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時間:2023-09-12 17:03: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趨勢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智慧農業;物聯網;物聯網架構;發展現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 F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4-0338-03
Discussion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Wisdom Agriculture
DONG Miao HUANG Rong-rong ZHENG Yong ZHAO Shi-jing CHEN Jie *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wisdom agriculture is a trend of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wisdom agri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wisdom agriculture,architecture of internet of things,mainly including perception layer,network layer and application layer.At the same time,the paper concretely introduce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wisdo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wisdom agriculture;framework of internet of things;development situation; problems
智慧農業是我國近幾年根據農業的發展而新產生的一個概念,就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應用物聯網技術,充分利用傳感器和其他平臺軟件對農業生產生活進行監測和控制。由于我國農業已經步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智能技術融入到農業中,而物聯網技術則是智慧農業的主要支撐技術,我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智慧農業給我們帶來的便捷、高產和優質,這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1 物聯網與智慧農業
1.1 物聯網
物聯網[1](internet of things)定義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主要是將物品與物品之間用互聯網進行連接,所使用的技術包括智能感知識別技術、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簡而言之,就是利用互聯網等通信技術實現遠程管理控制的智能化網絡,從而更好地將物與物、人與物進行連接,可以說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在兼容了互聯網所有的應用后,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私有化和個性化。農業物聯網是將物聯網技術與農業相結合,是將其具體應用在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整個產業鏈當中,即將農產品與農產品之間的信息應用現代智能感知技術進行采集測定,然后將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識別處理,再傳到操作終端,實現智能化控制[2]。物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的具體應用就是通過在農業生產中安裝各類傳感器,如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等,通過數據連接,將無線傳感網絡、電信網、互聯網進行集成,實現農業生產信息在各個環節的傳輸,最后將大量農業生產信息進行整理融合,由操作終端實現對農業生產的過程監控,進而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高產、高效、集約的目標。
1.2 智慧農業
智慧農業即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應用物聯網技術,充分利用傳感器和其他平臺軟件對農業生產生活進行監測和控制,使農業系統不再像傳統農業一樣封閉,而是具有“智慧”,智慧農業不僅可以進行基本的感知、控制和管理,更是擴展到了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閑旅游、農業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內容,物聯網技術可以說是智慧農業的基礎[3]。
2 智慧農業物聯網架構
2.1 信息感知層
顧名思義,感知層相對于物聯網而言,類似于人類的感覺器官,主要是用于識別物體并進行信息采集。信息感知層通過采用先進的傳感技術,即利用溫度、濕度、光照、風速等各種傳感器,得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精細化信息,如設施內溫度、濕度、光照情況、CO2濃度、土壤濕度、營養液濃度等信息,是對植物生長狀況進行判定的基礎[4]。
2.2 信息傳輸層
信息傳輸層由互聯網、云計算平臺、移動通信網、無線傳感器網絡等組成,主要負責傳遞和處理感知層獲取的信息,也是物聯網的中樞環節。信息傳輸層主要作用就是將信息感知層獲取的數據以多種通信協議向局域網或廣域網。其中應用較多的為無線傳感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5]通過無線通信方式自行組網,對網絡覆蓋區域中的對象的動態信息進行采集,并進一步計算處理。由于其監控效率高,且具有成本低的有點,因而在農業領域的信息采集工作中應用廣泛。
2.3 信息應用層
信息應用層通過對數據進行科學處理而制定相應的管理決策,從而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控制。例如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獲取作物生長環境的溫濕度、光照強度等信息,并對各類信息進行分析,依據制定的管理策略,與傳動機構進行通訊,控制傳動機構,進行自動灌溉、施肥、加溫、控光等,同時對異常信息自動報警[6]。
3 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分析
3.1 信息感知技術
物聯網技術是智慧農業的基礎,而信息感知技術又是物聯網技術的基礎,信息感知技術是整個智慧農業中最基礎的環節。該技術包括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農業傳感器技術、遙感技術等。
3.1.1 射頻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是一種利用射頻通信實現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該技術與互聯網、通訊等技術相結合,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物品跟蹤與信息共享。射頻識別技術在食品行業中主要應用于食品的跟蹤和溯源。應用射頻識別技術系統可確保食品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可確保食品源的清晰,實現產品追蹤,從而實現質量監控和追溯[7]。同時,射頻識別技術與傳感器技術相結合,可以感知食品加工和儲藏過程中環境的狀態信息,因為環境因素對食品品質影響很大,記錄分析這些因素就顯得十分重要。利用無線通信技術可以方便地把這些狀態信息及其變化傳遞出來。
3.1.2 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在1994年全面建成,可以在海陸空的三維空間中進行全方位的導航和定位。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定位定時功能能夠實現對農田具體生產狀況的跟蹤與描述,同時輔助農業機械將農作物肥料等定點運送并噴灑到準確的位置[8]。
3.1.3 農業傳感器技術。農業傳感器技術是農業物聯網的核心,主要用于采集各類農業信息,包括空氣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參數,畜禽養殖業中的有害氣體含量,種植業中的光、溫、水、肥、氣等參數,以及水產養殖業中的酸堿度、氨氮、溶解氧、濁度、電導率等參數。
3.1.4 遙感技術。遙感技術從不同高度的平臺上,使用不同的傳感器,對地球表層各類地物的電磁波譜信息進行收集,并進行分析處理。遙感技術利用地面目標反射或輻射電磁波的固有特性,通過觀察目標的電磁波信息以達到獲取目標的幾何信息和物理屬性的目的。在智慧農業采集地面空間分布的地物光譜反射或輻射信息,實施全面監測,同時根據光譜信息,進行空間的定性與定位分析,從而提供大量的田間時空變化信息[9]。
3.2 信息傳輸技術
農業信息感知技術在智慧農業中運用最廣泛的是無線傳感網絡。無線傳感網絡[10]采用無線通信方式,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傳感器節點組成,負責感知、采集和處理網絡覆蓋區域中被感知對象的信息。藍牙(bluetooth)[11]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規范 ,能夠實現數據和語音通信,藍牙通信帶寬為lMb/s,一個“藍牙”主設備最多同時與7個其他的“藍牙”設備通信,支持點對點和點對多的連接,使用靈活的無基站組網方式。目前主要的應用場景有數碼相機圖像傳輸,計算機、手機等的交互會議,耳機、游戲機等的電子娛樂產品等,汽車產品等。Wi-Fi(wireless fidelity)是IEEE定義的無線網絡通信的工業標準(IEEE802.11),主要特點是可靠性高、速度快,在開放的環境通信距離達到300 m以上,在相對封閉的環境里通信距離在100 m。組網靈活、成本低、可移動性好,與現有的有線以太網絡非常容易整合。但是其明顯的缺點是信號強度影響其穩定性,抗干擾性不好,且設備的功耗非常高。目前,Wi-Fi應用在如手機、PAD等的便攜式電子產品中,有效解決校園網或辦公室無線局域網的無線接入問題[12]。
3.3 信息應用技術
信息處理技術是物聯網技術的最后環節,也是智慧農業實現自動控制的基礎,應用的技術有云計算、決策支持系統、專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智能控制技術等技術。
3.3.1 云計算。云計算指將計算任務分布在資源池上,使應用系統實現根據需要獲取存儲空間及軟件服務。面對智慧農業中的大量數據,云計算可以實現信息存儲資源和計算能力的分布式共享,超級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同時也為大量信息提供支撐[13]。
我國近年來開展云計算對于農業生產的應用,在農業相關領域的應用都有研究。目前農業云體驗平臺包括農業信息智能搜索與服務平臺和綠云格平臺,通過這2個平臺能夠實現農業市場信息和實用技術的準確獲取與分析,為農業主管部門、企業及農戶個人提供個性化檢索,同時提供全方位的農業生產環境遠程管理服務[14-18]。
3.3.2 決策支持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以人機交互方式進行半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決策。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在農業節水灌溉優化、大型養雞廠管理、小麥栽培、飼料配方優化設計、農機化信息管理、土壤信息系統管理上進行了廣泛應用研究[19]。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可對地方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和模擬,預測不同決策方案的效果與效益, 從而優化農業生產決策。目前決策支持系統技術在農業結構優化、產量預測及潛力分析、確定農業投資規模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20]。
3.3.3 專家系統。專家系統模擬人類專家解決各種復雜的實際問題,具有與專家水平解決問題的能力。該系統在利用農業專家多年積累的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對需要解決的農業問題進行分析判斷,提出決策,使計算機在農業生產中起到人類農業專家的作用[17]。例如專家系統在榨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為農戶和科技人員提供了病蟲害信息交流平臺,為菜農提供了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指導,現實意義顯著[18]。
3.3.4 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于建立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土壤數據、作物病蟲草害發展趨勢、作物產量等的空間信息數據庫,為分析差異性和實施調控提供處方決策方案[15]。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土壤適宜性評價就是將土壤質地、類型、氮磷鉀含量、有機質含量等土地數據進行整合,并賦予權重,再進行分析運算,生成土壤適宜性評價圖,也可建立數學模型,實現土地適宜性的分級[16]。
3.3.5 智能控制技術。智能控制技術主要用來解決用傳統方法無法順利解決的復雜問題。目前智能控制技術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經網絡控制、模糊控制、綜合智能控制技術,并在設施園藝、大田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得到初步應用[20]。比如,用神經網絡分析甜瓜質量的物理測量指標與人們感官對甜瓜香味、甜度、酸度、組織結構、水分等質量指標的相關關系,來預測甜瓜質量。將實測物理標與人的感官分類聯系起來,對食品質量進行預測,在食品工業中有很重要的意義。
4 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現狀
4.1 傳感器在溫室中的應用
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優化作物品種,使作物的生長不受或少受季節的影響,現代化設施農業快速發展,它的主要發展形勢是溫室大棚,相配套的溫室栽培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該種技術主要是利用對溫度、濕度、光照、噴灌量、通風等影響因素的測量和控制,實現對作物生長的精準控制。
在此過程中,對各類參數的測定采集尤為重要。主要是采用溫度、濕度、光照、CO2、土壤濕度、土壤養分等各類傳感器檢測農業環境中的各項物理量參數,并根據生產控制策略,實現生產自動控制,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21]。
4.2 傳感器在自動化農業機械中的應用
由于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對農業機械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機械各部分強度的測量也就尤為重要。例如,應用傳感器技術測定農機的性能指標及零部件的結構強度;用應變式傳感器測定犁體的阻力,為犁體曲面設計提供科學依據;播種機上安裝的光電傳感器可隨時監測機器是否堵塞,保證農作物出苗率;自動灌溉裝置中土壤溫度、濕度傳感器的使用,在保證農作物灌溉用水的同時實現節約用水[22]。
4.3 遙感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
遙感技術是一種現代測量技術,它是通過非接觸、少破壞的方法對農林業等方面信息進行測定獲取,它可以測定農作物品種的分布區域、植物品種的分類、土地肥沃程度、植物生長情況、植物受災情況等,然后通過遙感所獲得的信息來確定最合適的種植和最適度的施肥,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防止了環境污染,從而獲得更高的效益[23]。
5 智慧農業物聯網技術存在的問題
農業物聯網是一項創新型現代化信息集成技術,正在不斷改變著我國傳統農業的面貌,即便如此,農業物聯網也遇到了一定的問題[24]。
5.1 物聯網設備概念性產品多于實際應用性產品
我國農業物聯網設備主要產自高校院所的實驗室,很多都是學生們研究出的概念性產品,實際應用推廣并不高,且實驗室理論研究與農業實際應用差異較大。
5.2 不計成本的示范對農業物聯網的推廣并沒有實際價值
物聯網技術雖然說是在農業中要進行普遍推廣,但更多的注重試點示范而不看重經濟指標,尚無法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實際價值不大。由于我國農業仍處于弱勢地位,物聯網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受限,發展初期同時受到資金的限制。
5.3 資金投入回報周期長,不利于物聯網推廣
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次性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在農業整體比較效益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情況下,很多物聯網設備因價格偏高很難大面積推廣。
5.4 傳感器的缺乏
目前我國農用傳感器種類較少,主要集中在溫度和濕度監測方面,對其他農業生產環境因子的監測傳感器嚴重不足,對生物本體的感知傳感器則更少。同時,國產傳感器性能不穩定,監測數據的準確性不足,且器材壽命較短[25]。
6 結語
智慧農業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物聯網技術會得到更大范圍的應用?,F在,已經可以看到物聯網技術為智慧農業帶來更多智能化和信息化,而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升農業物聯網的自主創新能力,加快低成本、高可靠性、使用期限長的傳感器開發,加強 Zig-Bee技術等新型無線傳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研究,提升專家系統等智能決策系統的實用性和可靠性,通過單項技術突破與多項技術集成應用并舉,加快技術研發應用步伐,使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可以在農村地區大范圍使用,這是我國未來農業的趨勢和目標。
7 參考文獻
[1] 范珊珊,李忠,柴榮.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3(13):41-42
[2] 彭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2(2):94-98.
[3] 李道亮.物聯網與智慧農業[J].農業工程,2012(1):1-7.
[4] 施連敏,陳志峰,蓋之華.物聯網在智慧農業中的應用[J].農機化研究,2013(6):250-252.
[5] 段益群,劉國彥.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大棚系統設計[J].軟件工程師,2013(12):35.
[6] 頓文濤,趙玉成,袁帥,等.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發展與應用[J].農業網絡信息,2014(12):9-12.
[7]王文洋.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探析[J].科技信息,2009(26):587.
[8] LAN Bin.The establishment of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and GPS[J].ICS REI,2013(2):506-511.
[9] 劉曉明.信息技術打造“精準農業”[N].中國電子報,2004-09-10.
[10] YAN Ji-Feng,ZHANG Jian-Gang,DONG Fei-You.Wireless Sensor Traceability Algorith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Area of Agri-culture[J].Sensors & Transducers,2013(15):14.
[11] 楊寶祝.我國農業信息技術與農業信息化發展戰略研究[J].農業網絡信息,2007(9):4-8.
[12] XIAO Yan,AI Dong-Sheng,XU Feng,ct al. Ag-riculture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Sensors & Transducers,2013(15):811.
[13] 趙麗.淺議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及關鍵技術要求[J].電信科學,2011(增刊1):71-74.
[14] 云計算在農業上的應用[J].黑龍江糧食,2014(4):25.
[15] 趙賞,鐘凱文,孫彩歌.GIS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J]. 農機化研究,2014(4):234-237.
[16] 王璐,翟義欣,王菲.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發展及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5(增刊1):362-366.
[17] 劉衛華,張順,許家來,等.農業專家系統應用現狀與前景展望[J].農業災害研究,2015(2):52-54.
[18] 石琳,陳帝伊,馬孝義.專家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概況及前景[J].農機化研究,2011(1):215-218.
[19] 章牧,陳飛香,劉文璽,等.農業決策支持系統的概念設計與應用[J].地球信息科學,2005(2):58-64.
[20] 張波,羅錫文.ICT在精細農業中的應用與展望[C]//中國農業工程學會(CSAE).中國農業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5.
[21] BIGGS P,SRIVASTAVA L.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M].Geverna: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2005.
[22] HE Yong,NI Peng-cheng,LIU Fei.Advancement and trend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agriculture and sensing instrument[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13,44(10):216-226.
[23] 劉歆.遙感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與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1(27):144-145.
一、尤溪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特點
近年來,尤溪縣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扎實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2015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76.2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 213元,同比增長10.3%,一二三產業比重優化到25.3U43.4U31.3??v觀尤溪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多年來,尤溪縣圍繞“茶葉、金柑、蘆柑、優質稻、食用菌、蔬菜、煙葉、毛竹、綠竹、油茶、畜牧、水產”等特色產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把產加銷連成一片,實行區域化種植、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催生了一批種養加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經濟實體。
目前,全縣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8家、市級龍頭企業19家、縣級龍頭企業4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56家。
農業產業化組織通過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全縣四萬多戶農民從事特色主導產業生產,建立產業化基地5萬多公頃,構筑特色農業“塊狀”經濟,推動“一村一品”“一鄉一特色”的發展,促進農戶提高單產、節本增效、土地租賃、參股分紅等,有效地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方向發展,提高了產品附加值,拉長了產業鏈條。
2. 發展休閑農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形態在尤溪縣應運而生,并得到了蓬勃發展。
截至2015年年底,全縣各種休閑農業實體達57家,直接從業人數達2195人,帶動農戶5300戶。2015年接待游客76.9萬人次,年經營綜合收入達1.23億元,其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0.89億元。同時,全縣也創建一批休閑農業品牌。目前,擁有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項、中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1個、中國美麗田園景觀1個、全省休閑農業示范鄉鎮1個、全省休閑農業示范點2個和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1個。
休閑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業主導產業在品相、品質、品牌、品位上的提升,拓展了農業原有功能,從過去只賣產品的傳統模式轉化到賣風景、重觀賞,賣感受、重參與,賣綠色、保健康的新型模式。同時,也有利于擴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增加收入,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建設現代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3. 發展園區經濟,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尤溪縣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科技支撐、高水平經營”的原則,大力發展園區經濟,著力打造省級農民創業園、油茶產業科技示范園、高新農林創業園和設施農業示范園四大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從一產向三產融合,實現“接二連三”的發展目標。
例如,尤溪省級農民創業園,于2012年開始建設,創建區域為洋中、西濱、湯川3個鄉鎮,總面積617公頃。重點通過綠色化、智能化、觀光化、標準化、產業化和組織化六化建設,著力提升食用菌、畜禽、蔬菜三大主導產業發展水平,把省級農民創業園打造成全省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窗口。目前,園區已入駐各類企業48家,累計完成投資9.1億元,已形成“三園一走廊”即食用菌產業園、畜禽產業園、蔬菜產業園和休閑農業觀光走廊,2015年創造產值13億元。又如,投資三千多萬元的尤溪縣油茶產業科技示范園,是集油茶種苗繁育、生態豐產、科技示范、加工銷售、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現代油茶產業科技示范園。分為“一園四區”:城關鎮下村村、溪尾鄉本洋村油茶生態改造示范區100公頃;梅仙鎮梅仙村、洋中鎮洋中村、官洋村新植示范區267公頃;縣油茶苗圃基地示范區和油茶加工企業示范區,建設總面積367公頃。在油茶科技示范園的引領示范作用下,推進了尤溪縣油茶產業的發展。2015年全縣油茶產業產值突破5億元,油茶種植者人均產值突破1萬元。
目前,全h農業園區建設已初見成效,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了“三次”產業在園區內的融合發展,構建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推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4. 發展電子商務,促進農業價值鏈提升
2014年以來,尤溪縣通過導入互聯網基因,對傳統農業產業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實行揚優去劣,并聚集信息化、集群化、智慧化、電商化等要素,將“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領域滲透,對傳統農業實施全產業鏈再造。
創建閩中電子商務產業園,總建筑面積5萬米2,設立電商服務中心、創業孵化中心、電子商務學院、IDC數據中心、網貨展示中心和倉儲物流中心等六大功能區,入駐電商企業62家,其中從縣外引進的8家,大多從事本地農產品、林產品的深加工、創意營銷、線上線下銷售等。引進全國智慧農業領域標桿企業上農信公司,合作建立智慧農業信息綜合服務中心。積極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在食用菌、蔬菜、畜禽等重點企業新安裝物聯網數據采集傳輸系統250套,建立3個農業物聯網應用展示中心,實現現代農業精確化生產及遠程控制。建立尤溪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已收錄生產食用農產品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285家,其中61家企業已完成注冊。發展“村淘”服務站51家,建成250個簡易型、117個標準型和50個專業型村級信息服務站,累計提供服務14.17萬人次,代繳費用1379萬元、農村金融服務1320萬元、農村電子商務交易1900多萬元。
二、尤溪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瓶頸與難題
雖然尤溪縣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亟須破解的瓶頸和問題。
1. 農業規?;洜I程度不高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2.23萬公頃,農民戶均耕地0.23公頃,人均僅0.062公頃。大量的農業土地資源仍由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利用率低。加上受到信息、資金、技術、勞力、運輸和銷售等各種條件的制約,人均生產率過低,不足以吸引農戶從事農業經營,影響到農戶對勞動要素的合理分工,使經營者無法獲得農業的規模效益??糠謶艚洜I的市場主體與全球化市場競爭,既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也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 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融合度低
近年來,雖然尤溪縣農業產業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從總體上來看,仍然存在著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少、規模小、實力弱,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大多處于生產導向型,消費導向型不足,產業之間互聯互通性不強,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合作方式簡單。
目前,全縣產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流轉土地租金、提供勞務,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高,大宗農產品的產業鏈、價值鏈實現不充分,產品附加值低,致使經濟總量增長相對比較緩慢、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3.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新型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做支撐。目前,尤溪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服務組織數量少、層次低,服務設施建設滯后,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服務功能不強。服務組織提供的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尤其是農產品加工技術、信息、流通、金融和保險相關服務十分薄弱,服務管理也不盡規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4. 農村復合型科技人才缺乏
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需要專業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特別是缺少既懂種植,也會經商,又了解電商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全縣從事種養業人才較多,農產品精深加工、流通及商人才嚴重不足,這些已經成為制約尤溪縣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貿易的“瓶頸”。
三、推進尤溪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破解“三農”新難題,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要素集聚優化,全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1. 做優一產,夯實基點
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也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堅持把農業作為基點。一是從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上著力。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經營機制改革,積極做好全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流轉市場建設,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集約化水平。深入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基本農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間配套設施建設,為糧食和農業生產夯實長遠基礎。二是從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上加力。以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為載體,積極發揮尤溪省級農民創業園、油茶產業科技示范園、高新農林創業園和設施農業示范園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建設大基地、培育大產業、塑造大品牌、開拓大市場為總體發展方向,大力推進尤溪縣農業其他各類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有效聚集土地、資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進一步做優“優質稻、食用菌、蔬菜、茶葉、金柑、蘆柑、煙葉、毛竹、綠竹、油茶、畜牧、水產”等優勢特色產業,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壯大特色農業經濟板塊,形成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帶、產業園、產業區,使全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產值占大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70%以上。三是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上發力。以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契機,以規模生產基地為重點,分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積極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和“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確保生產的規范化和產品的安全性。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與監管平臺,將全縣所有的農業企業、生產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納入農產品監管體系進行監管,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控,為百姓的餐桌和舌尖加上一道“安全鎖”。
2. 做強二產,打造重點
依托當地優勢特色農產品資源,發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作用,延伸產業鏈條。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集中,做好“補鏈、延鏈、強鏈”文章。一是著力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采取科學規劃、統一指導、合理布局、分步實施的原則,以產業聚集為核心,整合資源,培植和創建現代化的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使其逐步成為集農產品加工、展示、檢測、研發、物流和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園區,引領全縣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跨越發展。二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著力推進光華百斯特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沈朗食用油、|源食品、嘉利得食品、祥云生物科技、海亮生態農業集團尤溪種植公司、沈佳有機農業和過山香米業等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大力發展冷凍保鮮食品、旅游休閑產品、方便即食食品、功能產品和生物制品。推進食用菌、油茶、果蔬、茶葉、藥材、筍和畜禽肉加工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發展,輻射發展產品包裝、設計等關聯產業,使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前后延伸、融合發展。三是提升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能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培育各種專業型和復合型創新人才,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創新,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率。引導全縣企業“引外智,借外腦”,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激發企業增強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內在動力,推進農副產品加工品種的多元化,力爭每年開發新產品20種以上。四是加強品牌建設。以優質農產品為前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堅持部門聯動、政企聯手、市場運作的方式,建立層級遞進的品牌培育機制,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薦一批、儲備一批農業品牌,加快形成一批擁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以品牌建設助推尤溪縣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市畜牧獸醫局
(2019年10月10日)
近年來,**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決策部署,堅持把做大做強以牛產業為重點草食畜作為發展循環農業的主抓手,以建設“百萬頭優質肉?;亍?、“百萬畝優質牧草基地”為目標,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畜牧產業轉型升級,相繼被列為國家級糧改飼、草牧業、區域循環農業試點和全省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試點市,**、**、高臺被列為牛產業發展大縣,全市牛產業發展走上良性循環軌道。據市畜牧部門調查分析,預計2019年全市牛產業增加值39.4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17.8%,比上年同期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來自養牛的收益達到6277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1%。
一、牛產業發展現狀
(一)產業基地扎實,發展優勢明顯。**地處“北緯38度”農畜產品黃金帶,年可利用飼草資源總量約390萬噸,
可滿足195萬頭牛全年的飼草需求。目前全市人工種草面積達136萬畝,年產優質青干草約100萬噸,建成秸稈青貯窖池300萬立方米,年秸稈青貯190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65%。建成了以300多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為主的養殖基地,形成了**區現代循環畜牧產業園區、高臺縣“六園一廊四帶”產業帶、**縣高效繁殖園區等不同特色的產業園區,全市牛產業呈現出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養殖規模逐漸擴大,發展前景廣闊。通過大力實施“百萬頭肉牛基地”建設,探索形成了“龍頭企業+飼草基地+規模養殖場區+養殖大戶+營銷組織”和“政府抓良種、農戶抓繁殖、小區吊架子、大戶抓育肥、協會抓流通、企業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發展模式”。全市建成牛標準化養殖示范鄉12個,示范村168個,示范戶5837個。存欄牛5頭以上的養殖戶3.8萬戶,百頭以上養殖場311個,千頭以上規模養殖場44個,萬頭以上規模養殖場4個,規模化養殖占飼養總量的75%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牛飼養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76.59萬頭和17.99萬頭,牛存欄數量總體呈穩步上升態勢。牛飼養產值占牧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7%,生產總量排名全省第三。
(三)品種改良成效顯著,品牌打造不斷提升。經過40年不間斷黃牛凍配改良,形成了以西門塔爾為主的高代雜交種群,全群基礎母牛32萬頭。在總結凍配改良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品種育種群10000頭,核心母牛群2500頭,為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甘牛”新品種奠定了基礎。全市累計創
建省部級牛標準化示范場20家,省級牛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牛產業良種率達到96%?!叭芬粯恕闭J證率占全市飼養總量的70%,**肉牛、肅南牦牛成功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四)產業鏈條逐步延伸,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在項目、資金、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培育建成肉?,F代化屠宰加工企業3家,肉食品加工企業7家,形成了年屠宰60萬頭的加工生產線;打造祁連牧歌等畜產品品牌30多個,在全國設立直銷點40個、超市直銷專柜150家,建成畜產品電商平臺27家,初步建立了“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體系。建成亞盛田園牧歌、山丹潤牧等草產品生產加工企業28家,年加工能力達65萬噸,實現了秸稈飼料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叭p向”循環農業初建成效,建成機肥生產企業14家,有機肥生產能力達到80萬噸,糞污轉化利用示范點300多個,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
(五)堅持強生產嚴管理,產品質量更高更優。按照“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資源化”要求,全面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提高產出水平。建立各環節無縫對接的監管制度,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全面加強動物防檢疫、養殖、屠宰、運輸、加工及畜禽交易等重點環節的日常檢疫監督,使產品質量更高、品質更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母牛繁育動能不足,自給保障能力較弱。母牛養殖相對周期長、資金周轉慢、比較效益低,潛在疫病風險大,
規模養殖場戶為規避自繁自育的成本壓力和養殖風險,更注重采取購入牛犢或架子牛短期育肥獲利的生產模式,母牛養殖積極性不高。加之近年來,周邊省市在精準扶貧中對基礎母牛補貼力度較大如新疆(5000元/頭)、寧夏(3000元/頭),導致**基礎母牛存欄呈逐年下滑趨勢,嚴重影響了母牛群體穩固和牛產業發展基礎。
(二)標準化水平不高,飼養管理方式落后。雖然大型規模場標準化養殖水平較高,但從總體看養殖規模呈現“金字塔”形式,中小規模養殖仍然是主流,標準化水平仍然較低,雖然有豐富的秸稈資源,但秸稈飼料利用率與全國相比還相對較低。
(三)龍頭企業帶動不強,產業鏈條延伸較弱。龍頭企業與養殖戶沒有建立起合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養殖場戶大多選擇將牛賣給販賣經紀人外調,不愿賣給屠宰企業,導致屠宰企業牛源不足,實際屠宰加工能力僅有實際產能的10%。加之加工鏈條短,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弱,產品同質化嚴重,皮毛骨血等副產品尚未得到開發利用,綜合效益不高。
(四)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阻礙產業擴大發展。牛產業屬高投入、且周期長的重資產行業,全市80%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大戶,受貸款手續多、額度小、成本高、期限短以及缺抵押、擔保等問題困擾,融資難問題十分突出。20%的養殖場因銀行斷貸、抽貸,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產。
(五)品牌競爭力弱,抵御風險能力不強。養殖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缺乏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規?;?、市場化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培育品牌主動性不強、投入力度不大,現有品牌市場影響力弱、占有率低;產品
以售賣活牛和初級牛肉產品為主,終端產品在全國的市場份額與現有養殖規模極不匹配。
三、對策與建議
(一)以《規劃》為引領,打造百億級牛產業體系。全力推進《**市牛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和肉牛扶持政策落地落實,構建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及“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線上+實體),打通產業鏈各環節信息壁壘,拓展線上和線下融合、產地和銷地匹配的銷售新通道;緊盯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在新品種培育、良種繁育、母牛保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強防檢疫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持續用力,全力打造高品質“甘牛”品牌。圍繞《規劃》實施,爭取從國家和省級層面得到更多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集聚產業發展的動力源,創建西北地區最大的肉牛綠色養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優質牧草種植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綠色有機牛肉生產加工中心。
(二)強化政策資金扶持,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對鼓勵發展的龍頭企業、基地建設、鏈條延伸給予優惠政策支持、項目傾斜和獎勵補助,制定獎補政策,對肉牛產品研發、企業技創技改和獲獎的品牌產品、著名商標的企業實行重獎重補,對產業鏈條上影響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及時調整政策給予扶持。探索資產資金轉股、眾籌眾建,合作共贏、風險共擔的現融資模式,引導企業建立以龍頭支持為導向、農民自籌為主體、銀行貸款為補充、吸收社會其它資金為輔助的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融資機制。創新金融產品,探索養殖場飼草基地經營權抵押、牛只保險抵押等金融鏈供機制,破解融資難問題。
(三)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政府要在“引、扶、建、組”上下功夫?!耙本褪窍麓髿饬σM實力雄厚、影響力大、輻射帶動強的企業,引領牛產業發展。“扶”就是落實中央和省市產業發展政策,扶持有資質、有潛力的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建”就是利用產業、人才、技術資源,鼓勵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加快牛產業發展步伐?!敖M”就是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對規模小、互補性強、產業鏈條短、前景好的企業實行兼并重組、改造升級,提升龍頭功能。企業要在“做市場、做基地、做生產、做品牌、做文化”上下功夫,放眼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采用現代經營理念模式,不斷拓展銷售市場。采用先進生產工藝,嚴格畜產品生產加工標準,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生產環節收益的最大化。用心做品牌,力爭培育在全國叫得響的名牌產品,爭創馳名商標。用文化的力量凝心聚力,打造企業形象,增強企業創新發展的軟實力。
(四)強力推進全產業鏈,促大數據智慧平臺建設。嚴格按照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管理先進的標準化生產要求,建設集約化、設施化、智能化、自動化水平高的規模養殖場,淘汰落后的養殖方式;加強疫病綜合防控,確保產品質量安全。規范企業、基地、中介組織、農戶等各環節上的經營行為,保持產業鏈穩固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