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語文課程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課程設計 小學語文 模式
1 前言
課程設計模式是指教師為了完成預定教學目標,遵循教學規律和原則,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過程的一般思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理論指導,因此課程設計基本靠教師個人教學實踐總結,而個人教學經驗由于個體特性強又無法推廣,課程設計經驗不系統,缺乏理論指導的局面亟需改變,對能有效指導語文教學課程設計的統一的課程設計模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目標模式課程設計
目標模式一般指的是教師對學生行為變化的預期而設定的教學目標并依此進行課程設計的思路。該模式的課程設計最早源于教育家博比特的課“課堂活動分析”理念,而被系統化成理論則是由教育家泰勒完成,泰勒認為課程設計應該遵循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再選擇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過程、最后反思教學效果的順序。隨后教育家塔巴進一步把目標模式發展為塔巴模式,塔巴模式將目標模式的四個步驟具體化為八個階段:了解學情需求,設定具體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內容,依據內容設置活動,組織教學活動,評估教學效果,反思教學過程。塔巴模式將原則的泰勒模式變得更有操作性。而學者惠勒則進一步發展了前人的課程設計模式,他認為教學過程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強調了教學反饋對原有課程設計的調整和完善。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依據目標模式的思路進行課程設計。第一,首先明確該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結合學情,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思維能力、認知水平等來設置教學目標。第二,教學目標要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教學目標設置不可籠統為抽象的能力、情感、價值觀三維目標,而是要每一個維度目標有測量標準,例如能力目標可通過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能具體認識多少漢字等可操作觀測的目標。第三,目標之間有內在聯系。設置教學目標可以按照從近期到遠期,從簡單到復雜,從思想到行為目標等循序漸進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標的價值引導原則。在具體的語文教學設計上,需要引導學生從非理性、膚淺、表面、片面的感性認識,向辯證、理性、有邏輯的認識引導,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價值的引導。
3 過程模式課程設計
過程模式課程設計指的是課程設計不再按照明確具體某一教學目標去設計教學內容,而是盡可能地展現教學內容的原理和邏輯的設計思路。過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包括結構主義教育家代表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他們認為人的學習過程是認知能力逐步加深的過程,而不是我們預先設置了某一目標然后他們就能達到。這個教學過程更多地培養學生的認知知識的能力,是否達到某一目標完全取決于他們自身的認知結構。英國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確提出,過程模式課程設計比目標模式更適合于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教學。例如數理化等學科知識。依據過程模式課程設計原理,小學語文教學可采用開放式原理設計語文教學。第一,設置一般性的教學目標,這里的一般性教學目標主要針對的是培養學生思維和認知能力的目標,而不是側重知識性的目標。第二,設置創造性的開放的教學活動。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游戲,情境設置等動態教學的方式,加強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與合作,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獲得知識,并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第三,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知識,完成課堂教學。第四,在最后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更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知過程的評價。
4 自然模式課程設計
自然模式課程設計是建立在對目標模式和過程模式的綜合折中的基礎上的。最早有美國教育家瓦克提出,通過既借鑒目標模式的規律有序可檢測的優點,又借鑒過程模式的過程開放發散有創新的優點,建構一種實用性的新課程設計模式。自然模式課程設計既反對單一傳統的目標模式設計,又對過程模式的脫離課程目標的懷疑,主張課程設計應該綜合考量各種教學因素。自然設計模式包括三個元素:教育立場、教學思考、教學具體設計。其中教育立場是課程設計者的主觀意志和思想,是整個自然設計的引導;教學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學過程課程設計的進度把握方案,要求要靈活開放;教學具體設計是在前兩個環節的基礎上,依據設計者的意志設計具體的教學過程。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然模式課程設計的折中原理進行課程設計。第一,設置開放性而不是標準化的教學目標,目標起著對教學的引導作用而非具體的規范。第二,主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屬于參與角色,例如在一堂語文課中,對某個句子的修辭改用何種修辭手法,教師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學生來選擇,而教師則引導學生具體認知修辭手法是否與該句子合適,經過分析與選擇后得出最優的答案。
5 情境模式課程設計
情境模式課程設計最早是由美國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爾貝克和斯考特等人發展。情境模式課程設計試圖通過對某一情境分析來解決和回答教學問題,在情境分析中運用和掌握知識。情境模式與課程設計的結合會涉及到多方面內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會因素、學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問題,通過情境分析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認知事物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模式進行課程設計。第一,情境分析。首選設計好帶有若干能獲取學情信息某一情境,然后讓學生分析情境,通過分析情況明確基本學情,如他們的認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據基本學情來設置教學目標。第三,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建立學程。第四,對學生的情境分析運用目標知識進行引導,完善他們的思維和認知能力。第五,最后反思教學過程,總結經驗。
參考文獻: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為哲學名詞在教育、教學中可以理解為教育、教學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以發揮教育系統的最大效益。理論上,課程整合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考察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整合思想把各門學科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門課程的內容強加在另一門課程上,而是在考慮到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把幾門相關學科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同一個問題,從而使各門學科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使教學系統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下提供的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更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下支持的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
語文課程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很強的實踐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綜合性。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這些學科性質特點為兩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學形式的出現都需要先進、科學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作支撐。建構主義的“學與教”和多元智能理論便成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討論等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人類思維和認識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認真看待學生的個性差異。
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營造的語文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多元智能可能獲得一種潛移默化的、浸潤式的發展:如果有意識地在這種設計下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建構,自主活動,學生將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及實例
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教學的計劃或范型”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探索。
如在教學《恐龍》一課前,先讓學生閱讀課本,提出問題,加以歸類、總結,通過在網上查找的資料供學生閱讀文字,觀察圖片,觀看影視資料,瀏覽相關網站等,豐富學生對恐龍的認知,同時開展朗讀、交流、討論等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這種教學內容的問題化,教學過程的探究化,教學活動的網絡化的語文課堂試圖體現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的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反思
1、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面對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學生不知去哪兒查資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資料;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后,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宣讀;或者學生能夠選出相應的資料,卻無力針對資料談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訓練他們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信息的快速瀏覽能力、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實踐中掌握對信息的選擇、整理、加工和表達的能力,同時給予及時的信息評價,幫助他們信息素養的形成。
2、適時運用 “留白”
語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個又一個逼真的形象,以這些形象激發人們去想象、體驗,進而產生共鳴。文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視頻圖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慮地選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總是把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情景以圖像、動畫、聲音等形式展示給學生,會剝奪學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機會,減少他們自主參與活動的機會,壓抑他們想象的靈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因此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適時巧妙地運用國畫中的“留白”手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親身體驗語言文字,在直覺與靈感之間感受語文的鮮活形象。
3、莫忽視學習評價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業的多元化;動態化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8-053-01
新課程改革啟動后,如何讓新課程標準中的新理念落實到小學語文學業的評價中去,真正實現小學語文課程目標,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放在眾多小學教師目前的重要課題。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中,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對小學語文的學業評價提出以下兩方面的改革。
一、評價內容多元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評價“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根據語文素養構成的內容,確定如下評價指標:(1)語文知識和基本能力(包含漢語拼音、識字寫字、口語交際、閱讀、寫話)。(2)語文實踐活動(含口語交際、手抄報、參加信息交流活動等)。(3)語文學習習慣(含讀寫姿勢、朗讀習慣、思考發言、信息收集、資料整理等)。(4)人文教育效果(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受到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程度)。
這正如新課標中指出的“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边@將有助于語文歸真返璞,使語文教學不僅重“知識與能力”,同時也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語文不再是對“詞語解釋”、“中心思想”的死記硬背,而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針對上述內容,我們設計了“語文素養評價單:
1、語文基本能力”包含“漢語拼音”、“識字寫字”、“口語交際”、“閱讀、”“寫話”
每項設“優、良、及、待及”,根據答題情況進行評價,完成得很好得優,按等級依次類推。其中“漢語拼音”、“認字”可根據認讀的數量來確定等級。(1)漢語拼音:主要測評學生能否準確地拼讀音節。認讀內容為》A普通話常用音節表;B四年級以上各冊語文教材后的生字表,認讀生字上的音節,統計認讀的正確率,相應地打上等級。(2)認字寫字:主要測評學生能否準確地認讀教材中要求人的字,能否正確、端正地書寫教材中要求寫的字。(3)口語交際:聽一段話,說說基本內容。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從態度大方、有禮貌、語言清楚方面評定星級。(4)閱讀:一年級重在檢測背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根據學生課外閱讀的材料及閱讀量加以評定等級。(5)寫話:可以利用看圖寫話、貼圖寫話、畫圖寫話等有趣的形式,激發展開聯想,寫想象中的事物。關注生活,寫出對周圍的認識,建立寫話檔案進行評價。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采用標準對照評定等級。為了方便操作,分為三個等級:“很好”、“一般”、“再努力”,教師只需在相應的括號里打“√”。“自評”由學生自己評,“他評”由同桌、老師、家長根據內容分工評議。
(1)上課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習慣)
(2)天天朗讀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習慣)
(3)課堂內積極舉手發言,敢于提問并參與討論。(態度)
(4)敢于提出不同的問題,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態度)
(5)作業書寫認真、工整,卷面干凈。(習慣)
(6)課堂中善于與人合作,傾聽別人,表達自己。(態度)
(7)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做事有計劃。(習慣)
(8)讀寫姿勢端正。(習慣)
(9)經常看課外書,看兒童報刊,收看少兒節目。(習慣)
(10)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語文熱情高漲。(情感)
(11)通過所學知識對個人及社會形成正確的認識(態度)
(12)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及克服困難的意志。(情感)
上面這些內容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受這些因素本身比較難量化測量的影響,在傳統考試題目中,這些素質的測查是不重視的。這些內容的評價主要參考日常的觀察記錄或通過各學科的考試適當滲透。
3、實踐活動
實踐能張揚孩子個性,施展孩子才華,通過實踐活動的評定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使孩子的語文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發展。
“他評”由家長根據孩子情況進行評議。
(1)每星期至少一次在社會生活中識字。
(2)每星期收看一兩次少兒節目,能說標題和主要內容。
(3)利用自己課余收集的商標、圖片等制作剪貼報。
(4)一學期至少參加一次社區活動,并口述活動過程。
(5)結合語文學習,仔細觀察大自然中的事物,用口頭或圖文方式表達觀察所得。
(6)每學期開展一次“讓我試試看”活動,可以是手工制作、做小實驗,或是小養殖等。
【關鍵詞】語文教學; 重視; 綜合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把綜合性學習和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并列在一起,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明確表述了再各個學段中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和要求,體現了分科視野下對課程綜合化的追求,成為語文課程創新的一大特色和改革亮點。我們應該重視綜合性學習的教學,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立足于小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有意識地綜合開發和利用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等課程資源,運用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主活動中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語文學習方式。下面我談談重視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設置的背景
在語文中設置綜合性學習,既是新世紀課程結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
從社會發展需要綜合性學習來看,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時代的發展變化對人才和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世紀的人才要有廣闊的視野,具有廣泛而一體化的知識基礎、高度的科學文化素養,有探究的習慣和態度,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新世紀教育的目標將由專一、專學、專業、專才發展到博學、廣智、多能、通才。
從語文課程改革與發展呼喚語文綜合性學習來看,無論是語文課程的性質還是語文教學的實際,都急切地呼喚著語文綜合性學習,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促進語文素養的形成于發展,這是語文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內在要求。新教材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編排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單元由“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部分組成;圍繞“閱讀”的中心主題,把活動、寫作、口語交際整合于“綜合性學習”之中。新教材讀有嚼頭,寫有源頭,聽說讀寫,相互促進。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簡化了頭緒,突出了重點,又便于學生在實賤活動中提高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
2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從課程設計的角度說,語文綜合性學習突破了傳統的狹隘的語文課程觀,用聯系的、綜合的開放的觀點來理解語文課程,加強了課內外、校內外教育的整合,把語文教育延伸到學生生活與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密切了語文課程與多個領域、其他學科的聯系,從而使“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不再停留在認識層面,納入了課程實施的視野。
從課程目標的角度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綜合性學習不僅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而且提倡多學科聯系、跨領域學習、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和團隊精神,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從課程實施的角度說,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C合性學習正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使學生在真實的問題與情景中活用已學到的知識并學得新的知識,從而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從新教材對課文選文的要求說,每篇課文既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的情感美感;又適合作為學生閱讀的范例,便于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前提示和課后練習,也盡可能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在綜合性學習中,對語文實踐活動、寫作、口語交際的設計,也都力求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3綜合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從“課前提示”看,著力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盡快進入課文所設定的情景中去,激發創新欲望。
從“課后練習”看,在保證語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增加了主觀性、開放性練習,突出了“探究”、“體驗”、“討論”等練習方式,部分練習還有拓展性內容。所有開放性練習都提倡多向思維,讓學生在不同意見的碰撞中,激發靈感和悟性,增進創新意識。
在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合作學習對于中小學教育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語文課程改革實施的深化
在育人方面,課程設計是總的指導,體現了教育的價值取向,制約著教師的教學活動,同時對于學生的成長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深刻的意義。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化,教學方式也需要相應的做出調整。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與最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基本理念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合作學習是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最優途徑之一。在語文課改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由于語文課程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單單是接收知識,而且還要積極的參與,通過這種積極的參與來達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目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能夠讓每個個體都能積極參與,從而實現對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這與語文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相一致的。
2.有利于課堂氛圍的改善與活躍
傳統小學語文課堂,基本上是“灌輸式”的教育,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老師主動學生被動,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久而久之,學生就成了只會接受知識的機器,這與我國語文課程改革所要求的目標是不相符合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能夠更好的處理學生和學生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得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加強相互交流與合作,來提升學習的自覺性。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具體措施分析
1.加強學生對信息的整理
作為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教學之前,應該分配給學生一些任務,讓學生自主的對相關的信息進行收集,從而提升所搜集的信息的價值。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逐漸的養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習慣,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語文課以及課文的理解能力。由于語文課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每個學生不可能搜集齊全,因此,通過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得不同的學生之間共享各自搜集的信息,與此同時,學生個體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全面理解與掌握。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上課之前,應分配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主的去完成。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詹天佑》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任務:
(1)搜集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座山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
(2)針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山勢,通過畫圖模擬出中部鑿井法和兩端鑿井法;
(3)小組合作表演火車沿人字形鐵路路線的行駛方法;
(4)通讀課文,初步了解本文所體現出來的意義。學生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不僅能初步體會出詹天佑杰出的設計才能和創新能力,同時對于八達嶺和居庸關的地理位置和歷史也有了一個了解。在正式上課時,不僅課堂氛圍活躍,而且學生之間通過相互合作交流,拓寬了原有的知識面,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2.促進學生相互交流的力度
傳統語文課堂上,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地位,互動的機會不多。運用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該將課堂留給學生,增強學生之間互動的頻率,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互動學習帶來的樂趣。作為教師,上課時不但要讓學生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而且要對于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進行正確的指導,從而更加明確的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例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將班級內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內的學生之間通過學習,以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小組內由于每個學生都搜集了各自不同的信息,因此學生之間可以進行信息共享,以彌補每個個體知識不足的缺點。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對于自己的不足能夠有著清醒的認識,進而在合作學習中彌補自身的不足,不斷完善自己。此外,在合作中,每個小組也應該充分的明確自己的任務和責任,遇到問題時,要相互協商,密切配合,共同解決。
3.安排課堂實踐,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語文教學不單單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運用知識的過程。新課改要求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運用合作學習方式,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小學語文課文大多數是趣味性較強的文章,一些課文完全可以通過學生表演實踐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語文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對于一些趣味性很強的課文,教師可以對課文進行改編,設置不同的角色,讓各個小組內的學生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這種帶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能夠最大限度的展現學生動手能力的一面,與此同時,在表演中,學生必須進行相互合作,這樣也提升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此外,還有一些關于自然風物的課文,教師完全可以將課堂搬到野外,讓學生充分的接觸大自然,在不斷的相互參與中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結語
一、小學語文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存在的弊端
現在的小學語文評價并不是至善至美的,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小學語文評價方法的單一性。
現在,評價教師語文教學效果和檢查學生學習語文的質量的唯一方法就是筆試。每學期期末那張語文試卷,不能科學、全面地反映出這一學期教師的語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顯然,單純依靠一張語文卷,僅憑學生的筆試,絕對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學生的真實語文素養。例如,筆試不能檢驗出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不能檢驗出學生的閱讀習慣,等等??梢?,這種單純依靠筆試的檢驗方法,束縛了教師的活動,制約了語文教學的發展,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
(二)小學語文評價內容的片面性。
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包括漢語拼音、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內容,由于受考試方法――筆試的影響與制約,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處處圍繞考試教學??际裁?,什么就是重點,就教什么,那些不考或筆試無法考的內容,就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可以說,考試內容的片面性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教師被考試這根“魔棒”所束縛,考試方法的單一性決定了考試內容的片面性,考試內容的片面性又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正因為如此,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才得不到全面的培養,參差不齊。小學畢業,學生在寫字、閱讀、口語交際能力等方面,離課標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完善現在的語文評價方法,是勢在必行的,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關鍵。客觀評價教師的語文教學過程,檢驗學生的語文素質,是促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構建多元的小學語文評價方式
針對現在小學語文評價的單一性和內容的片面性,構建客觀的、全面的、多元的小學語文評價方式十分必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方法,重點突出檢驗教學過程,及時反饋,比較真實地反映語文教學的全貌和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小學語文課標提出,要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
小學語文評價內容,主要有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部分內容,評價方式應遵循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一)寫字評價。
1、目的。通過對教師寫字教學的評價,加強對寫字教學的管理,提高教師對寫字教學的重視程度,力求達到課標對各年級學生寫字的要求。
2、操作。(1)首先,要根據課標對各年級學生寫字提出的要求,使教師教學有的放矢,也使評價有據可依。(2)驗收可以用平時作業及抽查兩種方式,以作業為主,由寫字教師負責;以抽查為輔,由教研組長或主管教學領導負責。(3)對學生的寫字作業的評價可采取等級制:優秀、良好、及格、待及格。教師要依據各年級的寫字教學要求,以鼓勵為主,認真批改、指導,并做好批改記錄。(4)學??沙闪ㄅd趣小組,舉辦書法競賽,定期展覽學生的書法作品,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從而營造良好的寫字氛圍,推動寫字教學的發展。
(二)閱讀評價。
1、目的。為了全面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達到課標規定的教學要求,完善筆試的不足,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從而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受到更全面系統的訓練。
2、操作。要轉變教師的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脫離筆試的制約。閱讀教學不能圍繞筆試轉,不能考什么就訓練什么,而忽視了其他內容,在抓好理解的同時,還應注重讀的訓練和閱讀量。
(三)習作評價。
1、目的。應該強化教師習作教學的全過程,引導教師注重平時的習作教學,抓好習作教學過程,從而提高習作教學效率。
2、操作。(1)明確習作教學的要求,包括教師的習作計劃、課堂結構、批改、習作篇數等。(2)學校領導要有布置、有檢查、及時掌握教師習作教學和學生習作的情況,有總結,有考核記錄。(3)學校要為教師習作教學創造有利條件。(4)學校要為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創造機會。
(四)口語交際評價。
1、目的。加強口語交際教學,有利于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2、操作。(1)要使教師充分認識到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2)口語交際訓練內容要豐富多彩,選擇說話訓練的內容要符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3)口語交際時間要保證。(4)口語交際課應注意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五)綜合性學習評價。
1、目的。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高效
怎樣實現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這是讓很多小學教師都迫切希望做好的工作,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屬于一項系統的工程,因此,教師要能夠處理好與學生以及教學工作之間的關系,只有協調各個影響因素的發展,才能夠形成閉合良好的循環系統,保證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教師要能夠從根本上認識到小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并保證各個階段的教學活動能夠體現出小學生的核心地位;還要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并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教師要能夠對教學目標加以確定
任何階段性的教學工作都需要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明確時,要能夠從學生整體現狀出發,綜合考慮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還要對學生之間的差距加以重視,在鞏固中等生和差生的學習基礎的同時,拓展優等生的學習面,避免語文課程定位出現偏差,出現兩極差距。小學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還要能夠選擇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也不同,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要能夠讓90%的學生掌握超過90%的教學內容,引導優等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開展具有挑戰性的練習活動;針對后進生的具體學習狀況來制定層次較淺的學習要求,從而實現循序漸進。教師還要能夠做好語文教材的鉆研工作,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重難點進行琢磨,了解小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并考慮他們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設計針對性較強的應急方案,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設計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
小學語文課程設計過程中要能夠設計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選擇“方案展示、策略互動、兩個導學”的教學模式,首個導學就是讓學生能夠進行課文自主閱讀,并引導小學生對課文語言加以感知;第二個導學則是引導小學生進行課文語言的品評,教師要能夠輔導小學生開展各種綜合訓練活動,并掌握語言知識的運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過程中還要能夠訓練學生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服務,讓其導學和學生的閱讀互相滲透、互相促進,體現出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以及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性和有效性。
三、進行精彩的課堂展示
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展示工作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主要環節,對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調動、學生思維方式的啟發、學習注意力的集中有著直接的影響,從而讓學生能夠開展活潑生動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自我獨立思考的幫助下進行知識的貫通,不斷提升小學生的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貫穿于整個教學課堂的始終,當學生在課堂之上進行自我展示時,教師要避免學生出現形式主義的各種回答,要讓他們不斷對自我思維進行發散,還要能夠對學生給出的各種回答進行揣摩,做好點撥和引導工作,從而實現教學相長。教師在課堂展示過程中還要引導全體學生都能夠積極進行思考,讓所有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激勵小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通過全體討論和思考給出相應的解決答案。
四、教師要能夠轉變自我教學理念,開展師生合作活動
教學理念的轉變能夠達到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教學理念主要表現為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核心思想,也對教學質量和教學高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和組織者,也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式的領導者。因此,在進行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選擇時,要能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起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教師成為小學生的合作者、伙伴,幫助他們形成較為完整的學習思維。教學理念的轉變還要能夠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成績進行綜合考慮和判斷。
要想能夠保證小學語文生本高效課堂的構建工作順利進行,教師要能夠不斷增強個人魅力,教師在教授系統的小學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要在工作之余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拓展自我知識面,從而讓小學生更加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并且愿意聽從教師作出的教學安排,實現師生有效合作的教學目的。
五、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出和推廣,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受到了很多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的重視。構建高效課堂是當今很多學校進行課堂改革工作的重要工程,在實際構建過程中首先要能夠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并給予學生高度的重視。本文主要從當今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實際狀況出發來對小學語文高效教學課堂的具體構建措施進行分析和探討,從而保證語文教學活動能夠更加順利地進行。
參考文獻:
[1]陳榮.如何構建小學語文生本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2:186.
[2]朱麗娜.立足生本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5,02:107-108.
[3]陳熙.談小學語文生本閱讀課堂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