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3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學專業課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新疆;少數民族;專業教育;雙語授課
新疆地區的雙語(bilingualism)教學,主要是指在同時通行著差別較大的國家通用語(漢語)和方言的雙語地區,學校教育的具體操作過程中根據需要靈活地應用兩種不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方式。實行的同時進行本族語和國家通用語(漢語普通話)的教育,旨在有利于保持雙語正常延續和發展,使受教育者的雙語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的教育事業。
構建先進文化是教育應承擔的使命,教學是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文化傳遞的主要手段,教學語言(教材和課堂用語)是教學過程中知識傳遞的載體。因而,在多民族多語言地區,學校教師的授課語種,教材編寫語言,直接影響民族教育的發展狀況。在新疆,雙語教學是先進文化在民族地區得以傳播、發展、再創造的基本保證。新疆經過十幾年的雙語教學試點,現已在全疆民族聚居區推行和完善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雙語教育,從實踐上豐富了雙語教學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語言背景人群、不同專業方向等實施的多樣性,大力發展了民族教育,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新疆高校專業課程雙語教學現狀
新疆高校雙語教學主要采用“預科+專業教育”的“23 分段”或“113 分段”教學模式,至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社會影響。“民考民”學生設置一年或兩年制預科漢語,學習漢語言及文化課基礎;然后進入以漢語言授課為主的專業課程學習,在專業課程的學習、考核和畢業論文設計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民族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并達到漢語言能力測試(HSK8級)標準。經過多年的實踐,新疆高校雙語教育,特別是專業教育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嚴重阻礙著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
主要表現是同一學校相同專業,民漢學生使用不同教材、不同民族教師、不同語言授課、不同教學計劃、不同教學進度、甚至不同考核標準,各民族教師之間的直接交流和觀摩教學也流于形式。這種模式下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民漢兩個相對獨立的教學系統中培養,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同一時間里所接受的知識和受到的教育容量出現較大差距,使民族學生的漢語學習和專業教育不能協調發展。民族學生不能更深層次地學習利用專業漢語,不僅妨礙專業技能的掌握,而且加劇了在畢業實習、考研、就業競爭中的不利境地,人為地加大了各民族間教育不公平的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新疆建立了從小學到大學的一套用民族語言授課的教育體系,其結果,將會導致本民族的自我封閉,在該教育體系中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將因無法跨越語言障礙順利進入現代化社會,無法獲得更大的發展”。這種以削弱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為代價的雙語教育模式,是不利于現階段民族教育發展和新疆地區經濟社會穩定的。
隨著雙語教育從上至下的有效推行,少數民族基礎教育和漢語教學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為了與基礎教育銜接,培養優秀的“雙語人才”將是新疆高校未來幾年的主要任務。新疆高校雙語教育的主要目標應從最初的“強化漢語”為主、“提高學科教育質量”為輔轉變到培養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以適合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進步的要求。
二、生物專業課程特點及實施雙語教學的策略
生物專業課程涵蓋生命現象的微觀到宏觀,分子到群體的各個層次發展規律,其中傳統分類學、經典生理學、經典生態學等專業課程,經過多年的發展,知識理論體系已趨于穩定;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發育等學科內容隨著生物科學的飛速發展,新的概念、新的理論、新的技術不斷涌現。內地高校紛紛采用國外優秀生物學影印教材和部分專業課程英語教學來追隨迅猛發展的現代生物學的腳步,以緩解與漢語言編寫的專業教材內容更新緩慢之間的矛盾。生物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呈現與時俱進的特點。
民族學生進行基礎漢語的學習時,通常是在日常用語、風俗人文、環境資源等社會文化方面的漢語言鍛煉,而對生物學專業方面的知識和詞匯涉及較少。在輕松的預科階段完成轉入專業學習階段后,課程的驟然增多和大量陌生專業詞匯會使民族學生產生一時的畏難情緒。因而需根據語言學習的規律和不同生物學專業課程的特點,有所側重地選擇民語言教學和漢語言教學,以達到漢語言專業知識與詞匯的循序漸進,讓民族學生從語言習慣和學習難度上逐漸適應專業課程的學習。
以經典植物學和生物化學專業課程特點為例。植物學包括分類和解剖兩部分,通常在大學一年級講授。由于宏觀植物學知識體系固化,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生通過重點閱讀和教師實驗解惑即能基本掌握該部分關鍵知識,內地高校這部分內容授課時間已大大縮減。對民族學生來講,多數同學來自牧區,對新疆植物多樣性有深刻的體會,學習這門課程既有直觀的感受也有濃厚的興趣。講授時,宜幫助學生建立母語與漢語言在常見植物和基礎專業用語如種、屬、器官等分類語言上的對應關系,同時要求學生用漢語記憶和理解新出現的專業詞匯,而不是轉換成母語理解,這一習慣的養成對后繼專業課程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可以看出,大一的專業課程,不僅講授基本專業理論,同時還承擔著民族學生專業漢語提高的責任。經過一年的學習和培養,民族學生在專業漢語的聽說能力、閱讀和理解方面得到很大鍛煉,并逐步適應專業漢語的表達和描述習慣。基礎生物化學是醫學、農學、林學等專業的基礎課程,一般在大學二年級開設,是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后遇到的第一門重要專業課。該課程體系嚴謹,課程內容抽象、深奧,重點、難點較多,基礎生物化學術語繁雜。對于首次接觸專業理論的學生來說,無論民漢學生,掌握好該課程都存在一定的難度。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學理論與方法是學好生物學其他各專業課程的基礎。除了授課時應全程使用漢語外,考慮到民族學生仍處在專業漢語的學習階段,在有大量的概念、公式和計算的靜態生化部分,應適當增加課時量,反復講讀蛋白質、酶、核酸等關鍵大分子特征與屬性,在民族學生腦海中用漢語言專業詞匯構建生物化學的基礎理論。該課程的漢語授課,是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民族學生的專業漢語學習,滿足將要面臨的分子遺傳、發育、生理等課程開展的需要。
三、生物專業課程雙語授課的必然性分析
生命科學的最新成果和理論都是以英文形式呈現的。因此,根據生物科學的發展特點,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發文明確規定“直屬院校,尤其是生物科學,提倡進行英漢雙語教學”。閱讀外文文獻,給學生講授最新專業進展,已是高校專業教師必須的備課環節。生物學專業的漢語教學向英語教學過渡已成為學科趨勢。民族地區高校專業教學同樣應符合這一發展規律。配合專業漢語教材的使用,將部分民語言授課轉為專業漢語授課,直至部分英漢雙語授課,是符合新疆高校師資水平,生物學專業課程特點和民族學生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民族學生對生物學專業的漢語授課積極認真,甚至學生自發寫申請書要求學院安排漢族老師漢語授課。生物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相當一部分進入碩士階段深造,參加公務員考試或走上教師崗位。更高水平專業漢語的學習和掌握有助于民族學生在各個階段和層次的競爭。當前,少數民族學生在研究生入學階段仍然存在照顧。較差的專業背景知識和不通暢的語言溝通使漢族導師不愿意培養少數民族學生,漢族學生也不愿意報考交流存在障礙的民族導師的專業。因此,要解決這些矛盾,必須加強本科階段的專業理論教學過程。生物專業課程的漢語授課不僅僅是民族學生就業、考研深造的需要,民族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還是民族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民族地區專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優秀的雙語人才。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過程。對民族學生進行專業漢語授課,不僅要求民族教師有較高的專業知識理論體系,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還促進了民族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同時,通用語漢語對民族學生的授課經驗,有助于漢族老師學習掌握非母語授課學生的心理和發展,對今后專業英語授課提供幫助。
專業課程漢語授課符合民族學生的語言發展規律。新疆已全面推行民漢雙語教育使民族學生始終處于學習漢語的良好語境中。而內初班、內高班和內地高校的民考漢學生知識文化的順利掌握,也說明了3-5年時間里,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有質的飛躍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應從教學的主導——教師做起,克服思想上的懶惰情緒,積極開展專業課程的漢語授課。
四、結論
關鍵詞:藥物分析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模式
專業特色是特色專業的靈魂,特色定位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特色專業建設的成敗。藥物分析專業以主要培養具有藥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能在藥品部門及相關機構從事藥物分析、藥事與企業管理、分析、策劃以及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探索藥物分析事業科學發展規律的復合型高級人才為教學宗旨。這就要求藥物分析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相關藥物分析學基礎理論知識,也需要具備藥物在生產、檢驗、流通、應用中的藥物研究、設計、開發等實踐能力,同時還應熟悉本專業領域相關的發展方針、政策和法規和擅長藥物質量控制及質量管理的復合型人才[1-2]。因此,構建合理有效的藥物分析課程體系是實現這一教學宗旨的前提和途徑。
一、設置特色鮮明的藥物分析專業課程群
藥物分析是一門綜合的交叉學科,從藥物分析方法和技術本質而言,核心基礎是分析化學學科的分支,而分析化學是吸取當代科學技術包括化學、物理學、數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生物學等學科的最新成就,利用物質一切可以利用的性質,建立表征測量藥物質量及藥物體內代謝的新方法和新技術,最大限度地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點或期間內獲取藥物的信息[3]。因此,藥物分析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該與化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與物質的基本屬性間搭建一座橋梁,進行課程集成創新,設置特色鮮明的藥物分析專業課程群。該專業課程可以分為三大板塊:第一板塊包括基礎通識課程:數學、四大化學、物理學、生物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等基礎理論課程;第二大板塊包括專業核心課程:藥物分析(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藥物化學、藥理學、藥劑學、藥用微生物學、藥品生物檢定技術、藥物制劑技術、藥品質量管理規范(GMP)實務、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實務、藥品市場營銷等;第三大板塊則是特色之處,即使得基礎課與專業課程建立紐帶的課程群,包括藥物分析領域最新研究成果文獻解析、發展趨勢導讀和學術動態前言講座課程;還要注重協調地將實驗實踐訓練和科研創新訓練包括藥物計算機輔助設計、藥物的制劑分析、鑒別和測定方法優化、體內藥物分析綜合一體化實驗,及工廠企業調研和實踐訓練、開放式科研創新實驗等滲透到這些紐帶課程系中相結合的創新課程群,力求在特色鮮明的集成式創新課程群中夯實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并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
二、專業教學特色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構建以上藥物分析專業集成式創新課程群的基礎之上,還應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一方面,可通過對教師隊伍實施精細管理提升內涵,建立專業水平高的藥物分析技術專業教學團隊,構筑強大師資力量。另一方面,通過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實踐教育、學校與企業合作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醫藥產業人才結構合理化。
結束語
現有藥物分析本科生的培養模式單一,不能滿足社會對適應能力強、綜合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通過對藥物分析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及培養模式進行探究,以期構建彰顯藥物分析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實現培養學生兼具知識、能力、素養多元化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藥物分析探究式教學法探索[J]. 藥學教育,2014,30(3):35-38.
現在衛?;旧显诨A課程方面都是和很多的醫學院是一樣的,基本上都會涉及到大學英語,如果是衛校的中職的話是不會學習高數的,而且衛校專業的很多基礎課程都有馬克思思修等等基礎思想專業。
2、專業課程。
人體解剖學基礎、生理學基礎、醫學心理學基礎、診斷學基礎、內科、外科、神經科、康復醫學概論、中醫康復、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物理因子療法、言語治療、假肢與矯形器等核心課程。
3、護理專業課程。
主干學科為倫理學、心理學、護理學。主要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倫理學、心理學、診斷學基礎、藥物治療學、護理學基礎、急重癥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兒科護理學、精神護理學、預防醫學、護理管理學等
4、臨床醫學課程。
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醫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人類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對人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做出分類鑒別的能力
5、助產學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模塊:解剖學基礎、生理學基礎、遺傳與優生學基礎、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病理學基礎、藥物應用護理。
7、藥學專業課程。
[關鍵詞]生物技術;課程體系
1 課程建設調研的目的
德州學院生物技術專業是2000年新建的專業,具有生物科學和生物化學等學科優勢的生命科學類專業,我們按照為社會培養厚基礎、強能力、寬適應的合適的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指導思想,制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專業建設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學專業,構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基礎和關鍵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課程建設涉及到教育思想觀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內容,課程建設直接體現學校的教學水平,并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為了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更加規范、有序地開展課程建設工作,根據教高[2007]1號《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和教高[2007]2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文件精神,為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徐州師范大學大學和淮陰師范學院等院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2 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
通過調研各個學校本科生課程建設情況,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框架達成共識:
2.1 畢業總學分=課程(包含實驗課程)總學分+畢業綜合實踐環節總學分=150~180學分。
2.2 課程類型及學分比例?;A課程:50%左右
人文社科類(含政治、外語、計算機、體育等)占30%總學分。
自然科學類(數學、物理、化學、物理化學等)占25%總學分。
專業基礎課:根據各個學校的專業特色來決定,占20~30%總學分。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微生物學及實驗、生物化學及實驗、遺傳及實驗、分子生物學及實驗、細胞生物學及實驗
專業課:根據學校的專業特色來決定,占20%左右總學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等課程。
2.3 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覆蓋面。生物技術專業實驗覆蓋面包括微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細胞工程實驗、基因工程操作實驗、生物工程下游技術實驗。
3 我校生物技術課程建設的現狀
3.1 開設適合我校特點的課程教學模塊。根據我們的人才培養目標,生物技術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較扎實的生物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系統的生物技術理論與實驗技能,了解生物技術領域的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能在工業、醫藥、食品、農、林、漁、環保、園林等行業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同時適度培養專業專業基礎型、復合型人才。我們設計了5個選修教學模塊,分別是食品科學與營養模塊、現代生物學模塊、生物制藥模塊、農業生物技術模塊、生物教育模塊。
4 課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
摘要:
本文針對大學生對生物科學專業缺乏興趣,專業認同感不高以及傳統專業課程教學體系難以激發學習興趣等問題,總結了我院近些年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的對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進行的探索。我們以遵循人才培養規律作為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指導思想,優化本科生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旨在從激發專業興趣與認同感出發,著力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國際視野的創新性人才。
關鍵詞:
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作為科技發展的前沿學科,生物類專業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在我國,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大學在校生人數猛增,無論是開設生物類學科的高校數量還是在校生數量均大幅提高[1]。然而由于宣傳過度,一度引發了“生物熱”現象。據統計我國已經有300多所高校設置了生物學科[2],每年新增幾萬畢業生,遠遠超出了工就業吸收能力,生物科學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導致了包括重點高校在內的各高校生物科學類專業普遍存在著第一專業志愿新生比例逐年下降的現象,大學生缺乏對生物科學專業的興趣,對專業認同度也不高,再加上傳統教學體系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專業人數居高不下。以我院為例,2013年和2014年申請轉專業的學生數分別達到了101人和97人,通過考試實際轉出的學生為56人和63人,優質生源流失嚴重[3,4]。為了提高生物學本科生對學習的興趣,本科生物學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就顯得十分重要。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設有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2個專業,原有的課程體系存在層次不清、缺少入門課程、必修課學分過高、不注重科研能力培養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學院組織力量對國內外研究型大學的生物學科課程設置進行了調研,并邀請多位境外高校的教學主管分析和討論改革方案。最終確定了以遵循人才培養規律作為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指導思想,優化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和層次性,由淺入深、從主干到分支,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對生物科學本科人才培養進行全面系統規劃,從激發專業興趣與認同感出發,著力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動手能力強、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國際視野的創新性人才。我們規劃了本科生各階段的培養目標:“大一培養興趣,大二扎實基礎,大三拓展視野;大四全面提升”。通過近幾年的實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1培養方案的調整
本著“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實踐創新能力、突出個性培養、均衡課程安排、規范課程管理”的總體原則,學院按照生物學科的專業性質特點,對培養方案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1.1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增強學生對生物科學專業的認同感,提高專業學習興趣,我們實行一、二年級按專業大類培養,不分方向,主要學習公共基本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和學科通修課程等必修課程。二年級短學期分專業后,學生們除修讀必修課程外,還要根據各專業方向的學科特點及職業規劃選擇修讀課程。愿意將來從事生物類學術研究或教育的學生,可選擇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而畢業后走擇業、創業道路的學生,可以選擇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
1.2遵循“由淺入深、從主干到分支”的教育規律
明確大學各階段的培養核心目標。優化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和層次性,幫助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通過降低必修課學分,提高核心課質量,開設內容豐富的專業選修課,有利于學生根據興趣深入學習。在總體上降低學分,給學生留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增加學習的主動性。調研數據顯示,我院原有的培養方案學分設置比同類院校平均高出10個學分,學生課業壓力大,影響了學習興趣。經過此次整合和精簡,降低了專業必修課學分,增加了選修課學分,培養方案總學分由160學分減少至146學分,使學生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時間及空間。知識傳授的層次性更加科學,按照興趣主干分支綜合運用的教學規律,合理安排課程的銜接,共計對57門課程進行了綜合性的調整,梳理課程體系、調整開課學期、更新課程內容、合并內容相類似的選修課,使我院的課程數量、結構及優質課程資源均得到了優化。
1.3完善“激發專業興趣、提高學習熱情”的培養方案
學院為新生增設“新生研討課”“普通生物學”“普通生物學實驗”課程,以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思想、激發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結合導師制、班主任制度、“科學與人生”講座等措施,讓低年級學生了解并喜歡上生命科學。聘請境內外高水平學者為高年級學生開設短期課程、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模式。繼續實施“探索?科研”基金項目,鼓勵對生物感興趣的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科研能力。
2特色課程的建設
2.1以激發專業興趣為主線的大學一年級的課程建設及教學管理
面對轉專業人數日益加劇的情況,我院對申報轉專業的學生進行詳細的走訪和調研,了解到新生對生物學科了解不足、缺乏興趣的現狀。因此,我們新設置了既有挑戰性、又充滿新奇的三門課程,使新生逐步認識生物科學的多樣性和多功能性,并逐漸認同生物科學這一學科。具體舉措如下:
(1)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等開設“科學與人生”講座。為了讓新生了解生命科學到底是學什么,我院開設了“科學與人生”系列講座,邀請著名科學家分享自己的成長歷程和人生感悟,讓學生盡快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
(2)新設“普通生物學”雙語課。該課程強調生命世界的特點,即物種的多樣性、分子多樣性和信號通路及其交叉的多樣性,以及非線性思維的重要性。課程內容既生動有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能力。我們組織了包括“長江學者”“青年千人”“閩江學者”等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在內的授課團隊對該門課進行講授。通過這門課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對生命科學的宏觀認識。
(3)新設“普通生物學實驗”。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在大一學期開設了模式生物秀麗線蟲的發育、斑馬魚行為學與發育等獨具特色的實驗課程,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動態演化的奇妙過程。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68%的學生認為在大一上學期的3門專業課中,“普通生物學實驗”對建立學科興趣的影響力最大。
(4)新設雙語課程“新生研討課”。為了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授課為輔”的學習方式,我院特別開設了“新生研討課”,替換原來的“學科入門指導”課程(全年級大班上課)。課程內容包括老師對生物科學發展歷史和研究思路的介紹以及學生自主調研和全英文報告演講兩個方面。課程采用小班教學(30人左右),學院挑選了7位優秀的海外引進教師進行授課,這種小班研討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對專業的興趣。
2.2以扎實的專業知識為目標,建設大二、大三專業課
我們將上述大一課程的設置及教學方法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本科階段的教學實踐中,對大二、大三的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和豐富,從而帶動了全院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一是建設雙語課程。在大二、大三階段,我們建設或更新了4門主干核心課程的內容,均以雙語授課,精選國外最新最好的英文教材。其中,“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榮獲國家級雙語示范課程,“現代遺傳學”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建設或更新了13門雙語核心專業選修課,并大部分選用國外最新的英文教材。而其他專業選修課,也將逐漸轉變成用中英文相結合的講授形式。通過學習這些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閱讀英文文獻國際接軌。二是聘請校外專家為本科生開設課程和學術講座。我院聘請美國、新加坡、臺灣等地的外籍教師為本科生開設“EvolutionofImmuneSystem”“BasicProteinSci-ence”“SpecialTopicsinMolecularCellularBiology”“FreshmanSeminar”等全英文課程,全互動的課堂模式和頭腦風暴式的授課方法,贏得了學生的廣泛稱贊。除此之外,我院為高年級學生開設的“癌癥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前沿”課程,特邀了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我院的教師聯合授課?!吧茖W系列講座”則是特邀了一系列的長江學者、國家杰青作為主講人。這些精彩多樣的課程,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前沿,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忱。
2.3以拓展專業視野為目的的大三科研訓練課程
在大學三年級我們依托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設置科研訓練課程,科研訓練的內容有機結合基礎型、綜合提高型及研究創新型實驗。該課程每學年對大三的學生開放選課,學生可在1~3個課題組里輪轉,進行一學年的科研訓練活動,實驗室訓練一年后需參加科研訓練的答辯,合格后獲取4個專業選修課的學分,以此鼓勵學生選修該課程??蒲杏柧氄n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更早地進入實驗室,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的氛圍,激發專業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通過一年的科研訓練,學生在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訓練,為大四的畢業論文設計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實基礎。
2.4以全面提升專業水平為目標的大四畢業論文設計
本科畢業論文是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檢驗本科生大學學習成果、綜合運用能力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手段。我院規定本科生升入大四后,須自行聯系學院各課題組并選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指導教師須是我院助理教授職稱以上的專業教師。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參考文獻、使用本學科基本研究工具,對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實驗操作、數據處理、論文書寫等給予具體認真的指導。經過一年的畢業論文工作訓練,學生對科研工作有了全面的認識,并得到了實際鍛煉,為今后進入研究生學習或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一系列的改革,近年來我院生源質量逐年提高,生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得到較大提升,學習興趣也不斷提高,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們堅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進行生物學本科教學改革與實踐,著力培養基礎扎實、科研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學院在教學實驗改革、增設科學前沿課程,推進雙語課程教學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初步實現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由知識教育向能力培養轉變。
參考文獻:
[1]樊育英,田欣,王世發.新形勢下普通本科院校生物類專業就業影響因素及其對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5,(07):260.
[2]蓋樹鵬,盧偉東,薛仁鎬,等.地方高等農業院校生物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6(2):10-13.
[3]王福,張新,於曉敏,等.高校生物教學現狀與改革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438.
關鍵詞: 普通生物學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 實踐教學 課程考核
《普通生物學》是河南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食品營養與安全三個本科專業開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程。它是一門研究生命的現象與本質及活動規律的科學,它包括了生命的各個方面,從生命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個體生物學、生物的多樣性,到生物的遺傳、進化及生態、現代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系統知識體系,是生物學的一個縮影和通論[1]。該課程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物界的概貌和普遍規律,拓寬知識面,打下扎實的生物學基礎,提高整體素質,為今后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近幾年來的教學體會,結合學院實際情況,我們對教學實踐中應把握的一些重點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
一、根據不同專業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
我們結合專業方向及后續的專業課程來安排教學內容,為今后學生學習打好基礎。由于專業基礎課涉及面廣,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地講解,而講得太多又容易與后續專業課“撞車”,我們根據學科專業的設置和專業后續的課程對重點要講解的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如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普通生物學》教學面向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與營養及生物工程三個專業的學生,三個專業培養方案又各不相同,后續開設的專業課程又有所不同,因此針對不同專業對內容進行調整。生物工程專業后續還將開設像《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遺傳學》和《基因工程》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而有關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生物的營養方式、能量和物質代謝、遺傳變異和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的內容會陸續在這些課程中做更詳細、更系統的講授。因此,在保證《普通生物學》課程體系合理、科學,教學內容全面、系統、不發生大的跳躍的前提下,內容宜廣不宜精,相關內容可由相應學科系統地講授。而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與營養這兩個專業后續課程與生物工程專業課程不同,因此像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能量和物質代謝、遺傳變異和基因表達調控等內容在高中知識基礎上還要深入展開講解。不僅如此,我們還增加了微生物及其代謝部分的內容,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食品微生物學》和《食品酶學》等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大學里面普遍實施學分制后,專業基礎課的課時相應受到壓縮。因此,在課程中對于這些高中已經講過的基礎知識,如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人的消化系統及其功能、人的呼吸系統及其功能、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統等方面的內容不再做過多解釋,而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采取以提問和布置作業的形式進行回顧。在考試題目中也適當加入基礎知識點的考點,保證學生能有比較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增強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的有效保證,教學方法適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決定教學的成?。?]。《普通生物學》中的有些概念或理論過于抽象,單憑老師口頭講授難以理解透徹,因而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音頻信息自由表達,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對教學內容做細致、深入、透徹的講解,以便把知識生動形象、直觀具體地展現給學生,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講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蛋白質的合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精作用、血液循環系統、尿的形成過程、條件反射、重組DNA技術等知識時,我們為學生提供形象逼真的畫面,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強化了教學效果。另外,多媒體教學還節約了教學時間,緩解了教學內容多而課時少的矛盾,而且有利于教師講清難點,突出重點,減少筆誤和口誤。
多媒體教學雖然有以上優點,但并非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多媒體教學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師生課堂互動難以把握、信息量大、學生記筆記困難等?,F代技術手段和傳統教學方式的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實際課程和教學內容,取長補短,優化課堂教學,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并結合傳統板書會收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三、加強實踐環節,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
生命科學是實驗科學,創造及完善實踐教學條件,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做生物學實驗是必要的。借助實驗可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生命科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進一步理解,使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能合理銜接[3]。過去《普通生物學》實驗內容基本集中在一些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如細胞形態的觀察、細胞及細胞器大小的測量等。該類實驗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性,因此需要進一步提升普通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水平,建立比較完善的內容體系。但目前我院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一是資金問題。要加強學生的技能培訓就必須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增加實驗室面積和實驗儀器的臺套數。目前學院利用國家與地方高校共建項目資金,補充購買了一批儀器,如PCR儀,酶標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以及一些電泳、層析設備,現已經陸續到位,為開展綜合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奠定了基礎。二是《普通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體系還需不斷完善。作為基礎課程的《普通生物學》如何與后繼課程的教學目標相輔相成還需要不斷進行探討,這需要多門課程的共同協調。
在教育實踐中,“產學研”合作教育,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及創業教育有機結合,使培養的學生更具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在就業上更具競爭力[4]。為此,我們鼓勵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在教師指導下申報學校大學生創新項目或實驗基金項目,進而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訓練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如我們學院建有開放性研究實驗室的平臺,為學生在課余時間獨自設計和進行科學實驗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另外,我們還鼓勵學生參加我院大學生創業中心的各種創業活動,比如酸奶的制作,各種飲料、果酒等中高檔產品的生產,以及參與調研食品廠的工作,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課程考核作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不僅是檢驗和評估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給學生提供改進學習的信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認識不足、確定能力鍛煉方向的重要途徑,更是教師收集反饋信息,分析教學得失,確定能力培養方向,改進提高的重要途徑[5]。然而以往該課程的教學考核基本以“試卷+分數”的方式為主,即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理論考試多,實踐能力考查少;“一卷定論”評價多,數次考核綜合評價少。在成績評價時,總評成績完全按照期末考試成績給出或者僅加入平時考勤作業成績按比例計算得出,沒有考慮學生能力發展、個體差異等重要因素,簡單武斷。這種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考前要求老師劃范圍,考試作弊的現象屢禁不止,而老師學生只關注考核結果,忽視考核過程,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技能的提高與創新素質的培養。
鑒于此,教研組決定將成績考核方式改革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實現考核方式靈活、恰當,考核方法開放、多樣,評價模式合理、公正,最大限度發揮考核的反饋與激勵導向作用。主要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建立試題庫,實行教考分離。也就是說,《普通生物學》考試試題由教研室根據教學大綱統一組織出題,而任課老師只是參與一部分,考試時,由教研室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這樣可以避免學生考前強求劃定范圍的現象發生。第二,加強過程考核,增加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比重。課程成績將由平時成績(含期中考試、課堂討論、實驗成績、出勤等)和期末考試綜合確定,而不再是原來的“一次考試定成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杜絕學生平時不努力、考前抱佛腳的現象產生。第三,閉卷考試要實行集體流水閱卷,統一標準評分。考核方式的優化可以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既掌握基本知識又提高實踐能力,真正做到與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也可以使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切實發揮考核的評定、診斷和反饋、預測、激勵、調節、引導等作用,達到以考促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普通生物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的改革,目前我們還處于摸索和實踐階段。近幾年的實踐表明,《普通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普遍歡迎。但是,教學改革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探索、不斷求新、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維安,韋仕珍.普通生物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河池學院學報,2009,29,(2):52-54.
[2]宋玉芝.淺談生物學教學方法[J].氣象教育與科技,2005,27,(1):7-10.
[3]陳傳紅,周亞平,金衛根.非生物學類專業生物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探討[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2):178-181.
關鍵詞 水產養殖專業 細胞生物學 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Bilingual Teaching Practice of Cell Biology for Department of Aquaculture
TAN Fengxia
(School of Animal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zhou, Hubei 434025)
AbstractCell biology, a basic life science and a ver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had been established in lots of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alty of aquaculture, th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had been discussed and practiced in department of Aquaculture in Yangtze University.
Key wordsaquaculture; cell bi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對高等學校的部分課程采用國外具有代表性和先進性的原版教材,并采用英語授課的一種教學方式?!都毎飳W》作為日新月異的生命學科的一門基礎學科,其雙語教學已在各大高校中展開?!都毎飳W》作為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一門選修課開設,其從2008年開始立項進行了其雙語教學的探討與實踐。針對水產養殖專業和本專業學生的外語情況,本文就雙語教學環節中遇到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決辦法并探討了實踐過程中取得的相應效果。
1 選好《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教材
教材的選擇在雙語教學中具有較大作用。蘇秦等①的調查結果認為高校學生對采用原版教材還是非常歡迎的,普遍認為原版教材內容好,較有用。但是針對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以及對生命科學的掌握,選擇原汁原味的英語教材,學生普遍反應看不太懂。因此,針對學生的特點,在本專業學生中開展雙語教學,不能好高騖遠,一味追求雙語教學形式,而不顧教學效果。如作者在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時選用了英文原版教材《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影印版2002高教出版社)和《Cell Biology 細胞生物學(雙語教材)》(2007,復旦大學出版社)作為參考,前者幾乎覆蓋了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細胞生物學的全部基礎知識,圖文并茂,后者可以讓學生進行中英文對照學習。在此教材以及相關的細胞生物學網站的基礎了,作者針對本專業特點自編了《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講義,講義針對每章內容只介紹主要的知識點,讓學生能夠輕松了解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發展趨勢。
2 精選教學內容
目前,大多高?!都毎飳W》理論教學中,就其內容而言有兩個問題比較突出:一是課時少,內容多;二是教學內容與很多學科的內容互相聯系,互相滲透、涉及到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免疫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②本專業《細胞生物學》只有32個學時,且采用雙語教學,所以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案的制定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把握了幾個原則:一是側重細胞生物學的基礎知識的介紹,這是了解細胞生物學學科的基礎,比如細胞的基礎知識、細胞膜及細胞表面,細胞器及信號傳導等知識;二是淡化與其他學科的重復的內容,如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是生物化學中的重要內容,細胞的核酸等是分子生物學的重要內容,細胞的分裂等是遺傳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講授這些章節時,我們側重其與這些學科的差別進行介紹;三是側重細胞生物學知識與水產專業的聯系,著重介紹細胞生物學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密切聯系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使用《細胞生物學》英文專業詞匯、術語進行課堂教學
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不是專業英語課,后者主要是為了學習外語,而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是為了再學好課程的同時,掌握專業英語,拓寬專業視野,提高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增強國際學術交流能力。③《細胞生物學》在本專業三年級學生中開設,學生的英語水平之間差別較大,且開設在學生的《專業英語》課程之前,因此要著重解決學生看不懂、聽不懂、學起來很吃力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下大力氣編寫了適合學生的講義,并在學生上課之前發給學生,把涉及到得專業詞匯與術語進行相應的注釋。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盡可能使用足夠的外語,包括使用外文教材,教師用外文書寫教學大綱、教案、幻燈片,以及教師用外語口語授課量達(50%)以(下轉第69頁)(上接第63頁)上。另外,教師選取了《Cell》雜志上經典的細胞生物學方面的文獻,讓學生分組進行翻譯討論,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專業英語。但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教師采用雙語教學時,學生普遍認為授課的信息量較小,課后要花很多時間去消化,譬如專業詞匯量大,生詞太多,英文教材看起來吃力(看不懂),聽不懂的問題,這也是今后努力改進的方向。
注釋
①蘇秦,楊鵬,張陵.雙語教學實施效果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