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藝術審美修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愈來愈高,當代大學生的素質如何,將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建設如何。所以,現在一方面要求學生要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文理融合,有較高的、較全面的素質??墒?現在的大學生,很多人只注重專業素質,而忽視了人文素質,尤其是文學藝術修養十分缺乏,這必將直接或間接地制約著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針對目前的現狀,教育必須要重視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
一、加強文學藝術修養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意義
現在有的大學生認為學好專業課是根本,文學藝術無關緊要,可有可無。文學藝術真的不重要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都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比绻狈镜奈膶W藝術修養,應該不是全面發展的人,缺乏聽、說、讀、寫的能力,會直接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價值理性來看,文學藝術修養可以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去追求人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而良好的文學藝術修養對形成大學生優秀的綜合素質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可見,文學藝術并不是一種點綴,提高文學藝術修養是十分必要的。
1.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有利于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交流和情感的工具。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語言,而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就是人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些能力在人的生存和發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習和欣賞文藝作品是提高這一能力的有效途徑。文學作品詞匯量大,句式和表現方法也比較豐富,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可以學到作者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觀點、思想和感情的技巧;可以增強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可以學到謀篇布局、立意論證、表情達意的技法,較快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而較高的文學修養,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在與人交往中把話講得明白、講得準確,而且還能把話講得生動、形象,從而很好地與人溝通和交流。
2.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有利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優美的文學作品,包含著深刻的哲理,能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發展。對文學藝術的愛好,受文化藝術的熏陶,將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審美意識向深層次發展,更有助于科學創造、發明才能的增長。愛因斯坦曾說過:“從藝術中獲得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笨茖W與藝術的結合有利于調動每個人的創造潛能,調動每個人的創造力,文學藝術的形象思維對科學技術的邏輯思維的幫助,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滋潤。
3.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強有力武器。文藝作品提供給人們的總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對文藝作品的欣賞總是伴隨著情感的活動。這樣,文學藝術形象給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比抽象的道理更深刻,更令人難忘。一個人美好精神風貌的形成、高尚道德的建樹、偉大人格的升華,無不得益于文學藝術的滋養。文學作品中描寫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無不打動著每一個炎黃子孫,文學家們為世人構筑的精神家園,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吸取文學作品中的精神的養料,對塑造有價值的人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不但能夠使人增加文學修養醫治俗氣,而且還能使人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市井氣。有文學修養的人,才有高雅的談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高雅的氣質和風度,這對于大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有利于他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4.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有利于審美能力的提高
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美的足跡更加深入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居里夫人說過,科學的探討研究,其本身就含著至美。事實也是如此,一切理論的創造和技術的發明都體現著美的規律。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綜合化的趨勢,必然促使科學技術美的進一步升華,也必然要求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審美能力。因此,我們要注重對當代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將來的專業實踐中能自覺按照美的要求去進行發明創造。文學藝術是審美的重要內容,文學藝術素養的提高,必將大大提高他們對美的欣賞力、鑒別力。
二、加強當代大學生文學藝術修養的思路
1.開設文學藝術課程
這種課可以稱為“文學經典鑒賞”課,以經典的文學作品鑒賞為主,選取古今中外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在課堂上進行介紹、鑒賞。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文學經典將人類文明中的卓越的精神追求、崇高的思想情操用生動的方式傳達給學生。此類課程在教學中應該把重點放在其思想、精神與審美的開掘上,重在鑒賞,重在感受,重在精神與審美的傳達。這類課程也可以開成講座,整個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過程的掌握,都可以有較強的自由性,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與自己的學問特長進行自由設定,注重教學效果是最終目的。
2.編寫科學適用的教材
我們強調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并不是要在他們中培養文學家、藝術家,而是要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從而陶冶情操,啟迪思維,開發智慧,完善智能結構,加強文理工滲透。根據這種需要,應針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知識結構特點,編寫出既能使他們受到教益,又能使他們深感興趣的人文素質類教材。
3.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藝術活動的作用
大學校園里應有組織、有計劃地舉辦各種人文講座、沙龍活動、人文藝術節,建設學生文藝社團等,以吸引學生主動而廣泛地參與,努力營造生動而健康的人文氛圍。可以舉辦文學、音樂、美術、戲劇、電影等講座,及時對學生的欣賞傾向加以分析引導;也可以成立文藝社團、創辦刊物,開展書法、繪畫、舞蹈、藝術體操和歌詠比賽等多方面的活動;還可以利用廣播、???、專欄、黑板報等宣傳工具開展書評、影評。此外,學校還可以搞一些有藝術氣息的雕塑,比如建造一些有詩情畫意的小橋、亭子、樓閣,有濃厚文學底蘊的校訓、標語口號、提示牌等等,處處制造一些浪漫情懷,讓學生感覺到被包圍在濃濃的文學藝術氛圍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熏陶。
4.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文學藝術修養
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努力將文學藝術知識轉化為人文精神。文學藝術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人文知識,關鍵是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文學藝術教育才能落到實處。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形成良好的習慣,要讓他們從自己的言行開始,從一點一滴做起,要感悟并使之內化,把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實踐,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生命之中。
文學藝術修養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和發展至關重要,但是任何人的藝術修養都不是先天的,都是需要在藝術創作或藝術欣賞的實踐中,逐步鍛煉和培養。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不斷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綜合素質強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貨淑受,聶振偉,金樹湘,等.人際交往與人才發展[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
關鍵詞:大眾健美操;教學藝術;美學
健美操課是一門以技藝性為主,科學性、人文性、情意性兼備的課程, 它的教學過程遵循教育學的一般原理, 而它又是一門技藝性為主的課程, 因此它的教學藝術又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將系統科學的美學原理與健美操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互相滲透, 從健美操教學藝術的普遍意義上把握它的教學規律,不但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還可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熱愛健美操、熱愛體育的興趣。健美操教學藝術體現了在審美關系中實現教育目的的宗旨,能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學習知識,從而提高健美操課堂的教學質量。
1健美操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
大眾健美操教學藝術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內容:一,健美操教學語言講究的藝術。在健美操教學過程中,“語言的技術”和“藝術化的語言”是健美操教師在教學中的必備的兩大法寶。二,健美操情境教學的藝術。創造輕松自由的教學氣氛是提高健美操教學藝術的核心。學生們只有在良好的氣氛中才能不斷刺激他們的求學欲。三、健美操創編的教學藝術。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創造型人才。另外,健美操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藝術、健美操教師的儀態和教態藝術和健美操場地布置藝術這三點也是大眾健美操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內容。
2美學的概述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
3 大眾健美操教學藝術與美學
3.1 大眾健美操語言藝術美
大眾健美操語言藝術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有聲語言藝術表達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是一種職業,它具有專業性。要求健美操老師語言與教學內容相適應,口令聲調和諧融合。除此之外,健美操教學語言美還應該做到準確無誤、生動形象,和藹可親言,以達到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二、體態語言藝術展現美。體態語言是指用整個人體或人體的某一部分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作及面目表情來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和傳遞信息。根據健美操項目的特點,健美操教師應從表情語、目光語、手勢動作語和身姿語4個方面進行藝術美的教學。
3.2 大眾健美操情境教學藝術美
健美操情境教學藝術美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情境教學理論基礎。場效應是有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手段諸多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教學氣氛。這些因素中既有物理的,也有心理的。二是健美操教師想要建立積極的課堂心理氛圍美,首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熱愛學生,伴隨著人格、感情的交流,這樣形成了一種情感的共振。在這樣和諧的情境下,教師和學生的情感相互激發碰撞,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都活躍起來。教師還應該多運用教學手段有意識的營造課堂氣氛。在這樣的情感濃厚的課堂上讓教師感受到如“春風化雨”,使學生沉浸在“如沐春風”中。
3.3 大眾健美操創編教學藝術美
培養學生創編力可以從將強基礎知識、技能、技術和基本動作、組合動作和套路動作的學習方面入手,創編中所有動作美是健美操編排的最基礎的美學元素。在健美操鍛煉中,每一個身體動作、面目表情無時無刻地都在體現美的因素,要求全身協調,動作優美,力度適宜,矯健多姿,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是形體美與精神美展現的淋漓盡致。
3.4 大眾健美操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美
隨著人們對“快樂體育”的追求,增強體質已經不是健美操項目唯一的目標,而是把體育作為一種枯燥生活的調味劑。健美操運動時能產生機體的舒適感,歡快的音樂調動高漲的情緒,有利于美感的產生。健美操另一個特點是具有表演性,通過動作展示生動形象,給人以審美享受。健美操教師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直接影響著學生。那些教學方式多樣化、靈活化的教師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并更愿意親近。
3.5 大眾健美操教師儀態和教態美
形體美的實質在于表現、象征真正生命的健康形式。因此,長期的堅持健美操練習可改善學生不良的身體形態,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一種優美的氣質與良好的修養,給人以美的享受、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感覺。健美操教師在教學中衣著美觀大氣,教態和藹可親,熱情洋溢,使學生獲得最直接、最生動、最真切美的感受。無時不在感染著學生。讓學生在美的感染下學習健美操知識、動作技能并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3.6 健美操場地布置美
健美操場地的要求很高,寬敞明亮的體育館,健美操房的體操鏡、音響系統、把桿、進口pvc地板、健美操墊等配套設施。另外,對場地的合理規劃和器材有調序的擺放也很嚴格,學生物品的擺放也要以整齊整潔有序為主,這樣才能形成美觀輕松愉快的環境,其蘊含著美的教學氣氛。學生們進入這樣的課堂感覺煥然一新、滿足視覺上的美感、心情愉悅明快、擺脫傳統體育課的緊張、厭煩的心態。從而激發學生對健美操的熱愛。
4小結
總之,健美操教學藝術在健美操學科中,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充分體現出了美學的意蘊,大眾健美操教學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好的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作為健美操教育的執行者,應盡可能的將健美操運動中的各種美感挖掘出來,在教學過程中科學有效地運用藝術表現形式,不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方面的發展,更有利于師生之情快樂情感的交流,以便在健美操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讓喜歡健美操這項運動的學生們感受更多的美,在課堂上感受更多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李玲玉.論大眾健美操的教學藝術[d].山東師范大學,2003
關鍵詞: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素質教育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受到了愈來愈多的高校教師的關注,對大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逐漸地被提及。審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審美媒介,開展審美活動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審美教育形成的良好的審美素養,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思想品格的提升,而且有利于豐富他們的文化知識,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和性格的健全。本文主要立足于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分析了審美教育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藝術教育,就是通過藝術作品和相關的藝術理論知識,運用藝術鑒賞和創造的規律,去影響受教育者的感官和心理,培養受教育者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洞察力和創造力的教育活動,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悅性、滲透性和典型性的特點。[1]有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從狹義上講,藝術教育是為了培養藝術家或專業藝術人才所進行的各種理論和實踐教育,如各專業藝術院校培養的是藝術創作和藝術表演方面的人才。從廣義上說,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種理論認為,世界上的職業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的工作的人,都會涉及到藝術,他要么閱讀小說,要么聆聽音樂或者觀賞舞蹈活動等等。因此,無論是廣義上還是狹義上的藝術教育,都強調普及藝術的基本原理知識,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鑒賞和批評,提高人們的審美修養和鑒賞美的能力。
審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審美媒介,開展審美活動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修養,激發和強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一方面,審美教育的內容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其中對藝術美的追求是人類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審美教育中教育者運用的審美媒介以藝術為主。另一方面,審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種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引導受教育主體參與審美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進受教育者的和諧發展。[2]
二、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
1、審美教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
審美教育的核心是藝術教育,但審美教育不只是藝術教育。首先,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核心,這是由藝術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的。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只有突出了其審美的本質,藝術教育才能夠塑造出美的靈魂,才能培養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堯認為,藝術教育并不是專指某種藝術技能的教育,而歸根到底是培養受教育者的一種有機的和整體的教育。這種教育使學生置身于審美活動之中,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體驗到一種具有節奏性、平衡性和有機統一性的完整形式。
2、藝術教育是審美教育主要途徑
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有許多種,其中藝術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徑,也就是說藝術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審美修養、人格品質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正如前蘇聯著名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所說的:“人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但是不能不承認,藝術是對個人目的明確地施加審美影響的基本手段,因為正是在藝術中凝聚和物化了對世界的審美關系”??梢赃@么說,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關系十分密切,沒有藝術教育,就沒有審美教育,更說不上審美修養的培養。
3、美育是藝術教育的直接目標
雖然藝術教育與美育在根本目標、具體任務、實現途徑等方面不同,但藝術教育的直接目標是培養大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這和美育的目標非常符合。素質教育是現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而審美修養是大學生綜合素質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審美教育在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類生產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既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與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教育。審美教育的內容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其中對藝術美的追求是人類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鮮明而感人的形象為物化手段。在美的實踐環節中,美的欣賞、美的創造都不能離開形象,因為美的事物具備動人可感的個別形象。離開了藝術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所。著名的文學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要描寫了英雄人物保爾•柯察金,作品中保爾的奮不顧身的斗爭精神,而且頑強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讀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蘇聯青年和中國青年。
其次,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藝術教育培養著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與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等特點,使得藝術教育成為了審美教育的主要內容。美的形態有很多種,其中藝術美是美的集中表現形態。在創造和欣賞美的能力的培養上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藝術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最后,審美教育的最終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過審美教育,大學生能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能夠對他們健康的心理的培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審美教育中,大學生可以根據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強情感的交流和人際關系溝通的能力,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審美修養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一)增進學生對舞蹈藝術的了解。
舞蹈是高雅的藝術,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舞蹈,但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和感受舞蹈的美感。舞蹈教學能為每個學生接受舞蹈知識創造便利,感受舞蹈的藝術魅力,對舞蹈基本知識有更為全面了解。學生也只有在對舞蹈基本知識由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感受舞蹈的藝術美,逐漸提高學生藝術修養。
(二)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舞蹈藝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包括人文精神、美學藝術、哲學思考等內容,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促進大學生審美情趣提升,提高學生藝術素質。舞蹈課程教學內容豐富,學生通過學習能了解不同地區、不同名族、東西舞蹈文化的差異,陶冶情操,感受舞蹈的魅力,進而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素質和高尚品格。
(三)推動美學教育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舞蹈是學校開展美學教育的重要途徑,它具有直觀、形象的特征,學生在學習時能感受舞蹈的外觀美和內涵美,加深對美學的理解和認識。舞蹈還能美化學生形體,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學生在欣賞舞蹈過程中,能更為深入的了解舞蹈內涵,精神得到放松,情感得到滿足,帶給學生心理上愉悅的感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對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也具有積極作用。
二、開展舞蹈教學,推動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的對策
為更好發揮舞蹈教學在大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結合教學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今后在教學中應該采取以下對策。
(一)豐富教學內容并創新教學形式。
不僅要學習舞蹈基本技巧,還要學習舞蹈文化課程,掌握舞蹈發展歷程、風格介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內容,讓學生更為全面的了解舞蹈文化課程。開設舞蹈欣賞課,對古今中外舞蹈作品有更為全面了解,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舞蹈文化知識。改變單一教學模式,注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利用情境教學法、合作學習法、參與式教學法、課堂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對舞蹈文化有更為深入了解,從而促進教學效果提升,提高學生舞蹈文化素養。
(二)重視舞蹈文化教學。
注重舞蹈文化教學,豐富學生文化知識,開闊學生視野。例如,學生藏族舞蹈時,要讓學生知道藏族舞蹈是農牧文化的典型,不僅具有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還具有高原空曠美,并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學習蒙古族、朝鮮族舞蹈時,要對其中的文化內涵進行詳細介紹,知道舞蹈所表現的民族風情、地域特色、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意蘊等內容,以豐富學生文化知識,促進舞蹈教學效果提升,增強學生的舞蹈文化素養。
(三)培養學生舞蹈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
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舞蹈表演,激發學生對舞蹈表演的興趣,以活躍學生思維,更好投入舞蹈欣賞之中。要有目的、有組織的開展舞蹈欣賞,讓學生多看舞蹈作品,多聽舞蹈歌曲,多用肢體語言表演舞蹈,從而讓學生舞蹈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喚起學生內心對美的追求。培養學生藝術想象力,更好欣賞舞蹈,加深對舞蹈文化的理解,逐漸提高自身舞蹈文化藝術修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重視舞蹈表演并參加藝術實踐。
教學中多為學生創造舞蹈表演的機會,通過排練劇目,讓學生在舞蹈表演時正確抒感,加深對舞蹈文化的理解。還要積極參與校園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等活動,并創編自己的作品,反映校園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表演和作品創編中加深對舞蹈文化的了解,形成自己的真實體驗,提高舞蹈文化藝術修養和藝術素質。
三、結語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現狀實施路徑
1高職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時代不斷發展過程中,對大學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提高文化藝術素養教育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借助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品格、氣質以及修養等。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就是美育,可以與學生的審美需求相一致,將學生的精神能力提升上來,確保學生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高度一致和平衡,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生活。比如欣賞一幅畫,可以將煩惱拋到九霄云外?,F階段,在大學生基礎素質中,文化藝術素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可以促進大學生更好地發展和進步。要對中華歷史文化進行充分了解,并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出來,將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等提升上來,進一步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學生的人格健全化,確保學生具備良好的審美素養。如果人才能夠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益,彰顯個人魅力,一旦文化藝術素養嚴重缺失,很難保障一流的人才質量。所以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文化藝術素養是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量,借助文化藝術素養,可以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興趣充分調動出來,同時還可以將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出來,靈活應對各種危機情況和丑惡事件,樹立對客觀事物正確的情感態度。
2高職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現狀分析
2.1文化素養層面分析
現階段,高職的招生現狀決定學生的文化課程學習能力普遍偏低,而高職藝術專業學生文化底子更為薄弱,尤其是英語等基礎科目。由于在專業術科考試期間普遍被“重專業、輕文化”的氛圍所影響,因此進入大學后,他們仍舊沒有轉變思維,甚至認為文化課程的學習可有可無,殊不知文化素養決定了藝術修養的廣度與藝術內涵的維度。因此,高職藝術生很難滿足高職文化藝術素養教育需求。
2.2綜合素質層面分析
從高職藝術專業學生普遍之學情來看,學生對專業課程較為重視,能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他們忽視了自身在人際交往的能力、自身素質拓展等方面的能力。以高職舞蹈專業學生為例,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僅僅以掌握技術動作為目的,往往沒有對舞蹈藝術本身的理論體系進行充分了解,缺乏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辯證思維,綜合素質薄弱,直接造成藝術形象的塑造和藝術表現能力的重復單一,是目前高職在培養藝術人才綜合素養層面一個顯著的問題。
2.3文學修養層面分析
一般來說,藝術和文學之間的關系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可以說,文學修養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力,這直接影響他們的藝術創作能力[1]?;诖?,如果藝術專業學生的文學修養難以保證,將會導致自身專業課程學習難度的增加,很難將藝術背后的內涵充分挖掘出來,也無法將文化內涵納入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之中,進而很難將藝術內涵充分傳達出來。
3高職文化藝術素養教育的實施路徑
3.1合理引導,提升文化素養
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必須要對專業課程與其他文化課程學習進行合理安排。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比如文學、美學等[2],需指出的是,高職教育和學課教育是有區別的,教師團隊必須依據學生的學情,尊重客觀事實,合理引導,如定期邀請藝術家進行人文類文化講座,幫助藝術專業學生形成全面的價值觀念。通過加強學生基礎文化修養的培養,可以將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開來,告訴他們,一個成功的“學藝人”,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文化素養決定藝術表現的深度和廣度。
3.2合理布局,提高文學修養
通過對學生實際學情進行客觀分析,要確保文學修養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針對高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普遍較弱這一特點,可以結合專業特點,開設溝通、交流、表達的課程,這也意味著要同步提升他們在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因為事實證明,在具備良好的文學修養的前提下,對于藝術專業學生日后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3.3全員育人,提高內在思想素質
在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將學生的心靈喚醒起來,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高職院校要定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將學生的道德修養、職業素質提升上來[3]。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其引導作用比較強化,對價值觀念的形成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要求學生要樹立高度的自律意識,推動學生綜合、全面地發展。
3.4統籌兼顧,充分開發教學資源
對于藝術教育管理者來說,要注重將學生的藝術趣味性提升上來,并加強藝術專業課程的設置,不斷提高藝術專業課程的藝術趣味性。在課程設置過程中,如果涉及到簡單的技術性藝術訓練課程,要注重對相關藝術方面的文化課程進行增設。在課程實踐教學中,對于藝術專業學生來說,要基于橫向視角,對多個學科進行對比和分析,并將學生的藝術學習創造性激發出來,更好地挖掘出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蘊,確保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修養[4]。同時,藝術專業教育管理者,還要注重藝術與文化課堂講座的開設,加強與其他藝術院校之間的交流,將學生的交流熱情充分發揮出來,實現藝術和文化的高效統一和一致。此外,對于藝術專業學生來說,還要將自身的藝術情趣提升上來,將現代化藝術觀念滲透到位,并對多學科的知識進行充分了解。在現代社會中,藝術專業學生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并具備生存發展的能力。
關鍵詞:孟子;新儒學;生態美學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新儒學日漸成為“顯學”。它作為中國較早地進行中西、古今文化融會思考的學派,不僅其價值得到肯定,更成為如今學者探索如何建構中國本土的現代文論、美學、哲學等的典型個案。新儒家學者以儒統莊,以儒統佛,以儒家精神會通西方思想,完成傳統文論、美學、哲學某種程度的轉型,形成不同于其他學者、學派的闡釋。就在這種闡釋的重建過程中,有一個值得當下美學界關注的現象,那就是三代新儒家學者已經自然而且必然地完成的“新儒家人文主義的生態轉向”:這種轉向最早體現在熊十力先生提出的發人深省的自然活力論,還有梁漱溟強調以調和折中的態度對待自然。再就是后來,臺灣、香港、大陸的三位領銜的新儒學思想家錢穆、唐君毅和馮友蘭不約而同地得出結論說,儒家傳統為全人類做出的最有意義的貢獻是“天人合一”的觀念。[注:參見杜維明《新儒家人文主義的生態轉向:對中國和世界的啟發》,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這一結論似乎并不是什么全新的發現,但從他們對于此觀念所作的闡釋來看,這種發現也不是在復述傳統的智慧。事實上,他們不僅是在回歸那個他們鐘愛的傳統,也是為了當下的需要來重新理解這個傳統。如果說新儒學的生態轉向在一開始還不是有意識的,那么到了杜維明這里,則已完全成為一面明確的旗幟。他接著第一、二代新儒學往下講,不僅完成了所謂“生態轉向”,并且還將這一轉向帶進對中國美學的全新思考。
一、中國藝術精神里的人格修養
在現代新儒家三代學者中,第二代臺港新儒家的徐復觀對藝術和美學探討較多,并且有著自己較為系統的美學思想,這集中體現在其《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他認為,在中國哲學和歷史上,《莊子》集中體現了審美主體性在中國的誕生,而儒家思想中所確立起來的道德主體性,同樣充滿著深刻的美學內容。徐氏主要探討了莊子與孔子的美學思想,但卻很少提及孟子。杜維明先生正是看到了孟子在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特撰文接著徐復觀往下講,為《中國藝術精神》補充了一個“續篇”。
杜維明先生在《孟子思想中的人的觀念:中國美學探討》一文中集中考察孟子的修身觀念是如何同中國藝術理論相關聯的。他開篇即說道:“徐復觀先生在他的《中國藝術精神》一書中指出,儒家和道家都確信自我修養是藝術創造活動的基礎,這與藝術的根本目的是幫助人們去完善道德和精神的品格的陳舊觀點恰恰相反。它提出了一條解答藝術本身是什么,而不是解答藝術的功能應當是什么的思路。在這個意義上,藝術不僅成了需要把握的技巧,而且成了深化的主體性的展現?!?80他正是順著徐先生的這一思路去進一步闡發孟子的修身觀念的。
欲了解杜維明的美學思考,先應明確徐復觀是如何闡釋“修養”與中國美學的關系的。徐復觀所說的“修養”,乃是一種“人格修養”,是指“意識地,以某種思想轉化、提升一個人的生命,使抽象的思想,形成具體的人格”[2]362。中國只有儒道兩家思想,由現實生活的體悟和反省,迫近于主宰具體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潛德的顯發轉化生命中的夾雜,而將其提升、純化,轉而又落實于現實生活之上,以端正它的方向,奠定人生價值的基礎。所以,徐氏認為,只有儒道兩家思想,才有人格修養的意義。
徐復觀強調,人格修養常落實于生活之上,并不一定發而為文章,甚至也不能直接發而為文章。因為就創作動機來說,人格修養并不能直接形成創作的動機;就創作的能力來講,在人格修養外還另有工夫。同時文學與藝術創作,并非一定有待于人格修養。但人格修養所及于創作時的影響,不像一般所謂思想影響,常是片斷的、緣機而發的,它是全面的、由根而發的影響。而當文學藝術修養深厚而趨于成熟時,也便進而為人格修養。另外,作品的價值與人格修養有密切關系。徐復觀指出:“決定作品價值的最基本準繩是作者發現的能力。作者要具備卓異的發現能力,便必須有卓越的精神;要有卓越的精神,便必須有卓越的人格修養。中國較西方,早一千六百年左右,把握到作品與人的不可分的關系,則由提高作品的要求進而提高人自身的要求,因之提出人格修養在文學藝術創造中的重大意義,乃系自然的發展?!币谎砸员沃?,人格修養與藝術在最高境界上有其自然的結合,具有共生性。儒道兩家所成就的人格修養,不止于文學藝術的根基,但也可以成為文學藝術的根基,一旦發而為藝術精神的主體因素,便對中國藝術產生決定性的影響,進而主導著中國藝術發展的總體方向。在中國,作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必以人格的修養、精神的解放為技巧的根本,為境界的根本,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卷10。因此,徐復觀在對傳統藝術活動的考察中所發現的人格修養與藝術的這種微妙的關聯,乃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特質所在。
綜觀中國古典美學,自孔子始,審美一直與修養有著根本的聯系。中國美學講境界,藝術以境界為最上。正如王國維所說:“(詞)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不惟詞如此,中國其他藝術皆如此)而修養的歸宿即是境界。由修養而達境界,此一境界,既是人生境界,亦是審美境界。在中國古人那里,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何以相通?在現代人的生存境域中,世俗的人生何以成為審美的人生?杜維明先生有進一步的挖掘。
二、孟子修身觀念的生態美學精神
徐復觀告訴我們,要想真正了解中國藝術精神,必須從修養的工夫透進,方能得其三昧。杜維明顯然認同這一結論,因而才順著這種美學研究的方向,去挖掘孟子修身觀念中所蘊涵的現代美學精神。那么,杜維明進一步闡發“修身”的出發點是什么,他是如何理解“修身”的,他對“修身”作了怎樣的引申,引申的意圖何在呢?
首先,他澄清,自己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探究與道家美學所不同的,或是作為道家美學之補充的儒家美學存在的可能性,而是想盡量開發這兩種傳統學說所共有的象征符號資源。他明確指出:“把徐先生的分析推進一步,我認為,把修身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比起人們試圖系統地將傳統分梳為道家和儒家來說,也許出現得更早些”,“儒家強調的人文主義,也許初看起來與道家的自然主義相沖突。但是,按照他們對自我修養的共同關注,我們不能說儒家堅持社會參與和文化傳承與道家追求個人自由不相容。道家批評儒家的禮儀,儒家批評道家的避世,都體現一種對話式的交互作用,它反映出兩家之間存在著更深沉的一致”。可見,杜維明并不是要論證孟子同中國美學有著什么特殊的關系,而是要借孟子思想生發出中國美學整體的特性。再者,他的直接目的是想通過詮釋的重建去發現隱含在孟子思想里的藝術理論,進而指出某種銜接傳統與現代的美學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杜維明所用的“修身”這個概念,并不是僅僅對于人的形體而言。修身的內容實則比形體的轉化要豐富得多?!吧怼敝皇且粋€含意有限的形象說法,非英文“body"可以代替,它其實象征了整個自我,乃儒家文化中極其豐富和莊嚴的符號。所謂修身,即修己,包含了自我轉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過程。比之徐復觀所說的“人格修養”,“修身”有著更為廣闊的涵義?!叭烁裥摒B”容易被人們作為純粹的道德操練來理解。自孔孟以降,后世的一些儒者確有此一傾向。事實是,人們一直用一種不太恰當的“手段”與“目的”的用語來描述藝術與人格(修養)之間的關系,而這種表述卻模糊了二者的共生關系。但是,如果我們將人格修養擴展為杜維明所說的“修身”來理解,那么它與中國藝術的特殊關聯就會變得更加明朗,甚至可以說,“修身”就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根本。藝術也由此可以理解為“深化的主體性的展現”,這是傳統中國所特有的一種“大藝術觀”。
孟子的修身觀念包含兩個方面的深意:一方面,“大體”與“小體”的和諧發展。在孟子看來,心為“大體”,身體只是“小體”。修身就是要使“大體”而不只是“小體”得到發展。一個向學生傳授六藝的儒學大師,必定要認識到六藝既是需要操習的動作,又是應從精神上去掌握的科目。因此他主要關心的是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轉化過程中的身心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在人的身、心結構中,存在著將自我發展為與天地合一的真正潛能。修身更重要的是為了體驗人與自然之間的內在共鳴?!按篌w”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但它歸根結底只不過是本真的人性。修身就是要將本真的人性顯發出來,而美的實現則需要這種修身的工夫。所以,儒家的修身方法不僅具有社會學的意義,也具有美學的意義。古人通過修身所實現的人生境界,自然就有審美境界的生成。
進一步引申,修身所體現出的實質上是一種生態美學精神。生態美學本是一個現代范疇。在21世紀初的中國美學界,引起最多關注和爭論的就是這個范疇。它作為美學的一種新理論或者方法,更多地凸顯出傳統與現代銜接和轉化的可能性。因此,強調修身體現生態美學精神,其實就是對修身作一種新的現代的理解和轉換。生態美學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處于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提倡綠色的人生,審美的人生。而孟子的修身觀念則明確表示,人首先要實現自身的和諧,才能與天地合流。生態美學強調整體性,而孟子在關注整體性的同時,還看到了“整體”中的“根本”,那就是人自身的生態和諧。事實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生態平衡確實依賴于人本身對待外物的態度和方式,此一態度和方式則根源于人的認識和精神境界。人必須從自身做起,修身是一種重要途徑,它不僅導向生態平衡,也直指審美的和諧人生。它作為自我轉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全過程,不僅是孟子所倡導的,也是道家所追求的?!洞髮W》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果我們用現代話語來解讀中國傳統之“修身”理念,其實它就是“精神生態”。由此,它將給予中國當代的生態美學研究以重要的啟示。
三、杜維明給予生態美學研究的啟示
在孟子那里,與修身一樣,美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于將修身作為理解美的觀念的參照點,因而“美”很難成為一個完全客觀化的靜態范疇,它與善、與真一樣,都是人不斷成長中出現的品質,它們作為一種激勵人心的鵠的而存在。“充實之謂美”?!爱斆浪茉熘覀兊某鋵嵏袝r,不是作為一種固定的原則,而是作為正在體驗生命的自我,和所感知的實體對象之間的一種動態的相互影響而起作用的。我們在事物當中看到了美。在描述美的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從外在的物質形體轉向內在的生命力,最后達到無所不包的精神境界”。修身包含著主體的自我轉化,而這種自我轉化無論在美的創造或欣賞中,都是美的真正基礎。在主體的自我轉化這一環節上,杜維明拈出兩個重要概念:“相遇”和“聽的藝術”。這更加表明他在有意識地以生態美學的眼光來解讀和發現古典。
相遇。杜維明說:“我們欣賞的對象可能是一棵樹、一條河流、一座大山或一塊石頭,但是,我們感受到它們的美,使我們覺得它們并不是毫無生氣的對象,而是一種和我們活生生的相遇。確切地說,是一種‘神會’”。杜維明用“相遇”來指稱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關系,來形象地表征古典美學里物我的神會,正是為了說明,中國傳統美學里并沒有主客二分,古人不會把自己的人格強加于外在世界,《孟子》關于人的思想并不是一種人類中心論,就其終極意義而言,它旨在表明人的自我轉化首先體現為一種態度的轉變,而人的自我實現則取決于人與自然的互動。正像徐復觀先生所說的:欲“成己”必需“成物”,而不是“宰物”、“役物”。
20世紀著名的猶太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認為,人生與世界具有二重性:一是“為我們所用的世界”,一是“我們與之相遇的世界”,可以用“我—它”公式稱謂前者,用“我—你”公式稱謂后者。布伯所謂“我—它”的范疇,實指一種把世界萬物(包括人在內)當作使用對象,當作與我相對立的客體的態度;所謂“我—你”,實指一種把他人他物看做具有與自己同樣獨立自由的主體性的態度,此時,在者于我不復為與我相分離的對象。[注:參見馬丁·布伯《我與你》,陳維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版,第17-21頁。]人置身于二重世界中,即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筑居于“它”之世界,但人也棲身于“你”之世界。人對“你”的熾熱渴念又使人意欲反抗“它”、超越“它”,正是這種反抗造就了人的精神、道德與藝術。布伯說:“人無‘它’不可生存,但僅靠‘它’則生存者不復為人?!辈疾膶W說直接針對西方思想史上兩種居于支配地位的價值觀。雖然他的目的在于闡釋宗教哲學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義,以及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愛心,但他對人生態度的兩種概括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具有普遍性的。
生態美學批評現代人類的實用主義和功利性,痛斥他們將“我—它”關系加以絕對化和極端化,著眼于“我—你”關系的和諧建構和擴展,因為只有后者才體現了人與自然的親和無間,人與社會的和諧融洽。如果我們把人與世界的關系概括為主要的三種形態:認知的、實踐的和審美的,那么大家就會發現,前兩者所體現的其實就是布伯所稱的“我—它”關系,而審美所呈現的則應該是“我—你”關系。我與你相遇,“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無須有待于他物,我當以我的整個存在,全部生命和本真人性來接近“你”。最終“我”與“你”都升華了自己,超越了自己。這便是杜維明先生所說的“神會”,亦是孟子修身觀念的真諦所在。因此,“我”與“你”的相遇,是審美的相遇,亦是生態精神的呈現。正如杜維明先生在《存有的連續性:中國人的自然觀》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心“對自然的審美欣賞,既不是主體對客體的占有,也不是主體強加于客體,而是通過轉化與參與,把自我融入擴展著的實有”?!拔摇痹谡归_審美體驗時,漸漸忘記了“我”的存在,完全“化”入“你”的體內,以“你”的存在為自己的存在,逍遙游于“我—你”共同的精神世界,這即是審美化境,是生態美學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所發現的生態特征。物我合一的境界真正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杜維明還指出,對于人與自然的這種互通性和親切性的審美體驗,往往是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修養的結果,“返回自然的過程不僅包含著記憶,而且也包括‘絕學’和遺忘。我們能參與自然界生命力內部共鳴的前提,是我們自己的內在轉化"。這種觀點與徐復觀先生對“心齋”的修養工夫的解釋是一致的??梢赃@樣說,中國古典美學是一種以修養為基礎和工夫的“相遇”美學,此一“相遇”,則真正體現了深刻的生態美學精神。
聽的藝術。藝術感動并影響著我們,古人們相信,它來自人與天地萬物共有的靈感之源。講到聽的藝術,很多人馬上會想到音樂。這當然是沒錯的。但除此之外,它在這里更蘊涵深一層的隱喻?!奥牎本哂猩鷳B層面的重要意義。
聽覺的感知作用在先秦儒學中占重要地位。杜維明相信:“如果我們將眼光盯著外部世界,那么,儒家之道是不可得見的;如果僅僅依靠視覺形象化這種對象化活動,是不能把握宇宙大化的微妙表現的。誠然,像舜這樣的圣王,能夠通過對自然之微妙征兆的探索來洞察宇宙活動的初幾。但是,我們卻是通過聽的藝術,才學會參與天地萬物之節律的?!隆颉牭隆刮覀兡軌蛞圆皇沁瓦捅迫说?,而是欣賞的、相互贊許的方式去領悟自然的過程。”生態美學一直在做的一項工作,就是拋棄西方的二分法思維模式,在中國傳統生態智慧中發掘這種主體對待自然的審美的態度。因為此一審美的態度真正消融了主客二分,體現了物我的平等、和諧、共融。杜維明先生認為先秦儒家是經過身心的修養將自己開放給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通過拓展和深化自己的非判斷性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將自己有限的視野投射到事物秩序上,才得以成為宇宙的共同創造者。
聽的藝術除了可以表明態度以外,還聯系著特殊的感受和表達方式?!奥牭乃囆g”里所說的“聽覺”,并不是指人的生理聽力,而是指人的感受能力。正如馬克思曾經說的,要理解音樂,必須具有“音樂的耳朵”。那么,要聽懂自然,就必須具有親和自然、體悟自然的能力。聆聽與傾訴相對,自然之中自有天籟,天籟即是自然生命的傾訴。面對自然的私語,我們只能閉目傾聽,用聽來交流,用耳來感受。正如佛祖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迦葉破顏微笑一樣,聽的藝術正是這種無需言語的心靈默會。所以,莊子也用“聽”來描述他的“心齋”:“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莊子·人間世》。此乃莊子的修身之法。在聽的過程中,我們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的主體,而成為各種生命力內部共鳴的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在聽的過程中,我們成為各種生命力內部共鳴的息息相關的一部分。不僅莊子重視“聽”,孔子更是以音樂這種聽覺藝術來實現他的人生境界。所以孟子才會選擇音樂作為隱喻討論孔子之圣性:“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孟子·萬章下》而代表人格發展至高峰的“圣”字之古體“圣”,即以耳為根。可以這樣說,聽,體現了生態學的關系原則,“聽德”其實是中國藝術共有的特點,因而中國藝術是體現著生態精神的偉大藝術。
更進一步講,“聽”在古人那里也是一種表達方式。聽者無言,無言與有言相對,因此也是表達方式之一種。無言甚至更勝于有言,只有無言才不會咄咄逼人,才會以欣賞的姿態和審美的眼睛“傾聽”自然。有言則容易陷入主觀,破壞物我的相融、天人的合一。所以才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說。所以才有“此時無聲勝有聲”之說。因為無言就是沒有明確的語意,于是也就具有感受的無限可能性。有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藝術的限制,言是表達的媒介和形式,有媒介和形式便是有隔,便是有限,否則便是不隔,便是無限。
無言和聽的藝術都是一致的,它們象征著精神的自由和無限,表達了“我”對“你”的尊重,體現了平等和共存。因此,“聽”開啟了生態學意義上的關系原則,聽的藝術則呈現了生態美學的精神。
綜上,我們通過對杜維明先生關于孟子思想的詮釋的分析,可以較顯明地看到杜先生通過詮釋所要指出的美學研究方法。首先,正如徐復觀對人格修養的關注一樣,杜先生進一步整理、闡發了先秦儒學、特別是孟子的修身觀念,并進而得出結論:從修身、修養來理解中國古典美學,更容易觸到中國藝術的本質,此處儒、道藝術精神之分則不顯;再者,正如道家學說里存在著豐富的生態思想一樣,先秦儒學、尤其是孟子關于人的思想同樣開啟了一種現代意義上的生態精神。修身這一觀念本身所包含的人自身、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正是生態美學所追求的理想的生存狀態。這足以表明,生態學的視野和方法必定為中國美學帶來更大的言說空間。
在中國大陸學界,生態美學自2000年以來逐漸成為美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美學研究的視野。然而眾多生態美學的提倡者們卻未曾注意到,杜維明這個海外學者早在90年代就已經提出將生態的方法運用到美學研究中來并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文將杜氏觀點進行整理和生發,一方面是想引起生態美學研究者們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對生態美學研究的一種探索。
[參考文獻]
[1]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M]∥郭齊勇,鄭文龍.杜維明文集:第3卷.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2]徐復觀.儒道兩家思想在文學中的人格修養問題[M]∥李維武.徐復觀文集:第2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3]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圖畫見聞志[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5]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大學生;審美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指出:在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實踐中,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標,而美育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皩徝馈弊鳛閷徝乐黧w對審美客體的評價性活動,包括審美評價和審美的再創造活動。要理解其內涵,必然會涉及到對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品格等因素的考察。從當下的現實教育來看,大學生的審美教育仍是一個薄弱環節。在審美教育中,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的教師在引領大學生審美的過程中,有必要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注意審美主體、審美客體、審美目的的定位。根據國家對大學生培養的成才要求,應當提倡讓大學生具有精英化的主體定位,追求經典而高雅的審美客體,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以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審美目標。
一、引導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樹立文化精英的主體意識
在經典美學范疇中,審美是一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而審美主體基本上是文藝欣賞和研究過程中的欣賞者和研究者,且在對象性活動中處于主體性地位。在審美這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中,審美主體需要具有一定的相關知識積累和認知能力才能夠順利地進行審美活動。在引導大學生審美的過程中,首要的問題就是審美主體的定位問題,大學生應該站在什么立場進行審美非常重要。當前社會上主要存在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這三種不同的文化潮流。大眾文化立足于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同。大學生作為存在于大學之中和多種文化之間的群體,是大學的教育對象。大學生是社會中積極向上的一個群體,但是大學生這個“準精英”階層畢竟是來源于大眾的,而在大學生身上所體現的文化無不帶有大眾文化的烙印。在走進大學后,其遵循的文化和審美模式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回避地受到大眾文化中消極面的滲透。大學是人格養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搖籃,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撐。在大學的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會堅持精英教育的原則。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素質培養上,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精英的主體意識,這是大學精英教育的普遍要求。在審美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大學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追求真理,陶冶性靈,摒棄大眾文化的享樂原則,追求內心的富足與自由。比如,在公共藝術課程“影視鑒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以專業化的視角去評價和鑒賞影視作品,去領悟和挖掘影視作品更為深刻的內涵及意蘊。
二、引導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追求經典而高雅的審美客體
審美客體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進入審美視野的審美對象。在經典美學中,審美客體主要是文學藝術?!皩徝揽腕w是客觀存在的。審美客體,或者具有肯定的審美價值,如崇高、優美;或者具有否定的審美價值,如卑下、丑惡。”當今是一個審美客體泛化的時代。在大眾消費文化視野中,審美客體范圍不斷擴大,從傳統的藝術種類到電視、電影、網絡、廣告等所呈現的影像符號世界。而且,日常生活也被納入審美客體范疇,它強調對日常生活的文化現象即消費文化尤其是流行時尚的關注,因此經典美學里從未有過的時裝服飾、室內裝潢、廣告設計甚至度假村布局等正式進入當代美學的研究視野。在引導大學生對審美客體的追求上,一方面基于多元文化的時代特征,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依據審美活動是一項崇高的心理實踐活動的本質,更要突出審美客體的經典和高雅原則。經典而高雅的文藝作品是人類精神的集中呈現,人類精神乃是在文明發展史上超越時代、地域、民族的界限而形成的世界性共同價值的精神結晶,在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淀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美學精神。作為人文精神培養重要途徑之一的審美教育,向人們展示著五彩繽紛的藝術表象世界。引導高校的大學生進入這個世界,進而去領悟人類的精神文化價值,提升其藝術審美能力,選取適當審美客體很關鍵。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在公共藝術教育中的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上,最為重要的是讓大學生了解、領悟藝術作品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和審美理想,從而使之在藝術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滋養中,陶冶情操,形成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審美理想,以及符合人類精神的價值觀。因此,在高等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回溯人類創造美的光輝歷程,將大學生的審美客體定位于經典而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在藝術的長河中巡游,領略藝術所蘊涵的深厚人類精神和審美理想。因而,在公共藝術教育的系列課程中,教材體系建設中的選材一定要嚴謹規范,在兼容并包的基礎上,要突出經典和高雅的原則。
三、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審美教育目標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精神,大學生審美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我國整體社會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在大學生的審美過程中,公共藝術教育老師也應該引導大學生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來實現審美教育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審美素質是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的體現,是溝通文理工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而,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不只是單純的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修養,而是通過審美素質的提升來促進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高校公共藝術的課程必須超越狹隘純粹的藝術本位的課程觀念,課程必須體現學生思維方式的多元化、掌握知識的綜合化的功能,必須有利于發散性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促進“人本”全面和諧發展。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在施教內容上必須走向綜合化,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文字藝術等融為一體交叉與融合;能把美學、藝術批評、民族文化、歷史、哲學等不同內容有機進行相互滲透,在思想內容上,既要堅持的指導思想,又要體現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也應該把具體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關原則相結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審美感受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和實現人格的升華。
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意義重大。大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關鍵,公共藝術教育中探索審美素質教育價值取向至關重要。在公共藝術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時,對于審美過程中的審美主體、審美客體以及審美目標問題,一定要定位清楚。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會減少盲目性,會有的放矢,也會擺脫大眾消費時代審美泛化帶來的困擾。
參考文獻:
[1]白朝暉.高等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0(10).
[2]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
[3]張建中,黃麗娜.加強公共藝術教育構建和諧校園文化[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7(2).
[4]胡經之.文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李靜.淺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