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7: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發展水平指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權重確定 組合賦權 相對比較法 熵值法
一、評價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
由于目前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正處于發展之中,有關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也還處于研究、發展之中,沒有形成一套公認權威的方法可以選用。而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中,關于指標的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個指標在評價對象中價值地位的系數。目前,有關權重的確定方法有數十種之多,根據計算權重時原始數據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組合賦權法三類。主觀賦權法有專家咨詢法、最小平方和法、相對比較法、AHP(層次分析法)等,其研究比較成熟。這類方法的優點是能較好地反映評價對象所處背景條件和評價者的意圖,但這個指標權重系數的準確性依賴于評價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因而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陀^賦權法的原始數據來自于評價矩陣的實際數據,如熵值法、拉開檔次法等。這類方法切斷了權重系數的主觀性來源,是系數具有絕對的客觀性,但容易出現“重要指標的權重系數小,不重要指標的權重系數大”的不合理現象。組合賦權法是結合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各自的特點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的內部找出最合理主、客觀權重系數,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主客觀賦權法權重系數所占的比例,最后求出綜合評價權重系數。
通常評價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所建的指標體系由兩級指標體系組成,一級指標體系構成子系統層(指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應體現哪些方面的特點,即為哪些類別的因素將直接影響某區域內循環經濟的發展),二級指標體系則為具體的指標(即采用可測的、可比的、可以獲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對前面已確定的子系統層的數量表現、強度表現、速率表現給予直接的度量,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單位工業產值能耗、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等,各評價指標能全面系統地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進行定量的描述,從而構成指標體系的基層要素)。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權重系數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現采用組合賦權法來確定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值。一級指標則采用主觀賦權法中的層次分次法來確定權重系數。
二、一級指標體系(子系統層)權重的確定
子系統的權重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稱多層次權重解析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來的。該方法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把數學處理與人的經驗和主觀判斷相結合,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定評價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其確定權重的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由同一層次指標針對上一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而構成,假定A層因素中Ak與下一層次B中的B1,B2,…Bn有聯系,則將構造的判斷矩陣以表格形式表示為:
判斷矩陣使得決策者判斷思維數學化。但是,人類思維具有一致性特點,即認為因素之間的關系應該具有傳遞性:若已知因素 X2與因素X1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21,因素X3與因素X2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32,則可以根據δ21和δ32得到因素X3與因素X1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31=δ32 δ21。
2.求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
從上可知,求取各指標的權值,就是求取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一般求解判斷矩陣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以特征值也不需要嚴格意義上的解析解(實際上,當矩陣階數較高時,特征值的解析解很難求出)。通常有兩種方法可求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一種是幾何平均值法,一種是求和法。這里采用幾何平均值法,其計算過程為:
(1)對矩陣A先按行將各元素連乘并開n次方,求得各行元素的幾何平均值:
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ratio),當C.R.<0.10時,判斷矩陣有可以接受的不一致性,否則,就認為初步建立的判斷矩陣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需要重新賦值,仔細修正,直到一致性校驗通過為止。
三、(二級指標)各子系統中具體指標權重的確定
各子系統中具體指標是整個評價體系的基礎,其權重系數的準確性對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影響很大。因此,選用組合賦權法來保證這一級指標的相對準確性,其中主觀權重系數由相對比較法確定,客觀權重系數由熵值法確定,主、客觀系數各占綜合系數的50%。其步驟為:
1.用相對比較法確定主觀權重系數
相對比較賦權法的過程如下:將所有評價指標 Xj(j=1,2,…,n)分別按列和行排列,構成一個正方形的表;再根據三級比例標度對任意兩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分析,并將評分值計入表中相應的位置;將各個指標評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個指標的評分總和;最后做歸一化處理,求得指標的權重系數。
三級比例標度兩兩相對比較評分的分值為 ,則標度值及其含義如下:
四、結束語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初選指標體系需經過篩選后確定最終各子系統具體指標,再利用上述主客觀賦權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值,為后續評價模型的構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新月:企業作用等級模糊綜合評價.系統工程.2001,19(7):386~389
[2]葉義成柯麗華等:系統綜合評價技術及其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2006:97~100
關鍵詞:區域經濟 經濟發展水平 評價體系 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8-0150-03
引言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① 全國各地區的經濟面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各自經濟發展起點和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而言,如何真實反映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已經成為經濟研究的重點。
中國目前主要應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對中國及中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評價,其核心指標是GDP。但是經濟總量并不能完全概括經濟發展的內涵,因而在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上GDP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實反映區域經濟發展差異。
本文將應用層次分析法從經濟發展內涵出發建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能更為全面、真實的反映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并且通過對2008年統計數據的實證研究,得到中國各地區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同時,以評價得分為依據,對中國31個地區經濟發展類型和階段進行分類,并從中得到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特點。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的建立
(一)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
為評價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本文將利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構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該方法主要依據決策者的主觀判斷,對決策進行量化描述,較多應用于結構復雜且指標不易量化的評價問題。由于經濟發展內容廣泛且不易從單一指標度量,因此本文將應用此方法,從經濟總量、經濟結構、制度水平、創新水平等四個方面進行構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
1.經濟總量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國際上較為公認的經濟發展度量指標,因此在我們的評價體系中,包含這一指標。這里度量經濟總量沿用現在國際主流標準,即地區生產總值(GDP)。
2.根據經濟增長結構理論,經濟結構變化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比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等方面的變化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同時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其中產業結構主要體現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就業結構用來說明地區勞動力需求大小,消費結構用來體現地區居民消費能力和市場潛力,分配結構則用來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3.制度對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可以有效保護產權的制度不但可以促進有效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資,而且可以進一步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發展。自1978年,中國的經濟制度在所有制、市場和開放水平等方面均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因此我們必須將經濟發展與制度聯系起來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一個標準。
4.經濟增長與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并且根據Krugerman(1993) 和Young (1995)的研究,技術進步恰恰是很多新型產業國家經濟發展和能否持續獲得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為了衡量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我們將創新能力作為一個主要的經濟指標,而創新能力的獲得恰恰源于對人才的培養和對科研的投入。
(二)評價體系的建立
根據以上對于評價體系的理論描述,主要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指標及計算公式(如表1所示)。
目標層A:以經濟發展水平為核心,逐層構架系統的,有層次、有邏輯的評價體系。
子目標層B(4個):是在整體上把握體現經濟發展水平的四大方面,即經濟總量水平、經濟結構水平、制度水平和創新水平,從定性角度對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整體的把握。
過渡層C(11個):在四大準則的基礎上,對各個準則進行擴展,更詳細的概括出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使得整個評價體系更全面和系統,連接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
指標層D(15個):以11個要素為基準,指標層采用具體化可測的指標數據,使指標體系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進行轉變,使評價體系更具有說服力。
(三)評價結果的形成
形成該評價體系評價結果的主要步驟依次是構建判別矩陣并通過一致性檢驗、得出15個指標層指標權重、無量綱化31個省份2008年原始數據以及利用公式得出評價結果。
1.根據層次分析法構建判別矩陣。層次分析法的判別矩陣是根據九級標度①將本層次要素Ai和Aj相對于上一層次的要素Ck(k=1…m)按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構造而成。同時,判別矩陣必須通過一致性檢驗,② 即CI0.1,則說明判別矩陣未通過一致性檢驗,必須調整判別矩陣的標度。
2.確定指標權重。根據通過一致性檢驗的判別矩陣,利用YAAHP層次分析法計算軟件,得出指標層15個指標的權重。
3.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評價結果。由于需要用不同性質的指標來反映評價對象的不同側面和特征,因此指標體系中有定量指標、定性指標、絕對指標(數額)和相對指標(比率)。為了能夠在指標間建立起統一的計算、比較準則,需要將所有的指標進行轉化和無量綱化處理,使指標轉變為與權重表達相同的以百分數表示的無量綱的相對指標,進而進行加總處理。
具體的無量綱化的方法是標準化方法,即處理后的各指標的標準差為1,均值為0,使得處理后的數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與指標權重產生重疊。應用公式③得出最終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結果。
二、實證結果及分析
對中國2008年31個地區15個指標層數據運用SAS軟件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結合注釋①中的公式得到中國31個地區(除港、澳、臺)的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結果[6]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9》、《中國貿易外經統計年鑒2009》、《中國工業統計年鑒2009》、《中國經濟貿易年鑒2009》、《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9》)。
(一)評價結果有效性檢驗
作為重要的發展指標,人均GDP一般被用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本部分為了評價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是否有效,將人均GDP和此評分結果做相關性檢驗,若相關系數達到0.5以上,且P值小于0.01,則說明,該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是有效的。
運用SAS對此評價體系的評價分數和人均GDP數據的標準化后并進行相關性檢驗,得到相關系數R=0.5842,P值=
0.000559
(二)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得分結果,可簡單的將中國31個地區分為五部分:①第一部分(得分1~1.5)為廣東、江蘇;第二部分(得分0.5~1)為山東、浙江、上海;第三部分(得分0~0.5)為福建、北京、河南、河北、遼寧、湖南;第四部分(得分-0.5~0)為湖北、天津、四川、廣西、安徽、云南、重慶、山西、江西、貴州、內蒙古、黑龍江、新疆、吉林、山西、甘肅、寧夏、海南;第五部分(-1~-0.5)為青海、。
從分類結果上看,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存在明顯差距,經濟發展最強的廣州和最差的之間相差了2.5分。同時,經濟較發達(得分大于0.5)地區僅占全國的16.13%,經濟不發達地區得分小于-0.5)僅有兩個,占總數的6.5%。中國60%地區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評分結果介于-0.5~0之間),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會對中國整體經濟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結論與討論
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經濟發展評價體系,使定性的問題定量化,過渡自然。建立該評價體系的數學方法為運籌學的層次分析法,簡稱AHP。該分析方法是將難于選擇的定性問題,通過建立較主觀的判別矩陣得出各指標的權重,即重要程度,再與進行無量綱化(標準化)后的指標數據進行加權得出評價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判別矩陣的一致性檢驗和不同單位級的無量綱化(標準化)保證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
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該評價體系從四大方面,15個指標對經濟發展整體進行描述,使得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再者,可以通過對15個指標數據的深度分析,得出自身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和劣勢,制定符合自身經濟發展特點的政策,進而揚長避短,經濟取得更好的發展。
但是,由于層次分析法的基礎是較為主觀的判別矩陣,所以該評價體系的評價結果也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不能達到完全的客觀。若想該評價體系具有更廣泛的說服力,就必須使得判別矩陣的主觀性削弱,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構造判別矩陣時,廣泛聽取專家的意見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若能克服掉主觀性對于指標權重的影響,那么該評價體系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可以進一步的應用到各省對于未來經濟發展政策的設計,投資方向的選擇和對各省各地市經濟發展水平的界定。
參考文獻:
[1]胡運權,等.運籌學基礎及應用: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梁煒,任保平.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評價及現階段的特征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4):2-18.
[3]高敏雪,李靜萍.經濟社會統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麥強盛.層次分析法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2,(2):91-94.
[5]謝虹.基于層次分析法科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4):12-16.
[6]岳朝龍,黃永興,嚴忠.SAS系統與經濟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3:7.
[7]蔡,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對西部開發戰略的啟示[J].經濟研究,2000,(10):30-37.
[8]王小魯,樊綱.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動趨勢和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2004,(1):33-34.
[9]陳秀山,徐瑛.中國區域差距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4,(5):117-129.
[10]趙志耘,呂冰洋.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本積累趨勢與地區差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4):63-70.
[11]徐康寧,韓劍.中國區域經濟的“資源詛咒”效應:地區差距的另一種解釋[J].經濟家,2005,(6):96-102.
[12]胡大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與民營經濟發展差距的相關性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06,(2):17-25.
關鍵詞:科技;經濟;主成分分析;協調性
0 引 言
科學技術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短期增長和長期發展,同時又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的制約。如果科技水平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則經濟的長期發展和社會進步將失去根本動力;如果經濟發展遠落后于科技發展水平,則說明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科技發展水平應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適應,即保持協調發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問題已經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
朱李鳴(1994)從系統論的角度,闡述了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特征和基本要求。張仁開(2008)從系統論的角度研究了科技與經濟的相互作用與協調機制。白敏植(1997)提出了基于二元相關實用模型的科技與經濟協調性評判方法,并以邯鄲市科技與經濟協調度評價為例驗證了該模型的有效性。朱李鳴(2000)認為科技與經濟的協調,就是指它們在各自內部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和過程,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科技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估指標體系。張首魁(2006)基于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對西部省份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的科技與經濟發展協調性進行了實證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_。張仁開、楊耀武(2007)將我國內地31個省市區劃分為五大類型:發達協調型、發展協調型、落后協調型、科技領先型、經濟領先型,并對其科技與經濟的協調性進行實證評估。祝愛民(2007)應用模糊數學理論構建了我國縣域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模糊綜合評判模型。李斌(2009)研究了我國科技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結果表明,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的大部分指標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由于全國各地科技發展現狀受地方經濟和國家政策影響因素較多,因此對地區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分析二者之間的協調程度,可以為進一步完善科技的發展政策提供參考。
1 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分別計算主成分得分并排序,得到排序的等級差。如果經濟發展水平排序遠大于科技水平排序,則說明科技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如果經濟發展水平排序落后于科技發展水平太多,則說明科技有超前或過度情況;如果二者排序大體相當,則說明科技與經濟發展比較協調。具體的分析方法是:首先分別建立能夠反映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然后通過主成分分析分別確定發展水平主成分,計算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及排序,得到二者的等級差;再對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得分2個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江蘇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本文所用數據為2000~2007年,數據來源為2001~2008年《江蘇統計年鑒》,所用軟件為SPSS17.0。
2 實證分析
2.1 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2.1.1 反映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
本文選取了8個反映科技發展水平的指標,即:萬人科技活動人員數、科技活動人員數、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研究與發展經費、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研究與發展課題數、申請專利授權量。
2.1.2 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
本文選取以下9個指標反映經濟發展水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實際外商直接投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 確定科技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
2.2.1 確定科技發展水平的主成分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得到8個反映科技發展水平指標的特征根、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見表1)。
從表1可見,第1個主成分反映了93.403%的信息量,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用該主成分作為江蘇科技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得到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
科技發展綜合得分=E
2.2.2 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主成分
用上述同樣的方法可以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得到各個主成分的特征根、方差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見表2)。
根據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原則,選取前2個主成分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97.102%的信息量,因此可對這2個主成分進行加權得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計算公式:
經濟發展綜合得分:(83.256×E+13.837×R)/97.102
2.3 計算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綜合得分
根據上述2個得分公式,分別得出2000~2007年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綜合得分、排序及等級差(見表3)。
2.4 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
2000~2007年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綜合得分的發展態勢見圖1。
從圖1可知,2000~2007年江蘇科技與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態勢基本一致,通過圖形可以初步判斷兩者之間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利用SPSS軟件計算得到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9841,通過斯皮爾曼相關分析和肯德爾相關分析,得到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為1,顯著性水平為0.01。作為反映匹配性的肯德爾相關系數和反映等級相關程度的斯皮爾曼相關系數都為1,說明江蘇科技與經濟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和協調性,科技發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也可以為科技水平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撐。
3 促進江蘇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繼續加大科技經費的投入。優化科技投入結構
為了切實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保證社會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江蘇必須利用多種政策手段,積極拓寬科技資金的來源渠道,加大科技投人力度,優化科技投入結構,構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機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優惠政策作輔助的全社會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R&D投入和科技創新發展新格局。
3.2 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江蘇具有一批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力量雄厚,但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在研究類型上的差別及中介技術市場的不完備,兩者之間的溝通成為制約科技產出效率的“瓶頸”。建議政府部門以此為突破口,建立相應的激勵和轉化機制,把技術服務、技術成果轉移和網絡化信息平臺作為構建R&D環境的重要前提,確保各科研部門之間的信息及時溝通。促進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聯合協作,加速先進技術和研發成果向企業轉移。目前,我國的技術市場還不夠健全,發育程度低,使得通過技術市場交換的成功率很低,并未真正發揮作用。鑒于此,江蘇需要進一步完善技術轉讓市場,培養專門的經紀人和仲裁機構來溝通協調,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使技術市場有一個質的飛躍,使科技成果能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關鍵詞:聚類分析;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指標;十二盟市;地域差異
1.引言
位于中國北部邊疆,位于北緯37°24′至53°23′,東經 97°12′至126°04′之間,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km),南北跨度1700公里(km),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km2),占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km)。
現設有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鄂爾多斯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近些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但由于自然條件、區位差異、資源稟賦和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內蒙古十二盟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發展差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
2.內蒙古經濟水平現狀
近年來全區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也明顯提高。內蒙古GDP增速繼續保持自2002年以來連續7年全國第一,人均GDP躍居全國第8位,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達4638美元?!吨袊∮蚪洕C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07―2008)藍皮書》顯示,2007年經濟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第10位,西部各省區市第1位,其中產業經濟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環境發展競爭力以及宏觀經濟競爭力等4項二級指標居全國前列。
3.聚類分析方法簡介
3.1.聚類分析方法概念
聚類分析方法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名多元統計分類法,它是研究多要素事物分類問題的數量方法,可避免傳統分類法的主觀性和任意性的特點。聚類分析是定量研究地理事物分類問題和分區問題的重要方法,是根據地理變量(或指標或樣品)的屬性和特征的相似性、親疏程度,用數學的方法定量的確定地理變量(或指標或樣品)的親疏關系,并按這種親疏關系程度對站點(或樣品)進行聚類,把它們逐步地分型劃類,最后得到一個能反映個體或站點之間、群體之間親疏關系的分類系統。
3.2.聚類分析方法步驟
指標的選取和數據的搜集在聚類系統中,首先我們要找出一批地理數據或指標和能度量這些數據或指標之間相似程度的統計量。這些數據或指標往往來源于五個方面:野外調查,定位或半定位觀測,從地形圖、航片、衛片上提取地理信息以及從有關部門收集觀測或統計資料。
4.聚類分析
4.1.指標選取及數據的搜集整理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參考有關研究,在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下,選取以下指標作為聚類分析的基礎指標。
4.2.數據的分析處理
應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3.0 for Windows 中的系統聚類過程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對表3數據進行聚類分析。系統聚類法(分層聚類法)是聚類分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方法。
4.3.聚類分析結果
為了更加明顯地體現十二盟市的經濟差異,更準確地為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定位,以便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根據聚類譜系圖,并結合自治區的實際情況,可把自治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由強到弱分為五類(即取標尺距離為7時):第一類,包頭地區;第二類,鄂爾多斯地區;第三類,呼和浩特地區;第四類,呼倫貝爾、通遼、赤峰地區;第五類,錫林郭勒、巴彥淖爾、烏蘭察布、興安盟、阿拉善和烏海等地區。但是結合聚類譜系圖和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也可把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三類地區:經濟較發達地區(呼和浩特、包頭和鄂爾多斯地區);經濟發展一般地區(呼倫貝爾、通遼、赤峰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錫林郭勒、巴彥淖爾、烏蘭察布、興安盟、阿拉善和烏海等地區)。為了更好地了解自治區的經濟水平差異狀況,我們按區域進行分類,即用上面的第二種分類方式把內蒙古十二盟市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三類,如表所示:
5.結果分析及其發展對策
為了明顯地體現內蒙古十二盟市的經濟差距,準確地劃分各盟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系統的聚類分析得到聚類譜系圖,同時結合內蒙古經濟的實際情況,可以把十二個盟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到底劃分為3類:經濟較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一般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5-0015-04
中國目前已經步入了快速工業化的時代,然而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之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工業化進程。要在工業化要求和環境能源要求之間保持平衡,發展低碳經濟是必然的戰略選擇。低碳經濟建設既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其發展水平又是判斷“兩型社會”建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二者統一于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偉大進程中。筆者擬運用模糊綜合層次分析法(F-AHP)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行分析, 力求通過對低碳經濟的定量測度,探尋低碳經濟的綜合評價體系,以期有針對性地提出兩型社會建設中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一、“低碳經濟”相關文獻述評
自2003年英國最早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國能源白皮書》中提及“低碳經濟”起至2009年已有六個年頭了。雖然國內外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對“低碳經濟”的概念界定至今還沒有完全定論。Treffers(2005)等學者探討了德國在2050年實現1990年基礎上減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提出通過采用相關政策措施,經濟的強勁增長和GHG排放減少的共同實現是可能的[1]。付允等人(2008)等人認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基礎,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2]。鮑健強、苗陽(2008)等認為應從低碳產業、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城市、碳匯減碳等方面多層面推進低碳經濟發展[3]。王文軍(2009)從技術經濟范式轉化的角度提出低碳經濟是一種“立體式”控制污染排放的節能模式,這種“立體式”的概念是指從源頭到末端、從宏觀到微觀的各個層面進行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4]。畢軍(2009)通過對低碳城市的建設路徑的研究, 提出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工藝、國際標準、消費文化、居民意識的社會生產和消費的變革,發展低碳經濟必須實現能源低碳化、生產低碳化、消費低碳化、排放低碳化[5]??梢钥闯?自從英國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的概念、現實可能性、技術經濟范式轉換、發展模式和路徑等方面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雖然不盡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是從碳基能源的使用和排放方面入手,倡導通過技術和制度手段,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梢?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涉及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缺乏從定量的角度分析和判斷低碳經濟的綜合指標體系的研究。因此,筆者擬運用模糊綜合層次分析法(F-AHP), 探尋低碳經濟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期有針對性地提出兩型社會建設中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的層面及模糊因素分析
第一層面:低碳經濟的經濟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低碳經濟應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和機制來發展;二是低碳經濟的發展不應導致人們生活和福利水平的下降。也就是說,既反對奢侈或能源浪費型的消費又必須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第二層面:低碳經濟的技術性,即通過技術進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時,也降低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強度。也就是說,在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獲得與原來等效的經濟產出;或者是以原來同樣數量的能源消耗量,獲得比原來更有效的經濟產出。
第三層面:低碳經濟的目標性,即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帶來全球氣溫上升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上述關于低碳經濟文獻的述評中,可以發現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存在著一系列的模糊性:一是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相關的模糊性。定性指標對于目標主體的判斷, 是通過評判者的主觀判斷而定的。從本質上講,其本身就存在區間模糊性。二是與低碳經濟評價過程相關的模糊性。由于評價的最終結果是對專家的評判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并且評判指標是區間模糊量,所以評價過程只能采用模糊的方法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果?;谏鲜鲈?筆者以為采用將AHP與Fuzzy集合論方法相結合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較為合理,既可以處理評價指標的模糊性又可以較科學地分配評價指標的權重。
三、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模糊評價方法
根據低碳經濟多層面因素的特點,筆者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評判的具體步驟如下:
(1)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低碳經濟評價因素集及其權重系數。評價因素集是評價評價指標(著[點)的有限集合,如在同一個評價層次上有N個評價指標,則評價因素集可表示為U= {U1,U2, U3,…, Un}。權重系數W反映了評價因素集中各因素不同的重要程度。采用層次分析法權重可以得出各評判指標的權重系數,即得到權重矩陣W= {w1, w2,…, wn}。
(2)確定評語集:評語集也即評價最終結果的論域或評價等級。如對評價等級分為m級,則評價集可表示為V= {V1, V2,…,Vm}。評價等級域的確定,使模糊綜合評價具備了模糊評價向量,使被評事物對應各評價等級隸屬程度的信息通過這個模糊向量表示出來。
(3)構造模糊評價矩陣,反映從評價因素到評價尺度之間的模糊評價關系,通過這種模糊映射,將評價因素集這一論域上的一個模糊集合轉換為評語集論域上的模糊集合。
表達式為: R = r11r12…r1j…r1m
r21r22…r2j…r2m
…… …………
ri1 ri2 …rij…rim
…… … ………
rn1 rn2…rnj…rnm
其元素rij( i=1,2,……,n;j=1,2,……m)表示從第i個評價因素著[,作出第j種評語的可能程度。
(4)綜合評價結果B是評價集V上的模糊子集,可以表示為B=W×R。
四、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模糊評價
1.評價因素集的選取及其權重確定
為了科學合理地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結合低碳經濟的發展要素,特選取如下指標作為評價因素集:
(1)低碳技術U1:低碳技術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低碳技術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經濟的生產過程就成為直接生產力,成為低碳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物質基礎,成為低碳經濟發展強大的推動力。
(2)低碳能源U2: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低碳經濟的實質是用低的能源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來保證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低碳產業U3:低碳產業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載體。低碳經濟發展的水平取決于低碳產業承載能力的大小(低碳產業發展規模的大小、質量的好壞)。低碳產業的發展將帶動現有高碳產業的轉型發展,催生新的產業發展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乘數”發展。
(4)低碳城市U4: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平臺。低碳城市就是在發展經濟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過程中,實現碳排放與碳處理的動態平衡,以確保在一個城市的范圍內維持可持續的生態體系。
(5)低碳管理U5:低碳管理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發展目標的明確、法律規章的完善、體制機制的創新和科技創新的推動等方面,從而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6)低碳市場U6:低碳市場是指低碳生產技術和低碳生產生活設備的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低碳市場的形成和完善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7)低碳社會U7:構建低碳社會是發展低碳經濟的終極目標。社會公民要積極身體力行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最終達到全社會的低碳共識。
各因素權重的確定采用層次分析法。經專家評分后運用AHP專業軟件經過任意兩兩指標的比較進行重要性評價,得出判斷矩陣,經一致性檢驗以后得到如下權重結果:
W= (w1,w2,…,…,wn)T= (0.28,0.17,0.22,0.08, 0.09, 0.12,0.04)
其中λmax=8.1734, CI=0.0082, RI=1.32, CR=CI/RI=0.0062
2.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語集的確定
按照等級理論劃分為若干個層次,相應可以把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分為4個等級,即評價等級域V={V1, V2, V3, V4} = {非常高、高、較高、低},以此作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尺度。
3.構造模糊評價矩陣
模糊評價矩陣的獲取,筆者采用專家實施評價,以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為評價對象,通過對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專家意見調查表的處理,最終得出各評價指標的統計表,并進行規一化處理后,可以得出各評判指標的比例表①,如表1所示:
表1.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
由上表可得模糊評價矩陣R為:
4.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在綜合評價中,常用的廣義模糊算子主要有三種類型:主因素決定型、主因素突出型、加權平均型。從模糊評價矩陣可以看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對于評級論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加權平均型比較接近人們的經驗判斷,所以筆者選用加權平均型模糊算子:
M=(∨?,?)Ь■=∧{1,Σni=I(αi , riк )}
其中“∧”表示min,稱為模糊積,“∨”表示max,稱為模糊并,“U (?)”表示普通積,“∨?”表示有界模糊和。
由此得到綜合評價結果矩陣:
于是可得到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表,如表2所示:
表2.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
5.結論分析
從上述評價表可以看出綜合評價值的最大值所屬標準是較高,可以得出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為較高,為了進一步提高其發展水平,可以分別得到每一評價指標的隸屬度,如表3所示:
表3.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隸屬度
從表3可以看出,該地區在低碳能源、低碳管理、低碳市場方面發展水平高,在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城市方面發展水平較高,而在低碳社會方面發展水平低。究其原因,自從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得到國務院的首批以來,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對試驗區的管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對能源使用、低碳經濟市場化機制方面走在了前列,因而在這些方面得分較高,而對于低碳技術、低碳產業、低碳城市的建設,雖然已經制定了相應的規劃,但是要完全實現則需持久的努力,尤其是低碳社會的建設,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加大宣傳的力度,在全社會形成共識。
五、對策和建議
發展低碳經濟要以經濟發展為基本前提、以搶占低碳市場為近期目標、以構建低碳社會為終極目標、以分步實施為發展路徑,走一條高碳、中碳、低碳逐步轉變的道路。具體來說:
1.牢固低碳理念
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和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理念,引導各級政府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速的狀況,把發展低碳經濟工作的成效作為“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和戰略措施。
2.發展低碳產業
大力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大力開發風力發電,穩步開發生物質能,加快發展太陽能產業,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培育壯大一批低碳型示范企業、園區及經濟區,加快構建為低碳產業發展服務的生產體系。
3.創新低碳技術
跟蹤發達國家先進低碳技術的研發方向,借鑒低碳技術運用的成功經驗,研究區域關鍵領域的低碳技術進展。加大與國際社會尤其是低碳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之間的合作和交流,積極引進發達國家成熟技術,提升引進消化和再創新能力。
4.建設低碳市場
在快速啟動低碳生產技術和低碳生產生活設備消費市場的基礎上,創新金融工具,培育低碳金融市場交易體系,發展綠色碳基金,建立碳風險投資機制,發展多元化低碳金融融資渠道。
5.構建低碳社會
建設低碳社會要求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消費的全面低碳化,涉及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的低碳化,社會公民要身體力行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形成以低碳為榮的社會風尚。
[注 釋]①為了使評價結果具有代表性,調查問卷的對象包括與該主題相關的多方面人員,如社科專家、大學教授、部分政府官員、企業管理者等,共收回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有效調查表30份,并按照各評價指標在評價等級域的百分比來進行規一化處理。
[參考文獻]
[1]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Term: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 Policy,2005,(33): 1723-1743.
[2]付 允,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3):16-17.
[3]鮑健強,苗 陽,等.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
工業經濟,2008(4):153-160.
[4]王文軍.低碳經濟發展的技術經濟范式與路徑思考[J].云南社會科
關鍵詞:經濟發展 指標體系 熵值法 路徑依賴
一、引言
我國經過了長達20年的經濟發展“大穩定”之后進入了經濟發展的“平庸時代”,即中國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最主要的特征體現在由于要素供給不足、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和創新能力后勁不足等原因所導致的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減速。世界三大評價機構之一惠譽在2012年的數據中表示,中國經濟發展的數據顯示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增長,在“新常態”下,我們需要轉變以前的經濟的發展觀念和增長方式以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在新的經濟發展態勢下,很多學者已經意識到以往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已經不再適用于衡量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因此我國學者們紛紛從不同的領域角度出發試圖構建適用于我國現實情況的全面、綜合的指標體系。
從區域的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全海娟從區域的角度出發為其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了包含有社會、經濟、環境、人口、科技等在內的綜合性指標體系,并以長江三角洲為實證研究對象將其經濟協調發展做了全面系統質量評價。李答民從增長、結構、關系、制度和可持續發展五個方面刻畫了區域的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相對應的模型對區域的經濟發展質量進行數據分析??紤]到我國目前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問題所導致的經濟發展瓶頸,陳德全等以浙江地區為研究對象,為其構建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唐保國從經濟聯系、分工、差距、要素協調和整體效率等五個方面構建了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從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角度來看,李麗莎區分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兩個容易混淆的經濟名詞,并創造性地將經濟發展質量評價指標系統劃分成數量子系統與質量質量子系統,提出了一個構建指標體系嶄新的視角。王茂禎與馮之浚在我國現階段循環經濟基礎上,設置了包含9 個一級指標、52 個二級指標的循環經濟創新評價體系并對全社會和各地循環經濟創新狀況進行總體的定量判斷。在新常態背景下,GDP已經不能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陳孟婷通過使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一個綜合指標作為GDP的替代指標,更能全面的反映出國家或是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潘文硯從縱向和橫向采用多種評價模型對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了多維評價,結果證明我國的低碳經濟存在顯著地地區異質性。
本文以我國的省域為研究的地理單位,將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劃分成經濟、社會、科技和環境四個子系統,采用熵值法為各個指標賦予權重并將我國各省份地區的2014年的經濟發展水平計算和排序。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研究
(一)數據來源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完整性,本文的評價數據采用的是2014年中國除之外的30各省市地區的相關數據,數據來源為各省區市的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年鑒》等。
(二)指標體系的內容
我國疆域遼闊,地區之間存在著顯著地異質性,本文試圖建立一套能夠普遍適用于各個省市地區同時能夠反應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內涵,因此考慮到每個省市地區發展的差異性以及指標體系的全面性,本文從經濟、社會、科技和環境四個方面來刻畫省域地區的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體系內容如表1所示:
(三)計算指標權重
首先,數據非負數化處理:設置權重使用熵值法時無須進行標準化但是需要進行非負數化處理,因為負數是無法進行對數處理。處理方式如式1所示:
(四)指標權重賦值
將除外的中國30個省市地區的指標數據帶入權重,計算出各個省市地區的經濟發展的評價值并對其進行排序,所得結果依次是江蘇、廣東、浙江、山東、上海、湖南、天津、河南、湖北、安徽、北京、遼寧、福建、重慶、河北、四川、江西、吉林、廣西、陜西、山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云南、新疆、貴州、海南、寧夏、青海。根據每個省市的評價得分將30個省市劃分成三個層次,分別是高(H)、中(M)、低(L)三個層次,其中每個階段的省市地區如圖1所示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聚集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的省份如四川、湖南、湖北等城市的經濟發展為中等水平,而西部地區以及部分交界省份如廣西、云南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從空間分布上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顯著地路徑依賴,東部地區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高,而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則較為低緩,可見經濟發展存在著顯著地溢出效應,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與相鄰省份地區的發展情況相互影響。從評價得分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呈現東向西逐漸降低趨勢,得分最高的是江蘇省的15627629.65,得分最低的是青海省的12635.77,由此可見各個省份經濟發展存在著顯著差異,因此在制定經濟發展決策的時候需要因地制宜。
三、結束語
本文從社會、經濟、環境和科技四個方面構建了經濟評價的綜合指標體系,對我國除外的30各省市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綜合評價,得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了東高西低的態勢且差異較大,同時經濟發展狀況還存在著顯著地路徑依賴。由此可知,西部地區應該將發展的重心放在經濟建設方面,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盡量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異,同時中東部地區在發展經濟時也要注重環境的保護以及科技創新,增強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揚,張曉晶.“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邏輯與前景[J].經濟研究,2015,05:4-19
[2]若英.“新常態”對中國經濟發展意味著什么?[J].紅旗文稿,2014,19:39
[3]全海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型研究[D].河海大學,2007
[4]李答民.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N].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05:28-32
[5]陳德全,何云,梁秋.浙江省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6,04:288-291
[6]潘文硯.中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多維評價及實證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
[7]李麗莎.我國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與應用研究――基于經濟發展的數量與質量角度[J]. 特區經濟,2011,06:295-297
[8]王茂禎,馮之浚.循環經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4:163-166
關鍵詞:城市化;經濟發展;協調度;四川省 中圖分類號:F291. 1
1.引言
城市化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之一[1]。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不斷增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特別是 工業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與標志之一[1]。目前,我國已進入 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區域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在部分地區逐漸突顯,并極大 地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協調區域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已成為我國區域經濟 發展戰略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經有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認為城市化與經濟發展 之間存在著正相關性[2](Henderson,2003)。錢納里(1988)利用 1950-1970 年 101 個國家的經 濟發展與城市化數據,證明在不同的人均 GNP 水平上,有不同的經濟結構與城市化水平與 之對應[3]。對于不同的地區,由于其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 即使在相同的人均 GDP 條件下,對應的城市化水平也表現出差異性,關鍵是兩者時間的關 系是否協調。關于兩者的時間協調度,近幾年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呂賓(2002)研究了新 疆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的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度問題,其評價方法簡便直觀, 但指標較為單一[4]。馮俊(2002)研究了中國建國以來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吻合度或 偏離度,分析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是否適應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關系方 面做了一些理論探討[5]。劉耀彬(2004)在闡述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度理論的基礎上,建立 了工業化綜合水平指數與城市化綜合水平指數之間協調度模型,對改革開放以來 24 年的中 國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度的時空特征進行了分析[6]。寧越敏(2005)對比分析了歐洲、 亞洲、拉美等發達和發展中地區的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但缺乏定量研究[7]。陳志
(2006)建立了城市化綜合水平與經濟發展綜合水平的協調度測度模型,運用多指標綜合測 度城市化和經濟發展。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度評價,還有許多 問題需要深入研究[8]。本文以四川省為例,討論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度問題。
2.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的評價方法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在關于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中指出,協調度是指系 統之間或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多種關聯關系和諧一致的程度[9]。協調既可以是對系統狀態的
一種特定描述,也可以表示對系統施加的一種作用。作為一種狀態,協調指系統各要素之間
或由兩個以上系統通過要素間的關系耦合形成的復合系統、各子系統之間,通過長期必要的 磨合而形成的一種互補、協同、融洽、和諧的關系,從而表現出最佳的整體效應或功能。城 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就是指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區域經濟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相互 和諧關系,從協同論的觀點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就是用來定量描述區域在一定的經 濟發展階段時,城市化與區域經濟之間的耦合程度和和諧程度[8]。因此,需要建立指標體系 對兩者之間的協調度進行評價。
2.1 指標體系
城市化過程不僅是一個區域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過程,而且還是一個區域的經濟、 社會、生活方式、地域環境等方面的城市化過程。為了真實地反映一個區域的城市化水平, 必須建立一個全面、真實地反映區域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本文從人口城市化、經濟 城市化、社會生活城市化三個方面來衡量城市化總體水平。經濟發展是城市化過程的基礎和 直接推動力,因此,為了反映兩者之間的協調度,還需要建立經濟指標體系,本文參考常規 的經濟發展指標,如經濟規模、經濟結構、經濟效益等作為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在此基礎上, 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標分別給予不同的權重
(表 1)。
表 1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與權重
Tab. 1 The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2.2 評價步驟
2.2.1 指標標準化
本文采用原始數據標準差的標準化方法,將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其公式為:
x′=(x-x 平均)/δ,y′=(y-y 平均)/γ.
式中,x′、y′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指標的標準值,x、y 是指標原始值,x 平均、y
平均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原始指標平均值,δ、γ 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 水平指標的標準差。
2.2.2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綜合指數計算
根據以上建立的指標體系和各指標層指標的標準值,分別計算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指數和 城市化綜合水平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X i=a1 x1′+a2 x2′+…+am x m′, X=∑w i Xi
Y j=b1 y1′+b2 y2′+…+bn y n′, Y=∑vi Yj
式中,X、Y 分別為經濟發展綜合水平指數和城市化綜合水平指數,Xi、Yj 分別為經濟發展
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準則層的得分,wi、vj 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準則層的權重, x1′…x m′、y1′…yn′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標層的標準值,a1…am、b1…bn 分別 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標層的權重值,i、j 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準則
層的指標數,m、n 分別為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標層的指標數。
2.3 評價標準范圍的確定
經濟增長對城市化有一定的拉動作用,城市化的發展也可以反作用于經濟,促進其增長。 二者彼此作用,相互促進,保持一定的協調關系才能共同促進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 因此,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存在著合理的區間。在社會發展的某個特定階段城市化水 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可能存在較大差距,但只要二者協調度維持在一定閾值范圍內,沒有對系 統整體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壞,并在一段時期內可以恢復為正向發展,也是可以接受的。理想 的狀態是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整體保持最優。根據以上思路,參考有關協調度的定量研究[6], 定義協調度。根據以下公式計算:
C=(X+Y)/(X2+Y2)1/2.
式中,C 為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X 代表經濟綜合水平指數,Y 代表城市化綜合水平
指數。 C 的取值范圍是-1.414≤C≤1.414,其值由變量 X、Y 決定:當 X、Y 均為正值且相等 時,C 的值最大,為 1.414;當 X、Y 均為負值且相等時,則 C 的值最小,為-1.414;其他 任何情形 C 值介于二者之間。根據 X、Y 值的變化,協調度可以分為 6 種類型,其描述列 入表 2。
表 2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類型
Tab. 2: Type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3.四川省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
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存在著交互耦合的關系和較強的互動效應,但并不是所有地區、 所有階段的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都能達到共振耦合,其協調程度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性。[4,10]
3.1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的動態變化特征
依據 1993—2005 年數據,采用第 1 節的評價方法,按照公式(1)計算經濟發展水平綜 合指數、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按照公式(2),計算協調度,得到四川省城市化水平與經濟 發展協調度的時間變化特征(圖 1)。
四川省1993-2005年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變化趨勢
經濟發展水平X 城市化水平Y 協調度C
圖 1 1993-2005 年四川省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結果
Fig. 1: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in 1993-2005
由圖 1 可以看出,近 13 年來四川省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始終處于上升趨勢,城
市化與經濟發展從不協調轉變為協調,協調度界于Ⅰ類—Ⅵ類之間,協調度的標準差達
1.388,說明兩者之間協調度存在著波動性。以 2000 年為拐點,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大 體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 年以前為不協調時期,協調度為負值,2000 年后進入協調時
期,協調度為正值。產生上述拐點的原因,主要是在 1999~2000 年期間,城市化綜合水平
指數與經濟綜合水平指數均由負值轉為正值,兩者的協調關系開始發生了轉化,逐漸向好的 方向發展,使得協調度從 1999 年的Ⅵ類失調型轉變為Ⅰ類協調型,這樣的變化取決于經濟 發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雙雙長期增長的積累和增長速度提高的推動作用。從圖 1 可以看 出,經濟發展綜合水平和城市化綜合水平變化曲線也在 1999 年左右出現拐點,2000 年以后 兩者的增長速度均表現為增加的趨勢。對單指標的分析顯示,各指標變化也大多出現類似的 情況,如 GDP 增長曲線在 2000 年出現了突變,增長率開始增大,即 GDP 的增長速度加快。 人均 GDP 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此外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在 1999 年以后同樣出現快速增長。其
它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指標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這些變化
均與 1999 年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我國西部的人口大省和資源大 省,四川省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區域,資金、規劃布局、以及相關政策方面均具有一定 的優勢,促進了該地區在這一時期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兩者的綜合指數由負值轉 為正值,協調關系加強,從而實現了協調度“質的跨越”。
圖 2 部分單指標變化趨勢圖
Fig. 2: Changes in tends of some single indicators
3.2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的空間分布特征
以 2005 年數據為依據,評價 2005 年四川省各市(州)的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圖
3)。
2005年四川省各市(州)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結果
圖 3 2005 年四川省各市(州)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評價結果
Fig. 3: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2005
2005 年四川省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度空間分布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各市
(州)缺少Ⅳ類欠協調型,分別屬于Ⅰ、Ⅱ、Ⅲ、Ⅴ、Ⅵ五種協調類型。其中大部分地區協
調度較差,以協調度Ⅵ類失調型為主,約占 60%。(2)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存在著顯著 的差異,各地區協調度標準差達 1.140,中部以成都市為中心的少數地區和攀枝花市協調度
較高,攀枝花市、成都市、德陽市、自貢市屬于Ⅰ類協調型,這幾個城市城市化與經濟發展 都屬于相對較高的水平,兩者之間相互促進,達到整體優化,協調度高。這些區域應把握好
城市化發展規律,促進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實現城市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3)川西
北經濟區的阿壩州屬于Ⅱ類基本協調型,由于該地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以小城鎮為主, 城市化滯后于經濟發展,影響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今后工作的重點應該是消除城市化進程 中的限制性因素,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快城市化進程。(4)北部的綿陽市屬于Ⅲ類,即經 濟發展綜合水平指數為負,城市化水平綜合指數和協調度均為正,城市化超前于經濟發展, 但在一定的閾值范圍內,城市化帶動經濟的發展,兩者處于相對優化的趨勢,在今后的發展 中,應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發揮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5)從各市(州)的協調 度空間差異來看,對四川省影響貢獻率比較大的城市依次是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陽市、自 貢市等,這幾個城市的協調度類型與整個四川省的類型相一致,具有帶動和輻射的重要作用。 其中成都市的貢獻最為突出。
4. 結論
(1)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總體表現為城市化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 用和經濟發展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兩個方面。本文建立了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的 三級共 22 個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相對應的評價標準。通過實證分析,說明該指標體 系和評價標準具有可操作性、實用性等特點。
(2)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耦合協調關系,兩者互相影響、互相推動,正是經濟 的發展,使大量產業和人口在城市聚集,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使得兩者之間的協調度具有明顯的時間變化和空間差異性特征。本文的實例研究,進一步證 實了上述觀點。2005 年四川省人均 GDP 為 8545.50 元/人,城市化率為 23.30%,城市化與 經濟發展協調性良好。四川省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在地區上存在顯著的差異,2005 年, 全省各市州分屬五種協調類型,中部以成都市為中心的少數地區和攀枝花市協調度較高,而 其他大部分地區協調度較差。
(3)通過四川省的研究,揭示了影響兩者協調度的主要因素是人均 GDP、居民人均消 費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等指標,同時與國家西部開發戰略 等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為研究區城市化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秀霞.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與經濟發展相關分析研究[J].人口學刊,2007,(3):8-12.
[2] Henderson, J. V., 2003.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4,pp.275-341.
[3] H.錢納里. M.賽爾昆.發展的形式(1950~1970)[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4] 呂賓,張小雷.新疆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分析[J].干旱區地理,2002,6(2):189-192.
[5] 馮俊.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02,9(2):24-35.
[6] 劉耀彬,宋學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度研究[J].科技導報,2005,23(2):48-52.
[7] 寧越敏,李健.讓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國外的經驗與啟示[J].求是雜志,2005(6):61-63.
[8] 陳 志 , 薛敬 華 . 改 革 開 放以來 湖北 省城市 化與 經濟協 調發 展研究 [J]. 湖 北大學 學報 ( 自 然科學 版),2007.29(3):307-311.
[9] 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建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6,21(1):7-13.
[10] 陳波翀.城市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17(3):48-52.
免費100paper.com
A Study on coordin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He Fen
School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PRC (100872)
Abstract
Using the no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theory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