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科學的就業方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41-0124-02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其生成背景多樣、本科辦學時間短等原因,在辦學的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如何保持原有優勢專業、發展新專業、合理布局專業,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必須解決的問題。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其前身大多為師范專科學校的傳統專業,在學校合并、升本、轉型的過程中,根據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師范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其辦學規模逐步縮小,逐漸呈現邊緣化的趨勢。本文結合常熟理工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近幾年教學改革實踐,對師范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進行一些探討。
一、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
1.生源分布的不合理性
高考錄取以學生填報志愿為依據,按分數高低,公正、公平錄取學生,但在錄取過程中本專業填報的第一志愿的人數往往不足,需通過招收服從志愿的考生來完成招生指標。因此,在招生過程中很難考慮考生生源地的問題。另外,由于我院所處地理位置等原因,蘇南部分市、縣學生填報志愿時,形成扎堆現象。最多一年中同一專業來自同一生源地的學生多達15人。學生應聘教師崗位時,絕大多數市、縣設置生源地限制及學校限制,使學生應聘時競爭十分激烈,有的市、縣出現幾十個學生應聘一個崗位的情況,來自連續幾年不招聘生物師資生源地的學生,甚至連應聘的機會也無法獲得。
2.學生個人原因
(1)專業思想不穩定。面對就業的巨大壓力,部分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特別是填報服從志愿的學生,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生活,雖有部分學生轉變觀念,立志從事生物基礎教育事業,但仍有一部分學生放棄應聘教師崗位的機會。即使是填報第一志愿的學生,也有少數由于家庭的影響、觀念的改變等原因,作出另外的選擇。
(2)盲目攀比。部分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盲目攀比,忽視自身特點,對自我缺乏客觀正確的分析,不從自身實際出發,不愿回生源地應聘,以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較高的蘇南地區市、縣作為唯一的目標,在虛榮心的驅使下,錯失就業良機。
(3)缺乏就業競爭力?;A教育要求學生在技能上有扎實的教師基本功和過硬的教育教學技能。技能的訓練要通過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訓練才能得以掌握。部分學生對這些技能訓練重視程度不夠,投入的時間、精力偏少,且不能進行持久的練習,在應聘時處于劣勢。另外,每個學校對技能訓練的要求和側重點都不同,在開設的專業方向課程及課時安排上有所差別,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就業時缺乏競爭力。
3.生物教師需求量甚微
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培養的是中學生物師資,隨著中學生入學數量減少、中學合并等原因,中學生物教師處于基本飽和狀態。另外,生物學科在中學是一門不太被重視的副科,招聘人數極其有限,有些市、縣連續幾年不招,即使有招聘,絕大多數市、縣只招1~2位。在應聘的過程中,大多數地區一般允許學生參加2~3年的考試,許多學生不急于就業,待家復習,爭取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應聘工作,使師范畢業生的就業率大打折扣。
4.生物師資來源多元化
自教師崗位公開擇優應聘后,博士生、碩士生及非師范專業畢業生通過教師資格認定進入中學生物師資隊伍,導致師范生競爭壓力空前增大。有些地方的星級高中只招收碩士以上研究生,部分地方教育系統“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各級學校研究生所要達到的比例。高學歷人群直接進入面試階段,使部分師范生失去了寶貴的應聘機會。
二、我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就業情況分析
我院2009屆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共有30位學生,來自江蘇省20個市、縣,共有14位學生成功應聘教師崗位,占全班人數的46.7%,其中8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3位在小學任教。另有53.3%的學生就業于非教育系統;201 1屆共有39位學生,有16位學生成功應聘教師崗位,占全班人數的41%,其中7位在初中任教,3位在高中任教,6位在小學任教。另有59%的學生就業于非教育系統。從錄取教師比例來看,處在同類學校同專業較前的排名。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生源分布較廣,參與應聘教師崗位的概率增加,二是兩屆學生具有良好的學風,較扎實地掌握了生物科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教育教學等技能。
三、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畢業生就業對策
1.更新觀念、準確定位
中學生物學師資的培養主途徑仍是師范院校的畢業生。面對社會的需求,在對待師范生的就業問題上,不能僅統計就業率,更應注重應聘教師崗位的就業率,這關系到基礎教育的百年大計。應避免就業統計中只注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做法,其統計方式也可適當放寬年限至兩年。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熱愛本專業、熱愛教育事業,準確定位,鼓勵學生去私立學校、培訓機構、偏遠地區就業,拓寬就業渠道。
2.適應社會需求,調整培養方案
從2007年開始,我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培養方案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做了較大調整,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以培養合格的初中生物師資為主要目標,并能承擔高中生物學或小學科學的教學工作。經過幾年的實踐,師范方向人才培養體系已逐步完善,培養方案的調整為課程設置改革提供了保障。
一是構建“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明確課程群在整個培養計劃中的地位、作用及課程間的關系。低年級實行基礎平臺教育,體現寬口徑、厚生物基礎的特色;高年級分模塊教育,通過方向課程,充分體現專業特色和職業特色。優化課程設置,在專業方向選修課中,從2008年開始,設置7門教師教育類課程,其中兩門與小學科學課程相關,學生根據所在生源地近幾年的師資應聘情況及個人愛好,選擇相應的選修課程。另外,還設置了適應未來生物學相關工作環境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近年來先后設置了生化工程、環境生物工程、環境與園林等方向,實行分流式培養。二是實施“分層次,三結合”實踐教學模式,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通過“基礎、綜合、設計、研究”四層次實驗課程,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建立了“理論教學為基礎,實踐教學為載體,第二課堂為拓展”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強化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將短學期作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營造高素質人才的成長空間。
3.多途徑強化師范生的職業技能訓練
一是狠抓學生的說課、上課等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訓練,加強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二是利用本專業畢業生中生物骨干教師多的優勢,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師范生走進中小學,切身感受中小學的真實生活,學習中小學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三是借助師范生說課比賽、生物技能大賽,指導中小學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以及第二課堂活動,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
4.傳幫帶教,增強自信
關鍵詞:海洋科學專業;課程改革;畢業生;就業率
一、概述
一個專業是否值得建設,主要看這個專業是否有市場,即學生和家長是否愿意報考這個專業;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是否有較高的就業率。簡單地說,一個好的專業,一個對社會有意義的專業,就是學生招得來,畢業生分得出去的專業。這個專業,也就是社會急需的專業,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專業。也只有這樣的專業,才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能建好一些好的專業,也是一所大學生存的基礎。一所大學具體辦什么樣的專業,除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影響外,又受這所大學的歷史、這所大學的特色所決定。所以,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生命力,為了提高一所大學的社會競爭力,這所大學就該辦社會最急需的專業,辦自己最有特色的專業,辦自己最有優勢的專業。只有這樣,這所大學才會立于大學之林而處于不敗之地,并經久不衰。但是,大學建設一個專業,及大學停止一個專業的招生,都將涉及到大量教師和教學資源的配置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對該所大學都是一件大事,并不是說建設就能建設,說停就能停的,事。所以,一旦一個專業在一個大學已經存在,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到萬不得已,隨便地取消一個專業是不可取的。一個專業建設后,這個專業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及這個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率,又強烈地受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影響。所以,一個適于社會發展的專業,或一個有潛力的專業,為了提高其生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必須進行這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改革。
二、社會的發展對海洋科學人才的需求
21世紀是大家公認的海洋世紀。人類發展至今,主要從事大陸的開發和利用,而占地球大部分表而積的海洋,除人類對其有限表面的開發利用(如航運和漁業捕撈及養殖)外,人類對大洋及深海知之甚少。其實,就算漁業和養殖,也只是在大陸周邊的極其有限區域里進行。人類數量的劇增,大陸資源的匱乏,使人類不得不加速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的開發和利用,需要大量的有關海洋科學專業方面的人才。只有貯備大量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才能使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在將來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占得先機。
中國海岸線長,島嶼眾多,海域廣闊,是一個海洋大國。中國人口眾多,居世界第一。雖然中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相當低。所以,21世紀開發和利用海洋,中國的任務比其他國家更急迫。在21世紀或在不久的將來,為了使中國從海洋大國變成海洋強國,中國必須加強海洋人才的培養。所以,在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學及具有海洋歷史的大學,就應該建設海洋科學專業,培養大量的海洋開發和利用人才。
三、當今畢業生就業對海洋科學的影響
雖然大家公認21世紀為海洋世紀,也深知海洋科學的重要性。海洋學科為一個未來學科,海洋專業,是一個未來專業。受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及歷史的影響,海洋科學專業的就業市場,仍為一個潛在市場。要把這個潛在市場轉變為現實的市場,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就造成海洋科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真正從事海洋科學相關專業工作的仍不多。但是,我們從事海洋科學的人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1世紀的確是海洋世紀;大規模、大范圍地進行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必然的。真正的海洋世紀的到來,不是等來的,而需要我們投入大景的時間和精力。這其中,大量的海洋學科人才的培養,是真正海洋世紀到來的前提。我們必須清楚地解決這樣一個矛盾:沒有大量的海洋學科的人才,海洋學科就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而目前海洋學科發展的現狀,又不可能消化大量的已有海洋學科方面的人才,即不可能給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大量合適的崗位。解決的辦法是,為了將中國這個海洋大國轉變成海洋強國,大力培養海洋科學方面的人才;同時,通過海洋專業課程的改革,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增強海洋科學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
四、改革課程設置,提高畢業生就業率
海洋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學科。雖然某一個涉海行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并不太多,但涉海行業涉及面廣。就目前總體來說,還是有一定量的涉海工作崗位的。所以,我們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時,就必須考慮這個現實,加強學生的基礎教育,提高畢業生就業適應面。目前社會能提供給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主要在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所以,在進行海洋科學專業學生培養時,就應加強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主要的基礎課程教學。
本科畢業生,既不同于高中生,也不同于研究生。高中以前的學習,主要是進行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訓練,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基礎。而研究生學習,除進行一定的知識傳授外,主要是進行知識生產,也是一種職業訓練。本科教育,介于高中和研究教育之間,既要兼顧基礎教育,同時也必須進行職業教育,為畢業生直接就業服務。雖然加強基礎教育能提高畢業生的就業適應面,但僅有基礎知識,而缺乏較具體的實踐能力,就將增大單位或企業的用人成本。這可能就是一些單位要求就業人員具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原因。所以,為了擴大畢業生的就業而,又能盡可能地降低單位和企業的用人成本,提高畢業生的工作適應能力,對海洋科學專業進行分方向培養,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通過學習海洋科學不同方向塊的相關課程,能使學生掌握較為具體的專業知識,更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不同的方向塊,也能減少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撞車,便于畢業生就業分流。
五、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改革。對畢業生就業率的影響
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本科),創建于1999年。廣東海洋大學是以海洋和水產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所以,在廣東海洋大學創建海洋科學專業(本科),是學校發展的必然。兇為廣東海洋大學的海洋科學專業,是在原水產學院水產養殖系的基礎上逐步建設的。所以,該專業創建之初,具有濃厚的水產養殖特色。當然,由于是以原水產養殖系的師資和教學資源為基礎組建,也就決定了其主要以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為專業的基礎。由于創建之初的課程設置,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造成一定的就業困難:和水產養殖畢業生來比,具體的養殖技術學得較少,養殖能力稍有欠缺。找與養殖有關的單位或企業就業,競爭力就肯定比水產養殖的畢業生差。而和純粹的生物科學或海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比,水產養殖的特色太濃,水產養殖方面的教學內容占了較大比例,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方面的教學內容肯定受到擠壓,畢業生就業時,和海洋科學或生物科學的畢業生相比,競爭力也較弱。所以,本專業的第一屆畢業生的就業率較低:初次就業率(當年9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僅為44.93%,總體就業率(當年12月之前統計的就業率)也僅為86.96%。為了提高海洋科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我們自2001年開始,逐步對該專業的課程進行了系列改革。
通過改革,我們規范和加強了海洋科學和生物科學的基礎教育,擬擴大畢業生的就業面。我們將海洋科學專業分為海洋生物科學、海洋生物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三個方向塊。
通過改革,廣東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初次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44.93%,提高至2006年的86.57%;總體就業率,從最初(2003年)的86.96%,提高至2006年的95.45%;初次就業率和總體就業率均走上了正軌。詳細初次就業率見表1,總體就業率見表2。
六、學科今后的發展及改革方向
社會是發展的,學科是發展的,專業也應該隨之發展。在今后對海洋科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應主要考慮社會的發展、本校的歷史、已形成的特色等三個方面。
大學,最終是為社會服務,為人類服務的。一個不能為社會發展服務,不能為人類進步服務的大學,肯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大學。學科和專業的設置,也必須為社會服務。不適合社會需求的專業,將是沒有前途的專業。社會在變化,社會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一個學科或專業,要能跟上社會,就必須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及時改進自己專業的課程設置,服從已變化的社會需求。服務社會,服務于人類進步,是大學存在的根本,也是學科和專業存在的根本。
關鍵詞:生物科學;雙語教學;國際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學是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學科之一,在現代科學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紀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在高校,生命科學的教學與研究迫切需要與國際接軌,順應國際化發展。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師及科研人員,均需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教學研究水平。所謂雙語教學,即是通過兩種語言的結合,通常是將英語與漢語相結合,在課堂上對專業知識就是講解。加強和推廣雙語教學是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培養具有高水平、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與世界一流大學教育接軌,迫切需要進行雙語教學。雙語教學現已滲透到生物科學各個學科,包括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動物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本文將闡述雙語教學在生物科學中的重要性,并探討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模式,最后,對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發展提出建議,以期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對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理念、教學方案和教學形式進行了完善和創新。
一、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雙語教學是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國際化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歷史使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知識和信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舉足輕重,只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能夠推動世界科學、技術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目前,國內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進國際化進程。大學國際化是將國際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國大學現有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中去,與國際一流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接軌。在高校國際化發展進程大力推動的背景下,國際化滲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圖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理念、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學生等方式,來提高自身國際化的效率、水平和層次。由此可見,加強和推廣雙語教學是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學教學和科研迫切需要雙語教學。隨著生物科學不斷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該學科已進入到不斷完善的新階段。現代生物科學在農業科學、醫藥衛生、糧食與食品安全、生態安全、新能源、資源與環境保護等各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人類生存、人類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息息相關[5-7]。培養生物科學領域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與現代科技、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然而,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物科學專業在教學和科研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語水平成為了限制該專業領域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雙語教學促使教師和學生將中英文相結合,在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語,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通過雙語教學,生物科學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國際教學和研究動態,時刻保持研究領域的國際化嗅覺,緊跟國際化發展步伐,從而提高該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3.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化人才和高素質教師的有效手段。通過雙語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科研發展趨勢和研究前沿,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人才,也有利于開拓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師及科研人員的國際化視野,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因此,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提高師資力量,與世界一流大學教育接軌,均需要進行雙語教學。從各大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已設立國家級生物學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班?;匕嗪蛧H班的設立,為生物學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完善的支撐體系。同時,聯合國際班中外雙方的教學力量,為培養具有高水平、國際化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人才提供了優勢。在此情形下,部分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成為了提高教育改革、應對國際競爭、培養扎實專業知識的高層次復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學雙語教學模式
1.中英文授課相結合。與普通的中文授課和全英文式授課不同,雙語教學以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同普通課程類似,雙語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臺授課為主,但授課的多媒體課件均為英文,上課內容以全英文展示。為避免學生不能及時跟進英文課件的內容,老師將個別生疏的或者專業的詞匯或關鍵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和記憶。雙語教學教師主要通過英文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同時輔以中文解說,幫助同學們掌握課堂知識。最終,教師通過亦中亦英的教學方式來創造一種雙語的教學環境,既能保證學生們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又能提高學生們的英語理解和應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無法離開教材,雙語教學既需要優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進優秀的英文教材。僅靠教師課堂上的英文課件或者英文闡釋,尚不足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要真正體現并實現雙語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外教學資源,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讓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本領域專業知識。引進并介紹給學生一本優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雙語教學不僅需要將教學信息以英文形式進行傳授,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并掌握知識內容,需要將中英文教材相結合。通過中英文教材作為參考,可以使班級內各個層次水平的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從而達到較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同時,雙語教學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資源,包括網絡資源、參考圖書以及生動有趣的教學電影、動畫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完善和加強雙語課程的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3.重視多媒體資源。雙語教學注重利用多媒體資源,放映教學圖片、電影或動畫等。我們從國外有關學校引進了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圖片、教學電影,這些圖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圖片,制作精美、色彩鮮艷,教學電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的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或者復雜的生物動態變化過程呈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高度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學生對相應知識的了解和記憶,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學生在生物科學專業英語的聽力、閱讀等方面得到培養[9]。
4.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雙語教學主要以老師課堂講解為主,由于教學內容繁雜,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很難長時間保持新鮮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課堂教學質量降低。加上課時數少,學習時間緊,學生們課后復習以死記硬背為主,沒有達到理解記憶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學知識。同時,生物科學專業注重理論結合實踐,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因此,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需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包括學生自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個別章節以專題討論形式開展,增加實驗課程、野外實習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開闊學生眼界,增加學生對生物科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雙語教學的老師鼓勵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制作展示課件、輪流進行課程內容講解和比賽、撰寫簡單的科研論文。課程中途安排學生走上講臺,用英文呈現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對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和討論,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英文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了解學科發展方向、研究熱點,拓展學生國際化研究視野,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5.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傳統的考核方式為卷面作答的形式??己诵问絾我?,且易導致學生以應試為目的進行學習,限制學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發展。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逐步改變學生以應試為目的的復習方式,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多元化、靈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實踐能力。將卷面考試與實驗考試、題目作答與課堂論文以及自學成績相結合,以提高綜合能力為目的進行考核,從而避免傳統的、單一的、機械式的考核方式。雙語教學課程的成績評定除了期末考試以外,平時成績以專題討論、PPT講解、論文撰寫、隨堂測驗以及課題考勤等形式進行平時學習的考核,目的在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在文獻資料查閱、論文撰寫、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為將來學生繼續深造或就業奠定基礎。另外,期末考試使用雙語試卷對學生進行考核。即部分試題為中文,部分試題為英文。鼓勵學生用英文答題,進行英文答題的學生可給予適當的加分鼓勵。
三、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發展方向
雙語教學順應高校國際化建設發展趨勢,只有經過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創新,總結經驗、勇于實踐,才能不斷完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此,我們對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1.培養具有較高學科專業英語水平的學生。通過雙語教學,與國際上生物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接軌,對現有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促使人才培養國際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科學素養,開拓學生國際化的視野,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出國深造或者進行科學研究做好準備。
2.實現部分課程的全英文授課。生物科學專業部分高年級的學生將選擇繼續從事科研事業,部分學生將出國深造,成為國際化人才。隨著生物科學雙語教學逐步開展并完善,培養具備生物科學領域競爭力和國際化素質的學生將成為其主要目標。針對雙語教學的課程,建議對其進行課程體系的改善以及教學質量的測評,在已有雙語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雙語課程的教學,并逐步實現高年級、部分具備條件的雙語課程的全英文授課,尤其是一些國際合作課程、國家重點課程以及具備較好前期基礎的雙語課程,從而滿足生物科學教學的國際化需求,與國際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接軌。
參考文獻:
[1]李春茂,巫躍鳳,劉玉.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進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國際化戰略:框架和路徑研究[D].中國高教研究,2011,(9):16-19.
[3]蔣玉婷.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高校國際化帶來的新挑戰及其思考[D].教育論叢,2010,(2):163-164.
[4]韓立新,于詩卉.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思考[D].教育科學,2013,6(29):35-41.
[5]黃國瓊.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對高等醫學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學教育的哲學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鄧立紅.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發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會計學
【偽裝面具】會計是一種每天都和錢、數字打交道的職業,所以會計學屬于經濟學,每天學的是關于計算的課程。
【真實面目】會計學并不是經濟學,而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以后拿的學位是管理學學位,而不是經濟學學位。會計學是在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用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資金的運動。
會計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審計學等都是主干學科。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需要保持清晰的頭腦以及對數字的敏感性。而學生畢業后,必須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會計學的基本理論;熟悉國內外與會計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和國際會計慣例。
【推薦院校】龍頭院校:廈門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實力院校:天津財經大學、南京審計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浙江財經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廣東財經大學、云南財經大學、蘭州理工大學、河北經貿大學、金陵科技學院等。
【就業小貼士】目前來說,會計學專業最好的就業方向還是注冊會計師。每年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的報名人數都保持在60萬人左右,而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需要的注冊會計師人數約為35萬人,甚至更多,可見會計學是一個很有前途,但也是很具有挑戰性的專業。
醫學影像工程
【偽裝面具】專業的名字里面有“醫學”兩個字了,所以這是一個醫學類專業。
【真實面目】該專業確實與醫學類專業有著一定的關系,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電氣信息類專業。學生畢業后授予的不是醫學學位,而是工學學位。醫學影像工程專業是一個集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以及醫學科學于一體的交叉學科,具有鮮明的醫、工結合,以工為主的特點。
該專業的學生主要學學物理、電路分析、程序設計、醫學圖像處理、微機原理與應用、生理學、病理學等課程。主要培養能從事X線機、數字化X線機成像裝置、磁共振成像裝置、超聲成像設備等醫學影像設備的研制和技術支持的復合型高級應用工程技術人才。所以當你想學醫,發現臨床醫學等專業是當下比較熱門的專業,要求的分數很高,所以就選擇了和醫學沾邊了的專業――醫學影像工程,那你可以說得上是“誤入歧途”。
【推薦院校】龍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天津醫科大學、南昌大學、東南大學等;實力院校:蘇州大學、新疆醫科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青海大學、蘭州大學、石河子大學、三峽大學等。
【就業小貼士】畢業后能夠從事醫學影像設備研究、科技開發、運行管理、經營銷售和提高影像設備診斷技能方面的工作。醫院會設有影像醫學中心、影像醫學部或影像醫學科,設置相關的儀器設備,并編制有專門的護理師、放射技師以及醫師,負責儀器設備的操作、影像的解釋與診斷,這些工作與放射科負責放射治療有所不同。
生物醫學工程
【偽裝面具】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屬于生物科學類專業,主要研究生物學方面的知識,如果不是生物類的專業,就是屬于醫學專業,是生物和醫學的交叉學科。
【真實面目】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和醫學、生物科學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生物醫學工程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物學和醫學中的有關問題。所以,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并不屬于生物科學類,也不屬于醫學類,而是屬于電氣信息類,畢業后授予工學學位。
生物醫學工程總體來說有三個大方向:儀器、圖像、材料??梢哉f,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生物學、醫學和工程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新興邊緣學科,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主要課程有: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測量學、地理信息系統設計與應用、地理信息系統二次開發、程序語言相關課程等。
【推薦院?!魁堫^學校:中山大學、東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東北大學等;實力院校:天津工業大學、長春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南方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咸寧學院、廣西醫科大學等。
【就業小貼士】一般來說,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同學本科畢業后有幾個方向:讀研究生繼續深造,如果想在這一領域搞科研,或有更深入的發展就要繼續深造,撇開別的不說,進大學和科研所的門檻基本都是博士,本科階段的學習只是個基礎;進入國家醫療器械司及各級醫療器械檢測所;進入各級醫院的醫學工程處、設備處、信息中心以及醫學影像科;去各大跨國以及國內醫療器械企業。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偽裝面具】該專業主要研究的是地下建筑,就業同樣也是往地下建筑這方面發展。
關鍵詞: 生物科學專業 “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內容改革
我國高校在經歷了急速擴招的發展之后,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如何準確定位人才培養規格、提高辦學質量,成了各高校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懷化學院作為湖南湘西地區的普通地方院校,結合自身的辦學實力,多年來以“教學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1]的準確定位為指導,務實進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了進一步提高辦學質量,2009年懷化學院向全院提出了“三位一體”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要求,即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融“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在人才培養內容上融學生的“公共通用能力、專業基礎能力、發展遷移能力”為一體,在人才培養途徑上融“課堂教學、實驗實訓、校園文化活動”三個培養平臺為一體,借此提升專業教育的市場適應力[2]。
我系在生物科學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向來以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理論知識、過硬專業技能、較高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與方法、培養途徑和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績,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特別是我院明確提出“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以來,更是堅定了信心,進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其中,在教學內容改革方面進行了系列的探索與實踐。
1.明確目標,逐步完善人才培養計劃。
人才培養計劃是專業辦學的藍圖與標準,它規定了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課程設置及教學進程、學制、學分、學位及修讀要求等內容,是專業辦學的重要綱領性文件,當然也是教學內容改革的出發點和依據。生物科學專業自2006年設立以來,為切實提高辦學質量,適應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發展需求,組織專家教授及廣大教師對人才培養計劃進行了多次深入研討,并逐步完善了人才培養計劃。其中,就人才培養規定方面,在修訂后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和專業發展能力的目標與規格要求,確立了專業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首次將專業技能考核和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獨立的實踐課程納入了人才培養計劃。規定在大三第二學期學生必須進行專業技能考核,考核過關方可取得1個學分;第三、四、五、六學期,必須分別參加為期1周的科技創新活動方可取得規定的4個學分。在課程設置方面,將課程體系設為公共通用能力培養模塊課程、專業基礎能力培養模塊課程(包括學科平臺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專業發展能力培養模塊課程(包括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在課時分配方面,大力壓縮了理論課程的時數,提高了實踐實訓課程時數。修訂后的人才培養計劃,凸顯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規格定位,體現了貫徹落實“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精神實質,充分發揮了人才培養計劃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宏觀指導作用。
2.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著眼于學科能力的培養。
在理論教學內容改革方面,一改過去重課本知識和理論的視角,而是站在更高的層次,即培養學生學科能力的高度,全面審視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重新優化組合教學內容,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如在動物學教學中,將培養學生的動物學學科能力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為此,在動物學的教學內容方面做了如下調整:弱化各門類動物的結構及生理部分的教學,強化各門類動物主要特征與分類的教學,加大了動物保護、資源動物、研究成果的有機滲透;布置小課題,可以是某一領域的綜述(如我國血吸蟲病的流行現狀)或介紹一種動物,要求學生單獨或以2―4人一組通過查閱文獻完成一個課題,并制成課件在課堂上進行5分鐘左右的匯報,等等。通過教學內容的改革,充分發揮理論課教學的平臺作用,建立培養動物學學科能力必要的知識體系,強化動物多樣性保護的思想意識,培養查閱文獻和科學思維及表達的能力,進而結合實驗、野外實習等途徑,培養學生開展動物學研究,進行珍稀動物鑒別、運用動物學知識解決生活生產實踐問題等的學科能力。
3.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突出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
為了加強學生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各實驗課程根據本學科能力構成的需要,制定了各學科的專業技能標準,并以此為依據,修改了實驗項目和考核辦法,并將實驗課從過去依附于理論課的一個教學環節獨立為一門單獨的課程,使實驗課自成體系。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科基礎能力,而不僅僅是驗證理論知識。如在生物科學專業的動物學實驗教學中,2008級至2010級的動物學實驗項目與2006級的相比,兩者相差達50%以上。目前動物學實驗項目分為顯微鏡的使用和生物繪圖、原生動物系列實驗、蛙的早期胚胎發育與變態觀察、無脊椎動物比較解剖、脊椎動物比較解剖(一、二)、動物分類原理與方法(一、二)、動物宏觀標本制作、設計性實驗,共8大塊。這些實驗項目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與生物繪圖的基本方法,學會浮游動物的采集、培養和觀察,掌握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處死及解剖方法,了解動物分類鑒定的一般程序,學會分類檢索表的編制與使用,學會動物浸制標本、鳥類剝制標本等動物宏觀標本的制作,學會動物學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與表達。這些方法正是動物學學科能力培養中最基本的內容,即動物學科基礎能力培養的主要內容。為了加強學生實驗技能的培養,一方面加強了實驗教學各環節的規范訓練與管理,另一方面改革了實驗成績的考核辦法,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機制,包括實驗預習、實驗報告、實驗過程、實驗小論文和期末實驗卷面考試與操作考試。最后,學生在大三第二期還要參加系部主辦的專業技能達標考核。
4.野外實習內容改革,突出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
生物科學專業的野外實習內容,過去主要是動物、植物等的綜合實習,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動植物學知識深入自然,進一步認識動物、植物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學會標本的采集、制作與鑒定等。為了加強對學生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利用野外實習的良好平臺,對野外實習的目的和內容進行了重新審視和思考。對于野外實習的目的,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培養野外工作能力、學習小課題研究、培養團結協作與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培養交流與交往能力。對實習內容,除動、植物學綜合實習外,增加了小課題研究、舉辦實習成果展,尤其是充分利用實習地區少數民族資源豐富的優勢,增添了民族生物學的調查,等等。改變過去的管理方法,實行小組責任制,強化了學生的分工與協作。實踐表明,這種內容豐富、切合地方實際的野外實習,不僅使學生的專業和技能得到了綜合運用與培養,而且初步學會了課題研究及民族生物調查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加深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融洽了民族間的感情,培養了交流與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使實習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5.實行專業技能考核,推進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
為了切實加強專業基礎能力的建設,強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意識,生命科學系自2008年起即著手制定各主干學科的專業技能標準,如動物學、人體解剖與生理、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各學科規定了作為專業基礎能力必須掌握的技能項目及其標準,并制定了技能達標考核的辦法與細則。2009年首次對2006級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生進行了專業技能達標測試,對考核不過關的學生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復習,然后進行補考。2010年7月在修改人才培養計劃時,首次將專業技能考核寫入,明確規定了專業技能考核的時間和給予1個學分的標準。至此,專業技能考核寫進了正式的綱領性文件,確立了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的核心地位,對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教學實踐表明,歷經幾年的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著力培養自身綜合專業素質及實踐能力的意識明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2011年畢業的49人中,英語四級過級率達94%,專業技能一次性過關率達100%;三分之一的學生自大二第一期起即進入各實驗室跟隨老師進行科研或開展創新性實驗研究,獲得學校資助立項的創新性研究項目4項,參與完成教師科研項目6項,參與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申請專利1項;4人獲2009年湖南省植物學年會學術論文獎,獲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省級三等獎1項、校級一等獎1項、校級2等獎2項、校級三等獎3項;采集制作動物和植物標本300余份、180余種;主辦實習成果展1次,得到了全院師生的高度好評;在溆浦一中、溆浦二中進行的畢業教育實習中,學生愛崗敬業,授課得到了實習學校師生的普遍好評,表現了較高的專業素質,被實習學校認為是近幾年最優秀的實習生;在全國碩士入學考試中,49人參考,31人上線,錄取29人,考研錄取率達59%;在余下20人中,有1人考上公務員,其余分別走上了教師、技術員等工作崗位。
參考文獻:
1.高中生物課的主要內容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有著眾多的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高中《生物》(人教版、蘇教版必修)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第一模塊《分子與細胞》、第二模塊《遺傳與進化》、第三模塊《穩態與環境》。在必修內容中不僅講述了有關的生物科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而且安排了較多的實驗和實習,同時還介紹了生物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包括科學史上較典型的案例),對生物工程和腦科學等前沿的內容也做了簡單介紹。主要特點如:把握基礎性、體現先進性;思想品德和態度觀念教育內容和內涵更加豐富;加強實驗教學,重視培養學生多種能力;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加強理論聯系實際,滲透STS教育思想;注意與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銜接;加強了彈性,精選必學內容,降低難度,同時增加選學、選做和自學內容,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或思考;注重啟發性,提高了可讀性;等等。
2.學好高中生物課的要求
通過高中生物課的學習,應當獲得關于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應用;通過高中生物課的學習,應當使自己在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發展,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通過高中生物課的學習,應當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夠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
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策略與建議
1.應確立好教育教學的目標導向
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目標要求教師:熟悉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常規;正確把握《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學會分析、理解與使用教材;掌握高中生物教學基本教學方法,學會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備好課,上好達標課。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它為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的實施規定了方向,也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評價提供了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及教學內容有著密切關系,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切合學生實際,也要切合教學內容實際,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與發展。高中生物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像《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指出的那樣,是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
另外,建議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貫徹好直觀性原則,使用好直觀教學手段有著其特殊的意義。因為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科學,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內容很難用教師的語言說清楚,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能夠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2.課堂教育上,應做到整體發展、全面進步
新課程下的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學生的發展。新課標的設計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課程的內容標準有較大的靈活性,以適應不同學校的條件和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推進,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在現實生活中由于遺傳、環境、非智力因素等各種原因的作用,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揮。不但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更要選擇一些有助于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課程內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能夠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只要學生不斷地努力,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3.教學內容要開放、突出實用性
學校教育應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樹立開放意識,適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使高中生物教學走向社會,走近生活,走進生產實踐。同時又從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發現一些與高中生物教學相聯系的問題――即以社會、生活、生產來促進生物教學。真正做到把學校的課堂教學與社會的大課堂結合起來,充分體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所以,高中生物課要融合科學和人文,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21世紀的生物學教育,應該更加關注社會,貼近于生活,密切聯系生產實踐,強調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高中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任務。在肯定“雙基”的基礎上要強調學生具有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驗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習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逐步形成生物學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
4.注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他們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大膽質疑,勇于發表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能力。
教師要拋棄傳統的決定者的角色,成為學生思想情感的反應者,學習活動的咨詢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要真誠地接受學生,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尊重學生的觀點,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并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正確意見。實現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平等、多向的思維交流。
5.突出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是生物教學的特殊需要。將高中生物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生產實際緊密聯系,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來理解和掌握知識。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學生的就業和終身學習做好準備,使學生關心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實際應用,關心家鄉、本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建立起正確的生物科學價值觀。
2.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與材料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本文以科研實踐模式為核心,樹立正確的專業認識和增強專業歸屬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探討了生物技術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對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技術;本科生;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50-0097-02
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養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出臺,將生物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從國家發展戰略上把生物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依靠生物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和大量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生物類專業人才[1,2]。因此,在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下,如何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生物專業應用型人才,具備適應生物產業作為經濟新增長點,是我們從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討的問題。筆者以湖南工業大學生物技術系為依托,從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教學模式的改進、學生參與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積極性等方面為突破口,全面提高生物技術本科生創新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樹立正確的專業認識和增強專業歸屬感
生物技術不僅包括生命科學的所有次級學科,同時又結合了化學、數學、微電子技術、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等尖端基礎學科,具有典型的多學科交叉特性,因此,生物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涉及面廣。但由于總學時的限制,專業課所占的比重相對較低,尤其是當前現代生物科學的日新月異發展下,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關系到人類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學生要解決諸如人類社會面臨的人口健康、糧食能源、資源環境等領域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缺乏相應的知識基礎和視野,難以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問題,導致目前生物類本科畢業生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的比例較低[2]。同時,由于網絡上對生物技術專業的負面的宣傳和介紹,一些家長和學生認為生物技術類專業就業率較低,導致部分學生不愿意學生物技術專業;尤其是我校的生物技術專業學生覺大部分是調劑生,而且我校生物技術專業之前是掛靠在包裝與材料工程學院,對選擇生物技術專業存在一定的抵觸,他們在入學后,思想觀念如不能得到及時轉變,將會對專業前途感到迷茫,學習積極性不高。
為改變生物技術專業面臨的這一現狀,首先從入學教育上抓起,要依托湖南工業大學生物技術系、綠色包裝與生物納米技術應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生物醫學工程碩士點的學科和師資力量,以各位教授和博士研究方向,結合生物技術專業實際的特點,著重介紹生物技術專業的運用范圍和在實際中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了解生物技術專業,認識到生物技術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低年級開設一些體現生物技術前沿講座,向學生傳達最新的生物技術專業研究成果和應用推廣情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歸屬感[2,3]。
二、改進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科研創新能力
作為教學的對象接受知識的主體,生物類課程的許多知識都以描述性的語言為主,大多數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采用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老師講,學生做筆記,很難實現老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4]。而在現代生物科學的日新月異發展下,為了具體落實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教學方式要有所改進。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啟發式、辯論式和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現相出來,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使學生由“被動”轉化為“主動”、由“依賴”轉化為“自覺能動”學習[4,5]。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也做出了對應的改進,改變過去以分割知識點和單元模式為主要授課內容,采取了注重新和精的原則,通過適當地整合知識點使之成為一個案例,表達一定的技術原理和方法,使學生可以借鑒、移植,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5,6]。同時要及時將本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技術、前沿發展動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結合生物技術專業學科交叉的特點,將不同的學科之間知識聯系,培養學生科研意識。
三、建立科研實踐模式,提高W生科研創新能力
生物技術專業是一個實驗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整個學生培養體系中實驗教學占有很大的比重,注重實驗項目與實驗技術的綜合與創新[7,8]。在現代生物科學的高速發展下,生物技術專業其實驗教學改革目的和基本思想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采用實驗項目與理論教學及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開放性實驗管理,增設綜合性實驗,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8]。
目前,在一般的教學研究型地方院校,教師科研能力不強,部分學生對科研缺乏直觀的認識。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意識,湖南工業大學在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型情況下,生物技術專業以湖南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綠色包裝與生物納米技術應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中心為平臺,以教師高水平科研課題為依托,給學生個性發展空間,全面推動大學生自主創新研究。
我們以《基因工程》實驗課程為例,通過驗證性實驗學習基本的實驗技能,結合曾曉希教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土壤重金屬生態毒性修復過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研究》,設計一個“重金屬污染土壤中抗鎘微生物基因的篩選鑒定”實驗,時間為兩周,整個實驗分為以下四個部分:抗鎘微生物的分離與鑒定、微生物抗鎘基因提取與鑒定、抗鎘基因DNA與載體的重組與篩選、抗鎘基因在質粒的表達,實驗將《基因工程》課程講述的內容與用到的各種分子生物學技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有參與科研概念和過程。同時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獨立完成本組實驗,鍛煉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科研協作能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非?;钴S,提取許多疑問和想法,努力將實驗設計做的符合課題的要求,并且每一個實驗都是一脈相承的,前一個實驗沒有做好都會影響后續的實驗,這對學生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很好的鍛煉。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有利于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全面提高[1,8,9]。
在生物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新進展、新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新的研究熱點和學科不斷涌現[9]。在生物技術專業學生教學中應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社會適應能力,全面提高生物技術本科生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旭輝,胡忠.21世紀生物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高教論壇,2006,(1):46-49.
[2]嚴明理,劉麗莉.生物類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方式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7):147-148.
[3]劉超,洪法水.生物科學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2(2):206-208.
[4]蔣永榮,方成,夏金虹.基于學科交叉培養本科生創新能力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5,(7):45-48.
[5]姜勇.科研實踐模式提升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1):168-169.
[6]王雪琴,譚曉蓉,張璐,等.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213-214.
[7]朱杰,張藝馨,蔣爾鵬,等.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5,17(7):60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