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1 17:25: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健康教育的基本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骨傷科;健康教育;影響因素;管理建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醫院正骨科進行住院治療的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齡為14~86歲。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總結影響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時探討提升健康教育效果的辦法。
1.2方法
研究開始后,對全部患者實行健康教育,涉及的內容包括入院前對患者進行宣教,向患者講解關于其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識,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對患者開展術前、術后指導,以及在患者出院前,對其開展出院指導,發放康復資料等,全部內容的開展要落到實處,電話回訪。同時在進行了宣教和指導后的第2d,以及在患者即將出院時,對其使用調查表進行健康教育掌握程度的調查,調查表是科室自行設計,調查表的設計參照文獻,同時結合了醫院實際情況。調查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患者的一般資料,第二部分為測試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表,如患者能夠復述宣教內容的80%以上,可判定患者掌握,如低于80%為未掌握。第三部分為患者對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滿意度調查,采取醫院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電話回訪,用文檔記錄,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兩個等級。本次研究在患者的知情及同意下進行。本次研究共發出問卷108份,收回108份,調查表的有效率達到了100.00%。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不同階段健康教育掌握情況對入院階段教育內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0例、占92.59%,對住院階段教育內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5例、占97.22%,對出院階段教育內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81例、占75.00%。說明在實行健康教育的各個階段,患者最容易掌握住院階段的教育內容。
2.2患者基本情況與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關系年齡<60歲的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比例,顯著高于年齡≥60歲的患者(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層次的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掌握的比例,顯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層次的患者(P<0.05)。2.3健康教育滿意度統計患者對教育內容滿意的有103例、占95.37%;對教育方法滿意的有98例、占90.74%;對教育時間滿意的有93例、占86.11%;對教育人員滿意的有95例、占87.96%。
3討論
3.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對骨傷科住院患者來說,對其開展合理的出院教育,極為重要。出院教育是使患者的治療和護理保健能夠實現一體化,通過出院教育,可以使患者長期受益,所以出院教育和患者在入院時,以及住院時接受的健康教育一樣,對患者的健康意義重大[2]。根據本次的研究結果可知,患者對出院教育的掌握較差。這可能和以下幾個原因有關:①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骨折患者的住院時間相較之前大大減少,住院患者的周轉速度加快,部分醫護人員由于協作不當,致使患者的出院教育工作不能及時有效開展,不能留給患者足夠時間來對出院教育的內容進行掌握,出院教育工作沒有落到實處[3]。②由于我國醫院普遍都存在護理人員配比不足,從而使得護理人員的工作非常繁重,導致無暇顧及出院教育。對于在骨折治療后,未經傷勢基本痊愈就出院的患者來說,出院教育工作不到位,導致其對骨折中后期的護理知識掌握不足,從而使患者不能在骨折中后期進行有效的肢體功能鍛煉,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嚴重的還可能引發患者的關節強直,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潛在威脅較大。所以,醫院應該將出院教育工作進行落實,對即將出院的患者提前進行出院教育,從根本上做好出院教育工作。
3.2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時需結合患者的自身特點
在開展健康教育工作時,需結合患者的自身特點來進行,為患者開展適合自身的個性化健康教育?;颊咦陨硖攸c指的是患者自身的年齡、患者所擁有的文化程度、以及患者所處的生活環境等[4]。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文化層次來確定教育方式,如果患者的年齡較大,或者是患者的文化層次較低,就應該使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同時說話音量稍微放大,語速放緩,使患者能夠聽清健康教育內容[5]。同時可以配合演示,使健康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幫助患者理解和記憶。對于青年和文化層次較高的患者,在進行健康教育時,需要從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方面來對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進行普及,同時向患者講授如何對這些問題進行預防,主要采取的措施為啟發式,或者是問答式。如果患者為少數民族,需要尊重其生活習慣,并加強隱私保護。
【關鍵詞】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機制;效果評價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77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9-2608-01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是促進人類健康工程的關鍵環節之一,是一項預防和控制疾病的先導性和基礎性工作,是公共衛生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內容,也是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國外對健康教育非常重視,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作為提高公民素質,轉變生活方式,改善人類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成為各國政府制定衛生政策的基石。
1.調查研究方法
1.1文獻循證方法:應用國內外著名的電子文獻數據庫進行檢索,包括國內電子文獻數據庫檢索如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電子期刊數據庫等,檢索年限為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運用主題詞與/或關鍵詞與/或自由詞方法進行檢索。在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理論研究基礎上,進行循證,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了解江蘇省及國內不同地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情況、存在問題和運行模式。
1.2現場調查研究方法:通過對地區社會經濟分析,選擇了蘇南、蘇中和蘇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蘇州、泰州、徐州,分別代表經濟發達地區、中等地區和欠發達地區。
2.結果
2.1不同地區居民對基本疾病知識的了解情況。本次調研主要調查了兩種代表性的疾病知識--高血壓和艾滋病。在對高血壓病人飲食情況應注意的問題的調查過程中,三地區對此知識有全面了解的人數占本地區調查人數的百分比分別是:徐州30.1%、泰州55.9%、蘇州45.6%。對艾滋病知識了解情況的調查當中,對此了解的人數占本地區調查人數的百分比分別為:徐州92%、泰州99.1%、蘇州100%。
2.2不同地區居民對健康知識的需求。了解居民是否需要健康知識和技能,需要哪些健康知識和技能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進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三地區居民是否需要健康知識調查來看,大部分人對健康知識是有需求的,非常需要者在每個地區所占的比重都很大,而不需要者所占比重非常小。
2.3不同地區居民對健康知識的獲得途徑。健康知識的傳播途徑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有重要影響,本次調查了三地區居民接受健康知識的途徑及其樂意通過什么方式接受健康知識。調查結果如下:在居民接受健康知識的形式上基本相同,排在前兩位的是分別是報刊雜志、廣播電視。
從結果來看,在健康教育開展較好的蘇州、泰州居民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反而較低;在健康教育開展較差的徐州,居民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反而較高,一方面可能與調查樣本較少有關,另一方面可能也反映蘇州、泰州居民對健康教育有更高的要求,這一點值得注意。
3.討論
當前由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規缺位,管理模式和運行方式都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在機構設置,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3.1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管理體制不規范,機構設置不明確,職責模糊,尤其是在基層,健康教育機構應該設置在那個部門或是否應該獨立出來,存在很大的爭議。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力量分散,缺少協調。
3.2政府職能缺位,補償機制不健全,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蘇北地區,經濟相對落后,資金匱乏,很難保證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3.3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缺乏科學指導。開展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教育項目計劃、執行與評價,是每一個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然而,許多地方對開展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主要為完成任務,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缺乏科學指導,工作盲目被動,缺乏針對性,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際效果也缺乏全面系統的科學評估。
3.4地區發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很大,城市和鄉村的差距很大。尤其蘇北鄉鎮、農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開展困難,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不能得到滿足。
3.5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專業機構人員素質不高,人才結構不合理,知識結構老化。目前從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人員中,低學歷,低職稱和非專業人員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一些專業人員對健康教育的理解仍停留在衛生宣傳階段,缺乏對“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改變行為和生活方式”這一基本概念的認知,更談不上健康教育規劃的設計、實施與評價。
4.建議
4.1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管理體制和機制。目前,國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政府主責模式、衛生部門主責模式、社會協調模式、市場發展模式、FLEAH模式、綜合干預模式和俱樂部模式,每個地方應當根據各自特點和條件,借鑒和選擇適應自己的模式。
4.2完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經費保證機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是保證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門檻,具有投資少,效果長遠的特點,但由于見效慢,往往被忽視。要加強資金的投入,堅持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經費的比例,建立健康教育專項經費,防止經費的斷層,另外在各專項疾病預防項目經費管理中,劃出10-15%作為健康教育專項經費,使分散于各項目健康教育經費集中使用,更好發揮其使用效率。同時積極探討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籌資途徑,建立健康教育經費的補償機制。
4.3鼓勵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科學指導和專業技術創新機制。加強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科學指導非常重要,可以通過建立專家組,參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科學指導、具體實施和效果評估,用科學發展觀加快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在公共衛生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健康教育;兒科感染管理;應用
醫院感染是當前醫院管理中的難題[1],醫院感染管理是醫院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醫院感染管理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環節,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需要醫務人員、患者及陪護的共同參與,此項工作在任一環節受阻都會影響其正常運行。作為未受過專業知識培訓的患者及陪護,良好參與的前提即是接受相關的健康教育知識。在臨床工作中,由于兒科的特殊性,兒科的健康教育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健康教育的對象、內容和形式不同于其他科室[2]。鑒于此,我院兒科自2009年采取了一系列健康教育措施,卓有成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未采取系統地針對性強的健康教育措施的2008年,依據院、科兩級制定的感染管理考核辦法,每月分別進行打分匯總,用實際得分除以應得分,算出得分率及失分率,同時進行原因分析,計算出因患兒陪護原因失掉的分數,再除以總失分,得出患兒陪護占總失分的比例,年底計算出年平均得分率及失分率,與實施健康教育的2009年對照如表1。
表1
2008~2009年對照表
年度平均得分率(%)
平均失分率(%)
陪護原因占失分比例(%)
其他原因占失分比例(%)
200891.78.332.467.6
200998.21.810.889.2
1.2 選擇2009年1月住院患兒112例(對照組),2009年12月住院患兒117例(觀察組),患兒所患疾病主要為重癥肺炎、營養不良、貧血、癲癇、腦癱、支氣管肺炎、肺炎并心衰、腹瀉。陪護年齡最大72歲,最小19歲,平均年齡35.6歲,文化程度最低為文盲,最高為博士,出院后全部接受出院調查,調查內容有針對性健康教育知識接受情況、對醫護人員滿意度情況等,其中健康教育知識接受總分100分,達到90分者為接受,60~89分者為基本接受,低于60分者為未接受。結果如表2。
表2
2009年1~12兩組評分情況
組別
陪護接受健康教育情況對醫護人員滿意度
接受基本接受未接受
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觀察組(117例)103(88.03%)8(6.84%)6(5.13%)110(94.02%)5(4.27%)2(1.71%)
對照組(112例)80(71.43%)10(8.93%)22(19.64%)95(84.82%)9(8.04%)8(7.14%)
注:2009年1月采取的措施為:對患兒陪護進行入院宣教、感染衛生知識教育;2009年12月采取的措施為:系統、有計劃且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患兒陪護進行相關感染知識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實施及討論
2.1 要想順利實施健康教育,醫務人員首先應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高層次的認知水平和溝通技巧。我院兒科所采取的措施是:對醫務人員進行強化感染知識培訓與考核,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個人績效;每周適時學習護患溝通技巧,包括語言溝
作者單位:450014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通技巧和非語言溝通技巧。
2.2 指定1名專職宣教人員,制定宣教計劃與目標,系統地為陪護進行感控宣教,保持了宣教工作的連續性,增強了宣教效果。
2.3 每月至少召開一次醫護患座談會和分析總結會。座談會內容豐富多彩,在傾聽、收集、反饋信息的同時,以游戲問答的方式穿插健康教育內容,并給予回答問題正確的患兒陪護一定的小禮物,促進了醫護患之間的交流。座談會后進行分析總結,揚長避短,使健康教育工作質量得到了持續改進和提高。
2.4 在實踐中,做到知己知彼,方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兒科有其特殊性,接受健康教育的對象往往是陪護。在感染管理健康教育這一環節,較其他科室而言,兒科存在一定的難點和特點。作為健康教育人員,必須先明晰這些難點和特點,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也才能夠準確把握健康教育時機和切入點,從而進行針對性強的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的健康教育,確保宣教效果。兒科常見的難點和特點主要為陪護更換頻繁、陪護情緒不穩、焦慮、矛盾、費用及用藥方面的質疑與顧慮、衛生習慣不良、放任、容忍、過份依從患兒、自責與補償心理導致的期望值過高、患兒好動依從性差等。針對此,我們一一采取了以下應對措施。
2.4.1 針對陪護更換頻繁,我們特制定了精美的健康教育卡片,放置于患兒病床旁,做到“健康教育時刻伴”。另制作了許多生動、形象、溫馨的健康教育卡片,如病從口入,勤洗手、少生病等張貼于醒目處。
2.4.2 針對陪護的復雜心理及參差不齊的認知水平,我們一般在患兒入住時,不急于宣教,而是先對患兒病情及陪護的年齡、個性、知識層次、衛生習慣、經濟狀況等做一個綜合的評估,然后制定針對性健康教育計劃,把握時機,找準切入點實施宣教。如對低文化層次的陪護,語言教育應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盡量少用醫學術語,采用拉家常式談話,不厭其煩強調重點內容。對經濟條件好,要求使用所謂高級抗生素藥物或擔心用藥過度的陪護,應耐心、貼心、誠懇地向其講解合理用藥知識及疾病知識,取得其配合。對那些質疑治療費用的陪護,開誠布公地向其解釋治療費用的合理及必要性,打消其疑慮。如在為某位患兒吸痰時,依感控要求及操作規范,使用了三根一次性吸痰管,遭到家屬質疑,認為是利益驅使,強烈要求重復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針對此情,宣教人員列舉了大量案例說明重復使用一次性吸痰管的危害,最終使患兒家屬釋懷。對于那些情緒不良的陪護,要先確認這些情緒表現,并讓其知道你在理解他們,取得他們的信任[3]。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3 結論
感染管理的成效直接影響著醫院的醫療質量和聲譽,健康教育是感染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感染管理存在難點和特點的兒科,如何實施健康教育,是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的一門學問。在工作中我們要不斷總結,持續改進,正確評估,有計劃、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實施健康教育,才能確保健康教育效果,增進感染管理的成效。
參 考 文 獻
[1] 劉振聲,等.醫院感染管理學.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0,3.
關鍵詞:滲透; 師生關系; 技能; 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041-001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健康情感、正確態度、良好價值觀的形成是地理課程追求的目標。而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將地理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助陣地,這是需要我們研究的一個課題。地理課堂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和應用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地理課堂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輔導于課堂教學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實施有著重要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地理課堂中的滲透
1.在課堂準備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地理課堂的準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情況:學生有什么地理學習“需要”值得關注;學生具有怎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有哪些興趣愛好亟待激發。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根據學生發展的年齡特點,在傳授地理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健全的個性品質,體現“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教學內容的選擇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學生發展的年齡特征,既要考慮到知識的傳授,又要考慮到學生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針對地理學科特點,教學內容的安排切忌偏深、偏難,或唱高調,一味強調道德理論忽視道德行為和習慣的培養。
教學方法設計要采用多種方式,既要利用地理學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增強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防止疲勞和厭倦情緒的發生。
在教學結課評估設計上,“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不要將考試作為衡量學生成績優劣的唯一標準,防止考試焦慮心理的發生。
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師要創設新型課堂教學情境,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使學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無心理壓力的課堂氣氛中去學習,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地理學習興趣?,F代認知心理學理論和實驗證實,有效的學習,只有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下才能發生,教師的作用在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師生互動。
其次,課堂教學管理要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教師在課堂教學管理中不應以教育者自居,不要以強制手段迫使學生服從課堂管理。要以信任、尊重和熱愛去調動學生自身潛能,在和諧、互動、合作的民主管理中去獲得自主發展。
例如在太陽能教學中,有位同學提出:為什么不能在太空中建設太陽能接收站呢?這個問題看似荒唐,但教師就應贊揚這位同學敢于超于常人思維、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的基本要求
1.樹立現代教學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再將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被動容器,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健康的情感,科學的態度和現代地理價值觀的形成,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課堂教學。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極大,傳統教學觀念下的課堂教學,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引發學生的心理障礙現象。正如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教師以知識的灌輸為中心,把自己的信念強加給學生,是擁有許多手段的成年人的理智對無能為力的、孤立無援的頭腦的壓制”,因此產生中小學生的諸多適應不良問題,如厭學、逃學、考試焦慮。所以教師要有現代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尊重、和諧、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2.掌握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了解心理輔導的一般過程,發展輔導的技能,與家長等其他教育資源的溝通合作技能等。其次,教師還要了解學生各種心理品質的發展規律,學會觀察他們,評估它們的發展水平并及時加以輔導,這對新時代教師來講是更加重要的必備能力。有了必備的心理輔導技能,就能通過課堂教學,在第一時間更廣泛、更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采取預防和補救措施,這也是學校專職心理輔導教師所不能做到的。
3.遵循課堂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一般包括全體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活動性原則等。
3.1全體性原則。全體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全體學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參與者,地理課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設施,計劃,組織活動,都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考慮到絕大多數學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問題。
3.2差異性原則。差異性原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在課堂中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的通知》,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體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體系建設、活動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咨詢服務體系建設、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建設、工作條件建設等7個方面,規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教學體系建設中明確要求“應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應有專門的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 應通過案例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研究和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边@些要求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提供了方向。20世紀90年代起,國家開始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我國內地學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內容研究、教育途徑研究和教育模式研究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教育內容研究。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趨于一致,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識、學習心理、個性心理、人際交往心理、戀愛與性心理、擇業心理,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又融入了網絡心理、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方面的內容。本研究將沿用這一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豐富和完善課程體系內容,設置具有校本特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第二方面,教育途徑研究??偨Y我國學者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研究,主要途徑有以下幾方面: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氣氛、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甚至是專業課程中、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開設心理學課程和心理講座、建立咨詢機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德育教育中是普遍認可的途徑。本研究認為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區別對待,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第三方面,教育模式研究。目前,我國學者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趨于分散,大家都從不同的目標取向來研究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這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和個體性,而不具有普遍性和整體性。因此,本研究認為首先應該確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期望達到和實現的目標,通過目標分析來確定教育模式。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關于印發的通知》明確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入公共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覆蓋全體學生,進一步體現出政策支持的強大力度。在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很多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從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跨入大學后心理健康知識幾乎沒有。近兩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教學方式不斷完善,結合重慶師范大學近兩年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對課程發展情況整理如下: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被設為通識選修課程,從課程設立之初的只針對新生年級學生開放,發展為面向全校學生開放。按照學校通識選修課程相關規定,全部課程含有7次課,共計20個學時,修完全部課程考核合格計1個學分。第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設有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目標成就未來、情緒、人格、愛情7個話題,由授課教師自行選擇授課主題。第三,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以心理測試、案例分析、體驗活動、小組討論等形式為輔。第四,課程以考查方式進行評價,內容以學生的收獲和體會為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不斷完善中,但仍然未形成完備的體系,課程管理與運行上還存在諸多問題,現狀總結如下:一是課程理念缺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通識選修課程,應淡化專業和文理科的區分,突出課程的發展性與指導性作用。二是課程定位不準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幫助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心理品質為目標,在實際授課中有的教師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為重點,有的教師則以內心體驗和行為認知為重點,不同的視角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明確該門課程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三是教學隨意性較大。由于課程內容設計只定了主題,沒有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同一主題由于任課教師不同,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因此教學效果受教師個人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四是考核方式缺少實踐環節。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對策
(一)明確課程定位及目標,豐富課程實施形式
高校將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設立心理咨詢室、在學生專業學習及第二課堂等各種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具有主動性、普及性、預防性等特點,將此列為公共必選課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了高校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干預的力度,切實做到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培養人格健全、心智健康、思想積極正面向上、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作為素質教育類通識課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堅持從知識層面、技能層面和自我認知層面確立課程目標,通過傳授心理學先關知識,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心理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目前,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無固定的內容,課程設置缺乏系統化研究,授課形式也比較單一,規范課程內容、豐富授課形式是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例如,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深入進行心理學理論研究,編寫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結合課程目標積極開展互動式教學;拓展教育平臺,建立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網絡;理論講授、活動體驗課、心理咨詢和網絡教學課相結合等,從加強學科建設的層面加大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力度。
(二)建立健全課程管理機制,加大師資力量投入
建立健全課程管理機制,從學校和學院多個層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由學校、部門領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士負責,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學計劃和內容,同時結合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進行微調,統一指導授課,加強落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從課程設置、專業知識、個人魅力、積極心態、言語能力方面提升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壯大隊伍成員,聘請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參與到課程設置和建設中,另一方面加強已有隊伍師資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開展專業培訓、經驗交流、案例分析、團隊輔導和成立心理咨詢坊等方式提升任課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授課水平。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互動式教學,拓展教學領地,創新課程安排,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生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去,加強學科建設和投入力度。
圍繞著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稱為心理健康教育[1]。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論是在學科研究,還是在教育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研究領域。盡管目前對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理解不甚一致,但是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地位達成了基本認識,即心理健康教育屬于素質教育的范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旨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1-4]。
近年來,課程教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日漸受到重視。首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基本建設標準》)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提出要在組織機構、課程、師資等方面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焦點。學者們不僅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而且還提出諸多具有實效的教學模式。再次,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性。比如,李靜等人調查發現,75.14%的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知識很重要,68.57%的學生認為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學習心理學知識[5];劉海燕等人調查結果顯示,近75%的大學生都認為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6]。最后,實踐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在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調節學生心態、優化心理品質、開發個人潛能、預防心理疾病等方面[6]。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1-4],作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徑的課程教學也是服務于這個目的的。也就是說,課程教學的目的在于健全、提升、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切實健全、提升、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這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有必要在教育心理學視野下回顧以往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的研究文獻,總結其中的基本心理現象和規律,以切實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真正達到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初衷。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研究現狀
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機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和文件都是按照中小學、大學進行分類指導。鑒于此,下文分別從中小學、大學兩個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的研究文獻進行綜述。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的研究概況
從現有文獻來看,“教”的研究聚焦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基本途徑(學科滲透),而“學”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研究
(1)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在教學方法的研討方面,提出適用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比如,龐彬提出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特點以及案例選擇的標準,并闡述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包括“案例編撰—閱讀—討論—假設—總結”五個階段)[7];蘇宇燕認為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采用游戲、電影、心理劇、辯論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8];陳夏妮認為,適用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有效教學方法包括故事法、表演法、比賽法、辯論法、游戲法等[9]。蔡文豐等人探討在農村小學實施體驗式教學方法的可行性,并介紹了該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10]。
另外,不少學者還提出了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模式。比如,宋鐵莉等人提出活動課程的教學程序由課前準備、課程導入、活動展開、建構知識、總結與反思5個環節構成[11];段康提出課程教學應該遵循“體驗—了解”的要求,采用“感受—感知”的教學模式[12];趙學文提出一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應包括“激情—體驗—自省—內化”4個基本的教學階段[13];賴志群等人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感受、感知、感悟”的教學模式[14]??偟膩砜矗@些教學模式都是通過案例、故事、活動等設定教學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和認知沖突,學會自我認知、自我調節,提高改變的意愿,并通過行為訓練活動加以強化。
(2)提高教學效果的策略
不少學者從教學構成要素的角度,提出促進教學效果的策略。比如,陳道明提出,一是發揮學生主體性;二是教學目標要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三是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四是教學的方式、方法要體現非指導性、體驗性和活動性;五是使教學評價變成學生自我教育的活動[15]。吳文菊則認為,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年齡特點、心理需求、本地區與本校的特點合理安排教育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體驗性和互動性;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提供必要的課時、教學設備、經費等外部條件[16]。
當然,也有學者從教學過程的角度,提出營造溫馨的課堂氛圍、播放生動有趣的故事、在爭論雄辯中明理、模擬生活情景、從小品中獲得感悟、在反思中糾正舊我、捕捉時機進行真情交流等有效的教學策略[17]。
(3)課程的教學評價
如何評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這是監控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從現有的研究來看,主要在教學要素、課堂特點兩個方面開展研究。
從教學要素來看,可以從教師、學生、教學三個方面構建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李翔等人認為,在教師方面包含教態、共情程度、關注、教學理念;在教學方面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材料、教學環節的銜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評價、課堂氣氛;在學生方面則涉及行為參與程度、情感體驗、認知觀念[18]。
宋鐵莉、劉穎麗則提出應該從課堂的形成性、情境性、情感性三個方面開展教學評價。其中,形成性評價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對教與學兩方面開展評價;情境性評價是指對學生在與生活相關的活動場景中的心理成長狀況進行評價;情感性評價則是指對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進行評價[11]。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教學研究
中小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就是學科滲透。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在學科教學中應該注意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近年,方躍偉等人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學科滲透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相關健康知識的知曉率[19]。
之所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是因為學科課程本身以及教學過程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20]。學科教學滲透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以內隱、間接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仡櫼延形墨I,學科教學滲透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挖掘適合學科教學滲透的課程教學資源,諸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課堂心理氛圍等;二是學科教學滲透的途徑,包括教學過程、學習過程等。
此外,有學者提出適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教學方法。比如,富安利提出可以采取體驗法、評價法、發現法、教師語言等方法進行學科滲透[21]。還有教師探討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教學方法[22]。
(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的研究概況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受到高度重視。在《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將課程教學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著力建設的七大體系之一,同時,《教學基本要求》對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做出詳盡地說明。既往文獻表明,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研究包括“學”與“教”兩個方面。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習心理的研究現狀
目前從學生受教需求的角度展開對學習心理的研究。學者們試圖在了解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內容需求的基礎上,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大學生的學習目的
大學生參加心理健康課表現出明顯的工具性目的,沒有從提升自身心理素質的角度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課。比如,劉海燕等人調查發現,通過學習,想達到調節心態、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變不合理認知、適當的行為表現的大學生分別占26.5%、22.3%、15.7%、11.5%、6.2%[6][23]。
(2)大學生的學習態度
既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普遍持歡迎的態度,大部分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對自己有幫助,在生活實踐中不同程度地運用到所學的知識[24]。但是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和興趣程度存在學科的差異。相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文科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視程度和學習興趣相對較高[25]。
(3)大學生需求的學習內容
黃希庭等人通過對全國5058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在人際關系和諧、事業發展和學業進步的需要更為明顯[26]。另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壓力應對是當前大學生最需要的教學內容[6]。另外,有研究證實,大一學生集中在人際交往、學習和生活、適應問題;大二學生關注戀愛和情感、學習和生活問題;大三、大四學生則聚焦在職業規劃和定位、自我探索[27-28]。
2.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研究
教學方面的研究集中在有效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設計、教學效果的評估五個方面。
(1)有效的教學方法
以往的教學經驗表明,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法、團體訓練法和心理測驗法是比較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29]。近年來,不少學者以教育實驗的方式考察這些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第一,體驗式教學。吳耿安通過連續3周的素質拓展訓練表明,在訓練后,76名大學生在SCL-90量表的軀體化、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因子上有明顯地改善[30]。高飛通過一學期的教育實驗發現,采用“引入—創設體驗教學情境—進行體驗—分享和點評經驗感受—體驗內化應用”的五階段體驗式教學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大學生在SCL-90量表中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因子的得分[31]。銀星嚴也通過一學期的教育實驗后發現,體驗式教學的效果要優于講授式教學方法[32]。
第二,團體輔導教學。邱小艷、唐君隨機抽取3個班的大一新生進行教育實驗,分別使用團體心理輔導、專題講座與團體輔導相結合、心理講座開展教學,結果證明團體輔導的教學效果要優于專題講座與團體輔導結合的教學方式[33]。裴利華在大一2個班中分別使用團體心理輔導和非團體心理輔導的教學方法開展教育實驗,結果顯示,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4]。
第三,參與式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引入參與式教學方法有助于彌補教與學的溝壑,促進學習知識與解決問題的結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35]。李景華的教育實驗結果表明,參與式教學法比講授法更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36]。
第四,視頻教學。視頻教學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視聽覺和體驗,有助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內隱學習。張媛媛等人通過問卷法與實驗法證實,視頻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37]。
第五,專題教學。盧秀安等人在師范生中開展了心理素質、創造力、情緒等七個主題的專題教學,一學期的實驗結果顯示,接受專題教學的大學生在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滿意度方面顯著高于接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大學生[38]。
從上述研究不難看出,常見的教學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實踐中的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這幾種常見教學方法,哪種教學方法更為有效呢?周婧、李昊彤同時在5個班進行教育實驗。結果顯示:在教學內容方面,專題討論法最能讓學生清楚教學主題,綜合法教學方式最能讓學生產生學習內容重要性的感知;在教學方法方面,團體輔導教學方法最能讓學生產生興趣,而綜合法最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在教學過程方面,專題討論和團體輔導能增進師生互動,團體輔導和專題討論最能讓學生融入課堂,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39]。這表明,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考慮教學目標、內容等因素。
(2)有效的教學模式
不少學者結合學校的實際和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模式。有的學者立足于教學過程構建特定教學方法的教學程序,比如,堯國靖提出,視頻教學應該包括準備、實施、結束三個階段[40]。有的學者基于課堂教學流程提出教學模式,比如,趙冰潔提出包含認知、活動、體驗、分享、評估五個基本階段的教學模式,并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適當調整教學的順序[41];岳素萍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構建主體教學模式[42]。有的學者根據學生心理素質形成的漸進性和內化性特點,提出“判斷鑒別—策略訓練—反思體驗”教學模式,并以此構建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環節[43]。有的學者通過教學實驗,構建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面上集中釋疑、線上互相解疑、點上個別輔導”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將教學與咨詢、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健康學生與困擾學生有機地整合起來[44]。
(3)教學內容的安排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同的[27-28]。在安排教學內容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大學生的現實和心理發展需求。比如,對大一新生注重環境的適應性教育,大二的學生則要側重人際關系、戀愛、學習技能的培訓,對于大三、大四的學生則側重于就業和考研的指導。
(4)教學設計
田瀾、張大均提出應該考慮教學目標和情境體驗式課程的要求開展教學設計,采用“提高興趣”、“提高參與”和“加深體驗”的教學策略,確保課堂心理素質訓練的科學性和實效性[45]。
(5)教學效果的評估
王淑敏、張大均提出對心理素質訓練課應該以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標準[46]。但是劉海燕等人則認為,應該從學生的角度選擇評價的方法,而大學生認為能有效評估教學效果的方法包括日常行為觀察、心理測驗、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師生面談等[6]。
三、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研究現狀的反思
從現有文獻來看,學者們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兩個方面都開展了有益的探索,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結論和觀點。但是考慮到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初衷,反思當前的研究現狀,其實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的研究還存在不少值得改進的地方。
第一,眾所周知,“學”與“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沒有離開“教”的“學”,也沒有獨立于“學”的“教”?!皩W”居于中心地位,“教”是為了促進“學”。盡管心理健康課的“學”與“教”兩個方面都受到關注,但就目前的研究現狀而言,“學”的研究聚焦于學生的需求,“教”的研究則落腳在教學方法本身的有效性。這偏離“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的初衷,需要重新聚焦于在有效健全、提升、優化心理素質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的規律和教師“教”的規律。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最終落腳點是心理素質,而不僅僅是心理健康的知識與技能。心理素質是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內隱的,具有基礎、衍生和發展功能的,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2-3][47]。心理素質的內隱性決定了不能簡單地從學生的語言和外顯行為來直觀地判斷其心理素質的狀況。課堂教學為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如此,需要結合心理素質的特點,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過程中探索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的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
第三,忽視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教學勝任能力的考察。提高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效益,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不能適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48]。不少學者開始了對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研究,但是遺憾地是尚未有研究專門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課課任教師的教學勝任能力和學科教師實施心理健康學科滲透的教學勝任能力。當然,還應該包括對教師教學理念的培養和重塑。
基于以上認識,考慮到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研究的現狀以及不足,提出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倡議,凸顯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以達到在理論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學習規律與教學規律的認識、在實踐中提高教學有效性與學習效益的目的。
四、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初步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使我們看到加強這方面研究和探索的緊迫性。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不僅是對心理健康教育課“學”與“教”研究的反思,而且也是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這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反思已有文獻的基礎上,從學科構建基礎、概念內涵、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學科體系以及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等方面,探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基礎
第一,教育心理學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提供理論基礎。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學校教育教學情境中主體的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變化機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的學科[49]。實質上就是探究教育教學情境中“學”與“教”的心理學問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教育心理學已經突破傳統的研究領域,延伸到德育、美育、體育等領域,形成了德育心理學、美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分支學科,以專門探討在這些領域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教師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理所當然應該使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揭示其中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也必然會成為教育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發展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發展取向[50-51]。教育學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學體系為框架,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原則、理論、課程、教育模式、途徑與方法等基本原理;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強調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個體的心理規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要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無論是教育學取向的研究,還是心理學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教育思路和模式。無論哪一種研究取向,都不否認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為了有效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須落腳在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生、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呼喚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首先,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我國不少學校結合本校的實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學模式,并認識到開展課程教學、學科滲透教學的重要性。在教育部相關文件中明確要求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對課程教學提出了要求。其次,目前中小學都普遍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高校則普遍設置系列課程。課程教學已經成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再次,為了探索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實效性,不少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展開了研究,成為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熱點。這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構建。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培養和發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的專業化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掌握相應的課堂教學技能,避免課堂教學空洞地成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理論的教育。這都需要我們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的研究。
綜上所述,有必要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學科,揭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學”與“教”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和有效促進策略。
(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含義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與教師心理活動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學科,以提升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學習的質量。
這個定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含義:(1)明確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與教作為研究范圍。以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學情境作為研究的視域,聚焦于“學”與“教”。當然,“教”不僅僅指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情境,還包括心理健康學科滲透的教學情境;(2)以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雙向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作為研究對象。實際上探討兩個基本問題:一是明確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視域中學生學習的本質、特點、過程和條件;二是根據學情和學習規律,探究如何設計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3)研究“學”與“教”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技能以及增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健康的內源性因素———心理素質;(4)從“學”與“教”兩方面回答從課堂教學的視野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知識與技能生成,增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的促進策略。
(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定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交叉產生的一門邊緣性學科,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是教育心理學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與德育心理學、美育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教育心理學分支學科一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也屬于教育心理學的分支學科。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核心任務在于揭示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學生、教師的基本心理現象及其規律。這就決定其研究范疇應該限定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心理學問題。通過揭示在心理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學習規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增強這些知識與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遷移能力。同時,提高增進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識;通過揭示符合心理素質特點的教學規律,增強心理健康課教育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當然,也要重視“學”與“教”主體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
(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是以學生和教師在學與教雙向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作為研究對象,也就是探討課堂教學中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在分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去認識。一般來說,對教學活動的分析主要立足于教學構成要素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此外,需要明確的是:“學”與“教”分布在同一時空中,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因此,分析教學活動,其實也是在分析學習活動;“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矛盾,“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教”是為了“學”,服務于“學”的。
從構成要素來說,學生、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環境是教學的核心構成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說,探究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習規律、教學規律就是探究這五大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這意味著學生與教師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征(學習風格、教學風格等)、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置、教案的設計等)、教學媒體(教材、教學課件、教學資源等)、教學環境(課堂氛圍、師生關系等)應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從教學過程來說,“學”和“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教學活動的核心就是學習的過程和教學的過程。當然還包括學生和教師的反思過程。也就是說,在一堂課中包含學習過程、教學過程和反思過程。當然,一節課絕不是單單由教學要素或教學過程組成的,還需要教學要素和教學過程的相互作用。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可以具體劃分為對教學構成要素的研究、對學習和教學過程的研究以及教學要素與教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研究。
(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構建
一門學科的內容體系根植于研究的對象。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還要明確幾點: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而展開。其次,考察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不能脫離教學構成要素和教學過程。再次,揭示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離不開對學與教主體的研究。
具體來說,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理論體系。這是構建心理教育心理學學科最基本的問題。首先是基礎理論問題。除了包含對人性、教育本質乃至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認識外,還應該包括對心理素質的認識。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理論建構的依據。其次是學科理論。這主要是回答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基本問題,包括概念內涵、研究范疇、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科學學問題。再次是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相關的其他心理學理論問題,比如,不同發展階段,學生心理的基本特點。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應該圍繞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學”與“教”的基本現象及其規律而展開。這至少包括三個板塊:學習心理、教學心理、學生與教師心理。在學習心理板塊,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的學習實質、過程、條件和影響因素;在教學心理板塊,主要揭示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的教學策略、有效教學方式與方法、教學要素的設計與安排等;在學生與教師心理方面,則主要探究學生的學習需求、動機、態度的轉變、價值的塑造以及心理健康自我意識的培養,探究教師教學勝任能力及其成長等。
(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心理學是構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兩門基礎性學科,是這兩門學科發展的必然結果。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必須澄清與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學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上,盡管這兩個學科都是為了健全、提升、優化受教者的心理素質,但兩者的研究視角是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局限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實現這一任務;無論是教育學取向,還是心理學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關注于有哪些途徑、方法以及實施哪些教育內容可以實現這一任務。課程教學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關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學”與“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關系上,盡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都關注于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但是在具體研究對象上存在差異。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一般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學與教的規律,指向的是一般性的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則限定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領域(包括學科滲透教學),解決在把握學習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如何通過課堂健全、提升和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的問題。
科室根據本科室的特點制定出健康教育內容的標準版本,如有胸外科患者健康教育路徑表、版圖文式臨床路徑表、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抗凝手冊及各種常見疾病的健康指導等。帶教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目的的指導護生按照健康教育路徑練習平常的工作,對患者進行評估、教育、評價,等整體護理的工作內容,為護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使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在工作中得到提升。而帶教老師讓護生在自己的可控范圍內工作,學習,督促護生每一項工作,有效避免護生因??评碚撝R缺乏,經驗不足所造成的低質量的護理教育,通過較多次數的訓練,循序漸進,逐漸提高了護生溝通能力和護理教育水平,進而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護生與帶教老師在每天的例行查房中,了解患者的病情發展及當前的治療方法,熟悉醫生給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根據患者當前主要健康問題,在帶教老師的幫助下對患者實施具有個體特性的健康教育??剖医Y合臨床定時開展實用性的小講課、護理教學查房、護理病歷點評、情景演習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結合臨床實踐,有效地提高了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鼓勵護生自學與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健康教育還需要護士有廣泛的知識面,既要掌握醫學、護理等專業知識,又要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和飲食、營養、美學、心理、倫理等多方面的見識。理論知識的積累和儲備是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條件,知識的缺乏導致護生健康教育時顯得信心不足,存在“能少講盡量少講,能不說就不說,避免說錯”等思想,所以帶教老師經常鼓勵護生不斷加強學習,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并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同時將理論應用到實際中去,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提高護生的溝通技巧的把握能力
臨床實習是護生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社會角色的改變是多數實習生所不適應的,雖然經歷了理論學習、技能操作鍛煉等多方面的教育,但是進入真正的實際操作和工作中仍會感覺有所欠缺。護生進入臨床后,不知如何接近患者、如何與患者進行有效地交流。主要表現為不自信,說話沒有條理,有的甚至出現恐懼心理,不能和患者有效的共同。帶教老師首先指導護生,做好心理轉變,要相信以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可以幫助患者解決問題。給護生演示如何接近患者,比如做自我介紹,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探詢患者的需求等。教會護生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時機進行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多實踐,培養當眾說話的膽量。這樣,才能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態,達到解決患者身心健康問題的目的。指導護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是護生可以為患者提供良好護理服務的基礎,從患者入院就讓護生早期接觸患者。患者入院后,帶教老師與護生一起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環境、病友、主管醫生、責任護士,老師應向患者介紹護生,護生也應向患者介紹自己。讓患者對醫院環境有較快的了解,穩定他們的情緒,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一只有這樣才能在信任的基礎上為患者做好護理操作,患者才愿意并配合護生的工作,主動與護生交流,完成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時機的培養