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常見護理案例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目的探討案例分析法在內科臨床護理實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3~2014年內科新進護士46名作為研究對象,將2013年新進護士23名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培訓法,將2014年新進護士23名作為觀察組采用案例分析法,對比兩組培訓后分析能力、理論成績和操作成績,評估兩組護士對培訓方式的滿意度評分。結果觀察組護士培訓后分析能力、理論成績、實踐操作能力分別為(85.26±3.28)分、(89.26±5.69)分(、90.77±4.23)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士對培訓方式、培訓模式時效性、教學技巧的滿意度分別為(92.13±5.14)分、(90.11±4.24)分、(91.56±5.04)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案例分析法能夠提高內科護士的綜合素質,促使其更快地適應內科臨床護理工作。
【關鍵詞】內科;臨床護理;案例分析法;護理操作;實踐能力
內科是醫院重要科室之一,患者較多,且病情復雜,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進護士剛參加護理工作,經驗不足,易增加護理差錯發生率,引發護患糾紛[1]。因此,臨床必需重視對新進護士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為提高新進護士的專業素質,我院將案例分析法用于新進護士培訓中,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14年1~12月的新進護士23名作為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20~22歲,平均(21.05±0.53)歲;受教育程度:19例大專,4例本科。2013年1~12月的新近護士23名作為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20~23歲,平均(21.35±0.46)歲;受教育程度:20例大專,3例本科。兩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培訓法。由護士長和帶教老師確定帶教計劃,包括理論知識和操作訓練,主要圍繞護理安全、常見內科疾病及護理方案、儀器使用方法等培訓。觀察組采用案例分析法培訓:
(1)典型案例教學。帶教老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10個,提交帶教小組,由組員負責歸納整理,案例中設置突發事件或典型護理缺陷,并發放給新進護士;組織新進護士學習案例,分小組討論,提出案例中存在的缺陷及改進措施,并進行適當點評:
(2)床邊教學。每學習完一個案例,導師負責帶領新進護士入病房內查看典型案例,詢問患者的疾病、特征等,引導其觀察、思考,了解從哪方面評估患者病情,要求新近護士針對典型病例進行小組討論,提出具體護理措施。
(3)情景模擬。進行情景模擬,一名護士模擬患者,其余護士根據患者情況進行護理,進行小組評估,提出護理中存在的不足。帶教老師綜合評價,肯定新進護士正確的護理措施,并指出不足之處。兩組均持續培訓1個月,培訓后進行理論和實踐操作考核。
1.3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分析能力、理論考試成績和實踐操作成績,總分均為0~100分;
(2)培訓后對兩組護士行調查問卷,評估培訓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培訓方式、培訓模式時效性、教學技巧3個方面,總分均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滿意度評分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將文中相關數據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19.0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考核成績
觀察組培訓后分析能力、理論成績、實踐操作能力分別為(85.26±3.28)分、(89.26±5.69)分、(90.77±4.23)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滿意度評分
觀察組對培訓方式、培訓模式時效性、教學技巧的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2.13±5.14)分、(90.11±4.24)分、(91.56±5.04)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內科臨床護理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提高臨床護理滿意度,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內科新進護士剛參加工作,無法有效地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融合,且實踐經驗少,需加強臨床培訓,提高其專業素質[2]。以往培訓方法主要由帶教老師指導新進護士按照操作流程學習,綜合學習效果差,很難滿足新進護士的學習需求,易降低其學習積極性。近年來,案例分析法逐漸應用于護生帶教和新進護士培訓中,取得滿意效果。培訓期間由帶教老師選取經典案例,引導新進護士學習,增加對內科護理的認識;再選擇經典病例行床邊教習,指導新進護士評估患者病情,進行討論,提出針對性護理方案,讓新進護士帶著問題學習,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和思考的能力[3]。情景模擬也是案例教學法重要一個環節,該教學方式較為新穎,可提高新進護士學習興趣;模擬護理操作期間,能夠促使新進護士將理論聯合實際,將護理操作落在實處,便于帶教老師全面了解新進護士存在的護理缺陷,并行針對性指導,有利于提高新進護士的專業素質,有效規避護理差錯,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4]。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培訓后分析能力、理論成績、實踐操作能力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培訓方式、培訓模式時效性、教學技巧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結果可看出,案例分析法能夠提高新進護士的實踐能力。宋杏花等[5]分析案例分析法在新進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情況,發現新進護士的儀器操作成績、理論成績、求知欲等均高于傳統培訓護士,側面證實了本研究結果。有研究表明,利用案例分析法行新進護士培訓,有利于提高其整體素質,明確自身職責,短時間內進入臨床角色[6]。綜上所述,案例分析法應用于內科新進護士培訓中,可提高其對培訓方法的滿意度,激發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參與到內科臨床護理中。
參考文獻
[1]劉紅,劉書香,戴莉,等.案例分析法在護生護理核心制度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27(2):67-69.
[2]盧燕.案例分析法在內科護理臨床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104-105.
[3]彭春芬,彭昕.應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低年資護士溝通能力[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5):87-88.
[4]胡霞,顧曉菊,潘紅寧,等.啟發式臨床教學結合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資護士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6):709-711.
[5]宋杏花,王世英,邢黎艷.案例分析法結合情景模擬法在急診新護士培訓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0):81-83.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我校2007級護理專業2個新疆班學生93名,1班45名,2班48名,均為女生。年齡最大23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為19.5歲,均為參加全國統考入學的學生。學制5年,前3學年在新疆伊寧衛生學校學習,第4學年進入我校繼續學習臨床護理課程。學生1班為實驗組,實施案例教學法;2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由同一教師按同一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及授課計劃授課,保證授課內容同步。2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平均智育成績等方面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實驗組教學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課堂教學實施雙向互動式案例教學法,課后學習采取內容拓展式案例教學法。
(1)雙向互動式案例教學。課程組教師利用假期分項目、有目的地到醫院收集有關資料,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精編案例,并根據課程項目、任務、內容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在具體問題情景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授“妊娠合并心臟病”章節時,學生在內科護理學中已經學習過心臟病病人的基本護理知識,本章節的學習任務是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圍產期的孕產婦。首先教師選擇幾例妊娠合并心臟病的典型案例發給學生,同時提出明確的討論要求;然后學生以小組(4~5人)為單位,討論妊娠與心臟病的相互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最后學生進行發言,匯報討論結果,小組間相互評價,教師點評。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但不發表結論性意見。通過討論,學生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第一步,同時鍛煉了其臨床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2)課外內容拓展式案例教學。以學生思考為主,重在應用。如學習“孕期保健”章節時,教師給出教學案例,要求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孕婦孕期常見癥狀、自我監護方法和健康指導等內容,制訂有針對性的孕期保健計劃,并能指導孕婦自我監護。這種教學方法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鞏固、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互相討論或詢問教師,不斷擴大知識面,增強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對照組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課堂教授法,即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法,配以多媒體課件,教師按預先準備的教學程序,將教學內容有步驟地講授給學生,以達到教學目的。
1.3效果評價
1.3.1考試成績
課程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婦產科護理學理論考試,統一命題(案例分析占成績的30%)、統一考試、統一閱卷。
1.3.2問卷調查
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實驗組學生對案例教學法的認同情況,共發放45份問卷,無記名填寫,當場回收,有效回收率為100%。
1.3.3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2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結果
2.12組學生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3討論
3.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采用雙向互動式案例教學法,教學過程注重的是教師、學生與課程內容之間雙重雙向的活動構建。通過設置案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拉近了學生與臨床的距離,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真正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其學習專業課的興趣和積極性。由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的全部學生都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3.2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案例教學法是一個圍繞具體案例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本質就是鞏固和運用知識的過程[2],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去思考問題,將理論與臨床案例有機結合,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便于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最終使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表1顯示,實驗組期末理論考試與案例分析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成績有顯著性差異;表2顯示,實驗組100%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3.3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臨床護理課程,學生積累的理論知識必須通過實踐才能轉變成能力[3]。案例分析是一個預實踐的過程,對案例中病人病情的發生、發展、治療、護理等的觀察和思考涉及臨床多學科知識,學生通過對案例中復雜的內容進行整合和深入分析,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臨床推理過程,為其將來進入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表2顯示,實驗組93.3%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其臨床思維能力。
3.4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含有臨床實際問題的具體案例的展示,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和討論、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多進行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學生在復雜的問題情景中逐漸形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提高了自身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的能力。2組學生案例分析成績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案例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知識的能力;而課外內容拓展式案例教學把教學內容向更寬的領域和更深的層面延伸,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4208(2010)10-0050-02
參與式教學法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習者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成為其中的積極成分,加強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習者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我院于2009年9月將參與式教學納入護理本科《社區護理學》課程教學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F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6級四個班級的護理本科生共240名。全部為女生,均為全國高考統招學生,學制四年,隨機抽取其中的兩個班級為對照組,另兩個班級為實驗組,每組人數均為120人。
1.2方法 兩組教材均使用趙秋利主編的《社區護理學》第2版,并由護理學院同一名教師授課,實驗組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教學時數與教學內容按國家教學計劃安排。
1.2.1參與式教學法 主要采用了參與式教學法中的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3種方法。
1.2.1.1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社區護理學最常用的參與式教學方法,由老師提出討論問題。如在講述“社區老年人高血壓護理”時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將實驗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10~15人,由教師確定題目,每組圍繞固定的題目進行討論、發表意見,每組由1名學生總結記錄,1人將內容制作成幻燈片,并以講授的形式把本組討論的結果講給大家聽,最后由教師總結。明確所討論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達到了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收益的目的。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2.1.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以小組為單位,由老師把典型案例介紹給大家,然后鼓勵學生參與思考和進行分析討論。案例分析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較好方法。
1.2.1.3角色扮演 是現代參與式教學法中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用于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溝通技巧。例如:讓學生充當護士角色,而老師充當“病人”角色,模擬真實的場面。這時多選社區人群常見病的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知識為專題,“病人”有意識地提出許多問題讓“護士”回答解釋,扮演結束后,由老師總結存在的優缺點。
1.2.1.4評價內容 學習結束后:采用問卷的形式,以了解學生對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評價;同時以學生課程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考試成績分為90~10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一般,60~69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及格。
1.2.2數據分析 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實驗組學生對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評價,見表1、2。
3 討論
3.1參與式教學方法在社區護理學理論課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社區護理學是護理學和公共衛生學相結合的新型學科,是社區護士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和護理綜合的必修課程。參與式教學模式主要以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以個人或小群體、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參與式教學方法應用到社區護理學教學中,加深同學對疾病護理的認識,同時也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由表1可知,71.7%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87.5%的學生認為有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90%的學生認為鍛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表2可知,實驗組學生的考試成績與采用傳統講授法的對照組相比較,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0.194,P<0.001。
3.2參與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應試教育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從而習慣了不問對錯、被動接受,而在傳統的道德觀念中,是不是好學生,是以“聽話”、“乖”為標準的,以至于學生缺乏質疑的勇氣和創新精神?,F代的教育改革正是克服以上弊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探索創新的精神。參與式教學根據創新教育的要求,通過對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落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資源,挖掘課外學習時間,有效的利用更多途徑和方法去獲取知識。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培養學生的發現性思維,鼓勵學生多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其潛能。
1.1調查對象選取醫院2010—2012年從院校畢業直接招聘入院的護士,年齡≤25歲。最終被調查的對象196名,均經過崗前培訓。男7名,女189名;平均年齡(23.68±0.88)歲;學歷:本科121名,大專75名;現任職稱:護師8名,護士188名。分別來自湖北省內及省外14所護理院校。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本研究借鑒周倩安全問卷,在結合醫院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經8名專家對問卷進行討論、修改,設計出低年資護士安全知識及培訓需求調查問卷,問卷由3部分內容組成,第1部分為“基本信息”,包括被調查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學歷、職稱等;第2部分為“相關知識信息”,包括護理安全知識的知曉程度14個項目,知曉程度的評價標準由完全知曉到不知曉依次賦分為4、3、2、1分,評分采用級差法分為高中低三級水平,即項目得分均值在1.00~1.99為低水平,2.00~2.99為中水平,3.00~4.00為高水平。近2年參加安全培訓的次數及未預期參加的原因采用“參加1次,參加2~3次,參加4次以上”3級分度及“時間原因,未接到通知,其它”3級分度。第3部分為“培訓需求信息”,借鑒WHO的安全課程,設置希望培訓涉及的安全知識及對培訓方式的建議等項目,其中“其他”為開放性選項。本研究對符合條件的低年資護士26名進行小樣本預調查,經測評,該問卷內容效度(CVI)的平均數為0.915,Cronbach’sа系數0.875,間隔2周對26名護士再次調查,重測信度0.836。
1.2.2調查方法采取整群取樣法,利用組織低年資護士院級集中學習的機會,現場答卷。首先向調查對象說明調查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等,然后采用集中填寫、當場收回的方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01份,回收有效問卷196份,有效回收率97.5。
1.3統計學處理應用Excel表格錄入數據并分析,進行統計描述。
2結果
2.1低年資護士對護理安全知識的知曉程度本研究顯示:14個項目得分均值為2.37~2.92分,屬于中等水平。其中“完全知曉率”最低的前2位為:護理安全相關的法規,占3.6,其次是環境因素造成的安全隱患(9.7),而位于“不知曉率”最高的前2位為:發生失誤后的原因分析方法(13.3)、護理差錯發生后的處理程序(10.7)。
2.2低年資護士對護理安全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的需求意愿情況調查顯示培訓內容除“其他”選項外,低年資護士對安全培訓總體需求>55.0,排名前3位為:不良事件發生后的應對處理(70.4)、高危藥品相關知識及安全應用(65.8)、護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62.7);“培訓方式”以案例分析式為低年資護士首選方式(76.0)、其次分別為專題講座式(44.9)、情景回放式(35.2)等。2.3低年資護士近2年參加安全培訓情況及影響因素參加1次(47.3),參加2~3次(43.6),參加4次以上(9.1);時間原因在培訓影響因素中排在首位,占64.3,包括工作太忙、交接班、搶救病人、休息時間,其次為未接到通知(23.0),其他(12.7)。
3討論
3.1低年資護士對護理安全知識的認知現狀不容樂觀調查結果顯示,低年資護士對護理安全知識的知曉度自評分總體處于中等水平,在護理安全相關法規、環境危險因素、不良事件相關知識等方面則存在明顯的認知不足,表明低年資護士對護理安全有一定的認識,但與護理安全服務應具備的知識水平有較大差距,這與低年資護士接受護理安全信息來源受限、尚未形成安全態度和安全行為有關。令人深思的是,目前專業院校教育更重視醫學專業課程、護理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的培訓,未獨立設置護理法律課程,現有的學校課程中較少涉及護理安全文化內容,存在學校與醫院安全教育銜接不夠,護生在安全知識儲備相對匱乏下進行臨床實踐或畢業入職;醫院在職教育從崗前培訓到崗位培訓,尚未對低年資護士進行系統化的安全文化教育,僅限于崗前培訓涉及部分內容,課時有限、形式單一,全院性培訓對培訓人群、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內容未貼近臨床實際,而使知識不易理解和掌握;臨床科室進行崗位培訓時,未將護理安全能力作為低年資護士崗位勝任力的核心內容,而更注重對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致使安全教育與臨床服務技能培訓脫節,低年資護士在臨床實踐中安全知識運用能力有限,表現為對護理安全隱患的識別、分析和處理能力較差。
3.2低年資護士對開展護理安全培訓有較高需求調查顯示低年資護士對問卷中所設置的培訓內容均有需求,排在前3位的分別為不良事件發生后的應對處理、高危藥品相關知識及安全應用、護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最感興趣的培訓方式是案例分析,占76.0,反映出低年資護士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后的分析和處理比較困惑,對相關培訓需求迫切,今后醫院應將其作為低年資護士規范化培訓的基本要求,進行專項培訓,從而使醫務人員從他人的過失或從其他單位處理糾紛過程中汲取經驗教訓,防止或減少再犯;護士對高危藥品的認知直接影響患者的用藥安全,加強高危藥品藥理學知識學習,有助于她們掌握高危藥品的正確使用,培訓應包括定義的理解,掌握高危藥品的目錄、主要藥理作用、注意事項和應急處理措施。不容忽視的是,溝通能力培訓需求在開放性回答中無人提及,顯示低年資護士尚未意識到溝通能力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而溝通不良是最常見不良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發生在低職稱護士群體中(75)。調查中有47.3的護士近2年參加安全培訓僅1次,反映出低年資護士參培率較低,護理管理者應改變觀念,重視預期參加培訓的影響因素,注意協調護士的工作和學習,盡可能為護士創造學習條件和機會。
3.3對策
3.3.1安全意識培養從學校教育入手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和熟練的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備較強的判斷、分析、處理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而教育和培訓是關鍵,學校則是獲取安全知識最主要的途徑,因此可借鑒國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專業院校可將安全學習內容整合到醫學教育不同的學習階段和不同的專業課程中,例如將護理安全的概念和構成、護理與法律的相關內容放在見習和實習前階段學習,使護生在接觸臨床醫院前即對患者安全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加強學校和醫療機構的安全教育銜接,建立院校與臨床醫院聯動體系,形成一體化學習組織,營造安全學習氛圍,例如可收集護生在臨床實習中的不安全護理行為,醫院通過臨床帶教及時修正護生安全行為,學校于學生返校后以案例教學形式進行復訓,并納入學校安全培訓課程,從學校教育—職前培訓—崗位培訓為護生入職提供患者安全知識和技能的全程指導,將患者安全意識貫穿到護理服務的整個過程中。
3.3.2以提升護士安全勝任力為培訓目標在職教育培訓應以實際需求為導向,而了解培訓對象的個人需求和崗位要求特點是培訓成功的第一步。醫院可借鑒WHO的患者安全課程,在結合低年資護士安全知識認知現狀和自身培訓需求的基礎上,確定護士安全培訓課程,內容涉及法律法規、藥學知識、溝通能力,矛盾沖突與管理、護理安全文化,不良事件分析與處理,團隊合作及職業防護等,采取培訓矩陣,實施“護理部—大科片區—病區”層級培訓及管理模式,護理部主要負責公共科目的集中培訓,重點更新護理安全理念,并利用醫院平臺,與醫、藥、劑、設備等部門協作,提供跨專業協同教學,可用于全院性高危藥品知識學習、常用儀器設備的安全知識普及等;將??浦R和技能培訓如??扑幬镏R、專有儀器和設備的使用、風險預案的培訓與演練下放到大科和各護理單元,使更多護士參加學習和獲益,例如,將護理技術操作中的安全隱患、可出現的并發癥及防范處理措施,融入到操作技能培訓中,以保證護理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提倡多元化教學方法,用案例導入進行不良事件根源分析,培養護士評判性思維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整合不同操作項目形成操作案例組,利用情景模擬培訓護士團結協作和應急處理能力等;情景回放以來源于現實環境的圖片,重現臨床環境中的不同場景,病區環境危險成為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對工作環境不熟悉易導致病房護士用藥差錯,使護士直面感受環境中的安全問題,提高環境風險意識;通過角色模擬表演,體會患者與家屬在接受護理服務中的真實感受,培養護士同理心,提高溝通能力與技巧,提升服務安全意識。
3.3.3引入競爭機制,培養護士主動學習意識在職培訓效果直接影響著低年資護士能否盡快勝任臨床護理工作。醫院和科室應建立支持性學習環境,提前公布全年課程計劃和培訓要求,分層次、分目標、分階段推進安全培訓工作,護士根據培訓目標、專業、興趣、時間等選擇不同的課程,完成繼續教育并修滿學分,護士長應積極提供教育培訓信息,在保證臨床工作的情況下,應給予積極支持,統籌安排,鼓勵低年資護士更多地接受護理安全知識學習,并保證護士參加培訓的時間。建議將安全培訓和考核納入醫院人事管理,將低年資安全培訓考核與晉級、評聘結合,以安全服務為低年資護士崗位勝任力的評判標準,運用激勵機制,建立健全監管體制,促使護士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臨床安全實踐能力。
4小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QCC activities in improving operation post catheter in patients with nursing quality . Methods: 186 cas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recent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the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nursing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nursing personnel health education,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circle,used brain storm the chosen theme,caused analysis,formulation,implement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view,effect evalu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and other steps,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health education and nursing quality were compared,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improvement.Result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QCC,the nursing staff knowledge rate of indwelling catheter、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the awareness rate of health educ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addition,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CC catheter,catheter without compression folding,fixed two times,turning over pulling catheter occurrence rate was also de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O.05). Conclusion: QCC ha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post catheter in patients with nursing quality,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dwelling catheter; nursing quality; application analysis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技術的不斷改進,患者對治療和護理的要求日漸提高,臨床工作中醫患矛盾也日益顯著,這都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護理人員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服務質量,更好的服務患者。品管圈活動(QCC)是指工作性質相關聯的人員,一般是指3~10人所組成的品質管理小組,其目的是發揮組內各成員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提高護理管理質量,減少醫患糾紛[1]。2014年里我科將QCC運用到外科手術術后置尿管患者護理工作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3月―11月,于我科行手術,且術后置尿管患者186例,年齡34~86歲,其中男性117例,女69例,患者中行腎結石手術88例,前列腺手術77例,其他手術21例。向每名患者發放調查問卷表,了解患者及家屬在尿管護理中需要了解以及需要護理人員解決的問題,并自制查檢表掌握留置尿管患者出現護理問題的情況及實施QCC前后對比。
1.2 QCC實施方法:
1.2.1 組建QCC小組:采取自愿報名的方法,產生9名圈員,其中包括1名圈長和1名秘書,圈長和秘書為本科學歷,確立圈名、圈宣言以及圈徽。并對所有QCC成員進行培訓和考核,我們的護理理念是:努力學習品管圈、管道護理及護理康復的知識,對每位患者進行人性化的關懷,QCC團隊的每個成員發揮最大能量,共同關愛健康,使患者恢復自信和活力。此外,嚴格落實和規定成員的義務和責任,對圈內成員進行日常開展活動目的、實施步驟和要求方法等相關內容進行規范化培訓,并按QCC步驟對日常護理中發現的尿管護理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和警示教育。評價不良事件的嚴重性,每3個月選擇一個主題,擬定活動計劃,進行質量改善活動[2]。
1.2.2 典型案例分析:對我院目前尿管護理的現狀進行調查并匯總,QCC小組各成員,緊密協作,運用頭腦風暴等方法找出186例患者,均為自我護理能力低、疾病因素或存在護理方法不當等致留置尿管護理問題,用魚骨圖進行原因解析,真言驗證找出主要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護理人員健康教育執行、監管不力,教育宣教不系統、不完整,重點不突出,不能體現整體化護理理念;患者護理知識缺乏,對自我護理的必要性認識不夠,不配合、不了解、不重視,個別家屬產生疲憊心態;醫生重視不夠,缺乏醫護人員合作精神,對患者存在的問題不能與護理人員及時溝通解決等[3]。
1.2.3 制訂計劃與實施:針對典型案例分析中發現的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制訂策略:加強對護理工作者專業知識、溝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堅持護士長或圈長查房指導和檢查的方式;評估患者病情狀況,堅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強調留置尿管的意義,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及時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制作尿管護理知識宣傳冊,分發于患者及家屬;培養團隊意識,每次團隊會議中對本周尿管護理工作中的缺陷進行討論,提出改進措施,對不同位置對尿管的固定、尿量的維持、以及常見并發癥進行詳細講解,熟練掌握。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的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2檢驗,并以P<0.05時,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開展QCC前后護理質量效果比較:
通過強化訓練,對護理人員技能進行系統考核,將結果匯總,發現實施QCC后,護理人員在留置尿管管道護理知識掌握率、健康教育有效率方面均較實施前有所提高,此外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也得到明顯提高,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O.05)。見表1。
表1 開展QCC前后護理質量效果比較 [例(%)]
2.2 QCC前后留置尿管患者存在的問題比較:
對實施QCC前后留置尿管患者存在的問題進行統計發現,實施QCC后較實施前尿路感染、漏尿、非計劃拔管、尿管受壓等問題的發生率降低,且在尿管受壓、折疊,尿管未二次固定,翻身牽拉尿管,下床活動時尿袋高于膀胱等問題方面,兩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O.05)。見表2。
表2 QCC前后留置尿管患者存在的問題比較(例)
3.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創新,醫療環境的不斷改善,對新時期護理工作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更加專業成熟的護理來改善醫患糾紛和醫患矛盾,更好的服務與患者,促進患者康復,痊愈。QCC是近年來研究較為多的一種護理模式,是指同一工作現場,工作任務相似的一群人員通過自己的創新,進行護理品質管理活動所組成的集體。QCC使的圈員在工作中尋找缺陷,進行自我批評,總結護理經驗,積極推廣,改善護理質量[4]。以更大的程度激發護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自身護理技能,提高患者滿意率。
開展品管圈活動能從枯燥、繁忙的護理工作中激發護理人員的想象力和工作熱情,QCC主要是一種集體的活動,全員共同參與,以科學管理的方式,注重團隊意識,動員全員創新。通過科學管理與人性管理有機結合,成員共同享有自主權、參與權和管理權,通過查找問題,集體討論,不斷改進和糾正,促進圈員相互協作,相互溝通[5]。鼓勵大家暢所欲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覺投身于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激發創新意識,共同提高護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和護理水平。
【關鍵詞】心血管外科學;臨床實踐;醫學人文教學法;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38-01
當前我國現在高等醫學教育,培養出的學生把患者視為單純的生物學個體或加工對象,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和情懷的塑造,這樣的教學模式背離醫學的人文本質,模式患者作為人的尊嚴[1]。此次研究通過對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心血管外科學臨床實踐護生210名,采用融入醫學人文教學法的方式,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心血管外科學臨床實踐護生210名,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105名。融入醫學人文教學法的是觀察組,單純應用傳統教學法的是對照組。比較分析教學滿意率、出科時考核成績。其中觀察組年齡為(19~23)歲,平均(21.2±0.1)歲,男25例,女80例,學制3~4年;對照組年齡為(19~24)歲,平均(21.8±0.3)歲,男27例,女78例,學制3~4年。對比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
1.2方法
1.2.1對照組
單純應用傳統教學法。臨床帶教老師在護生進入科教育之前,應當讓學生熟悉科室病區環境,告知給他們以臨床實習教學的內容等,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實習工作的同時,要進行自己的臨床工作。
1.2.2觀察組
融入醫學人文教學法。經傳幫帶教師隊伍,樹立剛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學生人文關懷意識,設置課程理論講座套系課程,適用于日后的醫護生涯、護生輪轉的任何一個科室,課程內容包含心血管外科學常見疾病溝通案例、實踐中的醫學倫理、醫學專業特色與醫學人文等,在護生中,經中高年資教師開展。另外,要安排課程讓護生觀看接診錄像,開展音像教學,其他醫護工作者的溝通方式和行為方法,了解關于心血管外科學的溝通的特點與技巧,實現交流的目的。在臨床實踐中,還要開展翻轉課堂,讓護生學會和患者、老師的溝通,相互扮演患者、家屬及護士等角色,教師逐步引導處理各種醫患矛盾,護生、教師等開展多方位溝通。組織護生到心血管外科門診、醫患溝通科等觀察學習,進行醫患溝通實踐,親身體驗醫療糾紛、醫患矛盾,增加其直接和患者接觸的機會,了解醫患溝通能力關鍵作用。
1.3觀察指標:比較分析教學滿意率、出科時考核成績。教學滿意度評分[2]:滿分100分,共10個小項,不滿意:0~59分,一般滿意:60~79分;非常滿意:80~100分,總滿意度=(一般滿意+非常滿意)/總例數*100%。出科時考核成績[3]:包含案例分析、出科病歷、實際操作、筆試成績、口試成績等。
1.4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處理:選擇SPSS23.0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分析,用均數±標準差(-x±s)代表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兩組間出科時考核成績情況;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教學滿意率比較采用χ2檢驗,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
2結果
2.1兩組教學滿意度比較:相較于對照組80例(76.19%),觀察組的教學滿意度為100例(95.24%)更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出科考核成績比較: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案例分析、出科病歷、實際操作、筆試成績、口試成績等均較高,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高職護理職業健康評估課課程建設在護理程序中,《健康評估》是首要的環節,護士通過對患者身體狀況的檢查、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的了解,對患者進行全面分析,之后再根據分析的結果進行資料的查找和整理,對患者進行健康問題的提出,并作出正確的護理診斷,為護理措施的制定做準備工作。《健康評估》對于高職護理專業而言,是一門非常重要課程,所以我們要加大對課程建設的改革,并創建獨一無二的教學特色,提高高職護理專業的教學效果。
一、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開發方法,形成了“3355”課程開發模式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校應該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制定“3355”課程開發模式。該模式將教學設計和課程開發進行全面的改革,并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3355”課程開發模式中第一個“3”主要是指三個分析:根據護理專業在現階段的發展情況,學校組織臨床的護理和該課程的專職老師對健康評估中護理工作的工作任務和實際需要進行探討,對護理工作進行具體的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對職業崗位進行分析;第二方面,是對職業行動領域的開發進行分析;第三方面,就是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并制定詳細的職業行動領域分析表。在完成這三個分析之后,進入接下來的三個轉換,也就是“3355”課程開發中的第二個“3”,從工作任務轉換到行動領域中,從行動領域轉換到學習領域中,從學習領域轉換到學習情境中。整個課程的建設方法和建設思路就是將護理知識進行行動領域的轉換,將行動領域中需要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進行分析,并研究出護理人員需要的素質要求,在此之后,轉換到學習領域的內容中,對學習情境的設計進行合理的應用,三個轉換不僅對教學大綱的制定和授課計劃的制定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還推動了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評價體系的形成。
“3355”課程開發模式中的兩個“5”是指在臨床護理崗位的需求之下,對健康評估的知識和健康評估的技能進行分析,根據護士執業資格考核的目標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并逐步的調整、序化以致最后的完善。借助于護理崗位主要工作任務的分析,并以護理工作涉及的健康評估的內容和護理查房內容為前提,在專業技術的運用之下分為問診、查體、輔助檢查、病歷書寫、整體評估5大模塊,這5大模塊主要是對學生5種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分別為“會問、會查、會做、會寫、會學”。對學生臨床護理的學習奠定基礎,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
5個模塊的內容教學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符合,通過局部評估到整體評估的轉變、單一項目到符合項目的轉變,將學生的評估能力和溝通能力進行逐漸的培養,促進學生的臨床護理思維的初步形成,為學生為患者進行整體的護理服務奠定基礎。在課程教學中,主要目標就是對學生“五會”職業能力的培養。
第一,會問。學生要學會如何與護理對象進行有效的溝通,將護理對象的情況進行系統化、具體化的詢問,確保獲得資料的完整度和準確度。
第二,會查。通過視、觸、叩、聽等檢查方法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情況進行評估,對患者身體存在的問題進行發現與分析。
第三,會做。會對相關輔助檢查的標準進行采集和制作,并且能將病人檢查過程中需要的輔助工作進行合理的安排,能對常見的輔助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臨床意義。
第四,會寫。能綜合性的分析臨床的資料,并根據臨床的資料作出正確的護理判斷。在此之后還能將護理文件和護理病歷進行正確、規范的書寫。
第五,會學。主要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潛能。
二、增加假期見習,讓學生提前進入臨床實際工作中
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假期期間安排學生進入臨床實際工作中,讓學生零距離的接觸到護士的工作,假期見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提高,增加學生對臨床護理工作的感知力,加深學生對護士專業的理解,推動《健康評估》工作的順利開展。在《健康評估》工作開展之前,讓學生進入醫院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在實習之前學校會將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安排,讓學生對護士的工作內容進行了解,對《健康評估》課程的內容進行學習,在實習完之后,將自己了解到的知識、學習到的知識制作成假期的見習報告。
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強化以培養能力為核心的課程目標設計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根據課程的設計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目標的設定,在設計教學課程時,要注重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堅持能力為本的教學理念,以項目的實施為前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課程的開展。如假期見習、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以及角色扮演等。將健康評估在護理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課程的主要任務,在臨床的實訓室中對臨床的場景進行模擬,借助于模擬醫院的臨床場景,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進行病人的扮演、家屬的扮演以及護士的扮演,讓學生意識到健康評估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情境教學、角色的扮演,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一定程度的提高,將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進行鍛煉和提高,對學生的評判性臨床思維能力以及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培養。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僅將學生主體的地位表現出來,還將“教、學、做”進行了完美的融合。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到臨床的實際工作。
最后,學校還要建立健全的綜合考核考試體系。綜合考核考試體系是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考試體系,它將學生的理論考核、實訓技能的考核、綜合能力的考核以及隨堂的測驗、案例分析成績的考核將結合,將學生的成績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斷,對教學質量的提高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綜合考核考試體系將過程性考核和終末性考核進行了有效的融合,不僅僅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了基礎理論知識,還將學生的操作能力予以充分地表現出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宇紅.高職護理專業《健康評估》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的探討[J].護理研究,2007,21(16):1486-1487.
[2]劉亞莉.高職護理專業健康評估課程的教學改革[J].護理學報,2008,15(11):24-25.
[3]高職護理專業《健康評估》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9,23(31):289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