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6: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縣域銀行發展思路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導致貸款還款困境的因素
(一)結構調整轉型難。以集賢縣為例,由于受政策、機制、市場、地緣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中小企業發展普遍動力不足,后勁不大。特別是以糧食加工為主的縣域相關糧食中小企業,項目轉產、產品升級、產業更新等等結構調整更是困難重重,只能是維持生產、保本經營。同時大部分煤炭企業處于停產或倒閉狀態,轉產困難,企業蕭條,還貸能力受限。
(二)企業自身經營難。縣域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經營、合伙經營等方式發展起來的,產權單一,企業規模小,深加工能力不強,科技含量低,經營行為短期化及負債多、積累少,投資規模與市場競爭力不足,抗風險能力低,容易遭到市場的淘汰。同時多數民營中小企業預期收益不明顯,自有資金少,由此導致其償貸能力低,甚至部分民營企業缺乏還貸意識和法制意識,信譽度下降。
(三)償債資金來源單一。目前縣域中小企業償還負債的資金來源主要渠道是生產經營中產生的現金,償債渠道單一,承擔債務的能力較弱,生產經營銷售環節一旦受到影響,資金鏈條就會容易出現斷裂,從而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加之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和用工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還貸能力受限。
二、應對策略
(一)齊抓共管,積極引導企業發展,提升還貸能力。一是地方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轉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思路,暢通企業的銷售渠道,積極為企業出謀劃策,在做“活”企業上下功夫。二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組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有效的融資服務,解決企業切實存在的突出問題,在做“強”企業上下功夫。三是加快園區建設,為中小企業搭建發展平臺,在做“大”企業上下功夫。
(二)多管齊下,轉變企業發展思路,增加還貸能力。一是企業要積極對自身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認真的考察,積極發展訂單產業,增強企業發展能力,增加銷售收入來源,促進企業良性循環。二是企業要積極研究國家政策,及時轉變經營思路,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并對落后產業進行及時調整轉產,促使企業穩步發展。三是企業要加強內部管理,合理擺布資金運營,做好銀行貸款到期預警監測工作,積極主動籌措并及時歸還銀行貸款,提升自身信譽度。
一、整合財政專項資金
現有專項資金的使用大多是支持某個具體企業的具體項目。其弊端在于,沒有充分考慮政府各渠道及社會各方面支持企業發展資源(如銀行信貸)的配合聯動,以及信息不對稱,致使財政政策和資金應有的乘數效應沒有得到切實發揮。因此,應結合資金支持方向,對現有財政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進行整合優化,集中財力,整體發力,重點支持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
一是存量資金保持相對穩定不變,增量資金按照區域經濟、特色產業整體設計投放。在財政政策、專項資金的運用上,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從支持個別企業、具體項目向使眾多企業受益的普惠性政策轉變,充分發揮政策資金的乘數效應和導向作用,引導整合社會資金支持企業發展。
二是整合財政管理職能,減少交叉管理和職能重疊。原則上要按產業類別各司其職,如涉農企業要以農業專項資金扶持為主,工業企業項目以工業專項資金扶持為主,商貿流通企業以商貿流通領域的專項資金扶持為主,文化產業以教科文專項資金扶持為主等。
二、創新財政資金管理
一是形成部門聯動體系,全方位、大力度、多層次支持發展。以“因素法”分配方式,依據自治區的產業布局、產業特點以及縣域經濟、園區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培育和發展,設計分配因素,與部門、盟市、旗縣以及園區、企業、銀行聯動,統籌協調,配套實施。具體措施有:大力實施千戶工業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實施“創業帶動就業”工程,每年重點扶持創辦2萬戶微型企業,帶動就業10萬人;培育建設10個小微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實施生產業領域中小企業發展工程,重點支持500戶中小企業在現代物流、科技研發、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等現代生產業領域發展;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國家和自治區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健全中小企業多元化融資服務體系,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創新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不斷完善;圍繞自治區確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雙百億工程”,從研發吸收、推廣應用、生產投入、平臺服務、現代物流等方面著手,鼓勵一個大企業(大產業)或一個大項目、一個特色園區牽頭帶動一批中小微企業協調配套生產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發展,發展名優特色產業。
二是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延伸管理。繼續深化完善節能量第三方審檢機制;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機制、能源審計監測制度,規范審核程序,建立市場化節能長效機制;建立符合公共財政原則的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以獎代補”“以獎促治”等機制。
三是鼓勵銀行積極向中小企業進行戰略性投資。試行中小企業貸款貼息由貸后貼息改為貸前承諾、貸后付款的辦法;實行“以存換貸”,用財政間歇資金激勵銀行放大相關產業的投資;建立小微企業風險資金。
四是努力放大政府資金撬動功能,以基金投資方式創新財政專項資金管理。以基金方式,通過財政資金參股、跟進投資、融資擔保等方式做大財政“蛋糕”,整合撬動各種社會資金投入。通過基金的運作調動多種力量共同參與管理,保障資金安全有效。
三、完善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一體化資金項目庫。每年列入專項資金的項目,必須從項目庫中選取。項目庫實行動態管理,不斷更新項目,實現滾動使用、跟蹤監管的功能。
二是建立財政專項資金信息化管理系統。集項目申報、預算管理、投資評審、項目監管于一體,對專項資金進行監控、統計、分析,提高財政資金管理水平。
一、縣經濟、金融發展基本情況
縣是農業大縣,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我縣立足縣情,調整完善發展思路,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突出工業化核心戰略和招商引資主戰略,主動融入合肥經濟圈,對接“長三角”,大力發展工業經濟、招商引資、旅游發展、民生工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縣上下思想觀念不斷解放,發展意識日益增強,招商引資取得突破,城鄉面貌變化較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經濟社會取得了明顯進步。200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2億元,財政收入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1.9億元,到位境內資金12.6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80萬美元,進出口總額2554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9元,全年新增貸款8億元。三次產業比為23.6:38.7:
37.7。在全省2008年度縣域經濟綜合評價中綜合發展指數位列第37位??h域經濟發展的格局呈現出,工業經濟強勢增長,新擴建了一批骨干企業,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機械制造、輕工紡織三大支柱行業,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123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優質農產品比重上升,農業產業化有序推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商貿服務業、旅游業方興未艾。上半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5.9億元,財政收入2.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到位境內資金8.29億元,新增貸款7.74億元,后發優勢進一步凸現。
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金融業的成長壯大。全縣現有金融機構(網點)94個,從業人員871人,其中國有股份商業銀行4家,國有政策性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城市合作銀行、郵政儲蓄各1家,小額貸款公司1家,擔保機構18家、保險公司6家。截止8月底,全縣銀行業各項存款余額97.7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6.61億元。累計擔保金額為10.7億元,在保余額8.3億元??h惠民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5.7億元。金融對支柱產業骨干企業的保障作用日益明顯,金融的平衡運行助推了地方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活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金融監管力度加大,金融秩序保持穩定,金融風險得到有效化解,經營效益明顯提高。全縣銀行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已達到126.5億元,實現盈利1.7億元。
二、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情況
1、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創新,支持優質小企業的發展。近年來,在各項政策、措施的促進下,國有銀行開發小企業信貸業務積極性明顯提高,努力創新適合縣域小企業信貸產品,以提升小企業信貸市場的競爭力。縣工商銀行推出發票融資業務,以發票所對應的應收賬款為第一還款來源,能夠使抵押品不足、擔保能力弱的小企業快速獲得貸款,累計為志誠機電、中天塑業等企業發放貸款1100多萬元??h建設銀行2006年以來相繼開發了符合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的信貸品種,如速貸通、成長之路、助業貸款,較好的支持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促進了企業貸款的穩步增長,上半年企業貸款余額12287萬元,較年初新增4757萬元,增幅達63.17%??h農業銀行推出的“公司+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多戶聯?!辟J款等創新信貸產品,為從事農業生產經營農戶提供融資服務。帥旺食品有限公司從事糧食收購加工、食品研發和生產銷售,公司資產1.6億元,占地面積130畝,現有職工1200余人。今年簽訂土地流轉承包協議承包耕地20950畝種植水稻,縣農行以“公司+農戶”形式投放貸款958萬元??h中國銀行選擇了即可增加信貸規模,風險相對較低的票據貼現做為資產業務的主要品種,上年辦理貼現8200萬元,累計為11家中小企業的提供融資服務??h農村合作銀行對縣經濟開發區和杭埠工業園區的小企業集中區實行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的方式,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貸款、承兌、授信多種金融產品來滿足小企業流動資金周轉,擴大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
2、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h農行結合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特點,加大對優質農產品產供銷的信貸支持,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支持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今年6月末涉農貸款余額15613萬元,較年初新增4705萬元,增幅43.13%??h農業發展銀行對省產業化龍頭企業友勇米業淀粉糖槳生產項目發放項目貸款3400萬元,為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強資金保障。
3、支持消費經濟發展,促使消費需求成為縣域經濟的增長點。截止目前個人消費貸款余額5.74億元,比年初新增2.09億元,同比多增0.73億元。穩定的購房需求是個人消費貸款平穩增長的主要因素。建行是個人消費貸款發放的主力軍,余額3.43億元,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改善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4、加大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農發行、徽行上半年向縣經濟開發區建設投資公司、縣城鎮建設投資公司貸款11200萬元,用于城區改造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
5、支持經濟社會薄弱環節,著力改善民生。各家金融機構發揮自身職能優勢,改善金融服務,認真履行承擔的社會責任??h農合行承擔全縣22萬戶涉農補助資金打卡發放工作,為此在農村各個支行設立專門窗口配備專人服務。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貸款176戶373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229筆160萬元。
三、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原因
縣域金融機構為促進本地縣域經濟發展做了積極貢獻,贏得了自身的長足發展,但是還存在較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金融機構缺乏經營自。目前國有銀行將授信審批權限集中到市級、省級行,基層行基本沒有授信品種。這種管理方式導致因審批時間延長而流失一些優質客戶,造成基層人員缺乏創新與開拓的主動性,制約了縣域信貸投入,從而造成了國有商業銀行存貸款比例失衡,存款持續強勁增長,貸款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從近兩年來金融運行情況看,新增存款轉化為本地貸款的總量雖有所增長,但與縣域經濟增長對資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8月底各行存貸比為:徽行為82%、農合行79%、四大商業銀行平均為24%(其中最低為4.8%,最高為70%)。縣內存貸比例過低,本地經濟建設資金缺口緊張。
2、縣域經濟結構與國家產業政策不協調。國家要求嚴格按照產業政策和環保、能耗等市場準入標準審批項目。縣域經濟主要由資源加工類中小企業構成,大多經營規模小,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后,產品結構單一且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經不起原材料或產品價格的波動,經營風險較大,能耗高、環保意識也較為淡薄,達不到國家環保標準,難以從銀行獲得貸款。
3、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動力不足。受銀行體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基層銀行的創新動力較弱,對上級行經營管理更多的是被動執行,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開拓適合縣域經濟實際的金融產品意識不夠。面對“三農”和中小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金融機構無論在投放貸款總量上,還是在金融產品上,都難以滿足縣域經濟發展需要。企業普遍反映,現有銀行貸款大多是流動資金貸款,缺少對技術改造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信貸支持,僅有農發行投放一筆針對企業基建設備貸款業務。
4、抵押擔保條件設置苛刻。目前絕大多貸款需要抵押擔保,中小企業用以作為貸款擔保的抵押物主要是房產地產以及通用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除縣農合行可用機械設備抵押外,各家銀行對抵押物要求是房產地產,抵押折扣率僅在40%~70%之間,限制了企業貸款的額度。通過擔保公司擔保費率普遍較高,并須提供反擔保,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通過擔保公司融資也有局限,單筆擔保按規定不得突破擔保公司實收資本的10%,各商業銀行也規定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時需將10~20%的保證金存入貸款銀行,也制約了擔保貸款的規模。
5、地方性金融機構資金供給不足。當前縣域金融機構仍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大企業大項目是國有商業銀行支持的重點,對中小企業強調風險控制較多,貸款準入門檻高,信貸操作過于審慎。新興商業銀行的觸角還未延伸到縣級,地方性金融機構數量少,規模小,能力有限,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農村合作銀行和徽行支行,是縣域經濟信貸支持力度較大的兩家地方性商業銀行,其存款占全縣總存款42.7%,貸款占全縣總貸款的70.2%,兩家銀行存貸比都達到或超過80%以上,均超出銀監部門規定的上限。
6、信貸增長極不平衡。從信貸投放結構看,截止8月底的短期貸款中,工業類貸款8.2億元,僅占17.5%;商業及其他類貸款6.4億元,占14%;農業貸款20.8億元,占45%。從行際分布看,四大商業銀行8.88億元,僅占貸款總額19%;地方商業銀行28.5億元,占61%。
7、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目前縣級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是銀行貸款,票據融資等只占其融資比例的很少部分。截止8月末中小企業票據融資余額0.17億元,比年初下降0.38億元,占融資總額0.3%。縣域中小企業大部分投資規模、資產總額等達不到直接融資條件,融資渠道單一。
8、信息不對稱影響銀企合作成效。銀行作為資金的提供者并不親自參加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它與資金的使用者中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就帶來了矛盾和問題。一方面縣域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多數自身素質較低,缺乏應有的財務管理知識,內控制度不健全,家族式管理模式較普遍。另外,中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較小、經營狀況一般、財務管理不規范、信息反映失真等多方原因,在銀行信用評級系統中評級不高,達不到銀行的信用等級要求。另一方面銀行體系現有人員中大多為金融和會計方面人才,對企業產業的發展眼界不寬把握不準,也造成銀行缺乏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融資服務的動力。
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建議
1、適度轉授權限,增強基層行經營活力。統一的信貸管理模式和標準并不適應銀行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應合理界定經營資源配置權和分支機構職責,賦予基層行特別是欠發達地區基層行應有的資金管理權、業務創新權,盡可能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簡化貸款手續,縮短貸款審批時間,使信貸改革創新更符合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切實提高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2、創新適合縣域經濟融資要求的金融產品。金融機構應根據欠發達縣域經濟結構以及民營企業的特點,開發新產品,形成特色化服務、多樣化服務。按照區域經濟、特色經濟等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針對市場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提供具有獨創性的特色金融服務,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對需求個性化、差異化的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增強基層分支機構的盈利能力和服務當地的經濟活力。
3、加快建立和規范地方性融資組織。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體系,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根據縣域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設立由民間資本投資參股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融資性金融服務組織,引導民間資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增加縣域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改變企業融資難狀況。
4、積極健全信用擔保體系。信用擔保是融通銀行資金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縣域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作用,更好地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現階段尤其要發揮擔保資源的合力,共同出資或參股建立規模大、擔保能力強的大型擔保公司;積極鼓勵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建立互助擔保基金和互擔保機構;積極支持個體工商戶、農民實行聯戶聯保。建立區域性的擔保體系,提升擔保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的擔保需求。銀行應與擔保機構建立長期的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做好互通信用信息和資源共享,共同分擔經營風險,共同管好信貸資金,通過合作提高各自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政府加大對擔保機構的支持力度,建立嚴密的政策法規制度,對擔保機構進行有限的風險補償和資金注入,對政策性擔保業務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
5、鼓勵多種融資方式共同發展。一是積極謀求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二是吸收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通過產權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吸收民間資本進入中小企業,為企業的發展開辟新的融資渠道。
五、實現縣域經濟金融和諧發展的工作舉措
1、加強協調配合,不斷增加信貸投放總量。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金融工作的服務,及時解決金融機構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配合金融監管部門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地方金融安全,謀劃推動地方金融業改革發展。各金融機構要強化金融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牢牢把握自身發展和支持地方經濟的契合點,在積極貫徹央行貨幣政策的同時,牢固樹立服務地方經濟就是壯大自我的意識,積極向上爭取資源,加大對特色優勢產業和重點建設項目支持,努力爭取貸款規模,增加信貸投放總量。
2、建立經濟信息共享機制,努力消除信息不對稱。加強縣域經濟和金融信息的雙向交流,相互通報經濟、金融情況。一方面向轄內金融機構提供經濟信息,包括資金需求信息、生產經營信息、市場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縣有關經濟主管部門傳導金融政策、金融產品和金融信息,協調化解貸款難、難貸款問題的癥結,搭建銀政企互惠合作平臺,為金融促進縣域經濟增長提供有效服務。推進銀企合作共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和銀行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近年舉辦的銀企對接活動,初步構筑起了銀政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雙贏、共謀發展的新型銀地、銀企關系,政銀企之間的長效協調機制日趨完善,銀企合作工作成績顯著??h徽商銀行等商業銀行也自辦了類似活動。要進一步推進銀企合作向縱深發展,各金融機構要強化市場意識,主動地去了解企業,幫助他們做大做強,建立穩定的客戶群。對企業推薦的項目,金融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其成長性和上級行授信的可能性。有關職能部門,要繼續做好牽線搭橋工作,采取多種形式,有效疏通金融部門與經濟主體的連接渠道,建立完善的銀企溝通協調機制,在銀企之間搭建起一種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關系,促進銀企雙方坦誠溝通,精誠合作,互惠雙贏,共謀發展。
3、完善信貸投放激勵機制,找準貨幣政策與縣域經濟增長的結合點。督促縣域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本地發放貸款力度,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予以考核獎勵。如近幾年縣政府都拿出了19萬元獎勵金融機構,調動金融機構的放貸能動性,縣級財政性公存資金的存放也與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的力度相掛鉤,推動新增貸款與縣域經濟增長點的結合,增加對農業、中小企業、下崗失業貸款的投放力度,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促進縣域經濟增長結構轉變。此外對住房公積金、社保、新農合等基金存款上給予縣內各銀行機構一致待遇,允許其公平競爭。
在經濟下行時期,長沙銀行卻展現出“逆勢增長”,截至2015年12月底,長沙銀行資產總額2798.27億元,較年初增加671.19億元,增長31.55%;存款總額達到2231.70億元,較年初增加521.22億元,增長30.47%;表內外授信總額為1458.29億元,較年初增加436.28億元,增長42.69%。主要經營指標普遍高于業內平均水平。作為一家資產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的大型城市商業銀行實屬不易。
在宏觀經濟形勢由“三期疊加”進入“新常態”后,“創新發展”是決策層對于中國經濟的要求。也一定只有那些創新轉型的好銀行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長沙銀行的逆勢增長引起了業內的關注,本刊本著“發現好銀行”的原則,帶著對長沙銀行創新戰略的好奇心和疑問,一探究竟。基于此,本刊特專訪了長沙銀行董事長朱玉國。
《銀行家》:英國《銀行家》雜志的2015年全球銀行1000強排名,長沙銀行位列第395名,首次進入前400強。全球知名咨詢公司畢馬威的相關報告也印證了長沙銀行的超常規發展。請問長沙銀行是如何取得這一靚麗業績的?特別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長沙銀行是如何確定戰略定位和經營策略的?
朱玉國:長沙銀行始終圍繞創新發展來抓工作,堅持加快發展、加強管理,加強宏觀形勢研判、積極應對市場競爭。2015年長沙銀行取得了近年最好、同行領先的發展成績,這主要得益于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全新戰略的動力、改革轉型的活力以及員工敬業的推力?;仡?015年,我們主要抓好了以下幾個工作:定戰略,以發展藍圖激發全員斗志;抓改革,讓體制機制煥發內生活力;促創新,以綜合經營驅動轉型發展;嚴風控,以堅守底線推動穩健發展;強支撐,以夯實基礎推動持續發展;煉價值,以快樂文化推動和諧發展。
戰略制定對全行發展具有重要的的引導引領作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宏觀形勢,長沙銀行結合自身實際,深入研究,綜合研判,并聘請知名戰略咨詢公司普華永道擔任我行戰略顧問,幫助梳理思路、提供支持,經過反復研究和各方聽取意見,確定了自己的戰略發展思路。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戰略定位上努力建設“三個銀行”,即堅持“中國最快樂的銀行”、“中國最優秀的社區化銀行”和“中國領先的網絡銀行”的建設方向。
在發展目標上堅定“翻番領跑”,即堅持“三年翻一番、十年過萬億、領跑中西部、挺進十二強”的戰略目標,保持定力、精準發力。
在發展路徑上堅持“五化路徑”,即堅持社區化、平臺化、綜合化、集約化、智能化的發展路徑。社區化就是要始終堅持服務地方、服務小微、服務居民的定位不動搖,深耕本土經濟、本地生活,服務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平臺化就是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要求,進一步深化銀行作為經濟中介的平臺職能,轉換思路,將長沙銀行打造成資金交付平臺、財富管理平臺、信息交流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和社交互動平臺;綜合化就是要由提供單一產品向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轉變,通過綜合經營平臺的搭建和有效運作,成為資源的整合者、風險的匹配者和財富的管理者;集約化就是轉變增長方式,堅持走資本節約型發展道路,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成本控制,提升盈利能力;智能化就是廣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加快線上布局,提升銀行電子化、網絡化和移動化水平,實現精準營銷,強化精細管理,提升客戶體驗。
《銀行家》:為踐行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經營理念,作為一家城商行,長沙銀行如何聚焦地方經濟建設,選準服務地方的切入點?
朱玉國:作為“湖南人自己的銀行”,長沙銀行堅守“服務地方政務、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市民居民”立行宗旨,堅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辦銀行,深耕政務、做政府的子弟兵銀行,深耕縣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鋒銀行。
一是堅持深耕湖南,做湖南人的主辦銀行。充分發揮地緣人緣優勢,深耕湖南,下沉機構,加快線下線上的聯動發展和區域覆蓋的分層推進,做“湖南人的主辦銀行”。長沙銀行現有包括廣州、株洲、湘潭、常德、郴州、婁底、懷化、益陽、邵陽、永州在內的26家分支機構、125個營業網點,控股發起湘西等三家村鎮銀行;2017年前實現湖南地州市全覆蓋,2018年我們將覆蓋全省80%以上的區縣(市)。同時,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在湖南市場基礎客戶群數量超過1200萬戶,在湖南市場的市場份額由現在的5.5%提升到10%以上,真正成為地方政府、中小企業、市民的主要合作銀行,成為客戶的首選銀行。
二是深耕政務、做政府的子弟兵銀行。我行以服務地方發展、推動經濟轉型為己任,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在政務領域積極創新,著力構建“融資+融智”、“表內+表外”的綜合經營模式,做政府的子弟兵銀行。近年來,累計支持政府重點工程項目500多個,累計融資超過2000億元,在交通建設、棚戶區改造、環境治理等領域充當著融資主導銀行的角色。同時,不斷創新融資方式,全力推動“表內+表外”、“商行+投行”的大融資服務,我們創新設立了湖南第一只城市發展基金,設立了第一個政府資產證券化項目,積極介入了湖南第一批PPP項目,也是湖南省地方政府債券第一批參與的主承銷商,現在每年通過表內外融資服務,我行投入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超過500億元。
三是深耕縣域、做普惠金融的先鋒銀行。堅持立足湖南本土市場,加快區域覆蓋的分層推進,持續加大省內機構布局和業務下沉的力度。第一,下沉分支機構,加大布局力度。加快設立省內分行、縣域支行,目前已完成了55%的湖南縣域市場覆蓋,縣域金融基礎進一步夯實;著眼湖南新型城鎮化的整體經濟布局,將銀行網點主要是社區支行進一步延伸至重點鄉鎮,并正在與宜農科技公司合作在全省推廣在村一級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社保卡、零手續費務工匯款、涉農貸款等進村入戶,成為地方最受歡迎的銀行產品服務。第二,助推縣域經濟,培育特色產業。加大對縣域特色產業的專項扶持、信貸傾斜、重點培育和綜合服務力度,2015年51%的信貸規模投向縣域市場,大力支持長沙縣、瀏陽、寧鄉、桃園、攸縣、汝城、湘鄉等經濟強縣或特色縣發展物流、工程機械、生物醫藥、花炮、汽配、旅游、食品、花木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一定的縣域經濟產業品牌和集群優勢,并建立起我行領先的業務發展優勢和穩固的市場地位,業務規模和經營效益大幅趕超當地的國有銀行縣域機構。第三,建設普惠金融,推進“精準扶貧”。湘西花垣是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地方,早在2010年,我行就在湘西自治州建立了全國首家地市級村鎮銀行,目前機構布局基本覆蓋了全州各縣(市),成為湘西近年來貸款發放最多、對當地支持力度最大、服務最接地氣、最服水土的銀行機構,在2015年湖南省銀行業金融服務競賽中榮獲“百佳優秀單位”稱號。
《銀行家》:近年來,國家層面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量創新型小微企業涌現,對金融服務業提出了新課題。在金融服務創新創業、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方面,長沙銀行采取了哪些新舉措、實招數?
朱玉國:長沙銀行始終將助力中小微企業作為核心定位,持續提升對接、服務湖南優勢產業和實體經濟的能力,通過大力推進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一站式的綜合金融服務,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市場探索者和堅定踐行者。
我們加強營銷、服務、模式上的一系列創新,持續推進服務中小企業的深度。2015年全行中小微貸款余額達到732.77億元,比上年增長150.08億元,增長25.76%,中小微企業貸款占全部貸款比例達到了81.2%;中小微授信客戶達到29385戶,比上年增加了9747戶,增長47.7%;發行小微金融債20億元,全面達到“三個不低于”目標,被銀監會評為2012~2015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先進單位”。
一是創新營銷模式,與省商務、國稅、地稅等幾大平臺積極對接,建立各類風險分擔機制,實現由散單式營銷模式向集群、綜合、精準和聯動營銷的轉變。
二是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實施服務小微企業的“1+N”模式,充分利用中國人民銀行支小支農再貸款政策、政府和園區力量,開展“進百園,惠萬企”營銷活動,三年內為全省100家園區的10000家企業提供400億元貸款服務,向中小企業讓利4億元。
三是創新授信模式。通過建平臺、聯平臺、拓平臺、推平臺,構建“平臺+產業+產品”服務模式,充分利用各費稅數據,以信貸工廠方式創新推出“數據貸”授信模式,共簽約對接38家平臺類客戶,其中就包括了螞蟻金服、騰訊、58同城、金蝶軟件等大型互聯網平臺。目前數據貸授信客戶已超過2萬戶,授信余額超過20億元?,F在,我們正在利用稅務、住房公積金、社保數據信息,開發設計覆蓋湖南中小微企業的新一代數據貸產品,進一步做深湖南小微市場。
四是創新發展方向。我們把科技金融和綠色金融作為主攻方向,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綠色產業“輕資產、重研發、高成長”的特征,并根據企業所處“孵化期”、“成長期”、“成熟期”不同階段的條件與需求,差異化、創新化設計特色金融產品,如“孵化貸”、“投貸跟”、知識產權質押等,解決了該類企業有形資產擔保缺乏的融資難題。并與高新園區、省科技廳、湖南高新創司等建立戰略合作平臺,全面推動投貸聯動綜合服務。在綠色金融方面,我們設立了湖南第一只環保產業基金,第一只健康養老基金,并正在籌備發起第一只綠色金融債,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業務。
《銀行家》:作為一家城商行,貼近民生、服務民生,是企業立足和發展的應有之義。長沙銀行在堅持以民生為本、推動共享發展有哪些新舉措和好經驗?
朱玉國:從立行至今,我行就堅守市民銀行定位,堅持在社區金融、智慧金融方面綜合發力,做普惠金融的擁護者和踐行者。
一是大力發展社區銀行。將服務網絡不斷延伸向社區金融服務薄弱地區延伸,一方面廣泛布局社區銀行,2015年設立社區支行14家(累計設立42家),社區營銷精彩紛呈,社區服務走進百姓身邊。另一方面,立足本地生活,建立全渠道一體化電子渠道服務體系,以省交警、公積金、非稅繳費、社保服務為切入點,打造全省功能最全、服務最優、費用最低的線上便民服務體系和以精選商品、眾籌、會員卡券為核心的線上商圈,通過整合本地資源,緊扣醫療、教育、休閑、娛樂等本土生活,與uber、平安信托、旺pos、快樂購等深入合作,打造智慧城市生活,逐步構建遍布全省的金融生態圈和互聯網生活圈。至2015年底,全行網絡金融用戶達到530萬戶,網絡金融交易量超過5800億元。
二是加快發展智慧銀行。我行堅持“‘智’造快樂銀行”的理念,以客戶需求和體驗為出發點,利用大數據、生物識別、移動平臺、社交技術、位置管理等技術重構客戶服務流程,推出“一鍵付”產品,打造更簡單、更智能的智慧銀行,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加豐富、便捷的金融體驗;堅持科技引領,全力推進“九大平臺”建設,即統一基礎平臺、統一支付平臺、統一信貸平臺、統一數據平臺、統一賬戶平臺、統一資管平臺、統一渠道平臺、統一辦公平臺、統一客戶平臺,繼續深化體驗躍進,全面引領業務創新;堅持“電子化”方向,積極探索、促成推動湖南省銀行業ATM存取款的無卡操作和無卡聯盟建設。
《銀行家》:在長沙銀行超常規發展過程中,企業資產規模迅速擴張,如何把握好規模擴張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加強風險控制,實現有效益、可持續、沒水分的增長?
朱玉國:面對銀行業不良持續上升的嚴峻形勢,長沙銀行始終堅持審慎穩健的經營原則,堅守底線,不踩紅線,以強有力的措施處置各類不良風險,不良率控制在1%以內。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是嚴格風險管理。加強頂層設計,明確董事會、監事會、經營層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職責和邊界,形成全面風險管理的框架體系,并明確逐步實現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集團化、職能集中化、風險管理部門垂直化,以及事業部風險管理矩陣化的四化目標。完善垂直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總監派駐擴大到10家分支機構,提升風險管控的專業性、獨立性水平。創新風險管理手段,建立風險貸款名單制,創新非現場監管手段,積極開展擔保公司擔保授信業務、銀票業務等專項風險排查;加強業務連續性管理,牽頭組織自助銀行和收單業務連續性演練。加大不良貸款的預防、處置和清收力度,以“控新壓舊”為中心,通過上下聯動、一戶一策,實行不良貸款清收責任機制、對口聯系機制、動態名單制管理和誡勉談話機制。
二是嚴格內部控制。完善內控管理制度,以開展“全員大找茬”活動為契機,收集意見715條,對全行813份制度進行規范,梳理制度漏洞、整改流程問題。開展專項治理工作,圍繞“一加強、兩遏制”,對自查和監管檢查發現的問題實行滾動式整改,對14家單位通報批評,對66名經辦責任人和34名負有領導責任人員共處罰款29.3萬元。加大問責處罰力度,全年共下發違規處罰決定23份,處罰機構37個,相關責任人275人,下發不良資產責任追究處罰決定7份,不良責任追究523人,處罰金額550.21萬元,“違規就是風險,內控創造價值”的合規企業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銀行家》:2016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長沙銀行的發展也處在一個嶄新的起點上。對于長沙銀行工作重心以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規劃,您有何構想和展望?
朱玉國: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長沙銀行啟動新三年戰略發展規劃的第一年,對全行“三年翻一番,十年過萬億,領跑中西部,挺進十二強”發展藍圖和“三個銀行”建設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全行將重點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第一,堅持社區化發展,打造“湖南人的主辦銀行”。就是要真正成為湖南政府、中小企業、市民的主要合作銀行,成為客戶的首選銀行,真正成為湖南的金融領軍企業、龍頭企業,進一步提升服務客戶的深度、廣度,成為每個客戶的全方位服務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全行將始終堅持社區化發展方向,全面深耕湖南市場,確保在2017年一季度實現湖南省地州市的全覆蓋,2018年完成全省80%的縣(市)、區的全覆蓋。同時,力爭用三年的時間,在湖南市場基礎客戶群數量超過1200萬戶,在湖南市場的份額由目前的5.5%提升到10%以上,資產總額在2018年上半年突破5000億元,規模在全省商業銀行中沖進前四強。
【關鍵詞】 金融危機;活力;創新
一、充分認識活力金融是當前經濟形勢的需要
1.活力金融是金融業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種創新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活力金融也正是把科學發展觀引用到金融創新活動的實踐。金融和經濟是相伴而生、相促而長的,動態的經濟并不是排列在報表上的一些數字,更是“活”的行為,是金融業開發利用各種資源要素并使之不斷增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受益于金融服務,并反過來促進金融業發展?;盍鹑谡前呀鹑跇I“這條魚”放在了動態經濟“這缸水”里,突出強調彼此相依為命的關系?;盍鹑谧钪饕?處理好金融業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共生關系,要求金融業服務創新、產品創新、環境創新,以此促進經濟和金融在良性互動中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的發展。
2.活力金融是與時俱進金融發展的需要
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平安金融是金融發展的前提,是防范金融風險基礎,離開了平安金融,穩定難以建立,而活力金融是平安金融發展的延伸,是與時俱進發展的需要,二者互為依存,一脈相承。長期以來,欠發達地區有些金融工作者固步自封,缺乏活力,缺乏生機,延襲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經營金融,失去市場化占有份額,失去金融發展的大好良機?;盍鹑诰褪且獎撔隆办`活先進”的金融產品工具,打破原有的信貸方式,要創新緊貼市場需求、企業需求,力求把新的金融產品宣傳到位推介給中小企業,讓企業享受金融產品帶來的實效。
3.活力金融是能否取得政府話語權,贏得社會尊重的能力
長期以來,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按各自上級行規定的標準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信貸準入標準過于苛刻,企業貸款品種只有土地、房產抵押,對新增貸款企業貸款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手續繁,門檻過高。特別是中小企業、微小企業,它們的發展對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貸款難”在較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發展,影響了地方政府財稅指標,致使地方政府頗有微詞,企業抱怨意見很大,社會各界對銀行的看法眾說不一。
當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行業與企業市場萎縮,利潤普遍下降,特別是有些中小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虧損急劇面加大,償債能力下降,中小企業大都“嗷嗷待哺”。地方政府及社會各界非常關注銀行能否及時送來“甘甜乳汁”,難關當頭能否取得政府話語權,成了贏得社會尊重的能力表現。在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國內經濟下行的困境下,政、銀、企三方更要攜手共進,共度難關。要針對企業主動提出困難和需要支持的地方,金融機構解釋問題更具體、更具針對性,盡最大可能的給予充分答復,建立坦誠、無障礙的交流機制。
4.活力金融是建立銀企平臺、加強溝通、和諧共處的信任表現
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因尋求貸款而得不到滿足而抱怨,而銀行缺乏真實了解,把企業拒之門外。這種溝通機制不暢,阻礙了銀企交流,雙方難以營造和諧共處的信任氛圍。開拓活力金融,需要銀企雙方坦誠溝通,要充分認識到企業需求銀行的服務、銀行需要企業的支持,兩方共贏共進的重要性。在貸款額度得不到滿足度的情況下,要以高效率的服務水平、高質量的服務態度贏得企業的理解。
金融機構服務于地方經濟:一方面需要準確掌握宏觀經濟、信貸結構運行規律和走勢,為企業提供信貸政策咨詢,使其更好地理解信貸政策意圖,減少企業信貸需求可能遇到的阻力,真正使信貸資源配置在推動地方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開拓活力金融要熟悉地方經濟、企業的狀況和產品特點,并從銀行視角剖析地方經濟和企業經營中的突出問題,分析企業產品結構和比較優勢,努力為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管理出謀劃策。
二、開拓活力金融是山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霍山縣地處山區,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雖然近幾年發展速度有很大程度的改變,但與沿海及大中城市依然不能相比擬。在當前情況下,其經濟發展對沿海和大中城市依賴性很強,但往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等方面限制,使其不大可能和沿海及大中城市實現經濟上的匯合,在發展道路上難以實現飛躍式突破。
這些情況決定了山區經濟發展的特點。(1)是金融發展規模受經濟總量制約,可作為空間不大;(2)相對于巨大的資金需求量來說,本地存款明顯太少,導致銀行存貸差拉大;(3)產業結構和發展的非協調性,使銀行信貸資金很難按照“三性”原則進行科學配比。其中主要是工業貸款和基本建設項目比重過大,第三產業相對薄弱,銀行貸款總體趨于骨干企業長期化和“固定化”,以及大量農業生產貸款小額分散化,從而影響信貸資產質量的提高。以上特點對金融業利弊兼具。但在今后金融改革開放,加速發展的形勢下,隨著山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速度的加快,這里依然會是一塊前途較好的金融領地。
基層人民銀行對社會的影響,既缺乏可供操作的行政手段,又缺乏金融宏觀調控的號召力。貫徹執行貨幣信貸政策處于一種“夾縫中求生存”的狀態,工作目標是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長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為此,開拓活力金融工作注重改變行政管理方式,靈活運用市場手段,通過改善金融服務工作,發揮央行窗口指導作用,推動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活動,推動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投資軟環境,輔之以適當的監管安排,擴大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人民銀行工作的認同。從而使商業銀行產生改善活力金融的原動力;使地方政府產生改善投融資環境的驅動力;使企業、個人產生保持良好信用記錄的吸引力。
三、推動活力金融建設幾點建議
1.強化政府推動作用,優化金融支持的外部環境
打造活力金融建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作用。政府要有前瞻性,高度重視改善活力金融建設環境對增加縣域信貸投入、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性發展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上。
(1)加快縣域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這兩個體系的建立健全,不僅為金融機構信貸解除后顧之憂,也是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貸款難的關鍵所在。政府要設法籌措一定的資金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并按市場化模式規范運作,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效用。既解決企業初創階段資金緊張,又缺乏有效資產作抵押貸款的難題,也有利各金融機構向上爭取授權、授信額度。
(2)由縣政府每年組織有關部門,對企業的資產狀況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將評估結果登記造冊。企業需辦理資產抵押貸款時只需到有關部門登記即可,從而簡化企業資產評估、登記手續,降低評估、登記費用,減少企業的融資成本,為企業得到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提供便利。
(3)政府要樹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也是企業的觀念,進一步強化對金融機構維權的支持力度,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實行法律、行政“雙管”齊下的手段,遏止債務人的惡意行為,特別是要提高案件執結率,增強法律的威懾力。
2.開拓活力金融銀行要轉變方式,找準職責,主動工作
金融機構要牢固樹立“工業活、經濟活”,“經濟活、金融活”的觀念,充分認識中小企業發展的潛力及其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新路子。
(1)基層央行要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重點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積極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業務品種,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
(2)金融機構要將企業發展視作調整銀行資產結構、提高自身經營效益。改善銀企關系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完善授權、授信制度,簡化貸款審批發放程序。
(3)幫助企業完善財務制度,搞好企業授信評級和市場準入工作,制定符合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特點和要求的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標準,提升中小企業信用等級,改善企業信用狀況,共謀銀企發展。
3.進一步開拓活力金融業務品種,增強對縣中小企業的滲透和支持能力
(1)金融機構要大力拓展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業務品種和信貸模式,不斷提升支持服務中小企業開放型經濟的水平。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中小企業積極探索信用途徑、零售途徑、利率途徑等多種形式的中小企業貸款管理新模式。
(2)嘗試出口退稅抵押貸款、倉單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聯保協議貸款等新型信貸方式,增加信貸投入,滿足企業發展需要。積極引導效益好、信譽高、有還款保證的集群企業在購銷活動中使用商業匯票結算,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企業票據融資效率。
(3)對成長性強,發展潛力大但風險較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中小企業,要立足長遠,敢于在可控制的較高風險下,選擇適當的貸款投放時機,及時扶持。各金融機構除了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外,還要提供理財、信息、技術、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
4.中小企業要練好“內功”,形成資金“洼地”效應,以吸引金融機構投入和支持
(1)中小企業要立足本地自然稟賦,走特色化、專業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效應,逐步形式成自己的產業鏈,促進產品從粗放型擴張向打造精細化轉變,增強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縣域經濟;欠發達地區;城鎮化
一、引言
縣域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較小范圍的區域經濟,國外一直將發展區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重視。從國內來看,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扶持縣域經濟發展。可見,縣域經濟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也是推進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是對于大片區域和人口均處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講,若要實現城市和農村的整體結合及全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已成為各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欠發達地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意義
縣域經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它以市場為導向,用縣級行政區劃分地理空間,進行資源的調控與配置。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屬于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體,若要推進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1.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是加快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資源配置、工業化進程、經濟財政收入以及資源稟賦方面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則是增強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潛力和希望,通過縣域經濟的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進而形成農業、工業、商業協同發展的格局,而且也能全面助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的增長,提升區域競爭力。
2.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是使欠發達地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途徑
由于歷史、體制和制度等原因,我國仍存在較為明顯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而且當前的縣域經濟往往與“三農問題”緊密相連。而縣域經濟能夠很好地協調農業與相關產業之間的關系,通過整合自然、經濟及社會資源來兼顧發展縣、鄉、村以及城市,從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有效解決農村的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問題。
3.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級區域經濟實力薄弱,農村人口比重大,一直是解決“三農”問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只有加快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才能轉變農村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產生產水平,進而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加快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從而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
三、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突破式發展的制約因素
近年來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在得到國家的重視和優惠資助后,在多方面均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但依然存在體制、觀念、人才、資源、區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約著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超常規發展進程,具體從如下幾個角度來探析。
1.環境因素的制約
經濟發展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科學技術環境、社會經濟環境以及人文環境。從地理環境看,與經濟發達的城市相比,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理位置較差,其自然環境資源也相對惡劣,還有一些縣域地區地處邊遠,信息溝通有一定的難度,這使得這些縣域地區在發展縣域經濟時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從科學技術環境看,縣域范圍內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研企合作仍處于各自為政的境況,造成縣域經濟發展難以獲得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技術優勢。從社會經濟環境來看,各個縣域之間具有相似的經濟結構,伴隨著城鄉二元分割結構的存在,加劇了縣域經濟之間的市場競爭。從人文環境來看,欠發達地區的縣域人口分布不均,難以形成縣域經濟的可持續性增長。
2.結構因素的制約
經濟穩健發展的基礎是良好的經濟與產業結構。目前,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結構調整步伐不快,產業發展中主要存在著農業產值比重過高的問題,傳統農業仍占據優勢,農、林、礦產品的初加工工業占主導地位,農業產品的深加工剛處于起步階段,技術和產品的附加值較低。而第二產業發展較為脆弱,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難以形成新興產業、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占據主導的局面。此外,這些欠發達地區的縣域工業也未能有效地對其他產業的發展給與支援,各個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不強。經濟結構中這些不合理問題的存在,使得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緩慢。
3.資金因素的制約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投入與支持。由于資本天然具有追逐利潤的本性,農村區域的資金大量的流向了城市,這使得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嚴重受到資金不足的制約,縣域中的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資金緊張,而銀行往往處于風險考慮,對縣域范圍內的中小企業給與的貸款支持有一定限制,使得縣域內的企業缺少投資擴建規模的機會。雖然各縣(市)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招商引資,但縣域城市顯然在吸引外資上明且不具備優勢,收效甚微,總體來看,通過招商引資并未能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難題。當前,縣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中央及省市的財政投入,但投入力度總體還不足,而且很多政策性投入需要地方配套,因此不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讓人面臨資金捉襟見肘的困境。
4.人才因素的制約
人才是科技發展與經濟競爭的關鍵因素。與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受區位和經濟發達程度的影響,各縣(市)在經濟和生活水平、收入等方面對高科技人才沒有很強的吸引力,難以人才流失嚴重,除了教育和衛生部門以外,建筑、交通、外經外貿等行業的人才相對缺乏,遠遠低于其他行業的平均水平,而其它行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相對擁有量也明顯不足,缺乏高層次的技術人才。此外,在欠發達地區的科教資源不足和科教水平落后的前提下,自身難以通過教育提高整體的人力素質,例如中西部欠發達縣域地區的人口素質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縣域范圍內人才因素的制約必然影響縣域經濟的增長方式,造成產業發展難度大,從而影響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5.體制因素的制約
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有的行政體制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在條塊分割的體制背景下縣級政府的職能逐漸被弱化,面對經濟發展中的難題,縣級政府大多是向上級政府求助或者被動應對,有效調控手段的缺乏造成調控經濟的能力隨之弱化。此外,目前縣級行政管理職能還需進一步完善,例如稅制改革雖然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各省域經濟的飛速發展,但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縣域財政困難,縣級和省市的工商和稅務部門在協調溝通中存在一定困難,而且在財稅體制上縣級區域獲得的利益比例難以支持其發展經濟所需;再比如國有銀行高度集中的分級授權、貸款管理模式使縣級支行缺乏信貸權限,制約了縣域企業的融資渠道,從而不利于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突破式發展的思考
將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作為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切入點,探尋突破式跨越發展之路,既是一項系統工程,又是一項艱苦任務,這就需要轉換發展思路,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協調發展的縣域經濟之路。
1.以多渠道的融資手段為載體推動縣域經濟的建設發展
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銀行和居民的資金積累能力有限,地方財政的稅源單一,一直缺乏長期穩定充足的建設資金供給。若要解決此問題,需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積極尋找多渠道增加欠發達地區的縣域收入:第一,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調整現行縣鄉財稅體制,在財政收入分配上可適當向縣 (市) 傾斜,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縣級財政獲得比例以及專項資金用于縣 (市) 的比例;第二,積極培育多方稅源,增強稅源基礎,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盡量多引進大項目及好項目,以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吸引優秀企業和技術人才;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縣(市)和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改進欠發達地區縣域內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及政策性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建立健全縣域內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擴大銀行基層系統的信貸權限,鼓勵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向縣鄉延伸金融業務,能夠針對縣域內的中小企業增加有特色的信貸品種和服務,以逐步滿足中小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2. 以城鎮化和工業化為引擎推動縣域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城鎮化既是縣域農業實現現代化的助推器,也是實現縣域工業化的載體,它能夠有效地轉變縣域經濟的發展方式。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若要實現突破式發展,應堅持走城鎮化與工業化道路,首先要提高城鎮化規劃水平和發展質量,加強城鎮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的發揮,優化城鎮發展環境,加強城鎮交通建設,真正把城鎮建設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宜居之所,以此引致生產要素以及人口向城鎮集聚,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不要片面追求城鎮規模和空間擴張,關鍵要以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中心,真正加速新型城鎮化進程。其次,具備工業發展條件的不發達縣(市)應積極實施工業強縣(市)戰略,把新型工業化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工作之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切入點,合理利用資源要素重點發展優勢工業、產品加工業及為大工業配套的相關產業,將獨具特色的工業支柱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主攻方向,以夯實的產業支撐體系為城鎮化發展奠定基礎。
3. 以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拉動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本質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而經濟增長方式能否實現良好轉變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體制與機制改革。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中,若要加快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突破式發展,就要積極改變行政治理的手段和環境。首先,應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深化鄉鎮機構改革,逐步增加縣(市)、鄉鎮政府的管理權限和自主發展權,建立健全縣(市)和鄉鎮政府部門的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創建服務型政府,以“服務企業、服務民眾”的觀念替代原有的單一管理思想,做好對企業和民眾的信息咨詢、產業指導工作,在寬松平等的宏觀社會環境中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其次,要深化農村,建立健全農村土地制度和建設用地征用制度,以保護農民的土地權益,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的資本化和產權明晰化,明確農村土地消費產權,以減緩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土地瓶頸難題。
4.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基點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
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保障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照較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經驗來看,合理利用資源和基礎設施完善是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的重要保障。因此,對于經濟不發達地區的縣域來講,首先要加強道路交通、能源、通訊系統、水利防汛系統、污水處理系統、文教系統、園林綠化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圍繞交通樞紐建設將道路建設作為重點,污水垃圾處理等環保項目建設作為目標,根據經濟情況分步建設,逐步實施。其次,要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制定生態系統的管理規章和辦法,退耕還林還草,以防止生態環境的惡化對尚未具備牢固經濟基礎的縣(市)和鄉鎮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5.以突顯優勢的特色產業為龍頭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當前,大部分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結構趨同,區域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如何尋找能夠帶動不同地區的縣域經濟增長的活力點成為提升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雖然欠發達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都不具備區域競爭優勢,但有很多縣域擁有良好的資源要素,可以將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找準特色,分類指導,在資源優勢中開發培育地方特色產業,還可以在傳統優勢產業中篩選特色品牌,將其作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以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的特色戰略產業作為欠發達地區的核心競爭力,依靠縣域特色產業作為龍頭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是謀求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創新發展的有利助推手。
五、結束語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既是當前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也是我國經濟保持“穩增長”的關鍵。國內理論和實務界紛紛對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發展問題進行理性思考,并取得若干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很多待需完善之處。本文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討論了制約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多種因素,并相應提出建議,對縣域經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潤田.欠發達地區城鎮化與縣域經濟發展[J].理論學刊,2012.
[2]舒家先.欠發達地區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路徑[J].財貿研究,2011(1).
[3]陳成立.淺談欠發達地區如何實現縣域經濟突破[J].中國市場,2013.
[4]朱麗萌.城市化促進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 (2).
[5]李泉.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探討[J].黨政干部學刊,2014(6).
關鍵詞:PPP模式;縣域經濟;促進作用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指的是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的合作性質。其合作的共同點是公共物品及相關服務,在特許權協議的前提下兩者間形成的相互合作關系。政府與私人組織合作通過合同形式來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雙方合作的目標能達到1+1>2的效果。截止2015年底,我國發改委推介的第一批ppp項目中已完成簽約比例為31.5%。本文以國民經濟發展新常態為背景,結合國內成熟項目對ppp模式加以論述。
一、當前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瓶頸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以縣城為中心的中小城市規模不斷擴張。在這個過程中,縣級城市的基礎設施無法滿足人口快速膨脹的需要。反之,城市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有限,也制約了城鎮化的進程。我國縣級經濟多以農業、資源型、出口產業為發展支柱,這在某種程度上大大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受地方財政支出限制,縣域經濟的健康持久發展單純依靠財政撥款無法滿足實際需要。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期,上述瓶頸作用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快速成長。
(二)其他外部因素的制約
我國地方企業存在布局不合理、產能過剩的問題。地方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過于依賴能源,且生產過程資源浪費嚴重。針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雖然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地方財政過度依賴于相關企業的稅收,也使得治理過程更加漫長。此外,在傳統思想的束縛下,地方政府缺乏相應的市場思維方式,在以GDP增長為前提的政績考核標準下,歷屆政府多以追求短期經濟增長為首要責任。這種行政管理的失靈的情況也加劇了地方經濟轉型的困難程度。
二、ppp模式的主要優勢與相關領域
(一)可實施性
相比傳統政府融資模式相,ppp模式更具經濟和技術可行性,并在縮短工期,提升效率方面有明顯的改善。數據表明,ppp模式相比傳統模式能夠為政府節約17%左右的費用。
(二)政府職能本位回歸
ppp模式有助于政府職能的轉換,即:由提供者轉換為監管者。這樣可大幅降低財政預算,并能有效提升項目質量。
(三)資源優化
私營單位的接入為投資多元化提供可能。私營企業可充分發揮其資金與技術優勢,這有助于提升效率、革新技術和管理理念。
(四)優勢互補
政府與私營企業的合作可融合優勢、彌補劣勢,更好的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
(五)降低風險
ppp模式在項目初期就以劃定風險比例。這樣有助于雙方將風險控制在最低標準。合作也降低了融資難度,并且雙方都擁有相應的控制權。
(六)主要領域
ppp模式不僅涵蓋了基礎設施(公共事業、道路、機場、醫院、機場、鐵路等),還包括創業(產業)園、土地流轉、農業產業化項目等諸多領域。
三、PPP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華夏幸福產業造城固安項目為例對ppp模式加以論述。固安隸屬于河北省廊坊市,是環首都經濟圈13個縣市之一。該縣原屬于傳統農業大縣,截止2003年全縣生產總值只有30.06億元。華夏幸福集團從2002年開始與固安縣政府合作,通過ppp模式的引入大幅提升了該縣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截止2015年底該縣僅工業總產值就以超過200億元。
(一)緊扣國家戰略 解決時代“痛點”
固安與華夏幸福的經典合作案例不僅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指明了道路。固安的崛起是在我國新型城市化戰略與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展開的,華夏幸福利用自身優勢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通過產業造城為固安的華麗轉身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華夏幸福的主導下,固安工業園區采取了ppp新型城鎮化模式。這是當地政府全盤采購的開始,該項目包括整個產業園的設計、建設、投資以及后期運營等一條龍服務。通過合同約束,華夏幸福在土體整理、基礎建設、公共設施、產業發展、咨詢和運營等主要領域都有了利益保障。同時,風險控制也體現出風險共擔的原則。當地政府需承擔的債務與經營風險通過華夏幸福的融資加以轉移,企業在獲取盈利的條件下也承載了政策、債務、經營等方面的風險。
(二)“軟硬兼施” 沖刺全能型選手
固安工業園區是較為典型的軟硬一體化ppp項目,該項目也為華夏幸福贏得了全能型民營資本的美譽。華夏幸福在該項目中處于主導地位,從園區最早的設計、建設、投資以及后期運營等方面實現了一體化服務。就該園區整體來看,囊括了道路、水電、供熱、排水等基礎設施,還包括廣場、綠地、場館、教育以及文體醫療等諸多領域。此外,華夏幸福還肩負了對外招商引資與企業咨詢服務等多項職能,真正成為工業園的運營管理者。
固安縣與華夏幸福的ppp模式之所以成功,還有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該項目擺脫了“重硬件、輕軟件”的傳統開發模式。作為主導方,華夏幸福充分考慮到入住企業的需求特點,最大限度的滿足了入住企業的各種“軟服務”需求。這也是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的主要原因。
(三)全方位服務,政企實現雙贏
由于華夏幸福在與固安政府合作過程中具有較大的主動權,這就提升了企業的城市開發與管理水平。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華夏幸福全程參與了城市定位、空間布局、產業規劃等規劃項目。同時又深耕于基礎建設、土地整理、公共設施、產業服務與城市運營等具體工作。這樣就避免了產城分割情況的發生,并實現了空間(生產、生活及生態)的有機融合,從而快速推動該縣完成了區域經濟發展與轉型。
歷經13年的發展,華夏幸福共為固安工業園引進500余家高端生產企業,主要涵蓋了電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零部件等5大產業集群。固安縣在與華夏幸福ppp合作模式下,從傳統的農業大縣蝶變為高端工業為主的經濟強縣。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國內首份《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5)》數據顯示,憑借優異的創新能力,固安縣在“中國縣域經濟創新力50強”中名列第3位,同時還位列“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潛力百強縣”的第10名,同時躋身于“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縣”。
四、ppp模式經典案例分析
通過分析固安縣與華夏集團成功案例可知,該項目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區域優勢是合作的基礎,優秀的設計、開發、管理能力時該模式成功的保障。
(一)區域優勢的重要性
華夏幸福集團在獲得固安項目成功之后,快速實現全國布局。通過分析可知,其布局點多集中于環京津冀區域、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優勢較為明顯的地帶。這樣可充分利用周邊多用資源,如:經濟、交通、人力資源等。
(二)企業管理經驗是合作的重要保障
我國企業多因經營范圍限制而影響到管理水平的提升,就全國來看,眾多地產企業多以商業和民用地產為經營主項。這種單純的造城不僅帶來房產泡沫,還容易催生“鬼城”的出現。近年來,我國大中城市的房產空置率居高不下與單純的地產開發密不可分。通過分析華夏幸福案例可知,該企業是以產業造城為主,房地產開發為輔的經營模式。這樣不僅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還為城鎮化過程中的居民提供了相應的工作崗位,同時滿足了這部分人群的居住需求。
(三)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
我國縣級單位眾多,除東部沿??h市眾多縣市經濟基礎薄弱,如何解決經濟轉型并推動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成為地方政府亟待破解的難題。ppp模式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思路。我國幅員遼闊資源眾多,各縣市應深入分析本地優勢,只有找到“賣點”才可能與企業牽手成功。ppp模式既有產城形式,還有具體單一產品合作形式,縣級政府應挖掘本地區域優勢、旅游資源、產品資源、民族文化等眾多可操作產品,以此為基礎讓企業與本地政府實現合作關系,從而推動本地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眾多產業的快速發展。
五、政府推行PPP模式的相關對策
(一)完善規章制度
在PPP模式的運行中,民營企業者的地位相對較低,所以更加渴望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該模式落實的每個環節中,都應該加強法律效力的約束力,做民營企業者強有力的后盾。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約束,那么PPP模式的順利推行會有巨大困難,那么PPP模式的功能與作用也無法展現,所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勢在必行。
(二)轉變政府職能
長期以來,政府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充當直接投資、建設、經營者的多重傳統角色,使得投資成本偏高、運營效率低下,已經制約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政府不需要再包攬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所有事物,而是應該在公共基礎設施的總體規劃、政策引導、法制環境和監管等方面發揮主導和推動作用。
(三)拓展融資渠道
國有銀行應該首先轉變觀念,盡量簡化申請流程,為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更多便利。為鼓勵民間借貸,可以建立大量以為民間資本提供貸款為主的地方商業銀行,為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建設提供融資服務;在此期間,政府應該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制定措施,對于達到要求的資金申請要予以支持和鼓勵,將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為PPP模式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鋪平道路。
六、結語
縣域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受到傳統政府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存在因循守舊的弊端,其發展多依附于政府的支持。隨著PPP模式的推廣,使得我國的縣域經濟增長有了很好的突破點,運用PPP模式,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快又穩發展,是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責??h域經濟的發展不只是受到主管或客觀因素的影響,而是兩者相互作用影響下,對縣域經濟發展形成阻礙??茖W推廣PPP模式可充分放大縣域經濟發展的能量,從而促進本地經濟與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敏,陳通.公共文化設施PPP建設運營模式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5(01).
[2]吳九興,楊鋼橋,汪文雄等.基于PPP模式的農地整理項目合作機理[J].湖北農業科學,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