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3 17:06:5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氣專業特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摘 要: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其社會服務功能越來越迫切。這不僅是國家對高職院校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建筑電氣專業,以服務區域經濟為目標,大膽進行具有高職特色的社會服務模式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高職特色;社會服務;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0-8772(2014)31-0200-02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項目:湖北省職業技術教育研究中心項目“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模式與功能研究-以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為例”(編號g2013c08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尹久(1973-),女 ,漢 ,湖北黃岡市人 ,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校企合作研究。
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形式,其社會服務功能越來越迫切。廣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的社會功能和角色,包括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直接為社會服務等。狹義的社會服務是指高校直接為社會所做的具體服務,如科技服務、教育服務等。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與之聯系更加緊密[1]。
高等職業院校屬于技能型、應用型院校,其社會服務的主要任務是向區域和行業提供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訓與培養,提供技術創新、推廣和服務,實施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使學校成為區域的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的研發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具體內容包括:文化教育傳播、師資培訓、崗前培訓、轉崗培訓、技術推廣與服務。
一、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必要性
(一)是國家對高職院校的基本要求
教高[2004]一號文(2)和[2006]16號文件都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的道路,為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這就明確規定了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為社會和區域經濟服務,是國家對公辦高職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職業院校必須盡到的社會職責。
(二)是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要求,是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要求[2]。
近年,我國高中應屆畢業生人數呈現出逐年遞減態勢,而本科院校招生規模不減反增,特別是一些民辦本科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對高職院校的生源形成極大的壓力,因此生源大戰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競爭的結果只有一個,優勝劣汰。這種競爭表面上看是生源和學校綜合實力的競爭,實質上是學校為社會提供服務和能力的競爭。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如何在競爭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如何提升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是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高職院校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秘密武器,也是高職院校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高職院校生存的根基,成長的沃土,也是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扎根于區域經濟這片沃土,努力服務于區域經濟,才能獲得自身成長所需的動力。只有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才能找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才能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如果游離于需求之外,高職院校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多種模式
近年來,高職院校紛紛在服務社會的模式上進行了探索,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模式:
(一)“崗證培訓”社會服務模式[3]。
高職院校的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很多都是雙師型教師。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師資優勢,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面向企業的崗位群進行針對性的崗位培訓,為企業提供轉崗、在崗職工的培訓,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一種重要模式。面向社會進行相關的職業資格培訓,如各工種的上崗證,資格證的培訓與考試,也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模式。
(二)“訂單培養”社會服務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之道。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合同,采取企業選人、學生自愿的方法,組建“訂單班”“冠名班”,校企雙方共同進行課程開發、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共同完成實踐環節,既為企業培養了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縮短了企業員工上崗培訓時間,減少了企業成本,又為高職院校找準了辦學方向,為學生找到理想的就業渠道。
(三)“對口支援”社會服務模式。
為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實現職業教育協調發展,開展“對口支援”社會服務模式,相關院校共享專業建設成果,共享優質辦學資源,共享優質師資,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相互促進,為共同發展高職教育打下堅實基礎。
(四)人力資源支撐社會服務模式
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是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主要任務。高職院校要緊盯區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為這些產業培養專業對口、質量優秀的人才,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撐。
(五)實訓基地共建社會服務模式
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將基地建設成為學生實習的基地和企業員工培訓的中心,學生在與企業高度相似的環境中接受培訓,為將來到企業的工作鋪平了道路。企業在學校培訓員工,提高了培訓質量,節約了培訓成本。通過實訓基地共建,雙方得到雙贏。
(六)社區文化服務功能
高職院校是文化精英單位,具有很強的文化傳播、輻射和示范作用。高職院校為社區文化服務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對市民進行公益性的講座、培訓,對困難群體進行一對一的幫扶等服務,還可以將學校的大量資源,如完備的活動場所、豐富的活動設施向社會開放,使大學成為社區的科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
三、我院建筑電氣工程技術專業社會服務模式探索
目前,國內智能建筑市場發展迅猛。由于涉及專業多、配套產品和技術繁雜,且產品更新換代迅速,對智能樓宇新職業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國內智能樓宇從業人員數量巨大,已達到約100萬人,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資料顯示,今后10年,樓宇智能化在我國還將保持迅速發展的勢頭,從業人員將增至200萬,其中專業技術與管理人員的需求比例在40%左右,即5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需求比例約為60%,即30萬人。因此每年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的需求在3萬人以上。目前,全國范圍內的智能樓宇人才短缺,供不應求。資料顯示,我國建筑智能化技能型專業人才極其匱乏,尤其缺乏智能建筑施工建設、運行管理的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全國此專業方向的人才缺口達40萬,而且這個缺口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此,智能樓宇化專業是目前高職十大綠牌專業之一。
另一個面,智能樓宇化專業需要的人才是從事現代智能化樓宇設備設施的運行維護、能源和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及大型物業管理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的是從事樓宇智能化工程系統施工安裝、調試、運行維護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術人才?。除了要求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建筑、機械、熱工、電工電子和計算機應用等技術基礎知識之外,還要掌握現代智能化樓宇設備設施(如暖通空調、給水排水、建筑電氣、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構造與性能、測試技術、調試方法、運行和維護等專業知識,同時具備現代智能化樓宇設備設施的維護、管理能力。由于人才培養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需求,智能樓宇化方向的絕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是跟著師傅簡單學習一下就上崗了,甚至有很多都是街頭“游擊隊”,沒有接受過專業學習或培訓,對現代智能化樓宇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生產一線的操作人員技能水平很低,職業素養幾乎為零,這也為安全生產和日后的生產管理埋下了巨大隱患。
作為中部地區的龍頭,湖北地區建筑電氣專業的建筑電氣專業人才十分緊缺,為了更好地為區域經濟服務,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某院開辦了建筑電氣工程專業(樓宇自動化方向),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1、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指針,構建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構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以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技術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以理論和實踐結合為途徑,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崗位要求為質量考核標準,來主導和組織教學,從而形成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
某院建筑電氣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智能化系統設備安裝、調試、檢測、運行、銷售與維護、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員,具備一定工作經驗后,可以發展成為會施工、會管理、會工程預決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對準這些工作崗位,我院對課程進行了調整,根據技術型教學體系的要求,通過精簡、融合、重組、增設等途徑,調整和更新了教學內容。目前開設的課程有CAD、建筑供配電與照明技術、消防電氣技術、建筑安防技術、樓宇智能化技術、綜合布線與網絡工程、樓宇智能化施工技術、可編程控制器及應用、組態軟件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預決算技術、單片機應用技術等。根據崗位需要,重組教學模塊,采取現場教學,頂崗實踐,產教結合,邊學習、邊生產、邊提高的方式,來實現培養目標,突出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目前專業配套的實訓環節有:電子裝配實訓、PLC與組態綜合實訓、水電安裝實訓、消防綜合實訓(企業工程師參與)、安防綜合實訓(企業工程師參與)、電氣控制綜合實訓、樓宇智能化實訓(企業工程師參與)、樓宇智能化工程預算實訓、企業參觀、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
2、以服務行業為目標,構建開放式的人才培訓體系
高職院校在大力發展學歷教育和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的同時,還應面向行業,構建開放式的人才培訓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構建技術培訓、技能培訓、生產培訓三位一體的教學平臺,既可以擴大高職院校社會影響力,也為高職院校事業的發展提供再生社會資源。
某院建筑電氣專業,根據市場需求,充分利用學?,F的教學資源,包括培訓場所、儀器設備及教學環境,大力開展專業化的技能型人才培訓工作,推出定制式企業內訓服務、技能培訓、員工崗前培訓、職工綜合素質培訓等項目,提高企業員工的崗位能力及轉崗就業能力,滿足緊缺型人力資源的教育培訓需求。
3、構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共建社會服務模式
近年來,某院建筑電氣專業大力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創建了樓宇智能化系統模擬實訓中心。同時,某院與香港路九號、嘉禾等多家企業合作,共同完成學生的實訓與實習,初步構建校企合作社會服務模式。
四、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
近幾年來,某院建筑電氣專業在社會服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服務目標與服務群體單一[4]
由于各種原因,服務目標以在校生為主,社會人員服務顯得比較少,服務的群體也比較單一,合作的企業比較有限,需要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
2、服務深度與能力不夠
由于服務深度和能力的不足,導致服務限制。因此,調整專業結構,豐富辦學模式,拓展服務內涵,積極參與高新技術攻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崔麗娟.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的探析[N].光明日報,2008-07-24
[2] 劉立紅.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10
[3] 彭萍.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模式與功能研究[J]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1998年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新專業目錄,將電力系統自動化、電機電器、電力電子等強電專業合并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1]合并后的專業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交叉學科,其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各高校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二級學科方向。目前福建省內高校較多開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但多開設的方向為“電力自動化”,開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的高校很少。由于寧德市電機電器產業發展迅速,與之相適應的電機控制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為在寧德師范學院本科階段開設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奠定了基礎。
二、專業方向培養目標及要求
寧德師范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科學發展觀和創新意識,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掌握電氣與自動化等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及基本技能,畢業后從事電機與電器的產品工程設計、加工制造、運行分析和檢測控制、經濟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該電氣專業方向的培養要求是:使學生成為綜合素質高、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強、能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主要學習“電路”、“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電機學”、“電機電子技術”、“現代電機測試技術”、“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電磁場”等專業課程知識。能應用所掌握的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工程應用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水平評估、服務社會、畢業學生的評價去完善培養模式等,其中圖1為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人才培養的結構框圖。
三、專業課程體系
在設置電機電器及其控制專業方向課程時,充分體現實踐性、應用性,以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考慮了電氣專業的專業必修基礎課程、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限選課、選修課模塊的特點,并注意課程之間的融會與貫通?;A課程安排有:“大學英語”、“高等數學”、“大學物理”、“計算機應用基礎”、“工程制圖”、“線性代數及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人文通識課安排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專業基礎課安排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等。專業平臺課安排有:“自動控制原理”、“電機學”、“單片機原理及應用”、“C程序設計”、“電氣控制與PLC”、“電力工程基礎”等。專業方向限選課安排有:“機械設計基礎”、“電器理論”、“特種電機及控制”、“現代電機測試技術”、“電機電器制造工藝”、“電機設計”、“電機控制”等。專業選修課安排有:“DSP技術”、“電磁場”、“高低壓電器”、“單相電機”、“電氣絕緣材料”、“傳感器原理與檢測技術”等。工具課安排有:“MATLAB基礎”、“AUTOCAD軟件上機”、“AltiumDesigner軟件上機”、“ANSYS軟件上機”等。其中表1為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限定選修課的課時和學時安排。
四、特色的教學體系
1.專業方向定位明確針對福建省寧德市區域經濟發展及企業人才需求,就電氣專業電機電器及其控制方向形成鮮明的服務地方電機電器行業的專業定位。形成以“產學合作、做學融合、研學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導,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大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充分發揮電機電器的行業特色優勢和地域優勢,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協調合作的體制機制,實現工程技術拔尖人才培養的協同創新。
2.建立導師制培養從大二下學期開始為每位學生確定導師。導師優先安排由副教授以上職稱或由骨干青年教師擔任。導師應負責不定期的與學生溝通,解決一些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優秀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不定期舉辦溝通交流、學術報告,邀請已畢業的優秀學生、企業管理人員及工程師等進行工作體會交流。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申報校級及以上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的協作管理、策劃組織和自主創新能力。
3.案例教學及深度交流定期邀請行業專家、教授來校做學術專題報告,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的前瞻性;聘請產業界專家講授部分專業課程,使學生跟蹤技術發展和應用前沿,具備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
4.課外創新實踐通過全校任意課、社會調察和參加志愿者的形式,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開展各種課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提倡每位學生大學期間至少參加一項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如“全國大學生電子大賽”、“挑戰杯”、“全國數學建模大賽”等,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
關鍵詞:電氣專業;實踐教學;工程能力
電氣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旨在培養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與素養的人才,要求學生掌握電工、控制和信息等專業知識,并且具備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勝任相關領域的技術開發、工程運作和經營管理等工作。因此在具體教學中必須結合時展背景和學科特色,創新教學方法,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其中實踐教學改革沖破了我國原有重視知識傳授和基礎教學的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深入學習的機會,具有明顯的優勢。
1提升電氣專業學生工程能力的重要性
我國經濟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社會在人才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日漸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企業在新的發展時期日漸注重自身的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而這就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引入優秀人才,以人才為導向吸收先進技術,進而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而對于電氣學專業而言,學生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工程能力方面,其主要指與工程技術有關的知識、意識、思維和創新精神,而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是現代工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具體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①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改變傳統注重基礎知識講解的模式,而是將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培養重點,并參考社會人才需求標準,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而更好地融入社會環境之中,適應社會人才需求標準的變化;②有利于推動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現階段我國注重科技發展,在各地相繼建立電力設備研發基地、智能電網產業園等項目,對人才需求呈現上升趨勢。基于此提升電氣專業學生的工程能力有利于推動相關項目的發展,進而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2電氣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有效措施
2.1創新課程體系,構建實踐教學基礎電氣專業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忽略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專業課程較為落后,與企業發展實際和經濟結構轉型相脫節,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重建課程體系,為實踐教學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某高校電氣專業實踐教學中,課程體系的設置充分協調了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以人才需求為基礎,遵循市場導向性原則,并密切關注該領域技術成果與行業發展形勢的對接情況。同時課程目標的設置出發點為工程,并注重實驗教學體系的多元化和層次化趨勢,融合技術、知識和能力等多個模塊,進而實現多學科的融合,更好地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更高要求。2.2創設教學平臺,實現實踐教學一體化實踐平臺是學生與外界聯系的主要端口,也是提升實踐教學水平的主要載體,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結合自身專業優勢和在校學生實際情況,創建超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平臺。例如在我國某高校電氣專業發展中,學院意識到實踐教學平臺的重要性,與當地企業實現聯合發展,首先建設校企合作軟平臺,校企雙方商議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以此實現專門人才與寬口徑人才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其次在企業幫助下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并以企業的經營活動指標要求學生,從而更加真實地了解企業的生產工藝和組織管理情況;最后學校與企業進行協商,讓企業接受學生的畢業設計,并根據學生的設計方向配置合理的企業導師,以此促進生產與科研一體化趨勢的發展。此外,學校和企業還致力于研發中心的建立,并將具體科研成果作為實踐教學的內容,以此為學生提供了解學科發展趨勢和研究方法的平臺,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科思維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2.3完善教學設備,夯實科研成果近年來,我國高校擴招趨勢明顯,在實驗設備方面的投資有所增加,并且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之外,投身于相關學科的最新技術進展之中。同時很多專業意識到科研成果向實踐教學環節滲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鼓勵引導教師自主設計實驗裝置,以此提升實驗裝置水平。例如在某高校電氣專業教學中,師生致力于實驗裝置的自主研發,形成了以交流變頻調速實驗裝置和數字相控、斬控直流調速系統為代表的實驗裝置體系,其中前者的核心控制器為單片機,并具備良好的人機交互模式,給師生以友好的使用體驗,在實驗中感受科研成果向教學成果的轉化。而后者的主控芯片為DSP,擁有直流脈寬調速單元和四象限相控整流調速單元各兩組,為直流調速系統實驗提供了諸多便利。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我國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時期,并且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進程加快,對我國人才培養與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電氣專業中,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具有現實意義,而其中實踐教學改革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應從課程體系、教學平臺和教學設備等方面著手,提升電氣專業人才培養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武,王紅玲,李明,等.電氣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工程能力提升探討[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5,13(6):77-79.
[2]王曉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才智,2016,(1):90-90.
[3]楊超,蘇暢,胡麗娜,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思考[J].教育:文摘版,2016,(4):00043-00043.
[4]朱娟娟.提高電氣工程類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與工程素質的研究與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9):93-95.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電氣技術項目;課程改革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氣控制設備的廣泛使用以及供用電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凸顯了電氣運行與控制技術獨有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目前,為各行各業培養一般電氣技術管理和改造工作、擔任中級電氣技術人員和高素質的電氣技術工人是中職學校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這種形勢下,電氣專業的開設對學校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生產力的提高有著直接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電氣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來,各類職業學校培養了大量電氣運行與控制技術人才,許多學生也都取得了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頒發的中、高級電工等級證書,但各行各業的電氣運行與控制技術人才仍然不足。中職培養的電氣運行與控制技術人才怎樣才能滿足行業的需求?行業到底急需什么類型的電氣運行與控制技術人才?對其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有怎樣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電氣專業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就應該力求使學生的所學與工作中的所用密切結合,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經濟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二、傳統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課程及教學無職教特色
作為培養中級電氣技能人才載體的職業學校,目前所開設的電氣專業以學科體系為主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已落后于社會發展,原因是課程內容不能及時更新,導致實用關鍵的新內容不能補充,專業課程設置突出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輕技能培養以及理論實踐教學分離。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方法、教師相對滯后的教學觀念、缺乏良好學習習慣和認知水平偏低的學生等因素都制約著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校期間難以練就一項過硬的技能,畢業時不能依靠自身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職業,不能實現在校所學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因此,就造成了這樣一種尷尬局面:如果不能升高職,就只能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
三、職業學校電氣專業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要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為學校周邊地區的各行各業培養中等電氣應用型人才為基本任務,以電氣應用崗位必備的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構建課程的知識結構,重組課程體系?;陔姎膺\行與控制專業培養目標以及成為中高等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可采用項目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1.課程教學法
作為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完成一個完整“項目”而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要將傳統的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若干個“項目”,圍繞著項目組織和開展教學,使學生直接全程參與,體驗、感悟、論證、探究。包括:①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來進行教學活動;②學生在教師的主持下以小組合作形式自行組織完成項目;③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
2.課程教學法的舉措
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協助作用,選出適當項目,開發項目課程。①項目課程:若干個項目組成項目課程,項目可以是一組典型的工作任務,綜合覆蓋若干個實際工作任務;也可以針對某一典型的工作任務,完整地經歷完成某一項目的工作過程;也可以解決某個局部問題。一門項目課程,縱向可分成若干個項目,有遞進式、流程式和并列式。橫向每個項目可分為若干個模塊,一個項目與其對應模塊是分解的關系。②模塊內容: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包括工作任務、技術實踐知識、技術知識性知識、教學要求、技能考核要求等。其中技術實踐知識是指完成某項工作任務必須具備的操作性知識;技術理論知識是指完成該工作任務必須具備的理論性知識,用于解釋“為什么要這樣操作”,其基本要求是以滿足工作過程為基本原則,要避免以工作任務為參照點,重新裁剪原有理論知識體系的傾向。
3.電氣專業課程改革
電氣相關課程要以專業職業能力為主線、以職業生涯為背景、以社會需求為依據、以工作結構為框架、以工作任務為線索、以工作過程為基礎進行課程改革。具體以職業能力為教學目標并分解到課程體系的各部分,落實到課程內部的學習項目,努力實現知識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同時要重視針對某一崗位的職業能力,關注在一定職業領域內可遷移的職業能力、職業態度和情感,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在社會發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發展需求發生變化時,其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等方面要隨之變化,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課程改革要立足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真正做到根據工作任務體系結構確定課程體系結構、劃分課程門類、排列課程順序,來實現課程體系結構從學科結構向工作結構的轉變。
4.電氣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改革關鍵是用好工作任務分析,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務分析將工作任務模塊轉換成課程。電氣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電氣實用型人才,就是要使學生掌握各種電氣設備的工作原理、使用和操作,學會典型電氣設備常見故障的維修方法。各個工作任務對應核心課程――電工基礎理論與實踐模塊、電機控制理論與實踐模塊、機床理論與實踐模塊、PLC控制理論與實踐模塊、變頻器控制理論與實踐模塊、照明電路安裝理論與實踐模塊七大模塊,根據每個模塊的能力結構,要求學生參加“維修電工考證”技術等級的鑒定與考核,使每個學生均能持“雙證”畢業?;A理論課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自學和創新創業能力。專業課可適時調整,以適應多變的市場需求和快速發展的專業需求,以此增強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四、以實用實效為原則,借助教學改革平臺,精心設計核心課程內容
要根據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的要求,精心制定各專業化方向的實施性教學計劃和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將單科獨進、理論實踐分離的教學安排改變成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理論實踐交叉融合的教學安排。
工程能力培養涵蓋工程知識、工程意識、技術能力、工程思維和創新精神培養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具有高水平的工程與科研創新能力,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目標。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企業對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這就要求工科學生不但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能夠從解決工程問題角度出發來思考、分析問題,擁有較高的工程技術能力和科研能力。
許昌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讓專業更大更強,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學生工程能力,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電氣工程領域學生工程能力培養來看,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電力工業正從大機組、超高壓、西電東送、全國聯網的發展階段,向綠色發電、特高壓、智能電網的發展階段轉變,具有較強工程能力的電氣專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省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中原電氣谷建設,實施智能電網產業園、高壓開關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鞏固提升超特高壓開關和電力二次設備自主化設計和成套化水平,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力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優秀的電氣人才作為發展后盾。
2.實踐教學改革思路
受傳統教學影響,重理論輕實踐的主觀教學態度沒有改變,對學生的考評偏重書本理論知識,實踐教學環節師資配備和學時安排所占比重較輕,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實踐教學受經費、儀器、場地等客觀條件限制,也制約著工科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大多工科教師隊伍缺乏工程經歷,沒有實際的工程項目背景,在工科學生實踐指導方面存在欠缺,嚴重影響工程教育質量。工科專業課程體系陳舊,與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工程教育與工業企業和行業脫節。培養高素質電氣工程應用創新型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需要找出合適的應對策略。
2.1 課程體系構建
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相互協調、互為促進的課程體系。從工程化的教育視角看,課程體系的構建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上,以市場為導向,與本領域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相對接,與行業、產業相關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變性和針對性;課程目標的轉向是工程的,而非學科的;課程內容的轉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課程秩序的轉向是多維的而不是單向的;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將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組織、協調、優化、再組織。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要切實提高工程能力,必須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完善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充分考慮實踐教學環節的知識覆蓋性、技術覆蓋性、能力鍛煉覆蓋性,多層次、多角度體現電氣信息的強、弱電結合,各學科方向交叉,使實踐教學內容從相對獨立到學科。
2.2 實踐平臺一體化建設
要提升電氣專業學生的工程能力,必須抓好實踐教學,打造一流實踐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學院建設和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來實現,每個部分都要有具體的教學實踐作為支撐:1)專業基礎實驗室可以圍繞理論課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進行從理論驗證到綜合設計、再到研究創新實驗的模塊體系;2)工程訓練中心在特定的工程實踐環境中對學生進行機械、電子、信息及其系統的工程技術訓練,實現工程設計、制造、管理和創新等環節相融合;3)實訓生產線為學生提供一個工作實景,提高感性認識,注重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基本電氣電路的安裝、設計和調試;4)實驗教學中心的設備統一調配,優化管理,極大地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實現資源共享;5)創新實驗室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突出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可以自主實驗,拓展自己的思維,培養科研創新意識,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可以結合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和課題,進行自主研究、課題申報。
在高校轉型發展、產教融合的趨勢下,發揮產學研對接作用,實現校企合作實踐平臺一體化建設,也是提高學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首先要在充分調研本領域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基礎上,加快校企合作和產學研一體化,實現校企合作軟平臺建設,建立起有效的聯系機制和共蠃模式,共同制定課程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其貼近生產實際、與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將學校強調的寬口徑人才培養和企業強調的專門人才培養相結合。發揮企業優勢,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使之成為工程設計能力培養的實踐基地,借助企業真實工程環境和先進工程實踐條件,為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營造實踐平臺,實現工程應用能力提升。和企業聯合,建立較為穩定的實習基地,讓學生掌握企業型運行的生產實踐,按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標準要求,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了解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管理,提高感性認識。鼓勵學生把畢業設計帶到企業去做,通過企業導師制完成畢業設計,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工程教育與科研生產的一體化,并逐步實現學校工廠化,工廠教育化。學校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將科研成果引進實踐教學,強化學生的工程理念,幫助學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和學科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科學和工程的思維方法,強化其工程運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質。確立適宜且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科研轉化教學作用,讓科研資源和科研成果及時地為人才培養服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
3.結束語
徐國慶在《職業教育課程論》論著中指出,職業教育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教育課程展開的邏輯主線應以能力發展為順序。職教課程體系的構建,首先要梳理與工作崗位相匹配的職業能力,按照由簡到繁的順序對這些能力進行排列。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職教課程時,他便進入了一個職業能力發展的階梯,每學完一門課程,便能獲得一個內容明確的職業能力。前面習得的職業能力將是后面要獲得的職業能力的重要基礎。
以職業能力為主線設計課程,并不能完全排斥知識課程,有些知識與工作任務之間存在緊密聯系,能在工作任務中明確找到其應用點,而有些知識,并不能找到其與工作任務之間的明確關系。所以,這些知識有必要以知識本位課程形式單獨進行學習。
二、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崗位分析
從課程開發的技術角度講,要實現課程銜接,必須對中職本科課程內容實現層次化描述,職業教育課程開發首先應進行崗位分析、任務分析與職業能力分析。
筆者經過對多家合作企業及本科院校近年電氣專業畢業生的問卷調查、走訪或重點電話采訪,以及深度訪談、座談會等多種形式的調研,與企業領導、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技術主管等的深入溝通,了解到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崗位要求,了解了現有專業課程的適切度,了解了電氣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行業、就業市場、就業質量等,全面了解了與電氣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面向。根據調研,分析職業能力,形成了職業崗位能力分析表,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三、電氣自動化專業中職本科銜接的人才培養目標: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現代工業背景下,科學技術工程構成了人類現代生產的基本過程??茖W、技術、工程是3種不同的活動,他們相互區別又緊密關聯,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各個活動對人的要求必然不同,所以,人的社會分工也會不同,工作對人的要求規格也不同。因此,不同類型、層次的人才劃分的基本依據是社會活動分工。
在生產實際中,電氣行業技術活動與工程活動屬性明顯。電氣行業技術活動主要產品生產管理、技術管理、運行維護、產品研發(軟硬件)、質量安全檢查等,而其工程活動主要有電氣產品生產、產品安裝及維保。
因此,電氣自動化專業主要培養學生適應電氣行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具體來講,是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發展、智能裝備制造和電力行業發展需求,具備電氣工程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經過電氣工程技術系統訓練,有一定獨立工作能力,能從事電氣裝配、設計及電氣工程的開發、應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扎實專業素養、創新能力及發展潛質的高層次應用型本科人才。
四、中職本科課程銜接的實踐點
(一)課程銜接的基本點:構建中職本科七年一貫課程體系
電氣自動化專業中職本科銜接,按照企業崗位能力要求,分析典型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突出人才培養系統性、適應性和針對性,形成中本銜接、能力導向七年一貫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強調前3 年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并突出其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后4 年強調寬理論知識及深度能力培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其深化,突出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有效的課程整合或重構,實現中職到本科的平穩提升。
(二)課程銜接的重要任務:內容銜接
為達到課程目標,應針對具體課程,分析其主要內容、實施基礎、服務于后續課程中的具體事項,厘清課程之間連接的關鍵內容,根據不同課程知識、技能技術的側重實施不同的策略。
1.知識特征課程的銜接策略
這類課程往往在中職與本科階段各有不同目標,而課程名稱相似,應依據學生心智特點、年齡特點、知識及能力基礎等條件,研究課程具體內容間的界限,尋找銜接策略,以避免內容重復或產生盲點。
策略一:分段要求,螺旋上升,提高知識水平,實現有序性銜接。
主要針對名稱相似、關系密切、銜接緊密的專業課程分段制定目標。分階段制定課程的教學基本要求,細化知識、能力與素質三維目標,促進中職本科教學內容的有序銜接。
策略二:重定目標,有效整合,提高課程效率,實現一體化銜接。
針對原有學制中,課程名稱相似,但內容重復的課程,中職本科,采用重新整合的方式,優化并整體設計中職、本科階段的教學目標。
2.技術技能特征的課程銜接策略
技術技能特征的課程更能體現職業能力發展的遞進順序,要合理規劃能力發展順序,設計職業技能資格進階,研究其銜接策略。進一步開發項目課程,形成有中職本科銜接特色的課程資源。
策略一:以項目為載體,實現從簡單到較復雜再到復雜系統控制的技術能力銜接,實現順序性銜接。
策略二:以控制器使用為例,學習不同類型控制器應用的技術能力,實現展延性銜接。
策略三:拓展延伸,培養綜合,提高職業能力,實現縱深性銜接。
電氣專業學習工作對象往往有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多學科交叉、深入的學習,尤其是一些理論課程的學習會增強學生對復雜系統的認識能力,所以,本科段中增加對自動控制及其應用、新技術的學習特別重要。
(三)課程銜接的重中之重:能力培養
如前文所述,一個合格的應用本科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是對復雜系統不可預知的工作過程中問題的處理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到本科三四年級才培養就能夠形成的,而需經過長期的綜合培養,即在中職階段就應培養。課程是能力培養的最重要途徑,對于電氣專業而言,課程實施中的能力培養主要有以下途徑。
1.追問,促進學生深度思維能力的發展
(1)情境追問,通過設置問題情境,比如電路調試及維修性實踐環節中,引導學生建立各種現象、原理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各種現象進行研究、分析,總結相應的方法,歸納得出結論。這樣,在問題的牽引下,研究對象不斷呈現新的狀態,學生思維始終保持探索研究的狀態,能夠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習慣。
(2)變式追問,圍繞電氣專業知識性課程,將一些問題多角度變化,提出多種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多向性的明顯特征是面對一個問題盡量從多角度、多方面來觀察、思考、想象,從而擴大選擇余地,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2.熟練,促進學生對小系統運行能力的發展電氣專業在技術性課程的項目化教學中,學生一般經歷從小項目到大項目的多個項目的學習,以使學生對相關技術有相對完整的認識。項目大小一般按元器件多少、電路復雜程度、編程復雜程度綜合確定。一個項目可以看成一個系統,筆者認為,中職本科銜接課程中,必須重視小項目的學習或分解項目的學習,包括參數、元器件特性及調試、排故方法的學習和應用,讓學生熟悉電路結構、能夠順利安裝系統、促進系統運行、完成維護保障。教師應引導學生熟知所學系統,在每個項目的系統認知、系統組建、系統運行、系統檢測、系統維護維修等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論文關鍵詞:卓越工程師教育;專業知識要素;多方向定向培養
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綜合應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懂經濟、會管理,兼備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然而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現象比較嚴重。首當其沖的問題是:許多本科生畢業時仍很缺乏必備、扎實的專業知識,不能較快適應企業的上崗要求,有的甚至長期沒法適應企業崗位要求而另尋出路。而持續的問題就是科技工程領域缺乏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針對這種現象,國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啟動了工科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浙江科技學院電氣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成為教育部首批試點專業。根據教育部的人才培養改革思路和企業界對人才的要求,圍繞“卓越工程師”的要素構成,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發生很大變化。同時相應的培養模式和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隨之而變。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基本上都是借鑒“cdio”教學理念,結合本校教學目標定位來制定相應的“卓越工程師”知識、能力和素質教學培養大綱。其目的都是希望讓學生通過高校的培養階段,初步具備一名工程師所應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較快地適應工程師崗位要求,為將來成為“卓越工程師”打下良好基礎。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畢業生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及工程系統能力四個方面。那么作為培養工程師的搖籃——大學,為了培養學生能成為將來的“卓越工程師”,在工程基礎知識即專業知識教育方面應考慮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就這個問題,探討了“電氣現場工程師”專業知識要素及其培養方式,其對應的教學環節也已在我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教學培養計劃中得以體現。
一、“卓越電氣工程師”的專業知識需適應地方相關產業對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國存在著兩類地方高校,一類是脫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屬院校,這些學校往往有著較強的行業背景(教育部直屬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學院原隸屬機械工業部,其中電氣專業培養的學生面向機電行業,但主要服務于電機制造產業。這些學校由于辦學的歷史經歷,一些專業培養的學生為某一特定產業服務的痕跡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興的地方高校,這些學校一般不具有行業背景,即使一個專業培養的學生也會在多類產業領域工作。我校就屬于這類地方院校,電氣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是為浙江和華東地區經濟發展服務。但是本地區電氣行業的特點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多、電氣產品和產業類別多。例如有電機與控制產品制造產業、電源及電力電子產品制造產業、電器制造產業、電力系統設備制造產業等。這種很具特色的電氣產業結構,決定了地方對技術人才知識需求多樣化的特點。作為地方高校來說,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因此應把握地方工業發展的脈搏。根據浙江省的電氣行業的特點,在制定教學培養計劃中,專業知識教學體系的構建就不能僅偏重于某個特定制造行業。否則,學生畢業后就業適應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學而無用。但是電氣學科是一個大學科,制造產業涉及的知識,即使是工程基礎的知識,其范圍也很廣,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根本不可能覆蓋。因此,按多個方向設置專業知識模塊來構建知識培養體系是比較好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在高年級階段讓學生選擇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識模塊學習,并引導學生分流選擇,使幾個模塊都有學生選擇??梢哉f這是一種多方向的定向培養模式。這樣可以使培養的畢業生能基本覆蓋本地區電氣行業的各種產業,滿足電氣行業不同制造業對未來“工程師”的需求。以本校電氣專業制定的“卓越工程師”教學計劃為例,專業課程體系是由三個專業方向模塊和一個輔助跨學科模塊構成:電機與控制技術類、可再生能源與電能變換技術類、供配電與高低壓電器技術類及電子與計算機網絡通訊類。前三個模塊屬于強電模塊,后一個模塊屬弱電模塊。這些模塊包含的知識基本覆蓋了本地區電氣行業所需的工程基礎知識。當然對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允許其多選一個模塊或相應的模塊課程學習。需要說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構建知識培養體系,應根據地方高校所在地區行業特點而定。如果本地區的電氣行業沒有多類別的產業,這樣做反而可能使學生失去了學以致用的機會。
二、“卓越電氣工程師”應掌握比較完整的工程基礎知識體系
專業知識是指從事某一專業工作所必須具備的知識,一般具有較為系統的內容體系和知識范圍,掌握專業知識是培養專業技能的基礎。但許多高校學者長期以來都強調人才培養要寬口徑,厚基礎。所謂寬口徑一般指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要學習掌握多學科的知識,包括其他跨學科的工程技術知識,并認為這樣培養的大學生適應性更強。因此,大學里往往給學生開設了許多跨學科的課程,學生學習的知識雜而多,但恰恰本專業的直接面向工程實際的課程卻不開設。例如本校電氣專業以前實施的教學計劃中,就沒有“電工材料”、“電磁兼容技術”、“電力保護及電力設備”等工程技術性課程,學生畢業后根本沒有這類知識概念。有些人認為,培養應用型專一人才好像是專科學校的任務,本科院校就是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萬金油人才。然而,這種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當今社會對本科畢業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區而言,電氣行業中多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這樣的企業中許多沒有崗前培訓機構和培訓計劃,也沒有師傅帶徒弟的見習制度。這些企業希望畢業生一進企業就能很快上手,這就要求畢業生首先要具有比較完整的專業基礎知識。但按照培養寬口徑,厚基礎人才的做法多年實踐下來,發現企業并不十分看好所謂的“寬口徑,厚基礎”的人才,因為這些“人才”到了一個企業后需要花較多時間熟悉企業產品的知識,這往往會使企業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欠缺,較長時間不能適應,那更不會受企業青睞。因而這種情況迫使企業更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經驗的人才。顯然,按多方向定向培養的思路,建立比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術知識教學體系,才能使學生掌握某個產品行業比較完整的工程基礎知識,以適應企業和社會的現實需求。例如為電源和新能源技術制造業培養人才,就需要進行電工材料及電工工藝學、新能源和電能變換技術、電磁兼容技術等配套知識的教學,讓今后從事該行業工作的學生具備有該行業產品的知識背景,從而能達到企業“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電氣專業新的“卓越工程師”教學計劃就設置了方向模塊內知識聯系密切的課程。
當然筆者并不是否認跨學科“通識”課程設置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大學課程的設置應注意面向工程實際。就企業對工程技術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曉該領域工程技術知識的畢業生遠比什么都知道點,但都是只知點皮毛的所謂“通才”畢業生要強得多。實際上,深知某方向專業知識的專才也完全可以成為“通才”,這只要他具備有較強的再學習意識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電氣工程師”應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和一定的工程應用知識
工程是人類應用科學理論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創造財富的實踐過程。工程師自然是從事這個實踐過程的人。為培養未來的卓越工程師,自然要求學生在高校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這應該沒有異議。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確實也比較偏重于理論教學。在現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尤其在社會上普遍認為大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的觀念刺激下,使許多學校都意識到需要強加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于是紛紛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削減理論教學課時。整體來說,高校的教學改革是必要的,但筆者認為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改革應該重視兩者兼顧,并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應保證學生有必要的、相對完整的基礎理論學習經歷,知識點的增刪要結合工程應用知識來考慮
比如“電力電子技術”課程,可以刪去一些過時的、已不再有應用價值的電路知識內容。但有些理論知識,即使相對比較深奧,但因為廣泛運用,就不能輕易削減。比如,本校電氣專業“電路原理”課程中的“傅立葉變換”知識曾不做要求。但“傅立葉變換”知識在現代信號分析、電力系統諧波消除等信息與電氣技術中廣泛運用,可是學生畢業后居然對該理論一無所知。有些事例也說明不能太忽視理論知識的培養:許多畢業生在用人單位面試中竟被簡單的理論知識問題問倒,從而失去從事工程技術工作的機會;有些學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關專業理論知識時,因為基礎不扎實無法運用而后悔當初沒學好理論。大學是專業知識的啟蒙和學習階段,是系統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最佳環境。大學應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為之將來成為“卓越工程師”增強理論知識方面的后勁。因此學校在重視學生能力、人文素質的培養同時,也不能弱化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實際上理論知識掌握得好,就可能運用得好,這也是一種能力體現。
2.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論課時,通過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來實現
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一些基本的工程應用知識,參與更多的實踐教學環節,從中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掌握。實際上,現在高校教學突出的問題是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嚴重脫節。特別在實踐環節中,啟發及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認識、理解及運用方面的意識和做法還不夠到位。這導致了學生即使經歷了理論學習和實踐環節,最后還是對所學的專業理論懵懵懂懂,許多理論問題還是不懂。針對這一問題,在我校電氣專業制定的“卓越工程師”教學計劃中,就確定有一年的企業實習、學習階段。確保讓學生通過這一年的學習階段,在企業學習和掌握一定的工程應用知識,經歷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磨合過程。同時和企業工程師一起,共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考核,以觀察學生理論掌握程度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另外在學校課堂的理論教學過程中,也將同步改革教學模式和方法,使理論教學的效果更好,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時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自我學習和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