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2 17:03: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基本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不斷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如果家長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文化修養,且能注意不斷地學習,使家庭德育從知識上適應孩子的成長和時展的要求,必然會在孩子心中保持較高的威信,孩子自然也會樂于接受家長的教育。作為二十一世紀合格的中質國父母,家長應從哪些方面提高自身素呢?
高尚的道德素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且是長期的全方位的教師。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熏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長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舉止,會深深感染孩子,子女“自然似之”。家長的崇高品德就是一種教育力量,不僅能影響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而且能影響家庭德育的效果。因此,家長們應該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心理素質。由于孩子與家長的心理存在一種神奇的融合和感應,對家長內心的重大變化經常有迅速的反應,家長的行為和與之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態對子女影響極大,家長的心理狀態,對家庭德育的質量起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證實,家長有心理障礙,會投射到子女的心靈上;家長具備明朗、達觀、善良、坦誠的心理素質,子女往往具有一個良好的個性和優秀的人格。因此,要培養高情商、心理品質優秀的子女,家長本身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一定的文化素質。家長的文化素質對家庭德育質量有著重要影響。一方面,家長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可滿足了女的求知欲望,為子女樹立熱愛學習、熱愛知識的榜樣,掌握德育的主動權,另一方面,家長的文化水平又影響著家庭德育的效果。而且未來的家庭是學習型家庭。因此,家長需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必要的德育能力。家長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等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德育能力?,F實生活中,每個孩子都有個性差異,德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千差萬別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因此需要家長具備必要的教育子女的能力,能妥善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這是家長素質中重要的一項,直接關系著和諧家庭德育的進行、效果和成敗。
二、構建和諧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一種感化式、終身式的教育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活動的重要環境,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家庭德育能夠順利實施,達到德育目的的重要前提。構建和諧家庭環境主要從主觀環境和客觀環境兩個方面著手。
主觀環境。它是指可人為調控的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氣氛和家庭的期望水平等。不良的家庭氣氛易產生心理損傷,出現不良人格特征,如暴躁、抑郁、傾向等,也易導致離心力增強,從而使家長正面的德育信息不能為子女有效吸收。此外,不良的家庭氣氛還會傷及家長對子女及學校德育關注的積極性,家庭因此會成為對學校德育產生負效應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氣氛,產生良好的德育影響。良好的家庭氣氛使學生在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輕松性、自律性、恒有性等品質上獲顯著優勢。家長的期望也是家庭主觀環境的構成要素之一。家長期望值的高低及期望構成均對學校德育產生影響。過高的期望值不僅從心理上給孩子以重壓,而且也因其不能實現而帶來父母、子女雙方積極性的損傷,極易產生德育的負效應。此外,家長的期望構成是目前國內尤其我國現階段存在的一個危險的傾向,那就是重子女的智育、體育、美育成就,而對學生的品德發展漠不關心,出現了“許多人花錢買智育、體育、美育,就是沒有人花錢買德育”的現象。由于學生社會化的構成不能僅限于智、體、美幾方面或一方面,且這幾方面的靈魂與動力建設都仰賴于德育,所以如果家長的期望結構未能實現合理配置,不僅學校德育而且全部德育大廈都有傾覆的危險。所以家長必須在期望值及其構成上都加以調控,才能營造有利于學生品德成長的家庭氣氛。
客觀環境。它包括家庭的經濟收入、居住條件、物質生活水平,以及“文化性”消費品占有情況。在這里,應著重家庭文化生活的建設,豐富子女業余生活,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如購置圖書資料、討論社會熱門話題,參觀藝術展覽,開展集郵書畫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家庭充滿文化娛樂氣氛,使子女在這種氣氛的熏染下不斷提高文化素質,陶冶凈化青少年的心靈,不斷提高和升華他們的思想境界。
搞好家庭德育必須構建和諧家庭環境。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經常處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中,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覺悟,和諧發展他們的個性,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三、靈活使用多種家庭德育手段
家庭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如環境熏染、體驗、情境、表揚、批評手段,以及討論、說服、示范等眾多方法。要善于運用多種德育方法、手段,根據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原理,筆者認為一般在子女年齡較小時,通常采用直接手段較為有效。所謂直接手段,包括讓子女親身體驗獲得切身的感悟,這樣的記憶效果比較持久。另外,也可以直接通過批評和表揚進行強化,而當子女成長到達一定年齡階段時,運用討論的方法更能以理服人??偟膩碚f,家庭德育中這幾種方法和手段常常交織在一起,很難完全區分開來。在很多情況下,父母要選擇適合子女年齡和個性心理特征的方法,針對特定的情境,把直接和間接的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這里要強調的是,無論什么情況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子女道德方面的示范和表率。
四、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促進家庭德育社會化
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必須建立起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各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當前,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都是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學生人格的成長和德性的養成往往不太重視。在許多家庭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學校幾年的道德教育效果也許就在父母的幾句話中毀于一旦。另外,社會因素在學生道德教育中也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去找一個游戲房和網吧很容易,但如果找一個讓教師和家長真正放心的場所還真是不容易。以前眾多的青年宮等重要的德育基地,現在不少都變成了游戲娛樂場所。此外,我們目前的媒體為吸引觀眾或讀者,提高經濟效益,大都充斥著言情、暴力等內容,卻缺乏正確的引導,最終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
因此,家庭應與學校、社會等方面主動配合,按照統一的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步調一致地教育孩子。首先,學校必須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圍。學校還可以向家長了解有關學生的具體情況,了解學生的成長歷程和家庭背景,做到比較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以避免因不了解情況而造成對學生的誤解,從而對今后的教育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并借助了解到的新情況不斷修正德育內容和方法。教師也可在與家長合作的同時,學習與別人交際的能力,推動合作工作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另外,家長們的職業、經歷和社會背景各不相同,他們可向學校提供大量的信息,教師可以從中學習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并分享家長的成功經驗,以改進德育工作。其次,學校應注意社會信息傳播的內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響,對社會環境的各種影響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調節,力求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以使受教育者朝著社會所期盼的方向發展。最后,家長們可以從下面一些方面支持學校的德育工作:如為學校提供教育資源,幫助學校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理解和支持學校政策,并配合和監督對政策的執行等。這樣,各種教育力量協調一致,共同關心下一代的成長,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侵擾,形成一個巨大的教育合力,這遠比任何一方單獨作戰效果大得多。
作者簡介:
1.德育原則是有效地進行德育工作必須遵循的()
A.基本要求
B.具體程序
C.具體方法
D.實施途徑
2.通過常規訓練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辦法屬于()
A.說理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樣示范法
D.實際鍛煉法
3.德育是教育者培養受教育者()
A.政治立場和觀點的教育
B.政治思想的教育
C.道德品質的教育
D.品德的教育
4.德育過程的基礎()
A.活動和交往
B.自我教育
C.學校教育
D.說理教育
5.德育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
A.認識水平之間的矛盾
B.智力水平之間的矛盾
C.品德水平之問的矛盾
D.能力水平之問的矛盾
6.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其進行順序是()
A.以知為開端,知、情、意、行依次進行
B.以情為開端,情、知、意、行依次進行
C.以意為開端,意、知、情、行依次進行
D.視具體情況,可有多種開端
7.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是()
A.教學
B.社會實踐活動
C.課外活動
D.班主任工作
8.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提出過的德育原則足()
A.社會化活動法則
B.教學的教育性原則
C.自然后果原則
D.知行統一原則
9.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德育原則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成功教育經驗()
A.烏申斯基
B.加里寧
C.馬卡連柯
D.贊科夫
10.通過操行評定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方法屬于()
A.說服教育法
B.品德評價法
C.榜樣示范法
D.陶冶教育法
二、辨析題
1.德育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過程。
2.“一個鑰匙開一把鎖”體現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則。
三、簡答題
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有哪些?
四、論述題
1.聯系實際,論述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2.聯系實際,論述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德育原則。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D
4.A
5.C
6.D
7.A
8.B
9.C
10.B
二、辨析題
1.錯誤。
德育過程和思想品德形成過程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點:
其一,范疇不同。德育過程屬于教育活動,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屬于素質發展范疇。其二,影響因素不同。其三,結果不同。
2.錯誤。
體現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
三、簡答題
德育過程具有以下幾條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斗爭的發展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
四、論述題
1.(1)這一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理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并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2)這一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教育目的提出的,符合德育過程的本質規律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正面引導與紀律約束是相輔相成的。
(3)貫徹這一原則的要求是:
①堅持正面教育原則。以科學的理論,客觀的事實,先進的榜樣和表揚、鼓勵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
②堅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啟發自覺。做到事要實,理要真,情理交融。
③建立健全學校規章制度和集體組織的公約、守則等,并且嚴格管理,認真執行,督促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
2.(1)這一原則的基本涵義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學生,又要對學生提出嚴格的、堅持不渝的要求。把嚴和愛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為。
(2)這一原則是教育者對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態度。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是辯證統一的,尊重信任是嚴格要求的條件,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取得教育效果。
(3)貫徹這一原則的具體要求是:
一、德育方法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的整體性問題是指為了充分發揮德育方法的綜合、整體效果,而應科學、合理地處理好德育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間的關系(德育方法內部關系)。
1.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與其他德育要素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關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統要與德育要素系統所包括的其他五個分系統——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管理和德育評價橫向貫通,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構成整體。德育方法不應游離于德育整體系統之外,而是發揮它在整體中、系統中的應有作用。例如,從德育方法與德育途徑的關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根本的區別,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途徑和方法是互相影響、相互制約、互相促進的。途徑決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選擇依賴于德育途徑。如課堂教學這條途徑,決定了講授法和說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實踐鍛煉法、考察參觀法則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進也會影響途徑的發展。例如,多媒體信息技術,開辟了網絡德育途徑”[2]。同樣,德育方法與其他分系統的關系也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整個德育系統中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而獨特作用的發揮又與它們之間的聯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
德育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問題,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統內部的關系,即各種方法的關系問題。國內有學者指出:“德育過程的復雜性和德育對象的多樣性與變動性,以及制約德育方法的諸多因素,決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種多樣又是緊密相連的。不同的方法各有側重,要各種方法巧妙的變換和組合是一種高超的教育藝術,它將使德育方法的整體效用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務。”[3]因此,方法的整體性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眾所周知,每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沒有一種方法是萬能的,是可以適用于每個人及各種情形的。一種方法,可能完成多種任務,實現多個目標,適合多類內容。同樣,多種方法可能完成同樣的任務,實現同樣的目標,適合同樣的內容;而且,多種方法優選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標、任務及內容。因此,要根據不同主體、不同時空、不同情形,合理選擇最合適的一種方法或多種方法,進而充分發揮各種方法的協同、整體作用,以便到達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1.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為4類18法:以語言說理形式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辯論法、演講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視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實際訓練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社會實踐法、調查訪問法、參觀考察法、常規訓練法、大型活動法等;以品德評價形式為主的方法,如獎懲激勵法、表揚鼓勵法、評比選優法、操行評定法等[2]。除此之外,還有以自我教育為主的自我修養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樣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時期的發展有所側重。
2.德育方法的選擇問題
方法的根本問題也是選擇問題。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須學會在豐富多樣的方法體系中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此,科學而藝術地選擇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視,也是作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備素質。方法的選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要依據工作的出發點及不同情況和需要,靈活選擇。具體到某種原則,人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列舉出許許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時代性、開放性、實效性等等,這些原則都有其合理性,對實際工作也有一定的啟發價值。但由于上述原則提出及排列的依據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們可以列舉無數有關原則,從而使原則的指導價值打了折扣。鑒于此,我們試著遵循一定的邏輯規則,演繹出如下德育方法選擇的原則,使德育原則既有限,又有效,解決了前述問題。
筆者認為,原則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確幾個前提條件,第一,為誰的問題。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務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為的問題。要想實現德育目的,必須按照事物發展的軌跡或者規律運作。第三,何時的問題。而規律的作用是在實際情形下發生的,這又離不開社會發展歷史狀況及時代特色的制約。第四,誰用的問題。方法畢竟是通過教師的選擇才發揮作用的,因此,教師的自身特點往往影響方法的選擇,即教師應該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方法。我們可以把上述層次的原則視為一級原則,它還可以分別劃分出二級、三級原則等。根據這種分析,我們認為德育方法的選擇原則(一級原則)問題可以表述為以人為本(促進入的發展)的原則、合乎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歷史性原則(時代性原則)和教師主導性原則。這些原則都可以具體到某一級教育,比如,對于當代初中學段的學生而言,則可具體為充分促進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則和遵循初中生品德發展規律的原則、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的原則和適切教師風格特點的原則等。三、德育方法的實踐性
傳統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機械的、脫離社會實踐、脫離生活實際與脫離時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學生也無法有自己的真實的體驗和感受,缺乏情感性?;诖?,筆者認為,德育方法必須強調實踐性,即重視德育與實踐的結合,使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及引導學生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并在實踐和生活中,強調學生的情感和體驗,從而收到良好的德育實效。
1.要重視德育的實踐性——在實踐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實踐中展現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4],這已是古今中外人們的共識。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德育根本上也是實踐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過程應凸顯實踐性,應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德育的起點,是與學生的已有體會和經驗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實效,是通過實踐來加以提升、檢驗和展現的。德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道理與已有經驗相結合,然后內化為自覺的要求,隨之產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實踐中外顯為良好的精神面貌、優秀的意志品質和正確的行為習慣。具體而言,學校除了強調德育與已有感受和體會相結合外,還應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諸如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生產勞動、科學考察、遠足等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策劃、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吸納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活動過程,并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力發展他們的主體性,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在豐富而有意義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同時,通過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責任心、組織能力等等也會得到較好的培養。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歸學生真實生活,并引領學生的未來生活
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為“約束—壓服—控制”,容易導致學生產生病態的壓抑心理和專橫型的品質,給師生制造心靈上的隔閡,甚至情緒上的對立,以至于壓抑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削弱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作用。因此,傳統的“管、卡、壓”等措施不能做到發揮學生主體以及尊重學生的自主道德選擇。所以,必須將生硬的道德灌輸教育還原成學生生活和成長的過程,進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尋求學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價值,從而使德育工作可親、可近、可信,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同時,德育還應高于生活,要考慮到生活的未來性和發展性,積極引導學生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比如,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從這種感性發展到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為未來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擔的任務和應具有的品性做儲備。
3.內心體驗——情感是德育加強與實踐及生活聯系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點
德育的本質在于育德,要培養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與人對道德的體認及感悟須臾不能分離。因此,要在實踐過程中和現實生活中,不斷加強體驗性教育,調動學生的同情心、責任心及良心,充分發揮情感的作用,使之在學生內心中留下美好、幸福的情感烙印,從而達到以情認知、以情促意、以情帶行的境界。情感的積極介入,就可以改變過去空洞枯燥的說教,變“刻意”教育為“無為”教育,發揮“陶冶”、“暗示”、“體驗”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斷和自我體驗。進一步講,“德育對象的情感對其德育接受意愿、接受程度都會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德育實效”[5]。
參考文獻:
[1]孫少平.改革開放時期中小學德育的發展與問題探討[J]教育發展研究,1999(12).
[2]詹萬生.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總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利小紅.淺談中學德育的實施方法[EB//OL]http://chsgez.100point.com/school/chsgez/items/校長文集/xz23.htm.
關鍵詞:德育教育;班主任工作;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38-02
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通過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思想觀念還不成熟,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從而規范他們的行為作風,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習慣,不斷塑造優秀的人格。
其次,通過德育教育促進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即是一個教育的過程,也是談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班主任可以將學生放在平等位置上,以朋友的身份通過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互動,使他們學習、 認識和理解做人的道理以及為人處世的理解方法,讓學生在平等、 輕松、 愉快的環境氛圍中培養良好、正確的做人做事行為。
最后,通過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的生活常識。中學生由于處于心理、生理發育的重要時期,年齡較小,自我保護意識不足,加上判斷力低, 對社會及周邊環境的了解認識不足,對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識匱乏。小學班主任通過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小學生更加充分、 全面地了解和認識周圍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潛在的一些客觀或人為造成的安全隱患問題, 提高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在應對危險問題時的反映能力和自救能力,進而更好地確保小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
2.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2.1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陣地。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班主任開展工作的重要陣地。因此,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要追求表面,而是立足于簡單實際的工作,這才是德育的重點。班主任教師要注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守則,并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和創新方法利用好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作為一名班主任,學生的能力的發展、品德的養成、創新精神的培養是開展班主任工作的永遠追求。經過多年的德育工作,不斷總結和完善工作方法技巧,例如要非常注重班級班風的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集體才會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再把這些正能量好好利用,就會使學生的學習、各項活動取得更大更好的效果。只有不斷地總結工作經驗,及時調整和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陣地作用,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的提高,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德育教育有助于班主任工作實效性的增強。班主任工作與學校其他工作一樣,都能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但是,如何開展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更大的成效,是每一個班主任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無論班主任工作是怎樣的復雜,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塑造積極向上的人格。而班主任工作效果如何與學生的主觀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接受與認可是班主任工作順利實施的關鍵。只有在學生廣泛認可和接受并得到健康成長的情況下,才能促進班主任工作發揮實效。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以德育工作,促進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和體驗,培養他們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并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提高他們對班主任工作的認識,乃至參與到班主任工作中來,從而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
2.3 德育教育有助于促進班主任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班主任工作應該實現科學發展,以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德育工作貫穿在班主任工作中,不僅影響著學生,也影響著教師自身。德育工作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科學發展。一方面德育的工作對象與班主任的工作對象是一致的, 這有利于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把班主任工作滲透其中, 讓學生在接受德育時,自覺主動地做好自我管理和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去,促進班主任工作有步驟有條理地開展。
3.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效果的幾點建議
首先,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熱愛學生是教育工作者工作的動力源泉,也是德育工作開展的出發點;尊重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建立溝通和互信的基礎學會尊重的關鍵是要學會賞識學生,善于通過激勵表揚手段,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長處要讓學生在自覺參與德育中感覺到尊重,在尊重中感受到理解、肯定、支持、鼓勵,在師生的平等交流中產生思想的碰撞并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達成共識。
其次,不斷豐富與創新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德育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和不變主題,已經在學生心中產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要想實現德育工作的新發展,就必須賦予德育工作新的靈感、注人新的力量要結合學校教育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學生出發,開拓創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開發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善于在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因素,各項活動的開展和各種實踐活動都要融人和體現德育主題。
最后,激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勵是有效的催化劑,能夠產生巨大的能量,激勵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善用激勵、合理激勵、科學激勵人都有渴望獲得認可、獲得同事尊重、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處于生理、心理發育階段的青少年,這種心理需求是激勵的基本出發點和實現有效激勵的根本保證。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是中學生教育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對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教要深刻認識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積極探索新方法新途徑,充分發揮德育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必要的條件和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韓傳信,段多梅. 提升高中班主任德育能力的實踐方略[J]. 教師教育研究. 2015(02)
【關鍵詞】問題解決 中職學生 德育教學
中職學生正處于生理快速發展,心理發展不均衡的階段,這一階段對于學生開展德育教學,極度需要教師使用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如果一味地按照傳統模式灌輸學生德育精神,導致德育課程枯燥無味,學生興趣缺失,因此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中職德育工作的教學。用什么方法來提升學生德育培養的熱情,增強德育教學的質量呢?這里介紹一種比較新型的德育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
問題解決教學方法,簡稱問題解決法,這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它主要是指教師為學生提出德育問題情境,通過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道德體驗和認知進行分析和假設,進而解決德育問題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著問題提出者、方法引導者的角色,解決問題的主體回歸到學生主體上來,通過學生自身的已有道德認知,進行適當的道德體驗,最終解決道德問題并作出道德評價。
問題解決教學方法的特點有如下三點:
(1)問題代表性。既然是問題解決教學方法,教學的出發點是問題,那么對于教師所提出的德育問題必須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教學過程中所運用的問題既要來源于生活實際,又要具有非常普遍的適用性。
(2)實踐性強。由于這種方法開展德育教學,主要的基本依據是教師提出德育兩難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我分析和判斷來做出正確的符合德育培養標準的問題答案,因此,在此過程中需要學生不斷地實踐。
(3)互動性增多。當教師采用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進行德育教學的時候,由于這種模式的基本構建必須由教師作為問題的提出者和解決過程的引導者,注定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增強,通過師生互動展開德育教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
進過上述介紹問題解決教學方法的主要定義以及基本特點后,我們重點論述這一德育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程學習中的應用。
一、課堂上德育內容教學應用問題解決法
德育的開展最為重要的就是德育內容,通過一定的內容表達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德育知識和德育思想。當然運用問題解決法在德育內容上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中職德育教學過程中,有這樣的內容:誠實守信?;谶@一點內容開展教學,教師首先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情境:當下好多貧困大學生申請了助學貸款,但是當大學四年畢業后遲遲不交還銀行貸款,請評判一下這樣的行為?問題提出后,中職學生對于很多此類大學生的行為作出總結和歸納,最終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實現教育必須嚴格遵守誠實守信的做人之本。
二、課堂上,提出德育兩難問題,培養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
對于中職學生德育的培養最為根本的就是培養學生有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如何通過問題解決法來培養呢?提出德育兩難的問題,更加清晰地讓學生做判斷。比如教師在上德育課的時候,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一個年邁的老奶奶住院了,她的兒子很窮苦沒有錢為她交住院費,但是為了母親的生命,他去偷別人的錢來交住院費。請問面對這樣的情況,你是如何評判這個年輕人的行為的?當教師提出這樣的兩難問題后,學生肯定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但是最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回歸到“偷錢是錯誤的,甚至是犯法的”這一論斷上來,讓學生學會面臨道德兩難的時候做出正確的判斷。
三、在德育教學的原則上,運用問題解決方法要到位
德育的原則有很多,比如因材施教原則、直接性原則等,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盡量配合德育的教學原則,才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比如教師在給學生教授“敬業精神”的時候可以舉出一個為事業鞠躬盡瘁的例子和一個相反的例子,提出直接問題:你要做哪一種人?學生會直接反應做前者,這便是結合直接性原則來開展德育教學工作的方法。
另外,在問題解決法運用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問題提出前,教師一定要結合德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問題設置。
2.問題提出后,引導學生從正確的道德觀念出發,找出正確的道德實踐方式。
3.問題解決要符合道德評判標準。
4.最后一定要善于總結評價,給予學生正確的問題結論。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職德育教學過程中,深入應用問題解決方法,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切實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筆者通過實踐和經驗總結,研究了關于這一方面的問題,希望本文的結論能夠為廣大同行的教育工作帶來有用的幫助,也希望廣大德育教師提出意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關鍵詞:中學德育教育;國外模式;中國;啟示
目前中國經濟社會正處在深刻轉型的關鍵期,經濟社會大環境中諸多不利因素對中學德育教育產生一些消極影響,也增加了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難度,迫使學校、家長和社會公眾對中國目前中學德育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模式進行反思。本文通過對國外中學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從中得以啟發,使得我們的中學老師和相關德育人士與時俱進,不斷在變革中探索與中國國情相適合的中學德育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
1中學德育教育
德育(moraleducation)也稱道德教育,“德”主要內涵是思想道德品德,而“育”則是指培養教育。一般認為“德育”這一詞在18世紀70、80年代早已經形成了。直到英國學者斯賓塞在《教育論》(1860年)一書中,明確把教育劃分為“智育”(intellectualeducation)、“德育”(moraleducation)和“體育”(physicaleducation),“德育”才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和名稱。從狹義來理解“德育”指的就是道德品德教育。而從廣義而言,德育的內涵和外延就比較豐富,它是一個整體的互動過程,主要指的是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師)按照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要求以及被教育人員的需求,依據人生發展不同年齡段的思想道德和品質形成的特性和規律,運用不同的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在理論和實踐中對被教育的人實施的道德品質、政治立場以及心理健康等相關素質的培養和塑造。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通過對德育教育概念和內涵的分析和理解,我們得知德育教育是有一套相應的運行機制,具有一些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而這些相關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最終會形成一定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有鑒于此,所謂的德育教育模式就是指運用具體的方法和手段進行道德教育、塑造、培養,進而形成具有一定理念、主體、方式的教育關系體系。中學德育教育模式的形成與一個國家的國情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國制訂的德育教育任務目標和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習慣有關,只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才能建立和形成科學合適的德育教育模式,進而確保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使德育獲得應有的效果。
2國外德育教育模式
一是理論教育模式。這種德育教育形式的核心理念和規則來自于現有社會中已經形成和存在的價值理念,是從這些價值理念中抽象歸納出的更具一般意義的社會道德規范,并將其細化為具體的相對穩定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規則。進而將這些細化了的道德規范構建成一個系統的德育教育體系,并由老師、家長及其他教育人士向青少年進行引導和灌輸,使他們理解、認同并最終接受這些道德規范和規則,最后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習性和人生價值觀。理論教育模式主要通過講解、教授、強化、訓練、榜樣典型、表揚獎勵、處罰懲戒等來實現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目標。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現論教育模式的開創者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強調:“偉大品格的養成,需要通過科學、嚴密的管理和教學模式。管理是為教學服務,而教學是德育的最主要途徑?!焙諣柊吞卦趯W生的德育教育上偏重宏觀理念上的教導,但是其方式手段也并不固化死板,他認為德育教育是一個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互動過程,老師應該比較好地掌握學生心理活動和行為,進而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培養和約束,使其能夠遵守相應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并逐步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習性和價值觀念。從理論教育模式的理念、內涵、方式、方法的分析,可得出其主要有以下特性:首先是德育教育主要是以教師作為施教的主體,在德育過程中老師或教育人士主要采用主動的講解、教授、訓練、培養等來實現既定的德育目標和任務,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第二個特點就是德育教育的實施手段和方式主要還是傳統的填鴨灌輸、強化、樹立榜樣典型,獎勵或懲罰(訓誡、懲戒)都是為了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的輔方式和手段。二是自我教育模式。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主要由美國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提出的,并由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這種德育教育模式倡導摒棄理論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為主體、學生為客體被動接受的填鴨灌輸的傳統教育方式和手段,非常強調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自我學習和調節能力,主張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為學生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學習和培養的氛圍和環境,讓其在良好的環境氛圍和基本道德規范中自我學習、調節和發展,并且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運用各種手段方式使學生參與多樣化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和實踐,進而使學生逐步實現道德的自我塑造。杜威明確反對傳統的填鴨灌輸式的講授、強化、懲罰訓誡的教學手法,反對將學生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產品”進行統一化的培育。他非常提倡學生在基本道德規范內的自我學習和發展,非常推崇美國式的獨立、個性、自由的教育理念和精神。他提出了自我教育模式的三個核心主張: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成長以及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自我教育德育模式強調學生自我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主張學生自己調節發展,進而形成內化的道德習性和價值。其主要的實施方法和手段有:情景模擬、對話交流、參與互動、自我學習、角色扮演、現場實地體驗等。自我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以學生的自我學習自主發展作為道德培養的主導;二是自我學習和發展是在符合基本的社會道德規范和原則的范圍和基礎上進行的;三是非常注重道德教育的氛圍和環境,尤其是學校和家庭的環境,重視環境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的作用;四是非常強調注重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影響。三是新道德教育模式。此種教育模式主要是由美國的教育家弗里肯納、英國教育家威爾遜等著名學者在分析批判了理論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梢哉f新道德教育模式是理論教育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的有效結合,它既強調通過講授、強化、訓練、榜樣典型、獎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約束,又非常注重學生自主性的自我學習、自主發展,關注學生的獨立、個性和自由;不僅重視傳統理論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而且也強調實踐活動對德育的影響。英國著名教育家、新道德教育模式的支持者威爾遜指出:“如果追求奴隸制度,需要的是規則和鞭子;如果追求民主社會,那么需要的是復雜的機制和交往的環境,道德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贝朔N道德培育模式不是靠強制灌輸,更不是處罰與懲戒,而是在基本社會價值理念基礎上的自我發展學習的健康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這些實踐活動應該是有一定目標來進行引導和培養的,而不能是隨意而為的。因此新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模式,它的實施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給學生創造良好環境的同時,不斷創新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3對中國中學德育教育的啟示
通過以上國外三種不同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分析對比,我國的德育教育模式的變革和發展,需要在借鑒國外德育教育模式關于個性、民主、自由的理念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與中國傳統德育教育中的社會理想、責任、義務等方面緊密結合,形成更具中國特色的、更具針對性的和更具操作性的中學生德育教育模式。首先,在繼承和強調傳統德育教育模式的積極功能的同時,還需要逐步借鑒國外的理論教育、自我教育以及新道德教育模式的優點,以教育理念方式創新為突破點,不斷改進和完善德育教育方法,并以中學生的人格教育和人性化教育為抓手;從多元化的渠道和途徑共同建立獨立、個性、自由與自律相結合的綜合式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教育中的人際之間的互動交流;還要依據實際情況構建和完善具有社會整體性的德育理念、價值、知識和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家庭、社區在德育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同時,進一步探索學生道德約束與引導的校內外整合機制,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中學生的個性化自我學習發展的德育教育內容和方式,并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環境的同時構建一套系統的道德價值評判標準體系。其次,按照中國的基本國情和各地的現實條件和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一些針對性的德育教育方面的課程安排和調整,補充一些具有實際操作性的德育內容的課程??梢越梃b美國在各中小學開始增設公民課程和道德課程的做法,逐步在有條件地區的中小學增設相關公民課程和道德課程。借鑒法國對中學生自由人的德育教育理念,以及吸取英國對中學生理性精神和自治精神的道德培育理念,注重對中學生自我責任、社會責任、愛國主義、守法自律等公民精神的培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中學生德育教育的始終,進而將我國的中學生培養成真正的具有社會道德屬性的公民和勞動者。最后,在借鑒國外德育教育的具體運作方式和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對中學德育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沒有充足的投資資金,德育教育的創新和發展只能是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加大對德育教育的人才、技術、設施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尤其是在西部邊遠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使德育教育和創新發展在智力保證的同時有充足的資金后盾。此外,在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的同時,還應不斷拓寬社會資金投資德育的渠道和方式,構建多元化的德育資金投資機制。
作者:卿艷珺 單位:興安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田梅溪.初級中學德育教育培養體系建立[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
[2]鄭永延.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陳桂生.中國德育問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趙旭琴,苗翠環.我國社會轉型期中學德育的有效途徑[J].科教文匯,2009(4).
[5]曹承慧.美國的道德研究與中學德育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1989(9).
[6]羅騁.試析英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徑[J].湖北社會科學,2005(7).
關鍵詞:學校德育;有效銜接;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2-0113-03
學校德育銜接是指不同層級學校德育的連續性和有序化狀態。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在大學和中學德育中人為地割裂了這兩個德育子系統的內在聯系,致使大學和中學的德育各自為戰,無有效銜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響。為了增強大學和中學德育的有效銜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穩定而科學的德育銜接機制,從而保證學校德育的有效實施。
一、加強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意義
1.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解決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的客觀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大學和中學德育日益暴露出許多問題和矛盾,具體包括大學和中學的德育目標脫節、內容重復度高、途徑和方法雷同、管理條塊分割嚴重、評價欠科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缺乏合作與溝通等。這些問題與矛盾的存在,均與大學和中學德育系統之間缺乏一套有效的銜接機制有關。為此,各級學校德育工作者應當將實踐中證明行之有效的銜接方法、銜接手段和銜接措施等加以總結,然后將其制度化,有步驟地推動大學和中學德育的銜接。只有通過銜接溝通機制、制度保障機制和評估反饋機制等,恰當處理德育系統構成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方能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和矛盾。
2.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實現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整體優化的必然要求
在學校教育中,大學和中學本應是有聯系的,但我們在德育實踐中卻存在著諸多大學和中學互不聯系、缺乏照應的現象,從而人為地割裂了大學和中學德育之間的聯系。要改變這種狀況,各級德育管理部門應出臺一套與德育銜接有關的文件,應加強與德育銜接相適應的機制建設,以使德育銜接能夠基于制度的安排,從而促進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動。加強大學和中學育人機制的一體化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和中學德育的整體效能。
3.加強銜接機制建設是適應德育主體身心發展規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隨著社會變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學與中學德育脫節所造成的弊端日益顯現。學生從高中畢業進入大學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從高中學生向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他們中的一些人就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認知失調、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問題,這對他們的成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目前學校德育銜接機制欠缺使這一問題有進一步嚴重的趨勢。其主要表現為:由于管理機制的缺乏,使大學新生度過從高中學生到大學新生的“磨合期”的時間在增加;由于大學和中學德育工作者交流溝通的缺乏,妨礙了大學新生的思想轉變;由于制度保障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大學新生的全面協調發展;由于評估與反饋機制的缺乏,影響了大學新生前進動力的形成。由此可見,加強大學與中學德育銜接機制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和中學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滿足德育主體成長與成才的需要。
二、制約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標短視,忽視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長遠規劃
目標是指期望達成的結果。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將自己的關注點只局限在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上,而由高中向大學的過度則形成了“盲區”。具體而言,當前高中德育只著眼于對高中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關心與引導,缺乏面向大學的預備教育。根據本人連續4年對本校大一新生的調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對大學的相關情況,如大學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學習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環境等均不十分了解,這使很多由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出現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適應的狀況。我國大學的錄取率目前大體在70%左右,所以這一狀況應該說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它告訴我們,必須加強中學和大學這兩個相鄰階段的德育中的銜接機制的建設,以使新入學的大一學生能較快地完成從高中生活向大學生活的轉變。
2.德育內容脫節,違背了教育對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規律性。然而,我國在德育課程的安排上卻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這一客觀規律。例如,初中、高中階段的德育本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以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要面對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學階段的德育就忽視了學生德性的養成。這也對大學的德育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即大學不得不為已進人大學的大學生補上中學時的德育養成課。比如,目前為大學新生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有一章就是專門為新人學的大一學生講授應當如何遵守社會公德以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因為屬于“補課”性質,所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和學生都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大學生還要接受連小學生都應該懂得的諸如文明禮貌和助人為樂一類的教育?
3.德育方法異位,降低了學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在德育過程中,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可以選擇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教育實踐中,德育教師就要根據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等情況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階段的德育教師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壓力,他們實施的多是以理論灌輸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導致了兩種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論灌輸的方法,所以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德育就變得干癟而深奧,就在無形中降低了德育課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階段的德育內容過于追求理論的高度與深度,甚至將本應在大學講授的內容提前在高中階段來講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論的過于飽和,也影響到大學德育的正常進行。在目前的德育實踐中,這種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中,很多教師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學過了這門課中的多數內容,大學階段再讓他們學,他們當然就興趣不高。有的學生甚至反映:對這門課,他們的高中老師在講解的深度和難度等方面有的還超過了大學的老師,再繼續學習這門課程的意義不大。由此可見,若中學階段德育方法使用不當或對德育內容不適當地過分拔高,就會使大學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學德育工作者若對中學的德育內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過程中缺少創新,也會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應有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4.德育評價失調,削弱了學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評價是評價者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價值判斷的一種行為。當前,大學和中學對德育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的標準不同,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對德育作銜接的動力,從而也就加劇了大學和中學德育脫節的狀況。對中學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評價是以
其德育活動的結果為衡量標準的,這種重結果而忽視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評價方法難以激發中學德育工作者關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大學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評價則與他們在與大學生的成長密切相關的德育課程的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卻無多大的關系。雖然目前部分高校開展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網上評教的活動,但由于沒有與教師的職稱評聘和福利待遇掛鉤,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這樣一來,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動地去了解中學里德育工作的狀況,從而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當然也要難一些。由此可見,德育評價機制的失調也在影響著德育工作者的銜接意識的形成,因而也影響著學校德育功能的發揮。
三、加強德育銜接機制建設的建議
1.加強目標管理機制建設
實現目標管理機制的有效運轉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要避免將長期目標短期化。所謂將長期目標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標管理中的短期目標通常會比較明確而具體,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極易使各層級的學校德育部門及其成員陷入一種短視或只顧短期目標的狀態。這種狀況在德育實踐中表現為,德育工作者往往僅關注本學段德育中具體目標的實現,因而就忽視了德育的長期目標和總目標?!笆陿淠荆倌陿淙恕?。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期性的工作,這就決定了學校德育工作者在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時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同時又要使各分目標與總目標相統一。另一方面,要對目標達成情況作客觀而全面的評估。由于德育活動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在評定德育的實際成效時就要采取多樣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簡單的定性評估或定量評估。如在德育實踐中,德育評價者就不應當僅僅根據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次數或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德育工作的優劣。相反,應當鼓勵德育工作者把學生思想政治覺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觀念與道德習慣的形成作為自己工作的目標追求。
2.加強溝通銜接機制建設
溝通銜接機制的建設主要應圍繞大學與中學德育工作者之間的溝通來進行。一是,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強溝通與銜接的意識,要將眼光從只局限于本學段的德育對象變為同時也考慮到相鄰學段的德育對象,要對學校德育工作作整體把握。二是,學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強自己溝通與銜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開展對相鄰學段學校德育狀況的考察與調研,弄清與他們在德育銜接中存在的問題,尋求推動德育銜接的路徑和方法。大學德育教師應當經常地深入到中學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師也應經常地到大學進行學習與考察,了解大學在教學與管理等方面的狀況。三是,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要從中摸索溝通與銜接的規律。大學與中學的德育工作者還應互相借鑒對方在德育教學與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進本學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強制度保障機制建設
針對當前大中小學德育銜接呈現出的自發與無序的狀況,相關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學校德育銜接才可能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后,各級學校也應將德育銜接納入自己的整體規劃中,應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使德育銜接走上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路子。首先,要形成以學校黨委為核心的學校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其次,要增強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對德育銜接工作的宏觀管理的力度。學校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要為德育工作者制訂切實可行的銜接方案、搭建合作共事的銜接平臺、創設對話交流的銜接環境,以使德育銜接能長效化。再次,要加快落實德育主管部門及其領導機構為德育銜接工作制定的微觀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并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中學德育工作者之間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科研攻關等方面的交流與互動制度、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相互銜接的效果的評價制度、高中畢業生與大一新生德性發展狀況的調查制度等。應通過制度體系的建設,保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德育課的銜接實現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從靜態到動態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