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師素質教育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育理念;考試評價
素質教育一直伴隨著教育教學改革,并在國家的政策文件中得到體現?!八刭|教育”一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在我國出現,真正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是來自于1999年國家教育部出臺的《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這一文件。其指出:“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2010年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彼刭|教育是在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目的指引下提出的,一直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在影響素質教育的若干因素中,教師素質是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教師素質中最具有導向的素質構成是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教育理念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的教學行為,這是素質教育得以實施的內在動力。只有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才可能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目的觀:重分數到重發展;重統一到重個性。過去的應試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強調的是讓學生順利地通過考試以獲得更高的分數,分數成為學校教育的唯一追求。這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校教學完全圍繞考試內容組織教學,輕視“德育”、“體育”、“美育”等相關學科,導致學生發展的片面化。素質教育并非不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但不把高分數作為唯一目標。較之高分數,素質教育更強調教育應著眼學生的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統一發展,重視自然素質與社會素質、科技素質與人文素質、知識與態度和能力的統一協調發展。唯有如此,個人的全面發展才可能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才可能實現。此外,素質教育雖然著眼于學生基礎素質的提高,但并不是各方面素質的平均發展,不意味著教育目的對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素質教育強調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在統一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之下根據每個學生制定個性化的發展目標。素質教育并不排斥人的個性化發展,相反,素質教育倡導人的個性化發展。
(二)學生觀:重教師到重學生,重優生到重全體。學生觀主要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本質屬性及學生地位的認知。素質教育與過去的應試教育完全不同,應試教育是以社會需要為價值導向的,主要看重的是學生社會知識的獲得及社會謀生技能的形成,在教學時更關注學生系統知識的獲得。而教師因其在知識和社會經驗上的優勢成為課堂中絕對的權威,學生則淪為“傾聽者”,教育地位相對被動。素質教育則認為,教育的重心是學生,學生是獨立的人,是學習的主人,在教育過程中占據主體地位。因為學生個人才是學習的內因,教師作為影響學生素質發展的外部因素必須通過學生個人這個內因才能產生效用,所以素質教育強調教育的主體應從教師轉向學生,真正著眼于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不傷害學生的人格尊嚴,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不逾矩不包辦。從學生對象看,應試教育強調學生不斷獲得更高的分數,好了可以更好,典型屬于精英主義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關注的教育對象必然是少數成績優秀學生,對于成績一般或學習困難學生,教師可能會選擇性忽視甚至敵視。在不斷追求高分數的過程中,學生的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學習壓力越來越大。素質教育則堅持通才教育的理念,著眼于國民基本素質的提升,教育具有全民性。教師不關注課堂中的某一部分學生,而是著眼于全體學生素質的發展。
(三)教學觀:重知識到重能力,重灌輸到重啟發。在傳統考試制度中,考試內容主要是知識。為了通過考試,教師在教學中會重視知識教學,甚至把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任務。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得,更關注學生能力的形成。教師要認識到,知識雖然是能力形成的基礎,但并非知識越多能力就自然越強,能力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擁有更強的能力可以獲得更多更高質量的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等。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過去以強制和灌輸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教學,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對其與眾不同的質疑保持理解,“允許學生標新立異”,提高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獨立性、批判性,努力運用對話、討論、自主探究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
(四)教學評價觀:重單一到重多元,重結果到重過程。在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分數成為教學的唯一追求,也成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并以此把學生區分為不同等級。這樣單一的評價制度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014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綜合評價”的改革目標,并制定配套政策《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其明確規定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大版塊。這就要求教師樹立多元評價標準,除了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品德、身心健康、審美等多方面作出評價。評價標準的變化要求教師的評價重心要隨之發生調整,不能僅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情緒情感的變化。教師應學會用鼓勵和欣賞的態度面對學生每一次哪怕是細微的進步。
二、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師教育觀念培養策略
(一)細化教育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素質教育的落實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從1999年《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到2008年《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修訂,到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再到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我國一直在制定各項教育政策,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學生素質發展的重要性,這些都為素質教育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提供了時間和政策支持。但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需要對現有的教育政策進行細化、具體化,讓學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師的教學改革有法可依有據可查。
(二)師范教育調整培養目標,重視師范生科學教育理念的培養。師范生是未來的教師,大學四年是教師專業理想和教育理念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獲得的知識會成為未來教學的重要知識基礎,而這一時期形成的教育理念則會對師范生未來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在就業競爭日益劇烈的今天,部分師范院校非常重視訓練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卻輕視對其教育理念的培養,這樣的教師注定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因為教育理念是會指導教育行為的,如果教育理念有偏差,教學行為就可能是錯誤的。如果教師缺乏教育理念做指引,教學行為就會缺失方向,教育理想很難形成。因此,師范教育應該調整培養目標,除了關注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外,更要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的教育理念,理解科學的教育理念,認同科學的教育理念。
(三)職后繼續培訓,建立互動式培訓系統。師范教育為教師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基礎,而職后繼續培訓則有利于教師在實踐中深化教育理念。理念的深化建立在對相關教育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我國現有的師范類課程主要集中在教育學基礎、心理學基礎、教育心理學、教師職業道德與教育法律法規、教學論與教學法等相關領域。對于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師來說,這只是打下了基礎,還需要在職后繼續學習,了解更多關于教育生理學、發展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從而為科學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知識基礎。因此,職后培訓應當擴大學習范圍。同時,為了增強培訓效果,內化素質教育理念,培訓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互動式培訓方法,幫助教師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教育行為,學會教學反思,形成科學的教育理念。
(四)社會配合宣傳,形成社會輿論。教育觀念產生于各種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內因發揮作用的保障。因此,必須在全社會形成素質教育的整體氛圍:新聞媒體始終將素質教育作為積極導向;家長、學校管理者、社會各界都要認同和支持素質教育,共同創造素質教育社會環境;對于實施素質教育的教師社會各界都要大力宣揚……潛移默化地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帶動內因,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形成。
(五)改革教師評價制度,建立素質教育的教師評價體系。過去的教師評價一切以分數和升學率為導向,甚至教師的個人利益完全與分數和升學率掛鉤,這直接挫傷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降低了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信心。要真正落實素質教育,必須改革以分數和升學率為核心的教師考評體系,轉變為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個人提高為重心的考評內容上。只有評價制度改革了,教師才愿意認同素質教育,才可能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周保平.創新文化育人機制引領學生成長成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3(2):27.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先導,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滯后,教育觀念陳舊,是當前制約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的一大思想障礙。只有教育思想轉變了,教學目標才能由單純的傳播知識轉變到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教育部對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提出了具體的“三個轉變”,即要把唯社會價值或唯主體價值觀念轉變為在滿足社會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價值,使社會價值與主體價值協調平衡的價值觀;要把傳統的知識價值觀轉變為含知識、能力等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發展觀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發展觀。這就為實施素質教育指明了具體的、明確的方向。
二、提高教師素養重在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
應該說目前的教師隊伍業務素質普遍較高,但業務素質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是靈魂,文化素質是基礎。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重中之重是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教師素質重在師德建設。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的質量,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只有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才能為素質教育的實踐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義務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教育,強調素質教育并不是輕視或忽略基礎教育,而是如何將知識、能力、素質融為一體,培養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發展潛力大的基礎人才。
(貴州省威寧縣第二小學 553100)
素質教育,對于小學語文來說,在本質上就是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使他們的心智、情感、思想道德素質在正確的軌道上有一個較全面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培養小學學生聽讀寫素質和能力為核心,科學地制定階段目標,追求其教學活動的整體效應,使教學目標形成一種立體的網絡和層次,從而達到教師和學生通過心智、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其教學目標。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更須確立素質教育觀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覺地貫徹方針,貫徹素質教育要求,發揮工具學科、基礎學科作用,以收到素質教育的效果。那么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確立素質教育觀念?
一、明確語文學科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語文學科教學目的有要求,聽,要有概括、辨析、復述能力;說,要意思明白、語言清晰、條理清楚、態度自然、文質彬彬;讀,能閱讀流暢,評點論述,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寫,下筆能文、言之有物、觀點鮮明、書寫規范。語文培養的這些基本能力,正是“求知、勞動、生活、審美”的基本能力的基礎的基礎;同時,語文學科的課文都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等品質,更是學生“學會做人”的最佳食糧。語文教師必須明確這些關系,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貫徹《語文課標》要求,強化實施素質教育觀念,更好地發揮語文科促進素質教育的作用,達到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語文教師要注重“形象育人”,把“形象育人”作為語文科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之一
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四有”公民??墒?,從信仰、觀念、環境等方面,存在許多素質教育不利的阻礙因素,例如:自由思潮一度沖擊著青少年稚嫩的心理防線,拜金主義沖擊著傳統的奉獻精神,“為我”觀念沖擊著“為人”品德,這些都無疑為實施素質教育帶來了不利因素。語文教師做為實施素質教育重要承擔者,應該發揮自身優勢,達到培養能力、弘揚美德、樹立正確審美觀的目的??梢栽O想:一個熱愛教育事業、富有奉獻精神、尊重學生人格、工作方法得當、語文素質全面的教師,在教育學生方面會有多么大的魅力。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有全面的素質,用“形象育人”達到潛移默化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語文教師要切實樹立素質教育觀念,把素質教育觀念滲透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素質教育具有全體、全面、全程的特性。作為人的素質,則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穩定的品質和個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知識可以用言傳口授的方式,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素質則不能用傳遞的方法去掌握。人們用言傳口授的方法,給予別人的是關于素質的知識,而不是素質本身。
教師素質是指教育教學工作特有的品質和能力,它不僅具有個性化的特征,而且還具有專業特征。
實施素質教育意味著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對事業的熱愛,還要具有現代人的素質。它要求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要有寬廣厚實的業務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要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成為教育家式的教師。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觀念
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觀念陳舊、理論匱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問題,是制約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因。因為教育觀念落后,不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學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教學方法過死,使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容器;考試方法僵死,考試內容死板,使得學生死讀書本;對學生以分定優劣的評價嚴重束縛了學生創造意識的形成和創造力的發展。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教育觀念的改變。
現代教育觀念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意識。素質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應的措施,引導、推動學生不斷地發展。教師應樹立符合時展步伐的教育價值觀、學生觀、質量觀,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逐步提高認識和完善自身素質,實現教育觀念的創新。
二、樹立終身教育觀念
隨著知識的劇增,科技的飛速發展,教師所學的知識和傳授知識的辦法對他們的職業崗位賦予的要求將越來越不適應,必須在整個生存期間更新和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這就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掌握相關學科的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為這樣不僅對教師自身的發展有利,還對成長中的學生基本能力發展指導有利。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每個人都面臨著“學習的革命”的嚴峻挑戰,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不懂電腦、不會外語、不會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稱職的教師應該是學科知識、人文知識、教育理論、現代教育技術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綜合型教師。
三、科學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現實性和應用性。培養一支既會教學又懂教育,既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創造力的教師隊伍,其結果可直接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是推動教育發展的真正動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科研型”的轉變,也是新世紀教育發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育教學,應該成為每位教師的行動準則。教師隊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強大生力軍,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起著教育理論工作者難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增強科研意識,學習教育理論,掌握科研方法,參與科研實踐,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開拓創新能力
新的世紀惟有創新才有希望。教師的創新能力表現在能以創新精神對待教學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創造。在教育教學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論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礎上求新求異,向前發展;在教學的組織、教學方法的運用上要探索規律,大膽創新實踐。
五、高尚的職業道德
新型的教師職業道德,應當是具有高尚的社會道德規范、良好的師生關系,豐富的學識和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在向學生滲透著自己的思想、立場和觀點。因此,教師本身應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質。教師所具有的堅定的正確的政治方向、敬業樂教、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為,其本身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體魄健康是指人在運動、勞動與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及靈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師特定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特點,要求教師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因為教師的勞動是一項既包含腦力勞動又包含體力消耗的艱苦工作,身體健康是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前提。其次,教師的工作是通過聽、看、寫、講來完成的,所以教師必須有良好的聽力、視力和聲音,耳聰目明以及聲音洪亮是教師必備的身體素質。
1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教育與發展的關鍵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先導和前進的方向。列寧指出:“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客觀世界,而且也創造客觀世界?!苯逃^念改變著教育的面貌,也決定著教育的成敗。也就是說,先進的觀念與思想產生積極的教育行為,保證教育的成功;而落后的觀念與思想則產生消極的教育行為,導致教育的失敗,最終的受害者是學生。此外教育觀念與思想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方向,因為先進的思想與觀念能夠超前反映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和人才的培養要求,這對于教師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育觀念不轉變,不更新,一切改革也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只有深刻理解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質,在課堂上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調動起來,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改革才能獲得實質性進展。
2 教育觀念的轉變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教育觀念和思想必然要跟著發生轉變來適應社會和形勢的需要??茖W技術突飛猛進,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事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國家的安危、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因此,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思想,以推動和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從我國的教育狀況來看,教育觀念相對滯后是主體,這也決定了我國的教育觀念、體制、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影響了我國青少年的發展,不能提高國民的素質。教育觀念的轉變已成為推動教育和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另外,社會和家長也強烈要求教育觀念和思想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每位教師都會親身感到,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和廣大家長對子女能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家長的觀念和思想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們不僅關心孩子的成績,同樣也關心孩子在思想行為規范方面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家長的期望越高,意味著教育的要求更多,教師的責任更重,更新觀念的任務更緊迫。
3 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
在當代社會,隨著對教師素質的不斷探討與研究,認為應該把教育思想和觀念放在教師素質教育的首位,而且已達成了社會共識。正如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認為:“教育思想與觀念,包括建筑在這一信念上的教育理想,是一個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既能把握著方向,又能提供相當的動力。沒有科學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就不會有教育熱情,就不能做一名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民教師,最多只不過是一個教育工匠?!?/p>
因此,教育思想與觀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它決定了教師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塑造教師教育行為的奠基石,是提高教師工作效益的重要一環。所以,有人把教育警世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改為“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這樣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也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教學行為。所以說,教育觀念與思想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關鍵。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教師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他們之間的差距根源就在于教育思想與觀念的差距,而這個差距也就決定了老師與老師之間的素質差距。一些優秀教師之所以相比顯得優秀,就是他們能確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他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同時也注重自身的發展,在學生提高的時候自己也在不斷地提高。像青海省特級教師王思明教書育人獲得的豐碩成果,曾多次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宣讀他的獨創的教學科研論文。他的從教生涯也是繼續提高的學習生涯。正是孜孜不倦地學習使王思明老師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和思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和十分扎實的學科知識,大膽地實施教學改革,并取得了成功。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是這樣,這也是每一位優秀教師成長的規律。
關鍵詞:素質教育 研究 物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12
物理課是啟迪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學科,在物理教學中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所以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進行研究。
一、轉變觀念,推進物理教學的素質教育
在物理教學中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要勇于探索,改革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走創新教育之路,所謂創新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在中學物理課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創新精神和能力,教師要從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引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事物和擅長發現問題,分析新事物新方法、掌握事物蘊含的一般規律。物理課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取決于物理教師。教師觀念不轉變,不僅不能培養創新型人才,還可能把學生萌動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扼殺在萌芽狀態,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觀念束縛著教師和學生,所以首先必須轉變師生的觀念。要從傳統的“標準件”型教育觀念向信息文明時代的創新教育觀念轉變;由單純的教授知識的教育向培養學生會學習的教育觀念轉變;重學生主體參與,實現由教到學的轉變,所以只有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才能全面推進物理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改變課堂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
在物理教學中,不是要學生學會,而是要會學,也就是,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傳授學習方法,即在進行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新的教學法應是靈活多變的愉快教學方法,啟發、誘導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轉變,給學生提供較多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
三、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除了完成必須的課堂教學之外,利用減負和充裕的時間,組織物理學科行動隊走向社會,幫助學生了解社區居民的需要,使他們的行動與公眾的實際需要密切的結合起來,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和技能,開展“我學知識為人民”的活動,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陶冶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情操,提高社會公德意識,使他們在中學時代就能利用所學的科學知識,承擔起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開展小制作,小發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物理是啟迪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重要學科。所以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場景,才會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才會有不同的解決問題方法;鼓勵學生根據一定需要,依據一定發展規律,鼓勵學生提出新的設想。引導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道路,引導學生會設定虛擬條件,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設想虛擬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發明、小制作,通過這種活動,不僅可滿足學生強烈的科學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同時鞏固了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四、加強實驗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及動手能力
物理實驗室是學生學習最有效和收獲最豐的場所。培養物理科學素質,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傳授方法和技能,最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設計能力、分析和實驗能力。因此,要千方百計加強實驗教學,創造條件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組織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教具,配合實驗,教師講課與學生實驗同步。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 素質教育 滲透
一、轉變教育觀念是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素質教育”是相對“應試教育”提出來的。它以提高人的綜合能力為目的,它與“應試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觀、人生觀、教學觀的不同。我國現代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然而國民素質的提高又必須依靠教育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靠發展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才能完成這個任務。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只有實施素質教育才能迎接新的挑戰。教育觀念對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一直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注入式”“填鴨式”現象普遍,嚴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傾向,因此我們要樹立現代教育觀念,特別是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育觀、師生觀、人才觀、教育、質量觀。
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習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有關調查結果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要做到如此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一是實現教學手段多樣化,如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簡筆畫、幻燈片、投影機、掛圖或電腦課件等教具,激發學生興趣;二是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多實踐、多閱讀、多記憶、多練習,鞏固所學知識;三是對學生要鼓勵為主,幫助他們及時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增強學好英語的信心。當然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續不斷。教師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設計每一節課,使其都有趣味性。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盡量多揚少抑,哪怕這個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進步??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奔せ顚W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使之成為樂之者。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英語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保障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衡量學校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構建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學相長、互相關愛的和諧師生關系是校園和諧人際關系的核心內容。要做到這方面的和諧,離不開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和自身教學能力的加強。常言“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做不到這一點,師生和諧關系的建立只能成為空談。教師要對學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學生的愛好和需求,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與評價,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體驗,讓孩子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尊重學生的幼稚與差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摸索他們的思維方式,保護并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多年來,本人致力于優化課堂教學的改革,立足素質教育,講究實效技能,總結教學方式,使歷屆學生對英語興趣倍增,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覺性,擴大了知識面又提高了英語水平和素質。學生由“要我學英語”變為“我要學英語”,為今后學業的發展扎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優化英語教學課堂是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學生獲得知識的最主要途徑是通過在教師主導下的課堂教學來獲取,因此優化英語課堂教學不僅是課堂本身的需要,更是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要優化課堂教學,首先是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時要有思想教育目標、認知目標以及能力目標的整體規劃,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其次是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完成素質教育的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考慮以學生為主體,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挖掘潛力,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再次是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而不是教死書,要在教學中適時地滲透學習方法,加強學法指導,從而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最后是激發學生非智力因素。心理學家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教師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來培養和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外,還應努力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揮非智力因素的巨大作用,提高學習效果。
總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激發學習興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創新教育的真實體現,也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