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6: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的追求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生動的開場導之以趣
靈動的課堂應該是自然的、和諧的,巧妙設計精彩的開場白能順應學生的天性,誘發學生的需要,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在學習中對某一門功課產生較大的興趣時.其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增強,創造性思維就活躍。因此,很多心理學家都把興趣比作智慧的觸發點。才能的生長點,求知的前動力。所以在上每一節課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一個新穎別致、精彩紛呈的導入,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二、和諧的氛圍導之以情
作為一個好教師,要想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首先應創造出一個和諧、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中要體現教師的愛。數學教學中的親近感,就會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形成有利于教育學牛的最佳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保持教師的人情味,通過課堂這個窗口和學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關系。在學習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緒去感化學生。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的橋梁。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后進生,用平和寬容的心態去親近他們,教師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注意發現他們的每一個哪怕是細微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鼓勵,使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反饋中增強信心,在課堂活動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三、方法的點撥導之以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只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懂得了怎樣學習,將來長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據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主動地去學習, 去深造,去擴展,去探究,這也是創新性教育對我們教師的要求。而且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在教學中就非常注重這一點,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引導、培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恰當的提問導之以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認清自己“導”的作用.不要代替學生思考,而要將講授變為啟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講在學生需要點撥之時,適時地打開學生的心扉.觸發他們思維的火花,即指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最大限變地開發他們的創造力。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中要注意誘導,讓學生帶著疑點去探索問題的可能性答案。
五、積極的鼓勵導之以智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些與眾不同獨特的想法。特別是他們的一些直覺思維,教師要小心呵護,靈活及時的應變處理。直覺思維是指不受固定的邏輯規則的約束,對于事物的一種迅速地識別,敏銳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質理解和綜合的整體判斷,也就是直接領晤的思維或認知。布魯納指出:直覺思維的特點是缺少清晰的確定步驟。它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對整個問題的理解為基礎進行思維,獲得答案(這個答案可能對或錯),而意識不到他賴以求答案的過程。因此,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就必須培養好學生的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而直覺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應予以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直覺猜想不要隨便扼殺,而應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由直覺得出的結論。
六、問題的激發導之以疑
在課堂中適時的提出一些富有挑戰性,包容性和針對性的問題,能有效的激發和導向學生,進行動態生成的思維活動。宋代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也說:“新知識從懷疑中產生。中外學者的論述,為我們指明了探索的道路。有疑才能掀起思維的波瀾,有疑才有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尋疑是解放學生頭腦,培養其創新能力、發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關鍵不是教師擬疑,而是學生生疑,主動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或不同的見解.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生發問,在探究中質疑。
七、合作的學習導之以樂
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讓學習成為學生的需要,就必須給予學生探究的方法,給予學生合作的機會,只有在這樣的合作群體才能使學生在一個心里愉悅的自由空間里大膽思考?;ハ嘟涣?,不斷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的發展的促進者。教師必須要注重引導和調控,都要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立足點,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培養。特別是在數學課堂中,有效、適時、靈活地加以引導。使課堂充滿靈動的氛圍,就能引燃學生思維創新的火花,激發活躍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情景 問題 反思 檢測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05-066-01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獲得更多知識和掌握更多的能力。而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出來,比如: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東廬中學的“教學合一”模式等等。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在教學思想、教學流程、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課堂模式,呈現出不同的風采,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
一、以情景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播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眲撛O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情境,正是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一種教學藝術。
但是在很多的課堂模式中引用了學案、導學案等紙質材料,將教材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探究性的問題,教學過程單刀直入,平鋪直敘,以任務式的完成教學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磨滅了學生學習的激情,而使學生成為回答問題的機器。因此在情景中引入教學是課堂教學必須堅持的。
二、以問題引領課堂,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教學過程動態化,新課堂應呈現出“惑――不惑――新惑”的動態發展過程。教師要設計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投入學習活動之中。通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求異創新的欲望。因此教師把一節教學內容整合成幾大板塊(即幾個知識點),對于某一板塊,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水平,將課本知識問題化,以分解知識點的難度,達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的目的。使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討論或實驗探究等活動,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入認識和理解。問題設計上要具備:1.問題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原認知”,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機銜接起來; 2.問題要具有針對性;3.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梯度性;4.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力度和挑戰性;5.問題要防止表面化,膚淺化。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時,分別設計了:1. 觀察一瓶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氣味分別是什么?2. 將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樣倒入平衡桿上的右邊袋子中,觀察兩邊袋子是否還保持平衡,說明什么問題?3. 在一瓶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倒入少量水,振蕩,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什么問題?4. 打開汽水瓶或啤酒瓶時會有許多氣泡冒出,你知道這是什么氣體嗎,如何證明?5. 人們經常使用二氧化碳滅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為什么能做滅火劑嗎? 以上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認知,由表及里,由淺及深,引導學生不僅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新知識,而且使學習過程變成不斷提問、不斷解疑的深化過程。通過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真正把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通過問題,可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建立新理念下的教學服務意識;通過問題,可以模擬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以反思總結課堂,促進學生學習的延伸性
反思,就是將知識的內化和形成能力的過程。作為教師想讓學生滿意我們的課堂,那么教師本人就要先滿意自己的課堂,所以教師就必須堅持做教學反思,而作為學生同樣也需要學習反思,學生要把自己作為建構的對象,不斷地自我反思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性學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學習的過程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及時的自我反思。
四、以檢測反饋課堂,檢驗學生學習的成效性
為了澄清一些與課堂教學效益有關的概念,減少不必要的爭論,使教師把精力聚焦在反思和改進課堂教學行為上,把提高教學效益作為一個永恒的追求,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增效減負”提出的時代背景以及意義
始于2001年的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大家已經認同了課程標準的諸多基本理念,課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學成績也普遍提高,但隨著課改的推進,一些矛盾與沖突展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全社會對于英語教育質量的更高訴求越來越強烈,體現在課堂上就是教師始終處于一種彷徨不安的矛盾心態,似乎按照課改的理念上課,就必然要放棄對于質量的追求,而要想提高質量——分數(我們常常把質量用分數來表達),就必然要強調應試的方法。于是,題海戰術、加班加課、五加二、白加黑就成了中考和高考師生的生活常態,教的身心疲憊,學的精疲力盡。那么,到底有沒有一條學得開心、負擔不要過重而學生又能夠得到最大發展的途徑呢?于是,“高效教學”、“輕負高質”、“增效減負”等對于課堂教學效益的充滿期待的詞語應運而生。
“增效減負”就是要求我們認真研讀課標的基本理念,明確教學目標,采用活動教學的途徑,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借助多種媒體,在單位時間內實現每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最大發展,減掉不必要的負擔,為學生日后進一步學習和應用英語打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霸鲂p負”是指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以相對較少的投入來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學效益?!霸鲂p負”一詞的提出打消了人們在教學效益表述方式上的種種顧慮,這個提法對比高效教學更加溫和、更加理性、更加趨于科學,更容易被教師理解和接受。直白地說就是要求課堂教學要“投入少、產出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做到樂學和會學。
二、制約“增效減負”的幾個因素
1.教學目標是制約“增效減負”的一個前提因素。
(1)教學目標要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在課堂的體現,教師應該在熟讀和準確理解課標基本要求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既要關注有形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又要關注隱性的過程性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兩者必須和諧統一,否則將會導致課堂教學行為的偏差,并嚴重影響教學效益的達成。語言知識包括每一模塊的詞匯與語言結構,這是教學必須完成的一個硬性指標,但不能把這層目標簡單地固化,因為,知識只是培養人綜合素質的一個載體,聽、說、讀、寫語言技能與元認知能力的培養都是在以知識為載體的語言活動中完成的,那些過程性指標比如合作意識、探究精神和學生的文化意識都是隱含在教學活動之中的,這些隱性指標不是教師直白地說出來就能落實的,而必須是在教師將各層教學目標綜合考慮之后落實在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的。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具體、全面,同時,還要考慮它的可行性。
(2)教學目標要分解、細化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
在課堂觀察中,常??吹竭@樣的情形,教學預案中教學目標確定得既全面又具體,但是在進行教學實施的時候,往往每一個環節的活動并沒有突出教學目標的達成,似乎把熱烈的氣氛、互動的場面作為一個力求達成的要素,造成了多數課堂的喧鬧和浮躁,太過于關注外在的形式,而缺乏實際內涵。如何把課時教學目標巧妙分解和細化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去,這是一個大家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整節課有總的目標,而每個小的教學環節又要有明確的分目標,這樣目標層層遞進,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益。
2.教學實施是“增效減負”的關鍵。
(1)語境的創設。
“外語教學必須為學生提供在今后使用目標語時可能遇到的各種實際情境中練習使用語言的機會。”教師在課堂上盡力創設真實的或者模擬真實的情境,學生在具體、形象、真實的語境中呈現新的語言現象,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體驗、感悟和理解語言結構;在文本語境中讓學生理解、內化和建構新的語言結構;在話題語境中引導學生實現口、筆語的輸出,這是提高教學效益的一個關鍵要素。為什么要在語境中完成語言教學的一系列活動,這是因為腦科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成果證實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交替和諧使用有利于學生右腦的開發,而通過右腦掌握的知識大多都是程序性知識,這類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的最大區別就是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元認知的,是不容易忘記和退化的。所以,教師應該摒棄過去那種將語言知識的教學脫離具體語境的做法,為學生日后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同時也達到了減輕過重負擔,讓學生在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實現“增效減負”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 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14-02
所謂課堂“有效性”教學,就是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發展,有效的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技術。它包括教師有效的“教”,學生有效的“學”,師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進與發展。
筆者從事初中英語教學多年,親身經歷了從傳統教學模式向新課程改革教學模式的轉變,也深知新課程改革的優勢以及為我們的教學事業和工作注入的新鮮血液和活力。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卻分明察覺到了它的遺憾和不足。于是,對教學有效性的探究又一次活躍在教育者眼前,成為關注的焦點問題。那么,如何開展有效的初中英語教學呢?筆者就以下兩個方面簡要談談,拋磚引玉。
一、有效的教學準備方面。
有效的教學準備階段,在我看來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所謂有效的教學準備,絕非大多數老師所理解的,關于教者本身的,充分的課前準備,即備課,這么簡單,而是應該做到學生的學習準備,教師的教學準備,師生的情感準備三方面相互結合,才能算是有效的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學生的學習準備,即“預習”。傳統教學中,學生多半都被看作是知識的容器,而學生自己也早已習慣了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導致他們一直被束縛在教師、教材、教學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的教學,不僅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的提高,而且還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塑造和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正是因為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求的欲望,在思考,探索的路上,才會發展,創造。我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特別注重設疑,并鼓勵學生自主的去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傳統機械接受的狀態向主動探求的狀態發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教為學服務,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都得到提高。而預習,在這個“疑――思”的過程中,作用重要。凡是預習的學生,在課上,都能緊隨老師的步伐,思路清晰,效果顯著;反之,沒有預習的學生,則像是課堂的觀眾,看著他人熱火朝天,自己卻不知所云,課后,對于知識也是一知半解,印象也極為模糊。因此,要想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必須要重視預習,我在教學中,一方面會有意的為對課后練習進行設計和重置,減量提質,為學生的預習留下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還會留下預習問題,為學生的預習指明方向,避免盲目預習,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
2.教師的教學準備。
教師的教學準備,即備課。我認為,要做到有效的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F下我們使用的新教材,編寫的內容全方位的體現了英語的交際和運用功能,給了教師和學生一個廣闊的空間。這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單純撰寫教案的層次上,而是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并對其進行適度的,合理的創造和加工。首先,要對整個教材的內容編排有一個整理的,系統的了解,明確每一個知識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重點和難點;其次,要注意教材中的每一個細節,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教學內涵和意義。即便是教材中的一幅畫,一句標語等等。
另一方面是備學生。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其間,既有自身學習能力,知識基礎上的差異,也有對于英語學習精神、情感上的不同。因此,教師除了要備好教材之外,深入的了解學生實際,也是必不可少的。
3.師生的情感準備。
“預習”和“備課”都是針對教師和學生個人而言,然而,教學的過程是相互的,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少的。因此,有效的教學同樣離不開師生情感的準備。
教與學的過程,實質也是學生和教師的交往過程。教師在其中所展示出的人格態度,專業水平,教學方法,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是“信任”,是“不信任”,是“親近”是“不親近”,學生的心中都有一把標尺。如果師生的情感是“不信任”、“不親近”,那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緒亦是抵觸的,自然學習的效果也是低下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常會抽時間和學生相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關心他們在生活中,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為學生創造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二、有效的教學活動方面。
《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中才強調指出,英語課程的教學應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將學習變成學生自覺,自愿,高興的事情。
因此,要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就必須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興趣這一內在驅動力,使教學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其一,有效導入,創設氛圍。“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剛上課,學生還殘留著課間的躁動,若是沒有一個精心設計的課堂導入,先聲奪人的話,那么學生就要花費將近半節課的時間將游離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可想而知,效率低下。因此,我會先給學生播放一些與本課教學相關的英語歌曲或是設置一些熱身練習,營造學習氛圍的同時,集中學生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學習。
【關鍵詞】新課程 生物課堂教學 生活性 發展性 生命性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師參與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凹訌姼咧姓n程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及學生生活的聯系”“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滿足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習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課堂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學習成為一種生活需要;
發展性:課堂教學以人的發展為本,學習成為一種發展的需要;
生命性: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氣息,學習成為一種生命需要。
一、教學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離開了生活,那就是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知識本是生活的結晶,但當我們單純把它們作為知識傳授,而根本就沒有顧及它們對生活的意義時,我們所授知識只是一堆與人無關的僵化的東西。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少學生學習了高中生物課程,卻不會解決現實中簡單的生物學問題,不懂解釋生活中簡單的生命現象。新課標也明確要求生物教師、生物教學要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實際,教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生活,服務生活。這無不要求生物課堂教學追求生活性。
1.面向生活的教學
學生生活在現實世界中,每時每刻與自然、社會、他人發生聯系,在與生活的接觸中產生許許多多的問號,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發生聯系。而生物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它與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關。例如:“轉基因食品、綠色食品、基因診斷與治療、克隆技術、試管嬰兒、組織培養、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學名詞在各種媒體中頻頻出現;用加酶洗衣粉洗滌有血漬的衣物很干凈,一般的洗衣粉卻效果不佳。這些生物學名詞和現象雖然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學原理和方法。如轉基因食品是如何產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漬等。課堂教學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疑問中引入課題,立足課本知識、使知識具體化、真實化,從而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夠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如對轉基因食品的產生過程,對禽流感的產生等知識的學習將有助于學生對是否食用轉基因食品做出決策和了解如何預防禽流感等。
2.聯系生活進行教學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不可缺乏的認知??奎c。生物學教學要從學生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才能使得課堂教學不再顯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這樣也拉近了生物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讓學生親自感受到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識點的教學幾乎都可以聯系生活進行教學。例如在“細胞滲透吸水與滲透失水原理”的教學中,就從學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從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去思考、歸納。如“用鹽腌蘿卜盤子里的水會變多,這水是哪兒來的?學生很快回答出:“從蘿卜的細胞中滲出來的。”這時要求學生模仿著也舉這樣的例子,很多學生舉出了例子?!斑@些例子說明了什么?”“細胞內的水分可以從細胞內向外滲。”再如“如果青菜發生了萎蔫現象,怎樣使青菜變得鮮嫩?”“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葉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復?!薄斑@個例子說明了什么?”“青菜細胞吸水了。”在這一問一答中,引導學生分析,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接著引導學生歸納出在高濃度溶液中細胞失水、在底濃度溶液中細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這個原理,讓學生分析:為什么鹽堿地上的莊稼長不好,一次性施肥過多為什么會造成莊稼“燒苗”現象等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與信心。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效果,正是因為學生有“實際生活”作為認知??奎c。
二、教學的發展性
傳統的知識性教學以學科為本位,旨在傳授知識;發展性教學以人為本位,旨在促進人的發展。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就其發展的內涵而言,是指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這個三維目標的整合,而這個三維目標的核心就是人的發展。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由狹義教學向廣義教學轉變
傳統的知識性教學主要是促進學生認知素質發展的最有效的資源,對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質的發展來講,它只是提供一個發展基礎,可以說知識性教學是“狹義教學”。而“廣義教學”,不僅僅是指關于知識的教學,可以理解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教育資源,它應有活動的教學、交往的教學、間接經驗的教學、直接經驗的教學、環境的教學等,總之包括一切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教育資源的教學。相對于傳統的狹義教學,新課程強調廣義教學。
在“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教學中,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如簡單講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構在科學發展和普及中的意義,激發同學們制作DNA模型的動機和熱情;師生共同利用各種手段查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關資料;成立合作小組,設計制作方案;小組合作完成制作過程;課堂上各小組展示作品并由同學們做出評價;對自己的模型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學生在這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他人進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觀點,激發出新的靈感。通過這樣的互動、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不僅學習了生物學知識,還擴展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網絡,改善了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群體意識的形成,使學生之間不僅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又能形成合力,促進彼此的發展。
2.由講授性教學向感受性教學轉變
在講授性教學中學生沒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體驗,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教師自己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書本中隱含的只能意會的知識時顯得困難,只能靠死記硬背。至于學會解題要靠多做練習,自己在練習中去領悟,但只有少數好的學生能真正在練習中領悟到解題策略和方法,多數學生卻沒有領悟,大量的練習成了學生過重的負擔,久而久之學生就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厭惡學習。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等要求,這些要求都在呼喚講授性教學向感受性教學轉變。感受性教學的進行主要是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體驗,讓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實現自我領悟,形成自己的行動策略和方式,從而習得只能意會的知識。某教師在“人類遺傳病與優生”的教學中,發動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區,甚至到醫院去調查。讓學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遺傳病種類、外在表現及其遺傳規律。如讓學生從社區了解常見遺傳病到底有哪些種類,有哪些外在表現并通過交流獲得比來自書本更為具體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癥患者是否均為男性;紅綠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遠遠多于女性等。還借助當地醫院收集了多份遺傳病例、家系圖譜,通過已有的遺傳學知識進行分析,找出凡是與性別有關的遺傳病案例的遺傳特點。又組織學生到遺傳咨詢中心了解有關優生與遺傳的知識。在這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的經歷中去體驗,從而加深理解和產生認識、情感、行為的變化,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在日常教學中組織學生體驗的方式,還有互動式體驗、情景中體驗、想象中體驗和藝術陶冶中體驗等形式。
3.由依賴性教學向獨立性教學轉變
實現“滿足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必然的客觀進程和有一定的客觀規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師的階段向完全獨立地進行系統學習的階段發展的過程。高中階段主要是實現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可以基本獨立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與教師怎樣教密切相關。有些老師非常善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就發展得快,反之,學生的學習能力就發展得慢。那么教師如何教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這實際上是由重教師的 “教”的表演向重學生的“學”的指導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徹底擺脫傳教學中“至高無上”的權威角色定勢的影響,不能以自己預設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學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響學生,而是以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服務者去參與教學。組織學生通過觀察、看書、查閱資料、動手實驗等自學形式,指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設法讓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結果,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目的。
三、教學的生命性
【關鍵詞】正確看待 語文 課堂教學 生動
課堂教學的生動,是語文界較為推崇的一種教學境界。課堂教學的生動的提出,有其歷史的原因。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在教學方式上偏重于注入式、填鴨式,造成學生語文能力的低下,課堂氣氛的沉重,進而導致了學生厭學情緒的滋長。在這種情況下,提出課堂教學的生動,無疑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活力。但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的生動,并未給我們帶來預期的教學效果。相反,一味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生動,反而使語文教學懸浮于扎扎實實的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上。這無疑又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最終仍不免使語文教學脫離了語文教學規律的軌道。為此,在筆者看來,要正確看待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必須把語文課堂教學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筆者的觀點是:
1.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生動,但不能一味追求所謂的生動。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呆板的教學模式,沉悶的課堂氣氛,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一種真正的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同仁都知道,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學生的參與和學生的活動,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最佳的活動空間。但是,課堂教學的生動又必須建立在學生真正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基礎之上。片面追求課堂教學的生動,在筆者看來,這同樣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樣是不顧學生的架空式教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考慮學生的這些活動是不是受到干擾和破壞。在一個班級中,學生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能力差異,當課講得生動時,是不是把個別差生拒之千里,是不是將優生硬生生地拉到自己假想的水平,又是不是將喜靜不喜動的學生變成了強趕上架的“鴨子”。教師在追求課堂生動時,是不是回避了“頗費思考”的問題,把教學目標降低了層次;是不是把主要精力耗費在了謀求生動上,而記憶了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是不是說了許多沒用的話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在我們實現了課堂教學生動的時候,是不是也感到教學效果并非十分理想,從而心里產生了某種遺憾。所有這些,在一味追求課堂生動的時候,是不是確確實實存在著呢?所以,我們說,課堂教學需要生動,不然學生學得太乏味,然而課堂教學又不能一味地追求生動,否則學生用于準備、思考的時間太倉促,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2.課堂教學的生動,必須與靜相結合。一個人的學習創造活動,是動靜結合的過程。例如,一個作家搞創作。需要體驗生活,積累素材,這是動,但同時又需要進行思考.需要靜。一個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要查閱資料、調查、研究、實踐,這是動,但同時也需要冥思苦想,需要靜。如果沒有靜的思考,就不會有優秀作品的問世,就不會有科研成果的誕生。同樣如此,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也不能沒有靜。就拿語文閱讀而言,靜是一種準備;對課堂練習而言,靜是一種對知識的鞏固和遷移。假若沒有學生對課文的熟悉了解,課堂教學活動就無法開展;假若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去深入思考,回答就只能停留在錯誤或膚淺上;假若沒有認真練習,學生學到的知識就不能得到鞏固和運用,當然也就不會有能力的提高了。在筆者看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堂教學的靜,其實也是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必須做到動靜結合。只有動靜結合、寓動于靜,才是真正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
3.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應體現在師生的有效活動上。課堂教學,無論采用何種手段,歸根結底,目的是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因而在筆者看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必須體現在師生的有效活動上。幾年前,本人在聽某位老師的公開課,他講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春》這篇課文,在最后總結時,師生有一段對話:老師問:“作者描寫春天,讓大家感到身臨其境,需要什么?”學生回答:“生動。”老師問:“把觀察到的寫下來,要通過什么?”學生答:“思考?!崩蠋焼枺骸皩戇€得用什么?”學生答:“用手,用筆?!崩蠋焼枺骸皩Γ酥?,還得積累什么?”學生答:“積累詞語?!币陨系恼n堂活動,看似是生動的,但教師的問,學生的答,卻只停留在粗淺的層面階段。在這里,教師只是設計了一些并不高明的圈套,讓學生往里鉆。在這一問一答中,師生活動是無效的、無益的,它不僅不利于學生思維的鍛煉和智力的開發,而且無助于課堂整體目標的實現。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應緊緊圍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無論是教師的導,還是學生的學,教師應力求體現在最大限度地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活動上來。只有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才不致于是一句空談。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有效課堂教學;傳統課堂教學;本質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1-0099-01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主陣地,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當前學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綱要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渠道。雖然新課程改革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但是,在大力弘揚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方式,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也出現了片面追求形式、過分注重粉飾的傾向。為此,進一步認識和研究有效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進而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是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要求和必然結果。
一、有效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區別
“所謂有效課堂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環境下,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往,使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發展智力、形成能力、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增強體質的教學活動。它是一種高效率、高質量和高品質的課堂教學。”然而,作為一種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形式,有效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從現代教學論和新課程理念視域看,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教學目的。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側重于傳授知識,主要強調教學的知識目標,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關注不夠,是應試教育的一種體現;而有效課堂教學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其二,教學方法。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以講授法為主;而有效教學則強調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性與主動性。
其三,教學載體。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學載體比較單一化,所使用的是多年一貫制的固定的教科書;而在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學載體多元化、信息化,所使用的大多是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輔助教學載體。
其四,教學反思。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重心在“教”上,對教學反思重視不夠;而在有效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教學反思,并通過自己的教學反思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提高自己的學科專業水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這兩種教學方法各有自己的優缺點,應取長補短,不可偏頗。
二、有效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
通過前面對有效課堂教學的定義、有效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區別的論述,從現代教學論和新課程理念視域看,有效課堂教學的本質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有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有效課堂教學體現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它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在這一發展體系中,有效課堂教學不忽視其中任何一方面,否則就破壞這個完整體系的有機統一而失去和諧 ,影響學生發展的全面性。因此,離開學生全面發展這一主題去認識、 評價有效課堂教學就會失去時代意義。
(二)有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于促進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由赫爾巴特率先明確提出的觀點。傳統的教學論把教學活動僅僅看成是教與學、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顯然不能說明教學的本質。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是在認識、情感、意志及行為方式等心理層面上進行的雙向溝通。因此,教學過程中知、情、意、行之間的協調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有效課堂教學的本質在于促進師生共進,教學相長
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發展和成長;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生命價值的體現。可以說,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文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
(四)有效課堂教學本質在于彰顯學生的主體性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核心,教學內容主要是系統的學科知識??梢哉f,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居于主要或壟斷地位。因此,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梢哉f,有效課堂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主體性開展教學,學生應當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總而言之,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和諧、有效的課堂成為教學的追求。但改革課堂教學既不是簡單地否定傳統的課堂教學,也不是在有效課堂教學中搞一些表面裝飾,或追求某些形式,而是要圍繞課堂教學培養人的宗旨,凸顯課堂教學的本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