國家級一等獎1人次,省級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教案國家級一等獎3人次、二等獎1人次。課堂教學實錄國家級二等獎1人次。課堂教學實錄參加市優質課評比,獲一等獎3人次、二等獎2人次。在晉安區首屆“骨干教師”認定中,被認定的7位中學教師中有2位是物理教師;晉安區首屆“教學名師“評選中,被評上的5位中學教師中有2位是物理學科教師。她還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聘為2007年秋季“普通高中新課程遠程研修項目”物理課程團隊核心成員,參加2007、2008年“高中物理新課程遠程研修”中“如何理解和落實課程標準對實驗的要求”講課、素材收集和小視頻拍攝、批改培訓作業等。利用多次參加中考命題的體驗,進行評價研究,借助本區質檢命題和市級質檢命題機會,為晉安區物理學科培訓了3位市質檢、12位區質檢命題人員。參加“2007年福建省基礎教育新課程物理學科教學設計大賽”獲二等獎3人、三等獎5人。
3.腳踏實地教研創新,不懈努力成績顯著
林詩老師長期堅持參加福建師大物理系主持的“導控探索式教學法”的課題研究(“五年跟蹤”實驗10周年時將研究課題命名為“導控探索式教學法”),身為教研員的她,曾承擔福州市立項的重點課題“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導學’研究”、福建省中學物理“科學探究教與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的子課題“提高科學探究實效性的教學案例研究”,并帶領晉安區的物理教師共同研究。她還曾是市立項的重點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的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基礎教育新課程骨干培訓者國家級研修班”學習,在指導晉安區實驗校教師進行課題研究過程中,深入學校培訓老師,親自承擔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課題,起到了示范性指導作用,案例和部分培訓內容收入中期總結交流會的匯編中,并被評為福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重點課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課題組先進個人。2003年3月被福建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聘為《福建省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研究》課題組成員。2008年10月被邀參加為科技部、教育部組織的《中小學科學探究指南的制作與實施》的編寫,負責整理編寫《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科學探究學習資源的開發》部分的初稿,組織部分省級子課題“提高科學探究實效性的教學案例研究”的課題組教師整理了13節案例,提供給相應的編寫組。2009年12月被福建省中學物理教學法研究會聘為“中學物理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課題組核心成員、專家評審組成員、子課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組長。她在課題研究過程,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晉安區的物理老師共同研究,而研究成效由教學效果體現。研究源于問題、創新源于解決,本著雖沒最好卻有更好的宗旨,沿著有效高效目標努力,實施具體的研究――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及時反饋、課后配套作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自制實驗儀器、配套實驗儀器的改進等等,如自制了無需暗室即可操作的“光學系列儀器”等許多簡易而效果好的儀器。
林詩老師于1995、2001、2004、2005、2006、2009年累計6次被邀請參加福州地區物理科中考試卷的命題工作。她不但善于進行實踐研究,還重視將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提升。擔任教研員以來她撰寫的論文《初中物理課堂中探究性學習的“導學”初探》被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評為一等獎,并發表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試教通訊》2005/24-25合刊(總第194-195期)上;論文《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導”的感悟》收入福建省特級教師論文集《名師論教》;論文《讓學生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人》刊登在《福建教育督導與德育》2008年第3期;論文《淺談提升教師素質的策略》刊登在《福建教育督導與德育》2009年第1期;論文《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巧用實驗提高教學有效性》刊登在《福建教育研究》中等教育理科(3)2010年8月號,2009年11月論文《提升教師素質的探索與實踐》在華東六省一市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擔任教研員以來累計撰寫論文26篇。她還參加了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教師教學用書》、《綜合實踐活動》,“中考總復習叢書《新考點指導》物理”、上??萍汲霭嫔绯霭娴摹缎抡n程初中物理同步訓練》等書與教輔的編寫工作。她還善于將研究成果的資源共享給物理界同仁,2000年9月以來承擔的省、市、區級講座累計77場、63個專題,由于內容理論聯系實際好,很好地體現了真實和實用,深受與會、參訓老師歡迎和高度評價。2008年11 月榮獲福建省中學物理優秀教研員稱號,2009年3 月被評為福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科研先進個人。
三、既教好書又育好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關鍵詞:選課;大數據;課程管理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1A-0059-04
學校在每學年開學初,都有一項工作,那就是安排每個教師的教學任務(課務)?;趥鹘y觀念,校長和教師往往會分別處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位置,教學任務安排也就習慣性地由學校整體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其中“強強聯合”又或多或少地占了主導地位),統籌兼顧安排每位教師的任教班級和工作量。這似乎已經成為絕大部分學校教學任務安排的一種定式。
但我們不難發現,總也有一些繞不過去的情況在不同程度地發生著:每當教學任務書發放到教師手中,總有一部分教師對課務安排不滿意,會找學校反映自身的各種訴求:有的不愿意承擔滿工作量,有的卻希望滿工作量;有的想上這個年級,有的想上那個年級;有的希望教畢業年級、卻因教學成績不佳而被婉拒,有的盡管已經很疲憊、卻還是被當成把關教師安排在畢業年級任教;有的想與這個老師搭班,有的想與那個老師搭班;有的想做班主任卻沒有安排,有的不想做班主任卻被學校安排做班主任;……這些情況總是讓學校與教師雙方為難,如何改變這種現狀以推進學校的教學改革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蘇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排課之難:“二級管理選課制”的改革背景
蘇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教師結構如下:35歲以下教師占68.2%,35―45歲教師占22.4%,45―55歲教師占2.4%,55歲以上教師占7.1%;碩士學歷占11.8%,本科學歷占83.5%,大專學歷占4.7%;高級職稱占11.8%,中級職稱占40.0%,初級職稱占48.2%。由此可以看出,學校教師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以本科學歷和初、中級職稱為主。這樣一支年輕的教師隊伍,應該是一支有一定專業技術水準、有干勁的隊伍,但從2012年的師情調研情況看,卻得出了不太一樣的結果:恃強性偏高占62.2%,偏低僅占5.4%;變革性偏高僅占17.6%,偏低卻占32.4%;僅有18.9%的教師可以很好地開展課后反思并堅持撰寫教學心得。可以看出,教師比較保守,墨守成規,不太愿意追求新的教學境界。而對于傳統課務安排方式下的同事關系,非常滿意的僅占16.2%,比較滿意的占60.8%,不滿意的占23.0%。不夠滿意的原因在于喜歡單干,不太愿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優秀教學經驗。教師對傳統的課務安排方式滿意度僅為6.5分(滿分為10分)。
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在哪里呢?首先,在現有學校小環境內,缺乏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機制。其次,由于現有評價標準的原因,學校往往希望通過“強強聯合”來保證某些班級的教學成績,因此出現了教學效果較好的教師哪里都需要,而教學效果略差的教師,放到哪個班級讓人都不放心。但筆者認為,“強強聯合”是一個市場經濟的概念,資本市場或許能夠通過強強聯合實現更強,但教師團隊組合未必就一定能夠得到這個結果,因為這是不同的人與人的組合,教學對象也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即使能夠得到這個結果,也必然是重視了某一部分學生而忽視了另外一部分學生,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發展的自然損耗,不利于實現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第三,作為學校管理者,在統籌兼顧過程中,無法清晰地知道每位教師的具體情況,無法清晰了解每位教師的全部需求,即使了解到的一些情況,也不一定是最真實的情況,因此也就無法準確、適切地進行師資調配。在傳統的課務安排方式下,教師其實永遠處于一種等待狀態,教育教學改革的勇氣和動力也就往往不足。試想,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當然只能是遙遙無期了。
二、權力下放:“二級管理選課制”的初步嘗試
對于教師而言,其“自我發展的心理期待成為他長期發展的內在動力,自我價值的實現成為他進一步提升的外在誘因”[1]。同樣的師資隊伍,怎樣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考驗著每個學校管理者。教師的工作權是其最主要的一項權利,只有對教師的任課方式進行必要改革,讓教師參與學校管理,讓教師和學校共同對教學負責,才能切實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012年9月,學校在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開始試行“二級管理選課制”,2013年9月擴大至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政治、歷史學科?!岸壒芾磉x課制”由學校任命年級組長,由年級組長自主選聘班主任,再由班主任自主選聘他認為最合適的各學科搭班教師,組成班級和年級的教學管理團隊。在這項制度下,教師工作權利實現的自主性更大,教師工作積極性在提高,團隊關系在進一步和諧,同時也“倒逼”教師迅速成長,盡快適應并提升業務能力,科學提高教學效果,適應學生發展需要,適應學校發展需要。教師一方面要對學校、對學生、對自己的教學負責,同時要對選聘他的伙伴負責;另一方面需要和整個團隊進行良性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優化組合,這樣才能努力實現減負增效,努力實現“1+1>2”的效果。
經過近兩年的“二級管理選課制”實踐,各項監測指標均有所上升。教師對選課制度非常滿意的占23.5%,比較滿意的占65.7%,不滿意的占10.8%??傮w滿意度提高至8分。更多教師產生了教改自覺,教學業績也在不同程度地提高。以2013年11月初一(3)班第一次期中考試為例,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學生喜歡該學科程度均達到了100%,平均分也分別提高了14分、20分、21分。
雖然選課制度提倡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團隊合作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但經過兩年的實施,也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一些不足。首先,個別教學能力較弱的教師長時間未承擔初三教學任務,缺乏循環教學經驗,有的甚至未被選上,造成無課可上的尷尬局面,不利于個人和學校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其次,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優秀教師過分集中的“強強聯合”現象,這就必然導致有部分班級任課教師是“弱弱聯合”,不利于學校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和整體提升,也不利于師資隊伍水平的整體提升。第三,由于絕大部分教師仍然處于“被選”地位,教師個體情況被忽視的問題仍然存在,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勇氣不足,患得患失,探索的機會、平臺不多,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第四,由于教師處于被動選擇狀態,心理壓力比較大,教育教學長處并不一定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展示和體現,而且職業倦怠感開始有所顯現,不利于教師長期的自我發展。在2013年的師情調研中,引領學校教學水平的中級、高級職稱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明顯高于全校教師平均水平,分別為2.38和2.47(平均為2.32)。由此可見,該制度在存在較大優勢的情況下,依然具有一些缺憾。
三、多向選擇:“二級管理選課制”的優化設計
學校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校管理需要一個有智慧、有執行力的管理團隊,但更需要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參與。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合作者[2],是學校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對學校工作的參與度、貢獻度是學校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決定了學校的發展,而一個教學團隊的整體力量和全部智慧,遠遠超過管理團隊成員的智慧。如何能讓師資隊伍在“二級管理選課制”下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呢?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深化選課改革,創新管理思維。只有把教師自身工作的選擇權盡可能多地還給教師,讓教師有機會、有平臺實現自身的教育夢想,讓教師真實地體驗到“我的學校我做主”,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2014年9月起,在原有選課制度的基礎上,在班主任選聘教師環節前,增加了自選和雙選的環節。自選即凡是推進課改和課題研究有成效的教師,自主選擇工作崗位、任教班級,甚至可以選擇班主任崗位。雙選即有課改意向的教師,參加雙選聘任大會,闡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成熟做法或者教改意向,再由班主任進行現場公開選聘。如果教師被較多班主任選中,工作量已超過其滿工作量,則進行“權利反轉”,由教師自主選擇任教班級。當年,教師選擇自選的占24.4%,選擇雙選的占20.0%,選擇備選的占55.6%,而不愿意擔任班主任的占40.8%,遠低于中國教育報調查的56.7%[3]。從教師最初的意愿表達和最后的任課結果對比來看,總體契合的達100%,完全契合的達85%,總體滿意度提高至9.5分。
2015年9月開始,在“二級管理選課制”的基礎上,結合課程改革,又延伸出項目管理方法,使得團隊建設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目前學校有中小學課程銜接實驗項目、信息化教改實驗項目等數個實驗項目。譬如,信息化教改實驗項目打造了以項目組教師為核心、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的開放式實驗項目,形成了“基于個體的客觀評估教學策略”、“基于科學實證的課堂觀察”、“數字化環境下的學科融合”、“數字化環境的評價研究”等十類以“數字教師”為導向的教學新常態。核心小組成員100%有自己的課題研究,開設區級以上公開課24節,占全校市區級以上公開課的45.4%。2015年的師情調研顯示:40.5%的教師嘗試進行課改;9.5%的教師主持市級及以上課題,33.8%的教師開展學校微課題研究;45.9%的教師在期刊,27.0%的教師在省級期刊,13.5%的教師在核心期刊,4.0%的教師論文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轉載;21.6%的教師獲得省級教科研獎;72.9%的教師參加區級以上公開課展示。
就教學業績來看,由于選課發生在每個學年初,因此每學年第一次期中考試成績成為檢驗該制度成功與否的一個主要指標。就每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而言,2014學年教學業績上升的自選、雙選、備選教師分別占同類教師的45%、29.2%、29.4%,2015學年上述數據分別為44.4%、51.5%、29.1%。而教學業績下降情況為:2013學年自選、雙選、備選分別占同類教師的12.4%、30.1%、25.9%,2014學年為10%、33.3%、29.4%,2015學年為16.7%、36.4%、36.4%。顯然,自選、雙選教師的教學業績要優于備選教師。就某一學年總體情況看,同樣可以得出類似結論:以2015學年四次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來看,教學業績上升的自選、雙選、備選教師分別占同類教師的47.4%、38.4%、30.8%,教學業績下降的自選、雙選、備選教師分別占同類教師的19.2%、28.7%、29.1%。從另外一個維度來考察,自選、雙選、備選教師分別占教學業績上升教師的22.7%、34.4%、42.9%,自選、雙選、備選教師分別占教學業績下降教師的12.2%、34.2%、53.6%,由此同樣可以看出選課制度所具有的優勢。
四、教師發展:“二級管理選課制”的實施成效
經過五年的實踐,全校師資分布更加均衡,每位教師結合自身的特點,找準自身發展的階段目標和長期目標,找準合適的團隊合作者,強弱聯合、以強帶弱,逐步向不同方向發展、向特色發展、向優秀發展,成為“適合才是最好”的最佳詮釋。優秀師資數量在增加,且自然均衡分布到全校所有班級,惠及大部分學生。通過優化的選課制度,每個教師均有機會、有平臺實現自身的教育夢想,長處得到發揮,自我價值得到體現。教師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加深對教育的正確理解,更多關注提高教育質量的科學化手段和方法,逐步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校長和教師已經不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不再是矛盾的雙方,而成為學校發展的合作者;校長由管理的主角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把教師自身工作的選擇權還給教師,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成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成為進一步辦好學校的動力。
經過五年的實踐,教師自身有了課改的迫切性和自覺性,出現了自錄自評自觀察等多類型、多維度的課堂觀察方法,出現了循環實證的教科研方法,出現了教師發展共同體的研修模式。課堂形態也更加多樣化,教師改變了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一刀切的課堂教學形態,出現了“學生提問互動式教學”、“學生競爭答題式教學”、“學生互查問題式教學”等十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形態,師生關系也更加融洽。對教師的調研顯示,分別有58.1%、28.4%的教師對師生關系非常滿意、滿意。在2013、2014、2015三個學年對學生的調研中,學生對師生關系感到非常滿意的分別為75.8%、79.4%、85.7%,感到滿意的分別為9.8%、16.9%、11.1%;而其中,2014學年,自選、雙選、備選教師對師生關系非常滿意分別為83.2%、82.4%、78.6%,2015學年分別為89.7%、85.1%、79.9%,與教師調研數據大致吻合。在2015、2016年對教師的選課制度調研中,選擇自選的分別為22.0%、35.3%,選擇雙選的分別為14.5%和11.7%,選擇備選的分別為64.5%和52.9%,不愿意擔任班主任工作分別為36.0%、37.0%,對比2014年數據有了不同程度的正向轉變。尤其是三年來,“不愿意滿工作量”的教師由2014年的15.8%下降為2015年的3.0%,再進一步下降為2016年的0%。2015年開始的中小學課程銜接實驗項目、信息化教改實驗項目,愿意參加的教師分別為68.4%和73.3%。由此可見,“二級管理選課制”讓教師更愿意將工作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更愿意開展課程改革,更愿意嘗試課堂改革,更愿意參與教學實驗。
就選課制度外在表象而言,從“被選”到“自選”,似乎僅是一種手段的變化,但就其本質而言,則是通過選課的必然王國走向教學的自由王國,優化管理、促進教學、促進教師發展才是“二級管理選課制”的最終目的?!岸壒芾磉x課制”為每位教師搭建了更好的平臺,使每位教師都能更好的彰顯自己的教學風格,展示自己的課堂特色,表現自己的個人魅力;能夠充分調動一線教師的積極性,教師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有機會來挑戰自己、挖掘潛力,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適切和優質的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相同,而是“與眾不同”[4],各具特色的學生需要各具特色的教師來培養,這種層層聘任的選課管理制度,讓教師們真正體會到了教育的“和而不同”。
參考文獻:
[1][美]亞伯拉罕?哈羅德?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唐譯,編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138.
[2]劉華錦.合作中的建構――教師發展學校的理論與實踐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06).
[3]劉科,覃B,曹璇.他們為何不愿當班主任――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學班主任狀況調查[N].中國教育報,2015-04-01(05).
[4]吳昆.不斷探究 讓我們的教育與眾不同――淺談校長辦學理念的形成與實踐[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