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一音樂教學反思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反思對教師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成長就是一種自我反思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梢?,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
教師的反思,可以有多種途徑,除了傳統方式下的反思,還可通過網絡進行反思。并且,相比傳統教研下的反思,網絡教研中的反思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網絡教研中,教師擁有
更充足的反思時間
傳統教研中的教師反思,常常會受到時間的制約。典型的傳統教研中的反思,通常是在教師上完課或聽完課后,在課后進行討論和交流,上課者需要短時間內迅速梳理教學過程,反思得失。聽課者也需要在短時間內迅速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整體、局部乃至細節的評析。由于現場教研受到時間的限制,教學反思和聽課反思通常沒有很充足的時間供教師醞釀,也沒有過多時間供教師發揮,便會出現研討話題難以深入,參與對象難以全面等現象。而在網絡教研中進行的反思,正好彌補了傳統教研中時間上的不足。在網絡上,時間可以由教師自己支配,不會受到傳統教研的時間約束,從而也減少了現場教研中的緊張感。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或休息時間里,靜靜地思考、細細地反思,然后發表到網絡中。由于反思的時間較充裕,反思的程度可以更深入,并可以使參與活動的所有人員(甚至未參加活動的人員)都擁有多次發表見解的機會。
二、網絡教研中,教師擁有
更充足的反思空間
傳統教研中的教師反思,常常會受到活動環境、氣氛的影響,如果環境較舒適、氣氛較融洽,教師的反思可以有較大的發揮空間,如果氣氛不佳,教師很難發揮。尤其是一些話語權較少的年青教師或能力較弱的教師,更沒有勇氣在現場活動中盡情發表見解。而網絡教研則不一樣,在網絡面前,人人機會均等。教師可以不受現場教研對反思空間的限制,也不必考慮發言時別人用怎樣的眼光審視,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網絡上盡情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網絡的延展性有多大,反思的影響空間也可能有多大。教師通過博客日志等方式發表專題性反思文章,還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和討論,形成“熱效應”。網絡教研,讓每一個教師有了充足的發表自己見解和引發他人參與的反思空間。
三、網絡教研中,教師擁有
更自主的反思內容
傳統教研中的教師反思,容易受到現場的干擾,教師容易受到主持人或其他人員的影響,或難以按自己的思路表達,或難以堅持自己的觀點。例如,當一位教師表達了某個觀點后,他人對該觀點表示出不贊同時,很有可能令該教師對自己的觀點產生動搖,即使該觀點是正確的。再如,當甲教師提出與乙教師觀點相左的想法后,乙教師在對甲教師的觀點進行判斷分析,準備現場辨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其他教師對甲教師的觀點表示出較多的認同度時,便會令乙教師缺乏繼續辨析的動力,從而放棄了一次深入研討的機會。當主持人把討論的話題引向一個新主題時,尚在原來的主題上進行思考的教師也不得不轉換思考話題。而在網絡教研中,教師在反思內容的選擇上具有更大的自,教師可以按照某個共同研討的話題進行反思,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進行獨立思考。即使針對大家達成共識的話題,也可以在深思熟慮后提出不同意見。借助網絡,教師的反思面更廣,表達觀點的自由度更大。
四、網絡教研中,教師擁有
更多樣的反思形式
傳統教研中的教師反思形式,幾乎都可以在網絡教研中找到替代方式。如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相對于網絡就有QQ聊天式的點對點交流;傳統的集體討論方式,相對于網絡就有QQ群聊等;傳統的筆記式反思,相對于網絡便有博客日志式反思等。此外,網絡教研還有其他傳統教研所不及的反思形式,如傳統教研中討論過的話很難全部記下來,而網絡教研中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復制、粘貼、編輯等方式保存反思內容;傳統教研中引用到的相關資料很難及時找到,而網絡教研中可以方便地在反思中加入鏈接,快速找到相關的資料;傳統教研中必須在現場面對面進行反思,而網絡教研中則可以在任何場合進行自我反思或交互式反思;傳統教研中通常采用一人講、多人聽的方式,聽的時候不能講,而網絡教研中可以多人同時發言而不會相互干擾……
由上可見,從教師反思的時間、空間、內容、形式上,網絡教研比起傳統教研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依托網絡開展教學反思,對傳統教研是一種有效的拓展和補充。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傳統教研中的反思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面交流所帶來的現場感,真實感,是虛擬式的網絡教研所不及的。否定傳統教研中的反思,只進行網絡反思,并非明智之舉。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大限度地發揮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促進作用。
那么,如何將傳統與網絡環境中的教學反思有機地整合起來呢?
1.利用信息技術搭建“邊聽課邊反思”的教研平臺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當前的趨勢。不少學校的辦公室和教室配備了電腦,并且都能上網,這使得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介入教研現場的設想成為可能。
比如可以在聽課現場開通無線網絡,聽課者攜帶移動終端(如筆記本電腦、IPAD等),登陸互動交流平臺(如QQ群等),邊聽課邊在網上進行即時反思式研討。以下是一組教師邊聽初一音樂欣賞課《辛德勒的名單》邊在QQ群中進行即時反思式研討的片斷:
教師A:(9:01:37)教師邊畫旋律線,邊唱曲譜。
主持人:(9:01:59)在黑板上出示較夸張的旋律線,揭示旋律的起伏。
主持人:(9:02:16)再用手勢加唱譜,帶學生體會旋律進行。
教師A:(9:02:33)上行旋律的感覺。
教師B:(9:03:48)情緒隨旋律線波動起伏。
主持人:(9:04:21)教師對旋律波浪進行產生的細微的情緒變化,作了較清楚的揭示。
教師B:(9:04:39)學生跟鋼琴哼唱旋律,并思考用怎樣的情緒。
主持人:(9:05:04)這一段,教師的鋼琴力度控制較好。
教師A:(9:05:29)始終將情感體驗貫穿其中。
教師C:(9:05:36)范唱、范奏都比較好。
主持人:(9:05:41)如果最后一個音“6”的余音再長一些,可能會更有意境。
教師C:(9:05:53)能否再唱一遍?
教師B:(9:05:59)請學生思考音樂應配上怎樣的畫面。
教師D:(9:06:41)對,教師在范唱和帶領學生唱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情緒的延伸。
以上歷時5分04秒的邊聽課邊反思的片斷中,主持人和四位教師圍繞旋律的教學共進行了14次即時聽課反思。在主持人拋出的聽課關注點的引導下,四位教師結合自己的聽課體會即時發表見解,并形成互動交流,從而達成對旋律線的形態、范唱范奏的表情問題的共識。反思式研討的過程,既是對上課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也是聽課教師在自己原有認知基礎上通過即時互動交流建構新認知的過程?,F場聽課與網絡評課同步結合的方式,大大激活了參與教師的思維,提高了教研效率。
2.利用教學論壇構成“從現場到網絡再到現場”的反思模式
現場教研中的反思,通常以口頭表述為多,帶有較多的即興性。網絡教研中的反思,經過了文字的提煉,更趨于理論性,并通過網絡互動得到了傳播與交流。但這些散見于網絡中的反思內容,需要進一步提煉,才能成為對個人和群體有指導意義的教學反思。例如,當傳統教研結束后,教師可以以個人為單位開展網上的教學反思,寫博客,參與博客回帖討論,參與QQ群的即時討論等。當網絡教研有一定積累后,再把教師們集中起來,進行匯總和提煉式的專題交流(如舉行教學論壇等)。這樣,從現場到網絡,再從網絡到現場,就構成了一個循環,教師在多個場合的反思中,獲得了更多的教學啟示。因此,利用教學論壇,將網絡教研中的教學反思匯總、提煉,并通過現場和網絡再次傳遞出去,是一種整合傳統與網絡環境下教學反思的有效做法。
象山縣音樂學科進行的每學期一屆的“音樂教學論壇”,便是將網絡教研與現場教研相結合并形成“從現場到網絡再到現場”這一循環的反思模式。每一學期的“音樂教學論壇”通常安排在期末,論壇的主題為該學期的音樂教研主題,論壇的發言者為在現場教研和網絡教研中表現突出的教師。以下是第七屆音樂教學論壇中關于“人聲樂隊”主題的一組發言題目:
顧丹波《我和我的人聲樂隊研教故事》;
馬曉燕《讓人聲像器樂一樣歌唱》;
王春《借助人聲樂隊提高音樂主題旋律的感知力與記憶力》;
黃瑩《人聲樂隊——那么遠,這么近》;
勵玲素《人聲樂隊之我見》;
游志堅《人聲樂隊的新認識》;
朱紅曙《音色模擬,通向音樂世界的又一座橋》;
楊永生《模擬演奏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陳瑩瑩《從“和”到“合”——“人聲樂隊”案例分析》;
謝維俊《如何通過“人聲樂隊”提高同節奏合唱作品表現能力》;
駱琴琴《實踐“人聲樂隊”強化小學音樂教師和聲思維的探究》。
以上發言題目,都是每一個發言者一學期的研究總結,并經歷了從現場教研到網絡教研的實踐與反思,最終以研究性觀點報告的形式集中呈現在現場教研活動中。因此,這樣的研究性反思,對教師的成長起到了更大的促進作用。而這些“身邊的榜樣”,可以激起更多教師參與到反思中來,從而進入又一輪“從現場到網絡再到現場”的反思模式中,帶動教師隊伍整體反思意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